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安全的意义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经济安全的意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经济安全的意义

经济安全的意义范文1

一、经济全球化与经济民族主义的概念及关系

1 经济全球化与经济民族主义概念辨析,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资源的配置越出民族国家的范围,在地区甚至全球范围内实现优化配置,造成资本、商品、劳动力、科学技术等经济要素全球化流转,呈现出各国经济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相互合作与竞争而形成一个整体的发展趋势,经济全球化要求各国间实现资本自由化、生产自由化、贸易自由化。其目标是实现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合理配置和建立增进各国福利的统一大市场。

何谓经济民族主义?简单地说,就是政府动用行政力量,对国内企业或产品实行保护,阻碍外国公司并购本国企业及进口外国产品的一种行为,其指导思想是,经济活动要为而且应该为国家建设的大目标或国家的整体利益服务。其目标是捍卫本民族国际的经济利益。

2 经济全球化与经济民族主义的关系。经济民族主义的复兴源于经济全球化浪潮。经济全球化强调自由,而经济民族主义强调“保护”。适度的经济民族主义,对于保护国家经济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民族产业发展方面有着不可低估的意义和作用。而这种保护一旦超越一个“度”,则会站到经济民族主义的对立面上去。由此,看似经济全球化与经济民族主义的同步推进是一种深刻的悖论。但事实上,经济民族主义本身是中性的,而一旦超越一个度,演变成极端的“泛国家经济安全论”,闭关自守,势必将走向与全球化的对立,对国家经济发展有害无益,反之,如果我们一味地强调“引进来”,而忽视了国家对经济主权的控制,则会陷入“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的误区,已经有多个发展中国家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如何衡量资本全球化是否达到了使得经济民族主义突破中性化而变质的“度”?笔者认为,此处有必要引入一个重要概念:新产业安全理论,作为这杆天平的定准点。

二、新产业安全理论——“度”的准星

1 传统产业安全理论及其局限性。我国学术界对产业安全的含义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基本上相对集中于四种观点:第一,产业控制力说。第二,产业竞争力。第三,产业权益说。

上述几种产业安全学说,各自表述了产业安全的某个方面的特征,但是,在涵盖性上,上述学说均显不足,对上述理论进行去粗取精的剥离和凝练,树立一个统一的新产业安全观,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2 新产业安全理论的提出。笔者认为,产业安全应是指一国重要国民产业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保持控制力和竞争力,亦即拥有生存权和发展权,从而使本国国民产业在对外竞争中免受危害的状态和能力,是一国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一概念包含如下新内涵:

首先,产业安全的主体是“重要国民产业”。对应的应是涉及国计民生的战略性、敏感性产业,是产业权益与国民权益相重叠的部分。

其次,产业安全的标志是一国重要国民产业拥有生存权和发展权,以发展权的拥有作为最重要的判断标准。

再次,产业安全的本质是拥有产业竞争力,仅有“控制力”只能体现出国家对重要国民产业的控制,但是能否在国际竞争中赢得发展权,最主要是具备竞争力。

最后,产业安全具有动态性。其一是指,产业安全的问題是长期存在的,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维护对象。其二是指,产业安全的实现手段和途径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与时俱进、动态变化的。

3 新产业安全理论在全球化与民族主义平衡问题上的定准价值。新产业安全理论的“准星”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一国的产业安全是使得经济民族主义保持中性化的衡量标准。前已述及,在经济全球化与经济民族主义的互动中,要使二者达到相互制衡、相互促进的平衡点,关键是使经济民族主义保持中性的定位,使之不致泛化而演变为自由主义或泛国家经济安全主义。因此,产业安全在保持经济民族主义本身的平衡问题上,进而在经济全球化与经济民族主义的平衡问题上,具有可论证的定准价值。

第二,新产业安全理论的关键是对事关国家安全的基础性、命脉性或战略性产业的控制。据此,只有那些“产业利益与国家利益相重叠的部分”受到威胁时,方应认定为国家经济安全受损,法律方应树立“防火墙”。通俗地讲,就是对于那些重要国民产业,我们在政策和立法上应当对外资的进入进行严格的限制,以维护其产业安全不受冲击。但是,也不能将一切外资收购与产业安全联系起来。

第三,依据新产业安全理论,产业安全与否的评判标准是重要国民产业拥有生存权和发展权,以发展权为核心。因此,我们在制定外资并购法律和政策时,不应只关注国家对重要国民产业的控制权,一味地强调运用行政干预力量进行资本控制,更应注重产业的发展权,使其有足够的发展空间,具有抵御外来风险的能力。

第四,产业安全的根本是产业竞争力。因此,要维护产业安全,最根本的是提高产业的竞争力。要想真正提高产业竞争力,必须开放和保护并举,一方面打破民族主义思想的束缚,鼓励产业融入全球化,参与竞争,另一方面,也要有重点地对关键产业进行保护,以免出现过度的经济自由主义,

第五,产业安全具有动态性,因此,我们对于某一重要国民产业的保护政策和法律规制也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是随该产业自身在国民经济中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的,我国现有的产业安全指标评价体系,无法动态地反映产业安全情况,因而也就容易引致经济全球化要求与经济民族主义的失衡。

