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数字文化改革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数字文化改革范文1
一、充分认识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农村电影工作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做好农村电影工作,解决当前农民看电影难的问题,对于宣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发展农村先进文化,实现和保障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普及科学技术知识,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按照结构合理、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原则,认真组织实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促进我市农村文化建设,丰富广大农民的文化生活,推动我市文化大市建设的进程。
二、总体要求与目标任务
(一)总体要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农村电影改革,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按照“企业经营、市场运作、政府买服务”的发展思路,探索建立多种所有制、多种发行放映主体和多种发行放映方式相结合的新模式,从根本上解决广大农民群众看电影难的问题。
(二)目标任务。推进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普及数字电影放映技术,提高放映质量,加强和完善放映基础设备建设,培育农村电影放映新主体,建立公益放映补贴新机制,推动露天放映与室内放映相结合、胶片放映与数字放映相结合并逐步向数字放映过渡,不断扩大农村电影覆盖面,到20*年实现全市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
三、政策措施
(一)推广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建设数字电影地面卫星接收站,建设全市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数字电影信息管理系统。建立以数字放映为龙头、院线为纽带、政府扶持和市场服务相协调的农村电影发行放映新体制,推广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新模式。要统筹规划、科学布点、扩大覆盖、形成网络,逐步建立覆盖全市农村的数字化放映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农村电影放映水平,让广大农民群众享受到优质、快捷、方便的电影数字化放映服务。
(二)推进农村电影体制机制改革。要面向市场、面向农村,实行股份制、院线制,放宽市场准入限制,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农村电影经营新格局。引进市场竞争机制,培育发展国有、民营、个体等各类农村电影发行放映新主体、农村电影院线公司和多种形式的放映队伍,大力推动国有农村电影发行放映单位的股份制、院线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保障我市农村电影放映工程顺利实施,每半年和年终分两次由市文化局、财政局等组成检查组对各县区农村电影放映工作进行检查,主要是资金、场次、质量情况。为做好平时监管,依据省文化厅要求,委托*新农村数字电影院线有限公司菏泽办事处,担负我市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的具体实施工作。
(三)建立政府和社会多渠道投入的农村电影放映机制。按照国家广电总局、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召开的全国农村电影工作会议精神,省市县三级财政部门负责安排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场次补贴,补贴费包括影片购买费(含数字电影版权费)、放映交通运输费、放映人员劳务费和数字放映设备折旧费。按照每场200元的标准,省财政对我市给予80%补助,其余部分由县区财政解决,列入同级财政预算。2008年达到80%的覆盖面,以后逐年增加,到20*年实现农村行政村一村一月一场电影目标。各级发展改革、财政、文化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场次补贴资金、设备购置资金的协调、管理和监督。要以政府为主导,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鼓励全社会积极参与,支持各类社会资本参与农村电影放映工程。
