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课堂教学指导意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课堂教学指导意见范文1
关键词:教学指导;备课;内容;方法;组织;高效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7)06-0031-03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任务,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而高效课堂是体育教学追求的永恒样态。为了进一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实施,帮助教师准确、全面地理解国家课程标准内容,严格贯彻落实国家课程标准要求,帮助教师切实解决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的一些典型的、具体的、操作性的问题, 2013年宁夏教育厅组织骨干体育教师和教研员研制了《义务教育小学、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学指导》(以下简称《教学指导》)一书。
《教学指导》的第一部分是概述,主要对义务教育阶段学习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教学计划和课堂常规提出总括的教学要求。第二部分是教学实施建议,重点结合案例对各个水平的田径、体操、球类、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提出具体的教学要求。第三部分附录则为教师提供了实用性较强的单元及课时教学计划资源。《教学指导》在宁夏的全面实施,规范了教师的教学行为,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保证了体育教学的质量。[1]
一、以《教学指导》为引领,追求备课的高效
认真备课是构建高效课堂的重要保证,教师只有备好课才能够更好地驾驭课堂,从而在教学上做到融会贯通、得心应手。为此,《教学指导》要求教师必须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教师用书》的相关内容,通过多种形式的备课去合理设计学年、学期、单元和课时的教学计划。
1.悬挂式备课,夯实教学设计的稳固基础
教师备课的情况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样态和品质。通过备课,教师将教学理念、经验和教材等主观认知,对接学情、器材和环境等客观条件,并展现教师的设计能力和水平。在这个教学行为建构过程中,教师通过总结自身教学经验和学习他人先进经验所掌握的教学设计样本,往往决定了教师教学设计最终呈现的方案质量。为此,《教学指导》中选取了一些具有典型性、操作性和先进性的教学设计作为教师的设计蓝本,这种建立在优秀设计案例基础上的悬挂式备课模式,有效夯实了教师教学设计的稳固基础,提高了教师教学O计的效率和成效。
2.捆绑式备课,生成教学设计的多元结构
在教育均衡化发展的诉求下,除了要力争不同区域和层级学校的教育均衡发展,更要确保同一所学校体育教学的基本质量。而体育教研组是学校体育工作中最富有生机活力的策划执行团队,其业务协作的层面、频度和质量,直接制约着一所学校体育教学的具体情况。推动体育教师在教研组的平台上借鉴优秀教学设计蓝本进行二次创造,既可以增加优秀案例的可行性和针对性,还可以不断提升教师的学习创造能力。由于教师的知识基础、学习层次和工作阅历各有不同,加之教学对象之间存在的可能差异,使得体育教师的二次设计具有鲜明的师本特征和适切特性。这样的教研组内借鉴创新的捆绑式备课,必然会呈现出同课异构等多元设计结构,有效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和水平。
3.主题式备课,优化教学设计的主备方案
主题式集体备课是基层体育教研组在教学准备过程中的常用模式,它有利于教师之间扬长避短、互相促进和提高时效。尽管一般学校里任教同一个年级的体育教师往往较少,集体备课时教师间的同一性课题也会较少,但教师们对于不同学习水平之间的同类教材仍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知识储备。为此,应倡导教研组进行主题式备课,设立统一的备课主题,并安排教师轮次主持备课。主备教师个人课前说课,然后其余组员提出意见和反馈。这样既能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将教学设计提升到理想化层级,还有利于教师从学生发展角度审视不同学习水平间的教学区分,而且主题式备课资源的积累将不断提高整个教研组的设计水平。[2]
二、以《教学指导》为引领,追求教学内容的高效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设计是上好课的关键,《教学指导》要求教师根据学习目标来确定教学内容,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征,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注意把运动技能的学习和发展学生的体能有机地结合起来。
1.重视运动技能,突出教学内容的工具性
体育课的主要学习内容是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而身体练习是体育教学的主要手段。体育教学的实践性使得运动技能学习成为教学内容选择的重要关注点,不具备技能性或低技能的教学内容既不符合课程标准也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而围绕运动技能主线,突出体育课堂教学内容的即时教学效果是监督、评价和引领课堂效能的客观选择。教学内容的高效体现在达成教学目标、执行教学流程和实现教学效果的高效能上,这些即时性的信息反馈能够客观反映教学内容的高效性。为此,《教学指导》根据宁夏体育教学实际和中小学生的特点,要求教师因时、因地、因陋就简地开展《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建议的田径、体操和球类等运动技能内容教学。
2.关注体质健康,强化教学内容的功能性
