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战略管理的作用和意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战略管理的作用和意义范文1
[关键词]连锁经营;企业战略;战略管理
[中图分类号]F7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43-0046-02
1连锁经营企业及连锁经营企业战略管理的定义连锁经营企业具有多种定义,目前较为普及的定义是:连锁经营企业是指通过统一的经营理念、统一的经营管理权,并通过企业形象的标准化、经营活动的专业化、规范化等管理手段以及现代化的管理方式,使得复杂的零售业活动在职能分工的基础上实现相对简单化,把独立的经营整合为整体的规模经营的企业。
战略管理与日常经营管理并不是两种完全独立的活动,往往混合在一起。尽管我们可以在概念上对战略管理和日常经营管理进行较明确的划分,但在实际管理活动中,我们却难以分清哪些行为属于战略管理方面的,哪些行为属于日常经营管理方面的。日常经营管理处理的是在产品方向和市场方向既定的前提下,对企业从劳动力、原材料等资源到最终产品和服务的转换过程中的设计、作业和控制。这一类工作经常重复地出现,周而复始循环地进行,通常可以制定出一套相对稳定的工作程序,使之规范化和标准化,因而被称为日常经营管理。另一类管理工作则是应用于整体组织的,为组织设立总体目标和寻求组织在环境中的地位而进行的决策。对于这一类问题的总体设计、谋划、抉择和计划实施,直到达成企业预期的经营目标的全过程的管理,称之为战略管理。战略管理研究企业的功能和责任、所面临的机会和风险,重点讨论企业经营中跨职能领域的综合性决策问题。它试图超越企业日常经营运行的细节,从整体上把握企业,解决企业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的总体发展问题。
2连锁经营企业战略管理的作用
结合连锁经营企业自身特点,连锁经营企业战略管理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21重视对经营环境的研究
由于战略管理将企业的成长和发展纳入了变化的环境之中,管理工作要以未来的环境变化趋势作为决策的基础,这就使企业管理者们重视对经营环境的研究,正确地确定公司的发展方向,选择公司合适的经营领域或产品市场领域,从而能更好地把握外部环境所提供的机会,增强企业经营活动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从而使二者达成最佳的结合。
22重视战略的实施
由于战略管理不只是停留在战略分析及战略制定上,而是将战略的实施作为其管理的一部分,这就使企业的战略在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根据环境的变化对战略不断地评价和修改,使企业战略得到不断完善,也使战略管理本身得到不断地完善。这种回圈往复的过程,更加突出了战略在管理实践中的指导作用。
23日常的经营与计划控制,近期目标与长远目标结合在了一起由于战略管理把规划出的战略付诸实施,而战略的实施又同日常的经营计划控制结合在了一起,这就把近期目标(或作业性目标)与长远目标(战略性目标)结合了起来,把总体战略目标同局部的战术目标统一了起来,从而可以调动各级管理人员参与战略管理的积极性,有利于充分利用企业的各种资源并提高协同效果。
24重视战略的评价与更新
由于战略管理不只是计划“我们正走向何处”,而且也计划如何淘汰陈旧过时的东西,以“计划是否继续有效”为指导重视战略的评价与更新,这就使企业管理者能不断地在新的起点上对外界环境和企业战略进行连续性探索,增强创新意识。
总之,决定企业经营成败的至关重要的因素是企业的战略管理,它在现代的任何企业管理中处于核心地位。战略管理涉及影响企业经营活动过程中各种不可控的、带有高度不确定性的环境因素,因此制定具有发展意义的正确战略方向对企业是否能实现远期目标存有决定性意义。
通过以上的论述可以得出,作为连锁经营企业在持续发展中要想保持长久的优势,实现预期的发展目标,必须要加强适合自身发展的战略规划、选择和管理。企业战略对企业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这些导向作用具体体现在对企业宗旨、使命的确定,资源的有效整合,经营领域的选择以及企业优势的定位。
3连锁经营企业战略管理的过程
31确定组织当前的宗旨、目标和战略
定义公司的宗旨旨在促使管理当局仔细确定公司的产品和服务范围。对“我们到底从事的是什么事业”的理解关系到公司的指导方针。当然,管理当局还必须搞清楚组织的目标以及当前所实施的战略的性质,并对其进行全面而客观的评估。
32分析环境
环境分析是战略管理过程的关键环节和要素。组织环境在很大程度上规定了管理当局可能的选择。成功的战略大多是那些与环境相适应的战略。管理当局应很好地分析公司所处的环境,了解市场竞争的焦点,了解政府法律法规对组织可能产生的影响,以及公司所在地的劳动供给状况等等。其中,环境分析的重点是把握环境的变化和发展趋势。关于环境的信息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外部资源来获取。
33发现机会和威胁
分析了环境之后,管理当局需要评估环境中哪些机会可以利用,以及组织可能面临的威胁。机会和威胁都是环境的特征。威胁会阻碍组织目标的实现,而机会则相反。在分析机会与威胁时,如下因素是关键的:竞争者行为、消费者行为、供应商行为和劳动力供应。技术进步、经济因素、法律政治因素以及社会变迁等一般环境虽不对组织构成直接威胁,但作为一种长期计划,管理者在制定战略时也必须慎重考虑。分析机会和威胁还必须考虑压力集团、利益集团、债权人、自然资源以及有潜力的竞争领域。如某公司发现竞争对手在开发新产品并削减价格,该公司所做的反应首先应是加强广告宣传、提高其品牌的知名度。
34分析组织的资源
这一分析将视角转移到组织内部:组织雇员拥有什么样的技巧和能力?组织的现金状况怎样?在开发新产品方面一直很成功吗?公众对组织及其产品或服务的质量的评价怎样?这一环节的分析能使管理当局认识到,无论多么强大的组织,都在资源和能力方面受到某种限制。
35识别优势和劣势
优势是组织可开发利用以实现组织目标的积极的内部特征,是组织与众不同的能力,即决定作为组织竞争武器的特殊技能和资源;劣势则是抑制或约束组织目标实现的内部特征。经理们应从如下方面评价组织的优势和劣势:这些因素包括市场、财务、产品、研究与发展。内部分析同样也要考虑组织的结构、管理能力和管理质量,以及人力资源、组织文化的特征。管理者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报告来获得有关企业内部优势和劣势的信息。
36重新评价组织的宗旨和目标
按照SWOT分析和识别组织的要求,管理当局应重新评价公司的宗旨和目标。
37制定战略
战略需要分别在公司层、事业层和职能层设立。在这一环节组织将寻求组织的恰当定位,以便获得领先于竞争对手的相对优势。
38实施战略
无论战略制定得多么有效,如果不能恰当地实施,仍然不可能保证组织的成功。另外,在战略实施过程中,最高管理层的领导能力固然重要,但中层和基层管理者执行计划的主动性也同样重要。管理当局需要通过招聘、选拔、处罚、调换、提升乃至解雇职员以确保组织战略目标的实现。
39评价结果
战略管理过程的最后一步是评价结果:战略的效果如何?需要做哪些调整?这涉及控制过程。
总之,企业战略管理过程包括:战略规划、战略实施、战略控制三大部分。战略规划是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规定组织使命;制定指导组织建立目标、选择和实施战略的方针;建立实现组织使命的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决定实现目标的战略方案的一系列决策。战略规划的构成要素:战略思想、战略目标、战略措施。战略实施是指根据战略的要求建立实现战略的组织结构,确保实现战略所必要的活动能有效进行而配置资源、分配工作,并通过计划,预算和进程等形式实施既定的战略,监控战略在实现组织目标过程中的有效性进行的成果和效应评价。战略控制就是将经过信息反馈回来的实际战略实施成效与预定的战略目标进行比较,检测二者的偏离程度,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纠正,以达到战略目标的完成。战略控制的必要性:在计划的实施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实际情况与计划相背离的情况,这就需要制定相应的控制制度来应对激烈变化的内外部环境,以便满足公司战略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韩肃,苗钟颖连锁经营管理[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
[2]武亚军90年代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与研究趋势[J].南开管理评论,1999(2):4-10.
[3]杨顺勇连锁经营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4]陈宏琳煤炭企业经营战略的实施与控制[J].中国市场,2014(31).
