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建设理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态建设理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态建设理念

生态建设理念范文1

关键词:生态文明;生态省;建设

中图分类号:F0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3006701

1生态省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省建设起源于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不可持续性的反省,本质上还是一种以满足人类需求为先的发展理念,没有把自然看成价值主体,是一种以物质文明建设为主要目的的发展方式,其理论指导思想具有明显的局限性,理念落实在对过去发展模式的否定上和遗留问题的整改上,并没有从根本上形成一种解决人类系统与自然系统协调融合的综合体系,发展维度停留在现时性上,未充分考虑未来性,同时许多生态省建设口号响亮,但是践行不足,“生态”二字没有得到体现,因此,生态省建设迫切需要寻求先进理念的支撑。生态文明建设是一种人类迫切改变自身发展需求以期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种文明理念,它指导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包括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等,是拥有充实内涵的理念,不仅关注人类本身,更体现出自然的主体性,不仅充分考虑到当前的发展,也为未来后代子孙的发展提供了永续动力。因此,在生态文明理念的的指导下推进生态省建设,对于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在生态文明理念下,推进生态省建设

2.1建立和完善生态文明建设规划

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的建立和完善,有助于生态文明建设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对于指导各地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同时规划的制定将生态文明理论与地方实际情况有机结合,从而形成较为系统和完善的生态文明规划建设体系,进一步深化生态文明建设。

2.2巩固生态建设成效,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早期开展生态省建设的几个省区,依靠环境资源的独特优势,把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生态产业的发展、生态文化的弘扬和普及有机的结合起来。几年的实践证明,我国已经形成了一条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三赢”的有效途径,生态建设成效显著。将生态省建设提高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用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指导生态省建设,既巩固了生态建设的成效,同时也提升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3高起点、高标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坚持生态文明的理念,高起点、高标准地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用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统领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贵州省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明确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通过建设生态文明,为贵州省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重要的动力;通过建设生态文明,激发全省各族人民保护青山绿水、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建设生态文明,发展生态产业和资源节约型产业,为贵州省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时实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实现了现有文明的整合与重组,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3在生态文明理念下建设生态省的对策建议

3.1在生态文明理念下转变生态省观念

(1)进行生态文明意识教育。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创建活动,实施生态文明团队活动实施方案,在全省广泛开展生态文明机关、企业、学校、社区、村镇创建评选活动,通过生态文明创建活动对广大群众进行生态文明教育,使人们自觉地承担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和义务,同一切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作斗争。

(2)开展生态文明学习活动。开办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专题讲座,定期邀请生态环境研究专家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主题报告,动员各部门人员认真学习;普及生态文明建设读本,帮助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了解和学习生态文明知识,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并对生态经济建设的实践与探索进行总结,提出对策建议;成立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研究中心,开展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循环经济、旅游经济等方面的研究。

3.2在生态文明理念下建立生态省生态经济

(1)搞好生态环境建设。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的环境安全体系。确保水源水质,减少工业污染、生活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实施水体生物净化工程和生态修复工程,保证居民饮用水安全;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对企业进行清洁能源改造,严格控制机动车排气污染,为居民构建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搞好林业绿化工程,进行绿色通道建设。

(2)推进生态经济建设,建立三大生态产业体系。推广生态农业技术,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延伸生态农业产业链,建立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清洁生产,采用清洁能源,进行绿色建设,开发环保产业,大力开发和推广先进适用技术,进行节约、替代、循环利用资源和治理污染,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生产模式、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重点推进生态服务业,建立生态服务业行业标准,贯彻落实生态文明理念。

3.3在生态文明理念下推进生态省体制转轨

(1)建立健全生态文明相关法规保障体系。针对当下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无法可依或者是法律依据不明晰的问题,全面建立健全地方性法规、政府行政规章、政府规范性文件等法规保障体系,依靠法律的强制性规范生态省各项工作的展开。

(2)进一步解放思想,积极探索生态文明理念下生态省建设的体制机制创新。目前我国在环境治理、产业转型等方面不断的创新体制机制,以期加大建设力度,提高建设成效。但是在生态文明理念下转变当前发展格局是个长远且艰难的任务,必须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不断的进行体制转轨和机制更新,形成阶段性的体制机制良性更替,又好又快的实现社会转型。

