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发展的理解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全面发展的理解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全面发展的理解

全面发展的理解范文1

关键词:全面发展 同时发展 平均发展 根本性任务

“教育的功能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一论断是毋庸置疑的。但如何理解“人的全面发展”以及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历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仅建国以来,我们就提出过:“五育并举”、“六个学会”以及最近炒的非常热的“多元智能”理论等。这些观点,都是教育家们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从实践或理论的角度总结和提炼出来的,无疑有其正确性;但它们的内涵是否全面,是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是否直抵教育的本质,是否能通过已有的教育实践而得以实现,仍有大量的未知。因此,我们认为目前在理论范畴内还没有把“人的全面发展”统一界定,更没找到令人一致信服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有效途径。然而,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一批活跃在基础教育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正在用他们扎实而有力的行动,试图通过实践来证明这一尚存争议教育命题:究竟什么是人的全面发展,怎样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经过十几年的艰苦探索和观点的激烈碰撞,目前基础教育一线教育工作者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解基本形成了比较一致的认识。所谓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素质的全面提升(素质教育的本质)。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根本性发展任务”,这就自然规定了不同的素质要求。人在学生阶段的根本性任务就是“发展学业水平和能力”;为达此目的,学生必须调动和发展自己的全部智慧(智力的和非智力的),克服各种困难,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获得人生需要的各种素质和能力(或者是为这些素质和能力奠定基础),随之也就实现了“人的全面发展”。如果离开学生阶段客观存在的“根本性任务”,妄谈“人的全面发展”,就会使教育迷失方向,不但实现不了全面发展,还会重犯历史的错误。因此,学生必须以学业发展为主线,然后或者同时,由近及远、由表及里,随之带动其它素质的发展,最终才能实现其全面发展。

在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中,还澄清了几个认识。第一,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的“根本性任务”不是主观想象和设计出来的,而是外在的“社会存在”要求的,离开当时的社会实际而妄谈人的根本性任务都是超越现实而不能成立的。例如,在当前状况下,高中学生离开“高考升学”来谈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不成立的。第二,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的素质要求必将随着历史的变迁而变化。一百年前对人的素质要求与今天相比肯定有天壤之别。因此,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必将随着时代变迁而不同。第三,人在后一人生阶段的素质的获得是以前一阶段已有素质为基础,通过个人努力和克服困难来实现的;人在青少年阶段具备的素质对以后的发展无疑是极其重要的,而青少年阶段的认知能力是其核心素质,认知能力是通过学习(主要是课堂学习)获得的。

全面发展的理解范文2

自由并不是人的本质或类本性,而是具体的历史的概念,它取决于生产方式。个人在社会领域中获得何种程度自由发展的可能性,直接依赖于生产关系的性质。人不能离开社会,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

自由不是人固有的,人不是实现自由,而是不断获得自由。这个获取过程,就是人的文化的进步过程。人们在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中创造了文化,相应地也获得了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某种自由。文化的进步和积累,意味着人类行动自由的增加。

人的自由,当然与生理结构有关。人的大脑是能思维的大脑,人的手是适宜劳动的手,人的神经系统和各种感受器官,使人能有效地反映世界。因而有的学者把人的获得自由的能力称为潜能,认为自由是人的潜能的实现。其实这只是偏重人获得自由的可能性而忽视了自由的真谛。人,尽管生理不发生变化,但自由是不断进步的。历史证明,人的自由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积累的。一个更高的社会形态的出现,是文化的进步,也是自由的扩展。这里所说的自由,不是政治意义上的公民权,而是人类作为能动主体而必须具有的选择和决断能力。自由作为一种政治制度可以消失,而作为人的能力是越来越多。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的历史就是走向自由,人的本质就是追求自由。

二、对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正确理解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根本不同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人人皆可以为尧舜的道德人的模式,也不同于空想社会主义者所设想的人性人的模式。在哲学中,人全面发展既不是单纯的道德完善,也不是所谓人性的实现。它不是主观设定的关于人的理想的完美模式,而是以社会发展规律为依据的关于人的发展过程的科学理论。可见,正确理解人的全面发展,就要把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和社会进步联系起来加以考察。

