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创客教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生创客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生创客教育

小学生创客教育范文1

一、 建设优秀课程教师团队

课程团队由四个“子团队”构成:一是由各教研组组长牵头的研发团队;二是由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特级教师、市名教师、学科带头人和教学能手组成的攻关团队;三是由学生社团中的学生自发组成的合作团队;四是由学校外聘专业机构与本校骨干教师合作组成的开发团队。

在课程建设中努力以学习目标引领实施过程,促成学校课程资源与课程文化的建设,教学实践与教学研究、理论研究相互渗透、多向互促,形成推进学校教学、管理、品牌、文化等一体化运行机制。组建的教学研究评价队伍经常开展教学过程与研究成效的评估,激励教学实践与提高研究的有效性和科学性。但有一些学科,由于教研组人员偏少,教师任教班级较多,教学质量常常得不到保证。为此,我们通过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促进教师明确教学目标,提升质量意识。

1.梳理知识,逐步分解落实

组织所有相关学科教师将本学科各年级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对照《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细致的梳理,并形成一整套题库(质量调研时,利用知识点和题库进行命题)。这样,在教学中教师便能避免教学的随意性,及时落实各课知识点,及时检查基本能力达成情况。于是,在我们的音乐课上,你会听到教师细心地讲解乐理知识,纠正歌唱方法……在重视技能发展的同时,学科基础知识也得到了有效的夯实。

2.充分展示,激发学习热情

在各学科教学中,要给学生和班级不断提供展示的机会,激发他们奋发向上的热情。例如,音乐学科的“三独”海选活动,涉及全校近三分之一的学生。在海选之后,举行复赛、决赛,决赛之后,我们又把获奖学生的节目加以整合,面向家长和学生进行汇报演出。再如体育学科的特色花样跳绳项目,我们分年段形成梯队,全校学生人人会跳绳,个个有花样。各种文体活动中,都有花样跳绳表演队的飒爽英姿。教室内外墙壁画廊、学校网站论坛都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天地。学生在自我展示中获得了成就感,发现了自身不足,从而不断进取;教师在展示中及时发现教学工作存在的问题,发现与其他教师的差距,发现学生发展的潜质,从而更好地调整教学策略,以促进课程的有效实施。

3.革新评价,引领师生前行

评价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对师生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引领作用。为了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效应,在各学科评价中都进行了有益的改革与尝试。可在学期中和学期末对每个学科进行面向全体学生的质量调研,采用学科能力现场测试与笔试两种调研方式,充分发挥了开学初建立的题库的作用。每一门学科的质量调研之后,校长室、教导处立即组织教研组进行质量分析与统计,总结经验,反思教学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对教学工作中存在较突出问题的教师,给予帮助和指导,限期整改。

二、 积淀学生阅读文化素养

课外阅读教学是阅读教学的延伸,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因为课时紧,学生课业多,所以必须压缩课本教学时间,尝试开展自由读写课及语文实践活动课,以取得阅读实效。

1.整合时间,提高阅读的效益

首先应对学情作调查分析,对时间进行整合,由语文教师先指导阅读,老师可以提醒学生阅读要求或指出以往阅读中存在的问题,或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不管采用哪种方式,老师的讲解都要简明扼要,然后语文老师和学生静静地阅读,同时,其他教师分学科社团在不同的场所进行阅读。

2.重构体系,拓展阅读的外延

教学重构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可以借助“大阅读教学”的主张对阅读体系进行重构。“大阅读”中的“大”字,其涵义有五:一是理念之“大”。“大阅读”不仅为语文而阅读,更是“为人生”而阅读。二是内容之“大”。“大阅读”不只局限在语文学科,而是多学科联动,向纵深推进,从语文阅读走向数学、英语、科学等各学科阅读,同时打通校园壁垒,打开生活这部大书。三是形式之“大”。“大阅读”不仅重视书面阅读,并且与时俱进,开发利用网络阅读、影视阅读等。四是持续时间“长”。从“小学语文‘三轨运行’教学模式的研究”到“建设开放的读写社区”再到“大阅读教学”,在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拓展其深度与广度。五是评价范围“广”。对阅读的评价更加丰盈立体,从学校、家庭、社区全方位进行评价。在大阅读教学主张的统领下,课外阅读在原有体系的基础上融入英语、数学、科学、艺术、体育等学科的阅读材料,拓宽学生阅读视野,使阅读更富张力。

