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思想的发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管理思想的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管理思想的发展

管理思想的发展范文1

在市场经济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环境下,建筑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成本控制已成为建筑企业一项非常重要的管理工作。然而,传统的成本控制管理思想在新经济形势下具有明显的缺陷。

一、建筑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工程项目管理长期采用的是“粗放式”管理,许多建筑企业对成本管理不够重视。有的企业是将中标价乘以一个百分数后发包给项目部,项目部再将该值继续乘以一个百分数后发包给施工班组,在此承包过程中,根本没有考虑成本的问题,好像工程成本是一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好像承包数包死后,成本的问题都能迎刃而解,不需再做任何成本方面的文章。至于每一级所乘用的系数到底有多大,利润空间到底是多少,那完全取决于经验积累。为了分析我国目前建筑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在大量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后,得出我国在建筑企业成本管理中,主要存在以下五方面的问题,即:一是成本管理意识薄弱,认识有局限性;二是成本管理责任制及监督考核机制不健全;三是成本管理内容较片面;四是成本管理手段落后,方法老化;五是成本管理组织分散,缺乏有效配合。

二、认清建筑企业精益成本管理的新内涵

20世纪50~60年代,澳大利亚的建筑公司之一的Jennings公司几乎是与丰田公司在同一时间,就将精益思想贯彻在其日常建设中的。Jennings公司从一家小房屋建筑公司迅速发展成为澳大利亚最大的建筑公司之一,依赖的不是别的技术,正是先进的精益建设管理模式。精益思想的主要观念是在建立精益组织结构的基础上,以满足用户需求为价值观,以用户驱动价值流动为业务流程观,避免无效劳动和浪费,通过标准化的导入来实施面向过程的控制。“精益思想是人、过程和技术的集成”。

成本是精益生产方式理论中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贯彻始终的主题思想,是活的灵魂。精益生产理论正是把精益成本确定为自己的主题思想,这一思想完全符合商品生产的运动规律。精益思想不断追求降低成本,企业就会不断地获利,就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精益成本管理思想强调每一成员都是成本形成的主体

成本意识是指节约成本与控制成本的观念,努力使成本降低到最低水平,并使其保持在最低水平。精益成本管理思想强调每一成员都要牢固树立成本意识,强化以人为本观念,把每项工作任务和责任成本最大限度地转移到直接为工程项目增值的员工身上,而且每一成本任务分到小组,由小组内的成员共同协作承担此成本。因此,对于每一员工来说,均要树立适应精益生产的精益成本管理的新理念,每一成员都需具有高度的责任感,精通业务,一人能进行多工序操作,从而实现“少人化”,打破“定员制”的传统人员配置法,减少人力资源的浪费,每一成员都是建筑工程项目成本形成的主体。

对于建筑企业来说,应鼓励和支持各层次员工通过质量循环和持续改进成本,使每一成员按其工作角色分配到建筑企业价值链结构中去,然后赋予员工与他岗位职责相对应的成本决策权,制度化地给员工对他相关工作过程以持续改进的建议成本的机会。对员工进行精益成本思想和各种业务的培训,同时可确定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多技能的轮岗培训,对每一员工的质量和成本进行评价,让每一员工都知道自己为整个工程和团队做出了哪些贡献,树立员工对自己工作业绩和团队的忠诚、荣誉感和责任心,由此确立了低成本运作。

(二)精益成本管理强调成本管理责任制及监督考核机制

精益成本管理强调成本管理责任制,完善责任成本体系。企业要按照分权管理原则划分责任中心,组织责任成本核算,制定合理的内部结算价格,建立有效的责任考核机制。在此基础上,再把目标成本指标分解落实到人,实现责任成本体系与目标成本管理制度的创新结合,最大限度地降低各环节各种形式的浪费。

(三)精益成本管理强调成本管理内容外延化

精益成本管理的本质就是要求企业全体员工参与的降低成本活动贯穿于产品寿命周期的全过程,把精益管理思想与传统成本管理思想相结合,形成全新的成本管理理念。精益成本管理思想以客户价值增值为导向,以核心企业为龙头,以提高企业之间的竞争及市场占有率、客户的满意度和获得最大的利润为目标,其内容包括精益采购成本管理、精益设计成本管理、精益生产成本管理、精益物流成本管理和精益服务成本管理。因此,精益成本管理已由注重企业内部自身成本管理延伸到注重整条供应链成本管理,由传统的成本控制手段转向“质量是好的、成本是低的、品种是多的、时间是快的”系统的精益成本管理思想上。

(四)精益成本管理强调运用现代的手段和方法来控制成本

精益成本管理强调团队间的组织对话,帮助每一团队全面提高生产效率和改善信息交换,消除生产活动中的不协调性。在整个生产系统普遍运用计算机来控制成本,如利用CAD(计算机辅助设计)、CAM(计算机辅助制造)、CAPP(计算机辅助工艺过程设计)、CAPM(计算机辅助生产管理)、MIS(管理心细系统)和CAQ(质量保证系统)。另外,在运用可视化通讯和信息交流的现代的工具除了信息版外,还有挂图、布告、小册子、实物模型和电影等,以此达到信息充分交流的目的。可视化通讯和信息交流主要是通过在施工生产活动出现扰动时,可及时帮助解决问题;改善质量;改善信息和通讯的关系;团队的共同思考和行动;提高柔性;拓宽职工处理问题的空间;提高职工的积极性和使工作流变得透明这八个作用来推动整个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思想的落实。

