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业现状分析及就业对策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失业现状分析及就业对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失业现状分析及就业对策

失业现状分析及就业对策范文1

[关键词]文科;师范生;就业对策

[作者简介]王振海,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讲师,管理学硕士,河南信阳464000

[中图分类号]G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0)07-0183-03

一、文科师范生就业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文科师范生就业的现状

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毕业生自身的前途命运和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同时也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以及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变化,高校实行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政策,这就要求毕业生的就业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再加上毕业生的数量逐年大量增加,从而造成了高校毕业生就业趋向严峻的形势。而文科师范生的就业形势则表现为用人单位的层次偏低、用人单位所在地多为县级以下城市、事业单位尤其是中学较少、需求人数大幅减少、师范女生就业难等特点。

(二)文科师范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分析

1、高等学校毕业生的数量迅速增加

随着高等教育政策的调整,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转向大众化,近几年大学毕业生的数量急剧增加。如图1所示,2003年以后高校毕业生的绝对数量和增加量都大幅度增加,2009年毕业生达到611万人,比2002年增加466万人,增幅为321%。毕业生数量在短期内迅猛增加,但由于有效需求短期内增速有限,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不会因为毕业生的增加而增加。文科师范生同样如此,教育行业的有效需求增速缓慢,文科师范生就业岗位的增加不明显。相反,随着一些中小学校的合并以及当前高中扩招的放缓,文科师范生的就业需求呈减少之趋势。

2、高校人才培养不适应市场需求

高校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与市场、社会相联系的专业设置新机制不完善,部分文科师范专业和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不能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一些院校注重对学生的知识传授,而轻视能力培养,重智育轻德育的倾向比较严重等,这些都会对文科师范生就业产生一定的影响。近几年,随着高校招生力度的不断加大,很多学校一味追求专业齐整,盲目上热门专业,造成某些专业人才供过于求;一些就业率低的长线专业没有及时更新,导致毕业生无处就业。有资料显示,热门专业就业率已出现较大幅度下降,电子信息、生物工程等专业的就业率降幅比上年超过5个百分点,一些长线专业的就业率甚至低至20%左右。

3、就业市场供需两难并存制约着文科师范生就业

一是师范毕业生的人数大量增长,供大于求的矛盾显现,同时待就业毕业生人数持续上升,毕业生就业难度空前增加。而中小学校就业市场尚未完全开放,学校的用人权掌握在教育行政部门手里,尤其是广大农村中小学,想要进一些优秀毕业生改变师资结构却又无能为力。二是由于普遍实行“凡进必考”的政策,有些文科师范类工作岗位技术切入点较低而且上手较快,部分本属于文科师范生的岗位却被一些理工科毕业生所代替。三是文科师范生中女生占到了80%以上,由于女性大学生的生理特征限制,在就业过程中往往深受歧视,致使就业难的问题更加凸显。四是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健全,致使很多师范生不愿到非公有制单位工作,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大学生就业的范围和市场。

4、不正确的择业观念影响着文科师范毕业生的就业

文科师范生不正确的择业观念主要表现为:一是追求公立和事业单位。许多毕业生就业目标只限于公立学校、全民事业单位、报考公务员等,而不愿意到私立学校、特殊性质教育单位(如聋哑学校)或转行到企业工作。二是相当多的文科师范生,尤其是女生选择只在本地就业,不愿意离开家乡和父母,到外地或艰苦的基层就业,尤其是到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就业。三是相当多的文科师范生追求一次就业定终身。有的宁可不就业,也不愿与不满意单位签约,结果是错失良机。四是非本专业不就。许多毕业生除了当教师或报考公务员外,对其他企业单位概不考虑。

5、毕业生自身的综合素质不高,导致就业力不强

从文科师范毕业生个人角度来说,部分学生自身综合素质有待提高。综合素质的高低是影响就业的关键因素,要在大学四年期间注重培养自己的各种能力,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具体来说,一些文科师范生的语言表达、讲课说课技能、文字综合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6、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

对于2009届毕业生来说,世界金融危机对其就业也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由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美国华尔街的几大金融机构纷纷破产,引发了全球性金融危机,这场危机迅速席卷全世界,世界经济陷入危机之中。国外很多企业由于市场不景气而纷纷裁员。在我国沿海经济地区也出现了一些工厂关门、工人失业的情况,甚至出现了民工返回潮。重庆某地返回的民工就有20多万人。世界金融危机对于原本已经严峻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二、促进文科师范生就业的对策

