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集体学习材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集体学习材料范文1
【关键词】学习需求;远程教育;学习材料;内容设计
学习化社会的来临,使以“学”为主的学习材料设计从未像今天这样备受关注。为了使学习材料能更好地适应远程学习的特殊性,帮助远程学习者完成学习任务,目前仍急需编写出能适合远程学习者使用的学习材料。远程学生在学历和经历、职业和职务、素质和能力、兴趣和爱好、习惯和个性等方面都是异质的,也就构成了远程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和特征。只有掌握了解远程学生的不同需求和普遍特征,才能使远程学习材料的设计在对不同对象的"因材施教"方面得到保障。
一、远程教育是实现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理想的现实途径
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是当今教育中最有影响的思想和实践。保罗・朗格朗认为:将人的一生划分为学习期和工作期是不合理的,教育应贯穿于人的一生。他提出应建立一个新的教育体系,使今后的教育在每个人需要的时刻,随时都能以最好的方式为之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
结合当今社会,科技已成为第一生产力。日新月异的高新科技正迅速促进生产力突飞猛进的发展,随之而来的是知识经济的崛起和精神文明的进步。人们为了实现自己对生存价值和生命质量的追求,就必须不断地发展自己的潜能和选择未来,也就必须不断地学习,以求与变化的社会达到动态的平衡。社会的迅速变迁使人们时时、事事、处处需要学习。
学习需求的大幅增加,大大超越了学校教育的范畴,教育就必然会突破传统的局限,出现与之相应的新形式。21世纪,知识经济已成为社会的经济基础,社会经济对各种专业人才和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对传统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压力,远程教育就是在这种需求和压力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远程教育作为一种革新的教育形态,具有更大的开放性:教育对象扩展到了全社会,使人人享有终身享受教育的权利;真正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具有更大的选择性和灵活性。它能为没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成年人提供上大学和读学位的机会。而且,随着视听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大众媒介的迅速发展,远程教育的功能更加完善,它已被认为是应用信息通信技术实现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教育形态。
二、远程教育中学习者的特征
既然远程教育是在人类的学习需求大幅增加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那么整个远程教育系统就应将学生放在核心地位,围绕着学生的需要、特点、学习进行教育资源的配置和教育要素的重组。调查分析远程学生群体的具体特点,是开发设计远程学习材料并获得成功的关键。
各类教育的学习主体都有各自的特点,远程教育的对象具有如下特征:1、学习者的年龄范围扩大;2、学习者的学习起点不同,学习目标差异大;3、大多数学生是在职成人,在地理上的分布比较广泛和分散;4、远程学生的学习是以自主、独立学习为主。
三、远程学习材料的设计
通过对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和特征分析后,以学习者为主体的远程学习材料设计的基本构想就比较清晰明了了。远程学习材料的设计首先是个性化学习材料的设计。
远程学习材料不仅要满足不同学习主体多元化、多层次的学习需求,更要与人的认知、思维、能力、情感、年龄以及学习行为、学习习惯、学习条件相适应,才能使学习者通过远程学习达到各自的目标。
1、远程学习材料内容的传递和接收仍应以纸介学习材料为主。
在远程教育中,教师与学生的地理位置相对分离。这种时空分离使像传统教育通过纸介学习材料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方式受阻,取而代之的是使用各种媒体传递教学内容。但在当前地区发展不平衡所造成的学习条件有限的情况下,纸介学习材料仍应是远程教学活动中传递和接收教学内容的主要手段。
纸介学习材料仍有超越时空的特点,而且携带方便,阅读时便于选择。其次,纸介学习材料是一种永久的学习材料,一种个性化的学习材料,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学习需要自定学习进度、阅读方式,进行自我控制地学习。第三,它可能更适合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和习惯,有利于学习绩效的提高。第四,纸介学习材料对学生的自助服务作用更直接、更广泛。由于现代远程教育采用的技术和媒体越来越多样和复杂,使远程学生在学习时遇到学习困难增加以及在与异地教育机构及其代表交流中经常发生的人际交流和信息传播等交流困难增加,使他们往往不能获得及时的帮助。那他们第一求助对象就只能是相关知识的纸介学习材料。第五,从我国现阶段的计算机普及程度和发展水平来看,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等多种媒介只能是教学内容传递的主要手段而不是接收的主要手段。
2、远程学习材料的设计要包含使远程学生通过远程学习来学会自学,学会自主学习和独立学习的目标设计。
远程教育中师生分离状态下远程学习的教育资源时空环境决定了远程学生的学习归根到底是需要学习者自身的认知结构来完成。这就要求学习者是一个成熟的独立学习者,一个成熟的自学者。但是,许多远程学生原来只是在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中接受教育,较少独立自主学习和自治的经验。他们并不真正了解自己现有的认知结构、认知能力和认知习惯,不了解自己面临的发展任务和学习需求。因此,在设计远程学习材料时要明确而又有说服力地建议学生去做什么,注意什么和思考什么,接受什么,拒绝什么,要采用简单易读的风格和任务驱动的方式,给出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活动;预计学习时存在的问题、并给给予详细的分析和提示;努力深入学生的情感世界,使他们对学科和问题产生一种个人兴趣,促使学生逐步成为一个成熟的独立、自主的学习者。
