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态安全的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态安全的特点范文1
关键词:区域景观生态格局;可持续发展;黄帝文化园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07-0049-04
1 区域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概念
1.1 生态安全
生态安全从狭义上指自然与一般自然的生态系统的安全关系,同时也指生态系统上的完整性与健康水平的完整表示;广义上则是表示的人的基本生活状况、基本权利、生活安全、生活的保障来源、必要社会资源、经济与社会生态安全,从而形成一个人工复合型的生态安全系统。生态安全所阐述的是国家或者是区域范围内的:水、气候、空气、土壤等环境因子和生态系统上的健康系统状况,同时也是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状况大小。景观生态安全研究基于对生态风险的评价与管理。原来早期的生态风险研究是从个体和种群水平的生态毒理学,当前的生态安全则是开始注重生态系统及其以上的要求,试图通过以宏观上的生态学理论进来考量,讲述单一或者小区域范围内的生态风险问题相互联系,进行生态风险的评估,同时也从生态系统内的服务功能和健康作评价,注重过程的安全性和整w性,着重以功能过程上的生态系统管理方式。
1.2 景观安全
景观安全性如不完善,景观是不能够存在与健康稳定发展的,从而无法达到景观安全的需求,更无法称之为健康良好的生态景观。景观安全含义不光是表述景观的安全,更是作为一个系统性的景观,人为的因素在整个综合体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人在整体景观内安全感的获取,首要的感受就是对景观安全的判断。
景观安全可以从两个方面来阐述,一是景观带给人的安全感,二是人为因素能否保障景观系统的持续安全发展,从而达到生态景观的和谐发展。
1.3 区域生态安全
区域范围内的生态环境问题在区域景观生态安全格局中尤为重要,生态系统结构和过程完整性的保持,生物多样性的恢复与保护,都是对区域景观生态安全问题的有力控制,并同时能够有效的持续完善区域空间的格局。
(1)区域生态安全格局需要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进行有效合理的综合性考量。同时面对生态系统的退化,采取正确的方式进行恢复,社会经济上的可持续发展,共同都是对解决区域性生态问题的系统性回答。确保将不同尺度上的生态修复措施相互联系,合并添加不同的方式方法,在解决宏观生态问题能够保持有整体性与系统性相结合。
(2)研究区域生态安全格局通常上需要具有针对性与特定性,结合生态学理论,加以生物多样性保护原则,生态系统修复为基准。用于目前最为重要的生态、社会、经济等问题的解决,并且提出相应的对策方法与措施,将这些方法应用于区域空间地域上,完善景观生态安全。
(3)考虑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多由于大范围内的人类不合理的使用与干扰,应该重视小区域内的问题,并延伸发展到大区域大尺度的全球性问题上,重视区域内的生态环境的修复,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都是目前生态保护的发展趋势。
(4)人与自然生态的和谐相处与发展,才能达到区域生态安全的要求,合理的人为措施有益于生态系统的恢复和解决人类社会所面临的生态问题。
2 区域景观生态安全的理论基础
2.1 景观生态学
景观生态学是基于生态学为基本框架,并加入地理学与系统科学的结合的科学。系统论、等级理论、经济地理理论、斑块―廊道―基质理论共同构成了景观生态学。
生态安全格局的体现,是需要通过优化景观环境来得以实现。景观生态的优化,需要对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都有一定了解,并分析不同的过程,排除对不利于生态环境的生态过程,修复对生态过程有利的。这样才能达到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要求。优化景观格局的方式方法是对景观的再建与恢复,主要是指人类对生态系统的破环,以迎进新的景观单元组,重新修复受损的空间结构,调整景观格局。
2.2 保护生物学
人类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对其他生物生存的干预也逐渐增大。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问题是当今全球关注的重点。保护生物学是对保护物种及其生存环境的科学,在区域景观生态安全研究中地位日益凸显,景观规划上应提出多种有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方法,建立国家性综合公园、生态自然保护区,建立核心保护栖息地,同时建立缓冲区以减弱人类活动对其的影响。可见,面对区域景观生态环境问题,优化格局,从大尺度上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维持稳定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性的完整,最终才能达到区域生态景观安全。
2.3 生态经济学
生态经济学是研究经济活动与环境发展之间的关系,讨论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之间的关系,用最小的投入产出最大的利益。当前社会某一种观念是追求以经济利益最大化为总目标,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格局理念不符合。针对当前区域生态环境中的问题,应改变经济发展模式,运用科学的方法与对策。
2.4 恢复生态学
为确保生态系统内服务功能正常有序进行,首先要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健康。生态系统健康是整个生态圈内的生态系统可持续性,也是自身能够合理的自我调节,应对危险自我恢复的能力。研究区域景观生态安全目的是解决人类对资源使用与自身生存环境质量安全的问题,保证生态系统能够安全健康地发展进行。
恢复生态学不仅仅是对生态系统的讨论,同时也是多层次的研究,如生物因素的恢复技术、非生物要素的恢复技术、整体生态系统的规划设计,还有人类的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经济因素所组成的结构与功能过程的恢复。
3 区域景观生态安全格局规划
3.1 景观生态安全格局规划原则
(1)异质性原则。如何保证生态异质性的可持续问题,需要对异质性的各个方面进行分析;分析不同的生态状况,因地制宜地对生态破坏进行分类,确定区域景观生态安全建设的层次,有序准确地进行设计与规划。
