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生生态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生生态教育范文1
一、指导思想
以《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2011—2015年)》和教育部《中小学生环境教育专题教育大纲》、《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关于建设节约型学校的通知》、《市全民生态文明教育规划(2013—2023)》等文件为指导,结合我县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县的实际情况,以全县中小学生为对象,以建设绿色家园、倡导环保行为、普及低碳理念为内容,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与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生态文明示范县等创建有机结合,使广大中小学生成为绿色社会的播种者、建设者,低碳生活的倡导者、实践者,环境保护的宣传者、监督者。
二、目标任务
1.生态文明教育全面加强。将生态文明教育摆上素质教育的突出位置,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融入生态文明行为的培养与训练。积极按照市全民生态文明教育规划要求,实现中小学生态文明教育的普及率达90%以上,其中城区学校要达100%;每学年生态文明教育不少于12课时。在校园布局、建筑设计以及各类设施的配备上充分体现生态文明理念和要求,打造各具特色的校园生态文化,使绿色、环保、低碳、节能成为校园文化的基色,深度宣传“游大湿地,做深呼吸”生态旅游名片。
2.生态文明课程体系加快完善。各校要因地、因校制宜,组织编写并认真推行生态文明教育校本课程。要积极探索并构建校本教材的循环使用模式,围绕绿色消费、低碳生活、保护耕地、节约资源、垃圾回收、控减噪音、净化空气等内容,分专题、按学段循序渐进开展宣传教育。
3.生态文明宣传活动丰富多彩。多样化、常态化、制度化开展以绿色、环保、低碳为主题的校内外生态文明宣传活动,促进生态文明理念入脑入心、生态文明行为习惯自然、生态文明风尚迅速形成。有条件学校可设立生态文明教育主题馆。坚持整体规划、共同参与、循序渐进、因地制宜的原则,扎实推进绿色学校、节水型学校、无烟校园等创建工作。
4.生态文明实践基地作用有效发挥。各校要把生态文明教育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落实师资、设备、教材、课时“四到位”。依托洪泽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和生态农业示范园、湿地博物馆、湿地水生植物馆、湿地鱼族展览馆、中学生态科技馆等重要环境基地和场所,为学生接受生态文明教育和实践创造良好条件。
三、推进措施
注重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积极引导家庭、社会共同参与中小学生态文明教育,营造浓厚氛围,形成强大合力,确保达到预期效果。
1.强化组织领导。县教育局成立生态文明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基教科具体负责落实。各校要迅速成立生态文明教育领导小组,由校长牵头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建立相应的全校性的工作运行管理机制,各部门协同推进各项工作。县教育局将把生态文明教育纳入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作为对各学校年度考核评估的重要内容之一,并建立督查机制,强化督查考核,完善考核办法,推动态文明教育工作有序、有力、有效开展。
2.开展多彩活动。大力开展以生态文明教育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走进教材为主要内容的“三走进”活动。结合“世界环境日”、“世界地球日”、“世界湿地日”、“世界无烟日”、“世界节水日”、“生物多样性保护日”、“植树节”等活动深入开展宣传,提高活动成效。各校要充分利用校园网站、主题班会、演讲、板报、橱窗、手抄报、绘画、微课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意义、政策措施、活动开展及实际效果。要做好活动资料的收集整理、经验总结,不断营造浓厚的生态文明教育宣传氛围,确保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小学生生态教育范文2
关键词 生态道德 小学生 美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8-0015-02
生态道德教育是提高全社会生态道德水平、实现生态文明的有效途径。小学美术是以美术课程为载体,通过教师对美术课程的教育,让学生提升自己的美术素养,启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智力。小学生是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的主体,在小学生美术教学过程中适度融合生态道德教育,使学生形成具有良好生态道德观念的审美心理结构,便于学生在现实生活和大自然中发现美、观察美、记录美、创造美,学会尊重美、保护美,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态道德习惯。
一、生态道德教育的内涵
生态道德教育是在横向比较、纵向扬弃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德育观和新的德育范型,它指一定的社会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相处的生态道德观点出发,为了使人们在生态活动中遵循生态道德行为的基本原则和规范,自觉履行维护生态平衡的义务,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的生态道德影响,使之养成爱护自然环境及生态系统的生态保护意识、思想觉悟和相应的道德文明习惯的一种活动。它教导人们,不仅人对人的社会行为,而且人对环境的自然行为均要受到伦理评价;不仅要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利益关系,还要恰当地对待人与自然的交往行为、利益关系、短期与长期关系,摆正人在自然中的位置。因此生态道德教育将以一种更为宽阔的道德视野,教育和引导人们学会热爱自然、热爱生活、享用自然、享用生活。