战略管理的作用和意义范文2
关键词:战略管理 国有企业
一、国有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性与特殊性
作为一种有效的管理形式,战略管理已经在国内企业中得到大量的实践与应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的战略管理更是十分重要的课题,它直接关系到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整体方向,涉及到国家对国有企业在顶层设计中有关管理体制机制、管理方法以及支持政策等诸多方面,情形更复杂,意义重大。
(一)国有企业实施战略管理的重要性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导致资源在世界范围内进行自由配置,国有企业既需要提高自身管理水平以保护国家资源,还需要创造条件参与国际资源的分配,吸引更多优质资源。在这样的全球化竞争背景下,国有企业面临的市场越来越大、应对的环境越来越复杂,遭遇的竞争对手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强,必须不断研究和学习市场规则和竞争对手的成功经验,在战略管理上借鉴他国先进的方法与模式并进行适应性调整,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与创新力。
(二)国有企业实施战略管理的特殊性
国有企业是国家实施宏观经济战略的载体,在发展本国经济,建立民族产业等方面承担着重要责任,扮演着不可取代的重要角色。在与经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在重要产业领域进行国际竞争中,国有企业充当着主力军。但正是由于国有企业特殊的角色和身份,政府的意志和利益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了国有企业的战略目标与经营行为,在特殊的政策环境与社会环境下,国有企业既要体现政府意志,又要在市场上参与激烈的竞争,必然需要其有相适应的战略管理能力,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二、我国国有企业战略管理存在的问题
虽然国有企业在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从总体上看,两级分化严重,并且有相当数量的国有企业表现出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在管理上存在较突出的问题,其中表现在战略管理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国有企业领导者战略管理理念以及能力的欠缺。主要体现在国有企业领导者任职周期内导致的短期行为决策,以及缺乏对公司深层次、长远发展问题的系统研究。
二是企业不具备系统的战略管理能力。部分国有企业战略的制定主要是由上级机构完成,此种情况下的企业只有战略实施环节,未能建立完整的战略管理链条,因而缺乏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
三是企业战略重点缺乏。主要表现在部分国有企业的“跟风”、“追热”现象严重,结果导致企业在产品和业务结构方面趋同;不管自身实力怎样,盲目进行多元化经营,在主营业务领域还没做精、做强情况下,把有限资源分配给其他业务领域,可能导致企业资金的断裂,结果全盘皆输。
四是企业战略实施不力。主要表现为对企业的战略规划缺乏系统性思考或由于市场的变化未能及时进行调整,导致企业战略在执行过程中缺乏连贯性或执行不力。
三、国有企业进行战略管理的建议
为充分发挥战略管理的作用,提高我国国有企业管理水平,增强企业市场竞争能力,从目前我国国有企业的状况看,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政府部门战略的确定。国有企业的战略确定往往不完全由市场决定,它是政府部门、国有企业高层领导、市场状况三者共同决定的。这样的多重关系需要政府有很强的行业把控与引导能力,在做好顶层设计和指导方向的前提下,国有企业结合自身经营及市场状况的战略设计才有立足之本。
第二,根据国有企业自身特点进行战略分析,从而了解所处的行业环境以及所处位置,进而明确企业的使命和目标,在政府意志的前提之下,使战略管理按照经济规律来指挥和组织生产经营活动。
第三,国有企业领导层要更新知识,从思想上、行动上重视推行战略管理。不能只注重企业短期效益,而应转变观念,树立起居安思危、锐意进取、大胆创新等与战略管理思想相一致的观念和意识。
第四,把战略管理与国有企业改革结合起来。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企改革的方向,也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而推行战略管理与国有企业改革是紧密联系的。
第五,建立健全战略管理组织。在企业内部,要根据自身组织机构与管理体制的现实要求,多层面设置相应机构,加强战略管理工作。在企业外部,聘请相关管理专家、经济专家、技术专家为企业战略管理顾问,保证总体战略管理工作的科学性。
纵观国内外成功的企业,都有着明确而有力的企业战略,战略管理是一个企业长久保持活力的根本保证。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主体力量,科学有效地运用企业战略管理,探索一条适合我国国有企业发展的战略管理之路,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得先机,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徐二明.企业战略管理[M].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
[2]张维迎.企业理论与中国企业改革[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汤勇.我国企业的战略管理问题研究[J].现代商业,2009;(05)
[4]赖懿,覃丽君.我国企业战略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J].企业科技与发展,2009;(18).
战略管理的作用和意义范文3
关键词:人力资源绩效评价;薪酬管理;战略管理
在企业管理的范畴中,战略管理至关重要。战略是对企业进行自上而下的、长期的整体计划,能够体现企业发展的全局观,并对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风险性、成长性和收益性的关系进行平衡,从而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从战略角度出发,企业应该对人力资源绩效评价和薪酬管理进行有效的整合,将人力资源绩效评价与薪酬管理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才能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促进企业的长期发展。
1 企业战略管理
1.1 战略管理的意义
作为企业发展中的一项整体性计划,企业的战略是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有效保障,企业战略必须具备稳定性、前瞻性、竞争性、指导性和总体性的特征。当前将企业战略分为3个层次,第1层次为总体层战略,第2层次为竞争层战略,第3层作为职能层战略。企业的管理战略的研究对象是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所面临的风险与机会,以及企业具备的功能与责任,对企业经营中涉及的财务、组织、技术、营销等方面的综合性问题进行决策。通过制定和实施企业战略能够使企业更好地实现自身的发展目标[1]。
在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中,企业间出现了越来越高的同质化,也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对于企业而言,要想获得生存与发展,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内部管理能力。企业必须了解自身所处的发展状况,并确定当前和长期的发展目标,围绕发展目标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良好的企业战略应该能够实现风险性、成长性和收益性的平衡,才能实现企业的最大价值。当前主要有5个典型的战略管理工具――PEST分析、“五力”模型分析、价值链分析、SWOT分析、平衡计分卡,这5个战略管理工具均涉及了人力资源绩效评价和薪酬管理方面的内容。因此企业应该从战略角度出发对人力资源绩效评价与薪酬管理进行有效的整合[2]。
1.2 以战略为基础的绩效评价体系
以战略为基础的绩效评价体系属于企业内部一个重要的管理系统,主要作用是对员工的工作表现进行周期性的检查和评估。企业的相关人员以及各部门的主管人员以及关键业绩指标的完成情况为依据来考核员工某一阶段的工作效率。企业的绩效评价体系可以分为定期考评和日常考评;下属考评、同事考评和自我考评;定量考评和定性考评。绩效考核与评价能够对员工对企业的贡献进行确定和评估,同时对企业的反馈技能进行有效的改善,对于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也能够对企业的目标达成情况和发展状况进行有效的反映,企业为了达成战略管理目标就必须积极应用绩效评价体系[3]。
1.3 以战略为基础的薪酬管理体系
企业的薪酬管理体系主要包括福利、津贴、奖金和本薪四个部分。其本质在于企业为员工提供的薪酬应该与员工努力工作的付出等值,使员工对自己获得的报酬感到满意,从而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与此同时,企业也可以通过薪酬管理对员工进行奖勤罚懒,从而将所需的员工选。企业的薪酬管理体系是达成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例如在企业在起步阶段,可以通过薪酬激励来吸引技术人才;企业在发展阶段,可以通过薪酬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推动企业向前发展。企业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战略目标,同时也需要对薪酬管理体系进行相应的调整。
