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范文1
关键词:JCI;医院;人力资源;实践
JCI是美国医疗评审机构评审委员会的简称,这个机构主要是对除了美国以外的其他国家的医疗进行认证和评价,其评价得到世界卫生组织以及全球性医院管理体系的认可。在JCI中,评审委员会的组成部分涉及医疗、护理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以及公共政策等,由来自各国的专家组成。其标准是世界共同认可的标准,能够促进医院管理与服务的优化。以下是本文在JCI视角下对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研究和分析。
一、JCI标准在医院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的应用现状
截止到目前,我国已经有30家医院通过了JCI医疗评审机构的评审,在这其中,有7家医院已经通过了多次评审。利用JCI医疗评审机构对企业人力资源进行管理需要对现阶段人力资源管理的应用现状进行分析和研究。
(一)人员资质以及准入
人员准入在JCI医疗评审中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一些医疗机构按照JCI医疗评审的相关准则制定了医院人员资质认定程序以及准入原则,以此来确保医疗服务的安全。在医院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需要对医院工作人员的所持有的证书证件进行审核,并且要通过源发证机关进行核实。JCI医疗评审制定了《授权管理规定》,以此来完成医院工作人员评审工作独立完成的机制,这样才能有效地保障医院人力资源具有相应的资质、技术以及权限。[1]
(二)岗位编制说明以及岗位职责的确定
在JCI医疗评审制度中,需要医护人员对自己的岗位职责有明确的认可。医院根据现阶段医院的改革要求以及医院的职能,发展战略,等等,通过对各部门的职责分析,确定工作人员的具体工作任务,其中包含了与岗位属性、工作内容、工作任务以及岗位专业水平、知识技能、实践经验和从业资格相关的内容。岗位职责的确定需要由医院各部门负责人确定,在医院的主管职能部门通过审核以后,负责人和具体责任人共同协商、沟通,确认后签字,这样便于医护人员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岗位责任,进而更好地去执行。不管是医院本身的职工,还是外来派遣人员,以及实习医生或者医院志愿者,都需要签署岗位职责书,然后根据所在医院的相关规定进行岗位的调换和变动,以便于各部门职员及时更新。目前,我国很多医院已经开始把岗位职责录入到人员招聘的流程中,并且在培训计划以及工作评价过程中也涉及到岗位职责的内容。[2]
(三)医院岗前培训制度的实施
JCI医疗评审标准中要求医院的管理人员从现实医院发展的角度出发,对已有员工和新进员工进行岗位培训,在培训过程中确定岗位职责。这样才能在不断改进之中让患者得到更加满意的服务,满足患者的个性化需求。从医院发展的角度看,这是把患者的利益和需要放在第一位,而不是仅仅从医院职工自己提出的申请出发。一些医院在JCI医疗评审标准的基础上建立了关于员工岗位培训与岗前培训的相关事宜,岗前培训的重点在于让员工了解医院的整体情况、相关的岗位职责以及有效增加医护人员在医院的归属感。岗位培训,也被称为在职培训,重点内容主要侧重于员工工作的持续性,让员工工作期间能够得到本职位工作的继续教育和提升,保障其所拥有的专业水准以及知识水平适应医院的发展需求,适应患者的需求。[3]
(四)员工技术档案的建立
员工技术档案的建立是在医院定期考核评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JCI医疗评审标准中要求医院要建立起能够收集、评价员工的方案。员工技术档案的建立,可以有效记录员工在入职以前、在职期间以及岗位职责的执行情况和绩效考核业绩,等等。此档案的存在不仅能够有效提升档案管理的效率,还能提升医护人员工作的认真程度以及有效性,对医院服务质量的提升有促进作用,有利于医院的持续性改进。如果从医院发展的角度出发,对员工工作责任进行审核和培训,可以按照员工技术档案记录的信息出发,选择一些对医院有贡献的职工进行相应的职业规划。
二、JCI审核标准在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JCI理念以及相关细则与医院评审之间存在的差别
JCI医疗评审标准中涵盖了医院发展的核心观念,即“一切以病人为中心”,此标准理念中,与目前的医院管理评审标准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差异。因此,我国多数医院需要在新时期内转变医院发展的理念,转变思维模式。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JCI医疗评审标准对医院人员成本的相关概念没有重点涉及。这样,医院在人力资源的使用以及配备上就会大幅度的增加,这种制度与现阶段我国多数医院的标准存在较大的差别。[4]其次,JCI医疗评审标准在对医护人员绩效考核的过程中重点强调的是医院的社会责任,并且会提升社会效益的地位,在此之中,要求医院必须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因此,医院的发展与管理就需要改变以往只注重经济效益的观念,从社会责任以及病人的需要出发,同时,不仅仅是医院,医疗卫生主管部门也需要全力支持医院的此项改革。最后,JCI医疗评审标准中提出了医院的管理者,要对医院医护职工的工作满意程度进行监测。这需要医院建立起员工的满意程度评价体系,在评价过程中了解员工的需求,促进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程度的提升。部分医院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实行双轨制管理,这样可以为医院创造出更加公平和谐的工作分为,以此不断提升员工工作的满意程度[5]。
(二)JCI人员资质认定操作上存在难度
