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改革创新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文化改革创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文化改革创新

文化改革创新范文1

    关键词:工人文化宫  改革创新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公益性事业单位  职工群众  市场经济发展  先进文化  改革时期 

    一、 工人文化宫的概况 

    永安市工人文化宫大楼位于市中心南门广场,于1986年由永安市总工会投资建设,面积2900多平方米。底层原没计由商用对外租赁 、二楼功能设有图书阅览室、职工书画展览厅、职工卡拉OK演唱厅、退休职工活动室、录像放映厅、三楼功能设有职工 活动舞厅(可进行文艺演出)、文化技能培训教室、钢琴培训活动室。1988年9月正式对外开展活动,现编制人员4人,合同工2人。现兼管的职工业余团队有七个:工人俱乐部协会、职工钓鱼协会、职工象棋协会、职工楹联协会、职工书法协会、职工灯谜协会、职工集报协会。 

    工人文化宫投入使用以来,无论是造型,还是活动功能都是市里首届一指的。文化宫所有员工(含聘用合同人员)多时达20多人,所有的场所全部由文化宫自己组织经营。作为我市重点精神文明建设 窗 口,88年至 92年期间市里把大的文艺演 出任务交给市总工会 ,市总把任务交给工人文化宫,大小演出任务,多时每月有两次 ,少则一次,还 有职 工活动舞 厅 、职工 卡拉 0K演唱厅 、图书阅览室等活动场所是天天满座 ,接待来 活动的职工群众 ,比如职工活动舞厅是 天天超负荷接待 ,最多时接待 400多人 ,文化宫真正成了职工群众休闲的乐 园。由于文化宫 的知名度在外 ,很 多企事业单位前来参观交 流 ,文化宫 天天 有活动 、月月有演 出 、文化宫的全体职工不畏辛苦,对来参加活动的职工总是热情接待。上级来我市进行精神文明检查 ,对文化宫文艺演出 ,书画展览,文体活动等,每次都给予了很好的评价。工人文化宫为我市的精神文明建设和丰富职工文化生活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多次获得上级工会 的表彰,被市里评为文明单位、被省文化厅评为省级十佳文明歌舞厅 : 

    二、文化 宫现状及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面对激烈的竞争市场,文化宫长期形成的吃大锅饭的思想理念和机制没有得到及时调整和改善,对今后文化宫的发展前景缺乏长远战略考虑,造成了与形势发展不相适应的被动局面。由于工人文化宫和政府文化馆不同,政府办文化馆人员经费是由财政核拨,而工人文化宫则由工会和文化宫自己来解决,为确保人员工资,文化宫采取将主要的活动场所租赁出去,失去参与市场竞争良机,职工也失去锻炼的机会。 

    2.1993年后由于文化宫没有节余 的资金更新设备和装饰活动场所 ,造成设备和环境老化,无法满足广大职工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市里也把很多 的活动项目转移到市文化馆去了如今座落在市中心的工人文化宫大楼与现代化文明城市的发展要求不协调,成了城市中心又矮又旧的危楼,随时都有被弃用的可能。 

    3.文化宫人事流动是一个死角,一干就是十几二十年。现有的工作人员年龄老化,平均年龄超过50岁,比如文化宫的主任从大楼落成调进来,当年42岁干到60周岁才从主任岗位退下来。 

    4.文化宫缺乏一专多能的综合型经营管理人才,既懂职工群众文化工作,又能抓创收,能够做到“以文养文、以文补文”,这样的人才少 。 

    5.人事制度造成现有在职人员长期吃大锅没有危机感,干多干少一个样,缺乏主人翁精神;更缺乏经营管理等方面知识和到外面交流的机会,所以在工作上都是老一套,没有新的思路。