3.研究课型,形成指导策略

以骨干教师为主,借助“名师工作室”提高课外阅读的效率。以教学研讨会的形式开展以“儿童立场与课外阅读”为主题的课外阅读教学研讨活动,重点研讨“课外阅读指导模式的建构”,邀请名师分别就课前、课中、课后读写指导进行专题研讨,要求所有参会老师就展示课提出具体意见,再次进行修改、打磨,在初步形成的基本模式的基础上,再让老师进行实践。两次活动带动课外阅读工作实现一次质的飞跃,并可以带动其他学科仿效。绘本阅读指导课、英语短文阅读指导课、读后交流延伸课、阅读欣赏课等各种课型相继呈现。“激趣开卷――整体感知――片断荐读――存疑促读”的读前指导课模式、“精彩回放――细节品悟――质疑互动――点拨导读”的读中交流课模式、“整体把握――感悟内容――关注写法――启思延伸”的读后延伸课模式,有力地引导着课外阅读工作走向纵深,向着兴趣化、内需化、高效化发展。

三、 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1.双轨并行,丰富实践活动内容

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难的问题,教学中不妨把学科综合实践活动纳入学期综合实践活动计划中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分成两大系列:一是每学期一大主题的综合实践研究,由年级部根据学生特点制定相关要求。通过一学期的实践活动,全校师生将整个校园的方方面面了解得详实而又具体,既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又增加了学生对校园的热爱之情。二是每月一主题的学科综合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实践作业,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课程改革的重点不仅在课堂教学、学生活动上进行创新与改革,而且还应重视学生作业的革新,给学生更多自主发展空间。教学中可以在减少学科练习作业的前提下,由教研组按学期初制定的计划布置实践作业。听故事、讲故事、自主阅读、搞测量、小实验、小调查……丰富的作业形式激发了学生浓郁的学习热情。通过一系列实践作业,学生不仅将课内外知识融会贯通,而且有效地提升了动手动脑的实践能力,发展了综合素质。

四、 拓展“三礼”课程文化内涵

“爱的教育”是教育的主旨,将其渗透在学校各项精彩的教育活动之中,彰显在师生的一言一行之间,始终贯穿于教学中。

1.入学礼,一言一行学做人

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已经初步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老师的带领下,可以在广场上模拟上课情境,用快板、朗诵等形式向家长和一年级新队员分别展示课间文明活动、上课举手发言、读书姿势、写字姿势、下课准备工作等五个方面的行为习惯。当他们长大,也许不会记得曾念的儿歌,但这文雅从容的气质却会沉淀在他们生命的记忆里。

2.成长礼,一字一句表感恩

如果说,入学礼是一种改革,那么成长礼就是一种创造。比如,在快乐的歌声中,校长戴着懒羊羊村长的头饰将蛋糕推上台来。烛光中,全体孩子与父母热情相拥,在许愿盒中放入自己成长的心愿。爱与感恩,在一曲《跪羊图》中伴着泪光升温、发酵,酝酿成一坛足以醉你一生的美酒。

3.毕业礼,一点一滴惜真情

当暖湿的季风带来夏天的讯息,一批呵护了六年的雏鹰将展翅高飞。毕业礼如期举行,简朴的小舞台已容不下那澎湃的师生情。“师生访谈”节目,回忆六年生活中的同学情、师生情、父母恩情,往往就在那最朴素的语言里,却有着最能打动人心的音符。

小学生创客教育范文2

一、情境创设的内涵

“初中语文教学情境创设与教学有效性研究”,是指立足初中语文课堂,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为了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对创设教学情境方面的相关问题进行客观、系统梳理,探讨有效教学理念在教学情境中的落实,从而改善目前初中语文课堂中教学情境设置低效或无效现状的一项教学研究。其核心就是教师创设教学情境的效率,即:创设什么样的教学情境是有效的。通过对情境创设的研究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角色行为,教师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引入情境,在探究的乐趣中诱发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真正达到智能统一,和谐发展,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创设语文教学情境的原则