JCI医疗评审资质认定标准中,有很多工作方针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难度。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我国卫生管理部门关于工作人员职责资格证书评审的相关信息数据平台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这样JCI医疗评审机构就没有办法对工作人员的资格证书进行真伪的辨别。其次,员工入职以前的培训经历,一般很难找到相关机构去核实。一些医院的员工称其再入职以前有足够的培训经历,但是因为这些培训部门并没有建立起来完善的培训系统,这样对培训者的身份就很难去核实。再次,医院工作人员的资质认定需要足够的时间,也需要验证周期,这样就会阻碍工作人员的上岗工作时间。[6]从笔者的角度看,医院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对各个发展流程加以优化,在时间上尽量减少因为资质评审而耽误员工正常入职的情况,保证及时上岗。在目前,我国卫生系统行政信息数据平台还未建立的情况下,要对医护人员的资格证书进行评审,可以要求工作人员为医院提供证书发放机关报名信息表,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评审的有效性,判断出证书的真实性,由此降低部分人员的虚假证书使用情况。在培训经历方面,如果要对医护人员的培训情况进行核实,需要从与医护人员工作职责的培训内容出发,进行真实实践能力的考核。
(三)JCI对医院管理流程有严格的要求
JCI医疗评审标准中,核心观念是以病人的需求为中心,因此,从医院的各个部门管理出发,优化医疗服务的全过程,这样医院的医疗流程可以显现出足够多的JCI医疗评审内容。医院在人员的使用方面、招聘方面、绩效评估方面、资格认定方面、培训方面等等都需要在JCI医疗评审标准的基础上出台具体要求,以此做到各个流程的优化,保证人员录用的结构、医护人员的任职资格以及服务水平是否达到JCI医疗评审标准的要求,增强工作人员的适用性。[7
](四)JCI标准下需要医院实现信息化管理
随着科技的创新与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在JCI医疗评审标准制度下,医院要建立起人力资源考核评价体系,就需要对医院工作人员的绩效情况进行评估,绩效考核需要将定量与定性结合在一起,对各项数据加以量化。在员工档案的整理与建立上,需要包含员工入职情况的各项要素,包含岗位职责、资格证书、培训记录、工作业绩,等等,员工的这些内容可以通过医院的信息管理软件进行记载和收录,促进客观化考核目标的实现。信息管理平台的引进不仅可以促成JCI医疗评审要求的完成,还能不断提升医院的工作效率。
三、从JCI出发制定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计划
(一)人力资源管理评估工作的进行
在JCI医疗评审标准的指导下需要对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进行重新规划和改革,对比以往使用的人力资源管理办法,对其中存在的差异进行对比,并且按照JCI医疗评审标准中涉及医院工作流程,按照一定的顺序逐一完成各类内容,并做好各部门的协管工作。[8]
(二)问题改进策略的实现
1.医院人力资源管理规划
很多医院的人力资源部门都是从传统医院人事科演变而来,在最近几年中,各个医院开始制定人力资源规划体系,在数量以及系列上进行匹配。在对JCI医疗评审标准进行解读以后,制定人力资源管理规划就需要有多方面考虑,主要包含以下几类:首先,从医院的发展宗旨出发,对可以服务的项目以及医疗技术和病人进行分类。其次,明确岗位职责以后,对员工所拥有的专业水平、教育水平以及技能和知识水平进行考核;再次,将相关医疗法律法规的纳入;最后,人力资源规划的内容需要行政部门和医院临床科室一同规划。只有这样才能体现人力资源规划全体公认性,在人力资源部门,需要为医院各个科室提供员工招聘申请表。
2.员工绩效考核评价
医院员工需要有工作职责的书面反应,在JCI医疗评审标准中,确定员工的岗位职责是一项持续性的工作,在医院改革的过程中需要加以更新和变化。一些员工如果变动岗位需要重新的签署岗位职责书。人力资源部门要对整个医院的所有员工进行岗位职责的完善和修补,而且需要把这些内容放在医院内部管理网站中,便于医护人员相互学习和及时获取岗位职责信息。
3.新进员工的培训
在医院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无论是新进职工还是在职员工都需要进行培训和进修。在医院中需要由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带领下,培训对象是每年进入医院的实习生以及新调入的工作人员。在培训内容,需要首先展现医院的发展宗旨与核心内容,完善关于法律法规方面的培训、医护人员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的培训、安全护理安全服务培训、医院感染控制培训、病人的安全管理教育。与此同时,培养还应包含医护人员的基本工作内容,例如,病历的填写,等等。在职员工的培训需要从员工的工作岗位出发,有针对性地开展专业教育,以此完成工作人员的再次进修。
(三)医院全体员工要切实体会JCI的理念和精髓
1.人力资源评审对医院工作有新的指示
JCI医疗评审标准在病人为核心的管理之上还有关于医院质量的持续改进,医院的医疗质量与医疗服务具有紧密的联系。一些JCI医疗评审的专家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进行了初步认定,同时也提出了该工作的升级改革。例如,在一个新的医护人员进入医院以后,就要提供其所在部门的培训资料,做好相关培训,只有符合岗位需求以后,才能进入医院工作中为病人提供服务,给病人以安全的护理。
2.JCI评审标准的贯彻和实行
在JCI医疗评审标准中,需要对医院职工的证书、注册以及培训和经验中的各项内容,被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掌握。此标准中,需要员工和医院管理部门。人力部门以及各科室联系起来,贯彻JCI医疗评审的具体内容。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JCI标准的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在以后的发展中还要对此体系进行详细的学习,增强医院对病人服务的理念,促进医院的全面发展。
作者:张芳 单位: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人力资源部
参考文献:
[1]董军,刘亚平,周亚春等.学习JCI标准推进医院质量管理体系建设[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0,26(5):321-324.
