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融合发展的内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城乡融合发展的内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城乡融合发展的内涵

城乡融合发展的内涵范文1

江苏的全民健身工作有着规划早、起步早、起点高、标准高等特色。在做好规定动作的基础上,做好自选动作是丰富内涵的关键所在。从顶层设计以及地方规划来看,在未来的五年计划里,江苏将在以下七大方面进行突破:

一是城乡一体化。苏北尽管与苏南在经济上有着较大差距,但在2015全国百强城市排名中,江苏十三个大市全部上榜,说明相对经济欠发达的苏北放在全国并不算差,关键在于解放思想,杜绝等、靠、要的旧思维。以宿迁埠子镇为例,该镇除了自身创办一些群众赛事活动之外,还主动申请市里的一些群众性赛事活动来镇里举办,与当地的赛事结合起来。

二是抓住县域体育。从专业角度来说,几乎覆盖了整个体育的内容。江苏的县域经济在全国出名,江苏的县域体育一旦形成突破,将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

三是抓好“三个全覆盖”。即健身人群全覆盖、生命周期全覆盖、健身过程全覆盖。著名学者胡鞍钢教授指出:全民健身是国家战略的内涵所在。抓好全民健身的三个全覆盖,则是江苏全民健身工作的内涵所在。

四是城乡健身健康融合发展。江苏部分地区已先行一步,这部分地区属于先天基础较好。例如,药企众多的泰州已经提出要建设健康之城。事实上,江苏有这样的先天条件不仅仅是泰州,首家成立体育医院的常州、有着长寿之乡美誉的如皋、淮安的运动康复基地等都有健康概念。未来五年规划里,江苏各县力争打造健康服务中心,贯彻落实健身健康融合发展的基础上,更好地实现体育惠民。

五是做好体育服务工作。众所周知,我国体育产业以体育制造业为主,约占70%以上,体育服务、体育消费连30%都不到。换句话说,体育产业要想得到进一步发展,必须在产业结构上实现转型,即体育服务、体育消费要占据更多的份额。

六是体现体育文化内涵。江苏省体育局局长陈刚认为,文化是体育发展的魂魄和精气神,只有充分彰显文化属性,运动项目才能永续传承,体育精神才能自由飞舞。我们的体育文化体现在哪儿?如何让更多的青少年了解、接受我们自己的体育文化?颜争鸣指出,除了自身挖掘打造体育文化之外,各地应该有载体和项目。例如在媒体开设专版专栏、相关论坛的打造、线上或线下各种博物馆的建立等。

城乡融合发展的内涵范文2

1、工业化发展现状。依托居县城中心的独特的地域优势,地理牢固树立工业强镇思想,大力支持、认真帮扶工业企业量、能扩张,为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现已形成以草坪工业园区为主,以各中小型工业企业为辅,产业向园区集中,实现了园区生产规模化、集约化、特色化发展,化工、机械、农产品加工产业等得到重点培育壮大,初步形成了以大地复肥公司、中科纳米公司为龙头,以复合肥、硫酸、精细化工为主导的化工产业链,以健兴魔芋公司、福寿祥公司为代表的农副产品加工业集群。2012年底全镇工业企业达719家,其中规模工业企业达到12家,培育形成大地复肥公司、中科纳米公司、科通电缆公司、健兴魔芋公司、宝通专用车公司5家亿元以上工业企业大户。2012年全镇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约35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9.3亿元,实现利润2亿元, 完成工业技改投入4.5亿元,解决全镇就业上万人。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的6.9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3.34亿元,规模以下工业实现增加值2.4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23亿元。

2、城镇化发展现状。城关镇域总面积为31.87平方公里,规划城区面积28.92平方公里,辖11个社区,占全镇所辖村社的36%,城镇人口为40596人,占全镇人口总数的66%。截至2012年底全镇总人口为61360人。近年来,我镇紧抓三镇一体化建设机遇,以县城规划为引领,南展北扩,拉大城市骨架,加快项目建设,相继竣工了太极大厦、中驰大厦等地标性建筑,下菜湾、刘湾、草坪城中村建设也顺利开工,草坪移民安置点二期,桥沟潭新区一期、刘店新区一期保障性住房主题完工,丽都家园、丰景佳苑、瑞莲小区等房地产项目稳步实施,为全镇建成商住房面积近100万㎡,推进农民进城落户1000余户,新增就业岗位920人,全域城镇化率达36%。同时,以“双创”为抓手,城市功能配套逐步完善,县城天然气供给工程管网全面铺设,试验性通气点火成功;双垭垃圾处理厂建成并投入使用;党家坝至青泥二级路城市化改造全面实施,城区人行道、太极城森林公园及县城周边可视山体绿化推进有力、成效显著,县城承载力和品位得到持续提升。

