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股权激励行权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股权激励行权方案范文1
中兴通讯,全球领先的综合性通信制造业公司和全球通信解决方案提供商之一。成立于1985年,1997年其A股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2004年12月,公司作为我国内地首家A股上市公司成功在香港上市。作为我国电信市场的主导通信设备供应商之一,公司为了维护其系列电信产品处于市场领先地位,采取了很多有效策略,其中包括股权激励方式。2007年2月5日,依据《公司法》、《证券法》、中国证监会《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和中兴通讯《公司章程》以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有关规定,公司董事会通过了股权激励计划。其主要内容如下。
其一,公司以授予新股的方式实施股权激励计划,一次性向激励对象授予4798万股标的股票额度,授予数量约占公司股本总额的5%。其二,该股权激励计划的有效期为5年,其中禁售期2年,解锁期3年:其中禁售期后的3年为解锁期,在解锁期内,若达到本股权激励计划规定的解锁条件,激励对象可分三次申请解锁。其三,股权激励计划的激励对象为公司的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以及中兴通讯和其控股子公司的关键岗位员工。其四,公司2007年、2008年和2009年度的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为激励对象第一次、第二次和第三次申请标的股票解锁的业绩考核条件,该等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不低于10%(以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前和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计算的低值为准)。其五,公司授予激励对象每一股标的股票的价格为授予价格,除本股权激励计划另有约定外,该价格为公司首次审议本股权激励计划的董事会召开之日前一个交易日,中兴通讯A股股票在证券交易所的收市价。公司授予激励对象标的股票时,激励对象按每获授10股以授予价格购买5.2股的比例缴纳标的股票认购款,其中3.8股标的股票由激励对象以自筹资金认购获得,1.4股标的股票以激励对象未参与的2006年度递延奖金分配而未获得的递延奖金与授予价格的比例折算获得。
二、股权激励方案实施前后业绩比较分析
为进一步分析该股权激励方案的合理性,先行分析公司2006、2007、2008和2009年四个会计年度的业绩。详见表1:
通过表1可以发现,公司2006年度净资产收益率较低,2007至2009年均有所提高且达到了行权条件。但是2007和2008年的业绩也仅仅达到行权条件的最低要求。对比地处同城、业务相似、规模可比的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为)同期数据(见表2),可以发现,公司的业绩增长幅度远低于华为公司。那么,是否存在公司股权激励制订的行权条件过低的倾向?2008年底,工信部确定3G将正式发放牌照,使得3G投资迅速增加。据工信部统计,截至2009年底3G投资1609亿元,距原计划3年内投资40004L还有一定额度。这也说明公司2009年的业绩大幅增长其实主要来源于市场的拉动,且比竞争对手华为公司表现差,毕竟华为公司2009年同期净资产收益率为45.25%,比上年同期23.26%增加了21.99%,而中兴通讯同期仅增加了3.54%。
根据中兴通讯的2009年报,由于在2009年内实施了2008年利润分配及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方案,以及第一期股权激励计划的实施,该公司的总股本数由1343330310股增加至1831336215股,其中尚未解锁的限制性股票69737523股。也即中兴通讯依据该股权激励方案已经成功实施。
将通过分析该公司2006-2009年度部分主要财务指标以探究其是否进行了盈余管理以满足股权激励方案的行权条件。为此,针对其营业收入、应收账款(含应收票据)和现金流量以及其成本费用构成等主要财务指标进行分析。各类主要指标详见表3(金额单位:人民币百万元):
通过上表结合公司的年报进行初步分析可知,公司的营业收入从2006年至2009年大幅增加,增长率近160%。应收账款回收情况也比较乐观。但是,2007N2008年度在收入较2006年度增长较大的情况下,各项成本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却呈下降趋势,减少了近1%左右。在此基础上,分析其各项明细费用可知,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从2007年起较2006年度逐步降低,到2009年度分别降低了1%之多。可以理解的是,随着公司销售规模的扩大,期间费用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重会持续下降。但是,在2007年度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下降的幅度均要大于2008和2009年的下降。其中,是否牵涉到因股权激励而进行了盈余管理,由于其期间费用具体内容不得而知,无法进行深入分析。但不可否认的是,即使是在2008年度发生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电信行业仍然出现了较好的市场前景。改股权激励方案的准入门槛之低,实在有些令人匪夷所思。
三、股权激励方案的评价
(一) 方案的优点该方案实施后,2007至2009年度,公司业绩表现出较大幅度增长。不可否认的是股权激励在其业绩增长中一定起了积极的作用,该方案呈现出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其一,该方案在激励对象的选择上,符合公司战略,有利于公司的长远发展。中兴通讯所处的电信行业,主要特点是科技进步较快。作为技术领先型的高科技公司,最具战略价值的人力资本也相应集中在研发技术部门和主要管理层。所以有针对性的选择激励对象,激发关键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更好地控制风险以期实现发展战略。
其二,中兴通讯以授予新股的方式实施股权激励计划,是采用限制性股票的形式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管理层以较少的代价(激励对象按每获授10股以授予价格购买5.2股的比例缴纳标的股票认购款,其中3.8股标的股票由激励对象以自筹资金认购)获得较多的股权,较大程度上保护了管理层的利益。对管理层来说,实际上相当于仅支付3.8股的对价就获得了10股的期权收益。
