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安全文化的理解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安全文化的理解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安全文化的理解

对安全文化的理解范文1

安全文化伴随人类的存在而产生、发展,是人类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内涵深刻、外延广泛,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定义,但并不影响我们研究、发展安全文化,将其应用于实践。谈到安全文化,首先应该考察“文化”。

1、文化的概念

“文化”一词有多种理解,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进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这一定义将文化扩展到除自然以外的人类社会的全部,但没给出对文化的明确定义。因为它把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任何事物(包括精神和物质)都纳入了文化的范畴,而文化的涵义应多属于精神的范畴。由人类创造或改造的物质与文化密切相关,可把这些物质看作文化的“载体”,即任何一件由人所创造或制作的物品,无不承载着制造(作)者的价值观、审美观、艺术或技艺修养等文化的涵义。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使用“文化”时,一般并不是指广义的文化,而是特指人类精神方面的事物,如文学、艺术、教育等,常说的“从事文化工作”的文化即为这种含义。这种“文化”是一种狭义的文化,比这种狭义“文化”更狭义的

“文化”,仅指知识水平或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如“提高文化水平”、“学习文化”等。

2、安全文化的概念

由于对“文化”有多种理解,因此对“安全文化”也有多种表述。相对于广义的文化,我国有人将“安全文化”定义为:“人类在生产生活实践过程中,为保障身心健康安全而创造的一切安全物质财富和安全精神财富的总和”。安全文化的首创者——国际核安全咨询组(INSAG)给出了相对狭义的定义:“安全文化是存在于单位和个人中的种种素质和态度的总和。”英国健康安全委员会核设施安全咨询委员会(HSCASNI)对INSAG的定义进行修正认为:“一个单位的安全文化是个人和集体的价值观、态度、能力和行为方式的综合产物,它决定于健康安全管理上的承诺、工作作风和精通程度。”这两种定义把安全文化限定在精神和素质修养等方面。在许多有关安全文化的论文和材料中,常常看见诸如“提高全民安全文化素质”、“倡导安全文化”、“普及安全文化”、“学习安全文化”等字样,这些实际上将安全文化看作一种人们对安全健康的意识、观念、态度、知识和能力等的综合体,与狭义安全文化的观点不谋而合。从理论上研究和探讨广义的安全文化是应该的,但对于促进实际安全工作而言,则不宜使用广义安全文化的概念,而应使用狭义安全文化的概念。要说明这个问题,就要分析安全文化的本质。

3、安全文化的本质

“安全文化(SafetyCultrue)”的概念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而“Cultrue”一般译为“文化”,但还含有“教养、陶冶、修养、培养”等意思。从INSAG和HSCASNI对安全文化的定义来看,将“SafetyCultrue”译成“安全修养”或“安全素养”似乎更确切。实际上,研究安全文化、促进安全文化发展的目的是为人类创造更加安全健康的工作、生活环境和条件,而其目的的实现离不开人们对安全健康的珍惜与重视,并使自己行为符合安全健康的要求。这种对安全健康价值的认识以及使自己行为符合安全行为规范的表现,就是所谓的“安全修养(素养)”。安全文化只有与社会实践,包括生产实践紧密结合,通过文化的教养和熏陶,不断提高人们的安全修养,才能在预防事故发生、保障生活质量方面真正发挥作用。这就是笔者认为的安全文化的本质,或者说是大力倡导推行安全文化的根本目的。狭义安全文化的概念反映了这个本质。广义安全文化包含人类所创造的安全物质财富和安全精神财富的总和,如果将广义安全文化的概念应用于施工企业的安全生产或社会生活实践中,必然推论出安全文化无所不包、无所不能的结论,并由此产生安全科学技术、安全法规制度、安全设施设备、安全宣传教育、安全管理体系、安全理论知识等都属于安全文化范畴的观点。在使用这一概念从而推动安全工作时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因为容易造成人们思想上的混乱、感情上的抵触或工作上的茫然。因此,在安全生产工作中应该使用狭义的安全文化概念。

(二)安全文化的功能

笔者认为,施工企业的安全文化具有如下功能:

1、教育功能。施工企业的安全文化是施工企业根据安全工作的客观实际与自身要求而进行设计的一种文化,它符合施工企业的思想、文化、经济等基础条件,适合施工企业的地域、时域的需求;它传递着施工企业关于安全的目标、方针以及实施计划等信息,宣传了安全管理的成效。既具有相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又具有教育性,以促进全体成员产生心理的制约力量,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提高。

对安全文化的理解范文2

【关键词】乡镇企业 安全文化 竞争力 现状

我国当前正处在工业化进程中,从西方工业国家发展的历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当前我国正是处在事故频发阶段,原因是安全文化和管理水平没有跟上工业化的速度。安全事故已经变成我国工业化进程中的一只拦路虎。据权威机构调查,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仅为3.1年。中国企业活不长、长不大已经成为一个不容乐观的事实,企业“短命”的原因有很多,缺乏核心竞争力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而企业文化是构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一个关键要素,企业要想生存、发展下去,就必须有能够支撑企业的价值体系。而其价值体系中,没有比企业的安全价值观更能影响企业是否能够生存、发展的了。一个安全事故频发的企业,不仅暴露出企业内部安全管理存在问题,更能说明这样的企业效率低下、员工凝聚力差、基础薄弱。这样的企业发展的越快,存在的风险越高。

一、加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有利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1.加强安全文化建设有利于企业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安全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即企业安全文化的实体(硬件)和外部形象标志;制度文化,包括劳动保护及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标准以及企业制定的规章制度、职业安全卫生道德标准、安全行为准则等;精神文化,包括安全的价值观、安全生产意识、企业安全精神激励,安全一质量一效益的认识,振兴企业的精神等;行为文化,包括领导安全管理、决策和指挥行为,职工工作及操作行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把人、机、环境有效地统一协调起来,达到人、机、环境的和谐。安全文化建设是企业安全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安全文化建设有利于企业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2.加强安全文化建设有利于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安全管理正在由经验型、事后性的传统管理向依靠科技进步和不断提高职工安全文化素质的现代化安全管理转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没有先进的安全文化做指导,安全生产工作就会迷失前进的方向,现代化的安全管理模式也不可能真正建立起来。安全文化是一种新型的管理形式,它区别于传统安全管理形式,是安全管理发展的一种高级阶段,其特点就是将安全管理的重心转移到提高人的安全文化素质上来,转移到以预防为主的方针上来。通过安全文化建设提高企业安全管理的水平和层次,提高职工队伍素质,树立职工新风尚、企业的新形象,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加强安全文化建设有利于弥补生产力水平不高、技术装备不高存在的缺陷

乡镇企业劳动用工存在职工素质的参差不齐,安全意识的淡薄,自主保安意识不强的问题;违章指挥,违章操作还时有发生;技术装备的相对落后,安全设施的不完善。这些都必须从解决人的问题入手,靠人的主动管理来弥补。迫切需要提高职工队伍素质,增强主动管理的安全意识和自律管理的安全观念,以精细严实的管理方式加以弥补能有效解决生产力水平不高、技术装备不高等方面存在的缺陷。

4.加强安全文化建设有利于减少安全事故,提高企业生产效率

对于企业来讲,安全就是效率,安全就是最大的节约。人既是安全生产管理的主体,又是安全生产管理的客体。在企业安全生产中,人是最活跃的因素,同时在导致事故的主要因素,扮演着主导角色。能否有效地消除事故,取决于人的主观能动性,取决于人对安全工作的认识、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取决于职工对安全问题的个人响应与情感认同。而安全文化建设的核心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培养、教育和提高人的安全文化素质,完全符合安全生产工作规律。同时,通过人性化安全活动的开展,营造出“关爱生命、安全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当前国内乡镇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现状

当前我国乡镇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企业安全理念得到了树立,企业员工安全意识得到了提高,企业安全制度逐渐完善,企业安全氛围逐渐浓厚。但与发达国家企业对比,我国乡镇企业安全文化水平不高,企业在安全文化建设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1.部分乡镇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形式主义严重

