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教育方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生教育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生教育方法

小学生教育方法范文1

国学教育在最近的一段时间内得到了社会和媒体的广泛关注。而“国学”本身也有着不同的定义。就整体来说,国学其实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一方面体现在书面文化,另一方面则又在日常行为和社会道德方面对我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同国学热形成反差的是国家的学校系统中对于国学的淡视。乃至于社会上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重理轻文”的特点,对国学教育的健康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

首先,我想说,国学教育是非常重要也是必要的,对于我们整个中华文化的传承乃至于社会思想保持独立性、先进性,都是有着非常大的意义的。所以国学教育官方化,国学教育低龄化是一个大的方向。小学生的国学教育,应该成为小学教育机制里重要的一环,真正把国学教育放在一个不可或缺的位置。

一、国学教育的官方化

提起国学教育,很多人有印象,但是大都是一些私立的补习学校的国学文化课程。我认为开展国学教育首要的是应该将国学教育官方化,明确地将国学教育纳入国家的教育体制,开设相关的课程、围绕国学修订教材等等,把传统文化当成小学教育的主要资源和核心资源。小学教育是整个教育系统中对学生行为素养和文学兴趣培养的最佳时期,中国传统文化没能得到良好的推广。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小学体系中对国学的淡视。这使得学生在一开始就对国学陌生,错失了培养对国学兴趣的大好机会。

学之道是学习,教之道是教育;“四法”是指学法、习法、教法、育法,学法使人增长知识,习法使人掌握知识,教法是传授知识,使学生成长。教学的方法和过程是培养学生“完美人格”的主要载体。

将国学教育作为社会的官方教育内容,能从本质上有效提升国学教育的地位。“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中国的国学经典文化底蕴丰厚,蕴藏着丰富的为人处事的经验和做人的道理。诵读经典,用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熏陶孩子,使他们变得聪慧、礼仪、仁爱、守信、博学......国学经典学习可以提升国民道德品质,培养孩子良好的修养和习惯,开发孩子的记忆潜能和智力等,一生受益无穷。

二、国学教育的平常化

有人说,国学经典没有列入考试,怕在学校教育中无法确保落地生根。然而,学习国学经典万不可用考试来检测,经典之所以是经典,关键在于其表意的丰富。学习经典一定要具有开放性,经典表意是丰富的,学生在多次诵读中,其义自见,本身就是思维能力的训练、智慧的训练。

一旦将国学教育列入考试范围,国学就面对着被格式化的尴尬局面。国学与其说是一门学科,不如说是一门学问。拘泥于试题,也就违背了国学教育的初衷。推动国学教育不应当将其再度变成了人人唾弃的迂腐学科,重视国学教育和将国学教育过于严肃对待是不同的。国学教育应当普通化、平常化,成为一种真正融入到日常生活的学科,而不是成为了又一门充满了压力的学科。

三、国学教育的系统化

国学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但又不仅仅属于中国。国学具有着与时俱进的r代精神,能够在当今社会中依然发挥出她独有的魅力。国学教育想要得到真正的普及推广,也需要将其和其他学科进行有机结合。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和国学关系最为亲密的应该是语文学科。因此,国学教育可以在语文课本中增加更大的比重,在课后的知识拓展里增添更多有趣味的国学小故事。

而其他学科完全也可以和国学教育进行穿插性的教学。比如体育,完全可以将中国古代一些传统的六艺内容穿课余的教学活动中。此外,国学也能够和其他学科进行完美的结合,无论是数学中“鸡兔同笼”等中国传统的数学问题,还是语文学科中丰富的国学经典作品,都能够起到国学教育的促进作用。