(3)推进机构调整,建立服务型政务中心。地方机构办事能力和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先进观念推行的成败。因此要调整当前不合理的机构设置,转变政府开展工作的理念,推行服务型的政务中心,公开、公平、公正的处理生态建设、经济发展、人民生活间存在的矛盾,从人民、社会、自然的角度考虑利益分配机制。

(4)鼓励政府、社会组织和公众三方良性互动,确保生态文明落实。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政府充当的是引路人的角色,要鼓励民间生态组织、环保技术创新企业的建立,完善公众监督体系,实现三方互动,逐渐转变为以社会组织为主导、政府保障运行、广大人民监督的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体系。

3.4在生态文明理念下实现生态省社会转型

(1)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加大生态文明宣传力度,鼓励各单位、家庭树立生态文明的新型消费方式和生活理念,倡导进步的生态意识、进步的生态心理、进步的生态道德,体现人与自然平等、和谐的价值取向,从身边做起,从自身做起。

(2)为建成生态文明理念下的新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注重于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生态文明主张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这就迫切需要建立有效且公正的利益分配制度和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从关系人民切身利益和长远发展的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房等五大方面着手,改善现有不公平的社会状况和不完备的社会体制。

生态建设理念范文2

最近,一个关于“水、污水、废水”的环保产品交流会在德国慕尼黑举行,会上来自世界各地的参展单位展示了其所在国家在水管理方面的环保新理念。其中,弗劳恩霍夫协会关于未来城市防洪与水生态的展厅,向世人展示了在未来气候变化的条件下,城市如何管理和保护水、能源和环境。

展厅展示了一个新的城市水与能量相互转化的理念,这是一个现代化、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该理念将在3年内在德国的鲁恩城实施,参观者可以通过展厅的数字模拟平台了解项目实施后的效果。

研究人员将水基础设施列为“不规则”系统的范畴,例如水管、污水系统和蓄水设施等都属于“不规则”系统,这样的系统要根据不同的老化情况进行更新。托马斯・布朗是弗劳恩霍夫协会的科学家,他说,市政的污水的收集和处理系统一般70年需要更新一次,而公寓的浴器则可能30年就需要更换一次,未来城市的水基础设施也需要考虑这一点。

生态建设理念范文3

[关键词]生态文明;新型城镇化;城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0-0219-01

一、概述

1.中国城镇化取得的成绩

众所周知,中国十三亿人口,农村城镇人口占据了大部分。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城镇化为我国的工业和服务业等行业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尤其在改革开放后,进入城市找工作的农民就达5亿之多,这不但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等经济难题,还为需要劳动力的地区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大力助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这些年来,城镇、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以及家庭收入明显得到提高,城乡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也明显获得增长,城乡居住水平和住房保障能力得到加强,城乡居民的居住水平获得改善,生活质量也有了大大的提高。

2.中国的城镇化存在的问题

我国通过城镇化建设虽然拉动了大部分地区的经济增长,中东部地区的经济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但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背后,一些问题正在日益凸显。

例如城镇化的确加大了中东部与西部地区的发展差距,与中东部相比,西部农村社会保障水平较低,公共设施发展不均衡,西部地区进入城市的农民工大部分没有与城市居民一样享受同等待遇的机会,快速的城镇化,会造成西部某些地区的盲目城镇化建设,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也会加速生态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消耗,有些地方也会造成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造成城市公共资源过分集中而乡镇地区得不到同等的享受和对待,例如某些地区城内交通拥堵而乡镇却没有一辆公交车这种情况。

当然,不恰当的城镇化引发的问题不止以上笔者所列举的部分,还包括城市能源消耗巨大,垃圾、生活污水的排放导致的环境污染等问题,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已经成为威胁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严重阻碍。

二、生态文明的定义及特征

1.生态文明的定义

十报告对生态文明的定义是: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

所谓的生态文明,指的是“工业文明之后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遵循着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准则,生态文明建设是将来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必然形式,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方向,同时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2.生态文明的特征