部分乡镇企业在政府的号召下进行安全文化建设,却把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当做任务来做,为了迎合政府、领导和社会,重视看得见的效果,一味地追求安全文化形式上的华丽与别致,只重视企业安全文化的品牌效应,忽视了企业理念的提升,舍本求末,违背了安全文化的主旨。部分国内做过安全文化建设的企业,以《企业安全文化手册》作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证据,然而,如果谈论起理念的提炼过程,行为如何塑造以及安全文化如何推进等问题,大多一头雾水、不知所云。这说明企业在安全文化建设过程中没有抓住安全文化的实质、不求甚解,而仅是抓住了安全文化的皮毛,没有真正主动的把安全文化建设作为一件利于企业发展的事情来做,没有真正理解安全文化的作用,这样企业根本不能建立良好的安全文化,不能发挥安全文化的作用。

2.部分乡镇企业对安全文化建设不重视

企业对安全文化建设不重视,既有企业管理者对安全文化建设的不重视,同时也存在员工对安全文化建设的不理解。部分企业管理者认为安全文化建设无关紧要,没有把安全文化建设放在重要地位,认为安全文化建设可有可无,认为安全文化建设对企业发展无关紧要,反而是企业发展的负担。这种对安全文化认识上的轻视,导致企业对安全文化的投入不足,企业安全制度落实不到位,不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企业员工不理解,一方面是企业员工素质不一、安全意识薄弱,另一方面在于企业在实施安全文化建设过程中,没有制定合理的安全制度,没有塑造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安全培训只是照本宣科,没有充分调动员工安全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3.部分乡镇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缺乏创新

对于部分企业来说,安全文化建设过于急功近利。无论是安全方针、安全宗旨、安全目标还是安全理念,在文字上看起来都大同小异,没有一点创新和特色,不同性质、不同规模的企业的安全文化都应该依据自己企业的特点,建设适合自己企业发展的安全文化,有自己的安全文化特色。随着时代的发展,要使企业安全文化充满活力,起到指导企业安全生产与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企业安全文化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与完善,保持其先进性,以适应企业不断发展的需要。

4.部分乡镇企业忽视对精神安全文化建设

部分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只注重对物态文化建设,而忽视了对精神文化建设。部分企业以生产设备的安全防护设施、个人劳动防护用品、工作规程、安全规章制度、运行规程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重点,而忽视了对企业的安全方针、安全目标、安全理念的建设。安全文化建设的目标是将安全理念、安全信仰深入到员工的心中,从而使员工形成安全意识,自觉遵循规章制度,因此企业必须注重精神安全文化建设。

5.部分乡镇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缺乏实践性

每个企业安全文化的建设,都必须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企业安全调研只有在实践中进行,才能真正的剖析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现状,了解当前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存在的障碍或问题、产生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是什么。企业安全制度的制定,必须要发动企业安全管理人员和所有员工集思广益,让员工参与到安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去,才能制定出合理的、可行的安全文化制度。企业安全理念的树立,员工安全意识的培养,也必须在日常工作中、日常会议上不间断的渗透,在实践中使安全理念深入每个员工的心中。

参考文献:

对安全文化的理解范文3

[关键词]煤矿企业安全文化观念建设

一、前言

安全问题一直以来即是众多企业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同时又是许多企业建设的永恒主题之一。不言而喻,对于煤矿等高危行业而言安全问题更是企业生产与建设的重中之重。特别是在构建和谐社会,强调以人为本的前提下,煤矿企业如何做到安全生产不仅意义重大并且任务艰巨。为了能够做到并保证安全生产,煤矿企业无论是在日常生产或是设备更新还是技术引进抑或职工培训等方面,安全始终也应该作为重要因素予以考虑。构建企业安全文化也顺理成章地提上企业建设的日程表的前列。

冀中能源峰峰集团黄沙煤矿(下称黄沙矿)从思想建设、职工培训、设备与技术更新与引进、规章和制度制定与执行等多方面入手构建企业的安全文化。本文以黄沙矿为例,探讨构建安全文化中的安全观念建设。

