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安全应急预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技安全应急预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技安全应急预案

科技安全应急预案范文1

关键词:可穿戴安全监控设备;智能指挥调度;便携式指挥平板

中图分类号:TU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7)08-0167-03

1 引言

随着国家电网公司“十三五”的开局,电网发展对安全生产提出了更高要求。电网现场作业具备范围更广、类型更多、精度更高、应用价值更高的安全信息。现场安全监控设备可全方位提高电力现场作业各环节信息感知的深度和广度,有助于提升电网现场作业的监督、分析、预警功能,是电网安全作业智能化的重要支撑技g。长期以来,国家电网公司一直沿用安规制度和现场人为监督的方式进行电力现场作业的安全管理,主要在以下方面问题:

(1)电网现场作业安全缺乏有效监督。安全管理规章流于形式,事故隐患无法在源头进行预警;管理和人为因素占据了导致安全事故发生的失效因素的绝大部分,即管理规章执行不到位、违规操作、错误指挥等是导致安全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而管理规章执行不到位、违规操作和指挥的根源是缺乏监督。

(2)电网现场作业缺乏有效指导。电网现场作业人员面对特殊的施工环境和情况时,缺乏实施的专业指导,容易因操作失误发生事故。

(3)电网现场作业无过程影音记录。电网现场作业无过程影音数据记录,导致发生事故后对事故原因无法进行快速、准确的分析,对事故责任无法进行科学的认定。

(4)电网现场作业无环境和生理指标监测。缺乏环境参数(温度、湿度、氧气浓度等)和作业人员生理指标(血氧、血压、心跳、体温等)的实时监测,导致无法及时发现和处理人身事故隐患。

(5)电网现场作业人员调度缺乏科学性。无作业人员的实时位置分布信息和人员工作负荷分析信息,导致人员调度效率低下、调度安排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

基于这些需求,迫切需要研发可穿戴安全监控设备,采用可穿戴安全监控技术,实现现场作业人员的有效监督和指导,实现现场作业人员科学调度,为电网现场作业安全工作提供技术支持,从而提升电网企业的安全生产的管理水平。

2 系统概述

可穿戴安全监控设备,需要实时采集电力现在作业人员视频数据、音频数据、环境参数和人员生理指标数据,并且准确获得现场作业人员的位置信息,同时需要将这些信息通过无线通信方式实时传输到指挥监控中心,方便调度指挥中心人员实时掌握现场的工作环境和人员情况,有效的管理现场作业人员,降低现场作业风险,提供现场作业工作效率。其次,增加了视频显示模块,显示模块采用光学棱镜的方式,将作业指导人员推送的作业指导视频、现场指导操作手册,以及现场作业人员需要的技术等资料图像投射到人体视网膜上,以便于指导现场作业人员操作,降低安全隐患。研究由可穿戴安全监控头盔、智能指挥调度系统、便携式指挥平板三部分构成(如图1)。

2.1 可穿戴安全监控头盔

可穿戴安全监控设备由数据采集单元、数据显示单元、数据传输单元构成(如图2)。

数据采集单元。在电力现场作业人员安全头盔上嵌入数据采集单元,包括无线传感器和视频监控模块。无线传感器节点采集信息包括温度、湿度等环境参数;人员生理指标(血氧、血压、心跳、体温)、人员热力分布图以及通过GPS定位信息,并将采集到的信息通过无线网络上传至调度指挥中心;而视频监控模块采集信息包括视频图像采集和语言采集,麦克风采集作业人员语言信息,通过无线实现与调度指挥中心语引交流,同时视频摄像头采集视频图像,压缩编码后通过无线上传回调度指挥中心,实现视频监控。

数据显示单元。在电力生产现场作业人员的安全头盔上嵌入显示模组,显示模组采用光学棱镜的方式,将作业指导人员推送的作业指导视频、现场指导操作手册,以及现场作业人员需要的技术等资料图像投射到人体视网膜上。

数据传输单元。包括无线网络的汇聚节点和电力无线网络的AP接入点,由无线传感器节点采集的温度、湿度等环境参数;人员生理指标(血氧、血压、心跳、体温)、人员热力分布图以及通过GPS定位信息;视频、音频信息通过汇聚节点集中后,再由电力无线AP接入点,接入调度指挥中心。

2.2 智能指挥调度系统

智能指挥调度微系统,包含多媒体指挥调度、现场作业视频回传及推送、监控分析中心、施工人员紧急求救、查询统计模块、决策支持模块六部分。

多媒体指挥调度,调度微应用具有强大的现场安全作业指挥调度功能,根据人员热力分布图,分析人员工作负荷;通过网管控制,实现一键直呼现场作业人员。应用支持点对点指挥调度、点对多点指挥调度及多组指挥调度等多种指挥调度机制,多组指挥调度时支持优先级设置;应用支持视频电话广播功能;应用支持热线电话、电话与视频绑定、视频电话广播及远程控制等功能。此外,应用还支持OSD信息功能。

现场作业视频回传及推送,工作人员携带可穿戴安全监控设备深入现场,可将信号从各种现场(建筑物内、街道、 广场、战场等)通过无线网络直接传输到指挥中心,指挥中心也可以根据现场作业情况,将现场需要的图像信息推送至可穿戴安全监控设备。