(2)针对性原则。深刻了解区域生态环境出现的问题,确定干扰源。保护和修复生态系统内的结构和功能,运用合理精确的规划和设计思路。
(3)综合性原则。需要对生态、经济、社会文化的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进行考虑,使得能够对区域生态安全格局产生有利的影响。这需要进行合理的综合规划,通过合理的生态规划法则与技术,达到生态安全标准和格局的相互融合。
3.2 干扰分析原则规划
干扰分析能够对生态问题中的过程与原因进行详细的解读。生态问题的解决更加直观。
(1)对干扰程度进行分类, 分为改变过程的、直接影响目标的、间接影响目标的和环境产生压力的类型,这需要在空间上进行定位并分析。
(2)以监测、评价和排除过程作为规划的主要目的,同时分析干扰的层次,以及组成景观层次、群落层次、生态系统层次等。确定干扰性尺度范围,进行相应的规划设计。
(3)把社会经济文化的因素加入干扰分析中,这样更加有针对性。
(4)自然干扰与人为干扰性结合,保持景观生态的异质性,把不利于景观生态发展的排除,使得景观恢复中人类干扰能与安全格局相互发展。
干_分析的规划是将社会经济文化与自然景观生态系统的理论在实践中进行体现,因对生态系统及其影响的因素分析,是个极其复杂而且困难的过程,而用干扰分析生态学,对影响生态安全因子的产生、经过、结果的分析变得简单清晰,所以能对区域安全格局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3.3 格局优化原则规划
景观生态规划有完整和系统的框架,如下。
(1)背景分析。综合考虑区域当中的生态作用、景观生态格局空间关系、人文与自然过程的特点和相应的影响。
(2)整体布局。通过分散与集中的原则,形成一个高度稳定的总体布局模式,用以满足生态规划的要求。
(3)关键地段识别。是在景观生态中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和价值的部分予以重视,其中包括,生态中的关键点裂点、生物种群的生活环境类型、影响景观发展的重要单元。
(4)空间属性规划。通过生态的角度,对现实存在的景观问题和特点,用整体的布局与目标来对景观进行优化。
(5)空间属性规划。空间属性有如大小、形态、边缘宽度、长度等复杂的边缘属性;廊道的连通性、水文过程的多层网格格、河流通道的缓冲区、空隙的大小位置、道路廊道与缓冲带的位置为主的网络属性。景观格局优化是对环境生态问题,用景观的手段来解决的生态学途径。
3.4 预案研究
预案主要是针对未知的可能性进行某种探索,并且加以实现的方式途径,以系统科学的方式方法帮助决策者顺利解决问题。生态规划上主要以“由上至下”或者是“由下至上”两种不同的方法。预案方法是通过格局优化与干扰分析的规划来实现的,相互影响促进,格局优化作为“由下至上”因子提出各种不同的预案的可能性;干扰优化则是把影响生态安全水平的干扰因子作为“由上至下”因子,提出能适合区域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设计需要。这两种因子同时对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规划的完美体现,从而能得到一个良好的结果,发挥出二者之间融合的特点与优势。
4 区域生态安全格局设计
生态安全格局设计方法是整合了格局优化、干扰分析与预案分析等方法,分为4个步骤进行。
4.1 景观生态问题的分析与评价
运用GIS、RS技术,对区域景观格局分析、功能分析,干扰源、频率、强度等特点与风险状况,区分区域生态景观问题与格局状况的关系,以及经济社会与生物物种多样性,对生态系统中所存在的功能问题的分析,生态系统中健康状况。都是对区域景观生态安全格局设计中,需要仔细研究。
4.2 安全层次设计与总体规划目标
从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中所得出相应结果,对生态安全的现实问题与状况进行合理评估,把先前的预案作对比,得出相应的规划设计的整体目标。区域生态安全规划的种类也各有不同,如以人类活动发展居住为主的区域,动植物保护栖息地区域,农业活动发展区域等,都有各自相应的安全指数。
4.3 预案设计
需要把干扰控制对策,社会经济文化对策,对生态功能修复对策相互结合,对将来不同情况下的干扰变化做出准确的预测。保证在有利的干扰和不利干扰的变化中能够进行设计预案。研究中应采用预测模型,空间模拟等方法,对不同状况下所导致的生态安全问题进行对比参照,同时也应当对生态文化经济状况进行评估,等处在不同生态安全方面的预案结果。
4.4 适应性管理
主要是针对区域环境问题的多样性,采取不断完善的理念,对区域内的生态安全格局的方案,进行适应性管理。第一步,应当对方案实施的效果展开分析调查,对监测的结果进行分析评价,其中包含有对动植物的评价、景观生态的评价、社会文化经济的评价、生态系统的评价,也需要对过程中的作用与之前的目标之间的不同做出评价,从中得出的研究成果需要及时反应到设计之中,区域景观生态安全的新问题,区域内的生态文化经济发展的新变化,和区域生态规划中的设计规划的新发展等,都将经过监测和评估,在新的生态安全格局设计方案中体现。所以适应性管理是一个在不断变化、整合的过程,是区域生态安全设计的重要基础。
5 建立区域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步骤
5.1 “源”的选取
考虑搭配生态安全格局中“源”的确定,主要方式是把需要进行保护的对象或者区域看作“源”。在对现状调查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是单一的物种作为目标,也可以是某个需要被保护发展的区域,都是可以被认为是“源”。
5.2 阻力面的建立
人类活动对空间环境的利用,是被认为是对空间的掌控与覆盖的过程,然而要进行控制需要对克服当中所存在的阻力。阻力面就是反应人类对空间作用所产生影响的趋势。最小阻力面为模型,公式为:
其中f为未知的正函数,反映空间中任意一点的最小阻力与其到所有源距离和景观基面正相关关系[2]。Dij的是物种从源j到空间某一点所穿越的某景观的基面i的空间距离;Ri是景观i对某物种运动的阻力[3]。尽管f是未知量,但是(Dij×Ri)之累积值可以被认为是物种从源到空间某一点的某一路径的相对易达性的衡量[5]。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目前已应用到景观生态战略点的判别。
5.3 由阻力面来判别景观空间
根据阻力面的理论,对生态安全格局中发生的景观过程,这些过程包括人类活动、自然活动、生物物种活动等过程,对这些过程进行分析研究,来判断过程中对哪些是景观生态安全有利的与哪些不利的,包含缓冲区、源间连接、射道和战略点等,划定各级的生态安全格局水平等级。
6 结语