2 人力资源绩效评价与薪酬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人力资源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
2.1.1 落后的人力资源绩效评价观念
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大多数企业仍然处于经验管理阶段,存在着为管理而管理的现象。很多企业管理人员和员工都将人力资源绩效考评作为一项例行公事,绩效考评难以受到员工的认可与欢迎,不能达到推动企业战略实现的目的。从组织的角度出发,如果人力资源绩效考评操作没有抓住绩效考评的重点,也没有从战略的角度出发制定绩效考评的目标,往往会导致无效的绩效管理操作[4]。
2.1.2 绩效评价过于复杂或简单
企业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不同的企业具有各自的特点,过于复杂或过于简单的人力资源绩效评价普遍存在于我国的企业之中。
一些企业的人力资源绩效评价过于简单,主要体现为企业的规模较小,具有独特产权结构,不能在企业内部进行系统化的管理,不仅管理者的人数过少,而且权力过于集中,这也导致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着专断化、非程序化和简单化,对企业的劳资关系造成不良的影响,难以进行法制化和规范化的劳动关系管理。还有一些企业的最高管理者没有具备管理科学的相关知识,在管理中存在着任人唯亲的现象。
一些企业存在着人力资源绩效评价过于复杂的现象,主要表现为管理者盲目引进管理学中的一些绩效评价案例,而没有对其进行相应的改进。企业在开始设置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时,相关人员往往会制作比较复杂的人力资源绩效评价方案来表现自己的能力,带来了不必要的资源耗费。在引进绩效评价时,员工并不了解人力资源绩效评价的程度和内容,以及评价的结果。为了使员工了解这些情况,并通过人力资源绩效评价结果对员工的真实水平进行反映,必须制定越来越细致的考评规则和越来越短的考评周期,这也必然会加大人力资源绩效评价的工作量[5]。
2.2 薪酬管理存在的问题
2.2.1 薪酬管理设计缺少战略性思考
由于企业的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往往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因此企业的战略管理也在不断地变化。薪酬管理应该紧扣战略管理,才能体现薪酬管理的作用。然而事实上很多企业在设计薪酬,管理制度时往往从成本控制的角度出发,未能将薪酬管理制度作为企业,实行长期战略的杠杆手段。由于没有贯彻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的理念,企业管理者不能认识企业要获得生存与发展,就必须实现员工素质提高和薪酬水平提升之间的良性互动与循环。事实上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应该是人力资源的良性发展。
2.2.2 薪酬制度缺乏规范性
薪酬管理的基本工作就是制定合理的工资体系,然而一些企业在薪酬管理制度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规范问题,没有形成科学的薪酬管理制度,往往通过企业领导直接确定或者根据约定俗成来决定员工的工资,缺少科学的方法和明确的依据来对员工的工资性项目进行核算,因此员工也不能从薪酬制度中对自己的大致收入进行了解。当前的薪酬制度缺乏弹性,员工的工资起伏不明显,工资差距过小。
2.2.3 薪酬管理缺乏人性化
为了激发员工的潜力、创造性和积极性,薪酬管理制度应该较符合企业的战略目标,也要符合员工的个人发展目标。但是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当前我国一些企业的薪酬管理制度往往缺乏人性化,实习岗位薪酬为中心的薪酬模式,学历、工作年限与加薪联系密切,而没有科学的考量员工的潜力、素质、能力与工作的关系。对于技术能力要求较低的员工而言,这种薪酬管理制度差强人意。但是对于企业的技术核心人员,这种缺乏人性化和弹性的薪酬管理制度会对他们的工作积极性造成挫伤,导致企业缺乏稳定的核心技术力量,对企业的长期发展造成阻碍。对于企业的后备管理者和核心技术人员而言,其具有更加强烈的自我实现需求,而这部分需求往往没有在企业的薪酬管理中得到体现[6]。
2.3 人力资源绩效评价与薪酬管理不能匹配企业战略
企业的绩效评价体系包括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非常物质表和财务指标,然而一些企业,在制定人力资源绩效评价体系时没有考虑到自身所处的发展阶段以及自身的发展情况,侧重于将指标和财务指标作为关键指标,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定性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的作用。这也导致企业在关心收益性的同时忽视了风险性,不利于企业的平衡发展,过于重视短期利益而忽视了长远的战略计划,导致人力资源绩效评价体系与企业战略计划之间不能匹配。
企业的战略目标和薪酬管理体系的关系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如果企业的薪酬管理机制不能与战略匹配,就会造成企业发展目标和员工个人发展目标之间的不协调,导致企业的战略计划失去意义。
3 从战略角度实现人力资源绩效评价与薪酬管理的整合
3.1 制定科学的企业战略目标
要改进企业的战略管理,实现人力资源绩效与薪酬管理之间的整合,就必须重新制定科学、客观的战略目标。企业应该对当前的行业发展状况、企业发展状况以及同类行业的相似企业发展状况进行科学的评估,从而客观的预估未来的市场发展状况。以此为基础企业要将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确定,并制定短期战略计划、中期战略计划和长期战略计划,对战略各层次的具体方面进行细致的分解。同时企业也要提高自身的风险意识,准确地判断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并理清自身缺少的技能和具备的资本,保障各阶段战略目标的达成[7]。
3.2 实现人力资源绩效评价体系与企业短期战略目标的整合
人力资源绩效评价体系的制定应该具备一定的科学性和针对性,以企业的短期战略目标为依据,制定科学的人力资源绩效评价体系。在每年的年末,企业都可以根据该年度对预算目标的完成情况,员工对该年度人力资源绩效评价的反馈情况以及下一年的战略目标,将下一年度的人力资源绩效评价指标制定出来。这是由于人力资源绩效评价指标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需要不断重新调整,才能科学地匹配企业的战略,使企业的战略目标和员工的行为目标达到一致。
在开展人力资源绩效评价时,应该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
①实行简单明了的人力资源绩效考评。企业应该尽量压缩考评内容,并对人力资源绩效考评进行不断的完善,贯彻企业推行人力资源绩效考评的理念。
②选择和确立量化的考评指标,并根据岗位职责的不同,选择不同的考评指标。例如将营销额、投标管理和客户满意度作为营销人员的量化指标,将产值完成量、利润和收款额度作为生产部门的指标,提高员工对考评指标的认可度。
③通过人力资源绩效评价对员工进行激励,使员工认识到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明确改进的方向。通过人力资源绩效评价,企业要使员工了解企业鼓励和排斥何种行为,从而对员工的工作行为和工作态度予以引导。
④体现多角化和层次性的人力资源绩效评价,将结果导向和过程导向结合起来,工作成果和工作过程两个维度,根据各岗位和各层级的特点设置个性化的考评指标[8]。
3.3 实现薪酬管理与企业中长期战略目标的整合
企业应该通过科学的薪酬管理机制吸引关键人才,从而促进企业的中长期战略目标的实现。因此除了津贴和本薪之外,企业还可以通过福利和奖金使激励的时效得到加长,并加大激励的力度。例如很多企业都采取股权激励、住房补助等方式对员工进行激励。薪酬管理体系对企业发展具有支撑作用,企业应该在每一个阶段的薪酬管理中体现对关键员工的重视,从而留住关键员工,并使其发挥更大的工作潜力。在薪酬设计中要体现公平原则、激励原则和灵活原则。公平原则指的是使企业内员工感到薪酬体系的公平性,只有这样才能使员工保持工作积极性。激励性原则指的是要对员工的兴趣偏好和真正的需求予以了解,以此为依据来制定薪酬体系。在薪酬水准方面也要遵循按绩效、按技能、按能力分配的原则。灵活性原则指的是企业应该根据战略的调整来对薪酬制度进行不断地调整。
4 结语
如果薪酬管理机制和人力资源绩效评价机制不能实现匹配,则企业的战略目标也无法得到实现,最终影响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因此企业应该从战略角度出发,积极整合人力资源绩效评价与薪酬管理,实现企业内部的良性运作。人力资源绩效评价与薪酬管理必须服务于企业的战略,使企业能够实现长远可控发展。
参考文献:
[1]马茹菲.西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新动向:可持续人力资源管理[J].学习与实践,2015(11).
[2]常振杰.浅谈大数据下的人力资源管理[J].人力资源管理,2015(12).
[3]赵凯卉,傅骏雄.解析现阶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模式和创新[J].商场现代化,2015(26).
[4]张艳.新形势下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探讨[J].现代国企研究,2015(14).
[5]吕永卫,王珍珍.高技能人才薪酬激励效果的实证研究――基于薪酬激励对工作满意度和工作绩效的影响[J].工业技术经济,2010(09).
[6]王东海.基于公司战略管理系统的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3(06).