3、远程学习材料的设计要加强知识学以致用的设计。
现有的学习材料往往偏重某科学科的历史发展和理论研究,只是为了满足教学目标中认知类的第一项目标。学生通过学习后,往往只能掌握基本概念、历史事实、处理事物的程序以及原理或理论的重要意义;或者是学科当前研究水平和最新研究成果等一些其实是教育工作者和理论研究者才需要的知识。而远程学习者往往是希望获得马上可以使用的实用知识的信息。所以在设计远程学习材料时应结合现代教育技术在知识介绍中多传授一些实用的知识和技能,推进学生理解知识、应用知识,发展学生分析、综合评价所学知识的能力,使远程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遇到问题的时候能借助学习材料得予帮助和解决。
4、远程学习材料的设计要提供丰富的参考资源。
虽然某一学习材料只是针对某一学术问题或某一系统知识进行讲解和论述,但它难免要涉及其他的相关知识,或者是以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为铺垫。而这些相关知识不可能也不必要在这一学习材料上面面俱到。这样就为不同认知结构、认知能力的学习者造成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困难,容易造成学生的学习中断或表层学习。如果能把参考资料的提供直接融入远程学习材料的设计中,为学生提供与知识点相关的参考资料、书目或网络资源地址,把相关知识的文献资料整合提示在学习材料中,便于学习者的查找和阅读,以促使学生的深入学习和拓展学习
5、远程学习材料的设计要包含材料的学习指导书的设计。
由于远程学生教师、同学的地理位置是分离的,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交流困难,只能以自学为主。在学习或实践中难免遇到凝难,而遇到凝难时他们又不可能象面授教育那样及时得到老师的指点和同学的帮助。如果在设计远程学习材料时能配备一些相关的学习指导书或将学习材料的基本内容与自学指导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远程学生提供诸如教学要求的说明,常见问题的明确分析、解释、难点凝点的分析以及多种媒体自学的方法指导,就可以使远程学生的学习少走弯路。
6、远程学习材料的设计要加强实用习题的设计。
现有的学习材料在习题的设计上大多是考察学生相关章节的一些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例如:“远程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简述我国远程教育萌芽期和创建期的基本史实”,等等。这些问题虽然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学习材料所讲述的基本知识,但是并不能引导学生尝试探索解决实际问题。而接受远程教育的学生大多数是成人,他们希望的是所学的知识可以帮助解决实际学习和实践中的问题。所以,远程学习材料习题的设计要注重真实性、挑战性的习题设计,要尽量考虑实用性,且与真实情景相接近,使远程学习者感觉到可以学以致用,从而推动学生事实性的基础知识学习扩展到建构主义的学习。
社会的迅速变迁和多元发展将不断激活新的学习需求,我们应该认真地审慎地考查远程学生的需求,为他们设计专门的具有远程学习风格的学习材料。
参考文献:
[1]丁兴富,远程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1
集体学习材料范文2
按照省教育局、市教育局的统一部署,遵照惠济区教育局、老鸦陈中心校统一安排。师家河小学积极投身“讲正气、树新风”主题教育活动,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有关文件,做好学习记录,并撰写了数篇心得体会。通过强化学习,理论修养得到加强,按照上级要求,结合班子自查情况和教师提出的意见,现将我在五个作风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剖析如下:
一、在学习作风方面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我自从走向领导岗位后,首要任务是抓紧时间加强理论学习与提高工作能力结合起来,并学以致用,把学习体会和成果转化为谋划工作的思路,推进工作的全面开展上来。其次,把加强理论学习与加强思想改造结合起来,提高思想境界,加强道德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高决策力、理解力、执行力和创造力。再次,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善于从实践中总结经验、完善理论。通过实践来检验和不断完善理论,反过来进一步指导实践,提高理论水平,增强系统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但是,由于平时忙于日常事务性工作逐渐增多,学习理论的自觉性有所下降,导致对书记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理解不透彻,把握不准确,对党的方针政策理解不彻底,贯彻不全面。其表现:
一是通过现象看本质,把握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客观规律性的分析能力不够强。
二是存在经验主义。对工作出现的一些问题不能做到举一反三,而是凭经验、靠传统思想来解决问题。
三是满足现状,争创意识不够强。尤其是走向领导岗位以后,曾经有“不出问题就是成绩”的思想,缺乏一种开拓进取精神,导致抓工作力度不大,效果不太明显。
究其原因,主要是学风不正,从主观上讲,主要是学习起来做表面文章,随意性大,缺乏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学习不认真、不刻苦,满足于一知半解,不在掌握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上下功夫,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关键一点就是不能用理论武器很好的解决面临的实际问题。
二、在思想作风方面