(一)加强对毕业生的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要消除师范生就业观念的不良倾向,主要靠教育和引导。要利用“两课”教学、专业课教学等,加强对大学生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培养他们艰苦创业的观念意识。请一些政府官员和政策研究者宣讲经济形势和就业趋势变化,帮助学生认清就业形势及趋势,降低就业期望值。要多请在教育一线、从事非教育工作或从事个体职业作出一定成绩的校友回母校作报告,用他们的成功经验和创业精神鼓励毕业生。对个别在择业观念和心理上存在障碍的毕业生进行单独教育和辅导,帮助他们转变就业观念,正确面对就业压力。同时教育文科师范毕业生不要只把目光投向教师、政府公务员、管理人员等岗位上,要逐步淡化专业概念,拓宽就业地域和行业。

(二)加强师范技能培养,提高综合素质,增强毕业生的就业力

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先生在亚太国际教育协会2009年年会上指出:大学生数量不是就业困难的主要因素,因为只有25%左右的新增劳动力来自大学毕业生,“质量问题才是关键”。

教师技能和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师范生的就业,尤其是文科师范生。要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教育他们着力提升综合素质,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加强多方面能力的锻炼。通过加强

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和道德修养,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增强执行力。强化对其文字综合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多媒体教学应用技术和班主任工作能力等教师技能训练,提高教学基本功。利用课余时间,充分发动团学组织和学生社团开展有专业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锻炼实践能力,拓展知识面。在教育学、心理学的教学中要注重和强化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的结合。在教育实践教学中要加强学生的课堂教学训练,加强教育实习的管理,避免流于形式。

(三)做好就业教育和服务工作,提高就业竞争力

采取主动出击的方式,多方收集需求信息;通过建立实习基地、就业基地等形式与用人单位建立广泛的联系,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同时将毕业生的培养方向、优势等相关信息通报给各中小学。对学生进行职业发展教育,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设计。作为师范生,主要应以做一名合格的教师为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围绕这一目标不断学习、锻炼,对自身各方面素质进行提升。拓展教学内容,完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将就业指导的教学内容拓展到广义的行为、技能培养等,应建立综合性的、注重职业培训的课程体系。增加模拟试讲、说课比赛等与师范生就业密切相关的内容,切实提高广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四)学校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政府、社会和用人单位要为师范生,尤其是女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学校在制订招生计划和进行专业设置时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采用多样化和差异化的培养模式,对于文科学生增加辅修计算机、法律等课程,同时提高文科学生的科学素质,多补充一些自然科学知识,拓宽就业空间。近些年来,党和国家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出台了很多政策,但针对文科师范生就业的政策却相对较少。对于女大学生的就业,国家应出台相应的政策,并要求各地政府认真贯彻执行。

(五)加强创业教育,鼓励和引导文科师范生自主创业

失业现状分析及就业对策范文2

关键词:大学生;弱势群体;就业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9-0085-01

一、大学生弱势群体概述

“弱势群体”这一概念在以前不同程度上也划分过一定阶级、一定人群,但还没有把大学生纳入其列,但随着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等问题的日益严峻以及我国大众教育逐渐向精英教育转化,无形中把大学生划分到了实实在在的弱势群体之列,并引发了众多媒体和社会各界关注。

自从200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使用“弱势群体”这个概念以来,大学生弱势群体是一个相对概念,是指在高校中由于性别、经济贫困、生理残疾、心理障碍、竞争失败、学历程度等原因而处于不利境地、并且出现了学习、生活、就业困难等问题的大学生群体。现在社会上存在着许许多多使大学生弱势群体无法获得平等就业权的不利因素,这些不利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更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背道而驰。

二、大学生弱势群体就业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据国家人力资源部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就连续十年来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统计:2003年212万、2004年280万、2005年333万、2006年413万、2007年495万、2008年559万、2009年610万、2010年631万、2011年660万、2012年680万,可见毕业生的人数呈现迅猛增趋势,十年累计4933万,而据教育权威部门统计显示:到目前为止2012年毕业生就业率不足五成,面对这种形式,大学生弱势群体由于受到社会的歧视和漠视,其就业问题显得难上加难。我们从一些有代表性的弱势群体就业现状中可以看出,大学生弱势群体就业难问题已成为制约个体发展的“瓶颈”因素和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难题”之一。

