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劳动安全的认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劳动安全的认识范文1
请你们根据《矿山安全条例》和《矿山安全监察条例》的规定严格检查督促煤矿企、事业单位及其主管部门认真贯彻实施。
附:炭煤工业部关于补还安全欠帐有关事项的通知
「83煤安字第1510号、(一九八三年十月二十四日)
安全生产一直是关系到煤炭工业发展的重大问题。为了从根本上改变煤矿形象,做到安全生产、文明生产,近几年,国家已补助部分资金,逐年补还一些欠帐。为了使旧帐补还后,不再欠新帐,使安全条件逐步有所改善,以实现煤炭产量翻番的战略目标,除了必须按《煤矿安全规程》的要求做好各项工作外,还必须立足于国内安全仪器仪表设备的生产状况,继续对部分安全欠帐较多的煤矿,有步骤地逐步补还欠帐。为此,现将部长远规划办公会决定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一九八二年底以前移交的矿井,凡按照《规程》对通风、瓦斯、防火、防尘系统,机电防爆、提升运输以及防治水、矿山救护、顶板检测仪器仪表等有关规定,在设计中应列设计而未设计、或有设计但不完善的,可列入安全补欠规划,于一九九0年前补完。例如矿井虽已移交但留有二期工程或尚未做矿井决算的,可由原设计单位追加设计列入二期基建工程计划与二期工程一并施工移交生产。
二、凡一九八三年已经移交或计划移交的矿井,原设计单位应按《规程》和部「83煤技字第1020号文,关于颁发《煤矿安全装备基本要求(试行)的通知》的规定,对不符合要求的补报设计,并报原审批单位批准,其资金由基建投资解决。如所需安全装备因制造供不应求,可在设计列上项目,先行投产,其资金由基建投资解决;如基建扫尾工程结束或矿井决算后,安全装备仍供不应求,则由生产资金解决。
三、凡在建矿井和新设计的矿井,原设计单位应对矿井设计进行一次复查,凡不符合有关规定的,应立即补充、修改设计,并报原审批单位批准,以保证移交生产时不留安全欠帐。今后,凡瓦斯、水文等资料齐全,可靠,国产安全装备又能满足需要,因设计违反安全规程导致事故发生的,要追究设计部门的责任;因施工单位未按设计施工、或工程质量和设备安装质量低劣导致事故发生的,要追究施工单位领导的责任。
现有生产矿井的改扩建、以及新水平的开拓延深工程,也都要按以上原则执行。今后,凡已补还欠帐的单位,不得再欠新帐,否则要追究企业领导的责任。
四、各单位要根据安全长远规划补欠的要求,对所需资金按营建划分,凡应自筹解决的,一律由自筹解决;应摊入成本的,一律摊入生产成本,不得拖欠、挤占。否则发生事故也要追究企业领导的责任。
劳动安全的认识范文2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是一种现代企业的安全管理模式,是先进的安全管理方法,在当今世界先进企业中得到广泛的认同和应用。企业在生产经营中有责任、有义务为职工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安全保证;企业工会作为职工利益的代表者,维护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健康合法权益,是工会组织履行维权职责的重要任务,也是发挥国有企业工会组织特殊作用的重要方面。因此,在企业推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过程中,研究和探讨做好工会劳动保护工作的方式方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切实加强对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认识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是企业安全工作中一种全新的工作标准,做为工会工作者,必须加强对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认识,才能在构建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这项工作中发挥工会组织的特殊作用。所谓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就是企业通过一系列标准为劳动者提供健康、安全的工作环境,以及企业对职业健康安全工作进行控制的思想理念及管理方法。其目的就是通过科学的管理手段,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改善物的不安全状态,形成以人为本的安全理念,使企业为职工提供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职工也具有我能安全、我会安全的能力,从而有效控制风险、确保安全生产和员工的生命安全与健康。通过推进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工作,促使企业有效控制和降低各类危险、危害和事故风险,强化安全生产管理,更进一步保障企业经济的健康发展和职工的健康安全。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强调通过系统化的预防管理机制彻底消除各种事故和疾病隐患,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和职业病的发生。企业通过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模式,使包括安全生产管理在内的所有生产经营活动实现科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作为钢铁企业,尽管在贯彻、实施《安全生产法》的过程中,通过大力推进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安全观念、管理、行为、物态文化建设等方面已经建立了具有本企业特色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体系的框架,逐步走上依法管理的轨道,企业安全管理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是要建设成为精品板材基地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钢铁企业,在各项管理工作中也必须积极地与世界接轨。要建立具有钢铁企业特色的现代安全管理模式,就必须用先进、现代的安全管理方法,规范安全管理工作,提升钢铁企业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绩效。建立和运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这一系统化、程序化的现代管理模式,就能够促进钢铁企业由传统安全管理向现代安全管理的快速转变。因此,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强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工作。工会作为职工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在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当中,维护企业整体利益的同时,维护职工的切身利益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充分认识工会劳动保护工作肩负的责任