坚决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讲政治、顾大局,在思想上、行动上与上级保持高度一致,做到政令畅通、令行禁止;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随着时间的推移,个人在思想方面有一定滑坡。
一是由于理论学习不够、自我懈怠。
二是精神状态还不够饱满。
三是存在好人主义。
四是批评与自我批评开展的不够好。自我批评有余,而批评不足。究其原因,一是讲政治的意识不够强;二是加强凝聚力不够;三是思想认识上存在片面性;
五是放松了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改造。
三、在工作作风方面
近两年来,我本着为学校负责,为家长负责的原则,扑下身子,真抓实干,坚决反对形式主义、主观主义、,坚持说实话、鼓实劲、干实事、求实效的工作作风。但仍存着一些不足。其主要表现:
一是争先创优意识不够强,开拓进取精神不足。
二是有畏难情绪,克难攻坚的耐心和勇气不足。由于个人思维模式的束缚,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和对形势的适应能力不够强,在某些重大事项面前,往往苦于决策,在困难与挑战面前有时不能迎刃而上、克难攻坚,而是摆困难、提条件,缺乏开拓进取的胆略和勇气。
三是平时忙于日常性事务,浮在上面多,深入教学科究少,和教师谈心少,了解不深不细,不能客观听取意见和反映,影响了对工作的正确指导。
四是落实少,使有些工作措施有时图形式,走过场,不注重效果。
五是工作方法科学性不够强。工作多时,有顾此失彼现象;有时对做出的决策不能善始善终。
究其原因,一是政治观念不够强,不能从政治上看问题和解决问题;二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意识不够强。
四、在领导作风方面
我一贯的立场就是“求真务实”,要领导学校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增强危机意识、忧患意识,克服浮躁情绪,抛弃私心杂念,踏实干事,并务求落实到促进学校科学发展上来。定下来的事情就要雷厉风行、抓紧实施,部署了的工作就要督促检查、一抓到底。摆脱文山会海和迎来送往,把心思和精力用在学校建设,领导和教师的共同成长,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成长上来。在学校全面工作逐步规范的同时,自己却逐步满足起来。
一是在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上,不能身先士卒。
集体学习材料范文3
【关键词】高中 历史材料解析题 答题技巧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5B-0106-02
农村普通高中文综历史科成绩不太理想,主要原因是学生在历史材料解析题上很难拿到理想的分数。基于此,本文以南宁市隆安县第三中学为例,探讨农村普通高中学生历史材料解析题答题技巧的培养方法。
一、学生历史材料解析题得分偏低的原因
(一)学生方面的因素。隆安县各乡镇初级中学的历史科教学存在缺乏专业教师、对历史科教学不重视的现象,加上受农村重理轻文思想的影响,学生在初中阶段接受的历史科教育不正规、不合理。表现在:学生没有掌握基本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的做题方法,与高中历史教学和高考的要求产生严重脱节现象。
(二)试题方面的因素。材料解析题考查的是较高层次的历史学习能力,包括史料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以及知识迁移能力等,它要求学生在读懂材料的前提下,结合所学的知识网络,自主获取有效信息,逐一解答试题中的问题。这对于基础知识欠缺的学生来说难度很大。同时,材料解析题所提供的材料有多种形式,有文字材料、数字材料、图形材料、综合型材料,等等。对于南宁市隆安县第三中学学生来说,文字材料尚有文字依托供阅读和提取信息,而数字材料、图形材料简直就是无法认读认知了。而且,材料解析题的题型也变化多端,有直接提示型材料解析题,有间接提示型材料解析题。直接提示型材料解析题会提供关于材料的背景说明,或者材料里有明显的提示;间接提示型材料解析题不给任何有关材料背景的说明,完全依靠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来判断材料属于哪部分历史范畴(时间、朝代、范围),只有判断对了,才能正确回答问题。
二、培养学生历史材料解析题答题技巧的方法
根据上文对学生材料解析题得分偏低的原因的分析,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探讨培养学生历史材料解析题答题技巧的方法。
(一)通过读书习惯的培养,强化记忆,夯实基础。南宁市隆安县第三中学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匮乏,因此,加强识记是关键。从接手高一新生的第一节课开始,每一节课上课之前,笔者都会要求学生读书背书,让学生养成读书的习惯。为了避免学生流于形式应付了事,笔者都有相应的检查和督促措施,比如随堂抽查或个别检查。一段时间以后,学生基本养成了读书的习惯。为了强化学生读课文看课本的良好习惯的培养,当学生对练习有疑问或者不会回答问题时,笔者会要求学生先去查找课本,仔细阅读课文上的描述,独立思考,做出判断,以此强化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夯实基础。
(二)通过概括段落大意、归纳中心内容,学会提取历史信息。在学生阅读课文时,笔者都设置一些问题,要求学生把语文科的概括段落大意归纳中心思想的方法运用到历史科的学习中来,以此学会提取相关的历史信息。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初步掌握提取信息回答问题的方法,又可以加强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记忆。需要注意的是,在设置问题时,一定要设置学生通过思考能够回答得出来的问题,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历史和掌握解题方法的热情。例如,《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课,笔者设置的题目有:(1)秦朝建立了哪些制度?有何作用?(2)说出秦朝的郡县制和西周的分封制有什么不同?同样的问题,问的方式不同,学生的领会就不同。如果把“秦朝建立了哪些制度”换成“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大多数学生将无法回答,因为他们不理解何谓“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教师必须通过补充相关的资料,并加以例子解释说明,学生才能全面了解明白这个概念。同样,如果把“秦朝的郡县制和西周的分封制有什么不同”换成“比较秦朝的郡县制和西周的分封制的异同点”,学生也将无从下手,因为他们还不会横向纵向比较历史,而“秦朝的郡县制和西周的分封制有什么不同”,这个题目对学生来说通俗易懂,只要提示学生在课文里找出相关的段落来比较,学生就可以直接把答案读出来了。在学生回答问题时,笔者要求一定要词句简练,只读出关键的句子或者词语即可。这就是初步的提取历史信息的方法的培养。
