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安全意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会安全意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会安全意识

社会安全意识范文1

[中图分类号]R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5(c)-122-01

手术室是医院对病人进行手术治疗和抢救的重要场所,也是医学教育和科研的重要基地。为了保障全院外科系统的正常运转和新技术、新业务不断发展,手术室需要不断引进各类先进设备。在手术室,如果关键的仪器出现故障,会影响手术的进程,甚至危及病人的安全。因此,熟悉手术室内电源、气源的配备以及掌握各类仪器设备的工作原理、使用和常见故障的排除方法,对于保证这些设备安全使用、充分发挥每台仪器的作用和功能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就我院在这些方面的体会报道如下:

1电源的要求

手术室电源有380 V和220 V交流电,380 V和220 V交流电的插座、插头应明显区别,两者不能用同一插座和插头,防止接错电源,损坏仪器设备。电源应有良好的接地线,目前电源都有漏电保护装置,当漏电流超过30 mA时立即自动切断电源。电源设备的地线接地不良时,易发生电击伤害,同此时电流超过30 mA漏电保护装置也不起作用。

对空开(保险丝)要知道具置,如手术灯、室内的照明灯及其他重要设备(体外循环机)等仪器用的电源插座。要知道空开的所在位置,以便出了故障可及时解决。当空开跳下时不能简单地合闸,应分析是设备有短路,电源本身有短路还是有其他问题,找出故障原因并排除后才能合闸。

2安全用气

手术室用的气体包括:氧气(O2)、笑气(N2O)、氮气(N2)、二氧化碳(CO2)、氩气、压缩空气。有的单位是中心供气,是将几个钢瓶接在主管道上,最后进入手术室。这些气体的钢瓶输出口目前都是同一螺丝口,很容易接错。为了防止接错、用错气体,不同的气体应分开房间存放,中心供气也应分开房间。手术室终端气体接口应严格区分,不同的气体用不同的插座和插头,从根源上避免用错气体。在中心供气站和仪器使用的气体钢瓶应由两人反复查对,气体钢瓶于进房前查、连接前查和连接后查。手术室用的气体钢瓶不要套布罩,以备其他人检查,若某种气体接错,就会危及病人的生命。

各种钢瓶气体的压力在150 kPa左右,一般设备用气的压力为4.0~4.5 kPa。对特殊仪器应按规定减压后输出,不可将钢瓶气体输出口直接与仪器连接,以免损害仪器。

3各类设备的保障

3.1对新引进设备的安装

基础设计要符合设备的要求,如对通风、温度、湿度的要求。对水的要求,如水的压力、流速、软化水、蒸馏水。对电的要求,如单相电220 V,三相电380 V。电的功率大小或其他特殊电压、电源接地线等要求,应严格遵守说明书的规定,确保设备的安全正常运行。

3.2设备的使用

组织使用人员认真阅读说明书,掌握使用方法。对高档贵重仪器,使用操作复杂的,使用前应当进行培训,自充分掌握了设备的性能和操作规程后,才能允许其使用。对不熟悉仪器操作规程的,应在有经验的同志指导下进行使用。对仪器的密码不得任意进行改动,防止损坏仪器。一台设备耐用期限的长短、性能的好坏、工作效力和测试精度的高低,固然取决于设备本身质量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使用情况。同一台仪器如果使用合理,操作正确,就可以减少仪器的磨损,降低故障率,延长其使用寿命。

3.3突遇停电时的应急解决措施

包括:①及时关闭仪器的电源,防止来电后瞬间高电压损坏仪器。②麻醉呼吸机都有手动控制,停电后及时转换到手动控制呼吸,维持病人的正常通气量。③体外循环机目前基本上都备有蓄电池,平时在使用中自动给电池充电,停电后可自动转换到直流电供电,一般可以使用4 h。若无交流和直流电时,机器可以通过用手摇动泵的运动,保持正常灌注,这就需要知道如何打开泵盖,把手摇柄与泵头连接。④体外循环有时需要在低温下做手术,当进行到血液需要降温或复温时,热交换水箱损坏或无电,水泵不能运动。这时,可以取下水箱的出水管,利用水位的压差抬高水管,给它灌合适温度的水,通过热交换器给血液降温或复温,保证手术病人的安全。

4对护理人员的要求

要掌握仪器工作原理及维护的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掌握各类仪器使用方法。在教学医院,由于进修生和实习生较多,工作人员流动性大,并且仪器的种类多,操作也不一样,临床医师的主要精力是医治和抢救病人,这就需要护士在场协助其使用好机器。在抢救病人时使用的关键性仪器(如除颤仪)若使用不当,易损坏仪器,对影响抢救的问题,应及时提醒大家(两极板不能对空气放电,需在两者之间夹一块盐水纱布放电)。

坚守工作岗位,不断巡视各类设备的使用情况,发现问题则及时解决,对抢救病员使用的仪器,如:呼吸机、除颤器、体外循环机,与使用人员一起进行检查,做到使用前、使用中或使用后不断地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找工程技术人员排除。对一时不能解决的问题向领导汇报,尽快补充同类设备,确保治疗抢救顺利进行。

5 对设备维护人员的要求

大型综合医院手术室最好配备一名专职的专业仪器设备维修人员,以便在术中及时解决仪器设备发生的故障,以确保手术的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魏革.手术室护理学[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

[2]宋琛.手术学全集[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4.

