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运营方式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互联网运营方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互联网运营方式

互联网运营方式范文1

系统轻量化

其实现在所有设备都在变得便捷、可移动、随处可得,这是电脑硬件的轻量化,受硬件影响,软件系统也会走向轻量化。IOS和Android在智能终端领域已经占据了领导地位,在PC领域还缺乏领导地位的新型轻量化操作系统,考虑到谷歌ChromeOS还没有正式工业化生产,那么国内的腾讯Q+可能是现在最好的例子,Q+具有流畅的操控体验,在同一系统下,不同硬件设备可无差别的实现相同的基础服务,例如浏览器、音乐、视频、游戏、阅读、即时通讯等等,这种友好的应用体验模式,对于用户来说是非常有吸引力的。比如,facebook就计划推出基于html5的应用开发平台,也就是在这个平台上的应用,无论是手机、平板还是电脑,只有支持html5就能使用应用。像Q+和facebook的htm5应用平台这种超越操作系统的“互联网OS”可能会上下一个10年互联网更加精彩。

应用App化

iOS系统与苹果应用商店改变了人们的认知结构。手机由各种各样的应用组成,我们的信息也被分门别类。而在PC端的操作系统,也将延续这种趋势:应用APP化。不管是基础工具应用,还是各种娱乐应用,都将以APP的形式进入到操作系统。目前全球最领先的海外领先的APP平台有三个,分别为苹果APPstore、谷歌应用市场,还有Facebook开放平台。受这一趋势影响,即将推出的Win8操作系统也开始推出自己的应用商店。目前全球领先的APP平台有美国的苹果APPstore、谷歌应用市场,还有Facebook开放平台,以及国内的腾讯Q+、百度开放平台,借助中国互联网市场的庞大用户规模,Q+等开放平台将厚积薄发,扶持出一批媲美美国的顶尖APP应用开发商。

信息云储存化

而信息跨终端实现云存储,则解决了我们现在信息被割裂的现状。不管你是使用手机、平板电脑、台式机还是笔记本,都有望通过互联网操作系统的云端化,而实现信息统一,不必再同时使用多台电脑,或使用U盘粘帖与拷贝。甚至于,我们今后可能只需要一台硬件设备,而实现所有信息与功能的集合。常听业界说云服务、云计算、云某某,但什么样的云才是好的云呢?我认为,只有满足用户需要的云才是好的用。用户有哪些需要呢?最起码的应该包括存储、同步和应用,环顾整个互联网,也只有腾讯一家更有必要推出互联网OS:腾讯的产品线长,用户数量巨大,各种需求层出不穷,当单一的QQ客户端不能满足时,互联网OS产品Q+的推出也是情理之中的。

互联网运营方式范文2

从全球发展看,近年来信息通信领域颠覆性的创新大多与移动互联网相关联,如iPhone iOS、Google Android System、Apple Store、Kindle、米聊、飞聊和豌豆荚等。

摩根斯坦利认为,世界范围内的技术发展一般以十年为周期,当前已进入下一个重大计算产品发展周期,即“移动互联网”发展周期,这是过去五十年来的第五个发展周期。

从发展速度及规模看,移动互联网发展速度远快于桌面互联网且规模大得超乎想象(百亿级用户),它代表着几大趋势的融合,如3G、社交、视频、网络电话和智能移动信息设备。目前来看,移动互联网已改写了互联网、移动通信乃至整个信息通信领域的发展图景。

从移动互联网研究成果看,方亮[1](2011年)针对移动产业生态系统竞争展开研究,分析了移动生态系统的内涵,并对主流移动生态系统进行对比,最后结合移动生态系统的体验对消费者选择的影响力,给出了移动生态系统的发展方向建议。易振宁[2](2011年)结合移动互联网产业链变革的特点,提出了针对性策略建议。陈志刚、王茜、韩正君[3](2011年)从移动互联网产业管制的角度,分析了管制的现状,并从市场准入、信息不对称管制、垄断行为管制以及虚拟资产管制四个方面出发,提出了移动互联网管制体系的建议。张云勇[4](2011年)针对分布式智能开放运营架构展开研究,提出了DIOS分布式智能开放系统,并重点讨论了系统架构和关键技术。吴钢[5](2011年)从运营商的产业实践和企业基因模型的理论分析两个层面,探讨了电信运营商的产业定位和商业模式选择问题,并就能力开放的商业模式的实施提出了建议。李安民[6](2011年)从运营商角度分析了移动互联网的本质及趋势,提出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电信运营商的角色定位和主要对策。姜奇平[7](2011年)从移动互联网对电信运营商转型的要求展开研究,提出了从转型的角度看待运营商如何适应数据核心业务。杜娟[8](2011年)从拓展用户规模、拉动用户流量消费、提升流量价值和完善机制体制等4 个方面,提出了移动互联网流量经营策略建议。总体来看,现有成果对于移动互联网的内涵、业务体系、服务特征、商业模式、竞争主体及策略和运营商应对挑战的对策等,未从运营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角度展开细致的研究。

2移动互联网的本质分析

李安民[6](2011年)提出“移动互联网的立足点是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创新点是移动性、移动互联网的价值点是社会信息化”的观点,笔者表示认同,但现有成果对移动互联网本质的分析尚不透彻。下面将根据运营商工作实践,对移动互联网的本质进行多角度的阐述。

2.1 移动互联网的内涵

基于运营商工作实践,关于移动互联网的理解如下:

一是移动互联网是互联网与移动通信各自独立发展后互相融合的新兴市场,目前呈现出“互联网产品移动化强于移动产品互联网化”的趋势。

二是“移动互联网”的核心是互联网,可认为移动互联网是桌面互联网的补充和延伸。

三是虽然移动互联网与桌面互联网共享着互联网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观,但移动互联网有实时性、隐私性、便携性和准确性的特点。

结合相关研究机构及学者对移动互联网内涵的界定,本文认为:移动互联网是指用户从自身实际需求出发,通过手机、MID(Mobile Internet Device)等无线终端随时随地通过移动通信网接入互联网并享受服务,它包括四个要素:(1)移动网络,包括2G、3G和E3G等(不含固定无线宽带接入、不含无移动功能的WiFi);(2)面向公众的移动应用及互联网服务(WAP和WWW方式),具有移动性和移动终端适配性等特性;(3)移动终端;(4)需要移动互联网应用及服务的用户。

2.2 移动互联网的业务体系

吴钢[8](2011年)将移动互联网业务分为内容类、服务类、广告类三大类,未从本质上对移动互联网的业务体系进行划分,存在较大的局向性且理论指导意义不强。基于移动互联网内涵的理解,本文认为移动互联网的业务体系主要包括三大类:

一是桌面互联网业务向移动终端的复制,从而实现移动互联网与桌面互联网相似的业务体验,如移动搜索、移动电子邮件等。

二是移动通信业务的互联网化,如移动VoIP、飞信等。

三是结合移动通信与互联网功能而进行聚合(包括网络能力聚合、应用聚合及数据聚合)的有别于桌面互联网的业务创新,这是移动互联网业务的发展方向,如移动Web2.0、移动位置类业务等。移动通信功能包括网络能力(网络鉴权、定位能力、Push信道和网络支付等)及用户信息(终端配置、SIM卡、身份、业务订购、通信行为和帐务计费等);互联网功能包括互联网技术(搜索、Widget、Mashup等)、互联网信息及应用(内容、地图、视频和游戏等)。

2.3 移动互联网的特点及服务特征

移动互联网继承了桌面互联网开放、协作、无中心的特征,又继承了移动网的实时性、隐私性、便携性、准确性和可定位的特点,具体来看,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服务特征:

(1)满足用户需求多样化:时间碎片化,生存方式数字化,信息来源去中心化,信息与应用焦虑化;

(2)移动Web2.0:满足随时、随地、随意的融合信息交互,同时UGC、SNS迅速发展;

(3)应用Widget化:自主化、定制化,简单易用化、可传播化;

(4)设备特性:种类多样化,触摸式交互,多通道交互,屏幕尺寸、终端与服务融合,价格较PC低廉,更新速度快;

(5)平台特性:iPhone OS,Google Android,Windows Phone;

(6)移动媒体属性:移动互联网独特的新属性可以更好地满足人们四大基本媒体需求(沟通、信息获取、娱乐和交易),同时可精确满足个人的即时需求,这是移动媒体最本质的特征。

2.4 移动互联网用户需求分析

移动互联网的用户入口(即用户第一接触点),主要包括手机浏览器、手机搜索、手机SNS、应用商店、手机门户网站、客户端应用(IM)和手机输入法。

用户对移动互联网业务的需求趋势,IBM认为是“用(实用化)、玩(娱乐化)、看(媒体化)”,如图4所示。

2.5 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多样性

从收费模式看:

首先是免费模式,如运营商通常使用的前向收费及包月收费(流量包月、时长包月、业务应用包月)模式。

其次是付费模式,包括四大类别:(1)一是伪免费即直接交叉补贴:1)未来费用贴补当前费用。如1元购机,运营商通过话费补贴手机费用;2)产品贴补相关服务。如微软通过销售Windows Mobile操作系统的费用,补贴在其上推出的Myphone服务费用;3)相互协同的产业链环节间交叉贴补。如苹果通过App Store打造iPhone应用的生态系统,App Store本身并不盈利但却促进苹果终端销售。(2)二是三方市场模式即广告主付费:1)CPC(Cost-Per-Click)收费。按网络广告点击次数向广告商收费,用户免费;2)多方共赢平台。如Google与免费音乐网站巨鲸网合作,推出音乐搜索,由巨鲸音乐网与正版音乐产业对巨鲸音乐广告收入进行分成,谷歌通过自身搜索技术和用户基础为巨鲸音乐带来新的产品功能、体验和大量用户。(3)三是少数人为多数人付费模式:1)VIP会员收费,如VIP QQ号码收费;2)网游道具收费,如游戏免费、道具收费;3)增值服务收费,如Skype基础通话服务免费、增值服务(向手机打网络电话)收费。(4)四是非货币模式:如UGC、Wiki,上传者赚取的是自己的名誉、关注度等非货币价值,免费上传内容为大家共享。

从业务类别来看,每种移动互联网业务都有适合其发展的商业模式。如移动门户,NTTDoCoMo与合作伙伴共享内容收益并获取高额流量费收入;雅虎以网站广告收入为主,渗透手机业务多领域。

从参与主体看,终端厂商盈利源自终端销售和服务应用费;电信运营商盈利源自通信费、信息服务费、广告费和销售分成;互联网企业源自信息服务费、广告费和分成收入等。

3我国移动互联网发展现状

3.1 移动互联网用户发展情况

(1)我国移动用户接近10亿户,3G市场格局平衡

2011年底,我国移动用户达到9.86亿户,当年净增用户1.27亿,年增长14.8%。3G用户超1.28亿,渗透率达13.0%,其中TD-SCDMA达到5121万户(无线座机占比30%)、WCDMA达到4002万户、CDMA2000达到3719万户。(数据来源:工信部)

(2)我国手机网民突破3.5亿户,单月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接近5500万G

2011年底我国手机网民达到3.56亿户,占总体网民的69.3%;我国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逐月上升,2011年12月当月流量达到5446万G,全年累计同比增长37.4%。(数据来源:工信部)

3.2 移动互联网终端发展情况

2011年我国3G终端出货量超2亿台,超过2009年和2010年的总和。其中3G手机1.74亿台,占比近87%;3G智能手机出货量占比达60%。2011年10月,我国3G手机出货量占比近53%,首超2G手机。(数据来源:工信部电信研究院)

3.3 移动互联网业务发展情况

当前移动互联网应用本地化趋势明显,如微博、移动SNS、移动视频、移动电子商务、应用软件商店和移动搜索等业务成绩斐然。随着各方主体积极参与,移动互联网业务应用逐渐完善,应用商店生态圈成为重点。预计2012年中国手机应用下载达到109.59亿次,年增长199%;中国应用商店市场规模达到17.45亿元,年增长178%。(数据来源:艾瑞咨询)

3.4 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情况

近年来,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应用的创新,网络经济规模持续攀升,年增长率逐年提升且维持高位运行,2012年网络经济规模超过4500亿元,达到4751亿元,年增长77.3%。2011年移动互联网增速首超网络经济规模增速,2012年移动互联网规模达到787亿元,年增长94.5%。

4移动互联网竞争主体及电信运营商面临的挑战分析

4.1 移动互联网市场竞争的主体及策略

移动互联网产业链不断裂变和细化,价值链主体多元化,运营商在移动互联网领域的竞争不仅来自同质企业,更多来自异质企业。从目前来看,移动互联网市场竞争的主体为运营商、互联网企业、终端厂商,三股力量的发展策略和路径各不相同,但最终竞争的焦点都在于把控用户第一接触点。随着移动互联网发展的进一步深化,未来可能会出现新的主力。

4.2 电信运营商面临的挑战

随着移动互联网各价值链主体在价值链上不断进行横向延伸,电信运营商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数据流量的爆炸性增长对网络承载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2)业务收入增长速度远低于流量增长速度,量收不匹配现象进一步凸显;

(3)移动互联网生态环境和商业模式变化冲击运营商传统运营模式,运营商面临管道化;