监控分析中心是调度指挥人员监控电力生产现场作业实时情况的工具,是各类监控数据的汇聚点,将实时采集的温度、湿度等环境参数;人员生理指标(血氧、血压、心跳、体温)、人员热力分布图以及通过GPS定位信息、视频信息、语音信息传递到监控分析中心,实现在线实时监控,通过语言、频交流实现双方人员的直接有效沟通,不仅可以降低电力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也可以提高现场工作人员效率。

施工人员紧急求救,通过对可穿戴安全监控设备对采集到的信息进行实时分析,智能判断人员的坠落、跌倒、生理异常、环境异常等情况,并自动向调度指挥系统和周边作业人员发出求救信号,帮助展开事故救援,进而实现作业人身事故的实时发现、实时告警、及时救助。

查询统计模块提供对所有的监测数据、诊断结果实现实时数据与历史数据的查询、统计、分析、且提供报表管理功能,对系统各种监测数据,进行关联、查询、统计和分析,并提供功能丰富、简单明了的“人性化”操作和展示。平台需具备多样化的图形展示功能:图形展示提供了列表、条形图、柱状图、折线图、面积图、饼图、雷达图、极线圈、散点图和Flash动态效果图等大量的图形分析方法,并具备3D效果、2D效果、背景效果、缩放效果、旋转效果、动态效果、多图同时显示效果,帮助用户更加直观、更加灵活地进行决策分析。

决策支持模块,主要依托专家级决策知识库,利用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模糊数据模型等专家诊断算法进行分析,对监测数据与以往积累的经验进行类比及推理,以得出正确的诊断结论。能在故障未发生时,做出故障预警,以便工作人员及时进行检查状态,减少故障的发生,减低设备财产、生命财产损失。

2.3 便携式指挥平板

结合智能指挥调度微应用研究,运用可穿戴安全监控设备采集的视频数据、音频数据、环境参数和人员生理指标数据分析模型、人员负荷模型分析结果,在平板电脑上实现现场安全作业移动监督和指导,方便指挥调度人员现场办公。

3 系统建设应用关键点

3.1 全面监控电网作业实时过程,实现安全事故的事前预警

可穿戴安全监控设备实时采集并回传作业视频信息、人员位置信息、环境参数、人员生理指标等数据,根据这些数据可实现对作业过程的实时监控,为生产过程的实时监督提供了有效手段,对于规范作业流程、增强安全意识、预防安全事故、落实安全管理制度等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助于第一时间掌握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及时发现存在的安全隐患,实现安全事故的事前预警。

3.2 实时指导现场作业操作,固化作业流程

根据实时监控信息,可充分结合作业实际情况,通过音视频通讯或推送相关资料等多种方式向作业人员进行作业指导,调整现有工作方式,形成优化后的业务流程并加以固化。有效避免因知识缺乏导致的误操作和因施工现场信息掌握不准确而导致的误指挥。确保电力生产作业的安全、正确和高效。

3.3 作业人员紧急求救,避免救援延误

可穿戴安全监控设备对采集到的信息进行实时分析,可智能判断人员的坠落、跌倒、生理异常、环境异常等情况,并自动向调度指挥系统和周边作业人员发出求救信号,帮助展开事故救援,进而实现作业人身事故的实时发现、实时告警、及时救助。

3.4 注重数据记录和智能分析,辅助安全管理决策

对整个作业过程的数据进行本地和大数据平台的记录,可作为今后生产作业的经验和参考、为今后的生产指挥和管理提供决策依据,为事故分析提供客观材料。依托大数据处理,可对作业数据进行智能分析,形成故障多发点预测、故障发生时间分布规律、电力故障处理经验、人员分布热力图、人员工作负荷等方面的信息。

3.5 作业人员实时调度,提升作业工作效率

系统根据人员分布热力图,结合大数据分析出的人员工作负荷情况,可对人员实施高效、科学的调度。提供了列表、条形图、柱状图、折线图、面积图、饼图、雷达图、极线圈、散点图和Flash动态效果图等大量的图形分析方法,对现场作业人员合理调度提供数据支撑。

4 系统应用展望

可穿戴安全监控设备和配套的调度指挥系统为电力安全生产提供有效的监督和指导手段,依托该系统实现事前可预警、事中可指导、事后可回顾分析;对规范和优化作业流程、增强安全意识、预防安全事故、落实安全管理制度等发挥促进作用;为人员的科学管理、指挥决策提供丰富的手段和科学的依据。

在数据采集方面,运用了现有成熟的视频摄像、麦克风音频采集、人员热力分布监测、人体生理指标监测技术实现现场作业基础数据的采集。在指导视频推送方面,采用了业界领先的智能眼镜设备,使用显示模组完成图像显示,采用光学棱镜,直接将显示图像投射至视网膜上,解决了电力现场作业无法查看视频推送视频的难题。在人员分布热力图及人员负荷研究方面,针对人员分布热力图,采用大数据人员负荷计算模型,计算出人员工作负荷。现场生产指挥及调度技术研究方面,通过现场人员调度模型,辅助生产调度人员决策;施工人员紧急求救方面,采用人体大数据分析模型,智能判断人员的坠落、跌倒、生理异常、环境异常等情况并自动向调度指挥系统和周边作业人员发出求救信号。本项目可成为现场安全作业管理的工器具,为现场安全生产作业提供技术支持,降低现场安全作业风险,提高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确保了现场作业安全监督环节得到有力的支撑。

5 结语

可穿戴安全监控设备是国家电网公司安全生产管理目标的具体落实,在经历“现场人工监督”、“对讲机”等安全监控技术发展后,国家电网公司现场作业安全管理已经迈上新台阶。可穿戴安全监控设备,需要结合规章制度循序渐进,结合GPRS、无线通信、远程测量、远程控制等技术的应用,转变工作方式,优化管理流程,达到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对安全生产的支撑力度。

参考文献

[1]国家电网公司.配电线路故障定位装置选型技术原则和检测技术规范[S].2016.