在生态道德教育过程中通过道德生态理念的教育,以培养人们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对自然的道德感和责任感。生态道德教育是一种新型的道德教育活动,是指教育工作者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处和互惠共生的生态道德观出发,启发引导人们为了人类长远利益和更好的享用自然、享用生活,自觉养成爱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生态保护意识、思想觉悟和相应的道德习惯。其实质就是要求广大受教育者以道德理念去自觉维系生态平衡、环境保护和不可再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二、生态道德教育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生态道德是思想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学生基本道德素质的重要方面。加强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在小学美术教育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有利于科教兴国与素质教育政策的全面落实
由于劳动者的素质不高,我国各种宝贵的资源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生态环境也未能得到切实的保护。为了提高国民素质,应该将“生态道德教育从娃娃抓起”,生态道德教育正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生态道德教育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只有靠科学技术的进步,才能以积极的手段去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的矛盾,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科技知识的积极性。生态道德教育还可以使学生了解国家制定的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有关法律法规,使他们从小养成学法、知法、守法的良好素质,同时,通过学习,充分认识道德约束与法律约束之间的区别,促进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态道德习惯。
(二)在小学美术教育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是进行国情教育、增强国民生态道德意识的重要途径
我国地域幅员辽阔,许多自然资源的储量名列世界前茅。但由于人口基数大,许多主要资源的人均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并且地域分布也极不平衡,加之我国生产力水平还不高,工业生产主要为大量消耗资源的粗放型经营方式,农业的耕作方式也相对落后,这些都使我国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因此,通过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可使学生多角度、客观地了解这些国情,认识到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从而培养他们对环境保护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提高生态道德水平。
(三)在小学美术教育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有利于学生道德品质的全面发展生态道德教育既是科学知识的教育,又是国家方针政策和社会公德的教育。生态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尊重自然,认为人类与自然应当建立起一种平等、和睦、统一、协调的新型关系。良好的生态道德是较高环境保护意识的体现。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崇高的事业,生态道德教育可使小学生树立起“保护生态环境光荣,损坏生态环境可耻”的新观念,以历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努力学习生态道德知识,积极主动地参与保护生态环境的活动。
(四)在小学美术教育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有利于完善学校的教育职能
1990年世界全民教育大会指出:基础教育“需要包括人们为生存下去,为充分发展自己的能力,为有尊严的生活和工作,为充分发展,为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为做出有见识的决策,以及为继续学习所需的基本学习手段和基本学习内容。”传统学校教育重视知识技能的培养,而长期忽视学生综合能力及自主意识的培养,忽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认识,而新课程改革倡导的学科间的相互渗透,用大教育的观念去重新认识学校的教育资源、途径和方式,从而拓展学校教育的视野,使学校教育职能的扩展更加广阔,使之更加适应社会的需要和时代的变化。
(五)在小学美术教育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有利于增强国民生态道德意识
我国地域幅员辽阔,资源丰富,种类齐全,人口众多,人均资源数量却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且资源分布很不平衡。中国的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的显著差别,使土地形成了耕地、林地、草地、水域等多样化的类型。土地资源地区差别很大,北方平原多为旱地,南方多丘陵山地,以水田为主,西北多草地和沙漠。通过小学美术的教育,让学生多角度去了解我国的国情,客观评价我国的国情,意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培养自己热爱祖国,增强国民生态道德意识。
小学阶段是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小学生在各方面都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自己的美术情操,塑造一代具有生态道德意识、能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型建设者,使他们获得一些关于环境科学和生态保护的知识、技能,引导他们用正确的生态观、道德观和价值观去认识环境与发展的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佳.小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实现途径[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8.