(4)多方参与主体跨界融合,移动互联网正形成“云、管、端”立体化竞争局面(“云”指移动互联网应用服务平台技术;“管”指面向移动互联网的网络平台技术;“端”指移动智能终端软件平台技术、移动智能终端硬件平台技术和移动智能终端原材料元器件技术)。

5电信运营商的对策建议

面对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运营商要赢得竞争,抓住移动互联网这一历史性机遇,必须了解并遵守一定的准则,抓住关键点,有所为、有所不为。

5.1 应对移动互联网挑战的六大法则

MIT的Michael A.Cusumano教授在STAYING POWER: Six Enduring Principles for Managing Strategy and Innovation in an Uncertain World一书中关于持久力的六条法则,为应对移动互联网挑战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实际行动指南,见表3:

5.2 运营商迎接挑战、把握机遇应抓住的四大关键点

(1)确保通道优势――加强网络能力建设,应对流量激增的挑战

持续加强网络能力建设,为用户提供高效、安全、稳定的网络环境,是运营商长期的工作重点。

1)要持续建设3G网络,加大承载网研发创新,强化网络覆盖,完善网络质量,优化网络能力;

2)要着力加强P2P、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应用研究,推动基础网络的低成本高效运营;

3)要加强涵盖2G、3G和下一代通信标准的网络演进策略与系列标准研究,推进下一代网络大规模商用进程,为移动互联网的未来提供更高效的网络基础和服务。

(2)与互联网企业合作开展业务创新,应对其可能带来的威胁

运营商与互联网企业合作的必要性:

1)互联网企业创新机制和能力更加符合移动互联网产品开发的要求;

2)互联网企业的组织架构和运营机制较运营商更加适应业务创新需求。其研发人员占比高、研发投入占比大、研发机制灵活,如当前运营商业务部署时间为1年,则互联网企业约为3个月;

3)与互联网企业合作是运营商进军移动互联网的主流模式之一。运营商希望借由移动互联网实现由通信运营商向智慧运营商(smart operator)转变。

(注:智慧运营商内涵主要包括通过精细化内容运营,满足用户日益增加的内容需求;挖掘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贴身业务;利用资本运营方式建立起互联网运营能力。智慧管道(smart pipe)内涵主要包括积极引进知名互联网典型业务,提升用户粘性;为互联网业务开发者开放API,创造更便利的开发环境;打造第三方应用平台,聚集更丰富的应用内容。纯管道(pure pipe)内涵主要包括积极地引进互联网典型的各种应用,为知名的互联网应用提供定制终端。从效果来看,smart operator、smart pipe明显强于pure pipe。)

运营商在竞合中要逐步建立起强大的信息存储和计算能力,把握移动互联网未来竞争的关键。从资源的角度看,与以往一样,在未来的信息社会,竞争很大程度上是比谁占有更多的(信息)资源和资源的有效利用。海量的资源孕育着巨大的商业机会,以Google为例,其广告业务实质上就是利用用户搜索信息,通过竞价排名的方式获得巨大的收入;Google具有至少45万台服务器和超过美国政府的计算能力,这些服务器上存储着大量的经过处理的数据,这些数据的挖掘和利用正在进行研究。Google的实力不仅体现在其软件和互联网服务方面,还体现在全球最为庞大的信息资源库和信息处理能力。

(3)凝聚终端力量,应对明星手机的挑战

运营商应实施开放的、多样的智能手机合作策略,进一步满足细分高端用户的市场需求,达到整体上与iPhone等明星手机相匹敌的效果。一是iPhone等明星机在吸引与保有高端用户和新增市场方面有较大优势;二是运营商与Apple合作不会给运营商带来明显的财务和资本市场方面的好处;三是运营商与iPhone的排他性合作会给没合作的运营商带来冲击,但冲击没有想象的大。

(4)通过商务模式创新,开创业务增长新蓝海

运营商要选择适合业务发展的商业模式,通过价值共享推动合作共赢。

1)结合移动互联网内容收入占主体的特点,根据各类产品和业务的不同类型,选择或创新商业模式,通过不同的方式实现盈利:内容使用收费,业务流量收费,专利授权收费,网站会员收费,网络广告收费,游戏点卡收费,支付分成收费,以及平台出租收费等。

2)在商业合作过程中,以价值共享、合作共赢的理念,推动产业链广泛、持久的合作。随着对“客户价值”理解的深入,所有使客户带来价值的业务,都由运营商行使绝对主导地位已经不现实。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合作共赢将成为主旋律。

互联网运营方式范文3

中国移动互联网业务发展始于2005年,之前主要以Wap的方式作为网络支撑。自2009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发放3G牌照以来,中国三大运营商加快了移动互联网业务方面的投资与建设步伐。志在以3G技术提升移动互联网业务品质,拓展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争夺市场份额。2移动互联网发展现状

近年来,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迅猛,据最新数据显示,2011年第2季度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达3.69亿人,环比增长7.6%,相比去年同期呈现72.3%增长速度;市场规模达到77.9亿元,同比增长93.8%,环比增长20.9%。同时全球的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和市场规模也已超过10亿和40亿美元。

以上数据体现出庞大的移动互联网业务需求和市场潜力,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网络质量提升、终端接入多样化和用户类型多元化。

2.1网络质量的提升

3G牌照发放后,国内三大运营商寄望于通过3G网络的速度优势,以提升移动互联网业务的用户体验。纷纷致力于3G网络的规模化建设。为弥补3G信号的覆盖问题,采用2G、3G、Wi-Fi互补的方式,在全国多个地市开展无线城市建设项目;同时,三大运营商均涉足4G网络的测试与试点,为即将到来的4G高速移动互联网积极准备。

2.2终端接入的多样化

在终端方面,智能终端的飞快发展也大力推动着移动互联网产业的升级,从炙手可热的iPhone、新机不断的HTC到背水一战的NOKIA都暗示着未来的移动终端竞争,是OS的竞争,也是用户体验的竞争。

IOS、And roid、Windows Phone、Symbian、MeeGo等多种OS间的功能日益趋同,多点触摸、GPS定位、高清摄像、超大存储等硬件设备配置的日益趋同,缩小着移动互联网业务用户体验的差异。

并且所有的OS,无论是否开源,都不再局限于手机终端的使用,终端厂商可以根据市场需求,推出搭载移动接入设备(SI M卡模块、Wi-Fi模块)的不同类型移动互联网终端,诸如:平板电脑、MP3、手持游戏机、电子阅读器、车载GPS等,使得用户可以在不同设备间无缝体验相同的移动互联网业务,大大降低了由于设备局限引起的业务不连贯现象。