[2]张晓,李伟,高明慧,等.基于树模型的电力监控系统链路信息管理[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6.

[3]张世帅,朱亚军,唐成虹,等.基于GOOSE通信技术的微电网故障定位及隔离[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5.

科技安全应急预案范文2

关键词:食品质量;全程监控;食品供应链

中图分类号:F01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4428(2012)08—25 —02

国民经济中,食品工业已成为第一大产业,食品行业的发展规模、成长速度以及规范程度关系着普通百姓的生活品质和消费安全,食品安全问题同时也上升到影响国家公共安全的问题。但是,近些年来,“毒奶粉”、“红心鸭蛋”、药残严重超标的“多宝鱼”和“三鹿毒奶粉”等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严重危害了消费者的根本利益。我国食品在生产、加工、运输和销售等环节有很多安全管理漏洞,使得当前的食品安全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联系食品供应链的整个过程,从田头到餐桌,每一个程序都可能影响最后的食品质量。

一、我国食品供应链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监管不到位

在食品质量安全管理方面,我国政府为保证食品原材料在采购、生产、加工、运输及销售等方面的安全,虽然已制定了一些相关法规,但是,仍存在一些严重制约食品质量安全管理控制的问题: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科学技术不配套、监管体系不完善及管理体制不协调等。我国食品供应链监管体系也在不断完善,但目前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食品供应链按分段式监管容易导致监管机构的责权不清。

2、食品安全监管中缺少权威性强的监管主体和被明确“界定”的监管主体,导致“协调”虚化,监管效率不高。

3、监管部门事务多且繁复,造成食品监管职能边缘化等等。

(二)供应链基础设施落后

供应链基础设施的落后易造成供应缺乏物流保障、运行成本高,运行效率低。我国农产品种植普遍是较小规模,位置分散,农户居住也较为分散。农产品的供应一般由农户自己负责运输,距离长,供应网点少,且农户运输能力不足,缺乏必要的运输工具,车辆往往不能保证时效且费用较高。由于资金投入、政策倾斜等原因,农户的供应基础设施严重滞后,对农产品的供应保障形成了制约。

(三)流通环节安全控制薄弱

安全的食品进入消费领域还需要有效的食品储运设施与方式,尤其是生鲜食品。据统计,目前中国食品在流通环节中八成以上的生鲜食品采用常温下的保存、流通及粗加工手段,根本不能保证整个流通环节的安全卫生。这样,食品极易受到污染,最终导致食品安全问题。另外,在没有冷藏与保鲜技术的情况下,有的流通企业为了赚钱,在产品流通过程中滥用有害投入品(如双氧水或甲醛等)来延长腐败期,造成了有害物质残留,一旦进入消费领域,将严重危害消费者的健康。

(四)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落后

供应链的信息集成和运营集成做得不太好,协调能力薄弱。供应链中的传统阶段:采购、生产和分销,每2个相邻节点之间表现出一种供需关系,就要求各节点企业能同步运行、协调运行,要求有较强的协调运行能力。信息集成和运营集成是供应链管理工作的两类。信息集成看重供应链成员间共享信息的质量和可获性,运营集成则看重生产、库存和产品分发。食品供应链存在着牛鞭效应,导致供应链上信息不对称,同时肉制品供应链的协调能力比较弱,因此影响了供应的保障。

二、我国食品供应链中追溯系统发展现状

从国际经验看,要实现从“田头到餐桌”的全过程管理,建立从源头到消费的测控体系,对于保障食品质量安全尤其重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食品的安全问题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而建立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也已经成为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措施。

(一)建立部分溯源制度

食品追溯体系的建立和实施,需要相应的制度和法规来协调配套。2001年7月,上海政府颁布了《上海市食用食品安全监管暂行办法》,提出在流通环节建立“市场档案可溯源制”。2002年,北京市商委制定了食品信息可追踪制度,要求食品经营者在购进和销售食品时要有明细账,即对购进食品按产地、供应商、购进日期和批次建立档案。从2005年开始,全国所有龙头食品企业建立食品原料可追溯制度。根据要求,国家和地方食品龙头企业将通过“公司+农户”、“基地+农户”等形式,从原料开始推行标准化操作,对种植、加工和流通环节实行全程监控,并在产品包装上张贴原料信息标志。

(二)制定了相关的标准和指南

我国从2002年开始研究食品溯源体系,也逐步制定了一些相关的标准和指南。为了应对欧盟的水产品贸易溯源制度,加强水产品溯源制度的推广,也为了使我国水产品出口贸易尽快适应国际规则,国家质检总局出台了《出境水产品溯源规程(试行)》,要求出口水产品及其原料需按照规定进行标识。畜禽产品方面,陕西标准化研究院编制了《牛肉质量跟踪与溯源系统实用方案》,为牛肉制品生产企业提供了质量追溯的解决方案。