[2]陈寿朋,杨立新.生态环境问题的道德因素及其调适方法[J].甘肃社会科学,2011,(3).
[3]刘振亚.生态道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探索[J].教育探索,2007,(2).
小学生生态教育范文3
关键词: 生态课堂;未泯的童真;巧妙的设计;精彩的语言
生态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强调每一个学生的需求、欲望和意识,兼顾学生的个性发展,通过现代课堂教学手段,实现教学与学生发展的真正统一的课堂。它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不同,生态课堂强调让学生健康成长,努力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其成为理想课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卢梭曾说:“教育必须顺着自然――也就是顺其天性而为,否则必然产生本性断伤的结果。”自然的即是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教与学和谐,学科之间和谐,课内与课外和谐,教学目标、内容与方法、手段和谐,教育与教学和谐,师生会在和谐中自然地生长,教师的主体精神和学生的主体精神都得以充分展现。
生态课堂是生活化的课堂,它的目标是为师生发展而教,为师生发展而学,以创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养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的习惯,培养学生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责任心,造就张扬的个性、开放的思想、创新的品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通过教师的教学艺术体现出生态课堂尊重、唤醒、激励生命的理念,如何实现生态课堂有序、有情、有效、有趣的追求,如何突出生态课堂民主平等、自然和谐的特点?我们试从几堂名师课的赏析中找到小学语文生态课堂教学技巧的精髓。
情到深处始无华――未泯的童真
生态课堂最显著的特征是什么?笔者认为生态课堂始终充满着灵动、生气、高效、曼妙的教学智慧。有不少名家名课可以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教师正是用儿童的视角捕捉语言、用儿童的感受体验情感、用儿童的眼光链接生活。
在江苏省优秀青年语文教师许嫣娜老师执教的《从现在开始》一课中,她那柔柔的、充满童稚的声音牵出了每个人对童年的记忆,一开始她就要孩子们伸出手指头做游戏,“一根手指头呀,变成毛毛虫;两根手指头呀,小兔蹦蹦跳……五根手指头呀,一头大狮子――狮子发令了:召开森林大会,不许迟到,我们赶紧去森林开会吧!”老师就这样看似不经意地将孩子们带入了文本情景中。
满头银发的江苏省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在教授孩子们学写对话时,出示了一段“小猴子”和“猴妈妈”的对话――“一天吃三个桃子够不够?”“不够,不够!”“那三天才吃九个桃子够不够?”“够了,够了,谢谢妈妈!”他让一个孩子上台同他一起分饰角色进行表演,他抓耳挠腮,蹦上蹿下,“小猴子”的顽皮天真逗得台下听众们哈哈大笑,俨然一个“老顽童”啊!
是的,这些大师们就是这样捧着这颗纯真的童心走进孩子的心,对话孩子的心。他们告诉我,在课堂上要时刻警醒自己:我是一个小学生,我就是一个孩子。
德国教育家福贝尔认为:“孩子是我们的老师,他们纯洁天真、无所做作……我就像一个诚惶诚恐的学生一样向他们学习。”可见他对儿童的敬意。我国明代的李贽也称:“夫童心者,真心也。”从他们的言行中,我们不难认识到他们对童真的推崇。那么,在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又应该怎样去对待我们的儿童呢?时代的进步,教育的不断改革,从“以人为本”到今天的“儿童本位”,这就点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不管从内容到形式都应该充满童真、童趣,把“儿童本位”的思想落到实处。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语文课堂教学只要充满童真、童趣,就能让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得到充分发展,就能让语文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
一石激起三层浪――巧妙的设计
课堂设计新颖、巧妙,几乎是名师名家们上课的共性。浙江省特级教师虞大明老师在执教《祖父的园子》一课时,他是这样启发学生理解文本的:如果把课题变成一个问题,你会提个什么问题?学生说: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就这个问题,快速阅读课文,找到答案。学生陆陆续续说:这是一个应有尽有的园子、生机勃勃的园子、五颜六色的园子、自由快乐的园子。接下来把问题还原――为什么说这是个应有尽有的、生机勃勃的、五颜六色的、自由快乐的园子?再读课文,划出句段,找到答案,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探究课文。
