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管理学计划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护理管理学计划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护理管理学计划书

护理管理学计划书范文1

【关键词】 血液透析; 血流感染; 集束化护理

The Analysis of Cluster Nursing Interventions Significance in Hemodialysis 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s Occur/LIN Yu-yu,ZHANG Gui-you,LIN Li-rong,et al.//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7,14(02):106-108

【Abstract】 Objective:To analyze the significance of cluster nursing intervention for hemodialysis 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s occur.Method:80 cases in our hospital nephrology received hemodialysis were selected from January 2015 to January 2016. 80 patients were grouped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method,they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40 cases in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intervention usual care,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cluster nursing.In different nursing intervention program,the catheter time and difference in incidence during 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s of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The indwelling catheter time of observation group was(53.2±2.6)d, the control group was(54.3±2.9) d,the difference was not significant significance(P>0.05).The rate of indwelling catheter bloodstream infection in observation group was 2.50%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of 27.50%,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Hemodialysis; Bloodstream infection; Cluster nursing

First-author’s address:Zhongshan Sanxiang Hospital,Zhongshan 528463,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7.02.027

血液透析是目前R床肾脏替代治疗的关键手段之一,构建完整的血管通路对保障血液透析顺利开展有重要意义[1-4]。导管相关血流感染作为血液透析期间常见并发症之一[5-7],可能对患者血液透析治疗疗效产生不良影响,应引起护理工作者的高度重视[8-10]。为分析集束化护理对血液透析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生的干预意义,本研究纳入病例均来源于2015年1月-2016年1月期间于本院肾内科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80例。对病例进行随机分组后对比常规护理与集束化护理干预的效果差异,将结果汇总并做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纳入病例均来源于2015年

1月-2016年1月期间于本院肾内科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8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男28例,女12例;年龄20~80岁,平均(56.8±4.2)岁;25例患者为糖尿病肾病,10例患者为慢性肾小球肾炎,5例患者为急性肾功能衰竭。观察组男26例,女14例;年龄20~80岁,平均(53.9±5.2)岁;23例患者为糖尿病肾病,11例患者为慢性肾小球肾炎,6例患者为急性肾功能衰竭。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具体护理措施包括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流程,加强血液透析期间消毒管理等措施。

1.2.2 观察组 患者实施集束化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包括:(1)加强手部卫生: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进行穿刺前应严格按照手部卫生程序对手部进行清洗,在与患者接触或标本抽取、更换输液头后均应当应用消毒液彻底清洁手部,科室专用质控员还应负责对护理人员手部卫生依从性进行重点监控,制定操作考核制度,对手部卫生情况进行专项评价,以提高护理人员手部卫生水平。(2)合理选择穿刺部位以及局部匍匐消毒:血液透析期间穿刺点优先选择患者右侧颈内静脉,尽可能避免在股静脉置管。穿刺期间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流程,遵循规范对皮肤进行消毒处理,消毒液应使用含氯已定浓度在0.5%以上的乙醇溶液进行局部皮肤彻底消毒。(3)建立最大无菌屏障:中心静脉置管期间应建立最大无菌屏障降低感染风险,相关操作人员应当佩戴各种无菌保护装备,包括无菌手套、口罩、帽子、手术衣,患者全身使用无菌布覆盖。(4)监测感染:血液透析期间护理人员应每日对患者体温进行监测,记录体温变化情况,以触诊+视诊的方式评估穿刺部位皮肤是否出现疼痛、红肿、硬节等症状,并对导管进行目标性监测记录。透析后1 h左右若患者出现全身颤抖、畏寒、高热等症状,应高度重视导管内细菌繁殖所致全身性感染可能性。遵医嘱后针对普通导管置管患者可拔除导管并更改置入部位,针对带涤纶导管患者应定时消毒,用抗生素口服药物干预。(5)敷料护理:插管部位应及时用无菌透明敷料进行覆盖,针对易出汗患者应加用纱布覆盖。护理人员应注意观察敷料情况,若发现敷料松动、潮湿或可见明显污渍则应及时更换。血液透析期间穿刺后第2天更换1次敷料,后续按照2~3次/周频率定期更换即可。(6)导管护理:导管使用前应由护理人员叮嘱患者停止语言以及肢体活动,颈内静脉置管患者面部偏向导管对侧局部皮肤碘酒消毒,更换无菌敷料,在导管下方铺无菌治疗巾,拧开动、静脉管帽,用浓度5.0%碘伏棉球对管口进行消毒,待碘伏自然干燥后用注射器吸出前次封管肝素以及血凝块,确认导管畅通后连接血液净化管路。下机后同样用浓度5.0%碘伏棉球对管口进行消毒,管腔内残留血液应用生理盐水进行清理,然后注入肝素盐水进行封管,加盖无菌肝素帽并用无菌纱布进行包裹,外部用胶布妥善固定。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在不同护理方案干预下导管留置时间以及导管留置期间相关血流感染发生率的差异。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的导管留置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者导管留置时间平均为(53.2±2.6)d,对照组为(54.3±2.9)d,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导管留置期间血流感染事件发生率为2.50%,显著低于对照组27.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血液透析是急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肾脏替代治疗方式之一,它通过将体内血液引流至体外,经一个由无数根空心纤维组成的透析器中,血液与含机体浓度相似的电解质溶液(透析液)在一根根空心纤维内外,通过弥散/对流进行物质交换,清除体内的代谢废物、维持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同时清除体内过多的水分,并将经过净化血液回输的整个过程称为血液透析。血液透析治疗方案取决于残余肾功能、心血管稳定性、蛋白质摄入量、体表面积、工作量、透析器面积和透析液性质、透析方式。国内外各中心采用的透析方式有:适时透析,开始透析时患者几乎没有尿毒症症状;晚期透析,当肾小球滤过率