(三)技术支撑体系相对落后,环节控制不佳

目前我国的食品监督管理体制与国际通行制度差距较大,这就使得我国食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的技术支撑体系比较落后,主要表现为:管理制度的落后、人员水平较低、法制建设尚不完善、执法行为不独立,同时执法的公正性、权威性、透明度等常常遭受质疑。

食品可追溯系统的建设牵涉到多个环节,生产、加工、运输、储存、销售以及最终消费者,组成了一个庞大的链。这个链上涉及的企业众多,企业间协调困难,如何将各个环节的信息有效、及时、准确地进行串连,是可追溯系统建立的难点。

三、相关对策建议

欧美等地区已引入全程标识追溯系统,我国在某些地区和行业的食品安全追溯体系试点也卓有成效,但是我国有的企业追溯意识淡薄,有的企业规模较小难以管理。因此,要在全国推行食品安全追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根据我国国情,可以从几个方面加以改善:

(一)政府应加强对食品质量可追溯系统的支持

由于我国的食品可追溯系统管理刚刚起步,原来基层的设施薄弱,加上我国食品生产方式具有多样性,而且农产品的生产也比较分散,因此需要政府对基层的资金、设备设施给予支持,配备与信息库相适应的现代化工具和熟练操作人员,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可追溯系统的最底端有完整、准确、详细的资料输入。

(二)加强食品质量可追溯系统支撑体系建设

目前,我国的基层食品安全监管机构队伍水平不高,而追溯体系是建立在网络传递基础上的信息系统,所以应加强对基层监管机构的有效培训。另外,食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的设计、开发和管理人员,基本上都是计算机开发和应用人员,不具备食品方面专业知识,在具体应用时有很多需要了解和探索的地方,所以也应该进行相关培训。

(三)加强社会的监督作用

通过加强媒体对不合格食品生产企业的曝光,使企业能自觉维护自身形象,生产出合格的产品。同时,对消费者要进行可追溯体系管理知识的普及宣传,让消费者有“追溯”的意识,从最终点对产品进行监控,以促进整个社会对食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的重视。

作为食品安全管理的重要环节,食品追溯体系的建立与实施能够有效保证食品安全。考虑到经济可行性及技术能力我国可逐步在重点食品行业优先实施追溯体系,最终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追溯。

参考文献:

[1]郭玉华,李钰金.可追溯体系在食品供应链中的应用[J].肉类研究,2010,(05):72—77.

[2]杨明等.可追溯体系在食品供应链中的建立[J].食品与机械杂志社,2009,(01).

[3]师严涛.农产品可追溯系统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2006,(11).

[4]常崇佐.食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的发展和应用[J].食品安全,2010,(12).

科技安全应急预案范文3

关键词 安全壳;预应力;张拉施工

中图分类号TL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0)18-0080-02

1 工程概况

秦山核电二期扩建核电站是在原二期的基础上扩建的,共2个反应堆,分别为3#、4#反应堆,由基础底板、筒身和穹顶3部分组成。

安全壳预应力张拉系统为法国FREYSSINET公司K系列后张群锚体系。预应力筋分为竖向、水平和穹顶束3种。竖向束下端锚固于预应力廊道顶板,上端锚固于环梁的顶面,钢束类型为36T16,共144 束,沿筒体一周均匀布置;水平束两端交错锚固于两个扶壁柱的两侧,钢束类型为19T16,共199束,为全圆周的曲线束,沿高度方向分内(R=19 030mm)、外(R=19 230mm)两层交错布置;穹顶束两端均锚固于环梁的外侧,钢束类型为19T16,共174束,由三组互成120°的三层钢束组成。

2 预应力施工机具和材料

2.1 张拉设备

本工程采用的千斤顶为法国进口的张拉千斤顶。6台前置式K500F型液压双向穿心式千斤顶,最大张拉力为4905kN,最大行程为250mm,主要用于张拉水平束和穹顶束;4台K1000千斤顶,最大张拉力为8 945kN,最大行程为250mm,主要用于张拉竖向束;1台C30千斤顶,最大张拉力为310kN,最大行程为180mm,主要用于单根钢绞线张拉后的松锚和钢绞线滑丝时的补张拉。

2.2 穿束机

FREYSSINET公司2V型双速电动穿束机,共3台,有0.6m/s和2.40m/s两档穿束速度,用于将单根钢绞线穿入孔道内。

2.3 锚固系统材料

本工程的预应力锚固系统采用的是法国原装进口的FREYSSINET公司K系列后张群锚体系,该体系是专门为反应堆安全壳而设计,由锚头及夹片、承压板、喇叭口、灌浆连接器、灌浆帽等组成。

2.4 钢绞线

钢绞线采用英国标准BS5896:1980超级7股 15.7mm的1770级低松弛钢绞线,且将标准中的3.5%的延伸率保证值提到到4%。预应力钢绞线为国内产品,能与Freyssinet公司K系列锚具匹配。本工程采用了天津第一预应力钢丝有限公司作为钢绞线的供应商。

3 预应力摩擦实验

为有效控制钢束张拉施工质量,使安全壳得到预期的预应力效果,在预应力正式张拉前,必须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钢束,采用与实际张拉相同的钢绞线、锚固系统、张拉设备及张拉方法进行张拉试验以测定孔道摩擦系数,据此确定最后张拉力。