生态文明从根本上作为一种文明类型,改善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提高人类的生活水平和经济基础是生态文明这种类型的基本前提,它表现出来以下几点特征:首先是它作为人类文明史上最高级的文明类型,是其他文明类型无法达到其高度的;其次,建设和谐社会,促使人与社会、自然和谐相处是生态文明的最终目标;再次,道德性和科学性特征是其他生态文明区别于其他文明类型的文明。

作为一种高级文明类型,生态文明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态文明建设和发展要求对待自然的态度是尊重、顺应、保护以及合理开发,而非以前人类社会存在的征服自然、过度开垦自然,也不是单纯、消极被动地顺应自然转而被自然征服,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和谐的,人类应该积极主动、自觉地适应自然,人与自然就应该像是兄弟和朋友的关系;

其次,生态文明作为不同于传统农业文明和近代工业文明的一种文明形态,它的境界绝对高出其他的文明类型,打一个比方,农业文明若是黄色文明,工业文明是黑色文明,那么,生态文明就是绿色的文明;

再次,生态文明作为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态,并不是单纯的节能减排、保护环境了,而是把生态建设与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经济建设融为一体,以此来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形态。

总之,保证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确保社会经济、自然环境等各方面实现持续性发展是生态文明的目标。

三、新型城镇化建设体现的内涵

十会议上,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布局已基本得到明确,所谓的布局,就是结合政治、文化、经济、生态以及社会等方面融为一体的基础上建设新型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所体现出来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人的层面上实现城镇化。

在人的层面上实现城镇化主要是针对农村人口中的部分转移人群,让他们脱离农村转而朝着市民化方向发展,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难以想象的困难,要克服这些困难,除了人们自身的努力以外,还需要政府及相关部门参与调控,将城镇内的部分常住人口纳入到城市公共服务体系中,一步紧接一步,让这些人的基本权益得到保障,例如在他们的子女上学、住房、医疗保障等方面给予帮助和帮忙解决;

第二,推动农业与工业朝着现代化、智能化发展是新型城镇化的目标;

第三,协调城乡关系,推动农村与乡镇的可持续发展是新型城镇化追求的合理布局;

第四,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和目标是建设结合低碳型、环保型、高效以及智能为一体的新型城镇,最大化地利用有限的生产空间,使生活达到温馨宜居的效果。

四、生态文明理念下的新型城镇化的建设

1.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生态文明之间的关系

任何事物都存在两面性,城镇化也不排除在外。笔者在文章之前也已说过,尽管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带来的作用力十分巨大,但同时也存在着各方面的负面影响,针对正面的作用力,政府及相关部门应该加以鼓励,但是对于城镇化建设中出现的负面影响,则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限制和制止,就目前全球及我国的形式看来,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生态文明理念下的新型城镇化建设。

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生态文明之间的关系,一般情况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生态文明之间是共存亡的关系,这两者必须同步进行才能推动新目标的持续发展;

其次,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需要生态文明建设的推动;

再次,新型城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只要实现和谐发展,那么在将来的城乡建设中遇到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这两者的和谐发展是解决城乡建设问题的主要保证;

最后,发展的目标是生态文明,新型城镇化建设是达到目标的过程和手段,新型城镇化建设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相应的服务。

2.生态文明理念下的新型城镇化建设

生态文明要形成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共生及可持续发展是人类文明进程的最终目标,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宗旨。在生态文明理念的作用下,相关部门应该对之前的大城市化战略进行自省和思考,将城镇化的中心放在中西部地区的一些地级城市、县城,推动以人为本的小城镇发展战略,做到以城带乡,对城乡矛盾和问题能够很好地解决。

五、总述

城镇化需要追求的目标是新型城镇化,新型城镇化也是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在生态文明的理念下建设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目前城镇化的发展重点和基本目标,生态文明与新型城镇化是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监督的关系,通过正确的科学方式探讨生态文明理念下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是我国目前所急需要做的事。

参考文献

[1] 彭万力.新型城镇化发展必须坚持生态文明理念[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3,35(35):21.

[2] 沈清基.论基于生态文明的新型城镇化[J].城市规划学刊.2013,01

(01):29-36

[3] 肖健.生态现代化理论对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借鉴意义[J].浙江统计.

2008,15(5):14-16.

[4] 王新燕,赵洋.以生态文明思维推进中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科学意义[J].求实.2014(4):57-60.