[2]朱君亚,赵彩莲,郦忠,等.基于JCI标准的医院质量管理新体系的探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1,21(1):14-15.
[3]张虹.药师在JCI模式下的新作用[J].中国药事,2015,(4):385-387.
[4]陈晓霞.台湾义大医院观摩体会[J].基层医学论坛,2015,(11):1554-1555.
[5]王群,李惠聪,任珍,等.JCI医院评审对护理质量改进与病人安全管理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5,(11):1397-1398.
[6]蔡蓓蕾,黄育文,蒋鸿雁等.住院患者药物医嘱合理性的抽样分析[J].医学信息,2015,(11):22-23.
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范文2
【关键词】实践教学;研讨法;案例分析法;情景模拟法
《人力资源管理》是从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多学科角度指导和进行人事管理活动,是在现代管理原理与人本思想指导下,通过招聘、甄选、培训、报酬、保障等管理环节对组织内外相关人力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和运用,满足组织当前及未来发展的需要,在确保组织目标实现的同时,最大化地实现成员的需求与发展目标。涉及的学科有社会学、哲学、政治学、经济学、传播学、管理学、营销学、心理学、伦理学等9门学科,是以传播学和管理学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新兴学科。正是这些特点,要求在公共关系的教学过程中,需要联系广博的知识,开展实践教学,才能更出色的完成教学工作。
而如何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开展对学生实际工作有用的实践教学活动安排,是我们考虑的最重要问题。
一、 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教学中教师的准备
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教学,是对某一特定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内容、情景及过程进行的客观 描述或介绍。对于老师来讲,实践教学法的备课难度要大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要读懂和吃透实践当中没有完全透露出来的一些深层次的东西,特别是实践中隐含的一些理论与方法。这对教师本身所掌握的理论与实践都是一个考验,既教师是否有足够的综合能力驾驭所要讨论的案例。其次在教师备课的内容中,要求教师不仅仅考虑知识点,还要在其中设计案例分析时间规划、结束总结等内容。
在授课方式上,导学模式下的实践教学法强调以学生为课堂主体,教师切忌扮演演讲者的角色,也不能做明确的评判者,不能武断的说学生实践分析的结果是绝对正确或绝对错误,因为实践分析的答案不是唯一的。教师要扮演三种角色:导演(只导不演,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教练员(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难度的问题)备用信息库(即提供信息、理论上的帮助,随时解答疑问)。
二、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教学的基本步骤
实践教学是一个循环的、完整的递进过程。这个过程主要包含以下几个基本环节:
(一)根据理论,精选实践案例。实践教学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选择的案例,案例不仅能揭示公关理论,还应当具有典型性、代表性。这就要求教师对公关理论知识必须融会贯通,案例可选自于报刊书籍,教师自己的公关实践,也可策划案例。选择的案例要有启发性,确实达到使学生在分析思考中,提高公关实践能力的目的。
(二)围绕教学内容,介绍案例。案例介绍,也就是将学生的思路,从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引入教师设置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因此介绍案例,一要紧扣教学主题;二要形象生动,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条件许可的话,还可运用多媒体、图片等多种形式进行。
(三)分析案例,提炼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这是人力资源实践教学最重要的一步。通过师生共同对案例的分析,总结归纳带有普遍性的人力资源原理。这种理论是学生“亲身实践经验”的总结,是学生的“直接”经验。做好这一环节要精心设计所提问题。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关系到能否总结归纳出要学的公关原理,因此要求教师一方面在充分理解教学内容和案例的基础上,针对案例提出具有相应的问题。使师生双方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一步一步地得出所学理论 。
(四)创设情景,模拟人力资源管理角色。这一环节便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模拟人力资源角色,解决“实际问题”。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尽可能设置具体周密的模拟情境。
三、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教学中的教学方法与效果
案例教学中要求学生一定要课前做充分的准备,学生在课前一定要仔细阅读分析案例材料,熟悉情景和待解决的问题。并分成小组讨论,呈递小组书面分析。学生在课堂上也不再是洗耳恭听,而是扮演一个积极参与者的角色,学生是教学中的主角。学生经教师引导进入到具体的管理情境之中,面对管理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大家共同思考,层层分析、相互质疑。如果几个小组的观点不同,还可以当堂辩论。同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利用角色扮演和模拟形式,将所学的专业知识融会贯通。运用不同的理论和方法,作出分析和决策,可能会得到不同的答案,也可以进一步增强知识的消化效果。这样学生既可以从自己和他人的正确分析中学习,也可以从错误中学习。通过长时期的案例教学专门训练,学生的应变能力、集体协作能力、运用理论解决公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这位将来成为出色的人力资源管理“复合型”人才打下基础。
(一)首先合理运用研讨法,为实践教学打下理论基础
研讨法是一种先由教师综合介绍一些基本概念与原理,然后围绕某一专题进行讨论的教学方式。
在教学中,有些概念和原理是必须要了解的。而研讨法不指定或硬性要求参与者按事先的意图发言,而是强调参与者在学习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比较适用于概念性或原理性知识的把握和学习,通过研究讨论,加强学习者的理解能力。在研讨形式上可以把学习者分成小组,每组6-8个人,让每一个学习者都有发言的机会,创造一个畅所欲言的氛围。如第三章公共关系的功能与原则的学习上,组织学习者讨论公共关系功能和原则的概念,及其进一步讨论塑造形象与制造假象、欺骗公众有什么区别。
这样研讨的效果要优于讲授法。
(二)浓缩教材,以点带面,精讲重点在其中穿插案例分析教学法
总所周知,开放教育的课堂教学只是远程教学手段中的一种,而大部分课本理论学习在于学生自学。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和疑点进行讲解,但是大部分学员工学矛盾突出,事先自学的很少。并且单单的讲解理论十分枯燥。对于这个难题可用案例教学法解决。