目前,钢铁企业技术改造任务繁重。在寻求企业生存和更大发展、特别是在技改建设的过程中,片面强调“时间就是金钱”,追求速度、抢工期的现象普遍存在,施工现场交叉作业、施工环境恶劣,职工的健康、人身安全受到较大威胁。在这种情况下,非常需要工会组织切实加强劳动保护工作,维护职工的权益。现实的工作需要工会劳动保护工作必须得到切实加强。
工会劳动保护工作还肩负着提高职工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的重任,必须切实做好工会劳动保护工作、维护好职工安全健康权益。同时,开展好工会劳动保护工作对促进企业发展、建设和谐企业必将发挥重要作用。
三、在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工作中做好工会劳动保护工作的途径
在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工作中做好工会劳动保护工作,要突出工会工作的特点,积极参与到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当中。1、做到“源头”参与。“源头”参与是做好工作的重要保障。在企业制定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针目标、劳动保护工作条例、规定等重大事项和规章制度时,工会要代表职工参与这些规章制度的制定,参与影响作业场所人员职业健康安全的任何变化的讨论;参与职业健康安全事务。要站在职工的立场思考问题,提出意见,从而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就职工关心的劳动保护问题,与行政展开积极的对话、协商,使职工的利益得到切实的维护。在代表职工与行政签定的集体劳工合同中,对职业健康安全方面的内容定期检查落实。2、做到过程参与。在具体工作中,一是要发动和组织职工搞好危险源普查辨识、等级评定、措施制定、以及预案编辑工作,协同行政部门在醒目的地方、部位悬挂警示标识,提示职工注意安全;二是在职工卫生健康方面,注意噪音、有害气体等方面对职工身心健康的侵袭,建议并督促改善工作环境,设立隔音间、安装有害气体报警器,配备必要的 血压测量仪器,时刻关注职工的身体状况,做到及时预防和治疗,同时还要定期组织职工进行健康体检;三是注意劳动保护的佩带,教育和培养职工文明的行为规范,树立良好的企业职工新形象。3、检修施工中有效参与。工会应依照国家有关规定,组织职工代表对新建、改建和扩建工程中的职业健康安全设施与主体工程是否做到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进行监督和视察,从根本上维护职工始终在良好的环境下工作。同时,对发现违章指挥、强令工人冒险作业或者生产过程中发现明显重大事故隐患和职业危害,有权提出解决的建议;发现危及职工生命安全的情况时,工会要责无旁贷地向行政建议组织职工撤离危险场所。4、做好检查和视察,营造良好的安全文化环境。工会组织一是可以依法组织职工参加安全生产工作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维护职工在安全生产方面的合法权益,定期组织员工代表对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情况做现场调查;二是可以通过独立检查,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必要的指导,同时还可以给予必要的考核和处罚,以达到促进工作的目的;三是可以组织职工代表就劳动保护发放标准、配备范围、以及质量等有关劳动保护工作进行专项视察,从而推动工会劳动保护工作不断发展;四是要不定期组织开展有益于职工职业健康安全的竞赛活动,并且把职业健康安全作为班组建设的重要内容,与生产安全部门联合开展班组安全竞赛,营造钢铁企业特有的安全文化氛围。
劳动安全的认识范文3
摘要 本文主要从车务站段调车实际工作所遇到的安全隐患出发,分析调车工作中存在的安全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有效的措施,保障车务段调车作业的安全。
关键词 调车;作业;安全
中图分类号U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61-0050-02
铁路运输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调车作业,由于调车作业的范围大、动态性强,致使调车作业过程中对工作人员造成的人身伤害等问题及不可控因素的产生几率都很大,危害性不言而喻,因此现阶段调车作业对人身的伤害问题已经成为各个站段安全隐患的薄弱环节和重点防范环节。怎样做到对调车作业的安全管理,直接关系到作业人员的生命安全,因此这一问题也就成为在铁路运输业高速发展的前提下所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
1 调车作业劳动安全隐患分析
1.1 人员因素分析
由于作业人员是直接参与到调车作业的全过程中,因此,作业人员的自身因素成为导致调车安全事故发生的最主要因素,作业人员的作业心理、安全意识、作业习惯、业务技能以及身体状况等都会不同程度的影响到调车作业的安全性。首先,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淡薄。安全意识的淡薄使得其在作业过程中思想上麻痹大意,对安全隐患不够重视,缺乏忧患意识,往往表现出对安全事故的淡漠以及不按标作业,对安全隐患的危害认识不够清晰,这就会导致安全事故的反复出现;其次,对作业标准及劳动安全规章不熟悉。由于部分工作人员的学习意识不强,对作业标准及劳动安全规章不熟悉。缺少必要的风险意识,并且在遇到紧急情况时不能及时采取正确的作业方法而盲目的进行作业,从而导致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第三,作业中执标不严,盲目求快。提高效率是现在各个站段所要求的,但前提是要严格执行标准及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而一些工作人员只追求效率,而忽视作业执行标准,违反调车规章制度等,致使安全事故发生。最后,作业人员精神状态不佳及身体状况等因素。受疾病或者班前休息不充分等原因的影响,一些作业人员出现疲劳作业,压力大时会出现情绪波动较大的现象,影响了作业中的注意力,会对调车作业产生一定的安全隐患。
