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技人才奖励办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技人才奖励办法范文1
一、山东省以科技创新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建设的比较优势和制约因素
(一)比较优势
1.农业科技环境逐步优化。一是政策环境优化。为进一步提高农业科技的整体创新水平,山东省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为农业科技创新搭建起有效的政策平台。进一步健全了科技奖励制度。先后制定出台了《山东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山东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实施细则(试行)》、《关于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意见(试行)》等政策措施,鼓励企业开展自主创新并推动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建立健全了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运用知识产权制度保护科技人才合法权益,建立健全了人才制度。鼓励人才尤其是青年科技人才和高科技人才,多渠道、多形式参与国际合作研究项目。二是创新工作机制。为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益,促进项目顺利实施,省财政积极创新,大胆实践,探索建立了科学、高效的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机制。
2.多元化的农业科技队伍初步形成。从2010年开始,山东省启动了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建设,现已建立了包括小麦、玉米、生猪、水果、蔬菜、花生等省优势产业的6个创新团队。初步建立起从产地到餐桌全过程、从生产到消费全领域的农业技术创新体系,促进了科技与产业的紧密。
3.农业科技投入逐步提高。一是省级财政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比如,2012年省财政筹集资金7亿元,支持农业科技进步。1二是市、县财政投入也在逐年增加。三是努力争取中央资金投入农业科技基本建设。
4.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日臻完善。一是完善公益性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明确提出了‘‘明确公益性职能,合理设置机构,理顺管理体制,科学核定编制,完善人事管理制度”的改革目标。目前,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日臻完善。二是抓好农业技术多元化服务。目前,全省已基本建立了以县、乡(镇)农技推广机构为主,其他社会主体共同参与的新型农技推广体系。三是建立了一批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依托开展万名科技人员下乡活动,面对面指导农民生产,手把手传授新技术,通过“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来带动农民致富。
(二)山东以科技创新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建设的制约因素分析
1.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不完善。一是产学研脱节现象较为普遍,创新运行不通畅。这突出表现在:科研课题关于农业生产实践的少,科技人员重视理论研究的现象较为普遍,没有真正做到以问题为导向开展农业科技研究,由此造成科研与生产脱节。二是现有科技机构设置不合理,职能交叉,这严重影响创新能力的提高。三是激励机制不健全,不能充分调动科技人员从事农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
2.农业科技人才队伍有待提升。目前,山东省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的现状与实际需要存在很大差距。这主要表现在:一是人才总量不足。全省农村科技人才数量仅占农村劳动力的2.29%。0二是人才配置不合理。目前,山东省的农业科技人才大多分布在行政机关以及事业单位,长期扎根基层的甚少。根据有关数据,山东省农技推广人才与农业人口之比为1:676,而美国、日本、德国等国为1:100三是由于受教育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农民吸纳新技术的能力较低。
3.以企业为主体的多元化社会投入机制尚未形成。据统计,发展中国家农业科技投入占农业产值的比重一般在1%以上,而山东投入水平只有0.1%至0.2%。其主要原因是农业科技投入渠道单还没有真正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由此带来了诸如科研单位的设施条件简陋、从业人员积极性不高、队伍不稳定等问题。从企业投入看,大多数农业企业自身科研实力较弱,未能形成自主研发体系。
4.农业信息化水平有待提升。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农业信息化。近年来,山东省农业信息化水平有明显提高,但农业信息化发展情况与山东农业大省的地位仍不相符。主要表现:一是缺少对信息建设的统一规划。由此,造成了不少的低水平重复建设,数据库的作用发挥得也不好。二是缺乏资金投入保障。目前,财政投入是山东省农村信息化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由于政府财力有限,致使农业信息化建设资金缺乏。一些自筹资金的单位资金压力更大。三是农业信息传输渠道不畅。目前,山东省对农业信息化相关载体的整合不够,综合利用水平不高,致使农业信息的与传输不畅通,降低了现有农业信息的使用效率。
二、山东省以科技创新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建设的进程及评价
(一)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农业发展评价体系架构
