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职业测评结果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职业测评结果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职业测评结果

大学生职业测评结果范文1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职业测评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7-00-02

“我是一名大三的学生,我在一所二本院校学习信息管理专业。说实话学了两年多了,我现在对这个专业依然不是很了解。我觉得自己对这个专业没什么兴趣,什么都学得不精,将来要找工作肯定很难。可是自己什么都不擅长,想考研,又不知道考哪个专业。我该怎么办?”在我国,在当前的高考制度下,许多考生在高考志愿的选择上并不了解自己所选专业和今后的职业方向的关系,受父母、老师的影响较大,常常先选学校、再选专业,很少考虑自己的职业兴趣和能力倾向,因此,职业迷惘现象非常普遍。这种迷茫感对他们大学四年学习积极性的打击是非常之大的,对他们以后的职业发展是非常之不利的,同时也是我国人才资源的浪费。本文想借这种现象来探讨一下如何利用职业测评来指导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职业测评的关系

在大学生中,如何根据自己的专业和个人特性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大学生要学会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我是谁、我喜欢干什么、我能够干什么、我应该干什么、在众多职业面前我应该选择什么等问题。客观、科学地认识自己是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步。右图是思考生涯发展的新方法――信息加工金字塔模型。在此图中我们看到在职业生涯规划中自我知识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开始也是整个职业生涯规划和决策的基础。

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大学生对自身的认识可以有多种评估的方式,大致分为正式评估和非正式评估两类。非正式评估是指一些定性的、非标准化的评估,比如:自己认识自己、与同学交流、向老师请教、向就业指导专家或职业咨询师进行咨询等。正式评估是定量、标准化的评估手段,主要通过专业的机构或软件来对自己做出判断。大学生通过专业化机构或测评软件,通过一系列科学手段对自身的一些基本心理特质进行测量与评估,分析个人特质,结合职业特点,帮助自己进行职业选择,这便是“职业测评”。职业测评运用的技术和方法包括个人历史资料分析、心理测验、面试、情景性测评、评价中心技术等,这些能够为我们的自我认识提供深层次内容。

职业测评是生涯设计的成功之道。目前职业测评有两种用途,一是服务于企业――帮助企业选人,二是服务于个人――帮助个人选职业。全球约有四分之三以上的大公司在人员甄选、安置和培训方面使用职业测评手段。在我国,各企事业机构也开始将职业测评运用于招聘过程之中。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大学期间如果对自己的个性、特长、爱好和专业发展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做职业测评应该是一个不错的了解自我的途径。中国海洋大学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指出:“本校在使用了北森朗途职业测评系统最大的作用在于它促进了大学生在校期间就形成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而这种意识对学生在将来的求职择业甚至事业发展都意义重大。”

二、职业测评的内容和测评工具介绍

常见的职业测评的类型主要有五类:1.职业兴趣测验――了解个人对职业的兴趣,即“你喜欢做什么”2.职业价值观及动机测验――了解个人在职业发展中所重视的价值观以及驱动力,即“你要什么”;3.职业能力测验――考察个人的基本或特殊的能力素质,即“你擅长什么”;4.个性测验――考察个人与职业相关的个性特点,即“你是怎样的一个人”;5.职业发展评估测验――主要是评估你的求职技巧、职业发展阶段等。我们认为有三个因素,即价值观、兴趣和技能,在大学生的生涯决策制定过程中,是最为核心的自我知识。

(一)职业价值观

价值观是:“某些对你非常重要或是你所渴望的事物。”价值观是生涯决策制定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如果人们依循自己的价值观生活,就能获得最大限度的幸福感和自尊感。在职业价值观方面主要的理论有斯普兰格六类型价值观、格雷夫斯七等级价值观、米尔顿-罗克奇的终极价值观和工具价值观以及施恩的职业锚理论等。在我国,比较常见的是以施恩(Edger.Schein)的职业锚理论为基础开发的职业价值观测评系统。但有专家建议:对于有一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而言,职业锚是最佳的选择。而对于没有工作经验的人而言,因为不了解各个职位的内涵,其职业锚没有形成或不清晰。所以大学毕业生不建议选用职业描作为职业生涯规划工具。

(二)职业兴趣

兴趣是“人们为从中获得乐趣而做之事。”一个人的职业兴趣会影响到职业适宜度,当他从事的职业与兴趣相吻合时,就可能发挥出能力,容易做出成就;反之就可能导致其原有才华的浪费,或者要经过坚忍的努力才能取得成就。发现自己的职业兴趣可以通过一些工具,包括非标准化和标准化工具。非标准化工具,如通过对自己成长经历的回顾发现自己的职业兴趣。标准化工具,如一些国际通用的标准化职业测评,应用最广泛的是霍兰德(Holland)职业兴趣类型。

霍兰德根据他本人大量的职业咨询经验,提出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和常规型六大职业兴趣类型。

1.现实型。这类人具有直率、随和、重实践、节俭、稳重和不爱社交等人格特点。喜欢从事有规则的具体劳动和需要基本操作的工作,如一般劳工、技工、修理工、制图员和机械装配等工作。

2.研究型。这类人具有好奇、善于分析、聪明、理性、富有理解力和批判力等人格特征。喜欢从事智力的、抽象的、分析的、独立定向的工作。如自然科学研究、社会科学研究、工程师等。