(一)女大学生的就业状况

女大学生在就业中处于弱势地位已是不争的事实,女大学生在男女不平等的就业现实面前无可奈何。在人才市场上,许多用人单位招聘毕业生时常常以工作需要为借口,将众多优秀的女大学生拒之门外,即使没有明确规定“只招男生”“同等条件下男生优先”也早已成为他们的心理定势。作为“弱势群体”的女性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大,心理更“痛”。

(二)身体表面缺陷学生的就业状况

这类学生约占学生总数的1%-2%。他们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就因为身体缺陷或长相原因,受到这样或那样的限制。随着国家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健全,高等教育的宽容和公平给他们创造了平等入学的学习机会。当他们毕业之际,满怀希望和憧憬来圆自己的工作梦时,身体与长相上的缺陷使他们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用人单位挑选人才空间和自由度增大的情况下,身体缺陷和容貌不佳似乎已成为他们就业的一道不可逾越的屏障。

(三)生理有疾患的学生的就业状况

这些学生因先天或后天患有这样或那样的疾病,而使他们在择业过程中遭受白眼、冷遇和歧视。例如近来媒体接连不断地披露的“乙肝歧视案”,是全国首例因歧视乙肝患者而引发的涉及宪法平等权的官司。由此可见,就业中歧视弱势群体的负面影响较大,容易引发社会的矛盾冲突,已到了必须认真解决的地步[2]。

三、解决大学生弱势群体就业难问题对策及建议

大学生就业歧视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带来了诸多社会和心理问题。因此,必须采取有力措施,消除就业歧视,推进无障碍就业。

(一)实施“馅饼政策”,鼓励用人单位吸纳大学生弱势群体就业

所谓馅饼政策就是通过制定一些激励政策、优惠措施来鼓励用人单位主动吸纳和扶持大学生弱势群体就业。

大学生弱势群体就业问题需要政府、社会一起予以特殊的援助。援助和扶持大学生弱势群体就业,既是对我们党执政能力的考验,也是影响着政府效率、关系政府形象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因此,政府必须在社会政策制定中予以特别重视。

(二)要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引导他们在逆境中成才、成长、就业

良好的个性品质是人生成功的保证,这已被中外无数成功人士的坎坷经历所证实。对弱势群体来说,良好的个性品质就更为重要了[3]。身处逆境的弱势大学生如正在被烈火焚烧的名贵檀木,其刚毅坚卓、奋发图强的个性品质只有在逆境的洗礼下才会放出耀眼的光辉。

(三)加快立法,建立完善的社会法制体系

平等、公平、公正是人类文明的始终追求。目前我国还没有一部完整的有关就业工作的法规,对鼓励和扶持社会弱势群体就业的力度不够,构建多层次的社会法律保障体系,加大就业政策的监管执行力度,严肃查处就业中出现的各种歧视行为,保障大学生就业的公平、公正。

参考文献

[1]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编辑部.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多元化[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7).

失业现状分析及就业对策范文3

在环保意识逐渐增强的中国,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关于环境保护的相关政策。其中有部分涉及到能源消耗。煤炭作为一种传统能源,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SO2与烟尘等对大气有污染的物质。

近几年来,我国的煤炭产业都处于产能过剩的状态,大部分煤矿都处于连年亏损的状态之中。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不止是市场的产能过剩还有国家政策的影响。在相关知识的普及之后,越来越多的人更倾向于使用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在我国,煤炭主要应用于电力、钢铁等行业,虽然近年来这些市场并没有出现疲乏状态,但是仅仅靠这些行业的支撑煤炭行业也不足以生存下去。所以,从总体上来说,目前我国的煤矿市场处于缩小的状态。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和市场环境的影响之下,我国对煤矿行业的要求变得更为严苛。近几年来,我国对煤矿的监管力度大力加强,一些手续不全的非法煤矿都相继关闭。众所周知,煤矿行业中安全问题是重中之重,对手续不全的非法煤矿采取相应的措施有助于我国煤矿行业的安全发展。这也说明,近年来,我国对于煤矿安全的要求显得格为突出。

二、企业绩效管理的意义和对于企业的作用

要想实现有效的绩效管理,我们首先要知道绩效管理的定义。简单来说,绩效就是个人在组织工作中的行为与结果的总和。在绩效管理的实际实践过程当中,绩效可以看作是与组织目标有关的活动或者行为,同时也是这种活动或者行为所获得的结果。