三、问题的解决

笔者认为,要寻求经济全球化与经济民族主义的平衡,有效维护我国的产业安全,解决的办法是以新产业安全理论为指引,以提高产业竞争力为核心,完善相关立法及预警机制。具体说来,包含以下几方面举措:

1 加快国民产业的发展,提高产业竞争力。产业安全源于产业自身的竞争力,提高产业竞争力,是维护产业安全、规避市场风险的根本举措。在新形势下,我们必须调整战略,在政策和立法上,为在世界经济结构调整与转换中寻找自己的位置。

(1)采取融合战略,提高开放程度,利用国外的优势资源,补充自己的不足。

(2)在进入高端产品和接近国际市场档次的市场竞争时,必须依靠自主创新来促进产业技术升级,提高国际竞争力。在国力和科技实力有限的情况下,我们应在优势领域进行原始性创新,在追赶领域进行集成创新和引进技术的适应性创新,不断提高自主创新的实力和能力。

2 建立健全产业安全的宏观管理体制。

(1)建立产业安全预警机制。由于产业安全具有动态性,因此,应建立一个产业安全评估指标体系,一旦发现经济运行的参数偏离“标准值”或接近“危险值”时,就即使提出预警,政府及相关产业调控部门应迅速作出反应,将显性或隐性的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

(2)确定限制外资并购的审查范围与标准。对外资的进行审查和评估。最首要地是审查外资进入的产业领域,是否属于新产业安全理论中所指出的“重要国民产业”,再审查外资并购是否有利于国内企业引进先进技术、资金和管理经验。在此前提下,原有的通过投资额度分级审查审批办法要加以修改,外资并购的审批审查权限要掌控在中央政府的综合经济管理部门。

3 建立完善的产业安全法律法规体系,我国可以吸收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发达国家的经验,从以下几方面完善我国的外资并购法律体系。

(1)制定一部内外资统一适用的《企业并购法》,作为外资并购管制的基本法。

(2)制定《外资并购审查法》。对于外资并购国有企业的审批制度也要遵循国际惯例,改为有限度的自由核准制,用统一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审批程序,明确审批权限及审批标准,强化审批责任,简化审批手续,合理确定审批时限。

(3)制定《国有资产保护法》和《国有资产评估法》。重视对国有企业无形资产的评估,加强对评估机构的监管。

(4)建立规制跨国公司社会责任的法律法规。加强对跨国公司的引导,鼓励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使企业的自发行动与政府的发展目标更好地结合起来。

经济安全的意义范文2

【关键词】企业管理;安全经济投入;安全效益;均衡;研究

从实践来看,企业安全经济投入是根据企业的实际生产经营状况决定的,安全效益自然也就伴随着生产经营而产生,其主要体现在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实现过程中。对于企业各项生产经营而言,若不全面了解安全经济投入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制约辩证关系,则所谓“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也只不过是一句口号而已。因此,在当前的形势下,加强对企业安全经济投入与安全效益的均衡研究,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1、安全经济投入

从实践来看,所谓安全经济投入实际上就是企业用于安全生产与管理的经济投资,它首先表现出一种法律性和社会道德性特点,以满足正常的生产经营以及某种安全需要为主要目的,尤其要保证企业生产发展的安全性。同时,安全经济投入也是一种经济行为,它通常以财务的投入为主要手段,以尽可能地减少费用开支为主要经济原则。对其企业而言,对经济性与安全性之间的关系认识与理解程度,直接关系着企业安全经济投入决策的正确与否,同时也关系着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企业安全经济投入实际上就企业在实际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有效控制各种危机与风险因素,尽可能消除各种事故隐患、提高其生产经营的安全系数而投入的大量人力、财力和物力,以上各种资源之和即为企业安全经济投入。

从形式上来看,企业安全经济投入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即主动性投入,又被称为预防性投入;被动性投入,又被称作是控制性投入。其中,主动性投入通常是指安全措施、防护用品、保健、应急救援以及保险方面的投入费用;被动性投入通常是指事故或问题发生之后的营救、设备修复以及员工职业病治疗等方面的投入。

2、安全效益的内涵

经济发展的终极目的在于满足人们的正确生产生活之需求,经济效益的实现与否,关系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与生存环境的优劣。从实践来看,事故引发的间接经济损失要远远大于直接经济损失,而且其影响更深远;由于实际操作过程中很难对其进行定量计算、统计,因此人们只关注直接经济损失及其影响,而严重忽略了间接性的经济损失,从而导致安全经济效益难以实现。同时,这一现象也反应出了企业安全经济独特性,即隐蔽性、间接性以及潜在性。

实践中对于安全经济方面的认知,最大众化的观点是安全事故发生之后可能造成的各种伤害与物质损失,其思维逻辑推理表现为若事故不发生,则该事故损失即转化成企业的经济效益,从而在实际生产经营过程中不重视对安全生产的投入。从本质上来讲,这是不正确的,因为安经济效益应当是减少事故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间接经济损失以及安全投入费用而转化成的经济效益,同时还包括因安全管理而产生的现实效益等内容。需要说明的是:现实经济效益具有潜在性特点,它通常渗透在企业的实际生产经营全过程之中,并非独立表现出来,因此又被称为是潜在经济效益。