3.艺术型。这类人具有感情丰富、想像力强、相信直觉、富有创造性、不重实际等人格特点。喜欢从事文学创作、美术、音乐、舞蹈、艺术设计等工作。

4.社会型。这类人具有爱好社交、合作、友善、慷慨、乐于助人、善言谈等人格特征。喜欢从事社会工作、教师、咨询、公关和护士等工作。

5.企业型。这类人具有外向、乐观、爱社交、好冒险、有野心、独断、支配、自信等人格特征。喜欢从事企业经理、政府官员、销售员等工作。

6.常规型。这类人具有务实、顺从、稳重、谨慎、保守、有条理等人格特征。喜欢从事工作程序较明确的工作,如秘书、会计、行政助理、图书管理员、出纳、统计员等。霍兰德认为,在职业指导时,首先应该通过测评确定个体的职业兴趣类型,然后寻找与之相匹配的职业。专家建议:学生和工作经验较少的人,可以将Holland的职业兴趣测试作为一种工具来帮助自己进行职业生涯设计,可能更容易发挥出自己的能力。

Holland强调的是兴趣与职业的匹配,其实,在人的特质方面,人格也是自我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要介绍的是人格与职业吻合的测试理论――梅尔斯-布瑞格斯类型指标(MBTI)。MBTI是使用最为广泛的人格量表之一。MBTI共有四个维度,即内倾~外倾维度,感觉一直觉维度,思考一情感维度和认知一判断维度。依据这四个维度把人们的行为和态度划分为16种类型。MBT1人格测评工具经过50多年的使用和完善,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它可以解释不同的人对不同的事物感兴趣、善长不同的工作的原因,利用它可以选择职业,改善人际关系、团队沟通、组织建设、组织诊断等多个方面。在世界五百强中,有80%的企业有MBTI的应用经验。

(三)技能

技能是雇主特别感兴趣的部分,浓缩成一个问题即“你能做什么?”近年来,研究者已开发出大量的心理测验用于测量与工作和职业相关的技能,其中应用最广的是差别能力倾向测验和一般能力倾向测验。但这两种测验都只适用于高中以下学历的人,不适用于大学生。一些专业机构也开发出高度专业化的能力倾向测验用以测量某种特质,但对大学生而言,除了专业化能力以外,更重要是培养能转化到任何特定工作中的一般基本技能。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生涯剖面图系统列出了九种一般基本技能:沟通能力、创造力、批判性思维、领导能力、生活管理、社会责任、团队合作、技术/科学、研究/项目开发。

三、职业测评工具在高校的运用情况

目前一些高校也已经认识到引进专业职业测评软件对就业指导工作的帮助。不少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在引进测评软件之后,把它挂在本校的就业服务网站上,鼓励本校大学生做自我测评,就业指导中心根据学生测评之后得出的报告结果对学生做出相对个性化和专业化的就业指导服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清华大学、华南理工大学采用的是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清华大学就业中心和北森吉松管理技术有限公司联合开发的国内第一套针对大学生就业的职业测评系统。它包括316道选择题,要求在45分钟内不间断地完成,然后将获得8页的“职业发展报告”和10页的“基本分析报告”。职业发展报告包括动力测试结果、人格测试结果、类型描述、动力描述、适合的岗位特质、职业类型和个人发展建议8个方面,而基本分析报告是帮助学生解读职业发展报告的辅助材料,包括MBTI人格理论、维度解释、类型偏好指数、动力理论、动力指数、动力与人格的整合和使用帮助7个方面。

复旦大学的做法则是在大学生入学初就进行心理健康状况普查,为每一位大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到大四时则在心理咨询中心开设有关职业能力倾向测试项目,为有需要的毕业生提供测评及辅导服务。该中心配有自主开发的“职业能力倾向”测试软件,包括职业兴趣、职业价值观、职业人格三部分,通过测试并辅之以就业指导老师的咨询辅导为毕业生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服务。

中国海洋大学的做法是引入北森朗途职业测评系统。就业指导中心派出老师参加北森公司的培训,这些老师回到学校后再为各个院系的就业指导老师辅导,然后进一步推进到学生骨干这一层次,这样分层往下助推,使学生更好地利用这一系统,结合自己的实际,不盲目地使用。同时,就业指导中心把测评报告与就业指导课紧密地结合起来,要求学生通过测评形成报告,然后写一份自己的分析或者心得。

2005年以来,由广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主办、省内11所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协办的每届“广东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都将职业测评内容规定为大赛其中一个环节。

四、大学生使用职业测评的注意事项

(一)慎重选择测评工具

1.大学生在网上进行非标准化测评时,要注意鉴别测评软件的权威性、咨询师的专业性以及测评报告的准确性。

2.要学会挑选适合自己的测评软件。大学生参加测评前要明确自己的目的和问题,如果不清晰,应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根据自己实际需要来选择测评的具体内容,确定测评的具体方法,并且需要专业人员的操作和指导才能参加测评。而各高校自主开发或与有关机构联合开发的测评软件由于其常模采集对象主要是中国大学生,且大部分实行动态常模,其测评系统具有较好的本土化特点,所以大学生应多参加学校提供的测评服务。

(二)不可迷信测评结果

据调查:有些大学生用了测评之后,过于依赖报告结果,觉得数据就是权威,会机械地去套测评结果。这是非常错误的想法,理由是测评是根据一些常效的模式,根据大多数人总结出来的报告,但是个体还会有个体具体的思维状况。另外,测验的使用人群以及测验时被试的状态等因素都会影响测验结果的准确性。

总之,职业测评是一种了解自己的辅助手段,但并不能告诉你该从事什么工作。因为,你的命运应是由你自己来掌握的!

参考文献:

[1]朱秀华.如何更好地职业测评工具认识自我[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21).

