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绿化整改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绿化整改方案范文1
关键词 高速公路; 景观绿化; 生态;植物设计
中图分类号 U41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708(2009)05-0077-02
1工程概况
连霍国道主干线商丘至郑州高速公路自东向西贯穿河南省商丘市、开封市、郑州市,在省会郑州市东北部与京珠国道主干线相交,是河南省公路网的主骨架,在河南省及整个中原地区的公路运输网中占据重要地位。
2沿线自然地理概况
2.1地形地貌
本项目位于黄河以南,陇海铁路和310国道以北的黄河冲、洪积平原。地势平坦开阔,均系农田。地形开阔,地势自西向东微倾,地面标高80m~130m之间。
2.2地质、水文
该路段所在区域为嵩山古陆的一部分。在构造上位于荥巩背斜的北翼,北东向新生代开封凹陷沉降区的南部。根据河南省构造体系图,路段主要有前三叠系的石佛――陈留隐伏断裂通过,近期构造活动不明显。地表土属第四系全新统。
本路段属淮河流域贾鲁河水系。贾鲁河及其支流索须河、索河、枯河等都是季节性河流,旱季水枯,补给源均为大气降水。由于滨临黄河,具有丰富的过境水资源。但因郑州人口集中,用水量大,除大量引黄用水外,近年来,已开始大面积开采地下中层水。
2.3气候
沿线地区年平均气温为14.1℃~14.6℃,历史极端最高气温42.9℃~43.8℃,极端最低气温-14.7℃~-19.7℃,日平均气温0℃以上的年平均日为293~312天。
本区年平均降水量为567.9~716.1mm,在年内降雨量分布不均,夏季6、8、9三个月降水多而集中,占全年总降水量的63.1~68%。年际变化相当不均,历年最大降水量为1342.6mm,最小降水量为298.8mm。
项目区属季风气候区,历年平均风速2.3~4.1m/s。最大风速为20m/s以上,最大风力8级。冬春主导风向为东北风和西北风;夏秋多东南风、南风。
霜期为10月至次年4月,有霜期110~174天。最大冻深20cm~30cm。
3绿化改造的指导思想及基本原则
连霍国道主干线商丘―郑州段高速公路,从建成通车至今已久,随着路面的大面积整修和加宽,主要部分的绿化已不能满足现在的要求(尤其是中央隔离带的大叶黄杨由于时间长久,枝多叶少,使得景观效果大为降低),虽分段做过改造试验,但明显还是河南高速绿化的老套路、老模式,没有大胆创新。虽然局部效果有所改善,但由于缺少总体规划,总体的面貌没有大的改观。通过对全线绿化的调查研究,提出绿化改造的指导思想及基本原则。
3.1指导思想
采用生态设计手法,对原有绿化进行调整、充实,增进道路与环境的协调和谐,恢复自然生态美,充分发挥绿化在交通安全运输、景观形成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各种功能。
3.2基本原则
1)根据每个绿化单体本身的立地条件、功能要求以及周围环境状况,因地制宜地进行绿化布局。
2)根据不同的地域环境及植物的生态学和生物学习性,适地适树地选择树种,特别要重视应用适应能力强、生长速度快的乡土树种及经过当地长期驯育的优良树种。
3)通过多种绿化手段,协调、弥补和美化道路建造时对环境的破坏和不利影响,使公路巧妙地与大自然融合,提高沿线环境的生态景观质量,维护生态平衡。
4)以植物生态学理论为依据,模拟自然植物群落结构,配置千姿百态、变幻无穷的景观,部分路段和部位亦可采用规则或抽象式的布置手法,使统一中有变化,丰富多彩。
4改造方案
4.1中央隔离带
4.1.1总体现状及分析
刘江立交至开封东站段(K562+000~K484+000)于1996年建成通车,已有10年之久,中央分隔带原有黄杨绿篱木质化比较严重。开封东站至商丘段(K484+000~K290+900)于2002年建成通车,中央隔离带为蜀桧,长势良好,但种植密度过大,且品种单一。这样虽在安全性上满足防眩的要求,但其景观功能显得相对滞后,远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高速公路需要。因而,以下是其存在的三点共性问题:
1)防眩树种及布置形式单一、呆板;
2)树、草均基本为单一的绿色,色彩平淡;
3)部分路段中央带作过改造试验,种植的苗木规格与现状的苗木规格不匹配,整体不协调,虽种植色叶灌木来调配色彩,但还远达不到多元化的要求。