社会发展、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由于社会基本矛盾的作用,社会是发展的,而社会进步就存在于社会发展之中。社会发展总的方向是上升的前进的运动,表现为以生产方式为基础的社会形态的更替过程,人类历史上各种社会形态的更替,就表现为社会进步。但社会发展与社会进步不能简单等同。由于阶级矛盾和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成果并不能为社会全体成员共同享用。因此,社会进步是建立在社会对抗基础上的,社会进步总是要以一部分人利益牺牲作为代价的。而且,社会的经济发展并不意味着社会进步,相反在社会进步中甚至还存在退步和类似循环的现象。就人的发展来说,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也是不平衡的。但总地说来,人改造自然的能力,人类的社会或活动能力,人类运用科学技术的能力,与社会发展水平成正比。

同样,人的全面发展也不能简单理解为人可以无所不能。就人能力和技能而言,永远不可能是绝对全面的。社会分工是不可能消除,人的能力和兴趣的差别也是不可能泯灭。人永远是个性化的人。个体的生命有限,都只能在一定的领域中活动。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是指社会对人的潜在才能的发展、对人的个性的发挥、对人的整体素质的优化、对人的专业的变化提供最有利的条件。人不会为谋生而终生被束缚在自我摧残的旧的分工之中。所以,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与社会发展理论是不可分的。前者是后者发展的最终目标,后者是衡量前者发展的客观尺度。

这里绝不是简单地说人不能离开社会,而是强调他从属于一定的社会关系,这些社会关系加起来的总和就构成了这个现实的个人。这样的人就不是抽象的人,而是现实的人,是属于一定社会形态的人。可见人是属于什么样的人不决定于他与动物相区别的“类本质”,而决定于他所依存的社会关系。离开了人所依存的生产关系,对人的共性和人的多样性就无法理解。唯物史观所说的“物”不是以自然物形态存在的实物,而是关系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各种关系。所以马克思用以解释世界本源的并不是抽象的人和人的本质,而是物质;用以解释社会及其发展的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对象的物质性的实践活动。

从客观世界来看,自从产生了人和人类社会以后,人、社会和宇宙就处于辩证联系中,人不能离开社会,社会不能离开自然,这就决定了人类在实践活动中处于三种关系和矛盾之中。一种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种是人与社会的关系,再一种是人同自我的关系,这三种关系在客观上是相互渗透的。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不可能离开人与社会的关系,人是以社会为中介而不是作为孤立地个人同自然发生关系的。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中,也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关系。没有人与自然的关系,就不可能存在人与社会的关系。因此,说到底探讨人与自我的关系,离不开研究人在自然界的位置和人在社会中的位置。

全面发展的理解范文3

关键词:教育实践 三大平衡 学生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a)-0124-01

素质教育和新课改在我国实行了十多年,对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起了巨大作用。教育改革中出现了许多富有创建性的观点,如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的培养。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因为理解的片面和现实的制约,出现了发展个性与遵守普遍规则的矛盾,全面发展与发挥特长的矛盾,学习知识、技能与学会研究方法的矛盾。为了使教育改革顺利推进,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良性发展,处理好这三种矛盾,使之达到新的平衡,已经迫在眉睫。

1 学生发展个性与遵守普遍规则的平衡

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是教育改革的重要理念。学生是完整的人,除了必须学习相应的科学文化知识,还应当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尤其是培养积极的情感,如兴趣、爱好、上进心、团结合作品质、责任心、创新精神、终身学习精神等。素质教育和新课改从人性出发,积极倡导尊重和培养学生的个性,可以说,培养学生的个性是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也是教育回归人性的一大举措,是把教育真正当做“人”的教育。