战略管理的作用和意义范文4
内容提要:战略网络作为适应网络竞争的新战略思想,战略管理的学者们已从不同的视角对其进行了研究。本文在总结了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今后战略网络研究的发展趋势和主要方向。
关键词:网络战略管理战略网络
一、导言
随着Internet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已步入网络时代,它将彻底改变企业传统的经营方式和战略行为。网络时代的竞争已不再是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企业合作网络之间的竞争,这是一种新的竞争形态——网络竞争。在网络竞争环境下,基于“公司是独立、自治实体”的假设和仅从自身的利益出发来研究企业战略的局限性越来越明显,必须从嵌入于企业的关系网络视角来研究企业战略。战略网络(StrategicNetworks)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兴起和发展起来的新战略思想。
所谓战略网络,是指由社会的不同组织或个人为了共同的远景,通过一定的协议或契约联结在一起,以彼此间相互信任和长期合作为基础而构成具有战略意义的、不断进化和优化的动态合作网络。战略网络及其管理“必然将成为新的管理范式与新的竞争游戏规则”,“战略网络管理是当今企业成功的关键”。因此,战略网络研究既是一个急需研究的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问题。正如《战略管理杂志》(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在2000年3月出版“战略网络专集”时,编辑所评论的那样:“我们觉得认真地强调战略网络是如何影响公司的利润率问题——战略研究的一个中心问题的时机已成熟”。战略网络作为战略管理研究的新领域,已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并从不同的角度展开研究。但由于战略网络及其嵌入其中的动态关系网络的复杂性和模糊性,现有的战略网络研究系统性不够,缺乏定量和动态分析及其支撑技术。为此,本文在评价现有战略网络研究学派的基础上,提出今后战略网络研究将是系统化、动态化和定量化,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可操作的战略网络理论与技术方法,使得战略网络理论能真正应用于企业战略管理的实践之中。
二、战略网络研究沿革
20世纪80年代以前,市场环境相对稳定、资源稀缺,而且企业网络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价格控制和市场的份额上,网络参与者将网络视为一种投机选择,协调成本高和机会主义多,因而网络被许多学者认为有负面影响和缺乏效率,长期以来其优势没有得到理论界和实业界的认真重视。20世纪80年代以后,市场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知识、信息在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组织网络化日益凸现,而且网络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显著的成效。例如,日本的企业之所以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国际竞争力迅速增强,国际化经营效果显著,就是因为日本的企业并非以单个原子状态来活动,而是以一群合作企业或组织构成相互依赖的关系网络参与国际竞争,实现知识共享、共同发展,形成了世界级的核心能力。因此,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企业网络及其关系管理的研究,愈来愈受到学者们的重视,相继出现了组织生态系统(OrganizationEcosystem)、组织网络化(OrganizationalNetworking)、网络组织(NetworkOrganization)、组织域(OrganizationField)、企业集群(EnterpriseCluster)、伙伴关系(Partnering)、关系治理(RelationalGovernance)、拓展企业(ExpandedEnterprise)、合作竞争(Co—petition)、组织间竞争优势(Inter—organizationalCompetitiveAdvantage)、关系能力(RelationalCapability)、关系资源(RelationResource)、网络资源(NetworkResource)、联盟网络(AllianceNetworks)、战略网络(StrategicNetworks)、战略区域(StrategicBlocks)、公司间信任(Inter—firmTrust)、供应商网络(SuppliersNetwork)等新概念,有学者和先行的厂商已认识到企业隐含的、不可模仿的社会关系网络和其成功的合作伙伴——供应商、顾客、互补者和联盟伙伴,是“创新关键来源”、“组织学习的关键来源”、“学习和能力的关键来源”。R·Gualti等人将这些具有持久性的、对进入其中具有战略意义的组织之间的节点构成的网络统称为战略网络,这些节点包括了战略联盟、合资、长期的买卖伙伴等。于是,战略网络研究就成为战略管理研究的新热点。
就战略管理学者对战略网络研究历程看,首先提出战略网络概念的是J.C·Jarillo。他于1988年在《战略管理杂志》发表题为“战略网络”的论文,可谓是战略网络理论的经典之作。该文从战略的高度阐述了战略网络的内涵,认为战略网络是一种关系网络,获取企业生存和发展所需资源和知识的关键渠道,是“企业竞争优势之源”,而不仅仅是一种组织模式,使之有别于一般意义的网络组织。这篇文章的发表,标志着战略网络理论研究的开始。随后,战略管理研究者开始对企业之间和企业与其他组织之间的关系网络研究产生了广泛的兴趣,1992年N.Nohria等编写出版的论文集《网络与组织:结构、形式和行为》,汇集了社会网络理论、组织理论、战略理论、经济理论研究者对战略网络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与此同时,战略网络研究的奠基者J.C.Jarillo通过进一步研究和实证考察,于1993年出版其专著《战略网络》,标志着战略网络理论基本形成。1999年F.J.Richter出版了其专著《战略网络——日本企业间合作的艺术》,该书以日本企业的战略网络为例,研究了战略网络的理论基础、战略网络形成动因、战略网络的管理与进化,进一步丰富了战略网络理论,促进战略网络理论走向实践。2000年《战略管理杂志》出版“战略网络’论文专集,介绍了当前有关战略网络理论研究的最新研究成果,强调这一理论要整合和系统化,使之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更有效地指导企业在网络竞争环境下制定和实施企业战略。这标志着战略网络研究进入了一个系统研究阶段。
三、战略网络研究主要学派
由于战略网络及其嵌入其中的动态关系网络的复杂性和模糊性,目前战略管理的学者们都只能以不同的理论为基础,从不同的视角研究战略网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战略网络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作者综合有关文献,将现有战略网络研究主要分为五大学派。
1.以R.Gulati为代表的结合新经济社会学来研究企业战略网络的理论,我们称之为经济社会学派。R.Gulati的主要代表作有《战略网络》、《联盟与网络》、《网络位置与学习:网络资源和公司能力对联盟形成的影响》。
他的主要观点是:(1)规范了战略网络的定义,界定了战略网络的研究范围,明确将对企业有战略意义的战略联盟、合资、长期的买卖伙伴和一群相似的节点都归集为战略网络,强调它是嵌入于企业之中的关系网络,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具有战略意义。(2)用社会网络理论的“嵌人性”和“结构洞”原理,证明了战略网络对企业行为和绩效的影响,说明战略网络及其管理能力是网络资源和关系资源,是战略网络参与者在参与网络后所获得的独特资源,具有独特性,难以模仿性,是一种核心能力。(3)强调战略网络是一个公司接近信息、资源、市场和技术的关键渠道,能够取得学习、规模和范围经济的优势,战略网络直接影响企业的战略行为和竞争优势。(4)嵌入于战略网络之中的网络关系,对于企业来说,是一种既有机会又有约束的资源。因为“网络也意味企业被锁定在非生产关系里或排除了与其他可行的组织结成伙伴的机会”。(5)提出要整合战略网络于企业战略研究之中,并提出可从产业结构、产业内分析、企业能力、交易成本和转换成本、网络进化和企业收益来与现有的战略研究相结合。
该学派的主要缺点是:如何整合战略网络于战略研究中,没有提出具体的理论框架,缺乏技术方法研究,难于对企业的实践有实际指导作用。
