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创型企业股权激励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创型企业股权激励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创型企业股权激励方案

初创型企业股权激励方案范文1

[关键词] 股权结构 激励机制 股权激励

民营企业的发展要先后经历创业、快速成长和稳定发展三个阶段,其股权结构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并对民营企业的激励机制产生重要影响。立足于我国大多数民营企业的现状,下文将着重分析前两个阶段的股权结构及其对激励机制的影响。

一、创业阶段

1.高度集中的股权结构

创业阶段的民营企业股权结构往往是高度集中的,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控制权集中于企业主一身。在初创时期,民营企业的这种股权结构效率很高。企业主集公司各种权能于一身,减少了企业内部的委托成本、信息的不对称性、信息传递的扭曲及机会主义行为,并能够对市场的变化做出迅速、灵活的反映。此外,由于家族成员对公司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忠诚感,将家族内的非正式规则与企业管理融为一体,可以使得公司具有很强的向心力。

2.传统的激励体系

由于在创业阶段,民营企业主尤其注重企业的短期利益,容易忽略长期利益,加上企业高度集中的股权结构,使得多数民营企业对高层管理人员和核心技术人员采取传统的报酬激励体系。在这种激励体系下,企业经理人的收入,是由他们当期对公司所作的贡献决定,评定标准主要是依据公司当期经营业绩和个人业绩。当期经营业绩包括财务指标的增长性、财务指标与公司预定目标的差距、市场份额、本公司业绩与同行业竞争性公司业绩的差异等,个人业绩是指他们在职权范围内对公司财政业绩做出的贡献。

随着民营企业的不断发展,高度集中的股权结构和传统的激励体制存在的弊端会日渐凸现,许多民营企业主难以与聘请到的职业经理人长期有效合作,而任人惟亲不能适应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需要。笔者以江苏某科技型民营企业为实例进行分析。近年来,该民营企业的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但企业的活力却在不断降低。由于该企业在发展的初始阶段对人力资本投入较少,导致目前在个体作坊式的管理模式转为聘请职业经理人参与管理的管理模式的过程中,企业出现了用人难、留人难的问题。同时,由于缺乏完善、有效的激励机制,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下降,严重影响了企业今后的发展。上面的实例表明了当今相当数量的民营企业面临的共同问题,不少企业“生病”。

“病因”主要在于,传统的“基本工资+奖金”已不能充分调动企业员工尤其是高级管理人员的积极性,而且导致企业经理人只关注短期利益,以获取短期报酬激励,无心理会企业的长期发展,对企业的忠诚度不够。大多数民营企业仍保留着传统的家族经营观念,而经理人作为社会优秀的职业人才,他们绝不甘于打工者,分享共同成长的利润与喜悦是他们所热烈追求的目标之一。因此,民营企业留不住人才,出现优秀经理人才流失的现象。

二、快速成长阶段

1.向多元化过渡的股权结构

高度集中化的家族股权资本结构并不能长久地支持民营企业的发展。经济学家厉以宁指出:“家族式股权是制约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关键因素,民营企业要想发展,家族制只能是一个过渡。”随着民营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时,“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难以满足企业的快速成长需要巨大的资本与人力资源的投入,股权结构的稳定与企业内在增长动力之间的矛盾开始激化。这时就必须突破家族式管理模式,以家族资本去有效融合社会资本,与非家族成员共享企业的资产所有权、剩余索取权、经营控制权,使企业逐渐摆脱家族的全权控制。使股权结构多元化是民营企业主的必然选择。

2.股权结构多元化下激励体制的发展

民营企业的持续发展需要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建立稳定有效的委托机制。然而,高度集中的家族化股权结构下难以建立稳定的委托契约,制约着民营企业的增长动机,因此,伴随着股权结构多元化的发展,不少新兴的激励机制应运而生,其中发端于美国的股权激励,已被西方发达国家近半个世纪的实践所证明,被认为是民营企业激励方式中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民营企业股权的多元化,使得经理人及员工有机会获得企业股权。对于企业主来说,出让股权、以股权激励企业员工,意味着所有权、控制权的让渡。但同时也是企业主与经理人进行对接、合作的过程。让民营企业的股权分散到经理人手中,一方面,使得民营企业股权结构得到了改善,加快走向了股权结构多元化;另一方面,经理人持有企业股份后,成为了企业的主人,经理人的利益和企业的利益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了,有效地激励了经理人努力工作。经理人为了规避风险、获取利润,必然会在财务、管理上进行监督,这一压力有利于民营企业的内部组织结构及经营运行机制规范化。因此,随着民营企业逐步解决高度集中的缺陷,股权向多元化优化发展,可以构建有效的经理人股权激励机制,成功地把经理人利益与企业的长远利益联系在一起,达到了双赢的目的。

股票期权制度在西方发达国家发挥巨大作用,主要是这种制度所依赖的外部环境相当有利,一是有规范、健全、发达的证券市场;二是有比较完善的现代企业管理体制;三是金融法律法规体系与期权激励制度没有明显冲突。在将股权激励移植到我国民营企业的过程中,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量身定做。

2005年,我国新修订的《证券法》和《公司法》取消了原先诸多股份买卖、回购的限制,上市公司可以回购部分股份作为激励,高级管理人员也可以买卖公司股票,为推行股权激励机制提供了法律平台。另外,民营企业拥有较大的自,历史包袱较小,比国有企业更容易引入现代激励机制。

同时,我们应清楚认识到,虽然经过修订的相关法律制度已与股权激励制度不再冲突,但我国尚未形成发达的证券市场,由于不少早期的民营企业主文化程度不高,也导致企业内部管理体制混乱。所以,民营企业家们也不能盲目乐观地跟随,在我国民营企业推行股权激励不能操之过急。

首先,为了实现有效激励效果,在开始推行股权激励方案时,可将激励对象的范围适当集中,仅限于高级管理层。激励对象的范围越小,激励的集中度越强。

其次,适当提高激励的差异化程度,即股权在激励对象间的分配数量的不同。差异化程度与激励的效率成正比。适当拉大差距,激励政策向总经理及主要决策者倾斜。

最后,把握好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的最佳时机也很重要。通过股份制改制,为员工尤其是外聘的高级经理人做出适当的股权安排,优化公司治理结构,将企业从个体作坊式企业改造成真正的公司制企业。随着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进行上市融资,外部投资人和监管机构对企业股权激励计划内容的规范性要求,在股权激励计划的内容和实施中注重科学性和规范性,从一开始就要符合国际惯例。

初创型企业股权激励方案范文2

[关键词] 高级管理人员 激励

对于现代企业来说,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简称“高管”) 作为智力密集型群体,是企业战略目标实现的直接承担者,是决定该企业总体经营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益的核心因素之一,如何激励高管,充分发挥高管潜能,为企业和企业所有者创造出最大价值,成了企业所有者十分关心的问题。对企业高管实行有效的激励措施对于企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现在对高管进行激励的措施主要分为如下四类