绩效管理的含义相对宽泛。但就企业中的绩效管理来看,它指的是一种现代化的管理模式。这种模式的核心就是绩效,在这个模式中还包括业务管理,部门管理等内容。一个好的绩效管理系统可以帮助企业实现整体化建设。因为一个较为全面的绩效管理系统会涉及组织、个人及他们相关的活动等各个方面,包括多个方面、多个层次的内容。

三、现阶段煤矿企业绩效管理所存在问题的简要分析

随着我国现代化假设的进程不断推进,现阶段煤矿企业几乎都有着自己的一套绩效管理制度。从这一点来看,煤矿企业已经意识到了绩效管理对于企业管理的重要性和作用。不足之处就在于,大部分煤矿企业的绩效管理系统都不够完善,不够科学化。

在现阶段煤矿企业的绩效管理制度中,没有将行为和结果有机地结合起来。也就是说,在某些绩效管理系统中,结果是高于行为的。这样会使员工产生侥幸心理,认为只要达到相应的结果,行为过程只是次要的。其实并不然,在一个较为科学的绩效管理系统之中,行为与结果应该是并重的。较为完善的绩效管理系统应该要涉及组织与个人,而不是只看个人为组织做出了多少贡献,更不能只是看个人为组织带来了多少盈利。

归根结底,现阶段煤矿企业的绩效管理普遍存在绩效标准单一的缺点。建立多重的绩效标准,从多方面评估员工绩效是实现员工公平竞争的重要保证。

四、关于完善煤矿企业绩效管理的探究

在绩效管理的实施过程中,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步骤,煤矿企业可以从这四个步骤入手来优化完善相应的绩效管理系统。

1.绩效管理的准备阶段。绩效管理的准备阶段是绩效管理系统给实施的第一个步骤。在这一阶段中,最主要的任务就是确定企业的绩效计划。绩效考核目标和绩效考核周期是这一阶段需要确定的两大标准,前者指的是员工在考核过程中需要达到的目标,后者指的是多久进行一次考核。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的是,在确定绩效任务时应该由上级和员工共同讨论。过于繁重的绩效任务会使员工的工作压力过大,过于轻松的绩效任务又会使企业的利益得不到保证。所以在制定绩效任务的过程中,应该由上级和员工共同讨论,而不是单由一方来制定。

2.?效管理的实施阶段。绩效沟通和绩效考核是整个绩效管理系统实施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要想较好地完成绩效沟通和绩效考核需要上级与员工之间的紧密配合。在这个阶段中,要注意的是在制定了相应的绩效任务之后,上级应该注重与员工之间的沟通。在实现绩效任务过程中,上级要给予员工相应的指导和帮助。而不是说在实现绩效任务的过程中,上级可以持完全观望的态度。企业需要意识到绩效任务需要上级与员工共同实现,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这一点往往会被忽略。

3.绩效管理的反馈阶段。在绩效的实施阶段结束以后,应该进行相应的反馈工作。顾名思义,在绩效管理的反馈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完成绩效反馈的任务。也就是说,在一个绩效考核周期结束之后,上级和员工要在一起讨论并指出在绩效考核期间所存在的问题,并根据所存在的问题来制定相应的改进计划。在相对意义上来说,并不存在一个完美的绩效管理体系,只有不断地根据公司的现状来改进绩效管理系统才能使绩效管理的效果逐渐优化。

4.绩效管理的运用阶段。绩效管理的运用阶段是绩效管理系统实施过程中的最后一个阶段。也就是说,在这个阶段将要把绩效考核的结果运用到实际的企业管理当中去,从而实际产生绩效管理的作用,保证绩效管理目的的实现。在这个阶段,煤矿企业要注意的就是绩效管理的执行力度。在实际的生产过程当中,很可能不能实现绩效管理的理想作用,这也是情理之中的。只要绩效管理可以起到较好的企业管理作用就证明当前的绩效管理模式是有效的。

失业现状分析及就业对策范文4

关键词:施工企业成本核算现状分析对策研究

引言

近年来,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施工企业的获利空间越来越小,难度越来越大。交通建设企业由于施工周期长、现场环境恶劣等因素,其成本更加难以有效控制。施工企业在成本核算中所存在的问题,已大大制约了企业的健康发展,且日益成为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施工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必要性

现代企业为实现战略目标,必须制定长远的发展规划并实现科学的内部控制和管理。机械材料及工程间接费用的支出是施工企业财务总支出的主要组成部分。加强企业内部的会计成本核算,使计划支出与实际支出的差额最小化,是促进企业健康稳步发展的需要。

