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全面发展的意思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全面发展的意思范文1
7月10日,全国妇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全国妇联主席沈跃跃发表重要讲话,沈跃跃同志在讲话中提出的四点要求,为我们今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下面我就这四点要求谈一下我的体会。
一是进一步抓牢抓实思想引领工程,坚定扛起引领广大妇女听党话跟党走的政治责任。进一步加强宣传工作,结合实际宣传武城县在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等方面采取的举措、取得的成效、下一步工作重点,宣传巾帼典型,讲好武城巾帼故事,引领广大妇女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
二是进一步抓牢抓实巾帼脱贫、巾帼致富行动,助力脱贫攻坚和“六稳”“六保”。积极开展“巾帼送暖”活动,广泛动员妇联干部、巾帼志愿者,各行业巾帼文明岗、企事业单位,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等积极参与进来,捐款捐物奉献爱心,多渠道筹集资金物资,努力扩大爱心帮扶覆盖面,凝聚形成关爱帮扶的强大合力。要树牢“企业为尊”观念,当好企业发展的“店小二”,积极为“妇字号”企业、“大姐工坊”、巾帼创业基地、创业项目发展提供技术、金融、销售等服务,为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贡献巾帼力量。
三是进一步抓牢抓实“家家幸福安康”工程,在参与基层社会治理中暖人心、聚人力。要进一步规范和提升县域婚姻家庭辅导中心建设,加快促进基层社区建设“幸福家庭驿站”,完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推动家庭家教家风融入社会治理,促进家家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
四是进一步抓牢抓实“美丽庭院”“洁净庭院”创建攻坚行动,积极助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要紧盯目标任务,通过宣传、培训、评比晒、擂台赛等多种方式,组织动员全县广大家庭争创“美丽庭院”。要将美丽庭院创建与爱国卫生运动、健康家庭创建、生活垃圾分类等工作有效结合起来,共建美丽家园。完善长效机制,确保“洁净庭院”长期保持 “五净”标准。对于自身无创建能力的贫困户,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帮助其维持居室、庭院及个人卫生;对有创建能力的贫困户,要长期进行督导指导,引导其转变思想,摒弃陋习,提高卫生标准,确保创建结果。
全面发展的意思范文2
国家助学金提标是什么意思
是提高助学金标准。助学金由中央和地方共同设立,用于资助家庭经济比较困难的学生。助学金的申请和发放主要是根据学生家庭收入和经济条件为标准的。
助学金和奖学金的区别
全面发展的意思范文3
关键词:体育课程 性质 定位
有的课程专家从学校教育的角度,将学校课程分为两大部类。第一部类是作为文化科学基础课程,有些国家称之为“学术性课程”,包括语文、数学、外语、历史、地理、自然、物理、化学、体育、音乐、美术等传统的学科课程。第二部类是与社会生活实际有密切联系的实用性课程,包括劳动教育、技术教育、职业教育、经济教育等方面的课程。
学校课程两大部类的分法,是从学校教育的目标、内容和功能来划分的。其中体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是学校教育中的文化科学基础课程。体育作为文化科学基础课程的分法比较适合我国基础教育的性质,它有以下有利的因素。
1.有利于体育学科在学校教育中准确定位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三条的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基础教育阶段中的体育学科,是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在学校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现实中,常有人把学校课程划分为文科课程、理科课程、艺体类课程和劳技类课程,甚至把体育列为“小三门”。这种划分方法是很片面的,带有明显地歧视和贬低体、音、美学科的意思。我们只有明确体育学科是文化科学基础课程,是基础教育中的组成部分,在完成全面素质教育任务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才能为体育学科准确地定位。
2.有利于向学生传授体育文化
体育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人类积累起来的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文化科学基础课程的内容也包括体育文化。这样认识,有利于加强体育课程的文化含量,改变以往只偏重于技术(只把技术理解为为了提高运动能力,没有重视技术也是一种文化)的编排倾向。