精益成本管理思想的推行是一个过程,要有持续改革的理念和决心。建筑施工企业一旦树立了精益思想的理念,同时也就具备了以更低的成本生产出高质量的建筑工程项目的能力,大大提高建筑企业的竞争力。

(五)精益成本管理设计了严谨且有助于改进成本的组织体系

精益成本管理的组织原则可以概括为“参与者的主动”。“主动”是指发挥所有的过程参与者改进成本的主观能动性。实现流动和消除一切浪费的结果使过程的流动加快。在快速流动的环境中,必然增加了过程参与者精神和体力上的压力,没有过程参与者改进成本的主观能动性,所有的增值流都不可能不间断地流起来,在向精益思想转变改进成本的过程中,发挥那些过去最受压抑的部分人的积极性最为重要。

精益成本管理的组织采用的是用团队替代金字塔式的层级组织。企业对团队的成本权力和成本责任有明确的规定,团队的成本决策权和职权与团队承担的成本责任相统一,领导层给予团队成本决策和生产活动的资源,领导层对团队职权内的成本决策和生产活动不进行干预,团队有责任对所在价值链的部分成本进行持续改进。通过发挥团队的主动性,企业将改变原先等级森严、压抑员工思考、高成本组织运作的金字塔式的层级组织结构。

因此,对于建筑企业来说,应鼓励和支持各团队发挥其主动性,每个团队内的成员对他们的生产质量和生产成本负责,在生产过程出现故障时,每个团队有权决定暂时停工,查找质量和成本形成原因,做出相应的决策,实行团队协作,依靠集体智慧纠正错误,改进成本,提高生产力水平。

三、建立建筑企业精益成本管理的新基础

建立建筑企业精益成本管理的新基础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抓起:

(一)树立精益成本管理的新模式

精益成本管理是由日本丰田公司的大野耐一和丰田英二所首创的一种从杜绝浪费开始的新型的成本管理模式。它与传统的成本管理相比,虽然都提出并追求成本降低和增加利润,但在思想体系和具体做法上截然不同。精益成本管理的成本=售价-利润,售价决定成本,一般是通过降低成本来确保利润;而传统成本管理的售价=成本+利润,成本决定售价,一般是通过提高售价来确保利润的。

传统成本管理模式利润是固定因素,成本的多少决定了价格的高低,不管成本有多高,都要把超出来的那一部分费用转嫁给用户。这只是在卖方市场建筑生产能力供不应求时才能实现。而精益成本管理模式建筑项目的工程总造价是由市场决定的,当造价作为常量或者需要降价时,若要取得预期利润,就必须从降低成本上找出路,这是利润的真正来源。

从“成本加法公式”到“成本减法公式”的转换,要求建筑企业在确定企业方针目标时必须放弃单纯依靠提高售价转嫁费用负担来增加建筑企业利润,而应该把工作重点放在最大限度地挖掘企业内部潜力,以达到降低工程项目成本实效的目的。

(二)树立精益成本管理的新思维

精益成本管理新思维的精髓就在于追求最小供应链成本,在供应链的各个环节中不断地消除不为客户增值的作业,杜绝浪费,从而达到降低供应链成本,提高供应链效益的目的,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特殊化、多样化的需求,使建筑企业的竞争力不断增强。

(三)树立精益成本管理的新策略

管理思想的发展范文2

[关键词]网络文化 网络道德 网络文明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6-0082-02

当今的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互联网这一信息领域高新技术的应用是信息时代到来的一个显著标志。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媒体,以其巨大的史无前例的席卷之势在全球刮起网络文化的旋风。网络文化具有开放性、渗透性、虚拟性、衍生性、多元性等特点,以网民为传播和接受对象,再通过网民包括网络机构传播给大众和社会,其以跨国界、跨区域、跨传统文明观念之特性冲击着人类文明。在网络文化大潮汹涌澎湃地袭向我国后,其传播的文化信息包罗万象、良莠不齐,必须在充分认识其特质的基础上,积极构建和推进网络文明建设。

一、网络文化的特性及不良影响

网络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丰富了人类文化的存在形式,为人类文化的百花园中培植了又一朵绚烂之花。网络文化是指网络上的具有网络社会特征的文化活动与文化产品,是以网络物质的创造发展为载体的网络精神创造和流通。网络文化与互联网相互依存,通过网民流向社会,影响社会的诸方面。网络文化的特性具有开放性、渗透性、虚拟性、衍生性、多元性等主要特点。

网络文化的开放性。与传统文化形态相比,网络文化是一种跨地域、跨民族的“地球村文化”。互联网是网络文化生存之母,只要通过互联网中的任何一个站点,都可阅读乃至上传或流通文化信息,任何一个站点都可向外扩充,快捷、高速地获取与交流各种网络文化信息,从而实现“点点都是中心,又没有一个绝对的中心”的状况。互联网这个大平台彰显其“信息高速公路”、文化“地球村”的优势,将其包容的形形网络文化传播到世界各个角落的网民之中。