国家《会计法》、《会计准则》、《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办法》等最新财经法规,对施工企业明确提出了规范施工企业管理、加强会计成本核算的要求。

施工企业所使用的新科技、新材料,不仅关联的行业多而杂,而且价格受行业影响起伏较大。外部政策不断变化,必然要求企业财务进行会计成本核算时,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地与相关行业的业务核算甚至国际相接轨。

二、施工企业成本核算现状分析

(一)财务人员成本管理意识淡薄

目前,施工企业财务人员受旧的财务制度影响较深,具体表现为:

成本核算工作中存在盲目遵从领导授意的有章不循、有法不依的现象,严重地影响了成本核算的真实性与合法性;

对材料进行汇总和统计时,对物资材料、消耗定额具体发生在哪一个项目上辨识不清;

对施工成本的开支标准、范围、当期成本和下期成本的界限模糊;

成本核算相关账目管理发生混乱,导致账实不符;

务人员的知识体系未及时地得到更新,缺乏现代成本管理观念,使得施工企业成本核算中出现的新问题无法得到及时和有效的解决。

(二)成本管理观念淡薄

管理层“重经营,轻成本”。市场经济下,企业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企业管理者缺乏科学的成本管理观念与成本竞争意识,忽视成本核算的重要性,表现为财务人员对标前成本预算不合理、不到位和将过多的精力投入到不惜亏本压低中标价的承揽工程之中,盲目地承接工程,使企业从工程一开始就处于亏损状态并背上了沉重的包袱,严重危及到企业的生存发展。

(三)成本核算的方法守旧

传统的施工企业成本核算方法,是以财务部门的决算报告为依据而进行的成本核算。只注重这种已发生的决算报告财务数据,会使成本管理长期停留在事后评价阶段,缺乏科学的事前成本预测、事中成本控制和有效监督以及事后各项成本的分析与考核。

(四)成本核算资料不准确和失真

建立全面完整的原始记录是成本核算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目前施工企业财务人员疏于成本核算所需的劳动消耗、材料消耗、施工机械消耗等基本统计工作,出现统计数据不准确、统计报表数字或文字过于简单,无法对单项工程项目生产要素进行充分说明,预算价值分析缺乏依据,为企业的成本核算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一些施工企业尚未建立完善的监督和约束机制,有些管理者成本意识淡薄,除了垫资、不计成本任意扩张在建项目规模,还会在私心的作用下,过多地考虑局部利益,或为创造所谓业绩,达到上级单位或部门的考核指标或者逃避税款,强令财务人员随意调整成本核算,人为操控企业利润和随意调节企业成本,对真实的经营财务状况进行掩饰等,造成施工企业成本核算名存实亡,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和长远的持续健康发展。

三、加强施工企业成本核算的对策

(一)树立成本管理观念

首先,企业管理者应明确现代成本核算是企业降低成本和获取最大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其次,应重视成本核算工作,不干涉成本核算工作,并使其规范化和制度化。

(二)将成本核算与定额管理相结合

消耗定额是成本控制的核心内容,它是对原材料成本、人工成本及间接成本进行的统计和计算。将定额管理纳入成本核算,可保证成本核算数据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反之利用成本核算可对定额的执行情况进行准确的分析,并可对定额做出及时的调整。

(三)提高成本核算人员的综合素质

加强财务人员的思想教育工作,培养其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坚持原则的工作作风,对成本核算工作高度负责;

企业应组织财务人员参加各类培训,使财务人员吸收新知识,拓展新视野,在提高本专业技能的同时,能够了解和掌握工程预算编制、工程成本分析方法等知识,不断提升财务人员专业技能和业务水平;

严格会计人员的从业资格制度。对严重违纪的财务人员应依法惩处。依照《会计法》、《会计准则》、《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办法》等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强化制裁措施,促进财会人员自觉维护财经纪律。

(四)加强目标成本的调整和控制

当目标成本在施工控制过程中偏差较大时,需对目标成本进行调整,调整内容包括工程量的增减,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的等。

应从用工数量方面进行人工费的控制,即合理搭配施工减少窝工损失等;

材料成本控制。包括材料用量控制和材料价格控制两方面;

机械费控制。充分利用企业现有机械设备,合理调度,提高机械设备的利用率。加强租赁设备的管理,提高其使用率;