在课堂总结时,虞老师再问:“为什么题目不叫自由的园子而叫祖父的园子?”学生在老师的循序引导下至此明白作者要借写园子来表达对祖父的怀念,这就是借景抒情。将书读薄,再将书读厚,最后深入其中,深刻领悟,教师分明就是在教给孩子们阅读的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至此我也才如醍醐灌顶:大师的精湛技艺就在这看似简单的千回百转中啊!的确,课堂设计是一堂课成败的关键。它因学生而定,因课型而变,因年段而定,因契机而变。灵活地设计教学,或许也会让我们的课堂起到“一石激起三层浪”的奇效。
笔者认为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而巧妙的设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
一是把握目耍进行教学三维设计。“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一个精美的教学预设必须首先“定标”。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目标设计呢?经实践,我们认为:第一,要认真研究所定目标与上位目标的关系,把握教学目标的科学性、操作性;第二,要处理好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关系,确定目标的重点;第三,要深入研究学生,研究教学内容,分析可获得的教学资源,以便挖掘教学潜在的教育意义;第四,要清楚预设目标与生成目标的关系,把握教学效益的底线。在具体的操作中,要注意在目标中体现方法论知识和价值性知识,同时重视教学设计三个领域目标的整合。
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教材中《桂林山水》一课的教学目标设置为:①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熟读的基础上学会“抓重点词句列提纲”的方法,当堂背诵课文;②学会9个生字,运用联系上下文、查资料等方法理解 10个词语的含义;③学习作者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按“总―分―总”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④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景,为祖国而自豪,产生去桂林山水一游的美好愿望。
如果我们把目标①设置成“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就缺少了“方法与过程”的体现。如果把目标②设置成“了解漓江水的静、清、绿和桂林山的奇、秀、险的特点”,就缺失了语文的学科个性。因此,诸如“增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美好感情”“积累课文中优美词句、精彩句段”等表述,其实都是某一个学段的目标,而非课时目标。
潜心会文(研究教材),正确把握教学内容。走进文本、解读文本是我们语文教学必须解决的首要任务。未深入钻研教材是教学无效、微效的关键症结。如何正确解读文本,把握教学内容呢?笔者认为,教材解读应分三步走。第一步:进入文本――“山是山,水是水”。教师在接触教材时,首先要抛开教辅材料,潜心会文,形成自己对教材、对课文独到的认识。第二步:跳出文本――“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在深入理解课文后,教师还要从教材中跳出来,防止“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要在更为广阔的背景中审视眼前独立的教材。第三步:回到文本――“山还是山,水还是水”。有了自身对文本的独特感受,有了对文本相关材料的积淀,教师再回到教材中一定会有更深刻的感受、更广阔的视野。
有效整合,突出教学中心问题。有效整合即教学设计体现板块结构,整块推进。“教学板块”是指比较集中而又相对独立的具体教学环节,一堂课的教学设计必由若干教学板块组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相对简单,我们认为一节课的教学板块以三个左右为宜,使之具有根据学情适时变化的灵动的预设柔性。提倡“大道至简”,即教学必须返璞归真,不可承载太多的“使命”,要体现一种“简约之美”。教学中,教师应分析学习内容和学生特征,设计一个能转化为任务的、最接近学生生活实际、体现教学任务性和挑战性的中心问题,并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对中心问题进行分解,分解成由易到难或能分散难度的问题序列。前文中提到的课堂实例虞大明老师的《祖父的园子》就是进行了如此精妙的教学设计。
意味无穷令人醉――精彩的语言
听过大师们的课后,我们都能立即深刻感受到他们的课之所以有强大的吸引力,能感染在座的每一个人,是与他们的劳动工具――精彩美妙的语言有很大关系的。大师们的语言是那样具有震撼力。
“你的话俨然具有哲学家的味道!”“这么多人,你敢把课文读出来,我欣赏你!”“别紧张,孩子,我听出了你的自信!”“你太有潜力了,如果能微笑着读,这个奶奶会更讨人喜欢!”多么温馨的话语,多么甜蜜的语言,无论是哪个人听到了,都会热血沸腾。其实,人都盼望得到别人的赏识,经常得到赏识的人大多表现非凡。美国心理学家威廉姆斯发现: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到激励后,其能力可以发挥到80%~90%。由此可见,激励性的语言有多么重要,更何况是对我们成长中的孩子呢?
