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战略管理的特征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企业战略管理的特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企业战略管理的特征

企业战略管理的特征范文1

关键词 “泛90后” 消费特征 营销战略

“泛90后”主要指20世纪90年代左右出生的中国公民。该群体出生在我国经济急速发展的年代,他们的思想观念尤其是消费观与以上几代人相比,尤为不同。“泛90后”正在不断地崛起,他们正逐步成为劳动力市场的主力及消费的新势力,他们的成长与发展必将对我国企业的营销战略产生深远的影响。近年来,国内已经出现了较多的针对“90”消费行为、[1,2,3,4,5,6]营销策略[7,8,9,10]以及结合部分细分行业[11,12,13,14]的初步研究成果,但与企业的营销战略深度结合的成果并不多见。本文通过统计分析方法,重点分析了“泛90后”群体的消费能力、消费观念及该群体成长对消费市场的意义,并进一步分析该群体在购物、餐饮、房地产、旅游、娱乐典型领域的消费特征。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笔者长期从事企业营销战略管理的经验,从体验营销、网络营销、设限营销、社交营销、偶像营销等角度探讨了企业开拓“泛90后”消费市场的营销管理战略。

一、“泛90后”消费势力的崛起及影响

“泛90后”庞大的人口总量、主要劳动力的人口构成决定了“泛90后”未来的消费潜力不容忽视。

(一)消费新势力发展分析

1.“泛90后”庞大的人口数量奠定未来消费潜力。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我国90后数量高达2.11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5.4%左右。同时,与其他国家/地区相比,中国大陆90后人群占比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庞大的人口数量下蕴藏着巨大的消费力。

2.“泛90后”占中国劳动力人口比重在不断提升。“泛90后”将是劳动力人口的主要构成部分,且由于老年人口的消费倾向较低,对消费的带动作用有限,“泛90后”逐步成为消费的主力。根据CBNData调研的数据显示,2015年总体消费者年龄分布中,23~28岁和29~35岁占比较高,是消费市场的主力,两者在消费中所占的额度达到60%左右,而19~22岁

消费群体也将在5年内也将发展为消费新势力。

(二)“泛90后”群体成长对消费市场的影响

“泛90后”消费群体在成长的不同阶段均对消费市场产生重要影响,在其未踏入社会前,作为独生子女的90后从小就是家庭的中心,在家庭消费决策中的影响力大,生活费用开支高,通过间接影响父母的消费来影响消费结构。随着90后踏入社会,收入增长将带来消费能力逐步增加,未来90后的收入水平上升潜力巨大,加之其较高的边际消费倾向,对消费市场的提振作用将会很大。未来90后也将对消费市场产生持续性影响,其开放、多元的消费观念会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一代,提升高边际消费倾向的人口比例,长期来看可以提高社会整体的消费量,并且全面“二孩”政策放开后,90后养育的后代群体将会更多,其消费观念影响范围将会更加广泛。

二、“泛90后”整体消费特征

“泛90后”的成长环境相比70后、80后有较大不同,导致其行为模式、消费观念与前辈们也有较大差异,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特征:

第一,社会经济发展、物质极大丰富,多元化选择形成“泛90后”独立自主消费习惯。根据易观智库与腾讯联合《中国90后青年调查报告》:77.3%的90后购买商品最主要因素是自己喜欢,其次才会考虑价格因素,而广告促销、商品导购等因素对90后的消费决策影响不大。

第二,“泛90后”金钱概念较弱,为自己的喜好付费,偏好超前消费。“泛90后”家庭大多为独生子女,成长环境舒适,对经济问题担忧较少,更加偏向超前消费。拍拍贷的2015年半年报显示,该平台上半年新增用户213万中,有84.1万是90后。“泛90后”的主要借款目的是个人消费,并且,90后在首次借款客户中的比重也逐渐增加。

第三,互联网等新技术发展,信息接收多元化,消费个性化强。90后作为互联网的新生代,接收信息多元化,价值观多元化,从而对新兴事物的接受能力相比其他年龄层更强。个性化体现在对产品定制的需求,90后更希望看到与自身能够产生个体链接的产品。他们更加喜欢尝试新奇特产品,这部分产品往往能够满足他们极其细分的感性需求,能够在群体里标新立异,同时90后内心又渴求与社会的连接和建立社会关系,他们在社区和社群中才能找到同类。