3、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我镇辖19个行政村,占全镇所辖村社的63%,农业人口为20764人,占全镇人口总数的33%。近几年来我镇按照县委、县政府的要求积极推行现代农业模式,努力培育现代化农业示范园区建成鸿景农业、永治养殖、明文油桐现代化农业示范园区3个,培育产业大户420个,逐渐形成以烤烟、魔芋、核桃、油桐、狮头柑,生猪养殖为主导的农业产业,建成双垭、庙河2个魔芋示范点和乱滩狮头柑、鲁家坝油桐两个特色产业示范园区,林果示范点6个。2012年全年种植烤烟4453亩、种植魔芋2031亩,栽植核桃2670亩,狮头柑1100亩,油桐2180亩,造林绿化2500亩,年出栏生猪138200头,出栏牛7955头,出栏羊29070只,出栏禽类67.56万只,渔业总产55吨,粮食总产量10101吨,全镇实现农业总收入3.9亿元。

(一)推进新型工业化中的问题。一是工业经济水平发展较低,部分企业生产的产品科技含量较低,市场竞争力弱,工业发展后劲不足。二是工业经济结构不合理。粗加工产品多,精加工产品少。一般产品多,名优产品少。配套产品多,终端产品少。产品科技含量少,附加值低,对资源消耗大。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面尚未形成,在企业技术创新方面严重不足,现在工业经济还不能达到新型工业化的要求。

(二)新型城镇化中的问题。一是扩规增容难。受镇域经济发展、交通和人口分布等因素的影响,全镇30个村(社区),均分布在汉江干支流沿岸和国、省道沿线。山大、沟深、谷狭的立地条件决定我镇城镇发展空间受限,扩规增容不得不采取围河造堤、开山造地,城镇建设成本大。在经商业运作后,县城商品房价格,长期处于高位运行,让许多有进城意愿的农户望而止步。二是稳定就业难。农民变市民是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力量。农民进城定居落户,必须依靠个人劳动获取生活所需,意味着必须要提供更多的就业、创业岗位,抑制了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三是资金投入难。近几年国家新增固定资产投资逐年加大并倾斜农村,但县镇两级

财政用于城镇建设及配套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仍十分有限,用于城镇公共服务配套的建设资金不多,配套基础设施普遍滞后于城镇发展需要。 (三)农业产业化方面存在的问题。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所派生的经济社会管理体制尚未打破,以及由此所导致的农村生产要素持续流失、对农业的资金技术支持明显不足的局面尚未改变,我镇农业受到的自然资源制约日益突显,全镇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业机械化水平、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较低、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农产品市场发育不健全,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农村建设资金缺口较大,农民综合素质较低、特色农产品基地标准化程度低等等。不仅如此,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兽药等投入品,还制约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提高。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长远发展的战略部署,是全镇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发展的“重头戏”。今后一段时期,我镇坚持以工业化为主导,以城镇化为依托,以农业产业化为基础,以承接产业转移为抓手推进新型工业化,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抓手推进新型城镇化,以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为抓手推进农业现代化,打好“三化”融合组合拳,加快统筹城乡发展步伐,走出一条“三化”融合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的新路子

1、确立“三化”融合的发展的科学目标。

我镇“三化”融合发展,以党的十精神为指导,以富民强镇为主题,以建设“工业经济重镇、城乡建设强镇、特色农业大镇”为目标,加速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推进项目支撑、基础设施建设,制定“三化”融合发展规划,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融合发展的目标体系。

(1)在新型工业化方面:全镇充分借助工业园区的聚集效应,以服务技改扩建、促产提效为重点,加速推进“大集团引领、中心企业补充,三产服务辅助”的工业化发展新格局,着力建设一批发展前景好,带动能力强,辐射范围广的工业项目,以工业的快速增长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迅速崛起。一要狠抓支柱工业,要依靠支柱工业带动,壮大群体工业,加快培育一批小产品,名品牌、大市场的小微企业。二是要全面开展招商引资,抢抓国家陕南经济循环政策,采取土地入股、集体合作、优惠让利等多种方式,支持实力企业入住城关办公司、建厂房,多渠道培育工业增长后劲。三是要优化外部环境,要协调处理好企业与群众的关系,及时妥善的解决利益冲突,帮助企业集中精力抓生产、搞建设。

(2)在新型城镇化方面:要紧抓县改市战略机遇,以“三镇一体化”大县城建设为核心,以全域城镇化、实现县改市为重点,搞好项目建设,拉大城市骨架,扩大城市容量,以城带乡,统筹推进。一要强力推进城市建设。积极探索实行循环产业,移民搬迁、保障性住房、农民进城、城镇建设“五位一体”的发展格局,加快推进全域城镇化建设,通过扩容提质,建设好旬阳的“市中心”。二是要加强城市规划管理,要发挥规划引领作用,促进划行规市,提升经营竞争力。三要搞好城市功能配套,以建设为基础、监管为重点,积极探索完善建成城区水、电、路维护机制,加大城市功能投入,提高科学管城水平。

