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医理论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医理论总结

中医理论总结范文1

关键词:非诚勿扰 法兰克福学派 文化工业 大众文化

引言

本文中的大众文化概念和理论主要是从西方、特别是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的概念和理论而来的。在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中,大众文化并不是指从大多数人和民间自发产生的通俗文化,而是特指在工业时代、在科学技术支配下形成的文化。1947年,阿多诺和霍克海默创造了“文化工业”一词,用来取代“大众文化”一词。他们认为其中的“工业”不能从字面上去理解,它表示事物本身的标准化和分配技术的合理化,而不是指严格的生产过程,除了文化工业的某些主要部分(如电影工业)之外,个别的生产形式(即构思及创作)仍被保持。因此,文化工业一词并不表示生产,而是表示文化产品的“标准化”和“伪个别性”。因此,凭借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大规模地复制、传播而形成的被大众所享受的文化,也就等同于工业文化了。本文所用的大众文化概念也是在此基础上使用的,当然也可以称之为工业文化。

那么,非诚勿扰又是什么?“非诚勿扰”是2010年1月15日江苏卫视制作的一档婚恋交友真人秀节目,这档相亲节目成为收视率仅次于中央一套新闻联播和天气预报的节目。经由电视媒体的全程播放以及和观众之间的短信互动吸引了众多观众,更是形成了一个由电视主办方、众多媒体和网络合力打造的热闹的“非诚勿扰”现象。从上面可以看出“非诚勿扰”是借现代传媒(电视和互连网以及无线电移动通讯)复制和传播、并且也确实被大众所接受了的工业文化,所以应该是不折不扣的大众文化。当然,中国的“非诚勿扰”作为大众文化同西方法兰克福学派所批评的大众文化相比有自身的新特征。

整个文化活动过程中的欺骗性

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大众文化具有商品化和物化的特征,具有虚假性和欺骗性。在“非诚勿扰”的前期,它只是现代传媒层面上的普通的大众文化,是为了提高电视台的收视率而制作的节目,但是当它愈来愈受到观众的喜爱之后,商品经济的触角随即而来。为了使“非诚勿扰”获得更多利润,主办方江苏卫视和步步高音乐手机等企业齐力打造“非诚勿扰”品牌。这一场盛大的市场化运作的商业秀,为幕后推手们带来了巨大的利益。

其中,江苏卫视获益匪浅,“非诚勿扰”直接提升了江苏卫视的广告价位,最初江苏卫视连冠名权都没卖,就先上节目。在高收视率没有与高广告收入相匹配的同时,进行高达约50%的广告提价;从2010年5月1日起,5秒、10秒、15秒的抵播广告价格分别由第一季的28000元、53000元、77000元上调到第二季的42000元、79500元、115500元。

所以,“非诚勿扰”作为大众文化,已经不单单是为了娱乐大众,而更是成为了商品。按照法兰克福学派的观点,当艺术品物化为商品时,艺术价值就被交换价值所取代,其主要社会功能是缩短个人与肯定文化之间的差距,使它成为没有深度的文化,宣传某些虚假的需要,使人放弃了理性的思考,所以有虚假性和欺骗性。

事实上,法兰克福学派所讨论的“虚假性”和“欺骗性”是从大众文化的文本层面上来讨论的,他们站在精英文化和浪漫主义艺术观的立场之上,认为大众文化产品是无深度、无艺术性的文本,是被文化工业复制出来的文本,是打着“艺术”的旗号而在贩卖商品——磁带、电影片、光碟、复制的图书等,所以是虚假的、欺骗大众的文化产品。

但是“非诚勿扰”的虚假性则并不是在文化的文本层面,而是在接受和参与的过程之中。首先就要考察一下接受者和参与者的心态。参与者参与的情况有两种:一是想锻炼一下自己;二是为了出名。想锻炼自己,方式多的是,不一定非要参加这样的节目。而想出名者倒是直露心曲,有的嘉宾在荧屏上大秀之后,得到许多新机会。和曾经的选秀明星们一样,在“非诚勿扰”的百度贴吧里,几乎每个嘉宾都拥有自己的忠实拥护者,参加节目后的曝光率已经相当于一个二线明星,开始接更多的演出了。