1.价值性原则

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创设教学情境是教师的一项常规教学工作,而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则是教学改革的重要追求。创设教学情境要从教学目标出发,真正为教学服务,以实现“三维目标”为基本价值标准。

2.科学性原则

课堂教学中情境的创设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科特点,有的放矢地寻找切合学生知识生长点的契机,设计科学有效的情境,促使学生知识的有意义建构。

3.合作性原则

“学会学习,学会合作”是21世纪新型人才的基本素质,课标中倡导自主式、探究式、合作式学习方式。因此,教师的情境创设要力求体现合作性,鼓励学生在小组中讨论交流,解决问题。

4.趣味性原则

教学情境的创设要吸引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关注,激发学习动机。夸美纽斯曾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当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他就会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学习,不会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因此,要让学生喜欢上学习的内容,就要尽可能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情境的创设要吸引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关注,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三、如何创设情境

1.从自身情况中获取关联的情景

因为有切身的感受,所以在接触与之相关联的事物也就容易进入情景。例如,在教学《水调歌头》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这样的情景:每逢佳节倍思亲,可是我们大多数学生都是寄宿生,明天就是中秋节了,学校又不放假,你们的感想如何?学生回答以后,老师进一步启发:苏轼与弟弟感情深厚,可是在他41岁那年的中秋节,政治上不得志,做了密州太守,又与弟弟相隔两地,两人已有六七年不相见了,面对此情此景,苏轼内心又会有何感想呢?不等老师说完,学生已在高声朗读课文了。

2.从生活经验中获取想象的情景

从学生已有的经验中获取的情景更具有生动性,更能引起他们的学习情感上的共鸣。比如,学习“作文立意要新颖”时,围绕“什么是幸福”,教师作适当的启发:不同的人,对幸福的理解也不相同。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体验,展开想象:对于运动员来说,什么是幸福?对于父母来说,什么是幸福?对于学生来说,什么是幸福?对于失去亲情的人来说,什么是幸福?对于失去健康的人来说,什么是幸福?对于失去自由的人来说,什么是幸福?

3.从比较中获取拓展的情景

激活语文课堂教学,应在教学内容上积极引进“活水”,在教学思路设计上努力求新,把课上“活”。而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就是一种办法。比如在学习《诺曼底号遇难记》一文时,围绕哈威尔船长敬业、尽职这个源头,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它的现实意义,可与人民子弟兵在四川省抗震救灾相比,从而使学生自觉进入拓展的情景。

4.以语言创设情景

语言表达的形象性能够使听者的脑中呈现出一幅幅鲜明而简洁的画面,这种将抽象形象化、具体化的语言,学生听起来必定是兴致盎然似三春,趣味浓郁如仲夏,犹似欣赏一幅画,观赏一幕剧。

小学生创客教育范文3

一、奏响和谐之曲――生态的语文课堂应由“规训灌输”变为“助成顺应”

生态学意义上的和谐是指生命之间互关爱、互相支持、互惠共生,以及与客体环境融为一体展现出来的生态特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倡导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在和谐平等的语文课堂生态中,教师是活动的策划者、引导者、合作者、协调者及语言信息的提供者,职能是助学,从学生的差异出发,采取引领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从旁助成、顺应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师生是平等交流、互相促进、互相质疑的伙伴,通过教学相依、教学相融、教学相长达到共同发展。正如马斯洛所言:“从促进自我实现或促进健康的角度来看,良好环境应该是这样的,提供所有必需的原料,然后退到一边,让个体自己表达自己的愿望、要求,自己进行选择。”[2]

以教授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的第一部分为例。这一部分情真意切,细腻生动,充满了强烈的生命意识。文章大段地描写了地坛的衰败景象,生动地揭示了作者由死亡走向新生的心路历程。我搭建合作交流之平台,让学生在和谐的语文课堂生态中体会学习的快乐,有限时间内的教学效率得到了提升,真正实现了有效教学。