对于安全经济效益而言,按其基本性质其主要表现为正效益与负效益两种形式。安全经济中的正效益,主要有减少安全投入并转化为高效经济效益与实践中所创造的现实经济效益。若将对影响企业效益的各种因素定义为不变量,将安全管理作为一个变量进行分析时,即难以看出安全因素对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所产生的促进作用;安全经济中的负效益,主要是指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获得的各种经济效益,然后再扣除直接与间接的经济损失剩余的部分。因数值上通常表现为负数,所以称之为安全负效益。

3、安全经济投入与安全效益之间的关系

从实践来看,企业实际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安全经济投入与安全效益之间是对立统一制约关系,二者之间既相互冲突,又存在着内在的辩证统一,因此要解决二者之间的矛盾问题,最关键、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找出二者之间相互制约的平衡点。对于一个企业而言,最重要的就是要明确该企业的存在价值与责任目标,因此应当加强对安全管理问题的重视,这是任何企业都必须担负起来的责任和使命,同时我们也不能为此而忽略了经济效益的实现,因为这是确保企业正常生产经营、资产保值增值以及实现员工切身利益的基础和条件。由此可见,安全经济管理工作既是企业履行责任的一种体现形式,更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目标。

实践证明,没有一套科学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企业在实际生产经营过程中可能履步维艰,但任何企业都会为提高经济效益而不断努力和奋斗着。基于此,我们可以看出,企业安全经济投入与经济效益的实现之间始终存在着矛盾和冲突,因此合理的安全经济投入,不仅可以减少、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而且还能够有效的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对于提高企业的生产经济效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企业安全经济投入与经济效益之间的理想状态就是“双赢”,简单的说就是随着企业安全经济投入及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经济效益也随之而不断的增长。那么,如何才能在有效保证企业安全生产经营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争取经济效益,并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前企业生产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非常重大的问题。

4、实现共赢目标均衡点的确定

从本质上来讲,企业最佳安全经济投入与经济效益问题通常是某一系统安全标准规范下进行分析和研究的,因此安全度的选择是优化企业经济投入的重要影响因素。

通过以上三幅关系图可知,企业安全经济投入对企业的安全效益影响非常的大,而且安全经济投入通常要经过有效的积累之后方可促进安全效益发生变化。随着企业安全经济投入量的不断增加,S1位置以前的安全效益提高非常的缓慢, S1点安全效益大幅度提高,至S2点位置达到极值,此时再增加安全经济投入其效益将逐渐下降。安全经济投入在T1或S1位置时,企业的生产经营安全事故发生频率有所下降,至S2或 T2点以后,即便增加安全经济投入,安全状态也不会因此而发生改善,当事故频率至0时,重大事故将不再发生。

根据边际理论分析之:边际安全经济投入成本(MC)小于边际安全收益(MR)时,增加安全经济投入可增加安全经济总效益,此时可是当加强安全经济投资;二者相等时,安全效益最大,此时适宜保持一种持续的安全投入状态;前者大于后者时,即便增加安全经济投入也会降低安全效益,此时安全经济投入不科学。因此,当安全经济投入超过S2位置时,企业的安全效益逐渐下降,整个系统的安全性趋于恒定值,事故频率为0,我们可以认定S2点为企业安全经济投入与安全效益均衡的双赢点。

结语:企业安全经济投入与安全效益是之间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矛盾,安全经济投入是企业获得安全效益的重要保证和必要前提条件,安全效益又是企业安全经济投入的终极目标。因此,在企业实际运行管理过程中,应当力争将有限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并在此基础上找到安全经济投入与安全经济效益之间的平衡点,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梅强 张忆.企业安全经济投入与安全效益产出的平衡研究[J].商业时代,2010(30).

[2]程启智 向宏桥.安全投入与企业安全生产最优决策[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0(02).

经济安全的意义范文3

关键词:云计算;云服务;安全性

     随着Internet网络应用技术的发展和普及,Web2.0的发展导致网络用户和网络数据量高速增长,特别是网络和计算机的发展,云计算应运而生。云计算通过其超级计算能力使得日益突出的网络资源的需求和利用出现失衡状态,某些应用需要大量的网络资源,而大量的网络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的问题的解决成为可能。

云计算是一项正在兴起中的技术。它的出现,有可能完全改变用户现有的以桌面为核心的使用习惯而转移到以Web为核心,使用Web上的存储于服务。人类有可能因此迎来一个新的信息化时代!云计算绝不仅仅是一个计算的问题它需要融合许许多多的技术与成果。现有的许多研究问题将来必然是云计算的一部分,例如Web数据集成、个人数据空间管理、数据外包服务、移动路网上的研究以及隐私问题的研究,都会成为未来云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