根据指标体系的设计要求,参照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和监测标准,从山东省实际出发,我们构建了一套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农业发展评价体系。(见表1)
(二)山东省农业科技创的测试分析
以表1所示的评价体系,以2011年山东统计数据,计算山东农业科技创新水平。以(0.2,0.4,0.6,0.8)为分数集的对应评语集(极低,较低,一般,较高)进行分析,根据计算得出如下结论:
1.山东省农业科技创新整体水平较低。山东省农业科技创新综合评分为0.42,居于0.4-0.6区间。可见,山东省农业科技创新整体水平较低。这
个结论,与2011年全国及各地区科技进步统计监测结果是基本一致的。
根据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2011年全国31个地区综合科技进步水平被划分为四类,其中山东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为55%,名列第11,处于第二类,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0.05%),这与山东经济大省的排名是极不相称的。
2.山东省农业科技创新环境指数较低。以理想状态为100%,山东省农业科技创新环境指数仅为42.65%。这与山东整体科技环境相符,在2011年科技进步环境指数的排序中,山东科技进步环境指数为54.22%(全国科技进步环境指数为56.94%),名列全国第13位。这种现状与山东缺乏农业科技人员密切相关。
3.山东省农业科技投入指数过低。以理想状态为100%,山东农业科技投入指数只有19.55%,这与山东整体科技投入水平差别较大。2011年,山东省科技活动投入指数为59.8%(全国科技活动投入指数为58.5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名列全国第7,比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前进4名。产生这一差别的原因,主要是山东农业科技投入中物质投入占比过低。
1.山东农业产业化指数一般。如以理想状态为100%,山东农业产业化指数为57.55%,接近一般水平。
2.山东省科技创新引领农村经济发展指数一般。以理想状态为100%,这一指数为65.98%,只达一般水平。
三、山东省以科技创新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建设的路径选择
(一)着力优化农业科技环境
一是推动科技创新资源的整合。通过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建设,进一步整合农业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农业企业、农技推广机构的科技资源,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构建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应用于一体的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服务网络,大幅提高农业科技创新水平,发展特色农业,推进山东省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二是构建良好政策环境。要完善农业科技创新的法律法规,为农业科技创新事业提供保障。要完善激励机制,吸引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农业科技创新中来。要建立和完善第三方科技成果独立评估制度以及农业科技创新的相关制度。三是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创新平台体系、公益性推广体系、社会化服务体系“四大建设”。四是提升农业信息化建设水平。立足山东实际情况,推进农业信息化,应以政府为主导,以农业信息需求为向导,以农业信息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为核心,以推进信息技术应用为目的,强化农业信息化为“三农”服务的实效性,使信息化成为推进山东农业现代化的强大动力。
(二)着力加大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
一是确立财政投入在农业科技投入中的主体地位。纵观世界农业比较发达的国家,政府在农业科技投入中都起到了关键作用。例如,荷兰农业科研经费60%以上来源于政府的投资。⑷政府只有把农业科技投入放在公共财政支持的优先位置,才能真正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水平的提高,进而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实现。二是开辟多条渠道,形成多元投资格局。要通过政策引导,提高社会资金参与农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构建起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并存的多元化农业科研融资体系。
(三)着力打造高素质农业科技队伍
要通过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盘活优化现有科技人才、重视培养后备人才以及合理配置科技人才资源等措施,努力打造三支人才队伍,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一是着力打造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农村实用人才,包括农村种植养殖能手、加工和捕捞能手、农村经纪人、各类能工巧匠和科技带头人等。他们处于农业第一线,是农业科技创新的最直接实践者。为此,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加大对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力度,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强大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二是着力打造农业科研人才队伍。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和选拔要按照国际先进标准,形成结构合理、创新意识强的科研梯队,尤其要注重高层次的中青年学术攻坚人才的培养。三是着力打造农业科技推广人才队伍。农业科技推广是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一环。为此,一要完善培训制度,及时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的业务素质;二要运用经济杠杆调动推广人员的积极性,稳定农业科技推广人才队伍。
