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土地生态安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土地生态安全范文1
土地资源是一定区域空间内的气候、基础地质、地形地貌、土壤和动植物等自然要素与人类劳动成果相结合的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和对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我国出现了一系列土地资源生态问题。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污染等生态问题直接威胁着我国土地资源生态安全。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土地资源生态安全成为当前土地资源利用研究的热点,也成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前沿课题。
随着中原经济区国家政策的出台,河南省进入了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对土地的利用和保护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河南省又是农业大省,国家的粮仓,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此,对于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现状分析、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的相关内容的研究至关重要,关系到国家的战略安全以及中原 地区的兴衰,怎样协调好土地资源生态安全和经济快速发展成为河南省宏观战略设计的重要问题。
1 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研究的现状
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是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土地利用安全格局的基础。目前,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张建新基于P-S-R框架模型,从土地资源生态压力、土地资源生态状态和土地资源生态环境响应3方面进行指标筛选,构建了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1];刘勇等从土地自然生态安全、土地经济生态安全、土地社会生态安全等方面选择了24个评价因子,对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构建,结合该指标体系对浙江嘉兴市的土地生态安全进行了综合的评估[2]。汤洁等人依据区域生态安全评价一般性指标体系,并从吉林省镇赉县土地利用结构及特点的实际情况出发,构建了由目标层、准则层A、准则层B、指标层构成的土地生态环境安全评价指标体系[3]。高志强等采用数字环境模型,对中国土地资源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东南沿海和四川盆地是中国土地资源生态环境质量最好的区域[4]。张虹波以黄土丘陵区的彭阳县为例,采用将状态评价模型和趋势分析模型相结合的动态评价方法,对区域土地生态安全进行了实证研究[5]。这些研究为中原经济区核心区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提供了一些思路和尝试。
作为全国第一人口大省和重要的农业与产粮大省,河南的土地资源生态安全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傅建春等把河南省土地资源生态安全问题归结为土壤资源人均占有量低、耕地质量差、自然灾害频繁、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等几个方面;张泊平和吴国玺则从可持续利用的角度讨论了河南省土地资源利用模式和途径[6]。田克明和王国强采用多因素综合评定和系统聚类相结合的方法,对河南省18个单元农用地生态安全进行了评价[7]。
2 河南省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现状
根据2010年河南省国土资源厅的信息,河南省土地总面积16.56万km2,其中耕地面积808.13万hm2,占土地总面积的48.8%;林地283.15万hm2,园地31.03万hm2,牧草地1.47万hm2。居民点工矿用地185.57万hm2,交通用地38.96万hm2,水域用地122.23万hm2,未利用土地184.84万hm2。耕地总面积所占比例为全国最高的省份之一;人均耕地0.0867hm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经济高速发展阶段,人地关系紧张,土地的承载力较大,对经济的高速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严竣的挑战。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工业的三废、农业生产中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给河南省的土地生态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危害,直接影响了河南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河南省部分偏远地区经济和环境的恶性循环,更加影响了土地资源的生态安全。部分地区水土流失日益严重,土壤肥力流失致使土壤朝着贫瘠化荒漠化的趋势演变,对当地的农业、经济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土地生态环境恶化对局部小气候和植被多样性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局部降水不均匀,小范围内气候异常,河流水系断流,水库的防洪抗旱的调剂作用得不到充分利用。矿产资源、林业资源不合理开发,动物栖息地遭到破坏,给生态环境以及生物生态多样性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生态环境问题成为经济发展建设的绊脚石,也对和谐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2.1 耕地面积逐渐缩减,人地矛盾突出
从2002年的7262.8千hm2缩减到2004年7177.5千hm2,随着省政府政策的正确引导,从2005开始回升,到2008年逐渐趋于稳定趋势。但是耕地形式不容乐观,由于河南省人口众多,人均耕地更是逐渐减少,由1954年的0.205hm2,下降到2003年的0.086hm2,再到目前的0.07hm2,这种人均耕地逐渐减少的趋势发展给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带来了很大阻碍,人地关系矛盾严重,特别是这几年中更为突出。
2.2 化肥农药使用量逐渐增加,农业活动造成的污染严重
从2002年开始~2011年,化肥使用量年递增为20.702万t/年,农药施用量年递增为0.254万t/年。耕地总面积减少的情况下,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是保证了土壤的肥力供应和减少了农作物的病虫害的危害,但是实际情况中,过量使用化肥农药造成土地资源和河流水库的富营养化以生态污染,给生态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在不同程度上造成土壤板结和农副产品的品质下降,对于农副产品的附加值的增加和有机产品的开发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不利用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2.3 三废排放量增加,工业活动造成的污染严重
废水的排放量从2005年的26.3亿t增加到2010年的35.9亿t,年增加量为1.92亿t;废渣的排放量从2005年的6178.2亿t增加到2010年的10714亿t,年增加量为907.2亿t;废气的排放量随着国家政策中温室气体排放的控制有下降的趋势,但是对整个土地生态环境仍然产生巨大的影响。三废排放量的逐年增加对土地的生态环境以及整个农业的生态环境都产生较大的危害,有些污染物通过食物链的循环富集危害人体健康;有些污染物甚至直接危害土地资源,造成了土地资源的废置;三废对土壤的污染还会引起大气、水资源以及人类居住环境的次生环境问题,威胁着土地生态安全和居民的生命健康。
2.4 自然灾害影响人次和经济损失日益严重
从2006年到2010年期间,自然灾害受灾人次最低在1613.06万人次,最高达到3531.8万人次,受灾人次较多并且范围广,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更为明显。自然灾害引起的直接经济损失从2006年的43.3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202.2亿元,经济损失逐年增加,根据曲线显示还有加速增加的趋势。特别是在欠发达地区,经济进入高速增长通道的过程中,由于原有基础设施和防灾技术措施的陈旧落伍,导致社会经济在自然灾害面前非常脆弱,水土流失严重,土地生态环境受到影响,农业活动受到影响,给当地的经济发展和土地生态恢复带来较大的困难。
3 维护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对策