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增进学生健康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主要目标,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是体育教学的重要任务[3]。为此,必须关注教学内容对增进学生健康和促进体质发展方面的效用。这是因为学生健康状态和体质水平具有发展性,强化教学内容的长时效用对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外部获得具有积极意义。而从体育教学的角度来看,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无论出于何种目的,运动强度低下的内容都不宜选入体育实践课教学。如果确是现实所需,可考虑将这些内容作为课外拓展内容。否则,无论如何提高课堂练习密度,学生所能获得的体质提升效果都十分有限。教师应在运动技能教学的同时,在教学中合理安排多种多样发展学生体能的练习内容。
3.传承体育文化,彰显教学内容的教育性
体育文化的形成不仅是人们体育活动的长期积淀,还是体育繁荣发展的必然产物。体育文化往往具有区域性、连续性和趋向性,传承民族体育文化对我区学校体育工作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为此,《教学指导》倡导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与教材时,灵活选择和合理运用具有宁夏地域特色和传统的穆林扇、踏脚、回回斩马刀、鱼尾剑等民族民间体育项目活动,以彰显教学内容的远期效应。通过民族体育内容的教学化处理,对扩充体育教学的多元价值和提升体育教学的更高效能成效显著。这既提升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又培养了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怀,同时这也是核心素养在体育教学中的真实体现。
三、以《教学指导》为引领,追求教学方法的高效
《教学指导》要求教师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学习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运动基础,合理选择和高效运用有利于促进学生体育与健康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全面发展的教学方法。
1.针对学生基础,增强教法运用的适切性
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运动能力和认知水平,进行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教法与学法创新,调动学生体育学习和锻炼的积极性。尽管教学法的分类和名称众说纷纭,但教学法的运用对象都指向课堂教学的师生,其运用诉求都是为了达成教学目标和完成教学任务。而教学目标和任务的完成情况最终又由学生学习成效加以展现,故教学方法选择和运用的适切性直接关乎教学效能。从教学法构成的本质上来讲,每种教学法都是为了达成特殊目的而存在,也都有能够发挥教学效能和作用价值的适用区间。这使得教师在教学中选择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法势在必行,以避免出现过度讲解、过度细分和过度传授等低效课堂。
2.着眼学生发展,提高学法运用的有效性
学生发展是评价教学效能的基本依据。这是因为教师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并不是指教师教授的内容进度和教学态度,而是指学生通过学习有没有学到知识和学到何种程度。知识传授上有效的教学是有效教学的开始,但远非真正意义上的的有效教学[4]。有效教学要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使学生积极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来,乐于参与到课外活动中去。为此,教师要有效地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新学法,创设符合学生特点的民主和谐的体育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体验、思考和探索体育与健康知识及运动技能方法,培养学生应对问题、自我锻炼和交往合作等能力。
3.重视学生差异,注重教学方法的普适性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基础、运动能力和认知水平是存在一定差异的,这种差异的离散程度常常随着学生体育学习水平的提高而加大。当学生差异大到足以影响教学组织安排和目标达成时,教师就必须采取实质性的教学调控以顺利完成教学流程和任务。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差异并注重教学方法的普适性,优先选择每个学生都能够从中获取学习信息的教学法。而后在教学方法的具体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和区别对待。特别要关注体育学困生,有针对性地转换教学方法以提高他们的自尊和自信,促进每一个学生身心更好地发展。
四、以《教学指导》为引领,追求教学组织的高效
良好的课堂教学组织是学生乐于参与课堂教学的先决条件,是实现高效课堂的重要保障。有效的教学组织管理是教学成功的关键,组织好课堂教学有助于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和学习氛围,便于教师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围绕教学任务,明确教学组织的目的性
体育教学组织是教师借助教学内容完成教学任务,并将教学方法和手段具体化的实践流程和方法形式。教学组织的展开就是教师实现教学设计和预期效果的过程,故教W组织具有高度的活动预设性和行为目的性。为此,教师围绕教学任务进一步明确教学组织的目的性,有利于提升教学组织行为的指向性和高效性。《教学指导》要求教师在体育教学组织上通过“合作化”形式来构建高效课堂,具体为以教学组织方法多样化为形式,以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和积极性为要求,以学生获取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方法习惯等多元效能为目标。
2.精简教学流程,提高教学组织的时效性