小学生教育方法范文2

[关键词]心理健康;环境;学生心理;沟通

健康的心理是人生成功进步的阶梯。在实施素质教育和进行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学生的知识水平提高了,但是嫉妒、依赖、压力等等,这些存在于学生身上的各种心理反映,往往是不易觉察的,表现在小学生身上常常就出现:厌学贪玩,好斗生非;不讲诚信,说谎作假;好逸恶劳,浪费无度;不爱公物,是非不分;心胸狭窄,不够谦让等现象。究其根本,主要在于心理教育功能的确实。如何做好学生的德育教育,最有效的办法之一就是解决好学生的心理问题,从而推动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一、良好的环境有利于学生心灵健康成长

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疏导学生心理必须有一个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一)拥有良好学习氛围的学校环境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令学生身心愉悦、陶冶学生的情操首先要有一个的良好的校园环境。如在教室一角放几盆花草,让学生赶到舒心怡神;教室的环境布置要注意色彩与内容的相互搭配;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倡导学生相互启发,相互鼓励,共同提高。老师要精心组织这样的学习合作小组,在课外根据学生兴趣、能力、学习情况,采取差异互补、自愿结合的原则,组成互助小组,每个人可以提出自己不能理解的问题,包括学习、生活、兴趣、心理、情感等,让大家共同讨论,提出自己的解释。另外,建立优生和后进生“一帮一”的学习组织活动,老师鼓励督促,推动后进生在学习上的转化。

(二)拥有和谐乐观的家庭环境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更是培养孩子生活习惯、行为方式、品质兴趣的重要的场所。人是大自然中唯一懂得暗示的动物,孩子又最善于仿效,所以大人的一言一行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孩子的心理,暗示的意义具有强大的干扰力。不良和错误的教育方式、生活方式,都会导致孩子形成不良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有些父母在外打工,对孩子的兴趣、爱好一概不知,对孩子的优良表现从来不闻不问,但对待孩子的错误,却非常在意,殴打起孩子毫不含糊。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性格往往暴躁,对学习兴趣不高,并经常与周围的人发生矛盾。所以,学校要通过开办家长会、建立家庭教育研究会等形式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向家长宣传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要让家长明白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单方面依靠学校是远远不够的,家庭教育是一个全面、长效的过程,效力有时候超越了学校教育的范畴。大多数家长都接受过初中以上教育,普遍思想开拓,接受信息快捷,他们更善于学习现代教育的理念,只要学校引导,教师引导,家长一般都会主动配合学校,做好家庭教育。家长如何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尝试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呵护学生的心灵成长:

要让家长树立一个教育信念:呵护孩子的心灵,培育孩子心灵的成长比读书考试更重要。老师要主动积极的联系家长,相互密切配合,做好训诫与勉励双管齐下的教育,不能学生在学校受到老师批评,在家里又受到家长变本加厉的批评,伤害孩子的心灵,打击孩子学习的积极性。老师批评后,要及时和家长取得联系,让家长及时疏导孩子的情绪,化解心理的忧虑,分析老师批评的原因,鼓励孩子改正错误缺点,乐观面对老师的批评,让他们觉得家庭是温暖的,父母的怀抱是温馨的。老师和家长要把握好批评与鼓励宽容的尺度,不能过分严厉,也不能过分宽容。健康阳光乐观的性格不可能在训斥与溺爱中形成,适度的批评和表扬比严厉的处罚或物质的奖励更能有效促成孩子优良品性的形成,表扬孩子与约束批评孩子的不良行为是相辅相成的。因此,批评与鼓励并行是奠定孩子愉悦人生的基础。

2.家长必须认真倾听孩子的诉求:

家长要以平等和关爱的姿态和孩子对话,站在孩子的角度分析孩子的心理,要给孩子充分表达自己诉求的机会,认真倾听他们的心声,及时疏导。特别性格内向的孩子,家长更应该和孩子多交流,鼓励他们大胆说话,说错了也不要紧。家长不能以任何理由忽略孩子的存在,更不能以任何理由拒绝和孩子感情、思想的交流,尤其父亲必须要有耐心和爱心,和孩子一起游乐,一起学习,一起散步锻炼,关心他们的关注的问题,及时引导他们的情感和认识,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3.正确引导孩子参加集体活动:

人都是社会的个体,在引导孩子接近自然陶冶淳朴性情,关爱自然生态的同时,要鼓励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培养孩子的服务意识与合作协作的意识,比如夏令营,比如社区公益活动,比如校与校之间的联谊活动,比如参观博物馆等,体验生活的多姿多彩,培养孩子的健康完善的人格。

二、老师要注意自己的楷模形象?