集束化护理是指将一系列具有循证基础的治疗以及护理措施集合起来,用以对临床疾患的针对性处理[11-13]。此项护理措施由美国健康促进研究所首次提出,近年来被大量应用于临床实践中,在帮助医务工作者为患者提供最优化医疗护理服务,改善护理结局等方面有着非常突出的应用价值[14]。

本研究中针对血液透析治疗期间患者易发生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这一问题,应用集束化护理措施对观察组40例血液透析患者进行干预,结果显示:观察组导管留置期间血流感染事件发生率为2.50%,显著低于对照组27.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血液透析患者透析期间行集束化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事件发生率,提高血液透析护理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徐友平,姜美华,谭红梅,等.带涤纶套隧道血液透析导管相关感染临床分析[J].临床肾脏病杂志,2014,14(8):466-470.

[2]姚瑶,王璇,郑晓媛,等.2例血液透析患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药学监护[J].医药导报,2014,33(8):1097-1099.

[3]马靓,张立元,许勤,等.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及预防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1):85-88.

[4]张跃晖,黄靖雄.葡萄糖酸盐洗必泰在预防血管导管相关感染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1,10(1):77-80.

[5]蒋志华,廖喻,王桥生,等.ICU血液透析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危险因素分析与干预[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6,26(16):3824-3826.

[6]江桂林.万古霉素与肝素盐水混合液行血液透析导管封管的效果观察[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10):157-158.

[7]安自民.血液透析患者Ч芟喙匮流感染菌群分布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血液净化,2012,11(10):530-532.

[8]王丽丽,徐雁,陈红,等.血液透析256例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预防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4,(23):71-72.

[9]李月婷,车丽双,黄荣桂,等.血液透析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病原学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25(12):2707-2708,2711.

[10]郑洁,黄雯,姜立萍,等.老年透析患者隧道式中心静脉置管相关血流感染临床分析[J].北京医学,2012,34(4):295-298.

[11]孙晋洁,孙永强.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国外预防研究进展[J].护理学报,2015,22(10):26-30.

[12]田华兰,黄莉,罗小娟,等.品管圈活动对降低血液透析患者导管血流感染的效果观察[J].医学信息,2015,30(11):408.

[13]赖秀红.循证护理在预防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导管感染中的应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8):1718-1720.

[14]魏春玲,邱红芳.护理风险管理在预防血液透析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中的运用[J].兵团医学,2016,47(1):69-71.