四、加强组织领导
数字文化改革范文2
随着信息技术和新媒体形态的快速变革,传统媒体受到了现实而明显的威胁。全球最负盛名的投资银行摩根斯坦利的全球移动互联网研究报告认为,当前我们正处在50 年以来的第5 个周期——移动互联网周期。此前的大型机时代、小型机时代、个人电脑时代和桌面互联网时代的技术和财富赢家将面临巨大的挑战。新的赢家不断涌现,甚至蓬勃发展,另一些早期的赢家则可能每况愈下,报纸则是早期赢家的代表之一。
虽然徐州报业传媒集团的发展势头良好,但面对新媒体的挑战不敢掉以轻心。集团坚持推动数字化转型,抓紧建设徐州全媒体数字出版平台,促进徐州报业从传统报业到数字报业的全面转型。徐州全媒体数字出版平台是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新闻出版改革发展项目库徐州市唯一入库项目,项目预计总投资3000万元。“全媒体数字出版平台”作为集团“数字报业”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数字化处理技术和流程再造,有效地提高报业信息资源整合,从源头、渠道、终端上推动报业的健康发展。平台主体内容包括:两网(内网、外网)、三库(媒体内容库、业务运营库、管理库)、五平台(内容生产平台、业务处理平台、客户服务平台、决策管理平台和网络支撑平台)。
资源转型,布局受众接触点
徐州报业传媒集团坚持推动数字化转型,抓紧建设徐州全媒体数字出版平台,促进徐州报业从传统报业到数字报业的全面转型。徐州全媒体数字出版平台是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新闻出版改革发展项目库徐州市唯一入库项目,项目预计总投资3000万元。“全媒体数字出版平台”作为集团“数字报业”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数字化处理技术和流程再造,有效地提高报业信息资源整合,从源头、渠道、终端上推动报业的健康发展。平台主体内容包括:两网(内网、外网)、三库(媒体内容库、业务运营库、管理库)、五平台(内容生产平台、业务处理平台、客户服务平台、决策管理平台和网络支撑平台)。
徐州报业传媒集团着力打造徐州党报数字化平台,首期投资预计为1500万元,总投资约为5000万元,2012年初率先在淮海经济区推出。系统终端机将布置在党政机关、居民社区、商场、超市、宾馆、车站、广场、银行等人群集中的地方,最大限度地覆盖徐州市所有高、中、低层的人群以及外来人口,项目开展初期拟建设终端约300—500个,覆盖受众的户外接触点。到“十二五”期末,力争实现党报数字化阅读平台覆盖到徐州市全部乡镇,与《徐州日报》《彭城晚报》《都市晨报》、中国徐州网、《领跑生活》等媒体一道,形成新的传播和传媒产业集群。同时,公司继通过拍卖取得了徐州南区公交站亭广告经营权之后,2011年5月底又通过转让的方式,获得了徐州北区公交站亭广告经营权。总投资达到3200多万元,两次强力抢滩徐州户外广告市场,不仅掌握了徐州70%以上的公交站亭广告经营权,也解除了徐州报业传媒集团严重缺失户外广告资源的担忧,更好地覆盖了受众户外接触点,为企业整合营销提供了良好的平台,逐步形成公交站台、LED大屏、居民小区等多位一体的公共信息终端和立体广告平台。
坚持促进管理体制转型,夯实核心竞争力
徐州文化悠久,有“九朝帝王徐州籍”之说。彭祖文化、两汉文化、运河文化的积淀极为深厚。从2006年到2008年三年时间里,徐州全面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挖掘、整理出15大类、2700多个项目。目前,全市共有56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2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像徐州梆子、江苏柳琴戏、徐州琴书、徐州剪纸、徐州香包、丰县糖人贡、邳州纸塑狮子头、邳州跑竹马等8个项目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入选数量之多居省辖市前列。
但是,徐州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如果要转化成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的宝贵财富,还需要按照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改革思路,加快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形成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体现文化企业特点的资产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创新投融资体制,支持国有文化企业面向资本市场融资,支持其吸引社会资本进行股份制改造。