1.加薪、奖金或福利制度

加薪是比较常用的一种经济激励措施。加薪激励把对高管的肯定直接表现在稳步增长的工资当中,非常直观实在,增加了的金钱可以直接让高管感觉到自己的价值。奖金从表面上看是一种单独、额外的奖励,可变性较大,但实质上仍然是“多给钱”,与基本薪酬一起,构成了高管的日常收入。对高管来说,完善的福利制度更能吸引他们。主要有:福利设施、补贴福利、教育培训福利、健康福利、假日福利、社会保险和额外津贴等等

2.建立股权激励制度

目前股权激励不仅有理论上的探讨,而且相当数量的民营企业和一些国有控股企业都实施了股权激励计划。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和企业股东实际上是一个委托的关系,股东委托高管经营管理资产。但事实上,在这种委托关系中,股东和高层管理人员追求的目标不一定是一致的,股东希望其持有的股权价值最大化,高层管理人员则希望自身效用最大化,因此股东需要通过激励和约束机制来引导和限制高层管理人员的行为。为了使高层管理人员关心股东利益,需要使高层管理人员和公司股东的利益捆绑起来。对此,股权激励是一个较好的解决方案。通过使高层管理人员在一定时期内持有股权,享受股权的增值收益,并在一定程度上承担风险,可以使高层管理人员在经营过程中更多地关心公司的长期价值。股权激励在防止高层管理人员的短期行为,引导其长期行为的方面具有较好的激励和约束的作用。

3.晋升制度

晋升是加大高管人员的工作责任,给予高层管理人员以更多的控制权来经营管理公司,发挥其职业经理人的才能,给其创新活动留有足够的空间。产生的激励主要体现于高管人员组织、社会地位和综合能力的提升,对于一些高管“自我实现”成为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财富获取已非其主要目的。

4.自主创新的新平台

对于高管人员来说,除了物质薪酬激励之外,也许更需要的是一个属于自己的、可以独立发挥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自己可以参与商业剧本策划和导演,亲自担纲主角,而不仅仅是企业中的一个执行经理人。由于高管职位在一个公司总是有限的,因而导致许多优秀的高管人员长期晋升无望,在这样的情况下,能否给予他一个相对独立的板块,让其参与决策并亲自督导执行,是企业是否能激发其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满足其发展欲望的关键因素。没有新的平台提供高管人员,他就会感到压抑,时间长了,心生厌倦,最终造成优秀高管人才流失。

以上四类激励措施,对于企业高级管理人员,都能发挥一定的激励作用。但相同的激励方式对于不同的发展阶段的企业、对于具体需求不同的企业高管,它所能起到的激励效果是不一样的。企业在初创阶段时,大家都埋头干事业,要求的是发展空间,对于晋升、新平台比较看重;到了企业在成熟阶段时,许多高管人员才能发挥也差不多了,开始考虑利益问题,单一激励因素不够了,综合激励制度才能切实可行。对于部门经理一级的人来说,加薪、奖金、晋升、新平台、股权均具有吸引力;对于总经理、副总经理这一级的人而言,持股计划、新平台可能更具有激励价值。同是一个总经理,年轻点的可能更看重新平台,而年纪大点的可能更看重股权。

制定一个企业高管激励制度或许并不难,但是要制定出一个十分适合、大家比较满意、务实、高效的高管激励制度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了。这是因为企业高管的激励,除了必须与具体的可量化的业务考核体系相配合之外,还与许多不太好量化的、不可控的、人文的因素有关。那么,企业所有者,股东,要制定出一个即高效又务实的高管激励体系,必须充分考虑和权衡以下几大因素。

二、因素

1.短中长期目标平衡

对高管激励考虑企业短中长期目标平衡是至关重要的。这是因为过多的短期激励会刺激企业高管人员采取短期经营管理行为,从而损害企业的长远利益。但只考虑企业长远利益,不照顾到高管的现实利益,高管必然现在就缺乏工作积极性,导致长期目标无法如期实现。因此,企业在对公司高管人员进行激励时,必须有一个综合的短中长期激励计划,为优秀高管人员留下充分的利益和发展空间,来解决高管人员激励的持久性和有效性。

股权激励是现在对公司高管使用较多的中长期激励工具,它把高管与公司股东的利益捆绑起来,强调公司长期业绩,优化公司长期发展。但是虽然股票期权为代表的中长期激励工具有很强的激励作用,但它也并非解决问题的万应良药,其作为薪酬激励工具也有自身先天的缺陷。股票期权持有人在股票价格上升时受益而在价格下降时不会受到损失。这可能激励管理层提高公司资产负债比率,涉足风险更大的购并活动,这些行为的短期回报是极其诱人的,而从长期来看,则可能会损害股东利益,使股票期权激励演变成少数贪婪的公司高层掠夺股东和投资人利益的工具。这是平衡短中长期目标时必须考虑的。

2.授权力度

企业在对高管人员进行激励时,还必须考虑到企业决策层对该高管人员的授权力度,责、权、利相结合。对高管人员激励量的确定,授权力度是重要一环。高管手中权力大的,责任是否匹配?责任匹配了,其激励量与其责、权是否匹配?大权力、大责任、低激励这样的激励政策,必然导致高管心存不满,是企业产生腐败的温床。那么小权力、小责任、高激励行不行?也不行,激励成本太高,助长高管少干事却多拿钱,其效果与腐败一样。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授权的问题始终是存在的,如何让激励与授权相配合,始终是企业在制定高管激励制度时的一个重要考虑要素。

3.企业文化因素

企业文化对高管业绩存在巨大影响,因此,企业在制定高管激励政策时,必须分析和评价企业文化因素。对高管业绩产生影响的文化因素主要有两方面。其一是企业历史传统,尤其是企业对高管采取的激励措施的政策史。激励制度应该尽量具有连续性,改革时宜分几步走,让企业中的所有人都有个思想转变的过程,尽量避免突然袭击式的变化,这样让新的激励制度和激励观念逐渐形成新的习惯,新高管激励制度才能真正实施并发挥正常作用。如原来一直是低激励的,要改高,应该适当给点时间;原来高激励,现在要变低,那更应该逐步改变。其二是企业文化的理念。有的企业文化就支持高激励制度,有的则恰恰相反,各有各的道理,只要它确实能起到激励作用,那就有它的道理,适合是关键。不问“历史、风俗”,一刀切的做法,并不是企业经营管理成功的途径。

4.高管薪酬的市场化

引入高管薪酬的市场化机制,将其视为权衡企业家价值的市场议价机制。薪酬可以看成是劳动力的价格,劳动力的需求和供给决定其最终价格,也就是薪酬。就是说通过市场来对劳动力进行定价,从理性的角度来看,市场不可能一直对劳动力定价过高或者过低,必然通过其调节来重新回到平衡。如果存在一个职业经理人的市场,那么企业高管的薪酬就可以重点参考市场价格了。