然而,在教育实践中,学校和教师片面地理解新教育思想,也受制于教育法律法规,把学生的个性发展当做任其自由、放任自流,重个性、轻普遍规则已是不容忽视的现象。学校应当向青少年传授普遍的道德价值观,而以“尊重”与“责任”为首要内容,以此带动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1]但在教育实践中,学生违反了这些普遍规则,教师却处于两难境地,不处罚就会失职和愧对良心,处罚就有可能违背相关教育理念和政策法规。要想很艺术地处理这种问题,就需要教师有高超的教育技术,但这样的教师毕竟不占大多数。事实上当下很多老师不敢批评学生了,怕学生心理脆弱出什么事要自己担责任,舆论造成了一批不敢批评学生的老师,这样的教育能正常吗?[2]学校中、社会上学生之间的相互冲突成不断增加的趋势,甚至有时引发为暴力冲突,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的个性失去了普遍规则的约束,他们的个性在很大程度上泛滥了。

因此,要全面、准确地理解素质教育和新课改中“发展学生个性”的观点,实现发展个性与遵守普遍规则的平衡。学生要有充分的个性,成为独特的人,有创新性的人,有激情、上进心的人,最终能在某些方面做出重大贡献的人;与此同时,学生也应当遵守普遍规则,成为现代文明社会中的合格公民,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2 学生全面发展与发挥特长的平衡

学生应当全面发展。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现代社会追求的目标,全面发展是对人身心的合理解放。素质教育不仅提倡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而且更进一步地提出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必须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发挥其特长及潜能。[3]可见实现全面发展和发挥特长是新形势下教育改革的一大理念,是追求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智能优势,都可能成为某方面的人才,教师的作用就是要关注学生的智能强项与智能弱项,最大限度地展现学生各自的特长与优势。[4]但我国教育实践没有良好的环境让学生发挥特长:一是我国现今的考试制度导致学生只能通过中考、高考才能实现进一步的深造,这对于某些方面有突出才能而其他方面有所欠缺的“非全面发展”的学生,是致命的打击,最终将失去发挥特长的机会;二是教育实践中缺乏足够并且有效的活动,不能让学生从活动中发现“自己”,这导致了许多学生对自己了解、认识不足,不能像国外学生那样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来设计自己的未来。

全面与特长的结合不仅是社会高度分工的需要,也是充分发挥个人潜能的最好途径,它为个人实现人生价值开辟了广阔的空间。所以,教育应当实现全面发展与发挥特长的平衡,从理念上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智能优势,从制度设计上让各种智能优势都有发展的机会,达到真正的因材施教。

3 学生学习知识、技能与学会研究方法的平衡

学习知识与技能是教育的重要目标。我国教育改革也重视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而且完善了培养目标,扩大为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这是一个比较完整的系统,它不仅着眼于学生的现在,而且瞄准了学生的未来;不仅重视学生认知的提高,而且关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不仅重视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而且更关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

与其他国家比较,当前我国教育实践中普遍缺乏一种学生终身学习所需要的基本素质―― 学会研究方法。美国人的教育理念是,研究方法比具体知识重要,因而学校教育重视科学研究方法的传授与训练。[5]而我国的学生大多只记住了前人的研究成果,没有学到相应学科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导致学生考试有能力,研究没能力。学会学科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关乎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它可以让学生在学校科学、有价值地学习,更重要的是在走入社会之后还能开展该学科的持续研究,这已经超出了单纯的学习范畴,指向了比学习该学科知识更高级的目标――发展该学科的知识。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导致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仅仅学习前人的成果就只能被动地跟踪,将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形势。教育实践中应当多开展研究性学习,在研究性活动中让学生学会研究方法,达到学习知识、技能与学会研究方法的平衡,这应当是解答著名的“钱学森之问”的应有之义。

总之,学生的发展应当是一种良性、平衡、和谐的发展。在教育实践中,不能顾此失彼,不能因为注重个性而不尊重普遍规则,不能为了全面发展而扼杀个人特长,不能仅仅局限于知识、技能、态度的培养而忽视学科研究方法的掌握。与此相反,全社会应当为教育实践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氛围,让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积极地实现这三种关系的平衡,使学生真正健康、可持续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茹宗志,李军靠.教育学教程[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6:198.