教学组织本身并不具备特有的教学价值,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教学组织流程越是精简越有利于提升课堂教学效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频繁的组织调动不仅浪费大量的教学时间,还会干扰学生的学习认知进程。为此,《教学指导》要求教师精简教学流程以提高教学组织的时效性,从而让学生在具体的体育学习中能达到一定程度的知识厚积、破难解疑和能力提高,实现组织高效和方法优化的高效课堂。它不但可以使学生乐学和增长能力,还可以使老师乐教和提高水平,这样的课堂教学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3.优化教学安排,确保教学组织的安全性
教学安全是课堂教学的基本前提,让学生安全地学习是落实“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基本保障。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组织不但决定着教学效能,还高度关系着教学安全。从必要的保护帮助安排,到具体的行进路线和间隔距离的设定,再到练习次序和动作方法的说明,任何一个教学组织环节的不合理和不到位都可能酿成教学事故,造成教学的负效果。《教学指导》要求教师必须合理进行安全预设并积极进行教学反思,避免因教学组织不当而造成的安全事故,确保教学组织的安全性。
《教学指导》实施三年来,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明显的改变,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和历练,学生综合素质普遍得到培养和发展,学校体育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地提升。实践表明,《教学指导》体现了课程标准修订后的基本要求,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对建设“高效课堂”,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我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秦春梅.义务教育学科教学指导小学、初中体育与健康[M].银川: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7-9.
[2]王德刚,潘燕娜.体育教师畏惧执教展评课的问题分析和应对建议[J].体育教学,2016(10):28-30.
课堂教学指导意见范文2
一、 教师的“教”存在的问题
1. 上课前忽视学生的预习,或指导学生自主性学习不到位
无论哪个教师都知道预习的重要性,也经常强调预习的必要性,但是很少有教师会把学生的预习落到实处。大部分的课基本都是无预习的新课,都是教师在发挥教学功能。比如:有些教师在上Let??s read的阅读课时,课上教师起主导作用,从头到尾把课文解释了一遍,而不知道让学生先阅读,然后带着问题去听课。
2. 课堂上,填鸭式地授课,而且教学方法陈旧;师生互动少;学生思考空间少;教学成为亡羊补牢,缺乏针对性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普及,课件等现代化教学技术的运用,使课堂教学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但是有些教师仍保持着陈旧的教学手段,课本上有什么教什么,没有空间让学生发展拓宽。他们忘记了英语学习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滚动着学习,学习这个雪球才会越滚越大。
3. 课后缺少精选的习题训练,读背作业占主导,缺乏及时的反馈
如果说小学英语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那么一定量的优质作业还是很必要的。无论哪个方面都需要课后的操练和巩固,光靠读读背背是难以适应现在的英语学习,特别是毕业班的英语学习。
总之,一部分教师忽视学生的层次差异,总想一刀切齐;忽视学生接受能力有限性,总想多讲些内容,多解决些问题;忽视学生对新问题、新内容的陌生,总以为学生一下子就能够理解和明白;忽视学生学习的过程性,总以为自己教过的知识学生肯定会;忽视学生学习的反复性,总认为一次讲扎实就能一劳永逸;忽视教与学是辨证统一的,总想以教替代学。
二、 教师的“教”如何调整
1. 教师在自身认识方面应该做到
(1) 确立“以学定教”的质量观
在“减负提质”的环境下,改变陈旧的教学观念,确立与新课程相适应、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教学观念。要全面分析学生的情况,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
(2) 确立“以学定教”的学习观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在培养学生勇于学习的过程当中,也要养成自身主动学习的习惯,要主动学习,善于学习,积极思考,勇于探索。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同事身上的闪光点,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采用集体备课,共同研究课的方法,全面分析学情,以达到有备无患的目的。
(3) 确立“以学定教”的评价观
以往只关注教师行为表现、忽视学生学习过程的传统的教学评价模式,已经不适应现在的教学。让“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服务。“以学定教”的评价观应具有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专业提高的双重功能。
2.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做到
(1) 以“先学后教”为基础,突出学生的责任感和自主性,以预先学习为特征,定好教与学的起点。