小学生最善于模仿,善于崇拜,在他们心灵中教师的形象是伟大的,在他们看来老师是慈爱、知识、公信、道德的代言人,老师的一言一行就是社会的最高标准,是他们仿效学习的楷模。小学生会在某些行为发生的第一时间被“洗脑”。所以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要衣着整洁,精神振作;语言要亲切、自然,可以批评,但不能辱骂;行为要热情大方,经常关爱帮助学生,不体罚学生,为学生心理健康创造良好环境和氛围。

(一)对待学生要真诚平等

一切伤害莫过于心灵伤害,尤其老师对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影响巨大。一旦学生的心理上经常受到老师或同学的伤害,他们就容易走向极端,会变得冷漠孤僻偏执,处理关系容易冲动,偏离理性轨道,容易产生攻击性、报复性、破坏性等,以此发泄心理受到伤害的不满。为了推动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心理变化,要以平等真诚的姿态对待学生的失误,尽量减少对学生心理的伤害。遇到问题多从学生的角度来深思,认真倾听学生的诉求,仔细观察学生,以朋友的身份寻找与学生沟通的话题,在沟通中寻找学生发展的基石。

(二)让嫉妒心理远离学生

对学生来说,嫉妒心理不仅影响身心健康还影响学习。同班同学之间的矛盾很大一部分是由嫉妒引起的。例如:别人的分数高了,就说提前知道答案,或者老师提前辅导过等,这就容易引起其他同学的反感,大家都想躲开他,不愿与他交往,逐渐被孤立。又如因嫉妒他人成绩而“打小报告”,散布谣言,从而给自己造成不良的影响,导致人际关系氛围不好,于是逐渐对学习失去兴趣,在班上打架斗殴,沦落为问题生等。因此,教师要及时适时地帮助他们。首先,要给学生提供客观认识和评价自己的机会,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定位。教育学生要全面认识自己,既要看到自己的优点,又要正视自己的不足,扬长避短,发现并开拓自己的潜能,不断提高自己,开创良好的学习氛围。其次,要转移学生的嫉妒心理。小学生嫉妒心理的产生大多是因为出现学习差距引起的,如果引导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差距产生原因,发掘弥补差距的动力,把嫉妒心理转化为积极努力的精神,每个阶段给自己确定一个奋斗目标,不断奋进,随着学习进步,嫉妒心理也会慢慢弱化,逐渐消失。

(三)多角度引导学生,解决学生心理问题

学生的成长需要教师的引导,为人师者不仅要交给学生知识,更要能够从多方面去把握学生,从多角度去引导学生。对“管不了的学生”可以尝试从以下几方面予以解决。

1.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惩罚批评容易使人产生人格、自尊受到损害的自觉心理,为了获取人格的尊重,人们常常会采取对抗的方式反对处罚批评。小学阶段的学生发展成捣乱生,大多数情况都是因为老师过度处罚批评,学生自尊心受到伤害造成的。所以,老师对待“管不了的学生”应该首先要从尊重他们人格的角度入手,发现其优点和长处,创造适宜其展示自我优点的平台,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关爱,对他寄予的厚望,体会成功的幸福,促进其进步。

