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效评价的建议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绩效评价的建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绩效评价的建议

绩效评价的建议范文1

1绩效评价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效

近年来,晋城市财政部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财政中心工作,积极探索、开展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①机构队伍的基本建立。2012年,市财政局率先在全省财政系统成立了绩效评价科,各县(市、区)也相应落实了开展绩效评价的机构和人员,开展了各种类型的培训学习活动,建立了绩效评价专家库、绩效评价第三方独立评价机构库,机构人员队伍不断壮大,素质水平不断提高,为推动绩效评价工作的有效开展奠定了重要基础。②制度框架的初步形成。2012年以来,结合上级文件精神出台了《晋城市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办法》,对绩效评价的对象、内容和目标等方面制定了全面、系统的规定;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名义出台了 《关于全面推进我市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在项目绩效评价实施过程中,相继出台了项目支出绩效目标、专家库、监督指导库和结果运用等管理办法,以及评价工作流程、绩效监控和工作考核等一系列的配套制度,并建立了内部协调机制,为规范化推进绩效评价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形成了标准化的制度体系框架。③注重指标体系的设置和培训。聘请相关专家,根据各项目的特点和工作实际,制定了不同类型的考核指标和评价标准,尽量做到了科学、有效和操作性强;从中介机构库中选取了会计事务所,对财政部门和事务所参与评价的人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业务培训,使他们更快地掌握了绩效评价工作的操作方法和规程,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各部门、各单位对绩效评价工作的重要性认识,提高了参与人员的操作水平。

绩效评价工作的有效开展在政府部门绩效理念的树立、责任意识的提高、资金使用的规范和预算安排的科学、透明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作用,可归结为以下5方面:①初步树立了绩效理念。重分配、轻管理,重使用、轻效益现象有所改变。②士曾强了各部门使用财政资金的责任意识,通过绩效评价办法,有关单位更清楚地了解了我国财政支出所要取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以及自己的责任观念,其职能和目标得到了进一步明确;用财要问效、无效要问责,进一步强化了部门和单位的自我约束意识和责任意识。③资金的使用和管理进一步规范。一方面,优化了财政支出结构,整合了财政资源,使有限的资源配置到了效益最佳的部门,并发挥了最大利益;另一方面,可监督单位合理、高效地使用财政资金,降低资金支出的随意性和自目性。④预算安排的科学性进一步提高,绩效评价结果客观反映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情况,为政府出台财政支持政策提供了重要的政策依据,提高了财政决策的科学性。⑤提高了预算透明度,强化了部门活动的社会监督,促进了高效、透明和责任政府的建设。

2绩效评价工作中的主要问题

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正处于逐步完善和提高的阶段,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主要有以下3类问题:①多数单位和管理人员对该工作的认识不充分,对绩效评价工作不了解、认识不足,认为绩效评价没有实际效果,存在拖延、应付的心理和行为。②工作机制不顺畅,保障不充分。内部承担绩效评价工作的机构多样化,上、下级部门没有统一的组织,且人员不足,特别是复合型人员缺乏,影响了财政部门进行相关工作上的交流、指导、协调和督办,很大程度上不利于绩效评价工作的全面推进和深入开展。③体系不完善。绩效目标申报、审核没有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执行中的监控没有实质性的措施,支出绩效评价局限于对项目支出的绩效评价。

3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发展建议

3.1构建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机制

应充分认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重要性,其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促进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和推动部门改革的重要内容。各部门单位要将绩效管理全面纳入部门财务工作中,将财政支出绩效与事业发展相结合;建立在目标、执行、完成、结果反馈、建档存档等一系列的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机制,实现预算绩效管理与编制、执行、监督的有机结合。

3.2完善绩效评价的体系机制

完善绩效评价的体系机制时,可从以下3方面入手:①创新绩效评价机制。建立绩效目标、监控、评价、结果应用的全过程跟踪问效机制,建立健全社会机制、数据库、专家团队和档案管理等制度办法,完善预算单位的资产配置、支出标准等体系建设,制订系统、规范的工作流程和操作细则,建立分级、分层、分类、适用、便于操作、实施的细则和业务规范。②构建完善的评价方式方法体系。根据各类项目资金的功能作用、绩效目标和具体要求,确定自我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等多种评价方式,确定科学、合理的成本效益分析法、因素分析法、比较法和最低成本法等一种或多种评价方法,对财政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进行事实客观评价。③不断完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加快对绩效目标的研究设计和修订补充,建立符合各目标的内容,涵盖各类、各项支出细分化的绩效评价指标数据库;构建体现计划、行业、专业和历史等各方面特点的各类评价标准,体现相关性、重要性、系统性和经济性原则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3.3规范评价,提高工作质量

要加强绩效评价培训和交流。有关单位需组织专门人员对主管部门、中介机构和评价专家进行全面、系统的培训,以座谈交流方式或论坛形式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专题研究,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操作技能;加强评价质量检查,建立绩效自评和社会中介机构等评价报告抽查审核机制,定期实施报告质量的评审、考核和通报,报告质量与业务委托相结合;建设完善的绩效信息系统,建立预算绩效管理信息数据的交换平台,强化数据整合,增强数据的对比分析能力,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加强绩效评价监督检查和预算编制监督,重点检查目标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加强执行力度的监督,重点检查目标的实现程度,使评价工作客观、公正和有效,并及时报告情况和结果公布。

3.4增试点扩范围,加大管理深度

在增试点扩范围,加大管理深度时,可从以下3方面入手:①扩大绩效评价试点。各部门开展绩效评价的资金总量要大大低于本部门公共财政支出的比例,各地开展的比例要逐年降低。②全面实施项目单位自评。各单位要按资金性质、绩效目标和评价指标,扎扎实实地推进自评工作,财政部门要做好抽查,杜绝走过场行为。③推进各主管部门的绩效评价。指导各级主管部门对专项资金、对所属单位进行绩效评价工作,充分发挥主管单位部门的桥梁作用,提高部门的整体管理水平。