“非诚勿扰”为想出名者提供了圆梦的机会。但她们似乎都忘记了这样一个事实:在相亲男女中只有几个人可以配对成功,进入婚姻阶段的成功几率并不高于买彩票。但为什么她们还要参与,只能是因为商业广告宣传的巨大诱惑力给了她们无数的幻想,而使其忘记了这只是一种欺骗。而观众作为接受者也能从中满足一种“成名”想象。从这些“相亲女”的成功经验中,电视机前的观众也获得了另一种想象:她们做得到的,或许我也可以。所以说,“非诚勿扰”的欺骗性不在于文本的无深度和无艺术性,而更在于另外的层面。

实际情况是,这不仅仅是相亲,分明就是一个“销售自己”的PK台。“非诚勿扰”策划团队以相亲节目为依托,大量采用社会关注的问题来吸引观众的眼球、占据心智。参加节目的几个热点女嘉宾其实是某个娱乐公司的演员。相亲男女嘉宾在节目中不仅直面经济问题,还大胆秀出自己,其直白程度令人瞠目结舌。从这个角度说,也无所谓艺术与反艺术,从而也没有欺骗性的文本产生,“非诚勿扰”的欺骗性是在整个文化传播的过程之中,而没有固定在文本上。

中医理论总结范文2

摘要:中医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有其明显的时代烙印,中医病证动物模型将是我们这个时代对中医理论发展的烙印之一,其对完善中医理论和发展中医临床具有深远的意义,在中药复方配伍规律的研究中意义更为重大。中医临床施治病人时往往是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而以辨证施治用的相对较多,因此,为中医所用的动物模型也当是病证结合,尤其要能体现中医的证型。然而要建立理想的中医病证结合的动物模型,使之成为中医理论的一部分目前还任重道远。

关键词:中医理论;中医病证动物模型;思考

中图分类号:R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7)05-0994-02

在中药复方配伍规律的研究中,采用动物模型观察有关指标,是常用的方法,然而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有效组分或有效成分的属性、对疾病或证候发生的关键环节的认识以及方剂整体效应的评价等四大问题,却是困扰中药复方配伍规律研究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仅就病证动物模型和中医理论的关系,谈一些自己不成熟的想法。

1中医理论与中医理论模型

1.1中医理论 中医理论是一个覆盖广泛的内容,是把古代的哲学观、道德观、自然常识观应用于人体,并通过长期的观察总结,而形成的系统化、条理化,可重复化的理论,是从宏观、整体上,认识人的生长壮老已,是对外部环境,七情六,饮食劳倦等诸多因素作用于人体而产生的病理变化的观察总结,是有其成熟的诊断、治疗、康复、治疗方法和治疗手段等复杂内容的理论体系,其内容的核心是为诊治疾病服务的。

1.2中医理论模型 由于中医的长期发展是以小生产方式的形式向前缓慢递进的,使得中医理论的发展出现了不同的分支,如“六经辨证”、金元四大家、“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但这些不同的分支理论体系,都是源于《黄帝内经》这一中医理论模型,所以说,历代中医名家所创立的各种中医学派,都可以称之为是《内经》的理论模型下的子模型。这些理论模型早已得到了人体实际模型的数以亿计人次的检验和后世医家的不断完善,可谓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了。

2中医实验动物模型和中医瘸证动物模型

2.1中医实验动物模型 中医方法论特点,决定了它所揭示的是宏观层次规律,抽象程度较高,使中医药理论难以量化和精确表达。从现代医学的发展得到启示: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的改变,往往会使这门学科进入新的领域。中医实验动物模型的应运而生,正是产生于上个世纪的中西结合时期,经过40年的努力,已能用数百种方法建立数十类中医实验动物模型。