(三)通过练习,培养答题技巧。材料解析题的答题步骤主要有三个:
第一步:阅读材料,分析题目。笔者告诉学生,做材料解析题时,先阅读第一段材料的第一第二行,如果明白易读,那就快速地将全部的材料看完,再去看都有什么样的问题要回答;如果是不易阅读的材料,比如文言文或者晦涩难懂的材料,那就直接去看问题,问题一般都有针对性的提示语,然后再带着问题去阅读材料,这样不但有可能读得懂材料,还可以节省阅读判断材料的时间。例如:
材料:垂拱三年,或诬告(宰相)t之……(武)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推鞫(审问)其事。本立宣敕示t之,t之曰:“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则天大怒,以为拒捍制使,乃赐死于家。
――《旧唐书・刘t之传》
这样的文言文材料,南宁市隆安县第三中学的大多数学生基本读不懂,那就直接去看题目问什么,问题是:
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刘t之为何不认可王本立宣读的“敕书”。
看了题目,知道了要回答什么问题,再回来读材料,就能发现,答案在刘t之的原话里:“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
阅读材料需要注意:(1)如果是比较容易读得懂的材料,就直接把和问题有关的关键句子、词语划出来;如果是较难理解的材料,先初读,大体了解时间、人物、事件,再结合问题细读,判断查找关键句子。(2)材料的出处。材料的出处一般包括时间、国别和作者,往往隐含着历史背景、范围等。材料的出处如果是放在开头,那一定是有用的、必读的,因为这样的设置本身就是要引起学生的重视。
分析问题时需要注意:认真审题,注意题目里的提示语、主干语、限制语,了解每个小题的分数,明确问什么、答什么、怎么答、答多少;是要根据材料回答,还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确定回答的时空范围。
第二步:紧扣问题,组织答案。强调以下各要点:
(1)必须紧扣题目,问什么答什么;必须坚持论从史出,必须在材料中或所学知识中找到依据,由此得出答案。
(2)掌握一定的答题方法和规律,答案力求全面客观。比如背景原因、作用影响,一般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多方面来考虑,要注意内外因素、主客观因素、直接影响间接影响、积极作用消极作用等。
(3)要注意语言的科学性,尽量使用历史语言,不用文学语言或口头语言;要实事求是,符合历史事实、历史背景,不可个人妄加推测或加入个人感彩。
(4)材料题分值不大,答案要简练,问什么就答什么,不用过多的语言,不必展开。
(5)借助标点符号概括要点,一般一个句号或者一个分号就是一个要点。
(6)回答每一个问题都要注意它的分值,按分数来确定答多少,一般一个要点是2~3分。
(7)要分点分列,做到一点一段,用数字序号标示出来。
(8)保持卷面整洁、字迹清晰;不写草字,不能字迹潦草;尽量避免随意涂改,一定要修改或者删除的话,打个×或者一笔划掉即可,切忌将答错的部分涂抹得黑乎乎的。
做材料结题时,细节很重要。笔者尽量做到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答题个性,了解他们的长处和缺点,经常拿着学生的作业或测试卷,有针对性地去纠正和指导。
第三步:认真检查,防止错漏。题目答完后,要仔细检查,看审题是否有偏差,要点是否齐全,力求答案准确无误。
总之,农村普通高中学生历史材料解析题得分偏低的原因涉及学生和试卷两方面的内容,对此,可通过读书习惯的培养;概括段落大意、归纳中心内容;练习等方法,培养学生历史材料解析题的答题技巧。
集体学习材料范文4
[关键词]工程素质 材料 本科生 实践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20-0075-02
一、前言
随着近几年高校材料类本科生招生人数急剧增加,再加上实验硬件建设相对落后的客观现实,使现行的材料学科实验教学体系达不到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目的,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水平也因此停滞不前。下面,笔者将根据近十年的实验教学经历,结合现行的实验教学体系中存在的某些问题,简单谈一下本人对实验教学体系改革的一些想法与建议。
二、实验教学体系改革主要切入点、原因及相关措施
(一)探究新型实验教学模式,避免“重教轻学”现象发生
“重教轻学”是目前实验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种不良现象,即实验指导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注重某个实验“教没教”,而至于学生“学没学”,学的效果如何,却很少去关注。之所以出现上述这种不好的教学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方面,随着近几年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专业学生数量大幅增加,在实验硬件条件没有改善的情况下,实验指导老师很难保证每个学生均有动手操作实验的机会,此外,每堂实验课学时数是一定的,因此,当一名实验授课老师在有限的时间内面对众多的学生时,他考虑的首要问题肯定是如何把实验课讲完的问题,至于上课效果,只能尽可能地兼顾。另一方面,长期的课堂理论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了被动学习的思维定式,“只听不想”或“只听不问”,这种听课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授课老师“重教轻学”现象的出现。试想,在老师上课过程中,如果学生遇到不懂的问题举手提问的话,那授课老师怎么会不去解答呢?