具体操作:步骤一,让学生为此部分拟小标题,每组推荐一至两个小标题;步骤二,从所推荐的小标题中评选出最佳标题,并陈述理由。

经过认真地阅读思考,学生完成步骤一,拟出了如下小标题:“地坛――我的精神家园”“荒芜的生命在地坛里重新开放”“走进走出”“我与地坛有个约会”“地坛中的生与死”“心灵的复活”“上帝的苦心安排”“地坛――我第二个人生起点”“突出重围”等。在此基础上,学生自由发言,选出自己最喜欢的标题,并陈述理由,最后相对集中在这几个标题上:“走进走出”好在双关形象,耐人寻味,有吸引力;“荒芜的生命在地坛里重新开放”是作者从苦难中解脱出来,获得新生的诗意表达,突出了地坛对作者丰厚的馈赠;“突出重围”既表达了苦难的深重,又展示了摆脱苦难的不易而又最终成功的心路历程。

在和谐平等的语文生态课堂中,学生会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和驾驭知识的情感进行思考,“学生有了强烈的学习欲望,就会轻松愉悦地、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主动建构知识,敢于自我发展,他们能从被动地接受知识提升到主动地吸纳、内化知识的层面了”。[3]

二、奏响开放之曲――生态的语文课堂应由“静态传授”变为“动态迁移”

生态知识观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特征是开放性。所谓开放,就是与外界经常性的多样的交换。[4]生态教育观认为学生的潜力不是遗传的,是学习主体在学习环境中与其他因素不断地相互作用中生发出来的,因而也是无限的。从生态学的角度看,只有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才能使个体通过强有力的适应性来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减少对外界条件的依赖,从而获取终身发展的机会。[5]

语文文本特别是阅读文本与其他科目的教材有着明显的不同,多数情况下,呈现在学生眼前的是一幕幕引人入胜的生活情景,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一幅幅情景交融的审美意境,一段段跌宕起伏的精彩故事……场景、形象、意境、故事,需要感知、体验,它们的意蕴需要通过感悟去获取,如果教师只是凭着自己的主观臆断孤立静态地进行传授,必然会费时费力,而教学效果却是低下无效的。这时语文教师就必须探索切实有效的教学策略,架设起可能性与现实性之间的桥梁。我认为让学生有效地进行动态体验感悟、实践参与应该是提升课堂有效性的主要策略。例如切身观察法,主体感受言语对象是以自身的经历为起点,包括联系生活、设身处地等。在教授苏教版必修一的《十八岁和其他》时,我便精心设置了应用情境来实现体验价值,最终成功地达成了教学目标。方法就是布置学生和父母课后一同阅读文本,并在读后给对方写一封信。在批改作业时,我发现许多学生和父母都在信中吐露了自己的心声。下面是其中一些书信的节选:

例1:(父母写给孩子的信)

……孩子,你长大了,我们希望你能有所作为,快乐地生活,更希望你能在青春岁月里留下美好的回忆……你埋怨我们对你的要求太严格,可是孩子你知道吗,你的未来旅程只能你一个人去走,今天的历练就是为了明天的自由,请理解我们吧!……

例2:(孩子写给父母的信)

……我的十八岁,憎恨书包和题海;妈妈的十八岁,向往课桌和书本;我的十八岁,读书是一种受罪,一种不能逃避的苦役;妈妈的十八岁,读书是一种奢望,一种在梦境中的理想。我要珍惜我的十八岁!……

比起枯燥的说教,这种动态的能力迁移自然可以实现有效教学。唯有在开放性语文课堂生态中,师生、生生之间进行知识、情感、观念、经验等各种信息的相互交换,才能形成良性循环,有利于知识、情感观念的互补,有利于生态主体相互支持,从而唤起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最终保障教学的有效性。

