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全面发展的重要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全面发展的重要性范文1
关键词:职业指导 全面发展 生涯规划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学生可以依据市场需求自主择业。但是,随着毕业生队伍的不断壮大,大学生的就业问题逐渐凸显。与此同时,各大高校开始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在二十年来的职业指导活动中,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在学生就业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就业指导工作没有做到全程化,把就业指导做成毕业生的“职业介绍”,在学校实际工作中,也出现了职业指导和学生实际脱节的情况。笔者总结原因,发现问题的要害在于,学校没对就业指导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单单追求“就业率”,必然导致职业指导工作偏向急功近利,本文将从职业指导工作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来分析职业指导工作对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
一、全程的职业指导能够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知识
通过分阶段的职业指导,能够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这首先表现在对职业的了解。a对大一学生的职业指导主要表现是对职业理想的规划。这时的大学生仍然停留在对职业的幻想阶段。经过职业指导的分析,对于自己兴趣相关的职业有了一定的现实认识。这这些职业需要什么样的技能,如何能够在这些职业中取得成就。通过这些分析,大学生可以大二、大三期间有着力培养这些技能。另外在大四阶段的职业选择之前,对学生进行个人档案的撰写训练等等,能够帮助帮助他们更好的适应职业生活。大学生的就业活动的评价不仅要看就业,而且要看就业之后的稳定性。全面的职业指导能够使学生尽快的适应职业生活,也就是可以使学生顺利就业。
此外,职业指导能促进学校的通才教育。职业市场对于毕业生的要求不再是专业素质强、专业成绩好,而更趋向于一专多能的通才。因为专业素质只能代表毕业生进入学校之前的学术能力。而真正决定学生发展的是学生的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等等。通过职业指导,学生能够对不同职业所需要的能力有所了解,从而可以有目的地锻炼自己,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最后,职业指导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职业指导不仅仅表现在理念上的指导。更是和一定的社会实践相结合。在职业指导工作中,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如见习和实习,以及一些模拟的面试。能够使学生将学到的知识用于实践的能力。另外通过参加有相关部门主管人员主持的讲座和活动,通过他们的现身说法,以及学生的自主实践,有利于将学生学到的理论和知识,转化为自身素质。
二、全面的就业指导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首先,学生在职业指导的前期,必然有对自我的分析。无论是萨帕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还是霍兰德的职业性向理论,还是施恩的职业锚理论或者麦克里兰的胜任素质理论都倾向于学生在对自己的兴趣爱好、气质能力分析的基础上,对职业进行选择。也就是说在就业指导的过程中,必然有学生对自己的分析过程。这种分析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自己一些比较稳定的气质和特点,客观地分析自己的优缺点。
其次,职业指导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人生资源的整合和积累的能力。一个人能否有效地整合自己积累的人生经验,是一个人能否成功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人能否成功的驾驭人生的能力,通过职业指导,大学生能够充分地利用高校提供的资源,有目的有方向地锻炼自己。从而增强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提升综合素质。
最后,职业指导有助于学生形成自我实现的长效动力。1943年,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发表了《人类动机理论》一书。在这本书中,他将人类的需求由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作为最高的需求,对一般人来讲,往往需要通过一定的职业来实现。而且自我实现往往是人类活动的最长效的动力。有效的职业指导能够使学生早日发现自己的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早日达到自我实现的目标。 转贴于
三、以生涯规划为基础的职业规划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职业指导作为贯穿整个大学生的一项课程。它可以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教育结合起来,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全面发展有很大帮助。
首先,有效地职业指导能够促进大学生树立良好的就业观。通过职业指导对学生自身和职业前景的分析,能够促进学生将自我实现的目标和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不在抱着“天之骄子”的光环,只想着要去大城市、规模大的公司和薪酬高的企业,将自己的能力需求和社会的要求达成统一。能够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其次,职业指导能够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在职业指导活动中,学生通过对自己进行评价的客观评价,能够形成对自己的客观认知。让毕业生通过就业咨询和心理咨询,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碍,化解心理矛盾和危机,摆脱心理误区,用良好的就业心境取得好的工作。
综上所述,职业指导能够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素质,促进其尽快的适应工作生活,顺利毕业;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学生不再是象牙塔中的学术人才,更是能够投身生活,对社会有贡献的有用之才;能够通过纠正学生的就业观来使其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且提升其心理素质。总之,职业指导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仇存进.浅析素质教育与就业指导[J].三江学院学报.2007(1).
