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决策的基本步骤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管理决策的基本步骤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管理决策的基本步骤

管理决策的基本步骤范文1

关键词 基本分析框架 驱动式教学 案例教学 管理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管理经济学是以微观经济理论为基础,运用决策分析工具指导管理者进行经营管理决策的一门应用经济学。管理经济学在教学上强调要为管理决策提供理论指导和经济分析框架,帮助学生提高经营管理决策能力。管理经济学在教学体系上主要由管理决策目标、决策因素、决策过程、决策方法和各类具体的管理决策等构成。管理决策因素主要包括内部与外部因素,内部因素主要涉及到生产、成本、利润、供给等理论,外部因素主要涉及到市场、需求、政府管理等理论;决策过程主要涉及到市场均衡、产业组织、委托、交易成本、信息经济学、公司治理等理论;管理决策方法主要涉及到最优化方法、估计与预测方法和计算机辅助决策软件操作技术;各类具体的管理决策主要涉及到定价决策、投资决策、风险决策、技术决策、质量决策、财务决策、营销决策等。管理经济学的教学体系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首先厘清其基本分析框架,并在基础上选择科学的驱动式教学方法,运用驱动式教学方法对有效引导学生把握管理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分析方法和提升实践应用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1 管理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

管理经济学的教学体系决定了其基本分析框架主要由以下五个部分组成:一是管理决策的目标界定。由于信息有限性的存在,企业追求在资源约束条件下的利润最大化,即合理利润。企业的合理利润是指在资源约束条件下,基于长期发展要求应该获取的最大化利润水平。要求企业在产品与技术研发、设备更新、人才培育、服务等领域积极进行资源投入;积极帮助上下游企业,形成高效率的产业价值链;不断给客户创造价值, 使企业得到顾客满意、政府支持、上下游产业链伙伴配合与合作,股东满意和社会认可。企业的合理利润目标就是各期利润合理、长期利润最大、市场价值最高,从而实现利益相关各方满意的决策目标。

二是进行经济环境界定与主体行为假设;管理经济学在教学中需要进行经济环境界定和行为主体的假设。经济环境主要是由作为理性的行为主体、信息结构、社会经济制度环境等构成。在给定现实社会经济环境和运行规则下,包括企业、政府和消费者的理性经济主体做出权衡取舍的选择。因此,在决定经济运行规则、政策体制等制度安排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到各类参与者的利益追求和行为方式,做出合理的行为主体假设。

三是确定相应的制度安排。管理经济学是基于市场经济的制度安排研究人们对经济活动和资源的权衡取舍选择问题,研究特定制度安排下的市场均衡存在问题,并对各种对应的市场制度下的资源配置效果进行是否最优、公平等的价值判断。在管理经济学的问题分析过程中,通常假定市场制度安排属于外生给定的,以便更好地研究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对资源配置和特定经济活动做出权衡取舍选择。

四是均衡结果的选择与评估比较。在面临多种可行方案的情况下,决策主体需要进行选择,而这个选择确定了经济行为的均衡结果。对于不同的经济行为主体选择的标准和方法存在区别,需要对管理决策的方法、效果进行评估比较。基于特定的经济机制或制度安排看这个管理决策是否达到了用最少的成本,产生最佳效果的经营效率,达到了企业决策目标。

五是管理决策方案的实施。与微观经济学相比,管理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操作性强的学科,除了重在分析管理决策的因素、技术与制度安排之外,管理决策的实施也是一项重要内容(包括定价实践、投资、风险防范、政府宏观调控等)。

管理经济学是一门逻辑体系清楚、结构层次分明的经济学课程。无论是管理经济学教学还是相应的论文写作,实际上就是对这五部分内容进行特定内在逻辑结构的范式分析。

2 管理经济学的驱动式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把管理经济学基本分析框架的五个部分有机地结合起来,逐步深入地对管理决策问题进行透彻分析,要求运用和把握驱动式教学方法。驱动式教学方法是一种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方法,强调问题导向和实践教学,将教学目标和内容镶嵌到一个或几个典型问题和案例中,学生在完成任务目标的动机驱动下,通过对问题或案例进行讨论和分析,明确课程主要涉及到的知识点和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自主分析、互动讨论寻找实现课程学习的建构。我们从问题类任务和案例分析两个方面来阐述驱动式教学方法的基本思路。

问题是课程教学情境中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是需要注意和解决的情境或事物,如案例或专题。通过问题设计进行驱动式教学有助于唤醒学生记忆中的表象、经验与知识,诱发学生的探索兴趣与动机,促进学生能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理论去深化学习新知识。驱动式教学的过程就是通过以问题为导向通过解决复杂、实际的问题来深入掌握和学习新知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例如, 在企业定价实践的教学中,首先提供一段关于供给和需求变化的资料,让学生以此为基础分组讨论企业进行产品定价所要考虑到的因素,包括亲身经历和从资料中搜索到的产品定价因素的信息。经过学生讨论分析之后,再对其思路进行引导,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总结。学生通过进行资料分析和自由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出企业定价的因素与方法,使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提升,提升教学效果。

管理经济学作为一门致力于解决实际问题应用经济学科,采用案例教学方法是其中必须的教学环节,是驱动式教学方法的具体运用之一。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个人准备、小组协商、班级讨论的灵活方式,学生之间通过案例分析与讨论达到相互启发、相互学习,实现知识掌握的目标。与市场营销、企业战略等课程相比,管理经济学的案例具有微观案例多、综合案例少,国外案例多、国内案例少,定量案例多、定性案例少的特点。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中国汽车工业与规模经济、海尔内部管理、世界石油卡特尔、中国移动电信资费等热点微观经济问题进行讨论分析,非常受学生的欢迎。在驱动式案例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讨论体会,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加深了学生对管理经济学理论知识的理解,锻炼了学生灵活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