三、奏响创新之曲――生态的语文课堂应由“无视抑制”变为“唤醒激发”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有效的语文教学设计,会根据语文新课程所表现的新理念,挖掘语文学科的创造性因素,引导和鼓励学生求异思维,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能力;会激发学生独到品评的意识,强调学生不必囿于唯一的答案,可以让学生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水平,从自己的个性出发,去理解作品的内容,获得运用这种学习方法的乐趣;会真正给学生自由阅读、思考的时空,尊重学生语文实践中的感受,呵护学生在语文实践中闪现出的智慧火花,让学生成为新知的发现者、研究者、创新者。

例如教授《林黛玉进贾府》,传统的教学方式是让学生在课堂里就着课本跟着老师的提问阅读赏析。由于受课时等条件的限制,一方面是大量的课程资源被弃置,另一方面是老师教得筋疲力尽、学生学得云里雾里,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我在设计教学时,就尝试通过开展自主式学习、探究和互动式研究、探讨,采用“评点”式的鉴赏方法,力求达到读原著与读资料相结合、精读与略读相结合、个人或小组学习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阅读探究与表达交流相结合的目的。其中一个教学设计就是运用评点法鉴赏贾宝玉和林黛玉初次见面的情节,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后,便有了如下阐述:

黛玉和宝玉第一次相见便都有似曾相识的心灵感应,这当然有神瑛侍者以甘露灌溉绛珠仙草的因由。不过黛玉新到外婆家,言行谨慎,只在心中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哪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而宝玉娇纵惯了,便直言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一个是寄人篱下,一个是混世魔王;一个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一个是率性而为,心直口快。所以尽管感觉相同,但一个只是深隐内心,另一个则是裸地表达出来。这样的描写,使环境和人物达到了完美的融合。

在自主宽松的语文生态课堂中,教师只是以民主的姿态,做一个睿智的组织者、友善的合作者,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帮助他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个性化的体验,个性化的表达,学生经常地、反复地开启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必然会促使自己形成学习上的创造性思维。“这种创新能力会进一步促使学生学习过程的‘超异’、‘求新’等创造性品质不断地发展”。[7]

泰戈尔说:“不是棒槌的敲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能使鹅卵石如此光彩亮丽。”无视学生个体存在的灌输、规训、抑制式教学方式是违背生态教学观的,自然达不成有效教学的最终鹄的,而通过创设和谐、开放、自主的语文生态课堂,最终将奏响有效教学的成功乐章。

参考文献:

[1]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4.

[2]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许金声等译.北京: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328-329.

[3]赵卿敏.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培养[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153.

[4]汪霞.我们的课堂生态了吗?[J].全球教育展望,2005,(5):17-22.

[5]陆庆森.课堂管理的生态学研究[M].华南师范大学,2004.14.

小学生创客教育范文4

关键词:应用型 本科生 创业 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a)-0001-01

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社会转型时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其中,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已成为新形势下的重大社会问题,而学生自主创业被认为是缓解当前社会就业压力的重要渠道。开展学生的创业教育对于缓解就业压力和加强学院建设均发挥着重要作用。

1 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的特点

1.1 相对于理论型人才而言,更突出“应用”

理论性人才是指富有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探索精神的人才,他们的工作重点在于发现科学、社会、人类以及企业、政府、个人的规律、知识并进行理论创新。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是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

1.2 本科应用型人才是中高级层次的人才

应用型人才主要包括本科层次和专科层次的人才。应用型本科人才强调扎实,在满足完成特定工程需要的前提下尽量保持知识体系的完整,不强调基础知识的来源,但强调专业知识的来源并从中体验出基础知识在解决专业问题时的应用方法、途径和规律,强调专业知识的实用性、指导性,重点在于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而应用型专科人才的知识体系强调实用,不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不强调基础知识的来源并从中体验出创新知识的方法、途径和规律,不强调知识的普适性,强调知识的指导性和定性性,不强调专业知识的来源,强调在实际工作中的知识,他们的工作重点在于操作技能,缺少对理论和实际间的转化和研究。落实到两者的工作出口,可以发现应用型本科人才主要面对的是某个职业群和行业,而专科应用型人才主要对应岗位或职业。所以,应用本科人才就可以划归到中高级层次。