区域景观安全生态格局的研究,不仅是对该区域自身生态系统上的安全性研究,也是考虑人类活动不断扩张与大自然之间的矛盾的研究。在区域景观生态安全等级的理论上,进行对不同级别区域的发展,做出了相应的对策与思路,多层次的安全格局是对生态系统安全的多重保证。同时,随着自然与社会的不断发展,对区域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研究也会有所变化与进步,管理思路也在不断适应新要求。这也是区域景观生态安全理论,现阶段不够完善,需要不断地进行改造升华。区域景观生态安全格局不是一成不变的标准,人类对于生态的需求是在不断变化的,生态管理的政策也在不断改变。当今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区域景观生态安全的研究是对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王云才.景观生态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2]官紫玲.福州城市景观生态安全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8.
[3]肖 科.GIS技术在城市景观生态规划中的应用[J].新材料新装饰,2013(7).
生态安全的特点范文2
关键词 食品安全 原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R155 文献标识码:A
1食品安全的定义
世界卫生组织在1996年其发表的《加强国家级食品安伞性计划指南》中,食品安全被解释为“对食品按其原定用途进行制作或食用时不会使消费者受害的一种担保”,食品卫生则指“为确保食品安伞性和适合性在食物链的所有阶段必须采取的一切条件和措施”。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食品安全是指食品中不应含有可能损害或威胁人体健康的有毒、有害物质或因素,从而导致消费者急性或慢性毒害或感染疾病,或产生危及消费者及其后代健康的隐患。
2影响我国食品安全的主要原因
我国是农产品和食品的生产、消费、出口大国,但我国食品工业的生产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较大差距,据统计,目前我国共有230多f家食品生产单位,但许多企业从业人员素质低,生产管理水平不高,生产的规模化和现代化程度低,不具备生产合格食品的必备条件,难以保证食品的质量安全。
(1)环境污染对食品安全的影响。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均已成为当今影响广泛而深远的全球性和社会性热点问题。环境污染以及一系列诸如生态退化、资源枯竭、臭氧层破坏、酸雨等伞球性的环境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环境污染对食品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水源、大气、土壤污染通过食物链以及饮水、粮食、油料等吸收对人体造成极大的危害。
(2)农药,兽药,化肥的滥用对食品安全的影响。目前,农药、兽药、化肥滥用已成为影响食品安全的突出问题。为了防止病虫害,提高产量,改进外观品质,大多数农作物、畜禽在生产过程中都要使用一定种类和数量的农药、兽药、化肥、饲料。农药的应用一方面大大地降低了生产成本,但同时也带来了威胁“食品安全”的复杂局面,农药残毒正危害人类健康。由于人类随心所欲地使用农药,造成了无法克服的农药残毒污染食物。
(3)生物性污染对食品安全的影响。食品的生物性污染包括微生物、寄牛虫、昆虫及病毒的污染。微生物污染主要有细菌与细菌毒素、霉菌与霉菌毒素。近几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对全国部分省市的生肉、熟肉、乳和乳制品、水产品、蔬菜中的致病菌污染状况进行的连续主动监测结果表明,微生物性食物中毒仍占首位,高达39.62%。
(4)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不完善对食品安全的影响。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不完善:一是法律、法规不健全。我国现行的《食品卫生法》,它无法体现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管理。初级农产品源头污染仍较重,食品生产加工领域假冒伪劣问题突出;食品流通环节经营秩序不规范,食品卫生事故时有发生。二是职责不清。我国现行食品监管机构分工不明确、部门和部门不统一,导致职责不清、多头管理等情况的出现。还有各地区各部门标准不统一。另外,食品监管部门的检测技术和检测设备也比较落后,检测人员的素质也有待于提高。
3有效提高我国食品安全的建议
(1)保护生态环境,大力研发生态类农药、兽药和添加剂产品。保护生态环境是保证食品安全的基本途径。保护生态环境,开发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是国际食品安全的发展趋势。制订我国中、长期药物残留监控计划,研究和开发价无残留、无污染、全替代的农药和非抗生素、化学药品饲料添加剂,这是解决目前存在的农药、兽药、化学药物残留问题的长远目标和有效解决办法。
(2)健全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联合多个部门参与研究、修订、完善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并赋予其强制性及可行性。结合我国食品卫生检测标准比较落后的特点,根据我国蔬菜及动物源性食品生产中存在的农药、兽药残留严重、重金属超标等突出问题,参考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的食品标准,制定出具有我国特色的执行标准,同时,还可以将一些标准适当限制进口,保护并促进我国蔬菜业和动物源性食品产业的发展。这对于中国食品安全建设具有核心作用。
(3)加强食品污染与生物性监测体系建设。通过持久地开展并加强食品污染与食源性疾病等生物监测,有效地收集有关食品污染信息,鉴定常见污染物的来源与污染原因,确定国家食品污染水平和对健康的危害,这对于我国食品安全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4)建立和完善社会监督体系。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和社会监督体系可有效解决食品安全中的信息不对称和信息不确定问题。食品安全规制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仅仅依赖政府机制,也不能完全达到理想的规制目的。政府监督作用有会出现失灵现象,仅仅以法律和行政监督难以达到理想的规制结果。为从根本弥补这一缺陷,就要充分发挥新闻舆论报道、企业食品安全协会和民间团体与个体的社会监督作用。
参考文献
[1] 喻凌寒.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在食品和临床检测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7.