大学生职业测评结果范文2

一.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抓手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指导不仅要为大学生提供择业、就业服务的平台,而且要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因为职业指导离不开平时的思想政治工作,离不开长期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因此,对各年级大学生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抓手渗透职业道德教育是职业指导课程必不可少的内容。

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业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标。职业道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诚实守信、爱岗敬业、责任意识、团队合作精神、吃苦耐劳、奉献精神是每一个企业或单位对就业者所要求的道德品质。因此,在学校的政治理论课、专业课、选修课、主题班会、社团活动、日常行为管理都必须渗透以上内容。通过专题讲座、主题班会、座谈讨论等多种形式反复教育,使他们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职业指导要以理想信念为基础引导大学生自觉地将自我价值的实现与学校的发展,国家建设的实际需要联系在一起,正确处理国家发展和个人利益的关系,实习或就业时投身到艰苦的地方和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在服务祖国和人民的过程中,努力实现自身价值,创造灿烂的人生。

同时,高职院校要认真组织毕业生学习当前的就业形势与政策。通过对毕业生进行就业制度及有关创业优惠政策的宣传教育,引导学生认清形势,调整就业心态,辩证地看待就业和创业问题。结合自身的特点和实际,选择就业或创业,树立起不分地域、不分行业、不分岗位、不分单位的公私性质,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只要适合自己的个性特长,能够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工作就是好工作。

二.以科技创新活动为载体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根据职业选择的发展理论,职业选择不是个人面临就业时的某个单独事件,而是贯穿于个体生命的全过程。因此,职业指导应作为发展个体健全的职业自我观念、自我教育的手段而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

所谓全程化指导就是重视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设计,把职业指导贯穿于大学生的学习生涯和人生规划中。利用“挑战杯”创业大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为契机对大一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让大学生从入学就开始关注就业,帮助大学生在了解自我的基础上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确定将来的就业方向,并制定相应的计划,逐步完成对自己职业生涯的设计,并不断补充和完善职业设计,避免就业的盲目性,学习也有了动力,为个人走向职业成功提供最有效的途径。

全体大学生都应参与职业指导,各年级指导内容应有所测重。职业生涯规划应从新生一进校门就开始,一年级,为大学生进行性向测评,为每个学生建立一份记录着生理特点、兴趣、职业能力倾向、个人特征及家庭背景的个人资料档案。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挑战杯”创业大赛,以此为契机,帮助大学生了解自己的优势与劣势,认识自己所学专业的特点及前景,初步定向(职业方向);同时开展创新意识和创业意识的培养。二年级,帮助大学生分析外部环境,认识职业,了解职业的要求、条件,明确今后的求职方向;了解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评估与调整自己的职业规划,弥补自己的不足,不断完善自我。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开展求职择业技巧、技能指导、择业心理辅导。对创业有兴趣的学生进行创业指导,有条件地开展创业实践,帮助创业者进行市场调研,构思创业项目,编写创业计划书,培养其创新品质和创业精神。三年级,开展与企业合作的职前培训,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责任意识。指导要创业的学生做好创业准备,开始创业运作,提高学生的创业实战能力。

三.以专业为依托进行就业指导

在对新生进行专业入学教育时,让学生明白所学专业的应用范围,专业前景、就业领域、创业优势及前景等。分析专业对应职业群的相关信息,了解并把握所学专业与未来职业的关系,还应掌握所学专业对应职业群有关的职业资格。对有强烈创业欲望且具备创业潜力的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和服务,请一些创业成功的校友传授经验,通过一系列的指导,让学生及时扫除择业、就业、创业过程中的障碍。

为了实现所学专业与市场需求对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创业平台,可根据各系的专业优势成立大学生创业工作室或创业园。由专业教师作理论指导,聘请企业资深的技术员作实践指导,职业导师全程指导与监督。大学生可根据自己所学专业和特长选择创业内容:网页制作、软件开发、电子设计、服装设计、动漫设计、市场调研与分析等,通过一系列的创业活动,可以让学生与企业零距离接触,面对面沟通交流。既培养了大学生的市场意识,又提高了他们的专业技能,更能让许多大学生感受创业体验,为就业、创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四.以顶岗实习为平台进行就业指导

部分高职院校立足于人才培养,服务学生,提高就业率,对专科学生实行了“2+1”教学改革模式,即学生前两年在学校进行专业技术教育,掌握职业岗位必备的专业理论、基本技能,培养职业素质,最后一年到企业中,在真实环境中进行实习接受职业培训。

实习是大学生就业的准备期,在实习中,学生把在校学习的理论基础与专业技能运用于实践,通过几个月或一年的实习,基本了解了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也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许多大学生实习一段时间后发现自己并不适合当时的岗位,或者不能胜任这一岗位,感觉自己所学专业用不上,与自己的要求相去甚远。这时,部分学生会不知所措,自暴自弃。因此,在大学生顶岗实习前后应进行职业适应教育、劳动安全教育、就业权益与自我保护、受挫教育、抗压力教育,让学生有充分的准备应对激烈的竞争,从而在实习中调整自己的就业意向和择业心态。在实习中磨练意志、积累社会经验,主动学习,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五.以心理和职业测评为依据开展个性化指导

大一新生入学时心理和就业指导中心应对每个学生进行心理测评和职业测评。美国著名的职业生涯指导专家霍兰德强调:个人的人格与工作环境之间的适配和对应是职业满意度、职业稳定性与职业成就的基础。由此,霍兰德假设,在我们的文化里,大多数人可以分为六种人格类型:现实型、研究型、