生态建设理念范文4

论滨江新区的建设理念

学习和借鉴

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成为21世纪城市规划领域发展的核心,只有生态的城市才能可持续鏖战。结合此次滨江新区专家的意见,设计单位成果的汇报,以及我市的实际自然情况,总工办以打造松原市生态城市示范区的观念,从生态城市经济,生态城市社会,生态城市环境,生态城市文化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 生态城市经济

滨江新区中,经济的发展应以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为首要条件,采用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消费、交通和住居发展模式,实现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推广无污染产业和高薪科技产业。对于经济增长,不仅重视短期数量的增长,更追求可持续、长期的发展。在具体的实施上,遵循三、二、一的城市发展原则,新区的经济以第三产业为主。以不专业的眼光看第三产业中十一类行业,排除国营处垄断地位的,地理、环境、人力资源等条件不允许的,以及难以走出松原做大做强的,发现有以下几种可能符合滨江新区中,经济产业的发展,即:现代物流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房地产业,文体娱乐业以及随着现代物流业可发展起的批发和零售业和文体娱乐业相关的专项技能教育业。其中,尤以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文体娱乐业应加大政府引导力度,一是因为松原地理位置上距离此两种行业的中心城市较远;二是此两种行业都是高等教育的普遍学科,人才广泛,家乡此两类人才众多;三是此两种行业起步低、见效快、可持续发展,且周边城市尚未形成局部行业中心。

二 生态城市社会

滨江新区的建设,将使松原历史性的第一次拥有了市区内建设完善的旅游场所,这里将迎来越来越多的市民和外来观光者,各位知道,一个旅游业繁荣的地方,首要的问题是环境的保护。要求人们拥有自觉的生态意识和环境价值观,以及相应的文明和守序,因此,人们的精神文明建设也应加快步伐,这也要求相应政府部门对滨江新区范围内,加以更有效的限制和引导力度,将滨江新区中的精神文明建设作为重点,日后,人们在滨江新区会真切的体会到环境保护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在全市范围内,精神文明建设程度也会相应提高,与自然环境、经济、历史文化共同协调发展。规划人都有着较高素质,在此倡导我们规划人在滨江新区建设之际,在精神文明方面做出表率作用。

三 生态城市环境

提高资源的再生和综合利用水平,节约能源、提高热能、水源利用率,使用新型能源,提倡大力使用无污染能源。在具体的建设上应遵循环境政治与土地开发相结合;资源利用与旅游开发相结合;堤防改造与道路建设相结合;景观建设与功能性建筑相结合,力求环境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与景观的创新,突破传统的求高、求大的创新误区,使滨江新区成为以功能性建筑景观为点,街景、堤景、绿地湿地景观为线,环江成面的独特景观社区。

松花江每到晚上,江面一片漆黑,让想观赏夜景的外地游客大失所望,还给市民出行、活动带来不便。

水资源利用方面,生活用水双循环体系,

夜晚的光污染,在设计之初就将防护光污染考虑进来。道路与景观相结合,以绿化带等设施防止临街景观的防噪音、防粉尘。区内临街建筑较多,也应对进入区内的车辆总重作出限制。

太阳能-风能

江滨亮化,尤其江北的滨江景观带,沿岸景观已经形成,但亮化程度还不够,部分区域只照明,无亮化,对沿岸及江面辐射不够,灯光颜色单一。应以多种颜色的射灯、地灯、草坪灯、高杆灯、激光射灯等,将沿岸的路面、绿树、草坪、江面统一协调的进行亮化。

