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战略计划的作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战略计划的作用范文1
关键词 区域规划 扎根理论 发展权力 国际竞争
一、 问题的提出
2005年6月,中央颁发《上海浦东新区进行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方案,确定上海浦东新区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深化行政管理体制、经济管理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由此拉开了新一轮区域规划的序幕。截至2011年底,共有30个区域经济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除了云南、贵州、宁夏、内蒙等少数几个省份没有布局之外,其余省份都有一个甚至多个国家战略经济规划区,使得当今中国经济整体空间版图呈现出由系列“国家战略经济规划区”分割支撑的格局。这些区域规划因地制宜,特色鲜明,其中有新区规划,如上海浦东新区发展规划、天津滨海新区发展规划等;有改革试验区规划,如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发展规划、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总体规划;还有区域协调发展规划,如长三角区域发展规划、珠三角区域发展规划等。国家经济规划区密集出台标志着我国区域经济从“东部率先发展”的不均衡发展战略转向了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从经济发展的单一目标取向转向了经济、社会、生态共同发展的多元目标取向;从“外向型”发展方式转向内外联动,增强自主发展能力的方式;从各自为政粗放发展的模式转向空间布局优化与产业结构升级的精致模式;从行政区经济管理模式转向了跨行政区的经济区和主体功能区建设模式。
我国国家战略经济规划区的密集出台引起了学界的高度关注,对区域规划及其政策的研究也如规划区的设立一样“百花齐放”,如从空间布局和管制角度、从产业升级和产业链培育角度、从城市群建设和城乡一体化角度、从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角度等进行研究。这些研究探讨了区域规划的性质、目的、形成机制、实施框架及管理模式等,但基本都倾向于对规划内涵及建设成效的思考,对于为什么要在短时期内密集批复数十个战略经济规划区这个“动机性”前置因素缺乏系统研究。国家为什么要采取如此气势磅礴的举动,其背后有着怎样的历史背景和动力,这些问题对于我们深化认识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规律有着重要意义。本文认为,从案例归纳的视角深入探究国家实施经济规划区战略的内外部影响因素及其对规划区建设的作用机理,才能更好地认识和指导国家经济规划区建设。
二、 文献评述
(一) 规划理论及其内涵
Waterston认为,规划在本质上是致力于选择最佳方案以达到特定目标的一种组织性的、有意识的、持续的努力。Levy认为,规划是一项有意识的系统分析过程,通过对问题的系统思考来提高决策的质量。Friedmann认为,公共领域的规划就是运用科学技术知识来支持行动,其作用在于引导社会转变。国内学者孙施文认为,“规划作为人类的一项社会行动,是人类有目的地改造和利用自然与创建人类环境的具体行动,具有鲜明的社会目标导引和参与者本身的社会特征”。叶敬忠从资源效率角度,认为“规划是一个不断选择和决策的过程,它旨在利用有限的资源来完成未来特定时间内的特定目标”。
(二)规划的动因
Peter Hall将近30年区域规划的深刻背景归纳为:经济全球化、传统制造业和产品经济在许多城市的急剧衰退、知识经济和网络社会的到来及对环境议题的持久关注。肖金成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出现了产业结构层次低、空间布局不合理、土地粗放利用、环境污染等问题,如何避免重蹈先发展地区的覆辙,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土地集约利用、生态环境改善、产业结构升级、空间布局优化,只有通过区域规划手段,将科学发展观贯彻于区域规划之中。张京祥认为,自由市场的失败,区域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的加速,经济全球化的挑战是区域规划的重要驱动因素。
(三)规划的目的和意义
陈耀认为,国家级区域规划的出台一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根据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开发条件和潜力,确定能够体现区域经济特色的战略目标,对产业布局、生态环境和社会发展做出统一部署;二是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提振经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三是从跨省区到省区内部培育不同层次增长极。杨龙认为,密集增加的国家战略经济规划区把解决经济发展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如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环境保护,以及区域性政策或区域战略的方式出现,增加了区域发展战略的功能。国内外学者从发展遇到的现实问题出发,分析了规划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但对我国为什么要在短时间内密集批复数十个国际战略经济规划区的动因还没有系统分析与论述,本文拟采用扎根理论对收集到的数十个战略性区域规划文献进行归纳演绎,系统分析国家战略性区域规划批复实施的真实动因。
三、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扎根理论是由社会学家Glaser和Strauss首先提出并发展的质化研究方法,主要采用归纳手段对现象加以分析和整理,通过系统的资料搜集和分析挖掘,发展和验证理论,目的是帮助研究者“由事实、数据资料中发现理论”。 GLASER(1997)指出扎根理论的提出是为了回答在社会研究中,如何能系统性地获得分析资料以发现理论,保证其符合实际情境并能提供相关的预测、说明、解释与应用。扎根理论的目的在于识别现实生活中社会现象的基本特征,如组织学习、技术开发、结构化或者战略化等(Deborah Dougherty, 2002)。由此,扎根理论从一开始就明确了其使命,即“经由质化方法来建立理论”。它的一般流程是在理论抽样后的数据基础上,通过开放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编码等方法构建理论模型。
罗伯特・殷指出,当研究者需要回答“为什么”的问题时,采用案例研究是合适的。本文的研究主题在于探索国家经济规划区战略的驱动因素,即为什么国家要在短时间内密集批复数十个国家战略经济规划区,因而适合采用案例研究方法。基于此前国家战略性区域规划的理论对批复规划区的动机缺乏完整系统的论述,本研究拟收集2005年以来国务院密集批复的30个国家战略规划区的规划材料进行逐一剖析,进而层层深入,挖掘出区域规划的内在动因。这30份《区域发展规划》涉及全国绝大多数省份和各种类型的区域定位,其名单如表1:
四、 模型构建
(一) 开放式编码
开放编码指将所获得的原始资料逐字逐句进行分析、记录,并进行初始概念化,然后把资料记录以及抽象出来的初始概念打破、揉碎并重新整合发掘出概念和范畴的过程。根据开放编码的要求,我们先对前25个样本材料中对制定区域规划的驱动和影响因素的描述进行编码,编号中包含有:区域规划编号―章编号―节编号―句子编号。如1-1-1-1表示《平潭综合实验区总体发展规划》的第一章第一节的第一句话。
经过对标签进行多次整理与初始概念化,本研究从资料中抽象出11个范畴及其下属的45个概念,具体见表2:
(二) 主轴编码
主轴编码是指通过运用因果条件现象脉络中介条件行动互动策略结果这一典范模型,将开放性编码中得出的各项范畴联结在一起的过程。主轴编码是将开放式编码中得到的各独立的范畴加以连结,将被分解的资料重新整合进而形成新的更高统揽层次上的范畴。本研究根据不同范畴在概念层次上的相互关联和逻辑关系对其进行归类和抽象,共得出4个主范畴,分别是:改革社会体制、提升经济绩效、平衡发展权利、防范国际风险。各主范畴及其对应的开放式编码范畴如表3所示:
(三) 选择性编码
选择性编码是从主范畴中挖掘出核心范畴,分析核心范畴与主范畴及其他范畴的连结关系的过程。经过对范畴的继续考察和对范畴关系的不断思考,结合规划原始资料,最终得出“国家经济规划区战略的动力机制”这一核心范畴。可以简称为“内部改革动力―外部环境压力”模型。如图1所示。
