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生品行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生品行教育范文1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和人才的培养。小学生阶段的《品德与生活》课程正是有效地促进孩子们身心得到全面发展的途径。而眼下的品德课堂,学生假体验、浅体验、空体验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表现为流于形式,或放任自由、漫无目的。这种缺失触及着学生心灵的体验活动,其结果只能是“风过疏竹而不留声,雁过寒潭而不留影”,学生感悟不到一点东西,心里一片空白。如何让思品课永远充满活力,让孩子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更多的生活知识,培养最佳的思维品质,得到最优的发展是值得我们教师深思的。《品德与生活》教学童趣性的探究,旨在把生活化的德育还给儿童,把童心童趣还给课堂,重新赋予品德课应有的魅力。
一、教学内容的童趣性强化
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兴趣爱好,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多种教学资源,对教材大胆调整、重组,使教学更加生活化、地方化、具体化、校本化,正真的走进童心世界。
1.关注教材内容整合中的童趣性。教材是教学的素材,不是束缚学生思维的枷锁。教师抓住儿童生活需要进行适当的增、删、添、改,并根据需要打破板块,打破课时的界限,这种组合式教学,既满足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又留了更多的时间、空间让孩子去体验、去实践,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2.注重补充教材开发中的童趣性。课前搜集相关资料,这是对课本的有益补充和延伸,同时也是实施童趣性教学的一种文本依托。可以丰富学生的认知,激发学生的情感。
3.重视生活教材采集中的童趣性。教师随机追踪社会、生活的发展,关注时代的变迁。把社区、学校、家庭生活中的人文活动、节庆礼仪,日常新鲜的,刚发生的、正发生的事件随时引入课题。生活教材与文本教材有构成了一种互补关系,进一步体现了品生课的动态性、时效性和童趣性。
二、教学过程的童趣性凸显
在研究和实践中,我们积极构建一种快乐、积极有意义的品生课教学,促使儿童在这种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并从这种生活中得到身体的、精神的满足,快乐喜悦的享受。这种快乐和喜悦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从感性活动中求得童趣。注重在大量的感性活动中让学生进行到的体验,使道德正真融入生命,成为生命的自觉。教学中的感性活动包括游戏、访谈、扮演、故事讲演、各种竞赛等。在这种感性活动中儿童们的身体、各种器官、各种心里因素都处在积极活动的状态之中,它满足了儿童好动的天性。
2.从开发作业中求得童趣。品生课的“作业”应该是一种快乐的实践作业;是一种能让学生获得一种体验、感悟的作业;是一种塑造学生人格的作业。我们从作业内容的综合化中求得童趣,从参观、观察、调查、读写、视听等多样化的作业中增添童趣。这样的作业使儿童感到某种程度上的自我实现,得到某种成就感,从中获得快乐和喜悦。
3.从合作学习中求得童趣。新课程教学中的合作学习能满足个体与他人交往的需要。在这种交往中学生能看到自己在小组合作中的力量,找到自己与他人之间许多共同感受。这些都是令儿童快乐的事。我们创设多种条件,让学生相互交流产生共鸣,从中获得成就感。
三、教学评价的童趣性倾向
课程评价作为重要的教学手段,涉及课程实施的全面评价。因此我们侧重探索了学生学习及成长过程的评价,力图使评价不仅促进学生知识的发展,而且更关注人格的发展,关注学生的快乐度。
1.评价内容的童趣性关注。我们注重评价内容的丰富性、多元性与全面性。我们重点关注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心理素质、人际交往能力、学习兴趣、积极情感体验等方面的发展。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体验成功和学习的乐趣,促使学生全面和谐成长。
2.评价主体的童趣性介入。新课程下课堂评价必须提倡多种主体。我们把小组互评与对小组每个人的评价结合起来;把学校评价、社会评价和家长评价结合起来。让学生来评价学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同时让学生在自然、平和的氛围中积极体验评价的乐趣,学会欣赏和接纳他人。
3.评价方式的童趣性追求。以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改变以测试定等级的唯一形式。我们设置了教师评、学生评、家长评。童趣性的评价方式满足了学生对评价的需求,促使他们以一种积极进取的态度参与学习、体验学习的快乐。
小学生品行教育范文2
我深深地懂得学生是社会的宝贵财富,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关心下一代的成长,让他们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把他们培养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是我们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而且我认为“万丈高楼平地起”,孩子们的崇高理想和思想品德要从小培养,如果我们掉以轻心,他们一旦走上歧途,后果就不堪设想。作为基层的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感德育工作的重大意义。针对德育教育,我的做法是将课本中德育内涵与学生日常行为相结合,有效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一、结合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幸福观教育