1.2 作业环境因素分析
首先是线路和站场环境存在的隐患。例如调车作业场所的照明、树枝遮挡以及线路、股道杂物堆放等带给视线上的困难。其次是受天气因素的影响,如冰冻、雨雪天气造成结冰、打滑等,都会带给调车作业一定的安全隐患。
1.3 管理因素分析
管理方面主要包括对安全问题的宣传不足,对职工的安全教育培训不到位,对安全隐患的检修工作不仔细,干部作风不实,检查监督没有落实,劳动安全控制措施的细化工作不仔细不及时等。
2 提高车务段调车作业劳动安全的措施
2.1 对调车作业人员劳动安全的培训、教育力度的加强
第一,提高教育培训的实效性与针对性。
首先要加强职工劳动安全规章、知识的学习与培训,对职工的劳动安全知识进行定期的培训与考试。提高抗风险能力。其次,对调车作业的作业人员进行职业技能的安全培训,针对具体工作环节做出具体的培训细则。第三,加强转岗、提职时的安全教育,尤其是对新人、新岗位要进行及时有效的安全教育,严格考试制度,做到合格方能上岗。第四,紧抓学员的跟班学习管理,确保新学员的人身安全。
第二,严格劳动安全的考试管理。
现在,由于职工平时对学习的不重视,造成其对劳动安全规章制度的不熟悉,当然,这与劳动安全考试的不严格是有极大的关系的。受考试制度不严格的影响,职工在学习时的认真程度也就松弛下来,造成职工考试依赖他人的现象发生,这种心理下,职工很难真正的掌握劳动安全规章。所以,安全监督部门及教育管理部门要对职工在劳动安全规章考试中要严格考试制度,不合格不上岗,把考试成绩作为岗位评优量化的标准之一,并作为个人职业发展中的一项衡量标准。
2.2 通过劳动安全宣传教育增强职工安全意识
首先,劳动安全教育需要一定的宣传氛围来增强职工的危机意识和责任意识。车间、中间站可以用横幅、标语、局域网、黑板报等形式来营造这样的氛围,各班组可以在班组内部开展各种形式的劳动安全宣传教育,让职工认清现阶段所面临的形势,有利于职工的安全意识的加强;其次,安全教育最有效的形式之一就是案例警示教育,让职工在案例中认识到自我保护意识的重要性。案例教育,是把各类调车作业事故的原因以及教训直接的传达给每个职工,让其领悟安全知识、规章制度在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从沉痛的事故中吸取经验教训,充分的认清规章制度是对自身的保护、对家庭的责任,对社会、对单位的负责,从根本上加强职工遵纪守规的自觉性和自我保护意识。
2.3 引导职工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
首先,开展排查工作,找出调车作业中存在的不良作业习惯。一旦查出,立刻制定相关整治措施对其进行整改,让职工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还可以对此进行量化评比,增强职工岗位的竞争性。其次,加强调车作业中人身安全关键点的布置,让职工养成“多提醒一句”的习惯。例如在调车作业计划中明确标注出该调车作业内需要注意的人身安全隐患,对作业内的安全关键点要详细布置。最后,作息是保证职工良好状态的根本,没有一个良好的作息,职工在工作中就没有一个良好的精神面貌,因此要让职工养成作业前充分休息的习惯。现阶段,随着岗位结构的调整和生产力布局的改变,职工的班前休息显得尤为重要,是保证注意力集中和体力充沛的根本,更是保证人员安全的根本。
2.4 加强调车作业环境的整治
第一,对调车作业环境的整治。结合站区各部门集中开展对调车作业环境的整治工作,整治的内容主要包括作业区车道的平整度,对夜间调车作业的照明及环境进行整治,清除作业区废料、杂物、电线、杂草及施工路料等障碍,做到调车作业区内上下车道平整无障碍,夜间无摸黑作业的情况;第二,人身安全隐患处要进行标明。对于调车作业区内有可能会导致安全事故出现的地方要进行标明,对拉风摘管、试风防溜、检查线路等上线作业,必须要对走行路线进行固定,并且在与之相关的各行车岗位进行明示;对路基高、路肩窄的线路,有障碍物堆放的道岔区、夜间没有照明的线路 高度超过1.1m的站台,要明确标明为停车上下区。对无电区和有电区过渡的站台、停车位置,装卸机械、道口、大门等对人身安全有隐患的关键处所,要制定详细的卡控举措,并且要在调车组进行明示。
2.5 加强调车作业劳动安全关键时段、关键人员、关键作业环节的控制
2.5.1上下车安全控制
作业前要对线路有无杂物、障碍物等情况进行检查,在上下车时,首先要选好地点,看地面是否有障碍物。上车前还要加强对车辆状态的检查,注意车梯、脚蹬、平车、扶手、砂石车的机车脚蹬板和侧板的稳固状态。上下车的速度也要控制好,根据标准进行执行,上下车时上车车速不得超过15km/h,下车车速不得超过20km/h。蹬乘内燃、电力机车作业时,必须在机车停稳时,再下车(设有便于上下车蹬的调车机除外)。还要注意的是不准迎面上车和反面上下车,对于一些死角和细节,作业人员要注意,防止发生意外。
2.5.2 关键作业人员的安全控制
加强对单岗作业人员劳动安全的控制,提高作业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强化对新职人员劳动安全的监控,确保新职人员在新岗位落实劳动安全作业标准。关注精神不佳人员的作息情况,引导安排好合理作息,确保良好的精神状态。
2.5.3 关键作业时段的安全控制
恶劣天气、交接班前后、后半夜这几个时间段为影响作业人员人身安全的关键时段,管理人员要强化对这些环节的监督与检查,车间、站段要在制度上对关键作业时段进行规定,形成机制,并认真落实。
2.6 强化劳动安全监督检查和指导、帮教工作
第一,强化管理人员责任意识。细化管理人员盯岗量化标准及作业流程,对每一批作业人员的安全关键人、关键环节及关键处所,管理人员都要具体掌握。站段领导干部更要发挥带头作用,执行劳动安全管理措施,现场的监督与检查中要做到严格检查,发现的问题要及时的进行纠正与整改,落实安全责任,确保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
第二,履行安全监督职责。强化劳动安全分析。车间、中间站专业管理人员及管理部门要对调车作业中的安全隐患及安全事故集中或多发的环节进行定期检查、定期分析、定期考核等,针对这些安全隐患制定有效的针对性措施。管理人员在对调车作业过程进行监督检查时,还要对作业人员的班前、防护用品及防护制度进行检查,深入到生产过程的各个作业环节。对站务段的交接班时间及自然条件等环境下的巡检更要严格,敦促作业人员严格执行作业标准,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将隐患消除在萌芽阶段。
3 结论
“劳动安全无小事”,要站在构建和谐车务站段、和谐铁路的基础上,深刻的分析调车作业产生的安全事故,找出调车作业的安全隐患,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减少调车作业的安全事故,保障作业人员的生命安全,确保我国铁路事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郑伟浩.铁路调车安全工作的思考[J].上海铁道科技,2005(2).