三、“泛90后”消费特征引发行业新需求及机会分析

(一)“泛90后”群体行业新需求分析

企业战略管理的特征范文2

关键词:战略管理市场经济企业发展

目前,面临市场经济体制大环境的复杂多变,企业要保证生存及发展的需要,就必须科学的建立战略管理体系,从而有效抓住机遇,应对行业竞争以及各方面的挑战。在部分企业发展过程中,特别在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等,领导层缺乏一定的战略管理知识和能力,未建立有效的战略发展体系,使企业缺乏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要保证企业稳定、可持续的发展,就需要企业结合市场经济特点、以及企业自身实际,制定科学有效的发展战略,并有效运用管理技巧来促进企业良性发展。

一、企业战略管理特征

企业战略是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在未来发展的方向以及根据企业自身经营特点制定的经营目标。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整体性。企业战略管理是根据企业自身整体经营特点及经营情况制定的将要实施的战略目标,需要从企业整体进行考虑,结合企业总体利益,企业的所有运营活动、管理方针都需要符合企业的发展战略;长期性。战略管理之所以为战略,因为其是企业经营利益的长期性目标,具有一定的前瞻性。风险性。所有企业战略管理都容易受到整体市场经济环境以及经营状况等情况的影响,因此具有一定的风险性。

二、企业战略管理体系的制定

企业战略管理体系的制定,需要通过企业自身人力资源、技术水平、销售情况、市场占有率等方面综合考虑。其次更要结合当前新时期市场特点,并根据自身发展需求来进行战略管理的选择,从而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

(一)综合战略

综合考虑企业自身各方面因素以及市场特点,运用专业的技术手段以及独特的服务来面对消费者的需求,从而增强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二)创新战略

企业要保证稳定可持续的发展,就需要在保证正常运营的情况下,结合市场消费者需求的转变,及时开发新产品、以及市场运作的创新,来提升产品的优势,以此做到稳定已有客户群体,并有效开发新的市场。

(三)整合战略

是指通过对同行业或者其他领域企业优势的借鉴与利用,通过有效的资源整合,来提升企业自身实力,做到优势互补,促进共同发展。如:中国医药集团对国内优势医药商业的整合;成都红旗连锁在连锁超市行业的整合。

三、企业战略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企业战略意识和能力不足

集中表现在部分中小企业以及私立民营企业。目前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小企业数量也不断增加,占据市场多大99%。然而,部分企业管理者缺乏对市场动态的分析以及企业自身经营情况的把握,盲目追求利润,在战略管理意识和能力上不足。

(二)企业战略管理体系不健全

目前,中小企业通过一定发展,都明确了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性,部分企业也制定了企业战略目标,并以目标来进行发展。但是企业缺乏对战略体系的完善,只注重目标,缺乏战略实施方针、战略评价以及根据市场变化特点进行有效调整的完善体系。因此战略管理在实施过程中,容易出现偏差,缺乏对实际情况的结合。

(三)企业战略目标实施不利

主要在部分企业中,虽然制定了战略目标并予以实施,但是缺乏对过程的控制。特别是当前复杂的市场经济环境,企业自身条件及市场环境不断受各种因素影响产生了变化,而战略目标的实施却一成不变,致使企业经营风险增加,影响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四、完善企业战略管理的措施

(一)准确进行战略定位

首先企业需要针对自身特点对市场进行调研并科学分析,从而找准市场发展方向;其次,企业需要对自身经营状况、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消费者满意度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准确把握自身优势及特点;最后,需要做好同业内市场占有率的分析,总结自身产品不足以及同业者的优势。总体结合以上三方面,来对企业战略进行准确定位。

(二)健全战略体系

主要针对部分企业盲目发展的情况。健全的战略管理体系,是通过战略制定、执行、评价以及调整的完善管理体系。通过企业自身发展状况以及市场情况的综合分析,来对战略进行客观的评价以及调整,有效保证企业战略管理的科学性、合理性,从而确保企业投资收益以及产品效益。