社会安全意识范文2

关键词:省会城市 基础设施 安全性效益

中图分类号:F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1(b)-0019-01

随着我国省会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的基础设施安全性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城市基础设施的安全性评价是其效益评价的基础,省会城市基础设施在设计、规划、建设、维护及运营上一旦出现滞后和失效环节,就可能引发灾害的发生,给城市带来严重损失及巨大灾难。所以,研究省会城市的基础设施安全效益对城市防灾具有重大意义。

1 省会城市基础设施安全系统分析

在20世纪80年代的“城市基础设施学术讨论会”上,提出了城市基础设施的概念:既是一种物质生产,又可给人民生活创造一般的公共设施,是城市居民生存及发展的基本条件。依据我国国情,通常认为城市基础设施在侠义上包含6大部分:安全防灾、生态环境、排水及水资源、能源动力、邮电通讯、交通运输等系统。安全放在基础设施是省会城市基础设施中的主要部分,依照防御灾难的类型可分为:救灾工程、应急响应、战备人防、消防、抗震、防汛等子系统,并且各种子系统中还具有很多种设施。虽然各个子系统都相互独立,但相互之间的合理配合可降低灾害对省会城市带来的损失,影响城市基础设施功能安全的原因存在很多共同点。省会城市的基础设施不但具备抵抗突发灾难的能力,还为城市通讯、能源、给排水、城市交通等生活、生产性基础设施的合理运转及省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2 影响省会城市基础设施安全效益的因素

我国省会城市基础设施安全效益的变化遵循自发规律与机制,并在经济发展与安全需求的驱动中不断变化。城市基础设施的安全效益受内外机制的制约,详细情况分析如下。

2.1 外部因素的制约

提高我国省会城市基础设施的安全效益,是城市经济稳定、持续增长的要求。城市经济的繁荣与持续增长始终是其安全效益提高的推动力,其能改善省会居民的生活质量,并创造明显的经济效益。在省会城中,很多人都接纳了这样的观念:安全是最高的经济效益,安全也能节约生产与生活成本。这些观念也正为省会的经济发展产生着效益。稳定增长的社会经济急需降低经济增长中的安全因素,逐步减少灾难性事件的发生。省会城市基础设施安全效益的提升,能有效消除居民心中的不安全感及安全压力,能大幅增长他们的安全意识,促进其积极投身安全管理实践工作。随着省会居民环保意识的提高,各个省会都扩大了环境保护力度。因此,建立完善而科学的城市基础设施完全制度,有利益建设一个涵盖整个省会的安全网络,减少对环境的伤害。在绿色城市的环保理念下,居民们希望通过科学的安全管理方式,维护城市自然的活力与生机。

2.2 内部因素的制约

省会基础设施安全系统具有自发特点,体现了省会基础设施安全效益的内在需求,主要来自城市环境、社会、经济的内在因素。省会城市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须建立在安全的基础设置基础之上,借助中心城市辐射力,影响周围城市经济结构及发展速度,促使经济带的合理形成及发展。在省会经济带中的安全问题会发生连锁反应,最终影响整个省会区域经济发展。所以,省会城市的基础设施效益的可持续发展是整个区域经济持久发展的前提条件。分布在不同地域的省会城市都是社会完整系统的重要组成百叶门,形成了具有自身特征的社会分系统。各个分系统之间只有见了科学的、合理的发展模式,整个区域的基础设施安全效益才能和谐发展。可见省会的基础设施安全系统是各个社会分系统之间沟通的桥梁。在整个区域系统和谐发展的基础上,省会基础设施的安全效益才能不断提升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3 结语