5.业务开发或工作开展的难度

对高管人员进行激励设计时,切记不能按照主观愿望盲目下达超高标准的、根本不现实的工作任务,而这恰恰是企业在激励高管人员最容易犯下的头号错误:董事会也好,总经理对下面也好,不管你的业务工作难度有多大,订出一个不切实际的目标。为了吸引或激励你,放个较大一点的画饼在你前面,但明眼人都知道,这个饼仅仅是画的,他根本吃不到。这样一来,这个饼对高管人员也就失去了必要的激励作用。不仅不能激励高管努力工作,反而先给高管人员造成极大的心理打击,面对他根本无法完成的目标和任务,他所能做的只是气馁、抱怨和消极抵制。最后,把全部责任归结到董事会或总经理的决策错误。这样的结局,对于企业来说,无异于求玉得石。

6.业务或工作的可控性

业务或工作可控性指的是两个方面。一个是企业业务成长的可预测程度。有的企业业务成长曲线非常明显,参照今年的情况就能大体上预测到明年的情况,如许多成熟期的日用消费品的销售。但也有企业产品销售前途不明朗,或者产品的销售业绩经常大起大落,缺乏规律性。对于这样的企业的高管激励,必须比正常稳定的企业增加激励力度,不足或过度都于事无补。另一个是企业自己为了达到业务目标在内部管理上的可控制程度。企业内部管理水平的高低,也是决定企业或工作可控制性程度的重要因素。企业内部管理水平高,业务或工作落实的可控性程度就高,反之,可控性就低。内部管理可控性高时,对高管激励更有效,低时应该加强激励措施,加大激励份量。

7.人力资源质量

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人力资源状况。有的企业人力资源素质普遍高,学士、硕士、博士不少;有的全是劳动人民,几乎没有什么学问人;有的企业员工经验多、技能水平高,有的多是新手,专业技能一般。不同的人力资源状况会对高管人员的工作业绩产生极大的影响。手下人力资源丰富而且质量高的高管人员,令出必行,工作业绩显著提高;手下人才匮乏、无人可用的高管,令出难行,事必躬亲且于事无补。对于企业或部门人力资源质量差的高管人员,因其工作难度增加,要想其出成果,必须加大激励量;而对于人力资源质量不错的企业、部门的高管,则更多的激励应该向下移动,激励落实在其优秀下属身上,理由是如果企业想让这些优秀下属继续贡献出优秀的工作成果,企业就必须对他们给予相应的激励量。

8.业务潜能

业务潜能大小,也是决定企业对高管人员进行激励时应该考虑的重要业务因素。这就要求企业决策层,对各高管负责的工作或业务潜能做出一个比较准确和客观的估计,并以此为依据来核定对企业高管的合适激励量。业务潜力大,意味着业务拓展难度相对较低,高管做相对较少的努力,就能取得较好的业绩,因此,对于这些高管,企业无需给予太多的激励量。相反,如果业务潜能小的企业,想要高管出成绩,则必须加大对他们的激励量,只要激励成本小于利润增量,企业就应该适当加大激励份量。

企业在制定高级管理人员的激励制度时,如果能充分考虑到上述的8个要素,就能做出一个较好的、比较全面和合适的高管激励安排。企业高级管理人才就可以发挥更大的潜能,更好的实施企业战略目标,为企业和企业所有者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参考文献:

初创型企业股权激励方案范文3

关键词:民营企业财务管理 现状与对策

1、当前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现状及存在的共性问题

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是在传统财务管理基础上的扬弃发展,与封闭、事后、静态为主要特征的财务管理有很大差异,财务管理任一方面决策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关系重大,成为企业管理的核心,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却是许多民营企业的软肋。在现实运作中,尽管许多民营企业也具备较强的竞争力,其发展初期的经营业绩也不错,但最终还是陷入了种种困境,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整体的财务管理水平落后,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行为不规范,从而导致财务管理混乱,使企业缺乏真实可靠的财务数据,从而导致经营决策的失误。

(1)民营企业管理者管理观念落后陈旧,财务管理意识不强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的民营企业中,大多尚未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财务管理和经营管理不规范,中小企业大多是以家庭经营、合伙经营等方式发展起来的,相当一部分选择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形式,这类企业在建设初期就以情义代替规章制度,形成家族式的经营管理模式,文化素质整体不高,大部分民营企业主缺乏财务管理的意识,不具备现代企业制度的经营管理理念,往往以亲信主导财政大权,实质为管财、守财;素质相对较高的民营高科技企业管理者,又普遍存在着长于技术而拙于管理的现象,企业的发展、壮大完全依靠过硬的生产技术和艰难的销售行为,付出与收益严重不配比,这些因素渐渐使财务管理失去了在企业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或限制了企业发展壮大。

企业管理者忽视财务管理的核心地位,缺乏必要的财务管理理论和方法,不制订相应的规章制度或者有制度而不严格执行,以人治为根本,致使财务管理基础工作薄弱、体制不协调,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对企业财务管理的认识还停留在“记账”、“算账”上,会计核算极不规范。更为严重的是民营企业的财务主管人员大多也未具备相应的专业素质,大部分民营企业由管理者本人的亲属担任会计、出纳,甚至出现出纳人员领导财务工作现象,管理职责不分、越权行事,造成管理混乱无序、暗箱操作盛行、财务监控不严、会计信息失真,财务管理流于形式、形同虚设而导致企业凝聚力丧失,具有先进管理、经营经验的人不能融入企业,工作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不高,导致企业发展缓慢,给财务工作埋下隐患。这些隐患的危害在创业初期尚不明显,但一旦进入资本化、规模化经营后,它们的影响力就会逐步扩大,在投资方面无可靠、可用的经济数据支撑,致使企业投资失误陷入经营困境,最终将导致企业走向衰退与没落。

(2)筹资渠道狭窄,融资能力不足,资金严重不足,成为阻碍企业发展的不利因素

资金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一个健康发展的企业不但要能充分利用好内部资金来源,还要能有效地从外部融入资金,充分利用财务杠杆作用是企业快速成长、发展壮大的关键。我国的民营企业,其资金主要来自于自身的积累,金融机构贷款所占比例非常小,目前中小企业的贷款规模仅占银行信贷总额的8%左右,民营企业融资难、担保难仍然是制约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最突出的问题。

首先,我国民营企业发展比较混乱,各种企业良莠不齐,商业欺诈、坑蒙拐骗、违约等行为时有发生,歇业倒闭的频率也比较快,存续发展的民营企业负债过多,融资成本高,风险大,自身财务管理、核算不够规范、财务管理透明度差,企业不注重资信建设,这些都使银行对民营企业的贷款风险增大,社会也逐渐形成了对民营企业的偏见,造成了民营企业和银行之间的距离,银企联系不强,企业资信往往达不到金融机构的信贷标准。

其次,在民营企业直接融资方面,证券市场准入门槛高,我国资本市场还很不完善,大部分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难以通过直接融资渠道来获得资金,从股权融资来看,作为企业发行股票上市的唯一市场,沪深交易所设置了很高的门槛,绝非一般中小企业能问津,这种发展向中小企业融资的资本市场方案,实际上只能解决部分的高风险、高回报的科技型企业的融资问题。