大师们的课堂语言不仅那样温暖人心,还那么耐人寻味,值得积累。安徽省小学高级教师张文花老师在执教《数星星的孩子》中指导“睡”的书写时说:“左边窄来右边宽,两边互相让着点,抱成一团讲团结。”听,这仅仅是在教孩子书写吗?她还在教孩子怎样写诗,更在教孩子怎样做人。
他们的语言或幽默诙谐,或直言不讳,或娓娓道来,像一道道美丽的风景线呈现在一堂堂课中。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与象共舞》中描写象的动作时这样巧妙地运用语言:“舞蹈的大象随什么跳舞?音乐的节奏。把节奏两个字圈出来,读这两个字,快读,慢读,重读,响亮地读,迅速地读,轻声读,低下声读……听听你们读的,有节奏就有变化,有长就有短,有快就有慢,有强就有弱,有轻就有重,这样长长短短、快快慢慢、强强弱弱、轻轻重重就是――节奏。大象有哪两个动作正体现了这样的长长短短、快快慢慢?――摇头晃脑、颤动身子。是的,这样的动作极其符合音乐的节奏,也符合舞蹈的节奏,齐读这句,读出节奏韵律感来!让你自己成为一头大象,随着欢快的音乐一起翩翩起舞吧!再读这句!此时不鼓掌,更待何时?!”听,多么风趣的语言,多么新奇的文字,妙语连珠,字字珠玑,怎不让人耳目一新,回味无穷?
大师们的课让我们深感高超的课堂语言艺术对学生的深远影响,它不仅催人奋进,更能潜移默化孩子的语文素养。“孩子们的语言是海量地听出来的”。如果我们的孩子能经常听到这样优美的语言,他们语言的运用一定不再匮乏、平淡、无华。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那么,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言的艺术性呢?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认为,一是要具有准确、鲜明、风趣、亲切的有声语言;二是体态(无声)语言必须形象、得体、自然;三是采用规范性、激励性的课堂教学语言。好的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应当是鲜活的、生动的、具体的、有生命力的。概括地说,课堂教学语言主要有“四美”:①音美,要讲普通话;②意美,要做到准确美、简洁美、理趣美、生动美;③形美,追求修饰美、多用溃虎芮槊溃具有高尚的情操美、道德美等。因此,要成功地上好每一堂语文课,语文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熟练掌握语文教学语言运用技巧和艺术。
小学生生态教育范文4
关键词:教育管理;生态学视角;策略分析
教育管理应当把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融入到教育体系当中,注重丰富教育活动,创新教育管理思维,在有效资源供给下满足学生个性成长需要。
一、教育生态视角下学生管理理念
(一)教育生态环境
教育生态学强调对教育的产生、发展与运行进行多维空间的有效调控,注重以教育为中心,合理的整合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与规范制度环境。强调学校管理以满足学生需要为中心形成完善管理系统,实现各种因素的良性互动。
(二)教育管理系统观
教育管理需要运用系统化、全面化的理念,审视教育管理的具体问题,从而实现教育机构内外部元素的有效互动,达到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建立必要的教育资源平衡机制,实现教育资源、能量、学习需要的综合有效协调,在有效控制教育节奏的基础上满足大学生的学习成长需要。
二、高校学生管理生态化理念创新
(一)学生工作理念创新
在生态学视角下应当创新学生工作理念,丰富学生工作的内涵与外延,注重在广阔空间视野下完善学生管理工作体系,保证学生管理工作处在和谐环境氛围下,运用生态学的理解提高学生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首先,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在生态环境下引导学生完成学业。其次,保持学生个人成才目标与国家人才需要目标的一致性,在促进学生全面成长的同时,实现学生个体成长需要与社会人才需要的和谐统一。第三,关注学生个体成长需要,强调转变以往命令式的管理模式,为学生个性化成长提供良好平台,把人的因素放在管理的重要位置,充分认识学生个体差异性,达到教学相长、有效激励的目的,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
(二)创新高校管理体制
提高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质量,还要创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体制,完善管理运营机制。首先,优化高校学生管理制度,重新修订高校管理工作的程序,在新型目标下优化高校运行模式。其次,建立弹性管理制度,注重科学的运用学分制、选课制等措施,引导大学生实现多元化发展。第三,现代高校学生管理还强调打破班级限制,营造良好的个性化文化空间,形成丰富的文化活动体系,在生态化的理念下引导高校学生自主选择参与各种文体活动,促进学生自主选择学习资源。
(三)学生管理方式创新
提高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有效性,还要创新高校学生管理方式,有效减少对学生成长的硬性约束,让学生在日常学习中不断提高自主约束能力。首先,学生管理工作应注重科学性、实效性、趣味性相统一,注重在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中开展学生管理,强调实现对学生成长的全方位跟踪,形成一种持续有效的管理氛围。其次,注重运用信息化的方式管理,强调创新学生管理模式,推进管理手段的现代化,借助大数据的方式,建立动态性的学生管理工作方式调整机制,全面提高学生管理有效性。第三,学生管理还要实现各种资源的整合,注重优化学生管理工作过程控制,把教育生态学与高校管理模式优化进行统一,为学生发展提供良好的氛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高校管理创新。
三、生态化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策略
(一)完善学生管理制度
提高生态化学生管理工作有效性,还要创新学生管理制度,打破学生管理工作的封闭性,注重采用整体化、平等化、专业化的方式进行学生管理,强调学生管理的可持续性,注重采用激励机制与竞争机制促进学生管理工作的升级。在学生管理时,还要强调学生个体之间的有效互动,注重增强彼此之间的联系,运用制度化的方式形成科学的沟通机制。首先,运用人本管理的理念,尊重师生平等关系,为学生个体预留发展空间。其次,采用规范化、科学化与开放化的管理工作制度,形成多元化的内外综合型管理机制,有效消除学生管理工作的呆板性。第三,完善管理工作系统,创立立体化的管理制度,满足学生的个性化成长需要。