科技人才奖励办法范文2
1.1农业科技服务发展滞后,缺乏真正为农民服务的意识一是农业科技服务能力较弱。市级科研单位的科技服务也受经费的限制,覆盖范围有限。二是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缺乏整体性。所属的推广机构又分为农、林、牧、渔等多个独立的体系,相互独立,联系少、缺乏合作,导致整个农业科技推广服务能力不强。
1.2科技基础条件薄弱,投资渠道单一由于农业科技基础条件薄弱,大部分科研院所仅具有应用常规技术的能力,缺乏使用高新技术和设备的能力,严重影响了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真正驱动农业科技创新的动力就显得不足。很难适应当前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需要。
1.3缺乏为农业创新体系提供宽松环境的保障机制科研人员在其知识产权的转让收益中得不到应有的分成。在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上没有政府明确的政策保障;整个农业创新体系就缺乏动力驱动,必将影响现代农业创新体系建设的运行效率。
2我市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发展对策
“十二五”就要过去,在即将到来的“十三五”期间,我市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要得到新的发展、新的提升,必须着力构建新型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坚持以调整优化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结构为中心任务。以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为着力点,突出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应用和人才引进培养、制度保障等几个重要环节,积极探索具有锦州特点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2.1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在十三五期间,加强高效、优质、安全、生态种养技术的研究开发。重点研究开发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关键技术和配套装备,不断创新优质、高产、高效、低耗、生态生产技术模式。同时,加强优质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打造更多的像绿色芳山、宏胜花生等知名的农产品品牌。通过提高技术水平,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产品的档次和质量。加强农业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拓宽农业国际科技合作领域,大力引进国外先进农业科学技术。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提高我市农业产业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2.2加快农业科技推广应用要立足十三五整体布局,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健全我市的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农机化服务、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督等农业服务机构。深人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农村科技服务活动,积极营造良好的氛围,深入开展“送科技下乡”“科技富民强县工程”“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等,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转化,做大做强有潜力的诸如黑山中德肉禽、北镇金源葡萄酒、凌海裕海海珍品、义县双双食品等县域特色产业。研发特色农产品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建设特色农产品种植、生产基地。要不断提高农业技术推广的覆盖面,不留死角。保证农业科技与推广应用实现有效对接,进而提高农技推广效率。
2.3现代农业科技人才引进培养十三五期间,我市要加大农业科技人才引进培养力度。围绕全市现代农业技术需求,拓宽人才引进新渠道,创新人才引进新方法。在各类科技人才引进计划项目中加大农业高层次人才引进的比例,围绕我市区域特色产业发展,选拔和吸引一批理论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领军人物和骨干人才,依托创新平台和基地建设,以科技项目为载体,培养一批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和若干创新团队,特别应为中青年优秀科技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面向省内外,引进一批农技专业大学毕业生充实到农业科研推广机构。围绕各级各类农业科技计划项目的实施,充分发挥已有的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等专业学校和培训机构的主渠道作用,积极推进高端人才培训、骨干人才培训、职业农民培训的分级培训模式,大力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农村生产经营型人才、农村产业服务型人才、农村管理型人才“五支队伍”。