3.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基础教育阶段,体育作为文化科学基础课程,主要应该为学生打下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基础,打好体育基础文化、基本技术、基本技能的基础,打好体育的行为、习惯的基础,为终身从事体育奠定基础。“我们的教材应该是基础的。如何体现基础呢?我们强调两个基本,就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中小学生在校时间那么长,因而要把最基础、最基本的东西教给学生”,只有真正打好体育的基础,才能真正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成为可能。
4.有利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体育对于学生当前的成长以及未来的工作和生活是一种物质的基础,没有健康的身体就不可能有美好的未来。基础教育是为终身体育打基础的阶段,体育的习惯、能力、意识的养成要从基础教育阶段开始。而且终身体育不仅仅是一种意识、习惯,也不仅仅是为了过健康、文明的生活,终身体育要以身体锻炼为手段,以身体健康作为物质基础。因此,基础教育阶段,重视学生健康,加强体育基础文化、基本技术、基本技能的学习对于学生终身体育是十分重要的。
当然,体育课程重视学生的基础,不能只重视课程体系的完整性、科学性、系统性而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忽视与社会体育文化生活的联系。因为,为学生奠定体育的基础,目的是为了学生的未来,为了将来更好地发展。从学校课程两大部类的角度看,体育学科在学校教育中属于文化科学基础课程,因此它具有基础性。
以上从不同的角度简要分析了体育课程的性质。通过分析,笔者认为,不能仅从某一角度的考察就简单地判断体育课程的性质。从历史发展来看,体育是以学科课程的模式来编订课程的,这种编订方法有其优越性。因为无论体育课程属于什么性质,体育在学校全面发展教育中是必不可少的一门学科。按照学科课程编订的体育课程已形成了系统,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也反映了它的优越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只按学科课程模式编订体育课程也暴露出一些弊端,这些弊端影响着体育课程的发展。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它有一些弊端,就不加分析地把它否定掉,这对于体育课程建设是十分不利的。
从体育学科的科学属性来看,一方面我们应该确认体育是一门科学,同时也要看到体育学科与体育科学的区别和联系。在课程编订中,怎样把以综合科学为依托的体育学科编订得更适合不同年龄阶段中小学生的实际,仍然需要进行长期的研究和实验。
从体育学科特性来看,它的一些特性与活动课程的实践性强、开放性大,以及自主性和多样性等特点有密切联系,但是,不能简单地说体育学科就属于活动课程的性质,因为从以上分析看,体育学科还有本身的特点。从活动课程的编排和教学实践来看,体育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性质还不完全一样。特别是活动课程目标的社会性,以及教学组织、对教师和学校条件的要求等方面,有其不好克服的弱点,因此完全按照活动课程模式设计体育课程也是不理想的。
体育在基础教育中属于文化科学基础课程,它具有基础性。这种分法比较符合基础教育的性质,有利于更好地完成学校体育的目标。但是,不能因为把体育作为文化科学基础课程,就看不到体育学科本身的特点和具有的优势,更不能因为强调了基础性,课程的体系就过份地强调完整和系统,把课程看成是固定、封闭的。
在课程发展史上,各种课程都有相对合理的成份,也有其不足。当前,课程改革的趋势是各种课程相互借鉴,相互融合,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和适合学生特点。研究体育课程的性质,一方面要全面、辩证、历史、发展地进行分析,另一方面要借鉴各种课程的优点,使中小学体育课程科学化和完善化,更好地为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服务。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体育是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门学科,体育课程是具有综合性的文化科学基础课程。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现代教学论发展》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全面发展的意思范文4
它的意思是:发现学生的特点特长,激发学生兴趣,进而发挥学生某一方面的特长,从而推动学生某一学科的学习;发挥学生某一学科的特长,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有些学生对读书不感兴趣。可能是家庭富足,衣食无忧;可能是性情懒惰,不愿吃苦;可能是没有目标,得过且过;也可能有理想,而条件限制,升学不可企及,无奈放弃。
也有一些学生,虽在努力学习,但学科发展不平衡。究其原因,个性、爱好使然。亲近的学科,易学易懂的学科,乐此不疲;不喜好的学科,就渐离渐远。
也就是说,我们的学生,特别是农村学校的学生,一部分人读书学习的兴趣不浓,一部分人学科发展不平衡。
我们应该让学生明白,只有发展全面,让各学科相互联系,他们所掌握的知识才更牢固,他们的认识理解才更深刻,他们的思想境界才更开阔,他们的性格才更豁达,他们的生活才更富创造力,他们的人生才更有意义。
综上所述,我们该想些办法并付诸实施,让无欲学习的学生有兴趣学习;让学科不平衡的学生全面发展。
“点一盏而亮全屋”,关键在“点”上,怎么个“点”法?