(三)完善组织管理,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企业战略管理需要和组织结构协调配合,才能有效实现战略目标。企业完善的组织结构,有效的组织管理机制是企业运营的基础,人力资源是企业的基本元素,是企业发展的根本。目前,部分中小企业属于家族企业,在组织结构上层次不清,且在企业管理制度的落实上有很大难度,对企业的发展阻碍较大。因此,需要建立完善的组织结构,加强人力资源的管理,从而有效提升企业整体的竞争力,避免各种漏洞情况的发生。综上所述,针对当前复杂的市场环境,以及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行业竞争,要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生存力,并有效进行发展,就需要企业制定科学合理的战略目标。并进行企业有效的战略管理,才能保证企业稳定可持续的发展,促进企业利润的增长。

参考文献:

[1]张冬梅,曾忠禄.企业战略管理对竞争情报需求的演变研究[N].情报学报,2014,33(1):4-10

[2]李磊,徐雨森.企业战略管理案例教学探讨与分析--以“沈阳机床跨国并购德国希斯”案例讲解战略联盟[J].中国商贸,2013,(26):69-70

企业战略管理的特征范文3

由于战略管理主要研究和解决的是企业长远性、全局性、动态性等企业可持续问题,具有很强的理论理论和操作性,因此企业战略管理有别于市场影响、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偏重于职能领域的管理特点,这使得企业战略管理的教学有别于其他管理课程,传统的教学方式很难达到较好的效果。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教学与其他课程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企业战略管理具有高层性和抽象性

有不少学者和学生都认为企业战略管理属于企业家或高管团队的职责,而非中层管理者或一般员工的指责,在中国这样的市场环境下,过多的讨论战略问题不助于企业绩效。这样的认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认为战略管理具有高层性,并不是说企业的其他员工和管理人员不能没有战略思维,只须执行;企业战略的制定和执行需要中高层管理团队、一般员工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共同打造基于不同部门、不同管理团队之间有机结合提升企业的战略能力。战略管理的高层性指的是,企业高层或企业家在职能部门的基础上,基于整合价值和创造价值的视角制定企业的总战略,而不是全部的战略。中层管理者和一般员工要制定和执行相应的职能战略。企业战略管理同时也是一门抽象的课程,很多概念和理论都来自于国外,当然其中也有我国的战略思想。课程中的重要概念,如竞争优势、竞争战略、五力模型、竞争多态性、多元化、国际化等相关概念和理论,是相当抽象的。加上教科书中不少案例来自于国外,由于市场制度、发展阶段等方面存在差距,国外的企业案例虽然能较好的解释书本理论,但是由于中国市场制度以及中国企业现阶段发展的特征,这对于大学本科阶段的学生来说,由于缺乏对国内外企业的了解和实务经历,要求学生短时间内结合理论与企业实际来深入理解企业战略管理过程和相关理论,是较难的,也是抽象的。

1.2企业战略管理知识的系统性和连续性很强

企业战略管理围绕如何提高企业竞争力这个核心,以企业内外部战略要素为起点,分别从企业的职能层、业务层、公司层三个层面进行企业的战略制定、战略实施以及战略变革。企业的三个层面和战略的三个过程,构成企业战略管理课程的知识体系,也是让学生更清晰的了解企业战略管理的框架体系。但这个分类需要之前对企业的职能管理理论有一定的理解和综合能力,才能更进一步理解这门课程知识的系统性。相对于传统教战略管理教科书的理论体系,现在比较盛行的教科书,如希尔、琼斯、周长辉编著的《战略管理》和希特、爱尔兰、霍斯基森编著的《战略管理———竞争与全球化》都逐步加入了战略领导力、组织结构与战略、公司治理、战略性创业等新知识,特别是金融危机后强化了管理伦理和利益相关者理论,使得企业战略管理知识不断更新和完善,理论之间存在很强的逻辑性和连续性,如果学生对其中的理论理解不好,可能会对整体的战略管理理论的理解偏差。