3 驱动式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管理经济学教学过程中采用驱动式教学方法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问题任务或案例来引导学生通过主动学习的过程获取新知识、发现新问题,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要通过以下步骤实施:

首先,认真备课,明确教学目标。在驱动式教学方法运用过程中,教师要把课程教学的目标、内容通过特定的具体问题、任务或案例的分析和讨论表现出来。好的问题、任务或案例是顺利完成教学目标的关键,教师要在认真分析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设置问题、任务或者选择案例,在考虑学生兴趣爱好和心理特征的基础上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程的知识重点、难点。

其次,设计问题情境或选择典型案例。创设问题情境、选择典型案例是驱动式教学方法的核心要素和基础,需要教师通过设置具有启发性和感染力的问题情境或典型案例,使学生在问题情境和案例分析中思维活跃起来,并随之引出教学任务。从培养学生兴趣、提升思维活跃程度着手,激发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知识探索热情。

第三,明确教学任务,厘清教学思路。在问题情境或者案例设置出来以后,教师在课堂上要首先要知道学生对问题或者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而不是急于讲解其内容和思路,引导学生在讨论和分析的基础上理清问题或案例的思路,明确所要学习的目标与任务,在讨论与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途径。

第四,提供必要的指导与支持。经过驱动式的学习过程,在学生对所要探讨的问题或案例的教学目标明确之后,任课教师可根据分析问题或案例的难易程度,引导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加强对问题的认识程度。在学生进行讨论分析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监控所有学生的讨论情况,发现学习中的问题,并给予引导和帮助,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第五,做好评价、归纳和总结。在学生对课程设计的问题、案例进行分析讨论之后,任课教师要做适当的点评,对课堂讨论的情况总结和评价,帮助学生反思问题解决的过程。学生通过对问题或案例的分析,在教师引导下构建自己对教学任务的思维框架,提出有效解决问题的对策方案,达到完善认知结构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田国强.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J].经济研究,2005(2):113—125.

[2] 雷蕾.问题导向式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11):196—199.

[3] 李国津.MBA核心课程《管理经济学》教学改革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2(2—3):50—53.

管理决策的基本步骤范文2

[关键词]宗教组织;微观宗教管理;决策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13-0108-02

1 宗教组织及其管理

1.1 宗教组织

宗教组织是每一种宗教在社会上的载体,只有作为社会的组织实体,宗教才具有存在的意义,才能实现其社会功能和价值。吕大吉在《宗教学通论新编》中认为,所谓“宗教组织是者在其中过宗教生活、进行宗教活动的机构、团体、社会或其他形式的群体。”“任何宗教团体和宗教组织本质上都是共同宗教信念或的产物,而组织形式则是它的表现形式并为之服务。”[1]杨玉辉在《宗教管理学》中认为,“所谓宗教组织,是指为开展宗教生活,传播,弘扬宗教文化,发展宗教事业而建立起来的以出家信徒或在家居士与平信徒为主要成员的社会组织”[2]。在我国现有的宗教组织中,存在两种类型:一种是依托宗教活动场所而建立的开展各种宗教生活的组织,如伊斯兰教清真寺、佛教寺院、基督教和天主教教堂或教会、道教宫观等,这种组织在管理上是完全独立的宗教组织,也是最为普遍、最为典型的宗教组织;另一种是宗教组织则包括各宗教协会,宗教学校,以及其他类型的宗教团体。

1.2 宗教组织管理

宗教管理就是为了保障社会宗教生活的正常进行,促进宗教事业的健康发展,实现社会宗教生活的目标,而对宗教组织与宗教活动所进行的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协调等一系列活动。宗教组织的管理依据其所涉及的范围和性质有两个基本领域,这就是宏观宗教管理和微观宗教管理,这两个层面的管理因管理者的角度和分工差异具有不同的特点。

(1)宏观宗教管理是指政府宗教管理部门、各宗教的协会和社会监管体系等在宏观方面对宗教的管理、监督和指导。它主要涉及以政府为主的社会权力机构对宗教组织与宗教活动的从外部大的方面加以规范和引导,它一般不涉及宗教组织具体的内部管理,所以其管理模式也倾向于用政策、法律法规等规范性的管理体系结构去达到它的目的。宏观宗教管理是从外部对宗教组织和宗教活动进行整体规范和监督管理,而不必介入宗教组织内部的具体管理,充分放权以实现宗教组织的自治目标。

(2)微观宗教管理是宗教管理中的另一个大的领域,也是更为具体深入的宗教管理领域,它涉及对有独立宗教管理职能的宗教组织,在具体管理各种问题。“微观宗教管理的根本目的是弘扬宗教精神,服务社会,造福大众”。我们可以把微观宗教管理定义为:“某一个独立的宗教组织根据其所信仰的基本精神,运用宗教组织机构的各种资源,围绕弘扬宗教事业这一根本目标,所开展的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激励、人事、财务等工作。”在这里微观宗教管理主要是各宗教组织管理者对其组织内部的各种事务的管理,是宗教组织自身各种管理工作的总称。它不包括政府根据社会的要求所进行的对宗教组织活动的管理和规范,也不包括宗教协会等根据教义和传统的要求对宗教组织活动所进行的指导和引导。微观宗教管理所涉及的范畴,包括伊斯兰教清真寺管理、佛教寺院管理、基督教和天主教教堂或教会管理、道教宫观管理等。此外,其他宗教组织,比如各宗教协会,宗教学校,以及其他类型的宗教团体,其自身内部事务管理也属于微观宗教管理的范围。对宗教组织来说,正如一家“企业”一样,微观管理的各要素如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激励、协调都真正发挥作用,实现宗教组织“利益”的最大化和目标的一致性,不过宗教组织的“利益”有着自己独特的信仰内涵。