其一,“点”有油的灯芯。要让灯芯燃烧起来。那“有油的灯芯”,就是学生的爱好、学生的兴趣。现在的学生,生活环境生活条件不同,性格兴趣迥异,我们须亲近他们,发现他们,了解他们。我们须把学习的重要性联系到他们的情趣爱好上来,联系到他们当前实用上来,甚至联系到小孩子办家家酒上来。我们不能有严肃的态度,我们不能给他们讲空洞的大道理,我们不能给他们说得太遥远。我们要给他们一个感受:今天,好玩!
其二,挑灯芯。灯燃亮之后,我们就要慢慢挑灯芯,让火焰越来越高。我们要让学生发现,一点火星很美,照亮的屋子里还有很多美的东西。我们要引诱他们,让他们产生猎奇的心理,让他们举着灯,去照墙壁,去照满屋子。东墙是过去,西墙是未来,南墙是天文,北墙是地理。我们要给他们又一个感受:这个世界,神奇!
其三,加油。学生是易于疲倦的,持久性不强。于是,我们要时不时给他们加油。我们要给予他们鼓励,要肯定他们的成果,时而降低难度让他们尝到胜利的甜头,时而稍加阻拦让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我们要给他们另一个感受:读书,有点意思!
当然,要做到这些,还须有几个前提。
一是教师要有爱一切学生和一切为了学生的敬业精神。这本是教师的基本素质,应该无所担心;但受经济浪潮的冲击,教师久抑的心态得不了释然,这还是让人担心的。
二是平等对待学生,坦诚对待学生。记得有一次聊天后,一个学生笑嘻嘻地对我说:“老师,你像个小孩子。”我问:“为啥这么说?”她说:“你既是我们的良师,又是我们的好伙伴。”
三是教师的知识和能力要全面。这样,点拨学生才全面,才深刻。
四是,我们不同学科的教师都要共同肩负这样的责任。都能从本学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横向联系、伸展,引导学生学习并学好其他学科。
全面发展的意思范文5
关键词:体育课程;学生;核心素养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这一概念一经提出,就引起了理论界和一线教师的广泛关注,学界从不同程度、不同规模积极开展研究。然而,什么是核心素养?课堂表现如何?如何培育?等一系列问题,既是理论上需要积极探讨的问题,也是实践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核心素养的内涵
核心素养溯源于20世纪80年代,发展至今,在美、英、欧盟等国家的核心素养与课程体系呈多元融合模式。我们应借鉴这些宝贵经验,有效地将核心素养融入人才培养的课程之中,以增强本国人才的国际竞争力。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方面能力的要求,是个体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身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核心素养强调的不是知识和技能,而是获取知识的能力,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培养是根据人的全面发展,注重“提升学生能力水平,促M学生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解决培养什么人的问题。
核心素养更适应当前社会对人才的全面发展和综合能力的要求。核心素养融入课程体系,需要明晰核心素养与学科能力之间的对应关系,因为其对于教材编写、指导教师课程实施和学生能力培育具有明确的导向作用。核心素养融入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标准、教学建议、教学资源、学业质量标准等内容。
在构建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时,需要清楚几个关系:具体的教学目标与学业质量标准是学生核心素养的具体体现;教学内容标准与教学建议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学业质量标准是教学结果导向的标准;教学内容标准是教学过程导向的标准。教学过程标准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教学结果标准体现核心素养的具体要求。
综上,核心素养即培养和逐步形成学生适应社会发展和个人终身发展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它既包含学生的自主发展方面,又包括学生社会参与和文化修养方面的铸造。
二、核心素养在体育课堂中的表现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在课堂中的表现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学生原有的表现,二是教师培育的表现。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的培育并非一节课或一个单元、一个学期就能完成的,在一节课上学生有可能是有核心素养体系中的某一方面的具体表现,教师对其教育和引导也不能过分求全,而要遵循学生发展规律,循序渐进进行培育。但是,我们不能忽视对其核心素养的培育,也要重视从核心素养视角准确把握其在课堂上的具体表现,以便于更好地组织教学工作和进行有针对性地培养。然而,学生在体育课堂学习环节表现出了什么样的素养?教师在培养学生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方面做了哪些具体的组织教学工作?哪些方面被忽略或留有遗憾?这些都需要我们认真研究。
三、体育教学培养核心素养的途经