    6.由于文化宫没有人事权,所需综合型经营管理人才又招不进来,安排进来的人又非所用,从而影响了文化宫在市场经 济条件下的竞争能力,制约了文化宫的发展。

    7.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难以统一。一方面文化宫作为职工“学校和乐园”,要充分利用所有的资源,不计或少计成本和经济收入来丰富职工群众的业余文化娱乐生活;另一方面文化宫又得靠自己的经济收人和上级工会的补助来养活自己,这就造成文化宫长期在微利有时甚至无利状态下运作,长此以往影响文化宫的生存和发展。

    8.协会活动难以保持持续性:协会开展活动除了工人俱乐部协会相对正常外,职工钓鱼协会成立的前几年活动还比较频繁,后来由于经费和协会骨干力量的变动,协会从此走下坡路,到现在几乎没有开展活动。其它协会成立初期搞了几次活动,到后来由于经费原因没开展活动,形同虚设 。 

    三、增强工人文化宫活力的若干对策 

    1 .深化改革、夯实基础。单位实行全员聘用合同制 ,并以此为契机,加快用工制度的改革,员工 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加大制度的执行力度,全面梳理各项规章制度,实行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员工分流机制;加紧经营机制的创新,构筑公益性项目和经营项目两大运行平台。 

    2.建立完善机制,培育激励人才的土壤。文化宫要达到总体发展目标,需建立完善“七项机制”。一是运行机制,形成公益性和经营项目管理体系;二是激励 机制 ,形成全面有效的激励 和奖惩制度;三是在用人上要建立培养和引进人才的新机制;四是用工机制,形成各种用工形式相配合的用工制度;五是分配机制,形成适应市场运作和激发员工积极性的多种分配模式;六是考核机制,形成适应公益事业、服务管理和后勤保障等不同部门的科学考核标准;七是民主监督机制,形成政务公开、职工参与的民主管理和监督机制。 

    3.体现职工文化特色,打造新兴活动品牌。职工文化以贴近职工、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 “三贴 近”为原则,积极开展健康向上、具有强烈时代特色气息 、职工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活动内容,形成有一定质量的品牌活动。 

    (1)增加阵地活动项目。在保持原有活动项目的基础上,努力增加职工喜闻乐见和具有现代科技含量的蹦嘲优秀活动项目,举办各种文艺演出、体育竞技表演、优秀职工论坛、电子技术、知名品牌公司咨询讲座等等。

    (2)积极为广大职工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如举办职工舞蹈、卡拉OK歌手赛、声乐、演讲、知识竞赛、宣传栏、体育竞技等等各种比赛 。通过各种比赛发现的优秀人才,向上级 和基层工会推荐。

    (3)为基层工会培养各种文艺、体育、宣传实用人才,加强文化教育培训,以做大、做精 、做强为目标,积极探索多种技能培训,如舞蹈培训、声乐培训、小品培训、乐器培训、电子技术与文化艺术、灯光音响、宣传栏、美术字、黑板报、广告、国画、书法等,不断创新项目内容,创出自身特色,形成有一定规模和特色的培训品牌。

    (4)职工艺术团队以组织辅导功能为主,坚持立足基层,深入职工群众,不断推出深受广大职工喜爱的优秀文艺节目,形成有一定影响力的“职工艺术”品牌 ,努力探索活跃职工文娱、体育活动的新路子,增强文化宫的生命力。 

文化改革创新范文2

国企改革要求企业文化创新

国有企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和价值观念,其中既有积极优秀的精神,也存在着一些消极落后的思想观念,诸如官本位思想、大锅饭思想以及求稳不求新、危机意识淡薄等。这些落后的思想观念已经严重制约着国企发展,阻碍着国企改革。而国企改革不仅要从经济角度寻找存在的问题,也要从文化角度剖析问题根源,不仅要求制度创新,也要求文化创新。国企改革会对员工的思想观念产生冲击,随着企业制度、运行机制等的改变必然会对员工思想产生相应的影响,而员工思想必须随之改变,去适应新的管理观念,形成新的价值观,为国企改革的顺利推行提供思想保障。所以国企改革要求企业文化进行相应的创新与变革,而且企业文化建设也应是国企改革的一项重要工作,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有效保障和推进国企改革顺利实施。