[2]沈富儿.J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的探讨[D].厦门大学硕士生毕业论文.(2008).
全面发展的重要性范文2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评价;全面发展
学校教育的内涵十分丰富,其中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就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长期以来,我国教育一直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对学生的评价也出现过于单一的情况,学生的学习成绩成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这种评价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也与近年来提倡的素质教育格格不入。新课改要求学校建立起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评价体系。在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进行评价时,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要关注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要关注学生通过数学学习能力是否有所提升。为了发挥评价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进步,本文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小学数学教学评价展开论述。
一、采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小学数学学习评价体系的重要性
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要求,因此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新时期的需要。对人才要求的转变给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育要紧跟时展的步伐,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合格的人才。
现代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做支撑,还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同时学生要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对学生的多种能力进行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并非一朝可就之事,需要一个过程,因此,为了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从小学起就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小学数学是一门能够有效训练学生综合能力的学科,但是,在传统教学中因为评价体系的单一性,只注重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导致数学能够有效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潜质没有被充分挖掘。新时期一定要实现小学数学评价体系的全面性,以便通过数学学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锻炼学生的多种能力。
二、构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小学数学学习评价体系
(1)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进行评价
小学生正处于认识世界的关键时期,因此也是培养学生思想道德情操的关键时期。老师要注重通过数学全面评价体系的构建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数学是一门比较严谨的学科,在数学发展的漫长历史进程中,是一代又一代孜孜不倦耕耘的数学家推动了数学学科的发展。在数学教学中,老师不能只是一味地进行知识点的讲解,对于数学学科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感人事迹也应该讲给学生听,让学生的心灵受到熏陶,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通过老师对伟大数学家伟大精神的介绍,不仅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了熏陶,还坚定了学生数学学习的信心,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在学生的数学评价中也应该涉及。
(2)对学生的创新精神进行评价
创新能力是一种重要的能力,具有创新能力也是现代社会对人才提出的新要求。数学学科是一门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学科,老师应该抓住数学学科的这一重要特点,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有效培养。为了调动老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激情,同时也调动学生进行创新的热情,应该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提升纳入教学评价中。