学生生在福中不知福,对此,我上六年制五年级语文《幸福是什么》一文时,首先组织学生讨论“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对他们说:“父母天天给你们零用钱,你到学校来,一天买这吃买那吃,这算是幸福吗?”有一位调皮鬼不动脑筋就答:“是的!”另一位女学生答:“我只要考85分以上,就是我最幸福的。”由此可见,学生对幸福的理解和认识是片面的。针对这种情况,我组织学习课文,引导他们去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学会概括课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同学们对“幸福”一词的深刻含义有了正确理解。进而,我在思想教育上进行引导,长大了你做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他们不约而同地回答:“长大了我们要当一名工程师,把祖国建设得更繁荣,人民得到幸福,我们就感到幸福。”还有部分学生答道:“长大我们要当兵保卫祖国,人民安居乐业,人民幸福,我们也幸福。”我又问:“那么农民种田,是不是幸福呢?”学生答:“我爸爸妈妈种出粮食,拿到街上卖给居民,让他们吃饱吃好,我们全家也感到幸福。”于是,我肯定学生们的回答。通过本文的学习,他们受到了思想品德教育,对“什么是幸福”有了深刻的理解。
二、结合作文课,对学生进行拾金不昧的品德教育
一次,有一个学生在校内捡到一支花纹别致的钢笔,他悄悄地把钢笔放在书包里的内包里,被我发觉了。正巧我这节课要给他们上怎样写“表扬稿”小作文,我有意识地对他们进行品德教育,我说:“当你们拾到什么东西后,应该交给谁?”有学生说交给老师,老师或学校会表扬你,赞扬你拾金不昧的精神。这时那位学生就把钢笔拿出交上来,并说:“老师,下课的时候,我在教室门口捡到一支钢笔。”当时我就夸他是好同学,又对其他同学说:“放学后,请大家看看学校墙报栏上是谁先贴出写好的表扬稿。”同学们一听,立刻拿出钢笔刷刷刷地写起表扬稿来,而且纷纷夸奖他真是我们班的好榜样。这堂课下来,我体会到今天的教学效果最佳,一是学生受到了思想教育,二是突出了本堂课的重点、难点。
三、结合思品课内容,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教育
记得我刚接任一个新班的教学工作时,班上有个学生是全班出名的“调皮大王”,全班的女生、男生都被他打过,而且他最怕做值日,同学对此很有意见。我在上思品课时,特意提出什么叫“为人民服务”的问题,指名叫他回答,他想了想说:“我从小就把学习搞好,长大了为祖国为人民多作贡献,让人民过上好日子,这就是为人民服务。”我问:“你真正能这样做到吗?”他说:“能做到!”“不见得能,”我说,“你和同学们一起做值日,每次都是别人为你做,每月轮流搞一次值日,你都不愿意做,那长大了怎么为人民服务呢?”这时他才恍然大悟地说:“老师,我错了,以后我决不逃避值日了。”事后几天,他当值日生很认真负责,于是我任命他为本班劳动委员,他带头做了许多好事,班上的卫生搞得好,受到了学校的表扬。
小学生品行教育范文3
一、模拟生活,获得体验
低年级的孩子由于年龄小,阅历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生活中的真实体验相对来说比较少,特别是一些难以身临其境的体验、经验、常识等。如学习生活中待人接物的一般礼节、在紧急情况下的求助和自救、交通安全标志的认识、遵守交通规则、遵守公共秩序等方面。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我常常在课堂上创设某种特定的情景,让学生亲自去尝试、去体验,从而有所收获。模拟活动的关键是让学生获得体验,演技的好坏并不重要。例如,在教学《懂礼仪有礼貌》时,我就布置学生模拟客人来家做客,爸妈不在家的场景和爸妈家的场景。学生非常感兴趣,有演客人,有演接待客人,有演爸妈的。一节课上小朋友又高兴又学会怎样有礼貌接待客人,还懂得了不要给陌生人开门。学生们都真实地感受到怎样做才是一个有礼貌的孩子。
二、巧用媒体,激发兴趣
新入学的儿童,好动、注意力不集中、好奇心强,见一样喜一样,对新生事物非常感兴趣。根据儿童的这一特点,我们就要充分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入情入景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思想上受到良好的感染与熏陶。
多媒体教学最大的优势就是直观形象,这能够较好地让低年级的学生集中注意力,这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内在动力,陶冶品德情操方面,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品德与生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依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思想和生活实际,巧妙地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把抽象的品德与生活知识,生动、直观、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模仿学习,养成习惯。如教学《欢度国庆》一课时,我首先播放升国旗的录像,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然后结合看录像、听国歌、讲国旗的象征意义和国歌的意思,使学生知道升国旗,降国旗时要立正、敬礼。同时结合学校每周一举行的升旗仪式,给学生进行讲解,让他们明白五星红旗是我们祖国的象征,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旗,爱祖国就要爱国旗。让学生从小就在心中产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三、组织讨论,学会交流
小学生品行教育范文4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 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一位教育专家说:德之重,人之魂 。可见,思想品德教育对少年儿童的成长发展是何等重要。就是这种新型的活动课程,为低年级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让学生在一种真实的环境中,学会分辨是非,引发道德体验,提高道德认知,从而成为学生道德形成之路上的奠基石。那么在新课改实施的大环境下,在小学教育中如何进行品德与生活的教学呢?