(3)农业现代化建设方面:一要做实产业基地,因地制宜,把优势资源做优,把强势品牌做强。稳定烤烟种植面积,充分利用核桃、狮头柑、油桐等优势品种,优势资源发展特色林业,连片治理建设干果基地、水果基地、经济林基地,发展循环农业,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二要做大现代化农业园区,全面构建一循环农业、山林经济、渔业产业为主的现代农业园区示范体系,精心打造一批设施装备现代化、科技要素先进、生产经营规范、物流加工完善、市场对接有效、示范作用明显,辐射带动力强的农业示范园区,领办农业园区,发展农庄经济,支持园区改善设施条件,扩大园区规模。三要做长产业链条,把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环节连接起来,把分散经营的农户联合起来,支持龙头企业发展,搞好企业与产业基地的对接,建立长期共赢的合作方式,协助创建地域商标,包装有地域的商品品牌,发展更多的农业中介、农业工人等新型组织,新型农民,强大农业主力队伍。

2、确定“三化”融合发展的科学举措

(1)依托产业优势,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一是要坚定“产业兴镇”理念,增强吸引各种要素的能力。在做大做强工业的同时,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形成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格局,奠定城关的区域中心的地位。二是要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大力提升产业规模和质量。积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产业和产品高端化,提升传统产业的优势地位,提高工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三是要以集中集群集约发展为方向,加快转变工业经济发展方式。推进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按照“一村(社)一主业”的定位和工业集群发展规律,优化工业布局,推进集中集约集群发展。提高产业发展的科技含量和要素集约水平,用最少的资源产生最大的效益。

(2)因地制宜,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一是要科学规划引领,避免遍地开花、盲目随意的“无序城镇化”。要树立“全域城关”的理念,结合全县的规划的战略布局,加强总体谋划和规划统筹,使城关的城镇体系与区域发展定位相一致,与人口城镇化进程相适应,与生产力布局相匹配,与主要产业的空间分布基本一致。要加强各种规划的统筹,推进城乡总体规划与产业发展、土地利用、交通发展、公共服务、生态建设、文化保护等规划相衔接。二是要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避免缺乏产业和人口支撑的“空心城镇化”。城镇化的核心是要把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要实现这一目标,只有推动工业化,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才能消化大量农村劳动力。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要根据我镇产业特点建设特色产业园区,把分散于各村的企业和人员向园区聚集,增强城镇的辐射功能和持续发展能力。三是要注重城乡联动与互补,避免城乡脱节的“片面城镇化”。“城镇化”并非城市化,其内涵是要把城市的发展和小城镇的发展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考虑。城关的城镇化一定要体现一盘棋的思想,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同步解决“三农”问题,形成优势互补、利益整合、共存共荣、良性互动的局面。四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群众主体,避免鞭赶进城的“被动城镇化”。推进城镇化目的是为人服务,不能为城镇化而城镇化,更不能把城镇化理解为赶农民进城。要遵循“因地制宜、农民自愿、依法有偿、稳步推进”的原则,统筹考虑产业、居住、就业等因素,同步实施标准化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设施建设,将政府便民服务、社会管理硬件配套和软件建设延伸到村组,着力提高农民集中居住质量,促进农民转变生产生活方式。

(3)转型升级,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一是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首要任务。要做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促进传统农业转型升级,在发展绿色农业、特色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基础上,大力发展工厂化

农业和立体农业,提高城关农业生产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二是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信息化建设。要重点培育推广“公司+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公司+中介组织+农户”等多种形式的农业产业化模式,和“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专业化生产模式,深化农产品加工,延长产业链。满足农户、龙头企业的信息需求,促进农业产业化、信息化进程。三是要把耕地保护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保障。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引导单位和个人盘活用好存量建设用地。同时通过旧城、旧村改造盘活城乡建设用地,把依法保护耕地和利用利益机制保护耕地有机结合起来,建立耕地保护补偿制度,加大耕地保护力度。 3、建立 “三化”融合发展的长效机制。

(1)建立城乡规划一体化的引导机制。打破城乡规划分割格局,建立城乡一体规划的管理体制。对全镇城乡居民点、人口分布、土地利用、产业布局、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进行综合规划。加强规划制定和实施的依法监督、管理,发挥好规划的引导作用。

(2)建立城乡产业布局一体化的约束机制。认真落实镇域产业布局规划和主导产业发展规划,逐步形成特色产业集聚区。定期制定、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和招商引资项目手册,适时调整产业政策,增强对产业布局和项目引进的约束力。

(3)建立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的统筹机制。完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布局,根据轻重缓急,分别确定建设责任主体,集中力量加快建设一批交通、能源、水利、生态工程、环境保护等重大项目。

(4)建立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的保障机制。完善城乡社会事业投入增长机制,以农村为重点,加快教育、卫生、文化事业发展和服务体系建设,健全防灾减灾设施,加快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城乡融合发展的内涵范文3