生态安全的特点范文3
从双层银行体制的建立、金融机构的多元化到发展金融市场,从商业银行的综合化经营到分业经营,从中国人民银行的统一监管到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三足鼎立”的分业监管等,均采取了政府供给主导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方式。
中国银行业的改革有着强烈的路径依赖。其特点是一种制度一旦形成,不管是否有效,都会在一定时期内持续存在并影响其后的制度选择。
政府出于国有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目的,通过直接的行政干预机制来分配金融资源政府对国有银行的经营进行行政干预地方政府、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利益集团的形成国有银行产权结构模糊、效率低下以及各种行政干预所带来的问题政府对国有银行实施救助与改革政府行政干预得到强化政府再次行政干预进行救助与改革国有银行产生“适应性预期”,即认为政府还会通过各种手段救助国有银行……从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的自行强化机制。
中国银行业的改革是一种渐进式制度变迁。一个显著的特点是:改革在坚持公有产权为主体的前提下,通过体制外推动,以增量改革带动存量调整。之所以要走体制外增量改革引致体制内存量改革的道路,是因为长期以来国有商业银行和国有企业产权的模糊使二者缺乏通过制度变迁而获取外部利润的动力,进而形成一种“变革惰性”。作为初始变革的既得利益者,国有商业银行和国有企业既不想回到“集权型”体制中去,也不想通过制度变迁退到市场体系中来。
这种改革方式是在存量改不动的时候,先通过增量改革来发展新体制,随着增量改革的积累最终带动存量的改革。我国银行制度变迁之初,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目的,没有一成不变的目标模式,而是随着改革的推进,随着主客观条件的变化,不断地修正、调整目标,这也是渐进式改革的一个突出特征。相应地,我国也没有一个全面、综合、配套的改革方案,我国银行制度变迁一开始就具有浓厚的“摸着石头过河”的特点。
(本文摘自《中国国家控股商业银行董事会治理》第116―118页)
荐读理由:1988年10月,为竞购雷诺兹・纳贝斯克集团,约翰逊领导的管理团队首先和克拉维斯展开了交锋,随着投标进程的开展,弗斯特曼、马赫等人也加入到这次具有历史意义的收购大战中来。最终KKR公司虽然赢得了收购大战,但是面对毫无盈利的前景,雷诺兹・纳贝斯克集团再次处于被抛售的境地。此书对这次收购的来龙去脉介绍得细致入微。更难得的是,作者在这次收购20周年的时候又对书中的主要人物进行了采访,介绍了这20年来主要人物的情况和华尔街的变化,让读者对这次收购的意义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门口的野蛮人:历史上最著名的公司争夺战》
作者:[美]布赖恩・伯勒、约翰・希利亚尔
译者:张振华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0年9月
荐读理由:本书尝试运用生态学原理研究产业安全问题。根据产业的生态系统特性,跨学科地类比分析了产业与生态系统、产业安全与生态系统健康、产业入侵与生态入侵之间相似的生态学机制。同时,借鉴生态系统健康预警指标,从活力、结构和恢复力三个维度构建了产业安全的生态学预警指标体系;借鉴生态入侵原理,构建了产业易入侵度预警指标体系;实证评估与预测了我国制药等产业的安全状态和易入侵度,并借鉴国外维护产业安全的经验,从生态学角度提出维护我国产业安全的对策。
《城市:改变发展轨迹(看地球2010)》
主编:[法]皮埃尔・雅克、拉金德拉・K.帕乔里、劳伦斯・图比娅娜
译者:潘革平
生态安全的特点范文4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7-0299-03
Abstract:The ecological security of scenic spot is the key of sustainable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ourism area.In the planning of a scenic spot development process, the reasonable bearing capacity of scenic spots should be take into account,to avoid excessive development,resulting in destruction of scenic ecological safety.Karst landform is widely distributed in southeastern Yunnan Provence,formed a unique scenery of Karst, Puzhehei tourism spot is typical and representative,but because of Karst area ecological fragile and easily damaged,so before the development of Puzhehei tourism spot,we should analysis its ecological security situation,so we can harvest the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benefits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Key words:Scenic spot;Ecological safety;AHP
对于一个经济社会发展欠发达的地区,大力发展旅游业似乎成为脱贫致富的一条捷径。但是人们往往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忽略了对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过度的开发不仅导致其原来的面貌遭到破坏,长此以往,旅游业也失去了竞争的优势,不仅经济得不到发展,生活环境也面临着严重的威胁。这就要求在开发的过程中,规划先行、分析先行,对该地区的生态安全状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然后适当开发,取得经济与环境效益双丰收。
