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全面发展的理解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全面发展的理解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全面发展的理解

对全面发展的理解范文1

新《义务教育法》的颁布实施,对于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促进义务教育的发展,是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新《义务教育法》的诞生标志着我国义务教育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对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和国家未来的发展,都将产生积极的作用。

真正以人为本,保障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孩子、所有学校、所有老师的基本权利,这是我读新《义务教育法》第一条到最后一条最深刻的感受之一。新《义务教育法》立法的理念有了较大的突破,其中最基本的一个立法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真正给学生以发展的空间,同时给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充分的发展空间。“新的《义务教育法》更加突出公益性,还有统一性和强制性。这三个基本支点,虽然不是直接的教育行为,但是对于教育工作者转变观念却非常关键。”

新法明确了对义务教育质量的要求,第一次将素质教育明确写入法律,提出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强调要把德智体美有机地统一在教学的活动中。这些内容必然影响到校长的办学思想和教师的教书育人行为。同时,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也必须肩负起提高义务教育阶段质量的责任。在实施新《义务教育法》过程中,我有这样的思考。

对全面发展的理解范文2

【关键词】临床医学;全科医学;教学;见习;社区;体会

1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学习全科医学的现状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疾病谱和死亡谱的变化、医疗费用等多种原因[4],政府越来越认识到全科医学发展的必要性,从1997年以来,中央制订了多项关于全科医师发展的决策,为此,我校也很早便开设了全科医学课程,并将其列为临床医学专业的必修课。然而,教学场所多局限于大教室大课堂,理论教学内容多集中于全科医学理论层面,而实习见习课程多局限在有限的几学时内,因此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对全科医学的理解还较为片面,多局限在概念层面,更有学生认为全科就是各个科室知识的浅表组合,因此,让学生进入社区基层医院,深入了解全科医生的工作内容和范畴,是让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加深对全科医学了解的重要途径[5]。

2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全科医学的社区见习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学习内容繁多,学习课时数较少

全科医学是一个独立的二级学科,其大部分内容都在社区进行,内容繁多复杂,包括儿童保健,每个婴儿每个阶段的生长特点,该接种的疫苗,接种疫苗有哪些适应证、禁忌证,疫苗如何保存,妇女保健中孕前及孕期都有哪些检查,社区中健康档案如何建立,慢病如何管理等等,这些都是学生们之前所未曾接触过的,也只有在社区实习中才能实践掌握。另外,全科医学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注重的是全科思维的培养,三甲医院的实习使学生掌握的是每个学科的专业知识,然后三甲医院科室间多半是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依靠会诊制度等,而全科医学锻炼的是学生能够把各个器官和系统的疾病看成一个整体,从疾病谱出发,以人为中心,以症状为导向,体格检查为关键,综合的整体的去分析疾病,并坚持给予健康教育、心理疏导、康复评估及随访等。另外,社区有一些课程是比较耗时的,比如家庭随访等,要真正走进患者家庭,通过细心耐心详尽的了解及沟通,与患者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才能完成档案的建立及随访工作等。然而,面对这么多的内容,目前大多数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的实习课程学时数仅为几个学时,是远远不够的。有调查表明,60.9%的带教医师认为临床医学专业的社区见习课程应当延长为4周[6],可见,全科见习时间应该有所延长。

2.2师资队伍水平参差不齐

一个地区的全科师资的专业能力、教学水平直接影响到该地区未来全科医师的整体素质[7],因此一个良好的师资团队对全科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目前,我国全科师资培训仍处于初级阶段,缺乏统一的准入标准及培训考核标准,且我国师资数量严重匮乏[8],研究生学历导师所占比例不足5%,且带教年限大多数也在5年以下[9],其中全科医学社区基地的师资主要以主治医师为主[10],学历以本科为主,占60%[11]。个别社区带教老师对教学内容掌握不够,由于参加培训次数较少,对新进展、新指南了解欠缺,导致学生的信任度降低。另外一些老师带教积极性较差,由于社区医院鼓励倾向性政策较少,带教老师教学工作中缺乏耐心,这对临床医学专业全科教学工作的开展非常不利。