网络文化的渗透性。网络文化传播过程中,无论何种性质的内容,只要在网上是可浏览到的,都会潜移默化地被网民所阅读和传播。社会心理学家认为,通过群体讨论无论最初的意见是哪一种倾向,其观点都会被强化,称之为群体极化效应。正因为这种效应的发挥,会诱导网民在不知不觉中变异原来已经定型的思想意识观念。也就是说,互联网的渗透作用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的,以放大了个体行为的影响、聚合个体行为能量的方式来影响人们。善的影响如此,恶的影响也会如此。在现实生活中分散的、不受人注意的丑恶现象,往往能通过网络集中地反映出来,再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表现来影响人们,这种影响虽然是在悄然中进行的,但其渗透力量不可小视的。

网络文化的虚拟性。网民进入网络空间等同于进入一个虚拟社会,在这里,现实社会中的违法犯罪以及其他治安问题已经开始向网络虚拟社会蔓延,目前在现实社会的很多违法犯罪及其他治安问题都可以在网络虚拟社会中找到,并且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和发展,问题就更加复杂和尖锐。

网络文化的衍生性。网络文化信息在网络成员的利用下,不断地快速传播着。在传播的过程中,网络成员间会产生从众化心理,进而强化某种意见或倾向,甚至于将某种意见极端化,网络文化中的初始信息被裂变,也可能被扭曲,演变为与本来面目并不一致的观点或事物。网络文化的衍生物具有极端性特征,可以混淆视听,失去事物的本来面目,以讹传讹地制造虚假信息;网络成员在虚拟的网络社会中活动,在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或制约不利的情况下,其言行交织于社会现实中,会变得不易被约束,主观上的“恣意”会衍生行为上的极端或行为失控,出现一些与社会精神文明格格不入的问题。如一些网民在网络社会活动中粗话连篇,肆意谩骂他人;有的传播黄色信息;有的搞坑蒙拐骗的销售活动;有的从满足个人意愿的角度出发制造和虚假信息,以“恶搞”来愚弄他人或图报复和泄私愤。网络文化的衍生性所导致的有害社会文明和稳定的问题数不胜数。

网络文化的多元性。网络空间给予人的社会交际活动最大化的活动场所,在这里不分国界、不分种族、不分文化习惯,甚至于不分政治观点的网民都可游曳其中,致使网络文化的构建主体呈现多元化。同时,网络文化的内容也是多元化的,网络成员只需点击鼠标,几乎可以获得所要知道的一切信息,无论是哪个方面的信息在网络空间中几乎都能够查阅得到,这样的特点显现出网络文化内容的多元化。多元化网络文化活动的主体和内容,将引发越来越多的网民世界观、道德价值观的麻木和模糊,在文化认同、传统、意见、观点、习惯等方面人云亦云。那么,网络文化的多元性引发的问题很需要重视,以确保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不被同化和异化,保持自己应有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二、对利用和发展好我国网络文化的思考

不可否认,网络文化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性,也即发展到信息时代的产物,标志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给人类带来了文化需求上的便捷和实惠,必将长存人类生活中。那么,就应该充分认识其特性,抑制其对发展我国文化的负效应,求取其发展我国文化的正效应。

(一)在网络阵地唱响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旋律

主动占领网络文化阵地,将社会主义的主流价值观和主流文化内容大量地输入网络之中,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将输入的文化信息在网络中广泛传播开来。利用网络阵地,对我国的众多网民进行文化熏陶和文化教育,把我们可控制的网络阵地建成能够唱响社会主义文化主旋律的媒体传播阵地。

(二)宏观导向与微观监管双管齐下的优化网络环境

要正确把握网络的宏观导向,牢牢掌握宏观导向的主动权,通过正确的导向营造良好的网络道德氛围,维护文明的网络秩序。切实加强对输出、输入信息的管理和监控,控制信息源头,规范网络行为,惩治网络犯罪,使信息网络系统成为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抵御腐朽没落文化的窗口。

(三)法制建设与制度建设双向加强保障网络文化安全

把保障我国网络文化安全纳入法制化轨道,要有法可依、执法必严,周密制定和认真贯彻维护文化方面的法律法规。要建立和完善信息网络安全保障体系的法规和有效防止有害信息通过网络传播的管理机制,制订通过信息网络引导和鼓励全社会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激励机制。要加大执法力度,加强执法。

(四)打造基于网络社区的网络素养教育平台

建立并明确教育行政部门为主管的网络社区教育管理体制;建立各级社区教育网上办公一站式服务系统;建立详细具体的网络社区教育服务菜单;组建一支年富力强、结构合理、经验丰富、服务意识强、专兼职结合的社区教育工作队伍,包括管理人员、施教人员、社会各界志愿者共同参与的服务队伍;建立社区教育绩效评估机制。

【参考文献】

[1]黄晓薇.关于我国发展网络文化的思考[J].新闻爱好者,2012,01:56-57.