与传统的管理对象一样,微观宗教管理虽然也涉及人、财、物、时间、信息和文化等方面,不过在这六个方面微观宗教管理有其特殊性,其中人主要包括教职人员和普通信众;财包括功德捐赠、香烛、租赁等经营性收入;物包括各种寺庙教堂、法物、神像等物质资源;时间包括时间的运用与时机的把握;信息包括有关宗教信息的搜集、处理和分析运用等;文化则是宗教仪式、仪规、法事等体现生活的思想文化和行为方式。这六个方面共同构成了宗教活动的资源体系,而宗教组织的微观管理也就是体现了对这个完整资源体系的有效运用。

2 宗教组织决策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赫伯特·西蒙曾经说过:“管理就是决策。”认为管理中最核心、最基本的问题都归结为决策问题,应该说是非常有见地的,由此也揭示出决策在管理活动中重要地位。同样,对于宗教组织管理工作也是如此。决策是宗教组织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部分,宗教组织管理工作的各项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都离不开决策,它是宗教组织管理活动的最重要一个环节。

既然决策是如此的重要,那么,什么是决策,什么又是宗教组织的决策呢?

管理学中的决策是指为了达到某个特定目标,借助于一定的科学方法和手段,从两个以上的可行方案中选择一个合理的方案付诸实施的过程。按决策的范围和大小分类可以分为战略决策、战术决策和事务决策三种;按决策的可靠性程度可以分为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和不确定型决策三种;按决策的重复性程度,可分为常规性决策和非常规性决策。按照管理学中决策的定义,我们可以把宗教组织的决策定义为:“宗教组织为了达到宗教事业的目标对未来一定时期内的宗教组织的活动的方向、内容及方式,从两个以上的可行方案中选择一个合理的方案付诸实施的过程”。

3 决策在宗教组织微观管理活动中的运用

3.1 宗教组织决策的特性

(1)复杂性。宗教组织决策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这几个方面:①在不违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国家有关宗教政策外,又要考虑不违背或触犯宗教的教义、教规;②既要努力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又要完全符合宗教组织自身的发展规律;③既要考虑宗教组织的长远发展,又要注意宗教组织当前发展的可操作性;④既要考虑宗教组织的历史文化传统,又要注意其现代化、科学化发展的要求。

(2)历史传承性。宗教组织是一种具有深厚历史传承的社会组织,其决策也必然要反映这一特性。在宗教组织中进行决策,首先要考虑的一个因素就是在过往的传统中,有关问题的处理是如何决策的,是按什么样的程序和步骤做决策的。在一般情况下,宗教组织的决策更多地要求遵循传统的惯例和模式来进行。在有惯例的情况下,要对决策进行创新和改造相对就更为困难。所以在宗教组织中,如果要对决策进行创新就不能不考虑传统的因素,最好的创新应该是基于传统的创新,是在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中实现创新。

(3)文化价值性。宗教组织决策的文化价值性是指其管理决策所反映的目标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宗教文化价值,与一般管理组织决策所需求的理性价值和实用价值有很大不同。由于宗教组织本身是围绕宗教文化价值建立起来的,其决策也必然要求反映这一文化价值,而不能背离这种文化价值。所以这就要求宗教组织的决策者必须对宗教文化价值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从而能作出符合宗教文化价值,并有利于弘扬宗教文化价值的决策来。

3.2 宗教组织微观管理活动中决策运用

对宗教组织决策过程付诸实施的过程,对此我们可以作如下理解:

首先,宗教组织管理决策的主体是宗教组织的管理者,是属于特定宗教组织的领导者,而涉及整个组织的重大决策则主要是由组织的上层领导做出。其次,宗教组织管理决策的本质是一个过程,它由多个相互关联、循序渐进的步骤组成,只有当所有程序按步骤进行完毕,决策才算结束。最后,宗教组织管理决策的目的是解决或利用机会发展自己,即对未来一定时期内宗教组织活动的方向、内容及方式,从两个以上的可行方案中选择一个合理的方案付诸实施的过程。

(1)目标性:决策是人们有意识的、有目的的管理活动。目标是否明确,对于任何决策行为和过程,都起着基本的指导作用。所以决策一定要有明确的目的和目标。

(2)过程性:决策是一个过程,要有一定的程序要求,即从研究问题,确定目的和目标,提出方案,到选择方案,乃至实施过程中的修正、再决策,它们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完整链条,缺了其中任何一环都可能给决策带来致命的错误。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决策过程比决策结果更重要,它是保证正确决策的基础。

(3)选择性:严格地讲,决策绝不是作出“一个”决定。没有备选方案的“决定”,不能算是决策。决策必须是对多种方案进行比较分析后做出的判断和抉择过程。对决策者来说,一定要建立在这样一个基本理念:如果做某件事情只存在一个绝对的正确方案,那是很危险的。

(4)系统性:即使是针对一个具体问题的决策,也不能把它看做是一个孤立的现象和工作。任何一个具体决策都是组织整体决策过程的组成部分,任何一个具体决策既要运用到组织整体资源中的一部分,有可能会对组织的其他决策和过程产生影响。因此,成功的决策,一定要把它放入组织系统中考虑的决策。

由于决策贯穿于宗教组织微观管理活动的全过程,涉及各方面的内容,因此根据不同的要求,从不同的角度对决策过程加以分类,将有助于决策者把握微观宗教管理各类决策的特点,根据决策问题的特征,按不同的决策种类,采取相应的方法,对宗教组织的微观管理领域进行有效决策。

参考文献:

管理决策的基本步骤范文3

关键词:决策;企业管理;风险型决

1.企业管理决策

1.1企业管理决策的概念

现代决策理论认为,决策是指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决策者为了实现特定目标,遵循决策的原理和原则,借助于一定的科学方法和手段,从若干个可行方案中选择一个满意方案,并付诸实施的全过程[3]。它既包括制定各种可行方案,选择满意方案的过程,又包括实施满意方案的过程。决策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它关系到企业的兴衰荣辱、生死存亡[4]。