科技人才奖励办法范文3
智能电网建设对科技团队管理的要求
自2009年特高压试验示范工程投运后,国家电网公司加快了智能电网的研究和建设推进步伐,并将我国智能电网建设规划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规划试点阶段(2009—2010年),重点开展智能电网发展规划工作,制定技术和管理标准,开展关键技术研发和设备研制,开展各环节试点工作;第二阶段为全面建设阶段(2011—2015年),加快特高压电网和城乡配电网建设,初步形成智能电网运行控制和互动服务体系,关键技术和装备实现重大突破和广泛应用;第三阶段是引领提升阶段(2016—2020年),全面建成统一坚强智能电网,使电网的资源配置能力、安全水平、运行效率,以及电网与电源、用户之间的互动性显著提高。
目前,我国的智能电网发展正处于第二阶段。纵观世界各国及我国智能发展进程,当前智能电网建设呈现出以下特点:(1)要求高。智能电网旨在建设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各级电网协调发展,具有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特征的统一坚强智能电网,这一建设目标决定了智能电网建设的高度。(2)技术难度大。从当前世界各国和我国智能电网研究来看,要实现智能电网发展的目标还需要攻克很多关键技术和设备难题。(3)试点推进。由于目前智能电网建设在世界范围内尚处于研究阶段,因此我国在智能电网建设中采取试点推进的原则,智能电网试点项目存在更多的探索性和试验性。
正是基于以上特点,智能电网建设对科技团队的管理也提出了特殊的要求:
首先,要有优秀的科技创新团队。科技创新团队在科技创新中占据主导地位,科技创新团队是否由最优秀的人才组成是决定该团队创新研发能力大小的关键要素,智能电网建设需要富有创造力的科技创新团队。
其次,要有明确的创新发展目标。目标是创新的动力和方向,没有明确的创新发展目标,科技创新团队就是无头苍蝇。智能电网是科技集成应用的综合体,需要在多个方面取得技术突破和创新,智能电网建设需要科技创新团队结合实际提出有针对性的攻关课题。
再次,要有健全的统筹推进机制。智能电网建设涉及电力、电子、信息化等多个专业知识,需要科技创新团队、企业、科研机构等多个层面的共同参与,建立跨专业、跨层面的统筹推进机制是提高智能电网建设进程的关键。
然后,要有规范的管理流程。智能电网建设是一项持续的长期工作,特别是作为试点的智能电网建设项目,必须具备可复制性,其建设过程和建设结果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必须有规范的管理流程以指导智能电网建设的持续发展。
最后,要有充足的资金来源保障。科技创新具有试验性,需要充足的资金投入,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同样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才能体现科技创新的价值。
科技团队创新管理的实践和应用
青山湖科技城是杭州现有的5家国家级孵化器之一,其目标定位是中国自主创新的“示范区”、长三角产业发展的“智库”、浙江省海洋经济带的“枢纽”、杭州市产业升级的“触媒”、临安市经济发展的“引擎”,是代表全国科研高新技术水平、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带动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引擎。青山湖科技城智能电网综合示范工程是浙江省两家智能电网综合工程试点单位之一、浙江省首家由县级供电企业牵头实施的智能电网综合示范工程,项目总投资1.9亿,工程建设周期为2011-2013年,由清洁能源接入、储能系统、优质电力园区、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等在内的16个子项目组成。作为该项目的实施单位——临安市供电局,结合企业实际和项目定位,不断探索智能电网建设和科技创新管理方面的新举措、新方法,重点在科技创新团队管理、课题管理、机制建设、基础管理、资金保障等方面进行了创新与实践。
创新团队管理方面
(1)严把准入关。在创新团队成员的选择上,打破了指定团队成员的做法,通过在全局范围内开展公开选拔、竞聘的方式,择优录用专业技能高、综合素质好、积极性高的成员,实现了科技创新由部分管理人员参与到全局所有人员积极参与的转变。成立了智能电网建设科研技术小组,组建了青山湖科技城智能电网综合建设工程项目团队、技术监督团队、QC团队、状态检修团队、ERP/PMS团队等科技团队,全局39名来自不同岗位、不同部门的青年骨干力量通过应聘加入到青山湖科技城智能电网综合示范工程16个子项目的科技攻关团队中,充分挖掘了企业内部员工科技创新优势,调动了企业员工主动参与科技创新、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的积极性,保证了创新团队的专业性和先进性。
(2)严把培养关。在科技创新团队培养上,一方面通过举办临电大讲堂、管理人员培训、班组长培训、学历进修等方式积极拓宽员工视野,提升员工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团队攻关水平;另一方面,充分借助“培训中心”和“劳模工作室”两个培训平台,建立“周期学习制”和“交叉学习制”两种学习交流机制,积极为科技创新人才提供获取先进专业知识和交流典型经验的平台渠道,助推科技人才能力提升。在科技攻关中,切实挖掘、锻炼并培养了一批新人,在项目攻关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成为了项目建设的后备军或主力军,建立完善了科技创新人才梯队,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持续动力。
(3)严把考核关。在科技创新团队的考核管理上,通过开展技术比武、技能竞赛等活动,通过“团队项目激励”和“团队成员激励”两种激励办法,对获得较高荣誉的科技成果和取得突出贡献的科技人才分别实施奖励。建立了团队成员“淘汰更新”机制,对在科技团队中无贡献的成员进行淘汰,并及时吸纳新生力量补充团队新鲜血液,保证了科技创新团队的积极性和先进性。
创新课题选择方面
一是开放式选题。在课题选择上,不设定课题的范围、大小、专业、主题等要素,完全根据生产经营管理实际,由科技创新团队自主提出攻关课题,自行设定创新方向,自行组织实施课题,保证了课题选择来自工作、创新成果应用于工作。同时,充分利用科技创新、管理创新、QC、合理化建议、群创项目等渠道,广泛搜集员工意见建议,丰富创新实施平台。