小学生的思维十分敏捷,又富于想象力,因此,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时期。然而小学生又有贪玩、不愿意进行长时间思考的特点,对提高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又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将学生的创新能力纳入评价体系,能够引起学生对创新的注意。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老师发挥重要作用,老师一定要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创新,使学生从小就树立创新理念。
(3)改进以往的考核方式
纸笔考核是传统教学中使用最广泛的考核方式,这种考核方式虽然能够有效检测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但是检测却具有单一性,达不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近年来我国一直在提倡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由于教育具有一定的利益导向性,虽然人们也意识到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性,在教学中也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但是力度却是不够的,学生的进步难以跟上时展的步伐。要想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现象,就必须改变现有的“纸笔考试制度”,引进新的评价方式。只有将新的评价方式纳入小学生的测试范围,才能有效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比如在数学评价中,要对学生进行纸笔考试,因为这是测试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掌握情况的有效方法,还要对学生的创新等能力进行测试,都是测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
三、构建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的数学学习评价体系,需要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全面发展的重要性范文3
【关键词】 目标导向; 会计本科; 实践教学体系; 构建
一、目前会计本科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对会计实践教学的重要性重视不够,传统的理论型教育模式还占据主导地位,在会计专业的教学计划中仍存在重理论性、轻实践的现象,会计实践教学所占的比重不足20%,这种格局与会计学科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不相适应,并且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实践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教育部2011年12月颁布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第八条规定,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制定加强高校实践教学的办法;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分类制订实践教学标准;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确保各类专业实践教学必要的学分(学时)。教育部的意见进一步强调了实践教学对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性,是高等学校加强实践教学的政策依据。以课程为导向设置实践教学环节,实践形式缺乏多样性,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我国会计本科教育的课程设置一般分为理论教学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理论课程一般分为公共课程(如英语、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等)、基础课程(如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宏观经济学等)、学科基础课程(如会计学原理等)、专业课程(如高级级财务会计等)和选修课程(如财政与金融等)。
各高校实践教学的形式有一定的差别,但普遍是以课程为导向,或在理论课程中增加少量课时用于实践教学,如在会计学原理课程中增加几个课时作为会计原理实验课。或集中进行实践,如会计模拟实习、社会调查、到企业进行综合实习等。实践教学的目的性不强,各课程之间交叉重复现象时有发生,实践形式缺乏多样性,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实际上,实践教学是指以学生为主体,由学生自主完成工作任务的教学方式。实践教学不仅仅是局限在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场所,它可以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包括为实现教学目标所进行的所有课内和课外的实践教学活动。实践教学形式应该丰富多样,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实践教学资源不足
实践教学资源包括项目资源、场地资源等。项目资源是指为实践教学准备的资料、教材、计算机软件和方案等,由于我国高校目前的考核评价体系是以科研项目、科研论文和专著作为衡量学校水平和教师职称评定与职务提升的标准,实践教学中所需的项目资料、教材和方案没有纳入科研成果的范围,自然形成了这些资源的短缺。
