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战略规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乡村战略规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乡村战略规划

乡村战略规划范文1

一、生态环境规划是新农村战略规划的重要内涵

中国是一个农村人口占多数的大国,农民收入较低,农村生态环境退化问题严重,制约着农村区域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中央做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策,将改变中国农村,也将改变中国未来。

搞好新农村建设,科学规划是前提。在规划中,一定要编制好新农村环境规划,探索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有效方法,注重生态农业及一些传统上有益于环境保护的生态技术的运用,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从源头上控制农村环境污染。正如世界观察者研究所所长华思特・布朗先生所说“至今为止走过的所有发展道路,对中国都不能适用,中国非得开拓一条全新的航道不可,现在面临一个跨越西方发展模式的机会,向世界展示怎样创造一个环境上可持续的经济。中国若成功了,就能为全世界树立一个光辉的楷模,为人仰慕效法,中国若失败了,所有的人将为此付出代价。”因此我们必须创新发展模式,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符合中国国情的环境规划,这不仅可以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也可减少经济损失和社会矛盾冲突,从而使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从矛盾转向和谐。

二、生态环境规划与农民的自由限度

正确认识环境规划的科学性,把握好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的自由度定位,是搞好农村战略规划,建设好新农村的基础。新农村战略规划要注重生态规划的现实性、农民的接受程度及积极性,要从实际情况出发,看趋势、看进步、看活力、看公平性、看和谐度、看满意度。

合理定位环境规划,这既是一个基于系统角度对农村规划的系统功能进行调整优化的过程,更是调动农民自主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能否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系统,取决于农民的参与度和愿望以及用什么样的制度来确保规划的有效实施。在这个过程中要创新体制和立法,通过法律保障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自,防止人为因素过渡干扰使目标明显脱离实际,使规划制定与规划实施脱节而产生新的社会矛盾冲突。目前在如何规划管理中有多种看法,一种看法认为,新农村规划是农村自己的战略行为,是生存中的选择,农村规划系统功能的形成是各个乡村独立进行战略规划的自发结果,而不是系统设计的结果,这种观点强调规划中农村发展的自生秩序。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农村建设的有效规划和实施,有赖于政府设置和管理,这种观点强化管制。从理论上说,新农村建设规划特别是环境规划的自生秩序和管制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不可偏废。现阶段我国新农村规划中生态环境规划应采取自生秩序,政府引导、分层管理、制度监督、政策扶持、资助介入、生态补偿等手段共同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应在生态环境保护的机制、体制等方面不断改革和创新,为农民制定好的政策,尽快建立资助、补偿机制,推出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共存的多种发展模式,让农民有多种参与生态保护工程的选择机会。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第一,政府通过生态补偿,政策支持,鼓励企业特别是一些涉及农科研究单位,深入农村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先进的管理方式,投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事业,用投资的方式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促进新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全面形成。第二,强调新农村环境规划统筹兼顾的系统观,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巧夺天工的经济观和以人为本的人文观,不排斥古典民俗、民风,不在新与旧生态之间形成强制性区隔,形成僵化的区域等级和强制规划措施,不能因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向农民施加负担。要剖析不同地方农村环境问题的根源,多推广增加效率的低技术解决办法,诸如生态农业以及一些传统上有益于环境保护的生态技术。例如:中国南方地区在水稻田中养鱼,在茶园内养鸡放羊,可循环利用排泄物为肥料,并通过它们对害虫和杂草进行控制以减少除草剂,杀虫剂和化肥的使用。黄土高原可推广日光温室能―沼气池―猪圈―厕所―庭院经济“五位一体”的生态农业模式;在半干旱地区搞好厕所―暖圈―沼气池“三配套”的田园式太阳能综合利用的生态农业模式。只有把保护生态环境与提高农民生存质量、减轻农民负担联系起来,减少生态环境保护与农村发展、农民增收之间存在着的矛盾,尊重群众的创造,才能让农民创新能力、自生秩序与政府指导、调控、扶持相结合的方式有效地融合到一个统一的发展框架中,把外力推动和内在的积极性有机结合;才能有助于整个规划系统生态保护功能低成本形成和农民的拥护;才能在新农村建设中迅速形成中国生态环境保护模式多样化局面,形成生态多样化的农村生态系统。

三、调动各方的积极性,正确处理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多年来,我国初步形成了以国家为主体中央与地方政府分级管理的环境保护的基本格局。目前面对资源紧缺、污染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的国情,仅仅依靠政府环保部门的孤军奋战,是很难改变目前环境状况的。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启动,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尽快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和有效的执行机制,才能解决发展、污染、资源竞争所引发的许多社会冲突问题,缓解社会矛盾。

环境问题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紧密相关,因此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体系的构建是一个动态的、系统的、不断延伸的过程,更是一个相对的,具有层次涵义的概念。在构建一个科学生态保护体系的过程中,一方面,从宏观层面,国家要加强引导和调控,根据不同地区的人口、经济、资源总量与环境容量,制订不同区域的发展目标,进一步调整产业布局和结构,调动各方力量,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生态环境投资体制,支持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环境与发展双赢利。这是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本之策。另一方面,要关注社会公平公正问题,政府应给予农民更多乡村环境规划支持、协调与指导,建立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新技术开发、农业技术推广等方面的政策性激励机制,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制定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加强环境质量监控管理体系建设,建立良好的社会评价体系。政府在评价时要看当地农村起点、进步、绿色走向,看发展的合理性,看生态和谐性,以进一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引导农民自主创新。在强调农民自生秩序同时,协调经济发展、农村繁荣和生态保护三者之间的关系,鼓励农民在新农村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方面要根据自己的发展条件和地域环境,在规划中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合理定位,

科学合理地确定目标,在同层次,同类型村落中体现特色,提升水平,从而形成层次清晰、定位准确、分工合作、互为补充、农民受益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只有正确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才能保持国民生态公平,人与人的生存平等、利益平等和发展平等,人与自然的和谐。建立起公平、合理的生态保护体系,生态危机才能得到有效解决,才能以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为突破口带动解决“三农”问题。

四、完善农业生态环境法规,正确处理生态保护与自我发展的关系

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生态破坏,在一些地方不断加重了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而且越来越突出。尽快制定农业生态环境综合保护法,使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和治理农业生态污染有法可依,克服以罚代法现象发生,保证执法的公正性,减少社会冲突是当务之急。只有法律、法规健全,制度完善,政策支持,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才能摆脱政府一家包揽的困难局面。经济社会发展到今天,政府应是生态的代言人,环境的代言人。保护生态环境,一方面,农民要善于行使自己的权力,承担相应责任,建立起主动适应经济建设和生态保护发展需要的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机制。另一方面,政府在生态环境保护与环境资源开发时,应完善保护管理机构,逐步建立起公平合理的生态保护管理体系,调动保护主体的积极性,以实现保护管理与农民自我发展的良性互动。

在新农村建设中,政府的任务就是逐步转换管理方式,搞好宏观调控,引入市场手段,不断扩大农民的自,使农村建设在遵循国家法律规范、接受政府的宏观管理的同时,拥有根据发展的需要和自己的条件,制定自己的发展规模、结构、目标等事项的权力。农民只有充分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并有合理的机制发挥他们的积极性,才能摆脱等、靠、要的思想束缚,主动寻找发展机会,寻找市场,利用先进的管理模式,有效开发利用资源.将自己的发展置于生态保护、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宏观背景下的绿色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低成本地从源头减少发展农村经济对环境的影响和污染。