2.采取多元的教育方式。

对于上课学习不投入,爱做小动作甚至打架爆粗的学生,教师一味采取批评的方式有时候会产生较好的效果,但如果面对学生不同的问题教育的方式一成不变,久而久之师生都会失去耐心和信心。老师不妨根据他的情况,找出深层原因,分析原因,从尊重关心的角度,从帮助寻找学习策略的角度入手,激发他的学习兴趣,不断的给予正面的激励,引导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促使他提高学习热情,树立自信,让他感受到老师的信任,慢慢树立自己是个成功者的意识,这样慢慢会步入学习的正轨。

3.要学会保护学生隐私。

小学生教育方法范文3

【关键词】礼仪;社会文明;规矩;生活教育理论

礼仪是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法律、制度属于社会规范的底线,虽然重要,但它们毕竟只是社会的一些最基本、最重要的规范,而无法包含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法律却管不了偷鸡摸狗之类事。怎么办?这就要依靠道德来规范。事实上,不偷不窃这既是道德的要求,同时也属于礼仪的要求。因为,小偷小摸行为显然不属于礼貌行为。小偷小摸如此,其他方面何尝不是如此。所以,没有规矩固然不成方圆,没有礼仪同样不成方圆。

从礼仪的现实条件来看,我们必须学习礼仪知识。讲礼仪是有条件的。首先,礼仪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就是我们平时所提倡的一些基本礼仪也不例外。如不随地吐痰需要纸巾、污物桶的物质基础;不随地大小便需要完善公共厕所设施。所以,讲礼仪要切合实际,礼仪过于繁琐或超前会成为负担。有钱人参加晚会固然可以穿晚装、礼服,但农民上山砍柴穿西装就没必要了。其次,礼仪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在多数国家,朋友见面时握握手是礼仪,但到了中东,异性之间随便握手弄不好是要受惩罚的。所以,讲礼仪要符合具体情况,不能照搬照抄,要实事求是。

礼仪教育的内容涵盖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内容上看有仪容、举止、表情、服饰、谈吐、待人接物等;从对象上看有个人礼仪、公共场所礼仪、待客与作客礼仪、餐桌礼仪、馈赠礼仪、文明交往等。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行为规范称为礼节,礼仪在言语动作上的表现称为礼貌。加强道德实践应注意礼仪,使人们在"敬人、自律、适度、真诚"的原则上进行人际交往,告别不文明的言行。倡导文明的社会礼仪。结合社会公德教育,大力倡导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守社会公共秩序等为主要内容的文明礼仪理念。民族地区要达到如此目的,我以为必须从小学生抓起,学校对民族地区的小学生进行礼仪教育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营造良好的礼仪教育氛围

1.1布置好校园环境

1.2设置礼仪教育专用宣传栏,宣传各种礼仪知识和礼仪教育故事。

1.2.1提高教师文明礼仪素质,每月组织一次全体教师重点学习一次相关礼仪,使学校教师成为学生能够效仿的榜样。

1.2.2设置校园礼仪岗

上学或放学以及重大活动时,在校门口、教室门口或特定地方设置文明礼仪岗,主动向老师或同学问好,打招呼,说问候语、敬队礼;对学生的礼仪行为表现进行教育与监督,并做好详细记录,每两周进行总结表彰。

1.2.3利用红领巾广播站,国旗下讲话,课间操、放学集会,专题讲座等宣传阵地,每次一个小内容宣讲礼仪知识,营造礼仪教育氛围。

2.开展礼仪教育实践活动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充分重视做中学,在实践中养成学习习惯。任何良好的礼仪习惯的养成,都必须通过学生亲眼看、亲身听、亲身实践,通过在多次的体验中反复积累,最终把外在的行为表现真正内化成稳定的心理品质,进行的具体活动有:

2.1进行文明礼仪行为养成性训练

学校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不仅在晨会、课间操、放学集合时间进行文明礼仪专项训练,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升华、养成习惯;同时每天都要表扬文明礼仪行为好的学生,提醒这方面做得不好的学生,纠正做错的学生。