[15]石贞仙,刘聪玲.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预防与护理[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2):239-241.

[16]肖龙,陈洁,梁剑波,等.头孢唑林联合肝素封管预防静脉透析导管感染的临床研究[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15,20(2):110-111.

[17]罗秀媚,徐文华,陈翠请,等.血液透析患者深静脉血液透析导管置管术后护理体会[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5(6):142-143.

[18]徐骏,王静成,谢金兰,等.品管圈活动降低血液净化中心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率的效果观察[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5,21(26):3173-3176.

[19]史应进,董玉红,杜宇,等.带涤纶环血液透析导管置管方法及应用研究[J].中国医刊,2013,48(1):59-61.

护理管理学计划书范文2

摘要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服务对降低血液透析人造血管内瘘患者并发症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4年6月我院血液透析患者64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等分为集束化护理组和对照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人造血管内瘘并发症发生状况和护理满意程度。结果:集束化护理组并发症发生少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对血液透析患者人造血管内瘘实施临床集束化护理干预,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满意度。

关键词 血液透析;集束化护理;人造血管内瘘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5.08.009

作者单位:523110东莞市广东省中山大学附属东华医院

肖庆璇:女,本科,主管护师

血液透析是治疗肾功能衰竭的有效措施,能够有效延长患者的存活时间,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然而在血管条件差无法建立自体动静脉内瘘的情况下人造血管内瘘是进行顺利透析的保障和关键[1]。人造血管动静脉内瘘常见的并发症有血栓形成、内瘘狭窄、假性动脉瘤、穿刺点出血等。目前,临床护理多采用传统的以经验为主的管理模式。然而,这种传统的管理方法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如何加强人造血管内瘘功能的锻炼,控制和预防人造血管内瘘并发症已成为临床护理的一个重要问题[2]。我科结合临床经验和专业技能,根据获得的最好研究证据,制定出适合的集束化护理方法[2],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6月~2014年6月在我院实施血液透析治疗的6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3例,女31例;年龄60~77岁,平均(69.33±3.62)岁;原发病:肾小球肾炎25例,高血压肾病14例,糖尿病肾病11例,间质性肾炎9例,其他5例;平均病程(4.05±1.21)年。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肾病学分会制定的符合血液透析的诊断标准,并排除认知功能障碍等疾病。将64例患者随机等分为集束化护理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以及原发病等方面比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集束化护理组实施集束化护理服务,具体如下:

1.2.1调查分析成立集束化护理组,通过计算机网络检索有关文献、查阅资料,寻找证据,对证据的真实性、临床实用性及患者需求作出综合评价,制定出最终的护理干预措施。

1.2.2强化专业技能护理人员要提高自身的素养和技能,理解集束化护理的内涵,掌握其核心技能,并定期对促进人造血管内瘘成熟的方法进行培训学习;对护理人员的操作技能进行监督检查;对人造血管内瘘患者容易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分析,集中学习,提高业务水平,使其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使整个护理过程程序规范化和流程化[3]。

1.2.3人造血管内瘘护理人造血管内瘘是在无法建立自体内瘘的情况下维持血液透析最为理想的血管通路,具有血流充足,通畅率高、透析效果好。因此,必须加强人造血管内瘘的护理,护理内容包括:(1)心理辅导。照顾好患者的情绪,疏导患者,给患者讲解病情的相关知识,帮助患者建立对治疗的信心,提升患者治疗依从感,让患者更好地配合治疗和护理,这样才能有助于患者康复。(2)主动与患者沟通。面对患者的疑虑要耐心解答,要多鼓励患者,强调治疗的有效性,增强其对治疗的信心,提升患者对治疗的认知度和信任度,同时做到积极配合医师治疗。(3)加强患者的卫生清洁意识。保持患者身体的干净整洁,避免患者发生感染现象。(4)身体锻炼。通过帮助患者进行一些简易的活动锻炼,维持患者的血管通路,促进患者身体的恢复。(5)对并发症做好预见性护理。为有效保障患者的预后效果,医护人员在对患者的护理,每一步护理工作都要认真严谨,对患者的情况要做到密切观察,做好预防并发症的护理,遇到情况时立刻报告给医师,保证处理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1.2.4健康教育护士在行人造血管内瘘手术前耐心地为患者讲解人造血管内瘘的目的、方法、可行性,突出显示人造血管内瘘的优势,并且通过各种有效的健康教育措施,让患者和家属掌握功能锻炼的方法和常规的自我护理方法。