五、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正确处理国外与国内发展关系

如何使我们的乡村变得生存质量优异,自然资源、生态环境良好,人们安居乐业,实现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良性发展?一些发达国家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起步较早,在建立生态乡村的过程中有许多成功经验可借鉴。如美国、德国、瑞典、日本等许多国家乡村规划比较完善,独具特色,生态和谐,绚丽多彩,具有多样性。但是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必须植根于自己深厚的文化土壤和社会传统,必须以本国国情和民族特征为基础,对外来的经验模式进行精心鉴别、选择和改造,使其与本土民俗文化、生活方式的优良因素相融合,形成既有时代特点,又立足于我国国情,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状况。我国财政性生态环境保护经费不足,穷国办大事的状况在一定时期内仍将存在,“三农”问题相当严峻,农民分担生态保护成本也是非常有限。因此,不能高估发展的客观条件追求过快的建设速度,过高的发展定位,不符合现实的理想化发展与保护模式。每个乡村都要客观地判断自身的基础条件、地域优势以及经济状况,实事求是地确定发展规划,理性地控制村落的建设规模和发展目标,保证农村、农业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乡村战略规划范文2

县政府部署“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以后,我单位非常重视,立即开会研究,学习上级文件,认真组织规划,现将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成立领导机构

农业农村局成立了“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以局长为组长,各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各股室负责人为成员的专班,实行责任分工,通过收集资料,下乡调研,征求意见,开门问策,进行科学谋划。

二、制定工作思路

根据县政府“十四五”规划的总体要求,“十四五”期间农业农村工作的规划思路是: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主线,以项目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特色产业发展、深化农村改革为重点,以“6个提高”为目标(1、提高农产品质量,2、提高产业效益,3、提高生产效率,4、提高农民素质,5、提高市场竞争力,6、提高农民收入),以“十大举措”为抓手(1、实施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行动。2、实施高效种养业发展行动。3、实施绿色食品业转型升级行动。4、实施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培育行动。5、实施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行动。6、实施农业产业强镇培育行动。7、实施数字农业建设行动。8、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行动。9、实施新型经营主体提升行动。10、实施农业科技支撑行动。)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三、工作开展情况

目前,“十四五”规划初稿已出,全局集体讨论了2次,征求意见稿已改了3次,初稿紧密结合《河南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河南省《关于加快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强省的意见》,结合我县特色优势产业,结合乡镇、村、干部群众的期盼,群众智慧,专家意见,初稿共分五个部分(一)指导思想;(二)发展目标;(三)发展方向(6化

1布局区域化,2生产标准化,3经营规模化,4发展产业化,5方式绿色化,6产品品牌化);(四)发展十大举措;(五)保障措施;共计谋划58个项目,其中动植物保护工程7项,农业生态环保工程1项,蚕菌业1项,人居环境8项,水产品2项,农业病虫害防治2项,菜蓝子工程2项,中药材1项,现代农业7项,发展集体经济2项,高标准农田2项,农产品冷链物流1项等,总投资xx亿元。

四、存在问题:

乡村战略规划范文3

关键词:林业发展战略规划屏边县

中图分类号:F316.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3168(2011)03-0094-04

Forestry Development Status and Strategic Planning of Pingbian

ZHAO Qi-ning, SONG Hai-rong

(Forestry Bureau of Pingbian County, Pingbian, Yunnan 661200, China)

Abstract: The current forestry development of Pingbian show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evelopment accelerating, investment diversification, and high-tech contented, but remains in the low level of forestry industrialization, forestry development uneven, low-yield forestry widely distributed, farmers low-income, forest resource dependency and other issues. Hereby a number of strategic planning, such as to develop fast growing plantation, characteristic economic forest, grass and fruit growing industry, low-yield forest transformation, mountain face greening and green-channel construction, forest turnover, forest management and protection and forestry investment, etc. are proposed

Key words: forestry development strategic planning Pingbian

收稿日期:2011-04-22.

作者简介:赵启宁(1964-),男,(彝族),云南屏边人.从事营林生产及森林管护工作.

1概况

屏边县位于云南省南部、红河州东南部,紧邻国家级开放口岸河口,位于东经103°24′~103°58′,北纬22°49′~23°23′,东与文山、马关两县隔河相望,南与河口接壤,西与金平县相连接,北与州府蒙自毗邻,东西宽55.5 km,南北长63 km.全县国土总面积为1 906.2 km【sup】2【/sup】,是一个集“边疆、山区、贫困、少数民族”为一体的苗族自治县.

屏边县境内地形复杂,立体气候明显,属低纬亚热带湿润山地季风气候类型,植物资源丰富.全县土壤主要有赤红壤、红壤、黄壤、黄棕壤等8类.屏边县水热条件好、土壤土层深厚肥沃、有机质含量丰富,土地资源和森林资源丰富.据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全县现有林业用地112 352.9 hm【sup】2【/sup】,非林业用地74 283.1 hm【sup】2【/sup】.林业用地中有林地65 617.6 hm【sup】2【/sup】,疏林地35.3 hm【sup】2【/sup】,灌木林地24 667.3 hm【sup】2【/sup】,人工造林未成林地2 143.6 hm【sup】2【/sup】,苗圃地1.3 hm【sup】2【/sup】,无立木林地750.3 hm【sup】2【/sup】,宜林地19 137.5 hm【sup】2【/sup】,森林覆盖率达38.3%.

屏边县下辖6乡1镇,4个居委会,76个村委会82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5.4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2.9万人,苗族等少数民族占总人口数的64.6%.境内交通便利,滇越铁路从北至南穿境而过,326国道穿越境内,境内76个行政村已全部通公路.地方财政自给率仅20.6%,人均有粮388 kg,农民人均纯收入0.12万元. 2林业发展现状分析 2.1现状

屏边县林业肩负着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的重任.20世纪70年代,屏边县委、政府结合屏边实际,制定了“以林为主,综合开发,靠山致富”的林业发展方针,举全县之力建设杉木林基地,拉开了艰苦创业的帷幕,全县先后创建了80个乡村集体林场.进入90年代,县委政府又提出了林业发展的“两个转变”,即由单一的杉木用材林向多林种转变,由低价值树种向高价值树种转变.传统的以生产木头为主的林业步入了转型期,以八角、肉桂、热果等为主的经济林悄然兴起,山区综合开发成为林业工作重点.进入21世纪,县委政府审时度势,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切实加强政策引导,增加资金投入,狠抓质量管理,提高科技含量,全面推进现代林业发展步伐,实现了屏边林业又好又快地发展.据2005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和2008年森林资源消耗量调查,全县活立木蓄积746.45万 m【sup】3【/sup】,森林资源年生长量达38.58万 m【sup】3【/sup】,森林资源年消耗量为12.12万 m【sup】3【/sup】.实现了森林资源年消耗量低于年生长量,为林业可持续发展尊定了坚实基础.

在林业体制方面,全县经历了3次大的改革.第一次始于1982年的“三定两山”,以开展稳定山林权属为主,划定了自留山和责任山.第二次始于20世纪90年代,以实施森林分类经营为主要内容,旨在扩大林业经营自,积极探索采伐管理制度改革,调动了林农发展林业、经营林业的积极性.第三次始于2005年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坚持“还山、还权、还利于民”,以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林业产业为目的,进一步“明晰所有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确保收益权”.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屏边县林业发展现状呈现出以下特点:

1)发展速度加快,投资多元化.随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林农的林权意识普遍增强,发展林业的信心不断提高,呈现了产业发展多样化,投资多元化的局面.林农、干部和群众纷纷投入农村承包经营林地资源,林业发展呈现出国家、集体、个体、社会闲散资金多元化投入.截至2010年底,全县已发展杉木林2万 hm【sup】2【/sup】,桤木2万 hm【sup】2【/sup】,林下草果1.33万 hm【sup】2【/sup】,八角0.5万 hm【sup】2【/sup】,林业发展速度加快.