黄沙矿在企业安全文化构建中的安全观念建设有着明确的目标和较为丰富的经验。黄沙矿提出安全观念的建设目标是:培养和教育员工具有正确的安全观,科学的态度、科学的理念。高尚的品德情感。树立起“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安全理念[1]。

黄沙矿不仅通过举办安全知识竞赛、安全技能培训、设置安全文化长廊、入井安全知识考核系统、执行“手指口述”技术规范等各种措施针对企业中不同工种、不同教育背景的员工展开安全观念建设,而且还实行准军事化管理。除了在工作中有着严格的技术规范外,对于其职工在矿区内的行动坐卧等行为也有着明确的规定,如二人行走成行三人成排,统一着装与佩戴标牌等。借助于对于各种细节规范来培养职工对于各种规范的重视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便能在广大职工执行技术规范和安全规范的同时在一定程度帮助培养安全观念。

经过多年的不断努力和探索,黄沙矿安全文化建设初见成效,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有了较大提升,全矿安全生产和经营形势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发展。黄沙矿亦有建井初期设计能力30万吨的小型矿井,发展到现在的年产120万吨的大型矿井[2]

二、安全观念的建设

相对于安全观念而言的各项技术、设备、制度规范等属于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外部条件,安全观念则属于安全文化建设的内部因素。加强安全观念的建设,实际上是加强“人的建设”。安全观念的建设是从思想上入手,把外在的约束变为内在的自律;把外在的规范要求变为内在的主动自觉。重视观念的建设源于在正确观念的指导下才能采取正确的行为的认识。强调“人的建设”并不是说在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中,相对于安全观念而言的其他条件和因素不重要,而是说在外部条件相对完备的情况下,如何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发挥各种外部条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1.安全观念应有的转变

笔者认为,尽管许多企业始终都在强调安全生产的重要性,秉持“安全第一”、“安全大于天”等理念,但是实际在理解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率的关系时,安全往往处于生产与效率之后的第二位才被予以考虑,生产或者效率是第一位的。原因就在于,在以往的观念中思考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率的关系时,其自觉与不自觉的思想前提是“高效率的生产是安全建设的目的”,或者说“安全建设是实现生产的手段”。这种观点看似是一个毋庸置疑且不须深思熟虑就能尽人皆知的道理,还应进一步推敲。尽管,在常识思维中安全是保障生产的手段的这种观点有它的合理之处,但这只不过是在思考安全与生产或安全与效率的关系时的一个维度。这种思维前提是将生产作为了安全的目的,而安全是保障生产的手段。在这种维度中,将高效率生产作为第一位予以考虑,而作为保障生产手段的安全则不可避免地、理所当然地处在在第二位予以考虑。当然,笔者在这里并不是认为手段不重要。而是说,从常识思维中的目的与手段的关系来理解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率之间的关系,就会合乎逻辑地得出 “效率优先、兼顾安全” 的这样一个违背强调“安全第一”初衷的结论。换言之,尽管拥有“安全第一”这样的初衷,但是只从目的与手段的角度予以理解,则会得出一个相反的结论。因此,为了能够真正坚持“安全第一”,就应该从另一个维度来思考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率之间的关系。在这个维度中,需要摆脱从常识思维中的手段与目的角度来重新思考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率之间的关系。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率不再只是安全与手段的关系,而应从逻辑先在性的角度来从新理解。 换言之,在思考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率的关系时,安全与生产或者效率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在这个维度中,安全不在单单是保障安全生产的手段,而是将安全作为生产的规范性前提。只有安全的生产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产。安全不再从属于生产与效率,相反而是作为生产的前提规范出现,不能满足安全这个前提的所谓生产不是真正的生产。安全不再让位于效率,而是将安全置于生产与效率之先予以考虑。

2.安全观念转变的意义

这种转变带来的不仅仅是思维方式的转变,更重要的是安全观念彻底改变。这种改变有助于在思想上和观念上如何理解和把握安全与效率、安全与生产的关系中坚持“安全第一”在逻辑上的一贯性。