(五) 理论饱和度检验
本研究用另外5份国家战略性区域规划材料进行理论饱和度检验。结果显示模型中的范畴发展较为丰富,对4个主范畴(改革社会体制、提升经济绩效、平衡发展权利、防范国际风险)的检验没有发现形成新的重要范畴和关系,4个主范畴内部也没有发现新的构成因子。
五、 模型阐释
(一) 改革社会体制
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获得飞速发展,但社会事业发展落后于经济发展,依然存在城乡二元结构、教育投入不足、医疗卫生体系不健全、文化事业发展滞后等问题。国家战略经济规划区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发展,也突出了发展社会事业的重要性。规划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以实现人民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形成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进步的良好局面。一是开展各项教育改革试点,探索教育发展新路子。二是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目标,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三是加快文化事业发展,提升公民文明素养,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四是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推进新型农村养老制度建设,探索建立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
(二) 提升经济绩效
我国实行中央与地方的“分权化”与“分税制”改革后,地方政府获得了极大的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动力,有力地助推了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但地方政府“经济人”的特征使其在以“GDP”为主要指标的政绩考核体制下从本区域利益出发,强行设置行政壁垒,人为干预市场机制,地区之间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降低了经济发展的效率。国家战略经济规划区的题中应有之义是促进经济发展,通过促进产品和生产要素在区域内自由流动,从而降低区域内交易成本,以达到资源最优配置的一种空间格局的优化状态。一是优化空间布局 。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形成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地区优势充分发挥的协调发展新格局。二是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规划明确在进一步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基础上,改造优势传统产业,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形成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发展集聚化、产业竞争力高端化的现代产业体系。
(三) 平衡发展权利
1. 平衡区域发展权利。中国改革开放走的是不平衡发展道路,希望通过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带动后发地区共同富裕,这在事实上产生了区域发展权利的不平衡。受政策优惠扶持的地区获得了跨跃式发展,而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落后地区的资源不断涌向发达地区,从而更难把握发展机会,改革的极化效应明显,回波效应不足,区域发展差距不断扩大。国家战略经济规划区的设立,是要改变以单纯依靠部分地区及中心城市发展的做法,形成城市群和城市圈的主导地位,通过“极化”和“扩散”效益,使区域内资源配置得到优化,从而形成强大的经济合力和内聚力。国家战略经济规划区不再围绕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布局,而是遍及东南西北的绝大部分省份,不同经济圈、城市带交叉融合,形成网络化格局。
2. 平衡代际发展权利。经济的高速发展以高投入高消耗为代价,过度开采资源和对环境的破坏透支了下一代甚至几代人的发展潜力,直接导致代际发展权利的不平衡。以牺牲下一代甚至几代人的发展来维持当下的高速发展是难以持续的,只有平衡代际之间的发展权利,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潘阳湖生态经济规划区、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针对这些区域自然资源丰富但资源环境脆弱的特点,专门制定生态经济发展规划,以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同并进。其他规划区严格按照国家功能规划区要求,在限制开发区内谨慎开发,坚决不允许在禁止开发区内开发。
(四) 防范国际风险
1. 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增强抗风险能力。地方政府在自身利益驱使下一度为争夺外资大打出手,优惠条件一让再让,不仅扰乱了地区之间竞争秩序,也导致了资源的极大浪费。国家战略经济规划区明确要求提高利用外资水平,严格限制低水平、高污染、高耗能的外资进入,实现利用外资从资金为主提升到以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为主转变,同时引导外资投向高技术产业、基础设施领域等,提高国际资源要素的集聚层次。
2. 鼓励企业“走出去”,攫取全球竞争优势。国家战略经济规划区强调培养企业的合约精神、法治观念和商业信用意识,鼓励企业通过境外投资并购、境外上市等方式“走出去”。规划区不断完善支持企业“走出去”的总体协调机制,在资金筹措、外汇审核、检验检疫、项目管理方面建立高效便捷的支撑体系,为企业境外拓展业务创造良好条件。
国家新的经济规划区战略不仅进一步拓展对外开放思路,明确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以应对全球化风险,同时还探索出新的区域合作模式,如设立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图们江合作开发经济区。这些规划区的设立把对外开放和次区域合作结合起来,打开新的对外经济交流通道,不仅有利于提升沿边开放开发水平,繁荣边疆地区经济,而且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加强睦邻友好关系。
综上所述,国家密集设立经济规划区是继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中部地区崛起之后的新的区域发展战略,规划区域范围缩小,规划内容更具体,可操作性更强。这是在国际竞争压力和国内改革动力的双重环境下采取的制度变迁,将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强大动力,对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产生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 Strauss, Anselm L. (1987).Qualitative Analysis for Social Scientists.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 Dougherty,Deborah.(2002).Grounded Theory Research Methods.In J. A. C. Baum(Ed),Companion to Organizations.Oxford,UK:Blackwell Publishers.
[3] 汤筠,孟芊,杨永恒.区域规划理论研究综述. 求实,2009(02):140-143.
[4] 陈耀.国家级区域规划与区域经济新格局.中国发展观察,2010(03):13-15.
[5] 王建明,王俊豪.公众低碳消费模式的影响因素模型与政府管制政策――基于扎根理论的一个探索性研究.管理世界,2011(04) :13-22.
[6] 陈晓萍,徐淑英,樊景立.组织与管理研究的实证方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7] 杨龙,胡慧旋.中国区域发展战略的调整及对府际关系的影响.南开学报, 2012(02):35-47.