2)科技含量高.现代林业发展的特点是科技含量高,屏边县林业产业发展也不例外.通过科技培训,林农和群众对经济林如杉木、桤木,林下草果,生物产业如红豆杉、橡胶等的产业化发展迅速,从选种、壮苗培育、地块选择、整地造林、抚育管理等方面,每一个环节的科技含量都有显著提高.精耕细作、合理施肥、科学管理在林产业发展中悄然掀起. 2.2林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林业产业化程度低.屏边县林业产业化程度低,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加工技术手段落后.杉木林虽有一定规模,但目前仅有2家加工厂,且加工技术落后,主要生产半成品,林业附加值低.桤木、林下草果等新产业发展迅速,但也不具备开展精深加工的条件.没有加工企业带动,产业链短,主要以出售原材料为主,林业“大资源,小产业、低效益”的现状依然存在.

2)林业发展不平衡.屏边县林业发展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边远乡镇、山区乡村易发展,主要交通沿线、城市周围难发展.示范基地难建立,亮点工程形不成.在这几年的林业工程建设中,白云、和平、新华几个乡发展速度快,而且白云、和平2乡的造林以600多 hm【sup】2【/sup】/a的速度推进.玉屏、新现、白河交通较方便的乡镇林业发展速度慢.具体到乡镇,除了白云乡之外,其他乡均呈现出集镇周围难发展,偏远农村好发展的局面.

3)中低产林分布较广,产值不高.据调查,屏边县有中低产林共计2.67万 hm【sup】2【/sup】,占全县有林地面积的40.7%,分布在全县各乡镇.由于立地条件不好,林地生产力低,林分质量差,产值不高.

4)县城面山绿化和绿色通道建设难推进.县城周围和昆河公路沿线城镇化率低,工商业发展落后,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农民对土地的依赖度高,面山绿化和绿色通道建设推进难度大.

5)山区农民经济收入低,对森林资源的依赖性大.屏边县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县,山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99%,农民生活在山区,生活靠山,发展靠山,森林资源成为山区农民生产、生活的重要资源.随着人口的增长,农户生活烧柴、牲畜放养、房屋建盖等都靠山林提供的各种资源来维持,山区农民对森林资源的依赖性大. 3林业发展战略规划

“十二五”期间是屏边县林业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重要时期.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进一步明晰了林木林地所有权,放活了经营权,体制机制更加趋于合理,“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广大干部群众投资林业、发展林业的积极性高.另一方面,国家在林业上的投资逐年加大,荒山造林、产业培植、防护林工程等项目投资逐年增加.同时,农村传统的农业经营理念发生了变化,剩余劳动力转移,外出打工的多,在家耕田种地发展农业的少,农村土地荒芜闲置的越来越多,为林业发展拓展了土地空间.这些变化,为屏边县林业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必须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加快发展.

要实现屏边县林业快速发展的目标,就必须认真贯彻县委政府“绿色经济立县,特色工业富县,科教文化兴县,生态旅游活县”的战略,围绕“百万亩绿色产业”培植目标.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要求,紧扣产业培植这一核心,以市场为导向,农民为主体,发展为目的,扎实建基地、绿通道、推改革、促开发、严保护,促进屏边县林业科学快速发展. 3.1速生丰产林建设战略规划

速生丰产林是屏边县的传统林业,深受当地干部群众青睐.发展速生丰产林,既能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又能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丰富的木材产品.要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要求,坚持以生态建设促进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通过订单育苗、工程队造林、种苗扶持、技术服务等措施,加快推进速生丰产林建设;在土地集中连片,规模大,群众积极性高、示范效果好的地方采取工程队造林,统一组织有造林施工经验的专业队进驻造林;在土地分散、群众积极性高的地方加大种苗扶持力度,鼓励农户自己造林,促进产业快速发展.

1)桤木丰产林发展规划.桤木属于屏边县本地乡土树种,耐瘠薄,生长迅速,适应性强,易栽培,好管理,深受群众喜爱,近几年发展迅速.要统筹规划,科学安排,区域发展,成片推进.重点在白云、和平、新华、新现、湾塘等几个乡发展.2010年发展面积达2万 hm【sup】2【/sup】,力争到2015年发展到3.33万 hm【sup】2【/sup】.

2)杉木速生丰产林发展规划.杉木速生丰产林是屏边县长期经营的主要树种,广大群众已经掌握了一整套成熟的育苗、栽培管理技术.宜采取政策引导的形式,以市场为导向,再投入少量扶持资金,鼓励林农自己育苗自我发展,以巩固现有2万 hm【sup】2【/sup】杉木为目标,重点在玉屏、新现、白河乡镇发展.

3)桉树、柚木等丰产林发展规划.桉树、柚木及其它速生树种在屏边县作为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的一种补充形式,应适当扶持,按市场规律运作. 3.2特色经济林建设战略规划

特色经济林建设是屏边县林产业发展的重要补充.由于屏边具有典型的立体气候特征,从低海拔到高海拔“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 的特殊气候条件决定了生物多样性,物种资源十分丰富,适宜多种树种生存,但发展规模不大.特色经济林对环境气候条件要求严格,经营强度高,只能作为“镶边”林业发展.重点要抓好以下3块特色经济林建设.

1)全力发展热区橡胶产业.加快热区橡胶产业培植能改善热区生态环境,维护热区生态平衡,促进热区百姓增收.首先,以南溪河流域为主体,重点在白河乡发展,连动玉屏、湾塘的部分村委会.近期发展0.33万 hm【sup】2【/sup】,远期发展到0.53万 hm【sup】2【/sup】;其次,以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的形式,调动百姓种橡胶的积极性,依托河口天然橡胶公司、马关健康农场提供技术支撑,组建橡胶产业发展协会,扎扎实实推进橡胶产业.

2)积极培育核桃产业.重点在和平、白云、新华、新现高海拔地区发展本地泡核桃0.33万 hm【sup】2【/sup】.首先要以产品优质化、品种本地化为指导思想,不从县外调苗,科学合理规划,扎实稳步推进.其次要以实施林粮间种为主,不能用荒山造林的模式发展核桃,一定要选用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良田好地.同时,在房前屋后、田边地角实施零星种植.