[2] 段英红,程馨莹.中日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现状、对比及思考[J].科教导刊,2011(5):10-12.

全面发展的理解范文4

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高校教育的重点,因为高校培养人才不仅仅要求学生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同时也扼要具有良好的素质。也就是说,人的思想和自身的素质,要比学生的专业能力更重要。所以,思想教育对于高校的学生的全面发展十分的重要。因此,本文主要探讨一下,高校在开展思想教育的时候,如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又如何让学校能够把思想教育理论联系实际,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受到的思想教育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科学内涵

人的全面发展是要求人在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保证外在的物质能够顺利的发展,还要保证人的思想也要健康的发展。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人的全面发展也要符合自然规律,所以借助于自然而生存的人,就要在实践活动中,为了生存自觉的活动,种植等。尤其是人还是群体动物,社会的发展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所以,要保证人在社会因素的影响下,也可以健康的生活。而内在和外在共同健康发展,一个人才能全面发展,所以,要保证人的精神能够受到教育。精神思想就是一个人的本质,所以,想要保证一个人能够在全面发展,最重要的及时思想教育。因此高校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开展思想教育。

(一)人的活动特别是人的劳动活动的全面发展,以及人的需要和能力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不仅仅是要外在的发展,还要内在的发展。但是人的外在的发展的本质还是由内在的发展指导和影响的。因此,人想要丰富自己,让自己全面发展。就要从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中积极表现,对于社会活动过于的缺乏兴趣,应该表现的更加的积极,这样才能保证在活动中更加的享受,能够按照自己的个性和兴趣来参与活动,同时还可以借助于这些活动,来锻炼自己的能力。因此,学校的思想教育,要求学生能够积极面对社会和生活中的所有活动,这样才能让学生在锻炼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智力,让学生的体力也得到全面的发展,自由活跃的活动氛围,也能够让学生改变现有的生活和学习状态,让学生能够在脱离“死读书“的环境下,自由且有规律的发展。所以,思想教育对于学生参与活动的影响是很大的,尤其是积极参与的人,更能得到应有的锻炼机会。让学生的性格更加的开朗。所以,能力的全面发展,也意味着人的全面发展。

(二)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丰富、社会交和的普遍性和人对社会关系的全而占有与共同控制

我国高校在思想教育的过程中,展开了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教育方式,这样反而更能促进学生的在社会活动中展现自己的能力。人是社会的一个部分,不能脱离社会而活,所以,学校给予学生的思想教育,就是让学生更容易的适应社会的生活和活动。也就是说,让学生清楚的认识到,作为一个人,应该在社会中如何生存和发展。无论在工作的各个领域,还是生活中社会涉及到的各种领域,都是由人构成的。而国家的法律,伦理道德,风俗文化等,也都是由人组成的。所以,当社会活动由贫乏变的多种多样的时候,说明社会和人都在发展。人们物质世界得到了丰富,精神世界也需要得到满足,所以更多的人或选择组织和参与社会活动,从而锻炼自己的能力。并且加强了与人的沟通能力,能够有助于人在生活和工作中得到帮助。同时,通过精神交流获得的理解,更容易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近一步,所以,社会关系的发展,更多的也是个人对社会的资源和活动的控制和占有。

(三)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个性的自由发展

人在解决温饱问题,以及物质及生活问题的时候,就会自然而言要求精神世界的满足,和对自身素质的提高。因此,更多的人在生活得到保障的时候,本身的素质也会得到提高。尤其是社会是有人组成的,人是社会中的一部分,所以,人的素质的提高,代表着整个社会更加的文明和谐。同时人们也可以按照自己的个性生活和发展,只有不打破伦理道德和法律的约束,人可以自由的发展。所以,学校培养的高素质学生更多的是为学生的发展和社会负责人。因此,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离不开学校的思想教育,让学生能够充分的认识到,人的全面发展是和社会相统一,不能独立于社会发展,也不能孤立于其他人。而是要在自由发展,和谐环境中,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成长,无论是内部因素还是外部因素,人的素质的提高,都能够影响到学生的全面发展,也能影响到个性的自由生长。