绩效评价的建议范文2

[关键词]信息产业;经济效益审计;平衡计分卡

[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095-3283(2013)03-0152-04

作者简介:刘欣欣(1989-),女,山西晋中市人,上海海事大学硕士,研究方向:理财。

当前,我国学术界对经济效益审计的研究多集中于概念和政策等宏观层面,对于经济效益审计由哪些指标构成,如何科学、层次清晰地评估指标等深层次问题的研究则比较少。因此,构建一套科学的信息产业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不仅具有理论意义,更具有实践意义。

一、信息产业经济效益审计的概念及程序

(一)概念界定

信息产业经济效益审计是外部审计机关或内部审计部门依法运用现代审计手段或方式方法,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和产业特性,以信息产业经济活动的全过程为审计对象,以促进信息产业全面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对资金运动和经济活动进行监督、评价、鉴证,确定其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提出改进建议,在较高层次上和较宽领域内开展的一种综合性审计形式。

(二)审计程序

信息产业经济效益审计的程序一般分为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报告阶段和后续审计阶段。信息产业经济效益审计评价体系应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是实现经济效益审计目标的关键。各阶段的内容和主要工作如下:

1审计准备阶段。审计人员应当利用评价体系初步评判被审产业的管理活动,从而确定具体审计对象及重点审计领域。

2审计实施阶段。审计人员需要以评价指标体系为依据来客观评价审计对象的业务活动是否实现了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目标,从而开展具体审计工作,搜集审计证据来验证初步评价。

3审计报告阶段。审计人员将以评价体系为依据复核审计结论、评价审计风险是否达到可接受水平,在此基础上形成审计结论。

4后续审计阶段。审计人员应按照评价体系,检查审计对象是否依照审计报告中所提出的问题及建议实施了适当的整改,并分析整改产生的效果,评价审计产生的影响或效果。

二、基于平衡计分卡的我国信息产业经济效益审计评价体系构建思路

(一)基本框架

本文借鉴平衡计分卡原理的绩效评价体系,并参照学者李蕴娜在《企业效益审计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中的调查分析结果,建立了由22项主要指标构成的评价体系基本框架(见图1)。

图1信息产业经济效益审计评价体系

借鉴平衡计分卡原理对这22项指标归类,可将其分为财务、内部经营过程、学习与成长、客户4个维度(见表1)。财务维度包括了评价企业盈利能力、经营能力、偿债能力和发展能力的指标;内部经营过程维度涉及生产、创新两个阶段的效率效果;学习与成长维度的指标关注员工素质及其提高、员工对企业的满意度等方面;客户维度的指标主要用于评价信息产业维系客户、扩大市场方面的经济效益。

上述指标反映了信息产业宏观经济效益和微观经济效益,共同构成了信息产业经济效益审计评价体系。当然,这些指标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在具体审计项目中,各具体信息部门和单位可参考这个指标体系选择合适的指标制定出各自的指标体系。

(二)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1权重分配方法

本文选择层次分析法进行权重分配,其是从定性分析到定量分析集成的一种系统工程方法,它将人们对复杂系统的思维过程数学化,将以人的主观判断为主的定性分析进行定量化,将各种判断要素之间的差异数值化,帮助人们保持思维过程的一致性,适用于复杂的模糊综合评价系统,是目前一种被广泛使用的确定权重的方法。

由于信息产业经济效益审计评价体系具有层次性,在评价时,若仅依靠评价者的定性分析和简单逻辑判断,而没有客观的定量分析作为依据,很难得出一个有说服力的结论。因此,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来对评价指标进行相对客观的评价。

2权重分配过程及结果

(1)构造判断矩阵。这是层次分析法的关键步骤。判断矩阵是用来针对上一层次中的某元素,评价该层次中各相关元素重要性的状况,其示意图见图2。

(2)进行一致性检验。当判断矩阵偏离过大时,结果的可靠性就值得商榷了。一般采用一致性比例CR(Consistency Ratio)进行一致性检验。当CR

(三)分值及评价等级的确定

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后,本文采用指标归一化的方法及已构建的信息产业经济效益审计评价体系,对信息产业经济效益综合打分,并初步划分了各等级,指导进一步的审计。指标归一化是指将各项指标均转化为(0,1)区间内的标准值的方法。在信息产业综合经济效益评价过程中,既有定性指标又有定量指标,指标间存在着量纲、数量级不同的问题。为使信息产业经济效益审计评价体系中的各指标在整个过程中具有可比性,必须将定性指标量化处理,并与定量指标一同转化为在标度区间(0,1)内的无量纲指标值。归一化处理过程如下:

1找出未归一化的指标

在所建立的信息产业经济效益审计评价体系中己经进行归一化指标是有关“率”的定量指标,此外尚有产品制造周期、研究开发新产品周期、内部沟通程度、员工受激励程度、客户满意度、信息支持准确程度与速度6项指标未归一化。其中“产品制造周期”和“研究开发新产品周期”为定量指标,“内部沟通程度”、“员工受激励程度”、“客户满意度”和“信息支持准确程度与速度”为定性指标,需要对其进行量化考评。

2指标归一化

3评价体系归一化

4确定分值

结合权重分配的结果,可得信息产业综合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总得分S,S在(0,1)之间。

5评价等级

6进一步审计

通过对上述综合分析所得到的结果进行讨论,分别得出各项指标的等级系数占总体绩效评价等级系数的比重,从而分析信息产业经济效益中相对薄弱的环节,开展重点审计,查明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案,以提高信息产业的经济效益水平。

三、结论

本文在借鉴国内外经济效益审计和绩效评价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信息产业的特点提出了基于平衡计分卡的我国信息产业经济效益审计评价体系的构建思路,并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评价体系各层面、各指标的相对权重,对各项指标进行归一化处理以便综合评分。希望能对现实中构建信息产业经济效益审计评价体系提供有益借鉴。

[参考文献]

[1]王光远受托管理责任与管理审计[M]中国审计出版社,2004

[2]详解七大战略新兴产业规划[J]辽宁经济统计,2010(11):36

绩效评价的建议范文3

关键词: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效率;DEA

中图分类号:F299.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409(2013)04-0007-05