1.什么是云计算

云计算是在分布式处理、并行处理和网格计算发展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型计算模型,是一种新兴的共享基础架构的方法,它面对的是超大规模的分布式环境,核心是提供数据存储和网络服务。“云”就是计算机群,每一群包括了几十万台、甚至上百万台计算机。 “云”中的资源在使用者看来是可以无限扩展,并且可以随时获取。云计算是随着处理器技术、虚拟化技术、分布式存储技术、宽带互联网技术和自动化管理技术的发展而发生。这种大规模的计算能力通常是由分布式的大规模集群和服务器虚拟化软件搭建。

云计算将所有的计算资源集中起来,并由软件实现自动管理,无需人为参与,它是一种新兴共享基础架构的方法,将巨大的系统池连接在一起以提供各种IT服务,使得超级计算能力通过互联网自由流通,而它给上面的建设者充分的空间搭建平台。这使得应用提供者无需为繁琐的细节而烦恼,能够更加专注于自己的业务,有利于创新和降低成本。

2.云计算的特点

(1)云计算提供了最安全可靠地数据存储中心。

云计算向用户提供了可靠的服务,保证用户能够随时随地地访问所需要的服务和数据,并且用户的系统规模变化时云计算系统能够根据用户的需求自由伸缩。

(2)云计算对用户终端的设备要求低,使用方便。

在云计算时代,用户只需在浏览器中键入提供云计算的网络服务公司的地址,并找到提供相应服务的功能菜单,就可以体验全新的操作系统,最新的流行软件,以及用相应的软件来打开未知格式的文档,客户端的操作系统没有任何限制,唯一的条件就是能够上网。

(3)云计算可以轻松实现不同设备间的数据共享。

在云计算的网络应用模式中,数据只有一份,保存在“云”的另一端,所有电子设备只需要连接互联网,就可以同时访问和使用同一份数据。

(4)云计算可以提供无限多的空间,无限强大的计算。

利用云计算,无论你身在何处,只需拥有一台终端,接入Internet,就可以得到所有你想得到的服务。比如:订酒店、查地图、开发应用程序,等等。

3.云计算的实际运用

由于云计算的巨大应用价值,国外各大IT厂商(IBM、微软、Google、Amazon)都已推出自己的云计算产品,而国内的IT厂商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云计算产品将有巨大的市场空间。同时,云安全产品是保证云计算产品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中正常运行与服务的重要设施,因此相应的云安全产品同样拥有巨大的市场空间。Amazon、Google、IBM、微软和Yahoo等大公司是云计算的先行者。云计算领域的众多成功公司还包括Salesforce、Facebook、Youtube、Myspace等。

当云计算成为业内时尚趋势和厂商竞相追逐对象的时候,相关报道披露了2008年10个最糟糕Web2.0网络故障事件。从这10个网络故障中,可以发现其中有很多项就是当今的云计算应用或者是与云计算有关。例如亚马逊S3服务的中断:Google Apps(在线办公应用软件)的中断服务;Gmail服务的中断等。这些让那些还处在“云雾”中的多数业内人士和用户对于云计算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再度产生了忧虑和怀疑。

4.云计算的安全问题

(1)云计算服务的服务提供商问题

表面上看,云计算好像是安全的,但如果仔细分析,“云”对外部来讲其实是不透明的。云计算的服务提供商并没有对用户给出许多细节的具体说明,如其所在地、员工情况、所采用的技术以及运作方式等等。当计算服务是由一系列的服务商来提供(即计算服务可能被依次外包)时,每一家接受外包服务商基本上是以不可见的方式为上一家服务商提供计算处理或数据存储的服务,这样,每家服务商使用的技术其实是不可控的,甚至有可能某家服务商会以用户未知的方式越权访问用户数据。

在云技术环境下,虽然数据集中存储,数据中心的管理者对信息资源进行统一管理、统一分配、均横负载、部署软件、控制安全,并进行可靠的安全实时监测,从而使用户的数据安全得到最大限度的保证。但是,所有东西都高高挂在“云端”而不是握在自己手里,必定存在着相当大的风险。无论是云服务提供商,还是使用云服务的数据库,安全问题都是第一大问题。对提供商来说,如何保证存储在云中数据的安全?对数据库来说,如何才能相信提供商能保证云中数据的安全?这些都是云计算应用急需解决的问题。

(2)云计算安全缺乏标准

现在有一大批标准用于IT安全与犯规遵从,其中包括SAS交互管理等服务,这些标准用于管理大部分业务交互关系,这些交互关系肯定会不断迁移到云计算环境上。与此同时,除非出现针对云计算架构的安全模型和标准,否则大部分风险以及出现问题后的责任会直接由IT部分,而不是云计算服务提供商承担。

(3)云计算的数据安全性问题

由于云计算中用户不直接控制数据,传统的通过加密来保护数据安全性的措施无法直接应用。云中存储数据的安全性核查需要在不能掌握全局数据的情况下进行。考虑到用户存储于安全性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云计算不仅仅是一个第三方数据仓库,其中存储的数据更新频率很快,包括插入、删除、修改、添加以及重排序等等。在动态更新的情况下保证数据的准确性是至关重要的, 然而动态性使得传统技术失效,我们必须寻找新的方法。