3)全力推进红豆杉产业.红豆杉属生物药业的高精端产业,重点要围绕县城周围和在玉屏、新现2乡镇发展.主要依托红河阳光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种苗和技术支持,采取公司加农户的形式运作,带动农户发展,发展目标为0.33万 hm【sup】2【/sup】. 3.3草果种植业战略规划

林下草果在屏边县具有多年的栽培历史,适应范围广,耕作粗放,管理水平技术要求不高,经济效益好,很多农户已经靠种植林下草果脱贫致富.发展桤木林,实施林下草果种植,是屏边县白云、和平等乡镇探索总结的一条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成功经验,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林业经营上长期困惑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难以统筹兼顾的问题.要加大林下草果种植力度,因地制宜、科学规划、集中发展、全面推进.要采取技术培训、示范引导、种苗补助等措施,积极解决产业培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农户集中投入,科学发展.要在白云、和平、新华、新现、玉屏几个乡镇总结推广高产稳产经验,打造亮点工程,建立示范基地.“十二五”期间要增加投入,加快发展,到2015年使屏边县的草果面积在现有1.33万 hm【sup】2【/sup】的基础上发展壮大到2万余 hm【sup】2【/sup】,成为名符其实的草果大县. 3.4中低产林改造战略规划

中低产林改造政策性强、任务重、投资大,要成立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配强工作力量,出台指导意见,制定符合实际的措施,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确保单位和部门间相互协调,要做到人员到位、责任明确、措施有力、有序开展.低产林改造要按照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科学管理、分步实施.低产林改造进度按0.13~0.2万 hm【sup】2【/sup】/a的规模推进. 3.5县城面山绿化和绿色通道建设战略规划

按照统一规划、先易后难、成片推进、分步实施的原则,用3~5 a时间把县城面山、昆河公路、屏新公路、泛亚铁路、滇越铁路人字桥至河口段两边300 m范围内全面绿化.对县城面山的绿化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选择1~2个农户喜爱的经济林树种.南溪河流域要结合橡胶产业发展,统筹考虑,既培植产业又绿化公路.新现乡境内,要打破行政区域界线,与蒙自期路白整合为一个经济区域,重点发展枇杷等水果.要采取多种绿化手段,适宜开展工程造林的实施工程造林,不适宜开展的实施封山育林,力争用最短的时间取得最好的绿化效果. 3.6推动农村林地流转战略规划

积极推动农村林地流转,有利于整合生产要素,促进生产力发展,形成林业新的增长点.要在深化林权制度改革的基础上,加大林业政策宣传力度,落实林业优惠政策,稳定权属关系,盘活扩大经营自.要鼓励公司、大户、机关干部职工深入农村承包经营林地,带动林业发展.要服务好到屏边县投资的香港广畅集团、英国阳光公司、武汉凯迪公司及其他个体大户,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大胆投资,自主经营.通过政策倾斜、项目支持、资金投入、技术服务等措施积极推进农村林地流转,促使林地向能人及有实力的大户集中,增加林业投入,促进林业发展. 3.7公益林管护战略规划

实施林业分类经营,切实加大对生态公益林的管理.屏边县已列为国家和省级的生态公益林面积为6.67万 hm【sup】2【/sup】.随着国家公益林补偿标准的提高,今后公益林项目将成为全县最大的林业投入项目.公益林功能特殊,肩负着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重任,一定要加强公益林管护.①加强制度建设,完善补偿机制,实行动态管理,提高林分质量.②抓好护林员队伍建设,完善考核机制,强化队伍培训,把护林员队伍建设成为有能力的能发挥作用的生力军,切实担负起管护生态公益林的重任.③积极探索民主管理的有效机制,依托于村规民约,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确保公益林不被侵蚀.④稳步推进农村能源建设,加快沼气池、节柴灶和太阳能的普及推广,缓解农村生产生活对森林资源的依赖. 3.8林业招商引资战略规划

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跳出林业看林业、跳出林业发展林业,用工业化的理念来谋划林业发展.按照“你发财我发展”的招商理念,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破除肥水不流外人田的陈旧思维,加大招商力度,努力培养造就林业龙头企业,带动林产业发展.服务好现有的华荣木业有限责任公司、大喜木材加工厂,确保商家引进来,留得住,能发展.积极开展资源招商,以商招商,早日启动草果、八角等林副产品深加工.要通过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带动林产业发展,实现以工促林、以林养工、林工一体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云南省屏边苗族自治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屏边县文史资料 第三辑(林业专辑)[Z].2009.

[2]张永弼.龙陵县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思考[J].林业调查规划,2011,36(1):108-111,116.

[3]赵文军,莫绍娟.新平县公益林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J].林业调查规划,2010,35(2):93-96.

[4]沈新华.华坪县特色经济林产业发展探讨[J].林业调查规划,2010,35(5):68-70.

乡村战略规划范文4

各位领导、同志们:

****年是实施“十五”计划的关键一年,也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的重要一年。根据我县交通工作实际,总体思路是:突出一个重点,提高两个能力,即“围绕加快交通运输发展这个中心,重点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高交通公共服务和市场监管两个能力。”为此,我局将涡阳交通事业规划如下:

一、加快公路建设步伐,提高公路通行能力

根据农村公路“十五”规划,今后三年确定为我县“农村公路建设年”。重点是实施国债项目和通达工程,目标是实现县道公路标准化,乡村公路黑色化,村村公路砂石化,农村公路网络化,公路管养日常化,“361”机制正常化。

1、县道公路标准化。参照国家提出的国、省道标准化、美化(简称GBM工程),突出一个“畅”字,保持一个“洁”字,实现一个“绿”字,注重一个“美”字,对现有县道公路进行标准化改造,逐步形成流畅、安全、舒适、优美的县道公路交通环境。今年将完成20公里的国债项目和60公里的通达工程。

2、乡、村干道黑色化。通往中心村的乡、村公路按四级公路标准实施改建,铺筑沥青碎石路面,达到路基坚实、路面平整、排水畅通、防护设施齐全,确保畅通。

3、村村公路砂石化。乡镇通往非中凡村的村级公路以及村村公路,要拓宽路基,铺筑砂石,保证机动车安全通行。

4、农村公路网络化。提高现有乡村公路等级,打通乡村断头路,开成以县道为动脉、乡村公路为辐射,村村公路为联结点的农村公路网。

5、公路管养日常化。强化路政管理,保护路产路权,提高公路通行能力,逐步建立县、乡、村三级管养机制,确保农村公路“建一条、管养一条、发挥效益一条”。

6、“361”机制正常化。即:县内60%的行政村实行“一中一议”政策;每人每年不少于6元钱用于农村公路建设或养护;小机养路费用于公路建设、养护和管理的部分不得低于当年收入的60%;建立农村公路养护机制。

二、加强市场管理,保持健康有序的发展环境

为强化运输市场管理,保持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切实解决我县的客、货运输市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方便人民群众为目标,以加强站点建设为切入点,以解决问题为手段,建设健康有序的市场发展环境。

加强客运站点建设。今年在完成县城东城客运站建设的同时,进一步规范郭寨、高炉、石弓客运站;做好西阳、义门、曹市、新兴、龙山客运站的选址、整修、改建工作,并完善各客运站点经营手续。

优化客运市场发展环境:处理好出租车归通管理问题、黑头车整治问题,强化客运市场整顿、水陆货运市场整顿、维修市场整顿。以理顺出租车管理体制,维护客运、货运市场稳定,消除运输市场发展障碍。

三、提高运输能力,解决运力、运量矛盾

计划使全县拥有货运汽车1800辆,15000吨位,年货运量800多万吨,周转量5亿吨公里;客车370部,7900座位,年客运量600万人次,周转量2.1亿人公里。水路运输2000吨级钢质船舶拖队8个,11000吨位,钢质船舶200余艘,年运量16万吨,港、航、站、码头设施安全、有效。以确保我县运力与运量基本持平,解决运输市场的供求矛盾。

乡村战略规划范文5

关键词:《城乡规划法》、城乡规划、城乡统筹发展、

一、城乡规划与城乡统筹发展的关系

《城乡规划法》中明确提出坚持城乡统筹发展的原则,将具有密切联系的市、镇、乡和村庄纳入统一的规划,实施统一规划前提下的管理,加强市、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地区延伸,保证一定空间距离范围内的城市、镇、乡和村庄在资源调配、生活供应、设施共享等方面能够实现相互依存、紧密联系、避免各自为政、重复建设、资源浪费。

城乡规划需要坚持全面统筹发展的理念,从单纯注重城市发展转向更好地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推动城乡区域的互促共进,从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转向更好地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规划编制要关注公共利益、长远利益和社会公平,完善城乡功能,营造良好人居环境,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