2.2每一学期举行一次“文明伴我行――中外文明礼仪故事比赛”,

学校编写修改文明礼仪三字经。

2.3以班为单位,训练并评选“文明礼仪队”,在此基础上组建学

校“文明礼仪队”;周五队日活动定期评选“文明礼仪小标兵”。

2.4设立学校“文明礼仪监督岗”(以五年级学生为主,其他二至

六年级为辅)

礼仪监督岗成员必须是要在仪容仪表、言行举止各方面起到榜样作用的学生。礼仪监督岗每天交叉检查各班同学的文明礼仪行为进行登记。

小学生教育方法范文4

一、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现状

小学阶段是少儿心理发育的重要时期,正是增长知识、接受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在现行的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通常会采用以下方法对小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1.说理教育法。是指教育者通过行为习惯课堂教授,以摆事实、讲道理的形式,树立小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意识。2.奖惩法。根据小学生行为规范衡量学生的行为,对做得好的给予奖励,对做得不好的施加惩罚。3.榜样示范法。通过树立行为习惯良好的学生为榜样,为小学生提供了努力的方向、目标、动力和方法。

二、引入社会工作理念与方法的必要性

(一)现行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存在缺陷

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往往是站在“长者”或“强者”的立场上,对学生进行教诲或灌输,而很少尊重受教育学生的主动性。

第二,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在目前的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主要采用以班级或年级为单位的教育方法,个别教育的方法使用得很少。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的个别教育也只是对其进行思想教育,并不是针对学生的差异性进行教育。

第三,知行相离。“我国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方式较为单一,主要以课堂教授及奖励处罚等方式为主。”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学校也开始提出注重课堂理论教育与课外实践相结合,但是考虑到学生的安全问题,很多学校都未开设这类实践课程。

(二)社会工作理念与方法在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的优势

第一,社会工作的“助人自助”理念有利于教育者在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过程中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助人自助”的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忽视学生的主动性的缺陷,能够更充分地发掘学生的潜能,激发其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第二,社会工作方法有利于教育者兼顾学生的个体性差异,并在教育过程中做到知行合一。社会工作尊重人的差异性,相信每个人都是特别的,社会工作三大方法正是在尊重人的差异性的基础上开展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忽视个体性差异的缺陷。

三、社会工作理念与方法应用

(一)“助人自助”理念在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的应用

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采用的是制度规范的手段,通过推行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规范,达到纠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并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目标。与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不同的是,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理念强调尊重人的潜能,通过调动案主的主动性,充分挖掘潜能培养案主自己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快更好地解决问题。因此,社工是从调动学生自身的意志和能力入手,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从根本上帮助学生改正不良行为习惯。

(二)社会工作方法在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的应用

1.个案工作在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的应用

个案工作具有以个人和家庭为服务对象、建立一对一的专业助人关系、注重个人和社会两方面的调整,兼顾形成问题的内因和外因、注重知识基础等特征。

从个案工作的特征可以看到使用个案工作的条件:其一,是以个人和家庭为服务对象,即以某个出现行为习惯欠佳的学生为教育对象;其二,是建立一对一的专业关系。即与某个出现行为习惯欠佳的学生建立关系。

2.小组工作在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的应用

在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出现较普遍的问题时,可以借鉴小组工作方法,通过之前收集的资料,充分了解学生的情况,将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出现的相同或者相似问题的学生组织起来,建立一个小团队,通过团队内部组员分享在学习行为习惯时面临的困难和克服的方法,相互鼓励相互支持,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3.社区工作在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的应用

小学生教育方法范文5

一、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生活化教学的含义

所谓“生活化教学”就是以现实生活为背景来进行教学活动,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体味生活,进而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探索生活的欲望。同时,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力量后,能够真正地陶冶情操,享受生活。教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现实生活是教育学生最真实的教科书。对于小学的品德与生活课程来说,生活化教学就是将课堂带入到生活之中,用生活中的人和事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用生活化教学的方法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把生硬的理论知识转变为丰富的生活经验,进而提高自身修养,增强个人能力。