[2]朱继东.发展网络文化要警惕错误思潮误导[J].前线,2012,05:27-28.

[3]王耀东.论当前进一步繁荣发展网络文化的四个问题[J].大连干部学刊,2012,06:37-40.

[4]积极发展网络文化产业 营造优良网络文化环境[J].北京观察,2004,07:58-59.

[5]吴祚来.发展网络文化与国家文化战略[J].今日中国论坛,2007,07:72-75.

[6]石海强.发展网络文化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05:8-10.

[7]王爱云.大力发展网络文化产业[N].光明日报,2007-06-10006.

管理思想的发展范文3

关键词:成本制度成本管理

一、四大成本制度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标准成本制度是指围绕标准成本的相关指标(如技术指标、作业指标、计划值等)而设计的,将成本的前馈控制、反馈控制及核算功能有机结合而形成的一种成本控制系统。成本标准的制定、标准成本的控制、成本差异揭示及分析、成本差异的账务处理四个部分是标准成本制度的主要内容。

目标成本制度就是在企业预算的基础上,根据企业的经营目标,在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测定目标成本的基础上,进行目标成本的分解、控制分析、考核、评价等一系列成本管理工作的一种制度。目标成本制度的核心是管理、目的是效益、采取核算手段,对成本进行事前测定、日常控制和事后考核,从而形成一个全企业、全过程、全员的多层次、多方位的成本体系,以达到少投入多产出获得最佳经济效益的目的,因而深受企业组织的青睐。

作业成本制度是一种以“成本驱动”理论为基本依据,根据产品或企业经营过程中发生和形成的产品和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关系,对成本产生的动因加以分析,选择“作业”为成本计算对象,归集和分配间接费用的一种成本核算方法和成本管理制度。它的理论核心是“成本动因”理论,即企业的间接费用的发生是企业产品生产所必须的各种作业所驱动的,其发生多少鱼企业产品生产无关,而只与驱动其发生的作业数量有关。

责任成本制度是现代分权管理模式的产物,它通过在企业内部建立若干个责任中心,并对其分工负责的经济业务进行计划与控制,以实现业绩考核与评价的一种内部控制制度。这种制度要求:根据授予各级单位的权力、责任及对其业绩的评价方式,将企业划分为各种不同形式的责任中心,建立起以各责任中心为主体,以权、责、利相统一为特征,以责任预算、责任控制、责任考核为内容,通过信息的积累、加工和反馈而形成的企业内部控制系统。

二、四大成本制度的异同点

产生于不同时期的四大成本制度:标准成本制度(19世纪末),目标成本制度(20世纪50年代),作业成本制度(20世纪30年代末),责任成本制度(20世纪90年代之后),同样是成本制度,以下是这四种成本制度在其性质等各个方面的异同:

1.制度性质

标准成本制度具有激励性、技术性及战术性;作业成本制度和目标成本制度具有技术性和战略性;责任成本制度则具有激励性与战略性。

2.涉及的内容

前三种成本制度均涉及到了物质层面与成本价值层面两个层面,而责任成本制度只涉及到了成本价值层面,不能将物质流动层面与成本价值流动层面有机结合起来。

3.成本管理重点

标准成本制度与责任成本制度的成本管理重点为直接工资;作业成本制度的则为制造费用及其他成本;而目标成本制度的成本管理重点包括以上提到的直接工资、制造费用及其他成本。

4.目标或标准成本确定顺序

标准成本制度和作业成本制度为顺算法,目标成本制度与责任成本制度则为倒推法。

5.与价值链关系

标准成本制度与责任成本制度涉及到生产阶段;作业成本制度不仅涉及生产阶段,还涉及到营销、发运阶段及售后服务阶段;而目标成本制度则与以上三种没有联系。

6.适用的行业或部门

标准成本制度适用于制造业与服务业;目标成本制度和责任成本制度适用于制造业;而作业成本制度适用于制造业、商业、服务业及政府部门多个行业及部门。

7.与财务会计核算的关系

除责任成本制度采用双轨制外,其他三种制度均采用单轨制。

8.发展

四种制度各有优缺点,如果能互相学习借鉴将为企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现代企业成本管理的发展方向和举措

当前的社会环境下,一种以顾客为导向的、竞争激烈的、变化迅速的、科技发达的生产经营环境正在逐渐形成,企业面对这样的大环境,要想取得生存和发展,管理模式的创新势在必行。为了实现企业更好的发展,现在企业在实施成本管理方面,势必不能仅仅片面的追求成本的降低,而是要站在企业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把握整个市场环境以及企业的整体发展战略,从中找到最优路径帮助企业实现成本管理的有效性。

伴随着科学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信息技术使得信息生产和传递更廉价、更便捷,一些大的投资公司通过市场正在集中经济的操控权利。因此,中国成本管理发展战略目标应定位于为企业创造“持续竞争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成本管理研究领域有了较为快速的发展,结合国际上先进的思想理念,在理论研究领域也有了一定的成效,尤其是对责任会计和标准成本法的理论研究及应用方面有较大的突破,在这样的战略目标指导下,我国现代企业成本管理发展方向为立足中国企业,有选择地引进外国的经验、做法和惯例。趋势内容如下:

1.引进国外成本管理的精华。这主要是将成本价值流动与物质流动结合起来的方法,把握物质流动的思路以及成本管理思想。

2.挖掘、完善和发展邯钢经验。用国外的经验完善邯钢经验,建立一套管理控制与会计控制相结合的内控制度;用中国其他企业的经验充实邯钢经验,如张兴让的“满负荷工作法”。

3.拓宽成本管理的范围。例如不仅仅局限于制造业,将成本管理推广到服务业和政府部门。

4.在利用管理技术和科学技术降低成本的同时提高职工工资水平。这是从日本的目标成本中领悟到的战略性举措,可以形成职工“以公司为家”的主人翁精神,也能够消除以压低职工工资降低成本所形成的危险性。(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参考文献:

[1]万寿义,现代企业成本管理的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55-89.

[2]陈洁,试论企业全面成本管理,上海财税,2001(1):23-25.

管理思想的发展范文4

【关键词】高管薪酬;可持续增长率;长期发展能力

一、引言

现代企业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使古典意义的企业家职能发生了分解,产生了职业化的管理人员,即高级管理层。然而,高级管理层和企业所有者的目标和利益不一致以及他们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导致了这种关系中存在不同程度的成本。为了尽量降低方以牺牲委托方的利益为代价来追求个人私利的道德风险行为,在公司治理背景下,委托方往往需要对方进行必要的约束和以业绩为基础的激励。合理的激励机制可以激发高管人员的积极性,使其在公司经营管理中做出的决策以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为目的,这样就可以有效的降低成本。反之,若激励机制不合理不仅会使公司业绩受到损失还会激化高管人员与公司所有者的矛盾。这意味着高管薪酬的制定是要和企业绩效相联系的,即如果高管薪酬激励是有效的,那么高管薪酬与公司业绩呈正相关的关系。本文考察了高管薪酬与企业绩效的相关性,并在此基础上考察股权激励机制对高管薪酬与企业绩效相关关系的影响,以检验目前我国高管薪酬的制定是否考虑到公司的成长性问题。

二、国内外研究状况综述

对高管人员报酬与公司绩效关系的研究,是国外证券市场和管理学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自八十年代以来,国外涌现了大量研究高管人员报酬与公司绩效关系的文献,国外的研究结论主要有两种:一种观点认为高管薪酬与企业绩效不存在相关性。例如Taussings和Baker通过研究发现企业家报酬和企业业绩之间只有很小的相关关系。Holdmes和Randall S.Kroszener以美国1936-1995年连续60年的数据作为样本,以托宾Q值作为企业绩效变量。研究结果表明管理层持股与企业绩效没有相互影响。另一种观点认为两者存在正相关的关系。例如,Martin和Graham(2001)以1977年英国100家公司的532位高级管理人员的数据为样本,分析高管薪酬对企业绩效的敏感性。结果发现高管薪酬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强正相关关系,并且高管股权激励制度对企业绩效的作用效果明显。

我国关于高管薪酬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结果与国外有类似的结论:早期魏刚(2000)、李曾全(2000)得出我国上市公司经理人员的年度报酬与企业绩效并不相关而是与企业规模密切相关,并且表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还发现高级管理人员持股比例偏低。谌新民(2003)得出高管年薪与经营绩效呈显著弱相关关系。而陈志广(2002)、张俊瑞(2003)得出高管人员的年度现金报酬与企业绩效、企业规模和法人股比例等显著正相关的结论。

显然国内外关于高管薪酬的业绩敏性的结论在早期的研究中存在不一致性,而近期的研究都表明了薪酬与业绩存在正相关的关系,并从新的角度研究了薪酬的其他特性。例如韦欣(2011)发现高管薪酬与垄断因素之间存在正相关的关系。方军雄(2011)从薪酬变动的不对称性研究上公司高管与普通员工薪酬差距拉大的原因,发现中国上市公司薪酬存在较为严重的尺蠖效应①。但目前的文献对管理层激励与公司发展能力关系的研究却很少,事实上研究管理层激励与公司发展能力却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三、相关的理论基础及提出假设

委托理论认为由于高管人员与股东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故会出现逆向选择甚至存在道德风险,这必然会导致较高的成本。为了减少成本,使人为实现委托人的最大利益而努力,委托理论认为要建立一种和公司业绩挂钩的薪酬激励机制,根据高管层的业绩表现来支付薪酬,也就是说公司的绩效越好高管薪酬就越高,从而高管薪酬与企业绩效呈正相关关系。一般我们把年薪制看作短期激励方式,把年薪制和高管持股相结合称为长期激励的方式,只有年薪制的短期激励方式可能会导致高管为了短期利益而牺牲长远利益。根据剩余索取权论,当只领取固定的货币薪酬时,管理层为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而努力工作的动力会很小。而长期股权激励措施会使高管拥有公司股权参与公司利润分配,这就促使管理层为公司长远发展努力工作。这样高管薪酬与企业的长期发展能力呈正相关的关系。因此我们提出以下3个假设:

假设1:高管薪酬与公司业绩变量(ROE)呈正相关关系;