一、教师要转变学科角色,具备各种
素质新课标要求我们教师要转变学科角色,要具备各种文化素质,要成为专任品德与生活科教师。在新课改的形势下,品德与生活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应该区别于其他教师特别是语数英学科教师。品德与生活教师的角色已不是教科书讲解员,而应成为儿童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社会工作者,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引发好奇心、求知欲,掌握知识和技能,养成品德与习惯的特殊组织者。教师必须具有超乎基本师德的道德水平、强于其他学科教师的爱心、耐心和细心;能够主动、深刻、经常地进行自我反思以及教学总结。我们还要作专业的学科老师,具备丰富的专业的知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学习和掌握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自然社会和人文社会的各种知识,社会生活知识、法律法规等等,广泛涉猎文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管理学、经济、法律等内容,使自己具备丰富的知识背景和人文素养,提高自己融会贯通各类知识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成为知识渊博的、可以满足学生求知欲的好老师。
二、让学生走进生活、观察生活
《品德与生活》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教学时,我们应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组织、安排教学内容,让学生走近生活,从而引导学生去热爱生活、学习做人,形成良好的品德。学生知识的获得单靠教师的灌输和学习书本上的东西是不够的,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中,应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剑课本以外的、无边无际的知识世界中去,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习做人,并把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中,教师要使儿童在生活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品德。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观察生活让他们通过仔细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培养学生生活的情趣和观察能力。如在让学生认识四季这一单元的主题时,正值春天,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生活和社会,可以带学生到森林公园里、田野里去观察,并布置一定的任务给他们。例如让他们在课堂上能说出春天的样子,能够画一幅关于春天的画。学生明确了观察任务,就会细心地观察、感受春天的变化,他们在生活中、课外活动中快乐地学习有关知识,学生只有走到户外,精心观察,学习知识才能得心应手,才能养成善于学习和观察的好习惯。
三、教师要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认识
新课改倡导品德教学要源于生活,富含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这里的生活指的是学生的真实生活。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因为情境可以传递情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课堂情节, 适当创设一定的道德情境, 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学生在想象性的情感体验中,经历动机的冲突,情感的激荡,认识的升华。品德与生活课要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选择有代表性、具有普遍意义或典型意义的事例进行加工,以富有浓厚生活气息的生活主题、范例或者生活图景的形式己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积极参与思辨,从而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四、要 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空间
新课程要求课堂教学要以探究性教学为基点,让学生可以在探究中培养各方面的能力。探究性学习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为目标,以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以自主探究为途径,以合作讨论为形式,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构建教师指导学生的一种教学模式。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进行探究性学习,目的是让学生巩固知识、明白道理,能举一反三,把知识内化为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活动时间,提供积极思考和合作交流的空间。进行探究性学习,寻找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是教学的关键。
五、教师要注重挖掘教学资源
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可以超越狭隘的教材内容, 让教学活起来: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共同建构者,这十分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师可以通过校园活动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如运动会、歌咏会、黑板报比赛、朗读比赛等等,要利用好这些资源,就要求教师积极参与这些活动,做个有心人。