1.3企业战略管理课程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有重要作用

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的案例教学和小组讨论,都要求学生积极融入到团队讨论当中,并且根据任务要求做好相应的材料准备、小组讨论和发言等,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做到自己能够充分发挥,同时也要注重团队合作和知识分享;学生在探讨战略管理案例过程中,学生将会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于其中,并不断提升自己和团队的自我学习、团队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等能力,这些都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2普通高校本科阶段企业战略管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同行交流,我们发现本科阶段企业战略管理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1教学目标不够明确

本科教育的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的人才。因此在企业战略管理的教学实践中,一定要结合课程教学的内容和实际,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方案,将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效结合起来。然而,不少学校并没有明确《企业战略管理》的教学目标,教学思路过于陈旧,忽视了国际经济一体化、产业集聚发展和网络经济不断兴起的背景下,企业管理实践需要的战略人才需要具备战略思维、较强管理认知能力的前提,忽视了学生战略思维和管理认知能力的培养,也缺乏对理论应用和创新创业能力的整合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程教学的水平。

2.2教学内容和企业战略管理的实践相脱节

从目前不少普通高校本科企业战略管理的教学实践来看,很多教师在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和设置时,过分强调教材内容和基础理论的讲授,忽视了教材内容与企业战略管理实践的联系,例如竞争分析的五力模型和不断融合的产业发展对企业战略的影响,这都需要学生有直观的感觉才能有更深的理解;此外,真正走出学校、深入企业管理实践的课程教学很少,这一定程度上使得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互割裂,不利于提升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毕业后的工作能力提升。

2.3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相对落后

普通高校受制于教师综合素质、教学观念和学校资源等条件,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相对落后,教师主要还是采取单向、灌输式的知识传授方法,多媒体教学仍处于一个较低水平,师生互动性不够,缺乏对学生战略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团队讨论等新型教学方式的应用,使得学生更多的依赖记忆来学习,而非通过有效的讨论、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来推动自我能力的提升;同时现在对课程考核方式更多的以笔试的方式进行考核,这样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团队合作方式完成战略相关问题的讨论和研究,转向以个人为主体、以记忆为主要方式的课程学习方式,不利于学生专业知识、团队合作等能力的锻炼和培养。

2.4案例教学应用不够,切合中国实际的案例仍需开发

现有不少优秀教材的理论逻辑严谨,思路清晰,安排合理,但是不少教材里面的案例很多是来自于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缺乏对我国企业的案例,特别是对本地区优秀企业和我国30多年来成功或者失败的案例研究。由于存在着文化和制度等方面的差异,不少教材案例仅能让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仅仅停留在理解的程度,很难让学生根据他们对产业、企业发展的理解提出他们的创造性解决方案,使得学生将理论应用能力的教学效果受到较大影响。

3提高《企业战略管理》教学质量的策略探讨和建议

结合本科阶段《企业战略管理》的课程特点、培养目标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几个方面来提升教学质量。

3.1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

根据课程特点和企业发展的需要,要坚持要求学生掌握战略管理相关概念和理论的基础上,将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为:培养学生战略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管理认知能力,并能够应用于实际问题的分析。要选择合适的教材,我们建议选择理论导向型课程体系为主的教材,如迈克尔•A•希特等著《战略管理:竞争与全球化》,并配合实践导向型课程体系为主的教材,项保华著《战略管理—艺术与实务》。该门课程不能仅依靠一本教材,要理论和实践相互结合的两本以及以上的教材。确定教学方式,理论讲授主要以三个层面、三个战略管理过程为基础框架进行战略理论的讲授,在基础上要充分引入企业案例,通过小组形式进行讨论和发言,以期达到以学生为主体的理论讲授、师生互动的新型教学方式。在考核方面,加强学生平时课堂讨论、小组作业和案例研究的考核比重,促进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应试教育向能力提升转变。