2.3部分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对于全科医学的认知度差

有研究显示[12],约30.3%学生基本不了解全科医学,而约12.9%的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明确表示不愿意成为全科医生,学生们对社区很多方面存在疑虑,学生的问题多集中在,社区服务中心患者来源于哪里,为什么会选择社区医院,社区医生的薪酬待遇如何,工作量怎么样,社区医生怎么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当社区老师讲解到医联体、健康促进等和一些政府对全科医生的政策倾向时,同学们也只会背诵一些概念而并不理解其含义,这说明同学们对全科医学知识的理解还不够,另外国家对全科的政策的宣传还不欠缺,这可能会是阻碍许多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转为全科医生的关键因素。

3提高全科医学教学质量的思考

3.1注重全科思维的培养

全科的重点是全科思维的培养[13],并不是机械性的去掌握各个科的理论知识,全科医生面对的更多是家庭,社区的各个年龄段的人群,强调的更多是沟通、是真正的走进社区,走进家庭,从整体考虑,以人为中心,真真正正的切切实实的从患者角度出发,为该区人群服务,关爱,耐心而富有责任感和同情心,所以全科思维的形成对全科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

3.2注重多种教学形式的应用,适当延长课时

全科医学所涉及的内容较多,学生对全科的认知又很少,临床实习时间相对较短,可以考虑适当延长全科医学实习课的课时。另外要注重教学形式相结合,提升学生学习的效率。比如建立网络学习平台,利用微信、微课等形式,把家庭访视、SOAP病志书写等以视频形式推送给学生,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实习生在有效的时间里,掌握更多的知识。

3.3加强师资建设,加大全科医学政策的宣传力度

2018年有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全国128所医学院校中仅有68所建立全科医学理论课程[14],只有26%的省份的师资均接受过全科医学的专业培训,20%的省份中有一半以上师资接受过此方面的专业师资培训[15]。可见,我国全科师资力量严重不足,2018年的《意见》[1]里也回答了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最重要的手段就是建立真正属于我国的全科师资标准,加强全科医学师资队伍的建设。因此,应该细化全科师资标准,选拔优秀的人才,更多的给予专业培训机会,同时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全科的发展前景,吸引更多理论技术过硬,全科观念稳定的人才,早日构建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16]。

对全面发展的理解范文3

中国传统的师生关系是“师道尊严”,教师在学生心目中不但是而且是绝对的思想权威。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朋友”关系。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就等于尊重教育,学生无论大小,都需要获得尊重与理解。教师只有民主、平等、科学地对待学生、管理学生,学生才能自由地和谐地主动地发展,素质教育的实施才有可能。

二、班主任与全面发展

1.全面发展所有学生

教育不是少数人的专利,每一个人都应该充分的发展。对班主任而言,就是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由于智力或后天的因素,学生个体之间总有各方面的差异,后进生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意义是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主动发展。班主任应面对全体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应着眼于提高所有学生的素质,而不是只提高几个尖子学生的素质。

2.全面发展学生的各个方面

班主任不仅要发展全体学生的素质,而且要发展每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使每一个学生都全面发展。

班主任必须非常重视学生道德品质、生活习惯的养成。青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接班人,班主任需要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培养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的习惯。

三、班主任与学生的个性发展

素质教育一方面是全面教育,另一方面是个性教育。随着科技的发展,科学向专业化、综合化两方面发展,一方面专业分工越来越细,科学家的研究领域越来越窄,他们钻到了“象牙之塔”中。另一方面科学又高度整合,生物与技术整合形成了“生物工程”,信息与技术的整合形成了IT世界,面对知识爆炸,人类社会再也不会出现像牛顿、爱因斯坦这些多学科的集大成者。素质的发展应该是个性的发展,应该是人的主动的、自由的、和谐的发展。

人的意识来自于大脑,由于遗传因素,后天环境因素,每一个人都有各自的个性,其发展极不平衡,“后进生”只是在某一方面相对的落后,实践证明“后进生”进入社会后往往是社会角色的成功者,这也说明我们的“后进生”观念值得商榷。首先,我们应该承认差异。其次,我们应该发展每个学生的优势,而不是打击弱势。爱因斯坦是一个成功的科学家,但可能他永远成不了一个成功的木匠;乔丹是NBA巨星,但他不可能成为物理学家。班主任应该注意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每一个学生都有许多优点,班主任要善于发现,比如张三乒乓球好,李四的写作好,王五的数学优秀……要找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帮助学生树立信心,鼓励、激励学生成才。“没有不合格的学生,只有不合格的教师”,班主任要细心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鼓励他们,呵护他们,使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越来越多。教师要把学生真正当成人,当成正在学习承做社会人的人,当成正在逐步走向成熟、走向自觉的学习主体,当成正在学习选择,学习提高社会责任的未来的国家的主人。发展只能是他们的主动行为,没有个性就没有发展。