二是竞争性管理。在课题管理上,实行课题年初申报、过程指导和年终评比,对年初各攻关小组上报的课题进行统一评审和筛选,评定重点课题,调整淘汰无关课题;在课题实施过程中,主管部门每月对课题进展情况进行督办和指导,对毫无进展或进展困难的课题进行适当调整;在年终评比中,对优秀成果进行奖励。
统筹推进机制建设方面
(1)建立沟通协调机制。成立了由省公司、市局和县局主要领导成员组成的项目推进机构,建立了由局领导、项目负责人、科技创新团队成员广泛参与的月度例会和技术协调会机制,建立项目联络月报制度与上级专业部门紧密联系和沟通,开发智能电网网络交流平台,编制智能电网周刊,及时沟通协调系统上下、专业之间、团队之间的关系和问题。
(2)建立学习调研机制。由各科技创新团队提出各子项目年度调研需求,智能电网协调组对需求进行统一协调并排定年度调研计划,统一监督调研进展。2012年临安市供电局各科技创新团队共外出调研12次,累计90余人次,拓宽了科技创新团队成员的眼界和思路,吸取了大量的先进经验。
(3)建立合作交流机制。创新思路,采取“走出去”和“引进来”两种方式,主动借脑,加强与科研院校、专业机构的合作与交流,与中国电科院、国网电科院、西安交通大学、南京工程学院、英大传媒等建立了合作关系,为智能电网研究建设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
(4)建立竞争激励机制。不仅在科技创新团队成员选拨、课题管理上采取开放竞争的方式,还建立了科技创新团队与团队之间横向对比、团队自身纵向对比的竞争机制,促进团队之间比学敢拼,促进团队自身的不断进步。同时,建立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对取得突出贡献的员工给予干部选拨、技能评定、薪酬待遇等方面的激励,有效提供员工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科技创新管理体系方面
(1)建立完善规划体系。积极开展科技规划工作,与中国电科院合作编制我局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并在该规划的指导下编制了智能电网规划和青山湖科技城电力专项规划,成为指引临安电力“十二五”科学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有效引领了科技创新的发展方向。
(2)建立完善标准制度体系。制定《科技项目管理办法》、《科技项目后评估管理办法》,规范科技项目全过程管理,建立科技项目后评估常态机制,对于技术经济价值较高、先进实用的成果进行推广应用。修订《科技成果奖励办法》,制定《科技论文、专利成果奖励办法》,建立了适合县局完善的科技创新管理体系,促进了科技创新管理的常态化、规范化发展。
(3)建立完善项目管理体系。由智能电网建设领导小组牵头,各科技创新团队具体负责,从项目立项审批到验收投产各环节加强管理,严格项目审批手续办理和过程资料台账管理,确保各项目实施规范有序、资料详实;同时,加强项目的闭环管理,确保所有课题均有立项、有实施、有成果、有应用、有评估、有反馈、有完善。
资金来源保障方面
(1)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加强与省公司、市局的沟通,将青山湖科技城智能电网项目列入省公司重点项目,积极争取省公司投资8600余万元。
(2)积极争取政府支持。积极开展企业研究开发经费减免税收工作,争取科技成果转化获得财税政策支持,2012年高新技术企业复评通过获得200万元免税;深入理解浙江省科技创新管理相关政策,积极争取科技创新奖励,近两年获得省、市、县三级科技创新类奖励近200万元;积极争取政府对智能电网建设的参与和支持,临安市政府投资的风光互补路灯项目已建成投产。
(3)积极争取社会和企业用户投资。积极做好智能电网技术研究工作,主动为客户提供光伏发电、清洁能源接入等方面的技术支持和系统内的沟通协调工作,争取社会和企业用户投资融入智能电网建设,目前已有近3000万元的企业用户资金投资智能小区、储能系统、清洁能源接入等项目。
成效分析
自2009年青山湖科技城落户临安以来,临安市供电局即开始谋划建设青山湖科技城智能电网综合示范工程,并积极研究探索科技团队管理的新模式。至今,科技团队创新管理在智能电网建设中的研究和应用已历时三年有余,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管理方法,在科技人才管理和智能电网项目推进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是人才培养模式得到丰富。通过科技创新团队开放式竞争性选拨,挖掘锻炼了一批新人,为员工成长成才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通过科技创新团队间的沟通协调、外出调研、合作交流等为员工提供了学习知识、开拓眼界、拓宽思路的多元化平台;竞争激励机制的有效实施体现了人才能效的阶梯分布,营造了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
科技人才奖励办法范文4
支持发展科技的措施
在古代中国,官府不仅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居于主导,在科技发展和创新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唐宋时期,概括而言,官府在发展科技方面的主要措施有如下几项。
一是设立科研机构。唐初设立翰林院,是“天下以艺能技术见召者之所处也”,相当于国家科学院,这一机构一直延续至清。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设立学术研究机构,它既是国家的最高学术机构,也是政府决策的研究咨询机构。早期的科学研究不可避免地带有一些迷信色彩,翰林院内设的最早的国家实验室―金丹阁,就是为道教炼丹而设,不过其中也带有一些物理、化学研究的因素。火药就是在炼丹中发明的,宋朝天章阁待制曾公亮、端明殿学士丁度编撰的《武经总要》详细记载了火药的配方。
二是兴办科技教育。隋唐之前有学校制度,但科技专科教育却是从隋唐才开始兴办的。唐宋时期,官府设置了多个层级、形式多样的科技专科学校,最高学府国子监开设了算学专业,太医署、司天台、少府监、将作监和掖庭局则分专业设置了科技专科学校,地方也相应地设置了各级科技专科学校,基本形成了“中央+地方+民间”比较完善的技术职业教育体系。宋朝还将科技知识纳入少儿启蒙教育,编入蒙学教材,让儿童在学习文科知识的同时,也能学习到博物常识、自然科学和工农业生产技术知识。