二、完善城乡规划编制、管理体系

1、完善城乡规划编制体系,应坚持以城市规划为重点,以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为依托,整合城市总体规划、建制镇总体规划、村庄规划、控制性规划以及各种专项规划,使规划编制覆盖到行政区域内的乡(镇)、村,构建科学、合理、合法的城乡规划体系,强化城乡规划对城镇建设和发展的先导、统筹作用。

2、完善城乡规划管理体系,建立统一协调的规划管理体系,按照“三规融合”的原则,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建立规划的信息共享平台,在此基础上进行城乡空间布局规划,科学划分不同的功能区。强化全局意识,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时序,结合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土地供应计划,有序推进城市建设;健全制度措施,使各重点建设项目与城市、镇总体规划及土地利用规划相协调。

积极推行“阳光规划”,完善城乡规划编制过程中的公众参与机制,扩宽公众咨询途径,依法保障城乡居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使城乡规划编制能够更好地反映社会大众诉求。

三、城乡规划引导城乡统筹发展

城乡规划是一种空间战略规划,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综合调控手段。城乡规划在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通过统筹城乡规划,实现区域产业和人口的合理集聚,增强城镇的辐射作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实施好城乡协调发展规划,组织编制并落实城乡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城乡规划、环境保护等规划,是引导城市与乡镇之间实现一体化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城乡统筹发展规划,是通过城乡规划创造平等统一的新型城乡关系,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营造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环境。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改善生态环境,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农村活力和农民生活水平,拓展城镇发展空间。达到城乡之间取长补短、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阶段。

四、城乡统筹发展的规划原则

1、以城带乡、以乡保城

依靠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减少农民数量,鼓励农民进城和在城镇从事二、三产业,通过城镇的发展带动农村的发展。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集约调整城镇产业建设用地,同时强化农村作为区域生态基础的特征,保障城镇地区的良好生态环境。

2、空间集聚、划定城乡

以“三集中”为基本形式,依据城、镇、村三级居民点体系的规划,鼓励各城镇和农村集聚发展、集约经营。通过划定城镇发展边界,明确城镇和农村的地域范围,保持农村特色风貌。

3、设施先行、区域共享

城乡统筹的首要任务之一是首先实现城乡基础设施的共享和联通,使城市基础设施能够服务于农村地区,通过在中心村市政设施和服务设施的优先配置,引导农村人口向中心村集聚。

4、错位发展、尊重文化

引导城镇与农村的差别化发展,二、三产业向城镇集中,农村地区仅发展第一产业以及利用其农业、生态、文化资源发展的第三产业,突出农村的文化特色。

五、城乡统筹发展目标

1、经济目标:形成城乡互补与城镇产业化的富裕城乡

城乡统筹的经济目标是形成一个优势互补、合理分工、协调发展的产业布局体系。充分发挥乡镇企业和工业园区的优势,实现城乡之间的合作;又要以城市为依托、乡村为基础、集镇为纽带,形成既服务于城市,又提高了乡村的自增力,使乡村尽快地富裕起来,并形成城乡结合、工农结合开放型的经济实体。同时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聚是实现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关键。

2、社会目标:实现劳动力自由流动与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和谐城乡

城乡统筹建设需要解决劳动力转移的关键问题,而吸纳劳动力必须依托城镇化进程,而由于空间发展机会的不均等性,因此要提高城镇化的效率必须鼓励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形成就业岗位与居住空间相适应的健康城镇化进程。

公共服务设施均化等是城乡统筹的另外一个目标。在制定城镇化发展战略以及新农村发展战略时要对农村地区发展放到重点位置,城乡统筹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农村发展的重视。规划的实施需要各级政府制定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并建立区域性的协调机制、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制度,从根本上改变各自为政的发展限制。另外引入市场化管理体制,城乡统筹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多方筹集资金,可按照国家、集体、社会投入相结合的原则,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多层次、多渠道增加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把城乡统筹的基础设施建设推向社会。

(4)空间目标:构筑内部资源与外部机遇相匹配的集约城乡

城乡统筹建设规划核心在于高效的对空间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实现经济产出和整体利益的最大化。要鼓励有条件地区率先发展,优先扶持那些具有战略意义、交通便捷、水土等资源丰富的地区发展,让具有全局性影响的产业项目率先上马,充分发挥政府对市场的引导性作用,通过集中建设交通、市政等基础性设施来引导产业发展,合理规划布局城市和农村建设用地;城乡统筹建设同时要兼顾现状和长远发展,要禁止或者限制不具备发展条件地区发展,促使国土开发空间的整体高效利用,促进土地集约利用;形成合理国土开发秩序,避免造成无序竞争和空间资源浪费。

(3)生态目标:建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绿色城乡

城乡统筹建设要将生态文明理念放在首位,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满足自身需要而不损害自然环境。城乡统筹建设要优先关注不可建设用地,优先划定区域绿地、生态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禁止开发区域,控制战略性、稀缺性资源,主动出击应对快速城市化的无序蔓延,为城乡可持续发展预留充足的生态空间;要优先划定生态环境空间和布置生态环保设施,再合理布局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

同时要充分发挥乡镇的生态优势就必须做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结合,农业上建立绿色农业生产体系,工业上实现循环生产、建立循环经济体系,同时结合旅游资源发展生态旅游、农业旅游等,建立乡镇的绿色产业体系。

参考文献:

[1]罗承勇.影响城乡统筹的制约因素和协调发展对策[M].决策导刊.2007.第10期

乡村战略规划范文6

关键词:旅游产业;战略规划;城市定位

Abstract:Generally, there are four types of tourism plan styles at home, one is school of landscape garden architecture, featured by planning on shapes, another is school of resources deployment, majoring in geography, another is a school advanced in culture and history, another is school of efficiency and economy, majoring in economic import. To make a good strategic plan, which is forward looking, scientific and operational, we need to composite different ideas of schools. The research on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tourism plan in Nanjing will use tourism to lead the local economy development, feature in economy efficiency and make profits, which belongs to regional tourism plan.

Key words:tourism;strategic plan;city positioning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1674-4144(2011)-05-22(7)

1规划研究思路

城市旅游业发展战略规划一般不强调编制过程中的分析、研究和详细方案设计,而偏重于宏观指导思想的制定。重点解决旅游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其目的在于通过旅游营销手段的提升扩大旅游市场份额,延伸旅游产业链和产品链,吸引旅游资本投资等。往往以简洁、扼要的篇幅提出当地旅游业发展的愿景、目标、指标、发展路径、重大项目、要素计划和政策支持诸内容,具有战略指导意义。

从方法上讲,这类规划研究应以设计科学为基础,以价值创造为目标,为政府提供实现愿景的系统解决方案。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旅游规划已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资源导向阶段(1979~1989年):以旅游资源开发为主;二是市场导向阶段(1990~2000年):以旅游形象和市场营销为重点;三是产品导向阶段(2001~2010年):以游旅产品体系建设为中心。下一阶段我们认为应是系统导向阶段:以系统设计和价值创造为重要特征。系统设计的思想应注重规划整体性的整体性、相关性、结构性、层次性、动态性、目的性、环境适应性等。是把南京市旅游产业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把旅游系统当作相互依存的变量来分析,按照确定的目标,寻求实现目标的手段,以便在复杂的相互作用中,选择能够实现价值最大化的路径、方案和行动计划。主要工作包括:阐述南京旅游产业发展的愿景、定位和目标、调查系统的环境、梳理旅游资源、整合旅游要素、推行“规划―融资―建设―运营―管理”五位一体的系统发展模式。