[8] 刘云中,侯永志,兰宗敏.我国“国家战略性”区域规划的主要特点.中国经济时报, 2013 年1 月17 日,第 005 版
战略计划的作用范文2
关键词审计管理;组织发展;战略计划;启示
未来组织的一大特点是管理的灵活性,是以科学设计组织发展战略计划为前提的。未来审计组织的使命要求加强审计管理。李金华审计长在2007年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指出:“当前审计管理不到位、不适应已经成为制约审计工作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要落实‘十一五’期间审计工作目标和任务,推动审计工作向更高层次发展,必须加强和改进审计管理。”为此,笔者拟从审计组织发展战略计划框架的设计出发,结合我国政府审计管理的现状。对加强和改进我国政府审计管理进行一些思考。
一、国家审计组织发展战略计划框架
国家审计组织发展战略计划框架的构建,应当公布《××至××年政府审计组织发展计划》(以下简称“组织发展计划”)予以确定。组织发展计划应成为政府审计组织未来几年计划编制、战略规划的纲领性文件,内容包括明确政府审计组织发展的主要任务与目标,重点工作事项的具体发展目标和相应对策,以及为落实“组织发展计划”制定的各项战略计划。
(一)战略计划框架
为确保“组织发展计划”的实施,政府审计机关要以“组织发展计划”为核心,在分析未来面临的外部环境可能变化的基础上,制定包括部门预算、审计业务(滚动)计划、风险管理计划、舞弊控制计划和单项业务绩效协定在内的一系列战略计划,共同构成政府审计的组织发展战略计划框架。
外部环境对政府审计工作的开展和法律职责的履行会产生重要而又持续的影响。主要面临两个问题:一是公共服务的提供者越来越多,操作环境越来越复杂。如不断发展的由私营部门提供公共服务的趋势,以及随之而来的强化管理责任和合同计划管理的必要性与服务需求;国家持续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和预期;越来越复杂的信息技术持续投入使用;为保持组织核心能力,在更大范围内关注人力资源管理等。二是职业会计和审计的不断发展。如对健全的公司治理的持续关注;越来越强调风险管理和健全的控制环境的重要性;对审计方法的重新评估,包括对合法性的评估;提供的审计和咨询服务更加合理,鉴证审计更强调“可持续性”和“三重底线”(主要指企业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三重责任)以及其他关联需求。
根据上述变化,政府审计组织制定的战略计划主要有如下内容:
1、部门预算。部门预算每年由政府审计机关准备并向同级财政提供。主要是为实施“组织发展计划”为核心的各项战略计划提供资金支持。提交财政部门时,还需列示所提预算的考虑和部门绩效考核,以及预期的产出和成果。
2、年度审计业务滚动计划。审计业务滚动计划是实施“组织发展计划”的重要战略计划之一,旨在明确提出如何逐步实现“组织发展计划”确定的重点工作事项的目标。按照批准的部门预算确定的审计项目和可利用的审计资源,政府审计机关在年度审计业务滚动计划中应制定绩效计分表,以方便评估、监督和衡量自身的绩效。审计业务滚动计划是以三年为周期的流动计划,但是每年都要进行更新和修订。
3、风险管理计划。审计机关各项战略计划框架的实施需要风险管理计划的有力支持。审计机关每年要对其风险管理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回顾,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修改业务要求,控制环境,分析“组织发展计划”确定的重点工作事项的主要风险水平,提出解决之道,并在向政府提交年度工作报告中专门陈述。
4、舞弊控制计划。舞弊控制计划是与风险管理计划直接相关的重要战略性文件,是风险管理计划的延伸。为适应环境的变化,审计机关至少每两年要检查一次舞弊风险评估和舞弊控制计划,重点是识别和分析所有与审计业务相关的风险,所有的舞弊风险都由风险所在单位的上一级部门确定和处理。
5、单项业务绩效计划。单项业务绩效计划是年度审计业务滚动计划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不单独形成文件。单项业务绩效计划主要关注如何按照“组织发展计划”和审计业务滚动计划中确定的重点工作事项,将直接相关的各项要素(如产品、服务、单项经费预算等)细化到具体的审计项目。
需要说明的是,组织发展计划的实施还需要其他方面诸如战略的、管理的或具体的实施计划的支持,这些计划更侧重审计机关业务或行为的某一方面,如人力资源管理、信息技术和外部环境管理等。
(二)“组织发展计划”的组织实施及实施过程中的风险控制与绩效考核
1、组织实施。为确保“组织发展计划”的落实,一方面,组织内要成立专门的管理执行委员会,由审计首长直接领导,主要职责是领导审计组织实现“组织发展计划”提出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协助审计首长履行法定职责;另一方面,在每年向人代会提交的年度工作报告中,都会从组织管理的角度,专门报告“组织发展计划”的实施情况。
2、风险控制。风险控制是确保“组织发展计划”实施的保证。要建立全面的风险管理框架,既包括对审计组织事例的风险管理计划,也包括对每一工作领域的风险管理计划。
3、绩效考核。业绩考核是衡量“组织发展计划”实施效果的直接手段与方法。计分卡是年度审计业务滚动计划的组成部分之一,主要是根据“组织发展计划”确定的重点工作事项和年度部门预算确定的绩效指标设立,旨在使审计组织能够随时掌握和关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绩效。
二、对我国政府审计管理的若干启示
以《审计署2003至2007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以下简称“五年规划”)的制定与实施为标志,我国政府审计管理工作近年来取得较大进展。五年规划实施近四年来,审计署对强化审计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先后颁布了《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试行)》《审计署关于改进审计项目计划管理的实施办法》等加强和改进审计管理的重要文件,但审计管理滞后于审计实践的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已成为制约审计工作取得更大进展的重要因素。
审计组织发展战略计划框架的设计与实施给我国政府审计机关一个新的、从组织发展的视角开展审计管理的启示。与以“组织发展计划”为核心的组织发展战略计划框架相比,我国政府审计机关还缺乏从审计机关的内(内部管理)、外(外部环境)部,从审计业务的内(审计业务的自身管理)、外(审计业务支撑体系的管理)部综合开展审计管理的认识和实践。当前的审计管理在管理制度框架的系统性(主要是框架的设计与完善,以及界定框架中不同计划之间的管理定位与职能)、管理内容(主要是外部环境以及具体目标与对策)的充实性和框架实施的制度保证程度方面,还有一些值得改进和提高的地方。
(一)建立和完善审计管理的制度框架
尽管五年规划的制定与实施收到较好效果,但从组织发展管理的角度看,目前我国政府审计管理制度框架的内容比较单一,还缺乏与五年规划配套和相互支撑的具体的审计业务滚动计划、单项业务绩效协定;缺乏对五年规划实施中的风险分析与可能的舞弊控制;没有将五年规划中的重点工作与部门预算建立对应关系,部分规划内容缺乏应有的资金支持。因此,完善审计管理的制度框架,就是要以五年规划为核心,建立审计业务滚动计划、审计业务支撑计划、单项审计业务绩效协定以及风险管理计划(含舞弊控制)为内容的战略计划框架,重视部门预算的编制和执行中对五年规划重点工作的支持,注意各个计划之间的衔接,使审计管理的制度框架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二)清晰划分审计管理制度框架中不同计划或制度的管理定位
1、五年规划主要是确定审计机关的指导思想、总体发展目标和事关全局的重点工作的具体目标与对策(通过具体目标支撑总体目标),明确审计管理制度框架中包括的各项计划或制度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