数字文化改革范文3
一、文化体制改革、城乡二元结构和公共文化服务
改革开放30年来,作为计划经济体制两个重要支柱之一的城乡二元体制始终没有改变。正因为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一直采取了以推进城市工业为主的政策,农民收入至今没有实现大幅增长,城乡收入差距仍然很大。虽然农民人均纯收入已经由1978年的133.6元增加到2007年的4140.4元,但2007年全国农民人均收入仅相当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86元的30%,绝对差距达9646元。2007年我国的财政收入为5.13万亿元。同时,2007年全国文化事业费为198.96亿元,2007年农村文化投入共计56.13亿元[1]。与国家的财政收入相比,与全国的文化事业经费相比,农村文化建设的经费少得可怜。这组数据仅仅是相关数据中的一种,它所彰显的,是农村文化建设长期以来的落后状况。
可喜的是,自十六大报告第一次在党的正式文件中提出文化的两分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以来,我国文化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的思路豁然开朗。“两分法”的提出,在最高层面肯定了公益性文化的公共产品属性和经营性文化产品的商品属性,“明确了现代公共财政理论在文化领域的适用性,明确了公益产品和私益产品的不同提供主体和各自的职责边界”,[2]为文化体制改革的分类推进指明了方向。包括电影在内的农村文化,由此具有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享受公共财政支持的、名正言顺的公共文化服务定位。十七大报告更是明确提出,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创新体制机制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农民权益。在这种全局性的规划中,保证农民看电影的权利就成为保障农民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组成部分。
电影作为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社会具有广泛的影响力,既是农民喜爱的娱乐项目,又是我国重要的宣传渠道和文化阵地。正因为如此,农村电影工作得到了国家前所未有的重视,政府工作报告、国家十一五规划等重要文件都明确把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纳入到政府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范围,纳入到新农村建设的总体布局中。由此,农村电影的发展获得了各级政府的财政支持。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始于1998年。当年,为解决农民看电影难的问题,国家广电总局和文化部开始实施“2131”农村电影放映工程(“21”指21世纪初,“31”指“三个一”:每一个行政村每一个月放一场电影)。2000年,国家发改委参与并开始大力支持2131工程。2007年,国务院已经将一村一月一场的公益放映目标,纳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总体布局。在当前我国以城带乡,城乡统筹发展的新形势下,农村电影已经成为打通城乡鸿沟的一个特殊通道,透过这条通道,城市的政治信息得以传达,经济、文化和社会资源得以和农村共享。
二、农村电影发展的模式
当前,中国电影市场的整体格局中,依据受众群体和经营模式的差异,电影放映市场可以分为三类:第一、作为一级市场的大中城市院线市场,已经建立了现代电影发行放映的盈利组织模式,院线制改革以来各大院线蓬勃发展,方兴未艾。第二、作为二级市场的中小城市和发达的县城等市场区域,现有的尚未加入院线的1600多家老旧影院还在正常运营,新兴的2K和1.3K数字影院正在逐步扩张。第三、作为三级市场的农村市场,在“2131”工程实施以来逐步找到了合理的定位和可行的经营模式:农村电影定位为公共文化服务,通过政府买服务模式推动电影放映业复苏和发展。