4 预应力张拉施工

4.1 穿束

在孔道编号和孔道探查合格后,钢绞线采用双速穿束机向导管内进行单根推送。竖向束由上向下穿送,水平、穹顶束则由一端穿向另一端。穿束时,钢绞线从放线盘架中引出,经导向滑轮由穿束机送出,再经导向管进入孔道,待钢绞线从孔道另一端伸出时,用对讲机通知控制人员,以低速进退钢绞线,调整好钢绞线在穿出端的的外露长度,同时用砂轮切割机在穿入端的适当位置切断钢绞线,保证张拉用的外露长度,并将钢束的外露部分裹上二层塑料薄膜进行保护。

4.2 张拉

张拉工作在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方可分阶段进行,竖向束分6个阶段,水平束分10个阶段,穹顶束分3个阶段,张拉顺序由设计给定。

根据设计技术条件0401JT060B《安全壳预应力系统后张拉和灌浆》的要求张拉力不得超过抗拉极限强度保证值的80%。

4.2.1 张拉工艺

穿束过程中安装锚头、夹片安装张拉设备张拉至初始应力(50bar)安装测量标记并测量初始值分5级加荷(100bar、200bar、300bar、400bar、最终张拉力)并测量各级荷载下的伸长值加荷至最终值并持荷3分钟测量最终伸长值顶锚、回油测量内缩量拆除张拉设备验收切割多余钢绞线头。

4.2.2 张拉控制力

整个安全壳的最终预应力全部由外部所施加的张拉力获得,张拉控制力的准确性直接影响混凝土预压应力能否准确形成。张拉力是预应力张拉施工中最直接、最关键的控制指标之一,在张拉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钢束实际张拉力通过千斤顶油压泵的油压表中的油压值P来控制。

4.2.3 实际伸长值的计算

在施工过程中,实际伸长值的计算应按照下式计算:

ΔL实=∆L1+∆L2-A-B-C

∆L1――从初始应力到张拉控制应力之间的实测伸长值(mm);∆L2――初始应力以下的推算伸长值(mm)(本工程初始应力取油压值为100bar时的应力);A――锚具楔紧引起的钢束内缩值(mm);B――千斤顶体内钢束的张拉伸长值(经计算K1 000千斤顶为5.7mm,K500F为2.3mm);C――混凝土构件的弹性压缩值(本工程可略去不计)。

4.2.4 伸长值校核与判断

钢束张拉除采用控制张拉力外,还应校核实际张拉伸长值和内缩值,根据EJ/T998-96《压水堆核电厂预应力混凝土安全壳建造规范》和设计规定实测伸长值应在理论计算伸长值的95%~108%之间,钢绞线内缩量控制在5~8mm范围内。否则应查明原因,松锚重新张拉直至合格。

5 施工中注意事项

5.1 穿束过程中注意事项

1)钢束穿束之前,应对钢绞线的表面状态再进行一次外观检查,表面状态应符合A、B级,表面状态低于C级时被认为是致命的缺点,应坚决拒用;

2)同一孔道中钢绞线应采用同一盘的钢绞线,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最多采用力学相近的两盘钢绞线,且两盘钢绞线其弹性模量之差不能超过5Gpa;

3)钢绞线在穿束完毕后,切割钢绞线时应采用切割机或砂轮锯,不得采用电弧切割。

5.2 张拉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张拉顺序要遵守对称原则。本工程张拉顺序由设计给定;

2)千斤顶与油泵及压力表应定期配套校验,且在施工过程中,张拉设备出现反常现象或千斤顶检修后都应重新校验;

3)在安装千斤顶前应检查锚具、夹片等是否有磨损现象,如果有磨损现象,应做报废处理;

4)在张拉前应检查钢束、夹片清理是否彻底,夹片与钢束之间或夹片与锚环之间是否有油、锈或杂物等,以免在张拉时发生滑丝现象;

5)工具锚的夹片,应注意保持清洁和良好的状态。第一次使用前,应在夹片的背面涂上脂,以后每使用5~10次,向锚板的锥孔中重新涂上一层剂,以防夹片在退楔时卡住。3#、4#机组均出现过竖向钢束张拉完毕后退楔时卡住夹片的现象,有的最终采用切割的方式才将将工具锚取下。

6 结论

在秦山核电二期扩建的3#、4#反应堆安全壳预应力施工过程中虽然出现了一些问题,但是及时采取了措施,均未造成最终的质量缺陷,约99%钢束在设计张拉应力下的伸长值满足设计要求,其余伸长值偏小,但偏差范围不大,经设计论证认为可以接受。2009年底3#反应堆安全壳已经初步通过了安全壳整体性实验,认为3#反应堆安全壳完全满足核级要求,认为可以使用。

参考文献

[1] 核工业标准,压水堆核电厂预应力混凝土安全壳建造规范EJ/T998-96,中国核工业总公司,1996.

[2] 核工业准则,RCC-G核电厂土建工程设计和建造规则,中国核工业总公司.

[3] 蒋译汉编著.预应力混凝土实用施工技术,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7.