2、审计业务滚动计划主要是关注五年规划确定的总体目标的实施步骤和绩效分解与落实。具体地说,一是将重点工作事项的目标和对策细化为具体的、以“三年为一个滚动周期”的审计任务计划;二是将“三年为一个滚动周期”确定的审计任务与“年度审计项目计划”衔接起来,切实发挥计划效能;三是通过年度审计计划的选择,确定具体审计项目,并同部门预算挂勾。
3、单项绩效协定主要是结合部门预算中的项目预算、审计工作方案、实施方案,关注具体审计业务或审计支撑业务的绩效,实现已经明确的年度审计工作具体目标的进一步分解与衔接。重点做好资金、人员等审计资源的管理,并通过审计机关与审计组织签订协定的方式将其确定下来,以便于落实与考核。为此,要通过审计成本管理,实行项目预算管理,加强成本控制。对基本支出和外勤审计经费分别实行定额定员管理和项目测算管理;在做好审计成本基础数据的分析和测算工作的基础上,审计项目要做到审前调查时有概算,正式审计前有预算,项目结束后有决算,实施结果有评估。
4、审计业务支撑体系主要是针对五年规划确定的、业务工作之外的对业务工作起到支撑作用的其他审计工作的具体任务。我国审计业务的支撑体系就是“人、法、技”建设,是今后审计工作不断取得新发展的重要保证。审计机关可针对支撑体系的某一方面制定发展计划,如关于人才工作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计划;关于《审计法》的宣传与落实、审计标准、审计准则和审计指南研究的发展计划等。
5、风险管理(含舞弊控制)计划主要是关注五年规划和其他计划和制度实施过程中的风险管理与控制。它将风险管理的理念引入各项审计工作,针对“五年规划”确定的每一个重点审计工作领域,从确定风险存在的环境、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价风险和处理风险等五个环节,合理地确定风险控制措施。同时定期分析和总结回顾五年规划审计工作的各个重点领域的风险水平和控制措施,修订风险管理(含舞弊控制)计划,确保审计工作的健康发展。
(三)关注外部环境变化对政府审计管理的机遇与挑战
改进和提高政府审计管理必须高度关注其外部环境变化。在我国现行的审计管理体制下,外部环境的变化同时意味着政府审计发展与管理的机遇与挑战。当前政府审计发展与管理过程中应该十分关注以下几个外部环境问题:
1、新的会计、审计准则体系的颁布对政府审计管理的影响。一方面要求政府审计人员必须具备针对新的会计准则体系下的企业审计的技术能力;另一方面,已实现与国际审计准则接轨的社会审计准则体系的建立势必要求加快政府审计准则体系的建立。从国际上看,社会审计与政府审计在财务报表审计准则的技术方法上的趋同,要求政府审计机关借鉴社会审计准则体系规范和其他一些好的技术方法,建立起政府审计准则,进一步规范政府审计行为。
2、政府审计的国际潮流与我国政府的国际定位。总体而言,目前大多数国家的政府审计工作包括财务报表审计与效益审计两部分。各国财务报表审计多是基于风险基础的审计方法,在审计准则的建立和审计方法的运用方面多趋向于国际审计准则,较为规范,但各国效益审计的方法和领域则有所不同。在财务报表审计领域,目前我国政府尚未开展真正意义的、符合国际审计准则的财务报表审计。实际工作中的财务报表审计(或预算执行审计)仍停留在账户审计或交易审计的层面,很少运用风险基础的审计方法,也没对单位财务报表的总体发表意见。这些方面都需要改进,以实现政府财务审计的规范发展,尽快并入国际审计潮流。在效益审计领域,我国正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如何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将合法性审计纳入效益审计的范畴,赋予“经济、效率、效果”以新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内容,将是探索有中国特色效益审计的关键,也是我国政府效益审计实现与国际同步的关键。
3、适应管理体制对审计工作的影响。从目前的情况看,审计机关隶属于政府管理的体制短期内不会改变。基于这种判断,管理体制对审计工作的影响的核心问题就是审计工作如何适应这种管理体制的要求,寻求最佳途径,发挥更大作用。要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舆论和社会监督,针对不同的对象,制定不同的宣传内容、重点和方法,使审计工作更好地得到各方面的支持、理解和帮助。
(四)重视审计管理体制框架落实的组织保证和业绩考核,从制度上保证审计管理工作的连续性
战略计划的作用范文3
一、财务核心战略管理内涵
1、财务核心战略管理概念
财务核心战略管理是一个新兴的理论名词,它以价值管理为核心,对会计主体和总体目标方面进行创新发展,不再局限于短期目标和利益,更加注重长期发展和长远目标,关注战略联盟的整体利益。战略财务管理不再拘泥于传统财务会计绩效评价指标,如利润总额、息税前利润等,更注重现金流量,以回收期、净现值和内部收益率等评价指标财务绩效建立评价体系[1]。战略财务管理是一种能够保持并不断增强企事业单位长期竞争优势的决策支持管理体系,该体系以促进长期发展为目标,运用战略管理的整体思想,从战略的角度,收集、分析和处理各种财务信息,合理地配置并优化企事业单位的现有资源,有助于管理决策部门对单位内部财务进行战略审视,对外部财务管理发展作出战略计划,最大程度地协调财务管理与单位发展之间的关系[2]。
2、财务核心战略管理特点
财务核心战略管理具有战略的共性,如整体性、长期性、指导性等特点,以及财务的个性,如相对独立性、协调性和特殊性等特点[3]。(1)整体性顾名思义,整体性即以整个企事业单位的总体发展为对象。财务核心战略管理从战略管理的角度制定和计划企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分析行为,使财务管理分析与整体战略发展计划相一致,确保实现发展目标。战略财务管理不仅注重内部管理,也注重外部管理,其管理的资产包括有形和无形资产,对于非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源的管理也更加重视,提供各种非财务信息。整体性还要求企事业单位将本部门的财务战略与其他职能部门的财务战略相结合,构成单位的整体财务战略,协调一致,实现总体战略目标。(2)长期性长期性要求财务核心战略管理作用于企事业单位未来长时期内的财务活动,对其长远发展产生影响。财务管理者在进行决策时,必须树立战略意识,以长远发展目标为基础,对财务战略进行长期规划和预测,充分发挥财务管理分析在单位发展中的资源配置和预警功能,加强应变能力,提高竞争力。由于财务核心战略管理具有长期性和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因此,战略财务风险管理是战略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3)动态性由于财务核心战略管理主要基于长远的战略规划,具有预测性和前瞻性,所以为了适应经常变动的外部经济环境,财务战略必须维持动态的调整过程,以变制变。如果环境变动程度较小时,所有财务活动必须按照原有的财务战略计划进行,体现了财务核心战略管理对财务活动的指导作用;当环境变动程度较大时,应当适时调整财务战略计划,改变财务活动。(4)外向性财务核心战略管理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复杂多变,为了保证企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使内部环境、外部环境和发展目标之间达到一定动态平衡。在进行财务核心战略管理时,不仅要关注财务战略系统内部的信息,而且要充分考虑系统外部的财务信息,调整财务管理战略,加强财务管理对外部环境的应变能力,以免发生意外风险。
二、核心战略管理理论下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方案
随着事业单位从单纯的业务管理层次逐渐转变到战略管理层次时,财务核心战略管理成为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保证长期发展和实现长远目标的必然要求。
1、传统财务管理与核心战略财务管理的区别
传统财务管理主要将资金的运营和操作作为主要管理对象,只侧重于管理分析日常财务工作,具有较强的事务性,因此传统财务管理活动不具备全局性特点。而且,与核心战略财务管理与外部环境相融合不同,传统财务管理只是单纯地从财务的角度,独立地分析和处理单位内部的资本结构、净现值和资本成本等财务信息,只注重分析管理资产负债表等各种会计报表和内部财务指标,忽视收集和分析外部经济环境信息,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差。此外,传统财务管理活动主要以营利和资产增值、保值为经营目标,缺乏长期发展的战略意识,当外部经济环境变化较大时,传统财务管理不能适时调整,不利于事业单位的长期发展。显而易见,这种的传统财务管理活动具有很多的弊端。