教师无论把“先学”放在课内还是课外,都是为了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主性。在每个学期开始的时候,我总会把本册书各个单元的内容做个大概的介绍,涉及到哪块知识点,哪些时态……,并且布置好预习作业,上新课前把课文中的新单词做好注释,也可以通过查书本后面的单词表或者是英文字典,了解单词的意思。有些不理解的新词和句子,可以做好记号,带着问题去上新课。有些基础好的学生有时候通过预习,也能够基本把新课掌握。这样的预习作业做的好的话,大部分学生能够在新课的学习当中,把预习时所带来的问题解决掉,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同时,教师要认真备课,一定要弄清楚我们要让学生学到什么,要达到什么学习目标。更要特别注意研究用什么方式和方法才能最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高效地自学,学生自学中究竟会出现哪些问题、怎样来暴露这些问题、如何才能引导学生来相互解决这些问题,这是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然后是检测后备课,将出现的问题分类,哪些是个别问题,哪些是共性问题,哪些是“后教”中要重点解决的,做好“第二次备课”。
我在设计课堂教学目标时,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以及兴趣爱好,结合教学内容分层次设计教学目标。如在听力教学中,对基础好的学生,我要求他们听完后回答较难的问题,而对基础差的学生,我要求他们回答比较容易的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跳一跳,够得着”,充分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2) 以“少教多学”为策略,针对性精讲与点拨互动结合,培养学生会思考,会纠正,会拓展的思维方式。
六年级学生在几年英语学习的基础上,已经逐渐养成了一些英语学习习惯。如果仍是以英语初学者的方法来教授,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学生占据主导地位的课堂,教师适时地进行辅导,才会使教学这辆马车飞奔向前。在教授PEP小学英语六年级形容词比较级和动词过去式的时候,我把形容词变比较级,动词变过去式的规则一一讲解,之后叫学生自己找规律,给他们一些单词进行变化。学生根据规律进行词形变化的时候,加深巩固了已学的知识要点,教师只要适时地指导,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要以学生为主角,教师引导英语学习,打造多说多练的高效的英语课堂。
(3) 以“导学精进”为过程,教师用恰当的指导来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养成。
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密不可分。特别是在小学阶段,应注意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英语学习本来就要多读多练,学生自身的努力在学习过程中起到很大的作用。平时利用晨读时间,教师引导学生多读英语单词、课文,培养语感,这时的学生是自主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这个过程的参与者和指导者。课后,引导家长在家中一起参与学生的自主学习,增加学生自学的成就感,让家长了解自己孩子英语学习的情况,有时候家长也能做自己孩子英语学习的引导者。让孩子在学校和家里都能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英语学习的乐趣。
课堂上,教师精心设计问题,通过学生的反馈,解答出现的问题。只有部分学生能解答的问题,先让学生讨论交流,再由教师补充、更正、点评。对于没有学生能够解答的问题,可在典型启发的前提下进行详细的讲解。特别要注意多让后进生发言,对于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可以先让中、上等生分析引路,再让后进生来作答。只有多让后进生发言,教师才能准确把握学生整体状态,把握问题是否有效解决了。另外一定量的当堂练习,效果比课外的题海战术要好得多,当堂做,当堂发现问题,当堂解决。
(4) 以“因材施教”为结果,针对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提供适时有效的指导,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能力,促进他们不断进步。
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不同,课前的预习情况和课堂效果也不尽相同。课前预习的程度往往也会影响到最后的知识巩固。对学习水平不同的学生,教师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① 重视课后辅导,加强学习小组竞赛,实行小组内学科互助,课内不清的及时通过同学互助得到解决。对个别较差的学生,教师要亲自辅导,确保整个班级积极向上,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学习风气,全面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② 课后作业应从精务实,还要以教师能及时批改为限。及时批改学生的当堂作业和课后作业,讲究质量和效果,提倡后进生面批。
课堂教学指导意见范文3
关键词:就业导向 ;中职语文 ;研究与实践
中职语文教学不同于普通学校的语文教学。中职学校学生面临的是就业,这就决定了中职语文教师必须以学生就业为导向,让语文教学服务于学生的专业课,进而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让学生未来能够顺利就业。为了适应中职教育这一发展需求,我们以就业为导向,对中职语文课堂教学进行了研究与实践。
一、以就业为导向,调整教学内容
(一)以就业为导向,实施有效的口语教学
许多中职学生的语文素养比较薄弱、口头表达能力欠佳,而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却是就业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因此,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我重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
1.激发学生说的动力与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能够调动学生的兴趣,就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收到实效。为此,在接手新学生的初期,我总是讲一些职场就业的故事或组织学生观看一些就职面试的录相,让学生认识到口语表达能力在他们将来就业中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说的动力和兴趣。