4.1.2解决方法
1)每隔100m交替去掉已严重老化的黄杨绿篱,变换品种及栽种形式。以蜀桧(高1.6m、冠0.8m以上)作为防眩基调树,在此基础上穿插镶嵌色叶、开花类的植物,以形成组合变化段;
2)增加地被植物。增加如红花酢浆草、阔叶麦冬、葱兰、白三叶等,成片地种植;
3)增加低矮花灌木。如月季、木槿、紫叶李、连翘、醉鱼草及紫薇等;
4)在高速路的各个站区、立交区入口处做重点处理。宜绿则绿,避免黄土,加大花灌木和地被的种植,力争达到季季景不同的效果。
通过上述措施,形成防眩树带,形式多样,高低错落,地被色彩成片变幻,以形成花团锦簇、生动活泼的绿色长廊。
4.2.2分段具体实施方案
1)郑州刘江立交至开封东站段
(1)K562+000~K540+000
该段全长18km,大概10min~15min车程,中分带现状为大叶黄杨(改造段除外)。以防眩效果较好的蜀桧作基调树种,行间距1m,再每隔三株种植2m长的红叶李密植组团。下层选用常绿且开花的麦冬作地被,在丰富季相景观变化的同时,上层、下层植物可以在不同的季节相互弥补。
(2)K540+000~K536+000
该段全长4km,现状刺柏长势良好,很好的达到防眩效果。每隔10m去掉2m的刺柏,补充上4株紫薇,达到与全段统一的效果。
(3)K536+000~K510+000
该段全长26km,大概13min~18min车程,现状隔离带为大叶黄杨(改造段除外)。以防眩效果较好的蜀桧作基调树种,形成统一的风格,行间距1m,再每隔三株种植2m长的紫薇或木槿密植组团。在常绿的蜀桧下层选用花期较长的红花酢浆草或常绿且开花的葱兰作为地被,在落叶花灌木紫薇或木槿下层选用半常绿色叶灌木金叶女贞货常绿灌木小叶女贞作绿篱,弥补紫薇或木槿落叶后的防眩和景观效果。
(4)K510+000~K484+000
该段全长26km,大概13min~18min车程,现状隔离带为大叶黄杨(改造段除外)。以防眩效果较好的蜀桧作基调树种,形成统一的风格,行间距1m,再每隔五株种植约2*2m长的醉鱼草或连翘密植组团。蜀桧下层选用花期较长的红花酢浆草或常绿的葱兰作为地被。
(5)改造过的绿化段
该绿化段属于2005年改造的,每段长约200m,每个2km一段,共32段。主要栽植模式:黄杨球+红叶李、紫薇或木槿。但由于苗木规格过小或是栽植密度不够,所以景观效果并不是很好。建议保留,但需加大现有种植花灌木的密度和地被植物(红花酢浆草),局部栽植进行适当调整,已达到防眩和景观的双重效果。
4.2路肩绿化
4.2.1现状分析
护栏板与边坡间绿带约1m宽,现状种植多为紫穗槐,部分路段长势良好,达到一定效果,但是全段并不完整,没有形成整体性。整段较长,种植一个品种,难免显得单调、呆板。
4.2.2解决方案
保留原有部分路段的紫穗槐,在缺失路段补充一些生命力强的花灌木来丰富高速路护栏板与边坡间绿带的变化。每隔5m增加一簇矮紫薇(或连翘、醉鱼草)。既丰富路段的季相景观,又能起到一定的水土保持的效果。
4.3沿路两侧绿化带
4.3.1现状分析
沿路两侧绿化带是指道路两侧边沟以外隔离栅以内的绿化带。宽度不一,一般要求在5m左右。现状隔离栅以外种植的防护林基本以杨树为主,部分路段缺失。经过十几年的生长,已形成一定规模,很好地起到防风固沙、涵养水源,吸收灰尘、废气、减少污染、改善小环境气候的作用,但向内发展缺乏层次变化,隔离栅以内的土地黄土。
4.3.2解决方案
1)桩号K562+000~K499+000隔离栅内现有1~2排杨树,保持原状不变。
2)从K499+000往东,隔离栅内是基本没有树的路段。由于此段不仅地下水位较高,而且有盐碱地,所以选择种植一排垂柳,株距5m。
3)从K499+000往东,隔离栅内有旱柳及馒头柳的路段。为了保持统一的效果,补齐缺失的同时,增加品种种植的长度。
绿化整改方案范文2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国家生态区创建工作目标,以区域环境综合整治、水源地保护为重点,以基层创建为抓手,进一步强化生态文明理念,深化生态建设,培育生态亮点,努力将我区建设成为生态环境保护好、资源利用效率高、人居环境质量佳的“生态之区”。
二、主要目标
(一)按照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要求,全面提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水平。
