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命教育培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命教育培训范文1
关键词:生命教育 校本课程 开发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2-0098-01
1 开展生命教育校本课程的价值探寻
马克思认为:生命教育的本质归根结底是尊重人的生命和人的生命的价值意义。在乡镇中学实施和开展生命教育的校本课程,是切实贯彻新时期的教育方针以及更好的适应当前形势发展的首要任务。
1.1在乡镇中学开展生命教育是回归教育本质的迫切需要
生命是人类教育思考的起点,没有生命何谈教育,教育起源于生命从开始到结束的整个过程的发展需要。而在乡镇开展生命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希望弥补现行的农村教育制度中的诸多不足之处,如对学生的教育是偏重书面知识的传授与理性的说教,往往忽略比对学生进行知识技能教育以外更重要的德性教育,艺术培养,人文的教育的缺憾。新时期,作为乡镇中学的教育目标,就是使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 一方面,学习到知识技能,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开展生命教育的校本课程学习,因为只有学生具有生命教育的涵养后, 学生成才成人后,才能够运用知识技能更好地为社会做贡献, 否则会成为危害社会的人们的敌人。因此,从这一意义上来探寻,那么开展生命教育校本课程就是对教育本质的更好恰当的时代回应。
1.2开展生命教育校本课程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迫需要
马克思认为:人的发展的实质是人的能力的发展,它既包括一个人所拥有的自然力, 也包括作为主体的人在实践活动中通过锻炼、培养与学习而形成并积淀的知识,经验,情感,意志等精神因素。因此,我们认为生命教育的宗旨是在引导学生正确的理解认识生命,从而培养学生珍惜自己乃至他人生命,养成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正确正向的生活态度,增强对社会生活的自信心和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积极进取,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生命观,使学生真正懂得善待生命,努力完善自己的人格,最终实现生命的意义和对社会的有益价值。所以,长期的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实践过程证明,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既是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它也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关键教育措施。
2 在乡镇中学开展生命教育校本课程的实践途径
中学生是社会中最富有希望,最有朝气,创造思维极强和生命活力最强的群体,是祖国的花朵和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因此,在基础教育中重视和倡导对学生的生命教育,不仅体现国家和社会对个体自然生命的关注,更意味着学校对生命价值的认识提高,以及积极的人生态度的引导与引领。
2.1在李恒中学校园里营造生命教育的良好氛围
在乡镇中学开展生命教育的校本课程,首要的任务就是要营造良好的生命教育氛围,让青少年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生命教育的校园和文化气息。但生命教育的课程特点是一项贯穿学校、家庭、社会的联系配合的系统工程, 因此,作为学校、家庭和社会的三方密切配合,才能够充分发挥其合力的作用,要为生命教育课程的实施与学生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首先,作为学校是学生获得知识与学习智慧的场所,同时也是塑造学生高尚情操的重要环境,是在青少年的生命发展过程中担负着重要使命的地方,因此,在李恒中学的全校范围内,以多元化的,多层次的校园文化来营造生命教育校本课程的整体环境,大力提倡、宣传、生命教育课程,校园的围墙,板报成为宣传教育的辅助阵地,对学生大力宣传生命教育,充分利用李恒学校校内各种传播工具,把生命教育校本课程的相关知识、信息对学生进行教育, 真正做到优化生命教育的信息环境,让学生感到生命教育的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深入人心。
其次,学生的家庭作为塑造学生品格的第一场所,我们开展家长教育培训,教育家长要为孩子们努力营造关爱,宽松,平等的生活氛围, 让家庭生活也给学生带来快乐,幸福的生命教育的良好体验。学生有了这种丰富快乐的体验,才会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丰富多彩和美好灿烂,提高学生的愉悦的生命情感水平,从而实现生命教育校本课程的教育目标,获得高质量的生命教育的效果。
2.2重视生命教育课程的师资建设
在乡镇中学实施生命教育校本课程的主体是教师,教育的成败也在教师。所以,我校高度重视本校的生命教育校本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构建一支高水平,高素质,专兼职结合的生命教育校本课程的师资团体。实践中我校采取如下措施:
2.2.1重视李恒初级中学生命教育师资队伍的知识培养和技能的严格培训
要求从事校本课程生命教育的教师,首先要具备敏锐深刻的洞察力,能够在教学实践中敏感地洞察学生的生命状态体验,抓住一切有效的教育机会。其次要求教师能够准确地把握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总之,就是要求各个学科教师不断加强自己的人文素养,知识储备,长期坚持生命伦理的培训与学习,还要求心理辅导教师要提高生命科学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加强生命伦理的学习与培训,对生命教育课程的教师,学校组织到外地考察学习,加强他们的教育心理和专业技能,学校还定期组织对班主任加强心理辅导,专业技能的指导培训。
2.2.2实践中强化生命教育师资队伍的管理和考核
李恒初级中学的教职工岗位职责中规定了各科教师承担校本课程的生命教育的相关要求,并将李恒初级中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开展生命教育的效果纳入年终对教师的绩效考核的评估指标中,把李恒初级中学教师在开展校本课程生命教育的实效给予量化,作为年终评优选先、晋职晋级、绩效工资分配的重要参数。对于那些在教学实践中开展校本课程生命教育有显著成绩的教师,学校给予奖励,反之,对于那些教学效果较差的,则要给予一定的处罚。同时,李恒初级中学还通过定期的评选、表彰 “优秀教师”,“知心老师”、优秀“班级文化建设”等措施,加大对教师的精神激励力度,引导李恒初级中学的全体教师真正全身心投入到李恒初级中学的生命教育校本课程的事业中。我校领导也充分认识到生命教育校本课程还要争取社会和政府的有力支持,为生命教育校本课程的有效开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生命教育培训范文2
(一)生命意识教育生命意识教育是其他生命教育内容的前提。地理知识涉及生命的存在条件、分布等内容,其中不乏有关生命意识的教育内容。如,通过学习“宇宙中的地球”,学生可以了解地球是目前所知唯一存在生命的星球,学生在认识生命的过程中感受生命的独特与珍贵,树立热爱地球、珍惜生命、敬畏生命的思想;学生还可以了解宇宙空间的浩瀚与无穷,感叹生命的短暂与渺小、脆弱与坚韧,增强生命意识,由善待生命领悟到人类以最高级生命形式存在于地球上是大自然的恩赐,人们有何理由不珍惜生命、不热爱生命?