针对河南省的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现状,本文主要从以下4个方面对相应对策进行探讨。
3.1 控制土地利用类型转变的方式和思路,提高耕地资源的保护措施
从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变方式和思路上寻找对策,加强对基本耕地的保护,特别是对基本农田的保护和管理。坚持节约用地制度,提高非农业经济建设用地的集约型、高效型,防止用地浪费,控制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间接转换和开发使用,增强土地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以保障城乡和区域发展的要求出发,优化土地利用类型的结构和空间布局,实现各项经济建设用地、城乡基础设施用地、基本农田和生态用地的相互协调、合理布局,加强耕地资源的政策保护和措施保护。
3.2 控制工业三废的排放和农药化肥的过量使用,加强土地的生态环境修复措施
工业三废的排放造成了土地、水质、生态环境等质量退化和污染,应该严格控制工业三废的排放,加大污染治理的投资和技术研发,提高污染治理的效率和技术水平,有效消减有害物质的产生和排放。控制农药和化肥在农业中的过量使用,提高农业的技术含量,大力发展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另外一个方面就是在当前土地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加大土地生态环境修复经费的投入和相关技术的研究,提高相应的修复措施的实施,控制土地的生态环境不再进一步恶化,在此基础上改善土地的生态环境,提高土地的生态效益,在国家生态保护区的基础上扩展其影响范围和效益,努力使土地的生态环境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
3.3 提高基础设施对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建立土地生态安全监测评价体系
提高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土地生态安全的有效保障,能够提高土地资源的综合生产力,提高对抗自然灾害的能力。特别是黄土沟壑地区和高山丘陵地区更应该从土地保护和农林业的基础保障设施的规划建设入手,做到科学合理,建设有效,维护有力,功效合一,切实发挥出基础设施的作用,保障土地的生态安全和农牧业的健康发展。并在全省范围内建立土地生态安全监测评价系统,全面掌握土地生态安全的现状、发展规律和潜在威胁,能够及时有效的对于非正常变化和达到预警状态的土地生态安全进行监测和预报,保障土地生态安全在可查和可控的范围内,使得土地生态朝着安全的趋势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建新,邢旭东,刘小娥.湖南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生态安全评价[J].湖南地质,2002(2)
2 刘勇,刘友兆,徐萍.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J].资源科学,2004(3)
3 汤洁,朱云峰,李昭阳等.东北农牧交错带土地生态环境安全指标体系的建立与综合评价[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6(1)
4 高志强,刘纪远,庄大方.中国土地资源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1999(1)
5 张虹波,刘黎明,张军连等.黄土丘陵区土地资源生态安全及其动态评价[J].资源科学,2007(4)
土地生态安全范文2
关键词:草原生态安全;土地利用;锡林郭勒盟
草原生态安全可以理解为在草原生态系统为主体生态系统的草原区域,草原生态系统在自然环境压力、社会经济压力和人类活动影响下,其内在结构、生态功能、外部表现以及所能提供的生态服务能够支持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使人类生活、生产、健康和发展不受威胁的一种状态。锡林郭勒草原是我国北方最大的绿色生态屏障,也是发展畜牧业和牧区人民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草原生态安全不仅关系到牧区社会经济持续发展,而且作为生态安全的重要部分,与国家安全密切相关。
内蒙古师范大学根少子等人(2011年)对锡林郭勒盟生态安全的评价报告中指出:锡林郭勒盟协调类型区主要分布在初始状态最好的西乌珠穆沁旗和压力较小的阿巴嘎旗;较协调类型区主要分布在压力较大的东乌珠穆沁旗和压力最小的太仆寺旗;不协调类型区较多,包括锡林浩特市、多伦县、苏尼特右旗、镶黄旗;极不协调类型区包括苏尼特左旗、正蓝旗和正镶白旗。锡林郭勒盟生态安全度属协调类型和较协调类型地区面积占全区面积的 50. 1%,属不协调型和极不协调型地区占 49. 9%。由此可见,锡林郭勒盟有近一半土地面积属于生态不安全地区,因此,根据各种不同类型的土地,需进行合理的利用与调控。
合理的土地利用是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关键和保障,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利于促进人地关系的和谐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锡林郭勒草原地区是以煤炭开采为基础的资源型地区,长期的煤矿开采造成了草原环境的急剧恶化,因此在草原生态安全条件下开展土地利用的调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研究区概况
锡林郭勒盟位于中部,介于东经111°59'-120°01',北纬 42°32'-46°41'之间,是我国北方草原区和农牧交错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总面积 20.26万 km2;锡盟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特点为春季多风干旱、夏季温凉、秋季凉爽霜雪早、冬季寒冷漫长,年平均气温0℃-3℃,无霜期90-130天,年均降水量140-400毫米,自东向西递减。
锡盟经济以草原畜牧业占主导地位,在土地利用类型中,草地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97.3%,耕地面积仅占1.47%;农牧业总产值占区内生产总值的54.6%,农畜产品加工业,如肉类加工、乳制品加工等,是近年来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二、土地利用情况及存在问题
(一)锡林郭勒盟土地利用现状
根据锡林郭勒盟2005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全盟土地总面积20144230.30hm2;其中农用地19809223.1hm2,占土地总面积的98.34%;建设用地118518.5hm2,占土地总面积的0.59%;未利用地216488.7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1.07%;农用地所占比例较高,为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农用地中耕地247932.8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1.23%;园地314.9 hm2,占0.002%;林地358666.90 hm2,占1.78%;牧草地19154083.80 hm2,占95.09%,是农用地中的主要利用类型;其他农用地48224.70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0.24%。
建设用地中,城市用地3292.85 hm2,占土地总面积0.02%,为锡林浩特市和二连浩特市的中心城市用地;建制镇5547.16 hm2,占0.03%,主要为旗县政府驻地镇中心区用地;农村居民点23418.34 hm2,占0.11%;独立工矿用地15832.20 hm2,占0.08%;其他建设用地47139.46 hm2,占0.23%;交通运输用地17746.60 hm2,占0.09%;水利设施用地5541.89 hm2,占0.03%。
(二)锡林郭勒盟土地利用变化情况
1.耕地面积减少林地面积略有增加
2000年耕地面积为53.9928万hm2,2009年耕地为45.9336万hm2,减少了8.0592万hm2,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坡度大于15°的耕地以及草原保护区的耕地退耕还林、还草,另一原因为农业结构调整,将耕地作为改良草地,用于畜牧业的饲草料基地。
林地面积在这9年间增加了0.3048万hm2,但灌木林有所减少,且减少幅度最大,其他林地增加幅度最大,其林地增加的原因与近些年来的退耕还林有关。
2.建设用地大幅度增加
2000年居民地及工矿用地为18.6749万hm2,2009年为20.1442万hm2,9年间增加了1.4693万hm2,其中城镇建设用地增幅最快,从2000年的0.8778增加到了2009年的1.5098,变化幅度达到了72%,由此看来,近10年间城市的扩建工程以及工矿业的占地在不断的加速发展。
3.草地面积增加缓慢
2000年草地面积为1727.2932万hm2,2009年为1758.0009万hm2,变化幅度为1.78%,在这9年间,草地面积虽有所增加,但是高覆盖草地面积却有所减少,低覆盖草草地面积有所增加,这说明草原依然呈现出了退化状态。