可持续增长率代表了公司长期的发展能力,是对公司未来潜力的充分挖掘,能够反应管理层对企业投资机会的把握。因此,企业的长期发展能力的高低是公司管理层管理水平高低的体现,故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2:上市公司高管薪酬与可持续增长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根据剩余索取权论,长期股权激励措施会促使管理层努力工作,避免管理层的短期行为,因此本文又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3:剔除无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后高管薪酬与可持续增长率存在的正相关关系明显提高。

四、样本的选取与实证分析

(一)样本的选取及相关变量解释

本文使用的高管薪酬、公司治理、公司发展能力的数据主要来自深圳国泰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开发的中国股票市场研究数据库(CSMAR)。选取的是我国上证A股2007-2011年共5年数据,鉴于2012年的数据披露尚不完善,故没有纳入样本中来。剔除了金融行业的上市公司和数据缺失的公司后最终得到2650个样本公司。

(二)研究设计

为验证假设1,建立模型1:

为验证假设2,建立模型2:

为验证假设3,建立模型3:

(三)描述性统计

表2显示,2007-2011年期间我国上市公司高管年薪前三名的平均薪酬为1526676元,这显然高于1998年首次公布薪酬时的状况(平均年薪为40900元,见李增泉(2000)),这是我国经济增长和薪酬制度改革的结果。

通过表3相关性分析的结果可以发现薪酬变量与大部分自变量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且高管薪酬与企业绩效变量ROE、可持续增长率呈显著正相关的关系;自变量中除ROE与SGR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外(0.738),其他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都很小,而本文是将这两个变量分别放入两个模型中检验其各自与高管薪酬的相关性,故模型中的自变量之间存在自相关的问题很小。

(四)实证分析的结果及对结果的分析

回归分析的结果见表4。

表4显示的结果验证了假设1:高管薪酬与公司业绩变量(ROE)呈正相关关系,且方程的拟合度较好,调整的R2达到了24%的水平;各自变量的VIF值都远小于5,根据判断标准方差膨胀因子VIF值大于5或10时会存在共线性问题,可知模型1中存在共线性的可能性很小;模型的Durbin-Watson非常接近2,可知自变量与残差项存在相关问题的可能性很小。

表5显示的结果表明:上市公司高管薪酬与可持续增长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高管薪酬与可持续增长率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639,因此可知现阶段我国高管层的薪酬激励是考虑到公司成长性问题的,假设3得到了验证。

表6显示的结果表明:剔除无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后高管薪酬与可持续增长率存之间的正相关关系明显提高。由原来的0.639提高到了0.953,因此实施股权激励后高管薪酬与可持续增长率的相关性会更强,股权激励可以很好的降低成本。

五、小结

本文验证了高管薪酬与企业绩效正相关的关系;验证了我国的高管薪酬与公司可持续增长率呈正相关的关系,而且剔除无股权激励的公司后两者正相关的关系更强,这表明实行股权激励后高管层会更加关心公司的发展能力,而不是一味的追求短期利益。

注释:

①“尺蠖效应”通常用来描述权责不对等的情况下权势者对运作方式调整的结果:在任何运作方式的变更中体现出“选择性适应”功能,导致权责不对应状况在一次次变更中不断“循环放大”,无论“收”还是“放”,就好像以一种一伸一缩的方向行走的“尺蠖”(方军雄,2011).

参考文献:

[1]Peng,M.,W.and Luo,Y.,2000,“Managerial Ties and Firm Performance in a Transition Economy:the Nature of a Micro-macroLink”,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43(3):486-501.

[2]Bebchuk L.,Fried J.and Walker D.,2002,“Managerial Power and Rent Extraction in the Design of Executive Compensati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Law Review,69(3):751-846.

[3]Leone A.,Wu J.and Zimmerman J.,2006,“Asymmetric Sensitivity of CEO Cash Compensation to Stock Returns”,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42:167-192.

[4]魏刚.高级管理层激励与上市公司经营绩效[J].经济研究,2000(03):32-39.

[5]李增泉.激励机制与企业绩效——一项基于上市公司的实证究[J].会计研究,2000(01):27-30.

[6]陈志广.高级管理人员报酬的实证研究[J].当代经济科学,2002(05).

[7]张俊瑞,赵进文,张建.高级管理层激励与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相关性的实证分析[J].会计研究,2003(09).

[8]辛清泉,谭伟强.市场化改革、企业业绩与国有企业经理薪酬[J].经济研究,2009(11):71-73.

[9]陈晓红,李玉环,曾江洪.管理层激励与中小上市公司成长性实证研究[J].企业管理,2007(07):134-135.

[10]方军雄.我国上市公司高管的薪酬存在粘性吗?[J].经济研究,2009(03):110-111.

[11]韦欣.我国垄断行业高管薪酬实证研究[J].财会通讯:综合,2011(9).

[12]张昉,陈良华,张越.薪酬激励嵌入审计对内部资本市场效率的影响[J].管理科学学报,2011,14(08):46-48.

[13]方军雄,高管权力与企业薪酬变动的非对[J].经济研究,2011(04):107-111.

[14]孙志葳.我国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2.