其三,该方案一次性向激励对象授予4798万股标的股票额度,授予数量约占中兴通讯股本总额的5%,比例还是比较适当的。授予股票额度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管理层激励的效果。一般认为,当管理层持股在5%以下较为合适,过多的股权激励则相应出现激励作用下降。
其四,该股权激励计划的有效期为5年,其中禁售期2年,解锁期3年。通过有效期的确定,有利于减少管理层的短期行为,可以从中长期提升企业价值。
(二) 方案的缺点
该方案的主要缺点如下:
其一,在股权的分配对象方面,高管人员所占比例较少,不利于
发挥高管人员的积极性。此次方案中,公司董事长和总经理没有参与此次股权激励计划。高管人员是公司的核心。一般情况下,应该在其中占有较多的份额,以促使其管理角色和所有者地位保持―致。
其二,本股权激励计划的有效期为5年,其中解锁期3年,时间相对较短,有诱发短期行为和过度盈余管理的可能。研究表明,美国83%的股票期权计划的有效期是10年。因为本方案的目的是建立公司发展的长效机制,而5年充其量只是一个中期机制,无法让管理层和股东形成长期的利益共同体。相反,因为期限较短,五年后管理层财富暴涨,没有相应的锁定机制,管理层反而有动力离开公司,从而对公司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其三,考核指标相对单一。仅为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并且以不低于10%为准,明显指标过少,目标值偏低。净资产收益率虽然是较为综合的财务指标,但收益能力是最容易控的指标。同时,公司其他的财务指标,如发展指标、偿债能力、周转能力指标等没有涉及。其他非财务指标,如市场增长率和客户满意度以及公司员工能力的成长也未考虑,对公司长远发展是很不利的。
其四,由于中兴通讯是国有企业,还应遵守国资委的相关文件。根据国资委和财政部2008年10月21日的《关于规范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制度有关问题的通知》。如通知要求,上市公司应建立完善的业绩考核体系和考核办法,业绩考核指标应包含反映股东回报和公司价值创造等综合性指标,反映公司赢利能力及市场价值等成长性指标,反映企业收益质量的指标等。通知要求强化对限制性股票激励对象的约束。限制性股票激励的重点应限于对公司未来发展有直接影响的高级管理人员。限制性股票的来源及价格的确定应符合证券监管部门的相关规定,且股权激励对象个人出资水平不得低于按证券监管规定确定的限制性股票价格的50%。由此可以看出,方案在指标设计、限制性股票授予人员、股权激励对象出资水平等诸多方面均与通知不符。应当予以失当修正,以满足国家相关部门监管的需要。
四、股权激励的相关建议
(一) 企业应根据自身发展阶段选择合适的股权激励方案企业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对其管理者目标要求不同。比如,对于创业期的企业,扩大市场份额可能是头等大事。但是,对于处于成熟期的企业,获得比较稳定的市场份额和持续的现金流也许显得更为重要。针对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应该制订合理的股权激励方案,以实现公司的战略目标。
(二) 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股权激励方案的目的在于减少成本,让管理层和股东目标一致,促进股东价值最大化。而股东和管理层之间的纽带是董事会,董事会对于股东大会就是执行层,对于管理层而言就是决策层。一个强有力的董事会,能够把公司战略巧妙地化为管理层的具体行动,通过风险管理、内部控制、激励与约束机制让管理层的活动不偏离股东的要求。故此,如何促进董事会决策机制更为有效应该是公司长期健康发展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
(三) 实施前进行审计
股权激励实施前的审计,可以有效确定企业的真实盈利水平,防范管理层的盈余管理现象。特别是对于国有企业,国资委可以聘请相关中介机构对实施单位进行全面的审计,对相关资产、负债、收益进行详细界定,特别是跨期的收入、费用、摊销、预提等事项要明确界定。同时,可以对几年的相关指标,进行非经常性业务的剔除,这样确定的指标就会比较准确。
(四) 股权激励条件多样化对于行权条件,不应仅仅以净资产收益率为单一指标,应该赋予其更多的内容,比如可以引入平衡计分卡式的模式。财务指标除了净资产收益率之外,还可以引人EVA指标。此外,还可以包括发展能力、偿债能力、周转能力和相应的非财务指标。
股权激励行权方案范文2
【摘要】本文从上市公司管理层股权激励行权条件指标与公司战略拟合度角度研究股权激励行权条件指标的设计。首先,文章从指标内容和指标数值两方面分析了我国股权激励行权条件指标设计的现状。其次,文章提出股权激励行权条件指标设计应以公司战略为导向。最后,文章对以公司战略为导向的股权激励行权条件指标的设计提出建议,以期对上市公司在公司战略指导下制定合理的股权激励方案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公司战略;行权条件
一、股权激励行权条件指标设计现状
1.指标内容以财务指标为主,未能充分考虑非财务指标
本文以截至2013年5月13日深交易所主板上市公司和上交易所a股上市公司为总体,通过对这1422家上市公司研究得出有133家上市实施过股权激励计划,其中5家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计划草案未能搜集到,所以本文的样本量为128家上市公司。
从上市公司公布的股权激励草案中可以看出规定的行权条件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对公司层面的行权条件要求;另一方面是对高管人员自身的行权条件要求。公司层面行权条件主要包括公司合规性要求和公司层面行权业绩条件要求。从表1可以看出: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使用次数为103,净利润(增长率)指标的使用次数为115,绝大多数上市公司都选择了这两项指标且两者经常搭配使用。然而,每股收益(增长率)、营业收入/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比例)、营业利润/主营业务利润增长率(比例)、股价等指标的使用次数很少,且与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增长率)使用次数的差距很大。另外,通过统计还得出上市公司指标选取个数的平均值为2.10。由以上分析可知,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草案中行权条件指标内容设计单一且以财务指标为主,未能充分考虑非财务指标,如此的指标内容设计未能体现公司战略。
高管人员自身行权条件要求方面主要包括个人合规性要求和个人层面业绩考核要求。上市公司已公布的股权激励计划实施考核办法对个人层面业绩考核主要包括三大方面:工作业绩、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绝大多数上市公司对个人的业绩考核都是从这三大方面进行的,也有少数上市公司的方案中除了这三大方面还包括了创新及额外工作加分、重大失误和违纪减分这两项(如伟星股份第二期股票期权激励计划实施考核办法)。例如:伟星股份工作业绩占50%;工作态度、职业道德占30%;领导和管理能力、团队精神和企业文化占20%。广州国光工作业绩占60%;工作能力20%;工作态度20%。苏泊尔工作业绩占80%;能力及态度占20%。由此可见,虽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工作业绩考核,但财务指标(工作业绩)在考核中仍占据主导地位。