2定位与目标

2.1南京作为旅游名城将如何定位

“定位”的问题是一个很难的问题。既要符合一个城市旅游的特点,又要有延续性,反映潜在游客心目中的形象。南京这些年来在城市定位上经常变,由此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如“国际化大都市”的定位,使主城区长出了上千幢超高层;后来是“现代化滨江城市”的定位,引发了成片的拆迁、拓路、差一点把路边的树也砍掉;现在的定位是“人文绿都”, 这比较适合南京的特点。当然有些晚了,很多有价值的建筑已经拆了,很可惜。这也反映了我们这一代人对城市发展的认识水平,有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这次旅游规划中我们提出了“人文绿都,博爱名城” 的定位。尽管没有太多的创新,但我们认为还比较贴切。

2.2南京旅游产业“十二五”期间的发展目标

南京在全国旅游发展格局中地位突出,是中国十大旅游城市之一。南京的旅游收入超过杭州和西安。“十二五”期间南京应把“国际性旅游目的地”作为发展目标。因为,南京山水城林融为一体,旅游资源总量大、品质佳,拥有众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吸引物、人物和事件,在全球旅游发展格局中,南京应定位于新兴的国际性旅游目的地之一。就南京旅游产业发展的具体目标,应将旅游产业放在南京整体产业结构中思考。

3目标实现可能性分析

从“十一五”发展情况看,上述目标经过努力是有可能达到的。关键是要在认识上应把旅游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来抓。从发展机会和资源条件上看,是有可能实现的。

3.1国际旅游区域重心继续东移

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WTO)分析认为,旅游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产业。当前,国际旅游区域中心继续东移,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旅游接待国、第四大客源国和世界上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南京是正在崛起的世界级城市群――长江三角洲的重要城市之一,在国际旅游重心东移过程中,必将迎来强劲的产业发展动力,入境旅游将迅猛发展。

3.2旅游消费已进入大众化时代

根据国际经验,人均GDP超过3500美元,是世界公认的旅游产业爆发性增长阶段。2009年我国人均GDP已经达到3700美元,江苏省达到6475美元,南京市高达8130美元。一个巨大的旅游消费市场将在“十二五”时期加速形成,旅游将成为城镇居民生活的基本内容和刚性需求。从旅游发展趋势看,随着居民消费升级,国内旅游正由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变。

3.3旅游发展的政策环境更加优化

去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产业的意见》,提出了一系列推动旅游产业发展的重大措施和优惠政策,显示出国家对旅游产业的重视,也为旅游产业发展开启了全新空间。

3.4南京取得2014年第二届青年奥运会的举办权

这是南京产业提档、城市提升、文明程度提高、国际化进程提速的强大助推器,一方面将推动南京相关旅游设施的建设和提档升级,并提升南京服务和接待能力;另一方面,将吸引全世界的目光,可全面展示南京城市形象,提升城市旅游国际知名度,吸引大量入境游客,并可为后青奥时代南京旅游国际化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3.5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将大大改变南京旅游市场格局

随着南京南站、空港二期、京沪高铁、宁杭高铁、沪汉蓉、沪宁城际铁路等重大基础工程的建设和相继投入使用,南京旅游集散功能大幅提升,将为南京带来大量的人流、物流和信息流。尤其是与南京都市圈各成员城市以及与上海、杭州等长三角中心城市的同城效应日益显现,区域旅游发展进入资源共享、深度合作的时代。

3.6南京资源十分丰富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方案,南京旅游资源单体共670处,涉及7个主类、33个亚类和146个基本类型,分别占到全国旅游资源相应类型数量的87.5%、68.75%和55.72%,这些为实现我市的旅游目标提供了资源保障。

4发展战略路径

南京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路径,可以从资源整合、产品创新、文旅融合、城旅互动、区域合作、国际化和可持续发展等七个方面思考。

4.1资源整合

旅游资源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整合旅游资源、发挥最大效用是产业发展的关键。当前,南京旅游资源分属十多个部门(条条)和各个区县(块块),多头管理、条块分割严重,产权形式复杂,难以形成合力,限制了优质资源“整体效用”的发挥。在实践中形成了“资源优势与产品优势不对称,产品优势与经济优势不对称,管理职能与产业发展不对称”的情况,严重阻碍了南京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和转型升级。南京旅游资源整合战略本质上要按照“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大发展”要求,对旅游资源行政管理权限的重新整合,进而形成集资源保护与开发于一体的新型旅游资源管理体制,形成保护与开发的有机统一。

4.2产品创新

产品创新是旅游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迫切需要。旅游产品创新战略要紧紧围绕旅游产业发展趋势以及南京旅游资源特色,在继续巩固提升观光旅游产品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产品,重点打造一批专项旅游产品,优化提升南京旅游产品结构,满足旅游市场多元化需求。推动南京旅游从观光型向观光度假休闲复合型转型,从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

4.3文旅融合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南京多元文化交融,包括六朝文化、明清文化、民国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科教文化等,文化资源优势突出。但总体来看,南京文旅融合不深,文化资源优势彰显不足。文旅融合战略,就是要加强旅游与文化的深度融合,拓宽合作领域,理顺合作机制,加大政策扶持,一方面,彰显文化资源优势,推动旅游产业升级、提升旅游产业竞争力,另一方面,借助旅游繁荣发展,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弘扬中华文化。

4.4城旅互动

旅游与城市化建设互动是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雅典提出,城市具有工作、居住、游憩、交通四大功能。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在规划建设过程中,应进一步凸显游憩功能,不能就建设谈建设,就环境综合整治谈环境综合整治。总体而言,南京城市化建设与旅游发展仍是两张皮,联系不够紧密。实施城旅互动战略,实质就是将城市化与旅游发展融为一体,树立大旅游观念,提升城市的旅游功能,把整个南京作为最大的景区、最好的旅游产品、最美的旅游目的地来建设和经营。南京“十二五”期间要大力实施城旅互动战略,一是规划的有效衔接。在城市规划修编和“十二五”规划中充分考虑旅游发展的需求,使旅游发展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文化发展规划、城市建设规划和城乡发展规划有效衔接,保证旅游发展在用地、基础设施、生态保护等方面与城乡发展共享空间。二是项目的互动。城建项目要充分考虑旅游发展的要求,保证城建项目与旅游发展良性互动,实现城市环境建设功能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景观化。如新秦淮河-土城头百里风光带建设、南京南站建设要充分考虑旅游功能配套,城市基础设施要按照景观的水平建设。三是旅游服务配套。加强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文化遗产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优化旅游交通条件,美化旅游环境,完善旅游标志,改善旅游厕所和停车场,完善旅游咨询、旅游集散、旅游急救等服务网络。四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将旅游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相结合。

4.5区域合作

随着区域一体化和长三角地区同城化效应的凸显,加强区域旅游合作是提升南京旅游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是实现互惠互利、互促共赢的有效形式,也是推进旅游大市场建设的重要途径。南京区域旅游合作战略就是要强化开放意识,突出竞合发展,积极参与区域间的分工协作,从城乡互游合作、南京都市圈旅游合作、长三角/泛长三角城市旅游合作、沿江29个城市旅游合作,沿高铁城市旅游合作等层次,尤其是京沪高铁和沪汉蓉高铁的建设,将大大提高南京旅游的辐射能力。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客源互动、景区组合、联合营销、信息联动”的区域合作格局,积极打造“无障碍旅游区”。