场地资源是指实践教学所需校内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基地,由于企业的财务信息具有一定的保密性,大多数企业不愿意接收学生在本单位进行会计实习,使得高校很难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使得校外实习点多面广,教学管理难度大。目前多数高校建立了校内会计模拟实验室,会计模拟实习对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发挥了一定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校内会计模拟实验内容单调,多是围绕会计核算的方法设计,很少涉及会计预测决策、会计控制、会计检查等会计管理的内容,趣味性和综合性较差,不利于学生全面掌握现代会计方法。
二、构建以目标为导向的会计本科实践教学体系
(一)会计本科人才培养目标
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AECC)于1990年发表的第一号公告《会计教育目标》指出,学校会计教育的目的不在于培养学生毕业时即成为一个专业人员,而在于培养其未来成为专业人员的素质,并且规定会计本科教育应包括一般教育课程、一般商业教育课程、一般会计教育课程等。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也随之发生着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能力”。这种“三基+二能”的人才培养目标,影响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在大学“精英化”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会计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和会计学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会计实务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这种“高+专”的模式是当时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进入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从“精英化”到“大众化”的转变,人才培养目标也发生了变化。教育部于2011年12月颁布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第三条指出:“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建立健全符合国情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落实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要求”。
结合会计专业的特点,会计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应该围绕两个核心内容:首先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其次要培养既能满足社会需求又能体现个性发展的人才。全面发展以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会计职业道德、创新思维、自己学习能力、身体素质和外语交流能力为核心内容。符合社会需求的个性发展可以在本科基础上继续深造,以后从事会计科研和教学工作;也可以毕业后直接就业,成为企业、政府与非营利组织、金融等机构的会计人员和财务管理人员;还可以自己创业,从事商业活动。
显然,这种“全+专”的人才培养目标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发展空间,也给社会提供了更多选择,更符合当前社会的要求,是高校进行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行动导向。
(二)以目标为导向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全面发展的重要性范文4
关键词:流行演唱;教学;全面发展
1 流行演唱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
如今流行音乐的发展速度很快,大众对于单纯的歌曲演唱已审美疲劳,市场以及大众对于流行演唱的需求已经不再停留在歌曲的层面上,也不再停留在单纯的演唱技巧上。流行音乐有艺术性和商业性的双重属性,尤其是商品属性在今天尤为突出,艺术娱乐化的进程使大部分的观众更喜欢感受流行音乐的视听盛宴。从大众以及市场的角度上看,对流行歌手的选拔需要综合看待,这意味着流行演唱专业的学生从学生时代就要开始全面的培养,从而适应市场的进程与发展。需要在舞台以及创作领域进行全面的培养,提升歌手的综合水平,使歌手受到更多受众的喜爱,否则很快就会被淘汰。有的歌手尽管演唱水平很高,但没有全面发展,形象、舞台魅力都没有,不会受到观众的喜欢。所以学习流行演唱必须要全面发展。
2 设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模块
流行音乐具有高度融合性以及高度发展速度的特点,流行声乐的教学应针对这一特点与时俱进。全面发展的核心是“全面”,全面是教学的广度,从演唱技巧的角度上看要涉猎诸多的音乐风格。教材是教学的重要的依据,而如今的流行音乐演唱教学并没有固定的教材可循,也没有诸多风格特定的教材,如灵歌的演唱教材、爵士唱法的教材、即兴演唱的教材等。因此全面发展应该从教材入手,制定针对性的教学模块。