1.3 本科应用型人才是知识、能力及素质相互协调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高素质人才的能力结构包括操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学习能力、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在知识方面,要有一定的知识广度和深度;这说明,在你掌握有相关的职业技能的要求的同时,能对他进行很好的运用,并且,必须具备一定的纯熟的技术技能,可以灵活地通过知识,将其很好地应用在技术开发,科研工作,和相关创新方面。另外,素质的培养是另外一个重要的方面,要求专业素养和非专业素养都有一定的把握,包括:责任心、意志品质、身体条件,心理素质等,由于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更,实践需求已经改变,倾向对应用基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训练,侧重于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现阶段强调的,尔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将会在不同程度上突破学科本位课程体系,要突出教学中有强调这个应用能力方面的培养,这样,我们就更加强调大学科式的基础理论教学,有着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特点,另外,要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这样是适合现展的。这些专业技术的培训,既促进了发展,又突出了个性化和多样化。

也就是说,强调本科基础性之上的教育内容,重点在于应用。由于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我们更加需要这样的条件,去适应现在的就业形势。

2 开展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

2.1 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增强师资力量建设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大都在不同程度上突破学科本位课程体系,我们要着力强化学生的创新技术以及他们的创业能力,能具备创造性思维和创造精神的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培训是关键,因为如果要培养具有创业素质的学生,就必须只有不断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想要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我们就要很好的利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基础条件,去聘请社会上成功的创业人士或与兄弟院校合进行一系列的创新创业专题论坛,使教师首先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然后就更好地带领教师学习创新创业和技能知识以及相关理论,能够在教授学生时创业知识做到高效,能够有的放矢,有效地创业教育以及增强创新的有效性。

2.2 构建优秀的创业氛围,创新创业教育专题活动的丰富开展

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任务、内容、要求,有机地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是以社会实践为纽带的开展丰富多彩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经常举行科技创新活动、创业设计大赛,市场营销活动等。大量开展这类活动,将够很好地将科技创新活动、创业设计大赛和课堂教学课外训练很好地结合起来,能够令到学生开阔视野、增长见闻并且科技创新活动、创业设计大赛,地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培养创业品质和创业能力,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参与意识,构建和综合性的能力和综合的知识结构。在校园文化中开展各种创新创业教育专题活动,如参观创业成功的企业,鼓励在校大学生创业,大力营造创业光荣的氛围,请创业成功者介绍其创业的奋斗历程,从而鼓励学生去创业。

2.3 大学生创新创业激励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现在,相当多的高校因为想要鼓励大学生创业,就建立了很多制度,例如,奖金―― “大学生创新创业专项奖学金”,又例如其他物质性的奖励,我们要对有积极参与创业,有理想有抱负的学生给与支持和帮助,对他们给以精神和物质奖励,从而鼓励他们,也鼓励更多人参与其中。所以,完善和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激励机制就相当关键。我们只有完善机制,才能海纳百川,才能令到更多人投入进来,关注创业。另外,将校园风貌积极文明的一面打造出来,从而使得学生的积极性更高,更加促进他们本身的素质陪育,开阔他们的眼界,提高他们的创新技能。

综述,我们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包括各种创业活动的开展,和创业教育基地的建设以及制度上的完善,这些措施如果能很好地提高他们的创业能力和创新技能的话,今后无疑对他们是一个很好的发展,使他们不用迫于就业的压力,而且自身的价值也能充分实现。另外,基于各种可利用的教育方式来培养创业者的创业思维、创业技能,创业意识、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并最终使被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还有,创业教育中对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的注重是关键,学生的主动的创业观念就会潜移默化地形成,鼓励学生将自动创业,先考虑创业而不是就业,结合自身的专业技能和兴趣特长,创造出自己所期望的价值。

小学生创客教育范文5

一、地方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创新创业教育源于发达国家,目前在发达国家也最为活跃。其中,美国的创新创业教育最为典型,至今已有60余年历史。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始于20世纪末。1998年,清华大学举办首届清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成为第一所将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引入亚洲的高校。2002年,高校创业教育在我国正式启动,教育部确定9所院校为开展创业教育的试点院校。[1]十多年来,很多高校在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的积极引导下,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总体来说,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还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也存在着两极分化的局面。很多重点院校和处于一、二线城市高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开展得较为顺利,而绝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止步不前。当前,地方本科高校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面临的现状及困境具体表现如下。