而在这种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效果必然会得到提高。因此,结合上述两个方面的原因,笔者认为要想解决“重教轻学”的不良现象,一定要对现行的实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首先,在实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增加实验批次,这样,能有效保证实验教学人数的小班化,增加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几率,有利于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当然,实验指导老师的工作强度必然会相应增加,因此,相应的考核机制也应该进行必要的更新与完善。其次,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互动,实现真正意义的教与学,这样,既能保证学生上课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同时,还能使授课老师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第三,授课老师可以有意识地在教学环节中设置学生参与教学的环节,例如完全可以在上一批听完课的学生中,找出一位或二位学生给下一批的学生进行实验讲解,这样的授课模式既能充分调动每一批学生听课的积动主动性(因为每位同学都有可能被选中),同时,又可以在实验设备较少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上述教学模式笔者已经相继采用了三年,深得同学们的喜爱。
(二)提高综合创新性实验比例,增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
目前,材料类各专业本科实验教学体系中,基础性(认知、演示、验证)实验所占比例较大,综合创新性实验数量相对较小,这种实验教学体系的设置不利于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综合创新性实验的教学特点是通过某一实验任务的设定,使学生利用已经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基础实验技能,自行设计实验路线并予以完成。当实验过程中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时,则由学生自行通过查找资料,分析问题予以解决。由于此类实验设计技术高、难度大、数据处理较复杂,且有一定的创新含量,实验任务的完成需要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并能够综合灵活应用,因此,有助于发挥学生个人特长,锻炼独立动手能力,开拓创新思维以及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然而,此类实验自身较高的科研创新水平,教学时间跨度大以及不菲的开设成本等特点,导致很多老师不希望或不愿意开设、指导此类实验,这也是为什么目前高校材料类学科综合创新类实验数量偏少的根本原因。结合上述原因,一方面我们应该积极引导实验指导老师提高自身科研水平或支持鼓励具有博士学位、科研能力较强的老师开设、指导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另一方面,建立相应的教学奖励机制,适时增加综合创新性实验教学的资金投入也是必须考虑的事情。
“有量无质”是目前综合创新性实验设置中普遍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有些高校一个综合创新性实验一经设置便长期使用,实验内容从不更新,这对于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亦是非常不利的,毕竟培养学生是以社会需求为最终目的。因此,积极鼓励与支持具有博士学位的老师参与到综合创新性实验的设计与教学工作中,将其承担的科研课题与实验教学内容紧密相连,适时将学术前沿的创新内容或者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关的先进技术引入实验教学,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手段。
(三)改革实验考核方式,满足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需要
成绩考核,是用于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有效手段,对促进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实验教学中通常采用的考核方式为“考勤+实验报告”。这种陈旧而单一的考核方式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的发挥,已远不能满足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需要。因为,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上课人数的增加,上课老师没有足够精力照顾每位上课的学生,这在无形中就助长了学生上实验课注意力不集中、散漫等不良习惯,甚至某些学生只是开课前去一下,点名后趁老师不注意就自行离开,等需要上交实验报告时,借同学的实验报告复制一下就解决了。显然,对于这部分学生而言,上述考核方式有等于无,因此,以满足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需要为出发点,建立新型多元化实验考核方式亦是当前实验教学体系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国内各高校已经就上述问题做了一定的探索性工作。笔者认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归根到底就是要让学生“动”起来,不仅让其“动手”,而且还要让其“动脑”,那么采用一种怎样的考核方式才能实现上述教学目的呢?笔者认为,在实验室条件允许前提下,适时增加学生操作动手能力的考核内容,如通过对某一小型设备的拆解与组装,或给出一小型的实验任务,让学生在限定时间内完成等形式,完成对学生实践创新动手能力的考核,应该是一种不错的教学尝试。即便因为学生众多,实验室硬件条件有限,上述考核方式满足不了全部学生考核需求时,我们也可以通过抽查的方式选择性进行,类似目前驾证考试中夜间路考那样,我相信这样的考核方式,有利于增加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学习注意力,增强其学习主动性,有利于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此外,利用专门的模拟实验操作系统来实现对学生的考核也是一个很好的尝试,在建设经费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尝试一下。