一、长江经济带发展中的文化进程

长江经济带覆盖11省市,人口超四成,经济规模与市场潜力大。2014年国务院出台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2015年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正式启动,如何在发展长江流域经济的同时,提升长江流域城市文化水平十分迫切。人们在城市化进程中文化需求也日益增多,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给文化发展提供了基础,文化的繁荣也体现了时代的进步。刘易斯•芒福德认为人类进化要依靠文化积累,城市是文化的容器,城市根本功能在于文化积累,文化创新。因而,城市文化建设在城市化进程中尤为重要,而中小城市文化发展在城市化进程中更是不可或缺。制度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曼瑟•奥尔森提出了集体行动的逻辑,他认为在一个报酬递增、存在规模经济的世界里,空间越广、时间越长,创造的剩余价值就越多。

流域的协同发展不仅有利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也有利于文化的融合互通。长江流域历史文化悠久,内涵丰富,新时代经济带的发展将会更进一步提升长江流域文化的快速发展,带动流域中小城市的文化繁荣。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带动了长江流域的基础设施与经济发展,促进了区域的语言、艺术、饮食、风俗等交融互通,提升了长江流域文化的流动性、协同性及互补性,对文化的交流繁荣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区域文化的发展同样也应是深厚而多面,展现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文化的长期繁荣发展与传承同样离不开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也能潜移默化地促进城市的发展与居民素质的提高,文化是城市软实力的综合体现。同时,多批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相继推出,力促多方面提升城市文化建设,提高城市文化建设效率。快速的城镇化进程在使人们享受城市文明的同时,也出现造城同质化、复制化、单一化,特色城市建设少,文化内涵传承发掘发扬少,忽视城市人文精神建设,有的城市经济经济发展先于文化建设,导致所需资源投入有限,阻滞城市均衡化发展。基于此,当前创新中小城市文化发展尤为迫切与重要。

二、长江经济带流域中小城市文化建设

(一)注重文化消费引导文化是积累的过程,流域文化的发展促进流域文明的进步,激励人们创造更多的文化成果。加快城市文化市场发展,鼓励文化消费,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与潜力,提升城市文化产业竞争力。要找准中小城市的文化市场需求,积极引导居民文化消费,产出更多的文化精品,避免文化盲从同质发展,提升城市文化市场化水平,形成丰富各具特色的中小城市文化,促进中小城市的文化繁荣发展。

(二)注重特色文化发展城市文化的发展不能单纯追逐经济效益,也要注重社会效益,提高城市人文精神。文化是城市的灵魂,特色城市文化有助于提升城市形象。中小城市文化是我国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城市软实力的体现。中小城市要善于发掘优势,借助外力,打造特色文化,增加城市的文化内涵与吸引力。戛纳以电影节闻名,每年吸引着众多世界游客,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瑞士达沃斯小镇以其滑雪胜地与举办世界经济论坛而成为旅游胜地;横店以影视城带动城市文化发展,形成独特的产业经济。长江流域形成各具特色城市文化有利于提升长江流域的整体文化内涵,提高城市文化品位与综合实力。国内一些城市简单复制国外小城市建筑,而忽视本土城市文化的传承与发扬,适合本土特色的文化发展才能更具吸引力。长江流域各地应根据自身优势条件发展特色文化,并逐渐形成相应的特色经济资源,提升相关经济产业的发展,差异化发展能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

(三)注重资金持续投入文化的发展也要政府的持续扶持,提高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保障文化载体数量,提供更多的文化便民服务设施。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4年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投资6192亿元,比上年增长18.9%。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扩大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范围,发挥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作用。提供专项文化发展基金,鼓励群众创造发展,文化创造需要资金的支持。此外,降低市场准入条件,积极吸引民营资本加入城市文化建设,提高城市文化的资本投入规模,提升文化发展的市场化水平。资金的持续投入,能提高文化发展的规模效应,市场的有效回报则吸引更多的资金投入。

(四)注重文化融合发展无论是全球层面还是国家层面的趋同,其主要机制是知识的传播和扩散。[2]文化是流动的,流域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文化的融合发展,文化的交流有助于经济的促进发展,有利于旅游、媒体、科技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也指出,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融合发展城市、集聚区和新型城镇。首先,文化也是一种资源,能提高城市文化品位,带动文化相关产业的发展。发展区域旅游与休闲娱乐业,融合区域文化,提升城市文化价值。加强区域文化影视作品创作,提升城市文化影响力。其次,区域间、城乡的文化融合发展,文化资源优势互补,产生良好的辐射作用,带动长江流域城市群文化均衡发展,提升区域文化整体水平。张家港市连续多年举办长江文化艺术节,持续推进长江流域文化交流与繁荣,社会文化效益提升明显,丰富了城市文化内涵。最后,文化也要融合传统与现代,既要传承也要吸收外来先进文化,不断创新才具有活力,只有融合时代因素,才能增添文化的新内涵,发扬文化的新功能。