2.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说的方法与途径
开口朗读课文,帮助学生找到语感;课前三分钟,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复述故事情节,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二)以就业为导向,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1.以就业为导向,强化专业理念,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新生开学之初,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所在专业的就业前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形成良好的就业心态,我设计了“职校杰出校友访谈”专题实践活动。首先是让学生选择本专业的杰出学长作为采访对象,了解他们的成功之路;然后整理资料,为访谈人物写传记。在写作过程中,学生在记录学长们的成功经验时,也学会规划自己的职业目标和道路,从而可以更有效地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2.汲取经典文化,提升素养,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中职语文课应在实践中加强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及其人格品质。通过开展古诗实践活动训练,增加学生的古诗积累,加深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和感受,丰富语言积累,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提高文化品位,形成良好个性。
(三)以就业为导向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不管将来从事何种职业,大多都离不开应用文的写作,这就要求教师要重视应用文写作教学,使其为学生的专业课服务。
二、以就业为导向 ,革新课堂教学方法
(一)“项目”教学法在语文课堂中应用
项目教法运用到语文教学当中可以把繁复的知识或课文规整化,简单化。
1.备课环节
教师在熟悉教材,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应大胆地对教材进行选择、补充,要选择或补充学生感兴趣的,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的,与专业知识联系紧密的知识。从选择的内容中,提炼出几个点,结合学生的兴趣、专业等,扩展成几个面,增添一些与生活联系密切的知识、技能,增添一些趣味性强,激发学生积极性的故事、名言等,再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出基础目标,提高目标,知识、技能、情感目标等。
2.教学环节
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围绕这几个点,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发挥积极性,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结合自己的情况,谈感受,谈心得。
3.课堂练习环节
围绕教学目标分层练习,反复练习,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有不同的掌握和提高。
通过项目教学法的运用,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也提高了学生合作、创新的能力,为学生就业打下了基础。
(二)开放性教学法在语文课堂中的应用
语文在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在,因此语文教学也不应该仅仅局限于狭小的课堂上,而应该实行开放性教学,打破时空限制,从而达到拓宽语文教学领域,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的语文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从而为学生就业打下基础。
1.注重学生差异,彰显学生个性,营造开放性学习氛围
学生与学生之间各不相同,有着不同的性格、学习习惯和知识积累。在教学过程中,我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鼓励并帮助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2.模拟职业场景,创设特定情境,应用开放性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指导意见范文4
【关键词】翻转课堂 建构主义知识 内化知识 传递
【Abstract】Flipped classroom is the product of education informationization, which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ideology of constructivism, of which the core concept is to emphasize the students’ initiative to explore, discover and construct knowledge. Flipped classroom lay emphasis on the autonomy of students’ learning and reverse the location of the transmission and internalization of knowledge. In this way, students’ learning initiative are mobilized to maximum extent in order to cultivate their independence on parsing and solving problem.