1.3效果评价观察两组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和患者满意度。患者满意度采用自行设计量表,共包括12个项目,得分9~12分为非常满意,6~8分为满意,0~5分为不满意。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的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两组患者人造血管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表1)

3讨论

目前,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主要方法是维持性血液透析,且需要终身治疗,建立和维护血管通畅是维持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保护好功能正常耐用的瘘管与每位血液透析患者的生活质量息息相关,若人造血管内瘘保护不佳可引起血栓、感染、堵塞等并发症,对血液透析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很大威胁,严重影响了疾病的预后及患者的生活质量[4]。因此对于需要长期血液透析患者保护好人造血管内瘘,提高自我管理能力,从而防止出血、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至关重要。集束化护理可提高护士对患者管理的认识,降低医疗盲区发生率,减少护理差错的发生,医护人员必须保持高度的护理防范意识,为患者做好充分护理[5]。相关研究也显示[6],对血液透析患者人造血管内瘘采取有效护理措施,加强对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讲解疾病的有关知识,能够提高患者对疾病及血液透析的认识水平;指导患者内瘘的功能锻炼,促进内瘘成熟;而积极地心理干预则能够消除患者顾虑,降低不良情绪的发生,增强患者对血液透析的配合度,为取得良好的护理效果奠定基础。

结果显示,集束化护理组患者并发症发生少于对照组,患者的满意度优于对照组,说明集束化干预使患者及家属对疾病有了更多的了解,正确护理人造血管内瘘,延长其使用寿命,防止内瘘并发症的发生,与相关研究结果一致[7]。总之,对血液透析患者加强集束化护理干预,提高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能够延长内瘘的使用时间,可积极预防或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单君,朱健华,顾艳荭.集束化护理理念及其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2010,15(10):889-891.

[2]王亚丽,林志芳,刘新风,等.外科住院患者管道管理的集束化策略及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2012,12(9):618-619.

[3]陶燕娜.血液透析患者人造血管内瘘的原因分析和护理体会[J].中国基层医药,2011,18(16):2292-2294.

[4]龚红英.维持性透析患者造瘘术常见并发症及针对性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4):62-63.

[5]汪岷.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内瘘阻塞的原因分析和预防[J].中国医药科学,2011,1(20):153-154.

[6]吴春燕,王国红,王文娟,等.血液透析患者人造血管内瘘并发症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1):29-30.

[7]吴静,李瑞海,吴琼.Orem自护理论在血液透析患者造瘘术前后护理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专业版),2010(5):26-27.

护理管理学计划书范文3

关键词:品管圈;VAP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VAP)是指患者经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使用呼吸机支持或控制呼吸≥24h后发生的感染性肺炎,包括撤停呼吸机或拔除人工气道导管后48h内发生的肺炎,是医院获得性肺炎(Hospital-acquired pneumonia,HAP)的重要类型[1]。一旦发生VAP,会使患者撤机困难,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增高死亡率。笔者所在科室于2013年3~8月,组织成立"源远圈",开展以"降低VAP发生率"为主题的QC活动,取得较好效果,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1.1 VAP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由于诊断标准不一[2],其报道亦不一。国外报道VAP发病率为9%~70%,死亡率为20%~71%;国内报道VAP发病率为48.5%,死亡率为37.5%。本科室2012年共收治364例机械通气患者,其中236例发生VAP,发病率为64.8%。

1.1.2诊断标准 以上数据获得采用以下诊断标准:①开始机械通气48 h后出现发热(>38.3℃)。②白细胞增加(>12×109/L)。③)脓性气管分泌物等肺实质感染症状,肺部啰音或肺实变等体征。④常伴影像学异常表现。⑤痰培养发现病原体或原致病菌发生改变。符合两项即可诊断为VAP。