(二)以“控源截污,规范排水行为”专项行动为主要抓手,提高污水集中处理率,确保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行。
(三)落实全覆盖的“河长制”管理,不断改善水环境质量。
三、重点工作
(一)狠抓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以“三清一绿”(清洁河道、清洁村庄、清洁生产和绿化造林)为重点,全面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大硬件设施投入和环境卫生整治,积极开展环境综合整治示范点建设,有效改善村容村貌,彻底扭转农村环境脏、乱、差的状况。至2012年10月10日,各镇、开发区、街道至少建成1个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农居集中)示范点,具体做到环境优美,道路、场地整洁,墙面粉刷出新,无暴露垃圾、断墙残壁,房前屋后无杂物堆放,绿化带内无枯枝、杂草和蔬菜,卫生厕所普及率达100%,生活污水接入污水管网或收集后实施相对集中处理,处理设施正常运行,河道整洁、水质良好,无漂浮物和岸脚垃圾;其余村庄全面达到整治标准,做到无乱堆放、暴露垃圾、露天粪坑,道路、地整洁,污水经三格式(或四格式)化粪池处理,河道整洁、水质良好,无漂浮物和岸脚垃圾。
(二)狠抓控源截污和排水达标区创建。围绕“2011年基本建成污水管网全覆盖、排水用户全接管的污水治理体系”的时序要求,将城镇建成区划分成450个排水区块,加快推进控源截污和规范排水达标区创建,完善污水集中处理系统,整治错接乱排,强化排水管理。2012年,城镇建成区实现污水主管网全覆盖,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0%以上,完成排水达标区建设任务的40%以上。2010年,城镇建成区实现污水支管网全覆盖,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5%以上,累计完成排水达标区建设任务的80%。2011年,实现规范排水户全覆盖,全面完成排水达标区建设任务。同时,积极推进农村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工程、马山污水处理厂三期扩建(1.5扩至3万吨)工程、胡埭污水处理厂二期扩建(1扩至3万吨)工程建设,确保点源处理设施和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行。
(三)狠抓河道综合整治。根据持续改善水环境质量的要求,进一步强化“河长制”管理,以实施河道生态化整治为重点,制定并实施“一河一策”综合整治方案,通过河道生态清淤、生态堤岸修复、河岸带植被修复、入湖口生态修复等措施,提高水环境自净能力,改善水环境质量。
(四)狠抓产业结构调整。突出“三二一”发展战略,按照总量减排和“调优、调强、调高、调新”的要求,着力提升传统产业,加大“两高一资”、“五小”等企业整治力度,严控新建电子、印染等大排水量项目,停批排放氮磷污染物建设项目,禁建太湖一级保护区内与供水无关项目;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与服务业,积极推进节水型企业建设和循环经济项目清洁生产审核;以推行生态农业和循环型农业为主要措施,积级推广无公害等安全生产技术,择优发展绿色、有机食品基地,削减农业面源污染量。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合力。按照“条块结合、区域为主、上下联动、统筹协调”的原则,健全完善组织体系,严格落实目标责任,确保生态区创建各项工作,尤其是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控源截污和排水达标区建设、河道环境综合整治、产业结构调整等整改措施真抓落实,形成齐抓共管的推进合力。
(二)强化资金保障。按照“政府主导,广辟渠道,多元投入”的办法,切实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继续将污染防治资金列入财政预算,根据整治项目进度和要求,统筹安排资金落实,同时,加强政策衔接和对上协调,引导社会资金积极投入,为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工作提供资金保障。