(二)减少学生竞争压力
为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性,还要在生态理念下更好的减少学生管理的重叠因素,丰富学生管理工作的评价系统,在生态化理念下多元化的测评学生的成绩,有效的减少单一评价方式对学生成长的制约效应。首先,建立与学生个体相适应的生态评价机制,从学生的个体情况与学生的成长进步来衡量学生成绩,注重采用开放性和多元化的评价机制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评价。其次,建立民主、平等、友好的评价机制,采用科学的分析机制,在大数据的支持下全面综合性的衡量学生的学业水平。第三,引导学生参与生态化的学生评价活动,注重引导学生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评价结果。
(三)拓展生态教育氛围
提高学生管理工作有效性,还要拓展学生教育氛围,注重减少对学生成长的局限性,强调为学生成长构建一个开放的系统,实现内外部资源的有效交流。首先,学生管理应当实现校园、社会因素的相互借鉴,注重在社会化大环境下,构建学生成长的资源体系,强调把社会化资源引导到高校教育系统当中。其次,丰富校园文化,引导高校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化的实践活动,促进学生成长的动态平衡,在因材施教的基础上提高学生成长的针对性,有效的优化学生成长的周围环境,给学生提供良好的人际关系资源系统,引导学生自主转换角色,提供学生自我管理的多元化渠道,让学生学会自主调整,促进学生有效的适应新环境。
小学生生态教育范文5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德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4)01-0000-01
1.引言
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这是首次提出“生态文明”这一概念。在十报告中又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由此可以看出,生态文明建设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而大学生又作为社会的精英,祖国的后备军和接班人,更应该形成保护生态的意识,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2.高校对大学生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必要性
2.1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时展的客观要求
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是时展的需要,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使然。当今社会,生态环境已经成为世界普遍关注的话题,环境污染与资源短缺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也成为制约经济快速发展的因素。大学生作为国家事业的建设者与民族未来的接班人,他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以及政治觉悟与整个民族的素质,与是否能实现建设生态文明社会这一伟大目标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此,只有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才能更好的为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服务。
2.2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社会赋予高校德育的时代要求
当代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主力军,他们应该有与未来发展相适应的想法与思路,自觉地养成良好的道德,不止只有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美德,还要有与生态文明理念相关的生态道德。高校德育与生态文明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高校德育不再只关注人与人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逐渐的开始重视人与自然的联系。因此,在高校德育中,思想道德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引导与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使大学生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让大学生肩负起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历史重任。
2.3加强生态文明观教育是促进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生态文明是 21 世纪的主要文明形式之一,良好的生态道德素质和生态文明观念,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衡量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是否和谐共处的要求,也是现代社会衡量大学生全面素质的重要尺度。生态文明教育史促进大学生个体全面快速发展的重要渠道,也是判断一个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标准。对生态文明理念的认知以及大学生所具有的实践能力也都是一个大学生应该体现出的内涵。生态文明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的生态意识与和谐观念,使他们认识到社会整体的价值,形成对自然、生命的关爱和资源环境保护的意识,学会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结合,做到言行一致,关心他人,尊重自然,自觉的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爱护环境,保护生态,抵制不良危害。因此,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大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提高的必然要求。