这种改变具有重要的意义不限于在观念上做到逻辑上的一致性,更重要的是:从观念上真正做到从生产第一到安全第一转变,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里的人不是空洞抽象的“人”,而是具体的、活生生的人。就煤矿企业而言,就是包括从事井下作业的工人在内全体煤矿职工。做到以人为本,首先就要保证煤矿工人的生命安全。任何的发展都是为了人,以人为代价的生产都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本质精神。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康德指出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不能为了生产与效率将人作为手段。当然,矿难发生原因多种多样,不能一概而论。但是加强安全观念建设对于预防、减低矿难等灾害的发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结论

为了使得安全观念在企业安全文化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则必须对以往的安全观念重新予以理解。为了使得安全观念做到逻辑上的一致性,则对于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率的关系理解必须从手段与目的的维度解脱出来,而从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率的关系中逻辑上的先在性入手来实现安全观念自身的一致性。

参考文献

对安全文化的理解范文4

关键词:安全文化体系 HSE管理体系 关系

中图分类号:C9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5-162-02

1 安全文化体系和HSE管理体系的基本情况

HSE管理体系是关于健康、安全和环境的一套完整的管理标准。HSE管理体系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欧美大石油公司开始建立实施至今, 在石油化工行业得到了长足发展。

自引入我国后,中国石油化工行业率先在全国开始推广实施,至今经历了几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为提升石油化工行业的健康、安全和环境管理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至今仍然是石油化工行业重要的健康、安全和环境管理标准。

近几年,以中石油塔里木油田分公司为代表的企业又开始推行安全文化体系建设。安全文化建设逐渐得到了很多企业的认同,确实也给企业安全业绩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符合近年来国家不断强化的安全管理要求方向。但不少企业在建立安全文化体系的同是,仍然保持了HSE管理体系的运行。

安全文化体系和HSE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运行,促进了安全管理规范化的提高和安全管理水平的提升。但是,多套管理体系同时并行,也不可避免地在基层增加了工作量,给基层对体系的理解和执行带来了困难。

如何正确理解和认识安全文化体系与HSE管理体系的关系,关系到能否正确引导和实施整个企业的安全管理目标和方向,能否合理、有效地利用企业的资源提升安全管理业绩,能否理顺安全管理与企业整体管理框架的关系。

2 安全文化体系和HSE管理体系的对比分析

目前多数石油石化企业建立运行的HSE管理体系,主要是依据Q/SY1002.1-2007《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标准,而安全文化体系则是借鉴国际安全管理先进的企业,如杜邦公司的安全管理经验,和美国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局(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Administration)颁布的相关OSHA标准。对比分析两者之间的异同,可以发现两者既有差异性,更有诸多的相同点。

2.1 安全文化体系和HSE管理体系的相同点

从根本上讲,安全管理的实质是风险的识别评估和有效预防控制。安全文化体系和HSE管理体系都是基于这一基本原则设计的,所以两者的管理目标是相同的,都是要通过系统的、科学的、完整的管理体系,实现对所有风险的全面识别和正确评估,对评估后的风险采取适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来达到预防和减少事故发生的安全管理目标。两者的管理手段也都遵循“PDCA”循环的基本管理模式,有完整的闭环管理特点。两者的管理原则和思路也都是基于“预防为主”,所以,安全文化体系和HSE管理体系从本质上讲,具有一致性和相通性,在基层安全管理的实践操作中,完全可以融为一体来实施和运行。中石油在近年来的实践中,已经把安全文化体系与HSE管理体系进行了融合,提出了“HSE文化”的概念。

2.2 安全文化体系和HSE管理体系的差异点

当然,安全文化体系和HSE管理体系在具体的管理细节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主要的差异表现在:

2.2.1 管理内容的差异

在体系的管理内容方面,安全文化体系主要是针对安全风险管理,对环保和职业健康防护管理方面的内容包含较少;而HSE管理体系则在以安全风险管理为主的同时,包含了环保和职业健康管理的内容。