2.指标数值的设定缺乏规范性标准
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草案中行权条件指标数值的确定局限于公司自身的历史数据。有些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方案行权指标数值远远低于公司前几年已经实现的水平,很明显,这样的股权激励方案不能起到股权激励应有的激励作用。同样地,数值偏低的指标也不能激起管理层更进一步的决心,这样的方案对公司的长远发展意义不大。目前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行权指标数值的设定有很大的自由空间,这就需要上市公司在设定指标数值时要拓宽视野以公司战略为导向,综合考虑股东和管理层利益、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和相关法律制度,同时参照行业平均值,制定出一个既能对管理层起到激励和约束作用又能有利于公司战略目标实现的合理的股权激励方案。
二、股权激励行权条件指标与公司战略拟合度研究
1.股权激励行权条件指标设计应以公司战略为导向
本文研究股权激励行权条件指标与公司战略拟合度是基于公司战略层次。股东对公司的未来发展通过公司战略体现,公司战略针对企业整体,以明确企业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计划和行动。公司战略立足于未来,为公司的长远发展进行了全面规划,具有长远性。而现实中管理层与股东的利益并不总是一致的,这就需要管理层主动与股东沟通以减少信息不对称,从而有利于股东及时了解公司信息并适时调整公司战略。同时,也需要股东采取激励机制激励管理层实现公司战略目标,激励机制是解决管理层与股东之间问题的基本途径,股权激励机制是一种长期且稳定的高管薪酬激励机制,关注企业的长期发展和战略目标的实现。所以,股权激励草案的制定对激励管理层实现战略目标至关重要,而行权条件指标的设计对股权激励能否起到应有的激励效应起着本质性的决定作用,因此,要使股权激励计划真正起到使得管理层和股东的利益趋同的作用,股权激励行权条件指标设计必须以公司战略目标为导向。只有在设计行权条件指标时以公司战略为导向,关注长远利益,才能最终使得管理层和股东利益一致,从而有利于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
2.股权激励行权条件指标与公司战略拟合度
股权激励行权条件指标与公司战略的拟合度是指行权条件指标的设计是否以公司战略为导向,以及有利于公司战略目标实现的程度。本文对股权激励行权条件指标与公司战略拟合度的研究从指标内容和指标数值两个方面为切入点。指标内容方面应体现公司战略发展方向,鉴于每个公司的公司战略不同,所以上市公司在设计行权条件指标内容时要同时考虑共性指标和特性指标。由于公司战略具有整体性和长远性,任何单一方面的指标内容都无法体现公司战略,所以在共性指标设计时应同时考虑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财务指标应同时包含反映股东回报、盈利能力、收益质量、现金流量方面的指标内容,以全面反映公司财务状况。由于财务指标是对公司已实现经营成果的事后计量且容易纵,所以,在共性指标设计时必须考虑非财务指标。非财务指标,如股价,相对于财务指标不易纵,且能反映公众投资者对公司未来发展前景的态度,对公司未来业绩具有一定的预测能力。除共性指标之外,公司还可以根据具体公司战略设计符合战略目标的行权条件指标,例如,若公司的战略目标是扩大市场份额,则设计行权条件指标时应考虑市场占有率等指标;若公司的战略目标是实现成本领先,则设计行权条件指标时应考虑毛利率等指标。 指标数值的设定要以公司的战略目标为依据,参考公司历史水平和行业平均水平,设置的指标数值水平既不能偏低导致起不到激励作用,又不能偏高使得管理层觉得只是一个空想。另外,通过阅读上市公司已公布的股权激励计划草案,我们发现只有少数上市公司对指标数值设定的合理性进行了说明,大部分上市公司在行权条件中只给出了行权条件指标具体的数值,并未在下部分内容中对为什么设定这个数值予以说明。所以,上市公司在股权激励计划草案中应增加对指标数值设定合理性的说明,通过列出公司行权条件指标的历史水平和行业平均水平以证明指标数值设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三、以公司战略为导向的股权激励行权条件指标设计
1.指标内容应做到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并重,体现公司战略
公司战略是企业整体战略,规定了企业使命和
目标、企业宗旨以及发展计划、整体的产品或市场决策。公司战略的整体性和长远性使得单一的行权条件指标内容设计不能全面体现公司战略,因此,以公司战略为导向的行权条件指标设计应做到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并重,也只有二者同时使用才能全面反映公司战略,真正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使得股东和管理层利益趋同。同时,在特性指标设计时应根据公司具体的公司战略,设计符合公司具体战略的行权条件指标内容,并同时考虑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
2.指标数值的设定既要有突破又要切合实际
从上市公司已经公布的股权激励计划草案可以发现,有的上市公司制定的行权条件指标数值明显偏低,对管理层来说根本不具有挑战性。因此在指标数值设定时,既要有突破又要切合实际。上市公司一方面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在公司历史数据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另一方面,也要参考行业的平均水平,以避免制定的行权条件指标数值只是一个空想值。另外,上市公司应主动在股权激励计划草案中对指标数值设定的合理性予以说明,这样可以使得公众投资者对上市公司行权条件指标数值的设定进行监督。
3.建立科学的业绩考评办法
科学的业绩考评办法是使得股权激励计划顺利进行的保障,也是衡量股权激励计划是否达到既定目的的工具。在公司层面的业绩考评中,应确保财务指标的公正性、准确性,避免纵。非财务指标的衡量应综合考虑几种方法的结果,必要时应该利用相关专家的工作。在个人层面的业绩考评中,应综合考虑考核对象直接上级、直接下级、其他相关人员和考核对象自己的业绩评价结果。其中,对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方面的评价牵涉到很多定性因素,上市公司应加强对参与评价人员的教育,提高员工对评价工作的重视,以保证评价过程和结果的公平、公正。
参考文献
[1]杨有红,刘佳.高管人员股权激励机制中的业绩考评指标设计[j].会计之友,2008(12):96-100.