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和传统型,人所处的环境也可以相应照此划分。通过心理测量、职业测评和对与职业相关的个性、兴趣、价值观及技能的分析,可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适宜的职业,迅速了解自己适宜的职业领域,帮助他们找准自己的兴趣点和职业倾向。根据测评的结果,分析学生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抗压能力、抗挫折能力、职业的适应能力等,评估学生的创业潜力。根据分析结果,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指导,从而让学生认识自己、了解自我,在择业时扬长避短,在大学阶段弥补自己的不足,不断完善自我,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这样,就会在职业生涯中少走弯路。心理测评和职业测评的分析必须真实可靠,这就对心理和就业指导中心的专职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六.以职业指导课程为核心整合资源

大学生职业测评结果范文3

关键词:工科;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1-126-02

一、工科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

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开展如火如荼,成果丰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引起高度重视。2012年1月,笔者对南京某工科高校进行了问卷调查,涉及10个工科专业的1000名毕业生,通过学生座谈、辅导员专访等方式,了解到当前工科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

1.职业生涯规划思想教育不到位,学生规划意识薄弱。目前,工科高校只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而对职业生涯规划思想教育不够重视,仅仅停留在口头和书面上,导致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比较薄弱。部分工科学生反映,在大学期间很少接受过职业生涯规划专题教育,仅在毕业时通过高校开展的就业形势讲座等方式了解当前就业市场,接受就业技能的培训与辅导,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含义、内容及重要性不甚了解,更不知道如何制定职业生涯规划。

2.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未成体系,重结果,轻过程。工科高校不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集中体现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上。目前,这一课程主要以选修课、讲座、辅导员介绍等三种形式进行授课,接受途径单一,内容主要包括“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职业发展”、“就业指导”、“大学生职业生涯指导”等,课程主要安排在一年级和四年级开设,一年级介绍职业发展理论、生涯规划步骤等基础知识,四年级进行就业政策、就业技巧等技能培训,而大二、大三阶段基本是空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不能只注重两头。忽视重要的过程教育,使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流于形式,不够深入,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3.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师资队伍指导水平不高。工科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师资队伍大多由辅导员、各院系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和学生处就业处的教师组成,没有经过系统、规范的职业生涯规划培训,理论功底和专业水平欠缺;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缺少实践经验,因为指导者自身相关经验不多,仅局限于书本知识;教学方式过于单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仅限于毕业前的求职指导、了解就业政策、准备就业材料以及提高择业技巧方面,具有实质意义的心理辅导、职业定位咨询、社会适应性训练等内容涉及不多。

4.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科学测评和日常咨询环节欠缺。自我认知是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学生要充分且正确地认识自身的条件与相关环境,审视自己、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借助心理测量学科的研究成果,通过科学的手段测评自我的能力、兴趣和个性,以建立一个更为科学、客观的自我观念;职业生涯规划具有个性化的特点,它会因为每一个体的具体情况和所依赖的条件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具体到个人的人生定位和职业道路的选择时需要个性化的咨询指导。工科院校普遍缺少专业的测评和咨询指导,仅局限于群体教育,针对性不足。

二、工科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建设

1.高度重视,加强思想教育,增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工科高校在保证学风教育顺利开展的前提下,自入学开始,就应该实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使学生意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不断深化大学生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特长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正确审视自己的职业价值观,培养创业意识,提高就业技能水平,使大学生在贡献社会中实现自己价值观的根本目标和要求,把职业的选择、兴趣、才能、智商及情商结合起来,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规划好自己的人生。

2.加强教学改革,完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体系。高校应高度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将其纳入日常教学中,加强教育教学改革,并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理论课程体系,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就业政策、就业技能及职业道德知识的传授。在教学目标上,兼顾大学生短期和长远发展的需要,帮助学生设计合理的职业生涯发展过程;在教学方式上,摒弃传统的单纯理论知识的灌输形式,建立实践化的职业训练,让学生从实践活动中感受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在教学内容上,应设计通俗易懂的内容模式,覆盖大学四年的全程化课程指导体系,分阶段进行授课,循序渐进地进行指导。

3.建立职业生涯规划专业测评和日常咨询机构,实行科学化指导。在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测评工具和方法的同时,结合实际情况,提高职业测评的力度,注重职业测评的实效性。专业测评机构建设,一是需要有专业人员做测评,给予测评对象科学、客观、公正的测评和解释;二是需要有科学、完善的测评手段,给予测评对象完整、科学的自我认知。由于工科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对未来职业发展只有笼统的感性认识,因此,只有加强个性化的日常咨询辅导才能满足其需要。职业辅导咨询要由经验丰富的专业咨询人员担当。除了个别咨询,也要针对一些普遍的、共性的话题进行团体咨询,以满足学生的各种需求。

4.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专业化指导水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建设一支专业化、专家化、科学化的师资队伍。在选拔师资力量时,应坚持高质量、高层次的原则,要求指导教师除了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还应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背景、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针对指导教师经验不足、理论不深的问题,要组织开展系统的职业理论、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素质测评、就业指导技巧等业务培训,使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人员既拥有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专业知识,又具备心理学、法学、社会学、管理学等相关知识;同时强化职业指导技能,提高指导水平,组织开展工作研讨、课题研究、案例分析、模拟演练等活动,积累指导经验。