(五)注重文化人才培养文化的繁荣发展离不开人才,中小城市文化人才数量相对少。应鼓励基层文化人才创新,提供更多的学习交流平台,奖励基层优秀文化创作,提高居民文化参与,提升社会凝聚力与向心力。一方面,加大文化专业门类人才引进与培养,加大与专业院校等研究机构的合作,提高文化创造队伍质量,创造更多的文化精品。另一方面,积极引导广大居民参与文化创造,提高民间艺人的积极性,提供一定的活动平台与载体,提升全民文化素养,营造积极的文化氛围。

(六)注重网络融合发展网络结构的分权模式导致了全球的相互连通,国界、省界和大城市的边界能够更加轻易地被避开。[3]近年来,以互联网为平台的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融合发展大势所趋,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早已列入“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销售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各地纷纷通过门户网站宣传城市文化、旅游,提升城市文化形象。社交网络打破原有的地理限制,更大范围地进行人际交流,加强文化交流的效率。大数据的广泛应用,增强了文化市场需求的预测准确率,提高文化服务的效率。基层文化建设不断加强,文化传播渠道得以延伸,2015年政府工作指出,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向“户户通”升级。中小城市可以利用互联网享有更多的文化建设经验,拥有更多更好的文化建设平台,让居民参与文化建设与发展之中,提升城市文化建设的时代感与艺术性。

(七)注重文化机制创新简政放权,减少文化企业的行政审批,提高服务效率,增加文化企业数量,促进城市文化的繁荣发展。文化企业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应运而生,提高文化产出数量,提高文化市场供给水平。同时,做好区域间文化发展规划,加强文化企业的市场引导,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发展氛围,传播社会正能量。积极做好区域内城市间的文化协调发展,鼓励文化企业跨区域发展,提供更多城市间的文化交流便利,提高城市间文化交流的市场效率。创新机制模式,提供更多更广的文化交流平台,提升文化融合交流水平与活力。

城乡融合发展的内涵范文4

【关键词】县域城镇化;四化融合;可持续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是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内在要求,积极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发展的路子,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任务。近年来,我们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把县域城镇化(包括县城、重点中心镇、一般乡镇和新型农村社区)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点,提升规划建设标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城镇综合承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然而,部分县市在推进城镇化的实践中,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协调发展的水平不高,规划科学化、建设集约化、管理现代化的步伐亟需提升;城镇聚集能力较弱,产业承载力不强,功能完善的差距较大;城镇辐射带动能力微弱,县城带动中心镇、中心镇带动一般乡镇、乡镇带动农村的格局还没有完全形成。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进一步提升城镇化发展水平。

一、遵循城镇规律,推动可持续发展

城镇化有其自身发展规律,推进新型城镇化,不仅要把速度与效益结合起来,更要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把新型城镇化放到更长的历史时期去谋划推进。一是发挥规划引领作用,确保规划的科学性、权威性和严肃性。城镇规划是城镇化建设的灵魂,决定城镇未来发展的方向,是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标尺。充分发挥城镇规划的战略性、前瞻性和导向性作用,按照主体功能区划要求,合理确定优先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综合考虑和科学预测资源禀赋、环境承载、人口规模、产业发展、综合交通等重要因素,加强城镇发展各项规划的统筹制定和衔接配套,为城镇当前发展指明方向,为未来发展留足空间。严格规划管理,加强规划的执法监督,强化规划约束,减少资源浪费,确保规划的严肃性。二是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河南人多地少,工业用地、城镇用地与农业用地的冲突较大,土地供应不足是制约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创新土地集约利用机制,以“人地挂钩”政策为抓手,以强化集约节约为途径,有效破解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用地矛盾;坚持集约、集中、集聚发展,注重节约土地资源,降低物耗水平,切实加强土地用途管制,积极推进城镇和产业集群同步发展,进一步提高单位土地面积产出率,不断提高土地使用效率,避免粗放式发展。三是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推进新型城镇化,不仅要实现物质财富的增加,还要实现人居环境的改善;不仅要有金山银山,还要有绿水青山。顺应低碳经济和低碳城市发展趋势,把城镇建设与生态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加强节能、节水、节材等工作,加大城镇污染源的达标控制和综合治理力度,引导城镇居民树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着力推进城镇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镇,实现城镇发展方式从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向低碳、绿色、环保转变。