(二)生存能力教育生存能力教育是生命教育最基本的内容,地理是研究人类生存环境的学科,必然包含生存能力的内容。如,地震、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在我国频发,由于民众的“减灾防灾”意识不够、素养不高,常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因此,提高公民防灾减灾、应急避险的意识和能力是减轻灾害的关键。中学地理教学中可以通过讲述有关自然灾害的发生机制、常发时间、地点、征兆等内容,提高学生识别自然灾害的能力;通过教学逃生知识和演练逃生技能,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桑枣中学全校师生在汶川特大地震中仅用1分36秒全部撤离到安全地方,这一奇迹缘于学校从2005年开始每学期给学生安排一堂紧急避险课。生命的价值高于一切,学生需要学会运用知识守护生命。
(三)生命价值教育生命价值教育是生命教育的升华,地理教学涉及不同区域、不同物种、不同国家的知识,其中必然涉及包含生命价值教育在内的价值判断内容。如,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和差异性,不同的区域具有不同的自然景观和生物种群,学生可以从中认识到每一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都有内在价值、都是高贵而平等的,据此学会尊重不同的生命形式,保护生物多样性。学生在学习“世界人种”知识时,能够认识到人种的差异是自然界长期作用的结果,没有优劣之分;不同种族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和生活习惯,应该尊重生命个体差异,消除种族主义、民族歧视,树立“人生而平等”的观念。
(四)生命智慧教育生命智慧教育是生命教育的最高层次,为了实现人类自由的无限发展,地理研究中必然体现出生命智慧的教育内容。如,人类开采矿产、开垦土地是大肆掠夺大自然资源的行为,虽满足人类的需要,但造成资源枯竭、水土流失、荒漠化、酸雨等众多环境问题,严重破坏了大自然的平衡,危及人类生存。学习这些内容能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保护地球就是珍爱生命,能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科学的人地观,坚持可持续发展之路。科学的人地观是关乎全人类生死存亡的大问题,乃人类之大智慧。地理教学中拥有如此丰富的生命教育内容,教师需要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呈现生命教育内容、推进生命教育实践。
二、地理教学中的生命教育策略
(一)学校应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来推进生命教育首先,学校的教育理念要实现两个转变:“教育目标从生存转向生活,教育立场从社会转向个人”。教育应从仅仅教授学生“如何能考个好分数”、“如何找一份赚钱多的工作”等为生的本领,转向引导学生理解生命的价值、生活的意义,懂得感受生活、欣赏生命。现代社会倡导“以人为本”,当今的教育却是以批量的生产方式为社会输送标准化“人才”,忽视了个体的差异性和需求。直面人的生命教育就应该为人服务,而不仅仅是为社会服务,不能急功近利,而是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关注学生的内心情感。其次,学校要加强教师的生命教育培训,积极营造浓厚的生命教育氛围,使学生张扬生命个性、释放生命活力,使校园中处处绽放生命的光彩,形成热爱生命、尊重生命的浓厚氛围。
(二)教师应树立生命教育理念,提升生命教育能力杜威说,“所有的改革都取决于从事教师职业者的素质和性格的改革”。地理教师要意识到当前教育的弊端,深入学习生命教育理念,强化生命意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进行真正的生命关怀。一个激情洋溢、积极乐观的地理教师更能带给学生活力,使学生感受生命的乐趣、传递生命的美好,激发学生热爱生命。同时,地理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生命教育能力,熟悉各种生命教育素材与生命教育形式,掌握生命教育的各种实施策略,从而在地理教学中真正有效地实施生命教育。
(三)充分利用地理课堂教学开展生命教育首先,挖掘教材中的生命教育内涵。地理教材中处处闪烁着生命的活力与价值,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些素材提升学生的生存能力、增强生命意识、体会生命主体的意义。其次,选择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教学内容,新课标提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理念。生命离不开生活,对生活有用即对生命有用,地理教学的内容应来源于生活、贴近生命。如教师使用的地图、旅游策略等都源于生活,是对生活有用、对生命有益的教学内容。再次,将生命教育纳入三维目标体系,把具体的生命教育内容设置为教学目标,使生命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比如,在学习地震知识时,将“识别地震发生的征兆”设置为知识与技能目标;在学习地图使用时,把“通过阅读某一地图,分析归纳某些信息”设置为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学习世界人种时,将“树立人生而平等的观念、消除种族歧视”设置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生命教育培训范文3
关键词:生命教育;教师培养;专业素质;自主发展
作者简介:王璞玉(1986-),男,黑龙江鸡西人,天津大学仁爱学院英语教学部,助教。(天津 301636)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4-0188-02
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出现了一种全新的教育思想,即生命教育。历经四十余年,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迅速发展。然而相对于传统教育,生命教育在教育理念、课程设置和师资方面还未形成一套完善的体系。目前关于学生自杀、暴力以及沉溺于网络等恶性事件常见于媒体和报端。为此,教育界针对生命教育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生命教育在我国学校教育中的实施相对滞后,学者多数围绕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教材和师资建设等方面进行研讨,并未真正对教师自身的成长与发展给予足够的关注。培养生命教育型教师,提高其专业知识和内在修养是学校成功推进与实施生命教育的前提和保障。[1]