最后,抵押和担保是金融机构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降低贷款风险的重要手段。不能满足抵押或担保要求也是民营企业不能获得银行贷款最常见的原因。由于我国民营企业规模较小,中小型民营企业缺乏足够的抵押能力,有些民营企业在特殊的成长背景下,土地、厂房、设备等产权不全,即使有一定的资产规模,也因为产权残缺而很难抵押以获得自己所需贷款。而且,估价担保抵押物价值的成本很高,估价抵押资产时昂贵的费用也增大了民营企业的融资成本。在我国,整个社会信用担保体系不健全,民营企业的担保体系更是残缺,再加上民营经济发展过程中隐蔽性特征和产权不清的状况,银行放贷给民营企业的风险较大,造成民营企业获得贷款相当困难。

(3)盲目投资,投资活动缺乏科学决策依据

2010年初,国务院颁布实施的《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在民营企业投资方面,给予充分的支持和引导。但我国民营企业老板扮演的角色往往是高级采购员、营销员、公关先生,而不是企业家、经理。在资金投放中,企业有盲目跟风的思想,往往在没有做好前期市场调查,投资财务经济分析及对未来风险预测及防范的情况下,主观决定投放方向和投放规模,造成决策失误。在投资中经常表现出轻率和违背经济规律的投资行为,缺乏科学决策依据,盲目追求多元化经营,只看到多元化经营所带来的分散风险作用和将企业规模做大的虚荣成就感,而忽略了企业扩张与其资金实力、投资效益、技术开发、市场开拓及内部管理等方面的矛盾,导致资产分散、风险增大。

(4)收益分配机制严重滞后

民营企业往往实行家族式管理,在初创发展时曾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与亲朋好友共患难,度难关,创家业。随着企业规模扩大,企业的创建人不能志同道合,二次创业意见相左,担心控制权旁落,排斥其他权益资本进入,拒绝在经营者、劳动者之间建立利益的分配关系。内部股权封闭逐渐暴露出许多矛盾与缺陷,所有者不仅要防范内部员工的“道德风险”及“逆向选择”,甚至要防范所有者之间的利益吞食,难以推行绩效考评、股权激励、价值管理等现代企业制度管理措施,企业发展效率低下。

2、改善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与措施

引导民营企业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提高民营企业财务管理水平。首先,民营企业主应解放思想,着力提高管理素质,积极参加培训和考察,加强学习现代企业管理办法和先进企业管理经验;其次,可通过聘请职业经理人概念,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模式对企业实行管理;最后,对民营企业财务人员,加大人力资本投资,积极进行员工培训与教育投资,进行高级财务管理人才培养引进方面的投资等人力资源培育与引进措施,以先进的管理和经营理念建立一套适合企业发展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体系,把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落实到位。

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内部控制的基础。民营企业首先要明确实施内部会计控制的必要性,围绕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财产安全完整和确保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来确立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遵循合法、有效、全面、适时原则、不相容职务相分离原则和成本效益原则,运用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授权批准控制、会计系统控制、预算控制、财产保全控制、风险控制、内部报告控制及电子信息技术控制等方法,对企业的货币资金、实物资产、对外投资、工程项目、采购与付款、筹资、销售与收款、成本费用、担保等经济业务进行全面的会计控制,从而达到加强会计核算、提高财务会计信息质量和强化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转变观念,强化财务管理意识,建立健全财务制度。坚持财务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保证财务管理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主要地位和作用。保证规范的会计核算、透明的财务管理,树立民营企业的诚信文化理念,加强法律观念,重塑民营企业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良好新形象。建立良好的银企互信,多渠道进行融资探索。测算各种融资方式的资金成本,选择最适合企业当前需要的资金筹措方式,制定符合当前企业生存、发展的财务战略规划。

初创型企业股权激励方案范文4

在企业的内外环境不断发生剧烈变动的新经济时代,在主体产权意识不断增强,经济利益主体不断分化与重组的今天,在企业以财务为导向的经营理念下,财务的准确定位事关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靠的是人力资本,利益相关者财务正是建立在这种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的观点基础之上。

2、基于利益相关者财务治理的目标

财务目标是讨论最为热烈的财务基本理论问题之一,也是观点最多、分歧最大的财务基本理论问题之一。据王化成教授的研究统计,我国关于财务目标的主要观点多达四十余种,而讨论比较集中的两种观点是股东财富最大化和企业价值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财务目标是建立在财务资本基础之上,其存在有着明显的缺陷,而企业价值最大化是建立在利益相关者理论基础之上,是基于利益相关者财务治理的目标。

2.1股东财富最大化财务治理目标的缺陷

随着产权观念的变化,股东财富最大化不能满足企业的发展要求,在实践过程中暴露出一些不足之处:(1)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会导致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潜在矛盾,经营者可能出于自身的考虑选择对自己有利的决策,但这可能会偏离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目标,从而损害了股东的利益;(2)股东财富最大化一味强调股东的利益,并不能很好地兼顾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从而可能会导致企业资源得不到最优化配置。

2.2企业价值最大化财务治理目标的优越性

企业价值最大化从现代企业理论出发,着重强调在企业价值增长中满足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是企业整体价值观,它的优越性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企业价值不仅仅是股东财富的价值,而是包括股东在内所有相关者的利益。一个企业的价值增加不应该仅仅使股东受益,而且应该使所有的利益相关者获利。只有当所有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得到保证并不断增长时,企业才是有效率的和成功的。 (2)企业整体价值的概念强调的不仅仅是财务的价值,而是将组织结构、财务、采购、生产、技术、市场营销、人力资源、产权运作等各方面整合的结果;(3)企业整体价值的体现,不是基于己经获得的市场份额和利润数据,而是基于与适度风险相匹配的己经获得和可能获得的现金流量;(4)企业整体价值有多种表现形式,但是市场价值是最主要的形式。所以现代企业财务必须密切关注资木市场或产权市场,企业只有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下手才能提高企业整体价值。

3、利益相关者的财务治理

3.1相机治理

利益相关者的财务相机治理,是指在企业经营出现危机时,通过建立一套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受损失的利益相关者能够得到企业的财务控制权,以改变既定的利益分配格局。

1、出资者的财务相机治理。当企业经营业绩下降或经营者有不良行为时,出资者可先通过监事会加以制止;如果监事会无法制止,就要采取召开临时股东大会进行表决、“用脚投票”对并购行动给予支持等相机治理措施。

2、员工的财务相机治理。当企业经营业绩下降或经营者有损害企业利益的行为时,员工可采取一定的相机治理措施。如要求董事会更换经理人员;提议召开临时股东大会更换董事;提议召开临时职代会罢免经营者,必要时还可以通过工会违法的经营者:以员工收购为基础的企业重组等。