除了上述几个问题外,实验教学体系改革工作还应该注意其它几个问题,如实验教学内容前后重复,缺乏正规的实验教学教材以及实验教学管理制度不完善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同样也制约着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进行,因此,上述问题均需要引起高校相关管理部门的重视,并组织人员想办法予以解决。
三、结论
总之,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众多行业对材料类高层次创新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而现有的实验教学体系显然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这种人才需求,因此,作为高校的教育管理者与实施者,我们必须积极面对这种现实,对现行实验教学体系进行必要改革,通过改进实验教学模式,提高实验教学指导水平,加大实验教学的资金投入等方式,以达到增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目的,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与国家建设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材料类高层次创新应用型人才。
[ 参 考 文 献 ]
[1] 刘英, 李佳, 徐兆军,等. 工程素质与创新精神的培养与实践[J].化工高校教育, 2011, 118(2):25-27.
[2] 杨俊坚. 基础性实验方法改革与探索[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 32(3):90-92.
[3] 黄品梅,黄道平,梁锦.开发综合设计性实验促进创新人才之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0, 29(6):93-95.
集体学习材料范文5
关键词:3+2分段培养体系;高职;本科;教学;实践
高职-本科3+2分段培养这种模式为学生的继续深造和升格为高级技术管理人才提供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能够充分发挥高职和本科院校的优势,为企业提供具有发展潜力的技能型人才,实现学校、学生、企业三方共赢。这种模式在江苏首先试点,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与常州工学院已经开展多届合作,共同制订了比较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而高职、本科衔接课程体系的建设无疑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我院光伏材料制备技术专业在3+2转段衔接阶段开设材料科学基础这门专业基础课有其针对性和必要性。材料科学基础这门课程主要揭示固体材料结构和性能之间的关联,实际上是用数理化的知识分析实际的材料问题,其内容庞杂,理论性强,抽象,是材料类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具有普遍指导意义。3年高职学段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要求感性认识颇多,2年本科学段着眼专业和管理技术提升,要求有更深的理论基础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下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说明如何开展有效的材料科学基础教学。
一、以光伏产业链为主线精选教学内容
材料科学基础的内容包括晶体结构和缺陷、固体热力学和动力学、固体结构和电子理论三大块,具体知识要点有晶体结构、固体电子结构、合金固溶体结构、范性形变、缺陷、相图、相变、界面、扩散、凝固结晶、回复再结晶等。全部讲完至少400学时左右,实际上既没有这么多学时,也没有必要面面俱到。课程具有普遍意义,但对专业来说,只要筛选出密切相关的内容即可,做到必需和够用即可。这样一方面可节省时间,另一方面也能够很快切入应用。所以,一定要梳理光伏产业链的应用点和材料科学基础内容相匹配,形成少而精的教学大纲内容,以利于少学时教学和专业应用。
纵观光伏产业链,从硅原料的制备和提纯,单晶硅多晶硅的生产加工,光伏电池和组件系统的生产,与材料科学基础关联的地方还不少。硅晶体的表面形貌、生长方向、生长棱线、层向生长过程对应晶体学知识、晶向晶面及特征的描述;其中融入硅和化合物半导体的结构和电性能对应着合金结构和固态电子论的知识,并牵涉到结合键,能带理论、半导体性能、光伏原理和光伏电池效率;晶片生产中缺陷位错的控制(颈缩工艺等)以及电池片效率改进对应着晶体的缺陷理论;单晶多晶的形核生 长、环境控制、质量控制对应着凝固结晶理论;硅中杂质含量及分布以及栅线印刷、焊接、欧姆接触对应合金知识相图相变知识;PN结形成、焊接合金化过程、光生少子的扩散和寿命、I-U特性曲线的扩散方程推求对应扩散理论中的稳态和非稳态扩散;晶硅加工生产过程中的变形和损伤对应固体范性形变和再结晶;多晶的晶界和单晶多晶的制备过程中的固液界面对应界面理论。此外,掌握热力学基本知识对分析缺陷、表面、相图相变、凝固结晶都非常有用,对材料分类论述的三大类别材料如金属、陶瓷、高分子各论也要介绍,这部分内容具体涉及银浆与硅的欧姆接触、互联条焊接、石英容器性能、封装用铝合金、TPT、EVA的使用性能。基于以上分析,形成的课程知识点和相关内容以及重点难点见表1。
二、依据学生特点改革教学方式
此阶段学生的主要特点有:①理论基础较为薄弱。②从应用型到研究型的学习习惯还未转变。对这两特点,在制订学习内容后还有一个如何让其有效接受消化的过程,不适当地灌输会使学生理解困难,对学习失去兴趣,从而也失去了教学意义。结合教学实践,笔者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改善效果。