一、生态安全评价方法与过程
(一)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是将与决策总是有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决策方法。
层次分析法的特点是在对复杂决策问题的本质、影响因素及其内在关系等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利用较少的定量信息使决策的思维过程数学化,从而为多目标、多准则或无结构特性的复杂决策问题提供简便的决策方法,尤其适合于对决策结果难于直接准确计量的场合。
(二)研究区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针对旅游区生态安全评价,大多是都是从自然系统、经济系统以及社会系统三个方面进行评估测定,如陈菁等[1]对湄洲岛快速发展的旅游业与生态安全耦合研究中,便从社会层面的人口、环境和经济层面进行指标构建;周国海[2]对武陵源风景区生态安全评价中则从自然、经济和社会层面构建了22评价指标进行计算分析。根据指标选取应遵循科学性、综合性以及代表性原则,综合相关文献资料,本文构建了如下指标体系(见表1)。
(三)研究区生态安全评价过程
通过专家评价,对两两元素进行比较,构造判断矩阵,判断矩阵的构造按照两两元素的重要性进行评价(见表2)(该比例标度表20世纪70年代初,由美国运筹学家、匹兹堡大学T.L.Saaty教授提出),然后计算相对权重并且进行一致性检验。要研究某一地区的生态安全时除了有研究区的原始数据、各项指标的权重,还需要有每一项指标的标准值(也称为阈值)。针对指标存在正指标和负指标的情形,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式[3]计算各项指标的安全指数:设为第i个评价指标的实际值,Si为第i个评价指标的基准值,Pi为第i个评价指标的安全指数,则:
1.正安全趋向性指标:当Xi≥Si,则Pi=1;当Xi
2.负安全趋向性指标:当Xi≤Si,则Pi=1;当Xi>Si,则Pi=Si/Xi。
二、丘北普者黑景区生态安全现状
(一)丘北普者黑景区生态安全定性描述
丘北普者黑景区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区,“峰林洼地”是其主要的旅游景观,喀斯特地区又是生态安全较为脆弱的地区,从普者黑景区大力发展旅游以来,游客人数不断增多,景区内外围都承载了较大的生态安全压力。目前从调研的状况来看,普者黑景区还处在安全承载范围之内,但是在旅游的高峰期游客体验在不断的下降,也有不少游客反映普者黑景区的开发速度过快,与游客期待的和谐、自然环境存在一定的差距。
(二)丘北普者黑景区生态安全定量评价
1.根据指标体系的设计,笔者采访了20余位从事旅游以及生态安全方面研究的学者及专家,邀请他们对于自然系统、经济系统以及社会系统内两两相关因素重要性程度进行评判,综合得到的数据结果,构造出如下判断矩阵:
自然系统构建出的矩阵:
经济系统构建出的矩阵:
社会系统构建出的矩阵:
2.由判断矩阵,在matlab中进行运算,[4]得出了相关的指标权重(见表3):
(三)丘北普者黑景区生态安全定量评价结果
根据上表的计算结果,普者黑景区生态安全的总得分为0.6045分,但是在具体的每个系统内又有所不同。在自然系统内,得分为0.74(0.2467*3),经济系统得分为0.6492(0.2164*3),社会系统得分为0.4243(0.1414*3)(本文认为三个系统对于生态安全的贡献比例应一致,所以三大系统各占总分的1/3)。根据相关研究,给定出了旅游景区生态安全层级划分(见表4)。
通过层次分析法的分析,可以认为普者黑景区现在处于生态安全较好的阶段,但是靠近一般,说明普者黑景区的生态安全已经存在或大或小的一些问题,要引起充分重视;具体到每一个系统层内,自然系统得分高于经济系统得分高于社会系统得分,这说明在丘北普者黑景区自然系统和经济系统还处于较为和谐的状态,尤其是自然系统较为良好,表明丘北普者黑景区的开发还没有在很大程度上破坏其自然状态。但是社会系统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问题,说明在丘北普者黑景区发展的过程中,外围环境还需要进一步改善。
三、针对丘北普者黑景区生态安全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一)政府管理者应该加强宏观引导作用
当地政府尤其是旅游监管部门要注重对景区的管理,包括对景区污染的处理、对旅游旺季人员的控制、对景区旅游服务设施的维护、对景区旅游从业人员的规范、对景区游客的合理引导等,这些都是实现景区生态安全的重要前提,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景区内旅游从业人员应该提高自身素质,维护景区生态安全
旅游从业人员很大程度上能够对游客起到引导作用,但这也要求旅游从业人员首先自己需要具有较高的素质。旅游从业人员应当树立起对于生态环境较强的社会责任心,在给旅客带来快乐体验的同时也要尽可能劝阻少数游客的不文明行为。
(三)游客应当树立起较强的环境责任观
游客对景区的生态环境变化起着无比重要的影响,很多游客在旅行的过程中不注重环保意识,随处乱扔垃圾的现象比比皆是,乱刻乱画的现象也不足为奇,这些都是对景区生态环境的破坏,日积月累将会对景区的生态环境安全造成极大的影响,因此应当在旅行的过程中做一名文明游客。
生态安全的特点范文5
1正确理解“绿色植保”理念
“绿色植保”是科学发展观催生的植保新理念,即通过使用各种绿色植保技术,包括农业、生态、物理等非化学防控技术,以及生物农药、高效低毒低残留环境友好型农药和农药增效剂等应用技术,控制病虫危害,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提高农药利用率,减少农药污染,确保生态环境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建设。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热点。农药残留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主要障碍。一方面是农业有害生物数量增加、频率加快、蔓延范围扩大、危害加剧、经济损失加重,另一方面是高毒高残留农药使用量居高不下,病虫抗药性增加,农药残留以及病虫再猖獗现象日趋严重。诸多现象引起了专家学者们的关注,由此呼吁,病虫害防治要大力推广以物理诱控、生物防控等为主的绿色植保技术控害降残,力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实现绿色植保对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保障和支撑作用,一方面要禁用高毒、高残留农药,推广使用低毒、高效、环境友好型的化学农药和生物农药,另一方面要回归自然,营造农田多样性,避免大面积地种植同一品种农作物,比如种植抗虫性不同的水稻品种,或者在水稻田里再养鸭养鱼,它们不仅可以吃掉害虫,还能肥田,农民为了保护鱼鸭也不会滥打农药,可谓一举多得,实现“绿色家园”。现代社会生活呼唤生态农产品,呼唤绿色植保,绿色植保是现代农业的必然之义,推行绿色植保将为生态农业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保驾护航”作用。