2.2.2 体系要素的差异

HSE管理体系依据Q/SY1002.1-2007《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标准,具体实施的要素根据标准第5条“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要求”的规定,具体包含了“5.1领导和承诺;5.2健康安全与环境方针;5.3策划;5.4组织结构、资源和文件;5.5实施和运行;5.6检查和纠正措施;5.7管理评审”7个一级要素,其中又分解为25个二级要素。而安全文化体系目前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关键要素设置,比如杜邦公司设置为“行为安全管理”和“工艺安全管理”两大模块22个基本要素,中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设置为“行为安全管理”、“系统安全管理”和“工艺安全管理”三大模块27个关键要素。

2.2.3 实施要求的差异

HSE管理体系自引入我国至今经历了几个重要的发展阶段,但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HSE管理体系在建立过程中只注重“形似”,缺乏“神似”,使体系运行不畅,没有达到实施HSE管理体系的目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HSE管理体系的实施要求是以标准的形式出现,原则性强,具体的执行指导性差。

而企业安全文化的核心是指企业在自己长期的生产、经营、管理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占据主导思想的、并能成为全体员工认同和恪守的安全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所以安全文化本身是一种多数员工认同的行为准则,必然在实践中的执行指导性好。

对比HSE管理体系和安全文化体系的建立过程,HSE管理体系多数还是强调按照标准条款来执行和落实,而安全文化体系则强调要从“转变安全观念”开始,从“培养安全习惯”入手,达到“提高安全技能”的目标。也就是HSE管理体系注重按照条款来执行建立,对员工的参与关注不足,而安全文化体系建立从引导和转变员工对安全价值观念的培育和认知开始,注重员工的参与,因而更容易为员工所接受和理解。管理体系的执行主体是人,管理的主要目标也是对人能动性的开发和引导。所以,注重关注员工的安全文化体系比侧重落实标准条款的HSE管理体系更容易在企业得到实施和运行。

从每个要素的具体实施要求方面对比发现,HSE管理体系由于是以通用标准形式,实施要求比较原则,对具体的岗位员工执行指导有一定的差距。而企业往往也没有对这类的要求进行细化和明确,就造成同一要素在不同的岗位员工之间理解和执行有差异。实践证明,越细化、越明确的实施要求,在现场执行落实的越好。而安全文化体系的每个要素都配套了完整、详细、明确的执行标准或要求,所以现场执行落实的更好。例如有关安全职责的划分方面,HSE管理体系规定“组织应确定与健康、安全、环境风险有关的各级职能部门和管理层次及各岗位的作用、职责和权限,形成文件,便于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而安全文化体系则明确提出了“属地管理”的概念:每个员工都应以工作区域、工作职责、所负责管理的资产为划分依据,明确自己的属地管理范围。在自己的属于管理范围内,自己负全部的安全管理责任。显然,这种“属地管理”的概念更明确、更方便所有员工理清自己的安全职责。

在塔里木油田的安全文化体系建设实践中,根据油田的生产作业特点和风险特点,借鉴杜邦公司的成熟安全文化管理经验,设计出的“行为安全管理”、“系统安全管理”、“工艺安全管理”三大模块27个关键要素,都配套了相应的执行标准和具体可操作的管理工具。通过这些执行标准和管理工具的推广和落实,安全文化的氛围自然得到了提升。如普遍推广的“一切事故都是可以预防的”理念、“安全经验分享”做法、“岗位技能需求矩阵”和“工作职责分工表(RACI表)”工具、“高危作业”执行标准等,都给员工提供了从“我要安全”到“我会安全”的具体工具和方法。

3 结论

安全管理是企业管理体系的一部分,必然经历从经验管理、制度管理到文化管理的过程。HSE管理体系应该属于制度管理阶段,而安全文化体系则是企业文化管理阶段的一部分。通过分析和对比,我们应该认识到,HSE管理体系和安全文化管理体系从安全管理角度来讲,既有一定的差异,又有一定的一致性和相通性,形象地来比喻,HSE管理体系是系统安全管理“大树的枝干”,完整但不具体,而安全文化体系则是系统安全管理“有枝干有枝叶的大树”,更丰满和具体。对比所有要素,实际上在现场执行和落实安全文化体系的要素,就完全符合和满足了HSE管理体系中对安全管理部分的内容。将两者进行融合,建立“HSE文化”,对企业基层来讲,将更符合生产作业实际,更能提升安全管理的业绩和效率。