3、债权人的财务相机治理。债权人(银行)一般都会与企业签订债务合约,而债务合约是标准的相机治理安排。如果债务人有偿债能力,债权人一般不加以干预;一旦债务人出现财务危机时,债权人就要申请破产。常见的债权人相机治理程序其实是一种破产程序。然而,申请破产对债权人来说并非明智之举,因为债务人的资产经清算后,一般是难以弥补债务的,破产对债权债务双方来说都存在不可避免的损失。鉴于此,各国的破产法进一步丰富了破产程序,显著的特点是加入了自愿的破产程序。这种制度程序本着和解原则,给予破产企业一段保护期,使债权、债务双方能够对企业进行重组,以达到挽救企业危机的目的。

3.2动态治理

利益相关者财务治理除了是一种共同治理、相机治理外,也是一种动态治理。实质上是企业财权安排的动态性决定了财务治理结构的动态性,而财权安排的动态性又是由利益相关者投入的专用性资本、谈判能力以及外部环境等的变化而共同决定的。

企业由于自身的各种原因而需要不同的利益相关者格局,而企业各种因素的变化又可以引起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格局发生变化;利益相关者本身也会因为种种原因而主动调整改变其在企业中的地位和利益格局;此外,外部环境的变化亦会影响企业中原有的利益相关者格局。总之,企业、利益相关者自身以及外部环境都可以改变某利益相关者与企业的利益相关度,从而体现出不同的、动态的利益相关者格局,因此要对财权进行不同和动态的安排,结果企业的财务治理结构也相应地产生动态变化,这就是财务动态治理。例如当债权人向企业投入永久性资本时,便拥有了出资者和债权人的双重身份,也就理所当然地应该拥有作为一个出资者可获得的财权,其财权的增加导致其在财务治理结构中的作用得到了相应的提升。

1、企业本身需要财务动态治理

(1)同一时期的不同企业要求不同的利益相关者格局。技术密集型企业和资本密集型企业对利益相关者的需求是不同的,技术密集型企业更强调人力资本的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本所有者在利益相关者中的作用居于主导地位;而资本密集型企业则更看重资本的投入,这时出资者与债权人对企业来说非常重要,是处在第一位的。很显然,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企业也有类似的区别。

(2)同一企业的不同时期需要不同的利益相关者格局。企业所处的生命周期可分为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以及衰退期四个阶段,在不同的阶段利益相关者格局是不同的。在初创期,企业需要大量的股权资本,这时出资者在利益相关者中居于主导地位。而在成长期,企业需要进行融资,除了股权资本外,更多的是融入债务资本,此外,企业还需要足够的人力资本来推动企业的发展和扩张,这时,债权人、经营者以及员工在企业中的地位上升。如果企业对经营者和员工采用股权激励的话,也就表明这两者在利益相关者中的作用更大了。在成熟期,企业一般倾向于偿还债务,此时债权人的专用性投资减少,利益相关度下降。而在衰退期,企业要开始发展新的业务,因此更看重对人力资本的开发和利用,这时人力资本所有者在众多利益相关者中居于重要地位。

2、利益相关者自身和外部环境的发展变化要求动态治理

利益相关者自身有时出于对风险承担能力的考虑,以及对未来的不同预期,会主动改变其与企业的利益相关度;而有时则会基于其财务治理行为成本与效益的分析,主动放弃对其所享有财权的行使;另外,因为利益相关者之间相互博弈结果的变化,也会改变某一利益相关者在财务治理中的地位。其实,利益相关者自身的成长也会改变其与企业的利益相关度,我们可以一个员工的成长历程来对此加以说明。从一个员工进入企业开始,随着他年龄的逐渐增大,其工龄越来越长,能力也越来越强,他就会从一个一般职员开始逐步被企业委以重任,从基层管理人员而逐步晋升为中层管理人员,甚至最终成为高层经营者。他在整个成长过程中,对企业的贡献越来越大,其在财务治理中所发挥的作用也应越来越大。由此可见,对一个员工在企业中的财权安排应该是动态发展的。

4、基于利益相关者财务治理的约束机制分析

约束机制是利益相关者实现利益目标的基本保证,也是企业存在与发展的稳定器。约束不是对利益主体追求自身利益的限制,而是要求利益主体在追求自身的利益过程中不能损害其他利益主体的利益。从企业作为生产要素集合体的角度来看,企业外部的要素具有与企业的潜在利益关系,而进入企业内部的要素与企业具有现实的利益关系,企业的约束机制就是外部要素与内部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表现为相对独立而又紧密相连的外部约束机制与内部约束机制。

(一)内部约束机制

内部约束机制是企业内部利益主体围绕权力和利益形成的制约关系,这种制约关系与企业财务治理结构模式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从财务治理的角度来看,财务决策权是内部约束机制的核心,内部约束机制是财务决策权、财务监督权、财务审批权、财务执行权的协调统一。由于企业利益关系到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财务决策权的行使必须以企业利益最大化为标准。为了确保财务决策的效率,财务决策权主要集中在具有经营才能与财务专业知识的经理层手中,并由财务人员具体执行财务决策方案,这就决定了财务决策权在财务治理中的核心地位。由于理性经济人假设的存在,经营者在财务决策的方案选择中往往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财务决策,其结果使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受到损害,为了防止这种现象的发生,使财务决策从企业利益的角度进行选择,就需要对财务决策权进行相应的制约,这就要求重大财务决策必须得到企业最高权力机关股东会的批准,并接受企业设立的监督部门的监督。由于财务决策的专业性,要求必须与之相匹配的财务监督的专业性,财务监督在财务治理结构中的设置及人员的构成是财务监督权能否发挥作用的关键因素。

(二)外部约束机制

初创型企业股权激励方案范文5

关键词:风险投资;科技银行;资本市场;电子元件

科技创新包括3个部分:①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原始性知识创新;②在引进先进技术的基础上,消化、吸收并再创新;③使各类相关技术有机结合,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以及产业的集成创新。科技创新的主体是企业,与高校和独立的科研机构不同,企业的创新活动更加接近生产领域,更加有利于创新成果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而创新型小企业是其中极为活跃的力量。目前,许多国家都十分重视小企业特别是创新型小企业的发展,将它们视为技术创新的主要载体。美国有70%以上的专利是由小企业发明的,小企业的平均创新能力是大型企业的2倍以上。在我国,小企业提供了全国60%以上的发明专利、70%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已经成为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和源泉。资本是企业发展的重要资源之一,融资问题是科技产业发展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其他例如人才引进、市场化和产业化等问题的本质都可以归结为融资问题。企业在科技创新各环节须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及时、持续和稳定的资本来源成了决定企业成败的核心关键,尤其是科技型企业,其高成长性决定了它对资本的大量需求。而资本的供给涉及到整个国家或地区的金融体系,成熟发达的金融体系为科技型企业由小到大发展的过程提供了高效的资本支持。总体而言,在企业科技创新的各个阶段,科技创新与资本之间存在着一个动态的交互过程。从实践规律看,在种子期的种子资本主要用于研发人员的工资支出,以及创新产品商品化所需要的资金。随着创新有了成型的产品和明确的市场后,创新就进入了创业期。此时,需要导入资本用于企业的发展。企业平稳过渡到成长期后,需要成长资本来开拓市场,逐渐地形成自身的市场定位。当企业进入扩张期时,企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市场地位,为了进一步开拓市场,企业就需要发展资本助力企业扩张。最终,企业进入到成熟期,整体运营稳定,利润较好的情况下,企业为了能够收回前期的投资,就要进行资本回收。如果企业进入衰退期,则需要及时地退出资本来规避风险。由此可见,资本对科技创新至关重要,没有资本的支撑,科技创新就不能成功转化为生产力;没有资本的支撑,科技创新就无法推动科技型企业的转型升级;没有资本的支撑,科技创新就不能带动经济的腾飞。