[2]王玮.车务调车安全工作的探讨[J].上海铁道科技,2011(2).
[3]罗建慧.调车机在对位作业时存在的问题分析[J].机车车辆工艺,2009(6).
劳动安全的认识范文4
关键词:安全管理安全原理安全立法管理模式
ProspectsofSafetyManagementScienceinthe21stCentury
LuoYun
(ChinaUniversityofGeosciences,Beijing)
Abstract:Prospectsofsafetymanagementscienceinthe21stCenturywerediscussedinvolvingsafetyprinciples,safetylegislation,andmethodandmodeofsafetymanagement.
Keywords:SafetyprinciplesSafetylegislationMethodofsafetymanagementModeofsafetymanagement
1引言
21世纪将是一个充满希望与光明的时代,同时也是经济与文化矛盾、环境与技术冲突、人类与自然牵制的时代。由此,不仅人类文明史要揭开一个新的百年,更应引起人类关注的是,如果不引起高度的警惕,21世纪将会是灾害、事故、环境公害更为恶化的时期。其实,在20世纪的最后10年中,笔者已深切地体验到这一点:人炸、资源枯竭、环境危害、重大事故与灾害频发……。还清楚地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那些不科学、欠文明的落后文化习俗,形成了与社会发展不相协调的背景:人类的科学素养不尽人意;地区或国家间的技术、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不顾代价而高速发展经济在很长一段时期将仍是不少人的主导追求;企业经营人员的短视与只顾眼前利益的行为盛行;……。因此,可持续发展战略仍是21世纪人类社会活动的主旋律。显然,安全生产、安全生活、安全生存,平安、健康、少灾都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十分重要的目标。另一方面,21世纪将是高技术不断涌现,信息化、数字化生产与生存的方式将会得以普及的时代。新技术、高技术首先将给人们带来发展与进步、效率与效益、舒适与文明,与此同时,技术也是一把双刃剑,历史的经验告诉人们,技术的失控也会给人类带来危害与灾难。
面对上述的现实与背景,正视未来的挑战和忧患,为了21世纪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需要更加努力地去创造一个安全、健康的世界,需要创建安全的生产方式和康乐幸福的生活方式。为此,人类唯一的出路就是重视发展安全科学技术,有效地预防各种意外事故和灾难的发生。
安全管理作为预防事故三大对策之一,将为21世纪人类的安全生产、安全生活和安全生存发挥其重大的作用。
2安全原理-安全管理实践的基石
安全管理方法与对策的绩效,需要安全理论作为基础,需要有战略和方向的指导。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研究安全的科学理论,揭示安全科学的规律,搞清安全管理的科学原理。
安全原理是人类安全活动的基本理论和策略,是安全科学以及安全管理科学发展的基石,是人类预防事故的重要理论核心。21世纪,人们将会不断探求如下的安全科学原理。
1)安全哲学原理。即从认识论与方法论的角度,总结安全的哲学理论和原则。人类历史进程证明:古代人的安全哲学是宿命论的安全认识论,被动承受型的安全方法论;近代人有了经验论的安全认识论,事后型的安全方法论;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现代人类进入了系统论的安全认识论阶段,从而在方法论上能够推行安全生产与安全生活的综合型对策。21世纪,未来的人类安全哲学必然朝着本质论和超前预防型的安全哲学进发。有了正确的安全哲学思想的指导,未来人类的生产与生活的安全才能获得高水平的保障。
2)安全系统论原理。深入研究和探索安全系统论原理、安全控制论原理、安全信息论原理、安全协同学、事故突变论等安全系统结构、机制、规律和优化。不仅应研究清楚事故系统的规律,更要探讨各种技术安全系统的规律、特点和控制。认识事故系统,对指导人们从控制事故来保障人类的安全具有实际的意义,但这种认识带有事后型的色彩,是被动、滞后的。而从安全系统的角度出发,则具有超前和预防的意义。因此,从建设安全系统的角度来认识安全原理更为理性,更符合科学性原则。
3)安全经济学原理。阐述清楚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安全与效率的关系。研究事故损失的规律与评价技术,安全的效益理论和投入产出规律;研究与事故相关的非价值因素的价值化技术。研究不同社会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时期,事故保险(伤亡保险、财产保险、意外事故保险等)的运行机制及其与事故预防,实现本质安全的关系和动作机制等。
4)安全管理学原理。研究从法理出发的安全法学原理、安全监察与监督的原理;论证清楚安全组织学原理、人员优化的原理;阐明合理的安全投资保障机制;揭示出合理的安全管理机制、安全管理模式、安全管理体系等基本的理论。
5)安全工程技术与卫生工程技术原理。针对不同的行业和生产工艺与技术,研究相适应的安全工程技术原理,如防火原理、防爆原理、机电安全原理等,以及卫生工程技术原理,如防尘原理、防毒原理、辐射防护原理等。
同时,在20世纪尚未完善的风险控制理论、安全自组织理论、大安全科学理论、安全文化理论等将在21世纪得到高度重视和发展。
有了丰富而充实的安全理论,安全科学技术的发展才有坚实的基础;人类实现了真正安全原理的掌握,才能改变自身对事故的认识和态度,才能使今天人们安全生产和生活的必然王国走向未来人类安全生存与发展的自由王国。
3安全立法-安全管理永恒的利器
从中世纪起,人类生产从畜牧农耕业向使用机械工具的矿业转移,从此开始发生人为事故。随着工业社会的不断发展,生产技术规模和速度不断扩大,矿山塌陷、瓦斯爆炸、锅炉爆炸、机械伤害等工业事故不断发生。在早先安全技术比较落后的状况下,人们想到的是从立法的角度来控制日益严重的工业事故。
人类最早的劳动安全立法,可追溯到13世纪德国政府颁布的《矿工保护法》,1802年英国政府制订的最初工厂法——“保护学徒的身心健康法”。这些法规都是为劳动保护而设,制定了学徒的劳动时间,矿工的劳动保护,工厂的室温、照明、通风换气等工业卫生标准。针对世界范围的安全立法,人类进入20世纪才迈出了步伐,这就是1919年第一届国际劳工大会制定的有关工时、妇女、儿童劳动保护的一系列国际公约。中国最早的劳动安全相关法规,要数1922年5月1日在广州召开的第一次劳动大会提出的《劳动法大纲》,其主要内容是要求资本家合理地规定工时、工资及劳动保护等。英国、德国、美国等工业发达国家是劳动安全立法最早和较为完善的国度。除此,很多国家的安全立法一般起步于20世纪,包括日本这样的发达国家,到1915年才正式实施《工厂法》,比英国晚了近百年。