1.2方法

1.2.1成立QC小组 2013年3月组织成立QC小组,以"自愿、自主"的原则招募圈员,最终成立以科护士长为辅导员、护士长为圈长、10名N2级以上护士为圈员的QC小组,并邀请一名主任医师、一名主治医师担任圈友,参与措施论证及理论指导。

1.2.2征集圈名、圈徽 10名圈员分别设计圈徽、拟定圈名,在专题会议上一一阐述,投票选举产生"源远圈"圈名及象征爱心与守护的圈徽。

1.2.3主题选定 由QC成员自由提出护理工作中亟待改进的问题,从上级政策、可行性、迫切性、圈能力四项进行评价,选定总分最高的一项为本期改进主题。

1.2.4活动计划拟定 制定活动计划书,对活动时间进行规划,明确各步骤责任人,保证圈活动有效、有序运行。本次圈活动拟定6w时间完成从圈组成到对策拟定阶段,12w进行对策实施与效果确认,6w进行标准化与检讨改进和成果。

1.2.5要因分析 运用头脑风暴法,从人、机、物、法、环几个方面圈员充分讨论VAP发生的各种相关因素,并运用要因拟定表确认改善重点。本期确定消毒隔离不规范、口腔护理不到位、床头抬高不达标三项作为改进重点。

1.2.6目标设定 设定目标值为35.7%,预期改善幅度=44.9%。设定理由:目标值=现况值-改善值=现况值-(现况值×圈能力×改善重点)=64.8%-(64.8%×0. 6×0.748)=35.7%。圈能力由圈员自我评价获得。

1.2.7对策拟定 对每项改善重点问题,分别做鱼骨图原因分析并制定措施。①消毒隔离不规范:提高护士洗手依从性与正确率;加强呼吸机管路维护;规范MDRO患者管理。②口腔护理不到位:更新口腔护理用具,常规进行口腔冲洗,实验性进行刷牙。③床头抬高不达标:自行设计床头抬高指示标识,进行床头抬高专项督导。以上措施均经圈员从可行性、经济性、效益性三方面论证,以5W1H图形式呈现,明确责任人及实施时间。

2结果

2.1 有形成果评价

2.1.1 本次圈活动将VAP预防措施、MDRO管理流程形成标准化文件;发明普通牙刷配合吸痰管接负压进行刷牙,经济实用,效果好,在全院推广;自行设计床头抬高指示牌,后经改进为指示卡贴于床档,已申请市级专利;本次圈活动经选拔代表医院参加省级品管圈比赛活动。

2.1.2 2013年3~6月共收治99例机械通气患者,其中30例发生VAP,发病率为30.3%,计算目标达成率为118.6%,进步率为53.2%。品管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7.98,P

2.1.3 三项改善重点问题累计百分比由74.8%(见图1)下降为40%(见图2),下降幅度为46.5%。

2.2无形成果 由圈员在活动前后进行自我评价,每项分值为5分,计算活动成长情况。本次圈活动在解决问题能力、责任心、沟通协调、自信心、团队凝聚力、积极性、品管手法、和谐度8方面的能力均有两倍以上的活动增长,成效显著。见图3。

3讨论

品管圈活动是集思广益出智慧的管理手段,它充分调动成员的主动思维与创新思维能力,发挥主人翁的自我管理精神,通过运用各种品管手法,最终收获众多无形及有形成果。在品管圈的运行过程中,上级政策的支持、鼓励非常重要。在本次活动后,总结整个品管过程,还存在品管工具运用不熟练、效果比对不及时、成员分工不合理等不足之处,需要在后期活动中继续努力改进。通过参加品管圈活动,护士学习到各种品管手法,提高了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的提升了整体及个人的管理效能。希望更多的品管圈会像我们的名字一样,"源源不断"的展开,成为改进护理质量的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护理管理学计划书范文4

【摘 要】 本文从实践教育内容、实践教育方法和实践教育管理三方面分析了日本高校社会福祉实践教育的特点与经验,旨在为推动我国高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育改革及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实践教育内容应具连续性;实践教育方法应具多元性;实践教育管理应具整体性。