【Key words】Flipped Classroom; Constructivism; Knowledge Internalization; Knowledge Transmission
引言
大学英语课程是大学教育的一门基础性课程。作为一门基础课,大学英语学习的好坏或多或少直接影响着学生其他科目课程的学习及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同时,由于大学英语课程开设的特殊性,即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及为其他学科提供衔接性知识等,当今世界瞬息万变,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超越以往任何一个时期,固步自封的教学已经不适合当今的时代,传统的教学模式更是严重的阻碍了大学英语学科的发展进步,因此信息化教学必须而且应该首先广泛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中。尽管我国的大学英语课堂改革已进行多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仍然存在于相当一部分大学英语课堂上,老师在课上讲授课本知识,与学生的互动很少;学生课下忙于社团活动及兼职等,很少学生能抽出专门时间巩固课上所学,课堂改革教学成效大打折扣。
翻转课堂教学是起源于美国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是教育信息化的产物,近年来日益受到我国教育工作者的关注。然而,我国对翻转课堂的研究和应用还仅仅处于起步阶段。网络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翻转课堂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充分利用好网络信息技术平台,必将有力的促进我国翻转课堂的研究发展。
一、建构主义及翻转课堂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是一种在西方19世纪60年代开始盛行的学习思想,它的核心思想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主动对新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建构知识的意义(或知识表征)的过程(何克抗,1997)。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从不同背景、不同角度出发,主动地接受加工外来信息;同时,在教师和他人的协助下,通过独特的信息加工活动,建构起对现实世界的意义。
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也称反转课堂(Inverted Classroom)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反转,即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在课下进行,学习模式主要是通过老师提前制作的教学视频,学生通过对视频的学习及在线测验,进行自主学习及反思。课堂上,学生针对老师的教学视频提出自己的看法,老师则有针对性的对学生的疑难问题进行答疑解惑,通过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从而起到对知识进行巩固深化的作用。
二、翻转课堂对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作用
1. 翻转课堂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埃里克・马祖尔(Eric Mazur)认为,一般的学习过程包括知识传递和知识内化两个过程。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在课堂上完成知识传递,即进行知识的灌输,讲解,学生在课下完成知识内化过程,通过对课堂上老师讲授知识的复习,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因此这种理解和掌握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教师课堂上的知识传递,学生在知识内化过程中,遇到问题不能及时向老师提出意见。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老师先把课堂上要讲授的知识制作成一个15至20分钟的简短视频,让学生提前在课下通过观看视频的形式进行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形成自己的想法及见解,在课下完成知识传递过程。在课堂上,老师针对学生视频学习中的重难点进行进一步讲解,同时有针对性的辅助学生完成答疑解惑,在课堂上完成知R的内化过程,把传统教学模式中的知识内化由课下搬到了课堂上,有助于学生更牢固的掌握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教学效果。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翻转课堂教学较之传统课堂的最大特点在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要探究知识,必须首先培养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主动学习探究知识的内在本质。只有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才能在课堂上与教师及同学的高质量交流中,牢固掌握知识,真正的学以致用。
2. 翻转课堂有助于师生之间的交流,培养新型的师生关系。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占据主导地位,是整个课堂的中心,更是学生课堂学习的绝对领导者。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课堂学习的参与度不高,他们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部分成绩差的学生甚至对课堂产生抵制情绪;反过来,学生课堂上的消极情绪也会影响老师的教学积极性,久而久之势必会造成师生关系紧张,产生恶性循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被最大程度的激发,他们对知识的学习由被动变成了主动,他们变成了课堂的主体,而老师则由原来的绝对领导地位变成了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真正的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和老师的关系轻松融洽,有助于更进一步重塑平等的师生关系,老师不再具有“绝对权威”,而是演变成学生学习中的良师益友。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克服学习中的难题,培养学生学习中强大的精神动力,形成“教学相长”的良好局面。