一、引言及文献综述

城市基础设施(Urban Infrastructure)是城市生存和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工程性基础设施和社会性基础设施的总称,是使城市顺利进行各种经济活动和其他社会活动而建设的各类设施。按照定义,城市基础设施一般可以分为工程性基础设施和社会性基础设施。本文所称基础设施一般仅指工程性基础设施,包括能源系统、给排水系统、交通系统、通信系统、环境系统、防灾系统等工程设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深入,我国由政府主导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传统投融资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城市发展的现实需要。如何提高我国区域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的效率,缓解各地区城市建设资金压力,破解城市投融资难题,已经成为当今城市建设的重大课题。

从宏观上来看,我国城市建设投融资主要存在投融资水平不高、投资主体不明确、融资渠道狭窄等问题;从微观上看,存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缺口较大、城市基础设施使用效率不高和运营效益不好等问题。正确认识城市建设发展与投融资之间的关系,促进我国城市建设投融资效率的提高,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投融资制度,是我国在下一阶段提高城市化水平的重点。

关于如何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效率提高以及科学管理的课题,国内外学者已经做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得到了很多重要的科研成果。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杜玛(Evsey D Domar)提出了政府投资双重效果理论,指出政府投资一方面可以增加国民所得,进而使有效需求增加;另一方面政府投资也可以增加生产能力,使社会总产量上升,即投资生产力效果(Capacity Effect)。李嘉荣在分析我国西部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效率时援引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教授埃德蒙德・菲尔普斯(Edmund S Phelps)对我国投资效率的看法,他认为“中国面临着一个最终需要解决的长期问题是过失的投资,中国需要解决投资决策中的低效率问题”[1]。如果投融资效率不能有效提高,我国基础设施投资的资金缺口只能越来越大。对于效率评价方法,李嘉荣还引用了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和宏明用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和投资效果系数这两个指标说明目前我国基础设施投资的低效率观点,提出应有序地将政府、国有企业、私人企业、外资企业等列入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融资主体,以提升投融资效率。潘胜强从城市政府宏观经济管理角度出发,建立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水平评价模型和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管理绩效评价模型,并进行了实证研究[2]。满奕、李昌友在分析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影响因素和设计原则的基础上,建立了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为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绩效评价提供参考[3]。邹慧宁利用昆明市2004年和2008年的相关统计数据,通过各指标等价划分临界值及各细分指标所附权重,对昆明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模式的绩效进行了评价[4]。之前学者们的研究要么只是从理论上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指标体系进行定性研究,要么未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框架完全纳入考量范围,导致模型拟合出现设置误差。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为将专门研究效率的模型――数据包络分析(DEA)应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效率研究中,可以从投入产出角度定量地研究我国各区域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效率,为我国各地区缓解资金缺口提供借鉴,具有现实意义。

目前我国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效率评价方法主要有典型层次分析法(AHP)、数据包络法(DEA)、典型相关法和主成分分析法等。层次分析法具有系统性、简洁性、灵活性、实用性等特点,适用于关联因素多且难以用数学模型反映其关系特征的复杂问题的分析研究。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思路是:把复杂问题的各种因素通过划分相互联系的有序层次使之条理化,但是,其计算结果是定性分析的结果,不适用于具有较高定量要求的方法。数据包络法从决策单元的投入产出角度出发,用一组投入产出的观测值来估计有效生产的前沿面并以之进行综合评价。其优点是:适合于具有输入输出指标的决策单元的相对有效性评价,并且输入输出指标的单位可以不统一[5]。典型相关分析方法是一种用于研究分析两组随机变量之间线性相关结构的多元统计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分别在两组随机变量上利用线性组合来构造成为典型变量的具有代表意义的综合变量,在保持变量信息总量不变的前提下,将原始随机变量所包含的信息分配到这些典型变量上,通过分析这些典型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来替代对原来两组随机变量相关关系的研究。本文综合利用了三种方法在效率评价上的优点,首先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我国各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产出的评价体系;然后利用典型相关方法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多个评价指标进行综合;最后利用DEA法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产出效率进行分析。

二、计量模型、指标选择及数据说明

(一)计量模型构建

数据包络方法(DEA)是一种以相对效率为基础的目标决策方法,目前已经成为评价具有相同类型决策单元(DMU)相对效率的有效方法。

其中,m和s分别表示输入和输出指标的个数;xij0和yij0表示第j0个DMU的第i项输入和第j项输出;s+r和s-i分别表示松弛变量;ε表示阿基米德无穷小量,在计算中取正的无穷小,如ε=10-6。

(二)城市基础设施评价指标体系分析

城市基础设施体系是一个复杂巨系统,其中涉及到社会、经济、技术、工程等多方面的因素,它的现代化程度是由许多指标共同决定的,为了能较全面、科学地反映其现代化本质,同时又避免指标重复,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多因子分析,同时借鉴其他城市经验和专家推荐相结合,选取城市基础设施各子系统指标(见表1)。

表1城市基础设施评价指标

系统评价指标指标城市基础设施评价指标体系城市能源动力系统 (F1)燃气普及率(%)t1电力消费总量(百亿千瓦时)t2水资源系统(F2)人均水资源(十立方米/人)t3用水普及率(%)t4城市供排水系统(F3 )供水综合生产能力(百万立方米/天)t5污水日处理能力(十万立方米)t6供水管道长度(百千米)t7排水管道长度(百千米)t8道路交通系统(F4 )城市道路照明灯(万盏)t9实有道路长度(百千米)t10公交运营线路网长度(百千米)t11年末公共交通运营数(百辆)t12邮电通讯系统(F5)邮政营业网点(百处)t13城市电话用户(百万户)t14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万个)t15生态系统(F6 )建成区绿地覆盖率(%)t16生活垃圾处理率(%)t17(三)数据来源及指标处理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指标分别来自2011年和2010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固定资产投资和基础设施维护资金投入来自各年《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本文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固定资产建设投入效率和基础设施维护资金投入效率分别考虑,用2010年与2009年各个评价指标之差代表2010年新增投资的产出流量,而维护资金投入的产出指标则为2010年的各个指标存量。由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劳动投入没有确切的统计,本文用建筑,电力、燃气、水的生产和供应,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以及水利环境和公用设施管理等行业就业人员的总数来代替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劳动力总量。