企业管理决策是决策中的一个门类,是决策的科学理论方法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具体应用。它是指企业管理者为了实现企业某一发展目标,在掌握了充分的市场信息基础上,选择行动方案,并付诸实施的过程[5]。

1.2企业管理决策的类型

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复杂性、多样性,决定了企业管理决策有多种不同的类型[6]。

(1)决策的影响范围和重要程度不同,分为战略决策和战术决策;

(2)按决策的主体不同,分为个人决策和集体决策;

(3)按决策总是是否重复,分为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

(4)按决策问题所处条件不同,分为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和非确定型决策。

1.3企业管理决策的过程

在管理领域唯一获得过诺贝尔奖的赫伯特・亚历山大・西蒙看来,管理就是决策[7]。他在对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命题――完全理性与“最大化原则”的批判和继承中确立了有限度理性条件下“令人满意”的决策准则,并在决策理论中提出了决策过程包括4个阶段[8]:

(1)搜集情况阶段。搜集企业所处环境中有关经济、技术、社会等方面的情报并加以分析,同时对企业内部的有关情报也要搜集并加以分析,以便为拟订和选择计划提供依据,称之为“情报活动”[9]。

(2)拟定计划阶段。以企业所需解决的问题为目标,依据第一阶段所搜集到的情报,拟订出各种可能的备选方案,可以称之为“设计活动”。

(3)选定计划阶段。根据当时的情况和对未来发展的预测,从各个备选方案中选定一个,称之为“抉择活动”。

(4)评价计划阶段。对已选定的计划进行评价,称之为“审查活动”.

上述每一个阶段本身都是一个复杂的决策过程。例如在第一阶段,面对大量的情报,就要加以分析,决定取舍,其中就有决策。在第二阶段,决策的性质更为明显。所以,决不可以认为只有第三阶段才有决策。事实上,如前所述,经理在前两个阶段上所花的时间更多。只有把前面两个阶段的工作做好了,才能在第三阶段做出正确的抉择。至于第四阶段的审查和评价,当然也是离不开决策的[11]。

1.4企业管理决策的作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企业都要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为了自身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和市场行为作出正确决策。因此,企业管理决策对于任何一个企业而言,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企业管理决策是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核心

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是企业最重要的活动。经营管理活动包括经营和管理。人们认为,管理的重心是经营,经营的重心在决策。这说明决策是经营管理活动的关键。事实上,无论是经营,还是管理,都离不开决策,企业怎样经营,如何管理,都需要做出一系列决策。从管理角度看,管理工作有计划、组织、控制三大职能,每项职能的执行,都要以决策为前提。

经营与管理是企业经济活动过程中一个事物的两个测面,两者都离不开决策。实践中,在同样的条件下,决策水平不同会得到不同的结果,在有利条件下,由于决策错误造成失败;在不利条件下,由于决策正确,能变不利为有利,从而得到成功。

由此可见,决策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的整个过程,决策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没有正确的决策,企业就不可能有正确经营行为和管理活动。

(2)企业管理决策正确与否,决定着企业生存和发展

随着企业市场主体地位的确立,企业将全面摆脱行政依附从属地位,具有独立行使生产经营的自主决策权力,与此同时,也要承担决策后果的全部责任,承担市场风险。正确的企业管理决策,使企业能采取正确的营销行动,企业能获得成功,错误的企业管理决策使企业实施错误的营销行动,导致企业经营失败。例如杭州娃哈哈集团在初建立时,通过市场调查发现,尽管市场有几十种口服营养液,但都是老少皆宜。他们大胆决策,专门生产供儿童专用的口服营养液。投入市场后,受到广大家长的欢迎,企业由此兴旺发达起来。反之,有的企业作了错误决策,生产销售的商品无人问津,严重积压,最后破产。

(3)正确的企业管理决策有助于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获得良好经营效果

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优胜劣汰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则。每一企业都在努力争夺市场机会,扩大市场销售,提高市场占有率。企业能否在竞争中取胜,关键在于是否善于抓住有利时机,发挥竞争优势,做出准确判断和果断决策。决策及时、正确,往往可以在竞争中出奇制胜,迅速扭转不利地位,变被动为主动;反之,则可能坐失良机,或一着不慎,全盘皆输。

正确的企业管理决策促使企业能灵活地、连续不断地针对市场竞争环境的变化做出反应,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企业有竞争力,突出表现在企业产品能占领市场,产品能受到广大消费者的欢迎。由此,企业就能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总之,企业管理决策对每一个企业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我们要从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企业管理决策的重要意义。

2.现代企业管理决策的特点

企业决策伴随着企业的发展而发展,而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市场竞争程度的不断加剧以及企业目标的进一步多元化,在这种情况下,过去那种与小生产方式相适应的,只凭借领导者个人阅历、知识和智慧进行决策的经验决策时代已经过去了。在今天的历史条件下,现代企业经营决策出现了非常鲜明的时代特点:。

2.1决策的客体越来越复杂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企业规模和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使企业出现了新的特点。从性质上判断,具有广博性、多结构性、多分文性和综合性;其参变量之多,活动规律之复杂,都是过去的小生产和自然经济时代所无法比拟的。从动力学的角度来看,庞大系统必然造成组织层次多,信息链长,相互影响大,难以控制,而导致了决策的复杂化。

2.2决策环境变化越来越快

当今世界是一个多变的世界,和传统的社会环境相比,今天的社会环境变化速度越来越快,从一个科学发现、发明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的周期愈来愈短。据美国有关资料统计,这种转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为30年,第一次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平均为16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平均为9年,,而近10年来由于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从发明到应用的周期明显加快,有些计算机技术的转化周期甚至才几个月时间。随着新技术不断被应用,旧技术不断被新技术所代替,导致了社会环境加速变化,从而决策环境加速变化,给决策带来了更大的困难。