5.开展分段式职业生涯规划分阶段教育,增强针对性、实效性。第一,职业生涯规划的初识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帮助新生充分理解认识大学的重要意义、大学期间的主要任务和方向等;帮助新生认识自己生理和心理的特点、兴趣爱好、专业特长、情绪管理等;帮助新生认识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概念、科学意义以及实现途径等。例如,通过新生心理普查、职业生涯规划入门讲座等形式,使学生认识大学、了解自我、走进规划。第二,职业生涯规划的拓展阶段:拓宽视野,初步确定职业发展目标。这一阶段的工作主要是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和理解各种职业的发展途径,拓展学生对职业的认识,通过举办校企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加深对职业生涯规划内涵的理解;引导学生加深对专业方向的了解,为专业方向的选择定奠基础,根据自己的特点有目标地培养专业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初步确定职业发展目标。第三,职业生涯规划的实践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通过校外实践、校友接触、校企走访等活动加强交流,使学生加深对社会的了解,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同时对不同类型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教育与技能培训。例如,开展就业形势报告、简历设计、模拟招聘等活动,不断推进生涯规划及生涯决策过程,使学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走向社会。第四,职业生涯规划的评估调整阶段。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必须根据实施结果的情况以及环境的变化及时进行评估与修正。例如,大学毕业后进人工作岗位的职业目标评估,或者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学业目标确立等。

参考文献:

[1]王莎佳,钱文彬.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兴起、发展与挑战[J].教育与职业,2011,(3):80—82.

[2]李兵宽,刘启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体系建设刍议[J].中国高教研究,2005,(1):76—77.

[3]宋继勋,朱新华,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3):38—39.

[4]王桂荣.基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高校教学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2,(1):80-81.

[5]张洪田,张慧研.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5):80—84.

[6]李迎春.对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J].江苏高教,2010,(1):118-119.

大学生职业测评结果范文4

一、现阶段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现状及影响因素 

(一)现阶段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现状 

1、职业规划偏离实际,缺乏目标性与整体性 

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大多养成了被动的学习习惯,,大学生很难认识到职业规划的重要性。我国大学生忽略了职业规划的重要性,由于大学的自主学习环境,大学生很难去了解、认识并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对自己进行职业规划。 

2、大学生角色定位模糊,自我剖析不足,不了解社会职业需求 

大学生在角色转变过程中往往会对自身定位模糊,他们很难做到自我剖析,不能透彻全面的分析自己的性格、能力与优劣势。不仅如此,大学生对社会的发展与需求关注度低,不能及时了解和掌握社会所需人才和职业的类型。 

3、高校职业规划教育缺乏系统性,测评体系不完善 

我国高校的职业规划教育课程大多缺乏一定的系统性。授课教师主要是学校辅导员,其专业知识水平存在一定的短板,使得课程相对枯燥,实用性较低。与此同时,我国高校职业规划教育课程还缺少专业的测评软件,测评体系亟需完善。 

(二)现阶段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影响因素 

1、客观因素 

(1)社会环境存在较多不良因素。大学生由高中相对封闭的学习环境进入到与社会环境有较大关联的大学,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均处于建立和发展的时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同时也缺乏理性的判断与自控,非常容易被外界的事物所干扰,加之社会存在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初入大学的学生极易产生错误的、极端的价值观念。 

(2)职业规划教育体系不完善。职业规划教育不能仅仅开设理论教学课程,实践教学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环节,但是目前较多的高校并不能较好的开展实践教学,指导力度不足,实习基地的建设也存在诸多不足,不稳定、缺乏层次和系统。在授课教师环节,高校具有浓厚的师资优势,但是教师参与职业规划教育的积极性并没有充分的调动。 

(3)家庭因素。在家庭中,父母的言语与行为对孩子都是有影响的,子女的职业意向受到父母职业态度的影响。父母在孩子的职业规划中应起到辅助、榜样、引导的作用,通过正确的方式科学的启发孩子进行职业规划。 

2、主观因素 

当大学生毕业面对职业的选择时,基本会表现出两种倾向:一、过于自信,高估自身的能力,好高骛远,对职业的选择期望偏高;二、得过且过,以完成学业为主要任务,对自己的职业规划要求很低,不在乎选择的职业是否适合自己。 

在各大高校职业规划教育往往与就业指导混为一谈,甚至成为了就业指导工作的一部分或者延伸,授课内容偏离职业选择,转而成为求职技巧的指导与学习的课程,甚至有的高校开设职业规划教育仅仅是为了举办职业规划大赛。 

二、“互联网+”视角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策探讨 

“互联网+”是以互联网为基础和出发点,借助互联网的优势并充分发挥这种优势,与其他的产业有机结合,逐步成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在这种经济形态下,生产要素得到优化,业务体系进一步更新,商业模式得到重构,其最终就是要实现产业升级带动生产力的发展,完成经济的科学转型与升级,增加社会财富。 

(一)依托“互联网+”构建在线教育模式 

对于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高校可根据不同的年级制定不同的课程计划与体系,将各种课程资源上传到云端供学生在线或者下载学习了解,同时学生可以提出意见和建议,课程结束时,学生可以在线规划自己的未来职业发展。这样的在线教育模式不仅能够解决高校师资紧张的问题,更具有较强的个性化,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学习,对学生的职业规划具有更加积极的作用。 

(二)借助“互联网+”推行新型教学模式与方法 

借助互联网技术推出职业规划教育课程的网上模拟系统和互动系统,使得学生能够在网络虚拟的环境中进行逼真的职业规划,体验职业规划及就业创业的过程。这就能够通过新型的教学模式与方法提升了课堂的教学效果,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还增加了职业规划教育的实践性。 

(三)基于“互联网+”建立职业规划教育平台 

基于“互联网+”建立职业规划教育的网络平台,对于授课、学生学习、实践、交流、统计分析等都具有积极的意义。此网络平台可包括以下模块: 