(三)强化绩效问责。继续将生态区创建和治太护源工作纳入对各相关单位和部门的政绩考核内容,严格按照重点工作推进制、目标管理责任制和机关效能责任追究办法进行检查考核,尤其是对重点整治工作进行专项督查,强化倒逼机制,严格责任追究,努力提高工作绩效。
绿化整改方案范文3
关键词:煤炭资源整合;健康稳步发展
资源整合,在战略思维的层面上,是系统论的思维方式;在战术选择的层面上,是优化配置的决策。
煤炭资源整合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足十几个省份,事关我国煤炭工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布局和可持续发展。各地贯彻国家有关政策,按照煤炭工业生产集约、经营专业、管理科学、安全长效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引进国有大型煤炭企业,发挥集团管理、技术、装备、队伍、销售等优势,通过资源整合、企业重组、租赁托管等方式,深化煤矿体制改革,提高生产技术装备水平,改善经营管理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合理配置优化矿井布局、提升资源整体开发水平、煤炭企业产业集中度和安全保障能力,切实解决了煤炭生产客观上存在的多、小、散、乱等突出问题。
1存在问题
1.1整合规则变数大、整合周期长
从2004年以来,国家统筹兼顾,快步提高了矿井的安全准入标准、保留矿井的规模及采煤方法改革标准。资源整合后,基建、技改矿井数量多,技改时间长,加之有些矿井资金投入不到位,整合矿井投资者之间意见有分歧或者地质条件发生变化引起设计变更等也影响了技改进度。技改工作尚未完成,政府又出台了新的整合标准,原来整合矿井规模又远远低于新的标准,令整合矿井再次进入整合重组的复杂程序,原有整改方案不得不重新设计,已结束或正在施工的工程不得不报废或叫停。
1.2对资源整合的观念和认识不足
尚未整合的矿井矿主对国家资源整合的政策认识不足,尚存消极观望的侥幸心理;已被整合的矿主,在新企业的投资问题上存在意见分歧,与矿主的沟通,需要一段痛苦的磨合期。更为普遍的情况是,小煤矿的过度开采已经对煤层造成了破坏,大企业要想整合并进行开采的难度很大。事实上,那些已被整合关闭掉的矿主,凭借手中掌握着的千万甚至上亿元的过剩财富,更迫切地寻找新的资本投资方式。
1.3安全生产问责制的副作用在作祟
受国家安全生产问责制的影响,地方政府工作中存在“宁要乌纱帽,不要煤矿开”的本位主义思想,严重地制约着地方经济发展。煤矿安全生产的主体、原煤矿属地监管部门各自为政,造成省、市、县、乡、村及相关职能部门“齐抓共管”的局面。村企业办高举冠冕堂皇的监管大权,下矿进行安全隐患排查或督查,往往一纸停产通知伴随封闭井口的处理决定了事。隐患必须限期整改,但事实上却没有给企业提供必要的整改条件,造成企业安全隐患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的不安全局面。这种自相矛盾的作风,常常使企业举步维艰,哭笑不得,无意识地坑害了国家、企业及地方百姓的利益。企业停工,安全是保证了,各级官员的乌纱帽是保住了,可企业如何生存、地方经济如何发展,孰重孰轻,权衡利弊,官员们常常为推脱责任,倾向于前者,久而久之,便成为了资源整合进程中事实上的绊脚石。
1.4旧观念制抑企业发展
地方政府,特别是职能部门,习惯了过去与矿主打交道时履行职能的模式或规矩,遵循着早已根深蒂固的管理思维,一时难以适应大集团控股或托管后的经营模式,在大集团的日常运作中,存在代沟现象,不利于企业正常发展。
1.5对矿井的真实情况把握不准
整合煤矿相当一部分资源储量匮乏,发展潜力不大,周边煤矿越层越界现象严重,没有火眼金睛或配套的探测手段,在短暂的调研时间内,要想准确把握矿井的储量等基本情况难度很大。更何况矿主没有提供矿井真实资料的诚心,对矿井的真实情况遮遮掩掩,即使是已完成改制的煤矿,真实情况也只能像挤牙膏似的挤一下,出一点,这给资源整合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也给整合后的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矿井的安全生产、企业内部的和谐发展带来了潜在的隐患和难度。