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效率分析

由于DEA对投入产出指标的数量有严格数量要求,本文采用典型相关分析对产出指标进行降维处理。研究者一般采用主成分分析或因子分析对指标进行综合处理,但是应用这类方法会使信息量损失较多;而典型相关分析可以在保持信息总量不变的条件下,使提取的综合变量之间不具有相关性,并且将原始变量所包含的信息分配到这些典型变量上。

(一)城市基础设施指标的典型相关分析

本文利用SPSS分别对2010年我国各省市城市维护建设资金产出(2010年城市基础设施指标)和市政固定资产投资产出指标(2010年与2009年城市基础设施指标之差)进行分析。认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维护资金投入的产出指标是2010的存量指标,而2010年城市市政固定资产投资的产出指标是2010年的净存量指标。

(1)城市维护建设资金产出指标分析

对于城市维护资金的产出指标,本文提取了两个典型变量(见表2)。这两个典型变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89和0937,其χ2 统计量分别为119317和42085,P值为0,表明相关性十分显著。由于原始变量的计量单位不同,不能直接进行比较,因此本文采用标准化后的数据构建典型相关模型。反映城市维护资金产出指标的第一个典型变量为 L1 ,第二个典型变量为 L2 。

(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效率DEA分析

本文利用EMS13软件,分别用我国31个省市的城市维护资金和城市建设劳动投入以及城市市政固定资产投资和城市建设劳动投入来建立基于投入导向BC2-DEA的模型。考虑统计口径的统一性和可比性以及数据的可得性原则分别设置输入指标和输出指标。维护资金模型输入指标为:城市设施维护资金(亿元)、城市建设劳动投入(万人);维护资金模型输出指标为:第一典型变量L1; 第二典型变量L2。市政固定资产投资模型的输入指标:城市基础设施市政固定资产投资(亿元),城市建设劳动投入(万人);市政固定资产投资模型的输出指标为:第一典型变量V1;第二典型变量V2;决策单元为我国大陆31个省市及自治区。

(1)城市维护建设资金效率分析

在城市维护建设资金的使用效率研究中,资金使用效率主要从整体上考察资金是否存在浪费现象。纯技术效率主要衡量城市维护资金投入的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规模效率是指在制度和管理水平一定的前提下,现有规模与最优规模之间的差异。因此,规模效率主要用于评价城市维护资金是否处在最优规模水平上。从表4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我国各省市城市维护资金的总生产效率平均值为056,纯技术效率平均值为0405,规模效率平均值为138。由此可知,我国城市维护资金配置使用未达到有效状态,资金处在高投入低效率状态下运行,维护建设资金的使用效率有待提高。从各地区的具体情况来看,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效率相对较高,海南、浙江和江苏在东部名列前茅;中部地区资金使用效率处在全国最低位置,山西、河南和安徽等省份均处在“高资金投入,低使用效率”的怪圈内;西部的和青海生产效率都很高,与该地区资源丰富、城市人口规模较小以及人均占有高有关。例如,和青海的人均水资源含量远高于东部和中部地区的省市,使得其在资金人力投入量较低的情况下得到较高的产出。同时从数据可以看出,城建维护资金呈现出规模报酬递减的技术特征,东部地区维护资金使用效率低下是由于资金投入过剩造成的;中西部地区维护资金使用效率低下是由于资金投入不足造成的。表4城市维护建设资金使用效率测评结果

(2)市政固定资产投资效率分析

从表5的测评结果可以看出,我国市政固定资产投资总效率的平均水平为0347,纯技术效率的平均水平为0938,而规模效率为0351。因此从总体上来看,我国各省市的市政固定资产的技术效率相对较高,导致总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其投资水平未达到最优规模。为了应对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我国政府用4万亿资金刺激经济,其中大部分用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然而过度投资却导致资金使用效率的低下。从各省市的具体情况来看,福建的总效率高达136,新疆和次之,青海的投资效率最低。山西、辽宁等17个省市的纯技术效率已经达到最高水平,表明资金的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都比较高。从整体上看来,只有适度调整市政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才能最终促进整体使用效率的提升。

四、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我国各个地区的城市建设资金使用效率各有差异,导致效率低下的原因也不尽相同。从整体水平来看,我国城市维护建设资金的规模效率较高,而其技术效率水平较低;我国市政固定资产投资的技术效率较高,而其技术效率较低。因此,对于城市维护资金,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整合,发挥现有资金利用的效率最大化。各主管部门应加强项目信息的沟通,在立项审批、验收等环节上加强把关,防止多头立项和套用项目骗取财政资金。对规定可以重复申报立项的项目,对其资金要加强整合使用,提高项目建设的档次和工程质量,同时完善资金拨付形式和办法,把“拨款制”改成对资金终极使用者的“报账制”;对项目工程要加强管理,整合后可集中委托对工程有严密管理程序的部门管理,这样既解决了资金相对分散的问题,又可防止建设资金被挪用,提高资金使用效果,同时可减少行政管理成本;其次,应该大力引进民间资本,合理引入竞争机制,不仅可以缓解政府公共项目建设的资金压力,吸收私营部门的知识、技术和管理方法,降低产出成本,使社会资源配置更加合理,而且符合经济体制改革的市场化目标,有利于减少政府干预,提高建设服务效率。对于市政固定资产投资,相关部门应该尽力提高其规模效率,综合考虑全体市民在整体上对城市建设的需求,统筹规划城市各大系统的均衡配套,将提升城市硬件水平、保护生态环境和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一并纳入城市效率的综合考评体系中。

参考文献:

[1]李嘉荣,王钟.西部城市化与基础设施投融资效率分析[J].探索,2005(6):144-148.

[2]潘胜强.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管理及其绩效评价[D].湖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3]满奕,李昌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07(4):187-189.

[4]邹慧宁.昆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绩效评价[J].经济研究导刊,2011(12):75-76.