2.3决策包含的信息量越来越大

随着企业规模和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产品、市场关联性的不断加强,决策的复杂程度越来越深。要正确的决策,单凭个别决策者的个人经验和直觉必将使决策面临着极大的风险。现代决策要求在准确、及时和充分的信息基础之上进行,那么所有相关联的市场、产品、企业内部和外部的信息就成为决策的最重要依据。信息量的不断加大,不仅使处理信息的工作量加大,还使判断该信息的价值难易程度加大,从而使最后的决策复杂程度加大。

2.4决策时间要求越来越短

决策环境的快速变化,必然对决策的时间和速度提出了新的要求,今天的决策已经不可能像过去那样,通过长时间的收集资料、调查研究、分析认证、决策这种“一看 二慢、三通过”的程序来进行了,这样必定要坐失良机。决策之后,也必定是时过境迁。市场的激烈竞争要求企业能尽早地先他人而动,尽快地抢占市场“制高点”。在决策时,迅速地理清庞大复杂系统中各环节之间的相互关系,从大量杂乱无章的信息中,通过科学的信息工程手段,找出其规律性,并迅速地对此进行判断,做出决策。也就是说,整个的决策时间将变得越来越短。

2.5决策的影响面越来越大

由于企业规模和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当今决策客体已变得越来越复杂。决策对整个企业各方面有着千丝万缕地联系,牵一发而动全身。决策成败的意义已不仅是在决策本身,还必须更多地考虑决策可能引起的企业相关联的环节,甚至社会相关联环节的一连串连锁反应。这就是说,决策的影响面越来越大。

2.6决策主体已由个人决策转向群体决策

决策主体已由个人决策转向群体决策 在前工业时代,由于决策客体的规模小、变化慢、关联少,所以管理决策主要由个别的企业主要领导者进行个人决策,决策也多以领导者的个人经验和判断为主要依据。虽然在那个时候,领导者周围也有不少幕僚机构,但这种幕僚机构在决策中的作用则很小。而进入后工业时代,大工业生产和组织化使得决策在量和质上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决策的关联性使决策变得异常复杂,决策已不可能像过去那样仅凭个别领导者的经验和胆略就能完成,由于决策的技术化和知识化不断加强,不少专家、学者,甚至是企业外部的专业人事也加入到这个决策群中。为防止决策失误,决策技术被更广泛地应用,主观判断的成分越来越少,决策己经成为了一种主要依靠决策技术的群体决策。

3.风险型决策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应用

3.1风险型决策

在决策过程中提出各个备选方案,每个方案都有几种不同结果可以知道,其发生的概率也可测算,在这样条件下的决策,就是风险型决策。风险型决策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影响预测目标的各种市场因素是复杂多变的,因而每个方案的执行结果都带有很大的随机性。决策中,不论选择哪种方案,都存在一定的风险性。风险型决策应具备如下条件:

(1)存在着希望达到的目标;

(2)存在着两个以上方案可供选择;

(3)存在着两个以上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状态;

(4)不同方案在不同自然状态下的益损值可计算;

(5)将出现的自然状态决策人不能肯定,但自然状态出现的概率,决策者可以预先估计或者计算出来。

3.2风险型决策准则及方法

(1)最大可能准则

在风险决策中从自然状态中选取出一个概率值最大的作为决策的依据,对于其他状态概率值较小的一概不考虑,将风险型决策转化为确定型决策来处理。

(2)期望值准则

以收益和损失矩阵为依据,分别计算各可行方案的期望值,选择其中期望收益值最大(或期望损失值最小)的方案作为最优方案。设E(di)表示第i个方案的期望值;Xij表示采取第i个方案,出现第j种状态时的损益值;P(θj)表示第j种状态发生的概率,总共可能出现m种状态,则期望损益的计算公式为:

(3)益损期望决策树方法(Decision Tree)。

管理决策的基本步骤范文4

关键词: 信息; 项目管理;决策; 综述

中图分类号: C93 文献标识码: A

随着工程项目规模的不断扩大,工程建设项目的体型越来越复杂,难度越来越大。工程项目的组织,特别是大型工程项目的组织变得越来越复杂,工程信息成指数级增长。信息在工程项目的管理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信息已成为现代工程建设发展中与物质和能源鼎足而立的三大支柱之一,它是现代工程建设的重要资源和投入要素,对现代工程项目建设目标的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如著名经济学家阿罗所指出:一旦不确定性的存在是可以分析的,信息的经济作用就变得十分重要了,人们可以花费人力及财力来改变经济领域(以及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所面临的不确定性,这种改变恰好是信息的获得。他关于经济行为的不确定性与信息之间的作用功能的见解十分深刻地揭示了信息的决策作用。

一、信息的概念

由于人们研究的角度与目的不同,所以至今提出的信息定义也是多种多样的。

香农(C.E.Shannon)认为:信息是使不确定性消除的某种东西。

约维茨认为:信息是对于决策具有价值的数据资料。

上述定义,虽对信息考察的角度不尽相同,但概念的涵义基本相似。故此,可以认为,信息就是指社会活动状态、方式及其表征,它是客观的,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可以作为人们认识事物的媒介。

二、信息的基本属性

一般认为,信息具有三种基本属性;

1 信息的知识性。人们在社会生产活动和日常活动中,都要接受、传递和利用大量各种各样的信息,目的在于增长知识,了解情况,解决问题。

2 信息的传递性。 它含有两层意思,一方面,是指信息可以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进行传递;另一方面,则是指获得信息必须通过传递。

3信息的效用性。 它表现为启迪思想,开阔眼界,增进知识,改变人们的原有的知识结构,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帮助人们去认识和改造世界。