企业文化创新将推动国企改革

企业文化可以影响到企业内部所有人员的思想,从而影响到国企改革。企业文化创新将推进国企改革。首先,企业文化创新将为国企改革提供思想保障。企业文化的创新将会改变员工的思想观念,对国企改革产生认同,树立新的共同理想与目标,形成国企改革的新理念,从而根除旧的思想观念阻碍,缓解国企改革带来的摩擦,将员工的思想统一到国企改革上,为实现国企改革目标而共同努力。

其次,企业文化创新是国企改革的动力。企业文化是企业具有的独特价值观,而企业文化创新则包括价值观创新、企业制度创新以及行为准则创新等,通过创新形成新的价值理念,形成更具活力和竞争力的文化,而且,理念形成具有不可逆性,一旦新的理念形成,旧观念将被完全替代,新的理念会指导企业的经营活动,指导员工行为,进而形成国企改革动力。

再次,企业文化创新能够推进国企改革进程。国企改革是一场艰巨而持久的战斗,将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在改革面前,必须有解放思想、不畏艰难、勇于创新、敢于开拓的闯劲。而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核心组织部分,只有通过企业文化的塑造和潜移默化的影响,企业才能具有这些精神,企业文化创新可以通过塑造企业精神来增强企业员工的斗志,推进国企改革进程。

加强国企文化建设与创新的措施

创新国有企业理念。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有什么样的理念,就会指导什么样的行为。国有企业首先要树立“改革创新”理念,既要顶层设计、高端谋划,又要基层员工的首创精神,以创新的胆识、创新的思维、创新的方法、创新的举措,推进国企改革。其次,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企业价值观塑造的最终目标,把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作为企业的工作任务,充分尊重职工的主体性、多样性及主观能动性,将员工的需求同企业发展有效结合。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企业改革和发展都不仅要考虑当前利益,还要考虑长远利益,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寻求竞争优势,保持可持续发展。

树立国有企业形象。国有企业在我国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很重要,必须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树立诚信守法的企业形象,国有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必须诚实信用,在市场中与其他企业公平竞争,各项工作都要遵纪守法。树立承担责任的企业形象,国有企业属于全民所有,不仅承担着经济责任,还承担着提供税收、创造就业岗位等重大的社会责任,通过社会责任的履行,国有企业能够获得政策扶持、市场开拓等方面的比较优势。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品牌是企业文化的标识和载体,人们可以透过品牌看到企业的价值观和文化。因此,国有企业必须注重品牌文化建设,打造品牌优势,通过品牌增强企业的形象和竞争力。

文化改革创新范文3

关键词: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管理模式;运行机制

一、我国现阶段文化素质教育管理现状

素质教育是中国特色的教育思想与模式。它是在教育观的指导下,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充分继承与弘扬我国优秀的教育理念与传统,大力学习与吸取国外先进的教育思想与经验,在伟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发展,所形成的我国本土化的教育理念与模式。我国1994年正式提出在高校开展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活动,至今有近20年的时间。在这期间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从提出到试点,从推广到普及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不同阶段的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管理体制也显现出不同特征。当前,随着实践的深入,文化素质教育管理体制趋于成熟,由构建组织结构到完善领导体制,由明确各单位职责分工到立足校情制订配套制度,逐步形成各部门协同合作、齐抓共管的管理体系。实践证明,文化素质教育管理体制的架构要适应文化素质教育在高校开展的特点。

目前,我国高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管理还存在着权力运行不畅,权力结构失衡;管理模式单一,行政化管理突出;相关部门责权不清,管理效能不高;管理过程缺乏监督,科学评估缺失等问题。文化素质教育管理体制要彰显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特色,并根据实际情况,科学建构文化素质教育的管理体制。依据文化素质教育开展的需要,分别从规范管理者的领导方式、完善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领导体制、创新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组织结构、吸收学术力量参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管理等方面,探索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具体思路。