1、测评模块。实现学生的在线自我职业测评,从心理学角度帮助学生了解自我的性格、气质以及未来的职业倾向等,并储存学生的测评结果。 

2、储存模块。学生进行进行职业测评后,系统自动储存结果并形成专业的职业规划报告,以方便后期查看和数据分析。 

3、信息交流模块。开设信息交流模块,学生可以将自己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提交到平台,向同学和老师求助,实现全校师生在线交流。 

4、求职信息模块。设置求职专属模块并做好职业的分类,将各种社会上职业的需求信息进行,以供学生选择并进一步求职。 

5、附件模块。附件模块主要提供一些求职技巧、简历模板等,可供学生自行下载,方便学生职业规划过程中的需求。 

三、小结 

通过上文的分析,“互联网+”已成为各类产业发展所依托的强有力的平台和技术,高校的职业规划教育事业关系到大学生的未来发展,如何在“互联网+”背景下对职业规划教育进行模式和方法的革新是目前面对的较大的问题,高校需要抓住目前所具有的机遇,实现职业规划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美好的未来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蒙丽莎.低年级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模式探讨[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05):42+41. 

[2]張丽丽.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的构建思路[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05):124. 

大学生职业测评结果范文5

【关键词】大学生 职业指导 职业测评

从2002年开始,随着高校扩招的毕业生陆续进入求职市场,我国大学毕业生的人数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将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根据教育部提供的数据,2002年全国大学毕业生总数为145万,2004年为280万,到2006年达到413万。在社会需求没有显著增长的情况下,毕业生人数的迅速增长势必导致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大。在这种情况下,原有的只是停留于毕业环节的就业指导已经无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要想有所作为,

就必须认真分析现状,在总结过去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推行全程化的职业指导工作思路。

一、当前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在指导对象和内容上,以毕业指导代替就业指导。目前,我国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只是一种狭义的职业指导,其服务内容和范围都不可避免地受到限制。就业指导的对象范围仅仅指向毕业生,忽视了高校更广泛的大学生群体,对大多数学生的指导呈现空白。这就使得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实际上处于完全低效率,甚至无效率的状态。指导对象的狭窄,必然导致很多本该开展的指导内容没有开展,指导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在指导的功能上,以就业服务来代替就业指导。不少人认为就业指导只是一种信息政策的传达和部分就业技巧的指导,其功能只是在于帮助学生寻找职业,毕业生找到工作就是万事大吉。实际上,就业指导所要完成的职业指导功能远非如此,更多的是要帮助学生在从学校到社会的转变中做好思想上、心理上和能力上的准备,以及学会做出现实的职业决策的技能。

在组织构成上,当前尽管我国大部分高校设立了毕业生就业指导部门,但就业指导工作往往限于部分就业信息的和就业政策的宣传等内容。在对高校各年级大学生实行多种内容和形式的职业指导方面,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部门做的显然不足。究竟如何组织现有的就业指导机构,如何满足其人员构成上的数量和质量要求,是摆在当前高校职业指导部门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指导的形式上,以政策指导或思想教育来代替就业指导。我国高校就业指导的形式也非常单调,只有很少的几所高校开设了职业指导课程,而大多数院校则以政策指导或思想教育及职业道德教育来取代就业指导,即使有其他各种各样的职业指导形式,但是也是不能有计划、有目的地得到利用。

在工作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局限性。由于我国当前高校的职业指导仅限于就业指导,因而,工作过程只限于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基本程序,按照原国家教委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暂行规定》进行。从这项规定中不难看出,这一工作程序显然将工作重点只指向了毕业生。但是职业指导工作应该是贯穿在整个高等教育的过程中的。

二、推行职业指导工作的思路探讨

从大学生一年级开始,就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指导,通过就业指导课、专家报告会、就业服务信息网、日常咨询等多种方式对全校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就业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向学生讲解就业政策,传授就业技巧。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对大学生进行全程就业指导,将是我国高校就业指导的发展方向。

1、职业生涯规划应成为高校职业指导的主要内容

中国有句古语: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由于缺乏专业的职业指导,许多行将毕业的大学生往往都面临着相同的一系列问题:我能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吗?我应该为毕业做哪些准备?我适合做什么职业?他们或面临择业不知何去何从,或在求职过程中四处碰壁,或在应聘时左挑右捡、眼高手低,无法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出准确设计,不知道什么职业最适合自己,以致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在选择职业时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随机性和从众性。因此,大学生提前作好升学就业的计划十分必要,这在心理学中称为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专指个体职业发展的历程,一般是指人们一生中所从事的职业和所走过的职业生活的历程。一个人一生中连续从事的职业,它不仅包括过去、现在和未来那些可以实际观察到的职业发展过程,而且还包括个人对职业生涯发展的见解和期望。具体地说是以个体心理开发、生理开发、智力开发、技能开发、伦理开发等人的潜能开发为基础,以工作内容的确定性和变化、工作业绩的评价、工资待遇、职称职务的变动为标志,以满足需求为目标的工作经历和内心体验的经历。一个人的职业生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许一生只从事一种职业,也许一生中从事多种职业但每个人都希望找到一种相对稳固、适合自己的职业。目前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因而更需要大学生们做好择业前的种种准备工作。高校就业指导更要从多方面为大学生规划和设计职业生涯提供科学指导。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系统工程,受学识、爱好、机遇、工作环境等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特别是社会职业的现实要求;二是大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大学生自己。因为职业生涯规划不是社会或学校强加在个人身上的实施方案,而是当事人在内心动力的驱使下,结合社会职业的要求和社会发展利益,依据现实条件和机会所制定的个人化的实施方案。但由于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多年来内容陈旧,更缺乏个性化指导,大学生对个人职业生涯设计还很陌生。所以,高校应建立一支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按照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帮助大学生加强对自身的认识,确定自己的优势,明确切入社会的起点及提供辅助支持、后续支援的方式,锁定目标,规划人生。