一、生命教育教师的素质要求
现阶段,校园中关于学生自杀、暴力和戕害生灵等事件时有发生。学校生命教育的缺失无疑是导致此类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今天的教育,过分追求知识的掌握和学业的成功,而缺少对人的生命、生存和生活的关注。这种错位的价值追求最终导致人们仅学到知识而不懂生活,获得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却失去了生命的华美。在全力推广素质教育的同时,物化教育的情况仍然存在,并令人堪忧。[2]
当今的学校教育忽视了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而是一味地注重成绩,把他们当做是培养的工具。学生是一个个不断发展且具有创造性的生命,作为教师而言,应该从更深层面去关爱他们的生命和生活。积极引导学生学习生命教育专业知识,正确树立生命意识(珍惜生命、善待生命和敬畏生命),形成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是现阶段教师的首要任务。
生命教育并非是一门相对独立于其他学科的课程,因此,生命教育教师应该具备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具体来讲,生命教育是一门融合了生物学、医学、伦理学、人文学科甚至是体育学等多门学科交叉的综合课程,既有其独特的内涵,又不失与其他学科的紧密联系。因此,对生命教育教师的要求相对较高,既要具备渊博的专业知识,又要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更要严格规范言行、锤炼品格。
二、生命教育教师的素质培养
“人的终极发展目标就是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所谓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各个方面得到充分和最大限度的发展与提升。因此,作为教师来讲,首先应该让自己具备更加完善的专业知识和内在修养。其次要不断提升个人的教学技能。最后还要确立正确的课堂角色意识。[3]
教师能否正确的看待生命,认识到生命的价值与真谛,是否不断的追求人生真理,将深刻影响着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作为生命教育型教师,应该拥有健康的生命意识,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应该感悟生命的美好与珍贵,关爱自己与他人的生命,做到对自己和他人的尊重;应该愿意与学生一同经历和分享关于人生的情感与体悟。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命的含义和价值,同时也能提升自我的生命意识。
教师职业的主要特点是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想成为一名出色、合格的教师就应该具备扎实而渊博的知识功底。因此,教师应该努力完善个人的知识结构和生命教育知识。生命教育并非是独立于其他学科的一门课程,教师应该在具备专业文化知识的基础上,广泛涉猎生命教育知识。[4]作为学校来讲,应该建设全新的生命教育课程,加强对专业教师的培养。教师在学校学习活动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无论是在文化知识的传授上,还是在平时的学校活动中都对学生产生了深刻影响。
学校教育中加强人文学科的推广也很有必要,培养学生的“人文主义精神”是生命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开拓人文教育领域,在提升教师文化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技能的同时,更应该注重提高其人文修养。在教育教学中,应突显生命教育的人文性,有效实施生命教育课程。这样教师和学生在人文精神的熏陶下,生命教育的实施与推广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生命教育在当代的教育领域可谓是一个新鲜事物,无论是教育理念、课程设置还是教材和师资都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体系。那么,培养生命教育教师则是生命教育成功推进、实施的首要任务。只有具备专业的生命教育素养的教师团队,才是生命教育在学校获得成功的关键。
三、生命教育教师的人文关怀
关爱教师的生命与成长是生命教育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目前,我国的教育有过于物化的趋势,传统的教育观念更加偏向于知识的传授,注重考试成绩和升学率,导致教师职业有明显的功利化倾向。在应试教育盛行的背景下,只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已经完全背离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师的课堂角色已经变成了训练机器。应试教育脱离了生命之源、漠视生命存在,最终导致师生不能够真正体悟生命的意义。因此,需要重新审视教育的本质,关注人的生命、爱护生命、尊重生命,重新解读生命的含义。
教育是一门艺术,且是一门爱的艺术。教师一直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在教学活动中具有领航的作用。在社会范畴之内,教师的职业角色一直被人们寄予过高的期望,一旦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则会产生诸多矛盾。在这种重压之下,许多教师在付出与回报没有构成正比时,容易忽视自我本身的需求以及对自我价值的实现,既降低了教师的生命质量,也影响了整个教育环境。因此,若想真正改变现有的恶性循环局面,就需要关爱教师的生命和成长,同时也要对教师进行全方位、系统的生命教育培训,[5]应该注重关爱教师的生活和健康。
近年来,关于教师压力过大,造成身体情况严重下降,甚至是死亡等事件屡见不鲜。现阶段的应试教育体制,过于追求学习成绩和升学率而忽视了对教师的人文关怀。教师既要面对工作的压力,同时也要面对来自社会和学生家长的压力。教师职业一直被赋予了太多的含义,如“春蚕、蜡烛、园丁等”具有强烈牺牲精神的比喻。教师职业虽然高尚而特殊,但他们也是大千世界中的普通人,因此,社会应该给予教师多一点理解与关爱,使其生命能够在一个自由轻松、充满关怀的环境下成长和发展。