对全面发展的理解范文4

一、当前德育中的人被异化

在当前的学校德育工作中,学生长期以来被异化为:

(一)工具性的人

我们的教育仍然受学而优则仕学也,禄在其中等传统思想的影响,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被异化为应试的工具。另一方面,我们的德育也与我国传统思维模式强调社会本位有极大的关系,致使学生成为,匝应并推进社会发展的政治工具。

(二)罐装的人

一些德育工作者一则从朴素良好的愿望出发,害怕学生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消极影响;二则为了便于教学与管理,将学生罐装起来,不敢把真实的社会生活呈现给他们。学校德育的强制封闭性与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的不可抗拒性相冲突,必然使学生成了多重性格的矛盾体。

(三)成人化的人

家长制、尊师重教思想根深蒂固,这种思想稍有不慎就会走向极端。有些教育者,以自己的主观意愿为出发点,把学生看成小大人,德育内容是成人的道德标准规范,德育任务只是将各种成人具有的优良的道德品质,不断地向学生灌输。正如《病梅馆记》中以曲为美,以P为美,以疏为美的标准使江浙之梅皆病。

(四)片面的人

目前的教育仍然不是面对全体学生,而是面对少数尖子生;不是面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是偏重于智育。在德育中,教师重视对道德知识的灌输,忽视学生是有着巨大发展潜力和个别差异的、有情感的人的存在,致使学生知、情、意、行被肢解,根本谈不上完善的、个性的发展。

在这样的德育观中,学生被抽象化、隔离化、现成化、片面化,这势必会降低学生作为人的地位,找不到人之为人的价值、意义,造成人的失落,最终造成了德育的失效。至此,学校德育呼唤学生作为真正的人的回归刻不容缓。

二 人学对人解理的

真正的人要回归于学校德育,我们理所应当先要搞清楚人的真正涵义。马克Jy恩格斯向来注重对人的研究。在《神圣家族》中,他们指出历史什么事情也没有做,它并不拥有任何无穷尽的丰富性,它并没有在任何战斗中作战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为这一切而斗争的,不是历史,而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f全部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即把同时担任历史的剧中人和剧作者的现实的个人作为其理论前提,从而打开历史奥秘的大门:人不再是抽象的人,而是以自己的需要和目的为出发点,具体地处在周围的生活条件中,不断创生自身、自我超越最终达到全面发展的人。对人的理解实现了由抽象人向具体人的转化,它对人作如下理解:

(一)人是工具价值和目的价值的统一

克服了历史上过分将人物化的工具性、价值性和过分强调人的需要、欲望、个人享用性这两个极端思想。他认为自从人类出现之后,在人与世界的关系中,人一直处于主体地位。人作为生产力中最活跃、最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因素,不断实现着生产工具的发明创造、使用、改进,劳动对象的优化与变革,甚至世界历史的演变。这一切创造改进变革演变见证了人作为工具价值的实现。当然并不能就此武断地说历史仅仅是通过人的工具价值得以实现热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己,人是把自己的生活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的生命体,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活动的,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3],人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是立足于人自身的意图与目的的活动。人学进一步指出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极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人类最全面的发展,人自身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的,所以,的人既是目的,又是手段(工具),是目的价值和手段(工具)价值的统一,人作为目的同人作为手段是不可分的。

(二)人是关系性的存在

认为,现实生活中的人不是人生而具有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关系中的人,是关系性的存在,人只有生活于人类社会关系中,接受并参与这些关系,才能使天赋得到应有的发展,成长为人。人学从来没有并且一直反对把人同人的世界、社会及历史之间的关系分割、对立起来,强调: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任何一种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应当避免重新把它们当作抽象的东西同个人对立起来。至此,马克主义的人不是某种个体实体或抽象物,我们只能从人与对象世界(世界、社会、自然、自我)的关系入手去描述、探视人的存在状态。