(三)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水土不平衡
锡林郭勒盟自然条件差,水土不平衡,水资源存在地域分布不合理,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不均,等特点。全盟水资源东南多、西北少,东南部水资源丰富地区光热条件差,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中部光热水资源配置较好,但年际变化率较大,常发生干旱,西部干旱少雨,草场退化严重。部分水资源较丰地区虽然耕地面积所占比重较大,但由于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起步较晚,目前开采率为 31%,从而造成现有的可供水量与现有耕地极不平衡,灌溉保证率不高,39.33%的土地为旱地,加上对土地利用规划不合理,灌溉方式落后,造成水资源利用率较低,浪费严重,进一步加剧了水土平衡矛盾。
2.耕地面积减少,耕地质量差
锡盟现有耕地45.9万hm2,中低等地占绝大比例,优等地和高等地只有6.8万hm2,2000-2009年间,因农业结构调整、灾害损毁、建设占用等原因,耕地减少了8.05万hm2。
近年来,锡盟进入城市化建设和工业产业高速发展时期,经济增长方式大多以资源密集型为主。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城市人口的增多,占用了大量的农用地,工业化与城市化也污染了大量耕地。在补充耕地的过程中,存在在“占一补一”、“占优补劣”的不平等交换,在貌似平衡的表象下,有难以估量的耕地生产能力在消亡,耕地总体质量不断下降之趋势也并未得到有效控制。
3.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
(1)林地利用不合理,林木质量下降
根据锡盟地貌特征,土壤类型和森林的主导功能,将现有林划分为二个生态区域,即山地丘陵区和风沙区。山地丘陵区现有林面积为89436hm2,占全盟现有林面积的22.4%;风沙区包括浑善达克沙地和北部高平原草原,现有林面积为309832hm2,占总现有林面积的77.6%。从2000年到2009年,锡盟林地面积虽有所增加,但活立木质量大都很差。由于锡盟地区退耕工程及造林工程面积分散、林木管理体系的不健全等因素造成了林木成活率低下,幼林管护工作的难度大,致使林木的质量下降,因此出现了“年年造林,年年无林,即便有林也是小老林”局面。
(2)建设用地内部结构不合理
锡林郭勒盟2009年建设用地总规模22.1109万 hm2,居民点用地面积为 6.1424万hm2,占土地总面积的 0.33%,占建设用地面积的 27.78% ,人均居民点用地446.02 m2,是全国人均居民点用地(197.9 m2)的 2.25倍。水利设施用地为 5896.93hm2,仅占建设用地的 2.67%,而以农牧业及工矿业发展为主的锡盟草原地区,水的问题是个大问题,水利设施建设的严重不足从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经济的发展。交通用地面积20475.87hm2,仅占建设用地面积的 9.26%。
4.土地生态环境质量下降
锡盟草地在干旱、风沙、地下水位变化等不利自然因素及过度放牧与割草等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的影响下,引起草地生态环境恶化,牧草生物产量降低,品质下降,草地利用性能降低。
从2005~2009年,锡盟草地轻度退化土地面积为17.7831万hm2,中度为7208hm2,重度为42hm2,这与2005年之前的退化土地面积相比虽然明显好转,草地质量也有了好转的趋势,但是从土地利用的总体发展趋势来看,草地仍然处于高速退化的状态,不利于土地的利用与管理。
三、锡林郭勒草原土地利用调控对策
(一)完善土地规划
随着人口增加和城市化规模扩大势必要占用大量土地,因此要制定具体的土地规划,控制土地供应量。通过制定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规划,尤其做好各居民点用地总体规划,来改变土地粗放利用的局面,实现土地集约高效利用。实施严格的用途管制、严格的基本农田、牧场保护制度、确定明确耕地保有量的面积,做好土地资源的总体规划,并注意规划层次的衔接,规范编制周期,提高土地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二)充分发挥资源的潜力和优势有计划的开发土地资源
锡盟地区畜牧业资源丰富,可以积极兴办和培植一批新型的畜牧产品加工企业,大力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的生产规模,实施“开发与保护相结合,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原则,要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走土地资源理性开发的道路,寻求能够生产最佳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土地利用强度,最大限度地减轻土地利用活动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实行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三)提高土地生产力
在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土地的生产力与对土地的投入量是密切相关的。所以为了提高土地生产力我们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要多渠道筹集资金,尽可能的争取国家对锡盟土地资源的投资和支持,充分发挥国家,地方,部门,集体和个人等各方面的积极性,多渠道、多层次、多方式投资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二是确立以经济结构调整为核心,通过科技创新,不断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发展思路,重视科技推广和科技人才的引进,着力在主导产业上推出一批有突破性的新品种和新技术;逐步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新型服务体系;加大科技培训力度,提高全社会科技意识和劳动者科技素质;加大科技投入,实施科技兴师战略。
(四)加强草地资源的保护提高植被覆盖率
加强对生态保护的宏观管理,建立和完善生态保护综合决策的各项制度,加强监督、加强联合管理。加大污染防治力度,积极开展工业污染防治,加大环境保护宣传力度。对新、扩、改建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有效地减缓环境污染的发展和生态恶化的趋势。按照“谁受益、谁补偿,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建立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鼓励社会上的各类投资主体向生态环境建设投资。持久开展植树种草,治理水土流失,防治盐渍化、荒漠化,防止污染,建设生态农业。
参考文献:
[1]王海梅.锡林郭勒地区气候变化规律与植被覆盖变化驱动机制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9
[2]锡林郭勒盟志(上)
[3]催志刚.基于GIS的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以重庆市江津区为例[J].2009
[4]包塔娜.锡林郭勒盟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5]马松梅.新疆兵团农九师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D].石河子大学,2008
土地生态安全范文3
土地整治在我国实施以来取得了巨大成就,在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土地生产能力、降低生产成本、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土地整治实践中出现了一些不恰当的整治方式,从而对区域的生态环境产生了负面影响[1-4]。土地整治的生态安全调控机制就是通过一系列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措施手段对土地整治系统中的外部环境、技术、资金、参与者、待整治土地等进行调节,使其生态系统功能朝正向的方向发生演替。
1土地整治中的生态问题
1.1不恰当的土地平整方式所引起的生态问题土地平整是土地整治中的重要工程措施之一。土地平整由于工程量较大,在此过程中会使用一些大型机械,如推土机、刮平机等,大型机械的使用和机械化的挖填,可能会引起土壤板结,破坏经过长期耕作、施肥、灌溉而熟化的土壤层;另外,由于土地整治项目施工往往处于干旱少雨的季节,此时潜在的生态问题就是土壤的面蚀和风蚀[5]。
1.2硬化的道路、沟渠设计方式所引起的生态问题我国土地整治中大量采用硬化的道路、沟渠,可能引发较多的生态问题。一方面,硬化的道路、沟渠将原来完整的生物生境分割成若干个孤立的嵌块体栖息地,影响到整治区域中生物的迁移,不利于野生动物的栖息和繁衍,从而导致生物多样性的降低;另一方面,土地整治中为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往往将沟渠设计成渠身笔直、渠底平坦的样式,这种样式容易使沟渠中具有涵养生物的水流失,从而使得鱼类、青蛙等水生生物难以寄养和生存。