科技安全应急预案范文4

关键词:行为导向教学法 汽车 舒适 检修

《汽车安全与舒适系统检测与维修》是“汽车技术工程”方向针对汽车维修工岗位能力培养的一门重要领域。学生在学习本领域之前要先修《汽车认识实训》、《汽车基础电器系统故障诊断与维修》等领域。要求学生能够根据安全与舒适系统各零部件的名称在实车上找到安装位置并说明其作用和功能。能够使用各种常用工具对该系统进行拆装,通过本领域的学习能够为后续的《汽车综合故障诊断与维修》、《汽车整车拆装实训》等领域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1]

教育家吕叔湘说过:“要逐渐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不能老等人家给,要学会自己去拿。” 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多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借鉴国外先进职业教育经验取得了可喜成就。中国职业教育的交流与合作就是从借鉴和学习德国的经验开始的。中德诺浩(北京)教育投资有限公司就是这样一个出色的汽车职业教育开拓者一个很好的例证。长期以来,致力引进德国的汽车职业教育资源,与德国手工业协会合作,在国内与德资汽车企业和高等职业院校共同开展教育工作,经过五年的探索,结合我国国情,成功地引进和改造了德国汽车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教学素材和教学方法。《汽车安全与舒适系统检测与维修》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通过任务教学法实施教学:将汽车舒适系统按照“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六步骤来组织教学,在老师指导下制定方案、实施方案、最终评估。教学过程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进行适当讲解,并进行引导、监督、评估。接下来我们就以本领域的一个任务为案例来体现任务驱动导向教学方法中的教学六步骤。

情境2:舒适系统故障诊断与维修

任务2:中央控制锁的故障诊断与维修

项目五:初始化遥控器

情境导入

车型:帕萨特1.8T 故障现象:遥控器失灵

教师在上课前先对实训车辆进行故障设置,用诊断仪抹除遥控钥匙记忆。然后在上课过程中以一个真实的故障为导入进行开课。首先教师描述本节课程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有目标的学习,课后能够通过对照,找到该节课所欠缺的内容。

一、咨询

学生根据教师所描述的故障,教师引导学生自组提问根据此故障需要知道哪些知识点(如:舒适系统的组成部分、原理、怎么进行匹配等)。此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加深印象。教师根据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做到知识够用为原则。

二、决策

教师根据检测设备、工具、工位的情况对学生进行合理地分组,各小组分别选出小组长,小组长分别对本次任务进行小组成员合理任务的分工,做到人人有任务。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的原则。如:每组按照7人,A、B组员:准备工具及车辆防护用品;C组员:查询维修手册;D、E组员:实施;F组员:记录;G组员:组长,负责整个组工作的安排及协调。分组完后向由组长向教师汇报分工结果。

三、计划

A、B组员准备工具并对实车铺设防护用品;D组员常规检查,如:蓄电池电压;C组员用遥控器验证故障,发现遥控器失灵,但机械钥匙控制车门锁正常;D组员用诊断仪读取故障码:钥匙超过自适应极限;然后全体回到座位,根据验证的故障, C组员查询维修手册,根据维修手册的内容,故障原因分3种:①遥控器纽扣电池没电;②遥控器未匹配;③在射程以外时,钥匙开启200次以上;F组员全程记录,最后组长带领着大家制定出合理的可实施工作计划。并由各小组代表上台向其他组员阐述本组所做计划。各组根据其他组所提意见,商讨补充本组计划。教师在此过程中倾听学生所做计划,遵循在实施计划中保证人身、设备设施安全的前提下计划都合格,教师将不再做评估。[2]

四、实施

根据老师认可的计划,各小组严格按照计划进行实施。首先由D、E组员对遥控器的纽扣电池电压的检测,正常,然后用诊断仪按照维修手册要求对遥控器钥匙进行重新匹配,最终故障排除。

如果在实施过程中,学生遇到计划之外的问题,询问教师,此时教师首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解决,如本小组没有解决方案可咨询其他小组,如最后所有小组都没有解决方案,这个时候可向教师进行二次咨询,得到解决方案后继续按计划实施。此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制定实施计划,进行实施,并总结实施方法,比传统讲解更能发挥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教师在此过程中要做的是仔细观察及保证学生的正确实施和安全。

五、检查

学生完成任务后,教师引导各个组首先内部检查,检查合格后再次进行组与组之间检查任务的完成情况,并互相讨论各组的任务完成过程。最后由教师检查任务是否完成。检查结束后,各小组按照5S标准针对自己的实施工位进行现场恢复,以保障下次课程的正常使用。

六、评估

1.教师对学生实施的整个过程进行总体评价,使学生了解在本次实施过程中的各个方法的运用;

2.教师与学生一起以“故障树”的形式进行本节课程的总结;

通过这种教学方法,逐步的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去学习并有目标的完成任务,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高了专业知识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等。这一学习过程与企业工作过程相一致,保障了学生进入企业就是一名合格的员工。

参考文献

科技安全应急预案范文5

【关键词】危险货物运输; 运输管理; 安全防护

一、前言

基于危险货物运输的特点,以及危险货物运输的特殊性,做好危险货物运输的安全防护,是提高危险货物运输安全性的关键。结合当前危险货物运输实际,在安全防护过程中,只有建立具体的危险货物运输安全防护制度、制定危险货物运输管理紧急事故应急预案、强化安全防护职能以及建立健全的安全防护应急管理部门,才能保证危险货物运输管理中的安全防护工作取得实效。因此,强化安全防护的重要性,并提高安全防护质量,对危险货物运输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二、危货运输管理应建立具体的危险货物运输安全防护制度

对于危货运输管理而言,建立具体的危险货物运输安全防护制度,是指导危货运输安全防护工作有效进行的关键。结合危货运输管理实际,具体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根据危货运输管理实际,制定具体的安全防护制度