2、财务管理方案在事业单位核心战略中的体现
事业单位核心战略包括一系列管理行为,而财务管理是各项战略管理活动的基础,为管理活动提供预算资金和资源的支持和保证,确保可持续地发展。财务管理方案在事业单位核心战略中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为事业单位制定核心战略规划提供强有力的财务数据信息。事业单位要想制定和规划全面、详细、具有长远性的核心战略体系,一定需要相关的内外部环境等背景信息作为支撑,这些支撑信息包括财务信息、市场环境信息和人事信财务管理方案息、市场信息等,其中财务信息对事业单位的核心战略制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财务管理方案为事业单位经营战略目标的确定提供财务数据和指标。经营战略目标是核心战略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单位员工提供一个明确的战略目标,确定执行核心战略后的收益结果。(3)财务管理方案为事业单位的经营战略提供基本信息。事业单位必须要了解日常工作中可能发生的资金要求、财务成本、资金流等,才能确定并制定经营战略,该基础是财务管理方案出示的财务基本信息。(4)财务管理方案为事业单位管理者评估、调整战略计划提供依据。一旦实施核心战略计划,就要在实践中根据财务管理方案提供的相关财务数据信息,不断地检验核心战略计划的可行性,分析前期预算结果与实际成本的差值。如果差值越大,那么表明整个战略计划的可行性越低,这可以提醒决策者适时地调整战略计划。
3、优化事业单位战略型财务管理体系的有效策略
核心战略财务管理贯穿于事业单位经济财务活动中的各个方面,对事业单位财务分析十分重要。目前,事业单位战略型财务管理体系还不够健全,因此,必须采取相应的有效策略,落实事业单位的战略型财务管理体系,完善财务运行机制来提高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水平和资产利用水平。(1)制定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体系。会计人员是事业单位整个战略财务管理体系的核心,是不可缺少的监督者和执行者,所以必须先以规范会计职业道德体系为起点,增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调整财务管理体系。(2)健全完善法律规范和监督机制。一方面,国家应该颁布和实施相应的法律法规政策作为指导,另一方面,地方相关部门和事业单位应该根据自身的发展情况制定合适的法律规范和监督机制。(3)提升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预算体系。我国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主要模式是以预算管理为主,为了确保长远目标的实施,事业单位必须加大收入管理的力度,根据成本与收入的实际比例(表1),评价预算的有效性并提供建议。将评价结果作为以后项目立项的依据,通过相关资源的合理配置,保障事业单位达到最终目标,实现可持续发展。管理体系的实施,事业单位必须建立战略财务风险管理体系,确保将战略财务风险控制在与总体发展目标相适应并且可以承受的范围内,确保已经建立危机处理计划来应对各项风险,加强风险信息管理、风险评估,完善风险管理组织职能体系和管理策略。
三、总结
战略计划的作用范文4
公司治理目标是一个演进的过程。公司治理源于解决企业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所产生的问题,亦即内部人控制问题,因而其产生之时的主要目标就是保护所有者的最大福利(即所有者权益)。如今,经过公司各相关利益主体(所有者、经营者、债权人、员工、消费者、社区等)的长期权利博弈,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公司治理框架基本形成,公司治理目标为充分关注和维护企业利益相关者利益,以实现企业长期价值最大化。公司治理目标是确立专司公司治理的企业董事会的具体职责的基础。
根据上述公司治理目标,考虑到我国《公司法》的相关规定以及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我们将董事会具体职责归纳如下:1.审核和制定公司战略、经营计划、风险政策、年度预算,监督业务发展和公司业绩,审核企业重大投资项目支出、企业购并和分拆活动;2.任命、监督高层管理人员,审核高层管理人员薪酬;3.监督和管理董事会成员、管理层及股东在关联交易、资产处置等方面的潜在利益冲突;4.通过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监督会计信息披露过程等措施来保证公司对外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性与完整性;5.监督公司治理结构在实践中的有效性,必要时能够进行改进;6.与外部治理机构和公司利益相关者进行联系与沟通,为公司获取成功所需的关键资源(资金、信誉等);7.设立董事和高层管理人员的培训项目等。
董事会为了保证全面有效地履行上述具体职责,需要建立一个自身的业绩评价系统,将其所肩负的公司治理职责转化为可以具体量化的指标体系,以便观察与评价公司治理效果,矫正公司治理行为。关于公司治理实践中董事会的业绩评价问题,国内外学者正处于探索之中。美国学者Melcher(1996)曾经用9个项目来评价最好和最差的董事会,随着公司治理实践的发展,现在看来这一评价方案也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国内关于这方面的专题研讨有限,至今尚无全面系统的董事会业绩评价方案公布。我们受加拿大管理会计师(CMA)协会利用平衡计分卡(theBalancedScorecard)计量董事会受托责任的启发,利用平衡记分卡原理来设立董事会的业绩评价体系。
由卡普兰(Kaplan)和诺顿(Norton)于1992年创立的业绩评价方法——平衡记分卡,是由围绕组织的战略目标,以及体现或促进实现这些目标的关键因素的指标组成的业绩评价系统,主要由财务、内部经营过程、顾客、组织学习与成长四大方面的指标体系组成。我们根据上述对公司治理目标和董事会具体职责的理解,以平衡记分卡为基本框架,设计如下董事会的业绩评价体系:
按照平衡计分卡原理,董事会为了保证前述公司治理目标的顺利实现,需要从影响这一目标实现的如下四个相互联系的因素入手:即满足各利益相关者财务方面的价值增值要求;利用其公司治理和企业管理的双重权限来创建制度化的、富有效率的内部营运过程;加强与内部管理层、员工以及外部公司治理机构、投资者、债权人、客户和社区等的联系与沟通;提升企业的成长潜力等。显然,这四个方面也可以看作是董事会为实现公司治理目标而必须首先达到的具体目标。接下来,进一步为这些具体目标寻找详细的计量指标,也可以看作是实现这些具体目标的方法路径。我们初步设想计量各具体目标实现程度的主要指标如下:
(一)财务方面:每股收益(EPS),经济增加值(EVA),现金净流量,董事、管理层与员工的报酬增长率,社会贡献(纳税额与社会公益性捐赠)等。
(二)企业内部过程:参与公司发展战略、重大投资决策及经营计划的制定与审批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监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与风险政策的会议次数,对CEO及其高级管理团队的经营业绩与合法性的评估状况,制定CEO及高级管理层的薪酬安排与继任计划状况,董事业绩的自我评论与相互评价状况,定期审核与评估重大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的技术、成本和进度状况,公司治理结构的改进措施等。
(三)与内外部的联系与沟通:为管理层提供的建议数量,与员工直接沟通的次数,了解客户及供应商需求的次数,内部信息覆盖率,外部公司治理机构和投资者、债权人所认可的会计信息质量(包括信息的及时性、可靠性与透明度),通过各种渠道(会议、访谈等)与外部公司治理机构、投资者、债权人和社区进行沟通的及时性与次数,社区责任的履行程度(社区就业人数与环境保护责任履行程度)等。