教师自身对生命意识缺失。比如,在全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关于教师体罚学生、虐待学生、猥亵甚至学生的事件仍时有发生。作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首先应该从正面的角度去审视生命的意义,多涉猎广博的人文知识和生命教育常识,真正懂得生命的含义,明白如何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和敬畏生命。只有教师自身领悟了生命的意义,意识到关爱自身生命的重要性,才能在教学活动中爱护自己的学生,尊重学生,关爱学生的健康成长。[6]如果一名教师不懂得欣赏自身燃烧所绽放出的光彩,不懂得欣赏自己生命托起的一颗颗星星组成的灿烂星空,那么,教师的付出和奉献则没有任何意义。
四、生命教育教师的自主发展
在学校中推进与实施生命教育,仅靠社会和学校的力量还远远不够。生命教育要想得到有效实施,首先应该在教育理念上进行改进,使生命教育教师能够得到自主的发展。
确立全新的教学目标、鼓励教师积极主动参与生命教育课程与教材的研发。在学校中实施生命教育,应该做到理念先行。生命教育相对于传统教育来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因此,确立全新、完善的生命教育理念则显得尤为重要。
新理念下的生命教育,应该尊重教师和学生的生命主体,关注师生的自然生命,提升生命的品质,捍卫生命的尊严,体现的是一种平等、自由和民主的教育思想。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也应该有所创新和突破。做到师生平等,多一些互动与交流,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使学生能够真正的热爱学习,参与到生命教育的学习中来。作为学校而言,应该定期为教师提供人文教育和生命教育讲座与交流机会,[7]让教师之间相互学习交流。在这种研讨活动中,教师之间相互交流学习,共同探讨关于生命教育教材的建设,给出提议与方案,以供生命教育课程的改革。[8]
五、结束语
总之,在学校实施生命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做到明确生命教育理念,增强教师的生命教育意识和生命情怀,拓展其人文知识和生命教育常识,重构其知识结构,促进教师的自主发展,建设一批研究型生命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徐生梅.王文广.关爱教师生命,生命教育的另一视角[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2):138-141.
[2]陈梦然.高校教师发展的基本标准[J].高校教育管理,2013,(3):63-69.
[3]张辉.关爱教师——生命教育发展的另一视角[J].当代教育科学,2006,(2):46-48.
[4]肖川.生命教育是所有教师的事业[J].青年教师,2012,(6):16-17.
[5]万淼.润泽生命:生命教育视角下的现代教师素质[D].开封:河南大学,2002.
[6]眭依凡,陈丽英.生命教育理念下的教师管理[J].江西教育科研,2007,(3):64-66.
生命教育培训范文4
近年来,世界各地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包括地震、海啸、滑坡、泥石流等。我们国家也在频繁遭受地震、泥石流、台风、干旱等灾害的袭击,汶川地震、玉树地震、雅安地震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的损失。1989年,联合国决定开展“国际减灾十年”(1990―2000)活动,并在“国际减灾十年”报告别指出:教育是减轻灾害计划的中心,知识是减轻灾害成败的关键[1]。充分体现了学校灾害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加上学校作为人员密集区,成为灾害中人员伤亡最严重的区域之一。然而,幼儿作为灾害面前的弱势群体,更应该接受灾害教育,因此在幼儿园开展灾害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健康目标领域提出,“具备基本的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的目标,在教育建议中指出:“教给幼儿简单的自救和求救的方法。如:幼儿园应定期进行火灾、地震等自然灾害的逃生演习。”①这也充分说明了在幼儿园开展灾害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一、开展幼儿灾害教育的价值
(一)本体价值
首先,开展幼儿灾害教育有利于增强幼儿的灾害意识。通过在幼儿园中开展幼儿灾害教育,有利于增加幼儿对各种灾害的了解,正确认识灾害,提高幼儿的灾害意识,从而幼儿对灾害防治做好心理准备。有利于提高幼儿的自救能力和防灾能力。幼儿园开展灾害教育活动,使幼儿掌握基本的躲避灾害和防范灾害的技巧,即当灾害来临时,应当如何应对以及灾害发生后应该如何自救。有利于生命教育的开展。从某种意义上说,灾害教育也应是生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开展幼儿灾害教育,使幼儿感受生命的存在和生命的价值,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从而能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在灾难来临时,能够想方设法保护自己以及他人的生命。
(二)社会价值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教师应该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教育工作的首要位置”。幼儿是国家的希望,幼儿的生命安全关系着国家的未来。开展幼儿灾害教育,提高幼儿的灾害素养,掌握相应的防范灾害的知识,提高躲避灾害的能力,保障幼儿的生命安全也就是保障了国家的未来。
从世界范围来看,幼儿灾害教育顺应了世界灾害教育的主流趋势。我国灾害教育仍处于起步阶段,当今时代我们国家应认识到灾害教育的重要性,应该向欧美发达国家学习灾害教育的成功经验,向幼儿灌输灾害知识、防灾知识,了解火山爆发、地震、海啸、龙卷风、火灾等灾害的相关知识,学习防灾减灾的知识和技能,让幼儿在幼儿园中接受灾害训练,对该地区频发性灾害进行模拟演练,让孩子更好地掌握基本的逃生技能。
二、幼儿灾害教育的实施策略
自2008年汶川地震后,灾害教育日益受到重视,国家要求把防灾减灾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学前教育阶段灾害教育的开展不尽如人意。很多地区很多学校仍然认识不到灾害教育的重要性,灾害教育流于形式,学校把安全教育或者灾害教育安排于课程计划表中,却没有付诸实施,仅仅是为了应付上级领导的检查。基于此,我们应该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采取相应的措施,保障幼儿灾害教育的有效开展和落实。