2、职业测评应是高校就业指导的重要手段

根据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帕森斯的职业选择理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格模式,每种人格模式的个人都有其相适应的职业类型,人人都有职业选择的机会,而职业选择的焦点就是人与职业相匹配,即寻找与自己特性相一致的职业。他提出职业选择的三大要素:第一,了解自己的能力倾向、兴趣爱好、气质性格特点、身体状况等个人特征这可以通过人员素质测评和自我分析等方法获得。第二分析各种职业对人的要求,以获得有关的职业信息。第三上述两个因素的平衡,即在了解个人特征和职业要求的基础上,选择一种适合个人特点又可以获得的职业。帕森斯的这一理论,深刻影响着职业指导的理论和实践活动。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就业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原先由国家统包统配的用人制度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劳动力市场和人才市场。人才市场的建立拓宽了大学生职业选择的自由度,同时也增加了择业的难度根据职业类型学和职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每一种职业甚至每一个工作岗位都具有一定的、不同性质的活动内容,因而对从事该职业或职位的人员也会提出不同的心理要求这些心理要求包括性格上的、智力上的、职业能力倾向上的和知识技能上的。反过来,不同的人由于其遗传与环境教育的不同,具有各自不同的心理特点,在性格、智力、职业能力倾向、知识和技能等方面,都存在着广泛的个体差异。只有当职业或职位对人的要求和求职者个人心理特点相一致时,才能达到职称其人、人适其职的境界,才有可能达到人与职业的最佳匹配。职业测评就是一种使个体了解自己的能力特点和个性特点,指导就业者选择最适当的职业的心理测量工具。

职业测评是通过一系列的科学手段对人的一些基本心理特质(能力素质、个性特点)进行测量与评估,帮助他们进行个性特点和强弱项的客观评价,参照测试结果指导学生不断调适心理状态,调整发展目标。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规划发展自我,选择与他的心理结构最匹配的职业,从而发挥其最大潜能,找到个人成才与社会发展的最佳结合点。

三、加强职业指导应注意的问题

职业指导应专业化、专家化。职业指导是一个专业,并非行政。要使其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必须与行政工作相分离,形成指导人员的职业化,专业化,保障就业指导科学地、规范地发展。职业指导人员除应对就业政策、就业形势、就业程序有足够的了解外,还应该具备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学科相应的知识,并接受专门的职业指导培训。

职业指导应人性化,以人的发展为主旨。职业指导的理想状态是实现人-职匹配,即求职者选择其适宜的职业,个人特长和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职业与其适宜的劳动者相匹配,也才能发挥其最大的社会效益。但因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人-职匹配往往过于客观化。所以,职业指导要人性化,充分关注人本身的诸如态度、期望、人格、价值观等择业主体的主观因素。

要正确认识心理测评的作用。心理测评是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认识的手段,为就业指导人员所普遍使用,但进行心理测评要注意三个问题,一是可使用的测试量表还比较少,不能满足工作所需,要努力收集或制作科学适用的量表。二是要正确把握心理测评的结果,因为测评量表有一定的模糊性,不能由此对学生形成定论,只能就学生的发展提出建议,以免造成心理障碍。三是心理测评量表的使用应规范,对没有来源、没有根据的量表不能使用,否则会使测试失去科学的保证。

【参考文献】

[1] 李伟、赵瑛、张建民:新世纪大学生就业指导[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

[2] 卜欣欣、陆爱平:个人职业生涯规划[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4.

[3] 杨勇:职业指导与就业技巧[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4.

[4] 陆竹:正确引导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J].贵州教育,2005(12).

大学生职业测评结果范文6

【摘要】建议从如下几个方面积极构建和完善职业生涯课程体系:设立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机构;提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地位;建立专业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队伍;建立科学合理的全程化、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

职业生涯规划是英文“CareerPlanning”的意译。对大学生而言,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人在对自己的性格、兴趣、技能、价值观等进行测定、分析、总结,并结合当前的环境形势,方向性地计划安排自己将要从事的工作,特别是对大学四年学习、成长计划的合理安排。

一、我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

(一)高中阶段职业教育缺失

大学生在高中阶段被笼统的分为文科生和理科生,在填报志愿时很少或没有考虑自己的兴趣与能力倾向,同时对高校各专业的社会前景缺乏客观认识,表现出极大的盲目性。造成大量的学生对专业不满意,不能主动适应大学生活及专业学习。

(二)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起步较晚

一、994年,劳动部颁发了《职业指导办法》,明确规定职业介绍机构应开展职业指导工作;国家教委文件指出学校职业生涯辅导的任务是:“帮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职业和专业,了解自己的生理、心理、兴趣、才能和体质等特点,教育学生正确处理国家、社会需要与个人志愿的关系,增强职业意识和对未来职业适应能力,使学生能正确选择符合社会需要及其身心特点的职业或专业”,这些探索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奠定了初步基础。

(三)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不够健全,发展存在地域差异

大学生职业规划辅导尚处于起步阶段,高校还没有建立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咨询机构。大多数高校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课程多数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没有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而且职业生涯教育在国内不同地区发展不平衡。

(四)专业化师资队伍匮乏

目前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师一是专业化不强,一般都是从事学生工作的教师或辅导员,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与科学的操作技巧,没有接受过专门的业务培训;二是职业规划教育的人员不稳定,专职人员匮乏。