案例是以企业现实问题为对象,以事实和数据为依据,是实际工作的仿真和缩影。所以在其中穿插案例教学既将理论讲解融入进案例,又和学生的实际工作挂钩,提高了学生的兴趣。比如在《人力资源管理》第六章员工招聘管理:第一节 员工招聘管理概述、第二节员工招聘途径与流程、第三节 员工甄选流程与方法 第四节员工入职管理。每讲解一个流程就结合一个经典案例。以案例教学讲解为主,抽象概念融入到具体的事例当中,一反过去先讲概念再举例子的做法。在案例教学中,全体学习者面对同一个案例,在教师的指导下,各抒己见,以引起争论,经过充分的讨论,取得可行的最佳方案。学员反映印象深刻,也乐于接受。而成功的运用案例分析法,必须事先进行认真的准备。教师扮演的角色不应该仅仅是教科书原理的说教者,而应该是催化剂、有效的信息源,在课堂上提出探讨性的问题以引发学习者之间热烈的辩论,尽量让每个参加者陈述他们的看法,征求他人的意见,作出自己的决策。通过对学习者的有效引导,使学习者对教师的依赖程度降到最低。
(三)在实际教学中,运用情景模拟法,达到课堂实践的效果
情景模拟法,又叫角色扮演法,就是为学习者提供一种真实的情景,要求一些学习者扮演某些特定的角色并出场表演。其他学习者观看表演,注意与培训目标相关的行为。运用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学习者处在他人的位置上思考问题,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换位思考。可以体验学习者自我控制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从而提高学习者处理各类问题的能力。
比如《人力资源管理》第七章员工培训管理中的第二节员工培训的方法,要求学习者事先准备好培训的背景、时间、地点、内容,并且做好心里准备、资料准备、技术准备、人员准备,在进行模拟员工培训的过程中,学习者不由自主的就会运用教材的培训的各类技巧来达到目的,而且由于是自我的角色扮演,有的学习者不知不觉已经忘记在模拟,俨然自己是人力资源管理培训高手,想尽千方百计来提高和培训。
又如在第四节绩效考核的方法中,同样由学习者来扮演绩效考核的一方和另一方。而劝说者在绩效考核过程中同样运用自我工作实践经验,对考核者进行绩效方面的各个评价。课堂气氛紧张而活波。观看扮演的学习者也同样为考核者出主意,并也在不断学习表演者的考核经验和技巧。这样真正达到了让学员的自主学习和主动学习,最大程度上的调动学习积极性。
在有的教学过程中,运用案例教学法与情景模拟法相互穿插的方法可以达到非常好的效果。如第九章《员工薪酬管理》。这一章是非常典型的实践教学章节,基本上没有什么高深的理论。在学习过程中,先采用案例教学法,引用白沙集团的薪酬的例子来说明,以加深印象;然后用情景模拟操作教学法来学习相关的薪酬内容。要求几位学员模拟公司员工的身份在办公室这样的地点,进行薪酬的讲解和让学习者上讲台展示,并请其他学习者就薪酬的管理方面进行点评。通过这些模拟操作,使学习者得到真实而有效的锻炼。
以上几种方法都有自身的长处和短处,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和领域。再好的方法一不是万能的。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教学的目标、学习者的特点和教学的资源等因素来选择合适的方法。开放教育的实践教学模式是实施远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对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指导,课程教学目标、任务与特点,知识体系结构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对多媒体资源应用的引导以及对课程重点、难点、考点的讲授和辅导,及其在面授辅导课的时候进行实践教学,以便让学生对课程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
参考文献:
[1]人力资源管理编写组.人力资源管理[M]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2]沈光辉.课程实践教学[M]中国远研教育,2011.(3)
[3]厉以贤.学习社会的理念和建设[J] 高等教育研究,2013(5)
[4]Glenn R. Jones, 网络教育 -----21世纪的教育革命,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
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范文3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管理;导向研究
经济全球化,贸易全球化成为现今世界发展的趋势,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知识与信息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企业创新就必须将各种有利因素利用好,对自身的条件进行优化配置,改变传统的经营管理方式,创新具有竞争力的新方式、新方法,面对知识经济时代,就必须将知识管理导向与人力资源管理进行融合研究,不断创新,成为企业发展的长久动力,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实现企业的不断进步。
一、知识背景下的人力资源管理
(一)二者之间的关系
人力资源管理是通过招聘,培训等多种方式进行人力资源的管理与整合,从而满足企业的发展需要,以及未来的管理运作,实现企业的效益最大化。知识管理是知识的创造与整合,实现企业内部的调用与部署,从而实现企业知识的管理与整合。人力资源与知识是不可分离的两部分,想要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就要把他们结合在一起来讨论,人力资源与知识资源是企业竞争力的有利组成部分,因此,在企业的管理过程中,企业应不断吸收先进的思想,整合优秀的资源,不管是知识资源,还是人力资源,营造独特的企业文化,优化企业管理机制,从而使二者之间相互配合,实现效益最大化。
(二)相互作用
人力资源与知识资源是密不可分的两部分,人力资源是知识资源的先决条件,知识资源又反作用于人力资源,二者之间相互配合,相互融合,促进企业的发展。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为知识管理部门提供人力资源的支持,从而优化其内部人员的配置,同时,二者之间又可以相互合作,共同组织企业文化的宣传活动,为企业员工专业素质的提高提供培训,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或是组织专门的入职培训,形成良好的业务培训机制,使入职员工能够尽快适应企业的运作,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为知识管理部门制定专门的考核制度,协助知识部门进行业绩的考核,并进行相应的奖惩,从而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知识管理部门帮助人力资源部门制定具体的工作目标,明确其工作方向,包括员工分配的大体框架,以及具体的资源配置,为其进行员工的考核提供知识管理方面的建议,知识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知识管理部门可以帮助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构建企业文化,组织员工进行知识培训,提高员工的专业素质,使员工自身的发展得到极大的提高。