在农村市场,通过前几年的局部试点,业界已经探索出了通过政府买服务为农村提供电影公共文化服务的成功经验和可行模式。在最早开始试点的台州,农村电影数字院线通过成功改制增强了经营能力,2006年共放映电影19万场,观众超过5000万人次,每场观众最多时达3000人,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市场化运作电影公共文化服务的新路子。这种模式的基本思路是:“企业经营,市场运作,政府买服务”。通过政府公共服务的主导作用和培育市场的引导作用,以发展文化事业的方式培育推进农村电影产业的发展。这种模式的核心是广电总局数字电影节目管理中心建设的流动数字电影放映平台。这个平台是一个技术支持单位,就像是一个非盈利超市,政府和片方把影片“上架”到平台的货架上(网络),全国各地的农村院线公司通过网络在这个超市购买所选定的影片的放映场次,通过电子系统实现买卖交易,通过设在各地的地面卫星接受中心站接受平台通过卫星传送的数字电影。院线接收到影片之后,分发给下属放映队流动放映,放映场次则要按需订购,由总局数字中心的技术手段(数字卡)加以控制管理。在片源方面采取了公益和商业两种方式:其一、通过国家资金采购农村数字电影公益版权予以解决。广电总局每年出资至少500万元,采购不低于60部故事片,30部科教片的农村数字版权,通过数字中心在网上向全国的农村数字院线公司供片。片目由电影局选定,但放映队不得到城市和县级专业影院放映。农村院线购买放映场次每一场收一点成本和技术服务费:西部1元,中部2元,东部3元。其二、为满足院线公司对非公益影片的商业放映需求,节目管理中心也为广大制片方设置了交易平台,片方可以将电影数字版放在平台上,通过院线订购收取版权费用。此类交易属于产业化运作,院线购买此类影片的放映场次需要付出每放映一场30-50元的费用。在农村院线的资金方面,实行“政府买服务”的模式,主要由政府保障。财政部和总局制定的放映场次补贴是:西部、中部地区的最低标准为放映每场100元。实际上多数地方的补贴标准要超过100元,具体视各地放映成本和财力而定。目前咸阳是186元,延安是200元,江西是180-220元,广东佛山是400元。这些补贴绝大部分由基层放映队享受。
到2008年10月10日为止,我国的农村数字电影服务模式整体[3]的情况是:流动数字电影放映平台所拥有的公益影片总数为402部,商业影片总数为715部。全国各地正在运营的农村数字电影院线总数为135条,135条院线所拥有的数字电影播放服务器总数为14837套。全国已经建成的地面卫星接收中心站总数为41个。在数字影片总的订购场次方面,公益影片总累计场次为264.3万场,在总累计场次中占据了92%的比例;商业影片总累计场次为22.5万场,在总累计场次中占据了8%的比例。
当前正在推广的农村电影服务模式是一种以国家投入的公共服务为推动,以事业带动产业发展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原有的国营电影放映公司经过文化体制改革,和其它市场主体一起参与市场化的服务竞争。这样,已经衰落的农村电影放映业获得了转机,且超越了原来仅属于文化事业的定位。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06年底,全国共有农村电影放映队3.75万支,全年放映电影422万场,观众超过14亿人次,、内蒙古、宁夏的部分地区已率先实现一村一月放一场电影的目标。2007年全国农村电影放映场次达到460多万场,覆盖达15亿人次之多,其中数字电影放映了70万场(公益放映63.5万场,商业放映6.5万场)。另外,2008年中央财政已投入设备资金2亿,计划采购6700多套数字设备资助中西部地区。中央财政还将投入场次补贴3.3亿,地方各级政府配套4.4亿。预计到2008年年底,我国农村数字电影播放服务器(0.8K数字银幕)总数将超过2万块。到2010年,全国农村可基本实现电影数字化,将会有3万多支数字放映队,覆盖64万个行政村放映点,每年放映771万场公益数字电影[4]。
在这些数据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根据当前运营数据为基础做一个产业分析:2008年9月份,我国流动数字电影市场的订购总场次为369063场[5],共有14837套数字放映设备。这样,平均每套放映设备在9月份订购放映24.9场。如除去恶劣天气等因素的影响,按照每年有效放映时间为11个月计算,一套设备一年可以放映274场。则14837套设备一年的放映场次为406万场。国家规定公益放映开演前可放映15分钟广告,按照每场放映广告产值100元计算,每场放映获得补贴按照150元标准计算,放映406万场的产值可达10亿元。另外,在公益放映的产值之外,商业放映每场次会有30-50元的版权收入,将来会是重要的产业收入来源。以目前商业放映场次最多的《集结号》为例,该片已经获得了14698场的订购,按照每场40元的版权收入计算,《集结号》在农村数字放映市场的版权收入已高达60万元,而这还仅仅是该片开始订购以来不到四个月的收入。2006年9月开始订购的《龙虎门》,两年后仍然可以产生每周100场次的订购量。可以肯定的是,长尾经济效应在这种数字电影的电子交易中将显示出巨大的威力。只要影片够好,有农民喜欢看,放在数字平台上,就可以源源不断地为片方带来版权收入。到目前为止,数字中心所有商业放映场次累计已达22.5万场,按照30元/场计算,这些影片的版权收入已近700万元。很明显,这只是数字电影长尾经济的开始,精彩还在后面。到2010年,在3万多支数字放映队覆盖64万个行政村放映点的情况下,每年公益放映场次将达到771万场。届时全国农村电影公益放映的产值可接近20亿元。在此之外,由于非公益影片片源的优化和增多,商业放映场次必将呈现巨大增长,其具有长尾经济效应的版权收入将非常可观。两者相加,农村数字电影放映产业的产值超过20亿元应当不难。