六、改革教学评价
小学生品行教育范文5
关键词:品德与生活教学;融入生活;课堂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1-0360-097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11.074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人的思想品德并不是先天生成的,而是在后天的外部教育和环境影响下通过自觉内化形成的。低年级学生品德的养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亲身体验和感悟,在品德教学中我们要特别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使教学有实效性、有针对性,通过让学生亲自参与活动来引发他们内心真实的道德情感。笔者将在本文中谈谈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的一些认识和做法。
一、教学内容走进生活
在品德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学会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资源指导他们观察生活,让他们通过仔细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进而培养学生的生活情趣和观察能力。如在教学“走进大自然”这一单元,正值春天,我们学校附近春意盎然,田野里到处是绿色的,我就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到学校围墙外的农田里(围墙外正好有一片菜地)去观察,并布置一定的任务给他们,让他们回到课堂上说说春天的样子,画一幅春天的画,说说自己认识了田地中的哪些菜,说说自己平时最喜欢吃什么菜,了解蔬菜的营养和吃蔬菜对身体的好处,同时教育学生多吃蔬菜不挑食,经过农田时要爱护庄稼,尊重农民的劳动成果。下课后,我还给学生布置了观察任务,让家长带他们到公园去看看,回到课堂再让他们说说自己看到的春天,感受春天的变化。我将教材与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将课堂教学拓展到课外,将学生的养成教育、探索与创新精神的培养贯穿于教学活动中,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教学方式融入生活
品德教学要源于生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贴近真实的生活情境中积极参与思辨,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学习内容。如在《新朋友 新伙伴》一课的教学中,我根据刚入学的学生比较胆怯、互相之间还不熟悉的情况,努力创设良好的活动环境:先让敢于表现的学生走上台做自我介绍,并走到同学面前主动交朋友,用拍手、拉钩、展示特长等各种方式带动其他学生相互认识、互动交流。之后,我及时评价和肯定学生在交友活动中的优秀表现,帮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相互了解和学习。学生在愉快的生活体验中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并初步了解了人际交往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同时培养了自信心,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又如,在开展《我爱我的家》的教学活动中,我不是一味去讲述教材中的内容,而是创设活动情境,引导学生介绍家人的工作、生活等,让他们每人说一件和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之间发生的最难忘的事。这样安排使学生更了解、关心自己的家,感受到了家的温暖,懂得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激发了他们爱家爱国的道德情感,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教学时空体验生活
课本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给学生的理解带来很多的不便。所以,教师虽然通过课堂40分钟的教学帮助学生明确了生活中的正确做法,但“教学活动的结束并不等同于教育结束”,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能力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离不开反复的实践。只有让学习活动和实践活动互动起来,让学生用课堂上得到的道德认知技能、方法过程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去实践、去深入体验,才能真正强化和巩固他们所学的知识。品德与生活教学不能局限在课堂、课本里,而应该构建开放的教学模式,拓展学习渠道,延伸到课堂外,使学生在更为广阔的空间里学习生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享受生活。学生在生活实践活动中仍然需要教师的关注和指导,因此,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应及时捕捉校内有利于学生实践的时机,将品德实践活动与其他学科的学习活动相结合,鼓励学生参与实践,体验生活。例如,教学《鲜艳的红领巾》这课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清明节到烈士陵园祭扫烈士墓,加深他们对红领巾光荣历史的了解,可以充分利用市教育局开展的读书活动和我校开展的“书林 花语 蜜香”主题阅读等系列活动,让学生感受到红领巾的光荣与神圣,了解党的光辉历程,从而明确自己的责任,激发爱国、爱党、爱家、爱校、爱生活的情感。
四、教学资源回归生活