1.3不合理的地类合并所引起的生态问题我国土地整治的目标之一是增加耕地面积[6-8],然而,为多增加耕地而采取的不合理的地类合并转换也可能引发生态问题。首先,土地整治中为增加耕地面积,往往对原有河沟进行裁弯取直,从而改变河沟的自然状态,使河流流速、流量发生变化,不利于水生生物栖息和繁衍;其次,许多地方在土地整治项目区域中,进行了大面积的填埋河沟和坑塘,不仅损害了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还会减少区域内的水面率,减弱滞蓄能力;第三,土地整治中为增加耕地面积,将整治区域中的荒草地、其他未利用地和零星闲散地开发整理为耕地,这也导致了原生、次生自然植被及人工植被的面积减少和退化。
1.4过多人为干扰所引起的生态问题土地整治过程中,铺筑硬化路面、修建硬化沟渠以及河道的取直等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景观的连通性以及斑块间物种和能量的交流,景观自然性大大降低;另外,土地整治后整治区域中耕地数量的增加,未利用地以及零星林地、草地等景观类型的减少,会降低景观的异质性。景观的异质性越低,则景观功能越弱,也就更容易遭到破坏;同时,土地整治后,由于土地利用集约度的提高,也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从而对整治区域及其周边地区的环境质量产生影响。
2土地整治生态安全调控机制的分类
2.1按调控机制时间维度进行的分类按照调控发生的时间顺序,从时间维度出发,将土地整治生态安全调控分为前馈调控、过程调控以及后馈调控。
2.1.1前馈调控前馈调控是指在土地整治项目可行性研究、项目设计以及立项审查阶段即对未来可能产生的生态问题进行预测,属于超前的主动调控。前馈调控主要通过做好土地整治生态影响预评价,确定该项目对生态安全的影响并设计相应的预防措施或者减缓措施。譬如规划设计中尽量少采用硬化路面以避免对动植物群落造成的空间分割乃至种群灭失。
2.1.2过程调控过程调控是指在土地整治项目施工过程中的调控。在土地整治项目实施的过程中,要加强对项目的监督管理,将前馈调控中指定的生态安全预防措施以及生态影响减缓措施进行落实。譬如在项目施工中要尽量避免对土壤的垦殖层造成破坏,在修建渠道的过程中尽量避免土方压占对渠道两侧生境的负面影响,同时避免有生态功能的坑塘被填埋。
2.1.3后馈调控后馈调控主要是指在土地整治项目完成后,建立起新的生态系统过程中的调控。土地整治项目完成后,在新的土地利用过程中,针对出现的生态问题,进行人为的补救调控。譬如针对项目施工工程引起的生态景观破坏问题,采取调控措施进行生态景观的恢复或重塑。
2.2按调控机制构成维度进行的分类按照土地整治调控机制的构成维度分为技术调控机制、经济调控机制、行政调控机制和社会调控机制。
2.2.1技术调控机制土地整治的生态安全技术调控机制为土地整治生态安全提供技术支撑。通过科学合理的土地整治规划技术,选定土地整治的重点区域以及重点项目;通过规划的生态影响评价技术预测土地整治可能产生的生态风险,并制定相应的减缓措施;通过提高土地整治项目生态化设计水平,对田水路林进行生态化设计,进行生态保育型的土地整治等。
2.2.2行政调控机制土地整治项目本身具有公益性的特点,这就要求行政调控的介入。行政调控机制主要包括土地整理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土地整理的综合决策机制的建立以及土地整理项目实施过程监管的加强。
2.2.3经济调控机制土地整治中充分利用经济杠杆可以更好地保护生态。首先,可以建立项目资金管理与生态效益评价相挂钩的机制,加大对生态化设计项目的资金投入;其次可以建立土地整治的生态经济补偿机制。
2.2.4社会调控机制土地整治是一个多目标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调控机制来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解决土地整治过程中产生的社会矛盾。土地整治的社会调控机制主要包括开展可持续的土地整治以及建立土地整治的公众参与机制。
3土地整治生态安全的技术调控机制
3.1土地整治规划技术调控机制建立科学的土地整治规划技术,根据各地不同的自然资源禀赋以及资源限制条件合理选址,建立项目选址指标筛选和多目标优化决策技术。调整完善规划目标,不仅要重视补充耕地的目标,同时也要注重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及改善生态环境;科学估算土地整治潜力,不仅要测算出其补充耕地的潜力,还应估算土地整治提高土地产能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潜力;加强规划基础数据的调查评价分析,要在全面摸清土地利用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的基础上,根据区域实际情况有重点地开展耕地后备资源适宜性、土地整治生态环境影响等的评价分析,为规划方案的编制提供基础依据。进行合理的土地整治分区,在全国范围内根据各地的经济发展状况以及资源禀赋进行合理的区域划分,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对生态脆弱区的土地整治要谨慎,以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的影响。科学合理布局重点项目,建立起针对我国不同土地利用功能区的土地整治项目选址判别指南。选址过程尤其要注意对于我国自然保护区或者是西部生态环境脆弱区的项目安排。#p#分页标题#e#
3.2土地整治规划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调控机制土地整治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是一种在规划层次协调环境与发展关系的决策手段与规划手段,属战略环境评价范畴。我国开展的第一轮土地整治规划的主要目的是为“耕地占补平衡”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土地整治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因此应逐步建立土地整治规划的环境管理体制,第一步就是要建立针对土地整治规划进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规范;第二步就是要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土地整治规划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程序;第三步是采用相应的政策以及手段对土地整治规划进行有效的环境管理。
3.3生态化的土地整治项目设计技术调控机制土地整治过程是对现有土地利用格局的改变,不适当的整治工程措施会对土壤性状、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稳定性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必须重视土地整治项目的生态化设计,进行生态保育型土地整治。对于土地平整工程,可对表土进行剥离,并收集贮存于整治场地附近保护场地内,当平整过程结束后,再将存放的耕作土层进行回填,在回填过程中,要注意保持原有土壤剖面的有机组合和整体性。对于道路工程,必须硬化的路面可以通过路基打孔的方式为生物提供迁徙的通道。田间路和生产道主要服务于农业生产,且其数量较大,基本都穿越农田,对农田系统的影响较大,因此这类道路的生态化设计可采用泥结碎石路面,同时辅以耐压草皮,可以为野生动植物提供栖息场所,促进物种多样性。对于农田水利工程,生态化沟渠设计应尽可能保留河道原有的自然风貌,避免一味的裁弯取直。生态化设计还应保留一定数量和面积的沟塘和低洼地,保留部分野生动植物良好的栖息地和生存繁衍的空间。渠道边坡可以设计为缓坡,以减少水位高低变化所带来的生态冲击,在情况允许的条件下以复式断面在沟渠铺设弯曲的小渠道,以保持低水位时的流量,提供低水位时动植物的栖息场所。
3.4土地整治项目后评价技术调控机制在我国土地整治项目管理中,比较重视项目前评价即项目可行性分析和规划设计,并有相应的规划设计标准规范。但在土地整治的实践过程中,还没有开展土地整治项目后评价尤其是对土地整治生态环境效益的后评价。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的土地整治还处在初级发展时期,土地整治绩效评价的体系没有完全建立。在土地整治项目后评价中,必须重视生态环境效益的评价,实事求是地说明项目的实施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包括正面效应,还应包括负面效应。评价结果的反馈及其反馈的好坏是后评价能否达到其最终目的的关键之一。所以反馈机制的构建要注重以下几点:首先,要建立和健全投资管理的法规,从法律、制度和程序上形成体系,建立必要的执行和管理机构;其次,要建立项目管理的信息数据库,从项目筛选、立项、实施、竣工到营运全过程进行监测管理;第三,要培训和发展后评价的队伍,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后评价的理论和方法,不断提高后评价的质量。
4土地整治生态安全的行政调控机制
4.1土地整治法律的调控机制目前我国土地整治并没有专门的法律。1999年实施的《土地管理法》的第四十一条给出了原则性的规定“国家鼓励土地整理”。近些年来,国土资源部针对土地整治中出现的权属问题、资金管理问题、项目管理问题等出台了相应的政策。虽然土地整治立法工作日益得到重视和加强,但是其仍存在较大的缺陷和不足,尤其缺乏专门针对土地整治生态安全的政策,因此急需建立起完整的土地整治法律法规体系。国外土地整治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配套法律逐步完善的过程。以联邦德国为例,1953年,联邦德国颁布了第一部《土地整治法》,但由于农业结构的改变、乡村农民数量的减少以及土地整理目标的调整,1976年联邦德国修改了《土地整治法》[9]。另外,国外的其余一些国家,例如奥地利、荷兰、瑞典、比利时等在20世纪70年代都修正了土地整理法律,而法国、波兰、匈牙利则是在20世纪80年代修正了相关法律。