(四)组织学习与成长:董事会成员的教育程度与管理水平,CEO及其高级管理团队的满意程度和创新能力,管理层的知识结构、教育程度与培训次数,CEO及其高级管理团队发展计划的实现程度等。
董事会在企业战略计划的制定、实施与评价过程中,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但位居企业最高管理层次的董事会,毕竟远离了企业的具体经营管理活动,因而需要从各种渠道获得制定与实施战略计划的相关信息(包括利用这些相关信息和管理会计决策方法所提出的战略计划方案),以保证董事会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董事会制定(或审查与评价)企业战略需要企业财务人员和其他相关人员提供大量的财务与非财务、内部与外部信息。外部信息包括消费者需求现状和发展趋势、公司当前产品和服务的市场状况、竞争对手战略分析、行业信息和发展趋势、对利益关系方(如大股东)反应的分析以及其他相关信息。内部信息则包括战略计划所需的人员、技术、资本、以及投资能力、战略计划各实施方案、产品生命周期内的成本与效益分析、战略方案内在风险的评估等信息。
为了保证董事会战略决策的独立性和有效性,上述信息最好由董事会内部的战略委员会委托财会人员根据其特殊需求提供。我们设想由企业财会部门提供详细的、具体的、经过初步分析和整理的管理会计信息,再由董事会内部具有会计信息分析和投资决策背景的专业人士进行分析提炼,以形成独立于CEO及其高级管理团队的价值判断。
在企业战略实施过程中,董事会还应对战略实施计划进行审查与评估,以确保企业的重要经营活动与战略计划的一致性与协调性。为此,董事会需要企业财会人员提供战略计划(或重要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管理会计信息:包括全面预算与预算执行的结果,以及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风险评估、潜在影响与管理层的应对措施等信息。
董事会的重要职责之一是对CEO及其高级管理团队的经营业绩及合法性进行评估,以确定其薪酬和继任计划,这也是擅长计量受托责任的管理会计发挥重要作用的领域。与前述对董事会这一特定主体的业绩评价体系的忽略相比,对CEO及其高级管理团队的业绩评价在各国均受到重视,并已有较为系统完整的业绩评价体系。我国颁布的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与相应操作细则较为全面地评价了企业CEO及其高级管理团队的经营业绩与管理效率。在这里我们只想补充两点:
一是董事会应将对利益相关者的受托责任与治理目标明确无误地传递给CEO及其高级管理团队,以便企业各层次的管理能够围绕总体治理目标来进行。董事会可以将高级管理层是否贯彻落实公司治理政策增设为一个重要的业绩评价指标,以保证公司治理系统的有效运转。
二是明确董事会对CEO及其高级管理团队的业绩评估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应与企业高级管理层进行公开讨论,并提出改进其业绩的建议,及时发现和纠正企业潜在的问题。而这一过程是否有效的关键还在于董事会能否及时获得关于CEO的管理过程(战略计划落实、经营决策制定、员工培训等)和管理效果(市场份额、新产品销售比例、盈利质量等)的各项管理会计信息。
相对于企业外部的投资者、债权人,董事会是人;而针对企业内部的管理层和员工而言,董事会是委托人。因此,董事会在促进企业内外部委托双方的沟通与交流中发挥着中心作用,并有责任缓解委托双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状况。另外,董事会也有责任与外部公司治理机构进行公司治理信息的沟通。而企业管理会计人员可以利用专业技能提供董事会与各方交流的相关信息,维持公司治理各方的信息交流体系。
就董事会与企业内部的管理者和员工的信息交流而方言,主要依赖于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服务、规划与控制企业内部资源配置的管理会计信息,企业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的预算编制过程、全面预算信息以及预算执行差异、原因分析与改进措施等信息,就是董事会与企业内部最好的交流形式与交流语言。
至于董事会与外部进行交流与沟通的信息,就目前企业对外公布的年度报告、中期报告、季度报告、招股说明书以及董事会决议公告等来看,主要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事后的财务会计信息,反映董事会履行公司治理与战略管理职责的相关信息则十分有限。实际上,长期以来,信息需求各方对这种信息披露现状并不满意,安然事件以后,更有学者称现行财务报告披露了大量的信息垃圾。并且,哈佛大学商务与政府研究主任Iraa.Jackson2002年在北京国家会计学院剖析安然事件时指出,现行财务报告忽略了管理的披露与管理透明度,导致各方缺乏对企业管理政策与措施的了解。事实上,当今外部委托人并不甘心事后“用脚投票”的被动地位,对公司治理和企业管理透明度的关注日益增加。因此,董事会应该逐步对外报送涉及到企业公司治理、重大战略决策、主要经营管理过程(如经营预测、全面预算)等方面的管理会计信息,提高企业公司治理与管理的透明度,加强与外部委托人和外部公司治理机构的沟通。
就发展趋势来看,我们认为董事会为了解除其受托责任,应该向委托人报告其针对公司治理目标的努力行为以及努力结果。因此,前述对董事会治理目标及其具体职责完成情况进行计量的业绩评价信息,应作为董事会与其委托人进行沟通的重要信息内容,建议上市公司在年报中加入前述董事会平衡计分卡框架内的业绩信息。
以上我们阐述了管理会计在董事会业绩目标的制定与实现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主要是提供必不可少的管理会计信息与方法的支持。因此,会计理论与实务界应该意识到,在公司治理和企业管理实践中地位日渐突出的企业董事会,迫切需要一个符合其运行机制与独特需求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来帮助其富有成效地履行职责。而当前的会计理论与实践却忽略了董事会的这一需求,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服务对象主要还是定位于CEO及其管理团队。因此,为了满足董事会的信息需求,充分发挥会计在当今公司治理和企业管理实践中的作用,应从下述三个方面对管理会计的理论与实践加以改进:
(一)明确管理会计服务对象的不同管理层次,并根据各管理层次的相应职责范围来提供其所需的会计信息。因为不同层次管理者关注和影响的企业活动不同,如总经理感兴趣企业总体经营状况,部门经营关注的是部门业绩,基层管理者关心的是个人工作表现,信息需求各异。当前,尤其应该将董事会这一最高管理层次由于其独特地位(具有公司治理和企业管理的双重职责)而需要关注的公司治理信息、受托责任履行状况、企业竞争表现、销售和盈利的总趋势、本期战略计划以及重要投资项目的实施情况等信息纳入财会部门的视野之中,并主动研究和及时满足董事会的管理会计信息需求。
战略计划的作用范文5
1国有企业发展战略规划的意义
1.1品牌建立
通过制定企业的发展战略规划,企业有了明确的前进目标,为企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实现战略目标的同时,企业的品牌逐渐建立起来。企业要想在未来的发展中占据优势,应该对自己有充分的认识,并确立可行的目标,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企业的品牌逐渐建立起来,通过长期、短期计划的实施,企业有条不紊地实现自己的价值,并形成自己的文化,对自己的品牌宣传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我国铁路集团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并结合自己的经验技术进行创新,逐渐实现了铁路修建自主化创新,树立了自己的品牌,与之对应的机车生产,也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在国际社会上占据了主要地位。
1.2资源的管理