二、改革管理模式,创新机制改革是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必由途径

随着文化素质教育基础性地位的普遍认可,我们也应清楚地意识到,文化素质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如何深层次挖掘文化素质教育的内容和实质,保持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热度和关注度,实现内涵式发展,促进持续性发展,进一步建设国家级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充分发挥其在文化素质教育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更是我们文化素质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作为一所综合型、研究型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经过几年的努力建设,学校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各项工作深入开展,有序推进,成绩突出,定位准确,目标清晰,已经逐步走上学院建制的发展轨道,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1.进一步明确了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重要地位

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是高等教育培养学生的重要纲领性文件,在培养方案中确立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地位,明确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理念和目标定位是推进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重要手段。在研究过程中,基地全体成员深刻认识到文化素质教育是我国高等学校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我国高等学校素质教育的基础。同时也深刻意识到了文化素质教育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在学校新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过程中,十分注重加强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重要地位。

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设立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模块,提高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比例,把文化素质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针对缺乏整体设计和科学规划的选课现象,作为课程建设主题的教育者和管理者,不仅要致力于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体系化构建,而且要对学生的选课行为予以积极引导。“第一课堂”是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主要战场和首选阵地,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工作更是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高校必须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调整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教学手段,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并重视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在认真分析学校通识教育选修课程体系的基础上,经过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审批,学校将此类课程重新划分为三大类别,即:文化素质教育类、新生研讨课类、专业拓展类等。新版培养方案中,要求学生在大学本科期间须修满通识教育选修课程10学分,其中“文化素质教育类”课程应修满4学分。同时对学生选修文化素质教育类学分也提出了具体要求,如理工类学生需要学习中外历史与文化、语言与文学、哲学人生与社会科学、艺术修养与审美等四类课程至少4个学分;经济管理类、社会科学类、语言文学类学生必须获得自然科学与人类文明、国防文化与船海史话类课程至少4个学分。

2.严格遴选标准,逐步推出“核心课程”,构建“有灵魂”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通识教育选修课程体系是一个具有特定功能、特定结构、开放性的知识、能力和经验的组合系统。它不仅要将内部的要素连接成一个统一整体,还必须充分体现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反映科学技术发展的现状与趋势,符合学制及学时限制。通识的能力主要来源于扎实的基础理论根基。因此,不应把过多的应用性课程和专业性较强的课程列入通识教育选修课程中。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应由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骨干教师承担,通识课程内容重在启发思想、传授方法,而非讲授知识细节,这是课程设置“有灵魂”之所在。

在新版培养方案中,学校将建立高标准、严要求的核心课程,把精心设计“少而精”的核心课程作为第一步,“以纲带目”逐渐形成配套的课程体系。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调整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教学手段,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并重视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按照国家、省精品课程建设的高标准要求,将建立一批教学理念先进、教学内容科学合理、教学效果好、知名度高、辐射性强、具有工程大学特色的文化素质教育核心课程,并以此为示范,带动全校其他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建设。

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将从课程到教学内容,从教师到学生,都要打破常规和现有课程建设机制,走创新之路。为加强学校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工作,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切实提高文化素质教育工作水平,学校出台了《哈尔滨工程大学设置文化素质教育核心课程指导意见》,对文化素质教育核心课程遴选标准、建设立项要求、申报评选程序及办法、建设经费及政策支持等问题作了具体规定,正式启动了学校首批文化素质教育核心课程的立项遴选工作,入选的课程将作为学校“文化素质教育类”的支撑性课程。

核心课程负责教师采取的是全校公开招标聘任的方式,采用“优胜劣汰”的制度。每一门文化素质教育核心课程都提倡担任主讲的教师应是专业领域有较高学术声望的教授。课程要围绕激发学生兴趣和拓宽学生思维的教学目标,核心课程要围绕激发学生兴趣和拓宽学生思维的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形成以理解能力为核心的能力结构,包括表达能力、判断能力、分析能力、探究能力、知识获取能力、创造性应用能力等。核心课程考核更加注重学生平时的表现,更加重视阅读、研讨、创作的参与,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程讨论或小班教学研讨,认真撰写读书报告。