[5]冯振环,赵国杰.基于DEA和广义BCG模型的中国区域投资有效性评价[J].经济地理,2000(12):10-15.

[6]刘力昌,冯根福,张道宏,毛红霞. 基于DEA的上市公司股权融资效率评价[D] .系统工程,2004(1): 55-59.

绩效评价的建议范文4

关键词:事业单位 绩效评价体系 构建 分析

一、我国事业单位概况

事业单位是为了适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起来的,它的存在是我国的一大特色。它由政府主办和管理,单位自身不计盈亏,主要靠国家以财政拨款的方式把所需经费给予部分或全部补助。据统计,我国的事业单位有近一百三十万个机构,四千万的从业人员,涉及到社会各个领域和行业,包括医疗卫生、文化传播、公共教育、体育和福利机构等。但随着事业单位与市场经济建设的结合,市场经济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有些事业单位在职能、经费来源渠道、服务形式等方面发生了一些变化。有的事业单位正面向社会转化为企业化经营服务,已经不在需要国家拨款,而且会向国家上缴一定的税利。另外一部分事业单位行使一部分行政职能,职能向行政机关进行了延伸。因此,有必要对事业单位进行绩效评价,促进事业单位能够创造出更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二、对事业单位绩效评价的分析

1、有利于事业单树立服务型事业的观念,转变管理理念

事业单位管理和服务理念可以通过组织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来转变:从以单位自身的规则为导向到以社会公众的需求为依据;从强调特殊群体的利益到强调社会公众的意志;从浓厚色彩的行政模式发展转变为服务型的模式;从强调对上级主管部门负责到强调对社会公众负责。

2、有助于提升事业单位的信誉和形象

事业单位绩效评价是通过展示事业单位绩效状况和向社会公众展示工作效果,可以推动社会公众参与事业单位的监督,赢得社会公众对事业单位的支持。同时,事业单位绩效评价展示的 并不只是成功,也向社会公众公开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暴露出事业单位的不足,并展示其为提高绩效所做的努力及其结果,这并不一定损害事业单位的信誉,相反有利于建立和巩固公众对事业单位的信任,克服对事业单位的偏见。

3、有利于提高事业单位资金使用效益

通过绩效评价,实行统一核算,统一管理事业单位的全部收入和支出,即财政补助收入和非财政补助收入以及包括事业支出和其他支出,以提高事业单位资金的使用效益。

4、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

在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财政是各项事业基本资金的唯一来源,由财政来平衡单位的预算,单位需要多少钱,财政就供多少钱,都是由政府包办。这种体制助长了事业单位的依赖思想, 不利于有效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事业的发展也就缺乏内在的生机和活力,加重了财政的负担。通过实践证明,事业单位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不能仅依靠政府投入来谋求发展,建立自我发展的新机制,实现优胜劣汰,才能够持续、健康的发展。

三、事业单位绩效评价可行性分析

1、正在形成事业单位绩效评价的社会环境

许多地方已经开始实行人民群众参与管理社会事务,群众评议事业单位的活动积极性日益增强,有些地方甚至采取了对事业单位评议结果排在末位的领导给予淘汰的做法。随着绩效观念将深入人心,政治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这都为开展事业单位绩效评价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2、事业单位绩效评价良好的经济环境通过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来提供

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为事业单位改革的深入进行奠定了经济基础,奠定了整个社会走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多元治理模式的基础,为事业单位绩效评价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经济环境,已形成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

3、事业单位绩效评价技术支持以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来提供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事业单位绩效评价增强了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可靠性,使评价方法更为科学,使存储、分析、快速查询所需的大量数据资料得以实现。同时提高了效率,减轻了事业单位的压力, 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信息化使事业单位绩效评价产生资源共享,使各种信息公开化。

四、事业单位绩效评价体系构建

1、构建原则

(1)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的原则

事业单位不是不能营利, 只是不以营利为目的,营利收入不进行分配给股东、投资者。所以,事业单位绩效评价把单位治理的高效率与低成本,作为效益和成本等财务指标。另外,还需考把非财务指标比如:客户信任度、员工满意度等作做为衡量事业单位绩效的手段,来映射组织使命因素。

(2)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的原则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事业单位绩效两个方面,两方面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取得经济效益是为了实现社会效益,背离目标的经济效益必然损害社会效益,没有经济效益也就谈不上社会效益。因此,事业单位绩效评价要把两个效益有机地结合起来。

(3)共性指标和个性指标相结合的原则。

目前我国的事业单位公共服务绩效评价评价方法应根据不同行业特点来制定,来应对事业单位数量庞大,行业种类众多的特点。个性指标突出了各个行业的管理目标和关注点,而共性指标评价公共支出基本面上的特征。两者结合能够发现和识别问题更加清楚,指标更具客观、公正和有效性,评价和决策更加准确。

(4)可比性和可操作性相结合的原则

设计事业单位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可比性和可操作性是要考虑的重要因素,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再科学、全面、合理也不能离开了可比性和可操作性。

(5)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原则

定量指标可以制定明确的评价标准,评价时可以计算实际数值,较为具体、直观,使评价结果通过量化的表述,给人以直接、清晰的印象。但是有些还是需要通过设计定性的指标来反映不能够被量化的反映事业单位绩效的因素。这些定性指标可以纠正过于强调定量指标对事业单位利益而带来的负面影响, 来弥补定量指标的不足,事业单位绩效评价指标可以通过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变得更具综合性和导向性。

2、指标设置

绩效评价是对单位经济效益、服务质量和社会效益的评价, 事业单位的经营业绩和管理效益以及对社会的贡献程度形成了事业单位绩效。经济效益、服务质量和社会效益三个构建了事业单位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1)社会绩效。事业单位的生存目的主要是社会公益目的,社会绩效主要反映事业单位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所得到的认同度和知名度,主要考核指标是社会声誉指标和社会贡献指标,公众和社会对其产品和服务质量的认同就是社会的需求。社会贡献指标,追求社会效益最大化,以社会公益为目的,事业单位的经费来源目前还是主要来源于财政经费拨款。社会声誉指标,主要指标有公众排名度、社会声誉度等,评价事业单位所属行业的社会声誉状况如何,反映事业单位的名声名气。因此,社会贡献率和资本积累率指标是考核单位对社会的贡献程度, 反映事业单位的公益性指标。