基于危货运输管理的实际需要,制定具体的安全防护制度,既有利于安全防护工作的开展,同时也可以对安全防护工作给与有力的指导,使得安全防护工作的开展效果达标。

2、结合危货运输管理需要,细化安全防护措施

对于危货运输管理工作而言,安全防护确保危货运输管理取得实效的关键。为此,细化安全防护措施,提高安全防护制度的有效性,对危货运输管理工作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3、把握危货运输管理原则,提高安全防护制度的可行性

结合危货运输管理的实际需求,在危货运输管理中,把握危货运输管理原则,并提高安全防护制度的可行性,对危货运输管理和安全防护工作具有较强的推动力。

三、危货运输管理应制定危险货物运输管理紧急事故应急预案

在危货运输管理中,为了应对突发性的紧急事故,制定完善的危险货物运输管理紧急事故应急预案是十分必要的。结合危货运输管理安全防护工作实际,在紧急事故应急预案的编制过程中,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紧急事故应急预案的编制,应达到全面性要求

为了更好的应对危货运输管理的紧急事故危机,编制应急预案是十分必要的。结合危货运输安全管理工作实际,在应急预案的编制过程,全面性是最基本的要求。

2、紧急事故应急预案的编制,应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根据危货运输的实际需求,以及紧急事故应急预案的编制实际,除了要提高应急预案的全面性,提高应急预案的针对性,也是解决危货运输安全防护问题的有效手段。

3、紧急事故应急预案的编制,应满足安全防护实际需要

基于危货运输管理实际,在紧急事故应急预案的编制过程中,应针对安全防护的实际需要制定具体条款,满足安全防护工作的实际需要,提高安全防护工作的整体效果。

四、危货运输管理应强化安全防护职能

基于危货运输管理安全防护的重要性,除了要制定具体的安全防护制度和建立应急预案之外,强化安全防护职能也是提高危货运输安全防护工作质量的关键。为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应加强对危货运输管理安全防护工作的认识

在危货运输管理工作中,鉴于安全防护工作的特殊性,加强对危货运输管理安全防护工作的认识,是提高危货运输挂你了安全防护工作质量的关键。因此,应对安全防护工作引起足够的重视。

2、应明确安全防护管理人员的工作职能

结合危货运输管理工作实际,在安全管理部门中,只有明确安全防护管理人员的工作职能,并围绕着危货运输管理工作有效开展安全防护工作,才能提高安全防护工作质量,满足实际需要。

3、应做好安全防护制度和措施的贯彻和落实工作

在安全防护工作中,做好制度和措施的贯彻落实工作,是提高危货运输管理工作实效的关键,对正确开展危货运输管理工作和提高危货运输安全防护工作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五、危货运输管理应建立健全的安全防护应急管理部门

基于危货运输管理实际,以及安全防护工作的重要性,建立健全的安全防护应急管理部门,是推进安全防护工作有效进行的关键。结合危货运输管理实际,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危货运输管理应建立相应的安全防护应急管理部门

基于危货运输管理安全防护工作的现实需要,建立相应的应急管理部门,不但可以有效应对危货运输突发事件,还能强化安全防护工作的实效性,使安全防护工作得到有效开展。

2、危货运输管理应明确安全防护应急管理部门的工作范围

结合危货运输管理实际,在应急管理部门建立之后,明确其工作范围是做好安全防护应急管理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因此,明确安全防护应急管理部门的工作范围十分重要。

3、危货运输管理应明确安全防护应急管理部门的职能

除了要明确工作范围之外,在应急管理部门建立过程中,还要明确安全防护应急管理部门的职能,保证危货运输管理安全防护工作能够的有效开展。

六、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结合当前危险货物运输实际,在安全防护过程中,只有建立具体的危险货物运输安全防护制度、制定危险货物运输管理紧急事故应急预案、强化安全防护职能以及建立健全的安全防护应急管理部门,才能保证危险货物运输管理中的安全防护工作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 魏小苗;;谈危险品车辆运输的安全管理[J];科技促进发展(应用版);2014年02期

[2] 刘锋;;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的问题分析和对策研究[J];科技致富向导;2013年09期

[3] 闫利勇;陈永光;;危险化学品公路运输事故新特点及对策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4年04期

[4] 刘艳红;;危险品车辆运输安全管理策略[J];现代商业;2014年32期

科技安全应急预案范文6

关键词:基建矿井;应急管理;对策

健全良好的基建矿井应急管理能够最大限度的提高矿井对突发事故和再发生自然灾害时的应急能力,进而保障相关工作人员的的生命财产安全,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因此基建矿井应急管理的作用无可厚非。本篇文章主要是针对基建矿井应急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详细的探讨,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对应措施,使矿井应急管理发挥更大的作用,保障基建矿井建设安全。

一、矿井应急管理系统建设的基本原则

矿井应急管理系统是在有突况发生或是自然灾害发生的时候,能够保障矿井相关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因此,矿井应急管理系统的建设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即“符合标准、追求实效、因地制宜以及共同促进”的原则。以上原则能够最大限度的保障矿井应急管理系统的建设。同时利用以往的矿井安全管理经验和相应的应急物资,和当下矿井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机的结合,运用现代化科学管理,应急设施要和报警系统相结合等,根据以上这些基本的原则,能够推动基建矿井应急管理有效的开展,实现安全生产。