(五)大学生缺乏清晰的自我认知,职业准备不足

大学生自我认知不充分,职业需求模糊、职业期望过高、职业起点偏高、职业准备不足、职业攀比模仿。2005年《职业》杂志与搜狐教育频道进行的“大学生就业职业指导的现状”调查中,有51.4%的人队自己的职业发展只有模糊的想法和愿望,有17.6%的人只有3—5年的规划。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不足,将无法构建适合自己发展的知识结构体系。

二、以西南林业大学为例,探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课程建设与发展

西南林业大学自2003年以来,面向全校本、专科毕业生开设就业指导选修课,课程主要讲授毕业生的就业政策、面试技巧、礼仪等。同时邀请用人单位HR和校友到校给学生做“实战讲座”等形式,这样的职业指导存在随意性和临时性的问题。2005年引进了教育部与航天四创合作开发的就业卫星精品讲座,同时开设校内就业指导系列讲座,聘请校内具有教育学、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等学科背景的教师担任讲座教师,并将就业讲座纳入课外学分体系。2008年购买北森公司careersky大学生职业测评系统,在全校进行推广使用。2009年,向2009级新生中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并在讨论、比较、筛选的基础上选择了理论完整、操作性强的教材《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作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材。

(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

一、、组织管理机构。就业指导中心为负责组织和实施课程管理的机构,根据学校及教育部的相关要求统一制定教学内容。负责培训担任课程的教师;做好课程的日常教学管理;安排班级、课时、教学时间与地点。

二、、课程性质与任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纳入学校教学计划,为必修课。课程包括自我知识、职业知识、经济环境趋势、人际沟通,面试、简历撰写、工作适应等问题的分析和指导。

课程的任务是:对学生进行系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并组织学生完成课程配套的careersky测评系统的使用,通过实践教学、职业测评、以帮助学生获得清晰的自我认知,客观的职业认知,了解企业文化、掌握创业、就业技能等方面,提高就业的竞争力,实现人职匹配。

三、、课程结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作为必修课而设立的,学分设置为2学分,共计38个学时,根据院系、专业在本科生一、二年级实施课堂小班教学。

四、、教学方法与课程考核。教学方法:按专业相关性划分小班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结合理论分析与测评软件,结合案例研讨与课程活动。

考核方式:学生完成测评报告和大学阶段职业发展初步规划为成绩合格,记课外学分2学分。

五、、教师队伍。主要由就业指导中心和心理咨询中心专职教师、辅导员、分管学生工作领导等组成。每位教师在承担课程任务前都经过高校职业规划教学培训,并取得TTT认证培训资格。

(三)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效果评价与分析

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效果在测评系统的客观反应。在09级学生中随机抽取600名学生,利用careersky测评软件对其在接受系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前后在了解自我、了解职业、和行动力度方面的前后差异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为:

(1)了解自我:此项测评前后差距不大,原因是09级新生刚入校后就进行心理普测,其中有卡特尔多项人格测试(16PF),该测试旨在让学生对自我有更清晰的了解,同时咨询中心的专职教师也开设有关了解自我、解释测评报告的专场讲座。这表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有共同点的。

(2)了解职业:通过进一步访谈发现,大部分学生在接受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后对自身专业、社会环境、就业形势方面都有了更客观的了解,他们也认为高中对职业方面的认知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3)行动力度:职业生涯规划的本质为个体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目标,并为之努力。通过生涯规划教育后,学生的行动力得到了提升,这和目标缺失的行动力是有差异的。

由于上述的调查是基于同一群体在时间上纵向研究。为更加直观的体现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效果在测评系统中的差异,又抽取了600名未接受过该课程教育的08级学生,利用careersky测评系统对其在了解自我、了解职业和行动力度方面的差异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是和09级新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效果在careersky的反应是趋于一致的。

二、、学生参加课程后的感受和收获。通过对学生在使用careersky测评系统后留言进行了主观分析和统计,总体分布如下:

三、西南林业大学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基于访谈和对careersky测评系统的分析,课程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课程本身存在的问题、课程的教学管理问题、师资队伍问题以及学生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是西南林业大学的个性问题,也是很多高校尤其是理工类高校的共性问题。

(一)课程本身存在的问题

按照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计划,该课程从大一学生开始,持续两年,学生在课程结束后将在careersky测评系统的引导下完成职业生涯规划发展白皮书。学生在课程结束后缺乏全程化的专业指导,院系在专业与职业发展的个别化指导上也十分欠缺;职业指导理念还偏重于就业率的提高,所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倾向于知识与理论的灌输,而对于引导学生进行切实可行的个人职业生涯设计则相对较少;课程相对单一独立,未能和社会实践、心理调试、专业实习有机结合起来。

(二)课程的教学管理问题

有效的监督评价机制和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是保证课程教学效果的必要手段,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质量的高低不仅仅取决于学生的基础、师资水平、教学设施与环境,还与教学管理部门息息相关。所以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指标体系对课程的教学过程进行全面、科学的监督、管理和评价势在必行。

(三)师资队伍问题

高品质的课程,是由教师团队的专业资质所决定的。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基本都是学生工作干部和辅导员组成的教师队伍,相应的专业人员极少。同样,授课教师在引导学生认识外部世界环节时缺乏实战经验,不少学生认为行业人士的讲座更有吸引力。

(四)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

通过对学生课后感受与收获调查发现,有37%的学生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大学生往往只有到了毕业学年,才会在即将面对社会、面对责任等问题的时候,才会主动思考、学习了解择业技巧和就业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