三是选拔科技人才。科举制是隋朝开设的选拔人才的一项重要制度,唐朝逐渐完善,当时有50多种常设科目,包括了科技知识方面的考试,如明算科的考试内容即为《九章算术》等十部算经。唐太宗时增设博学通艺科,以广揽科技人才。医学入仕仿效科举,需要考试。不仅专科学校的学生可以参加考试,地方自学成才的人士也可以应试,成绩好便可以进入翰林院。两宋时期,朝廷多次下诏让地方察举“奇才异行”之士,还制定了技术官的品秩及服色制度。
四是实施科技奖励。唐宋时期的奖励办法,主要包括加官进爵、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精神鼓励包括树碑立传、下诏褒美、玺书劳勉、赐姓、赐雅号、赐谥号等,物资奖励包括赏赐金钱、器物、布帛、田地等,对于创造发明、技术革新“皆优赐束帛”、“各赐缗钱”。为树立榜样、营造社会重视科技的氛围,唐宋朝廷还对古代在科技方面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物进行表彰,如修李冰祠,为之塑像,立碑纪念其治理都江堰的历史功绩。
五是引进科技人才和技术。唐宋两朝都比较注重对外国科技人才和技术的引进,有很多外国人担任重要的科技官。唐太宗派人到印度摩揭陀国学习熬糖法;宋朝不仅引入了占城稻,还引入了阿拉伯数字。
六是组织重大科技项目。唐宋时期,官府组织实施了一批重大的科技项目,整理已有的科研成果,推动了科技进步。《括地志》、《新修本草》、《开元占经》、《算经十书》、《营造法式》、《武经总要》等,都是这一时期编撰的。官府还动员大量人力、财力、物力实测了子午线,铸造了水运仪象台及一系列水利工程。
七是推广科研成果。唐宋两朝都十分重视科技推广工作,特别是农业技术的推广。为了科技推广,各级官府编绘了大量图文并茂的科技手册,通过雕版印刷向外发放。对于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新技术,也及时总结经验进行推广。如宋仁宗时陈希亮在汴河上修建飞桥,朝廷一面对其表彰,一面组织人将其造桥技术向四方推广。
科技事权的划分
中国古代行政具有一元化特征,中央和地方政府间在事权划分上主要表现为决策与执行、宏观与微观、创造与推广的关系。在科研事权的划分上,中央承担了制定科研政策、组建科技研究和教学机构、组织大型科技项目、编写科技教材、汇编科技成果、颁布生产标准、选拔科技人才等事务,地方主要承担了基础教育、科技推广、向中央推荐技术人才等事务。这样的划分既有利于发挥中央宏观统筹的优势,又有利于发挥地方直接面对基层、信息充分的优势,并且符合科技发展的规律。
唐朝颁布了我国首部行政法典―《大唐六典》,其中对科研事权作了明确规定,如对国子监祭酒的事权规定“掌邦国儒学训导之政令,有六学焉:……六曰算学”。对州刺史的事权规定“劝课农桑,敦谕五教”,“部内有笃学异能闻于乡闾者,举而进之”,其下置士曹、司士参军掌“津梁、舟车、舍宅、百工众艺之事”。并建立了相应的考核制度,如“训导有方、生徒充业,为学官之最”,“推步盈虚、究理精密,为历官之最”,“占候医卜、效验居多,为方术之最”。在“最”的基础上,自“上上”至“下下”,将百官绩效分为九等。宋神宗将对地方官考核内容确定为七项,包括劝农桑、各类职事有无荒废、兴利除害等。
唐朝中央还经常将科技推广项目纳入考核内容,以提高地方科技推广工作的绩效。唐宪宗元和七年,为推广纺织业发展,下诏诸道州府有田户而无桑蚕处,每亩地必须种两棵桑树,责成县令专门负责。每到年终,都要由各州长史检查,“量其功课,具殿最闻奏。”《开元水部式》要求对州县每年浇田节水情况进行检校,对用水得当而田畴丰殖,或用水不当造成水利虚设的情况都要列入年终考核。宋朝也是如此,北宋初年,下诏要求地方为农民提供良种,推广农业机械、先进的种桑办法及纺织技术,还多次下诏奖励垦田蚕桑等技术推广的成绩。
促进科技发展的财政作为
各项科技事权的履行离不开财政的支持。唐朝为尊重科教人才,除了提供正常的办公、办学经费外,对各类学官、技术官都给予了超高待遇。如《大唐六典》规定诸学馆学官按五品官供膳。国子监的直讲(助教)虽无品级,但工资比照直官。学生不仅由国家财政提供奖学金和衣食宿费用,还享受免除赋役的待遇。图书的征集和收藏费用列入国家预算,每年拨给集贤殿书院、秘书省及诸馆司。地方诸州县学生、医学生,都由州财政供给。各州县学生来国子监听讲、参加学术讨论,费用由中央财政供给。
宋朝时学校规模大大扩充,国家财政很难完全保证经费,便采取了“财政拨款+学田租金补助”的措施。即国家划给学校一定量的土地,学校利用这些土地或招人承佃耕种收取地租,或建房舍、铺面、酒坊等出租的收益作为办学基金,来补助办学经费。但学田由于土地的丰瘠、年成的好坏,有时候不能完全保证办学经费,国家也根据情况进行调整。如《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熙宁十年,秦州财政部门上奏,“秦州学田瘠而岁课不入,乞易营田,以瞻学者。”
宋朝还将一些民间科技研究者列入“赐处士号”的序列,给予一定的国家补贴,如“布衣陈得一造新历成,赐号通微处士。”李弥逊《筠集》提到北宋末年有“技术赐号处士”的制度。
官府还运用税收减免等措施直接推进科技成果运用。如北宋初年,为重新调整种植结构,官府因地制宜地组织选种、配种,不仅免费给予良种,还通过免田租的措施鼓励农民采用良种和先进的耕作技术。农业生产率得到很大提升,据载,一个劳动力每年生产的粮食提高了30%。
科技人才奖励办法范文5
【关键词】
规范管理;医学科研;档案
基金项目:广西卫生厅自筹科研经费课题(项目编号:桂卫Z2009149)医院科研档案归档在某种程度上档案管理工作可谓是医院各项工作的桥梁与纽带,医学科研档案是医学研究过程和产出的载体,蕴藏着大量的科研成果、科技专利、高新技术、学科建设、科研思想等科研信息,是宝贵的信息资源和无形资产,它是进行科研的重要依据和必要条件[1]。在现代科技手段日益普及的今天,档案资源随时都可以转化为医院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1 医学科研档案归档管理的必要性
医院科研档案是在医学科研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件材料,是医学科学研究和医疗实践的真实记录和反映,管好和用好科研档案,对于提高医院科研管理水平,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2]。医学科研档案是医院档案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档案工作的法律、法规,树立档案管理人人有责的观念;认识档案的潜在价值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医院科研档案管理根据国务院批准颁布的《科学技术档案工作条例》第五章规定:“各单位都要按照集中统一管理档案的基本原则,根据科技档案必须完整、准确、系统、安全和有效利用的要求,建立健全科技档案工作,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实行科学管理”。我院办公室严格科研档案的管理,完善科研档案归档的管理制度,定期移交科研档案。