我国省会城市基础设施安全效益,具有十分复杂的网状特征,对其进行管理、规划、分子过程中,需要借助新的方法及策略。这不仅需建立恰当的基础设施安全效益评价体系,改变之后的管理模式,还应体现安全系统与环境、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建立齐备的应急措施及预警机制。因为省会城市的基础设施环境系统、社会系统、经济系统、安全系统有机整个形成了一个一体化的持久发展模式,具有自然及社会双重属性,更加注重社会经济及安全的共同发展,并在省会内外的环境、社会、经济发展中获得基础资源、动力、条件。省会城市基础设施安全效益的和谐发展需要一个不断进化与探索的过程,从不成熟转变为成熟,集中展现了省会城市基础设施安全效益的稳定性及增长潜力,需要我们借助科技进步,并发动社会各阶层力量,对城市的基础设施安全体系进行科学的管理与规划,推动其安全效益不断提升。

总之,我国省会城市的基础设施安全效益评价,对城市的减灾防灾、防灾投资都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还缺乏合理、有效、统一的评价方式。有关部门深刻了解影响其安全效益的内外因素,积极总结并不断创新,努力探究出更为科学、合理、准确的评价机制。

参考文献

社会安全意识范文3

1我国农村人口安全问题的提出

随着全球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的日益严峻,除了国家经济安全、军事安全等为主要内容的人类传统的安全观以外,国家的土地安全、粮食安全、环境安全等非传统安全日益得到广泛关注。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0%,因此,农村人口安全问题必须得到更广泛的重视。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农村人口问题除继续控制人口数量外,人口结构、人口素质、人口迁移流动等问题也日益突出。2003年,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张维庆主任在“人口、社会与SARS”学术研讨会上,明确指出了“人口安全”的概念:“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家安全不因人口问题而受损害,能够避免或化解人口方面可能出现的局部性或全局性的危机”。农村人口安全是在人口安全这个概念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现实国情,关系到我国发展农村经济和农业的非传统安全。现阶段我国农村地区面临一系列的人口安全问题。即农村生育率问题、农村人口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就业结构不合理、人口出生性别比偏高问题等。

2社会主义新农村对我国农村人口安全的积极意义

2.1建设新农村,有利于加快人口城市化进程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我国是农业人口的大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稳定目前的总和生育率,维护我国农村人口安全具有重要作用。我国的城市化不仅仅是农村人口进城的问题,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农村人口控制和发展的目标,是最终实现人口的可持续发展。建设新农村不仅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还同时统筹发展城乡社会经济。随着城乡合作的加强,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为城市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有利于城市地区扩大社会再生产。通过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定向流动,为农村人口安全提供了合理的人口结构,特别是劳动力的结构,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2.2建设新农村,既有效控制农村人口数量,又能提高农村人口素质

控制人口数量是确保我国农村人口安全的前提条件。建设新农村不仅有利于降低农村地区的生育率,有效控制农村地区的人口增长,还可以促进农村人口改变传统生育观念,我国的农村人口基数较大,改革开放以来,政府部门通过各种政策对农村人口数量的控制取得了巨大成就。我国农村地区经济比较落后,无论是身体素质还是科学文化素质,农村人口与城镇人口相比相差很多。建设新农村在提高农民收入的基础上,加强农村人口的素质教育,有效控制农村人口增长,使农村人口安全得到保障,这对扩大农村地区社会再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也有促进作用。

2.3建设新农村,有利于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推广和完善

随着农村人白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其养老观念和养老模式也开始发生变化,从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向社会养老转变。我国农村人口达8.69亿,其中60岁以上农村人口大约有6083万人,其绝对数是城镇老年人口的两倍。由此可见,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关系到广大农村人口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大问题。农村地区的养老问题是确保我国农村人口安全的关键所在,也是体现社会主义新农村优越性的重要表现。所以除了继续发挥农村家庭养老和土地保障这两种关系方式功能外,还要运用社会养老制度为农民提供一种新的养老方式,并通过制度创新,来探索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新途径。

3我国农村人口安全对建设新农村的影响

农村人口安全是农村地区经济、社会以及制度变迁等变化的基础。党和国家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观,通过培育新农民来建设新农村。为了确保我国农村人口安全,使农村人口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全面发展,这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农村人口安全是建设新农村的前提条件。“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要增加农民收入就必须从农民的自身作为开端。不管是发展农业,繁荣农村经济,还是建设新农村,都要以确保农村人口安全为基础。建设新农村的目的是提高农村人口的生活质量,缩小城乡差距,农村人口自身问题的解决,是提高生活质量的前提。建设新农村是党和国家为了解决农村问题制定的总方针和总路线,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解决“三农”问题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同时也需要农村人口安全作为前提条件。

我国农村人口安全为建设新农村提供动力。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大量农村人口流入城市,为城市建没做出了巨大贡献,一直都是城市建设劳动力的主要来源。因此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不仅是未来城市发展的主要原动力之一,更是现阶段建设新农村的主力军。建设新农村,不仅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更需要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智力资源,如何提高农村人口的智力资源也成为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内容。确保我国农村人口安全,提高农村人口素质不仅能为建设新农村提供充足的劳动力,还能为新农村的今后发展及城乡统筹发展提供先进的智力资源,也为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了新的要求。