2绿色植保在生态农业建设中的重要性
以绿色植保为理念的植保工作是生态农业的一项基础工作,也是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随着农业发展环境和生产方式的变化,绿色植保在生态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重要。
2.1绿色植保是建设生态农业的重要环节
建设“生态农业”是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生态立市”目标的重要内容,生态农业是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基础产业,有利于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有利于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的持续利用,是参与国内外竞争,提高市场竞争力的有效措施,对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农业生产有害生物不可能消失,化学农药在一定时期内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化学农药不合理使用等因素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日益严重,单位面积农药的使用量仍居高不下,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任务十分艰巨。从建设绿色农业的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来看,绿色植保是如何降低农药使用量,严格控制农业污染,保护农业环境,发展生态农业,生产绿色农产品的关键环节,是从根本上减轻农药等化学投入品对作物、环境和人类的污染,从而为生产绿色农产品,营造绿色家园创造有利条件。毫无疑问,绿色植保今天是,今后仍然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是打造生态农业的关键。
2.2绿色植保是生态农业生产安全的有力保障
据统计,在全国发生的1648种农作物主要病虫草鼠害中,大多有发生危害,仅水稻上发生的病害、虫害就达十几种,对农业造成的损失较为严重。特别是近年来受种植业结构调整、耕作制度改变和异常天气影响,农作物病虫灾害呈多发趋势,威胁着农业生产。绿色植保根据综合防治的原则和农业生态的特点,以作物及新的防治技术进行组装,协调地发挥农业防治压基数,保护天敌促平衡、科学用药控为害的作用。化学农药使用有效低剂量,挑治、兼治相结合,不但能够减少用药面积和用药次数,有效地控制病虫草鼠害发生,而且极大地稳定了粮食等作物产量,生态农业生产安全得到有利保障,也是生态农业建设的必然要求。
2.3绿色植保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力支撑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农产品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优质、安全、营养。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源头在生产环节。近年来,由于气候原因、老基地重茬种植以及复种指数的提高,致使农作物病虫害呈混合、交替、频繁、复杂、趋多、趋重发生,频繁超剂量使用农药是一个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重要因素。面临着国内和国际市场竞争的双重压力,加快提高农产品质量卫生水平已成为当务之急。农业植保工作者与农户形成合力,牢固树立生态意识,坚定不移地贯彻“绿色植保”理念,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针,宣传和应用科学的绿色植保技术,按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标准,综合运用农业的、物理的、生物的手段,不仅可以极大地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降低农药残留,减少环境污染,达到无害化生产,给农产品质量安全构筑了坚固防线,而且还可大大地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给农产品质量安全以支撑。
2.4绿色植保是农业生态环境安全的有效措施
生态安全的特点范文6
关键词:水生态安全;耕地保有量;石羊河流域
中图分类号:F323.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2)01-0105-04
耕地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加强多方面的耕地保护研究也已经是一种必然。现阶段基于粮食安全的耕地保护研究已经相对成熟,且研究结果的区域可参照性强;而基于生态安全的耕地保有量研究还相对缺乏。水量安全、水质安全、水生态环境安全和与水有关的经济安全为水生态安全主要考察水资源的四个方面[1]。本文从水量安全的角度,根据区域生态、生产、生活用水的需求与供给情况,分析在有限供水条件下,按不同灌溉定额下的耕地保有量,以确保区域水资源的供需平衡,保证区域生态安全和区域发展为原则,依靠水生态安全来确定区域耕地保有量。
一、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区概况