以上是基本的估计,实际上,农村电影的潜力很大,在发达地区,国家“2131”的目标已经完成,正向更高目标迈进。在上海,政府正在为其全部的218个社区和1867个村建设文化中心和综合文化活动室,电影作为文化服务的一种被列入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中。根据规划,上海计划中的2200家(社区加农村)左右的文化活动室的数字放映厅从2007年到2009年三年全部建成。建成后,上海将完成包括商业中心、社区、农村在内的三级电影网络布局。这2200家数字电影放映点预计每年可以获得5000万票房、3000万广告收入。到2008年2月,上海已经有9个村安装了数字电影设备,建立了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室,已放映数字电影20场次。宁波市作为全国16个“农村电影改革发展暨数字化放映”试点城市之一,目前数字电影在农村覆盖率达到100%,实现了政府、放映队和农民三方满意的目标。据农业部统计,2007年我国农村人均纯收入1万元以上的村已达11054个,中国年产值超过1亿元的村庄已有8000多个。在这些发展较好的农村,以及上海、宁波这样的发达城市所辖的农村中,数字电影放映显然可以提前超越公益放映的目标,进行更多的商业放映和产业化运作。在国家公共财政投入的引导下,现在已经有不少资金把目光投向了农村电影放映规模化的广告经营。随着农村数字院线的拓展,一个由3万多块银幕组成的全国性新流动媒体将产生,这一新媒体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价值将堪比现在的电影频道。农村电影数字所蕴藏的经济价值将成为中国电影产业开发的新增长点。同时,在银幕足够多的条件下,制片方也必将逐渐认可通过网络出售场次版区的交易形式,依靠长尾经济从农村市场获得更多的净收入。
当然,当前农村电影仍然存在不少问题:经费投入依然不足,尤其是一些地方对电影放映支持不够,原有放映单位的体制不顺、机制不活,为农民提供的电影公共文化服务总量偏少、质量不高。总的来讲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地区发展差异很大。要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需要各级政府加大电影公共文化服务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另一方面也需要发动社会力量多方参与,通过事业和产业两种方式综合加以解决。
三、农村电影发展应重视农民的观影需求
在农村电影的发展中,提供公共服务和实施产业开发固然重要,但在将来资金和体制机制保障到位的情况下,农村电影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将是:怎样才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并科学地满足农民的观影文化需求。这就需要对农民观影的偏好进行研究。
根据总局电影数字中心的数据,到2008年10月初全国农村数字院线的影片订购情况是:商业放映影片场次订购累计总排名前十名依次是《集结号》、《夜袭》、《举起手来》、《宝贝计划》、《导火线》、《龙虎门》、《命运呼叫转移》、《巧奔妙逃》、《长江7号》、《双子神偷》。前三名的订购场次如下:《集结号》14698场,《夜袭》5057场,《举起手来》4667场。公益放映影片场次订购累计总排名前十名依次是:《举起手来》、《铁血》、《霍元甲》、《太行山上》、《新警察故事》、《龙虎门》、《飞鹰》、《平原枪声》、《冲出亚马逊》、《八月一日》。前三名的订购场次如下:《举起手来》84600场,《铁血》73239场,《霍元甲》69371场。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不同于城市观众,农村观众观影偏好比较集中,最喜欢的电影类型集中于战争片、动作片、喜剧片等少数片种上。在电影文化内容方面,充满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精神的影片,特别是革命战争题材影片是最受欢迎的。比如,2005年出品的题材影片《铁血》,没有进行《集结号》那样的地毯式营销,在城市院线几乎没什么影响,但在农村数字电影流动放映市场上就十分成功。最突出的是由冯小宁导演、郭达和潘长江主演的喜剧影片《举起手来》。该片并不为城市观众看好,且遭到批评家的劣评,但是自开始订购以来一直倍受农村电影观众的欢迎,在公益和商业放映影片场次订购累计总排名中都进入了前三名。《举起手来》的持续热映已经成为农村电影放映的标志性案例。分析原因,主要在于该片合理借鉴了《地道战》、《地雷战》等广受农民喜爱的传统电影的精华,很好地融合了爱国主义、反日民族主义、喜剧噱头、好故事、热闹场面、电视明星、动作、乐观的结局等多种农民喜欢的元素。《举起手来》的成功无疑值得所有关注农村电影的人士深思。