我国农村人口安全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保障。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必须着眼于新的实践,以新的理念和举措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1999年我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2030年前后达到老龄化高峰。我国老年人口中,农业人口、受教育程度低的人口占了很大比例,许多老年人既缺乏经济积累,又缺少知识储备。目前我国城镇人口中65岁以上老人比例达到6.42%,而在农村这一比例已达7.5%。农村人口老龄化速度比城市更快,将成为阻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农村人口安全将为我国农村地区解决人口方面的诸多问题,为经济发展提供可靠的保证。

4对策与建议

(1)把建设新农村与解决“三农”问题联系起来

建设新农村是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互相依赖、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过程。1980年代以来,农业问题主要表现为农业基础薄弱、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农村问题主要表现是大多数农村地区特别是内陆农村自然条件差,城乡社会经济差别较大。农民问题主要表现在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民生活水平很低,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不能实现非农化产业转移和地域转换。农村人口安全是在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加快人口非农化过程、增加农民收入水平等方面的基础上,使城市发展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实现未来农村地区的小康社会。 

(2)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统筹城乡发展

建设新农村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前提。缩小城乡差距,避免出现两极分化是我们党和国家始终奋斗的目标之一。统筹城乡发展要求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和领域,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保证城市与乡村地区的交流,加强彼此之间的合作,协调城市与农村地区的发展,这样才可能在提高我国农村生活水平的基础上,巩固和确保我国农村地区的人口安全,实现农村地区人口与社会经济共同发展。

(3)重视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提高农村人口素质

农村人口素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智力资源。农村人口素质问题主要是指文化素质,即基础教育水平。建设新农村不仅要提高农村人口的生活质量和增加农民收入,更要加强农村人口的民主法制观念和精神文明建设。完善农村地区的教育体系,提高农村人口受基础教育的年限,是提高我国农村人口素质的有效途径。首先要转变观念,加强农村人口的文化和技能培训;其次是对农村人口的文化技能进行培训;此外,还应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加强在法律常识、生活美学、道德概论等方面的教育;并且同时采取优惠措施,积极鼓励和吸引投资,为农村地区引进各种人才,提高农村人口的综合素质。

(4)树立可持续的发展观,加强以人为本的农村软环境建设

社会安全意识范文4

关键词:转型时期;社会失范;规范重建

中图分类号:C9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1-0091-02

“失范”(anomie)一词由法国社会学家杜尔凯姆最早提出,后经美国社会学家默顿对“失范”概念做了进一步发展。社会失范,是对社会的规范丧失或者陷于混乱这样一种状态的表述,一般是指旧的社会规范被破坏,社会成员失去了行为标准与约束,新的社会规范尚未形成,使得社会成员处于混乱的、相互冲突的社会“规范”中,神会呈现出无序化局面。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原有社会规范被打破,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社会规范尚未形成或并未被社会成员普遍接受,约束效力较低。由此,社会生活中出现一系列权威缺失、价值缺失、道德缺失等“真空”状态,从而导致大量的失范行为(包括犯罪行为)发生。

一、社会转型期的失范现象

ァ兜鼻拔夜社会失范的类型分析》(作者:陈 程)一文按照失范发生的领域及性质将我国当前出现的失范现象归纳为以下六类:经济失范、政治失范、道德失范、知识失范、秩序性失范和风气性失范。本文选取的儿童被伤害事件,主要涉及其中的经济失范、道德失范和秩序性失范问题。

プ2008年三鹿“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引出一系列问题奶粉之后,一连串的公共安全和卫生突发事件,频繁指向年幼的孩子:山西问题疫苗导致儿童致伤致残;2009年8月,陕西省东岭冶炼厂所在工业园区周边两个村的713名儿童中,至少有615人铅中毒;与此同时,湖南武冈一家未经环保部门审批的精炼锰厂,产生的铅污染致使1300多名儿童中毒;江苏大丰、湖南郴州、河南济源、福建龙岩等地区均因污染发生儿童中毒事件。2010年3月23日,在福建南平,对社会不满的“失败者”直接将屠刀挥向了学校的儿童。

二、社会失范产生的原因

ザ哦凯姆将畸形的劳动分工和癌症进行了比较。他认为,某些癌细胞通过不同的方式不停生长,但并未形成一种可以被其他所有细胞分享的新的共有的机能,却引发了一种突变的过程。社会有机体中的情况也是如此,某些细胞的膨胀也是以他者的牺牲为代价的。一系列“儿童血铅中毒事件”,正是生产企业在利益欲望膨胀过程中,以牺牲儿童安全为代价的的产物。目前由于我国环境保护监管还存在漏洞,使某些排污超标的企业抱有逃脱被制裁的侥幸心理,即使被制裁,也因为惩罚力度较轻,造成了现有规范失效,成为经营者为追求利益而超标排污,不惜牺牲环境和他人生命健康为代价的一个重要原因,具体表现为:

1.违规行为缺少制度制裁和有力监管

ブ撇酶怕实拇笮∈俏ス娉杀敬笮 ⑽ス嫘形发生数量多少和程度大小的决定性因素。杜尔凯姆认为,当社会发生变化,传统规范又不能对新出现的情况作出有效的回应时,失范的社会现象便由此而生。由计划经济过渡而来的市场经济时代下,我国大量经济行为、社会行为既不受旧规范的约束, 也缺乏新规范可循,导致对社会监控不力。我国工业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对环境保护相关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实施存在着滞后现象,使有的企业抱着侥幸的心理, 进行“经验违规”有意识偏离新体制的要求, 冒风险超标排污,出现经济失范行为。

2.违规行为惩罚力度不够

ゼ嗫睾统头J潜Vと禾宄稍弊袷毓娣兜闹匾函数。根据国务院颁布的《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分别对企业废水、废气、固体废物排放超标做了详细的费用征收计算。有专家指出,目前环保部门对污染企业的惩罚严重偏轻,对企业主来说根本触及不到他们的痛处。由于社会对企业污染环境行为制裁不严,企业为越轨行为付出的成本并不多,而收益却是成本的几倍甚至更多,在权衡成本和收益后,企业便可能选择违规排污。

3.社会基本矛盾长期存在

ジ=南平实验小学“3.23”凶杀案这样行为失范的出现,宏观上讲,主要是由社会经济因素造成。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的经济增长较快,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是,落后的生产力又使中国各种社会关系、社会基本矛盾处于长期紧张状态: 即社会生产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长期存在。目前,我国社会生产发展仍然不能充分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的双重需要;社会还不能为逐年增加的劳动人口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形成了巨大的社会压力;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其固有的弊端长期影响到社会的各个方面,社会冲突、社会矛盾不断加剧。

4.多元价值观引发社会心理失调

ジ=南平实验小学“3.23”凶杀案,凶手的犯罪行为属秩序性失范,重要原因是由于其扭曲的心理因素造成,即所说的社会心理失调症。由于社会急剧变革,造成已有多元价值观念的冲突与碰撞, 进而导致道德规范这一社会规范内化的重要手段功能弱化,引起社会主体心态发生巨大变化,产生如公众冷漠心态与相对剥夺感心态等过渡性、反常性的心理失调症状。若失调状态不及时消解与调适,积累下来会造成社会成员对社会不公的怨恨,最终导致失范行为发生。

ゴ由缁嵝睦硌У慕嵌榷言,公众冷漠是一种无意识的集体行为。由于功利心态的强化, 道德感的淡漠化,公众责任感日益丧失,呈现出来一种冷漠心态,即公众冷漠。凶手在交代作案动机时,提到自己婚姻和事业均不顺,而“周边的人看不起他”,导致其心理失衡,最终选择了极端的方式报复社会。周围人对凶手冷嘲热讽、冷眼相看,应该说对凶手最终行为的发生,起到了一定的催化作用。

ビ牍众冷漠相联的另一种心态即相对剥夺感心态。随着社会贫富分化加剧、城乡二元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个人收入差距逐步拉大,社会地位随之发生变动,社会成员不由自主地将自己的利益得失与他人进行比较时产生的一种不平衡心态。凶手将自己的遭遇与周围人比较,认为自己很不幸,又无力改变现状,“觉得活着没意思”,正是在这样一种失衡的心理状态下,将屠刀挥向了手无寸铁的无辜儿童。

三、社会规范的重建

1.构建现代社会新的道德规范体系

ザ哦凯姆认为:“一个规范只有当人们认为公正而且甘受约束时才有真正的效力,如果它只是靠习惯势力和压制来维持,那么,平静与和谐只是假象,紊乱和不满就会暗中滋长。”法治虽然具有绝对权威和相对的稳定性,但却存在潜在的效应差异性和时空的滞后性。而个人所具有的道德精神则能促使或引导人们自觉遵守法律。因此,德治的推行将不断优化变化着的人,减少规范制定和实施制度过程中潜在的负面效应。新的道德规范体系的建立,需从以下三个层面着手:

サ谝弧⒐菇ㄉ缁峋神,发挥社会价值对社会成员的凝聚作用

ド缁峒壑怠⒚褡寰神对社会、民族有着重要的整合和凝聚作用。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打破过去的计划经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一部分人的社会价值观在急剧变革中渐渐走向极端――拜金主义盛行、个人利益、享乐主义至上。因此,新形势下必须与时俱进地构建与社会时展相符合的社会价值体系,凝聚人心、整合社会,为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精神支持。

サ诙、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发挥企业职业伦理的规范作用

ハ纸锥,我国职业道德缺失严重,许多企事业单位未明确自身所应肩负的社会责任,频繁出现经济失范现象。杜尔凯姆认为只有对与职业活动关系密切的群体做出有效规定的情况下,职业活动主体才可能认识到自己的责任与功能。因此,职业伦理应更贴近具体的社会生活,为人们提供最广泛、最直接、最持久的道德生活环境,这样才能具有更强大的道德力量。

サ谌、进一步培育和完善公民个人品德

サジ龅纳缁岢稍毙形聚沙成塔,最终对社会发展产生不可忽视的作用。对于个人来说,如果自身缺乏规范意识和良好的个人品德,社会规范、职业伦理等等这些外在的东西很难起作用。因此,必须采取有利措施,培育和完善公民个人道德,使处在个体之外的社会价值和社会规范内化成个体自觉遵守的道德品质,从而提高社会运行效率,减少社会运行成本。

ト粽府官员具备起码的社会责任感,在金钱利益面前能够保持人民公仆的价值操守;若企业管理者能够公平竞争,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不忘兼顾社会效益,上述儿童伤害事件恐怕是不会发生的。

2.完善保障社会规范实施的控制手段

ハ执社会价值观多元化,人们不再一味相信传统社会时期宗教所宣扬的“神的判决”和“极乐世界”的诱惑,因而道德只能通过在现实制度上建立起善恶报偿的奖惩机制而实现,即让破坏社会发展的行为受到制裁,对促进社会进步的群体进行奖励,最终使道德规范深入人心。建立在现实社会制度之上的社会机制,是转型期中国社会新的规范体系确定的外力保障,是社会规范赖以实施的手段。进一步加强法制建设,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强化人们的集体归属感,巩固社会制度基础。在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新旧体制的交替无可避免地带来的监控漏洞,进而造成局部性的社会失控。因此,重构社会规范体系,应重视完善控制手段和社会监督系统的建设,保证社会规范强有力的实施和监督。

四、结语

ノ侍饽谭邸⑽侍庖呙缫约捌渌危害儿童安全问题,让我们把关注的焦点投放到“社会公共卫生安全”议题中,但事实上,这只是社会安全问题的一部分而已。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总体上是一个控制度低、失范度高的社会,随着人们物质欲望的增长,不择手段地追逐金钱、财富等利益的失范行为将成为未来主要的社会问题。因此,必须完善新的社会控制机制,有效发挥社会规范作用,以实现社会和谐,优化儿童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这一目标的实现,有赖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统一市场的发育成熟,有赖于意识形态的重新构筑,有赖于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的进一步提高。社会失范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现象,消除社会失范任重道远,需全体社会成员为此付出不懈努力。

おげ慰嘉南祝

[1]郑杭生. 社会学概论新修. 3 版.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2]麻美英. 现代社会的失范和规范的重建 浙江社会科学 2000年第5期.

社会安全意识范文5

关键词:安全现状;问题;安全意识;养成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1-0000-01

一、大学生群体安全现状

2014年沈阳某大学校内女大学生被情杀,武汉某高校男子因考研失败跳楼自杀等,近年来频发的校园内安全问题引发了社会的强烈关注。单纯的校园环境其实危机四伏,大学生群体的安全现状值得担忧,培养大学生的安全意识成为了当代教育的重点内容之一。其实校内出现的安全问题主要有以下三大方面:

(一)校内暴力事件

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威胁着学生的生命安全,主要包括着打架斗殴、盗窃、诈骗。大学生群体正处于心智不够成熟,容易冲动的阶段,常常因为一言不合就出现打架斗殴现象;而盗窃问题常出现在寝室、图书馆等地,由于学生防范意识不够,贵重物品不及时收好造成损失;诈骗分子利用学生思想较为单纯,缺乏一定的社会经验进行行骗,不仅危害学生财产安全,还会影响学生的价值观。

(二)校内设施安全

校内设施的安全是保证学生安全生活的前提,一旦发生寝室电源短路造成失火,这将严重危害学生安全。校内设施安全重点关注消防设备上,学生安全意识浅薄,违规使用大功率电器导致电源短路的现象非常常见,注重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非常重要。

(三)学生心理问题

马加爵事件、复旦大学投毒案等事件彰显了学生心理造成的安全隐患,学生心智较不成熟,遇事难以冷静,由于受到多方面的影响,情绪较为冲动,常常出现抑郁、焦躁、忧伤等负面情绪,不加疏导这种心理问题就容易造成安全问题。