2.以J.C.Jarillo为代表的用组织理论来研究战略网络,我们称之为组织学派。其主要代表作为《战略网络》、《战略网络——创造无边界的组织》(专著)。
他的主要观点有:(1)最早捉出战略网络的概念,认为战略网络是一种长期的、有目的的组织安排,其目的在于通过战略网络使企业获得长期竞争优势。(2)提出了用商业系统思想来研究企业经营活动。他认为,实现产品/服务有效地传送到顾客手中,整个过程的所有活动要合作,如何选择组织合作方式的中心问题,就是要保证企业持续竞争优势。(3)提出了组织商业系统活动方式的评价标准,是最大化组织效率与灵活性,并通过比较层级制、市场和战略网络三种组织方式,说明战略网络是网络经济时代最佳组织模式。(4)初步形成了战略网络的基本理论,有利于指导企业进行战略网络管理,包括网络选择的时机和信任机制的建立,利用交易成本理论说明何时建立网络为好,利用博弈理论提出了加强组织间信任的机制。
其主要不足是:没有考虑网络关系、社会和文化等因素对网络及其效率的影响,没有分析战略网络的成因、特征等基本问题,没有对战略网络中组织间学习过程和网络进化过程展开研究。
3.以P.J.Richter为代表的文化学派。他根据自身在中国、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担任国际跨国公司代表、与这些国家的企业有长期交往的经历,发表了多篇有关东亚企业成长的论文,并于2000年出版了其专著《战略网络——日本企业间合作的艺术》。该书以日本企业的战略网络为例,研究了战略网络的理论基础、战略网络形成动因、战略网络的管理与进化,进一步丰富了战略网络理论和促进战略网络在实践中的应用。
Richter的主要观点有:(1)日本经济及其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在于其企业的战略网络管理水平高,日本企业的战略网络与西方一般意义上的网络组织不同,它注重知识、能力资源的共享。(2)突出文化在战略网络形成和进化中的作用。强调由于日本企业受传统文化影响,容易形成战略网络的网络文化,包括高度忠诚、相互信任、自然尊重和统一价值观等。(3)运用企业系统理论、成长理论和博弈论来系统研究战略网络的动因,为战略网络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4)重点分析了战略网络企业间的网络学习过程,说明战略网络在知识管理和能力培养中的特殊意义。(5)论述了企业后勤合作、技术合作和全球化合作中的战略网络管理问题,为战略网络走向实际应用奠定了基础。(6)强调了企业家之间的关系在战略网络中的重要性。
由于Richter仅从文化视角研究战略网络,没有将战略网络管理整合于战略研究之中,由于文化研究难于定量化,造成缺乏对战略网络进行定量研究,也缺乏对战略网络管理对策研究。
4.以波特(Porter)为代表的用企业集群理论来研究区域合作网络。由于企业集群理论起源于区域经济研究,故我们将此学派称为区域经济学派。企业集群是指在一特定区域内的一群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各种组织(包括学校、研究机构、中介机构、客户等),为了获取新的和互补的技术、从联盟中获益、加快学习过程、降低交易成本、分担风险而结成的网络。因此,我们认为,企业集群是战略网络的一种,集群研究也属于战略网络研究范畴。波特有关集群研究的主要代表作有《国家竞争》、《亚当·斯密:区位、集群和竞争的“新”竞争微观经济学》、《集群与新竞争经济学》和《产业集群与竞争:企业、政府和机构新议题》,其集群理论主要是通过对各国典型区域的企业集群(如硅谷和波士顿的高新产业区、意大利的皮革制造企业集群等)的实务观察和研究所得,他认为“所有进步的经济体中,都可明显存在着企业集群,企业集群的形成,也是经济发展的基本因素之一”。
波特的主要观点包括:(1)集群是位于某个地方、在特定领域内获得异质的竞争优势的重要集合,地理位置是一个竞争优势。(2)企业集群是一个开放体系,具有外部效应,同一地区内的公司或机构之间相互联系、共享知识,企业集群是一种“新竞争”和“新经济”。(3)企业集群是由地理位置所处的社会、文化、政策等条件形成的,具有历史依赖性。(4)集群是空间布局上的新组织形式,“代表一种合作与竞争的组合”,是一种合作竞争思想,是一种群体思维的战略思想(突破单个实体的狭隘思想)。(5)分析了企业集群的成因、特征和网络关系,揭示了企业集群与竞争优势的关系,丰富了战略网络研究的内容。
其主要缺点:过分强调地理位置在企业集群形成中的重要性,认为在网络经济时代“地点仍是竞争的根本”,产业选择首要问题是区位:过分强调政府产业政策对集群管理的作用,忽略了企业本身在关系网络管理中的能动作用,利用集群理论侧重于区域经济和产业经济发展的研究,而非用于微观层面的企业战略研究之中。
5.以J.M.Moor为代表的从生态观的视角来研究战略网络,我们称之为商业生态学派。Moor提出的企业商业系统包括了供应商、主要生产者、竞争对手、顾客、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行政管理部门、政府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我们认为,各个成员在这个系统中相互依赖、共同进化所形成的交错复杂的关系网络,从本质上看也是一种战略网络,有关商业生态系统研究也应属于战略网络研究领域。Moor的代表作,是其1996年出版的《竞争的衰亡:商业生态系统时代的领导和战略》。他认为,网络经济世界的运行并不都是你死我活的斗争,而是像生态系统那样,企业与其他组织之间存在“共同进化”关系。在企业的商业生态系统中,为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彼此间应该合作,努力营造与维护一个共生的商业生态系统。因此,他强调必须有“新的语言、新的战略逻辑和新的实施方法”,用全新的理论——商业生态学来全面阐述了商业生态系统的企业战略。
Moor的主要观点包括:(1)用生态系统的观念来透视整个商业经营活动和研究战略,拓宽了战略网络研究的视野。他认为,企业是其所处商业生态系统的成员之一,这个系统决定了企业的战略行为和战略价值,这个系统绩效直接影响到企业绩效。(2)按照自相似、自组织、自学习与动态进化的原则来设计网状结构组织和商业生态系统(即战略网络),通过共创愿景、系统思考、网络学习、共享知识、协同作用,使企业在创造未来中实现可持续发展。(3)建立一个相互依赖、相互学习、共同进化的企业生态系统,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前提。企业的绩效主要取决于其在这个系统中的合作效率和网络关系管理能力的水平。(4)商业生态系统中的成员间相互合作演化过程,包括了开拓、发展、权威、重振或死亡,企业在这个演化过程中不断进化、异化和蜕变。(5)强调了企业与环境的相互渗透,企业的边界模糊。企业的战略行为受其所在的系统制约,企业的战略制定、实施和评价都依赖于整个系统。
其主要缺点是:过分强调系统选择企业的作用,忽略了企业本身初始条件的重要性,忽略了企业核心能力对其战略行为的决定作用和对整个商业生态系统的影响,仅强调整个商业生态系统中各成员的合作,忽视了成员之间的合作是一个博弈过程,有合作也有竞争,并认为合作有周期性,无法持久。
综观战略网络研究各个学派的主要观点,我们认为,当前有关战略网络研究有以下的特点:(1)应用一种理论从某个侧面研究的多,而综合各种理论从系统观角度研究的少。(2)偏重于战略网络形成和企业战略网络案例分析的多,而对嵌入于战略网络的关系分析与战略网络结构分析的少。(3)侧重于战略网络的静态研究多,企业战略网络管理的动态研究少,更缺乏对深层次的网络管理问题和网络进化问题的研究。(4)在技术方法研究上,以定性为主,缺乏定量的具有动态性的技术方法,更缺乏有关动态战略分析方法、网络信息管理支撑技术方法和工具的研究。正因如此,战略网络研究至今还没有形成一种比较完整的、对企业战略管理有现实指导意义的、可操作的基本战略理论及其技术与方法,使之未能广泛应用于企业战略管理实践之中。
四、战略网络研究趋势和主要方向
从上分析,我们认为,现代战略网络研究发展趋势是:(1)战略网络研究系统化。由于战略网络及其嵌入其中的动态关系网络的复杂性和模糊性,既涉及到经济学、管理学的内容,又涉及到社会学、心理学的知识,未来的研究必须整合多个学科的理论来系统研究战略网络,才能对战略网络有全面的认识和理解。(2)战略网络研究动态化。战略网络的基本特征就是动态变化和不断进化,只有引入社会网络技术、系统动力学、进化博弈、离散仿真的技术等分析方法来分析战略网络的互动性和动态性,才能真正揭示战略网络的演化规律。(3)战略网络研究定量化。由于战略网络涉及的组织多、相互的关系复杂,未来的研究必须采用社会调查统计方法收集大量的数据,利用现代数学统计方法分析网络和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才有保证战略网络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结合战略网络研究发展趋势分析,我们认为,今后战略网络研究的主要方向:
1.用系统观进行战略网络理论框架研究。综合应用现代企业战略理论、社会网络理论、协同商务理论、企业能力理论、系统理论和博弈论等,从系统观的角度,构建战略网络理论框架。它包括战略网络的结构、功能和特征,战略网络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企业核心能力和企业动态关系网络分析,战略网络的目标与选择,战略网络的动态管理,战略网络绩效评价与网络进化。
2.战略网络中的组织间动态关系分析与技术方法研究。要运用系统动力学、社会网络技术方法和离散系统仿真技术,进行组织间动态关系网络分析与仿真模型优化,明确对企业核心能力的培育、提升和发挥不同作用网络节点之间的动态关系,保证战略网络的优化。
3.战略网络动态管理过程研究,要促进战略网络研究成果用于实践和可操作性,这是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它包括:(1)利用组织学习理论和企业网络理论,建立起有效的网络学习机制:运用博弈理论分析网络学习中的博弈均衡问题,制定出企业在网络学习中的最优策略。(2)运用委托—理论,建立长期网络信任机制,保证网络知识有效转换、整合与创新。(3)运用协同商务的原理和技术、数据库技术、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技术等,开发和实现基于协同商务观的企业战略网络信息管理系统,保证网络内部信息、知识的快速交流、处理和共享。
4.战略网络进化研究,体现动态性和共生性的特点。要以进化博弈理论为基础,结合进化理论和遗传基因理论,揭示战略网络进化规律,针对有限理者所组成的大群体中多次博弈背景下的进化力量,建立战略网络动态进化模型来描述其进化过程,研究网络行为的稳定性问题。
战略管理的作用和意义范文5
【摘要】成本目标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医院的经营状况极其整体战略效果。成本目标管理是经营管医院要将成本管理从日常经营管理提升到战略管理理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有一套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医院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要善于将成本目标管理的理念、方法运用到医院的管理之中,使医院的竞争力得到提高。
【关键词】成本成本目标管理战略成本管理
成本管理已经成为医院整体战略的重要部分,科学地进行医院的成本目标管理,对于提高医院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1成本与成本目标管理
1.1成本的概念成本(cost)一般是指为了实现某一特定目的而付出的价值代价。具体地说,就是在生产、销售或经营管理过程中付出的费用[1]。医院成本通常包括:(1)外购物品,指医院进行医疗护理工作而耗用的向外购进的一切物品,如药品、器械设备、医用材料等;(2)外购燃料动力,医院消耗的煤、油、电、水、汽等;(3)人员工资及各类岗位支出;(4)职工福利基金;(5)各类固定资产的折旧费、维护费;(6)医院基本建设费用;(7)其他支出,包括办公费用、银行的借贷利息、勤杂费用等。
1.2成本目标管理成本目标(costobjective)对企业来说,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为保证实现目标利润而规定的成本控制目标;对医院来说,是指为保证高质量地完成医疗、护理工作,实现目标规定的经济效益而确定的成本控制目标。成本目标管理(costobjectivemanagement)是指对医院经营成本进行预测、计划、细分、控制、核算、考核,以达到用最小的成本开支来获得最佳效益的成本管理体系和方法[2]。
2成本目标管理的特点和作用
2.1成本目标管理的特点医院进行成本目标管理时必须注意充分体现以下特点:(1)全过程性。要从诊疗护理工作的全过程,从物资材料计划、采购、储存、保管、使用的全部环节,要从临床、医技、行政工勤的各个部门,都重视节约费用、降低成本的目标管理工作;(2)全员性。培养全体职工的成本意识是非常重要的。成本目标管理要依靠全院每一位员工的关心、参与和管理,各负其责,各自控制自己应控制的费用,这样医院的成本目标管理才会有效和持久;(3)技术经济性。医院成本目标管理决不是单纯的经济活动,而是技术和经济相结合,将经济寓于技术活动之中,重视技术经济效益分析,这样才能获得降低成本的最佳方案;(4)经济责任结合性。医院成本目标管理必须建立在实行全面经济责任制,进行全面经济核算的基础上,这样才能实现全面的成本目标管理。
2.2成本目标管理的作用把成本目标管理运用到医院管理中,不但可有利于降低医院成本,而且对于提高医院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它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1)有利于将技术经济责任制落实到各科室,因为成本目标管理过程中,从目标的制定、分解,到目标的组织实施、考核,都与落实技术经济责任制的责、权、利密切相关,从定目标、定责任、定权利这一角度来说也是相吻合的;(2)有利于加强医院的计划管理。为了使医院面向市场、适应市场,加强计划管理是十分重要的,围绕实现医院总目标,把成本目标管理落实到科室和个人,把医院的全面计划管理落实到实处,成本目标管理是其重要内容和措施;(3)有利于发挥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通过成本目标管理可将过去领导要求职工“做什么”和“怎么做”的被动方式,改变为把任务、目标、权限下放到各科室,并与科室利益挂钩的方式,这种鼓励科室加强自我管理的办法可激励每位职工的主人翁精神;(4)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
3成本目标管理的几项原则
3.1成本最低化原则成本最低化,就是根据成本目标的任务,通过分析降低成本的各种因素,制定可能实现的最低成本目标,并以此为依据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使实际管理结果达到最低成本目标。追求医院成本最低化必须注意:(1)要以保证医疗护理质量为前提;(2)要以社会效益和技术效益为前提,如果社会效益需要,该投入的成本应该投入;(3)注意成本最低化的相对性,各科室部门、各部门之间的实际条件不一样,不能简单要求一刀切;(4)要不断探索降低成本的方法和潜力;(5)要注意发挥群众的作用,把握全部影响成本最低化的环节,寻求管理方法,包括最佳的操作规程,最佳的医疗协作配合,最佳诊疗护理过程安排,最佳的医用材料采用,最佳的器械设备物资的管理维修,最少的管理费用开支,最少地发生医疗差错、事故、纠纷等。
3.2成本责任制原则医院要全面实现成本目标管理,必须以分级、分工、分人的成本责任制为基本保证,尤其要明确划清责任的界限范围:(1)院长要对全院成本管理不善,出现严重浪费现象,甚至不应有的经济效益明显下降负责,要对全院计划不周,各环节衔接不佳,影响成本指标的完成负责,要对因发生严重违背财经纪律而造成成本超支负责;(2)诊疗护理管理部门(医教科和护理部)要对由于安排调度不当而造成的严重影响诊疗护理的工作负责,要对由于医疗护理质量下降招致纠纷明显的增加负责,要对在落实技术经济责任制过程中发现严重浪费医院资源资金的后果负责;(3)物资供应部门要对医用物资供应不及时、物资质量把握不严格而造成影响诊疗护理工作正常进行造成的经济损失负责,要对不按计划采购造成库存积压,或库存保管不善造成变质、损坏、过期失效等各种损失负责;(4)财会部门要对医院资金管理不善,或造成大量物资积压,或造成业务费用开支控制不严而严重超支,或由于违纪违法造成资金被骗或长期拖欠影响医院正常资金流动和效益的情况负责;(5)业务科室要对盲目提出器械物资采购而造成积压或效益不佳,或因违反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造成事故使医院经济蒙受损失,或超定额消耗物资材料和资金造成医疗成本超支的情况负责。总之,要明确责任,各负其责,对造成严重后果者要按章处理。
3.3成本有效化原则成本有效化的核心问题是“有效化”,要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产出,要以最少的人力、最省的财力、物力来实现全面成本管理的目标任务,因此医院成本目标管理的原则不是追求形式,不是谋求时髦,而应立足于取得效益和效果,使花费的成本都能转化为病人取得的对疾病诊治的成效和质量。
4要树立“战略成本管理”的理念
战略成本管理(strategiccostmanagement)是围绕经营战略而进行的成本功能扩展与创新,代表了当代成本管理的发展方向。传统成本管理重在成本节省,而战略成本管理重在成本统筹配置,达到成本与效益的最佳比值。传统的成本管理只重视明显的成本因素,如材料费、药品费及管理费用等,而忽视了隐含的成本因素,如市场开拓、内部结构调整、人文建设等,因此不能全面揭示医院成本的真正构成[3]。
战略管理的作用和意义范文6