另外,统计显示还有三种影片也是农民喜欢的类型:科教片、戏曲片和其它农村题材影片。比较受欢迎的此类影片有《煤矿瓦斯爆炸事故的防治》、《煤矿透水事故的防治》、《农村触电急救》、《农村防火常识》、《农村饮水卫生》、《男妇女主任》、《暖春》、《山乡书记》、豫剧电影《七品知县卖红薯》、豫剧电影《村官李天成》、黄梅戏影片《生死擂》、黄梅戏影片《徽商情缘》、越剧戏曲片《桐花泪》、越剧新片《红楼梦》、豫剧《我爱我爹》等。戏曲电影受农村观众的欢迎,其传统由来已久。农村素有看戏的传统,电影也有着深厚的影戏传统,这一类型影片将来在农村市场还会有强大的生命力。科教片能够为农民送去急需的科学知识,对农民创业致富和提高生活品质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所以在在广大农村很有市场。农民甚至把科教片誉为脱贫致富的“金钥匙”。在农村有这样的说法:“送钱、送物、不如送科教片到户”。最后,直接反映农村生活的、“三贴近”的好影片也是农民喜欢的类型。《男妇女主任》、《暖春》等影片就属于此类。此类影片取材于农民身边的生活,往往亲切朴实、真实感人,通过美好善良的人情人性征服观众。
农村电影放映目前对农民来讲是免费的午餐。但是我们不应忘记,中国今天非农产业的辉煌是靠农民几十年的锄头刨出来的,是靠相关的产业政策扶持出来的。免费的电影也不能不负责任,必须尊重农民对电影文化服务的要求。而且,农村电影要想在公共服务模式的基础上进行产业开发,也必须尊重农民的观影偏好,只有能够吸引农民的影片才能吸引更好的广告,才更有产业开发的潜力。不论从政治文化层面,还是从经济产业层面来看,尊重并研究农民的观影需求都是应当重视的问题。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农民会越来越渴望看到更多好电影,渴望享受到优质服务。目前,我们的农村电影服务和产业开发还处于低层次水平,距离农民的实际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发展农村电影,还需要政府和业界人士更多的实际行动。
注释
[1]数据源于国家统计局。
[2]成思行《改革开放30年我国文化发展和体制变迁之路》,《中国发展观察》2008年10月07日。
[3]数据来源于总局电影数字节目管理中心。
[4]数据主要源于广电总局赵实的讲话,广电总局公开资料。
数字文化改革范文4
近日,《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称《纲要》)正式,对“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互联网、三网融合与新媒体等迎政策利好:
提出文化产业逐步成长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目标。在两化融合的背景下,科技与文化的相互促进作用越发明显。互联网、新兴媒体、三网融合、数字出版等已经成为文化产业的主流,并在推动传统文化产业革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明确2015年将文化产业发展成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纲要》提出了“十二五”期间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10项主要目标,包括文化体制改革重点任务要基本完成,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基本建立,加快发展文化创意、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明确要完成的具体要求等。
明确提出了五个方面的政策措施,包括政府投入保障政策、文化经济政策、文化贸易促进政策、版权保护政策、法制保障政策等,在政策扶持上,“十二五”期间,国家将综合运用行政、财政、金融、税收、土地等多种手段和政策措施,以重点工程为抓手,着力推进文化事业的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的大发展。
尤其是,明确将拓宽投资渠道,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朱之鑫称,除了重点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国有或国有控股大型文化企业之外,在国家许可范围内,我国将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文化产业,逐步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邬书林还表示,将推动一批有潜力、有创新点的重要国有、民营企业上市。
将加大已有支持对外文化贸易各项优惠政策的落实力度,进一步完善有关财税政策,支持文化企业走出去。支持拓展国际市场,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外向型文化企业和中介机构,形成一批有实力的文化跨国企业和著名品牌。