2.3用户类型的多元化

由于移动互联网业务资费门槛较低,手机终端的操作复杂度远远低于个人PC,各种文化层次、年龄层次、收入层次的用户都愿意使用该类业务;用户需求的存在,使移动互联网业务提供商愿意为某类特定人群开发相应的业务,如商务人士适用的移动办公、年轻群体适用的移动多媒体、家庭主妇适用的本地商品价格对比等。业务类型的丰富又进一步促进用户规模的发展,如此良性循环,最终扩大了移动互联网业务的用户类型,为用户规模持续增长奠定基础。

3 移动互联网业务特征

移动互现网业务特征可以从业务运营和业务类型两个角度加以分析。

3.1从业务运营角度分析

移动互联网最初只是由电信运营商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典型业务包括互联网浏览等,但自从1999年NTT DoCoMo推出imode服务以来,移动互联网发展成电信运营商与内容提供商合作开展的模式,即基于移动网络接入的集成应用服务模式。随后,由于手机终端功能与系统的不断强大,出现了APPLE等以终端厂商为主导的应用商店型服务模式,使移动互联网更多地作为一个接入渠道,实现类似于互联网的应用功能。由此,业务运营地位的争夺在终端厂家、内容提供商、电信运营商之间展开了。

终端厂商,如APPLE、三星、NOKIA都推出了自己的应用程序商店,用户可以通过多种环境获取商店中的应用,其中的移动互联网应用又可以通过多种网络环境运行和进行数据交互,这种方式基本摆脱了电信运营商网络的束缚,实现了业务运营的独立。

终端厂家的这种模式是国内电信运营商最不希望看到的,因此电信运营商采用多种方式来干扰或影响这种商店消费式的运营模式,如自行推出应用商店(中国移动的Mobile Market)、与终端厂家合作定制(中国移动的“心机”)、引入机型合作分成(中国联通引入iPhone)等。

内容提供商除一直致力于移动互联网业务的老牌企业外,还出现了很多互联网企业涉足移动互联网业务的现象,如Google不仅推出了And roid系统和终端,还建立了“电子市场”,最近开始提供基于云概念的Google+服务;Facebook、Twitter等公司也推出了相应的移动互联网应用。在如此复杂的产业环境,如此多维的运营模式中,电信运营商如何发挥优势,在产业链中占有一席之地,值得深思。

3.2从业务类型角度分析

3G网络普及,大大拓展了移动互联网业务的类型,从早期的Wap资讯类信息的获取,发展到Web形式的多方位业务类型,包括移动lM、移动支付、LBS、移动多媒体、Web浏览、NFC等。

根据服务类别,移动互联网业务可以分为以下几类:资讯类、社交类、娱乐类、支付类、服务类、商务类等,具体可参见表1:

Gettag公司在《全球移动互联网市场数据》中呈现的一个信息,可说明目前全球手机用户最喜欢使用的移动互联网业务为:手机游戏、天气资讯、手机地图、社交网络、手机音乐、新闻资讯、娱乐资讯、手机订餐、手机视频。预计到2012年,全球移动互联网的十大热门应用为:移动汇兑、LBS、移动搜索、移动浏览、移动健康监测、移动支付、NFC、移动广告、移动JM、移动音乐。

正如著名IT风险投资人约翰・杜尔(John Doerr)于2011年2月提出的一个概念“SoLoMo'’一样,未来移动互联网业务类型的发展方向就是So

SociaI,社交;Lo――Local,本地位置;Mo――MobiIe,移动网络。电信运营商的移动互联网运营的切入点就是Mo,移动网络。

4 电信运营商优劣势分析及发展建议

4.1优势

国内三大运营商经过近20年的运营与资源积累,在开展移动互联网业务中呈现出以下优势:

(1)庞大的用户规模

截至2011年6月30日,中国移动总用户数达到6.17亿,中国联通总用户数达到3.29亿,中国电信总用户数达到3.51亿。可见在移动通信市场,电信运营商品牌的影响力绝对处于强势的地位。据工信部的数据,到2011年4月,中国的移动通信用户数超过了9亿,从某种意义上说,意味着移动互联网有9亿多的潜在用户数,这对电信运营商移动互联网运营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2)稀缺的号码资源

号码资源是电信运营商独有的资源,虽然号码实名制还未正式展开,但至少目前的号码资源仍标识着用户在移动网络的身份,用户的基础信息、使用习惯、关系信息都通过手机终端这一媒介与号码资源进行了绑定,开展用户关系管理、用户数据挖掘的工作由于号码资源 的存在而变得简单。电信运营商如何保护、利用号码资源,是发展移动互联网业务的第一步,也是与内容提供商开展合作的筹码之一。

(3)雄厚的自有资金

国内三大运营商,特别是中国移动拥有雄厚的自有资金,在新技术新业务研发方面投入了较多的资源,取得了较好的收益。在移动互联网运营方面,中国移动斥资在全国成立了基地,包括广东互联网基地、浙江阅读基地、四川音乐基地、上海视频基地、辽宁位置基地、湖南电子商务基地、江苏游戏基地和福建手机动漫基地。各基地业务类型不同,业务领域研发重点不一,推出的移动互联网业务各有特色,而这些没有雄厚的资金作为后盾是无法实现的。

(4)成熟的网络覆盖

与国外电信运营商对比,国内三大运营商网络覆盖在规模上优势明显。移动互联网业务开展的载体是移动通信网络,业务活动的顺利开展有赖于优良网络的支撑。三大运营商成熟的大规模网络覆盖正是其运营移动互联网业务的关键。

4.2劣势

与国内外的移动互联网企业相比,国内电信运营商存在着以下关键性的不足:

(1)没有专业运营团队

目前,国内电信运营商除了几个关键业务以独立的公司模式运营外,大多数业务都由各地市分公司分别运营,相互间信息沟通不够充分,客户体验由于区域的切换而差异明显。而内容提供商、终端厂家由于其业务的专一性,大多设置了专门的运营团队开展业务运营,能够更好地了解客户需求、分析客户行为,为改善业务体验提供基础数据。

这就是为什么电信运营商有优质的网络、优秀的业务,却得不到用户认可和应有收益的关键所在。

(2)缺乏核心内容源

以中国移动为例,中国移动自推出Wap服务以来,采用的是由内容提供商提供内容,中国移动提供业务与网络的模式,这在移动互联网发展初期尚是一种双赢的模式;但如今,随着Web访问形式的普及,内容提供商已有能力摆脱电信运营商,自行开展相应的移动互联网业务,间接使电信运营商优质内容源减少,提供的业务和资讯无法吸引中高端客户。