(1)精选教材。教材的选用原则是中等难度,有基础的数理化知识衔接,便于自学和理清课程体系,也便于学生发现问题和受到启发,提出问题。不宜一下子导入艰深的理论。好的教材阅读能够激发兴趣,深入浅出,让人受益。材料科学基础作为普适课程,教材种类繁多,深度广度侧重点各有不同。贵州大学的张晓燕教授主编的《材料科学基础(第二版)》具有以上特点,笔者认为比较适用。
(2)提供配套的参考资料和习题册。作为经典理论,材料科学基础暂时不会过时,现有的参考资料应该是比较丰富的,应该选择性地看一些,特别是习题册,更是和教材一样必备,因为理论的定性和定量同样重要,需要结合实际进行计算和练习,习题能够加深学生对抽象理论的认识,效果明显,能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求知欲。
(3)实验验证有助于理解理论。配套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加深课堂理论知识,让学生掌握基本实验技能,培养学生自己分析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性体验和创新体验,在光伏材料生产中,处处有材料外观、缺陷、性能以及工艺参数等的检测,过程检测更是质量保证的关键,一些实验项目和检测有密切相关,应该加以训练。如晶体结构实验中的典型金属结构的钢球堆积结构模型分析实验、单偏光下晶体光学性质,非晶态的结构性质和玻璃析晶实验(与长晶过程的坩埚析晶有关)、扩散和固相反应动力学实验,以及电阻测定实验等。
(4)明确概念,将理论讲解浅显化、简化或省略推导,过程让学生对基本概念产生深刻印象,后续教学才能顺理成章。教师应重点讲解参数的物理意义和相关概念,对求解过程作一般介绍和原则说明,以便于学生快速接受知识。
(5)利用网络资源如魔课,爱课程等多媒体手段开展教学。应该承认,有些东西确实难以讲清,因此晶体结构的三维图、原子进入间隙位置的动画演示、扩散微观过程动态展示、缺陷产生增值过程和运动方式的直观视频显示,这些似乎都离不开多媒体展示,可以极大提升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这些都得益于现代数码技术可以把最微细的结构和复杂过程进行立体展示。网络资源也要好好利用,网上课堂是主要方式,具有简明易懂的优点。
(6)互动答疑及时解决疑问,按照逻辑体系进行内容顺序重排。由于材料科学基础是一门逻辑体系严密的理论课,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生搬教材中的章节安排,应该从学生的知识结构来重新安排内容序列,力图使学生运用现有的力学、数理化知识就能理解各种规律,由于先后次序很重要,因此及时解决问题可为下面章节授课铺路。
(7)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回到理论,实现良性循环,螺旋上升。用理论分析和解决是最好的服务生产实践方式,也是学习基础理论的价值所在。
通过以上针对3+2衔接阶段教学方式的改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提升,专业基础知识得到巩固,结合专业实践,也促进了其他课程的学习,这对以后的学习和创新是有益的。3+2分段培养能够成就技能和学术兼备的人才,可满足未来光伏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应该是一种值得倡导的模式。
参考文献:
集体学习材料范文6
关键词 数学课程 资源 高中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数学课程资源的界定
根据信息资源学的观点,资源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能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各种客观存在或存在物。由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数学课程资源应该既包括《标准》所说的各种教学材料以及数学课程可以利用的各种教学资源、工具和场所等,也包括有利于数学课程实施的各种无形资源、隐形资源,如智力资源、文化资源、习俗等社会资源,等等。
2 课程资源的划分
如果要正确理解课程资源,必须对课程资源有比较明确、清晰的分类。这种区分,一方面说明人们对课程资源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另一方面说明课程资源具有丰富多样性。根据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类,下面我们就按照数学课程资源性质、存在方式和分布的空间三个标准来分类:
根据性质,分为自然课程资源和社会课程资源;根据物理特性和呈现方式,分为文字资源、实物资源、活动资源和信息化资源。
根据存在方式,分为显形课程资源和隐形课程资源。显形资源包括:图书(包括教材及教辅)、报刊、图片等。隐形课程资源是指以潜在的方式对教育教学活动施加影响的课程资源,如学校和社会的风气、家庭氛围、师生关系等。
根据课程资源空间分布的不同,也可以把课程资源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凡是学校范围之内、能够促进数学课程目标得以实现的各种资源,都属于校内数学课程资源,超出学校范围的数学课程资源就是校外课程资源。校内资源对于学生的学习更加方便,利用率也更高,因而校内资源占主导作用,而校外资源则起辅助作用。校内、外数学课程资源对于数学课程实施都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我们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学校内部的数学课程资源,另一方面也要加大利用校外数学课程资源的力度,帮助学生与学校以外的环境打交道。
3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3.1 挖掘教材潜在价值,创生数学课程资源
数学教材是数学课程资源的核心部分,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数学教材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基本素材和重要工具,它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基本内容和主要的数学活动机会,教材作为丰富而重要的课程资源,蕴涵着或多或少、或深或浅的潜在价值,这就需要教师正确处理教材,充分地挖掘教材的潜在价值。
3.1.1 “活”用教材提供的材料,充分发挥教材功能