二、大学生产生安全问题的原因

(一)大学生自身特点

大学生群体处于人生的发展阶段,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正在形成,这种特点导致了大学生整体思维能力较差,遇事容易慌张,思考不够全面。就拿消防案例来看,一次校内宿舍失火,有两个大学生被烟火呛醒,却没有选择叫醒其他室友而选择去楼道接水,结果回来的时候发现火势太大,造成了人员的伤亡,仅从这件事来看,这种缺少理智的判断能力便是大学生的安全隐患之一,这也是安全意识培养的重点。

(二)大学生的教育薄弱

缺少必要的安全教育是导致大学生安全意识缺乏主要原因,大学的安全教育一般采用听讲座这种模式,大部分的学生不专心听讲座内容,课后又不主动培养安全防范意识,导致了安全教育形同虚设。再看这种安全教育重视理论教育,缺少必要的安全技能、安全对策的操练,这种不够健全的安全体制,不够全面的安全教育,不够具体的安全活动都导致大学生整体安全意识浅薄,这是安全意识培养的难点。

三、大学生安全意识的养成

(一)提高大学生的认知能力

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安全意识,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学生的认知危险的能力,意识到当前社会中存在的各种安全隐患,明确校园并不安全,掌握一定的防范意识和辨别骗子的能力,这样才能防范安全问题的发生,其次,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安全问题,了解社会治安与校园环境,掌握常见的校内安全设备的使用方法,例如了解消防栓、消防管的使用方法,从而进一步保证学生的安全,最后,提高学生辨识人员的能力,遇见口吐莲花的陌生人怀有一定的警惕心理,防止上当受骗。

(二)建立全面的安全教育机制

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安全意识,接下来要进行安全教育机制的建设,通过健全教育机制,促进学校、家庭、社会的多方配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安全问题。社会环境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安全难题,学校围绕着安全教育建立了许多安全教导的机制,但是长久以来校园的安全主要由保安、后勤人员负责,并未落实到各个学生心中。因此,建立起全面的安全机制需要落实到每个人,在校内进行安全宣传,加强每个人的安全教育,倡导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安全教育活动,提高安全意识。

(三)完善多种安全教育类型

当前大学校园内安全教育形式比较单一,往往流于形式,难以真正起到充分教育的作用。因此学校应该完善教育方式,结合当前先进的科技方法进行教育。比如可以举办安全手抄报、举办“安全教育周”、“安全教育日”等活动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引导学生在积极参与中学习,在学习中体会安全的重要作用。在完善多种安全教育类型的过程中,要积极做到“三进”的要求,首先,积极引导安全教育进入教学,在课堂上由教师引导学生注重安全,理解安全的重要性,其次,引导安全教育进入生活,让学生注重生活中点滴,具备良好的安全防范意识,再者,引导安全教育进入心理,在活动中引导学生培养安全意识,从而引导学生在心中关注安全。

(四)引导学生参与安全实践

目前校园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但缺少必要的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的教育。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学生懂得灭火器是消防设备,但基本没有学生能够知道它的正确使用方法,这就导致了当前的安全教育未能达到其应有的效果。安全教育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的配合,在日常生活中不仅教会学生何为安全,还要培养学生应对风险的能力,可以通过消防演习等方法来模拟危险的情况,考察学生随机应变的能力。

(五)加强学生的心理疏导

社会的快速发展导致了压力的不断产生,为了更好地缓解学生的情绪,应该多对学生心理进行关注,关注学生的学业困难、生活难题等,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多进行心理辅导,引导学生及时释放压力。

四、总结

综上所述,大学生的安全问题源于大学生自身不成熟的特性与教育环节的缺失,为了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安全意识,我们应该健全教育机制,同时完善安全教育的类型,倡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主动培养安全意识。

参考文献:

[1]廖建秀.大学生安全意识状况及教育对策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2014(5):22-24.

社会安全意识范文6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

指导思想是:以“*”重要思想为指导,强化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坚持关口前移,重心下移,努力营造安全文化氛围,形成人人关注安全,关爱生命的良好社会环境。

具体建设目标是:

(一)开展标准化建设,全面提升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全面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使生产经营全过程和人、机、环境全部纳入规范化,改变头痛医头、脚痛治脚,粗放管理方式,向制度化、规范化、体系化、社会化转变,实现经济快速增长和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

(二)建立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把注重安全、珍惜健康、善待生命、防灾避难、保护人民的身心安全与健康,作为一切活动的指导方针,在企业、社区建立预防为主的安全健康管理体系。