4.2土地整治项目实施的监管调控机制及时有效的监管是保障土地整治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根据目前基层人员的配置和现实情况,应该成立以土地管理部门为主,水利部门、林业部门、交通部门、财政部门和农户代表共同参与的土地整治项目工作联合办公室,承担起监管者的责任。让相关职能部门参与进来,有利于弥补土地部门技术力量和人员的不足,确保资金使用的安全性,保证项目的施工质量,都有现实意义。在项目施工过程中,尤其要注意监管。如为了减少机械施工平整土地对耕作层土壤的破坏,规划设计要求对表土进行剥离、贮存和回填。这个过程,如果不进行有效的监督,很难在后期察看其效果。还有,比如水泥的应用,不能把大田到处作为搅拌混凝土的场所,以避免建筑垃圾对土地造成难以修复的影响。
5土地整治生态安全的经济调控机制
5.1土地整治资金管理与生态环境效益评价相挂钩的调控机制建立土地整治项目资金管理与生态环境效益评价结果相挂钩的机制,就是要将项目资金投入向具有良好生态环境效益的整治项目倾斜。同时对于采用生态化田水路林设计的土地整治项目,应积极给予资金的支持。
5.2土地整治的生态经济补偿调控机制生态经济补偿是实现生态补偿的一种重要方法。为保证土地整治的生态安全,应建立起土地整治的生态补偿调控机制,根据外部不经济性,对土地整治的外部经济效益进行核算,然后进行土地整治的生态经济补偿。对于不能进行有效的生态补偿的项目可以考虑从土地整治资金中扣除一部分进行专门的生态建设。
土地生态安全范文4
关键词:生态文明;土地整治;土地规划
Abstract: Land consolidation planning as optimizing land utilization structure, improvement of inefficient use of land, land restoration ecology strategic measures, the rationality, scientific or not will directly affect the safety and health of the region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erefore, in the preparation of land consolidation planning for the occasion, to explore the current land renovation planning ideas and method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cept through to the various tasks of land reclamation, to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scientific land planning, strengthening the regulation of land planning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guiding role land use and ecological protection.
Key word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land reclamation; land planning
中图分类号:F301.23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继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并上升到政府施政纲领和国家理念后,党的十报告再次将生态文明建设摆上重要战略位置,并提出“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四方面要求,而这些举措都与土地整治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在土地整治规划编制中,如何充分利用土地整治治理国土的作用,走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将生态文明理念贯穿土地整治规划编制的全过程,是规划工作者亟须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党的十七大、十对我国土地整理事业健康发展提出的新任务。
2 十提出的“生态文明”的内涵
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生、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它是对人类长期以来主导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反思,是对人与自然关系历史的总结和升华。党的十报告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独立成章,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明确了以生态文明建设牵引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思路。这是继党的十七大以后,再次将生态文明建设摆上重要战略位置,也是立足于当前我国快速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的严峻现实,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的高度提出的重要战略任务。十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首先,生态文明建设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中,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并列,同时又与各项建设密切相关,融入各项建设之中的一项重要事业。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都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基础和前提,生态文明建设又要依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状况和水平。
其次,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关系的认识水平和实践能力达到一定层次的产物。生态文明表现为人与自然、社会系统与生态系统的和谐关系。生态文明的理念与实践,要求人们充分认识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关系,懂得人类生存既要利用自然又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再次,从历史上看,文明的发展与生态状况密切相关,文明的转型往往同时是人与自然关系的转型。当依靠掠夺自然、破坏生态的生产方式已经威胁到人类自身生存发展的根基时,生态文明的潮流就顺势而出,呼唤和推进着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转型,建设生态文明成为鲜明时代精神和人类共同行动。
3 土地整治与生态文明的关系
土地整治是一个由自然因素、技术因素和经济因素构成的典型复合系统,通过一系列的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1]。土地整理的本质特征是调整人与地的关系,依据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客观需求以及资源环境的现实状况和科技进步的可能,对人地关系进行的统筹安排。党的十报告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提出的“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署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等四条措施都与土地整治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3.1 土地整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促进因素。
基于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要求,适度拓展土地整治的工作内容,使其发挥推动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作用,是党的十七大、十对我国土地整理事业健康发展提出的新课题、新任务。目前我国的土地整治已经由自然性工程转变为综合性社会工程,成为保发展、守红线、促转变、惠民生的重要抓手和基础平台,土地整治已上升为国家层面的战略部署,对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和节约优先战略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从世界范围看,发达国家的土地整治已经整体性地表现出服务于生态建设的特征,而我国土地整治的工作重心已经逐渐转移到更加注重质量和生态上来,引入了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的理念。生态文明新要求的提出,将使我国土地整治工作迈上更高的层次。尤其在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和生态环境退化的严峻形势下,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土地整治的重要内容。未来的土地整治工程不仅是坚守耕地红线、保障粮食安全、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在更深层次上,是维护生态和谐、建设生态文明、保障民族生存安全的举措。