(2)经济绩效。 经济绩效是主要以财务指标揭示,设置事业单位经济运行效率指标,采用平衡记分卡原理从财务指标、学习与发展创新能力和内部营运流程角度进行分析。

第一,财务指标。 事业单位的财务指标数据主要来自单位的财务报告和其他会计资料,是最能直接反映事业单位的业绩,一般容易取得且可比性强,用来反映单位财务风险、 预算资金的使用情况、偿债和创收能力等。第二,学习与发展创新能力。主要从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人才结构、创新成果等方面进行考核。第三,内部营运流程。事业单位营运流程主要包括组织和流程效率、制度创新率和总营运成本等指标,营运流程内部的有序是确保事业单位高绩效的关键,以内部影响绩效水平的因素来科学评价事业单位绩效水平。

(3)服务绩效。应从员工职业道德和服务效果两个方面进行对事业单位的服务绩效考核。以反映事业单位服务绩效的服务效益、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等问题。

参考文献:

[1]胡玲:事业单位绩效评价研究[D].景德镇陶瓷学院,2007

绩效评价的建议范文5

内容摘要:本文以区域创新绩效的内涵及评价方法为研究对象,从区域创新效率与效果两个方面综合界定了区域创新绩效的基本内涵,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区域创新绩效评价模型,并运用该模型对2008年度河北省区域创新绩效进行了实证分析。

关键词:区域创新绩效 熵权法 协调度

区域创新绩效的内涵

区域创新绩效是一个复杂而广泛的概念,目前还没有比较一致的说法。国内外的一些研究人员从不同的角度和需要出发,对区域创新绩效及其相关概念进行了解释说明。美国是最早开展创新绩效指标体系研究的国家;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提出了关于收集和解释创新数据的指导原则;欧盟从科技投入和科技绩效两方面对成员国的创新能力进行评价,该指标体系中突出了人力资源在创新能力中的重要作用(杨志江,2007)。在国内的研究中,大多采用因子分析法及DEA法创建指标体系进行定量评价,但其中某些概念的界定与国际标准不完全一致,如R&D经费来源、大企业的界定等。

从本质上看,区域创新系统是一个典型的投入、产出过程。区域创新的投入表现为人员、设备、资金等,产出表现为专利技术、产品、工艺方法等。区域创新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的进步。因此,对区域创新绩效的考察,不能单纯地考察其投入产出过程,即区域创新效率,还要考察区域创新最终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即区域创新的效果,只研究任何一方面都是片面的。因此,区域创新绩效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即区域创新效率和区域创新效果。区域创新活动的投入产出效率要高,即投入的资源要得到有效利用;区域创新活动要能够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即产出的成果得到有效利用。区域创新绩效应该是上述两个方面的综合反映。

区域创新绩效评价模型的构建

(一)模型构建思路

依据本文提出的区域创新绩效的涵义,保证绩效评价的科学性和可比性,本文运用熵权法和协调度方法,分别评价区域创新的效率和效果,然后对区域创新绩效进行综合判定。熵权法的优点是一种客观的赋权方法,不掺加评价者的主观评价,但是,其结论只反映相对有效性,根据指标的相对变化程度对系统整体的影响来决定指标权重;协调度的优点是可以检测多个被评价对象之间的协调性,得出各个行政区划创新投入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性,从而反映出区域创新投入对各决策单元产生的效果。但是其缺点是协调度使得函数意义不明确,并且评价结果受指标的绝对值影响较大。因此,本文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运用熵权值分析区域创新活动的有效性,用协调度方法对区域创新投入与经济发展进行协调性分析,考察区域创新活动效果,从而建立基于熵权法和协调度的复合评价模型,如图1所示。

(二)模型介绍

“熵”原本是一热力学概念,它最先由申农(C.E.Shannon)引入信息论,现已在工程技术、社会经济等领域得到十分广泛的应用。根据信息论基本原理,信息是系统有序程度的一个度量;而熵是系统无序程度的一个度量;二者绝对值相等,但符号相反。若现有m个评价指标,n个待评价的单元,则该系统的熵就可定义为(i=1,2…,m),其中,(rij为原始数据归一化矩阵),,则第i个指标的熵权为(谢赤等,2002)。

对于区域创新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协调性采用协调度及协调发展度来测量,协调度只能反映两系统间的协调程度,协调发展度则能反映系统当时所处水平的高低。在确定协调性模型之前,用简单线性加权法先评价二者的综合水平,其中综合创新能力评价函数为:,综合经济发展水平函数为。定义协调度、协调发展度分别为式(1)和式(2)

(K=2,K为辨别系数)

(1)

(2)

其中

根据计算结果定义区域创新投入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等级划分如表1所示。

(三)绩效的综合判定与比较

以熵权值为横坐标,以协调度值为纵坐标,组成二维坐标平面,适当取值,分别将横轴、纵轴划分为两部分,用以区分评价单元区域创新活动有效性和效果的高低,从而形成一个四象限坐标图,如图2所示。处于A区域的评价单元,熵权值和协调值都高,说明处于这个区域的评价单元的区域创新活动效率高,且与经济发展良好协调,区域创新活动绩效好;处于B区域的评价单元,区域创新活动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值高,但是熵权值低,说明区域创新活动的效率低,区域创新活动绩效属于中等水平;处于C区域的评价单元,熵权值高,说明区域创新活动的效率高,但是区域创新投入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值较低,区域创新绩效也属于中等水平;处于D区域的评价单元,熵权值和协调度数值都低,说明区域创新活动的效率和效果均差,区域创新活动绩效低。处于同一区域的多个评价单元,则可根据其相对位置加以对比分析。