未来的21世纪,人类的安全立法必将体现出如下趋势和特点:
1)安全法规从孤立走向整体,从分散发展为体系。
2)安全立法的任务突出预防,体现出超前性和预防性。
3)安全立法的目标体系更趋明确。立法的目标不但包含防止生产过程的人员死伤,还包括避免劳动过程的危害(职业病)以及财产损失、信誉的毁坏。
4)安全立法的层次体系更为全面。国际通用安全法规(ISO标准、ILO法规等)、各国的国家安全法规、世界范围及本国的行业安全法规(石油、核工业等)、地区安全法规(欧盟、亚太等)等,得到全面的发展。
5)安全立法的功能体系更为合理。建议性法规,如ISO国际标准;强制性法规,一般各国制定的国内安全法规都属此类;承担不同法律功能的法规,如法律、技术标准、行政法规、管理规章等,各尽其责,发挥各自的功能和作用。
在21世纪,我国的《职业安全法》、《职业病防治法》、《重大工业事故控制法》、《减灾法》、《公共场所意外事故预防法》、《家庭事故预防法》等安全法规和条例,将会陆续颁布和实施。
4管理方法-事故预防对策之技巧
管理也是一种技术。安全管理的方法得当,是保证安全管理效能的重要因素。
从管理对象的角度:安全管理由近代的事故管理,发展到现代的隐患管理。早期,人们把安全管理等同于事故管理,显然仅仅围绕事故本身作文章,安全管理的效果是有限的。只有强化了隐患的控制,消除危险,事故的预防才高效。因此,60年展起来的安全系统工程强调了系统的危险控制,揭示了隐患管理的机理。21世纪,隐患管理将得到推行和普及。
从管理过程的角度:早期是事故后管理,进展到60年代强化超前和预防型管理(以安全系统工程为标志)。随着安全管理科学的发展,人们逐步认识到,安全管理是人类预防事故的三大对策之一。科学的管理要协调安全系统中的人—机—环诸因素,管理不仅是技术的一种补充,更是对生产人员、生产技术和生产过程的控制与协调。21世纪,要进一步理解和落实这种认识和过程。
从管理理论的角度看:从建立在事故致因理论基础上的管理,发展到现代的科学管理。30年代美国著名的安全工程师海因里希,提出了1∶29∶300安全管理法则,事故致因理论的研究为近代工业安全作出了杰出贡献。到了世纪后期,现代的安全管理理论有了全面的发展,如安全系统工程、安全人机工程、安全行为科学、安全法学、安全经济学、风险分析与安全评价等。21世纪,安全管理科学园地将会更加百花争妍。
从管理方法的角度:从传统的行政手段、经济手段以及常规的监督检查,发展到现代的法治手段、科学手段和文化手段;从基本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发展到以人为本、科学管理的技巧与方法。21世纪,安全管理系统工程、安全评价、风险管理、预期型管理、目标管理、无隐患管理、行为抽样技术、重大危险源评估与监控等现代安全管理方法,将会大显身手,安全文化的手段将成为主要的安全管理技术。
5管理模式-安全管理不断探索的命题
我国的安全管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体现出不同的管理模式。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建立了劳动保护管理体系;70年代在劳动保护管理体系下,强调了事故管理系统;80年代出现了职业安全卫生管理和安全生产管理模式;进入90年代,现代安全科学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体系逐步发展和完善。显然,不同的历史时期,在不同的生产技术、经济体制和安全理论指导下,表现出不同的安全管理特色。
21世纪将是安全科学管理不断深化,安全管理的作用和效果不断加强的时代。现代安全管理将逐步实现:变传统的纵向单因素安全管理为现代的横向综合安全管理;变事故管理为现代的事件分析与隐患管理(变事后型为预防型);变被动的安全管理对象为现代的安全管理动力;变静态安全管理为现代的安全动态管理;变只顾生产效益的安全辅助管理为现代的效益、环境、安全与卫生的综合效果的管理;变被动、辅助、滞后的安全管理程式为现代的主动、本质、超前的安全管理模式;变外迫型安全指标管理为内激型的安全目标管理(变次要因素为核心事业)。
21世纪,如下安全管理模式将得到发展和完善:
1)企业HSE管理模式。建立企业健康、安全与环境三结合的管理体系,其目标是强化企业管理者对健康、安全与环境的管理意识,激励企业员工对健康、安全与环境的工作热情,最终改进企业对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的效能,实现人类社会和企业的综合效益。
2)企业ISO18000管理体系(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OHSMS)。在国际标准化组织统一规范下,企业要建立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这是国际标准一体化的重要体现,也是随着ISO9000和ISO14000在各国逐步得到认可和取得成功的背景下,国际工业社会重视和发展的又一个重要目标。这一体系的推行,将促进和改善人类社会的职业安全卫生状况和水平。
3)企业“综合安全管理模式和机制”。在企业,无论是人身伤亡事故,还是财产损失事故;无论是交通事故,还是生产事故,甚至是火灾或治安案件,都对人类造成危害和损害。这些为人们所不期望的现象,无论从根源、过程和后果,都有共同的特点和规律,人类对其进行防范和控制,也都有共同的对策和手段。因此,把企业的生产安全、交通安全、消防、治安、环保等专业,进行综合管理,对于提高企业的综合管理效率和降低管理成本有着重要的作用。为此,在21世纪,企业建立“综合安全管理模式和机制”是大势所趋。
4)国家安全管理模式。一是建立国家-企业-职工三方的安全生产管理机制,构建国家监察-行业协调-企业自律-工会监督的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制;二是从国家安全、社会安全、人身安全、生产安全、生活安全等目标出发,建立国家的大安全管理模式(机构、组织、立法、管理体系等)。
通过这些努力,将实现全面防范来自于技术因素和人为因素的意外事故与灾难,减轻来自于自然因素造成的灾害和危害,防止和减少来自于社会因素的公共事故与危害、治安案件及“黄、赌、毒”等消除或控制其对人类身心和生命的危害与毒害。
作者简介:罗云教授
作者单位:罗云(中国地质大学)
作者地址:北京市学院路29号;中国地质大学工程技术学院;邮编:100083
参考文献:
[1]罗云.现代安全管理-理论、方法、技巧.中国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1997.