3.2 生态文明是土地整治的最终目标。
我国十余年来的土地整治历程证明,土地整治单纯追求面积增加,缺乏对生态因素的重视和考虑,不注重生态保护,将对项目区及周边区域的水资源、土壤、植被、大气、生物等环境要素及其生态过程产生诸多直接或间接的负面影响。只为生产目的进行土地整治与科学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背道而驰。因此,土地整治作为人类社会走向文明进步路途上的工程手段,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规律,必须从土地可持续利用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实施,在生态环境容许限度内进行操作,将追求生态文明作为终极目标。在土地整治规划与土地整治过程中,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将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贯穿于土地整治的始终,从生产能力可持续性、生态环境可持续性、经济可行性、社会可接受性、工程设计合理性和运行管理机制的科学有效性等方面对土地整治进行全面评价。
4 基于生态文明理念的土地整治规划编制方法
用生态文明的理念指导规划编制,关键要将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在规划上加以落实。要在规划实践中不断探索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思路、新途径,实现发展质量的进一步提高。规划编制不仅要包括结构调整和空间形态布局的规划,更要重视形态层面以外的软性规划;还应当体现当地的自然地理与历史人文有机融合的布局特点。既要寻求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又要统筹兼顾,促进人与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达到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和实效性[2]。《全国土地整治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包括三方面:以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为目标的统筹区域土地整治,落实补充耕地任务和提高耕地质量为目标的农用地整治,以促进新农村建设为目标和城乡发展为目标的农村建设用地和城镇工矿用地改造[3]。围绕《规划》确定的工作任务,从生态文明的视角探索规划编制的思路和方法。
4.1 基于生态文明理念的统筹全域土地整治。
把生态景观因素引入各级土地整治规划中,在战略层面上,落实好土地整治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任务、途径。构建生态良好的土地利用格局,因地制宜调整各类用地布局,逐步形成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的空间格局。在城乡用地布局中,将大面积连片基本农田、优质耕地作为绿心、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景观优美、人与自然和谐的宜居环境。土地整治规划开展并整合土地利用布局和调整、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景观提升、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生态网络、水土安全和乡村休闲旅游等规划,推进城乡一体化绿色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国土生态安全。坚持整体论、系统论,提高生态文明水平,从区域整体、土地生态系统整体的角度出发加强生态建设,积极发挥土地整治整合资源、整合部门的优势,整体推进土地整治,将土地整治的范围向全域转变[4]。
4.2 基于生态文明理念的农用地整治。
规划的大尺度注重生态板块和生态网络体系构建,中尺度强调景观多样性保护,小尺度加强土地整治的生态功能提升。做好主体功能区、林业和农业等相关规划的衔接,提高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和实践的操作性。注重耕地、草地、天然林等基础性生态用地的保护工作,加快建设以大面积集中连片的森林、草地和基本农田等为主体的国土生态安全屏障。在土地整治过程融入整体观念、全局观念和系统观念,充分考虑土地生态系统内部和外部的各种相互关系,将景观生态、生态美学与土地整治原理与方法相渗透[5-8]。做好土地整治生态景观规划,将土地整治的重点转向以土地为核心的生态保护,达到提高农地永久持续生产能力、优化农地生态结构、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以及生态平衡的目标。探索农用地保护与生态建设结合新机制,坚持保护耕地红线,进一步强化土地生态建设,统筹安排生活、生产和生态用地,优先保护自然生态空间,在保护资源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4.3 基于生态文明理念的农村建设用地整治。
统筹规划乡村土地利用,优化农村建设用地布局,维系和提升地域景观特征,挖掘乡村景观美学和文化价值,保持农村特色和风貌,保护具有历史文化和景观价值的传统建筑,加强乡村景观特色保护。推进村庄土地整治,加强散乱、废弃、闲置、低效利用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加强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综合考虑农村产业结构现状和环境资源承载能力,建立适合本地种植、养殖等农副产品基地,合理安排乡镇企业布局。以科技为支撑,大力发展农村的循环经济、绿色产业、休闲观光农业,创新农村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建设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有机共生,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文明新农村。
4.4 基于生态文明理念的城镇工矿用地整治。
以旧村庄、旧城镇、旧厂矿、城中村等低效利用的存量建设用地优化整合利用为重点,以人为本,统筹规划,处理好城市建设、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全面推进土地、水和能源的节约与合理利用。按照不同国土空间的特点,依据资源环境承载力和未来的发展潜力,进行城镇体系、产业发展以及人口的合理布局。合理确定城市用地规模,优化城市用地布局,利用河流、山体等自然形态作为城市建设用地隔离绿化带及生态缓冲区,构建山水相容的空间结构,充分发挥山体绿化对过滤空气、防护污染、调节城市温度、美化城市环境的作用[9]。充分挖掘现有工业用地潜力,促进产业更新升级,引导工业集聚发展,突出特色项目的生态产业发展。按照建设生态文明、发展循环经济的理念和推进绿色工业化、新型工业化的路子,合理安排各行各业用地。
5 结语
土地整治不仅是坚守耕地红线、保障粮食安全、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在更深层次上,是维护生态和谐、建设生态文明、保障民族生存安全的举措。土地整治规划的编制与实施,需要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其中,让土地整治行为进一步明晰方向、理清思路,落实土地整治生态文明建设的措施,真正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成为建设美丽中国过程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 韩霁昌.生态文明是土地整治的终极目标[J]. 中国土地.2012,4:46-47.
[2] 姜广辉,张凤荣等.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农村居民点布局调整和整理[J].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5,4:60-65.
[3] 贾文涛.土地整治有了新目标——《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解读[J]. 中国土地.2012,4:12-14.
[4] 李晓兵.转变利用方式 建设生态文明[J]. 中国土地.2010,11:19-20.
[5] 李典友.我国土地整理中的生态学问题与对策探讨[J]. 皖西学院学报.2007,2:31-33.
[6] 刘勇,吴次芳,岳文泽等.土地整理项目区的景观格局及其生态效应[J]. 生态学报.2008,5:261-269.
[7] 吴克宁,郑信伟,吕巧灵等.景观生态学理论在土地整理中的应用[J]. 中国农学通报,2006,12:300-302
[8] 安晨,刘世梁,李新举等.景观生态学原理在土地整理中的应用[J]. 地域研究与开发,2009,6:68-74.