在中医的发展史当中,也不乏应用动物做实验的记载,唐・陈藏器《本草拾遗》冲记载用“黍米及糯饲小猫、犬,令脚屈伸不能行”,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有用马观察糯米致脚气的实验,用曼陀罗花作的人体实验。古人的动物或人体实验,是对中医药理论和临床的一种粗浅的实证化认识,说明古代医家们也认识到了动物实验的重要性。而现代中医实验动物模型则较前人进步得多,如脾气虚证候的动物模型是以中医饮食不节,过食五味,损伤脾胃理论为指导,以9种方法,8批实验,筛选出偏食酒、醋为造模诱发因素,用Wistar大鼠、英国三色短毛豚鼠和SD大鼠,使之出现脾气虚证。实验结果表明,偏食脾气虚证动物模型,出现摄食量减少,大便异常、腹胀、自发活动次数减少、体重减轻,体温下降等类同人类脾气虚的表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明显。继而用反证治疗的方法,来判断模型是否成立:偏食脾虚动物模型,用四君子汤反证治疗,病变得以纠正,与自然恢复组动物(动物造模后让其自然恢复,不用药物治疗)比较有明显差异,提示模型复健治疗成功。可见中医实验动物模型来源于中医理论的指导,而反过来,其对中医理论也进行了印证。

2.2中医病证动物模型 中医病证动物模型即中医疾病和证型相结合的动物模型,它要求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从病因病机病证等诸多方面模拟人体所生疾病和证型,能为中医科研所通用的实验动物模型。如胸痹血瘀证动物模型的制作:将心电图检查为正常的大鼠8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模型组(A1)、及药物组B、C、D、E、F、G,共8组,每组10只。试验前1周开始,正常组和模型组用生理盐水灌胃,其余用相应药物按人体等效剂量的10倍溶于生理盐水中灌胃,每日1次,每次3mL,末次灌胃60min内试验。用20%乌拉坦按1.2/kg体重腹腔注射麻醉动物,仰卧固定。分离左颈外静脉备用,分离右颈总动脉,逆行插管人左心室,记录心功能指标Lvsp和±dp/dtmax,同时记录Ⅱ导联心电图。通过颈外静脉正常组注入生理盐水,其余注入高分子右旋糖酐和垂体后叶素以造成胸痹血瘀证模型。记录药后15s、30s、lmin、2min、5min的Ⅱ导联心电图和5min心功能。然而仔细分析此“病证动物模型”似更趋向于心肌缺血的病理模型。是否能真正反映中医的胸痹心血瘀阻呢?建立病证动物模型最根本的是要满足或最大努力地贴近中医的发病机理,或其中的某一环节,而要涉及到证侯的疾病模型就更是有困难,这也深深影响了方剂配伍的实验基础研究。

3中医辨病辨证施治体系

早在《伤寒杂病论》中,其理论体系就始终体现了病和证相结合,《伤寒论》阐述外感病提及约40个病名,《金匮要略》研究杂病提及16个病种,无论是在《伤寒论》还是在《金匮要略》中,大部分条文都是病、证并提,方药合出的,如“肺痈,喘不得卧,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等,每个篇章的名称也都以“病证”并提,如“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等。《千金方》与《外台秘要》在专病专证专方方面较之仲景更有所发展,如治瘿用羊靥(羊甲状腺)、海藻、昆布方,治消渴用地黄、黄连,治痢用苦参,治肝热抽风用龙胆草,治夜盲用羊肝等。宋金元时期医家由对疾病具体特性的研究转为领悟思辨,以不变应万变的辨证施治思维方式占了上风。明清时期由博返约,是辨证施治的鼎盛时期。岳美中曾说:“病者本也,体也;证者标也,象也;有病始有证,辨证方能识病,识病后可以施治”。金寿山也指出:“能辨证而不识病,可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在诊断上缺乏全面观点,在治疗上会毫无原则地随证变法;当然只识病而不辨证,也就是只见森林不见树木”(《金匮诠释》)。说明病证结合,辨病与辨证施治互参自来就是中医诊疗体系的核心。