参考文献:

对安全文化的理解范文5

一方面,是各种安全事故频发的现实,与企业间安全建设落后,缺乏科学有效的安全文化是紧密相关的,因此,在相关部门的强力监督和大力倡导下,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被日益重视;另一方面,随着人本主义理念的逐渐普及,对人的安全越来越重视,牺牲人的安全从而获取巨额利益的行为越来越不被社会接纳,这就促使企业必须进行安全文化建设,从而与社会的整体发展趋势相符合。具体来说,进行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没有安全文化进行引导和约束,企业的建设和各项工作很难具体展开。(二)安全文化建设是企业安全生产的保障企业安全文化的作用,在于从企业硬性的制度规定、企业内员工的个人行为和观念意识、企业的软性文化氛围入手,形成一个全面的安全体系,从而实现制度上有安全规定、文化上有安全氛围规范、行为上自我约束和遵守规则,以此来促进、实现企业的安全生产。(三)安全文化建设是企业发展的自我完善企业,是由人组成的,对于企业内的员工而言,如果缺乏有效的安全文化,员工的安全得不到保证,员工的积极性和企业的凝聚力都会大打折扣,从而影响企业的全面发展。

二、安全文化建设的途径

(一)加强对员工的安全教育员工是企业的基本组成要素,员工的个人行为对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的成败有着重要作用,以往,在进行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过程中,很多企业只注意到了企业机制和规则的建立,却忽略了员工的作用,无法得到员工的理解和支持,导致其安全文化建设的各项机制和规则成了摆设,无法真正得到推行。(二)推进安全文化整体建设安全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要进行整体建设的构建和规划(三)积极推动企业安全文化的创新推动企业安全文化的创新,首先,要有敢于变革和创新的勇气,上层管理者和领导者要善于把握市场信息,积极主动地了解市场变化,从而推行内部安全文化与时俱进的变革;其次,要在制度上始终保持先进性,这就需要对其他成功企业的经验进行借鉴,在融合自身特色的同时,创建符合时代潮流的新制度;再次,要对员工进行经常性教育,及时普及、更新安全知识。

三、结语

对安全文化的理解范文6

煤矿“三项岗位人员”、班组长,是煤矿安全生产管理的骨干和中坚力量,他们既肩负着传达上级有关安全管理方面举措的职责,还要落实和执行举措,承担着单位的安全管理、生产经营、队伍管理等责任。他们长期处在生产一线,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较强的业务能力,既是各煤业公司决策的执行者又是生产一线工作的直接指挥者,更是煤矿本质安全文化的践行者和传播者。

在煤矿安全管理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也存在有传统粗放式、高压式、说教式、经验式、亲情式管理状况。在对煤矿本质安全文化认识存在盲区、误区,甚至不认可,认为煤矿本质安全文化说起来重要,干起来可不要的现象,很难将煤矿本质安全文化融入到安全生产管理中。学员参加培训的目的明确:取证优先,其次才是学习煤矿新技术、新装备、新材料和新工艺的推广应用和煤矿安全管理知识,希望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确保企业的安全生产。但由于课程内容过于传统,考试题库中的试题理论性较强,再加上教师授课水平所限,使学员失去兴趣。煤矿安全管理首要是人的管理,人的不安全行为是最大的安全隐患。实现安全生产,“管理、装备、培训”并行,煤矿本质安全文化先行,让员工安全理念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发生质的转变。要实现这个转变,激发这些关系到煤矿安全的“三项岗位人员”、班组长等核心骨干的学习兴趣,真正学到煤矿安全管理的精髓,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和技能,学以致用,运用到煤矿安全生产实践活动中,确保企业的长治久安。改革和创新煤矿安全管理的课程设计,要丰富课程内容,要与时俱进融入新鲜知识,要将煤矿本质安全文化融入煤矿安全管理课程中。