[2]肖爱民、唐紫荣等.事故管理.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1.
[3]董立斋、巩长春等.工业安全评价理论与方法.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8.
[4]金磊、徐德蜀、罗云.中国现代安全管理.北京:气象出版社,1995.
劳动安全的认识范文5
21世纪将是一个充满希望与光明的时代,同时也是经济与文化矛盾、环境与技术冲突、人类与自然牵制的时代。由此,不仅人类文明史要揭开一个新的百年,更应引起人类关注的是,如果不引起高度的警惕,21世纪将会是灾害、事故、环境公害更为恶化的时期。其实,在20世纪的最后10年中,笔者已深切地体验到这一点:人炸、资源枯竭、环境危害、重大事故与灾害频发……。还清楚地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那些不科学、欠文明的落后文化习俗,形成了与社会发展不相协调的背景:人类的科学素养不尽人意;地区或国家间的技术、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不顾代价而高速发展经济在很长一段时期将仍是不少人的主导追求;企业经营人员的短视与只顾眼前利益的行为盛行;……。因此,可持续发展战略仍是21世纪人类社会活动的主旋律。显然,安全生产、安全生活、安全生存,平安、健康、少灾都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十分重要的目标。另一方面,21世纪将是高技术不断涌现,信息化、数字化生产与生存的方式将会得以普及的时代。新技术、高技术首先将给人们带来发展与进步、效率与效益、舒适与文明,与此同时,技术也是一把双刃剑,历史的经验告诉人们,技术的失控也会给人类带来危害与灾难。
面对上述的现实与背景,正视未来的挑战和忧患,为了21世纪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需要更加努力地去创造一个安全、健康的世界,需要创建安全的生产方式和康乐幸福的生活方式。为此,人类唯一的出路就是重视发展安全科学技术,有效地预防各种意外事故和灾难的发生。
安全管理作为预防事故三大对策之一,将为21世纪人类的安全生产、安全生活和安全生存发挥其重大的作用。
安全原理-安全管理
实践的基石
安全管理方法与对策的绩效,需要安全理论作为基础,需要有战略和方向的指导。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研究安全的科学理论,揭示安全科学的规律,搞清安全管理的科学原理。
安全原理是人类安全活动的基本理论和策略,是安全科学以及安全管理科学发展的基石,是人类预防事故的重要理论核心。21世纪,人们将会不断探求如下的安全科学原理。
1.安全哲学原理。即从认识论与方法论的角度,总结安全的哲学理论和原则。人类历史进程证明:古代人的安全哲学是宿命论的安全认识论,被动承受型的安全方法论;近代人有了经验论的安全认识论,事后型的安全方法论;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现代人类进入了系统论的安全认识论阶段,从而在方法论上能够推行安全生产与安全生活的综合型对策。21世纪,未来的人类安全哲学必然朝着本质论和超前预防型的安全哲学进发。有了正确的安全哲学思想的指导,未来人类的生产与生活的安全才能获得高水平的保障。
2.安全系统论原理。深入研究和探索安全系统论原理、安全控制论原理、安全信息论原理、安全协同学、事故突变论等安全系统结构、机制、规律和优化。不仅应研究清楚事故系统的规律,更要探讨各种技术安全系统的规律、特点和控制。认识事故系统,对指导人们从控制事故来保障人类的安全具有实际的意义,但这种认识带有事后型的色彩,是被动、滞后的。而从安全系统的角度出发,则具有超前和预防的意义。因此,从建设安全系统的角度来认识安全原理更为理性,更符合科学性原则。
3.安全经济学原理。阐述清楚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安全与效率的关系。研究事故损失的规律与评价技术,安全的效益理论和投入产出规律;研究与事故相关的非价值因素的价值化技术。研究不同社会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时期,事故保险(伤亡保险、财产保险、意外事故保险等)的运行机制及其与事故预防,实现本质安全的关系和动作机制等。
4.安全管理学原理。研究从法理出发的安全法学原理、安全监察与监督的原理;论证清楚安全组织学原理、人员优化的原理;阐明合理的安全投资保障机制;揭示出合理的安全管理机制、安全管理模式、安全管理体系等基本的理论。
5.安全工程技术与卫生工程技术原理。针对不同的行业和生产工艺与技术,研究相适应的安全工程技术原理,如防火原理、防爆原理、机电安全原理等,以及卫生工程技术原理,如防尘原理、防毒原理、辐射防护原理等。
同时,在20世纪尚未完善的风险控制理论、安全自组织理论、大安全科学理论、安全文化理论等将在21世纪得到高度重视和发展。
有了丰富而充实的安全理论,安全科学技术的发展才有坚实的基础;人类实现了真正安全原理的掌握,才能改变自身对事故的认识和态度,才能使今天人们安全生产和生活的必然王国走向未来人类安全生存与发展的自由王国。
安全立法-安全管理
永恒的利器
从中世纪起,人类生产从畜牧农耕业向使用机械工具的矿业转移,从此开始发生人为事故。随着工业社会的不断发展,生产技术规模和速度不断扩大,矿山塌陷、瓦斯爆炸、锅炉爆炸、机械伤害等工业事故不断发生。在早先安全技术比较落后的状况下,人们想到的是从立法的角度来控制日益严重的工业事故。