3.加大力度打造学校通识教育选修精品课程

为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科学精神,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重点打造一批辐射性强、教学水平高、影响力大的通识教育选修课程,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启动了通识教育选修类精品课程建设的工作。

学校要求通识教育选修类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总体上按照哈尔滨工程大学精品课程建设的有关要求进行申报和遴选,申报课程要按照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的建设标准,做到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体现科学性和先进性,充分发挥其示范作用和辐射功能。学校有关专家按照《哈尔滨工程大学精品课程指标等级标准》要求对课程从教学队伍、教学条件、教学内容、手段与方法改革、教材建设、实践拓展、网络教学环境建设等主要方面对课程进行了认真的评审,从源头上保证精品课程的课程质量

4.不断深化文化素质教育开放大课堂

为丰富大学生文化生活、开阔学术视野,高校应搭建的文化素质教育平台。哈尔滨工程大学《启航讲坛》作为文化素质教育系列讲座课程,已通过选修课程列入本科培养方案。对文科学生普及自然科学知识,对理工科学生进行跨学科的自然科学知识教育,对全体学生介绍国内外著名科学家的创新思想、治学精神、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与人文精神。

作为一门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讲坛重在知识性、前沿性、趣味性、哲理性,并在“中外历史与文化”“语言与文学”“哲学人生与社会科学”“艺术修养与审美”“自然科学与人类文明”“国防文化与船海特色”等六大模块中全面展开。同时作为一门本科生通识教育选修课程,“讲坛”同样具备一般课程所必需的教学要素,包括课程大纲、教材与参考文献、讲授方式等。在“讲坛”的组织运行过程中,基地注重内涵建设,逐步形成了固化的课程体系。“讲坛”的举办不仅浓厚了学校的文化氛围,提升了学生的文化素养,更有效促进了学校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

作为学校文化素质教育工作课堂教学的必要构成和有益补充,《启航讲坛》的举办,丰富了学校的文化生活,提升了大学生文化素质与文化品位。“讲坛”立足学校文化素质教育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六大模块类别构成,按照把“六大模块”当作对学生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六大专业”来进行建设的指导思想,从每个模块的主要构成和支撑点出发,通过组织有计划、有规模、有目的性的讲座,进一步优化文化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的知识结构,开阔学生视野,拓展知识范围,提高知识层次。

综上所述,纵观近几年来我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研究状况,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对文化素质教育仍需进一步探索、实践和完善。高校应积极采取措施,大胆实践,勇于探索,将素质教育落实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努力促进学生文化素质、教师文化素养和学校文化品位三方面的整体提高。

参考文献:

[1]杨叔子.素质教育: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思想一大硕果[J].高等教育研究,2009(06).

[2]游家胜.关于深入推进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建设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1(04).

文化改革创新范文4

改革与创新是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发展的主调

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在指导下,不断解放思想与追求创新的历史过程,这一历史过程为30年来中国当代文论的反思、更新和审美文化研究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思想活力和前所未有的学术创新空间。钱中文在开幕词中说,当前,有中国特色的文学理论正在生成之中,它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现代性的追求为动力,广采博取中外古今思想资料中的有用成分,鉴别创新,初步形成了一种具有科学的人文精神的、开放的、动态的形式复合的多样形态。陆贵山强调了科学发展观对于文学研究的意义,指出我们应该从当代中国的国情和文情出发,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最有影响的西方现当代文论思想进行鉴别和分析,做出正确的、科学的评价。回顾以往的议题,朱立元提出今天在深入探讨马克思著作的基础上,“文学是人学”命题有再认识的必要与现实意义,这使得“文学是人学”获得了新意。