股权激励行权方案范文3
伊利股份于2006年4月24日股改后复牌当天出台了股权激励草案。随后在2006年12月28日在公司董、监事会审议通过,正式确定将5000万份伊利股份股票期权分别授予公司高管,占当时股票总额的9.681%。每份期权拥有在授权日起8年内的可行权日以行权价格和行权条件购买l股伊利股份股票的权利。期权授予日为2006年l2月28日。
1、关于行权价格
该方案的行权价确定为股权激励草案摘要公告前最后一个交易日的收盘价,除权后的价格为13.33元。此后由于实施利润分配和发行认股权证,行权价调整为l2.05元。这一价格水平相当于在股权分置改革前按市场价格购买公司股票,价格的确定还是相当公平的。
2、关于行权条件
该方案明确规定,激励对象首期行权时公司必须满足上一年度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增长率不低于l7%,且上一年度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不低于20%。而在2007年4)130日的公司公告中,这一关键条款已被董事会以确定业绩考核指标计算I:1径为名进行了修改,修改后的净利润增长率为在当年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的基础上加上股票期权会计处理本身对净利润的影响数后与上一年相比的实际增长率。之所以这么修改,我认为是由于股权激励幅度非常大,股份支付的会计处理对等待期净利润的负面影响将非常明显。如果严格执行原计划,激励对象很可能无法行权,从而失去潜在的巨额收益。伊利股份激励对象既想获得股权激励,又要剔除期权费用化对净利润的影响,这种做法不仅在国内绝无仅有,在国外也非常罕见。
3、关于行权安排
该方案的行权安排是:激励对象首次行权不得超过获得的股票期权的25%,剩余获授股票期权,激励对象可以在首次行权一年后的有效期内选择分次行权或一次行权。在这种规定下,必将产生后期激励不足,使得激励方案大打折扣。因为伊利股权激励的行权价是12.05元,在激励方案推出后,中国股市进入牛市,上证指数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内创下了6124点的历史记录,而伊利股份的股价最高达到38元。在牛市中高位变现,高管们将获利颇丰。如果均匀行权,牛市结束,股价可能会深幅调整,高管们的利益显然会受到损失,因此激励对象存在加速行权的动机,这样必将导致后期激励的不足。
4、股权激励的会计处理
股权激励计划按照相关会计制度,需将已满足行权条件的期权作价计入相应的费用科目。按照伊利股份的做法,股权激励费用在初始两年内按照25%,75%的比例全部摊销完毕。即在06、O7年分别摊销l馏5亿元和5.54亿元,这部分费用不带来现金流的变化,对于公司整体权益无影响,但会导致公司净利润和净资产收益率大幅下滑,2007年还首度出现亏损。根据财政部精神,激励期权费用应该尽早摊销。伊利股份授予的股票期权的行权期长达8年,却要在两个年度内摊销所有激励期权费用。而且明知道这种摊销方式会造成账面亏损,也就是说,公司2007年所赚的钱,全部分给该公司激励对象还不够,而留给该公司广大投资者却是利润亏损。上市公司对高管实行的股权激励计划,结果却是让投资者买单。
5、股权激励的有效性
股权激励的目的在于对管理层实施有效激励,提高公司的经营业绩。而伊利股份的股权激励方案能达到有效激励的效果吗?数据显示,伊利殷~2001年至2005年的净利润增长率分别为22.7%、19.8%、40.6%、l8.6%$H21.5%,均高于股权激励约定的15%的净利润增长率。也就是说,即使伊利股份的管理层无法让公司保持过去五年来的平均增长率,仍然可以从容获得巨额股份,由此可见该方案行权门槛定得太低。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为国内乳业巨头的蒙牛2004年上市前,与大摩等风险投资签署了一份“对赌”协议,即蒙牛幕在未来3年内年盈利复合增长率达到50%,否则蒙牛管理层就必须将所持7.8%的公司股权转让给大摩等外资股东。两相对比,不免让人觉得伊利的股权激励有向公司管理层输送利益之嫌。由于缺乏股东的有效监督,目前国内上市公司高管层利用股权激励的最主要方式就是通过设定极低的股权激励条件,使高管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得股权激励,股权激励最终有可能演变为“股权分红。
二、
股权激励作为对管理层激励的一种方式,能够将公司经营者与所有者的利益绑定在一起,使其按照股东利益最大化的目标进行决策,从而有效的降低了公司的成本。在国外,股权激励的应用已经非常普遍,在美国约9O%以上的上市公司都实行了这一制度。而在国内,股权激励机制尚处于起步阶段。近年来不少上市公司开始推行股权激励方案,但是对这些方案的评价则褒贬不一。笔者研究了伊利股份股权激励方案,以此来反映国内股权激励的发展现状。
三、结论
由此我认为,伊利此次的股权激励方案存在很多有待完善的地方,该方案更多的是从公司管理层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落脚点。以总裁潘刚为例,通过这一股权激励方案,身价增值约两亿元!在这场游戏中,以潘刚为首的管理层才是真正的赢家。
股权激励是一把双刃剑,如果用得不好,就会成为向管理层输送利益的手段,剥夺了全体股东特别是社会公众股东的合法权益。通过伊利股份的案例可以看出,我国上市公司现今制定的股权激励计划,存在很多不足之处,需要监管部门加以引导,并尽快出善相应的法规政策,为股权激励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同时,还需要上市公司完善公司内部治理机构,形成分权制衡的公司治理体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股权激励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丁芳艳.“中国式股权激励”的三大难题.首席财务官,2006;(11)
[2]卢燕.新准则下伊利股权激励会计处理的多重思考[J].华东经济管理,2009;(3)
[3]刘行健.伊利股份股权激励催生一批富豪[N].证券时报,2006—11—28
[4]何军.伊利股份股权激励再施“手腕”[N].上海证券报,2007—05—08
股权激励行权方案范文4
【关键词】上市公司 股权激励制度 影响