2 医学科研档案规范管理的作用
2.1 科研档案又具备有其自己的特点,做好医院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前提之一,就是要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兼职档案人员,要使档案完整地保存下来和充分利用,必须科研人员的配合。医院综合档案室档案员要对研究项目形成材料实行全程跟踪,确保材料的齐全、完整,保证科研档案的质量。医学科学研究涉及面广,是个多学科,多门类,多层次的综合性科学体系,它与一般自然科学及生产技术的研究有相似之处,但又有其独特性[3]。科研项目结题后,科教部的兼职档案员将档案移交到医院综合档案室,由医院专职档案员按照科研档案的归档要求对项目的档案材料进行审核并移交归档。如课题组需借阅项目档案,可以按规定程序向医院综合档案室借阅。科研档案在服务于科研活动、提高医疗水平、提升医院核心竞争力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我院科研档案的管理逐步走上了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轨道,在医院档案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主要采取两种规范管理:一是分类管理,包括临床、医技科室、职能科室的科技人员管理。二是职称管理,包括主任医(技)师;副主任医(技)师,主治医(技)师。要求担任科研项目的负责人职称一定在中级职称以上。先后建立了科研人员档案、科技成果档案、人才培养档案、科技规划档案等一系列基础资料计算机数据库,逐步完善对科技人员的规范化管理。科研档案不仅是进行科研的重要依据,而且还是科研活动的必要条件。科研档案本身虽有价值性,但其价值的实现必须经过合理的开发,方能有效利用[4]。
2.3 分类 医院科技档案的分类要根据科技档案的性质、内容、特点和相互之间的联系,把科技档案划分成一定的类别,使之能正确反映出产生这些档案的历史条件和工作活动的真实面貌,达到便于保管和充分利用科技档案的目的[5]。
3 出台激励措施,完善激励机制
建立完整的科研档案是科研管理规范化、科学化、信息化的重要标志。我院领导班子充分运用激励手段加强我院的科研管理,不断完善医院科研管理中的激励机制,使科技兴院形成共识。制定出详实的科技计划。出台了一系列奖励措施,并以此作为新的效益增长点,增强医院的内涵式发展实力。科学技术的进步要依靠人才的优势,院领导带头搞科研,充分发挥院学术委员会的作用,把科研工作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不断从人力、物力、财力上改善科研条件。
3.1 建立健全了“五、三、三”管理机制 即院领导班子为决策层;学术委员会为督导层;科教部为管理层;临床、医技科室为实施层;课题组(人)为攻关层的五层级网络化管理体制。
3.2 采取三种办法规范管理 ①规范化管理科技人才:一是分类管理,包括临床科室、职能科室的科技人员管理;二是学位职称管理,包括医院引进的人才,博士后、博士、硕士等;三是聘约管理,由院长领导的聘约制,调动了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②标准化管理科研设备:资源共享医疗设备,充分发挥医疗设备在医院科研中的共享作用,充分发挥实验中心在科研中的作用,加强人员培训,大型设备上岗证,实行标准化管理;③制度化管理科研工作:先后制定了院学术委员会章程,重点学科管理办法,科研基金管理办法,院青年基金管理办法,科研成果评选条件,人才引进培养等一系列管理措施,做到科技管理制度明确,职责清晰,有章可循。
3.3 实行“三倾斜”强化激励手段 ①“政策上倾斜”制定出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科技兴院奖励办法等政策措施;②设立了科研成果奖、新技术、新项目奖、学术论文奖、科研课题中标奖、科技拔尖人才奖、科技兴院优胜集体奖,每年评审一次并召开每年度的科技表彰大会;③“奖金上倾斜”每年从医院收入总额中提取1%作为科研教学基金[6]。
由于激励措施的出台,大大的提高了临床医师做科研,写文章的积极性。所以,科研档案兼职人员,平时应注意档案的分类管理及收集,归档材料的完整性。积极帮助临床将科研资料全面完整地收集、分类、整理直至归档。在我院科研档案管理的基本内容主要有: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农村卫生技术及产品研究与应用),科学基金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西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研究专项),广西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科技攻关与新产品试剂、科技创新能力与条件建设);广西卫生厅重点科研课题、广西卫生厅自筹科研经费课题、广西医药卫生适宜技术推广项目,院内青年基金课题等类型。在日常的科研管理工作中对各种管理性文件,如各种有关的卫生科研法规、医院内部的有关规定、制度、红头文件、协议书等等有关科研管理工作及科研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所有有价值的及原始的各类文件材料都是科研档案管理收集的范畴内容[1]。
按照《档案法》的规定,严格执行借阅制度。管理和运用好医学科研档案,对提高医院科研水平、促进医院卫生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 考 文 献
[1] 胡桂周,刘瑾.医学科研档案管理的探讨.医学信息,2007,20(10):1785-1788.
[2] ,项滨.医院科研档案管理创新的思考.中国医院管理,2007,11(2).
[3] 胡琴琴.医学科研档案的特点及其管理.杭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25(5):266-267.
[4] 韩秀明,刘艳君.科研档案在科研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8,24(8):642-643.