(4)云计算面临潜在的机密性问题

据世界隐私论坛近日的一份报告声称,如果企业期望利用云计算服务来降低IT成本和复杂性,那么首先应确保在这个过程中不会出现任何潜在的隐私问题。一旦把数据交给外人存储,就会面临许多潜在的隐私问题。那么,是不是就因为云计算可能存在的风险而对其避而远之呢?事实上,任何创新都会有风险,我们总会找到降低和消除风险的办法。

(5)云计算的信任问题

信任问题是云计算发展过程中的大障碍。华中科技大学教授金海认为,云计算要普及很不容易。他提到,人们会信赖地把自己的钱放到银行里,因为银行是国有的。“银行背后有政府的法律保证,但云计算运营厂商数据中心的数据安全却没有任何有公信力的第三方在制度上的保证,因此用户不敢Bau数据放进运营商的数据中心里。”云计算运营厂商数据中心的数据安全没有任何有公信力的第三方在制度上的保证,因此,用户不敢把数据放进运营商的数据中心里。

参考文献:

[1] 邓倩妮,陈全. 云计算及关键技术[J]. 高性能计算与应用, 2009, (01) .

经济安全的意义范文4

江涌:中美经济关系实质上是一种不对称的单向依附关系,即美国对中国的依赖远远小于中国对美国的依赖。在国家关系上,依赖小的一方就能获得一种特权来敲打依赖大的一方。中国在经济、技术、市场、营销、品牌、融资、投资、人才、思想、秩序方面对美国的依赖十分明显,比如:中国依靠美国的投行、金融机构进行投资;美国为中国培养许多高端人才;中国继承美国整套经济思想,比较典型的就是“芝加哥男孩”、“伯克利黑帮”;中国依靠美元秩序、布雷顿森林体系等。中国对美国的依赖是全方位、不对称的,而美国对中国的依赖可以替换,美国随时可以将生产地转向越南、印度等国家,这也是导致我国经济下滑的原因之一,比如:我国长三角、珠三角出口下滑20-30%,原因就是美国企业搬出。中美这种不对称的单向依赖关系是不可能平等互利的,美国的特权使它任意敲打中国。多年以来,中美战略对话体系诸多,但对话都是建立在不平等的基础上,比如:美国敲打中国人民币汇率不公平。

《经济》: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而非绝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每个国家都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当前的国际贸易环境中,您是怎么看比较优势理论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作用?

江涌:“比较优势理论”由大英帝国输出美国。但美国、德国、法国等国都拒绝接受。没有一个成功的国家,包括现在的发达国家是按照“比较优势理论”来发展的。恰恰只有后进国家依照“比较优势理论”发展。现今,中国发挥低端制造业特长,在劳动力、资源密集方面来发挥比较优势。中国整个国家基本论调都是“自由经济”,但在自由经济上是无法建立国家经济安全大门和国家经济安全防火墙。国家经济安全的指导思想绝对是国家主义思想,这是底线。且经济安全并非纯学术研究,而是强烈的政策导向。

工业的发展跟初级产品制造业不同。一个国家富裕的秘密就是工业化,越是高端的工业化,越能使一个国家能迅速地致富。“比较优势理论”把大卫·李嘉图之前的经济学理论全部颠覆。原来的政治经济学是如何使一个国家致富的、如何提高国家竞争力的。直到大卫·李嘉图经济学理论表明,强者不断地向弱者灌输“自由贸易理论”、“自由经济理论”、“贸易创造效应”,看似交换经济就可以实现富裕,但这是根本性错误的。生产比贸易重要得多,生产才能创造财富。但生产是有所讲究的,我们看到一些非洲国家和一些比较穷困的国家,也在搞生产、搞实业经济,可为什么勤劳却不能带来富裕,因为这些国家所从事的劳动是报酬递减的。比如:农业生产。

真正能摆脱国家发展困境的就是工业化,工业化能够带来报酬递增、规模经济,规模经济能带来协同效应,比如:意大利。制造业产生报酬递增、规模经济、协同效应,这是一个国家致富的秘密。

《经济》:尽管美国经济保持温和增长态势,但在失业率居高不下、债务不断攀升的背景下,美国朝野将增加就业的希望寄托在振兴制造业上。

江涌:奥巴马上台后,就开始实施了制造业复兴计划,有些成效但并不明显。现在我认为,世界工业化并不是一个趋势。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有三股力量:周期性力量、趋势性力量、结构性力量。我越来越认为工业化、城市化是趋势化力量,它很大一部分有一个周期性力量,城市化也是一样。