4.6国际合作

旅游不仅是天然的国际化产业,还是友好产业。旅游产业的开放程度代表着一个城市的开放水平。要把南京建成“国际性旅游目的地”,在发展理念、运行机制、管理模式、人才培养、环境质量、服务标准、产品设计、营销策略等方面,必须按照国际化标准推进产业发展,全方位加快与国际接轨。在旅游产品国际化方面,要充分利用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资源、人物、事件,如大报恩寺(佛顶舍利骨)、郑和七下西洋、明城墙、中山陵、青奥会等,建设一批具有国际水准的旅游产品。在旅游设施国际化方面,应结合南京山水城林特色建设一批具有国际水准、体现国际时尚的旅游设施、生态观光设施和会议展览设施;在旅游营销国际化方面,要加快构建国际市场网络,创新营销机制,树立品牌理念;引进国际知名旅游品牌,提高南京旅游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充分利用青奥契机,做好宣传南京旅游的高规格营销方案;在旅游管理国际化方面,应积极推动南京旅游产业更多地采用国际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管理技术,打造一支有国际旅游城市水准的从业队伍,使全市的酒店、旅行社、旅游接待设施和娱乐设施的服务水平和服务标准能与国际著名旅游城市相媲美。在旅游服务国际化方面,要营造国际旅游城市的人文环境和社会环境,改善城市的国际化接待环境,使国际游客拥有较高的出游无障碍化便利;通过鼓励入境游、实施入境便利政策等有效措施,提升城市接待游客中入境游客尤其是外国游客的比重。

4.7可持续发展

环境是旅游的基础,可持续是旅游发展的内在要求。南京“十二五”期间旅游将处于大开发、大发展阶段,尤其应注重旅游可持续战略的实施。可持续旅游是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而出现的,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指,通过实施有效措施,保证旅游开发既应满足当代人(含旅游者和旅游地居民)的多种需求(经济、社会、生态等需求)又不损害后代满足其旅游需求的能力和进行旅游开发的可能性。南京“十二五”期间要大力实施旅游可持续战略,一是要强化资源和环境保护。对南京具有旅游景观价值的山体、河流、湖泊和历史文化遗产等进行开发时,要以环境保护和经济效益并重为前提,不破坏其脆弱的平衡关系;严格执行旅游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合理确定景区游客容量;二是要实施旅游节能节水减排工程。鼓励宾馆饭店、景区景点、旅游经营单位利用新能源新材料,广泛运用节能节水减排技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创建“绿色饭店”、“绿色景区”。三是要倡导低碳旅游方式。加强宣传和教育,引导市民和游客树立环保意识,倡导游客文明旅游、绿色消费;四是要鼓励开发绿色旅游产品。

5南京旅游产业在“十二五”期间重大项目

根据初步规划,“十二五”期间南京围绕旅游产业建设的重点项目至少有十多项:一是紫金山―玄武湖城市中央公园;二是秦淮河旅游带项目;三是金陵大报恩寺重建项目;四是土城头百里风光带;五是民国文化旅游项目;六是长江国际旅游项目;七是休闲度假区建设项目等。

5.1城市中央公园项目

紫金山―玄武湖城市中央公园是以紫金山、玄武湖为主体整合该片区旅游资源,通过高水平规划设计,用交通路网使各个景区点串联起来,并赋予一些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主题,科学合理配置高品质的休闲、观光功能和相应载体,打造休闲观光为主、具有世界级震撼力的“城市中央公园”。随着南京“一主三副”即一个主城,仙林、东山和江北三个副城城市格局的形成,“紫金山―玄武湖”风景片区日益成为城市的中央。这一片区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包括中山陵园风景区、玄武湖、白马公园、明城墙、九华山等,最能体现南京山、水、城、林的特色。从占地面积看,这可能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中央公园。美国纽约中央公园也仅有843英亩,但纽约中央公园不只是纽约市民的休闲空间,更是全球人民所喜爱的旅游胜地。

5.2秦淮河旅游带项目

秦淮河是南京的母亲河,可分为内秦淮、外秦淮和秦淮新河,沿岸历史文化资源和生态资源极其丰富,是南京历史人文记忆的重要承载体。随着城市的不断成长和空间结构演变,外秦淮河历史上防卫与运输功能已经退化逝去,尤其是经过“十一五”期间的环境综合整治,外秦淮河面目一新,两岸城墙巍巍,绿意浓浓,景色秀丽,已成为南京市民休闲娱乐活动新的空间。但整体来看,外秦淮河的旅游休闲功能、文化彰显功能、水岸经济功能不足,“十二五”期间应深度挖掘秦淮河的历史、文化资源,加大对已经整治的16.5公里外秦淮河的旅游休闲功能的开发,“以线带面”,将沿河26个景点和公园面河开放。通过外秦淮河串联起沿岸的旅游资源,将外秦淮河打造成为展示金陵历史文化风貌和秦淮文脉的休闲景观带、创意产业带、水岸经济带。以钟山风景区为龙头,以秦淮河为纽带所展现的南京旅游文化是一张具有世界级水平城市旅游名片。

5.3金陵大报恩寺重建项目

南京有1780多年的佛教发展史,是我国佛教活动最早的城市之一,是古代江南地区最早传播佛教文化的圣地,也是近代中国佛教文化复兴、传播、研究中心。目前,南京现存与佛教有关的旅游资源单体30余处,但这些资源比较分散,主要以景点观光的传统型开发为主。今年6月,七宝阿育王塔佛顶骨舍利在金陵盛世重光,从顶骨舍利的寓意来说,是级别最高的,是最智慧头脑的象征。这次重光意义极其重大,让世人重新认识南京在佛教界的地位,可以激活南京的佛教文化资源。“十二五”期间,南京应充分利用南京佛教文化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所具有不可替代地位,以金陵大报恩寺重建为契机,以“朝圣之旅”为思路,挖掘并整合众多佛教资源,结合佛教文化传播、学术等活动,使南京佛教文化资源得到多视角、高层次、全方位展示,进一步彰显南京佛都魅力。

5.4土城头百里风光带项目

土城头是明代南京四重城垣的最外城垣,至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墙体以土墙为主,筑有城门18座。外郭全线原长60余公里,目前地面尚有遗存30公里。土城头段范围是从下关金川门至江宁夹岗门,全长约40公里。“十二五”期间,南京规划将土城头与秦淮新河连接起来,打造百里“绿色项链”,构建绿色生态长廊,应充分挖掘资源优势,高起点、高标准实施规划建设,把保护人文历史印记、营造自然景观、改善人居环境、构建旅游系统、提高城市品质有机结合,将百里风光带打造成南京城市的人文长廊、绿色长廊、生态长廊、休闲长廊。重点任务包括:(1)秦淮新河段重点建设城市阳台―城市运动森林、秦淮文化休闲坊、休闲旅游基地、水下活动中心、城市影音中心、创意市集等六大核心休闲项目;(2)土城头段,根据资源特色和历史文化遗产特色,重点建设18~20个公园;根据历史记载,土城头沿线共有18个城门,“十二五”期间,重点重建、修复3~5个城门。