(三)人是生成性的存在

传统哲学习惯将人视作摆在眼前的静观的对象,认为认识人不过是抛开人的种种现象究其最终本质的一劳永逸的过程。马克思一向批判这种将人物化、现成化了的物种思维方式,认为这种思维方式抹煞了人特有的生存本性。比如,猫不必考虑如何成为猫,它的一切尽在自然掌握之中,它的本性是预成的,只要完成程式化的行为,就实现了作猫的使命。而人与猫是不同的,马克思认为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怎样。人之为人的关键在于人不甘愿于外界力量的摆布,人通过规划自我人生、支配自我行为、掌握自我命运,最终实现人自身的创造价值。也就是说人的创造活动,人的生成性将他与一切他物区别开来。人的生成性在于永远无法将人对象化,人永远是超越自身的存在者,人在未来的历史发展中不断地生成自身,经历着不断的成为其所是同时又不断地否定其所是的过程。人学对人的理解,实现了由现成性存在到生成性存在的转换。

(四)人是全面性的存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写道: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马克思恩格斯非常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并认为每个人都能完全自由地发展和施展自己全部的能力,最终实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这里的全面首先指人要平等、完整、和谐和自由地发展,它不是量的概念,不等于包罗万象的一切方面。其次,全面发展应是人的基本方面的发恳体力和脑力的能力的发展构成了全面发展的基本方面,也可以指人在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发展,或是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发展。最后,全面发展的实质是个性发展。马克思认为,取代资本主义物的统治的新的社会形态的特征是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可见全面发展最终落脚点是以其为基础的个性发展。

三、人本德育的实施原则

人学对人的论述,使我们可以准确地认识和理解德育中真正人的回归。人本德育应当以人的工具性与目的性为出发点,贯穿围绕人的关系性、生成性的德育过程,最终实现人的完善发展的目的。即德育要坚持以人为本,要和学生的价值联系起来,和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和学生的成长发展联系起来,使德育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德育。我们不仅要在德育中贯彻人本思想,更要把人本理念落到实处。

(一)坚持人是工具价值和目的价值的统一主体性

历史本身就是属人的历史,德育的问题本质上就是人的问题。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明确表述把人们当成他们本身的历史的剧中的人物和剧作者。也就是说,我们的德育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工具性,让他们接受各种道德规范,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并为之服务,还要注重学生自我目的性,尊重学生,研究他们的需要、愿望、兴趣、爱好,正视他们自身发展的规律。

(二)坚持开放性原则

的人是大写的人( Man),是关系中的人。具体而言,指的是人与自然、社会、自我之间存在着必然的有意义的联结。这种联结构成了道德关系的本质。也就是说,道德是各种关系的道德,道德离不开生活中的这些关系;生活中的关系是道德的沃土和原发性根基,道德源于斯、长于斯,与斯同呼吸、共命运,没有生活中的各种关系,也就无所谓道德。道德本身就是对各种关系的意义建构,在这些关系中生活的过程就是道德学习的过程,所以,德育必须坚持开放性的原则。面对价值多元的社会现实及各种诱惑,面对学生心理不成熟,缺乏自我选择和决断的能力,教师切不可将学生罐装,而要有开放的理念和坚定的信心,汲取诸多关系中的合理性内核,形成校内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的德育网络,促使学生更好的发展。

(三)坚持发展性原则

人是社会中的人,他们所处的社会也是不断生成、否定和发展的。道德是人所特有的,它同人和人类社会的发展一样,都要经历否定之否定的生成过程,所以,德育过程中必须坚持发展性原则。德育工作者要遵循学生生长过程中否定之否定的规律,积极研究不同年龄的发展特征、思想发展状况和心理发展需求。德育工作应从长远的角度,发挥对人的本性、潜能的开发作用,允许学生犯错、失败,切忌一棒子打死,应坚信学生是潜藏着巨大能量的发展体,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是有培养前途的,是追求进步和完善的,是可以获得成功的,等等。这样的德育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学生才有可能从自然人转变为健康的社会人。

对全面发展的理解范文5

【关键词】初中英语课堂教学 教学观念 课堂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评价 教师素质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普遍采用的最基本教学活动方式,是教师与学生及其同伴之间共同学习、交往、开展课堂活动的场所,学生 80%以上的知识接受、技能训练、学习态度形成、方法掌握等都在课堂教学中完成,因此,解决当前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至关重要。