(一)编写教材,设置专门的幼儿灾害教育课程,将其纳入幼儿园课程体系中
由于幼儿园课程设置不同于中小学,没有设置有关灾害教育的课程,所以国家及地方教育部门应该编写专门针对学前教育阶段的灾害教育的教材,将其纳入学前教育课程体系中。
首先,灾害教育课程应该生动有趣,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使幼儿能够更好地掌握有关灾害的知识,以及防灾减灾的方法和技能。
其次,课程实施要具有多样性。开展幼儿灾害教育主题活动,或者将灾害教育融入其他主题活动中,以主题活动的形式开展灾害教育;以游戏的方式开展灾害教育,对于幼儿来说,游戏是他们的重要生活方式,以游戏的方式开展有利于增强灾害教育的效果。例如,幼儿教师可以帮助幼儿将灾害教育的元素融入歌谣或者拍手歌中去,通过朗朗上口的形式让幼儿更好地掌握灾害知识。教师要学会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实施灾害教育课程,通过播放灾害图片、视频、灾害纪录片等形式,提供具体的真实的灾害案例,让幼儿了解灾害的相关知识和应对灾害的方法和技能。
此外,教师可以运用绘本阅读进行幼儿灾害教育。在中小学阶段,教师经常运用课堂教学的形式向学生传授防灾知识,然而单纯的知识讲解对于幼儿来说更加难以接受,因此为了更好地开展幼儿灾害教育,应当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和需要,教师应该使用灾害防治的相关绘本,将灾害教育的内容以绘本的方式呈现,即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开展灾害教育。绘本作为适宜于幼儿的阅读材料,以其简练的语言和生动的直观图画,可以增强幼儿的阅读兴趣,通过阅读有关灾害教育的主题绘本,能够加深幼儿对灾害教育的认识,使幼儿能够牢牢掌握应对灾害的方法和技能。
(二)定期开展灾害模拟演练
在幼儿阶段,灾害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幼儿的灾害意识,掌握防灾避险的能力,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实时模拟演练,有助于幼儿形成对灾害的心理防御机制,提高幼儿的灾害应变能力。对于幼儿,相对于知识的传授来说,技能的掌握更为重要。实践性和应用性应该是灾害教育的核心目标。例如,美国的灾害防范教育非常强调实用性以培养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能力。因此,美国学校经常组织诸如防范地震的演习、消防演习。美国的所有学校都会组织地震教育的“户外教学”。
灾害教育是一个长期的教育体系,灾害教育不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坚持。以实用性为主的灾害教育应该定期开展,在这一点上,我们应该效仿美国,定期开展灾害模拟演练。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灾害教育模拟演练举办的频率应该高于中小学。美国许多学校防范火灾疏散演练基本上一年一次,如位于美国地震高发地带的加州地震局规定所有幼儿园至12年级的学生都需接受地震教育与地震演习,教导他们必须实施“趴下、掩护、原地等待”的步骤。不仅如此,美国的私立学校学生人数超过五十人,必须提供在紧急情况下疏散的教育,至少一个月举行一次疏散演习,应急门必须能不用钥匙从里面打开如此等等[3]。
(三)加强教师灾害教育培训
灾害教育课程能否很好地落实,关键在于幼儿教师。已有研究表明,教师缺乏灾害教育的意识、缺乏防灾减灾的知识和技能。因此要更好地开展灾害教育的前提是教师要有良好的防灾素养,那么就需要加强对幼儿教师的灾害教育培训,增加教师的灾害教育理论知识,提高教师的应对灾害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幼儿的灾害意识和防灾避险的能力。
幼儿园开展灾害教育,必须加强对教师的灾害教育培训,才能保障幼儿灾害教育的成效。因此,国家及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应提供幼儿教师参加灾害教育培训的机会,幼儿园也应尽力为教师创造培训机会,比如邀请当地消防支队的消防员向幼儿教师及幼儿讲解火灾发生时的正确应对措施,并现场进行示范和指导。有一点应当注意,由于我国灾害的种类繁多,每个幼儿园在灾害教育中不可能涉及所有的灾害,因此国家及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开设相应的培训课程。
(四)幼儿园、家庭和社区相互配合,形成灾害教育的合力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会密切配合,共同为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①
生命教育培训范文5
关键词:职业教育价值;重建;反思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这一论述中,对职业教育的核心价值取向进行了明确的界定,我国正处于完成工业化过程、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双重转型的社会阶段,整体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既需要大量创新科技人才,乃至领导技术创新的帅才,也需要大量符合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技术与管理人才,这是社会稳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因此职业教育价值的反思与重建,意义重大。
一、我国职业教育价值取向影响因素分析