自2005年底证监会上市公司股权管理办法(试行)后,我国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就有了法律基础。2006年,国资委和财政部又联合下发了《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境内)实施股权激励试行办法》,制度的完善等使得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的企业数量不断增多,《中国股权激励年度报告2010》数据显示,2010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公布的股权激励方案达到106例,表明股权激励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手段被运用,已经而且将对上市公司产生重要影响。
一、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内涵与特征
上市股权激励是上市公司通过制定股权激励方案,允许激励对象在激励时期内,在公司经营情况达到既定的目标时以约定的价格购买公司股票的行为。实施股权激励的目的就是要通过约定条件的设定,鼓励公司管理人员或技术人员努力工作,帮助上市公司达到预定的经营目标,实现企业与职工的双赢。当前,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呈现出三大特征。
1.股权激励的范围不断扩大。在股权激励制度推出之初,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的对象主要是针对“董、监、高”。经过5年的发展,目前,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对象已经扩展到中层干部和技术骨干,如2011年7月公布股权激励方案草案的披露信息显示,公司的激励对象包括公司董事, 高级管理人员,中层管理人员,公司核心技术(业务)人员以及董事会认为需要激励的其他人员共计98人,占公司在册员工总数的16.98%,由此可见激励面相对较广。
2.股权激励的质量日益提高。总体来看,我国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的条件相对较高,如预设公司净资产收益率的增长情况,公司股价等,并且从实际来看,这些条件相对较高,在外部经济环境相对不景气,上市公司成长存在重大不确定性的条件下,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对象必须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才能达到这些目标,从而使得股权激励的质量不断提高。同样以合众思壮为例,该公司行权的条件为以授予期权的前一年为基数,此后3年的净利润增长率分别不低于18%、75%和140%,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不低于4%、6%和8%。
3.实施股权激励的企业不断增多。Wind资讯显示,截止到2011年5月我国共有204家上市公司实施了股权激励,并且近年来实施股权激励的数量有迅速增加的趋势。实际上,按照国际经验,美国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数量/全部上市公司数量在上世纪末达到0.8以上,但我国2010年末这一比例仅0.1,由此可见未来我国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的数量还将会大幅增加。
二、股权激励对上市公司的影响
股权激励制度对上市公司的影响表现在多个方面,主要包括可以加速公司成长,有利于解决公司治理中存在的矛盾等方面。
1.股权激励可以加速公司成长。首先,从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制度的设计来看,上市公司一般会设立一个严格的激励考核目标体系,这种目标会更加关注公司的成长,关注公司发展质量,特别是3-10年的中长期股权激励方案更是如此,这就有利于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其次,从实际来看,控股股东的主要经营管理人才也会被纳入到上市公司的管理的激励对象当中,这就使得上市公司在其发展中会更多的得到控股股东的支持,甚至直接将其优质资产注入到上市公司中来,以此帮助公司成长。
2.有利于解决公司治理中存在的矛盾。在公司治理中,实施股权激励制度对于解决好经营管理层、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之间的利益问题意义重大。首先,从激励对象来看,由于企业的主要管理人员甚至技术人员骨干都被纳入到激励对象当中,使得他们可以以股东的身份参与到上市公司的管理过程中来,这就极大的激发了这些职工的工作热情,让他们可以以主人翁的精神和思路来解决公司发展中面临的难题,并享受公司发展的成果,这就可以较好的解决“劳资”双方可能存在的利益冲突。其次,股权激励制度的实施能够有效的解决短期激励与长期激励的矛盾,提高激励的有效性。对于公司激励对象特别是高层管理人员而言,薪酬激励已经难以更多的调动其工作热情,而通过制定中长期股权激励计划,能够鼓励公司职工为企业长期效力,并积极努力的工作,从而解决现有激励制度中存在的不足。
三、优化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制度的对策建议
从我国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的实践来看,虽然总体情况良好,但部分公司的股权激励计划“形同虚设”,部分公司则激励的有效性值得商榷。因此,对现行的股权激励制度进行优化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1.合理的制定股权激励计划。上市公司在制定股权激励计划时,首先,要加强对未来宏观环境的预测和分析,全面的了解外部环境的变化对公司经营业绩可能产生的影响,以此来为股权激励目标的确定提供有效的参考。其次,要加强对公司本身的分析,通过分析公司、公司所处行业的生命周期等特征,客观的评价未来公司的发展速度,以此来制定股权激励的目标。