(3)创新业务响应慢

国内三大运营商规模庞大,且各省都有分公司,对于项目的投资均采用分级下达的模式,因此每个项目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周期较长。而移动互联网业务呈现的特点是创新、小巧、业务导入期短。当新的业务概念出现时,其他业务提供商可以很快将概念商业化,推出具体的产品;而电信运营商由于内部管理流程冗长,很可能错过最佳的业务进入期。

4.3发展建议

总结以上优势和劣势,笔者对电信运营商移动互联网运营提出几点建议:

(1)网络方面

移动互联网业务依赖高速的网络支撑,目前3G网络的覆盖率以中国电信最高,中国联通次之,中国移动最弱。三大运营商要发展移动互联网业务,务必进一步提升3G网络的覆盖率与稳定性;同时,国际上很多国家已经开始了4G网络商用,而我国4G网络还处于初级阶段,国内电信运营商应未雨绸缪、大力投入,积极参与4G网络的研究与测试,为未来4G商用与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夯实基础。

(2)产业链方面

电信运营商应注重产业链的发展,加大与成熟内容提供商和终端厂商的合作力度,并可考虑通过资金和技术支持,让新的内容提供商参与自身的移动互联网应用开发,以提升对方的合作忠诚度。

更进一步来看,电信运营商应更具长远战略眼光,积极与产业链内外研究机构合作,将新技术、新概念引入移动互联网产业中,如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的普及应用,以便主导未来产业链发展。

(3)号码与资费方面

电信运营商应充分利用号码资源,挖掘客户需求,建立从认证、查询、支付、评价一体化的客户账户管理;制定灵活的资费套餐,凸显出自身移动网络的优势与重要性。

互联网运营方式范文4

移动互联网;OTT业务;电信运营商;业务创新

Telecom operators should focus on three kinds of platforms and businesses. A channel platform includes APP store and electronic channel; a key capability platform includes an enabler of communication, location, payment and authentication services; and a key service platform includes music and smart city. The three businesses are traffic operation, account operation, and capability operation. We propose a user-sharing infrastructure platform based on user account. This platform activates user resources and promotes user value. The user-centered infrastructure platform includes user identification, attraction, and navigation.

mobile Internet; OTT service; telecom operator; service innovation

1 移动互联网的阶段发展

特点与新趋势

自苹果2007年iPhone掀起移动互联网新一轮发展之后,产业各方蜂拥进军移动互联网,在经历4~5年的早期蓬勃、自发甚至无序的发展,当前移动互联网呈现若干阶段发展特点和新的发展态势:

(1)产业界垂直整合态势依然明显,但只有少数巨头能成功构建垂直一体化的生态系统,如苹果公司终端+应用商店的软硬一体化服务模式深刻影响了产业链,谷歌、微软、亚马逊、三星等巨头纷纷有不同程度的垂直整合趋势,并且初步打造了自我为中心的生态系统,但是目前除谷歌和苹果之外,其他尚难称得上已成功。在中国,众多互联网和IT公司进军手机以打造终端+应用的一体化模式也一度是业内热点(小米、阿里、百度、盛大、360等),但是目前除小米之外,其他公司也难以称得上成功。

(2)移动互联网发展泛化,从信息通信产业延伸至全社会各行业,越来越多工作和生活方式被重新定义,促生新的商业模式。美国风投KPCB合伙人玛丽·米克的2013互联网趋势报告[1]指出移动互联网正促进“轻资产时代”的形成,从个人娱乐中的音乐、视频、游戏到学习工作中的教材、笔记、招聘,再到社会生活中的住房、交通、贷款、协同等,移动互联网极大地促进了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互动与融合,越来越多的生活方式正被改变和重新定义。如Facebook、微信类应用改变人们通信沟通与交际方式,Square、支付宝等应用改变商务交易的金融支付方式,Twitter、新浪微博等应用改变媒体与消息的传播方式。而这种改变,也将促生移动互联网从娱乐、休闲、沟通等向更广泛的行业普及和深入,也将改变当前以游戏、电商、广告为主的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促进更多的民生、商务类业务的发展和成熟。

(3)2013年全球范围内智能终端出货量已超越功能机,Android在智能终端平台市场上一枝独秀,Windows是否能成为主流平台之一尚需努力,另外一方面智能终端技术发展进入平稳期。智能终端在出货量及市场占比上逐渐超过功能机,越来越多老年人以及儿童将成为移动互联网用户,针对新的用户群,简单、实用成为移动互联网产品准则之一。对于智能终端平台,根据市场调查机构Gartner2013年的最新数据[2],全球范围内谷歌Android在2013第二季度占据智能终端平台市场份额的79%,苹果iOS排名第二,份额仅为14.2%,而微软Windows Phone与黑莓分别只有3.3%、2.7%,其他不足1%。

(4)领先应用的平台化趋势明显,同时新应用发展为大平台的门槛提高。智能终端及操作系统技术的发展进入平稳期,而移动应用则成为当下移动互联网发展创新的主要驱动力,苹果和谷歌应用商店的应用数量均已达到百万级,根据友盟等移动应用服务提供商统计,2012年的人均的移动应用使用频率以及使用时长相比上一年具有较大增长,特别是视频类应用。

中国互联网三巨头腾讯、阿里、百度在移动社交、支付、搜索等领域保持领先,同时涌现了高德地图、大众点评、UC浏览器、Go桌面等在位置、本地生活、工具、桌面入口等方面领先的移动互联网应用,遵循着产品用户规模化、平台化、开放化的演进路径,正朝着移动互联网入口和平台方向发展,而作为平台化的应用,社交、位置、支付、搜索等逐渐成为移动应用标配并呈现协同发展之势,不同的是切入点和发展路径的不同,比如阿里从支付能力切入,逐渐引入社交和搜索等,腾讯从社交到支付,百度从位置搜索到本地生活O2O等。

(5)新的智能终端设备形态和人机交互技术正孕育移动互联网的下一波发展浪潮。移动互联网极大的促进了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互动与融合,移动智能终端特别是谷歌眼镜和手表等代表可穿戴设备成为人的周边环境感知器官延伸,但总体而言新的智能终端设备和人机交互技术仍然处于早期发展阶段,潜力和市场空间巨大。苹果Siri为代表的语音交互、微软XBox360的Kinect以及Leap Motion等为代表的体感交互等新的人机交互技术逐渐在智能手机终端、平板电脑和智能电视上得到应用。以第三方评测以及作者体验来看,当前语音交互作为一种辅助手段,体感交互则主要用于游戏类应用,这些技术仍然存在识别率较低、使用范围受限等问题,相对比较成熟和广泛应用的是二维码交互和近场通信(NFC)交互。而随着智能手表等可穿戴设备的兴起,语音、图像、声波、体感等交互技术的成熟,并结合更多的用户行为数据采集和大数据分析。由于智能化的提醒、规划、推荐等无所不在,移动互联网产品体验将朝着以人为本、人机合一的方向大步迈进。