二、构建县域城镇集群,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县城作为城镇化的重要支点,是县域经济的中心、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战场;城郊镇、重点中心城镇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节点,要示范带动周边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发展。在这个体系中,县城是龙头,城郊镇、重点中心镇是支撑,一般乡镇和新型农村社区是基础单元。首先,坚持县城的龙头地位不动摇。县城具有承上启下、带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作用。必须优化城镇环境,完善城镇功能,提高产业承载能力,把县城建设成为汇集要素的样板地、功能完善的示范区、产业发展的大平台、集聚人口的主载体,更加充分、更加快速地发挥出县城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带动和辐射作用。其次,加快城郊镇和重点中心镇发展。按照合理布局、适度发展的原则,分类推进小城镇发展。已经形成一定产业和人口规模、基础条件好的中心镇,通过加快专业园区建设,进一步提升发展质量。采取整合政策、向上争取、财政扶持、社会融资等多种方式,切实加大对城郊镇和中心城镇建设的投入和扶持力度,加快扩大城镇规模和人口容量,推动农民就地城镇化,充分发挥其衔接城乡、带动周边的重要作用。具有资源和产业基础条件的特色镇,通过发展特色明显的矿产资源、农产品加工和文化旅游服务业,逐步做大城镇规模。其他小城镇,重点强化区域服务功能,为周边农村提供生产生活服务。第三,稳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推进城乡现代化的切入点、统筹城乡发展的结合点、促进农村发展的增长点,按照“规划先行、就业为本、量力而行、群众自愿”的原则,稳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三、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城镇品位

坚持扩容与提质并重,外延扩张与内涵提升并举,开发建设与保护传承并行,着力在规模扩展上加快速度,在功能完善上提升档次,在挖掘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景观、历史遗迹、中原文化上显现特色,不断增强城镇的集聚能力、文化品位和城镇特色,这是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客观要求。县城方面:切实按照县城总规划,推进道路、市政等基础设施,引导物资集散、教育医疗、文化娱乐等服务功能向产城融合发展区域布局。加大“城中村”改造力度,着力改善城镇居民居住环境。不断推进省级卫生城市、文明城市、山水园林城市乃至国家级卫生城市、文明城市、山水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创建工作,以此提升城市形象,提升城镇品位。乡镇方面:抓住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机遇,在完善功能、提升品质上狠下功夫,突出整合资源、快捷交通、规范市场、养老服务、教育医疗、文化娱乐、社会管理、环境美化等内涵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方面:根据经济发展水平,遵循群众意愿,加快建成一批规模适度、布局合理、设施完善、产业配套、环境优美的新型农村社区,既为城镇腾出更多建设用地指标,又为村民过上幸福生活创造宜居环境,真正使新型农村社区成为联接城乡、承载产业、驱动发展、服务群众的新型城镇形态。

四、夯实产业基础,强化四化融合

城镇是产业的载体和平台,产业是城镇的动力和源泉。城镇建设不好,项目落地、产业发展就无从谈起。而没有产业支撑,就业支撑、人口集聚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坚持一手抓城镇建设,一手抓产业发展,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着力实现城镇建设和产业发展齐头并进、良性互动、融合发展。要完成这个目标,关键是要积极促进城镇化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协调互动,实现产城融合。一是发挥工业化的主导作用。一方面,要做大做强原材料、矿产、农林产品等传统加工业,积极发展纺织、服装、家居用品等劳动密集型产业,通过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生产能力的提高,承接更多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吸纳农业劳动人口进城务工,推进人口加快向城镇集聚的同时,为城镇化提供强劲的经济动力。另一方面,要推动城镇体系与工业园区组团互动发展,既使园区成为城镇的重要产业配套区,又要通过提速发展城镇酒店、餐饮、娱乐、家政、物流、中介等现代服务业,进一步扩大园区工人和城镇居民的消费空间,使城镇成为园区的服务配套区,真正实现产业集聚区与城镇集群空间融合、功能配套、集约发展。二是发挥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作用。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培育和引进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土地流转,发展集约化、专业化、生产经营,既为城镇发展提供充足的农产品,又增加农民收入,减少农村劳动力需求,为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积累财力、释放空间。城市郊区和城郊小城镇要积极发展蔬菜供给、园艺花卉种植、休闲和观光农业为主的现代都市农业,培育壮大农产品加工基地、流通市场,增强城镇集聚要素、辐射农村的能力,促进城镇经济发展。三是发挥信息化的支撑作用。信息化不仅能提升工业化和农业化的科技含量,以此更好作用于城镇化。最关键的是,充分发挥信息化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的融合、推动、支撑作用,使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应用于城镇建设、管理和发展的全过程、全领域,可以大大提高城镇发展信息化水平和居民生活的现代化水平。