对工程项目发生的现场管理费等均应按照目标成本金额进行控制。

结束语

综上所述,加强施工企业成本核算,是施工企业进入成本竞争时代的利器,也是企业推进成本发展战略的重要基础。只有加强事前控制、事中管理和事后分析等目标管理的成本核算工作,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李改莲.浅析施工企业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经纵横,2011

失业现状分析及就业对策范文5

关键词:征地拆迁;失地农民;再就业

中图分类号:F24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7-0024-1

失地农民目前面临的问题主要有再就业、社会保障、基本生活保障,这一系列问题如果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必将引发新的社会矛盾,酿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影响社会平安与稳定。而牵动这一系列问题的主线就是再就业,所以成功解决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是保障失地农民基本生活的支撑点,是促进社会稳定、和谐的关键。

1 失地农民生活现状分析

1.1 多数人因征地失业,靠征地补偿资金维持基本生活

征地后农民失去了以前维持生计的土地,加上年龄、文化水平、手艺等限制,他们几乎没有再谋职业,而是闲置在家,坐吃山空,靠征地补偿款维持基本生活。

1.2 生活保障低,生活水平下降

目前单一的货币安置,不能兼顾失地农民的就业状况,征地后失地农民的生活方式又转化为市民的生活方式,家庭的食品如粮、蔬菜需从市场上购买,食品消费的增加必会导致固定消费支出增加,为了节约,减少日常开支,他们只好克扣生活费,导致生活水平下降。

1.3 失地农民不思进取,满足于现状

因得到大笔补偿安置费,失地农民安于现状,没有长远打算,沉迷于茶馆、麻将桌等各类娱乐场所,身份、角色及心理意识都没有转变过来。

2 失地农民再就业现状分析

2.1 极少部分人可顺利再就业,多数人未就业闲置在家

少数市场观念较强,头脑比较灵活,有一些技术手艺的人,离开了土地,能够较快的适应新的生活环境,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再就业,或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力所能及的小本生意,他们的生活质量相比以前还有所增加,但这部分人只占少数,不到5%。

2.2 失地农民再就业渠道少,且缺乏稳定性

失地农民有的在本地企业务工或开店经商。这些农民自身缺乏知识技能,有的会随着企业技术进步以及用工市场化而失业。一些年轻的偶尔就近打零工,做一些临时性工作贴补家用,受季节性或市场需求等因素影响,失地农民就业不充分或再次失业。

2.3 “4050”人群就业率极低

因年龄过大他们几乎闲置在家,特别是女劳动力只能“赋闲”在家。由于年龄、身份、思想观念、文化水平的限制,导致他们再就业很困难,就业率极低,失地就等于失业。

2.4 失地农民自主就业意识不强

失地农民安于现状,沉迷于茶馆、麻将桌等各种娱乐场所,身份、角色及心理意识都没有转变过来。认为政府拿走了我们的土地,我们的生活会有政府解决。出现了“等”、“靠”、“要”的消极依赖思想。

3 解决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的对策

3.1 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力度,大力扩宽就业渠道

各级党委政府应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做好失地农民再就业的管理工作,提供就业综合服务,通过建立失地农民再就业管理服务体系,加大再就业培训力度,实行村社股份合作制改革等途径来扩宽就业渠道,增加再就业。加快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求职体系:一是要建立人力资源市场,初步形成布局合理、覆盖城乡的人力资源市场。二是要加快乡镇、农村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建设。通过建立人事档案,发放与城市失业人员具有同等效力的下岗证、失业证,为失地农民提供信息咨询、职业介绍、职业指导、职业培训、申领补贴、小额担保贷款申请等多方面的综合服务;发展休闲生态农业体验区。发展集观光、体验、休闲、采摘于一体的休闲体验农业区。首先,发展四季果园,可以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延伸林果的产业链,形成果园观光――采摘――林果加工体验――果酒酿造――果庄休闲为链条的新型产业类型。其次,发展现实版的“开心农场”。采用开心农场的模式,通过出租小块土地给城里人周末种地,来发展“假日农民”项目。

3.2 采取“谁征地,谁吸纳”的原则,征地单位重点解决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

采取“谁征地,谁吸纳”的原则,由征地单位就近解决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一是就近吸纳劳动力,由镇政府与征地单位签订定向解决就业协议书,明确征地单位需要提供的就业岗位,需要解决的就业人数,如有条件可以提供岗前培训等。二是征地单位要成立专门的资金台账,帮助失地农民解决再就业,通过农民资金注入招商项目,达到每年分红增加收入的目的。三是将企业的末端生产环节外包给农民集中居住的安置区,由安置区的居委会负责牵头,上下联接与分配安置区内失地农民的具体生产、任务分工事宜,以解决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