现代企业的管理,进行了细致的划分,各种的管理进行了独立运行,用以保证管理的细致执行。在企业管理当中,对资源的管理也是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项目。国有企业的发展战略规划的实施,能够为企业资源管理指出方向。企业的资源含义现在更加的广泛,包含了生产资料资源、销售资源、人力资源等,通过战略规划的实施,企业对资源的战略储备有了明确的认识。特别是现在,人力资源在企业资源中的地位逐渐上升,各企业对人力资源重视程度日渐提高,企业间的竞争、创造力的竞争归终是对人才的竞争。当企业的战略规划出台之后,企业将根据发展规划进行人才的吸收和储备,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资源储备。
1.3产能控制
当下,我国的企业当中,一些企业的产能已经过度饱和,行业内的竞争激烈,并且行业内的企业生产管理水平相差巨大,造成行业管理的困难,并且导致了行业资源的浪费,影响了行业的健康发展。国有企业因为特殊的企业性质,很多企业在各省、各市都有分布,如此大规模的企业生产,导致了企业的产能过剩,浪费资源甚至污染环境。当今我国的钢铁生产、煤炭事业、火力发电,这些企业都是耗能大户,在全国各地都有分布,如此规模的生产其结果就是导致行业的产能过剩,但是产出的成品质量却不尽如人意,低端产品多,竞争力低,特别是钢铁、煤炭行业。企业通过制订企业发展战略规划,能够在全国层面上对企业的发展进行规划和管理,对企业生产进行优化,淘汰过剩的产能。
1.4促进企业的升级改造
当企业进行发展规划的执行后,对企业的发展进行了定位选择,并对发展方向和方式提出了要求。我国的国有企业发展,是行业发展的风向标,国有企业的发展方向,能够为国内行业的发展提供示范效应,带动行业的发展。在规划过程中,企业将会对产能进行控制,并对企业发展提出具体要求,淘汰旧技术设备,升级现有的设备、生产、管理技术,促进行业的升级改造。当行业发展进入瓶颈期之后,企业为了能够生存下去,就要寻找新的发展方向,或者是提升产品的质量和性能。企业战略规划的出台,是企业有意识地进行升级改造工作,能够使企业在面对行业危机时更加的从容,在未来的发展中占据先机,能够更加长久地生存下去。
1.5走出去
自加入WTO组织后,我国的对外贸易逐渐增加,国家的开放程度不断加深,在引进外资进行国内投资建设的同时,为我国企业的“走出去”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现在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推进,我国的经济总量逐年上升,在国际经济中占比不断提升,在国际贸易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特别自次贷危机以来,我国的经济在世界经济中表现出强劲的势头,国际贸易更加频繁。在此环境中,企业制定发展战略规划,加强管控能够促进企业的对外贸易发展,推动我国企业“走出去”的发展战略。通过制订战略发展规划,企业将目标瞄准国际市场,通过不断提升企业的生产能力、服务质量,能够满足国外客户的需求,实现企业的自我价值。我国现在典型的走出的例子就是我国的高铁建设项目,通过战略计划的实施,我国的高铁成功走出国门,成为了我国高新科技在世界上的一张名片,中国中车集团在高速铁路机车生产领域,站在了世界的前沿。
2战略规划存在的缺点
2.1战略意识不足
目前,我国的企业的战略规划意识不足,对战略规划的认识仍旧比较浅显,停留在表面,对规划的内涵和意义认识不彻底。在进行计划编制时,未能够就企业的发展进行详细、深入的研究,只是依照政策的出台指示将计划纲领与企业实际进行联系,进行生硬的套用,这种计划的编制对企业的发展指导效果不佳,没有具体的实施措施,只是进行了大而空的政策阐释。部分的企业虽然编制了详尽的企业发展计划,但是在执行的过程中计划的执行力度不足,计划的实施停留在了表面上,计划未能得到贯彻实施,失去了对企业的指导意义。
2.2计划的制定缺乏科学性
在进行发展战略计划的制订工作时,计划的编制人员由于个人认识的不足,对国家政策和行业规律认知不清晰,导致计划的编制偏离实际,缺乏科学依据,在计划的实施过程中,遇到很多的困难,导致计划的实施受到阻碍。企业发展计划的编制工作,要依托于企业的实际状况,从企业的整体到局部进行细致的规划,但是在实际过程中由于生产与行政的处理不足,使得计划的行政性能大于生产指导性能,并且在权力分配上出现轻重不分的现象。
2.3计划制定的片面性
国有企业的发展规划制定,要求对企业有全面的、通盘的规划,不能局限于部分方面。在我国的国有企业中,企业发展所涉及的部门和行业牵涉多,在计划进行制订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各部门、各涉事行业的影响,对可能带来的影响进行全面评估,在充分考虑的情况下再制订发展计划,避免计划制订后,在执行的过程中出现考虑不足的情况,引起企业或其他行业的发展困难现象发生。计划制订时,对涉事部门和行业都进行考虑,依据各自的特点进行不同的规划,不能所有部门、行业套用一个规划,这样容易引起新的发展矛盾产生。
3国企战略规划的管控措施
3.1完善管控机构
在计划制定和实施过程中,需要专门的机构来进行监督审查,因此在计划制度之初就要进行监管部门的组建,并且该部门进行独立工作,避免受到企业内部因素的干扰。成立专门的审查部门,能够促使计划的管控得到专业化的实施,杜绝了企业领导或政府部门非专业人士进行专业管控的指导工作,保障了管控的专业性。成立专门的管控部门之后,对部门的人员进行明确的工作分配,做到责任到人,专事专办,提高管控的效率。管理层明确之后,使管理系统结构明晰,事情的分管条理清晰。
3.2加强计划的制定
3.2.1提高认识
在制订计划时,提高对发展战略规划的认识水平,认识到计划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构建全面的、完善的管理体系,并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使计划的实施能够得到保障;加强对外的交流,与其他企业进行管理经验的交流与合作,及时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令战略计划的执行更加高效。
3.2.2提高科学性
在进行战略计划的制订工作时,要牢记科学性的基本观念,使计划的制订能够科学、有效。首先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依据企业的自身特点进行计划的制订,保证计划的契合性,为企业进行量身打造;其次计划的发展目标、实施过程要能够符合行业的发展规律,并能够与国家的政策方向相统一;最后在计划制订和实施过程中,要坚持开放性,开放性的坚持能够保障计划与外部的时时接触,及时吸收最新的经验和知识,并且能够让各级监察、管理部门进行监督沟通。
3.2.3严把审核关
为了保证战略计划的良好实施,需要成立质询制度。每年的年终报告中,计划执行负责人将一年的计划执行情况形成书面报告,并对企业负责人、政府机构进行报告解读,就实际执行情况进行如实汇报,企业负责人、政府主管根据发现的不合理之处进行质问。计划负责人根据问题提出改进意见,由质询人进行审核,用以保证计划的实施,维护企业的运作。此外,形成计划执行的反馈制度,在企业生产实践过程中,把计划的执行情况向上汇报,使企业主管及时了解计划的执行情况。
3.2.4加强人才的培养
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的发展管理越来越专业化,因此对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要求越来越高,所以企业要加强对管理人才的培养,注重对战略人才的培养,组建自己的战略团队,保证战略发展的长期性。
战略计划的作用范文6
关键词:房地产 全面预算管理
随着国家宏观调控的不断推进,房地产上市公司的获利空间越来越小,内部运营管理问题也制约着该行业的发展。全面预算管理作为一种企业内部管理手段,能够有效解决房地产上市公司目前面临的管理问题。近年来,国内越来越多的房地产上市公司开始通过资本市场走向国际化,房地产行业的全面预算管理问题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一、全面预算管理在房地产上市公司运营管理中的作用
(一)对日常运营活动起指导作用
从运营管理的资源需求角度来看,面对房地产上市公司人、财、物等资源短缺的情况,推行有效的全面预算管理可以使有限的资源能够充分地发挥效用,增强房地产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和竞争力,以达到资源合理配置的目的。针对房地产上市公司整体经营目标过于宏观、抽象等问题,通过战略运营目标和方向的设定,全面预算管理可以将总体目标具体化,下达到各责任部门,使得每一个责任部门明确自己的工作目标,实现从总体方向和具体目标的双重把握,解决了总体目标不能有效指导各部门执行活动开展的问题。