5.5民国文化旅游项目。南京最有名的除了明朝文化,就数民国文化

“十二五”期间,为彰显民国文化,应进一步加大对民国建筑的保护和利用。这一方面市政府己有保护措施,现在关键是要在保护的前提下利用,在利用的过程中保护,做到科学保护、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创意利用,实现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之间的相容性、统一性。我们设想可沿中山路打造一条民国历史文化旅游线路。从下关码头开始,沿中山北路、中山路、中山东路至中山门到中山陵,将沿线近百座民国建筑分为几个组团,集中展示民国建筑和文化,包括名人居址、办公旧址等,让游客充分体验民国时期的政治、文化及生活方式。具体可以参照美国波士顿“自由之路”旅游路线的做法,设计旅游专线,用一条“红砖”线路串联起中山大道沿线的民国建筑景点,对沿线民国建筑进行维修和更新,民国建筑上用统一的指示标牌,打造南京开放式的民国建筑博物馆,结合2011100周年,加大对民国文化旅游带的宣传促销。

5.6长江国际旅游项目

南京的旅游应从秦淮河走向长江,打造长江国际旅游带应纳入“十二五”旅游规划。长江国际旅游带是以气势磅礴、烟波浩渺的长江为轴,以远近山峦为背景,展示古都山川形胜,构成江景、城景、港景、名胜古迹和自然景观相交融的沿江风貌带。旅游带北岸上起驻马河,下至与仪征交界处,全长88公里,南岸上自慈湖口、下至大刀河,全长98公里。旅游带的自然资源主要有长江、幕府山、栖霞山、狮子山、江滩湿地等。人文资源有八卦洲洲头森林公园、燕子矶公园、宝船遗址公园、浦口码头、阅江楼景区、南京长江大桥、二桥、三桥等。目前,沿江阅江楼景区、栖霞山景区、绿博园等发展较为成熟。但整体来看,多数旅游资源开发与长江联系不够紧密,旅游开发滞后,旅游景区多数难以到达滨江岸线,亲水效果不佳,仅以观景为主。“十二五”期间,南京应以大江风貌和两岸文化景观为主要特色,加快建设和整治提升相关景区景点,以长江为轴线使之串联,重点任务有:建设郑和航海文化主题公园;江心洲八卦洲重点发展乡村旅游;幕燕风景区应加快环境综合整治,以生态旅游、休闲度假为主;下关“南京外滩”,要高标准规划建设长江黄金岸线,打造滨江风光带;河西滨江风光带要加快贯通整个河西滨江风光带,展露长江雄姿;浦口新城未来将成为滨江历史文化生态之城。。长江国际旅游带可按历史滨江段、现代滨江段、人文滨江段、宜居滨江段、生态滨江段等五段打造文化特色各异的滨江景观带。

5.7休闲度假区建设

当前,旅游产品结构正发生深刻转型,己从观光游向休闲度假游转变,南京在休闲度假区建设方面潜力还没有发掘出来。“十二五”期间,南京应顺应旅游产品转型趋势,加快调整旅游产品结构,科学规划和布局旅游度假区,重点布局在江宁汤山、浦口一山三泉、六合金牛湖等地,打造旅游度假精品,使之成为长三角地区休闲度假的重要目的地。重点任务有江宁汤山国际温泉城建设;六合金牛湖国家级度假区建设;浦口一山三泉建设,老山国家森林公园突出生态养老、体育运动、科普观光特色,争创国家级5A级景区;加快推进珍珠泉旅游度假区提档升级和重点项目建设;加快珠江、汤泉特色旅游镇建设,建成以温泉度假、生态休闲为特色,观光与度假相结合,兼具商务、会议、科普旅游等功能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5.8国际青奥旅游城项目

2014年第二届夏季青少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将在南京举行。青奥会是使年轻人在运动、教育与文化方面均衡发展的体育盛事,在奥林匹克运动范围内,激发青年人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运动、文化教育,进而增进人际交流、社会融合和国际友谊。届时,南京将通过周密的赛会组织、广泛的志愿参与、完备的赛会设施、绿色平安便捷的城市环境四大支柱,呈现一届独具魅力的青奥会。国际经验表明,充分利用国际性赛事举办的经历和遗产,对提升举办地的城市形象和城市旅游具有重大意义。青奥会结束后,如何让奥林匹克精神的传承还将持续下去,值得研究和重视。“十二五”期间,南京应借鉴新加坡、因斯布鲁克等城市经验,充分利用青奥会给南京留下宝贵而丰富的体育遗产、文化和教育遗产、无形遗产,规划建设国际青年奥林匹克旅游城,使之成为全世界青年交流的平台。同时要加大对青奥品牌和精神的包装宣传,策划定期和不定期的青年奥林匹克文化交流、体育竞赛、学术交流、青年峰会等活动,推广奥林匹克精神,鼓励青年参与,着力追溯和延展东方文化、奥林匹克文化的深厚内涵,养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和生活方式。

6做大做强南京旅游产业的举措

6.1加强对南京旅游产业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旅游产业是战略性产业,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创造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要把旅游产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南京的旅游资源很多,尤其是历史文化资源,需要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加以整合。通过旅游产业促进经济转型发展、产业结构升级、带动就业。

6.2坚持旅游产业规划的引领

高度重视规划对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和全面科学发展的引领作用,进一步完善南京旅游规划体系。将旅游基础设施和重点旅游项目建设纳入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并在编制和调整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基础设施规划、村镇规划过程中充分考虑旅游产业的发展需要。根据需要编制相关专项规划,加大相关专项研究,包括《南京市近期旅游重大项目建设规划》、《南京市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宗教旅游发展战略规划研究》等。加强旅游规划管理,指导相关规划实施,提高规划执行和监督的力度,有效发挥规划对旅游产业发展的指导和调控作用。

6.3加大对旅游不动产的投入

旅游产业做大靠投资,做强靠创新、做优靠管理。应该在成立市级旅游产业发展投融资平台,负责对重大项目的投资建设。旅游景区建设、旅游设施配套没有投资是不行的。但有时政府想做而没有钱做,或者仅有投入而没有产出同样不能形成良性循环。因此,旅游产业发展,不仅是一般规划的问题,要按照全生命周期思路对项目策划、融资、建设、经营、管理等方面进行系统思考。尤其是要从价值创造的角度,构造商业模式,使投资的外部收益内部化,实现项目的资金平衡,实现旅游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6.4优化旅游产业政策

加快落实国务院41号文件,进一步优化旅游政策环境。一是对旅游项目建设用地政策支持。年度土地供应要适当增加旅游产业发展用地,对纳入市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的重点旅游项目用地给予优先支持。积极支持利用荒地、荒坡、荒滩等开发旅游项目。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村民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开发旅游项目,充分利用农村土地流转政策,合理利用农用土地开发乡村旅游。二是金融政策支持。对符合旅游市场准入条件和信贷原则的旅游企业和旅游项目,尤其是中小旅游企业,要加大多种形式的融资授信支持。积极推进金融机构和旅游企业开展多种方式的业务合作,探索开发适合旅游消费需要的金融产品。是旅游企业税费政策支持。针对旅游企业用水、用电、用气价格,营业税、所得税、土地使用税,以及广告费、排污费、研发费相关费用,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允许旅行社参与政府采购和服务外包。四是在创新景区(点)建设、管理、运营模式,加快推进旅游景区(点)所有权、经营权、管理权分离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在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旅游领域,积极引进国内外战略投资者方面给予加大政策支持。

6.5完善旅游法规体系

高度重视法制建设,加快立法进程,进一步完善旅游法规体系,进而保护游客的利益,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加大旅游法规的执行力度。严格执行国家颁布的与旅游产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快旅游执法队伍的建设,建立健全旅游执法队伍体系,加大旅游执法监察力度,为依法治旅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加快旅游综合立法工作。按照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和国家相关法律要求,参照国际经验和标准,加快《南京市旅游条例》、《南京市城市公园管理条例》、《南京市景区管理条例》等立法工作,并制定实施细则,为旅游执法提供法定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