(一)地方本科院校对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重视度不够

首先,缺乏专门的师资队伍与指导机构。地方本科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师资队伍多为专职辅导员及学校专门从事就业工作的相关人员,这些人员大多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同时缺乏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不能起到应有的教育和引导作用。同时,大部分地方高校缺乏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机构,相关职能人员也只是起到上传下达的作用,这非常影响工作的深入开展。其次,缺乏完整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目前,南开大学“创业管理”“大学生KAB创业基础”课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实习、实践创业、就业”综合基地、浙江大学“创新与创业管理强化班”“创业管理精英班”、清华大学“创业教育创新实验区”等能够很好地诠释创业教育的内涵。[2]而地方本科院校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主要通过就业指导课程、讲座以及一些创新创业类比赛来进行。课程、讲座方面以理论讲授为主,缺乏实践;相关创新创业类的比赛大部分也是由辅导员和少数非专业教师进行阶段性、零散的指导,很难在校园内形成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氛围。

(二)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意识不强

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主体是大学生,但目前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较为淡薄:一方面,大部分学生对创新创业的相关政策及条件缺乏了解;另一方面,地方本科院校的生源大部分来自农村,家庭条件一般,使得学生开展创业活动缺乏一定的基础。即使有个别进行创新创业活动的学生,也往往缺乏相应的资源扶持及经验指导,创新创业成功案例比较稀缺,不能在学生中间形成较大影响。相关调查显示,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学生对创业活动有距离感和陌生感,约有超过60%的学生对创业活动不感兴趣。

(三)高校及社会资源支持有限

目前,国内部分重点高校充分依托办学资源及自身优势,在探索建立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及模式方面已初见成效。很多高校建立了创新创业项目孵化园,配套相应的扶持基金,并加强与校外实习基地的合作,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给予全方位的指导和支持。而地方本科院校由于软硬件设施不是很完善,能够为学生提供的实际支持非常有限。有调查显示,约有50%的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认为资金及资源支持是制约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最重要因素。

二、以专业知识应用及项目驱动为导向,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一)提高认识,健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做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不仅对学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有益,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校园创新、学术氛围、毕业生就业工作等都会得到相应的改善。因此,地方本科院校必须提高认识水平,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机制,并将此项工作纳入常规的教育管理体系,设立专门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机构,指派专人开展工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定期选派教师外出接受专业培训,定期邀请校外杰出企业家到校指导交流;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强化创业类课程的实践教育。以各级各类创业比赛、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激发学生敢于尝试、勇于创新的热情,为具有潜在创业动力的学生创造机会、提供条件、给予帮扶。

(二)以点带面,建立大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机制

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地方本科院校学生的科研能力、开创性、主动性较为一般,而这些能力正是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基础。因此,高校可以建立学生参与导师科研制度。一方面选派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优秀教师,并选拔学生加入教师科研项目,学校将此纳入教师工作量以及奖励考核体系中去。通过专业教师指导,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向学生传授学习和科学研究方法,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和思考能力,也能增强学生的自主钻研意识和创新精神,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应用能力,为后期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高校可以从教师的科研项目中培育出一部分创业项目,以各级各类创新创业比赛为抓手,引导和帮助学生建立团队,开展项目孵化,以点带面,多点开花。

(三)加强帮扶,做好政策保障和资源支持工作

对于任何创业者而言,资金问题都是最大的“拦路虎”。地方本科院校要加大创新创业教育专项经费投入力度,努力争取杰出校友、知名企业等社会资源的赞助,设立大学生创业扶持基金。挖掘有潜力的创业团队,严格把关资金申请程序,帮助学生缓解一部分经济压力,促进大学生创业团队更快达到创业初始阶段的目标。对于后期创业成功的团队,也可以通过捐助一部分资金,为创业扶持基金注入新的力量。在地方本科院校中,国家及各级政府出台的一系列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很少有人能够完全了解,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创业教育和实践产生了消极影响,不利于高校营造创新创业的氛围。因此,高校应当加强对大学生创业减免赋税、大学生创业贷款等信息的收集,及时向大学生传达并积极落实,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当下的创业优惠政策,激发学生的创业动力。