3.3 失地农民需转变就业观念,积极创业,提高就业率

解决失地农民的再就业问题,单纯的依靠政府、征地单位是行不通的,还需要广大失地农民自己努力,通过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努力扩宽再就业渠道的方式来提高就业率。

要提高现代化水平,必须加快城镇化建设,走特色可持续的健康农村城镇化道路,在城镇化进程中,要解决失地农民的一系列问题才能实现既定目标。才能真正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最大限度的为广大失地农民谋取福利,才能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

参考文献

[1] 赵建辉,黄晓红.力促农民工再就业[J].农村工作通讯,

2009,(04).

[2] 朱栋.失业农民工再就业五策[J].新农村,2009,(07).

失业现状分析及就业对策范文6

[关键词]相对人口过剩;农业剩余劳动力;结构性矛盾;供求错位

中图分类号:F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8-023-01

一、中国失业现状分析

失业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最大的社会问题之一。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2012年全球就业趋势报告》称,全球劳动力市场在经过连续3年的危机状况之后,在当前经济活动有可能继续恶化的前景之下,全球至少有2亿人失业。受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

就业是民生之本,中国当前正处于经济体制改革与社会发展进程的转轨时期,就业问题是这一时期最为紧迫的问题之一。2013上半年我国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就业压力凸显,面临“最难就业年”。当前劳动力市场主要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庞大,就业压力大。二是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大学生就业更加困难。第三则是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较高水平。因此扩大就业,降低失业率,使更多人口能够加入就业大军,成为我国目前首要任务。

二、从马克思失业理论分析我国当前失业原因

我国现阶段的失业问题,一方面有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与资本主义社会共有的普遍性原因;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社会主义的特殊性,以及当前制度创新和体制创新的特定阶段,我国的失业问题相较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尤其具有特殊性原因。

(一)劳动力资源总量及供求关系的矛盾

正如《资本论》所阐述的,资本的积累过程当中,伴随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资本有机构成得以提高,必然出现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减少和劳动力供给的日益增长。我国的人口规模大、增长快,这样一来,必然造成我国城乡劳动力供给超过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形成社会主义的相对过剩人口。这一原理与马克思所阐述的相对过剩人口是一致的。

(二)经济体制转轨、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结果

中国就业问题的出现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它首先是经济体制转轨的结果。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实行“低收入、高就业”模式,导致人员富余过多,效率低下。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国有企业为增强竞争力,进行改革,减员增效,造成了一定的就业压力。

(三)结构性矛盾导致供求错位

劳动力市场上的结构性矛盾日益显现。即就业难与用工紧张并存的现象已经从局部地区扩展到全国,并将持续相当一段时期。另外,农民工就业成本上升和就业观念变化,正在使一些岗位丧失对农民工的吸引力。

除了上述原因外,就业能力是制约就业率的最大障碍。其他如“高校扩招造成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就业指导缺乏”、“就业信息不充分”以及“片面的就业观念”也是造成就业难的长期原因。

三、对策建议

依据马克思的相对过剩人口理论和农业劳动力剩余理论,结合中国具体国情,减少失业人口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增加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二是减少劳动力的供给。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促进多渠道就业。十报告指出,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经济的发展能带来就业容量的增加,但不同产业的增加量不同。研究表明,从投入产出的角度来看,每投资100万元可提供的就业岗位,重工业是400个,轻工业是700个,第三产业多达1000个。因此实行积极的产业政策,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解决我国目前就业问题的一个重要举措。

2 扩大劳动力输出规模。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成本相对较低低的国情,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不会有很大改变,在国际劳务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十分明显。因此将劳动力输入到国际市场,能大大缓解我国的就业压力。

3 大力发展技能培训教育体系。大力发展技能培训教育体系,培养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具有专业技能的劳动力。结构性失业多是由于知识结构、专业技能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不匹配造成的,解决这一失业问题的办法之一就是规范技能培训市场。

马克思的失业理论研究可为解决当前我国的失业问题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但由于中国的失业有其特殊性,所以在实践中还应该合理地将马克思的相对过剩人口理论与中国现实相结合,来共同解决当前的失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