(一)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在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60年历程中,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职业教育一直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摇篮,2003~2008年全国共培养中职毕业生2,714万人,高职毕业生1,113万人,数以万计的各色技能型人才分布在各个行业和部门,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大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跨入新世纪以来,党和国家更是将职业教育放在大力发展的战略地位,2008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平均就业率高达95.77%,已连续第四年超过95%。同年,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招生总规模已超过1,000万人,在校生逾3,000万人,分别占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总规模的一半,教育结构战略性调整的目标已经实现。但是,职业教育取得的突破性发展并未从根本上改变职业教育仍然是整个教育中最薄弱环节的事实:职业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实际地位偏低,办学条件较差,缺乏应有的吸引力;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程度低,在校生一年左右的实习教学普遍不落实,大量毕业生难以找到对口工作;政府与职业院校、市场之间至今仍未找到管理的平衡点,权力寻租时有所闻,管理效率不高。
(二)当前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需要。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通过城市(镇)化完成现代化的过程,政府致力于通过各种教育把中国这个人力资源大国发展为人力资源强国,维持当前高速增长的经济速度,而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波及,我国出口业受到极大影响,导致大量制造业工厂关闭。被称为世界制造业大国的中国,需要加快产业调整的速度,产生大量新兴职业,这对国民的基础素质、职业素质、创新能力等将提出更高的要求。为此,要致力于教育改革,期待通过教育与培训,提升从业人员的技能、知识以及职业态度水平,满足较高技能、管理才能人才的需求。另外,我国政府正致力于建设一个和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通过改革“二元制”户口制度、完善社会医疗保障体系、普及义务教育,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培养形成一个新兴的中间阶层,改变当前社会结构现状,形成更为合理的社会结构。可见,无论是政府,还是教育界,对职业技术教育都非常重视,这也影响了人们对职业技术教育价值的从新认识。
(三)社会对职业教育价值的认识和评价尺度。人们往往假设“职业技术教育毕业生比普通教育毕业生更有生产能力、对职业技术教育的投入与产出回报率比普通教育高、职业技术教育是解决当前大量失业人口的一个方法、通过职业技术教育获得职业技能,具有更多生产力优势”,但事实上没有数据可以证明以上假设一定成立。从国外的研究结果来看,发现“普通教育比职业技术教育具有更高的回报率”’,职业技术教育作为解决青年失业的一个方法也被证明是不太成功的。社会依然只能从职业技术教育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对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投入转化为货币价值或者就业机会来评价职业技术教育的价值。
二、当前社会变迁条件下职业教育价值取向之反思
职业教育的价值是指作为客体的职业教育,通过对人的职业教育或培训,满足作为价值主体的人的求职和就业的需要,满足作为价值主体的社会的用人和人力资本价值积累的需要。职业教育的价值包括本体性价值和工具性价值两种,即职业教育对作为价值主体的人的内在价值和价值主体对社会的间接性的工具价值。
从以上对影响职业教育价值的因素分析可以发现,我国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是社会本位的。从职业教育的政治价值来说,职业教育的功能主要体现在:职业教育促进消除贫穷、保持和平与稳定、防止社会失调等方面;从其经济价值来说,职业教育的功能体现在:提供技术人才,促进国家经济发展;从其社会价值来说,职业教育的功能是实现教育公平,促进社会流动。总之,这种功利性的职业教育价值取向,体现的是科学技术的社会发展价值,而忽视了职业教育为人的发展服务的功能。因此,有研究者提出,“职业教育工具价值无限放大的结果遮蔽了职业教育的育人功能,其本体价值在技术主义和工具主义的笼罩之下日渐式微”。如果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培养目的仅仅是为了帮助学生获得一技之长以就业、谋生,这样的结果是培养了工具化的“单面人”,其教育的价值体现在当前的社会大众面前,自然是不受欢迎的,更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教育界开始重视“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本开发理论,更多地强调通过知识、技能、态度的“整合”教育,帮助个人发展,实现自我。这种充满人文关怀精神的整合论,反对片面的科学技术教育或单纯的人文学科教育,而是将技术教育与人文教育整合在课程中,以“人”为基础,致力于“内化人生观”与“尊重多元智能”的教育,通过从学校、家庭到职场的终身教育,实现个人的自我完善,发展全“面”的人生。
三、我国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重建
(一)生命教育是职业教育之本质追求。职业教育应当以生命教育为本质追求,是因为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体系,它承担着数量巨大的学生的教育任务,这个任务并不是仅仅将“人”培养成为工具性的技术人、管理人、职业人,而应该在教育过程中,彰显生命的意义,教导人们确定正确积极的人生观,让每个学生认识到生命的尊严,了解生命的意义,珍惜生命,悦纳自己,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自我价值实现观,做好人生规划包括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发展职业,提高生活质量,并提升生命意义。
重视生命教育在职业学校的落实,也是当前职业学校学生的现实需要。这些因各种原因被普通学校分流出来的学生,大部分存着这学业成就动机不高、行为不良的问题;同时,他们的心理问题也比较严重,悲观失望、自暴自弃、自信心不强等问题普遍存在。职业院校的教育者普遍提到职业教育学校学生“难教”的问题,其深层的原因,是因为这些学生缺乏积极而有意义的人生态度。生命教育所提倡的“全方位实施”,将体验活动,正规理论课程以及社会活动等与学校其他课程整合起来,并建立一个从家庭、社区、校园都尊重生命的环境,正是对症之药。
(二)职业素质教育是职业教育之基础。一般说来,个人能否顺利就业并取得职业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职业素质。职业素质越高的人,获得成功的机会就越多,相应的,其职业地位也能够得到极大的提升。