现在,美国也是产业空心化,发达国家都面临一个这样的问题。美国现在意识到只有工业才能创造财富、才有规模经济、才有协同效应,所以必须要走实体经济道路。这方面现在虽然有些成效,但成效并不明显。对于美国来说有以下三个关键因素很难恢复。一是科技创新能力下滑。美国金融、法律的发展,让白领精英大量从事金融、法律。美国法律条文太细,所以需要大量的律师和人才,导致这个国家严重不经济,什么东西都诉诸于法律,但律师收入都很高。律师不创造财富,如果一个社会都是打官司,那成本太大了。从上个世纪70年代一直到现在,无论是哈佛、斯坦福大学,还是麻省理工学院,它们都是开金融、法律专业,优秀的白领精英都去搞金融、法律,这两种行业的收入、就业前景比理、工、农、医前景光明得多。导致科技创新能力一直在下滑,很难把科技创新搞起来。制造业的复兴没有科技创新就不行;二是技工队伍短缺。世界的产业革命都是工程师推动的,而不是科学家。像瓦特、珍妮,还有对美国工业化产生巨大作用的惠特尼,他们都是工程师。工程师就是技工,一批工程师推动产业革命的发展。美国产业的转移,工程师也就消失了,技工队伍没有了都到国外去了,企业都搬走了,技工队伍就萎缩了;三是企业家精神不足。像乔布斯、福特这样的灵魂人物减少,一个企业家就把整个企业整合了,用最小的成本创造最大的财富、最大的利润。

其实以上三个方面也是我国制造业面临的突出问题。我国有些企业已经往国外迁了,有的迁到美国,因为美国有些鼓励措施。美国已经认识到虚体经济不断增长,实体经济不断萎缩,对美国的发展很不利。德国制造业很发达。德国制造业占全国GDP比重27~28%,很高的比重,世界上很少国家有这种比重。德国在欧债危机中起到了比较稳定的一个中流砥柱作用。但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如果没有德国,欧洲现状也不会这么糟糕,德国制造业的发展盖过了欧洲其他国家,比如希腊和南欧。南欧的制造业,低端的竞争不过中国,高端的竞争不过德国、也竞争不过东欧国家,所以这个国家的制造业面临困难。因此,德国制造业的强大也是欧债危机中的一个因素。

经济安全的意义范文5

由于在安全监察部门和各级煤矿之间,在各级煤矿安全管理人员和生产操作人员之间存在着一种博弈关系,所以并不是简单地加强对安全监察部门的赏罚或是加大对事故责任方的惩处,就能立竿见影地提高监察监督效果,防止矿难事故发生。在本文中“监督者”可以认为是各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及其相关领导,相对应的“被监督者”就是煤矿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或生产操作人员。

假设只考虑博弈双方在监督和被监督的过程中获得的效用,而不考虑双方的物质收益和损失。对于被监督者,如果被监督者犯错而没有被发现,则被监督者得益,产生正效用假定为V(V>0);如果被监督者犯错被查处,产生负效用-P(P>0);如果被监督者不犯错则效用为0。对于监督者,如果不采用监督手段且被监督一方没有犯错,则会产生正效用,假定为S(S>0);如果不采用监督手段而被监督者犯错,则会产生负效用-D(D>0);如果实施有效监督,监督者则得益为0。得益矩阵如图一:

一、图一表明,这是一个非对称的非零和博弈,是一个没有可被双方接受的纳什均衡的混合策略问题,即博弈双方在有限的可选策略中以概率分布随机的选择策略形成一个混合策略。在此,博弈双方选择犯错或监督的策略时,是由双方的期望收益所决定的,一方的期望收益将直接影响博弈对手策略的选择,一旦期望发生变化,所选择的策略也将发生变化。

二、我们分析被监督者“犯错与不犯错”以及监督者“监督与不监督”的最佳混合策略选择。图二是被监督者的混合策略图,横轴Pt表示被监督者选择“犯错”策略的概率,分布在0到1之间,“不犯错”的概率则等于1-Pt。纵轴则反映对应于被监督者选择“犯错”策略的各个不同概率相对应的监督者选择“不监督”策略的期望得益;图中从S到-D连线的纵坐标就是在横坐标对应的被监督者“犯错”概率下,监督者选择“不监督”的期望得益为S(1-Pt)+(-D)Pt。

如图二所示,显然该线与横轴的交点就是被监督者选择“犯错”概率的最佳水平。如果被监督者“犯错”的概率大于Pt*时,此时监督者“不监督”的期望得益小于0,因此他肯定选择“监督”,而被监督者将终止犯错行为;相反,当被监督者选择“犯错”的概率小于Pt*时,监督者“不监督”的期望收益大于0。因此,监督者选择“不监督”是合算的,即使被监督者犯错频率更高一些,只要不大于Pt*,监督者都会选择“不监督”。因此,被监督者不会害怕被抓住,被监督者在保证不被抓住的前提下,“犯错”的概率越大收获就越大,因此他会使犯错的概率趋向于pt*。均衡点是被监督者以概率Pt*和1-Pt*分别选择“犯错”和“不犯错”,此时监督者“监督”和“不监督”的期望得益都等于0。

同理,对被监督者的分析如图三所示。被监督者的期望得益也决定了监督者的“不监督”的概率最佳水平为Pg*。当pt=Pt*,Pg=Pg*时,博弈双方实现均衡。

三、激励悖论和结论

按照常理,在这个博弈模型中,为了减少犯错事件的发生往往出台一些新的规定和约束,最常见的是加大对已发现的犯错事件的处罚力度,即增大了P,在图三中相当于-P向下移动到-P′,如果监督者的混合策略中的概率不变,此时被监督者“犯错”的期望得益变为负值,因此,被监督者会停止犯错。但是长期中,被监督者减少犯错会使监督者更多地选择“不监督”,最终监督者会将“不监督”的概率提高到Pg*・,达到新的均衡,而此时被监督者“犯错”的期望得益又恢复到0,他会重新选择混合策略。由于被监督者的混合策略概率分布是由图三决定的,并不受P值影响,因此加重对犯错的惩罚在长期中并不能抑制犯错,最多只能抑制短期的犯错发生率,它的作用是使得监督者可以更多的偷懒,对防范与抑制犯错现象并没有多大的帮助。