科技人才奖励办法范文6
西安石油大学原属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2000年划转为“中省共建”,陕西省主管。“十五”以来,学校结合自身实际,实施以重点实验室建设、重大科研课题攻关和优秀人才培养为重点的科技精品工程,不断强化创新意识、加大投八力度、实行政策激励、突出队伍建设、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管理效能,调动了广大教师投身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加快了学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步伐,提升了学校的科技创新、服务地方发展能力和办学水平,有力地推动了学校的全面建设和科学发展。
创新引领,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初见成效
创新管理机制,营造创新环境和文化
大学要发展,必须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建立有利于发挥高校学术环境优势、有利于学科交叉和资源共享、有利于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有利于优秀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的科技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十五”以来。西安石油大学逐步建立完善科技管理制度和科技评价体系,相继制定、完善了《科技基金管理办法》、《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科研项目管理办法》、《纵向项目经费资助办法》、《学术交流活动管理办法》、《优秀学术著作资助办法》等近20个文件和管理制度。与此同时,学校不断拓宽奖励范围。加大科技奖励力度,制定了《科技奖励办法》,对高级别项目、成果、论文、专利进行奖励。几年来,共发放科技奖励奖金300多万元。通过调整科研政策,科学评价学术成果,完善创新激励机制,强化量化考核等一系列措施,构建了科技创新的保障平台,形成了良好的学术氛围。这些切实有效的科技政策在教职工中引起了很大反响,极大地调动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提升了广大教职工的科技创新意识。创新人才使用方式,凝聚创新人才队伍
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学校科技创新工作的根本保证。近年来,西安石油大学积极构建以业绩和贡献为依据,品德、知识、能力相结合的人才和团队考核评价体系,不断加大工作条件、分配政策向优秀团队和人才倾斜的力度。
学校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根据学科方向设置基本岗位,实行学术带头人负责制,通过制定配套政策和管理措施,明确学术带头人的责、权、利,促进学术带头人积极进行学科交叉研究,发挥多学科的整体优势,构建创新团队。通过各种措施在校内精心选拔人才,稳定现有的优秀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不拘一格引进校外杰出人才。从人员编制、管理体制、资源分配、岗位津贴、职称评审和科技奖励等方面,调动教师进行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同时,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聘请石油石化企业技术骨干和校外专家做兼职教授,定期到校作学术讲座和交流。依托科研基地和重大创新项目,组建跨院(系)跨学科的创新团队,形成“学科带头人+创新团队”的模式。通过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形成了“以事业凝聚人、以待遇和政策稳定人、以感情留住人”的和谐校园环境。
创新平台建设模式,凝练科研特色方向
科研基地是开展学科交叉、进行科技创新的主要舞台,是汇聚科技人才的基地。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依托学科优势,构建科技创新研究平台,有利于发挥学校的特色和优势,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办学水平。学校坚持以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为依托,以重大项目为牵引,加强创新人才的汇聚和科技创新团队的建设,整合资源,着力构建开放、共享的创新平台体系。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在管理体制改革上勇于突破旧框架,做到责权利高度统一,让科研基地负责人享有充分的人事调配权、财务支配权、设备购置使用管理权和成果所有权。
学校依托石油石化学科优势,整合学科和科技资源,集中优势,率先发展,以此带动和辐射相关学科和科研基地发展。在重点支持优势学科和科研基地优先发展的同时。从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出发,创造条件使相关学科和科研基地蓄势发展,在“高、精、尖”上做文章。对有发展潜力的学科和科研基地。明确发展目标,积极培育,把其潜在的优势变为现实优势,逐渐形成“拳头”学科和科研基地。重点建设对学校科技创新工作具有推动作用的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科群、机械工程学科群、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群、化学化工学科群,同时,建立一批学科交叉平台,不断形成新的学科增长点,构建相互依托、相互支撑的学科体系。在建设好传统优势学科的同时,根据国家石油石化工业发展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育和建设新兴学科,使其在互渗互动的工作格局中寻求交叉点和生长点。在学科交叉过程中孕育了新的研究方向,学校适时组建了“特种增产技术重点实验室”、“光电传感测并重点实验室”、“油气资源经济管理研究中心”、“钻机控制技术重点实验室”、“油气田环境污染控制技术与储层保护重点实验室”等十多个学科交叉、特色鲜明的创新平台。
创新服务方式,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学校充分发挥石油石化学科和地缘优势,坚持“开门办学,联合共建”的方针,与陕西省石油石化企事业单位:在科技开发、联合攻关、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等方面全面合作。着力构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为石油石化企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水平的智力支持。学校每年专门组织博士、教授团赴石油石化企业现场考察交流,不仅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而且获得了一线科技研发信息,有力地促进了学校的科技工作。学校充分发挥教育科技资源优势,为企业技术人员的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提供服务,已先后为石油企事业单位举办石油工程、石油仪器、计算机技术与应用、企业管理、外语等培训班300多期,受训人员近2万人。
近年来,学校积极探索与企业产学研结合的新途径,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从广度和深度两方面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先后和多家省内外石油石化企业、科研院所建立新型校企合作关系,联合共建学科点和研发基地,充分利用企业、科研院所的设备、人员、资金等优势,建立科技创新转化平台。先后与长庆石油勘探局等多家企业互相开放实验室;与宝鸡石油钢管有限公司、中国石油集团测井有限公司、长庆油田公司联合共建国家级或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经过几年的发展,学校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初见成效,创新能力得到大幅度增强,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显著增强,科学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发挥优势,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显著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