人类最早的劳动安全立法,可追溯到13世纪德国政府颁布的《矿工保护法》,1802年英国政府制订的最初工厂法――“保护学徒的身心健康法”。这些法规都是为劳动保护而设,制定了学徒的劳动时间,矿工的劳动保护,工厂的室温、照明、通风换气等工业卫生标准。针对世界范围的安全立法,人类进入20世纪才迈出了步伐,这就是1919年第一届国际劳工大会制定的有关工时、妇女、儿童劳动保护的一系列国际公约。中国最早的劳动安全相关法规,要数1922年5月1日在广州召开的第一次劳动大会提出的《劳动法大纲》,其主要内容是要求资本家合理地规定工时、工资及劳动保护等。英国、德国、美国等工业发达国家是劳动安全立法最早和较为完善的国度。除此,很多国家的安全立法一般起步于20世纪,包括日本这样的发达国家,到1915年才正式实施《工厂法》,比英国晚了近百年。
未来的21世纪,人类的安全立法必将体现出如下趋势和特点:
1.安全法规从孤立走向整体,从分散发展为体系。
2.安全立法的任务突出预防,体现出超前性和预防性。
3.安全立法的目标体系更趋明确。立法的目标不但包含防止生产过程的人员死伤,还包括避免劳动过程的危害(职业病)以及财产损失、信誉的毁坏。
4.安全立法的层次体系更为全面。国际通用安全法规(ISO标准、ILO法规等)、各国的国家安全法规、世界范围及本国的行业安全法规(石油、核工业等)、地区安全法规(欧盟、亚太等)等,得到全面的发展。
5.安全立法的功能体系更为合理。建议性法规,如ISO国际标准;强制性法规,一般各国制定的国内安全法规都属此类;承担不同法律功能的法规,如法律、技术标准、行政法规、管理规章等,各尽其责,发挥各自的功能和作用。
在21世纪,我国的《职业安全法》、《职业病防治法》、《重大工业事故控制法》、《减灾法》、《公共场所意外事故预防法》、《家庭事故预防法》等安全法规和条例,将会陆续颁布和实施。
管理方法-事故预防
对策之技巧
管理也是一种技术。安全管理的方法得当,是保证安全管理效能的重要因素。
从管理对象的角度:安全管理由近代的事故管理,发展到现代的隐患管理。早期,人们把安全管理等同于事故管理,显然仅仅围绕事故本身作文章,安全管理的效果是有限的。只有强化了隐患的控制,消除危险,事故的预防才高效。因此,60年展起来的安全系统工程强调了系统的危险控制,揭示了隐患管理的机理。21世纪,隐患管理将得到推行和普及。
从管理过程的角度:早期是事故后管理,进展到60年代强化超前和预防型管理(以安全系统工程为标志)。随着安全管理科学的发展,人们逐步认识到,安全管理是人类预防事故的三大对策之一。科学的管理要协调安全系统中的人―机―环诸因素,管理不仅是技术的一种补充,更是对生产人员、生产技术和生产过程的控制与协调。21世纪,要进一步理解和落实这种认识和过程。
从管理理论的角度看:从建立在事故致因理论基础上的管理,发展到现代的科学管理。30年代美国著名的安全工程师海因里希,提出了1∶29∶300安全管理法则,事故致因理论的研究为近代工业安全作出了杰出贡献。到了世纪后期,现代的安全管理理论有了全面的发展,如安全系统工程、安全人机工程、安全行为科学、安全法学、安全经济学、风险分析与安全评价等。21世纪,安全管理科学园地将会更加百花争。
从管理方法的角度:从传统的行政手段、经济手段以及常规的监督检查,发展到现代的法治手段、科学手段和文化手段;从基本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发展到以人为本、科学管理的技巧与方法。21世纪,安全管理系统工程、安全评价、风险管理、预期型管理、目标管理、无隐患管理、行为抽样技术、重大危险源评估与监控等现代安全管理方法,将会大显身手,安全文化的手段将成为主要的安全管理技术。
管理模式-安全管理不断
探索的命题
我国的安全管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体现出不同的管理模式。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建立了劳动保护管理体系;70年代在劳动保护管理体系下,强调了事故管理系统;80年代出现了职业安全卫生管理和安全生产管理模式;进入90年代,现代安全科学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体系逐步发展和完善。显然,不同的历史时期,在不同的生产技术、经济体制和安全理论指导下,表现出不同的安全管理特色。
21世纪将是安全科学管理不断深化,安全管理的作用和效果不断加强的时代。现代安全管理将逐步实现:变传统的纵向单因素安全管理为现代的横向综合安全管理;变事故管理为现代的事件分析与隐患管理(变事后型为预防型);变被动的安全管理对象为现代的安全管理动力;变静态安全管理为现代的安全动态管理;变只顾生产效益的安全辅助管理为现代的效益、环境、安全与卫生的综合效果的管理;变被动、辅助、滞后的安全管理程式为现代的主动、本质、超前的安全管理模式;变外迫型安全指标管理为内激型的安全目标管理(变次要因素为核心事业)。
21世纪,如下安全管理模式将得到发展和完善:
1.企业HSE管理模式。建立企业健康、安全与环境三结合的管理体系,其目标是强化企业管理者对健康、安全与环境的管理意识,激励企业员工对健康、安全与环境的工作热情,最终改进企业对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的效能,实现人类社会和企业的综合效益。
2.企业ISO18000管理体系(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OHSMS)。在国际标准化组织统一规范下,企业要建立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这是国际标准一体化的重要体现,也是随着ISO9000和ISO14000在各国逐步得到认可和取得成功的背景下,国际工业社会重视和发展的又一个重要目标。这一体系的推行,将促进和改善人类社会的职业安全卫生状况和水平。