漂浮式沿江拦污网-漂浮物和江畔旅游垃圾,经济上远低于清理江面,浮漂设置为微型悬浮发电机,拦污网在夜晚标示出水岸安全线,

白天繁华动中取静、夜晚宁定不失恢弘,动静有序的无污染区域。

景观的功能性,观赏性与能源相结合

游船能源政治,防止旅游业发展起来,江水被污染

四 生态城市文化

在座的各位都走过很多城市,一个城市不论经济发展的如何,历史和文化一直是城市知名度和旅游业发展的基础,也是市民自豪感和自信心的源泉。同时,一个经济发展速度快,新兴的城市,往往都面临着历史、文化、精神文明的发展与经济发展不协调的问题。例如深圳,从一个小渔村成为经济之都,因为文化的匮乏被称为文化的沙漠。又如东莞,经济第一强镇,空有行政中心广场这个亚洲第一广场,即使在周末,游客也难以超过千人。历史、文化的开发,不只是开发本土旅游经济,也是让市民在生活中注意到松原的历史和文化传承,并因此感到作为一个松原人的骄傲和自豪。在这方面,松原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据确凿史书记载,松原有着2117年的塞北文明足迹,也有着近千年的中华文明传承;有着基础广泛的汉文化,也有特色鲜明的少数民族文化。松原的文化不仅是满蒙文化等少数民族文化,也不是局限于

生态建设理念范文5

【关键词】绿色生态;建筑设计;理念;

我国的经济迅猛增长的同时,建筑业的发展也在蒸蒸日上,为了保证人们的使用需求,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不但要考虑其实用性,更要考虑其环保性能,因此,为了建筑行业的长久可持续发展,降低建筑施工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建筑设计师必须从设计入手,实现绿色环保与建筑设计相契合的方式,有效降低建筑过程对环境的影响,同时在新型建筑节能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上,更优质地降低能源的损耗,通过对可再生能源的利用,达到节能降耗、绿色环保的作用。

一、绿色生态建筑设计的概念及特点分析。

绿色生态建筑是将建筑物作为一个高效运行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之内,通过建筑室内与室外的设计方式,融合环境和生态内涵,在建筑业不断拔高的视域下,以绿色环保为理念,以节能和对可再生能源(光能、热能、太阳能、风能)的开发利用,体现建筑与生态的完美结合;同时,建筑还要考虑周边的社会环境、艺术环境和物质环境,以循环共生的观点,体现建筑与环境的自然平衡。

1、节能降耗的特点。由于我国传统的建筑设计中没有考虑节能的因素,出现了建筑过程中的高能耗和高污染的恶性后果,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因而,在新型的绿色建设设计中,节能降耗的目标被首要提上了设计规划当中,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进程当中,人类对可再生能源进行了深入的开发和利用,如对风能、太阳能、水能等,因其可再生能源的低碳化指标深受人们的喜爱,适合用于建筑设计内容中,为建筑设计提供动力和支撑。【1】

2、建筑设计中环保性的特点。绿色建筑设计提倡全寿命周期、全过程的绿色环保特点,首先,在建筑用材的方面,以考虑绿色环保型材料为主要出发点,尽量选用可再生的建筑材料,在大力推广环保型建材的基础上增加人们居住的舒适性;其次,在建筑施工技术的采用方面,采用环保的高科技手段,诸如:室内环境控制技术、照明技术、智能化系统等。这些新型的研发技术,都进一步提高了建筑施工过程中的技术含量,增加了环保技术新内容;再次,空间环境的合理利用,在土地资源极为有限的前提下,如何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进行深度的开发和利用,是建筑环保设计中要考虑的问题之一。要使建筑与周边的环境相融合,在资源优化配置的基础上,尽量降低建筑用地,实现建筑空间的合理布置,创造建筑工程的价值最大化。

3、建筑设计中地域性的特点。为了满足人们居住的舒适度和实用性需求,环保建筑设计内容必须与当地地域的气候、环境特点相适应,不能脱离当地的地质条件、人文风貌的特色,避免建筑过程的“浮华化”现象,要重点体现当地的地域风貌和人本特色。

二、绿色生态建筑设计实现路径的方案探讨。

绿色生态建筑设计必须以环保节能技术为重要手段,通过节能技术在设计和围护结构中的应用,实现室内与室外的建筑设计内容。

1、建筑形态设计领域内的节能技术应用。任何一个建筑物的设计方案都至关重要,建筑物的规模、朝向、外形及功能都对整体建筑工程的能耗有直接的关联,从建筑的外形而言,梯形系数越小,则外表面积越小,对于建筑的空调采暖系统的能耗就越小;同时,鉴于曲面建筑的热耗低于直面建筑的技术理论,在设计阶段,要采用相应的节能技术,尽量减少建筑外形的凸凹变化曲线,而采用规则平面的外形构造;另一方面,要控制建筑物的层高,以相对较小的外墙面积降低能耗。【2】