1硅谷科技创新的现状

硅谷是迄今为止最成功的高科技园区,其主导产业包括计算机和通讯硬件、电子元件、软件、创意和创新服务业等。在硅谷这个面积约为19000km2的小区域里,诺贝尔奖获得者总数达到50多名,比美国之外的任何国家都多。硅谷有包括苹果、谷歌和facebook等众多明星科技企业,是全球创新、科技和新行业创业的聚集地。在这片区域仅仅居住着700万人,但是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科技公司却超过150家。硅谷的人口不到美国全国的1%,2015年GDP达9074亿美元,占2015年美国GDP的5.05%.硅谷注册专利数每年不断增加,2014年达到19414件(2012年为15065件,2013年则达到16975件)。2014年专利占最大比例(40.5%)的是数据处理、信息存储和计算机,通讯领域也有较大占比(25.6%)。对比2009年数据,硅谷地区在计算机、数据处理和信息存储领域获得的专利数实现翻倍,在2014年达到7857件,硅谷注册专利数占美国总数比重达到15%.硅谷的成功必然与其科技创新的成果密不可分,硅谷从原来美国一个经济不是很发达的地区蜕变成美国乃至全世界的科技创新的中心,在这一过程中,硅谷优良的金融资本体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科技创新企业从种子期到发展期再到成熟期的整个过程,硅谷提供了强有力的资本环境支持。在种子期有众多的风险投资机构和个人投资者,在扩张期有硅谷银行提供不同期限的贷款保驾护航,在成熟期有以达斯达克为代表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为企业上市和风险资本退出提供平台。硅谷作为迄今为止最成功的科技创新园区,其完善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和科技银行体系,以及高度成熟的风险投资网络,为科技创新铺平了道路。优良的资本环境有效地将投资和科技生产力转化行为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2成熟的风险投资网络

根据美国风险投资协会的定义,风险投资是由职业金融家投入到新兴的、发展迅速的、有巨大发展潜力的企业中的一种权益资本投资。风险投资与科技创新是相互支撑的,没有风险投资的支撑,科技创新不能成功地转化为生产力,没有优良的科技项目的支撑,风险投资行业也不能实现稳健、快速的发展。同时,风险投资作为一种金融支持手段,具有很强的溢出效应,从而能够激励社会资本也以同样的模式来运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企业科技创新。硅谷科技创新公司电动汽车特斯拉在创建初期,其联合创始人计划从ACPropulsion公司获得Tzero车型的技术授权,然后用莲花Elise跑车的底盘作为车身一部分,不经过经销商直接面向消费者直销。基于这些初步计划,特斯拉开始寻找风险投资。在得到指南针技术伙伴公司和SDL风司的支持后,仍有700万美元的资金缺口需要填补,特斯拉才能造出第一辆原型车。而这时,马斯克以650万美元的资本注入成为特斯拉最大的持股人和董事长,马斯克的天使投资给特斯拉带来的是一场颠覆性的革命,科技与风险投资的深度交互和融合,为培育和提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灌注了不竭的动力,从而为激活消费、创造需求、引导市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风险投资有助于科技型企业的增长,风险投资是硅谷成功的经济引擎。风险投资机构和天使投资机构深植于硅谷,他们在硅谷比在世界任何地方都要更加深入和富有。几乎所有1960年以后在硅谷成立的价值10亿美元以上的公司都有风险投资的支持,只有少数例外。根据全美风险投资协会统计,2015年,最大的风险投资机构几乎都在硅谷,硅谷占了风险投资资金很大比例。如表1所示,硅谷占2015年度全美风险投资总额的46.4%,甚至多于排名其后的3个地区的总数。硅谷吸引的风险投资金额每年都在增长,2015年投向硅谷的风险投资金额达到133.4亿美元。在2015年,硅谷风险投资金额分别占到加州和美国的73%和42%.风险投资家之间的合作是硅谷的标志,这也是硅谷成功的原因之一。风险投资家和风险投资机构都经历过硅谷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的历程。因此,在他们之间形成了一个高度相连的互联网络。由于风险投资公司经常与其他公司一起投资于相同的初创公司,所以,其依赖于彼此的成功。硅谷的风险投资行业不是在投资一家公司,而是在投资整个硅谷。硅谷的风险投资公司都有很强的技术能力,这种能力或直接来自其合作伙伴,或间接来自其顾问队伍。针对不同领域的科技创新项目,或不同阶段的科技创新项目,风险投资及其管理团队追求通过加强针对性来提高风险投资管理的有效性。随着科技创新项目的发展而不断完善风险投资管理,而科技型企业能够按照风险投资管理的要求,逐步规范科技创新活动,并随着风险投资管理的深入,最终能有效提升科技创新的效率和成果水平。风险投资家培育初创公司,打造其管理结构,并在每个发展阶段都提供指导,它们依靠高科技专家和知识型员工组成的非正式关系网络为硅谷的科技型企业在初期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支持,并为硅谷科技创新生态圈注入了活力。