2 电信运营商的移动

互联网发展策略

2.1 电信运营商的战略选择和发展

思路

经过最近几年的移动互联网探索,电信运营商的移动互联网发展更加务实和明确定位,发展智能管道、构建生态平台、提供差异化业务成为大部分主导运营商的移动互联网战略选择,并且电信运营商也充分认识到已有体制机制在互联网产品创新和运营上的不足,纷纷通过开放合作、成立专业公司、招募和内部挖掘互联网人才及机制创新等手段开辟互联网第二战场。

对于互联网业务和平台,作者认为电信运营商需重点发展三类平台和开展三大经营。

三类平台包括:电子渠道、应用商店等渠道平台;通信、位置、支付、认证等重点能力型平台;音乐、智慧城市等重点业务平台,其中重点业务平台是从初期较广泛的业务布局、“赛马机制”的市场化优胜劣汰中遴选出来的。

三大经营包括:流量经营(不仅是扩大流量规模,关键是提升流量价值、丰富流量内涵,技术上结合智能管道的深度包检测(DPI)分析、策略控制和计费(PCC)流量管控、内容计费、Wi-Fi分流、大数据分析挖掘等手段)、帐号经营(以帐号作为业务应用入口,通过帐号识别、分析和黏住用户,提供统一帐号登录连接、帐号与支付、存储、通信等能力的协同等服务)、能力经营(能力的开放、增强、整合等,重点开展能力产品化的创新,如提供基于应用插件等方式的能力销售联盟等)。

2.2 国际主导电信运营商的互联网

业务发展策略

移动互联网给电信运营商带来巨大发展空间的同时,互联网公司的OTT业务也在冲击和颠覆电信运营商的传统业务和能力,包括通信、位置、支付等核心能力和短信、语音等基础和增值业务,给运营商带来巨大挑战。面对巨大的机遇与OTT业务挑战,根据OVUM的咨询研究总结[3],全球电信运营商的业务应对和发展策略(策略并非互相排斥,也存在一定交织)主要包括如下4部分:

(1)保护

减少OTT业务对运营商网络服务与资源使用的负面影响,如通过流量限制防止视频等部分应用对网络资源的无限占用,从而保证其他用户的业务访问。

(2)利用

探索更加有效的网络资源利用并提供给第三方OTT公司实现资产增值的方式,如西班牙电信的开放网络能力API、提供托管的网络服务以及分发服务等。

(3)合作

通过战略及产品合作向运营商已有的客户群提供第三方OTT业务,如中国联通与腾讯公司的“微信沃卡”合作。

(4)竞争

与第三方OTT业务和服务直面竞争,如推出自有品牌的OTT服务,如法国电信推出与Skype等竞争的OTT VoIP服务Libon。Libon提供群内免费的通话、短消息及语音邮件以及给非Libon用户付费的电话呼叫、电子邮件提示,无限的个性化语音邮箱问候模板等服务。

2.3 中国电信的互联网业务创新

发展策略

中国电信在移动互联网的总体定位是智能管道的主导者、综合平台的提供者、内容和应用的参与者。一方面作为移动宽带网络提供商,推动作为移动互联网基础设施的网络智能化发展,为上层应用提供更好的网络资源调度、质量保证、无缝连接等能力,另外一方面继承电信资源禀赋,并遵循“去电信化、市场化、差异化”的指导思想提供平台能力和服务以及部分内容应用产品,当然这里的“去电信化”是一种哲学上的扬弃,是希望去除传统电信的求稳、重建设、流程固化、运营分散、工程周期长等不足,引入更多的开源、开放、求精、求新、迭代开发等互联网产品与技术元素。

作为全球最大的宽带运营商和CDMA网络运营商,智能管道主导者是中国电信网络的必然发展目标,而移动互联网业务战略成功的关键在于打造一个生态平台系统,包括通过已布局的产品基地及支付/电子商务、号百、云计算等专业公司打造垂直发展类业务平台以及构建多业务共享、以用户为中心的用户经营综合平台。相比超越普通的IM/SNS业务而成为拥有庞大用户资源可以持续经营的Facebook和QQ平台,电信运营商同样拥有庞大、潜在的用户、关系和数据资源,为此作者提出围绕用户识别-黏住-引导等环节上的用户资源盘活和价值提升,以帐号为抓手,构建云端结合的用户共享基础设施平台,促进用户资源的最大化。中国电信的用户经营综合平台系统架构如图1所示。

在移动互联网实践中,中国电信已经认识到需要以创业的心态、互联网的机制和规模来发展业务,在产品基地模式基础上建立专业化公司独立运营,而为进一步顺应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和激发内部员工,中国电信还成立创新孵化基地和专门成立天翼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建立内部创新孵化和天使投资机制,这是大型国有企业在创新实践方面的新尝试,开创了国有资产体系下自主创新和企业发展的新模式[4-5]。

3 结束语

移动互联网作为IT技术发展周期的新一轮产业变革,无论是掌握丰富资源的电信运营商、曾经站在技术创新前沿的诺基亚等公司还是众多的服务/内容提供商(SP/CP),均感受移动互联网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而唯有遵循互联网规律主动求变,建立“快速、专注、创新”的互联网产品开发与运营机制和团队,才能将机遇转为效益,方能赢得未来。

参考文献

[1] MEEKER M. Internet Trends [EB/OL]. (2013-08-10). KPCB. http://211.157.29.42/F10Data/HYBG_NEW/DOC/180.pdf.

[2] Gartner. 2013年第二季度手机销售报告 [EB/OL]. (2013-08-10). Gartner. http:///item/mirGxQmL.

[3] EDEN Z. Meeting the OTT Challenge: A Strategic Response Framework for Operators [EB/OL]. (2013-08-10). OVUM. http:///research/meeting-the-ott-challenge-a-strategic-response-framework-for-operators/.