二、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一)招聘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人力资源的管理,简而言之就是对企业的人力的管理,如何获取人才成为其考虑的重要问题。其中重要的环节就是人才的招聘与甄选,一些能力强,素质高的应聘者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为企业的发展带来有利影响。一个企业想要提高竞争力,必须提高用户体验,提高服务的质量,企业应选拔能力强的员工为客户服务,从而使客户对企业拥有良好的印象。在招聘的过程中,企业应该对员工的素质与技能有一个初步的预测与研究,选取能够为企业创造效益的员工,优秀的员工能够在短时间内为企业创造较大的效益。
(二)奖惩机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人力资源成本在企业的构成中占据着很大一部分,只有正确利用好人力资源的管理才能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奖惩机制能够有效地促进员工的发展,薪资奖励能够提高员工的积极性,提高企业的收益,良好的奖惩机制能够使员工更加负责任,减少人员的流动,企业的发展更加稳定,人力资源的配置更加优化,对于企业与员工之间二者是双赢。
三、知识管理导向对企业绩效的作用
知识管理通过提高企业的实际能力来提高企业的效益,从而对企业的绩效产生影响。一个企业能否在激烈的竞争中,仍然保持着强有力的竞争力,绩效是其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将企业的知识管理导向落到实处,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并支持企业进行不断创新,提高绩效的同时保持知识管理的持续运行,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条件。
四、结语
综上所述,人力资源管理与知识管理之间相辅相成,互为支撑,二者是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企业的发展高度。一个企业的知识管理水平对于企业知识的探索与利用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为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了重要支撑。知识管理通过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间接影响着企业的绩效。人力资源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着企业的绩效,绩效的提高也提高着企业的竞争力,二者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从而实现企业知识管理结构的调整,对企业的绩效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丽萍,王宪君.试论我国人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问题[J].黑龙江财专学报,2010(04).
[2]孙柏英,祁光华.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0).
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范文4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组织绩效;人力资本
就目前而言,人力资源管理在我国应用的时间还比较短,这种管理体制在我国还属于处在起步阶段。虽然,今年来,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研究在我国已经得到重视,且应用也比较广泛,但是,人力资源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至关重要,所以,对这方面的研究还需要更进一步。而且,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对于组织绩效的影响也比较深远,更需要相关人士进行研究和探索。
1.人力资源管理和组织绩效的相关理论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指的是企业为了能够切实有效地达到组织的战略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有计划、有战略意义的人力资源活动及政策。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最主要的特点是强调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的配合,围绕企业战略目标来制定相关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和部署,为企业战略的实施提供服务和支持。
组织绩效是指组织在一定经营期间的组织经营效益。组织经营效益水平主要表现在赢利能力、资产运营水平、偿债能力和后续发展能力等方面。国内学者彭剑锋等根据其对国内数十家企业提供的人力资源管理咨询的经验,提出了提升企业战略能力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该理论核心在于形成“战略-组织-人力资源”的传导机制,并通过企业的任职资格提升、组织变革来有效支撑企业的战略转型,使企业增强竞争力,实现高绩效。
2.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对组织绩效的影响
虽然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在我国各大企业的应用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对于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对组织绩效的影响的研究还处在一个迷茫阶段。然而事实上,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对于组织绩效的影响,对于企业效益的影响都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因此,要加大对这片接近空白区域的研究。本文对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对于组织绩效的影响进行了一点点研究,以期为相关人士进行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2.1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影响投资收益
近年来,各大小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越来越大。因为,各个企业正是看到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对于一个企业的效益。然而,在众多的好处当中,人力资源管理对于企业投资收益的增加是每个企业都比较关注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提升对于企业投资收益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可以提升员工的工作技能。那么是如何提升的那?答案就是通过培训。培训不仅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技能,同时还可以提升员工的素质,只有员工的工作技能和素质水平提升了,员工在工作时才会努力、认真,工作才会有效率、出效益。而且,通过人力资源的管理,使得员工领会到培训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次提升自己的机会。另一方面,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可以改善员工的工作态度,要达到这一目标,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工作人员要做的就是采用激励员工的措施。员工通过努力工作,为企业赢得客观的利润,企业拿出一部分作为进步员工以及工作努力员工的奖励,受到奖励的员工会继续再接再厉继续努力工作,而没有得到奖励的员工自然也会想法设法的努力,如此一来,对于企业的效益是十分有利的。