2.注重计划的实施与适当的调整。首先,在实施股权激励制度的过程中,要积极的对这种制度进行宣传,一方面让股权激励对象围绕激励目标努力工作,另一方面让没有享受股权激励的职工了解这种激励行为,并为获取这种激励机会而努力工作,从而使激励作用最大化。其次,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根据公司自身的情况以及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等对计划进行实时的调整,如爱尔眼科、东方园林对股权激励制度的调整,从而使得股权激励方案与实际相符合。
3.做好实施效果评价工作。在实施股权激励制度的过程中,上市公司要做好实施效果评价工作,一方面,要对公司在既定的经营年度是否达到激励的目标进行分析和评价,达到或者超过预期目标的原因是什么,未达到预期目标的内在原因是什么,从而为公司兑现激励内容提供参考。另一方面,要对股权激励制度实施对整个上市公司发展的影响进行客观的分析,这种影响应该是全面的,而不能仅仅局限于激励目标,从而为公司的长远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吕长江,郑慧莲,严明珠,许静静.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制度设计:是激励还是福利?[J]管理世界,2009(9):133-146.
股权激励行权方案范文5
关键词:企业 中长期 激励
一、企业中长期激励的基本模式及其实施
1.企业中长期激励的基本模式。总体来看,企业中长期激励可以划分为股权性和现金型两类,其中股权型激励又包含股票期权、限制性股票、员工持股等。Wind资讯统计资料显示,2012年、2013年(截止4月19日)分别有118、49家企业公布了股权激励方案,并且这种激励模式多元化。以2013年49家企业为例,采用股票期权、限制性股票、两者混合的公司数量分别达到22、17、10家。当然,员工持股也被部分上市公司采纳,实际上,《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上市公司员工持股计划管理暂行办法》等政策法规为股权型激励的实施提供了政策支持。此外,从现金激励来看,包括分红权、股票增值权、虚拟股票、绩效单位等类型,《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现金分红指引》等政策的颁布为激励的实施提供了支持,这些激励模式在实践中也被广泛采用,如天士力采取现金激励模式展开激励等。
2.企业中长期激励的实施条件。企业实施中长期激励,必须要考虑诸多的因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要考虑整体宏观环境,包括政策环境、市场环境等,要从政策环境中分析适合于采取何种激励模式,要从市场环境分析激励的力度等。其次,要考虑企业职工的特性,一般而言,企业核心职工更适合于利用股权激励等激励模式,而一般性的职工则可以更多地利用现金激励。
二、企业中长期激励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中长期激励的外部环境有待改善。首先,政策环境有待改善,虽然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若干中长期激励政策,但由于部分政策还处于试行阶段,部分激励模式的政策尚未出台,导致部分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激励过程中缺乏法规的约束与指导,存在诸多疑虑。其次,外部氛围不浓厚。总体来看,目前我国企业对中长期激励的热情并不高,统计显示,2006-2011年,公告了股权激励计划方案上市公司为303家,仅占上市公司总数的12.9%,剔除中止计划的75家,则仅占上市公司总数的9.7%。这一比例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表明我国企业的中长期激励氛围并不浓厚,尚未形成中长期激励的外部氛围。
2.企业内部实施中长期激励动力不强。首先,从企业来看,由于中长期激励中的股权激励需要出让部分所有权,而现金型激励则需要支付大量的资金,在我国大部分企业还处于粗放型发展阶段,大量的家族企业尚未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的背景下,企业本身实施中长期激励的愿望并不强烈。其次,从激励对象来看,中长期激励一般都会制定较强的约束条件,只有帮助企业达到预定的发展目标才能使得激励政策得到实施。但由于我国资本市场不发达,股票价格约束变动较大,部分潜在激励对象更多地愿意通过年度奖金等享受待遇,而不是中长期激励待遇。
3.企业实施中长期激励的管理体系有待完善。首先,从中长期激励的方案制定来看,部分企业在方案制定过程中目标设定过高或者过低,考核条件过于宽松或者过于严厉,导致激励方案不具有可实施性。特别是,部分企业在激励对象确定过程中存在不公平不公正的现象,部分技术型骨干人才没有纳入激励范围,在企业内部引起争议,给中长期激励带来了不利影响。其次,从中长期激励的实施过程来看,部分企业过多地采取行业内部跟风态度,在激励时机的选择、激励模式的确定等行为中缺乏自身的特色。
三、推动企业中长期激励实施的对策建议
1.科学规划企业中长期激励行为。首先,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发展战略、当前的人才结构确定是否具有推行中长期激励的必要性。其次,企业要细化对宏观政策、市场环境的研究,要了解国家对企业实施中长期激励的最新规定,以保障激励方案符合法律法规要求。同时,企业还要积极调研行业内部、同一地区企业中长期激励的实施情况,
2.合理制定中长期激励方案。首先,要科学确定中长期激励的实施年限,一般而言以2-3年,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目标确定。其次,要确定中长期激励的实施力度,包括实施对象范围的确定,实施激励的股票数量占全部股本的比重,通过这些比例确定激励的基本内容。再次,要明确实施的条件,即要确定绩效考核的指标,参考目标,作为实施过程中是否落实激励内容的标准。
3.强化中长期激励实施保障。首先,要成立中长期激励实施机构,企业可以利用薪酬委员会等机构制定、执行中长期激励事宜,并通过公司内部文件明确其职责。其次,要明确中长期激励方案审批流程,一般而言,在董事会授权薪酬委员会制定相应的方案后,方案还需要经过股东大会讨论通过,才能付诸于实践。再次,要注重中期考核,即要在每一个会计年度末期对考核指标进行分析,判断是否达到预期目标。