武威市地处甘肃省河西走廊东端,位于东经101°49′~104°16′,北纬36°29′~39°27′之间。从水资源状况来看,全区多年平均自产水资源总量为14.937亿m3,其中黄河流域3.725亿m3,利用率仅9%,大部分流出区境:石羊河流域11.212亿m3,利用率已高达89.6%。根据2005年土地利用更新数据,武威市耕地面积359 563.53hm2。2005年水浇地226 162.8hm2,占耕地总量的62.90%;由于干旱缺水,武威市土地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已利用的农地总体质量较差。一是农用土地比重低,全区农、林、牧总用地仅占辖区面积的49.25%;二是垦殖率低,仅有11.22%,区内仅石羊河流域就有宜农荒地约13. 393万hm2,因无水而难以开垦;三是耕地利用率低,全区耕地保灌面积仅占耕地总面积的59%左右,多年来包括复种面积
在内,全区总播种面积只占总耕地的92%左右;四是林牧业用地质量较差,林地中有林地面积仅39.44%,现有森林维持生态平衡的功能脆弱,草地中干早半干旱和荒漠草场约64.05万hm2,比重高达64.42%,草地的综合生产力水平低下。
(二)研究方法
研究以武威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研究专题为背景,以石羊河流域水危机和生态危机为研究对象,选取2003 年为现状水平年,2010 年和2020 年为规划水平年,根据预测的农业用水量和农田灌溉配水定额计算出武威市基于水生态安全的耕地保有量。具体测算步骤为:
(1) 水资源供给分析。
(2) 水资源需求预测。包括:生活用水预测、工业用水预测、农业用水预测、生态环境用水需水量预测。
(3) 耕地保有量测算。
通过拟定田间节水灌溉模式,拟定各灌溉模式灌溉定额,确定农田灌溉配水定额,根据节水灌溉调整后得到的规划水平年农田配水面积和综合灌溉净定额确定各个县区规划水平年的农业用水量,根据确定的农业用水量和农田灌溉配水定额可计算出基于农田灌溉配水确定的耕地面积。在研究区域耕地类型单一的情况下,即可得到规划水平年基于生态安全的耕地保有量。考虑部分区域耕地资源分布特点和经济发展情况,需要再加上旱地面积来确定规划水平年基于生态安全的耕地保有量。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S为耕地保有量;S1为水浇地耕地保有量;S2为旱地面积;
Q为农业生产用水量;V为农田灌溉配水定额。
二、结果与分析
(一)武威市供水量计算
石羊河流域水资源总量为16.59亿m3,包括地表天然水资源量和与地表水不重复的地下水资源量。其中地表天然水资源量为15.6亿m3, 与地表水不重复的地下水资源量0.99亿m3。
按水系分,西大河水系水资源总量2.02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1.91亿m3,与地表水不重复的地下水资源量0.11亿m3;六河水系水资源总量14.45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13.57亿m3, 与地表水不重复的地下水资源量0.88亿m3;大靖河水系水资源总量0.13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0.13亿m3,与地表水不重复的地下水资源量20万m3。武威市供水量可按石羊河流域水资源总量扣除西大河水系水资源总量后计算[2-4]。
(二)武威市需水量预测
根据分析预测的各水平年社会经济发展指标和需水定额,预测各水平年需水量。
在分别预测农田灌溉需水、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基本生态需水的基础上,可加总得出,不同水平年流域总需水量。
(三)水资源配置
12010水平年流域水资源配置
根据民勤盆地和六河中游的水资源供需平衡结果,综合分析,2010水平年,推荐的田间节水措施,即六河中游户均1座日光温室和1亩大田滴灌,高效节灌面积达到24.73万亩,占中游总配水面积的11.64%;民勤盆地户均1座日光温室和人均1亩大田滴灌,高效节灌面积达到27.46万亩,占民勤盆地总配水面积的48.81%。
规划范围武威金昌两市出库断面可分配水资源量15.31亿m3(包括与地表水不重复的地下水资源量0.99亿m3和浅山区小沟小河可利用资源量0.64亿m3),水资源配置方案为:凉州区7.30亿m3,民勤县2.66亿m3,古浪县0.70亿m3,金昌市4.65亿m3。
此方案下,全流域用水结构(生活∶生态∶工业∶农业)由现状的3.7∶4.5∶5.4∶86.4,调整为4.6∶6.1∶12.0∶77.3,农业用水比例大幅下降,用水效率明显提高;各盆地地下水采补基本平衡。
22020水平年流域水资源配置
在2010水平年治理措施的基础上,为了实现民勤盆地地下水正均衡,使地下水浅埋区(埋深小于3米)范围逐步扩大,需进一步在六河中游的黄羊、古浪、东河、清河灌区进行节水改造,节余水量通过东大河至蔡旗专用输水渠输向民勤。基本实现全流域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020水平年水资源配置方案:
规划范围武威金昌两市出库断面可分配水资源量15.31亿m3(包括与地表水不重复的地下水资源量0.99亿m3和浅山区小沟小河可利用资源量0.64亿m3),水资源配置方案为:凉州区7.30亿m3,民勤县2.96亿m3,古浪县0.7亿m3,金昌市4.35亿m3。
此方案下,全流域地下水采补实现正均衡0.94亿m3,其中六河水系中游武威南盆地地下水采补持续保持2010水平年基本平衡状态,下游民勤盆地实现正均衡0.26亿m3;西河水系正均衡0.65亿m3。到2020年,全流域用水结构(生活∶生态∶工业∶农业)由2010年的4.6∶6.1∶12.0∶77.3,调整为6.6∶6.9∶16.4∶70.1,农业用水比例进一步下降,用水结构更趋合理。
(四)流域水量分配方案
根据水资源基本规定和定额指标体系,提出多年平均情况下的流域水资源分配方案,见
在多年平均水量方案的基础上,对不同来水频率(P=90%、P=75%、P=50%、P=25%、P=10%)按照优先顺序进行分配,即:枯水年:按照优先保证生活用水、其次保证重点工业和基本生态用水、剩余水量满足农业和其他用水的配水原则进行分配;丰水年:按照配水优先序不变、水量不再增加、富余水量全部沿河道下泄。
在空间上表2的水量界定的是分配给各县区的净水资源量,在类别上界定的是分配给各行业的净耗水量。各县区各部门的水量总和,即为该县区在来水多年平均状况下的最大的可耗水量。各县区可在此框架下,通过节约、调整、处理、利用等措施,挖潜改造,最大限度地提高水资源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满足程度。
(五)灌溉定额