3.2围绕课程重点,积极开展案例教学和本土案例研究

战略管理案例教学已经成为了一种必然,大量的案例演练有助于学生在短时间内领会和掌握战略分析方法,提高战略思维能力。但要做好案例的选择和开发,适当选择国外经典案例是我们现在大多数教师的选择;在此基础上,我们要逐渐增加中国企业的案例,特别是30多年发展过程中呈现的优秀企业,也要引入在这个过程中失败的企业,让学生从国内外企业、成功失败两面来思考战略问题,提高战略思维能力。在案例教学过程中,要避免纯理论分析化的战略案例讨论,引导学生从创新、战略创业、社会创业等角度思考这些案例可能给予的商业启示。教师在教学和科研过程中,要加强本地化案例研究,选择本地区优秀企业进行深入的访谈和案例研究,形成国外经典案例、国内案例和本地案例相结合的教学案例,使得学生既能够领略到国外企业战略管理的先进性,也学习到国内企业和身边企业的经验和教训。充分利用学校、学院和老师的社会关系,邀请企业家参与战略管理课程教学,特别是案例课程的讨论,通过学生与企业家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提高学生的理论与实践能力。

3.3与学生深入沟通,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企业战略管理的特征范文4

摘 要 本文从战略的起源入手追溯了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演进,并提出现代企业战略管理新的发展趋势是不断地与企业的职能活动融合,渗透到财务、营销、人力等各个领域。企业在面对日益变化的外部环境,是否能够确立合理的财务管理目标,对于整个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企业必须从战略管理的角度出发,在企业战略理论的指导下制定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使企业的财务资源达到有效的配置。

关键词 战略的本质 企业战略管理 财务管理目标

一、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演进

最早把“战略”这一军事术语引入企业管理领域的是美国管理学家A.钱德勒,在1962年,他编写的著作《战略与结构:美国工业企业史的考察》中阐述了战略决策的概念及内容,首次把管理决策分为战略决策和战术决策两个层次,但当时并未受到管理界的普遍关。后来,美国著名管理学家H.A.安索夫在其1965年出版的《企业战略论》一书中,区分了三种类型的决策:业务决策、管理决策和战略决策。“战略”一词正式进入企业经营管理领域,标志着企业战略研究的开始,大大促进了战略管理在企业的广泛应用。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战略管理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1)如何获得和维持竞争优势成为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多个学派,如核心能力学派、资源学派、学习学派、战略联盟等。(2)战略管理与企业价值出现了交叉融合的迹象,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的最高目标,企业必须从企业价值实现角度来制定战略,而且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关注其经营战略所创造的价值。(3)战略管理思想己经逐步渗透到财务、营销、人力资源等各个职能领域,逐步形成了财务战略管理、营销战略管理、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等新的研究领域,为各职能管理领域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二、企业战略目标与财务目标的融合

现代企业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动态环境,战略管理已经成为一种发展趋势。企业为了生存发展,必须要适应环境的变化,学会合理规划和利用自身的资源,控制企业经营成本和资金流向,及时反馈有用的信息,提高企业面对市场的灵活性,更加全面的掌握市场的动向。因此,企业必须从战略管理的角度出发对整个企业进行管理。企业战略管理可以帮助企业更好的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加强对于职能活动的协调和控制,更好的增加企业效益。公司战略是企业总体的、最高层次的战略,职能战略是公司战略与竞争战略在企业各职能领域的体现,其目的是保证公司战略与竞争战略的实现。

财务管理与市场营销、企业生产、人力资源管理等其他活动一样,是企业的―项职能活动。企业的经营成效主要取决于所有职能活动是否协调一致,单一强调某项职能活动而忽视其他职能活动,并不能使得企业的效益达到理想状态,如果企业的财务活动独立于其他职能活动,企业效益将无法实现。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应该与其他职能活动并且与企业战略协调一致,为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相应的保障和支持。