1.6审计和评估工作可操作性不强
审计与评估工作因为整合时间太紧,往往缺乏对整合企业客观公正的评估,如果审计和评估工作中再掺入腐败行为,受害的恐怕就是整合主体了。目前,各地均没有建立对煤炭资源的贮量、价格等法定的专门评估机构,因此,在煤炭资源的整合过程中,可操作性不强,主观随意性大,导致纠纷不断,阻碍着整合的顺利推进。国家相关部门又没有出台法定的补偿标准与中小煤矿退出的法定补偿机制。
1.7利益关系错综复杂
随着煤炭主业基地跨地区、跨省、跨境的转移,地方外部关系错综复杂,在利益分配上,大到税收、小到福利,甚至村与村之间都有矛盾。原煤矿遗留问题较多,整合后,各类矛盾相继出现,令负重的新企业应接不暇。对整合主体来说,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社会,全新的关系网,需要花费极大的精力去适应社会、融入关系网。多数地方政府完全依靠协商的办法解决资源整合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已经成为煤炭企业不可回避的重大课题。处理不好区域经济的关系,就难以优化经济运行环境,就不可能实现持续健康稳定和谐发展。
1.8资源整合发展不平衡
各地资源储藏量、矿井产能不等,整合形势不平衡,产业发展格局也不同。有的地方整合方案脱离当地实际,采取一刀切的方式,但对当地特别是贫困县的就业和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给环境和绿化也会带来压力。而实际上现有资源已支离破碎,形不成规模,整合后的企业缺乏积极性,不愿意再加大无为的费用。部分整合煤矿企业整合工作的主动性差,在整合过程中,矿主缺乏大局观念,致使整装的煤田四分五裂。还有个别地方采取政府行为,领导站在地图前规划整合,但不尊重客观事实的强制性整合,反而不利于资源的合理开采利用。
1.9整合审批手续时间过长,证件办理繁琐
由于整合难度大、建设步骤缓慢等原因,导致审批手续复杂、时间过长。煤炭生产企业设置证件多,办理证件就多,加之证件适用周期短,审批程序复杂,常常是一个证刚办下来另一个证又需要开始办理,影响了企业的正常工作。
1.10整合成本过高
国家在整合这个资源流转过程中没有收益,地方政府及煤炭主管部门等相关利益主体及一些矿主借煤炭资源整合之机,趁机渔利,加大了大型国有煤炭企业在整合中、小煤矿过程中的投入及成本;此外,被整合的小煤矿由于多年的滥采乱挖,煤层的赋存条件、水文地质条件都非常复杂,采空区接连采空区,水、瓦斯、采空区、老空积水等地质问题给大型煤矿的技术改造带来许多新的困难和安全隐患,增加了新的成本投入。企业在投入生产之前,每年高额的资源价款仍得缴纳,这一问题同样严重制约着企业的发展。大型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涉及到产权转移这一法律问题,但政府对煤炭资源整合的范围、措施、产权关系变更及有偿使用制度均没有明确的规定,因此,在整合过程中,不少地方往往过分地依赖行政手段。
1.11资源整合方式存在弊端
控股方式的最大弊端在于控制力不够,虽然名义上整合了,但管理模式很难改变,隐患仍然存在。更为普遍的情况是,小煤矿的过度开采已经对煤层造成了破坏,大企业要想整合并进行开采的难度很大。托管并不能算是真正的整合,其形式不是淘汰落后、提高生产力,仅仅是一种责任的划分,没有资产的控制权,大型企业先进的管理很难输入到中小煤矿的管理中,其监管力度显得苍白无力。
2建议
2.1制定政策法规引导资源整合
国家应出台适合各地煤炭工业发展的政策法规,出台和完善支持大型煤炭企业整合中小煤炭企业的相关配套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健全和完善资源整合的配套措施。明确煤炭资源整合的范围、产权关系变更及有偿使用制度。国家相关部门应出台法定的经济补偿标准与中小煤矿退出的法定经济补偿机制。鼓励和引导中小煤矿积极参与资源重组。通过规划和政策支持,从体制和机制上提供保障,促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
2.2扶持大型煤炭企业进行资源整合
制定符合实际的扶持煤炭资源整合的政策,明确并细化整合主体的标准和责任。鼓励跨行业、跨区域、跨所有制合作,制定优惠政策,从项目安排、资源价款、税收征缴、资源储量等方面扶持大型煤炭企业进行资源整合,加快大型煤炭基地建设。