一、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现状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中英语教学大纲》强调英语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学生主体,倡导体验参与、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关注学生情感,注重过程评价,体现了素质教育、开放教育、能力本位等理念,给课堂教学提供了多方面的科学指导,英语教学改革也取得了可观成绩,课堂教学模式进一步规范,教学任务完成地比较圆满,教学内容组织、安排比较合理,教学重点、难点的把握比较准确。但由于教师素质、初中生心理特点、客观条件等因素影响,当前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亟待解决和提高的方面,课堂教学观念需要进一步提升,教学目标需要进一步明确,教学方法需要更加合理,课堂教学评价需要更加科学、教师自身素质需要全面提高等。

二、英语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观念不现代

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教学观念比较传统,僵化地把学生与自己放在绝对对立的地位,简单地把教学过程理解为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单纯地把教学活动理解为一种以教师为主导的灌输活动。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把持课堂,以英语课本的语音、语法、词汇、句法等知识为本,为定论,满堂灌,“保姆式”教学,只注重知识传授而轻视得出知识的探索过程,不给学生太多机会理清和表达自己的思想,不给学生太多时间对问题进行充分地分析、判断和鉴别,只满足于学生对知识的教条式掌握。学生只是知识的接受者,被动听讲,疲于记忆,没有充分观察、体验、思考、理解和运用的时间和机会,不能进行较高水平的思维活动,思维能力得不到锻炼,理智上也缺乏自主性和独立性,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在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还低估初中生的认知能力、知识经验及其差异性,没能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不能为他们认知能力的发展提供保障。同时过于强调学生对语言现象和问题理解的标准性和唯一性,忽略了学生个体独特的经验背景、思维方式和情感体验,简单按照自己或课本中的逻辑来对学生做出非对即错的评价,师生间无法展开充分、平等的沟通与对话,难以促成相互接纳、赞赏、争辩、互助和分享的课堂氛围,难以形成开放、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这种单向传导式、以注重语言知识传授而忽视语言能力和态度、情感培养为特征的、封闭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影响其全面发展。

(二)课堂教学目标不全面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目标不能全方位地实现。在教学目标的设计比较单一,只强调认知性目标,即知识与技能为课堂教学的中心,忽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知识价值是本位,智力、能力、品德、情感态度等其他价值都是附属,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学生的全面发展无从谈起,教学目标单薄。教学目标的制定和表述也含糊其词,如“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等,难以对其进行有效评价。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的操作会有随意性和机械性的问题。教师一般凭经验和感觉教学,随意性强,认为讲完了规定的教材内容就达成了教学目标,忽视甚至摒弃了教学目标应有的指引、调控和检测作用。在教学中过死地执行教学目标,机械地展开教案,带领学生“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比较程式化,课堂气氛不活跃,也难达成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课堂教学方法不灵活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手段单一,不能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特点、教师自身素质和教学环境条件等灵活选择课堂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一般以教师讲授为主,还处在信息的单向传输阶段,无法全方位利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感官,课堂教学过程高度依赖教师,教学互动性差,学生参与度低,学习效果一般。课堂交际以日常交流为主,课堂活动简单,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无法有效提高初中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动力、成绩和实践能力,教学质量不高,教学效果不好。

(四)课堂教学评价不科学

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评价学生时基本有一个假设,即只有个别优秀学生,其他都属一般学生,这样,老师对固定群体就有了预设评价,不能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多数教师还习惯拟定一个统一评价标准,对错由老师评判,对于不达标或偏离评价标准的学生言行举止进行否定评价,看不到学生的优点,不利于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自信心的提高。为此,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负面评价,抑或对全体学生的评价都一样,一味说“好”,评价针对性差,缺乏真情实感,课堂教学评价程式化严重。这种评价模式单向、孤立,少了全面性、民主性,多了片面性、独断性,学生只处于被动接受评价的地位,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三、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更新课堂教学观念

为适应新形势下的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初中英语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丰富教学思想,以学生个体全面发展为主,主动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关注学习结果到同时关注学习过程,实现学生由被动接受向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的转变,注重实践,积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英语实践能力,在课堂上确立新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对全面发展的理解范文6