3.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具体措施
3.1高校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推进大学生道德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工程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德育的主阵地、主渠道。要运用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针对青少年大学生的思想生活实际,对他们进行马列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教育。要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促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和生态文明理念,使大学生通过接受生态道德教育,能够懂得人类应该从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出发,尊重并维护自然界的权利,自觉维护后代人生存和发展的权利,使学生更好的明辨是非黑白,善恶美丑,正确看待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利益关系。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通过生态道德实践,追求生态道德理想人格的自我发展,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生态文明素质。鼓励学生提高自身文化素养,激发学生的生态道德情感,形成正确健康的生态道德观念,养成规范的生态道德行为习惯,在生活和学习中严格的要求自己。大学生作为社会人,他们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学校教育是主要力量,家庭教育是基础,社会教育是重要引导,因此学校、社会、家庭要形成教育合力,不断推进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生态文明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审美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
3.2促进生态文明网络环境的建设
高校要学会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抢占网络阵地。通过综合措施管理网络,创造安全的生态文明网络环境。
互联网是个万花筒,高校要利用其有利的一面,充分发挥网络载体的作用,加强校园网络生态文化建设,建立信息量大,覆盖面全,服务和安全功能到位,融思想性、趣味性、知识性于一体的校园网站,增强生态文明知识的宣传力度。可以在网上开展专门的模块,进行生态文明知识的宣讲。同时可以利用信息网络开放、平等、交互自由的特点,抢占网络德育阵地,发挥网络良好的教育和导向作用。要借助于网络的广泛影响力,以高尚的生态道德价值观影响当代大学生。建立各校独立的生态文明网络社区,并在各高校间形成友情链接,以方便学生共享信息、交流心得体会,增强生态文明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3.3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丰富大学生精神文化生活
高校要以校园生态文化为载体,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园生态文化活动。校园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把生态文明教育纳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可以推动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形成。高校要充分发挥教育的指导作用,因势利导,通过校园文化艺术节,社会实践活动,学术报告,运动会,名人讲座,播放经典影视作品,开展制作比赛等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活动来丰富当代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从多方面来宣传环保活动。同时发展迅猛的校园媒体也要发挥过滤功能,坚持弘扬主旋律,宣传正面典型,营造文明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积极开展有关生态基础知识的讲座,对大学生进行系统讲解,以便提高大学生对生态系统的认识;二是建设良好的校园生态环境,打造绿色校园,建设绿色寝室,从而形成良好的德育养成环境;三是要在校园中多组织一些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社团,宣传环保,提高大学生的环保意识;四是开展有关环保方面的演讲比赛、辩论比赛和知识竞赛等,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比赛,学习知识,宣传环保活动。
参考文献:
[1] 杨坤.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必要性及途径[J].世纪桥,2010(9):100-101.
[2] 郑世英.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探索[J].教育探索,2009(7):115-116.
[3] 刘建伟.高校开展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必要性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8,(6).
[4] 叶志清. 论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的培养[J].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96-100.
[5] 乌晓梅.把生态文明纳入德育教育范畴[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8,4.