2.2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影响选人政策
首先,合理的选人政策即人力资源规划、有序的招聘程序和严格的筛选是保持组织获得高水平人力资本的关键。人力资本是组织正常运作的前提条件,因为组织中的工作最终要靠人力资本来开展。因此,只有将人力资本转化为实际工作成果和绩效,才能实现组织目标。获取人力资本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从组织外部招募一些具有丰富知识与经验的员工;二是直接从组织内部寻找合适的员工。其次,选人政策与员工流动有直接联系。有效的选人政策能够确保组织录用到认同组织文化和价值观的员工,招聘到最适合组织工作的员工,使其性格、心理素质等符合工作岗位要求,从而使得每一位员工都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充分发挥其才能,并且对组织产生较强的忠诚度及归属感,有效的避免因选人不当而导致员工士气低下,高缺勤率、高离职率的现象。最后,选人政策与雇员投入有间接的关系。通过完善的选人政策,企业能够聘用到一些真正想到企业中工作的员工,从而充分发挥其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2.3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影响人力资本
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影响人力资本。其一,人力资本水平的高低与人力成本直接相关。企业要想获取高素质的员工,就必须扩大招聘的范围,采取各种测评工具对应聘者进行筛选, 以确保获得的员工是组织真正需要的高水平的人才。这一切都需要企业支付较高的成本。组织要想使这些高水平的员工释放其所有能量,必须在物质和精神需求上满足他们, 向其支付高的薪酬和优厚的福利以及各种培训。其二,高的员工满意度将降低人力成本。组织中员工满意度高必然会在工作中保持高昂的工作热情,处处为组织的利益着想,工作效率也会大幅度的提高,从而相应的减少组织的员工配备。其三,较低的员工流动率保证了员工队伍的稳定性,使组织不会出现大量的资深员工流失、人力资源投资没有得到预期的回报和人力成本支出增加的情况。最后,员工对工作的投入程度越高,表明其对组织认同感也就越高,在工作中就会充分施展自身的才华,为组织发展尽心尽力。为了能够为组织做出更大的贡献,员工会主动地学习相关的知识、技能,接受各种培训,提高自身素质,把自己塑造为复合型人才,继而带动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使得组织的整体素质跃上新的台阶,提高组织的人力资本存量,建立人才竞争优势。
2.4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影响流程优化
首先,人力资本与流程优化有必然的联系。流程优化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其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精简不必要的活动,把工作整合到一起,从而达到节约大量成本的目的,流程优化的关键在于向客户提供其所期望的服务。流程优化的核心是创造性和创新性在流程中的应用,而创造力和创新力主要来源于员工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同时,管理者绘制、分析和改进或再造流程的能力直接关系到流程优化工作的成功与否。上述这一切均被证明与员工的综合素质(即人力资本)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即员工的人力资本存量越高,组织的流程优化工作就越有效。其次,员工较高的工作满意度和组织承诺度表明员工愿意为组织贡献自己的力量,积极参与经营管理,主动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分析流程中工作是如何开展,并自发的以团队的形式对组织现有流程进行讨论分析,集思广益,完善或再造现有流程,使得流程能满足内部客户的需要,提高流程的效率和缩短流程周期。
3.结论
就目前的经济形势而言,企业之间的竞争越发的猛烈。企业如果想要在艰难的竞争条件下生存下来,并成为佼佼者,那么就必须要注重人力资源管理。因为,员工是一个企业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而员工队伍的建设有赖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管理。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人力资源管理对组织绩效有着深远的影响。所以,为了企业的发展进步,认清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对于组织绩效的深层影响,对人力资源管理加以重视是十分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范文5
介绍了匹配理论的概念、研究进展和实践意义,针对传统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运用匹配理论,提出了改进人力资源管理的措施。
关键词:
人力资源管理;匹配理论;改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2009902
人力资源是组织的第一资源,人力资源管理是现代管理的核心。不断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是提高组织竞争力的需要,更是组织生存的重要保证。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是“使人尽其才,事得其人,人事相宜,以实现组织目标”,也就是使人与组织实现最大程度的匹配,从而最大限度的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为实现组织目标服务。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现代人的自立意识、自我意识越来越强,对职业的看法不仅仅是作为谋生的工具,而是把职业作为实现人生价值、人生目标的途径,这就对组织提出了严峻挑战。如何调动知识型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提高组织效能,成为每个组织面临的紧要现实问题。仅靠提高福利待遇等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难以达到理想效果,人与组织匹配理论为我们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能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1人与组织匹配的概念
人与组织匹配(P- O匹配)涉及的方面比较多,在国外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由Muchinsky和Monahan提出的一致性适合(supplementary fit)和互补性适合(complementary fit)的观点。所谓一致性适合,是指个人和组织具有同样的或相匹配的特点;而互补性适合则是指个人和组织能互相满足对方的需要,进一步说,组织的需要能通过其成员卓有成效的工作去实现,反之亦然。