针对性的教学模块设定一方面能让学生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可以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适合一种教学方式或一种演唱风格,这种教学态度本身就违背了流行音乐自由的原则。因此针对性的教学模块不仅可以使学生的演唱能力得到全面培养,而且还会使更多的学生找到自己适合的演唱风格从而树立信心。笔者认为教学中教学定位十分关键,这就如同出去旅行选择交通工具,目的地决定了交通工具的选择。教学中一旦形成明确的目标和特点定位,这样就能更好的实现流行演唱专业的学生的全面发展。
3 形体与舞台感觉的培养
形体与舞蹈表演也是流行演唱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之一,流行演唱也属于音乐表演的范畴,因此表演的基础形体也是流行演唱学生应该学习的。形体从两个方面将演唱者展现给大众,其一是演唱者的素质,其二是演唱者的形体练习。演唱者的演唱水平以生活为依据,其感触有多深情感表现也就有多深。在舞台上所扮演的角色不同,性格也不同,在形体上要对角色进行一定程度的塑造,在演出时要有让观众更好地理解角色的服务热情,同时注意在舞台上的动作,要潇洒、自然、有适度感。
形体需要练习,一般在学习中会有形体课来专门塑造形体。舞蹈是流行演唱十分需要的一种舞台表演能力。流行演唱作品中快节奏的歌曲需要用舞蹈来表现,如果只是站在舞台上演唱就会影响作品内容的表现,不能将歌曲的情感思想更好的传递给观众,因此舞蹈现在也是流行演唱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如蔡依林的大部分作品都需要边唱边跳,其他人的作品有很多也需要用舞蹈来完善,提高整体的舞台表演水平。舞蹈可以提升演唱者演唱的气氛,可以拓展演唱者的演唱风格,如今国内外一线的大牌流行歌手,无不具有很强的舞蹈功底,如碧昂斯、珍妮弗・洛佩慈、MJ等。因此形体与舞蹈在今天都是流行演唱学生全面发展所需要学习的内容。
舞台感觉是肢体表现的灵魂,简单说舞台感觉就是舞台表现力,是演唱者站在舞台上给观众的一种感觉。无论是在演唱还是在交流中要始要保持这种感觉。舞台感觉也是人们常常说的“范儿”,这个“范儿”是一种整体的舞台风格,包含舞台表现力、歌手内涵、歌手的表演欲望以及亲和力等。舞台感觉是一般在学校不会作为一门课程来进行学习,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舞台实践以及表现力的积累而形成的一种舞台惯性。我们看到很多活跃在大众视野下的演唱者都有自己独特的舞台感觉,彼此不重复,并且通过这种感觉赢得了很多受众的喜爱,有的是亲民的感觉、有的是内敛的感觉、有的是酷的感觉。
因此舞台感觉可以视作是演唱者的“名片”,只要站在舞台上这种感觉就会出现,名片式的介绍会使观众对其形成一种首因效应。这种第一印象也是成就演唱者的重要元素。
4 创作能力与演奏能力的培养
创作能力以及演奏能力也是流行演唱学生全面发展所需要掌握的技能。现在乐坛越来越多的新晋歌手都是集创作、演奏、演唱于一身的。创作能力可提升演唱者对音乐的认识,演奏器乐的形式可以对歌曲进行另一个角度的诠释和解读,这两者都是在乐坛发展的十分重要的技能。
为什么说创作和演奏音乐是流行演唱者应该掌握的技能呢?创作音乐需要对音乐的理解上升到一个新的层面。我们看演唱者的演唱是表演音乐,是对音乐进行的二度创作,而创作音乐则是一度创作,能够从一度创作的角度来进行创作的歌手在二度创作中的能力也就越强。创作是一种抽象的感觉,将其捕捉后具象为音符满足听觉需要。从形而上的角度上看与演唱表现出的感觉是同一种感觉,无论悲喜,都是一种体现。深层次的创作能够提升外在的表现能力,并且通过演奏表现出来的音乐更加立体,也提高演唱者的综合艺术性。因此从音乐性的角度上看,创作对流行演唱者十分重要。从商业角度来看,流行乐坛的竞争十分激烈,更多的演唱者都是以创作人的身份出现,周杰伦、方大同、林俊杰、王力宏等都是集创作与演唱、演奏的多元化歌手,音乐市场更加需要掌握创作和演奏的流行歌手。
流行演唱学生在专业学习时候要全面发展,不仅要从唱功的角度入手,对演唱技巧、情感技巧进行反复的学习和练习,还要从舞台上寻找属于自己的舞台感觉,并能以肢体的语言和舞蹈来获得更多人的喜欢。加强音乐理论的学习,从创作和器乐演奏的角度丰富自己的音乐性,使演唱者能够将内在修养与音乐进行结合,从而使歌手的整体表现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1] 袁筱安.浅析舞台表现对于流行演唱的重要性[J].民族音乐,2013(02).
[2] 崔泉馨.浅谈流行音乐演唱的审美能力和舞台表现力[J].音乐大观,2013(02).
全面发展的重要性范文5
【关键词】动手能力 幼儿教育 创造力 情境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226-02
婴幼儿时期是孩子躯体和双手动发展的最佳时期,手指、手腕等肌肉群的运动与大脑皮层机能的发展又是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的。因此,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幼儿教育阶段具有重要地位。培养并发展幼儿动手能力有助于锻炼幼儿的思维能力,培养幼儿的创造意识,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所以,在幼儿教育中应采用多种科学途径、利用多方资源培养并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
一、幼儿动手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手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动手能力的培养在提高人的思维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幼儿来说,通过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有助于促进幼儿的智力开发,培养他们的创新创造意识。
1.锻炼幼儿的思维能力
在幼儿教育中,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例如,在手工课堂上,借助于一些造型作品作示范,教师教小朋友们动手做,鼓励小朋友们通过观察、思考,自己动手做一些小挂饰等。在做手工的程中,幼儿会通过对教师制作过程的观察、记忆和思考,不仅培养了自己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参与意识,而且培养和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2.培养幼儿的创造意识