[6] 陈志刚.高校环保社团引导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思考[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8,10(4):446-448.
[7] 孔德萍.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08(1):38一39.
[8] 莫敏秋.高校德育应加强对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J].肇庆学院学报,2003,24(3):33一36.
[9] 刘经纬,赵晓丹.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模式与途径研究[J].教育探索,2006,(12):97-98.
小学生生态教育范文6
关键词:教师教育 教育生态学 教师专业化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1)02-006-01
教育生态学是根据生态学的相关原理,研究各种教育现象及其成因,进而掌握教育发展的规律,解释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方向。[1]依据生态学的原理,整个的教育也是一个和大自然相类似的生态系统,其中也包含了众多的生态因子,它们对教育的进步与发展也起着积极或者消极的作用。这时,我们就需要充分的发挥积极因子的作用,同时还要避免和克服一些消极因子对教育发展的阻碍。
一、限定因子定律与教师继续教育
生态学中的限制因子是指达到或超过生物耐受限度的因子。[2]那么在整个教育的大系统中、在教师发展这个小系统中,哪些因子在教育、教师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呢?
首先,从教育这个大系统来看。新一轮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教师不再仅仅是作为课程的消极接受者,而是要作为积极的课程开发者。这是此次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新理念,也是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3]这里,教师是主导课程改革的最主要力量,他们站在教育的第一线,对于学生个性有着很好的了解,教师们对于课程改革上的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十分的宝贵。通过参与课程改革,教师自身也获得了专业化发展的机会,真所谓达到了“双赢”
再次,从教师教学活动这个中系统来看,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也是影响教学效果最重要的变量。要顺利地开展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我们就应清醒地认识并且履行教师的职责。从古到今,在课堂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所起到的作用都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在这个活动体系中,教师的学历,知识背景,对教学手段的掌握情况,对学生心理和行为的了解程度都可能会影响到教师的作用,继而对学生们的学习产生不良的后果。
最后,从教师自身的这个小系统来看。首先,教师对于自己职业的热爱将很大程度上左右教师在教学中获得的成绩。如果让一位没有对从教没有任何兴趣的人站在讲台上,他肯定不能100%的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所以相关的职业道德的培训就显得格外重要。
二、一潭活水效应与教师继续教育
1、什么是一潭活水效应
活水,乃可以流动之水。活水的好处,一是有自我净化之功能。可谓“流水不腐”:而是能因地制宜地向缺水的地方流动,有利于灌溉良田,滋润禾苗。所以相对于死水而言,人们更喜爱活水。[4]针对于教师,一潭活水效应就是指教师不能仅局限于自身所占有的知识和教学技能,并且长久地使用下去。这样就不能顺应时展的潮流,也会对学生的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教师应该拥有一潭活水,源源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扩充自己的技能,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高效率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这样不仅有利于教师自身的专业化发展,对学生、对学校、对整个教育事业、对和谐社会的构建都将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当前教师继续教育的现状
随着教育的发展进步,对老师的要求不断提高,有的人就提出了“要给学生一碗水,老师需有一桶水”是不够的,认为要给学生一碗水,老师需有一潭水。这种现时教育形势下作为一名老师对来自知识方面的压力的深刻感悟是真切的,我们深有同感。这种说法作为老师成长的长期目标,作为一种理想追求,作为对老师自身文化素质的要求是十分可贵的。
3、教师继续教育应该交给教师什么
校本课程给教师们的继续教育带来了便利,主要的内容为:(1)现代教学理论、教育思想、职业道德修养。(2)现代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名家教学风格。(3)教师教育教学基本技能和能力。(4)现代教育技术。(5)学科最新的基本理论及教改信息。校本培训给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注入一剂强心针,使得原本知识结构固定,教学手段和模式较为陈旧的教师们受到了时展、科技进步、知识爆炸所带来了在教学上的改进。这时的教师拥有了一潭活水,通过不断的校本培训得到了知识上的扩展和技能的熟练,这是一桶死水所不能比拟的。
参考文献:
[1]吴鼎福,诸文蔚. 教育生态学[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
[2]王存荣. 教育生态学视角下的行动导向教学[J].教育探索,2010,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