土地生态安全范文5
影响湖北省耕地安全的主要因素有耕地资源的总量和人均占有量持续下降、耕地后备资源不足、耕地分布不均、耕地总体质量不高、生态环境恶化等。为了促进湖北省耕地安全系统向着有序的方向发展,针对湖北省目前已面临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切实保护耕地。
1.强化耕地安全意识,依法保护耕地。
耕地安全实质是粮食安全问题,是土地安全的核心,是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要加强对广大群众的宣传和教育力度,提高全民耕地安全意识和保护耕地资源的责任感,强化安全意识。从行政管理层来说,要牢固树一立土地国策观念,时刻拉紧耕地保护这根弦,层层落实责任制,确保本地区耕地总量不减少,实现占补平衡。从依法保护及执法力度等方面,加强耕地资源保护机制和执法监督体系的建立,对乱占滥用耕地及造成污染的事件,必须按照相应的法规严肃惩治。
2.开垦宜农荒地,增加耕地数量。
科学地增加耕地数量,可通过土地整理、复垦、开发等技术方法增加耕地数量。土地整理是指对土地资源进行深人加工、改造及调整,通过平整土地、归并地块、综合构建道路、沟渠以及村庄的重建等方式,促进土地利用有序化、合理化、科学化的提高。实现土地利用由传统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目前,我省在经济发展条件较好的地区已开始开展土地整理工作。通过土地复垦把工矿建设中产生的废弃地改变为农业用地,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可有效遏制我省耕地减少的趋势,缓解人地矛盾,为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稳提供保障。
3.运用经济杠杆保护耕地。
长期以来,我国土地实行无偿、无期限的行政划拨制,造成对土地乱占滥用和严重浪费,耕地面积大量减少。1988年修改了《宪法》第10条,明确了土地使用权可依法出租、转让,才从根本上革除了长期以来我国土地使用不合理的现象,但我国土地有偿使用机制还不够健全,有待完善。例如,土地出让金偏低,可通过大幅度提高耕地非农化成本,以减少建设单位对耕地的占有。另外,制订优惠政策,引导、鼓励在建设过程中利用废弃地,奖励通过复垦、整理等方法增加耕地数量的行为,并给予一定补助 。
4.加强耕地生态恢复和重建工作,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要实现耕地的可持续利用和保障耕地的生态安全,还需要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为此,在耕地的生态恢复和重建工作中,例如:对耕地的基础设施进行建设,提高耕地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各级政府应将耕地的部分收益投人到此类工作中去。资金的筹集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国家和各级政府投资,集体和个人投资等等,通过这些筹资形式将资金投人到耕地资源的生态保护中去。同时,政府可以依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对这些资金进行统筹管理,建立耕地资源的有偿使用制度,逐步建立起耕地资源开发补偿和耕地资源生态补偿相统一的生态补偿机制。
土地生态安全范文6
为了贯彻十六大关于经济特区要在体制创新上有新突破的要求,同时也为了加快推进海湾型城市建设的重大战略步骤实施,厦门市委、市政府于2003年5月进行新的行政区划调整,设立翔安区。在新修编的厦门市城市总体规划中城市空间拓展时序安排上,翔安区的发展设计是:翔安区作为厦门未来城市发展的新辅城,远景发展为城市副中心。随着经济结构的深入调整,翔安区已进入快速城市化的发展阶段,区域生态系统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正处在全方位的改造过程中,生态环境的保护面临着更多压力和挑战。如何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维护区域的生态安全格局,协调人口、资源和环境的矛盾,是促进翔安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也是厦门市开拓城市发展空间、建设生态城市的需要,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
2生态安全格局问题辨识
目前存在的主要威胁翔安区生态安全的问题包括:
首先,林地和农业用地不断减少,使这两种组分所担负的生态功能被削弱。随着城市化过程,自然和农业用地类型向建设用地转移的趋势仍将延续,生态稳定性维护用地总量不足的矛盾将进一步突出,区域生态系统就会变成一个稳定性维护机制非常脆弱的系统。
第二,城镇建设用地的持续扩张,区域交通系统的发展,形成了大量线型景观,建成区逐渐连成片,割裂了原有大片的生态空间,导致了区域景观破碎化趋势,影响到了区域生态稳定性。就目前发展趋势看,人类对自然景观的干扰改造活动还会继续下去,这不仅严重影响了区域的植被覆盖度,也使得各自然景观组分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受到阻碍,降低自然生态系统对区域生态安全性的维护功能。
第三,养殖业的旧有规模,使得滨海滩涂和浅海水域集中分布区分隔,降低了自然湿地景观的连通性和整体性,显著增加了海岸带生态脆弱性程度。
第四,由于现代城市和工业的发展,原有的安静的田园气氛被彻底打破。大量土地被开发利用,致使绿色空间不断下降,生物保障能力损失严重,形成了上述各种生态安全问题,再加上各种污染物质的排放,全区环境的舒适性和美学价值已大打折扣。
第五,随着新一轮跨越式发展进行,未来翔安区的经济和社会也会以超常的速度发展,对于区域生态系统的改造也将出现前所未有的强度和幅度。这会使本区在进行土地开发建设以前缺乏必要的生态可行性论证,建设的同时又大都没有考虑必要的生态恢复和补偿建设,如此的强度和速度致使其对局部生态系统的影响己经超出了生态系统自身的忍耐限度,使局部的生态系统往往处于岌岌可危的状态,生态安全性极低。
3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资源基础分析
安全格局的构建必须建立在全面了解自然本底状况和现状景观组成及空间布局的基础上。生态景观组分及可利用土地的现状分布是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重要前提。区域的自然骨架包括大的植被地带、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生态环境脆弱区、水体廊道、小的块状绿地等人为廊道。它们构成了区域性与局部人工环境的保护体系与保护屏障,是区域生态安全的前提条件。
3.1植被带
全区自然植被主要分布在境内的五块地区,即东北部的溪园内区、大帽山林场区以及东部的白云飞-锄山林区、鸿渐山、香山。但是由于周围地区土地开发活动的蚕食,使得大片的植被区逐渐被道路或城镇建设用地所隔断,呈孤岛状分布。林地的覆盖率偏低,树种单调,林相结构单一,缺乏观赏价值。
3.2土地资源
翔安区仍有大量适建用地可供城市发展,土地的可塑性很大。区内目前仍存在着一定规模的农田,其面积占总面积的44%,从空间分布上看,全区农业耕作地的集中分布区已随着城镇建设用地的扩张而逐渐缩小。翔安的工业用地分布比较散乱,存在规模小、土地浪费严重的现象。翔安区的滩涂资源丰富,目前有49.73km2,集中分布在翔安区南部,沿着海岸分布大量的养殖池塘,近些年来盐田也不断转为他用。
3.3绿地
城区目前公共绿地严重缺乏,无成规模的社区绿地及街头绿地。
3.4水库坑塘
区内仅有曾溪水库和古宅水库等小型水库,地表水和地下水缺乏。就近期供水基本满足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的需要,但从长远来看,水资源缺乏将成为本区发展的制约因素。区内散布大大小小的坑塘,也受到人工干扰影响及自然因素影响,不稳定而变化明显。东坑湾已经成为区内最大的人工围堰内湾水域,作为区域开发的重点,应对东坑湾进行大规模的水域环境整治工程。
3.5河流水系