20世纪80年代以前,市场环境相对稳定、资源稀缺,而且企业网络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价格控制和市场的份额上,网络参与者将网络视为一种投机选择,协调成本高和机会主义多,因而网络被许多学者认为有负面影响和缺乏效率,长期以来其优势没有得到理论界和实业界的认真重视。20世纪80年代以后,市场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知识、信息在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组织网络化日益凸现,而且网络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显著的成效。例如,日本的企业之所以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国际竞争力迅速增强,国际化经营效果显著,就是因为日本的企业并非以单个原子状态来活动,而是以一群合作企业或组织构成相互依赖的关系网络参与国际竞争,实现知识共享、共同发展,形成了世界级的核心能力。因此,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企业网络及其关系管理的研究,愈来愈受到学者们的重视,相继出现了组织生态系统(OrganizationEcosystem)、组织网络化(OrganizationalNetworking)、网络组织(NetworkOrganization)、组织域(OrganizationField)、企业集群(EnterpriseCluster)、伙伴关系(Partnering)、关系治理(RelationalGovernance)、拓展企业(ExpandedEnterprise)、合作竞争(Co—petition)、组织间竞争优势(Inter—organizationalCompetitiveAdvantage)、关系能力(RelationalCapability)、关系资源(RelationResource)、网络资源(NetworkResource)、联盟网络(AllianceNetworks)、战略网络(StrategicNetworks)、战略区域(StrategicBlocks)、公司间信任(Inter—firmTrust)、供应商网络(SuppliersNetwork)等新概念,有学者和先行的厂商已认识到企业隐含的、不可模仿的社会关系网络和其成功的合作伙伴——供应商、顾客、互补者和联盟伙伴,是“创新关键来源”、“组织学习的关键来源”、“学习和能力的关键来源”。R·Gualti等人将这些具有持久性的、对进入其中具有战略意义的组织之间的节点构成的网络统称为战略网络,这些节点包括了战略联盟、合资、长期的买卖伙伴等。于是,战略网络研究就成为战略管理研究的新热点。
就战略管理学者对战略网络研究历程看,首先提出战略网络概念的是J.C·Jarillo。他于1988年在《战略管理杂志》发表题为“战略网络”的论文,可谓是战略网络理论的经典之作。该文从战略的高度阐述了战略网络的内涵,认为战略网络是一种关系网络,获取企业生存和发展所需资源和知识的关键渠道,是“企业竞争优势之源”,而不仅仅是一种组织模式,使之有别于一般意义的网络组织。这篇文章的发表,标志着战略网络理论研究的开始。随后,战略管理研究者开始对企业之间和企业与其他组织之间的关系网络研究产生了广泛的兴趣,1992年N.Nohria等编写出版的论文集《网络与组织:结构、形式和行为》,汇集了社会网络理论、组织理论、战略理论、经济理论研究者对战略网络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与此同时,战略网络研究的奠基者J.C.Jarillo通过进一步研究和实证考察,于1993年出版其专著《战略网络》,标志着战略网络理论基本形成。1999年F.J.Richter出版了其专著《战略网络——日本企业间合作的艺术》,该书以日本企业的战略网络为例,研究了战略网络的理论基础、战略网络形成动因、战略网络的管理与进化,进一步丰富了战略网络理论,促进战略网络理论走向实践。2000年《战略管理杂志》出版“战略网络’论文专集,介绍了当前有关战略网络理论研究的最新研究成果,强调这一理论要整合和系统化,使之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更有效地指导企业在网络竞争环境下制定和实施企业战略。这标志着战略网络研究进入了一个系统研究阶段。
2、战略网络研究主要学派
由于战略网络及其嵌入其中的动态关系网络的复杂性和模糊性,目前战略管理的学者们都只能以不同的理论为基础,从不同的视角研究战略网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战略网络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作者综合有关文献,将现有战略网络研究主要分为五大学派。
1.以R.Gulati为代表的结合新经济社会学来研究企业战略网络的理论,我们称之为经济社会学派。R.Gulati的主要代表作有《战略网络》、《联盟与网络》、《网络位置与学习:网络资源和公司能力对联盟形成的影响》。
他的主要观点是:(1)规范了战略网络的定义,界定了战略网络的研究范围,明确将对企业有战略意义的战略联盟、合资、长期的买卖伙伴和一群相似的节点都归集为战略网络,强调它是嵌入于企业之中的关系网络,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具有战略意义。(2)用社会网络理论的“嵌人性”和“结构洞”原理,证明了战略网络对企业行为和绩效的影响,说明战略网络及其管理能力是网络资源和关系资源,是战略网络参与者在参与网络后所获得的独特资源,具有独特性,难以模仿性,是一种核心能力。(3)强调战略网络是一个公司接近信息、资源、市场和技术的关键渠道,能够取得学习、规模和范围经济的优势,战略网络直接影响企业的战略行为和竞争优势。(4)嵌入于战略网络之中的网络关系,对于企业来说,是一种既有机会又有约束的资源。因为“网络也意味企业被锁定在非生产关系里或排除了与其他可行的组织结成伙伴的机会”。(5)提出要整合战略网络于企业战略研究之中,并提出可从产业结构、产业内分析、企业能力、交易成本和转换成本、网络进化和企业收益来与现有的战略研究相结合。
该学派的主要缺点是:如何整合战略网络于战略研究中,没有提出具体的理论框架,缺乏技术方法研究,难于对企业的实践有实际指导作用。
2.以J.C.Jarillo为代表的用组织理论来研究战略网络,我们称之为组织学派。其主要代表作为《战略网络》、《战略网络——创造无边界的组织》(专著)。
他的主要观点有:(1)最早捉出战略网络的概念,认为战略网络是一种长期的、有目的的组织安排,其目的在于通过战略网络使企业获得长期竞争优势。(2)提出了用商业系统思想来研究企业经营活动。他认为,实现产品/服务有效地传送到顾客手中,整个过程的所有活动要合作,如何选择组织合作方式的中心问题,就是要保证企业持续竞争优势。(3)提出了组织商业系统活动方式的评价标准,是最大化组织效率与灵活性,并通过比较层级制、市场和战略网络三种组织方式,说明战略网络是网络经济时代最佳组织模式。(4)初步形成了战略网络的基本理论,有利于指导企业进行战略网络管理,包括网络选择的时机和信任机制的建立,利用交易成本理论说明何时建立网络为好,利用博弈理论提出了加强组织间信任的机制。
其主要不足是:没有考虑网络关系、社会和文化等因素对网络及其效率的影响,没有分析战略网络的成因、特征等基本问题,没有对战略网络中组织间学习过程和网络进化过程展开研究。
3.以P.J.Richter为代表的文化学派。他根据自身在中国、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担任国际跨国公司代表、与这些国家的企业有长期交往的经历,发表了多篇有关东亚企业成长的论文,并于2000年出版了其专著《战略网络——日本企业间合作的艺术》。该书以日本企业的战略网络为例,研究了战略网络的理论基础、战略网络形成动因、战略网络的管理与进化,进一步丰富了战略网络理论和促进战略网络在实践中的应用。
Richter的主要观点有:(1)日本经济及其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在于其企业的战略网络管理水平高,日本企业的战略网络与西方一般意义上的网络组织不同,它注重知识、能力资源的共享。(2)突出文化在战略网络形成和进化中的作用。强调由于日本企业受传统文化影响,容易形成战略网络的网络文化,包括高度忠诚、相互信任、自然尊重和统一价值观等。(3)运用企业系统理论、成长理论和博弈论来系统研究战略网络的动因,为战略网络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4)重点分析了战略网络企业间的网络学习过程,说明战略网络在知识管理和能力培养中的特殊意义。(5)论述了企业后勤合作、技术合作和全球化合作中的战略网络管理问题,为战略网络走向实际应用奠定了基础。(6)强调了企业家之间的关系在战略网络中的重要性。
由于Richter仅从文化视角研究战略网络,没有将战略网络管理整合于战略研究之中,由于文化研究难于定量化,造成缺乏对战略网络进行定量研究,也缺乏对战略网络管理对策研究。