有研究者认为,职业素质是指从业者在一定生理和心理条件基础上,是通过教育培训、职业实践、自我修炼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
有研究认为,职业素质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其主要表现在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个性及职业情况等方面。为此,进入职场永远不缺的是技能,所缺乏的是人的综合能力,而这并不可能完全通过职业培训获得。
本研究者认为,职业素质是可通过教育、职业实践、社会阅历、自我提升等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包含工作素质、职业品德、心理素质、身体素质、交际能力等在内的相对稳定的品质,它是个人在职场制胜的重要法宝。
(三)能力与资格并重是职业教育之核心。根据人力资本开发理论,对教育和培训的需求与职业岗位能力的匹配直接相关。产业技术含量提高,则对知识、能力要求更高,因此,对就业者个人更多数量的学历证书要求,是产业体系提高技能要求的结果。尽管它也认可其他途径获得的技能,如工作经历。但越来越多的职业倾向于要求员工拥有更高水平的技能,而这种不断增加的倾向,要求这些技能的拥有者是有学历证书的人。
在这样的理论框架下,很明显劳动力市场需要教育与培训。最近20年来,尽管有很多对人力资本理论的批评,但是它提供了最基本的公共教育政策的参考架构。这一理论,调整了政府的政策干预,支持了大众化教育对社会的贡献力度,并增强了国家竞争力。
罗林斯和尤曼(1974)表示,统计学上数量的变化对“学历证书”市场的影响,有可能带来对教育与培训需求的增加。通过外因如个人努力来增加证书的人数越多,则越多人拥有证书,而同一职业则可能拥有更多的求职人员,越多的求职人员则可能带来更高的入职门槛。招聘单位为了保证他们的人力资本,则可能提高证书要求,更高的证书要求则可能带来更多的对教育与培训的需求。
可见,教育和证书之间首先存在一定的冲突,这种冲突是通过不匹配和相互影响而产生的;其次,教育和培训体系的多元性以及各自不同的基础性质之间产生了冲突,这对教育资本以及机会的均等都造成了影响,这也是产生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与社会对技能的需求之间的冲突的原因,劳动力市场希望找到两者之间的平衡。
从以上几点来看,教育和培训之间的冲突,不仅仅是经济的问题,也有政治的因素。公共教育与培训政策,由于各方面自身利益的不同而难以完善,因为通常不同的利益群体总是优先满足自身的利益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如果探讨普通教育所代表的学历证书,与代表职业资格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融通,或者简单地说,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之间,传统的“职业”和“学术”之间的渗透是比较难的。
综上所述,职业教育的价值要体现人的价值,也要重视职业教育的文化价值,以及职业教育的经济价值。
(作者单位: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李霄鹏.对职业教育发展困扰的价值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5.
生命教育培训范文6
关键词:小学生 青春期教育 生命教育 家庭教育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社会环境,迫在眉梢
1994年国际人口与发展会议研究结果表明:青少年自我形象的确立、健康人格的养成、身心正常发育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都与青春期性教育密切相关。青春期性教育对青少年儿童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家庭观、社会观等有深远影响。
近年相对认知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都趋于弱势的小学生成为社会事件、校园事件的目标群体。据全国妇联统计:1997年下半年全国各地投诉个案135件,2000年上升到3081件。2009年仅媒体公开报道就有175人。事后调查其归因多为家长对孩子性教育意识淡薄,对性教育的内容模糊甚至空白,孩子没有建立自我保护意识,不清楚遇到此类危险时自我保护的方法。
2.教育环境,资源紧缺
教育部1999年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和2002年印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关于青春期教育的内容甚少, 2012年修订后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仅限于小学高年级开展初步的青春期教育,以及中段的异往和建立异性同伴关系。我国尚未制定有关性教育指导纲要,针对小学生青春期教育的教材和书籍资源相对不足、有限。
相对大中专,教育机制对小学生的青春期教育课程重视不够,设置缺乏稳定性。教师多兼任,一般由班主任在学生生活中遇事提及。另外调查显示:受传统观念影响,青春期教育课程中9.6%的教师能全部讲解此内容,36.3%有选择地讲解,其余 54.1%的教师则会一带而过或干脆不讲[1]。教师缺乏相关内容科学性、系统性、完整性的培训学习,而这恰恰是教育实施中的重要环节。培养具备相应的医学、生理学、心理学等知识的师资队伍势在必行。
3.重塑观念 修复漏洞
性教育领域中我国普遍存在着(重女轻男)的倾向。家庭、学校和社会往往更加关注对女孩的性教育,而过于忽视男孩的性教育,对男孩的约束和道德责任感教育意识薄弱。国内外相关研究表明男性更易引起性冲动,和女性相比对网络及信息的吸入量和需求量更广、更多。全球青少年青春期年龄较上世纪普遍有所提前。全国妇联研究所1995年和1999年两项青春期教育需求评估调查显示,随着青春期普遍提前,青少年“非常希望了解生理发育知识”的占被调查总数的69.9%[2]。因此现阶段我国青春期教育着力点和方向标应向小学生偏移。青少年青春期知识迫切的需求与正规渠道获得伶仃的性知识形成反差和矛盾。加上社会媒体信息渠道的多样性、广泛性,网络漏洞和监管的不完善性,这对控制力和辨别力不强的青少年来说是巨大的危险和诱惑。畸形的渠道获得不良的性知识是导致青少年性方面产生不良的理念与行为的重要原因。
4.家庭教育 流于疏忽