二、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生活化教学的现状

在现如今的小学品德教师中,多数教师对生活化教学还只是停留在理解的阶段,而并没有将此付诸于实际,显然对生活化教学的重视程度并不高。而“生活化例题较少”是小学品德教师普遍认为不能实施生活化教学困难的所在,由此,也反映出一些教师在课堂上的创造性和能动性不足的问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不强,导致了生活化教学并没有完全走入课堂。多数品德教师在教授课程时,更多的是采用课堂讨论的形式,将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在相互讨论中学习。这种方式无可厚非,组织学生讨论可以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但学生并不能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更不能联系生活实际,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这是相比于生活化教学所不能实现的。

三、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生活化教学没有落实的原因

由于生活化教学可以直观、形象地解释生硬的课本知识,所以,生活化教学是当下很多学科的教师惯用的教学方法。然而,在小学品德与生活的教学中,这种十分可取的教学方法却没有明显的体现,这其中也存在着多方面的原因。

(一)家长与学校不够重视

品德与生活在小学课程中属于科任课,只是进行知识积累的课程,并不作为期末考试课,即便设置科目考试,所得成绩也不会计入最终总成绩。如此,学生对此科的认真程度就会明显不足。而家长和学校的态度也与学生基本相似,家长大多对思想品德这类课程没有多加重视,学校对科任课的教学要求也不高,因此,直接导致了生活化教学没有完全落实到实际课堂中。

(二)授课教师观念老旧

一些年轻的品德教师还是非常支持这种生活化教学的,但一些小学为了节约资源,提倡教师“一专多能”,导致一些品德教师在主讲其它学科的同时,再教思想生活课;还有一些品德教师是退休返聘的老教师,他们年龄偏大,教学观念上保守老旧,认为品德生活这种严肃的课程就应该用最正规、传统的直接讲授式进行教学,而生活化教学的方式,他们并不很认同。

四.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生活化教学的方法对策

通过上述一系列小学品德生活课堂生活化教学的现状可以看出,学校和家长对思想品德这类课程的重视程度不高,品德教师对生活化教学的方法理解不够深入,利用频率不高,使生活化教学在小学品德生活课程中并没有达到很好的效果。因此,根据这种现状,提出一些改善现状的对策是很有必要的。

(一)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实际品德与生活教学中,应加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在教授了理论知识之后,一方面,教师应考查学生是否理解知识的含义,另一方面,教师应密切观察学生在学习思想品德的知识后,能否将理论带入实际生活当中,要考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和实践操作能力,教师在密切关注学生情况之后,应对学生的学习及实践能力进行综合评定,成绩优秀的学生,应予相应的奖励以鼓励,由此,激发学生对品德学习的积极性,锻炼学生对知识的实践性,进而,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达到小学生提高自我修养能力的目的。案例:在包头市文学道小学的品德与生活课堂中,教师在讲《助人为乐》一课之后,给学生布置了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后做一件帮助他人的事情,然后用记日记的形式将事情的经过记录下来。在第二次的品德课时,学生们对自己的助人成果进行了汇报,有的学生帮助盲人过马路,有的学生帮助同学捡起滚落的铅笔,有的学生帮助父母做家务等等。学生在进行生活实践的同时,也将助人为乐的美德常记于心,同时,学生通过听取其他同学的助人成果,也学习了他人的优良品质,既达到了教学目的,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课堂形式多样化

小学生教育方法范文6

摘 要:小学生的体质是关系到学生能否健康成长的关键,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注重对学生体质的提升训练,不仅是新课程改革对小学体育教学提出的重要要求,同时也是体育课程教学的根本目的。因此,教师要从小学阶段学生身体发展的阶段特点出发,强化身体素质能力培养,不断提升小学生的身体素质能力。基于此,对小学体育教学中关注学生体质提升的教育教学方法进行了相关的分析和探究,以期为现代小学体育教学活动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小学体育;学生体质;教学方法;意义分析