现在加重对失职监督者的处罚,意味着图二中的-D增大到-D′。此时,如果被监督者犯错的概率不变,那么监督者“不监督”的期望得益变为负值,因此,监督者肯定会选择“监督”策略。但是长期中,监督者的“监督”会使被监督者更多地选择“不犯错”,最终被监督者会将“犯错”的概率下降到Pt*・,达到新的均衡,而此时监督者“监督”的期望得益又恢复到0,他会重新选择混合策略。这就是说,加重对失职监督者的处罚在短期中的效果是使监督者真正尽职,但在长期中并不能使监督者更尽职,监督者的勤勉程度不是由D决定的。加重处罚监督者失职在长期中的真正作用,恰恰是会降低被监督者选择“犯错”的概率。

通过监督者和被监督者的博弈分析,可以看出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是一个政策主体与政策客体之间的博弈过程,政策的实施效果是政策主体与政策客体博弈的结果,一项政策最终能否达到预期目标取决于这个博弈过程各方力量的大小,因此出台政策时应充分考虑到政策客体的实际情况,降低政策失真的频率和幅度,提高政策的实施效果。针对我国目前矿难高发的态势和安全监察问题,决策部门在评估是加重惩罚违法矿难企业还是加重惩罚失职监察部门或人员等政策手段时应有一个比较清晰而合理的选择。本文认为应采取以下对策。

一、加大对安全监察失职的惩罚力度

我们应该强化安监部门对各级煤炭生产单位的安全培训,安全考核,严把安全生产许可证的发放,对于不严格执行安监条例的安监单位和个人进行有力惩处;对于因失职而造成的矿难事故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要严格执行行政责任认责制,情况严重的交予司法部门处理。首先,在安全监察管理部门中明确责任主体,管人与治事相结合。某一职级的领导干部,其工作直接对哪级负责,就应当由哪级管理,对每一个人的行为有明确负责的责任人。将安全监察监督的内容分解为若干具体工作,该干什么、怎么干、由谁负责并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当事人承担什么责任,都应明确。出了问题对号入座进行处理,谁主管,谁负责,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不搞“下不为例”、“集体负责”,增强领导的责任感和压力感,从而使领导干部严肃地对待责任制,履行应尽职责,不但严格要求自己,而且严格要求身边工作人员和管辖范围内的领导。其次,是将责任追究制度与考核工作相结合,把考核结果作为追究的依据;与案件查处相结合,使违纪责任与领导责任在追究上一并到位;三是要与纠风、执法监察、廉洁自律等项工作的开展相结合,通过责任制来推动各方面工作的开展;四是要与平时的监督检查相结合,通过责任追究加大平时监察监督的力度,使各项安全生产规定落到实处。

二、形成奖罚分明的环境氛围

对那些发生矿难的煤矿企业加大处罚力度,譬如媒体曝光、大幅度提升矿难赔偿数额、加倍罚款、强制停产整顿,勒令关闭等,这样在短期能抑制违规违纪的矿难事故发生率,同时,对于那些安全防护和安全生产工作搞得好的企业应给予奖励,譬如:媒体表扬、物质奖励、政府提供各种低息贷款或提供技改资金等,通过正向激励和反向激励,形成奖惩分明的环境氛围,促使各个煤炭生产单位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真正做到“安全第一”。

经济安全的意义范文6

【关键词】煤矿;安全生产;经济效益;安全投入

我国煤矿现阶段仍以一种高投入、高耗能、低产出、低回报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发展,安全问题尤为突出,矿难事故经常发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近日称:近年我国平均每7.4天发生一起特大煤矿事故,远高出世界平均水平,2003年我国煤矿产量约占全球产量的35%,事故死亡人数则占近80%,我国采煤效率仅为美国的2.2%,南非的8.1%。百万吨死亡率是美国的100倍,南非的30倍,据统计,2001年至2004年10月共发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特大煤矿事故188起。一系列的安全事故的发生也给我国的煤矿安全生产带来了较大的威胁,也给煤矿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1、煤矿安全生产和经济效益的关系

对企业而言,经济效益是工作的中心,是发展的根本,安全是企业管理的重心,是企业效益的保障,二者是对立统一的辨证关系。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不可忽视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如果没有安全,经济效益也无法保障。对煤矿企业而言,经济效益也是企业运营的最终目的,但是煤矿企业却要时刻面临着更多的安全生产问题。煤矿企业是个高危行业,工作环境恶劣,作业条件差,水、火、瓦斯、煤尘、顶板等五大自然灾害时刻威胁着员工的生命安全与健康,煤炭企业科学技术和机电设备的研发和应用,由于受到环境的影响、防爆的要求和工业可行性试验周期的限制使得先进技术在煤矿的应用远远滞后于其他行业,企业的职工相对较低的文化素质,简单的劳动技能和闭塞的社会视野,又制约着安全生产开采科学开采,所以煤矿安全事故多发,危害性较大。煤矿企业如果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后,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去处理,严重影响经济效益。