4建立中医病证动物模型的意义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中医,她是以人体为研究对象,对用药的称谓是由“毒药”上升为“本草”,又单方上升为复方,再到方剂,是在无数医家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之上而形成了中医药理论。如今若再象“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淮南子・修务训》)的以身试药,

那是不相时宜的,所以中医学的发展只有与时俱进,引入现代科学,才能有所发展,建立中医的疾病和证型相结合的动物模型就是适应这一发展的需要。“在中药复方配伍规律研究的试验过程中,很难用现代生物医学的试验指标对方剂单纯干预证侯进行疗效评价,因此,采用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研究方式是可行的方法”。

建立中医疾病证候动物模型的研究体系,对中医学的发展无疑具有重大意义。医学研究中进行动物实验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人类防病治病的问题,模拟中医病证动物模型的目的也是一样的。一种新的诊疗方案的创立,一个新药品种的问世,在应用于人体之前,必须要进行前期的动物实验,一个新的中医学说的猜想或假说,一个针对某一疾病,某一证型研制的新复方,都应该得到中医病证动物模型的验证,这是检查新方法、新手段,新疗法的客观标准,具有极强的说服力,也是能使中医得到国际学术界承认的一种途径。现代中医病证动物模型的建立,是对古代粗浅动物实验的发展,是对中药复方配伍规律的完善,是对方剂配伍规律的物质基础研究的推进,可减少中医临床的随意性,使得中医临床辨病施治和辨证施治有证可循,这将成为中医理论与现代科技结合的一个突破口,为中医方药和临床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5对中医病证动物模型的思考

中医理论总结范文3

我国传统中医理念是分形阴阳五行学说,藏象五系统学说,五运六气学说,气血精津液神学说,体质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及养生学说,分形经络说等。

中医指以中国汉族劳动人民创造的传统医学为主的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于2018年被世界卫生组织纳入其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医学纲要。

中医诞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时期中医理论已基本形成,之后历代均有总结发展。中医理论对汉字文化圈国家影响深远,如日本汉方医学、韩国韩医学、朝鲜高丽医学等都是以中医为基础发展而来。

(来源:文章屋网 )

中医理论总结范文4

    以大一新生第一学期开设的“中医基础理论”和“人体解剖学”课程为例。同样以“心”“肝”“脾”“肺”“肾”五脏为研究对象,西医学强调的是物质概念的实体性,这种建立在近代生物学基础之上的,以实验、分析、归纳逻辑为主的思维方式与学生从小建立的思维模式接近,易于被接受和理解。而中医学的五脏并非解剖实体,在中医学的脏象学说中蕴含了“取象比类”、“整体观念”等思维方式,这些从未接触过的理论不易被学生所理解和认可。两门课程同时开设,学生一学期对比下来,只能对中医理论、概念更加的彷徨、难以接受。中医思维的缺失势必导致学生无法深入理解中医理论的精髓,临证时缺乏“圆机活法”的灵感,处方用药只能停留在死板的复制上,面对疾病找不到较好地解决办法。

    在中医理论的学习和临床实践中发挥着极大的作用,好的方法可以使人们事半功倍。方法论则是对具体的科学方法的概括和总结,从更抽象的层面上来把握方法的性质、发展规律及其价值。[6]通过对《中医学方法论》课程内容的调整与更新,可以加深对中医学理论的研究和哲学反思,激发学生对中医学习的感悟性,使学生建立起中医固有的思维模式,以指导临床实践。以下从五个方面论述《中医学方法论》课程对学生中医思维的培养。剖析气、阴阳、五行等核心方法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构建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自然观和方法论的直接影响,诸如气、阴阳、五行等,既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医理论的重要命题。因其与儒家、道家等思想有着割不断的文化渊源,故《中医学方法论》课程从《易经》、《庄子》、《老子》等古代典籍中探求气、阴阳、五行这一核心方法论产生的根源,并与《内经》等历代医籍相联系,层层深入探寻其中奥秘。