1.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的组织者、实践者,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教师,首先要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要为人师表,此外,体育教师需要定期参加各类培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有效的体育教师,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的课堂组织能力和教学能力。“腹有诗书气自华”,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可直接表现为体育教师高水平的文化素养。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包括文化素养、心理素养、道德素养等,体育教师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高低,对学生影响是显而易见的。陶行知先生说:“在共同生活中,教师必须力求长进。好的学生在学问和修养上,每每欢喜和教师赛跑。”因此体育教师要不断完善自我,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要以身作则,在学生面前,才能起到榜样和楷模的作用。
2.因地制宜,讲求实效。
学校体育改革在教育学体系改革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应切实注重体育课程的实效性。首先,整体规划体育教学内容、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课外活动等具体的实施方案,通过早操、课间操、课外活动的有效坚持,形成学生良好的运动健身习惯;其次,通过生动有趣的课堂教学,让学生真正掌握2-3项运动技能,确保学生“三自主”选课,实现学生乐学目标,配备专项能力突出的教师帮助学生切实提高运动能力,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再次,结合地域特点,借鉴“一校一品”的经验发展特色体育项目,借鉴他国文明,创新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从而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3.师生互动,协同发展。
在教育学领域,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辩证统一的整体。发展学生核心素养需要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协同发展。体育教学中教师的讲解、示范是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教师的人格、德能展示将直接影响学生的人格塑造,而学生的学习态度、氛围直接影响教师的工作激情,学生的反馈是教师改进教学的有效凭借。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不仅要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教师的德、能素养,更要重视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形成积极主动、身心愉悦、团结进取的学习氛围,把“教”和“学”协调统一,以求获得最理想的教学效果。创新发展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打破固有的教学思维模式,构建平等、和谐、民主、充满正能量的师生关系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保障,是推动学校体育改革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全面发展的意思范文6
【关键词】语文教学 立体化控制 全面发展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复合型综合型科学,涉及的知识领域广阔,知识结构复杂。语文教学的改革,与整个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观念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变、教学内容的调整诸方面密切相关,因此,单靠一种课堂组织形式是难以完成的。其实,我们语文教学早就提出了抓“双基”的原则,提倡知识与能力并重。然而,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未能切实贯彻,即使贯彻了,也在知识的传授上、能力的培养上以不变应万变,以致于教育与社会需要相脱节。为此,笔者以统筹法这一先进的方法论为基础,结合当前语文教学的实际和自己的教学实践,产生了“语文教改应该统筹兼顾,知识与能力并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实行立体化控制”的构想,并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实践,得到了一些粗浅的体会。
一、培养人才目标的立体化控制
马克思、恩格斯曾经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以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为依据,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概括讲就是智力和体力的全面发展。
根据马、恩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从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出发,我国提出了新的教育方针:“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在这个教育方针指导下,我们培养人才的目标应该是,除了具有敏锐的思维能力之外,还要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等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决不能把这五个方面割裂和对立起来,更不能片面地强调某一方面而忽视其它各方面,要在培养人才的目标方面实行立体化控制,注重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