2、建筑外墙设计的绿色环保方案应用。为了减少能源消耗,外墙设计尽量采用自然光线,在良好的照明条件下,实现室内空间环境的热稳定;在用材方面,尽量选用隔热砖替代粘土砖;在建筑围护方面,选取运用镀膜的玻璃,提高室内的热稳定性;在建筑物的气密性设计方面,可以适当采取灵活的隔热装置,用以减少室内外的热交换;在建筑物的电气设备使用上,选取智能化系统的感应装置,有效地利用电源自动开关装置,节约电能;在建筑绿色生态设计的用水方案上,结合当地的排水系统构造,对建筑物的污水进行集中排放处理,不得随意排放污水,造成水环境污染。

3、建筑室外绿色生态环境的方案应用。建筑室内与室外环境要体现相融合的设计理念,加强周围环境的绿化,创造良好的微气候,在保护现有绿地的基础上,扩大草坪面积,种植高大的乔木用以吸热和净化空气,铺设格状的地砖,可以渗透性地进行生态铺地建设,并引入“土地空间化”的概念,对建筑的立体表面进行环保绿色设计,诸如:阳台绿化、外墙绿化、屋顶绿化等,使新型的绿色设计理念融入到设计当中,以借景、组景、分景和添景的不同设计手法,营造生态和谐的绿色建筑环境。【3】

三、结束语。

在绿色生态主流设计的理念引领之下,高品质、可持续的绿色生态建筑设计已渗透建筑的全过程,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实现各项功能,现代建筑在满足人们的住房的需求状态之下,更加注重节能环保的绿色新型理念。通过与节能技术的建筑性应用,完成建筑模式的重大变革,改变传统建筑中对资源和环境的高污染、高浪费的弊端,用建筑与生态和环境的高度融合,经过科学的规划,进行低碳、环保的技术优化,实现绿色生态建筑设计的实用。

参考文献:

[1] 刘向兵. 绿色生态建筑设计思路探索[J]. 科技与企业. 2012(17)

生态建设理念范文6

关键词:生态理念;可持续发展 ;建筑设计 ;绿色建筑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A

一、 前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态环境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建筑行业也逐渐向绿色建筑发展,而在建筑业行业里灌输生态理念,并运用到建筑设计方面,不但提高了建筑在规划、设计、施工、运行维护和拆除或再使用的全寿命过程中的绿色程度,也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二、 生态理念的含义和发展

生态理念,顾名思义就是需要人们运用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来看待我们的生活环境,尊重自然,一定程度上减少工业污染以及保护野生动物,这是对自然界的尊重。生态理念的建筑设计,需要可持续发展来引导,以自然,建筑和人为首要前提来实现最佳的三者和谐统一。以人为本构建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以自然条件为前提打造健康的绿色生活。虽说这一理念本质的出发点是美好的,但新事物的产生刚开始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我国生态环境的基本国情是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破坏速度远远超过治理速度,许多生态问题都在困扰我们如:水土流失、沙漠化扩展、地下水位下降等等都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严重的损失。因此在建筑设计规划上,应该尽量克服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保护这两者之间的矛盾,但某些开发商注资开发某一块地的实质目的为了盈利。不可否认的是社会的确会有一部分人在努力实践这一理念,虽然所占比重不大但也让我们看到发展趋势。例如住宅区的景观设计,开发商在设计时就做好了小区内部的系统规划,花园绿化,道路绿化,屋顶绿化等等,并且注重借景,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加入人工创意使得绿化布局在层次和风格上与建筑物交相辉映。而绿化也发挥其自身隔音降温,防风防尘的作用。

三、 在居住区建筑设计中的生态理念

现在的居住区要求健康舒适的绿色环境,城市建筑提供的绿色健康的生态理念很好地迎合了当下居住区的要求。必不可少地利用可持续发展战略,最大程度地实现自然、建筑、人三者之间的和谐统一。

因此在居住区里为了要使室内要有良好的采光、通风使之达到热、光、声都为舒适的标准而需要很好的控制室内空气中的各种化学污染物的含量。而对于外环境而言,为了使建筑和环境相结合,营建所需的绿色环境如乔木灌木的种植,水环境如人工湖等等,有能力的甚至可以做到山光水色,鸟语花香的程度使之更相融为一体。