    了解中西文化上的根本差异中西医是在两种不同的文化土壤和社会背景中发生发展起来的,他们在观念形态、致知方法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中医学方法论》这门课程将从中西医产生的历史背景、地域因素、文化内涵、科学范式、认知方法等多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从各个不同层面上揭示中西医的异同之处,让学生们更深层次地了解中西方文化及医学的差异,以便更好的理解中医的特色所在。建立正确的中医思维方式中医的思维方式从形成到发展经历了几千年,是一种整体的联系的普遍的思维方式。在《中医学方法论》课程设置上将提炼出“取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经验思维”等多种中医的思维方式,从概念、特点到临床应用,与学生共同探讨并建立中医特有的思维方式。增强对辨证论治的理解与运用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重要特色之一,也是中医治疗的一大优势。在课程设置上将辩证思维从各种中医思维方式中提取出来,作为专题重点讲授。首先分析探讨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及原理;其次重点讲授中医在长期临床实践中所形成的辨证论治方法,如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三焦辨证等,了解每一种辨证方法的源流、内容和意义;最后将中医的辩证思维与具体辨证论治方法相结合分步骤、分层次进行论述。在增强学生对辨证论治方法认识的同时,进一步加深对中医辩证思维的领会与运用。

    讨论中医临床从望、闻、问、切四诊资料的搜集到分析判断进行辨证及最后做出决策处方用药,这一过程中的相关思维方法。努力挖掘、整理出中医对疑难病症诊治的思路,激发学生学习医案的兴趣,使学生建立起中医临床思维。培养正确的中医思维,是深入研究中医理论和从事中医临床实践的重要基础。中医未来的发展寄希望于中医的教育,因此,在中医的高等教育中应遵循中医学发展的固有规律,更加重视大学生中医思维的培养。《中医学方法论》课程可帮助学生在现代文化背景下,准确理解和正确把握中医学博大精深的理论知识,提升中医理论水平,并为学生建立中医思维以及在中医思维指导下进行中医临床实践和科研活动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中医理论总结范文5

首先,实地调查有助于进一步理解中医理论产生的背景,把握中医理论的精髓和特征中医理论来源于实践。社会、地理、人文环境的不同,部分导致了医家对疾病认识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学术观点,进而发展成多种学术流派,促进了中医理论的创新发展。通过实地调查,从挖掘中医不同理论体系产生的社会背景、地理环境、人文环境等因素入手,对于我们进一步把握学术思想、理清发展脉络、掌握理论精髓意义重大。中医学推崇从天、地、人的大系统及其要素间的相互作用来考察人体的健康和疾病[1],积累经验,总结规律。所以我们要了解、求证、理解个人或学派的学术内涵和思想时,必须要了解被研究对象所处的自然地域和人文特征。如王键教授总结了新安医学六个“有机统一与结合”,即继承与创新的有机统一与结合,学派纷呈与和谐融通的有机统一与结合,家族传承与学术传承的有机统一与结合,以儒通医与融合道佛的有机统一与结合,“地理新安”与“医学新安”的有机统一与结合,中医科学与徽学文化的有机统一与结合[13]。要研究新安医学,我们很难想象在不了解地理环境、历史气候、社会和文化背景的基础上去理解这个学派的特征。再如孟河学派,它的形成与孟河的地理位置、经济、文化的繁荣以及名医辈出密切相关。当今西方著名的中医药学者VolkerScheid(蒋熙德)为研究孟河学派,“旅居上海年余,数下孟河,访问孟河医家子嗣、传人、学生200余人;阅读与孟河医学流派有关的著作、地方志、家谱百余种;亲临孟河医家的故居、坟茔、祠堂访问”。他撰写的《孟河医学源流论》(CurrentsofTraditioninChineseMedicine1626~2006)成为迄今首部全面系统论述孟河医派的历史学研究专著[14]。