用“活”教材体现在创造性地使用数学教材,选择学习材料首先要考虑的是用好教材提供的材料,尊重教材又不“唯”教材,“基于”教材又能“再生”教材。
首先,教师要钻研教材、把握教材,深刻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善于对教材进行教学法加工,将教中静态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能主动参与的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在“做数学”过程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其次,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注意挖掘材料的价值,充分发挥材料的功能。要合理呈现学习材料,注意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多样化,可以是文字、图表、实物、媒体等多种形式;呈现的时间要适当,可以整体呈现也可以分步呈现。注意充分挖掘学习材料的价值,可以是同一材料在一节课中多次使用,可以是材料的分层使用,还可以是通过教师的追问、引申使学习材料的教育价值发挥得更加充分。
3.1.2 改编教材提供的材料,拓展学习资源
教师要突破教材的束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挖掘其中的潜在价值,要善于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对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编排顺序等方面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变,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实现教材功能的最优化,主要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适当增减:即以教材的学习材料为本,适当增加、删除,或增加与删除结合的形式,以期达到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目的。
改头换面:教材中有部分内容较好的学习材料,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一些具体的名称、人物和情境不符合具体情况,从而作一定的“改头换面”,变成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与具体班级学生相适应的有效学习材料,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展开联想:由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展开联想,创设新的学习材料。这种材料与教材原有材料比较,可能从形式上、内容上、呈现方式上都有了很大的区别,这种方式也是有效开发学习材料的主要手段之一。
3.2 发挥人力资源优势,提升课程资源的价值
3.2.1 提升教师开发课程资源的主体价值
数学教师是重要的数学课程人力资源,他们不仅决定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利用和积累,还决定着能否实现自身的主体价值,发挥数学教师这一人力资源的优势,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强理论学习,提高对课程资源的认识,要系统了解数学课程资源的类型,加深自身对课程资源开发主体的认识,不断提升自己开发课程资源的意识与能力。二是要掌握各种教育技术,动手制作一些有用的课件,训练操作技能,熟练掌握在图书馆、网络上查询资料的方法,提高自身搜集资料的能力。三是教师要根据自己的特点。发挥专长,形成自己与众不同的风格,具有自己的个性。四是教师之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探索网络环境下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新方法,发挥教师集体合力。
3.2.2 综合开发
(1)融汇生活资源和文化资源。数学资源的开发要将数学置于广阔的生活背景和文化背景中,从生活中提取素材,从数学史中汲取养料,这样,学生感到亲切、自然,能较快地从生活现象中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容易获得真实的内心体验,感受到数学的博大与精深,领略到人类的文明与智慧。因此,对现实生活资源和文化资源的挖掘加工是开发有效学习资源的重要策略之一,生活中有着丰富的资源,只要我们注意观察、挖掘和积累,做生活的有心人,那么农村的变化,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西部开发,2008年北京申奥成功……都是我们可以利用的资源。
(2)重视学生积极参与资源的开发与建设。学生既是课程资源的消费者,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尤其是在现代信息技术被广泛运用到教学与生活的各个方面的背景下,学生获取知识与信息的途径多元化,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学习显得越来越频繁和重要了,他们本身就成了特殊的课程资源的开发者,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经历、兴趣等都可能成为课程资源,与此同时,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相互之间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
3.3 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实现课程资源的整合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种与数学有关的信息技术为数学的学习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开发和利用信息技术,为教学提供迅速、高效的网络媒体资源,已成为每位教师的必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