参考文献
股权激励行权方案范文6
关键词:市场化进程 股权激励 盈余管理
一、引言
20世纪80年代初西方发达国家企业开始推行股权激励,随后这些企业业绩显著高于未施行激励的企业,然而从90年代后期股权激励模式的弊端逐渐显现。2005年《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和2006年《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境内)实施股权激励试行办法》的出台,拉开了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序幕。与国外股权激励状况相似,国内学者提出了这种激励模式在我国上市公司的弊端。大部分股权激励计划规定的业绩指标主要包括净资产收益率以及净利润增长率,这两项指标都以企业盈余为计算基础,因此,管理层很可能通过盈余管理等行为达到股权激励行权条件谋取自身利益(Bergstresser 和Pillippon,2006;Burns 和Kedia,2006;Baker 和Collins,2008)。Schipper(1989)将盈余管理分为真实盈余管理和应计盈余管理。现有的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的研究,大部分仅考虑应计盈余管理,将股权激励、真实盈余管理以及应计盈余管理结合考虑的文献较少。本文把盈余管理分为真实盈余管理与应计盈余管理来衡量,并进一步将真实盈余管理分为销售操控、生产操控和费用操控,研究市场化进程、股权激励对真实、应计盈余管理的影响。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随着我国会计准则及相关制度逐步完善,上市公司管理层利用操纵性应计调节利润空间受到了压缩,管理层为了规避审计风险会转而通过真实盈余管理来调节盈余(李彬,2009;Gunny,2010;Cohen等,2010)。Bartov(2000)发现管理层受到股权激励程度越大,越有动机调高盈余已达到行权标准。韩丹(2007)发现管理层股权激励可以减少会计造假;郭佳瑜(2009)发现管理层持有上市公司股份可以显著降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Armstrong等(2010)发现对CEO进行股权激励可以有效降低公司会计违规行为的发生概率。实施股权激励方案上市公司大部分具有完善的治理机制和内部审计并聘请了高质量外部审计机构,由于中国证监会规定,所有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行权必须满足上年度该公司被披露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这使得管理层所持股份包含在应计盈余管理违约成本内,管理层为了规避审计风险会调低应计盈余管理,并通过更多真实盈余管理达到行权条件。因此,本文提出假设:
假设1:通过股权激励计划当年,股权激励程度与真实盈余管理正相关,与应计盈余管理负相关
股权激励有效期是指股权激励计划行权的时间期限。如果激励有效期较短,不能激发股权激励接受者采取长远发展的战略,容易导致短视行为(沈红波,2010)。随着股权激励计划行权截止日期逼近,管理层会更大程度地采用盈余管理来达到行权目的,而当股权激励有效期仍很长时,管理层会考虑通过正常经营活动提高业绩,进行较低程度盈余管理(何凡,2010)。宋文阁和荣华旭(2012)以2006年至2008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发现管理层行权限制期与盈余管理负相关;因此,本文提出假设:
假设2:通过股权激励计划当年,股权激励计划的激励有效期与真实、应计盈余管理均负相关
Laporta(1997)的研究表明,资本市场的发达程度与应计项目盈余管理水平成反比。Marianne(2003)发现管理层考虑到规避法规约束、市场监管、获取私人利益以及维护公司形象,通常会在不同的经济环境下进行差别化的盈余管理。王亚平和吴联生(2005)指出,不同经济环境下的应计盈余管理频度与幅度存在明显差异。根据樊纲和王小鲁(2010)的研究,我国上市公司处在不同市场化程度下,这导致上市公司受到监督程度和公司治理机制不同。在市场化程度高地区,较严格监管能减少应计盈余管理,较完善公司治理机制能够压缩管理层进行真实盈余管理寻租空间。因此,本文提出假设:
假设3:通过股权激励计划当年,较高市场化进程对股权激励引起的真实盈余管理有抑制作用,并能加强股权激励对应计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
(二)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以2006年至2010年通过股票期权股权激励计划的公司为研究样本,剔除了金融行业、数据残缺的上市公司,由于李增福和黄华林(2012)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在定向增发股份过程中,会同时使用真实、应计盈余管理调节盈余,林永坚和王志强(2013)发现总经理变更当年,上市公司存在显著的向下应计盈余管理,因此本文又剔除了通过股权激励计划当年存在增发股份或CEO变更的上市公司,最终选定157家上市公司作为有效研究样本。只选取这些公司首次通过股权激励计划当年的数据构成截面数据,不收集之后几年数据构成面板数据模型的原因有:2006年是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计划的开端年,很多上市公司在之后的几年多次通过股权激励计划并多次行权,上市公司在一年中会存在多个股权激励计划,这造成管理层所持股票期权不易统计,有多个股权激励计划施行的时间和剩余有效期不同,选取首次通过股权激励计划当年数据可以排除其他股权激励计划的干扰,使得模型中的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对应性更强。不同上市公司处在激励计划有效期内不同时期数据不具有可比性,将所有上市公司定位在股权激励计划通过的第一年,使得样本有效期具有可比性。本文的数据来源于 CSMAR 数据库和部分公司年报,数据统计和分析利用EXCEL和stata12.0软件完成。