三、在企业战略管理的指导下制定财务管理目标

企业战略可以分为发展战略、稳定战略和紧缩战略三种战略,财务管理目标应根据三种战略来具体制定:首先,基于企业的发展战略下的财务管理目标。发展战略是以企业发展作为核心,不断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以求获得企业增长的战略。以产品和市场为导向的发展战略在执行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财务管理目标应为:企业要能够及时迅速的筹集足够的资金,可以选择一些筹资速度快的负债筹资,增加借入资金数额;投资时选择不以利润为导向的扩张方案,尽可能的多做投资,以增加企业产品种类和市场范围,放宽信用条件,增加销售数额;产生的利润多留存少分配,以便增加企业资金数量。其次,基于企业的稳定战略下的财务管理目标。稳定战略就是在战略规划期内使资源分配和经营状况基本保持在目前状态和水平上的战略。在这种战略指导下,财务管理的整体目标是力求保持稳定,维持不变。筹资时实现风险和成本的平衡,不追求资金数量和筹资速度,维持筹资规模,投资时仔细分析投资方案的风险和收益,在风险适当的条件下追求高报酬,加速企业资金周转,减少存货,调高信用条件,提高资金利用效果,合理的分配企业利润。最后,基于企业紧缩战略下的财务管理目标。紧缩战略是企业从目前的经营战略领域和基础水平收缩和撤退,且偏离战略起点较大的一种战略。在控制筹资风险的前提下尽可能的筹集资金,满足企业资金需求,降低筹资成本,做好资产评估工作,减少甚至不做投资,降低投资风险;降低企业营运成本,加速资金周转,减少存货,催收拖欠款项;少分配甚至不分配企业利润。

四、结论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和企业财务管理实践的需要共同催生了财务战略的出现。战略管理促使财务资源的有效利用、有效储备及财务能力的提升。企业通过正确的战略管理,可以促使现有财务资源得到有效配置,财务能力得到提升,而且还可以挖掘并发挥各种财务资源的潜力,特别是一些无形资源。在复杂多变的现财环境下,企业财务管理需要从战略的高度把握,应吸收、借鉴战略管理的原理与方法,理解企业战略,支持企业战略,从战略的全局来考虑和设计企业的财务行为。

参考文献

[1]刘胜军,李燕.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财务战略.商业经济.2007(08).

[2]常树春.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财务战略初探.商业研究.2006(09).

[3]程淮中.企业财务战略若干问题的再认识.财会通讯.2007(09).

企业战略管理的特征范文5

关键词:战略管理;知识管理;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4-00-01

一、企业战略管理与核心竞争力

1.企业战略管理的目标。企业战略管理主要是企业针对环境的变化,规划与环境相匹配的富有弹性的战略,并继而进行实施、评估、控制。企业进行战略管理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实现企业价值的持续最大化。企业通过战略管理分析成功的原因,并应内外部环境的变化,预期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而对相关战略作出调整、进行部署,可以确保企业可持续发展,并在竞争中保持优势。因此,我们在制定战略目标时,必须结合企业面临的具体内外部环境来进行,既不能忽略外部环境对企业战略管理内容与目标的影响,又要作到以我为主,充分发挥企业自身的优势和长处。

2.战略管理与核心竞争力。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所有能力中最重要、最关键、最根本的能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强弱,决定了一个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和命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特征:第一是价值优越性。这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最本质的特征。价值优越性是由企业的内在环境和市场决定的,其中市场中的客户是企业核心竞争力能否得到体现最有力的佐证。如果企业不能通过创新的产品、优质的服务为顾客带来更多的价值回报,从而提高顾客满意度,那么顾客就不会选择这个企业的产品或服务,企业自然不能获得超额利润,从而使核心竞争力无法实现;第二是独特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应该是独一无二的,它不会让竞争对手通过简单的复制或模仿而获取。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长期发展的积累性知识和能力,蕴育于企业文化中,具有比较强的抗复制能力;第三是多元延展性。所谓多元延展性是指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针对环境作出快速应变的能力,其自身具有一定的弹性。在面对多变的市场和环境时,企业如果具有较强的核心竞争力,就会针对环境变化采取积极的应变措施,比如企业可以根据市场的变化与需求去开拓新的产品和服务,从而进入新的市场,找到新的利润增长点等;第四是有机整合性。核心竞争力是企业通过长期发展形成的一些关于知识与技能、产品与服务、管理机制与创新的有机整合,单纯的一项能力无法体现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只有通过有效的整合才能显现出巨大的力量;也正因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整合的结果,才使得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不容易让竞争对手进行模仿和复制。