要加强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建设,鼓励支持国有资本进入新兴媒体,做强重点新闻网站;推动下一代互联网建设,积极发展与三网融合相关的新技术新业务。
数字文化改革范文5
关键词:数字绘画;教育;动漫专业;美术基础;专业技巧
1 五年高职动漫专业学生的基本情况分析
动漫产业是21世纪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是资金密集型、科技密集型、知识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的重要产业,具有消费群体广、市场需求大、产品生命周期长、高成本、高投入、高附加值、高国际化等特点。可见,动漫产业存在的利润空间较大,利于国家的经济水平及大众文化水平的提高。
近几年来,我国动漫产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前期在欧美、日本等国家动漫产业模式的影响下,我国的动漫制作技术初具雏形,数字绘画技术的推广利于我国动漫技术的发展。据新华网的统计数据得知,到目前为止,在我国已有400多所高校开设动漫专业,1200所院校开设动漫及相关专业,学生人数超过10万人,还有更多的大专院校已经或正准备开设动漫专业。虽然我国动漫教育蓬勃发展为动漫行业输送了很多技术人才,但高校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脱节的问题仍很严重。
我国大部分高等院校的美术教育专业师资雄厚,办学历史悠久,但对于动漫专业教学还处于探索阶段,大部分的院校还是只注重学生传统绘画技巧的掌握。随着数字绘画的技术的引进,正好解决了学生对于传统技巧掌握难的问题,把教学的重点转向动画的基本原理和创意性的掌握。
五年高职动漫专业的教学,一般要求学生有过硬的素描技术,但对于初中毕业的学生来讲,在美术方面都是处于零基础,因此提高技能,掌握有效的技巧至关重要。入学时,高职院校对于学生进行系统的训练,能够强化学生的绘画功底,对于后期的数字绘画教学有铺垫的作用。
2 传统教学模式与现代教学模式的对比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的绘画技巧能够得到扎实的提高,但是在学生L画技巧的创新方面存在局限性,对于学生后期自主完成绘画课程,受到老师的影响较大,绘画不能突出自我的局限。而数字绘画教学,注重与学生创意的培养,高科技教学模式,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2.1 传统教学情况下学习内容、环境、学习效率、排课比、最总效果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波及,我国的动漫产业得到了发展。在传统教学情况下,动漫专业美术的学生需要完成过多的手绘作业,学生过多地接受老师对于绘画技巧的讲解,缺乏自主创新意识,不能够突破常规,不利于动漫的制作。动漫专业美术的基础学习应该注重学生绘画技巧上的突破,让画出来的人物、景物等具有神采,而不是一味地模仿老师的绘画精髓。
在传统教学情况下,动漫专业美术基础学习的课时安排量相较于其他的课程的学习较大,但是总体绘画效果却收效甚微。学生只能够模仿式的学习,而没有自己学习创新性,动漫产业的企业需要有创意性的人才,传统教学不能满足这一点,将会被数字绘画产业所取代。
2.2 数字绘画的教学内容、环境、学习效率、排课比、最终效果
数字绘画注重的是时间的能力加强,实践是五年高职动漫专业基础学习掌握扎实性的标准。在教学安排过程中,实践课程在数字绘画的教学内容中应该占总课时的40%以上。数字绘画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数字绘画能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来说有显著的作用,排课的比例相对较少,留给学生的发挥空间相对较大。学期末考核时,能明显的区分出学生的学习效率。
3 优劣势分析
数字绘画教学对于现在国内的教学模式来说,还存在着不足,主要表现在绘画教学的师资力量上。技术的革新对于教师来说是新的挑战,教学效率的把握存在着不确定性,相关的教学器材,在有关的学校的配置并不完善,这个对于教学任务的开展又是一个限制性因数。
五年高职动漫专业美术基础学习对于后续的学习有较大的学习延展性,需要及时地对后面进行调整以适应后期的教学任务。经过数字绘画系统的教学培训,对于动漫专业技巧的把握有积极的作用。
数字绘画培养的五年高职动漫专业美术学生能有扎实的基础功底。而扎实的美术基础以及数字绘画的能力,更适应当今无纸动画的时展,对于岗位的适应能力更强,从而对后期的就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4 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够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大众文化需求,数字绘画技巧的投入,能够提高学习的效率。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够满足社会文化的需要,动漫专业美术人才的培养存在着缺陷。