(四)搭建平台,加强校企全方位深入合作

小学生创客教育范文6

【关键词】 创新教育 创业教育 课程体系构建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指出,要面向全体学生开发开设研究方法、学科前沿、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的必修课和选修课,纳入学分管理,建设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因此,高校要深入教学改革,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有特色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一、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现状分析

1.1创新研究与创新课程的现状

创新就是创造,创造也就是创新。创造学被列入大学教学内容当首推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该校在1948年即开设了“创造性开发”课程。1949年,奥斯本在布法罗大学开办了“创造性思考”夜校,致力于推进创造教育。之后,哈佛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等著名大学以及许多军事院校、工商企业等,也都相继开设了创造学及有关创造活动的训练课程。

1980年前后,上海交通大学的许立言把创造学引入我国大陆。1980年,创造学最早移植于上海交通大学,随后便在其他高校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1994年,中国创造学会在上海成立,随后又成立了创造教育专业委员会。

1.2创业研究与创业教育课程的现状

创业研究的兴起最早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末,国外大学开展创业教育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最著名的是美国大学的创业教育。目前,美国的创业教育已纳入到国民教育体系之中,内容涵盖了从初中、高中、大学本科直到研究生的正规教育。我国国内近年来大学创业教育也迅速发展。2002年年初教育部高教司在9所高校试点创业教育。包括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全国青联与国际劳工组织共同制定了KAB项目的推广规划,计划在2010年以前将该项目推广到全国2000所高等院校,培训师资1万名,使至少50万名学生免费学习KAB课程。

二、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结构

首先公共基础课要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不分专业、不分侧重。目的是培养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业能力,包括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技能、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品质等。创业能力,包括事业心、进取心、开拓精神以及开创某项事业、策划某项活动或推广某项产品的基本知识和能力等。笔者认为这类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不仅可以为创业奠定基础,对更好的就业也会有所帮助。这是一门素质教育的课程,目的是培养一批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大学生,无论创业或就业这种精神是至关重要的。其次,教师通过课堂作业、小组训练、考核作品等模块中选拔种子选手,有创业意愿,且具备较强创业素质的同学作为金字塔中间力量,进一步专项训练(SYB项目、专家培训、创新创业选修课、大赛等),通过专项训练,提高和加强创业实践能力,为学生真正创业奠定基础。最后,通过专项训练,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创业知识与能力,并且已经拥有比较成形的创新创业项目,从中选拔一批具有孵化潜能的学生团队,入驻孵化器,由校内老师和校外创业导师共同一对一进行指导,通过省级、国家级大赛或搭建企业融资平台,帮助学生项目真正落地。

这种教育模式,培养目标明确,重点突出,集中资源,产出较高,持续性强,为高校从创新创业教育到创新创业实践的开展形成了良性循环。

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具体可分为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隐性课程包括环境与氛围的熏陶,第二课堂的开展和社会实践活动。看似无课,实际上对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植入与开发是潜移默化的。这部分内容需要高校宣传处、学生处、招生就业处、团委、社团各部门的配合实施开展。显性课程主要分为四类:公共必修课、选修课、网络课、专业型课。公共必修课由创新创业教研室作为通识课面向全校学生开设;选修课和网络课由创新创业教研室针对具有创业意愿或创新创业能力较强,拥有项目团队的学生开设;专业型创新创业课程由各学院自行安排,可穿插在一些专业课中开设。

总之,创新创业教育需要教育教学创新;人人都要创新,人人都能创新,教师创新也不例外;创新需要学习再学习,努力再努力,教学创新也不例外。创新永无止境!

参 考 文 献

[1] 彭文博等.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J]. 课堂教学,2010,1(4):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