尽管幼儿在手工课堂上是模仿教师的制作过程来动手完成自己作品的,但是实际上很多幼儿在模仿教师的过程中增加了属于自己的东西,而这部分东西就是幼儿的“创造”。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说,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因此,在作品表达方面,会传达出自己的特色,包含着自己的想法与创意,从而创作出独一无二的属于自己的手工作品。在这种动手的过程中,实际上培养了幼儿的创新意识,提高了他们的创造能力。
3.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教育学研究表明,幼儿阶段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对其未来的全面发展产生着关键性的影响。其中,幼儿动手能力的培养则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幼儿在制作手工作品的过程中,不仅使眼、脑与手等得到协调锻炼,而且培养了幼儿的观察能力、欣赏能力以及分析能力等。而幼儿在自己实际制作的过程中,会对老师的操作步骤进行回忆,对其制作过程进行模仿,并展开想象力,这对于幼儿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幼儿动手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
近年来,幼儿动手能力的培养已经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我们要积极探索科学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促进幼儿健康全面发展。
1.积极引导
教育家陶行知曾经指出,教育要“解放孩子的双手”。也就是说,在对幼儿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更新观念,通过引导来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例如,学生在做手工的过程中,教师不能直接干预孩子,这样会束缚学生的思维,限制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同时,教师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即使幼儿做出的作品很简单、粗糙,也不能批评,而是要积极引导和鼓励。除了手工作品之外,老师可以鼓励幼儿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自己动手拿水果、整理书桌、收拾玩具等。对于一些复杂的难度较高的事情,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教师要告诉学生一定的方法与技能,指导幼儿进行反复练习,再动手实践。
2.创设情境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教育活动内容要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如何才能真正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呢?从幼儿的成长特点和心理规律来看,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是一个重要途径。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幼儿在充满乐趣的情景中进行观察、模仿、体验和动手操作,不仅可以激活幼儿的记忆,而且激发了幼儿的情感。例如,教师根据幼儿的年龄心理特点,准备一些工具与材料,包括橡皮泥、小瓶盖以及颜色鲜艳的纸张等,这些材料会激发幼儿的兴趣,调动幼儿们动手制作的积极性。
3.组织活动
通过组织积极的活动,能够强化幼儿们的动手能力。为了提高活动的效果,可以在不同年龄的幼儿中组织开展不同的动手活动。例如,在幼儿小班中开展整理玩具、穿衣服比赛。在中班或者大班的幼儿中组织开展搭积木、叠衣服比赛等。通过组织活动或比赛,调动幼儿们的动手能力。为了激发幼儿们的参与意识,可以进行一定的奖励。例如,在组织的叠衣服比赛中,对获胜的幼儿就奖励一个纸星星等。通过小小的奖励,幼儿的兴趣就会有明显高涨,他们的动手能力就会显著提升。
4.家长参与
幼儿动手能力的培养与锻炼,不仅需要教师的积极组织,也需要家长的理解、参与和支持。实际上,在现在社会中,有很多家长对孩子比较宠爱,觉得孩子还小,不应该动手劳动,甚至还有一些家长代替学生完成教师布置的手工作业,忽视动手能力培养对于幼儿的重要性。其实这种心理是完全错误的,幼儿虽小,可是完全可以这样就大大巩固了幼儿园里训练的成果,达到了家园统一,保持了家园教育的一致性。因此,我们设置了“家园之窗”,因此,教师应当积极主动向家长进行宣传,使家长充分认识到培养幼儿动手能力的重要意义。同时,要向家长介绍一些锻炼提高幼儿动手能力的方法与经验,要求家长鼓励幼儿在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包括洗自己的小毛巾等。也可以鼓励家长一起参加亲子游戏或活动,与孩子一起完成一件手工作品等。
三、结语
培养动手能力对于幼儿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要积极探索科学的教学方法,通过积极引导、创设情境、组织活动以及家长参与等方式,强化幼儿动手能力的培养,努力锻炼幼儿的思维能力,不断提高幼儿的创造意识,为幼儿的未来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田莉萍. 浅谈美术活动中幼儿动手能力的培养[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21).