实证分析

(一)熵权法评价

1.指标与数据。熵权法评价的指标体系本文选取了四项投入指标,分别是:科技活动人员数(0.125)、科学家和工程师数(0.125)、R&D经费内部支出(0.125)、R&D经费占GDP比重(0.125)。 三项产出指标,分别是:科技论文数(0.125)、专利授权量(0.125)、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0.25)。(括号内数据为专家打分确定的指标初始权重)。

2.熵权值评价及分析。由于篇幅限制,本文省略了其余27个省份的计算结果和一些中间步骤,河北省熵权值如表2所示。从熵权评价结果来看,河北省的综合熵值是0.0516,在被评价的28个省份中,排名第21位,说明河北省整体的区域创新效率较低,属于中下游水平。

(二)协调度评价

1.指标与数据。采用频度统计法选取指标,层次分析法(AHP)赋权,如表3所示。

2.协调度评价及分析。运用Z-SCORE方法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运用协调度评价方法计算出河北省的协调度和协调发展度值,如表4所示。

从协调度评价结果来看,河北省的协调度为0.9202,协调发展度为0.8756,按照协调等级划分,河北省区域创新活动与经济发展之间属于良好协调发展类。由于经济综合函数值F(E)小于区域创新综合函数值F(ST),所以河北省属于良好协调发展类经济滞后型。这说明河北省经济的发展滞后于创新投入,其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现有区域创新投入的产出效率不高,二是区域创新产出没能有效转化为生产力。

(三)河北省区域创新绩效的综合判定

根据上述方法,去掉了数据搜集受限的青海、宁夏和,在全国28个省市区域范围内(不包括港澳台地区)进行实证分析的评价结果,我们分别取熵值和协调发展度为横坐标和纵坐标,得到绩效综合判定图(见图3)。

由图可见,河北省的熵值为0.0516,协调发展度值为0.8756,处于绩效较低的D区。所以,综合判断河北省区域创新体系绩效为中等偏下水平。其具体特征是,区域创新投入效率低;创新活动与经济发展之间属于良好协调发展类型,但经济滞后。

区域创新活动是政府促进科技发展的重要战略和措施,对其绩效进行科学、全面评价,有利于政府认识和改进在创新投入和使用方面的不足,更好地促进科技和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本文从效率与效果两个方面,创新性的综合界定了区域创新活动绩效的内涵,基于这个内涵,运用熵函数和协调度方法构建了区域创新绩效复合评价模型,由于篇幅受限,主要对河北省区域创新绩效进行了实证分析。运用该模型也可以对全国其他省份进行区域创新绩效的实证研究。实践证明,该方法既科学、全面地衡量区域创新的绩效情况,又便于在一定区域内进行横向比较,因此,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和通用性,值得借鉴和推广。

参考文献:

1.杨志江.区域创新绩效评价方法研究及其应用研究[M].广西师范大学,2007.9

绩效评价的建议范文6

关键词:EVA BSC 绩效评价

一般而言,R&D部门是企业获取并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部门,但是R&D活动固有的不确定性(因果关系模糊、结果不确定、长时间的延滞等)以及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使得企业R&D的绩效评价变得异常复杂。传统的绩效评价方法忽视了财务与非财务绩效指标的结合,而基于平衡记分卡(BSC, Balanced Scorecard)思想的绩效评价体系虽然把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考核综合到了绩效评价中,但却缺乏关注的重点。基于此,本文通过以经济增加值(EVA,Economic Value Added)为核心的平衡计分卡评价方法,对企业R&D部门的绩效进行评价,使部门管理和绩效评价的关注重点始终围绕着价值创造而展开。

以经济增加值为核心的平衡记分卡

经济增加值(EVA)指从税后净营运利润中扣除包括股权和债务的全部投入资本的机会成本后的所得,其本质是经济利润而不是传统的会计利润。一般企业在评价其盈利能力时通常采用的会计利润指标存在明显的缺陷,难以正确地反映企业的真实经营业绩。然而这些应用主要集中在对公司管理层的激励机制的设计上,对企业某一部门绩效评价体系的搭建及激励机制的设计方面涉及的较少。

平衡记分卡(BSC)从四个维度(四个计分卡)对企业绩效进行了衡量:财务方面、内部流程方面、学习与成长方面与客户方面。BSC包含了财务和非财务指标,是多维度平衡评价的一种新型的企业业绩评价体系。但是它缺乏一个单一的关注重点,管理者需要一个高于一切的目标来归纳所有变数之间的关系,并最终决定企业的成败。

而以EVA为核心的BSC绩效评价体系使管理者能专注于企业价值的创造,是引导企业组织文化、完善内外部流程的工具。然而,目前国内将EVA与BSC相结合的评价体系的相关研究还没有系统的展开,现有研究多是关注EVA或BSC单一方面的绩效评价体系,同时企业的应用也只是停留在相关理念的理解上。因此,本文以R&D部门为背景,设计非财务维度的绩效指标,构建以EVA为核心的BSC绩效评价体系,对理论研究及实际应用均具有积极意义。

绩效评价体系构建

R&D绩效评价的核心目的在于通过客观地评价R&D活动的绩效并将评价信息及时反馈给利益相关的各方,最终保证有限的R&D资源得以优化配置。本文建立的以EVA为核心的BSC绩效评价体系需系统地把企业战略与其价值定位、具体目标及具体目标的衡量指标连接起来。管理层应根据企业战略明确R&D部门战略及价值定位,以价值创造为核心目标将具体的评价指标逐层向下分解,并针对R&D活动的特点,从BSC的四个维度设计R&D部门的绩效评价指标,最终建立R&D部门以EVA为核心的BSC绩效评价体系(如图1)。

图1所示的绩效评价体系中,R&D部门愿景和战略的制定需要考虑企业战略目标和指标以及企业内部其他部门的需求或期望。R&D计分卡四个维度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每一维度都包括具体的宗旨目标和与其相应的评价方法:目标与方法的构建都融合了财务与非财务的评价指标,并且把R&D部门的战略和企业战略、企业内部其他部门的目标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共同构成了企业R&D部门的以EVA为核心的BSC绩效评价体系。