二、战略管理与知识管理

1.战略管理与知识管理的关系分析。从本质上讲,成功的企业应该存在着一个独特的知识体系;同样,企业内部的某个人、某个团队也必定具有不同于其他人和团队的知识体系,企业必须基于战略管理的需要加强对这些不同但又相互关联的知识体系的管理。因为从企业的层面看,知识就是资源,知识就是财富,知识就是价值,知识就是竞争力的源泉;一个企业的产品创新、制度设计、管理提升、营销策划都需要知识作为基础和支撑。知识管理是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关键环节、基础和保证。由于单纯的价格竞争或简单差异化竞争的时代已逐渐一去不返,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只有不断研发具有新的知识含量的产品或服务,才能保持竞争优势。因此,我们的企业应该积极探索和创建以知识化、信息化为基础,以知识创新为核心的全新管理模式。这里所谓的知识是广义的知识,不但包括了一切学问和理论,还包括了先进的技术、先进的管理经验、先进的思想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2.企业知识管理的优化。新经济时代,知识逐渐转化为企业获得利润的重要手段,亦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今天的企业处在知识化、信息化的社会环境中,面对急剧增长的知识和信息,企业将不得不面对以知识为基础的更高形态的竞争。企业的兴衰成败已不再单纯取决于它拥有物质资源、资本和员工数量的多寡,而首先在于知识应用和创新能力的强弱以及知识的管理和开发水平的高下。知识,已成为21世纪企业竞争的主要武器、财富的主要来源和资本交易的主要对象,这必然导致企业的管理模式和运营机制必须随之进行转变。

在20世纪初的世界500强企业中,至今仍位居其列的仅有3%左右。许多研究者由此称,使企业“基业长青”的主要因素,取决于企业的管理。在这个“快鱼吃慢鱼”的时代,知识管理,将是帮助企业避免步步落后的有力武器。传统静态管理模式是固化、框架性质的程式,缺乏发展和创新的空间,在今天已无法适应企业的机制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文化战略创新。企业必须高度重视管理的变革,以获取、整合、保存和应用自身拥有的各类知识,创建动态化、知识化的管理体系。知识在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知识管理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思想,在企业战略管理过程中应被提上日程。企业实现知识管理,必须依靠科学的方法:首先,企业要认识到知识管理是对其它现有的管理方法的改进和优化,因此,开展知识管理要与其它管理方法相结合,与具体业务开展相结合。其二,企业开展知识管理必须构建一定的组织形态和与之相关的制度保障,在企业内部各个部门和环节明确相应的目标任务和管理人员,并由一名熟悉企业全程业务的高管负责系统推进。其三,配合必要的培训和定期评估、反馈,不断整合优化。企业通过知识管理的实施,不断获取、整合、利用企业在研发、生产、营销过程中的相关知识信息,对于企业提升研发能力、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拓展和优化营销渠道、营销模式,提高核心竞争力具有积极的战略和现实意义。相信知识管理能够为企业带来的,不只是一种新的理念和方法,也是企业崭新的未来。

三、结束语

为了更好地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实施战略管理,强化知识管理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的必然选择。建立学习型组织,提倡全员、全过程学习,是加强知识管理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希望本文对知识管理的研究和探讨,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起大家更多的思考和探索。

参考文献:

企业战略管理的特征范文6

关键词:系统 战略管理 指导

战略为纲,策略为目,纲单日张。战略定乾坤,思路明方向。企业的战略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做战略决策前应该有一个充分的准备阶段,有一份校完各的战略决策方案。若采用只顾局部不考虑全局的管理方式,只会给企业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系统观念指导下进行战略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1.系统战略思维

1.1系统思维

系统思维是人们运用系统论的观点,把对象作为多方面联系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进行认识的一种思维方法。系统思维是建立在系统论与系统思想的基础上的。整体性原则是系统思维方式的核心。它要求人们从整体出发,分析事物部分之间以及事物和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从而把握整个系统的运作。将系统思维应用于战略管理当中,就形成了系统战略管理体系。