数字绘画是对于传统绘画技巧的继承和发展。我国的数字绘画发展相较于发达的欧美、日本等国家来说较晚,但随着网络多媒体技术推广,动漫专业的学习资源得到了丰富,五年的专业化高职美术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更能够适应大的社会环境。学生的动手能力更强,扎实的基础功底能够在动漫设计时突破常规,对于我国动漫产业的发展有促进的作用。同时,数字绘画更符合当前的学情和时代的发展,数字绘画能够对我国的动漫产业有推动的作用。数字绘画相较于传统的绘画教学来说,是新的教学理念,需要学校加大关注力,学生也应该积极地配合老师的教学活动,
5 学习建议
第一,五年高职院校动漫专业的师资力量一定要结合现代的教师教育和教师发展新理念,以此来适应职业教育改革,老师主要是起到引导的作用,学院应该对学生进行思想观念上的教育。
第二,对于教学改革方面,应该明确专业课程建设和改革,分析清楚人才的培养模式,构建符合市场需要的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地提高动漫专业学生的美术基础课程的教学效率。
第三,要实现实践课程与企业接壤,便于实现动漫专业美术基础的掌握。
第四,教材的选择上,应该严格地选择专业教材,鼓励教师积极地创新模式,编辑适合学生群体的教学课本。
第五,教学的模式上,应该更加的科学化,应用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制作合理的考核标准,并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参考文献:
[1] 刘觉敏.探索江苏高职院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平衡发展之路[D].南京艺术学院,2013.
[2] 高钰朋.河南省新乡市中职学校美术类专业教育现状调研与对策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5.
[3] 张苏中.动漫游戏专业教学建议方案[A].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06:11.
数字文化改革范文6
在2006年湖北省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上。十堰日报社被列为全省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四年来,他们通过分析传媒业运营走势,探寻报业发展规律,确立了“集团式运作,多元化经营。全媒体发展,全力打造区域性强势媒体”的总体思路。
依据这一思路。报社制定了报社体制改革的“路线图”。即:“争取政策。全面改革,整合资源,集团发展。”
1 争取政策,就是争取对党报和新闻门户网站重点扶持的政策。
2 全面改革,就是对报社所属日报印刷厂、英达利印刷有限公司、十堰市广告公司进行改制。使其成为自主经营的市场主体;对日报、晚报实行采编业务与经营业务两分开:对秦楚网的资讯频道和手机报实行市场化运作机制,吸收社会资本参与经营;在全社深入推进内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等改革。
3 整合资源。就是努力实现区域内媒体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4 集团发展。就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组建“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十堰日报传媒集团,形成有竞争力、影响力和规模实力的媒介产业。
具体发展四大产业:
1 整合平面媒体资源,着力打造《十堰日报》、《十堰晚报》和秦楚网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增加广告收入:与《东风汽车报》、《十堰广播电视报》和《武当》杂志实行战略合作,采用参股联办的方式,做大广告蛋糕。力争到2011年全社广告收入达到5000万元。
2 大力发展新兴媒体,加快推进报业数字化产业。按照“打造一批品牌频道、谋划一批网络项目、建立一批电子商务平台”的发展思路,做大做强秦楚网。一是运用新技术,推进报社全媒体采编流程的数字化改革,实现新闻第一时间网上。二是利用秦楚网技术优势,开发建立“十堰旅游数字地图”。实现旅游宣传的数字化和服务的智能化:打造“网上十堰”外宣精品。三是整合十堰政务网资源,开发建设“数字十堰”平台。四是发展十堰手机报,力争两年内手机报用户发展到10万户。五是发展电子商务。开发“鄂西特产网”、“十堰购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