2、煤矿安全生产对经济效益的促进作用

2.1减少事故发生后的支出

生产安全事故对企业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事故本身造成的设备损坏或报废,发生伤亡事故的善后处理所花费的直接费用以及因事故而停产的间接费用上。此外,还应包括伤亡事故带来生产力由非熟练工培训为熟练工过程中所降低的功效,造成的经济损失。重视安全生产,可以有效地减少和防止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从而减少因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

2.2提高经济效率

重视安全生产,通过宣传、教育,增强职工的安全意识,提高职工的安全技能,能够有效的保证了煤矿安全生产中的每一步环节,避免了事故的发生。煤矿人员的身心受到一定的保护,煤矿工人在进行工作时则可以高专注的进行工作,提高劳动效率,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同时能够减少人为安全事故的发生,减少经济损失。一个煤矿企业以安全性为前提作为保障,生产上则能够比其他煤矿更具有经济效率,为企业在煤矿行业的竞争中,也能够赢得一席之地。

2.3增加企业的社会公信度

企业的社会公信度和企业的安全生产措施一样,是属于无形资产。煤矿生产在生产行业而言是一项安全系数较低的生产,一个煤矿企业能够做好安全生产工作,减少和避免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煤矿工人在拿到薪酬的同时,也能确保自身的安全。那么企业在社会公信度上也能得到很好地口碑,对企业未来的上市和经济的发展都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3、认识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做好安全生产工作

3.1正确认识安全生产的重要性

安全生产时我国的一项重要方针,是煤矿企业的头等重要工作,根据煤矿生产的特点,必须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要做好煤矿安全生产工作,首先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要充分认识到我国煤矿安全生产形势的严峻性和煤矿安全事故危害的严重性,时刻把职工的生命、企业的效益和社会责任联系起来,坚持“以人为本”,敬畏生命、敬畏职责、敬畏制度,把安全生产工作作为企业的一项重要工作,常抓不懈。

3.2营造健康的安全文化氛围

在煤矿企业,只有有了健康的安全文化氛围,正确的安全文化理念,有效的安全管理手段和方法,才可以提高员工的安全生产积极性,从而提高生产效率,间接地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同样要做到“以人为本”提高人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宣传、教育培训、建立制度、开展活动、采取激励措施等来转变员工的安全价值观,增强职工的安全意识,提高职工的安全技能,保证生产安全,使减少和防止事故发生成为员工共同追求的目标。建设企业安全文化就是要在企业各个方面、一切生产过程中营造出一个强大的安全文化氛围,使全体员工在这个文化氛围中,行为被潜移默化地规范在崇尚安全价值取向和安全行为准则之中。

3.3加强安全管理

建立健全各项安全管理制度,使安全管理工作步入了法制化和规范化的轨道,为安全生产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采取措施保障制度和责任的落实,将问责制度化,常态化,通过强调履职问责,促进主体责任的落实。强化细节管理和过程控制,实行精细化管理,推行精益生产,提高工作标准,真正把精细管理、精益生产考核到班组,落实到岗位,融入到每个管理环节;持续地、动态地抓好安全隐患排查,不放过一个细节、一处隐患。通过搭建一系列的安全监管平台,充分发挥企业技管人员和群众监督作用,抓好安全管理工作。

4、从经济角度加强煤矿安全生产

4.1采用先进技术、设备,确保煤矿安全系数

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工艺技术可以为煤矿安全生产提供了设备上的保障和科技上的支撑。在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的同时,还能发挥科技人员的工作技术,同时也能改善煤矿工人的作业条件和环境,降低劳动强度,增强抗灾能力,提高安全系数,保障安全生产。

4.2配备先进的安全设备,提高矿井减灾、防灾能力

通过在煤矿作业地点,安装先进的防灾、避灾设备,可以有效提高煤矿对事故灾害的防御能力,能够减少和防止事故的发生。同时,当事故发生时,作业人员能够通过作业地点的安全设备进行避灾,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因事故的发生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从而保障安全生产。

4.3提高煤矿职工的素质

煤矿生产中事故发生频率频繁,煤矿职工的素质普遍不高是其中的一个很大原因。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方面,其中包括了煤矿工作环境恶劣,危险系数高,待遇福利不高,很难吸引高素质人才;煤矿的开采的方式主要是偏向于粗放式的,生产技术相对落后,煤矿企业对职工的技能要求也偏低。加强煤矿安全生产,提高经济效益从根本上来说还是需要增强煤矿工人的个人安全意识和职业素质。通过改善工作环境、提高煤矿安全系数和福利待遇,引进高素质人才,让更多的煤矿人才能够在煤矿事业上实现自身的价值,从而提高煤矿职工的整体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