(二)有助于实施有效的控制
在房地产上市公司中,成本项目繁多,各项费用开支巨大,这就要求公司有一个合理的全面预算体系。通过行之有效的全面预算管理,可以起到事前控制、事中调节、事后反馈的作用。依据总体的运营目标,预算、分配各项成本指标的具体额度,将成本控制在一个可接受的范围之内。综合考虑成本、费用的资金占用情况安排资金预算,实现资金链的循环供应。在房地产项目开发过程中,有效的预算管理可以及时修正各项费用的预算金额,改善资金状况,提高资金的周转效率。在项目完工结算后,将各部门的全面预算与实际情况对比分析,剔除不合理的支出项目或者压缩个别支出项目的额度,从而改进和修正预算,达到更有效控制的目的。
(三)为绩效管理提供依据
有效的全面预算管理可以使公司各责任部门的责、权、利得到合理的分配,明确每一个员工的责任和权利,根据编制的预算执行标准,如:责任成本、责任利润等,来考核员工的工作情况,对于在成本控制方面或者利润创造方面做出贡献的员工进行奖励,对于造成资源浪费或者没有创造出利润的员工要承担相应的后果,如无年终奖金、无项目提成等。
二、房地产上市公司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低水平战略管理制约整体战略目标实现
战略管理是指根据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设定企业的战略目标,为保证目标的正确落实和实现进行规划,并依靠企业内部条件将这种规划和决策付诸实施,以及在实施过程中进行控制的一个动态管理过程。目前,许多房地产上市公司缺乏长远的战略管理眼光,战略计划缺乏对公司外部环境的分析,在外部环境不断发生变化时,战略管理计划却仍局限于传统的管理模式,即使用年度全面预算管理来指导项目的预算,而未根据外部的变化来调整公司战略计划,更未从公司整体角度考虑与公司战略目标实现的关系。对于公司内部环境的变化,战略管理计划未与公司实际的运作相联系,也未利用反馈信息来调整和支持战略计划。由于战略目标随着战略管理的实施加以层层量化,战略目标的实现和全面预算的执行很难在同一过程中同时完成。房地产上市公司未能及时发现全面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缺乏对全面预算的有效监管,降低了战略管理的应变能力,很难保证实现公司整体的战略目标。
(二)缺乏有效的资金链管理
房地产行业是一个资金密集型的产业,投资规模大、周期长,需要大规模的资金来维持整个项目的运营,因此,房地产上市公司资金链的管理是各项管理的重中之重。自经历金融危机后,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虽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资金压力,但却尚未建立多元化的资金来源渠道,主要依赖银行提供的信贷支持。房地产上市公司在逐年递增的贷款压力下,不得不支付大量的融资费用,否则将面临资金链断裂的危险。
在资金使用过程中,房地产上市公司盲目扩张的囤地行为占用了巨额资金,资金的来源渠道未经规划就盲目融资,甚至从民间借入高额贷款,这些问题导致资金筹措成本的不断提高。缺乏科学的成本控制体系,完工总成本超出成本控制计划,无疑又增加了资金的占用量。此外,房地产上市公司普遍面临经营性现金流持续恶化和财务费用上升等问题,在销售量萎缩的形势下库存高企,使得公司无法及时地回收大量资金,难以形成闭环的资金链管理。
(三)绩效考核在全面预算管理中的作用甚微
多数房地产上市公司的全面预算管理考评采用传统的业绩考评体系,即以财务指标为主而忽视对非财务指标的评价,且全面预算考评流于形式,缺乏有效监管,考核部门职责不明确,考核内容不具体,考核工作未形成制度化,考核标准缺乏规范化等,无法全面、准确地评价公司与管理人员的经营业绩。同时,财务部门之外的其他部门缺乏全员参与意识,致使绩效考核无法保证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实施。
三、提高房地产上市公司全面预算管理的对策
(一)提升整体战略管理能力
公司中各部门之间密不可分,如果其中一个环节发生断裂,都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应构建一个动态的战略协同机制,将公司各部门之间有机的结合起来,也使各部门在制定自身战略机制时顾及公司整体战略。在战略计划得以有效执行过程中,全面预算管理可使控制效果得到保证。同时,在制定战略管理计划和目标时,应充分考虑房地产上市公司的内外部环境影响,完善内部控制机制,加强成本费用控制,优化整合资源,最终保障战略目标得以实现,全面提升公司的战略管理能力和市场价值。另外,围绕整体战略计划进行全面预算管理,可达到规范房地产上市公司各项基础管理工作的目的。
(二)加强房地产上市公司的资金链管理
按照国家发展规划,“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建设3 600万套保障性住房。在如此庞大的建设量和时间紧迫的态势下,如何解决建设资金是重要难题之一。首先,建立良好的资金筹措机制,采用多元化融资方式。在国家相关政策允许的前提下,积极引进外资,拓宽合规的融资渠道,达到分散金融风险的目的。可按照法律规定,以投资者入股的方式向社会公开或定向招募资金,形成多元化的融资渠道而非单一的依靠银行的信贷资金。其次,搭建信息平台,促进信息有效流通。应搭建网络平台,加大信息化投入,将日常的基础管理工作与网络相结合,建立公司内部各部、各项管理工作相关的信息数据库,对项目成本进行科学的控制,降低额外的资金占用量,及时有效地对资金进行管理。再次,应制定详细的发展规划和全面合理的销售计划及资金回收计划。同时,国家应继续健全和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充分发挥其作用,使公积金本身不断增值,然后再反过来调节资本市场资金的不足。
(三)加大全面预算的监管与考核力度
首先,确立考核指标。销售部门主要应考核当期销售收入指标的完成情况及货款的回收比例;工程部门主要负责考核成本是否在预算内及建设进度是否按计划进行;管理部门则负责考核各项支出是否在目标计划的控制范围之内等。在实际考核过程中,不仅要考虑静态财务指标,还应考虑非财务业绩指标,例如顾客满意度、工程安全标准、创新能力、发展潜力等。将全面预算指标的完成度与职员的业绩考核挂钩,并与职员的工资薪酬建立联系,以保证全面预算管理的实现。其次,建立部门行政主要负责人制。应将全面预算管理作为加强内部基础管理工作的核心,成立专门负责全面预算管理的部门,并任命各部门的行政主要负责人为预算管理的首要责任人,切实加强领导,明确责任。最后,以公司全员参与为保障。全面预算管理的战略预算目标能够分解到每一部门,每一员工均将参与到预算目标的编制、执行、监督、调整环节。只有全体员工重视并积极投入到预算编制工作中,公司制定的全面预算计划才易于被接受,才能确保顺利实现全面预算管理的战略目标。
四、结论
全面预算管理这一科学管理工程是与房地产公司发展相配合的保障体系。房地产上市公司应结合自身特点,以战略为导向,建立提高本公司发展潜力的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并付诸实施,真正实现战略目标质的飞跃,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因此,在科学、完善的全面预算管理制度下,房地产上市公司能够为资本市场提供更高质量的信息数据,引导资本的趋利性流动,实现资本最优的配置效率,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陈鹰,张蕊.面向绩效管理的企业业绩评价发展研究综述[J].经济问题研究,2013,(2).
2.李富芝,吴君民.房地产企业资金链断裂风险原因探析与实证检验[J].商业会计,2012,(19).
3.刘正超.建立以战略为导向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J].商业文化,2012,(9).
4.毛宇.全面预算管理在房地产企业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外资,20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