三、信息的收集与整理

一、信息收集

为了提高信息收集工作的质量,在收集信息时,必须遵循针对性、科学性、预见性和系统性等基本原则。

1、针对性即要根据信息的应用目标,尽可能地满足用户的特定需要,明确信息收集的目的和用途,有意识地有针对性地进行收集。

2、系统性只有连续地、系统地收集信息,才能充分发挥信息的最大效用。尤其是重要信息的收集,更应力求保持系统、连续和完整,不可时断时续、支离破碎、不成系统。

3、预见性在信息的收集中不仅要充分注意已有的信息资源,还要着眼将来,预见可能生产的新信息。只有这样,才能既满足当前的信息需要,有适应未来发展所带来的信息需求。

4、科学性现代工程信息数量庞大、形式多样、内容重复分散、品种繁杂,给信息的选择和收集带来了极大困难。因此,要用科学方法研究信息资源的分布规律,选择和确定信息密度大、权威程度高、信息价值高的信息源。

二、信息整理

经过收集而获取的原始信息通常繁杂无序且真假混合,要根据实际需要,对收集到的信息,要进行审核、分类、编码、存储,建立信息库,以适应工程项目的需要。对信息进行整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消除信息噪声,使信息从无序变为有序,便于利用,提高信息的利用率,以便滚动更新,及时补充新的信息。信息整理包括形式整理和内容整理两个层次。内容整理是在形式整理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是从内容角度对信息的再处理,通常包括信息内容的理解、揭示、和按内容细分归类三个阶段,其实质是信息消化和吸收的过程。

四、 信息与管理决策

决策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地理解就是通常所讲的对未来事物所作的决定,仅限于对不同方案选出最佳方案;广义地理解就是把决策看作一个过程,使人们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运用科学的理论与方法,系统地分析主观条件,提出各种预选方案,从中选出最佳方案,并对最佳方案的实施进行监控,掌握决策的实施情况,强调系统的优化。决策的成功与否,不仅同决策的科学性有关,而且同信息是否准、全的关系更为密切。信息是决策的物质基础,必要的信息是决策的前提条件。在决策全过程中,都离不开信息,信息的收集与反馈是科学决策程序必不可少的重要步骤之一,且贯穿决策程序的始终。决策是一个动态过程,在实施中要注意新的情况出现,要及时、全面、准确地获取新的信息,以对决策进行评价或调整。因此,重视信息、掌握信息、运用信息既是工程项目管理各环节运动的基本前提和依据,又是保证工程项目管理活动达到预期目标的重要因素。

一、信息在项目管理决策中的作用时点和作用方式

考察一个具体的决策与选择过程,在确立目标、选择方案、具体执行和考察行动的结果时,都需要可靠的信息为依据。信息的作用在于保证决策与选择活动的顺利进行并是决策与选择结果最佳化,其具体的作用时点可表示为图(1)

决策

正式信息A非正式行动

系统 信息系统

B

B

机构内

外环境

C

图1信息在决策过程中的作用时点

图中,A点表示决策者还未进行决策或选择合适的方案,他所需要的信息可能被正式信息系统收集存贮,也可能未被系统收集;B点表示决策者在信息的作用下,作出了选择,并采取了某种行动;C点表示决策管理过程已进行,可以观察到决策对机构内外环境的影响。

在时点A,因为这时决策者还未选择行动的路径,还没有决定花费多大代价获取所需要的信息,所以此时信息的价值量要视其今后将会带来的收益和预测值来确定。

在时点B,采不采用某一信息已经确定。信息的价值在前一阶段已经得到评价,但能否实现还要观察决策行动的结果。

在时点C,信息的价值是在观察内外环境对决策行为影响的基础来确定的。内部环境是指与决策有直接关系的因素的集合,外部环境是指与决策有间接关系的因素的集合。内外部环境对决策行为和后果多有较大的影响。

二、信息对管理决策的影响

1.决策的信息约束。决策就是从各种预选方案选出最佳方案,但试图列举全部的备选方案,并对其后果进行比较,就意味做必须具有“完备信息”,显然这样做既不经济,也不可能。信息收集是一个成本递增的过程,如图(2)所示,行为者所具有的初始信息I。,如已具有的技术、技能、、经验等,可以近似地看作需要付出“额外的”经济成本,即这部分信息成本近似为零,C。≈0,另一部分信息(I―I。)可能是比较容易获得的,信息成本(C)比较低;当信息量达到某一临界值 (I)的时候,成本曲线开始变得陡峭,收集成本迅速上升,在接近“完全信息”量(Iþ )处,信息成本趋于无穷大。

C’

0 I0 I′ Iρ 信息量

图2信息成本递增曲线

因此,由于成本因素的制约,信息的供给使有限的,从而构成决策行为的信息约束。尽管如此,通过获得信息确实能减少不确定性,“适量的”信息(如果成本不是太高的话)有助于行为者作出“更好的”决策。

2.“时滞”效应

有些信息需要经过一段时间之后才能反映出来。或者说,即使不惜成本,有些信息也无法在行为发生前获得。比如一些价格信息,尤其是质量特性经常需要经过一段“时滞”才能表现出来。信息的“时滞”效应给决策带来的困扰是严重的,而且所造成的损失常常是不可挽回的。

3.“从最优到最满意”

由于信息不充分和信息成本的制约,现代决策理论已经放弃了决策最优化目标,转而搜寻“适度的”信息,提出了决策的适度优化原则,或者称之为“满意原则”。

五、工程信息利用对策

1.切实提高信息质量。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对工程项目目标的实现具有较大的影响。在工程项目中,项目管理者如果得到供决策的信息质量不高,将导致决策质量下降,影响项目的顺利实施。要运用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对大量的(通常是零散、杂乱无章的)信息进行分析,筛选出有用信息,淘汰无用或不良信息。使信息的内容得以系统化、有序化,成为项目管理者赖以决策的依据。

2.信息收集、分析与预测必须建立在用户及特定的信息需求基础上。这个基础是信息收集、分析与预测活动得以开展的原动力。要根据工程项目的控制目标、实施阶段及项目的各参与方使用信息的目的,研究信息的相关程度,为决策时使用信息奠定坚实的基础。