【关键词】 日本高校;社会福祉;实践教育;经验;启示

日本是世界上开办高等社会福祉教育较早的国家之一。自1957年日本福祉大学首创社会福祉专门教育起,至今已有643所高校开设了社会福祉类专业,学生规模达10万人左右。[1]

日本高校社会福祉教育经过长期的发展,不仅在办学模式和专业门类上具有独特的多样化和广泛化特征,而且在人才培养规格上也渗透着强烈的实践教育理念,该理念伴随日本地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已日渐成熟,并在实践中成为一种制度。探究日本高校社会福祉实践教育模式、过程及其经验,对推动我国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建设,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日本高校社会福祉实践教育的经验

1、实践教育内容充实

构建充实的实践教育内容是确保实践教育质量的关键。日本高校社会福祉实践教育由参观、演习、实习和课题研究四大阶段构成,具有典型的“累积式教育”特点。

(1)福祉设施参观。为了培养学生对福祉专业的热爱与专注,使其真切体验到所学专业为其带来的“责任”与“自豪”,各校为福祉专业一年级新生普遍开设有福祉机构参观访问、福祉志愿者体验和福祉学术论坛等三项实践教育。其中,福祉机构参观访问是指由教师带队,参观由中央、地方、社会团体、宗教团体及个人举办的福利院、康复中心、托老所、老年学校、老年之家等;福祉志愿者体验是指由老师或学长带队,参加由NPO等非营利性社会团体举办的儿童、老年人贴心交流、老年人介护服务、残疾人社会融入支援等社会福利型志愿者活动;福祉学术论坛是指让学生参加、聆听由学校或学部举办的含福祉主题演讲、福祉发展磋商、福祉实习汇报及福祉机构宣传等议题在内的福祉交流研究活动。

(2)福祉业务演习。是福祉援助技术现场实习的先修课程,也是各校为二年级学生开设的实践课程。目的在于让学生在仿真环境中体验并掌握福祉服务的流程及方法。内容有:让学生在校内视听觉教室通过观看录像了解福祉需求者的心声与困境;在综合实习室进行福祉服务现场模拟演练;邀请校外福祉机构从业人员作实习专题讲座,并对部分特殊业务给予演习指导。

(3)福祉援助实习。福祉援助实习是为三年级学生开设的,也是大学四年里任务最重、时间最长、要求最严的实践教育h节。它要求学生在一、二年级实践教育的基础上,通过双向选择前往各大福祉机构,为福祉利用者提供专业技术服务,继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同时确立自我同一性。福祉援助实习要求完成于真实场景中,因此为了避免学生因过度紧张或操作欠缺熟练而给福祉利用者造成伤害,福祉机构要求每位学生的每项实习工作必须在学校带教教师和现场工作人员的双重指导下完成。

(4)福祉课题研究。专为四年级学生开设,以培养学生科研素质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独立工作能力为目的。实施步骤分为三步:第一步,要求学生依据所学知识和技能,并结合自己的兴趣点,在指导教师给出的研究课题中进行选题;第二步,在文献研读基础上,确定课题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研究路径,并在小组讨论会上进行汇报,接受指导教师指导;第三步,独自进行课题调研,完成课题研究报告。

2、实践教育方法科学

教育方法是引导、调节教学过程最重要的教学法手段,是教学中旨在实现课程目标和教授一定教学内容,师生所必须共同遵循的原则性步骤。日本高校社会福祉实践教育通过累积式教学实现了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连续性和积累性;通过协同式教学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通过探究式教学激发了学生科研能力和个性创造力的发挥。

(1)累积式实践教育。技能是在连续不断的积累中发展、完善和高级化的。日本高校社会福祉实践教育通过四年连续教学,不仅让学生扎实地掌握了社会福祉服务技能,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福祉服务技能的累积效应――福祉服务技能发展的系统化和福祉服务技能提升的加速化。以老年福祉援助为例,分层累积式教学能够让学生把不同阶段学到的援助信息搜集、援助目标确立、援助计划制定、援助措施实施以及援助效果评估等知识联系起来加以整合,形成整体化、系统化的操作模式;能够让学生在技术习得过程中逐步实现量变现象质变现象技术革新的目标。