管理思想的发展范文5

河北省毗邻京津,长期的京畿大省位置,形成了稳定压倒一切的思维,这种稳定任务的长期存在,更使这种稳定思维趋于保守。解放思想,必须调整稳定思维,化静态稳定为动态稳定,变消极稳定为和谐稳定。

没有一个稳定的环境,发展就无从谈起,从这个意义上说,“稳定压倒一切”的说法有其针对性。但如果一味强调稳定,而忽略了发展,不重视通过发展消除社会中的不稳定因素,长期的稳定也不能持续下去。所谓稳定,只能是发展中的稳定。

近年来,由于贫富分化、腐败以及部分领域改革滞后引起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不断增加,社会稳定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地方不是通过改革和发展解决出现社会中不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而是以维护稳定为名,千方百计压矛盾捂问题。本来是一种正当的公民权利行为,一些地方政府制定“稳定一票否决权”的初衷本来也是为了督促基层尽快解决上访群众的问题,但结果却成了一些地方压访、、控访的动力;舆论监督本来有利于督促政府部门更好地依法行政,但有些地方同样是以维护问题为由,千方百计地干涉、压制、阻挠、收买正当的舆论监督;政务公开、信息公开本来是有利于各级政府推动权力公开透明运行,推进民主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但有些地方仍是以维护稳定为由,实施选择性公开,把“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的原则在实际工作中变为“不公开是原则,公开是例外”。

管理思想的发展范文6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创新;特征;原则;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 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297(2008)07-094-02

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是指在一定思想理论的指导下,经过长期的管理实践而定型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结构及其配套的实施策略。而模式是对系统内部起主要作用的结构性元素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论抽象与概括。作为一个系统的“骨架部分”,只有将一系列的要素“填充”进来,才能使系统血肉丰满起来。因此“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既可以预先“设计”与“塑造”,又可以在系统具体运行中,不断地对“主要元素”进行相互调配与定位,以重塑模式,完善系统。模式的生命力就在于能否不断地开拓创新。新时期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所以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高校管理实现有机的结合,不断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开拓创新,将直接影响到整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力度和深度,关系到能否真正发挥高校各个系统的整体合力,把思想政治教育工巷作落到实处。因此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模式,把握其规律性,对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的弊端

第一,传统的思政工作是建立在“高校权力型模式”的基础之上,把大学生作为单纯的受体,把贯彻执行上级的指示和要求作为主要信息源和工作第一推动力,评价工作效果的好坏,不是由学生而是由高校领导阶层作结论,是以服从为天职而非服务为天职的。这种外生型的工作动力机制和核心目标的错位,使思想政治工作偏离了教育规律的正确轨道,缺乏内生的动力,缺乏鲜活的生机,难以形成深厚广泛的群众基础。当代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应当是高校与大学生相互作用、协同的一个互动的过程。

第二,旧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缺乏创新能力,主要表现在:教育内容脱离实际,一些思想道德规范还停留在计划经济阶段,宣传至高、至上、至美的思想道德境界,与市场经济条件下大量的新事物、新思维、新观念存在巨大反差;教育方式单一,方法老化,还没有摆脱那种“我说你听,我打你通”的单向灌输的教育方式,针对不同的人群,缺少灵活多变、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方式方法;教育和管理手段落后,网络工具和其他一些现代化的宜传教育手段还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同志曾经指出,创新是“一个政党永葆青春的源泉”。党的思想政治工作要保持活力,发挥强大的作用,必须加强机制建设,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

第三,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以解决问题为最终指向的教育,它强调对人们的思想问题进行调查、分析,进而提出解决方案。这种教育属于事后教育,是以思想问题的发生和存在为前提的。在纷繁复杂、千变万化的社会现实面前,这种教育的滞后性充分显露,其职能与当今社会现实的要求不相适应。这就需要从管理层面对思想政治教育作出调整,既针对已存在的思想问题,又能正确地判断人们思想的发展趋势,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体系,实行超前性教育,把问题消灭在萌芽阶段或防止问题的产生。

二、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特征

(一)民主性

当前我国已经基本上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国家。在这一进程中,人的主体性明显增强,对社会文明、政治民主的要求日益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是人对人的管理,即使是对物的管理,其最终成果也要落实到人的身上。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应该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必须充分发挥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这就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是一种民主性的管理。

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全员共同参与、管理和自我管理相结合、充分发挥各自主体性的管理活动,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民主性特征的体现。

(二)开放性

首先,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处于开放的信息时代,各种信息急剧增长,传播信息的工具、渠道非常之多,获取信息具有面广、量多、速度快的特征,对人的思想行为的影响作用日益加强。如果管理者中封闭的方式进行管理,总是让自己处在一种信息不对称的地位,摸不准被管理者的思想动向和行为规律,显然不可能收到实效。因此,必须坚持开放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