武威市现状灌溉模式主要为常规灌溉,田块大、平整度差,灌溉粗放,用水浪费,此部分灌溉面积约占总面积的92%,高效节水灌溉比例不到1%。
根据石羊河流域的自然条件,通过节灌模式的适应性分析论证,适宜发展的节灌模式主要有:渠灌、管灌、大田滴灌和日光温室等。渠灌就是对斗农渠实施硬化衬砌,田间采用小于0.5亩的小畦灌溉;管灌就是对斗农渠采用管道输水,田间采用小于0.5亩的小畦灌溉。
灌溉定额综合考虑气候、高程、土壤、种植结构等因素[5],结合灌溉试验资料,对比新疆、甘肃黑河流域等自然条件类似地区的节水灌溉制度以及本流域的灌溉试验资料,分西大河片、六河中游片、六河下游片,拟定各灌溉模式灌溉定额。对应不同的田间节灌模式,按灌溉模式面积比例分片综合出不同水平年的净灌溉定额。详见表3。
(六)基于水生态安全的耕地保有量测算
石羊河流域现状产业结构布局与流域水资源承载力极不匹配。第一产业规模偏大,用水量过多,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不高。为此,必须通过优化农业种植结构,控制农业灌溉规模,加大节水型经济作物种植比例,减少农业用水总量,把挤占的生态用水退出来。加快流域的城镇化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内部结构调整步伐,减轻水土资源的承载压力,是流域治理最直接有效的措施[6-10]。
农田灌溉规模调整后,石羊河流域要以粮食自给自足为条件,大面积推广高效节水模式,因地制宜的推进产业化的高效种植业发展之路,其已经不再适宜作为甘肃省的商品粮基地。在种植结构调整方面,六河中游适宜发展以外销为主的日光温室蔬菜基地[11];对于六河中游井灌区,可以以葡萄酒业为支撑,发展酿酒葡萄基地;依托下游民勤盆地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实施经济作物的规模化种植,可选择棉花、瓜类、盐地药材等,目标是带动武威市逐步走上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发展之路。同时,为了确保产业结构调整的顺利实施、地区各类产业的持续发展,政府在高效节灌模式的实施过程中,应当积极做好市场引导、技术指导、水资源管理等各项工作[11]。
以上述确定的农业用水量和农田灌溉配水定额为依据,可计算得出2020年基于农田灌溉配水确定的耕为21.61万hm2。
三、讨论与结论
武威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确定的耕地保有量目标,2020年,为35.72万hm2,完全保证较高复种指数下的武威粮食的完全自给以及较低复种指数下至少120%的粮食自给。该规划目标与武威市现状耕地面积接近。武威市现状耕地中,水浇地占62.9%,即水浇地面积约为22.05万hm2,与基于水生态安全测算值基本接近,即现状水浇地面积已是水生态安全的临界值。根据测算结果可考虑武威市是否适合作为粮食基地,其耕地保有量测算方法有必要根据区域实际进行更新研究。
石羊河流域位于甘肃省中西部,属于典型的灌溉绿洲农业。但由于绿洲农业被沙漠戈壁包围着,气候恶劣,流域内水资源过度开发利用,绿洲用水供需矛盾非常突出[12],区域生态系统异常敏感和脆弱。尤其是下游民勤地区生态已十分脆弱,随着人口的持续增加,在50年绿洲气候不明显的情况下,由于人们不合理的开发,导致地下水开采过度,造成绿洲面临退化消亡威胁,严重危及当地居民的生存[13]。传统农业规模一直处于扩张状态才维持了现有人口的温饱生活水平[14]。一方面为确保粮食安全而扩张绿洲农业,人工绿洲不断扩大,另一方面这种传统粗放的农业扩张又会直接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天然绿洲则不断萎缩,致使石羊河流域农业发展陷入一种恶性循环。因此,耕地保护纳入生态系统是生态保护的必然,也是保持区域水土平衡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张翔,夏军,贾绍凤.水安全定义及其评价指数的应用[J].资源科学,2005,27 (03) : 145―149.
[2] 李有林.石羊河流域地下水水环境问题[J].地下水,2000,22(03):113―116
[3]唐斌山.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战略的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1994,12(03)85―93
[4]高飞,石培泽.石羊河流域西大河水系水资源时移转化关系[J].西北水资源与水工程,1994,5(03):70―73
[5] 张鑫. 区域生态环境需水量与水资源合理配置[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
[6]马国军.石羊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与生态安全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学位论文,2008.
[7]宋明伟. 石羊河流域生态环境需水量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学位论文,2007.
[8]张志科.宁夏彭阳县节水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J]. 北京农业,2008,3(02):64―66.
[9]高建峰等.工程水文与水资源评价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32―238.
[10]王霞.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理论与应用研究[D].河海大学学位论文,2006.
[11]靳晓颖.石羊河流域地下水系统划分及水资源科学管理[D].中国地质大学学位论文,2008.
[12]杜少平,马忠明.现代农业节水技术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J].世界农业.2009,(04):63―66.
[13]张明铁等.额济纳绿洲生态环境变化及原因分析[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3,1(04):56―60.
[14] 矫树春,领耀文.近40年来民勤绿洲空间变化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4,18(08):9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