我国近些年开始重视家庭教育。但做到规模和普及任道重远。尤其是性教育方面,首先因为传统思想影响下的家长没有接受过科学、系统、正规的性教育培训和学习,对性教育存在错误认知,认为此类知识无需教育,随年龄增长自然知道。还有些家长认为过早性教育会导致儿童青少年早熟。另外一部分家长认为不告知性知识是纯洁的保险箱[3]。在不知如何教,怎么教的情况下,采取回避态度。家长在性教育方面的空缺,自然把责任推给学校。在上述背景下,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在没有得到充分自我认知的情况下,在激素水平作用下对自我出现的正常生理心理反应产生强烈的好奇感和疑惑感,这种性知识的正常需求和被压抑产生了一组矛盾。无形中将获得性知识的来源推向旁门左道。
二、相关概念
“青春期”是指由童年期逐渐向青年期过渡时期。世界卫生组织(WHO)将青春期的年龄界定为10-19岁。是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社会适应从不成熟发展到成熟的重要阶段,对毕生发展有重要意义和价值。近年来青春期年龄界限有2-3年的提前。
“性教育”是一种性知识、性心理、性道德和性法制的教育[3]。其中包括生活教育、卫生教育、道德教育、责任教育和人格教育,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教育。大量研究表明,性教育与青少年的社会化、健康人格的形成、身心的发展以及今后恋爱、择偶和婚姻家庭中的亲密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密切相关。由此可见,性教育更应该是生命的教育,“终生”的教育。
“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首先是父母)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而按照现代观念,家庭教育包括:生活中家庭成员(包括父母和子女等)之间相互的影响和教育。也可以聘请专门从事家庭教育的教师对子女进行家庭教育[4]。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以品德教育为主,对人类的发展影响意义重大。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及现状
1.国外研究综述
瑞典是全球第一个引领青春期性教育的国家,由政府支持系统化展开,教育部将其列为必修课,教育范围包括幼儿到准父母。有效的减少了青少年性病、性犯罪等不良事件的发生。20世纪60年代美国提出“性解放、性自由”对美国青少年产生了错误导向,导致少女怀孕逐年增加,性病、艾滋病骤然剧增,给人类的生存发展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和惨重代价。随后美英澳等国的“同伴教育(Peer Education)”以及联合国爱滋病规划署倡导的“ABC性教育活动”(A 代表避免婚前,B 代表对配偶或一个保持忠贞、不搞性乱,C 代表正确使用安全套)为代表的成功模式已被国际上普遍采用为青春期性教育的方法[5]。许多发达国家逐步意识到性教育对个体和社会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和深远意义,随之也先后开始探索研究实施青春期性教育。
2.国内研究历史与现状
2.1起源甚早,历史搁浅
公元前500年孔子的《诗经》中提及有关性道德的教学内容,是我国最早有关性教育的记录。公元79年,班固编辑《白虎通德论》, 提出学习技艺外,学生应接受性教育,是中国最早的学校性教育。北宋后至封建社会,性教育被禁锢了很长时期,乃至我国性教育的发展受到阻断。
2.2不断发展,逐步深入
解放前周建人、鲁迅、张竞生等人曾倡导解放人性,普及教育,尤其是性教育。1963年总理对《生理卫生》教材做出批示, “一定要把性卫生知识交给男女青少年,让他们能有科学的知识来保护自己的健康,促进正常发育”。1986年姚佩宽[6]等人出版了第一部青春期性教育的教学参考书《青春期教育》。国家教委和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于1988 年颁布了《关于在中学开展和加强中学生青春期教育的通知》。1991年国家教委决定在初中全面开展青春期教育。此后,一系列的探索研究与实践活动相继开展,有关青春期性教育的教本、科普读物、咨询手册,为青少年提供知识、信息与咨询服务的网站等呈现出多渠道发展的良好态势。将青春期性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科教学渗透、健康讲座、心理辅导等各种途径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变化,消除困惑。
2.3认识现状,与时俱进
(1)社会环境中害事件的不断出现郑重提醒我们对家长与孩子开展系统性、科学性、规范性的青春期教育的迫切性。(2)随着青春期的提前,小学开展青春期教育契机更好。6-12岁之间,即是弱势群体,最需要保护的时期,他们的性好奇和性探究不带有任何满足性生理需要的目的,他们把性当作知识来学习,就象他们认识汽车、植物一样。(3)由于观念的尚未转变,现代青春期教育多以中学、大学为重点,疏忽了小学教育。小学生现有的青春期教育教材凤毛菱角,也大多是蜻蜓点水、星星点点。内容上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和规范性。(4)传统观念下,社会、家庭、学校等大小环境更注重对女童的青春期教育,而忽视男童的教育。这与人体生理心理发育特点及社会现象有冲突。应更重视男童的道德教育与高尚的情操教育。(5)教育对象在力度和范围上应该由原来的以学生为对象向家长、教师为对象倾斜,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正如我国性教育学家阮芳赋教授所说:“就像普通教育有德、智、体、美几个方面一样,性教育也可以分为德、智、体、美几个方面。”
2.4未来展望、发展方向
根据年龄段的生理心理特点,教学内容倾向生命教育(尊重生命、珍惜生命)、道德教育(尤其注重男童的道德教育)、尊重人性和认知情绪等方面。教学内容要做到知识清晰、程度适度、有趣游戏、联系大自然生物变化和活动为主。家庭教育也要一起学习参与其中,以理论为基础,生活实例为导向,讲座与研讨、亲子活动等多种形式开展。培养家长学会科学的、系统的对孩子进行性教育的方法,因材施教,尤其加强男童的道德教育。此外对青春期教育的教师进行培训,采用标准化学习,间接的提高了教师性教育的专业能力也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顾美皎.妇女保健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年.
[2]潘绥铭.中国性现状【M】.光明日报出版社,1995年,Pl~2
[3]彭晓辉主编.性科学概论【M】.科学出版社,2002年.
[4]蒋凌燕 当代美国青少年性教育的两大模式探析比较教育研究[J].(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