立足现实和本土化问题

当今一个突出的现实问题是,文学理论现代性问题正面临着后现代性的强烈介入,如何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对于文学理论的发展极为重要。钱中文认为,面对复杂多变的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必须认真考虑我们本土现有的社会语境和文学理论的语境问题,根据我们的文学实践、文学理论的实践来进行鉴别、取舍,以丰富、改造我们的文学理论,或另立新说。李春青说,当代中国文学理论要获得独立的“自我”,一是要依赖当下中国文学经验,二是要依赖中国当下的社会文化需求,三是要依赖文学理论言说者对古今中外文学理论的研究与吸纳。资源可以是多方面的,但灵魂只能是当下中国的。曹顺庆认为,当代中国古代文论研究有西化的危险,要使中国古代文论从“失语症”中解脱出来,要避免以西释中或以中注西,在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中进入古今对话,在古今融合的同时进行中西化合,最终达到中西跨文明对话语境下的“中国化”研究。

问题意识、理论的学理结构和理论范式的转换探讨

党圣元提出了中国古代文论的当代性意义的生成问题,他说之所以将“当代性”作为一个问题提出来,并明确地将当代意义作为古代文论的相应品格加以研究,是由于这一问题关涉古代文论乃至传统学术的生命力及其当代呈现的基本估价,关涉到西方文论乃至西学传统在当代文学研究领域中的中国成像及其发展前途。金元浦提出了当代文学是在不同的文艺学范式指导下的发展史,也是文艺学话语的演变史、更替史,他在发言中探讨了诸如对于文艺学的问题意识、当代文学的范式理论、文学研究的转型期、多元主义的文学范式观、文学批评话语的不可通约性的消泯、对话主义的历史性出场、文学研究的“间”性的凸现等。针对当今文学理论研究中历史观的严重缺失,程正民提出了文学理论要回归历史研究,开拓文论研究的新境界。他说历史是理论产生的基础和前提,理论也总在不断发展的历史中得到检验和发展,在不同历史语境中得到阐释。文论要进一步发展,就要回到历史研究,重视论与史的结合,在掌握第一手材料方面下大功夫。

文化改革创新范文5

【关键词】高校;科技文化竞赛;指导;创新实践;教学改革

一、引言

同志在2006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明确指出:“科技竞争成为国际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当今时代,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够在发展上掌握主动。” 在2011年4月24日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时又强调我国高等学校要“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强化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的育人特色,大力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创新型的人才”。高校创新实践教学改革关键在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的指导,高等学校大学生科技文化创新的关键在人才的培养,而一个系统有效的培养机制无疑会使工作的开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大学生参与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氛围不浓,意识较为淡薄

许多学生还没有从中学时代的“接受”型学习上转变过来,还没有意识到“创造”型学习的重要性。据统计,有近75.2%的学生把课余的学习时间都用在复习功课上,只有11.5%的学生进入实验室参与科研或者参加学校组织开展的各种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以德州学院为例)。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讲,考试取得优异成绩才是最关键的,这才是提高综合测评名次及获得奖学金以及日后保送研究生、就业的唯一途径。由此,大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的意识还比较淡薄,氛围还不浓厚。

2、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影响面还不够,广泛性不强,普及率不高

通过调查发现,参加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总是集中在一部分大学生身上,这些学生对参加科技活动有足够的兴趣,而且也在实践创新中尝到了甜头。尽管这部分学生参加各种竞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也给学校争得了荣誉,但冷静地看,这部分学生在大学生中所占的比例微乎其微。究其原因,多数学生觉得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离自己还比较远,自己还不具备这样的能力,有的学生想参加,因缺乏正确的引导,无从下手,因而就放弃了参加科技文化竞赛。归根结底,其主要原因在于学校动员的力度还不够,没有很好的使大学生真正认识科技文化竞赛。