其次,现代管理理论认为,任何一个组织的有效管理都是一个封闭与开放相结合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既要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系统内部的计划、组织等工作,更要考虑到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影响因素,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和外界一切有利条件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三)创新性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面对的是全球化、信息化、多元化的社会背景。尤其在社会转型期的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成分、经济利益、社会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形式等日趋多样化,给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带来大量新情况、新问题。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传播,促进了国际思想文化的交流,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提供了鲜活的思想和事实材料。所有这些,均要求打破传统的运作方式,突破原有的框架和经验模式,改变内容单调,形式刻板,缺乏创意和活力的管理。要求构建一个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层次结构合理、体系开放的创新型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

三、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原则

(一)目标管理遵循阶梯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遵循目标的阶梯原则进行目标管理,目标管理的效果就会增强,效率就会提高。根据社会的需要和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较高的目标追求,对于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力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目标无论多么远大,都必须一级一级、一步一步地去实现,这就构成了接近目标的层层阶梯。在现实中,我们将目标的实现过程划分为若干层次,使它呈现阶梯形,然后由低到高,逐步去实现。阶段性目标降低了前进坡度,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计划管理的层次性原则

计划管理是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一项基本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综合性的复杂工作,牵涉到方方面面,因此总是要现实地、分层次地探讨问题和解决问题。计划对不同层次的管理者应提出不同的要求,如领导决策者在科学决策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政策保证;职能部门则应着重于制定完成计划的各种操作规划、工作方法和时间安排等。可见,计划的层次性是思想政治教育计划管理的重要内容,是保证计划得以顺利实施的内在因素,应予以高度重视。

(三)思想政治教育决策的原则

1、目的性原则。思想政治教育决策目的的提出必须依据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目的和任务。思想政治工作最根本的目的和任务,就是提高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能力。

2、系统性原则。系统性原则主要包括整体性原则、动态性原则和层次性原则等。

思想政治教育决策必须坚持系统性原则,这是因为: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决策的主体是一个多因素、多层次的动态系统。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决策的客体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只有坚持系统性原则,对各种影响因素作综合考察,才能做到立足现实,面向未来,统观全局,作出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决策。

3、联系性原则。联系的观点是辨证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事物之间、事物内部诸要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思想政治教育决策过程中,必须坚持联系性原则,正确地处理内部和外部的联系,正确地处理各种复杂的关系,做好统筹兼顾,全面(“全面”与“全部”)把握。既不能片面地夸大某些因素的作用,也不能忽视某些因素的作用。

4、预见性原则。坚持预见性原则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强调科学的预见性,可以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决策者的未来意识,有助于他们遵循人的思想活动发展规律,对人们思想活动发展趋势和未来的思想状况进行科学预测,从而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并选择合适的行动方案。其次,由于人的思想的可变性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复杂性,在决策方案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突发性的影响因素。对于这些因素,如果事先早有预见,制定了应对方案和措施,那么在决策和实施中就会处于主动地位,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

5、可调性原则。可调性,是指决策具有可调节性、伸缩性或灵活性。坚持可调性原则,主要是为了应付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出现的突法性的偶然因素而在决策时留有余地,避免因缺少灵活性而导致整体决策失败的情况发生。

四、以学生为本,创新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

(一)树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服务”理念

新时期高校教育要以学生为本,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要位置。坚持把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教育与管理相结合。把思想政治教育融于学校管理中,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新途径、新办法,努力体现时代性和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实效性。树立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服务”意识,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构建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

所谓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是以生活世界理论为基础的教育理论或教育哲学思想。它以生活为中心,强调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要遵循理论性与生活化相统一的原则,关注人的生活世界、提升人的生活质量、引导人确立良好生活方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形态。

首先,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由课堂型向生活化转移。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强调理论灌输,集中的课堂学习和书本知识学习,可以说是一种静态的教育、死的教育。静态的教育往往具有滞后性。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强调教育活动紧密结合当代社会的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学习主体的日常生活实际,以生活为中心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

其次,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由支配型向互动型的转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教育主体支配教育课题的过程,教育主体垄断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权,教育客体成了被动接受的“知识容器”。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强调以受教育者为本,注重在生活实践中引导他们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与理想信念。

第三,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提升生活质量的教育形态。它不仅关注、重视人的精神生活,同时创设了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情景,这种开放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是在日程生活世界中进行。可以说是创设了一个“合乎人性发展的环境”。

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而不是为了在生活世界中加强对人的思想钳制。因此,这种教育在原则上强调平等与和谐,方法上注重启发与引导,内容上强调理解与包容,从而突出其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并最终促进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

(三)加强队伍建设,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育格局

首先,要树立一支以专职政治辅导员和兼职班主任为主体的专兼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突出政治素质,优化队伍结构,形成相对稳定,工作成熟,内涌升华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队伍.对这支队伍要做到充分的信任,进一步明确责任。提高业务能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从而使他们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

其次,要贯彻“三育人”方针,逐步建立专业教师导师制。使专业教师既教书育人,又能以良好的学术研究精神感染人,教育人。在高校教师中树立言传身教。为人师表的良好教育棋式。通过广大干部、“两课”教师、辅导员以及全体教师发挥其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格局,取得综合效应。

参考文献

[1] 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 乔海彬, 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创新与发展[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2).

[3] 徐建南,施向荣. 思想政治教育:大德育视野下的社会管理方式[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7,(06).

[4] 杨鑫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 20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