五、强化政府服务,注重改善民生

改变一个地区的城乡面貌相对容易,但改变一个地区人的生活方式很难。推进新型城镇化,既要加强硬件支撑承载人,又要加强软件建设服务人,要通过城镇化的过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和进步。因此,必须切实树立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从维护群众利益、满足群众需求出发,按照人民的意愿、依靠人民的力量、建设人民满意的城镇,真正把进城居民变成经济发展的主体、民主政治的主人、文化活跃的主角和社会进步的主力,使城镇居民生活得更有尊严、更加幸福、更加美好。要深入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加强市民城市生活意识和社会公德意识教育,全面提升城镇管理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群众文明素质和城镇文明程度。要坚持为民便民、利民惠民,加大社会建设力度,创新社会管理模式,切实增强广大居民自主管理、参与管理、相互管理的能力和自觉。同时,要深化基层为民服务体系建设和城镇数字化管理、服务系统建设,使广大居民充分享受快捷、高效的现代城镇化服务。要持续加大城镇文化建设,在加快完善文化硬件设施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挖掘中原文化,着力塑造城镇灵魂,不断增强精神活力,实现以文化人、以文化城。要先行先试,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切实进城居民的养老、医疗、教育、住房和就业权利落到实处,把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作为首要责任,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人民群众更充分、更全面地共享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成果。

参考文献

[1]徐宪平.面向未来的中国城镇化道路[J].求是.2012(5)

[2]喻新安.中原经济区研究[M].河南人民出版社,2010(12)

城乡融合发展的内涵范文5

关键词:城市发展;休闲观光业;城乡结合部;制度创新;发展对策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城市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城市化进程也取得很大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但在大家一味“城市化”的时候,问题也逐渐凸现――房价居高不下、高通胀、交通拥挤、空气污染加重、环保压力空前巨大,在这些问题外面还有更大的问题,就是日益沉重的心理负担和快节奏下的都市人心理健康。

城市发展的同时,往往我们遗忘掉城乡结合部或者无暇顾及到城郊的发展。这样在城乡结合部就出现了治安、卫生、教育上的短板。

一、都市建设与休闲观光业融合发展现状

休闲观光业是指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结合农林牧渔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提供人们休闲,增进居民对农业和农村体验为目的的农业经营形态,在经营上表现为产供销及旅游休闲服务等三级产业于一体的发展形式,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正是由于休闲观光农业兼具经济、社会、教育、环保、游憩保健和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休闲农业已成为国内外农业发展的一个新趋势。

第一,发展模式多样化。20世纪70年代休闲农业在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形成了产业规模,进入90年代,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休闲观光农业的档次结构也随之更加丰富和多元化。

第二,发展方式特色化。目前我国各地已经形成了传统休闲农业、都市型休闲农业、科技型休闲农业、奇异型休闲农业等多种休闲农业经营模式。休闲观光农业有别于一般的休闲旅游业,它必须运用特有的乡土文化、乡土生活方式和风土民情去发展,因而休闲观光农业的旅游产品开发必须逐步把现代化的服务和设施与农村古朴民居、民风、民俗紧密结合起来。

第三,形象建设高品位化。休闲农业要产生较大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必须上规模、上档次、成气候。形象提升走品牌化。休闲观光农业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问题都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整体的形象,使得有资源特色、有管理能力的休闲观光项目同样受到影响;同时,休闲观光农业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做大、做强,必须突破以往“小而全”的经营模式。因此,有资源特色与经营实力的休闲观光农场必须靠品牌推广其经营,以知名品牌的特许经营形成连锁经营的格局。当地政府应运用行政力量,整合优势资源,搭建平台,将休闲观光农业项目作为一个整体品牌进行包装与市场化运作,以提升其整体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第四,行业协调协会化。在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基础较好、已经成片开发的地区,应该鼓励其经营者成立协会之类的组织,具体负责业务指导、宣传促销、会员培训、活动安排和受理游客投诉等。协会应制定相应的章程,规范服务行为,坚持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授牌、统一收费标准、统一宣传促销。

二、目前制约都市建设与休闲观光业融合发展模式的一些问题

第一,市场管理亟需规范和引导。当前,一些大城市的城乡结合部的休闲农庄的数量每年以数百家增加,发展速度快,大家蜂拥而上。好多规模小的投资少的休闲业不但起不到休闲作用,相反对该模式的形象建设造成极大损害。同时,也造成同质化无序竞争,影响该模式持续发展。这样就大大打击了这种模式的健康持续发展。政府对发展休闲观光业缺乏科学合理的统一规划和有效的宏观管理,同时也缺乏相应的规范标准和法律保障,对开发项目中服务设施占地问题、从业者的经营范围与活动内容的核定等缺乏统一、适用的管理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休闲农业的健康发展。

第二,行业部分从业者对发展观光休闲业缺乏相应的经营管理经验。由于城乡结合部的环境制约,经营者缺乏必要的培训,组织能力及管理技能准备不足,明显跟不上市场的需求,使得休闲农庄内部的导引、休息、安全、卫生、消防、娱乐、餐饮等服务设施的开发与管理都很不完善,从业人员与休闲农业服务离专业水平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从而制约了休闲观光业的发展。