生态理念也强调高效节能,我国是一个人口基数大且生产力分布不均的国家,面对这样的现实情况,我国在"城市化"发展迅速使得我国居民的住房需求居高不下,但是房屋投入使用后所带来的环境问题给生态环境带来很大压力。我们所制造的生活垃圾以及我们日常所需要的用水,用电,各种家用或企业消耗的能源都让我们深刻意识到采取环保行动已经迫在眉睫。一味的向自然环境进行索取最终受害是我们自己,因此应该将节约能源和环境保护两方面结合起来实现人与环境相协调的局面,因此可以节约某些资源如建筑材料、减少废气物的污染,北京连日阴霾的天气便给我们敲醒了警钟以及建筑材料的可降解和循环使用等等的环保性能。利用科学技术实现“三废”朝无害化和资源化发展。

四、 在工业区建筑设计中的生态理念

除了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居住区的建筑外,还有不断进行生产的工业区的建筑群体。 对于工业建筑的设计,比较常用的是采用设计的手法,利用合理的规划,与绿化相结合,效果就呼之欲出了。

工业建筑消耗能源的程度远远高于居住建筑群,因此利用景观环境所具备的绿化作用来调节工业建筑所带来不良影响。在工业建筑周围根据当地盛行的风向来合理安排绿化群布置,这样不仅减少热力环流所带来的工业粉尘或有害气体不良影响,而且有了绿化的阻隔作用在一定程度也上净化空气,改善空气质量。使人们能够在相对干净的天空下呼吸,减少身体因吸入有害气体而造成的疾病。

工业建筑在城市规划建筑中占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对城市生态环境类型的主导功能对工业建筑进行布局,从而使城市结构、模式配置的设计能够很好的综合功能优化的目的,利用丰富多样的小区对其进行模式配置,使城市生态环境实现复层结构模式、多样式混和结构类型的目的。

当然,在工业建筑中,在因地制宜和保护物种多样性方面,依然离不开“以人为本、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建设目的,在注重工业设计时,不能为了景观设计而忽略了生态效益的提高。工业建筑是与城市建筑建立在一个相统一的生态系统、社会系统和景观系统上的,因此在进行工业设计的过程中不应该忽视城市中在气象、地理、社会等环境方面之间相协调的关系。要有合理的选址,顺应当地的气候条件等等。现代城市的规划在工业建筑方面做到明确的分工,这也出于生态因素的考虑,符合创建生态城市的要求。

五、 绿色生态理念在建筑方面的体现

第一, 对生态型绿色空间规划的体现在于建筑与环境共存。

第二, 进行建筑规划的过程中,合理恰当的利用大自然所给予我们资源,但要坚持适度原则,不能对大自然进行无止无尽的需求,而绿色建筑则要与我们所需的自然资源进行合理的结合,遵循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第三, 实现资源利用率的有效提高,减少建材的能耗,以及使用新型建材,采用新能源。将高效无污染成为建筑考虑的关键因素,因此设计人员要因地制宜,对当地各个方面进行了解,选择相适应的方案,重视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如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等,实现生态理念离不开新能源的推广,这样才能让建筑成为绿色建筑。

第四, 建筑选址要因地制宜,结合所了解的各种地形地貌,以及气候特征来布置和建设,以便采光,并尽量远离风口,既提高舒适度又能减少能耗,在现存的基础上设计出更适合居住模式,实现生态的最优化。

第五, 充分利用空间。建筑环境的发展是多元的、科学的。并且为了有利于社区的社会生态的发展,鼓励多阶层、多类型、多元化混合居住使工作、商业、文化综合居住社区,资源集约化程度高,集中了活动空间和方便了邻里间的交往。但需要充分考虑到绿化的种植面积,增加绿化设计。

结语

我国建筑的设计在一定程度上不断引进西方的形式,使得那些所谓的生态建筑变得有形却无神。因而,用生态理念的各种思维在城市建筑中不断发展绿色建筑,结合国情,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对建筑设计中的生态建筑的基本特征进行分析,努力加固生态理念在城市建筑中的地位。更加体现我国在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而做出的努力。尽量做到人、自然和建筑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