其次,实地调查有助于进一步汲取民间中医药鲜活实践经验与原创思维的营养中医药学服务于大众,根植于民间。在长期的诊疗实践中,民间中医形成了原创性的诊疗方法和独特的诊疗技术。比如中医单方、秘方、验方和独特医疗技术等等,这些经验如同散落的珍珠,是数千年来广大人民群众与疾病斗争的经验积累,是祖国医学的珍宝和财富。开展实地调查,既能帮助我们明确需求找到医疗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从中提炼科学问题,又能取得第一手的实践素材和鲜活经验,为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提供源源不断的营养源泉。李时珍先后到武当山、庐山、茅山、牛首山及湖广、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并向渔人、樵夫、农民、车夫、药工、捕蛇者不耻下问,在历代医药研究成就的基础上,历经27个寒暑,三易其稿,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完成了192万字的巨著《本草纲目》。古代许多中医名家如扁鹊、华佗等都有江湖遍游的经历,这其中不仅仅解救了普众之疾苦,可能更是他们通过实地调查遍访名师博采众家之长成才的“继续教育”过程。更值得一提的是,自古至今,我国始终有一大批旧称走方医的“医生”群体活跃在民间为人治病!他们又称“铃医”或“草泽医”,“药有常用之品,有常弃之品,走医皆收之。病有常见之症,有罕见之症,走医皆习之”[15]。他们或执一草二药,或凭独门绝技,疗效卓著竟有使“沉疴顿起,名医拱手”之时。在医术传承上,他们注重经验,以师徒授受为主,又自秘其技不轻授。在医疗诊治上,他们擅长一些正统医家较少涉及的领域;多用禁咒、针灸、推拿等正统医家较少使用的手法。他们既为中医药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我国民族的生存和繁衍作出了贡献[16-17]。尽管这个群体常不为正规医家所称道,其医术秘技大多又是口耳相传,但却可能蕴藏着丰富的诊疗实践经验,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深入研究[18]。在近代经济学研究领域中,最为人称道的实地调查成功案例是的《江村经济》研究。当时在其导师马林诺夫斯基的指导下,于1936年在江苏省吴江县庙港乡开弦弓村(江村)进行了实地调查,在调查基础上形成了《江村经济》博士毕业报告,该书出版后成为欧洲一些学院人类学学生的必读参考书,也因此在1981年获得英国皇家人类学会授予的人类学界的最高奖──赫胥黎奖,被誉为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形成了近代中国经济学研究的一座丰碑[19]。

再者,实地调查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营造学术争鸣的研究氛围当今时代,中医学的生存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期,同时也正在接受来自行业内外多方位多层次的挑战。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将人们带入从未经历过甚至从未想象到的新世界,常常令人叹为观止。相比之下,深深植根在临床实践之中固守了几千年的中医学与当下世界显得越发格格不入。这种反差许多时候让我们茫然、急躁和焦虑,反映到学术风气上不免浮躁和虚幻的心态日益浓厚,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平和与包容不同学术观点的谦虚态度渐渐蚀失。在实地调查过程中,我们既能根据事先制定的调查提纲集中就中医理论某一个问题或某几个问题深入探讨,也能不拘行业、不限资历,与关注中医药理论发展的人平等地面对面交流,能帮助中医理论研究者更接地气,更真实地把握需求和研究趋势,擦出思想的火花,对进一步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营造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必将大有裨益。王永炎院士在论及大学科背景下中医学的形势及整合时指出:“要跳出中医药学科的领域,服务于中医药事业的战略任务,强化国家意识,欢迎一切热爱和愿意参与中医药研究的仁人志士加入到中医药学的研究、批判和继承,就共同关注的中医药问题展开讨论和研究,这样才会达成共识,从而利于学科的完善与进步。[20]”这一点对于如何开展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也有重要意义。今天我们在这里探讨实地调查研究方法为何应该成为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丝毫没有贬抑其他研究方法对于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性,相反,我们认为它们之间一定是互为补充的关系。古人所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言简意赅,“读万卷书”说的是继承,“行万里路”指的就是实践。不仅需要“读书”和“行路(实践)”,更需要“读书”与“行路(实践)”的相参,才能相得益彰。另外,在近期对中医学方法论的系统回顾和深刻反思的过程中,我们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读书”与“实践”是中国古贤研究世界的两个最基本研究方法,中医学自不例外!“读书”与“实践”其实也是构建中医学理论体系、推动中医学发展的两个最基本的方法学原点,它深深地融入并始终支配着中医理论体系的构建和发展过程!“读书”、“实践”与紧随其后的“思维”三者之间的互动前行,成就了中医学的辉煌。我们今天倡导实地调查法,并不是从外面找来了一个新方法到中医里来,而只是寻回渐被人忽视和遗忘的中医独特的实践研究方法。事实上我们发现,还有一些传统的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方法也被忽视,比如古代贤哲在内丹术的实践过程中对于生命的真实体验以及由此对于中医理论发展的促进作用就很少被人提及和关注,它们甚至已经无法登堂入室了。我们当然应该也必须虚心接纳、认真学习一切现代科学技术,但我们在经意或不经意间丢失的传统东西也实在不少,令人痛惜!我深信在这些被我们轻易抛弃的东西中蕴藏着中国先哲们创造的极其珍贵的科学财富和思想资源。