三、实证检验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从表(2)可以得知,真实盈余管理均值0.7468高于应计盈余管理均值0.0974,说明管理层使用真实盈余管理操纵盈余的程度更大。股权激励程度均值为0.4363,说明管理层持股价值占管理层全年总收入比例较高,管理层有动机进行盈余管理。股权激励有效期最短为三年,最长为五年,大部分为五年,说明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有效期较短。地区市场化指数的均值为0.4900,标准差为0.50,说明我国市场化进程水平的不平衡。
(二)回归分析 根据回归模型,本了如下回归分析:(1)股权激励、股权激励有效期与盈余管理的检验。表(3)中,(1)是真实、应计盈余管理与股权激励程度回归,(2)是真实、应计盈余管理与股权激励有效期回归。在(1)中,股权激励与真实盈余管理的相关系数和显著水平分别为0.0271和5%,说明股权激励与真实盈余管理正相关;股权激励与应计盈余管理的相关系数和显著水平分别为-0.3053和1%,说明股权激励与应计盈余管理负相关,因此,假设1得证。在(2)中,股权激励有效期与真实盈余管理相关系数和显著水平分别为-0.0175和10%,说明股权激励有效期与真实盈余管理负相关;股权激励有效期与应计盈余管理相关系数和显著水平分别为-0.1264和5%,说明股权激励有效期与应计盈余管理负相关,因此,假设2得证。(2)市场化进程、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的检验。表(4)在表(3)的基础上,引入市场化指数虚拟变量与股权激励程度的交叉项。股权激励与真实盈余管理相关系数和显著水平分别为0.1152和1%,交叉项系数和显著水平为-0.0838和10%,表明高水平市场化削弱了股权激励与真实盈余管理的正相关关系,即较高的市场化水平抑制股权激励引起的真实盈余管理。股权激励与应计盈余管理相关系数和显著水平分别为-0.5954和5%,交叉项系数和显著水平为-0.6391和1%,表明高水平市场化加强了股权激励与应计盈余管理的负相关关系,即较高的市场化水平能够在股权激励的基础上进一步抑制应计盈余管理。因此,假设3得证。
(三)稳健性检验 本文进行了如下稳健性测试:(1)用被解释变量与解释变量直接回归,不加入控制变量;(2)用托宾Q率代替营业收入变化率,净资产收益率代替资产收益率作为控制变量加入到回归模型中。经过上述两种方式的稳健性检验后,其结果与前文叙述基本一致,证明本文研究结论是稳健的。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当上市公司对管理层进行股权激励时,管理层为了规避审计风险倾向于选择真实盈余管理进行盈余操纵,在通过股权激励计划的当年,对管理层股权激励程度越大,管理层进行的真实盈余管理程度越大,应计盈余管理程度越小;(2)在通过股权激励计划的当年,股权激励计划有效期与真实、应计盈余管理均负相关,说明股权激励计划有效期可以缓解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3)高水平的市场化能够抑制股权激励引起的真实盈余管理,并加强股权激励对应计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建议:重视识别以及监管企业的真实盈余管理行为;重视股权激励计划的制定,制定合理的股权激励有效期,以减少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加速地区市场化进程,抑制企业盈余管理。
参考文献:
[1]樊纲、王小鲁、朱恒鹏:《中国市场化指数――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2009年报告》,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2]何凡:《股权激励制度与盈余管理程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
[3]李彬、张俊瑞、郭慧婷:《会计弹性与真实活动操控的盈余管理关系研究》,《管理评论》2009年第6期。
[4]林永坚、王志强、李茂良:《高管变更与盈余管理――基于应计项目操控与真实活动操控的实证研究》,《南开管理评论》2013年第1期。
[5]李增福、黄华林、连玉君:《股票定向增发、盈余管理与公司业绩滑坡――基于应计项目操控与真实活动操控方式下的研究》,《数理统计与管理》2012年第9期。
[6]沈红波:《银行贷款的监督效应与盈余稳健性――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金融研究》2010年第2期。
[7]宋文阁、荣华旭:《股权激励、制度环境与盈余管理――基于上市公司数据的实证分析》,《经济经纬》2012年第3期。
[8]王亚平、吴联生、白云霞:《中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频率与幅度》,《经济研究》2005年第12期。
[9]Armstrong C. S., A. D. Jagolinzer and D. F. Larcker. Chief Executive Officer Equity incentives and accounting irregularities.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2010.
[10]Baker. T, D. Collins and A. Reitenga. Stock Option Compensation and Earnings Management Incentives.Journal of Accounting, Auditing and Finance, 2003.
[11]Bergstresser. D and Thomas Philippon. CEO Incentive and Earnings Management.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06.
[12]Cohen D A and Zarowin P. Accrual―based and Real Earnings Management Activities around Seasoned Equity Offerings.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