互联网运营方式范文5

10年的尴尬

广电互联网宽带出口之困绝非始于今日,10年来其就像一个噩梦一样伴随着每个广电人。

自2000年9月山东淄博市的“中华宽带网”被迫中断见诸报端以来,广电在互联网宽带出口上可以说屡遇麻烦。今年春节期间,笔者更是亲自经历了互联网出口被限制的困扰。近十年来。广电行业在互联网宽带市场的运营上步履蹒跚,一方面有广电运营商自身技术、管理、经营方面的原因,例如“四级办台”形成的诸侯割据、各自为政等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广电全程全网的实现;另一方面也有互联网的带宽出口受到制约的原因,即使在2008年“l号文”正式生效后,宽带业务作为电信增值业务的审批权依然控制在工业与信息化部手中。

内部的体制原因、外部的竞争环境,都造成广电发展宽带互联网毫无优势可言。

尽管如此,为了充分发挥广电接入网的资源及带宽优势,自1999年9月重庆市合川广电进行“三网融合”的尝试以来,全国各级广电部门在资金、技术等重重压力下,依然进行了互联网宽带业务的艰难探索。由于没有自己的国际出口,使得广电运营商在宽带业务的拓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不得不与相关的电信运营商合作,通过或租用、或联盟等方式解决互联网出口。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模式”,都是在广电运营商付出巨大代价的基础上形成的所谓“战略合作”。

据了解,广电运营商租用互联网的出口代价高昂,其带宽租金几乎达到其宽带业务收入的60%左右。基本无利可图。而且一旦广电的宽带业务威胁到当地电信相关业务,就会遭遇到当地电信运营商的遏制,很容易招致用户的埋怨,造成用户流失。因此,在发展宽带及专网等业务方面面临出口瓶颈的广电运营商。处于骑虎难下、欲说还羞、欲罢不能、食之无味、弃之不忍的尴尬状况,但是在国家“三网融合”政策的鼓励下,面对不久即将到来的全业务竞争,又不得不拿钱买吆喝……

广电何时才能摆脱这种尴尬局面?

期待真正的互联互通

针对互联网出口问题,早在2008年的“两会”上,民建中央企业委员会IT小组向大会提交了“关于尽快出台《互联网互联互通法》的提案”。该提案称,“连接互联网的骨干网之间所形成的割据局面,已经阻碍国家信息化和工业化发展的战略,由于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使得电信企业在互联网互联互通方面人为制造了障碍,许多企业因此增加大量成本,造成众多资源浪费。”最典型的危害之―是小运营商难以借助大运营商的骨干网拓展业务,市场的良性竞争无法形成。提案建议,国家应尽快出台《互联网互联互通法》,或在酝酿中的《电信法》中加入互联互通部分;要在考虑到主导运营商成本的基础上,加大对新兴运营商的扶持。对国家资源进行有效利用。这个提案对广电运营商来说,应该说是一个利好的消息。但是,要改变目前互联网出口的现状,仅靠个别提案是不行的。

事实上,以美国、英国为例,其媒体与电信监管机构FCC和Ofcom,都将互联互通、网络中立作为立法考量的基本准则,以实现公平竞争。这一点,在美国《1996年电信法》中有开宗明义的体现,亦在2008年以来的“网络中立”大争论中得以深化。有趣的是,“网络中立”大辩论的焦点,恰恰是在北美宽带市场中占优势的有线运营商ComCast,这样的对比令国内有线同仁汗颜。

《2009年中国IDC行业市场现状与趋势分析》的调研数据显示,我国IDC公司中:租用电信资源的服务商占到39.6%;电信运营商占38.3%;专业运营商占21.1%,而其他运营方式占1%。从中可以看到,电信运营商在为企业、政府提供服务器托管、租用以及相关增值等方面的服务中占据了绝对垄断地位。因此,广电运营商要发展下一代宽带网,互联网出口将成为一个绕不过去的坎儿。

互联网运营方式范文6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餐饮业;移动终端

引言

移动互联网作为一个全新平台,是移动通讯和互联网结合的产物,兼具两者的优势,由通讯运营商提供无线接口,互联网提供各种不同的应用,但并不是二者简单的相加,而是二者有机结合出现的新的产业形态。移动互联网不仅具有移动性特征,可以进行贴身服务,享受随时、随地、随身的便利性,而且具有互联网开放、包容、共享、创新、互动等优势,能够提供丰富化、个性化服务。目前我国移动互联网正处在快速发展阶段,根据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达7.9亿人,市场规模达30794.6亿元人民币,较2014年分别增长了8.4%和129.2%,预计到2018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将达到8.9亿人,市场规模有望达到76547亿元人民币[1]。随着移动互联网普及,其用户规模大幅增长,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为主的移动终端应用越来越多。移动终端成为互联网的主要载体,也是未来营销的主战场。正如世界营销大师克里曼特•斯通所说,只要让你的产品进入消费者的手机,就是最高的营销[2]。移动互联网能够通过移动应用平台,把人们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情境下的各种需求聚合起来,有效满足人们的碎片化、个性化需求,而这些需求是传统行业无法满足的。移动互联网业务范围涵盖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任何行业的发展都不可避免地受到移动互联网的影响,餐饮业也不例外。传统餐饮业只有与移动互联网结合,融入更多的移动互联网思维,运用多种移动平台和工具,才能更好地为消费者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促进餐饮业更好、更快发展。

1、移动互联网在餐饮业的应用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移动终端在功能上更加关注以人为本,强调个性化、人性化和多样性的服务理念,正在从简单的通讯工具向综合性信息服务平台转变。作为移动互联网的主要载体,移动终端拥有强大的庞大的人口基数和巨大的市场潜力,成为各行各业竞争的焦点,餐饮业也不例外。运用移动互联网的餐饮用户正在迅速增加,整个传统餐饮业正在被解构和重塑,移动支付逐渐成为一种趋势,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尝试和习惯这种新的订餐消费模式。根据公开数据显示,餐饮O2O行业发展强劲,2015年市场规模达到1400亿元,相比2014移动互联网在餐饮业的应用及其影响分析文/闫新新年增长了48%,远远高于整个餐饮行业的增速[3]。移动互联网给餐饮业带来了巨大的市场潜力,越来越多的餐饮企业也意识到移动应用的重要性,纷纷开发自己的APP订餐应用,而且专门的APP订餐平台也逐渐发展壮大,拥有庞大的用户群。移动互联网在餐饮业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互联网餐饮已经成为一种趋势。移动互联网在餐饮业应用主要从搜索附近餐厅、美食团购、点外卖三个方面得以体现。

1.1搜索附近餐厅

移动互联网时代,餐饮消费者更希望能够随时随地精确查找到商家,并对商家的基本信息、优惠活动和服务质量有一定了解。移动互联网让生活更方便,无论身处何地,都可以通过移动终端搜索附近的餐厅,快速找到周围的餐饮信息,并从中选择物美价廉的餐厅。当对周围的环境不了解,找不到心仪的餐厅就餐时,只要拿出手机通过大众点评、美团、百度糯米等移动平台搜索附近的餐厅,很快就会出现附近餐厅的列表,你还可以根据距离远近、就餐率高低、好评率高低等不同的标准进行排序,从中选择合适的餐厅就餐。