关键词:物理;全面发展;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6-046-1

一、教学应该面对全体学生,努力促进所有学生的全面发展

首先老师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是新课改的核心问题,作为一线教师必须要改变过去满堂灌的局面和老师讲学生听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努力实现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提倡学生自主学习,讲解的时候努力突出教科书和现代社会、科技发展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全面发展不是要让所有学生都按照统一标准去发展。所以,我们在授课的时候应该注意个别差异,这是学生发展的正常情况。有的学生好,有的学生差,我们应该努力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提高,以前,我们教学的时侯,一般都要求所有的学生必须全部完成教学目标,这是评价老师这节课是否完好的一个重要依据,实际上这是很难实现的。有的学生基础比较好,理解能力比较强,通过自己的预习已经能够初步掌握知识,对于这一类的学生,我们可以给他们适当的拓展,或者让他们思考一些比较典型的问题,这样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来启发他们的思维,这样对他来说既开阔了自己的思维,同时又学到了更多的知识,还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而有的学生由于对物理思维不理解,有的抽象的东西不能掌握,学习物理比较吃力。那么对他们的要求应该低一些,对于他们回答错了的问题,我们不应该简单的否定,而应该多激励,耐心地引导,让他们建立成功感,体会学习的喜悦,逐步提高他们的知识与技能。例如我在讲解“力”这一节内容时,很多同学通过学习已经知道了关于力的一系列的特点,能够独立画出力的图示,只有少数几个同学,物理的基础比较差,我让这几个学生鼓励他们在黑板上画力的图示,画完后回到座位,看自己的笔记,讲述一下自己在黑板上画的是否正确,及时点拨来加深他对力的表述方法的理解。对于这样的学生想要他一下子完全掌握不不太现实的,那么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来让他掌握基本知识,为下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千万不能因为基础差就放弃学困生,所以要求我们在分层教学的方式上有新的突破。针对初中学生现阶段的特点,有效地帮助优生和学困生学好物理,这就是说,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了解学生,研究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全面发展。

二、建立良好的课堂引入情境

1.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入。有的物理实验因为可见度小,演示效果不佳,尤其是后排的学生很难看清实验操作的方法和发生的现象,这样容易影响学生情绪,也影响了实验教学的效果。如果借助多媒体辅助实验教学,学生会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例如学习牛顿第一定律的时候,演示实验效果不怎么好,讲解的时候只是从生活经验中得到结论。如果把它制成CAI课件,学生非常直观地看到了平面越光滑,小车在水平面上滑行得越远。这样,学生很容易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2.良好的问题引入。例如我在在讲解串联电路有什么特点的时候,我设计了以下一些问题:有一盏可以调节亮度的台灯,它的亮度跟什么因素有关系呢?有的学生根据以前的知识就会讲出:与电流强度有关。那么我们怎么样可以改变电流的大小呢?大部分同学根据欧姆定律会讲出:改变电压或者电阻。那么改变电阻又有哪些呢?(改变导体的材料、截面积、长度以及温度。学生如果回答不出的话可以让学生看一下笔记或者书),我们之前学过用什么东西可以调节电流的大小呢?(滑动变阻器。)滑动变阻器又是怎么连接到电路的呢?(串联。)这样提出滑动变阻器串联到电路中一后,电路各部分的电压和电流有没有发生变化呢?这样自然地引入了新课。这样设计问题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缺点是但是比较好的学生可能会跟着你的思路向下走,成绩一般的学生可能就会失去兴趣了。

3.课堂小实验引入。大多数初中学生对物理实验抱有浓厚的兴趣,都希望自己能够做一些简单的实验,我们老师应该充分地意识到这一点,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动手实践机会。我在上课的时候就经常使用学生身边的物品做实验,例如如用铅笔和三角板做压强实验,用纸张和橡皮做惯性实验,用纸张做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的实验,用雪碧瓶做液体压强与深度关系的实验,用平口玻璃杯和纸做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用鸡蛋和盐水做物体的浮沉实验等,这些实验易于学生参与,并且安全性也比较高,我再恰当地把握时机,掌握学生追根究底的心理,引导学生观察探索并得出结论。这样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讨论热烈,很容易形成学习,告诉学生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是:猜想—观察—思考—探究—获得结论,学生为自己的探究结果能被教师和同学认可而倍感兴奋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