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永远不能离开也不会离开传承与创新两大主题。而在探索中医基础理论传承创新的研究方法时,在当代我们越来越习惯在以太的世界里和快餐文化里创造一切,我们的思想飞得更高、步伐走得更快、科技技术方法迅猛发展高歌凯旋的进程中,可能需要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关注对他人、对历史和现实世界的真实感知,需要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关注人自身、人与人以及人与外在事物主客观世界交互过程的实践体验,相信只有这样,包括中医、西医在内的现代生命医学体系才能走得更好、更远。

中医理论总结范文6

【关键词】中药;治疗;不寐

前言:通俗来讲,不寐就是睡眠质量差的一种表现,属常见的功能性病变,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质量。中医对不寐的研究由来已久,主要分为心脾两虚、心肾不交、肝郁化火和痰热内扰四个方面,目前业内专家对不寐的最新研究就是在中医理论和思想基础上,深度挖掘中药的价值和更适合病患的治疗方案,安全有效地减轻病症直至根除。

一、结合现代化生活的不寐的主要病因和临床症状综述

从目前业内人士对不寐患者的整体调查反馈来看,不规律的生活节奏和情绪变化是导致不寐的最主要原因,反映在中医理论就是“情志所伤”,即过喜、过怒、过悲、过思,物极必反,伤及五脏而发病。心藏神,劳心过度,耗血伤阴,则心火炽盛,上扰神明,以致喜笑无常,扰乱神明而不寐;肝藏血,血舍魂,怒则伤肝,致气郁化火,魂不藏而发病;脾藏意,过思伤脾而气结,气机不畅,气血生化不足,不能濡养心神而发不寐。主要与饮食习惯和生活压力有关。此外,心脾两虚、心虚胆怯、痰热内扰、心肾不交和脑补疾患也能导致不寐,反映在生活方面就是各种原因导致的人体代谢和内分泌功能失调,或长期劳累和受到惊吓所致。

不寐的主要症状包括:轻者入睡困难,或睡后易醒,醒后不易入睡,重者彻夜难眠,多伴有心烦、心悸、多梦、健忘及身倦等症状,甚至需要依靠药物治疗,且服药后记忆力、精细操作等均受影响,虽然病情不严重,但是严重影响工作和学习,若不经过正规治疗,最终可发展成严重的神经衰弱、精神失常。