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

(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归宿

高校在培养学生的时候,更注重的是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所以学生的思想教育一直是教育的重点,也是帮助学生能够在社会立足和发展的重要环节。因此,高校想要学生全面发展,就要保证思想教育能够到位。因此,高校的思想教育的最终目的,也就是让学生能够实现全面发展,提高自身的素质。思想教育是学校的教育手段,但它同样是具有生命意识的,能够通过计划,来不断的影响人的思维,影响人的想法,最终让人按照思想教育的目的发展,这也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同时,思想教育也是人能够全面发展的归宿和目的。因此,要保证思想教育是按照学生的发展而制定的计划。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我国高校在制定思想教育计划的时候,就是因为只有人的思想是积极健康向上的,才能作出对社会,对国家,对自己发展有益处的举动,才能让学生健康的发展,才能让学生自由的发展。同时也能保证学生的价值观念,价值取向是积极健康向上的。这样才能打造出高素质的人才,才能社会和谐的发展,同时也能让学生在社会和工作中实现自我的真实价值。而努力提高全面的素质,也是高校的责任和目标。所以通过高校培养的一批又一批的高素质,优秀的人才,能够真正的实现全面高素质的理想,让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让人能够实现精神的发展,让社会继续发展。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关键而重要的一条途径。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是辩证统一的

高校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让学生的素质得到提高,所以,思想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根本,是精神支持,是全面发展的重要支柱。所以,要像让学生全面发展,就要保证思想教育到位。思想教育是精神支柱,所以是推动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要手段。只有高素质的人,才能保证社会和谐的发展,也能够有效的推动社会的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中,是具有辩证统一的性质的。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为人类的发展提出了问题,也能为人类的问题提供解决的方向和办法。同时能够不断的完善人类发展的历史,也能够在人全面发展出现问题的时候,不断的解决和改进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思想。

三、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一)工作要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是为人服务的,所以要按照人的发展需求来制定教育内融合方式。而且社会在不断的发展,思想教育工作方式也要不断的发展和创新。只有加强了创新意识,才能够保证学生接受思想教育的更顺利,在尊重学生的同时,也要保证思想教育能够激发起学生的精神,也就是让学生能够不断的发现自己的特点,并且创造出更多具有价值的重要的精神财富。因此,只有具有创新的精神教育,才能保证人全面的发展,才能保障教育的内容是具有实际意义的。

(二)方式要得当

教育是具有引导性和强制性的。强制性是学生在高校期间必须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但是引导性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的转变不良的思想,确立正确的思想,让学生的精神世界得到满足。因此,在讲授思想政治课程的时候,一定要试用恰当的方法,这样才能让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才能让学生和老师,和同学之间互相的交流和沟通,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教育的魅力,才能让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不断的改变自己的思想,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受益于思想政治教育。所以教育方法关系到了教育结果。

(三)结合要紧密

思想政治教育虽然是关系到人的思想的教育,比较的抽象难懂,但是思想能够转化为实际,所以,要把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际有效的联系在一起,这样才能保证思想政教育的效果更加的明显。而且让学生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可以真正的理解思想政治的你内涵和作用,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思想政治的重要性,对学生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所以,理论和实际的机敏结合,才能让高校顺利的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这样才能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得到体现。

(四)载体要拓宽

高校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在生活和社会中,不断的发展。因此,需要的教育手段就不能局限于课本和课堂中。应该采用多重教育手段和渠道,让学生能够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在和实际活动相结合的过程中,不仅要利用电视,报纸等进行传播,还要借助于互联网进行传播。互联网没有地域和时间的限制,所以更多的人可以浏览和学习有关的信息知识。而且思想教育最好的要和我国的传统美德相联系,这样才能保证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健康的活动的氛围,为思想教育拓展范围。