3.采用现代化的计算机信息技术与通讯技术,建立集成化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目前,我国工程项目的各参与方(业主、设计方、施工方、供货方、政府部门等)的信息系统都相互独立,各自为政。不同项目参与方采用不同的计算机应用系统,这些系统因采用不同的体系而导致满足信息共享需求的能力较差,形成了工程建设信息技术的“孤岛现象”。 建立集成化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是解决信息技术的“孤岛现象”的重要途径。国外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比较多,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是其具有代表性的成果,它给工程建设行业带来彻底的变革。BIM是一个共享的知识资源,是一个分享有关这个工程项目的信息,为该工程项目从建设到拆除的全生命周期中的所有决策提供可靠依据的过程;.在工程项目的不同阶段,不同利益相关方通过在BIM中插入、提取、更新和修改信息,以支持和反映其各自职责的协同作业。在工程项目整个生命周期中,建筑信息模型可以实现集成管理。在我国,BIM理念正逐步为建筑行业所知,目前的应用以设计公司为主,政府及行业协会也越来越重视BIM。

4.改善利用信息进行管理决策的管理生态环境。不和谐的管理生态环境,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并制约工程项目增值。当前,改善利用信息进行管理决策的管理生态环境,最重要的是实现决策系统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形成一种良好的理性决策机制。只有在这种环境下,利用信息进行科学决策才会有效,才能提高项目管理的科学水平。

参 考 文 献

[1] 冯文权,茅奇, 周毓萍。 经济预测与决策技术。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2] 李纲。 市场信息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

[3] 马费成等。 信息经济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

[4] 查先进。 信息分析与预测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管理决策的基本步骤范文5

关键词: 便携式设备; 嵌入式条码扫描; 信息采集; WinCE 4.2

中图分类号: TN05?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373X(2013)07?0123?02

0 引 言

遵循Speed(速度)、Safety(安全)、Surely(可靠)和Low(低费用)的3S1L原则,以最低的成本,最快的速度,实现安全可靠的设备器材存储和流动,建立设备器材管理统一决策平台,是规范设备器材管理、实施精确前沿保障的迫切要求。

以嵌入式平台、保密无线网络等新手段,建立设备器材管理统一决策平台,可减轻保障人员的工作强度,提高工作效率。使用平台中的器材信息数据库,运用概率统计、网络计划和加工作业的排序规划等方法,构建科学的设备器材需求、运输、仓储和配送等管理决策模型,可对涉及的人力、物力及财力资源进行科学配置,保证设备保障工作预测、决策评估的科学性,避免设备保障活动中的盲目性,对实现信息化、精确化、动态化和实时化的设备器材保障,具有较高的现实意义。

基于嵌入式系统的便捷式设备器材管理与决策系统是设备器材管理统一决策平台的子系统,该子系统是面向设备器材仓库管理员的个人操作系统,主要集成了器材的基本信息查询、条码扫描、同步交互与系统维护等功能。该系统可与计算机平台无缝链接,可解决移动作业过程中的设备器材管理信息采集、查询决策和身份认证等问题,以提高设备器材管理的数据采集可靠性和信息查询检索效率。

1 系统组成与功能

系统主要由数据服务器、设备器材数据库、设备器材条码打印机、PDA(含条码扫描模组)及其相关软件组成,

系统组成

系统功能主要包含出库管理、入库管理、条码查询、标准查询、补充计划、库存保养、系统维护等几大功能模块,

入库管理:利用条码功能实现设备器材的入库,并与服务器连机后自动同步库存数据;

出库管理:利用条码功能实现设备器材的出库,并与服务器连机后自动同步库存数据;

系统功能

条码查询:利用条码功能实现设备器材数量、状态等相关信息的查询、盘点和统计;

决策管理:利用查询到的设备器材数量、状态等相关信息进行补充计划的制定、并对库存保养提出建议;

系统维护:包含数据初始化、数据同步、备份和用户管理等功能,实现PDA数据与数据库服务器数据的同步。

通过扫描端口自动采集条形码的数据,避免了因非规范语言造成的错误,减轻了管理员的工作负担,实现了完全准确的无纸化操作;通过扫描设备器材上的条码标签,快速识别器材,查询各设备器材的数量和质量状态,为设备器材出入库等管理过程提供决策支持。

2 关键硬件设计

为提高数据采集的准确性,需采用自动识别技术(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Technology,Auto ID)。与其他流行自动识别技术,如IC卡技术、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射频识别)技术等相比,条码技术具有输入速度快、采集信息量大、可靠性高、设备结构简单、成本低等突出的优点,因此在PDA上,自主设计研发了条码扫描组件,实现了设备器材的条码扫描和识别功能,携带方便,通信保密。

条码扫描模组的主要性能指标如下:光源:可见激光二极管(650 nm);扫描频率:每秒扫描186(± 13)次(双向);扫描角度:37°(标准);扫描模式:线性;最小打印对比度:650 nm时,最小25%的绝对黑/亮反射比;符号:PDF417,UPC/EAN,Code 128,Code 39, Code 93,I 2 of 5,Discrete 2 of 5,Codabar,MSI Plessey, TriOptic Code 39;可编程参数:激光打开时间、对焦时间、电源模式、触发器模式、 双向冗余、符号类型/长度、数据、格式转换、串行参数、蜂鸣器音调、扫描角度;扫描次数:大于50 000次。解码部分由QFP?44封装的SM79164芯片完成。

在嵌入式设备器材管理决策系统中,集成条码扫描模组,可以达到以下几个目的:

(1)提高数据录入效率。去掉了手工书写单据的繁琐步骤,实现数据信息快速录入,计算机信息系统对信息管理更方便,能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2)提高信息获取效率,解决仓储信息获取困难的问题。传统操作中,一张单据从填写、收集信息到键盘输入,需要一天或更长的时间,而通过计算机系统进行条码信息处理,可以实现快速获取信息。