煤矿安全管理课程对煤矿“三项岗位人员”、班组长等管理岗位来说,是最能引起全体学员共鸣的一门课。传统的煤矿安全管理课程内容是煤矿安全生产现状、意义、认识的误区、国内外煤矿安全管理的经验等。鲜有的煤矿本质安全文化内容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且理论性较强,适用性较差,有取证优先、应付考试之嫌。课程不再进行改革创新、充实新内容,老师若再照本宣科,势必引起学员的抵触,起不到安全教育培训教学效果,背离了安全教育培训初衷。为了使煤矿安全管理课程更有针对性,实用性、有效性更强,对课程内容改创新革势在必行。

2课程设计

在煤矿安全管理课程设计中,应将其与基层单位本质安全文化建设的要求结合起来,进行宣贯,让课堂成为煤矿本质安全文化的宣贯课堂。很多企业“三分制度,七分执行”,缺少的不是制度,而是执行。企业里已经明确提出了安全文化建设的要求,可是基层真正践行时却大打折扣,到基层得不到真正的践行,原因就是企业的管理干部没有真正理解安全文化建设,没有了解它在安全管理中的意义和作用。因此,很有必要利用煤矿安全管理课堂对学员进行宣贯和培训。

大胆招聘本科以上学历煤矿主体专业的高校毕业生为专职教师,聘用热爱培训工作、有一定授课技能、有多年煤矿企业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从事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管理干部为兼职教师。他们拥有专业的技术知识,又拥有对煤矿熟悉、对煤矿本质安全文化管理有一定的认知,专兼结合,这样便于进行交流。传统的煤矿安全管理教师有的是煤矿培训科的,有的是科室或区队中层管理人员,他们对文化管理的认识比较薄弱,将企业文化建设的精髓理解透彻并运用到工作实践中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而企业本质安全文化则给参培学员一个全新的面孔,送来新鲜的、温馨的文化气息,让参培学员更乐于接受,使他们清楚了解煤矿本质安全文化管理的内涵,将煤矿本质安全文化管理融入到煤矿安全管理中。

开展经验交流会,让学员互动。这是课程必须的环节,但由于选题所限,很难真正“动”起来。很多课程也都实行了互动,因此,要认真选取不同系统安全案例,让参培学员走上讲台当老师,由被动变主动。学员们来自不同的系统,让他们针对各自系统的案例去分析、讲述,对此非常感兴趣。加强安全管理方面的经验交流,把这方面的课交给学员,把讲台留给学员,让他们充分互动起来,他们都是这方面的行家里手,对每个系统的学员都选一个代表,如瓦斯防治、顶板管理、机电管理、探放水管理等,他们有着丰富的基层安全管理经验,让他们去谈经验、去点评。学员当上老师,被动变为主动,大家情绪高昂,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课堂气氛活跃,让经验分享,达到了取长补短的目的,实现“要我学习”到“我要学习”的转变。

3煤矿本质安全文化管理的意义

煤矿本质安全文化建设就是将煤矿企业所倡导的先进理念通过制度的确立和流程的完善,体现在煤业公司的发展战略、团队建设、安全生产等方面,实现规范员工行为、企业行为,打造本质安全型煤矿企业;是管理的最高形式和最高境界,通过本质安全文化的力量来使企业战略更具理性,内部管理更显章法,员工工作更富活力。管理的关键在领导者和管理团队,对煤矿“三项岗位人员”、班组长等管理者进行煤矿本质安全文化培训,提升管理者综合素质和安全管理水平。充分利用先进煤矿安全文化事故案例等进行分析,使学员真正了解本质安全文化的作用、意义,以及在安全管理中的重要性,对煤矿本质安全文化建设有一定的认知、认可。郑煤集团明确提出工作目标以“1356”为工作重点,在煤矿本质安全文化建设中,树立一个理念,牢固树立“零事故、零容忍”,“从零开始、向零奋斗”的安全理念。始终把职工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带着感情抓安全,凭着党性、良心及职业道德抓安全,坚守安全红线和底线。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