(三)加速安全科学技术进步,努力发展安全科学技术。充分发挥安全科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保护生产力,发展和繁荣安全文化事业。

(四)强化全社会安全意识,树立全民安全文化道德,规范公民的行为风尚,形成“安全第一,预防为主”高于一切的自觉行为准则,使安全生产“三个机制”得到全面落实。

(五)加强安全与灾害的综合管理,形成“共建安全文化”的共识。通过科技进步、社会参与、政府决策实现“共建安全文化”,形成最科学、最广泛的安全与减灾相统一的体制。

二、安全文化建设的领域

(一)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以提高企业领导认识和职工安全意识、规范职工安全行为、发展安全科学管理为目的。对于领导和职工的安全文化建设,主要涉及个人的观念、意识、态度、认知、技能等个性要素;对于企业的安全管理,主要涉及安全体制、安全标准、安全管理理论、法制建设、安全组织与决策等。企业安全文化是安全文化建设的最主要的方面。

(二)家庭安全文化建设。是社会安全文化建设的一部分,以实现安全生活和社会安全为目的。无论是企业的领导或是职工,必定是家庭的一员,对于家庭安全文化素养的提高,对于安全生产有着直接或间接的作用。

(三)公共安全文化建设。是以社会大众个体为对象的安全文化建设,也是以实现安全生活和社会安全为目的安全文化建设。主要涉及社会公共场所,如公民的旅行、购物、娱乐、社交等公共环境中的安全文化。

三、安全文化建设的重点

(一)注重职工素质的提高。从安全工作的主体看,人是保证生产顺利进行、防止事故发生所采取的一切措施和行动的计划者、执行者、控制者,但往往也是事故的引发者、责任的承担者、后果的爱害者。因此,提高职工素质是安全文化建设的源动力。要通过激励约束机制,努力提高职工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专业技术素质和遵纪守法素质,由“要我安全”,变为“我要安全”。

(二)注重职工心理的研究。通过事故分析证明,绝大多数事故都是由人的不安全行为造成的,如思想麻痹、侥幸心理、注意力不集中、判断不准确、习惯性违章等,所以,要把职工心理的研究作为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要特别注意以下心理因素:

1、疲劳心理,心绪不宁,警觉丧失;

2、错觉心理,主观臆断,盲目操作;

3、取巧心理,“省时省力”,弄巧成拙;

4、侥幸心理,违章蛮干,侥而不幸;

5、逞能心理,争强好胜,贪图虚名;

6、麻痹心理,思想松懈,“撞上枪口”;

7、无知心理,一知半解,始料不及;

8、对抗心理,偏执任性,自导祸端。

(三)注重提高管理者水平。职工安全素质的高低与安全管理者的方法技巧有直接的联系。为提高管理效果,管理者应不断提高管理水平,研究管理方法,注重原则性,体现灵活性,在严格执行刚性制度的同时,注重柔性管理方法的使用。

四、安全文化建设的措施

(一)完善安全管理制度,规范安全生产行为。全面加强安全管理,积极推进岗位责任制、技术标准的建设,建立健全安全例会制度、隐患排查制度、安全奖惩制度等规章制度,做好人员、设备、环境等因素的安全定性分析。通过这种活动,充分发动各层次人员认真、深入、细致地学习讨论,达到统一认识,统一安全行为的目的。

(二)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安全文化素质。建立和完善对各层次人员的教育、培训标准,强化安全教育、培训考核制度;制作人性化、人情味的安全教育警示标语、标志,让干部职工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安全竞赛活动;采取理性灌输法、情感启迪法、电化教学法、案例剖析法、活动熏陶法、环境感染法等多种方式,增强教育效果,提高事故应急处置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

(三)加强监督管理,把各项安全制度落到实处。摒弃一切不合时宜的错误安全观念,发扬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对各项安全规章制度要严格执行,狠抓落实,使安全文化建设和安全生产管理有针对性、有新思路、有新举措。充分发挥安全文化的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凝聚功能、规范功能,培养职工参与安全管理的兴趣,提高主动消除安全隐患的积极性,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制,推动安全文化建设不断进步。

(四)加强执法检查,做好安全评价工作。健全系统安全评估,定期进行安全文化体系评价,切实做好安全生产责任制实施情况的检查与评估,严格考评职工的安全文化素质,不断加大安全文化建设的宣传和监督力度,全方位培养和提高职工安全文化素养和责任心。

五、安全文化建设的要求

(一)加强领导。各级政府及政府部门是党的方针政策的执行者,要以“*”重要思想为指导,把安全文化建设摆到重要议事日程,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不断探索安全文化建设的新方法,经常检查并积极推进安全文化建设工作,在物资、经费、政策等方面予以支持,自上而下牢固树立起正确的安全人生观和安全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