1.2战略思维

所谓战略思维,就是对关系到全局性、长远性、根本性重大问题的分析、综合、判断、预见的理性思维过程,是对社会变化的运动规律的思考和把握,是领导阶层思维能力、思维水平、思维成果的高度体现。战略思维的核心是是把握事物发展规律,并合理预测其发展趋势。事物的形成、发展以及变化往往是捉摸不定的,但从整体上来说却是具有一定的规律,决策者若不能抓住这些规律来进行战略决策,其结果必定是一败涂地。

1.3企业战略的系统性

前面提到过,企业战略一定是系统的战略,因此系统性和整体性是企业战略所必须具备的性质,而系统这一观念,必须贯穿到决策过程的方方面面。从企业内部来说,战略决策时,一定要从企业自身的能力入手,把握企业自身发展历程,分析自身优势、劣势、机遇以及挑战。从企业外部来说,把握整个经济大局,尤为重要,战略决策者要根据自身对环境的认识以及自己具备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进行判断与把握。另外,优先级是战略系统的重要内容,决策时,决策者需分清主次。

2.系统观念与战略管理

2.1用系统论观点看战略管理

战略管理的子系统和因素不断变化且日趋激烈,从系统论的角度,首先分析战略管理自身具有的特性。

1) 战略管理的目的性

企业在进行战略管理之前,首先要明确战略管理的目的,即在进行战略管理之后企业要达到怎样的效果。企业战略目标是一个系统,具有阶段性。每个阶段都需要有一个子目标,子目标的完成为整体目标的完成做铺垫。同时,企业的战略目标需要明确,甚至做到量化。

2)战略管理的整体性

战略管理是从企业整体出发的,各个部门分工合作,最终达到整体产出大于各部门产出之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发挥出整体的效果。而战略管理的每一阶段、每一因素都影响着作为整体的战略管理,战略管理又反过来影响着部分。

3)战略管理的开放性

战略管理并不是一个封闭的决策过程,过程中往往有外部信息的进入以及内部在执行战略决策时产生的相关数据,这往往会反过来作用于管理阶层的相关决策。经过这样的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开放的战略管理过程。

4)战略管理的层次性

企业的战略管理具有层次性,并且每个级别战略的内容、性质、特征都有所不同。要有效地把整个战略组织起来,需要企业按照战略层次的划分整合各级战略。根据公司战略整合经营战略,根据经营战略整合职能战略,再根据职能战略整合其所涉及的因素。当然,也可以反过来,从各因素开始向公司战略整合。具体选择依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

2.2系统地实施战略管理

所谓系统,是各个部分相互作用之后形成的一个整体。系统由整体的结构以及整体内部各个部分的相互系统所决定的。系统的实施战略管体,可以更好的把握整体及各部分的相互作用,利于企业成长。战略管理具有全局性,这要求我们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去俯视全局,跳出局部变化和局部利益的束缚,关注企业整体的发展。根据战略管理的特点,用系统观点来认识、分析和实施战略管理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宏观调控,微观搞活”。微观搞活主要指:①对影响战略成败因素进行详细研究;②分析外部宏观环境,研究企业是否可以适应环境,并对资源进行有效地配置;③对①涉及到的因素进行监控,及时反馈,偏离方向时进行必要的干预。另外,系统内各部分具有主次之分,公司管理者需对战略管理的每一个步骤进行优先级排序,首先高效地完成重要部分,利用剩余资源完成起辅助作用的部分。另外,从系统论来看,战略管理要统筹兼顾,注重协同。在整个战略系统中.资源是有限的,如何将资源优化并更好的配置给各部分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注重重要部分,将资源优先配置给它们的同时,更要统筹兼顾,次要部分也是整体所不可或缺的。

企业战略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子系统,因为企业战略所考虑的问题的性质要求它要考虑企业管理所涉及的几乎所有问题,它与企业管理是相互渗透的。因此,企业战略管理要在企业管理这个大系统下运行。总之,企业战略管理绝不是孤立的系统,要结合企业内外部的环境等因素系统地实施和评估。

参考文献:

[1]佘梭妮,刘胜,蔡庆.基于核心能力理论的传统中小水力发电企业战略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2,(03):45-46.

[2]靳洪.企业战略创新能力相关文献综述[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1,(02):12-13.

[3]靳洪.企业战略创新能力形成机理及评价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