另一种是Edwards提出的需要-提供(needs-supplies)和要求-能力(demands - abilities)的观点。从需要-提供的角度看,当组织满足了个体的需要、意愿或偏好时,个人与组织之间也就实现了匹配;而从要求-能力的角度来看,如果个体的能力能很好地满足组织的要求,则在个人与组织之间便实现了匹配。
针对于P-O匹配的复杂性,Kristof在前人研究的基础提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P-O匹配模型(见图1),他将P-O匹配定义为三种情况下员工与组织的相容性:作为组织成员的个体与组织至少有一方能够为另一方提供它所需要的资源;个体与组织在某些基本特征上拥有相似特征;以上两方面条件均具备。Kristof将人与组织匹配概念解释为一致性(相似性)匹配和互补性匹配,建立了双因素模型。
Cable将互补性匹配进一步划分为D-A匹配(Demand-Abilities fit 要求能力匹配)和N-S 匹配(Need-Supply fit 需求供给匹配)。D-A 匹配是指组织要求与个体能力匹配,组织要求指与工作相关的任务、义务和职责,而个人能力则指知识、技巧和能力;N-S 匹配是指个体需求与组织供给匹配,是个体的需求被组织所满足的程度。由于人们进入劳动力市场并接受工作的基本动机是获取组织提供的报酬,从员工角度看N-S匹配也许是匹配的最重要形式。
我国学者张翼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P-E匹配内涵各种概念的理论联系进行了描述整理,见图2。
2人与组织匹配理论的研究进展及实践意义
近几年,对P-O匹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P-O匹配维度研究、P-O匹配的测量、P-O匹配的实践意义等方面。P-O匹配维度研究通常从各个维度研究P-O匹配,其中包括人与职业匹配(person-vocation fit P-V Fit)、人与工作匹配(person-job fit P-J Fit)、人与群体匹配(person-group fit P-G Fit)、人与上级匹配(person-superior fit P-S Fit)等。P-O匹配测量主要研究员工与组织的匹配程度或匹配衡量指标。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结果也从不同侧面证明,P-E匹配与员工工作绩效、工作满意度、组织社会化、员工流动和组织承诺、人力资源管理等诸方面管理工作相关或互相影响,如我国台湾学者庄瑷嘉和林惠彦(2005)对不同P-O匹配对员工的工作态度及行为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证明个人-群体匹配和个人-组织适配与员工工作绩效、组织承诺、工作满意度有强的正相关,与离职意图有强的负相关。
3匹配视角下人力资源管理应采取的改进措施
匹配理论改变了传统人力资源管理把人作为一种组织内部资源进行管理的观念,把人作为一种更具能动性、主动性的资源,甚至把人与组织作为两个平等的、交互作用的因素进行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根据匹配理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人力资源管理:
(1)在人力资源战略上,要牢固树立“人力资源是组织第一资源”的观念。在组织的各项资源中,人力资源发挥着统领各项资源的主导作用,处于核心地位。组织战略实施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关键岗位上的关键任务的选择,取决于人力资源战略的成败。我们要把人力资源作为比关系资源、信息资源、金融资源、形象资源、物质资源更加重要的资源对待,把人力资源战略作为组织战略的核心,把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企业的战略合作伙伴,做到人力资源战略与企业战略匹配,用人力资源战略保证组织战略的实现。
(2)在人才培养上,通过培训提高员工在技能、价值观等方面与组织的匹配度,使员工胜任本职工作,热爱本职工作,从而达到提高组织效能的目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运用Edwards提出的要求-能力(demands-abilities)的观点认真进行职务分析,查找职位需求与员工能力之间的不匹配方面有针对性的进行业务能力培训,做到填平补齐,进而提高员工业务能力与职位需求的匹配度。组织管理者要运用Muchinsky和Monahan提出的一致性适合(supplementary fit)观点,查找组织价值观与员工意愿的不匹配点,提炼和营造积极向上符合组织成员共同意愿的组织文化,鼓励、倡导组织成员认同组织文化、践行组织文化,进而提高组织与员工的一致性。
(3)在人才激励上,通过员工需求分析,采取有力措施满足员工需求,进而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积极性。组织管理者要运用Edwards提出的需要-提供(needs-supplies)观点和需求分析理论,认真分析员工需求,查找现有激励政策与员工需求之间差距,有针对性的改进激励措施,采取组合激励、立体激励方式,不断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组织应采取共性激励与个性相结合的激励方式,首先要制定满足多数员工需求的共性激励措施,然后,要根据激励对象不同,采取个性化的激励措施。共性激励措施主要根据组织所在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生活水平、文化习俗等方面因素来制定,个性激励措施主要根据激励对象的年龄层次、学历水平、职位层次等因素来制定。对学历层次较高的技术型知识型员工应采取学习成长和个人发展激励措施为主,薪资收入激励为辅的激励措施,也就是采取以满足员工高层次需求为主的激励措施;相反,对学历层次较低的操作型员工应采取薪资激励为主,培训激励为辅的激励方式,也就是采取以满足低层次需求为主的激励方式。另外,员工需求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时间推移不断变化的,组织应定时进行员工需求分析,根据员工需求变化,调整激励措施。
(4)在人才使用上,要做到量才适用,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适合的人干合适的事。首先,在人才引进上和选拔上,要努力做到个人与岗位匹配、个人与组织匹配,尽量引进和选拔与组织匹配度高的员工。人才引进前,要认真进行职位分析,明确岗位需求。人才引进过程中,要进行应聘人员能力、性格测试和匹配度评估,评估应聘人员与岗位需求的匹配程度,进而根据匹配程度进行员工选拔。要努力做到“岗位要求与员工能力匹配”、“组织薪酬福利与员工需求匹配”、“组织文化与员工价值取向匹配”。彼得・德鲁克非常反对改造员工,他认为,我们与其改造员工,不如选择员工。长处创造业绩,短处损害业绩。组织存在的目的,就是发挥每个人的优点,让大家通过合作创造更大的有效产出。其次,组织应定时对员工与岗位之间的匹配程度进行测试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和组织发展需要,有目的调配员工,达到员工与岗位匹配程度不断提高的目标,从而不断提高组织效能。另外,组织不能被动满足员工需求,应主动了解员工需求,积极满足员工需求,更应该积极引导、转变员工的不合理不现实需求,从而不断提高员工满意度。
4结论
匹配理论为我们改进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运用匹配理论改进人力资源管理,可以提高员工满意度和工作积极性,进而提高组织效能。
参考文献
[1]张德主编,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 Muchinsky P M,Monahan C J.What is personenvironment congruence Supplementary versus complementary models of fit[J].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1987,(31):268277.