3独特的科技银行体系

科技银行是将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结合起来,围绕创新型企业、高技术企业和创投企业、创投项目等较为独特的发展周期和需求特点服务的专业性银行金融机构的统称。硅谷银行是美国最成功的科技银行,占据了美国创业风险贷款的大部分市场份额。对美国科技银行的研究其实主要就是对硅谷银行的研究。因此,本部分主要通过研究硅谷银行来探讨美国科技银行对硅谷科技创新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美国硅谷银行目前是一家专为科技型创业企业、创业投资机构提供综合性金融服务的控股集团。在全球拥有33个办事处、3家国际分公司,为全球3万多家科技型企业以及550多家创业投资和私募基金公司提供了服务,提供了26亿美元的贷款,并在纳斯达克市场上市。在科技银行中最成功的当属美国硅谷银行,其主要特点包括:①专业精确的定位;②分阶段为企业提供个性化金融产品;③债权与股权的结合;④直接投资与间接投资的结合。硅谷银行的核心定位就是具有风险投资支持的科技型创业企业。因为硅谷银行目前是多达200多家风险投资公司的股东或合伙人,这层特殊的战略合作关系使硅谷银行能够获取一手资料并对申请贷款的企业的情况十分了解,这大大降低由于科技型企业创业初期模糊的盈利模式导致的高风险。硅谷银行采用的是较高利率与期权收益结合的模式。科技型企业的风险较高,根据“风险收益配比”原则,科技银行所索取的贷款利率也较高。而硅谷银行针对科技型企业的创业贷款收取比基准利率还要高的利率。硅谷银行既以高于市场一般借贷的利息将资金借出,又同时与创业企业签订协议,获得创业企业的部分股权或直接认购股权。此外,硅谷银行也会将资金投到风险投资公司,并由风险投资公司另行投资,取得回报再将资金回流,这样硅谷银行不会与科技型创业企业有直接的交集,这种间接投资的模式与常规的直接投资结合,能有效控制风险。硅谷银行为科技型企业提供了良好的资本保证。在第一阶段,即加速器时期,企业处在初创期,还处在产品研发阶段,企业亟需资金来完成前期建设。在这一阶段,硅谷银行主要为企业与风险投资机构牵线搭桥,使其能顺利地得到风险投资;第二阶段是成长期阶段,此时企业处于发展壮大阶段,这时硅谷银行主要为创业企业提供各种个性化的贷款方案,为企业的发展保驾护航;第三阶段是成熟期阶段,此时企业已经成熟,硅谷银行主要为企业提供资产管理和证券服务,为企业的上市或并购和风险投资的退出提供咨询服务。科技型企业不但能够从硅谷银行获得资本支持,并且可以通过硅谷银行获得关于企业发展各方面的咨询服务,可以说硅谷银行为科技型企业提供了完善、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从而为硅谷科技创新企业的壮大给予了强有力的支持。

4完善的多层次资本市场

资本市场使知识资本或人力资本的价值评估成为可能,因为资本市场能够帮助建立有效的股权激励机制,以此来激励科技和管理人员,并吸引优秀人才,而科技创新的源动力就是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本。所以,高效的资本市场能够促进科技创新的发展。同时,资本市场能够推动科技创新的产业化。此外,资本市场也是风险资本自由进入和退出科技型企业的重要载体。在美国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中,有以纽交所为代表的主板市场、以纳斯达克为核心的二板市场、包括场外电子柜台交易市场(OTCBB)和场内交易市场的三板市场,以及四板市场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硅谷科技创新的成功离不开美国高度成熟发达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以纽约证券交易所为主的主板市场,为硅谷科技创新企业的发展壮大铺下了坚实的金融基础。专门针对科技型企业的纳斯达克市场,市场内部进一步区分为4个层次:①纳斯达克全国性市场,在全国性市场上交易的股票需要符合较严格的上市要求,其目的是要在纳斯达克市场中建立一个最高上市标准的市场与纽约证券交易所竞争。②纳斯达克小型资本市场属于第二层次,上市标准较低,没有业绩要求。纳斯达克市场因其上市条件相对宽松,发展迅速,吸引了大批创业者,为科技型企业在发展期和成熟期的融资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对扶持高新技术产业、鼓励风险投资,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纳斯达克市场为硅谷公司上市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促进了硅谷科技型企业的发展。③场外电子柜台交易市场(OTCBB)是全美证券商协会管理的一个电子报价系统。OTCBB为处于研发期和种子期,达不到主板市场和纳斯达克上市条件,但急需资金的中小企业提供股权交易。基础层次的OTCBB是支撑硅谷科技创新的重要根基,也是大量创投项目从成熟的企业退出创投资金的主要渠道。美国OTCBB可以说是纳斯达克的预备板,大量风险科技项目首先在此市场经受考验。美国庞大的OTCBB的证券数量约占全美证券交易量的3/4,是世界上最大的场外股票证券交易市场。这就为硅谷的科技型企业在初期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仅提高了科技型企业股票的流动性,还改善了科技型企业的融资环境。④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指的是地方柜台交易市场,地方柜台交易市场在各个地区独立运行,并且通过当地的经纪人进行柜台交易。这个市场一般是为州内的中小型公司发行小额股票。四板市场极大地促进了美国创业风险投资的发展,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充裕和优质的资金。美国资本市场体系庞大、功能完备、层次多样,既有统一、集中的全国性市场,又有区域性的、小型地方交易市场,使得不同规模、不同需求的企业都可以有效地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股权融资,获得发展的机会,这无疑有力地推动了硅谷科技创新的发展。对于硅谷的科技型企业而言,美国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主要为企业成熟期的上市以及风险资本的退出提供了平台,使资本在科技创新的后期能够平稳地着陆并构成一个资本的良性循环。

5启示

硅谷的成功与其科技创新的进程是紧密相连的,而硅谷高度成熟的风险投资网络主要为科技型企业在种子期的发展提供支持,使其获得足够的资金来完成产品的研发,主要特点是风险投资公司和风险投资家之间的合作,共同打造了硅谷科技创新的生态圈。科技银行体系主要为科技型企业在扩张期的发展,提供不同期限的贷款,使企业在拓展业务,扩大市场的阶段有足够的资金保障。不仅如此,无论是风险投资公司,还是科技银行,它们的职责和功能都已经覆盖了科技型企业发展的各个环节,从种子期到扩张期,再到成熟期,都给予企业全方位的咨询服务,包括管理、研发、财务等一系列企业发展有关的核心问题。由此可见,硅谷的风险投资公司和硅谷银行在为企业提供资本支持的同时,担当了重要咨询公司的功能。科技型企业因此能够逐渐规范其发展模式,从而有效地提升科技创新的效率和成果水平。而美国整体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主要是为科技型企业在成熟期资本的退出提供了一个高效的平台,与为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融资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硅谷科技创新的资本路径从风险投资和硅谷银行到多层次资本市场,与科技型企业共同构成了一个科技创新生态圈。

参考文献:

[1]周中明.从国际比较看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设与完善[J].经济研究导刊,2016(11).

[2]厉无畏.创新金融发展促进经济转型升级[J].上海经济,2015(10).

[3]杜晶晶.中国风险投资在促进科技创新中的困境与对策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5.

[4]吕克斐.美国硅谷创新创业新动向——《2015硅谷指数》解读[J].今日科技,2015(02).

[5]胡颖珺.科技金融的苏州模式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4.

[6]高山.我国科技银行发展对策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3(05).

[7]朱鸿鸣,赵昌文,姚露,等.中美科技银行比较研究——兼论如何发展我国的科技银行[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10).

[8]邓天佐.“十二五”我国科技金融发展若干问题[J].中国科技投资,2011(12).

[9]刘文娟.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的国际比较与经验总结[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

[10]黄丙志,石良平.上海近期发展风险资本市场支撑科技创新的政策路径[J].上海金融,2008(03).

[11]于春红.我国高新技术企业融资体系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

[12]孙金梅.我国中小企业技术集成创新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06.

[13]王星星.浅析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现状及对策[J].经济师,2006(03).

[14]高波.风险投资溢出效应:一个分析框架[J].南京大学学报,2003(04).