区内较大的河流为九溪,它作为翔安难得的生态开敞空间,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和价值。多年来九溪水质污染严重,农业、养殖业等侵占河道现象明显;河流的连续性较差,河流的保护宽度很窄;部分河段被人工固化,水陆交界带的自然生态过程被破坏。
3.6交通道路
交通基础设施仍然薄弱,路网结构不成系统。整个区域的交通道路,仍然在完善建设中。
4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策略
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是区域生态安全网络的建设过程,加强生态安全关键点和关键地区的建设,在生态节点与节点之间应形成生态走廊,使得一定区域的生态战略点之间保持良好的结构和功能联结,从而为研究区域的城市化过程建立维护城市人居环境、维护景观生态过程安全的有效生态网络。网络通常由廊道、节点、廊道效应区组成。
4.1区域关键地段的辨识和生态建设
所谓关键地段,是指这些维持景观的连续性具有战略意义或者瓶颈作用的景观地段。通过这些关键地段的景观保护和建设,有效提高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并使人类为保护生态系统所付出的经济代价降到最低。通过生态健康格局评价,来辨识整个区域的关键区。
4.1.1生态健康关键区
①翔安东北溪园内-大帽山林区、白云飞林场、香山风景旅游区:在这些区域植被集中覆盖区,要严格约束其内部的开发活动,以避免自然植被破坏和损失。
②曾溪水库、古宅水库:它们是翔安区重要的水源地,加大植被覆盖度,发挥涵养水源的作用。
4.1.2生态亚健康关键区
翔安区发展的空间结构为“一心、五片”组团式的城市空间结构、“十字形”轴线分布的产业空间结构(“一心”指城市中心区,“五片”指新圩农业保护片区、马巷工贸片区、东坑湾高档居住片区、刘五店-澳头港口物流园区、大嶝-莲河对台特色产业园区)。分布格局正好处于目前生态亚健康状态区域。这些生态亚健康状态的点和局部,包括:
①崎头-下潭尾-琼头地段、下后滨,澳头,莲河等滨海岸段:这些岸段目前以水产养殖功能为主,今后应对养殖业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规范养殖;局部地段可以用恢复沿海防护林和红树林等植被来改善和恢复岸线的自然属性。
②马巷、新店、大嶝等城市组团。
通过合理的规划手段,约束未来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展方向和空间分布,对城市建设区形成良好的分割。尽量利用现有的生态基础建立组团之间的生态隔离带,可以利用人工林地、园地和农田等生态空间构架这样一些组团隔离带。在适合地段引入适量的绿地类型景观。注重居住区和工业园区的绿化,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改善城市景观形象。通过建成区内部的土地调整,提高土地利用率的同时,增加开放空间和绿地覆盖。要合理选择持久、稳定存在的林种、树种,一般以乡土植被为宜。
4.2生态节点建设
生态节点又称踏脚石(steppingstone),是整个区域生态体系或者景观格局中,一些面积较小但至关重要的区域。这些节点一方面形成区域安全网络的关键保护点,对区域生态安全起着控制点的作用,另一方面对改善局部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具有重要价值。
①基本农田保护区生态节点。农业面对快速扩展城区空间的压力,农业土地资源消耗很快。保留一些重要的基本农田,一则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再则可与城市绿化隔离带相结合,成为城市绿色的开敞空间,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②东坑湾水域、澳头滩涂节点,这些区域作为重要的湿地鸟类物种栖息地加以保护。
③鳄鱼屿、刘五店海域,作为重要海洋珍稀物种中华白海豚和文昌鱼的栖息地保护区。
④下谭尾、九溪入海口的红树林恢复区,作为重要生态系统恢复区加以保护,防止填海造地等开发活动对其破坏。
⑤区域内面积大于1km2的坑塘水体。
⑥生态廊道网络的节点,主要指生态空间网络系统的交叉点处形成的生态节点,特别是大型立交桥周边地区形成的绿化空间节点,也包括与绿色通道相连的公园、湿地等;
⑦建成区内独立的开敞空间,主要指是一些建成区内集中分布区的大型城市公园或绿化广场。这些节点也是区域生态安全网络建设的有益补充。
区域生态节点的保护和建设,将在很大程度上增强区域生态空间的完整性和连续性,有助于区域植被覆盖度的增加,有效地约束城市建设用地的无序扩展,减少局部地段的景观破碎度和城市化速率。
4.3生态廊道的建设
自然生境之间的生态连通性是衡量区域生态稳定性的重要指标,而生态廊道则是实现和维持生态连通性的主要手段。廊道的结构是影响廊道生态功能的重要因素之一,无论是河流廊道还是道路廊道,都应该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出发点,植物的配置以乡土树种为主,最好是将周围的植物群落引入到廊道结构之中,在树种搭配上乔、灌木结合,使廊道结构趋向于自然状态或者半自然状态。
4.3.1河流廊道的建设
针对九溪展开生态与景观综合整治十分必要,主要措施包括:
①保持河道的自然地貌特征,保护自然形成的浅滩、沼地;
②满足物种栖息地的多样性植被群落;
③水质治理,严格控制河流的水污染;
④建设生态驳岸,保证河岸与河流水体间的交换与调节,具有一定的抗洪强度;
⑤划定河岸两侧100m范围为河流的缓冲区,限制人类活动;河岸两侧30m内的范围作为河流廊道必要保留的宽度,其范围内必须保证良好的植被覆盖度,保持和恢复生态群落的完整性。
4.3.2交通廊道的建设
交通廊道对于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或者特定区域来说,是一种干扰型的廊道,在廊道设置方面,要有意识地减少这些干扰,尽可能避开生态系统完整且脆弱的区域;尽量避开野生动物的生态廊道,不影响野生动物的生存;在道路两旁建设一定宽度的绿色植被廊道。
4.4区域安全格局的生态网络及其建设
4.4.1生态网络构架
整体生态空间格局的连续性程度是衡量城市生态安全的一个重要方面,生态网络的增加被认为是提升城市开放空间系统生态价值较适宜的方法。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在区域生态安全格局评价和趋势分析基础上,加强生态安全关键点和关键地区的建设,在生态节点与节点之间形成生态纽带,使一定区域的生态战略点之间保持必要的联结,从而形成区域生态安全网络。就翔安区而言,就是利用组团分隔带、山地林地和滨海自然保护区,形成相互联系的生态空间构架,以增强防灾(台风、虫灾)、消除热岛效应、净化空气、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环境功能。
因此,合理组合全区现有的以生物生产过程为主的生态系统类型,并结合上述关键点与关键地区的土地利用规划和改造,建设具有区域意义的大型生态轴线,实现对全区现有以及未来城市建成区的有效生态分隔。生态轴线的具体构成如下:
①溪园内-大帽山林场-白云飞轴线;
②澳头-刘五店-鳄鱼屿滨海滩涂轴线;
③小嶝-大嶝-澳头浅海滩涂轴线;
④香山-东坑湾轴线;
⑤九溪及其生态缓冲区轴线。
4.4.2区域生态轴建设
山地林区轴线是生态保护的关键地区之一,对于维护全区生态稳定性具有其他景观类型无法替代的作用。完善林地组分结构和功能,建立未来景观舒适性。增加各生境斑块的完整性和连接度,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功能。并通过溪流廊道和交通廊道,将自然引入城区。
对于滨海滩涂浅海轴线,应科学确定岸线和海域功能分区,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三者总体效益最优化。尽可能保留和恢复自然景观和自然生态岸线,如珍稀海洋物种栖息地和红树林、滩涂湿地等特殊生境。控制海域污染,适合地段恢复建设沿海防护林体系。
以九溪两侧绿带为竖轴,以香山-东坑湾绿化渗透空间为横轴,构成翔安城区十字形的绿化主轴。
5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