结束语: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学校的重点教育内容,尤其是高校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人才的地方,要为国家培养具有专业水平和能力的人以外,还要保证学生的思想觉悟要高,同样的思想教育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十分的重要的。因此,高校在开展思想教育的时候,一定要保证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有联系,这样才能让学生把优秀的品质体现在平时的学习和工作中。这也才是高校培养学生的最突出的部分。所以,思想教育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具有重大意义和作用的。

参考文献:

[1]王孝云.试探高校思想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J].科技展望,2015(04):213-215.

[2]李爱国,林亚梅.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3):136-139.

[3]杨 露.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0(05):158-160.

[4]史丽丽,蔡 娟.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02):142-146.

[5]吕一军.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2011(03):156-159.

[6]彭平一,张卫良.“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运用[J].现代大学教育, 2010(05):215-216.

全面发展的理解范文5

[关键词] 思想政治工作; 以人为本; 理解; 引导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08. 052

[中图分类号] F27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08- 0079- 02

总书记多次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为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政工干部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人文关怀,高度重视员工的精神和物质需求,做到既要理解人、关心人,又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使思想政治工作收到应有的效果,达到预期的目的。

1 以人为本的内涵

人的发展是单位、企业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前提,“以人为本”则是指一切为了人,一切依靠人,一切工作都要关注人的需要,尊重、关心和爱护人并重视人的价值利用和开发;并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切实保障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社会发展的成果惠及人民群众。

将以人为本思想贯穿于思想政治工作中,是指把人作为思政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目的在于激发人的原动力,深化思想政治工作。这就要求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一要了解人,二要凸现人的核心位置,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着力点。在此基础上,让思想政治工作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并起到凝聚人心、激励前进的作用。

2 尊重人、理解人――以人为本的出发点

2.1 树立群众第一的观念

思想政治工作在原则上要求人的同时,在感情上要亲近人,政工干部在工作中要细心研究群众的利益,关心群众的疾苦,体察群众的情绪,把让群众满意作为第一目标,把实现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第一追求,树立起群众第一的观念。

有了这个思想上的理念,才能把以人为本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标尺,才能去讲求尊重人、理解人、爱护人、关心人,乃至依靠人、塑造人。“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也唯有如此,才能入情入理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也只有这样的发展,才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发展,才是人民群众所需要的发展。

2.2 学会尊重人

尊重人,就是对人的人格尊重、人权尊重、人性尊重,尊重人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政工干部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平等待人,认真听取员工的意见建议,而不可盛气凌人,高高在上。让思想政治工作在民主、和谐的环境里进行,也容易打动员工心灵,产生共鸣,从而达到春风化雨的目的。

2.3 学会理解人

理解人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首先,要学会换位思考,要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多去理解对方的难处、处境、心理、性格以及要求等,想员工之所想、帮员工之所需,这样就能有的放矢地做好思想工作。其次,要学会宽以待人,政工干部要多看到他人的长处、优点,多理解体谅他人,要容人之弱点,容人之异,容人之过。要广开言路,倾听员工的心声,在思想的沟通中,逐渐达成共识,从而打开思政工作新局面。

3 通情达理、周到细致――以人为本的要求

3.1 以人为本,因人施教

思想政治工作不仅要以尊重人、理解人为出发点,还要了解每个人的思想、性格、家庭、工作情况等,因人而异,因事而异,针对具体对象的具体思想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工作,找准工作的切入点和重点,“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切实把思政工作做深、做透、做细、做实。

这就要求政工干部经常和员工谈心、交心,及时发现员工思想、工作、生活方面的问题,用沟通、交流、协商、疏导等不同方法帮助他们解难题、开心结,增强员工的组织归属感,也利于扎扎实实、深入细致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3.2 以情感人,以理服人