3、学校内缺少一套良性的鼓励及奖励机制

许多学校对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缺少规划,把科技文化创新当成一种随性活动,缺少一个系统的培养机制,缺少经常性的培训过程及相应的鼓励制约措施,大学生参与科技文化创新完全取决于自身的兴趣爱好,这样就使工作的开展非常被动,以至于造成组织者找不到学生参于,参与者缺少组织的局面。再者,许多高校没有出台关于科技文化竞赛的鼓励及奖励制度,无论从政策上、经费上、保障上都没有达到应有的重视程度,许多高校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都受到多方面的限制,致使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难以开展。

三、引导大学生参与科技文化竞赛的必要性

同志也曾多次强调:“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才。”高等学校是培养高素质创新性人才的基地,必须把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作为自己重要的工作目标,为创新人才创造更为宽松的成长环境。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既是大学科技创新体系和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创新体系中最具活力的组成部分。学生参与科技活动,可以促进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为应用所学知识提供了条件。通过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和创新精神,使学生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实践能力,缩短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的距离,从而可以充分体现教学的内在规律与目的。

四、高校实践教学改革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有效措施

1、合理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技活动,强化青年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

学生参与科技文化创新需要一个长期、持续不断的引导过程,使他们充分认识到科技创新能力对于他们成人成才的重要性。当前,大学生创新意识淡薄、竞争意识不强的现象在一些高校中普遍存在。针对这种情况,应该加大宣传力度,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科技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省、国家级科技创新比赛和各项学术活动,广泛涉猎不同领域的知识,进行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从而不断拓宽视野,强化创新意识。

2、进一步课外科技创新的指导,设立专门的指导教师队伍

目前,在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中的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就是缺乏相应的指导。由于学生自身能力有限,所学的专业知识和经验相对缺乏,使得学生在从事科技创新活动时显得力不从心,虽然有好的想法和较高的热情,但是在实际创新过程中会经常遇到困难。同时,由于学科专业的局限,使得一些跨学科、跨专业的创新项目很难开展。比如,今年德州学院第一次参与的首届山东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由于只有机电工程系学生参加,所以,在技术上受到了很大局限。所以,建立相应的教师指导体系以及跨学科专业的协调体系成为一个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要想作品上层次,没有指导教师参与指导是很难完成的。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当前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教师指导体系尚未真正建立。教师对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指导还基本停留在自发阶段,缺乏相关政策的规范及保障。这需要相关部门早日出台措施,为建立教师指导体系提供政策上的保证。目前,德州学院机电工程系已经把教师指导学生参加课外科技创新竞赛纳入到了学院年终老师的绩效考核当中,并对指导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取得成绩的教师给予奖励,鼓励教师参与到学生的科技创新当中去。

文化改革创新范文6

关键词 改革创新 高校工会 建设

中图分类号:D412 文献标识码:A

面对高校日益改革和竞争激烈的客观形势,面对不断发展变化的教职工队伍,高校工会工作面临更多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如何以新的视野和新的工作思路进一步加强工会自身建设,是摆在工会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目前高校工会机关存在的问题

从工会组织自身来看,其改革和建设是非常必要的。不少高校反映目前工会机关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工会动员和组织教职工的能力不足。当前高校尤其是综合性高校工会的活动参与面不够,大多局限于少数积极分子参加,广大教职工主体参与普遍不足。

2、“工会无限,配合无边”,也就是说,工会组织的职责不明确,工作重点不突出。工会负责同志整天忙得团团转。但独立完成的工作不多,效果不明显,所以不能真正体现出工会的地位和作用。

3、高校工会工作,因为其工作群体的特殊性和工作内容的特殊性,更需要我们选择特殊的工作方法。可是高校工会在实际工作方法的使用上,不仅因为传统体制和思维方式的沿袭,使工会工作本身缺少了时代性,而且因为缺少对高校教职工群体特性的深入了解与研究,使工会工作失去了针对性。