2.3打击非法违法开采正确引导资源整合政策
各地应借力“三项行动”,进一步加大打击非法违法开采工作力度,同时加大对煤矿体制改革、资源整合重组实施意见的宣传、发动力度,提供正确的政策导向。并根据煤炭资源的整装程度规划煤炭整合主体。为大型煤炭企业提供比较整装的煤炭资源,确保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4合理规划资源整合布局
政府统一组织编制煤矿整合重组规划,打破行政区划实现有效整合,对资源状况进行综合调查分析,根据资源规划和改制政策,对煤矿摸清底数,具体分析,科学分类,统筹规划。大中小型煤炭基地建设布局要与城镇发展规划、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相结合。
2.5明确安全生产责任关系
对煤矿实行收购、控股的国有大型煤炭企业或其成立的新控股公司是安全生产责任主体,承担安全生产全部责任,地方政府部门不再实行安全监管;对从事租赁、托管的煤炭专业公司须经国有大型煤炭企业签章委托认可承担安全生产相应责任,安全考核指标单列,同时接受属地主管部门的安全监管:地方煤炭企业应接受属地主管部门的安全监管。完成改制后的煤矿,必须依法依规从事生产经营,政府及有关部门实行依法保护和规范监管,不得乱停产、乱检查、乱摊派、乱收费。
2.6创造和谐的发展环境
积极与地方政府协调企业与属地社会关系的同时,因地制宜,制定好与区域经济融合的相关产业的发展战略。充分研究企业产业发展与当地经济、社会、文化、政策、资源、环境的融和度,防止出现发展上的“水土不服”。有条件的煤矿企业内部管理可实行军事化管理,减少或避免不必要的有碍企业正常发展的各类矛盾,创造和谐的发展环境。对被整合煤矿实施改造,在资源、资金、技术、管理、人才等方面给予支持。
2.7建立煤炭资源贮量、资产等法定评估机构
国家应制定资源核查、资源论证、资源评估、资源审计等责任制度,按照“谁签字、谁负责”的原则,真实有效地出具煤矿现有的地质储量及可采储量报告,对有形固定资产和采矿权价款等进行公正的评估,依法办理法律手续,为整合企业把脉,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2.8科学安排可持续发展规划
国家应向当年农村承包土地50年不变那样,制定相对稳定的矿井规模及生产年限规划,有利于企业能按部就班地科学安排可持续发展规划。各地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大型煤炭企业要超前谋划,做好基础工作,对整合矿井的规划要尽量一步到位,避免整改过程中二次或多次整合。
2.9淘汰落后产能发展循环经济
要用发展的思路、改革的办法和市场经济的手段,全面推进资源整合、能力置换和采煤方法改革,坚决淘汰生产能力落后的矿井,提高煤炭资源回收率和循环利用率、原煤洗选加工率、主要污染源治理达标率、煤层气抽采和利用量。引导煤矿企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鼓励煤、电、路、港、化工相关产业联营或一体化发展,提高资源利用率,推动被整合煤矿实现可持续发展。
2.10简化资源整合矿井的审批程序
国家应采取政府行为,对建设的相关程序矿井建设、运力匹配、采矿权出让、用地指标、资源价款等方面进行统一规范,简化资源整合矿井的审批程序,缩短审批流程,建立一站式服务的审批制度。
2.11兼顾各方利益。实现煤矿经营高效化
因矿制宜,互利共赢,通过兼顾各方利益,实现煤矿经营高效化。对不同区位、不同资源、不同规模、不同技术的各类煤矿。区别对待,分类实施,采取不同的改制形式,充分尊重和保障所有权人、参与改制国有大型煤炭企业、国家、集体和当地群众的合法权益。利用市场手段合理兼顾各方利益,通过利益调整取得煤矿经营效益的最大化。
2.12以先进的企业文化引领整合矿井
企业应提炼适合自身社会环境、发展特点的本土企业文化,用全新的企业精神对内凝聚人心,激励员工锐意进取、履行职业道德规范,改善人际关系,培养企业核心价值观念;对外树立企业形象,提高企业声誉,扩大企业影响,拓宽经济发展思路。同时借鉴中、小煤矿在劳动用工、工资管理、办事效率、责权利统一等方面优秀的管理经验与模式,剔除大集团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办事效率低等致命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