政工干部在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时,要以平等、诚恳的态度营造和谐氛围,注重关心人的内心感受,使思想政治工作变得可亲可近,有人情味。在动之以情的同时,也要注意晓之以理,做到摆事实,讲道理,把握谈心要领,既要鼓励员工发表不同意见,又要对员工不正确的认识解释引导,从而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

3.3 方法灵活,注重细致

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思想转化工作,要做到以人为本,除了了解人的思想实际外,还要掌握灵活、细致、创新的方法,深入群众,扎扎实实工作,避免做表面文章、单纯说教的形式。如采用座谈交流、参观展览、知识竞赛、文体比赛等形式开展政工活动,用员工身边的好人好事现身说法,以激发员工参与思想政治工作的亲切感、融入感。特别是信息时代的到来,更要利用网络等现代媒体技术,搭建信息平台,进行网络交流,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渗透性和吸引力,以达到思想政治工作的预期效果。

4 引导人、激励人――以人为本的目的

4.1 多方面引导员工

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功能是引导人、激励人和鞭策人,通过引导、激励,使单位员工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工干部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员工正确处理自身利益与他人利益、集体利益的关系,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引导员工提升生活品味和质量,进而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引导员工在实现共同事业目标的过程中,展示个人的聪明才智和精神风貌。

4.2 促进员工全面发展

思想政治工作通过这一系列的引导与激励,提高职工的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进而提高职工的综合素质,达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目的。可以说,思想政治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目标,这既拓展了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也丰富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也只有每一个员工的全面发展,才能让思想政治工作所产生的效应变成强大的动力,促进社会发展。

5 结 语

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我们要始终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加强人文关怀,不断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径,做到发展依靠群众,发展为了群众,发展成果和群众共享,让思想政治工作充满活力。

主要参考文献

全面发展的理解范文6

一、教学生活化的概述

教学生活化是指教学活动要加强与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社会实践能力,加深对知识的深层次理解。教学生活化是教学目标生活化、教学内容生活化和教学方式生活化的总称,教学目标生活化是指教学活动要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教学内容生活化是指学生的课堂教学内容要加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充分利用实际的生活经验丰富教学知识点;教学方式生活化是指适当地将教学活动由课堂转移到生活中,注重学生的参与,实现寓教于乐的目的,在提高学生文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生活素质。

二、中学物理教学生活化的必要性

中学物理教学生活化是贯彻和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是我国素质教育实施和教育体制改革的必然选择,新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能力,从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侧重于教学内容要加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并朝着综合化、科学化和创新化的方向发展,充分挖掘学生的生活潜力,将构建性学习作为学生生活学习的主要方式。物理作为一门生活类的教学课程,其中的众多知识点都是来源于生活实际之中,因此,要加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建立一种开放型和主动型并存的教学模式,侧重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全面提高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通过物理教学活动的生活化使学生获得精神的自我满足,树立学习的信心。

三、中学物理教学生活化的实践途径

1.创设以生活化为主的教学情境

中学物理教师要创建以生活化为主的教学情境,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引入生活化的教学内容,从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作为物理教学的指导思想,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从学生实际的生活经验出发,将生活实际中的物理原理以多种形式引入课堂,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对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例如,在《汽化和液化》这一内容的讲解中,物理教师可以从日常生活中烧开水的问题引入,使学生对沸腾现象产生新的探索欲望,引导学生从新的角度较深地对汽化性质进行理解。

2.构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活动

中学物理教师要构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活动,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使中学物理的教学内容紧贴现实生活,将学生从书本的束缚之中解放出来,关注学生生活实际,以教学内容为基础,开展各种教学活动,使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中去,在构建过程中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以小组合作、讨论和探究为主要形式,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不断扩展物理知识的视野,强化对内容的深层次理解,培养学生良好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学习的自主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在《浮力》这一内容的讲解中,学生以小组讨论和探究的形式,引入生活实际中有关浮力的例子,加深学生对浮力的理解。

3.提高日常生活资源的应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