二、教学方法的立体化控制
教学方法是为教育目的服务的,为了培养有知识、有能力、有创新精神的合格人才,我们可以灵活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来组织教学。比如,要想让学生了解基础知识,基本概念或基本原理,不妨采用讲授法;对于有疑点、难点的章节,可采用提问法;对于有异议的问题,可运用谈话法、讨论法,然后由教师进行综合整理,并提出较正确、全面的见解;对于特定环境、特定人物、特定工作的了解,可以设置情境,让学生摸拟角色即运用模拟教学法完成。
恰当地运用教学方法,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在灵活运用各种各样教法的基础上,我们还应注意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幻灯、电影、录像、录音等手段,都能有效地为语文教学服务。看完一部电影,可以让学生分析人物形象,或进行比较分析,或指出不足,然后在课堂上加以评价;利用幻灯,可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联想能力、描写能力;面对一幅画面,让学生或写说明文,或搞名画欣赏,或创作小说等,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写作能力同时得到训练与提高;利用录音可以在口语教学中正方言、搞欣赏,提高普通话水平及演讲、朗诵等能力。
遵循启发式教学原则,依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过程,认识过程而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基础知识的立体化控制
过去很长一段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的语文教学都非常注重解词、析句、划段。后来,为了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注重能力培养,就把这方面又淡化了。然而,知识是基础,没有扎实的基础,离开基础去提高能力,就未免有点空中楼阁的意思了。譬如少林弟子学武功,多是先干几年挑水、劈柴的活,有人抱怨师傅太毒,只让干活,不教功夫。其实那正是在练功底,有了厚实的功底,才能谈得上练习套路。这个比方只想说明一点:语文基础知识应该加强而不能淡化。除了教材中的语文基础知识,还应注重文学常识、写作知识、美学知识、逻辑学知识以及口语知识的介绍,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多了解点古今中外著名作家、作品,并尽可能多地了解
转贴于
一些文学史的知识,诗文曲赋,文体沿革,扩大信息量,丰富学生知识库。
四、基本能力培养过程的立体化控制
我们扩大知识面,练习基本功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强化他们获取知识和表达思想的能力。在实际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在运用着这些能力。如何强化训练这几种能力呢?
我们不妨搞一些竞赛活动,组织听力竞赛以培养学生敏锐的听力;介绍佳作,讨论争辩等形式以提高说的能力;迅速阅读大量资料,从中找出新的有用的东西,便是读的能力培养;写的能力,在当前又有了新的发展,不仅要写点感想、游记等,还要掌握实际工作中各类应用文体的写作。此外,还要注意思维能力的训练,训练其有序性、深入性、逻辑性。总之,在培养能力方面,既要注重操作能力,又要注重思维能力,实现基本能力培养过程的立体化控制。
五、语文教学与非语文学科的立体化控制
人们常说,语文是学习各科知识的基础。那么其他各门学科能否为学习语文服务呢?数学中的严谨思维,周密的逻辑性,对于我们训练说话、写文章的逻辑性是很有帮助的。另外常说文史哲不分家,现在虽已独立成三门学科,然而,如果在教学中尝试一下加强它们之间的融合,效果就会更好。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应注重与非语文学科的渗透问题。
六、教学实施过程的立体化控制
课堂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训练能力的场所,然而单靠课堂教学获得知识是极其有限的,必须将我们的语文教学渗透到学生课余生活中去,让他们在课内、课外都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开办第二课堂,并指导学生自习。
在第二课堂里,着重培养兴趣,增长才干。⑴可以组织学生为佳作做广告。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提高综合概括能力,锻炼口语表达能力。⑵举办讲座以扩展知识,深化知识。⑶参观访问以提高他们听的能力,观察和认识事物的能力。另外,组织演讲、朗诵、写作比赛,举行小说、诗画、音乐欣赏等活动,都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⑷人人动手办手抄报,把写作、编辑、命题、取材、遣辞造句、书写美工训练都包括进去,这是培养各种能力有效的综合训练方法。⑸结合写作知识的讲解,可以开展“你猜他是谁”等活动,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描写能力等。总之,以多姿多彩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开展第二课堂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听说读写能力,丰富智力生活,陶冶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