二、针刺结合中药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症的研究进展

在不寐的临床治疗中,虽有不少治疗不寐证的安眠类药,如安定、苯巴比妥等,此类药物长期服用会使患者产生耐受性和依赖性,远期效果并不理想,更存在许多无法克服的副作用,使得多数患者最终停止了治疗。近年来诸多学者应用中医理论治疗不寐症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许多研究表明中药治疗失眠疗效好,且副作用小,因此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首先是针刺结合中药治疗心脾两虚型的临床治疗方案,心脾两虚型不寐在古代文献中已经多有论述,如《济生方》云:“思虑过制,耗伤心血,……夜多不寐。”,《医学心悟.不得眠》中有云:“心血空虚卧不安者,皆由思虑太过,神不藏也…”。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内外上下、调节体内各部分的一种特殊的通路系统。其将人体五脏六腑等紧密的联结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通过运行气血、濡养机体、协调阴阳,进而保证了人体生命活动的相对平衡和正常运行。中医理论认为不寐是阳不入阴,经络可以调节阴阳,《灵枢・根结》篇说:“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说明根据证候的阴阳属性来针刺经络进行调节,可以使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的目的。现代医学研究针灸可以影响大脑皮层的神经活动,具有双向调节作用,从而改善患者睡眠质量。再结合中医理论在针刺的基础上让患者服用宁神汤,主要成分为黄芪、党参、当归、白术、川芎、茯苓、白芍、生地、酸枣仁、柏子仁、龙骨、牡蛎、朱砂、珍珠母、远志、石菖蒲、甘草,共奏补益心脾、养血安神之功效,可提高临床治愈率。

三、中药交泰丸治疗心肾不交型不寐症的研究综述

关于心肾不交,病机研究程杏轩《医述・杂证汇参》指出“病由用心过度,心火上浮,不能下交于肾,肾水下虚,不能上交于心”。心肾不交,则神不安守,导致失眠。心肾不交型不寐主要症状表现为:心烦不寐,或时寐时醒,手足心热,头晕耳鸣,心悸,健忘,腰膝i软,颧红潮热,口干少津,舌红少苔,脉细数。对此,中药交泰丸是治疗心肾不交型不寐的常用方剂。交泰丸组方源自明・韩懋《韩氏医通》,至清代王士雄的《四科简效方》始见交泰丸之名,它是一首治疗心肾不交的著名方剂。方中虽仅黄连、肉桂两味,但药简、功专、效卓,方中蕴涵了深刻的辨证法哲理。黄连、肉桂,一寒一热,一清一补,切中阴损及阳,虚实夹杂,寒热交错的证候特点。黄连苦寒以清心火,可防肉桂燥热伤阴之弊:肉桂辛热以温肾阳,一则引火归原,使心火得降,肾阳得复:二则能除黄连寒遏凝滞之弊:三则能温通血脉,解气滞血凝:四则与黄连配合有阴阳相佐,寒热并用,去性取用之妙义。共奏水火既济,心肾相交之功,使“阴平阳秘,精神乃至”,所以为历代医家所推崇。采用敷脐给药,旨在比较不同的给药途径的疗效。观察表明,本方疗效肯定,敷脐与口服效果相当,给药方便,易于患者接受,依从性好。

四、应用中药穴位贴敷治疗不寐的研究综述

有研究表明,中药穴位敷贴治疗不寐有显著疗效,其中选用药材红景天、薰衣草、郁金、石葛蒲等研末,透皮标准定为100目,贮瓶备用。治疗时取上药末适量再滴入温清水适量调成糊状敷于穴位。外盖医用通气胶带,每次1g,于午后18时贴于神闭、内关、涌泉穴。每次贴一次,每天1次,7天为疗程。连续观察2个疗程,与对照组差别显著。

分析研究发现,通过穴位贴敷能够更好地刺激局部穴位激发经络之气,显示经络调节作用药物经皮透入油表入里,循经络传至脏腑,发挥药物的作用。中药穴位贴敷治疗不寐证,不仅可以改善不寐证患者的临床症状,而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有效。总之,这种方法简便、易行,且携带方便无成瘾性及耐药性值得临床推广使用。在治疗的同时瞩患者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避免精神刺激,注重锻炼身体做好自我调节能力,达到人与自然、社会相和谐才能取得最佳疗效。

五、结语

在治疗不寐症上,中医和西医具有非常明显的差别,中医理论和渊源博大精深的特点也一览无遗,另外,不寐症人群都有非常鲜明的生活特征,通过中医理论认识了解不寐症的同时,应当多反思自己和周围朋友是否有此类症状的发展趋势,提前做好预防措施,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冷玲.针刺结合中药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的临床观察[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