第三,经营层次单一。休闲观光项目难以满足游客的多层次需求。休闲业是以观光型、娱乐型、度假型三种类型为主,务农型、品尝型、购物型、疗养型的很少。内容上,有很多农庄雷同,只是钓鱼、住宿、卡拉OK等,感觉上仅仅是把城市休闲的活动换个场所,缺少特色和吸引力。有的甚至只想“占山为王”,缺少名园、名品、名菜、名项目等,无法提高休闲农业的市场号召力和提升休闲农业的知名度。当前休闲观光业的主要形式是观光农园和“农家乐”,项目功能单一,缺乏创新与特色,尤其是可供游人参与的农业生产活动和娱乐活动较少,对本地的民俗、文化内涵开发不充分,缺乏知识性和趣味性,缺乏吸引力。

第四,配套工程欠缺。休闲观光业旅游业是一个相互配套的系统工程,往往城乡结合部的配套设施比较欠缺,涉及饭店、餐饮、接待、公安、医疗、交通、商业、旅游、通信、文化艺术等众多部门,各部门必须同步发展,削弱任何一方,都难以快步发展。休闲项目缺乏个性和创新,专业人员极度匮乏,政府缺乏统一规划和协调。

参考文献:

1.吕君,刘丽梅.我国城郊旅游开发的驱动力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4).

2.曾磊,汪永萍,段艳丽.休闲视野下乡村旅游的发展思路[J].河北农业科学,2009(4).

城乡融合发展的内涵范文6

(1)现代农业环境下催生生态旅游的根源在现代农业环境下发展生态旅游的原因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①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事业的发展,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建设不断深入,农业已从传统的生产方式转向了旅游休闲、观光度假、购物体验、生态、教育等方面。②生态资源在现代农业中大量体现,吸引了大量的都市游客。城市居民到农村旅游带去了大量的科技思想、市场信息,也推动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③目前特大中心城市集群的生态环境越来越恶劣,人们向往回归自然的生活。目前,都市圈内旅游资源的开发已近极致,城郊旅游在时间和空间距离上都有利于城内游客的转出。④中国在传统意义上是一个农业大国,当前城市人口大多来自农村,可以算作是农民的后代。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人们往往把自己的根归结到农村,这样就推动了农村生态旅游的快速发展。

(2)现代农业规制下的生态旅游优势。这种模式是农业经济与旅游经济的混合体,它的产品既是农产品,也是旅游产品。现代农业广泛采用最新的农业科技成果,如无土栽培、农业生态和环境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等,它向游客展示了最新的科技成果和科学技术。它是集科研、观赏、度假、生产、加工等于一体的,参与性、知识性和娱乐性最为明显。在现代农业生态园区,游客可以欣赏农业景观,还可以亲自参与其中,体验农民生活。现代农业视域下的生态旅游具有农业生产的特点,它所生产的农产品都是绿色健康的,可以让旅游者能够食用到最新鲜和最健康的原生态食品。

(3)发展前景预期。从客源分析,现代农业与生态旅游相融合的旅游模式主要是以城镇人口为主体客源市场,城市人口越多,提供的客流量也就越大。休闲、饮食、文化的消费需求都可以在对农业和农村的生态旅游过程中得到实现。因此其客源市场较为宽广。从政策环境看,现在许多城市和地区,无论从旅游道路交通和硬件接待设施等来衡量,还是从服务水平、政策导向等软环境来看,特别是政府制度安排来说,都为现代农业视域下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保障。目前类似成都地区的城乡统筹发展较好,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发展现代农业指导下的生态旅游,可以促进城乡统筹的协调发展。

2实践层面的突出问题

目前,我国广大农村地区都在开展相关的实践,尤其以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为载体,有效实现了农业与旅游的融合。但从总体看,仍然存在一定的共性问题。一方面,总体发展规划不够全面,行业发展政策引导不力,还存在着一些产业发展的自发行为,开发理念落后、决策不力;另一方面,经营管理水平不高,重点不突出、项目雷同,尤其是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从产业结构与产品质量分析,该模式的产业发展层次不高,一二三产业结合不紧,产业及产品开发缺乏文化内涵。

3对策与建议

(1)高端理念引领规划布局。要充分认识维护农村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正确处理好旅游开发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在旅游开发和环境保护的相互关系中探寻内在规律,结合研究生态农业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采用较为合理的措施,促进旅游同自然、文化、环境融为一体。在编制地区产业发展规划时,一定要重视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发展生态旅游要将农业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等融入到旅游产品的开发中来,开发出各种内容丰富、农业文化内涵深厚的旅游产品。

(2)打造多维复合型产业空间。以建设一个占地3000~10000亩的现代农业主题园区为例,从总体上可以把园区分为交通集散区、门景区、设施农业展示区、农业观光区和综合办公区五个区域,其中以农业观光区为主。农业观光区又可分为观光(成片的农田景观、规模种植的有机蔬菜、瓜果等景观)、采摘(蔬菜、水果)、农业科普(现代农业高新技术)、农业体验(编织农具等传统农用工具)、观光休闲(观景台、特色农家乐、乡村菜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