4.以波特(Porter)为代表的用企业集群理论来研究区域合作网络。由于企业集群理论起源于区域经济研究,故我们将此学派称为区域经济学派。企业集群是指在一特定区域内的一群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各种组织(包括学校、研究机构、中介机构、客户等),为了获取新的和互补的技术、从联盟中获益、加快学习过程、降低交易成本、分担风险而结成的网络。因此,我们认为,企业集群是战略网络的一种,集群研究也属于战略网络研究范畴。波特有关集群研究的主要代表作有《国家竞争》、《亚当·斯密:区位、集群和竞争的“新”竞争微观经济学》、《集群与新竞争经济学》和《产业集群与竞争:企业、政府和机构新议题》,其集群理论主要是通过对各国典型区域的企业集群(如硅谷和波士顿的高新产业区、意大利的皮革制造企业集群等)的实务观察和研究所得,他认为“所有进步的经济体中,都可明显存在着企业集群,企业集群的形成,也是经济发展的基本因素之一”。
波特的主要观点包括:(1)集群是位于某个地方、在特定领域内获得异质的竞争优势的重要集合,地理位置是一个竞争优势。(2)企业集群是一个开放体系,具有外部效应,同一地区内的公司或机构之间相互联系、共享知识,企业集群是一种“新竞争”和“新经济”。(3)企业集群是由地理位置所处的社会、文化、政策等条件形成的,具有历史依赖性。(4)集群是空间布局上的新组织形式,“代表一种合作与竞争的组合”,是一种合作竞争思想,是一种群体思维的战略思想(突破单个实体的狭隘思想)。(5)分析了企业集群的成因、特征和网络关系,揭示了企业集群与竞争优势的关系,丰富了战略网络研究的内容。
其主要缺点:过分强调地理位置在企业集群形成中的重要性,认为在网络经济时代“地点仍是竞争的根本”,产业选择首要问题是区位:过分强调政府产业政策对集群管理的作用,忽略了企业本身在关系网络管理中的能动作用,利用集群理论侧重于区域经济和产业经济发展的研究,而非用于微观层面的企业战略研究之中。
5.以J.M.Moor为代表的从生态观的视角来研究战略网络,我们称之为商业生态学派。Moor提出的企业商业系统包括了供应商、主要生产者、竞争对手、顾客、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行政管理部门、政府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我们认为,各个成员在这个系统中相互依赖、共同进化所形成的交错复杂的关系网络,从本质上看也是一种战略网络,有关商业生态系统研究也应属于战略网络研究领域。Moor的代表作,是其1996年出版的《竞争的衰亡:商业生态系统时代的领导和战略》。他认为,网络经济世界的运行并不都是你死我活的斗争,而是像生态系统那样,企业与其他组织之间存在“共同进化”关系。在企业的商业生态系统中,为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彼此间应该合作,努力营造与维护一个共生的商业生态系统。因此,他强调必须有“新的语言、新的战略逻辑和新的实施方法”,用全新的理论——商业生态学来全面阐述了商业生态系统的企业战略。
Moor的主要观点包括:(1)用生态系统的观念来透视整个商业经营活动和研究战略,拓宽了战略网络研究的视野。他认为,企业是其所处商业生态系统的成员之一,这个系统决定了企业的战略行为和战略价值,这个系统绩效直接影响到企业绩效。(2)按照自相似、自组织、自学习与动态进化的原则来设计网状结构组织和商业生态系统(即战略网络),通过共创愿景、系统思考、网络学习、共享知识、协同作用,使企业在创造未来中实现可持续发展。(3)建立一个相互依赖、相互学习、共同进化的企业生态系统,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前提。企业的绩效主要取决于其在这个系统中的合作效率和网络关系管理能力的水平。(4)商业生态系统中的成员间相互合作演化过程,包括了开拓、发展、权威、重振或死亡,企业在这个演化过程中不断进化、异化和蜕变。(5)强调了企业与环境的相互渗透,企业的边界模糊。企业的战略行为受其所在的系统制约,企业的战略制定、实施和评价都依赖于整个系统。
其主要缺点是:过分强调系统选择企业的作用,忽略了企业本身初始条件的重要性,忽略了企业核心能力对其战略行为的决定作用和对整个商业生态系统的影响,仅强调整个商业生态系统中各成员的合作,忽视了成员之间的合作是一个博弈过程,有合作也有竞争,并认为合作有周期性,无法持久。
综观战略网络研究各个学派的主要观点,我们认为,当前有关战略网络研究有以下的特点:(1)应用一种理论从某个侧面研究的多,而综合各种理论从系统观角度研究的少。(2)偏重于战略网络形成和企业战略网络案例分析的多,而对嵌入于战略网络的关系分析与战略网络结构分析的少。(3)侧重于战略网络的静态研究多,企业战略网络管理的动态研究少,更缺乏对深层次的网络管理问题和网络进化问题的研究。(4)在技术方法研究上,以定性为主,缺乏定量的具有动态性的技术方法,更缺乏有关动态战略分析方法、网络信息管理支撑技术方法和工具的研究。正因如此,战略网络研究至今还没有形成一种比较完整的、对企业战略管理有现实指导意义的、可操作的基本战略理论及其技术与方法,使之未能广泛应用于企业战略管理实践之中。
3、战略网络研究趋势和主要方向
从上分析,我们认为,现代战略网络研究发展趋势是:(1)战略网络研究系统化。由于战略网络及其嵌入其中的动态关系网络的复杂性和模糊性,既涉及到经济学、管理学的内容,又涉及到社会学、心理学的知识,未来的研究必须整合多个学科的理论来系统研究战略网络,才能对战略网络有全面的认识和理解。(2)战略网络研究动态化。战略网络的基本特征就是动态变化和不断进化,只有引入社会网络技术、系统动力学、进化博弈、离散仿真的技术等分析方法来分析战略网络的互动性和动态性,才能真正揭示战略网络的演化规律。(3)战略网络研究定量化。由于战略网络涉及的组织多、相互的关系复杂,未来的研究必须采用社会调查统计方法收集大量的数据,利用现代数学统计方法分析网络和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才有保证战略网络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结合战略网络研究发展趋势分析,我们认为,今后战略网络研究的主要方向:
1.用系统观进行战略网络理论框架研究。综合应用现代企业战略理论、社会网络理论、协同商务理论、企业能力理论、系统理论和博弈论等,从系统观的角度,构建战略网络理论框架。它包括战略网络的结构、功能和特征,战略网络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企业核心能力和企业动态关系网络分析,战略网络的目标与选择,战略网络的动态管理,战略网络绩效评价与网络进化。
2.战略网络中的组织间动态关系分析与技术方法研究。要运用系统动力学、社会网络技术方法和离散系统仿真技术,进行组织间动态关系网络分析与仿真模型优化,明确对企业核心能力的培育、提升和发挥不同作用网络节点之间的动态关系,保证战略网络的优化。
3.战略网络动态管理过程研究,要促进战略网络研究成果用于实践和可操作性,这是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它包括:(1)利用组织学习理论和企业网络理论,建立起有效的网络学习机制:运用博弈理论分析网络学习中的博弈均衡问题,制定出企业在网络学习中的最优策略。(2)运用委托—理论,建立长期网络信任机制,保证网络知识有效转换、整合与创新。(3)运用协同商务的原理和技术、数据库技术、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技术等,开发和实现基于协同商务观的企业战略网络信息管理系统,保证网络内部信息、知识的快速交流、处理和共享。
4.战略网络进化研究,体现动态性和共生性的特点。要以进化博弈理论为基础,结合进化理论和遗传基因理论,揭示战略网络进化规律,针对有限理者所组成的大群体中多次博弈背景下的进化力量,建立战略网络动态进化模型来描述其进化过程,研究网络行为的稳定性问题。
而动态能力(DynamicsCapabilities)则把企业动态的环境与企业资源和知识所提供的能力结合起来,以企业的动态能力作为基本分析单元。因此,关于企业分析的基本单元及研究演化轨迹是由外到内,再由内到外,内外结合。正是不同学科分支把企业理论和战略管理的研究分裂开来,从而得到不同的解释、应用工具及学派丛林,常常也让战略研究者和实践者感到无所适从,这些问题呼唤系统的方法论来研究战略管理。
总之,战略网络研究的目标,就是要形成一种比较完整的、对企业战略管理有现实指导意义的、可操作的企业战略网络理论与技术方法。这既是对现代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及其技术方法的创新,为企业在网络竞争环境下如何制定和实施网络战略提供有效的理论指导和分析技术方法:也对现有核心能力不强的我国企业,在与国际跨国公司的合作竞争中,迅速培育和提升自身的核心能力,增强国际竞争力,实现“面向未来,共同发展”的目标,具有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