全面发展的重要性范文6
【关键词】德育教育 理念 实践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7.185
德育教育是教育活动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全面成长和发展所必需的。随着新课改的全面推行,人们越来越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综合素质的提升,所以,在学校教育中开展德育教育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就新课改下的德育教学进行相关探讨。
一、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认识是实践的先导,要认识到位,才能做行为的到位。教育的意义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全面发展包含了德、智、体、美等多个方面,这些都是以德为基础和前提的,所以说,德育是教育的重要方面,要想取得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就必须要加强对德育教育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可以说,发展德育教育,是教育的本质目标所要求我们必须做到的。十也对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把德育放在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笔者认为,德育教育在于通过教育的方式促进学生以德为先的全面发展,不仅是提高学生道德素质的重要因素,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必要条件,所以,教师必须要加强对德育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德育教育的紧迫性。社会发展的节奏不断加快,一些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思想和做法依旧存在,而且有一些新问题、新冲击、新冲突给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年轻、有活力,好奇心比较强,敢于接受新事物,但在鉴别力上还要锻炼,抗挫折能力和心智成熟度也还需要加强。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既要注重引导学生吸收社会影响的积极方面,如弘扬大爱大美大善的一些感人事迹,也要注重引导学生避开一些社会中的不良因素,防止他们受到一些不良思想和行为的影响,如“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暴力”等。由此可见,我们的责任是非常重大的,这不仅关系到教育教学的成果,也关系到学生未来的成长和发展,所以,加强德育教育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非常必要和紧迫的。
二、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有形”和“无形”的结合
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发展,教师对德育教育的认识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更为重要的是,要想让德育教育取得实效,就不仅仅要注重教学理念,还要把正确的教育理念落实到切实的教学实践上来。也就是认识先行,用正确的认识做指导,同时在思想到位的基础上,还要加强实践,提高执行力,行动到位,做到位,引导学生做到“知行合一”。那就要注重工作方法,注重实效,不断优化教学设计,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有形”和“无形”相结合。
行为制度、规范等是有形的,很容易产生比较快速的,量化的效果,是德育教育所必需的。可以把德育教育细化出一些教学目标和教育措施,比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重点单独出来,加以强调,可以通过组织竞赛活动,组织专门的演讲、写作比赛,甚至可以围绕某个方面,如“诚信”等课题组织学生进行即兴表演等。也可以开设专门的课程和教程,拿出专门的时间来加强学生对于德育教育的认识,比如每周开展主题学习和讨论。
当然,要取得更为深入、持久、优良的效果,还要注重一些软性的“无形”措施。所以,德育教育更要注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生活渗透。单独的教育毕竟时间有限,内容有时候也会过于片面,形式也会有一些单一,但如果能够把德育教育渗透到学生的日常学习和规范中,则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也更容易取得好的效果。比如,在各个学科的学习中,从教学目标的设定上,就更加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维度的目标,在教学的开展中,则可以利用各个学科不同的特点,加以具体的运用和阐释,将德育教育更加生动化、形象化。如在语文课程的学习中,可以让学生体会作者的高尚情感;历史课程的学习中,可以让学生从历史中看到智慧;生物课程的学习中可以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等等。这些都是潜移默化的,既能促进课程本身的学习,也能体现德育教育的魅力,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发展,会对学生产生比较好的影响。
三、做到教师与学生的结合,学校与社会的结合
德育教育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教师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同时,教师还要认识到,这是一项需要合作的大项目,仅仅依靠一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要调动集体积极性,还要善于借力,最终形成合力,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首先,注重教师自身的引导作用,加强自身建设,做到“言传身教”。“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要想让德育教育取得更好的实效,教师就要加强对自己的约束,不断加强自身各个方面的修养。比如,最起码的就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绝对不做,自觉接受学生的监督。不断吸收新营养,与时俱进,更好的发挥自己的人格魅力,发挥好标杆作用,从而引导学生不断的向上向善。
其次,注重引导学生发挥自身的力量,形成合力。教师和学生都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方式引导学生发挥出自身的能动性。除了日常教学活动,教师要改变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思维和模式,倡导“以学为主”,同时,教学的方式要不断更新。比如,用好社会实践课,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拓展德育的生活化,丰富德育教育的内涵,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更好的成长和更全面的发展,提高德育教育的成效,提高教学和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