绩效评价指标的量化分析与计算

(一) 绩效评价指标合理性的量化分析

在设计计分卡时,指标的选择应审慎考虑,必须符合以EVA为核心的BSC的中心内容。这里的指标评价原则包括:与战略的相关性、与价值提升的相关性、可量化性、可获得性、易理解性、通俗的定义等。其中指标及指标数量的选择视企业的具体情况而定。按照不同评价原则逐一评分:1(低)—7(高),然后加总求和,即可得出各个评价指标的总分以及各项评价原则的总分。在此基础上,R&D部门管理层可对R&D计分卡的四个维度指标进行横向量化与分析,以此评价该指标的选择是否科学、合理;还可以纵向分析所有指标符合某条评价原则的程度,有利于对绩效指标做出科学的选择与评价。

(二)R&D部门EVA值的计算

在确定合理的绩效评价指标后,便可进行指标值的计算。在R&D部门的以EVA为核心的BSC绩效评价指标中,部门EVA的计算是个难点。而其他指标的计算可根据财务数据、顾客资料等数据做相应计算。

计算EVA最简单的方法是用税后利润减去全部资本成本,它表明一定时期股东价值的增加值。EVA基本计算公式为:

EVA=NOPAT-C%×TC

(1)

NOPAT是税后净经营利润,C%是加权资本成本率,TC是占用的资本(包括股权资本和债务资本)。R&D部门EVA值的计算可以基于对项目组EVA的计算,项目组EVA计算方法如下:

1.基于项目组的研发收益的计算。研发部门的研发成果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带来利润:以专利、技术等形式直接出售,物化在企业的产品或服务中。鉴于利润中心的优势,许多公司已经开始把研发部门从费用中心视为利润中心来对待,研发中心的收益可以用公式计算:

Wn=en×K :

(2)

Wn为R&D项目最终产品推向市场后第n年研发部门的比例收益;en为R&D项目最终产品推向市场后第n年的收入;k为一比例常数。如果R&D项目以专利、技术等形式直接出售,那么取值相对较高,一般取50%~70%;如果企业是专门从事研发的机构,其盈利主要来源于研发成果的转让,则k一般取70%;如果研发成果不转让而是物化在企业的产品或服务中,那么k取值相对较低,一般取30%~50%,具体取值还要根据研发成果对产品或服务获利能力的重要性而定,重要性越高取值越高。

2.基于项目组的研发直接成本的计算。企业在研发上的投入其实并非成本而是一种投资,研发过程其实是研发资源等有形资本向新技术、新知识等无形资本转化的过程。因此在EVA计算过程中,研发投入不应计为当年的成本,而应在以后逐年摊销,摊销的起始时间和摊销年限应根据研发项目类型的不同而存在差异。研发成本摊销的计算公式为:

an为第n年的研发成本摊销额,bi为第i年研发投入在第n年的摊销额,dn为第n年研发投入在第n年的摊销额。一般来讲,规模大、层次高、难度大、耗时长的产品研发要比“短平快”的产品研发摊销起始时间早、摊销年限长。

3.基于项目组的研发资本成本的计算。资本成本可以根据企业研发资本的实际筹资成本和占用成本计算,对于资本构成比较复杂的企业,资本成本计算较为困难,为了计算的便利性,可以采用当年的银行贷款利率作为资本的成本率。资本成本计算公式为:

dn=un×Rn (4)

dn为第n年的资本成本,un为第n年未摊销成本,Rn为第n年银行贷款利率。

4.基于项目组的EVA的计算。R&D位于企业产品价值链的前端,其市场收益具有时滞性,研发上的投入不能立即表现为市场收入。因此研发项目组的EVA计算不应从投资开始的当年开始,而是同成本摊销一样在项目投资后一段时间才开始,其计算公式为:

EVAn=wn-an-dn (5)

EVAn为第n年该项目所创造的经济增加值。R&D部门的EVA为各项目组EVA之和。

5.算例。本文以某集团R&D部门某研发项目的实际数据为基础,给出其EVA计算案例。该研发项目属于企业已有大型产品的改良和创新,其成果直接在本企业产品中应用。依据上述基于项目组的EVA计算方法,确定该项目的摊销起始时间为资金开始投入后的第3年,前2年的研发投入在5年内均摊,以后每年的改进性研发投入在3年内均摊。

该项目于2002年立项,其各年研发投入和产品市场销售额见表1。由于研发成果是对已有产品的改良和创新并不进行转让,且研发成果对产品获利能力的重要性相对较低,故设定系数K=30%。以2004年为例,其研发收益、成本摊销、资本成本和EVA值均按照上述项目组的EVA计算方法进行计算:

2004年的研发收益:w3=e3×K=400×30%=120(万元)

由此推断出2004年的研发成本摊销:

该项目所有年度的研发收益、成本摊销、资本成本和EVA值见表1。

从表1中的EVA值可以看出,该项目组的EVA值在2005年有所提高,并且预计2006年仍将会有大幅度的提高。从绩效评价的角度分析,该项目组在财务维度取得了良好的绩效,如果依据财务数据、顾客资料等数据对以EVA为核心的BSC绩效评价体系的其他维度的相应指标进行计算,同样显示出取得了较好绩效,则说明该项目组真正创造了价值,可以依据EVA的改善值的高低对项目组进行激励,鼓励员工继续为股东创造价值。

计算出R&D部门各项目组各年的EVA值后,便可计算出R&D部门各年的EVA值(等于各项目组当年EVA之和),同时实现对R&D部门其他指标的量化,从而建立起R&D部门的以EVA为核心的BSC绩效评价体系。

综上所述,在R&D部门建立以EVA为核心的BSC绩效评价体系,不但有助于企业及R&D部门的价值定位和整体战略实施,而且有助于有效平衡财务和非财务指标。该体系鼓励长期投资,注重企业持续发展;该体系的建立同时克服了传统的平衡计分卡和关键业绩指标体系经常造成的重点不突出、指标间互相矛盾或重复而导致的部门利益与企业整体利益相冲突的弊端。

参考文献

1.S. David Young, Stephen F. O'Byrne. EVA and Value Based Management: A Practical Guide to Implementation[M]. New York: McGraw Hill,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