(3)提高信息获取准确性,解决手工单据信息不准确的问题,达到提高工作效率,改善保障质量,消除事务处理中的人工操作,减少无效劳动,消除因信息不准引起的附加库房存量,提高资金利用率等目的。

(4)提高信息查询检索效率。将单据所需的大量纸张文字信息转换成电子数据,简化了日后的信息查询步骤,管理人员不用再手工翻阅查找各种登记册和单据本,只需输入查询条件,计算机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会查到所需记录,并将内容显示在屏幕上,加快了信息查询速度。提高数据统计的速度和准确性,减轻汇总统计人员的工作难度。

集成条码扫描模组这一关键组件,可以把设备器材入库、调拔、配送、库存等管理阶段的信息联接在一起,可跟踪设备器材从入库到出库的全过程,使得设备器材保障在激烈的现代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3 系统软件设计

针对设备器材仓库管理的流程,以EVC 4.0为开发环境,采用OOP技术,在WinCE 4.2平台上开发了基于PDA的管理软件,集成了器材的基本信息查询、条码扫描、同步交互与系统维护等功能。系统软件

将设备器材(物资)的相关信息,如代码、名称、型号、存储位置、供货单位、入库日期等在PDA上登记后,点击“保存”按钮,即可通过PDA与服务器的无缝连接,将加密后的器材(物资)信息直接提交到系统数据库中,便于进行查询统计和决策。同理,在图4所示的界面中,可对选择的设备器材进行出库处理。

本系统在仓库使用后,仓库管理员一致认为:

(1)系统技术资料齐全,满足工程和管理人员实际使用需要;

(2)系统运行安全、稳定、速度快;

(3)用户界面友好,操作简单、易于使用;

(4)系统易于维护,数据更新方便及时。

4 结 论

阐述了便携式设备器材管理系统的组建和主要功能,详细介绍了嵌入式条码扫描关键部件的设计及技术参数,描述了在PDA/WinCE 4.2环境下的软件实现过程,介绍了系统与计算机平台无缝链接后,在设备器材信息采集、管理与决策等过程中的运用效果。经应用实践表明,该系统操作简便,安全稳定,功能进一步拓展,是实现设备保障前沿化、精确化和实时化的优秀平台。

参考文献

[1] 宋坤.宽带射频接收前端电路与系统设计[D].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

[2] 张忠捷,毛新平.激光标记系统供纸机构的设计[J].机械设计,2011,28(1):94?96.

[3] 李文忠,邓飞.基于三层分布式C/S数据库的制造企业管理系统的设计[J].机械设计与制造,2011(2):238?240.

[4] 代冬升.设备维修器材管理业务流程设计[J].四川兵工学报,2009(11):115?116.

[5] 黄童圣.通用设备维修器材精确化保障的发展趋势探索[J].物流技术,2009(11):238?239.

[6] 游伟.设备器材编码管理系统模型的构建[J].微计算机信息,2009(8):182?183.

管理决策的基本步骤范文6

1医院统计工作模式的转变

传统的医院统计工作模式大都以手工统计为主,包括手工收集原始数据,以及后续的数据处理和统计报表均需手工操作,在工作内容上也仅仅局限于对医院最基本的数据进行统计汇总,缺乏多元化、综合化的分析及预测性分析。传统模式下,工作量大,效率低下,且准确性不高。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HIS的广泛应用,极大地优化了医院统计的工作流程和模式。电子病历接口平台下,形成于各个工作站的病案首页数据信息,自动由接口采集,并传输至病案数据库的临时库中,统计人员可以随时调出数据进行编辑、补充、编码等操作,完善后存入病案统计系统的正式数据库,并由计算机自动汇总完成日常统计报表。这样,数据的采集、传输、整理、加工和分析的效率大大提高,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也因为中间环节的自动核查而得到保证,使用计算机进行统计汇总,计算精度大为提高,打破了传统的工作模式,信息资源得到高度共享,统计工作重点也由为主管部门服务转为为决策管理层以及临床科室管理服务,对全院科室实行指标量化管理提供数据基础[1]。

2新模式下医院统计工作

2.1采集原始数据电子病历接口平台下,由接口向医生、医技、护士等工作站自动采集数据,由于操作人员及操作环节繁多,工作稍有疏忽或没有按系统要求进行操作,均有可能导致数据不准确,从而影响了统计报表的准确性、客观性,所以必须加强数据核查工作以提高准确性。由于医院大部分的医疗统计指标都来源于病案首页,因此,病案首页的质量控制是数据核查的重点,包括病人基本信息部分的核查、疾病诊断部分的核查、手术信息的核查、费用、输血、护理等其他信息部分的核查。医院需专门成立网络数据质量监控组织,组织成员按照分工履行数据监控职责,做好原始数据的核查工作。此外,统计人员还应在病案统计系统中设置数据核查条件,由系统自动按要求核查原始数据,以排除一些合理性、逻辑性的错误。

2.2丰富统计指标体系由于网络环境与电子病历接口平台的应用,使得可以收集的数据范围越来越广,而且可以对各项指标进行实时监测,因此,必须创新原有的统计指标体系,丰富统计报表内容。这样可以使医院管理层及时全方位地把握医院的动态发展,了解医院的运营状况,有针对性地制定控制措施,进而达到提高医疗质量和效率的目的。医院统计指标是表示医院运营情况数据分布特征,有特定统计学意义的数值,是用于医院信息,对象评价,程度比较及在医院管理决策中进行数据利用的基本单元。统计指标对于医院行政部门宏观分析和研究医院医疗状况,制定计划、指导、监督医院的医疗活动以及为科室提供咨询服务都是十分重要的依据[2]。电子病历接口平台下,实现了各类原始数据的实时采集,这为对各项统计指标进行实时监测提供了必要条件。对于实时采集到病案统计系统中的动态数据,运用数理统计方法进行实时分析,对偏离正常的数据应深度分析,找出原因,为医院管理决策提供最精确的数据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