身体素质是学生首要培养的第一素质,是关系到学生能否健康成长、能否形成健康心理及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和综合能力的关键基础。小学体育课程是对学生体质能力进行训练的关键课程,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体育课程在小学生体质提升方面的效能发挥并不明显,需要结合小学生身体素质特点,从实际出发,注重对学生体质的提升教育。

一、小学体育教学中关注学生体质提升的意义解读

人的体质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和规律性,小学阶段的学生处在身体素质发育的关键阶段,具有十分明显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特点,在小学体育教学中P注学生体质提升,首先对小学生体质发展阶段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合理的体育教学内容和方法对学生的身体运动负荷、身体素质进行锻炼和培养,能够有效促进小学生身体的生长发育,适应身体发育的阶段性和规律性特征。其次,体育教学中关注学生体质提升还能够为学生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有了好的体质,才能够承担一定负荷的学习压力,才能够精力充沛地参与到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才能够获得好的成绩、好的发展。另外,小学体育教学中关注学生体质提升也是实现小学体育课程教育意义的重要途径。因此,小学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组织过程中要优先对小学生的身体素质能力进行锻炼,不断提升小学生的体质。

二、小学体育教学中锻炼和提升学生体质的方法和途径

1.强化学生力量训练

力量是身体素质的最直接表现,同时也是衡量体质优良的一个重要指标,强化小学生的力量训练是小学体育教学关注学生体质提升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方法。强化学生的力量训练,为小学生身心发展奠定良好力量基础的做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体育教师要对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基本情况进行分析和调查,了解学生身体素质的基本情况,然后制定针对性强的身体力量训练方法。如果教师没有进行初步了解就开展力量训练,很有可能会对小学生的身体产生损害。其次,由于小学生处在身体发展的初级阶段,力量训练需要遵循小强度、高频率的特点,不能一下子“用力过猛”,否则会对小学生尚未完全发育的肌肉组织产生损害。力量训练可以融合到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例如在人教版小学体育“小球类与游戏”的篮球教学过程中,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往返跑的训练,对学生的爆发力和耐力进行训练,强化投篮训练,对小学生的上肢力量进行锻炼等。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小学生的爆发力和耐力都有了一定的提升,然后再进行长跑锻炼,通过这种阶段性的教育、系统性的训练对学生的力量进行强化训练。

2.开展高速运动能力训练

高速运动能力是小学体育教学中提升学生体质的一个重要途径,高速运动能力能够有效刺激小学生大脑中的运动兴奋神经和相关的各项运动器官,从而有效提升小学生的体质。但是在实际中,大部分小学生的高速运动能力是有限的,体育教师需要从相关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高速运动能力进行训练。例如在“小球类与游戏”中足球项目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变向跑、变速跑、折返跑等项目训练,在这些训练项目中对学生的呼吸、心率和肌肉运动能力等进行训练,提高小学生的身体调节意识。同时,在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在间歇性休息或者是课堂结束阶段,教师可以组织蛙跳训练对学生的高速运动能力进行训练,在巩固教学效果的同时,强化学生的身体机能。

3.注重培养小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

对学生体质的提升,仅仅依靠有限的体育课堂教学时间是不够的,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体育锻炼意识的培养,从而促使小学生进行自主体育锻炼,是提升小学生体质的一个重要方法。因此,在“走、跑与游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制定一个步行路程的目标,通过现代的运动APP对步数进行统计,增加小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从而有效提升小学生的体质。

小学体育教学中注重对小学生体质提升是体育教学意义深化的根本,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教学内容,注重对小学生身体力量的训练以及高速运动能力的锻炼,并且注重培养其体育锻炼意识,指导小学生进行自主锻炼,从而不断提升小学生的体质,为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