3.企业“综合安全管理模式和机制”。在企业,无论是人身伤亡事故,还是财产损失事故;无论是交通事故,还是生产事故,甚至是火灾或治安案件,都对人类造成危害和损害。这些为人们所不期望的现象,无论从根源、过程和后果,都有共同的特点和规律,人类对其进行防范和控制,也都有共同的对策和手段。因此,把企业的生产安全、交通安全、消防、治安、环保等专业,进行综合管理,对于提高企业的综合管理效率和降低管理成本有着重要的作用。为此,在21世纪,企业建立“综合安全管理模式和机制”是大势所趋。
劳动安全的认识范文6
关键词:安全;技能;意识
中图分类号:TU714文献标识码: A
生产过程中,要求的“四不伤害”(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被他人伤害、保护他人不被伤害),其实是对劳动者最基本的安全保障要求。生产一线的职工,经常处在被能量驱动的动态物体之间操作,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受到伤害。人们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安全,保证生产活动的正常进行,制定了各种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技术措施。但是要使人身伤害事故得到有效控制,若没有职工自身安全意识的提高,再好的规章制度和安全措施也难以奏效。因此要保证安全生产,各级领导和安技部门还必须重视和提醒职工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实现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转变。
1、职工自我保护的涵义
职工自我保护是职工在进行操作和其他活动过程中,能自觉的按主、客观条件,预想和考虑可能出现的险情,同时能作出消除、缩小险情和避免险情伤害的反应。
这里所说的自我保护,不只是指感觉器官感觉到疼痛所作出的本能反应,而主要是指充分发挥人特有的高级思维能力的作用。职工能否有效地进行自我保护,在很的程度上取决于自我保护的能力。所谓自我保护能力,就使职工对所在岗位的危险程度的辨识和认知,对可能出现的不安全因素的判断以及能否及时正确处理即将出现的危害的能力。
职工的自我保护范围,不仅包括在生产区域为生产所需进行的各种活动,同时也包括生产活动以外的诸如文体活动和生活活动。
2、职工自我保护的重要性
统计资料表明,工伤事故的伤亡者中所发生的事故中有70%~75%是由于操作者违章作业造成的。由此可见扎实搞好企业职工的自我保护是十分重要的。
在生产过程中,不违章作业,不冒险蛮干,加强自我保护首先对自己有利;其次从社会影响来看,家庭是社会中的一个细胞,安居乐业的家庭生活是大家向往的,而一个家庭中的一名成员在生产事故中致残或死亡,对这个家庭是致命的打击。工伤事故还将打乱企业的正常生产秩序,严重影响生产持续、稳定运行,给企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社会负面影响。
3、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是搞好自我保护的前提条件
这里所讲的“自我保护意识”是指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如何加强自身的判断和思维。人们通过生产活动的时间,对生产过程、操作方法、作业程序、机械设备性能、作业环境条件的恶劣等有所了解,产生了感性认识,通过思维、推理、判断得出怎样做才安全,怎样做不安全;在生产过程中,哪些作业应该怎样进行防护就可以避免发生事故等等,这些结论和认识就形成了自身的意识。这种意识并不是先知先觉的意识,而是一种通过经验积累形成的避险的本能意识。自我保护意识虽是安全生产中看不见的防线,但却是地道而且是最重要的防线。因此,搞好职工自我保护必须首先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首先,要提高职工对人的价值的认识。要让每个职工都认识到,每个人不是离开社会而单独存在的。每个人都要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重视安全、珍惜生命,提高对生命价值的认识。
其次,要认真学习掌握安全技术知识。学习安全技术知识是增强安全意识的重要方法。有些人不重视安全技术知识的学习,只是凭感觉做事,这是非常危险的。做好“四类”人员的安全培训,包括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以及其他从业人员。新进厂人员必须做好“三级安全教育”,了解危险要害部位,掌握岗位操作规程,杜绝“三违”作业,提高安全技能,逐步形成保护自我的安全意识。
4、搞好职工自我保护的基本要求
一是作业时必须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和规章制度。要自觉遵守生产中的每一个环节的要求,这是安全生产的重要保证,否则就会发生事故的风险。例如原化工生产四十一条禁令,包括进入厂区十四不准、操作工六严格、动火作业六大禁令、受限空间作业八个必须、机动车七大禁令等,这些规章制度,是生产安全的重要保障。
二是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每一名职工,都要高度重视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因为这是保障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工作中,要按照作业特点和环境要求,配备恰当的个人防护用品,并保证正确使用,从而避免受到伤害。因此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对保障劳动者个人的安全健康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