[3] Edwards J R.Personjob fit:A conceptual integration,literature review and methodological critique[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Industrial/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1991,(6):283357.
[4] Kristof A L.Personorganization fit:An integrative review of its conceptualizations,measurement,and implications[J].Personnel Psychology,1996,49:149.
[5] Cable D M,DeRue D S.The Convergent and Discriminant Validity of Subjective Fit Perception[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2002,87(5):875884.
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范文6
许多优秀公司,如UPS、GE等的实践也证明,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能够提高组织绩效,开发组织能力并使其最大化,进而提升组织的持续竞争优势。因此,深入研究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或实践组合与组织绩效的关系,对于我国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与组织绩效关系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深受人力资源管理普遍性理论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有三方面:影响组织绩效的因素研究、对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是否是影响组织绩效最重要因素假设的验证、是否存在与组织最优绩效相关联的某些或一系列最佳人力资源管理实践。
研究表明,一些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确定与组织绩效有更大相关。但是批评者认为,能为企业创造持续竞争优势的是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而不是某些单个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因为单个实践容易复制,系统化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具有特质化、复杂性、难以模仿和路径依赖的特点。
不少学者也对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与组织绩效关系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Leverin和Moskowitz (1993)调查了美国100家最好的企业,Lawleretal (1995)调查了《财富》杂志上的1000家企业,均发现员工参与和全面质量管理的运用导致更显着的投资回报。当这些实践作为一个系统来实施时,这些影响是最明确的,它将使相互补充的人力资源实践活动联合成为一个内部一致的系统,并直接与价值创造相关联。
Ivhniowskietal(1997)和Berg(1999)研究了钢铁行业高绩效工作系统中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发现更创新的实践活动与更高的生产率相关联。在对制造型企业研究后,Appelbaumetal (2000)发现,高绩效工作系统中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运用与更高的股票市场价值以及劳动生产率相关联。Paauwe和Richardson(1997)总结了以往实证研究的结果后提出了一个研究框架,他们认为,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会影响人力资源绩效,而人力资源绩效又会进一步影响企业与财务相关的绩效,有些实践还会直接影响企业的财务绩效。
样本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对组织绩效的影响
本文研究假设
在我国改革开放的社会变革中,形成了许多不同性质的企业类型,这些企业中除有少数业绩优良的企业之外,还包括着大量业绩一般或较差的企业。那么,不同性质的企业是否采取不同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组合模式从而影响组织的绩效呢?
因此,本文的假设是:同一地区和时期内,企业性质相同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组合基本一致;即企业性质相同,但组织绩效不同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注重程度(即实践排序)基本一致。
样本数据调查与处理
从2005年下半年起,笔者对四川省82家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情况进行了调查。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46家,占56%;民营企业36家,占44%。被调查企业主要涉及机械、电子、化工、烟草、食品、医药及房地产企业。在46家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中,组织绩效好的企业为12家,绩效居中的企业为20家,绩效差的企业为14家;在36家民营企业中,组织绩效好的企业为11家,绩效居中的企业为16家,绩效差的企业为9家。需要说明的是,组织绩效是由企业的销售收入及其增长率、利税总额及其增长率等财务指标来综合衡量。
在本文所涉及的样本企业里,所谓组织绩效好是指企业的业绩在近3年全省行业的排名中处于前20名,所谓组织绩效差是指企业的业绩在近3年全省行业的排名中处于后30名,所谓组织绩效居中是指企业的业绩在近3年全省行业的排名中处于上述情况的两者之间。
在调查期间,共发放“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注重程度”问卷225份,获得有效问卷166份。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有效问卷97份,民营企业的有效问卷69份。被调查的直接对象是企业人力资源部经理、主管以及总经理。
笔者以Pfeffer(1994)列举的16种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即就业安全感、招聘时的挑选、高工资、诱引薪金(激励)、雇员所有权、信息分享、员工参与与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