(2)协同式实践教育。为了整合优势资源为实践教育目的服务,达到1+1>2的效果,日本高校社会福祉实践教育强调多种教育力量互相配合。在教学团队建设方面,要求既要有高校教师,又要有政府福祉部门和社区福祉机构的一线工作人员(福祉援助技术人员);在教学计划制定方面,要求激发集体智慧,共同商定实践教育流程、实践教育场所、实践教育目标和实践教育时间;在教学任务分派方面,要求严格按照教师研究专长进行专题教学,课程单元涉及社会福祉行政、社区福祉传输、高龄者福祉、残疾人福祉、儿童福祉等多个方面。

(3)探究式实践教育。探究式实践教育是日本高校社会福祉实践教育的又一亮点。它以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研究能力为目的。教学过程包括:①提出问题。首先,各实践小组教师要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提出难度适中的探究问题(课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愿望。如,“维持高龄者生活质量之思考”、“高龄者社区护理机制研究”、“儿童福利机构的人力资源管理”、“残疾人福利服务体系研究”等等;②自主探究。引导学生带着问题独自调查验证,做到“感中学、学中做、做中悟、悟中知、知中行”;[2]③交流共研。定期召开小组讨论会,碰撞思想火花,解决研究中出现的问题;④研究总结。对本次研究进行梳理、总结,撰写研究报告并进行提交。

3、实践教育管理严格

科学有效的管理是确保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日本高校社会福祉实践教育通过事前管理、事中管理和事后管理三步曲,成功有效地落实了实践教学计划和实践育人的目标。

(1)事前管理。指在计划实施之前,为了保证将来的实际成果能达到计划的要求,尽量减少偏差的管理。包括“实习前教育”和“实习前联络”两个环节。“实习前教育”,要求各学部围绕实习流程、实习目的、实习意义、实习计划以及实习编组(按照不同职业志向分编实习小组)等开展实习培训讲座3次(6课时);“实习前联络”,要求学生在专业实习开始前与实习单位指导教员主动联络,提交实习计划书并接受事前指导。如,实习职种理解、福祉援助对象评估、福祉援助计划编写等。

(2)事中管理。指学校和实习单位对计划执行过程(23天,180小时)进行现场检查并及时纠正各种偏差的管理。事中管理要求学生必须详细记载每天的实习内容、实习问题和实习纠正;要求教师必须与实习单位教员每周及时碰面,了解实习中学生遇到的困难,必要时应开展一对一实时改进。

(3)事后管理。指实习结束返回学校后,对学生撰写、提交实习报告、实习职种介绍、实习体验总结等书面材料,以及学部进行结果评价而进行的管理。其中,“实习体验总结”要求有实习(课题)名称、实习内容、实习成果、实习感想、后续研究课题以及对低年级同学的忠告等内容,完成后由学校统一印刷装订,一份留给学生本人,另一份送交实习单位留存;“实习职种介绍”要求有实习单位名称、负责人、联系方法以及该单位的福祉援助方针、福祉援助特色、福祉岗位介绍等对下一届学生有参考价值的内容;“实习结果评价”,要求学部对学生实习前教育、实习中教育和实习后教育进行综合评价。评价指标包括实习指导配合(分前后两个阶段)、实习联络、实习计划、实习日志、实习单位评价表、自我评价表、实习报告、实习体验总结、实习职种介绍等10项内容,每项各占10分,共计100分。学生实践教育成绩分为四档,从高到低依次为优秀(80分以上)、良好(70分以上)、合格(60分以上)、不合格(60分以下或单项成绩众有6分以下的)[3]。

二、对我国高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育的启示

我国高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是教育部于1998年增设的专业。该专业由于设立较晚,因此目前无论在实践教育方法方面,还是在实践教育内容及管理方面都存在许多不足。分析、把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育存在的关键问题,借鉴日本先进经验,开展切实有效的实践教育改革已刻不容缓。