二、矿井应急管理现状

矿井应急管理方案是指在相关企业和煤炭行业受到突发的事故或是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暴乱等现象时,社会上的公共机构,包括政府和煤矿企业在事发前、事发时、事发后要实施提前准备好的应急方案,使相关人员的生命安全得到应有的保障,同时尽量减少财产损失,进而保障社会的和谐发展。我国目前很多的矿井应急管理都是由我国的经济特征所决定的,并且,目前我国正处于各种易发事故容易发生的特殊时期,尤其是煤矿事故。基于此,煤矿行业的应急管理措施和管理机制相对来说比较健全,相关的管理规定较其他行业来说都比较成熟。但是,尽管这样,我国目前仍旧还没有对煤矿的应急管理进行专门的立法和出台相关的规定,导致煤矿的应急管理缺乏科学的管理依据。

(一)矿井应急相关预案体系初步确立

总体、专项、部门、地方、企业应急预案体系是我国目前五个层次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其中国家级的应急预案有:《国家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预案》、《矿山事故灾难应急预案》、以及《煤电油运综合协调应急预案》等。其它地方和企业也有相对应的应急预案。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各个层次都进行了应急预案的初步搭建,从根本上保证了基建矿井应急管理的实施的基础。

(二)矿井事故应急管理体系的初步形成

根据我国《国家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预案》和《矿山事故灾难应急预案》 的相关规定,相关的部门要对矿山的突发事故迅速做出反应,包括指导、协调灾害事故的应急工作,实施救援。同时,各个地区根据自身的情况建立相应的事故应急机制。就目前来说,我国的矿山救援队伍的建设,已经相对成熟,已经建成了十四个国家级的矿山救援基地,从事矿山救援的专业救援人员已经达到了2.5万人。

(三)矿井事故应急管理法规的不断完善

随着各种矿井事故的发生,我国相关的矿井事故的应急管理法规也在进行不断的完善,其中,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就已经有了第一本关于应急管理的法规,即《矿山安全法》,《矿山安全法》中规定,相关的矿山企业必须要制定相关的措施和紧急预案,减产矿井事故的发生或减少因矿井事故发生而造成的损失,并组织专门的救护人员进行救助。总的来说,我国现在的矿井应急机制正在不断的完善,尤其煤矿的安全应急机制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

三、矿井应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现行矿井应急预案不健全

根据上文的叙述中能够得出,我国目前尚未形成一个全面的、综合的应急预案和规定。现在所实施的预案中,仅仅是国家层面的两个应急预案对矿山事故的应急管理做了相关的应急程序规定,《防范和应对自然灾害引发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则是主要针对因自然灾害而引起的事故进行重点的救助和预警,虽然在矿井的各个行业都有相关的应急预案,但是如果出现较为繁琐和交叉的情况,仍旧会有很对疏漏的地方,缺乏综合协调指挥。

(二)基建矿井应急管理体制有待整理

矿井应急管理是一个部门应急预案,分属于不同的部门管理,就省级的矿井事故应急预案中,就会存在着安全生产监督部门和矿井安全检查部门,他们对突发事故的行为不一样,不同的机构,会导致信息的整合和沟通协作有一定的困难,使救援工作不能及时展开。所以,作为矿井应急管理主管部门,是以矿井安全生产监督部门为主还是以煤矿主管部门为主,还需要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三)单一的矿井应急观念

目前,我国对重大的矿井事故比较重视,而对于一些轻微的事故,相关部门则会疏于管理。这主要是由于我国的矿井应急救援目标单一,矿井的生产安全和能源安全没有得到统一,因此,当有新型的灾难发生时,现有的应急管理机制显然不能进行有效的救援。除此之外,矿井对突发事故的处理机制独成一体,没有功能化和模块华的处理,没有重构相对成熟的功能模块和措施。

四、完善矿井应急管理的措施

(一)完成矿井应急管理的多个目标

安全事故的发生具有不可预见性,因此,尽管矿井事故是我国目前面临的主要安全事故,但是对于其它的自然灾害事故也不能掉以轻心。所以,在对安全事故进行应急管理调度范围时,应该扩大范围。所以,从经济安全和能源安全角度出发,是新时期矿井应急管理的重要方向,根据实际情况,拓展应急救援范围,从而促进煤炭行业的健康发展。

(二)制定完善的矿井预警机制

煤炭领域面对的各种突发事故较为多发,因此在预警机制上应该借鉴其它行业优秀的预警机制,其中电力行业有其专门的应急管理员和相关的规定,煤炭行业应该借鉴这些预警机制并融合自身的事故突发特点,进一步明确矿井应急预警机制的设置程序。同时,地方性的相关部门也要对矿井的生产、加工和使用建立全套的预警机制,对预案进行实时性的管理,从而保证矿井预警机制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三)加强矿井应急管理体制建设

矿井的应急机制要和煤炭行业目前的动态相匹配,煤炭行业的应急管理所涉及的领域比较多,因此,要建立一矿井能源主管为领导的应急管理体制,更好的把“分类管理”落实。除此之外,随着我国煤炭产业区域的调整,应该着重加强对矿产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设置救援基地,保障矿区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和国家能源安全。

参考文献:

[1]朱喜洋,赵冬花.我国基建矿井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能源,2011,01:38-41.

[2]马标,宋有福,宋建龙,宋修通.浅谈矿井应急管理系统建设[J].山东煤炭科技,2011,05:221-222.

[3]颜勇.基建矿井安全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13,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