4、高校工会的活动内容形式化,性质体现不充分。在工会实际工作当中却把大部分工作活动用于组织文体娱乐活动和生活福利活动,如爬山、拔河比赛、发大米、发电影票等。虽然近几年随着高校发展对工会提出的要求日益增高,工会也开始组织一些教学技能比赛、学校治安维护等活动,然而这很难体现出高校工会作为教职工群体利益的代表着和维护者。

二、如何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高校工会建设

高校工会组织和工会工作者应根据高校工会工作的特点和具体实际,努力探索高校工会工作的规律,进一步理清高校工会工作创新发展的思路,加强工会工作建设。

(一)把强化改革创新意识作为加强工会建设的基本要求。

工会工作要在学习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要充分发挥开展活动群众性强、参与面广、贴近群众、宜于营造气氛的特点和优势,适时开展弘扬校园主旋律、打造校园文化品牌的思想文化活动。把活动的开展与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凝聚师资队伍、激励教职工上进和调动工作积极性、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等结合起来,真正通过这些活动达到推动学校改革发展的目的。

1、开展寓教于乐活动,凝聚教职工的力量。寓教于乐是工会开展教职工思想工作和凝聚力量的一个特色,也是一个优势。通过开展寓教于乐活动,把教职工的思想教育融于学校文化活动之中,引导广大教职工牢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爱校如家、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的高尚情操。使教职工在各类活动中陶冶情操,获得知识,增进了解,提高觉悟,培育和塑造教职工团结进取、改革创新的文化内涵。

2、积极开展各种推先评优活动,不断提高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工会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方针,坚持在教职工中树立正气、弘扬精神,紧紧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开展诸如评选双十佳师德标兵活动、文明家庭、优秀女职工、明星岗位、巾帼文明示范岗等活动,凝聚人心,鼓舞士气,增强向心力,激发教职工的主人翁责任感、使命感,焕发教职工爱岗敬业的热情。

3、以职工活动中心为载体,开拓文化建设新阵地。充分发挥职工活动中心的功能和作用,一是增加教职工学习、娱乐活动的机会;二是充实教职工教育的内容,让时事政治、政策法规更加贴近职工群众;三是开展各种健康向上的文化体育活动,陶冶职工群众的情操;四是激发教职工团结奋进的团队精神,增强主人翁的责任意识。

4、充分利用职工活动协会,丰富教职工业余生活。以教职工喜闻乐见、生动活泼、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为载体,培养和提高教职工文化素养,增强教职工的团结拼搏和集体主义精神。一是成立教职工自己喜欢的体育协会,组织教职工参加协会组织的各项活动,丰富教职工文化体育生活,激发教职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二是成立教职工喜欢的艺术团体。通过艺术团体活跃职工的文化生活,提高教职工的艺术素养。通过这这些活动的开展,凝聚人心,稳定队伍,促进学校的改革与发展。

(二)把组织文化建设作为工会建设的重要途径。

组织文化,可以说是一个组织的人格化灵魂或者精神支柱,它是由一个组织在长期的运行发展过程中通过积极倡导和可以打造而形成的一种支配组织成员的主导意识,它能够体现组织的软实力,能够凝聚全体成员的追求目标,使员工自觉将自己的行为与组织的目标统一起来,组织文化之所以是高校工会实施以人为本的重要途径,是因为组织文化强调组织的个性特征。

高校工会作为校园中存在的一个组织,有了较好的组织文化才能完全符合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应积极建设组织文化:

1、着力培养高校内的核心价值观,使之与当代社会价值观、社会道德、政治观念、政策法规相协调;

2、着力培养高校的人本精神,集中全体职工的能量与智慧,将文化建设落到实处;

3、着力提高职工的学习能力,促进职工的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着力提高事业单位的执行力,共同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

4、通过文化战略创新、管理创新、方式方法创新等思路,塑造核心价值理念,培育高校组织文化,营造改革创新组织文化氛围,增强组织文化自信,构筑多文化载体,提升组织文化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