初创型企业股权激励方案范文6

推进自主创新

吉林强调,要以推进自主创新和发展绿色经济为契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要大力推进自主创新,特别是突出抓好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通过示范区建设抓紧形成一揽子鼓励创新的政策体系,切实把首都人才、科技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激活和释放城市的创新试点带动发展方式转变。通过深化各项先行先试的改革试点工作,把中关村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北京市发展改革委主任张工在市发展和改革工作会主题报告中提出,2010年,北京在促进自主创新上,首先是要强力打造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中关村管理体制。要抓紧出台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统筹谋划“一心两带多点”的产业空间布局,推进园区管理体制改革。其次,加快推进先行先试。深入推进股权激励、职务发明、知识产权质押贷款、间接费用列支等创新试点,进一步争取扩大中关村先行先试的领域和范围。同时,进一步强化政府支持。支持整合政府产业投资,以5年不少于100亿元的规模,加强对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和产业联盟的支持;继续扩大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的领域和规模,全年采购总额超过40亿元。高水平运作新能源和环保、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及高技术服务业等4只创业投资基金;扶持处于初创期、成长期的创新型企业发展。再次,要大力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支持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合作,推进TD-SCDMA、闪联、数字电视、手持电视等一批自主标准的产业化,进一步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环境。鼓励企业、产业联盟承接国家重大工程,承担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工程。积极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加快推进新能源、信息网络、生命科学、新材料、环保等领域成果产业化,加快物联网、绿色印刷等新技术应用,培育新优势产业。

发展绿色经济

推进发展方式转变的另一途径是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吉林指出,发展绿色经济是首都的功能定位,资源禀赋使然,是转变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最近,北京市委市政府研究通过《绿色北京行动计划》,提出构建绿色生产、绿色消费和生态环境三大体系,关键是要抓好落实,力争把北京建设成全国乃至全球的绿色经济中心。

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工作会主题报告中提出,2010年,在绿色北京建设上,北京将重点推进6方面工作:

一是多方式、多措施提高城市森林覆盖率。基本建成11处新城万亩滨河森林公园主体工程。继续建成一批重点生态工程。通过推进一批重点生态工程,构建山区森林体系。

二是构建结构合理、技术先进的生活垃圾处理体系。对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居住小区和社会单位全部实行生活垃圾和餐厨垃圾分类收集。启动一个循环经济园建设,推进三个生活垃圾焚烧厂建设,加快建设两个生活垃圾综合处理中心。

三是加快清洁能源和新技术示范推广。力争建成一批亮点工程。继续制定《节能节水环保产品技术推广目录》,推进一批示范工程。淘汰污染严重的小化工企业和落后生产工艺及设备,退出40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企业。

四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积极推进机关办公用房和居民住宅节能改造,加快推进商场合同能源管理,推进供热系统节能技术改造,推动能效电厂建设。建设智能交通管理系统三期工程。在九个区县城乡居民和机关事业单位推广高效照明产品1200万只,基本实现全市居民家庭和公共服务领域绿色照明。

五是加快循环经济试点城市建设。推进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区县和循环经济试点镇建设。在新规划的重点区域打造低碳示范园区。启动一批低碳生态社区建设。

六是完善节能减排制度和社会引导机制。建立重点污染源动态监测平台。研究制定主要耗能产品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限额标准。制订节约型学校、企业和办公机构量化评价标准。试点排污权交易,研究碳减排交易机制。

建好产业功能区

吉林强调,北京要以高端、高效、高辐射为方向,更加注重产业结构调整。北京市委全会确定了做优一产、做强二产、做大三产的产业结构调整思路,重点是要大力发展生产业、文化创意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等高端产业。

北京调整产业结构要抓好产业功能区建设。今后国家间经济竞争的主体是城市,城市间经济竞争的主体是产业园区,这是一种趋势和机遇。目前,北京产业功能区的发展面临最大的问题是在行政区划束缚下,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小、散的问题,资源未充分利用,也影响到生产要素流动。

在市发展和改革工作会主题报告部署的工作中,2010年,北京将积极推动产业功能区转型升级。把提升重点产业功能区作为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和载体。理顺重点产业功能区和行政区域管理体制,充实提升产业园区管理团队,增强园区建设、招商和运营服务统筹发展能力,释放园区发展活力。集中精力抓好高端产业功能区建设。在北京新的布局规划中,城北要依托中关村、未来科技城等,做大做强信息服务业和科技服务业,城南要依托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兴生物医药基地、丰台园等,做强高端制造业一东部地区要依托CBD、临空经济区等,大力发展生产业和高技术制造业;西部地区要通过永定河水岸经济带、首钢地区改造建设,打造现代商务文化创意产业和总部经济新区域。集中力量搞好中关村、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体制创新,加快推进重点区域成片开发,高水平谋划、高层次推进,大规模化实施,大力培育支撑首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体。

培育产业链

做好产业结构调整要抓好产业链培育,实现产业融合发展。吉林指出,融合度越高的产业和企业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越强,北京在产业融合方面尚待挖潜。北京第三产业占比高达75.8%,服务业业态丰富,覆盖了生产、生活各领域,产业融合有良好基础。另外,首都经济一个突出特点是央企云集,全国央企总部的四分之三集中在北京,他们几乎都是所谓的混业经营融合发展业态。北京如何发挥这些资源优势,有两个可考虑和推进的维度,一是空间维度,即促进业态相同或相近的产业集群发展,加强产业配套和优势互补。二是产业链维度,以产业链为核心,降低配套成本,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吉林说,既往重视引进发展的多是单个企业和单一环节,未形成产业集群和上下游产业链配套。在今后产业发展中,

则要更加重视对产业链的培育,在产业融合过程中,形成有规模的产业集群。

在市发展和改革工作会主题报告所提出的具体工作安排上,北京2010年将安排35亿元左右资金,实施带动性强的产业项目。北京将着力催进文化创意产业大发展。要扶持具有首都特色的文化产业。充分挖掘历史文化保护区资源,扶持具有首都特色的文化产业。鼓励参与奥运创意和策划的企业进军国际市场,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大力培育品牌文化演艺活动。同时,着力推动生产业集聚发展。出台促进生产业发展政策,编制本市生产业股权投资基金实施方案及管理办法,研究组建生产业(总部)联盟,筹备中国国际服务交易会。此外,要继续推动重大项目建设。研究推行重点企业“一企一策”。培育百亿元的大型企业和一批“专、特、精、新”的小巨人企业,形成一批有影响力的创新企业群。重点支持高端装备和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前景的产业培育,促进优势产业大发展。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推动重大项目落地。

吉林强调要积极培育产业链整体建设,克服单一产业、企业,单一链条和环节的缺陷,通过产业链上下游互动发展,形成具有强大的产业链带动效应和产业融合效应的产业集群,增强产业链整体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促进产业和企业持久健康发展。

发展总部经济

做好产业结构调整要抓好总部经济发展。吉林强调,总部经济是首都经济的重要支撑,是提高城市国际影响力,迈向世界城市的重要载体。目前,总部企业资产总额占全市总资产的46.9%,四分之三的央企总部集中在北京,这对提升北京的经济辐射力和资源配置能力意义重大。发展总部经济是首都地位使然,更是提高首都新的吸引力使然,要坚定不移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