1、我国高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育中的关键问题

(1)实践教育内容含混。首先,从各校教学课程设置一览表中可以看到,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几乎每门方向课程都安排有实践(或实验、实训)学时(3~8学时不等),但是这些课时是如何实施的,应涉及哪些内容,应采取何种形式,应做怎样的次序排列等均无具体要求;其次,再从毕业实习来看,内容上也普遍过于笼统,仅要求与所学专业有关即可,至于学生去何地区、何单位、做了何种技能的实习等学校基本不过问,只根据实习报告内容核定成绩。

(2)实践教育方法刻板。实践教育方法是深化专业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尽管各高校已普遍关注专业实践教育,并且部分学校也对实践教育方法进行了改革,但是由于这些改革仅局限于部分改革,因此并未彻底摆脱“模仿秀”实践教育模式,加之设施陈旧、形式单调,学生对综合性、设计性实践的兴趣及动手能力也无较大提高。

(3)实践教育管理薄弱。目前,从各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育管理来看,不外乎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管制型管理(少数高校)。要求教师必须严格按照教学管理部门厘定的标准、程序、要求等展开教学,严禁任何改动;另一种是放任型管理(多数学校)。不仅实践教育内容、时间安排随意,而且也缺乏具体可行的教学管理制度和质量考评体系。另外,在实践教育经费投入与实践教学条件建设方面也少有作为。

2、启示与建议

(1)实践教育内容应具连续性。实践教育应是渐进的、有序的、上升的,而不是突变的、无序的、迭落的。借鉴日本高校社会福祉专业连续实践教育的经验,我国高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一是应制定四年实践教育计划,改革单靠短暂毕业实习培养职业技能的现状;二是应构建“三层一体化”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按照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三个层次的具体要求循序渐进地安排专业实践教育内容,将实践教育目标和任务踏踏实实地落实到不同年级的实践教育环节中。

(2)实践教育方法应具多元性。实践教育方法是师生为达到教学目的而相互结合的活动方式。不同的实践教育方法对学生实践技能培养将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但是,纵观我国高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实践教学,目前基本上都是采用接受式教学方法,这不仅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体要求,而且也忽视了师生间的互动与沟通,使学生只能成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和机械的应用者。[4]因此,改革现行实践教育方法已是当务之急。借鉴日本高校社会福祉实践教育强调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这一经验,笔者认为,我国高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育方法应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实践教育内容,从“直接感知教学法”“语言传递教学法”“启发暗示教学法”“引导探究教学法”逐渐过渡。

(3)实践教育管理应具整体性。实践教育管理应是以实践教育的全过程为对象,遵守教育活动的客观规律,运用现代科学管理理论、原则、方法,对实践教育工作进行决策、计划、组织、实施、检查、总结、提高,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以确保教育目标实现的活动。[5]分析日本高校社会福祉实践教育的三阶段管理,笔者认为我国高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育管理今后应重点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完善:①计划管理。包括总体计划与具体执行计划。总体计划是对学生实践环节的总体设计和安排,由于各个学校已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列出,故不再赘述。执行计划是为落实总体计划中的每项具体任务而做出的计划,应包括实践教育地点、目标、内容、方式、流程、时间、要求等,目前各学校基本没有。[6]②过程管理。首先,应针对不同年级、不同类别的实践教育内容分别编制教师用和学生用实践教育记录簿,以便及时了解教师的指导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其次,应建立由教师、实践单位、学生三方参c的质量评价体系。通过对不同实践教育项目进行相互评价、相互打分来及时掌握实践教育过程存在的问题。③反馈管理。为了提升实践教育质量,最后还需要对过程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定期汇总,发现偏差及其这种问题的原因,拟定纠正措施,防止问题发展或继续出现。

【注 释】

[1] 日本社会福祉教育学校B盟.http://jassw.jp/.

[2] (日)佐藤正夫著,钟启泉译.教学论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163-165.

[3] (日)栗山隆.社会福祉g教育に演する一考察.http:///.

[4] 孙爱晶等.卓越背景下实践教学方法改革与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13(6)80.

[5] 孙群英.地方高校实践教学管理的研究与实践[M].哈尔滨:哈尔滨地图出版社,2006.15.

[6] 公丕国.“PEER”模式实践教学管理体系构建[J].中国高等教育,2011(9)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