1.2美食团购

团购以物美价廉来吸引消费者,其折扣力度相对较大,仍占有相当大的市场份额,通过移动终端进行团购的人数也逐年上升。移动互联网加速了团购网站的转型升级,各大团购网站纷纷调整战略布局,抢占移动终端市场。APP移动终端带来的交易额逐年上升,成为团购网站新的争夺点。移动互联网也为美食团购带来了新机遇,人们通过移动终端进行美食团购逐渐成为一种习惯。各大团购网站如美团网、大众点评、百度糯米等均开发了APP移动终端,提供美食团购服务,使消费者无论身处何时何地,无论单人就餐还是多人聚餐,都可在移动应用上进行美食团购,并把团购订单拉到店里,实现线上线下的有效衔接,而且团购大多都有优惠活动,价格相对便宜的优势也增加了人们团购的频次。美食团购相比直接去店里消费更实惠、更方便、更周到,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先通过移动终端进行团购,然后再去店里消费,给人们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

1.3点外卖

O2O是互联网发展的趋势,也成为餐饮业发展的新特点。餐饮业也融入移动互联网浪潮中,实现了线上线下的无缝衔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得人们能够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随时随地进行线上点餐下单,且在线下能够在预定时间内送达。这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懒宅经济的需求,使人们足不出户就能享受美食,节省做饭和用餐时间[4]。移动互联网时代餐饮业最大的变革是改变了人们的订餐习惯,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通过移动终端进行线上选餐、订餐并完成支付,之后会有专门的派送人员送餐上门。对很多上班族、学生族来说,通过饿了么、美团外卖、口碑外卖等移动订餐平台点外卖已经成为一种生活习惯。

2、移动互联网对餐饮业的影响

移动互联网正在改变着餐饮业的产业布局结构,渗透到餐饮业的各个环节,传统信息渠道已经不能满足消费者对餐饮消费个性化、特色化、多样化的需求,越来越多的餐饮企业和消费者通过移动终端进行销售、订餐。移动互联网正在给餐饮业带来巨大变革,对餐饮企业和消费者均产生了重大影响。

2.1对餐饮企业的影响

1)经营理念的改变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餐饮企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较大改变,其经营理念也应发生相应的改变。人们越来越多的在电子化移动平台进行餐厅选择,通过比较不同餐厅的性价比、就餐环境和服务水平等来选择自己心仪的餐厅,并且喜欢在网上对商家进行评价。餐饮企业不再是一个封闭的空间,而是处在开放、共享的环境中,需要与移动平台、外卖派送公司等多方主体进行广泛而深入的合作。在新环境下,传统的保守观念已经不能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要求,越来越多的餐饮企业开始转变经营理念,应用移动互联网中对其发展有利的功能和技术工具,为其发展开辟了新市场,注入了新动力[5]。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餐饮企业需要转变传统企业经营理念,加快培养移动互联网思维,实现传统理念与移动互联网思维的有效衔接,才能让企业更快更好地融入移动互联网发展的浪潮中。2)运营模式的转变经营环境的改变使得传统餐饮经营模式和运营方式已不能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要求,餐饮企业的经营模式和运营方式也应随之作出相应调整。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更多的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进行选餐、订餐,并在线上支付,实现了线上线下的完美结合。因此,无论是大餐厅还是小餐馆,都必须与移动平台运营商合作,接通移动终端入口,保证自己能够从移动平台上搜索到,且能够实现在线支付。对大餐厅而言,与移动平台运营商合作可以加大对企业进行宣传,提高企业知名度,进而吸引更多的顾客,扩展用户规模,同时还可开发自己的APP应用提升用户体验,增加用户黏性;对小餐馆而言,可以节省企业的运营成本,尤其是对专营外卖生意或以外卖为主的餐厅来说表现得更为明显,因为这些餐馆只需要很小的空间和较少的服务人员就能够实现其正常运营。在接入移动终端后,还要注意维护好企业与顾客之间的关系,及时解决顾客反映的问题,加强沟通,不断调整菜品结构,适时推出新菜品,提高客户满意度,增加企业利润。移动互联网时代,餐饮企业需要转变运营方式,与移动平台运营商、配送公司等主体展开长期合作,通过移动互联网进行营销宣传,提高企业知名度,并加强与顾客的联系与交流,不断改善企业菜品质量和服务水平,打通线上线下关系链条,实现良性互动。

2.2对消费者的影响

1)便利性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点餐、订餐、就餐将更具便利性。人们足不出户,通过电子化移动平台就能实现网上订餐和线上支付,之后就能坐等美味菜肴送上门来。当来到陌生的地方时或对周围环境不了解的情况下,只需要进行手机搜索,不仅能找到最近的餐厅,还会提示你到达餐厅的路线、时长,甚至会告诉你餐厅是否还有空位、菜单及价格等多种信息。这种更加人性化的服务,使餐饮企业和消费者的信息相对对称,防止了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不利影响,给人们带来极大的便利,让点餐、订餐、就餐变得简单方便。2)实惠性通过移动平台订餐不仅可享受其便利性,而且还可享受移动订餐平台和商家的优惠活动,有效解决了传统商家和消费者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消费者聚集到电子化移动平台后,不同平台、不同餐厅之间相互竞争,提供各种优惠活动来吸引消费者,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更实惠更优质的餐厅。美团、大众点评、饿了么、口碑外卖等各大移动互联网订餐平台以优惠券、代金券、折扣、返现、红包等多种不同的方式来吸引消费者,增加顾客黏性,提高顾客回头率。与直接进店消费相比,消费者得到了更多的实惠。移动互联网不仅对餐饮企业的经营理念和运营方式产生巨大影响,而且为人们的点餐、订餐、就餐带来了便利和优惠,正在改变着人们的餐饮消费习惯。这就需要餐饮企业转变其经营理念和运营方式,迎合消费者的喜好和消费习惯,从而为企业节约成本,提高效率,提高客户满意度,创造更多的利润。

3、结语

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加速了餐饮业的解构和升级,其商业模式和商业流程正发生着巨大改变,整个产业链也面临着调整和重塑。随着时代的发展,餐饮业逐渐向个性化、特色化、多样化、精细化方向发展,餐饮企业必须及时转变传统经营理念,融入移动互联网思维,用互联网思维做餐饮,才能适应时展的潮流,才能够在移动互联网浪潮中发现新商机,找到新机遇,不断加强创新,提高经营效率,降低经营成本,促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2016移动互联网趋势发展[EB/OL].

[2]李钰,移动应用挑动餐饮业.中国新时代,2014(08):58-59.

[3]2015年餐饮O2O市场规模达1400亿元同比增长48%[EB/OL].

[4]张毅,舌尖上的O2O.互联网经济,2015(04):7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