小学生品行教育范文6
【关键词】小学品德 生态课堂 开放性 生活性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 -0167-02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教育部门明确的提出要在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学生道德品行的培养,这就显示出小学品德教学的重要性。
传统的小学品德教学模式在新课程标准下显得无力,无法针对学生的品德素质进行全面提高。因为品德课程与生活的紧密关系,加上生活化教学模式对教学效率的有效提高,使小学品德生态课堂教学向开放性和生活性发展成为改革的新方向。
基于此,本文在此浅谈小学品德生态课堂教学中的开放性与生活性实践的相关问题,以期能够为有关人士提供有益参考。
二、开放性与生活性的课前引导
要实现小学品德生态课堂教学的开放性与生活性,首先能做的就是在课前引导方面突破传统教育观念的限制,实现开放性与生活性。
小学品德教材中的诸多案例都是与生活具有紧密关联的,在课前引导中,教师可以活用生活中的案例对学生进行引导。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了解到品德教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另一方面,可以以此突破传统的课前引导模式,达到开放性的目的。
例如,要学习《地球生病了》这一章节,教师就可以举出当今世界生态环境恶化的种种现象,以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具体事例进行举例,如周围的河流受到污染,鸟儿的数量越来越稀少等等。通过这些生活化的实例,学生能够感受到教学内容与自身生活的紧密联系,就能够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想和观念并没有收到严格的约束和限制,也就能够根据自己的认知来产生新的思想和意识,也就达到了开放性的目的。带着这种开放的意识进入课堂教学,就能够进一步达到品德课堂教学开放性和生活性的目的。
三、在教学方法中得到突破
在课前引导的基础上,学生已经带着开放性的思想和意识进入课堂,并且感受到品德课程的生活性。因此,教师已经省去设置生活化情景的精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够使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来得到突破,进一步实现品德生态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和生活性。
首先,教师应该从课堂气氛中进行改变,要尽量营造一种舒适宽松的课堂气氛,消除课堂学习的紧张和压抑,才能够让学生犹如在日常生活中,并且保持开放的思想和意识。
例如,在《我们都是炎黄子孙》这一章节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将桌椅重新摆放,围绕在教室中央摆放成一个圆形。这就将教室布置得犹如一个会场,会使学生感到放松,也利于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以此营造轻松的教学气氛。
其次,教师应该完全将学生当作课堂教学的主体,要发挥自身的引导功能,引导学生进行交流、探索和学习。因此,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对《我们都是炎黄子孙》这一主题进行讨论或辩论。
在轻松地教学气氛中,更加有利于学生思维和意识的开展,能够使得学生踊跃发言。这种环境中,学生的思想更加开放,也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大量的观点和想法,也就达到了开放性与生活性的目的。
简单地说,教师就是利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首先营造一种不同于传统课堂教学气氛的轻松气氛,以此来引导学生的思想,使学生的思维更加开放和发散,最终达到开放性的目的。
同样的,教师还可以根据主题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在《聪明的消费者》这一主题中引导学生进行辩论。教师将学生分成两大阵营,引导学生围绕着什么才算聪明的消费者进行辩论。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就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品德生态课堂教学实现了开放性与生活性。
四、开放性的教学评价
最后,教学评价也是实现课堂教学开放性与生活性的有力手段。在课后的总结与回顾中,学生要依据教师的评价对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进行提炼。也就是说,教学评价,是对学生开放性的观点和意识的判断,这就直接决定学生在未来学习中的态度。
教师要做的就是要明确学生开放观点的两面性,要尽量做到合理工作的教学评价,不能打击学生开放的学习态度和意识,也不能使学生养成骄傲自满的态度。
例如,在《我的权力与责任》这一课中,学生提出的观点必定不同,也一定会出现针锋相对的情况。部分学生会将守护祖国、护卫世界和平当成是自己的责任,而另一部分学生只是将孝敬父母当成自己的责任。这就可能导致持有两种观点的学生出现矛盾,使得学生之间发生争执。一边认为对方的看法片面和自私,另一边则认为对方的目标不切实际。
因此,教师的评价在此时显得非常重要。教师应该利用开放性的教学评价,同时肯定两边学生的观点和看法,告知学生两种观点都是正确的,不存在高尚与否的问题。
在开放性的教学评价中,学生开放性的观点和意识才会得到肯定和认可,才不会对其造成打击,也会使得学生能够日后的学习中持有开放的态度。
总的来说,开放性和生活性是小学品德生态课堂教学发展的必然方向。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品德学科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利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开放性的教学评价全面促进开放性与生活性生态课堂的实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