3.翻转课堂有利于资源的优化及重新组合,实现教育公平。在当今世界,教育资源存在着严重的分配不均匀现象,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之间的教育状况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翻转课堂作为教育信息化的产物,它的出现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这种差异和不平等,使教育资源分配趋向于均衡及合理。教师通过微课视频的制作,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整合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及各高等院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将其融入大学英语教学视频中,使不同层次高校的学生均能够享受来自全国甚至全球最优质的英语教育资源,弥补了因教师教学方法、知识储备及教学方式差异导致的教学效果差异之缺憾,最大程度的提高了教学效果。同时,翻转课堂的出现也使教育资源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优化组合,打破了优质教育资源垄断,使处于不同层次,身在不同地区的所有学生都有机会接触到最优质的教育资源,这种优势是传统教育无法比M的,它的出现最大程度上实现了教育公平。
三、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对大学英语教师教学理念及教学手段的挑战。翻转课堂的出现,使传统的教学模式发生了巨大改变。老师不再是课堂上的绝对领导者,而是变成了课堂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实施者。因此,高校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完成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切实转变教学观念,从拥有课堂的绝对话语权中解放出来,倾听每个学生的声音,在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中完成对知识的传授过程。这些转变对高校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挑战,他们需要在业务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判断能力、沟通能力、交际能力及协作能力等方面全面提升自己,以适应信息化教学给他们带来的新的挑战。同时,翻转课堂的出现还要求教师具备更高水平的信息技术素养。只有具备良好的信息技术知识,视频制作过程中,教师才能最大程度的将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整合课程重难点,设计课程检测练习,同时可以同步跟踪学生自学情况等,使翻转课堂教学收到最大程度的教学效果。
2.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翻转课堂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律意识。学生自主学习微视频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上课效果,即课堂上“知识内化”过程的具体效果。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单一的知识传授转变成了学生课下观看视频获取知识传递的逆向过程。学生在课前需主动调节学习节奏,根据自身情况调整学习时间和学习空间,自主判断学习重难点;课堂上,根据自身对知识的理解,有针对性的与老师交流,消除学习上的困惑,同时与同学沟通,进一步完成知识内化,扩充自己对知识理解的广度和深度。通过此过程,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会进一步得到提升,这种能力会让他们获益终身。
四、结语
翻转课堂的有效实施,是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一个巨大变革。它在全球化背景下,顺应了当今世界的教育信息化潮流,符合我国教育的发展趋势。翻转课堂的出现,有助于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课堂上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独立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合作交流的能力。教师在翻转课堂中的角色转变,有利于培养新型师生关系。在一定程度上,翻转课堂的引入弥补了大学英语教学的缺憾,它的有效实施,必将最大限度的为当今的大学英语课堂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8):46-51.
[2]宋艳玲,孟昭鹏,闫雅娟.从认知负荷视角探究翻转课堂――兼及翻转课堂的典型模式分析[J].远程教育杂志,2014(1):105-112.
[3]吴忠良,赵磊.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初探[J].中国电化教育,2014(4):121-126.
课堂教学指导意见范文5
一、 从课程目标到课堂教学核心目标的确立与突破范式图例
依据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理论对新学内容的教学(或学习)目标进行分层分析,它的准确性依赖于教师对教材、《指导意见》及学生认知结构中可能存在的主要思维障碍的充分把握基础之上的。然后才有可能判断出核心的、能产生最大包摄性的,突破学生认知障碍、产生有意义学习的核心目标。
二、 从课程目标到课堂教学核心目标的确立与突破课例分析
《化学1》中元素化合物知识是高一学生学习的主干内容,由于没有元素周期律作支撑,学生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很难从结构的角度推断物质的性质,所以应更多地借助实验来突破,从实验现象的角度突破学生可能的思维障碍。所以用好书本实验以及设计改进实验显得格外重要。以苏教版专题4第一单元含硫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中的《SO2的性质和作用》一课为例:
书本第88页,运用3个实验来解决核心问题SO2的化学性质:①SO2溶解实验及该水溶液pH的测定;②SO2的水溶液(H2SO3)与品红作用,再加热;③SO2的水溶液(H2SO3)中加BaCl2溶液以及再加双氧水。
我认为实验设计较好,从教学的角度看符合“能学”和“该学”,但对学生来讲不是很“想学”。理由如下。
①每个实验不紧凑,每个实验跟SO2的各个性质一一对应,缺乏整体性。对激发学生的记忆策略明显不足。
②用SO2的水溶液做实验与直接通入气体给学生造成的心理变化是不同的,从实践结果看,学生即使承认上述结果也不见得以后对SO2通入BaCl2溶液的现象判断会正确。
依据以上认识,在实践中我设计如下实验装置以问题组链进行教学。
[实验操作](1)微热Y型管一侧,使火柴头(或硫磺)燃烧,观察现象。(提示学生观察点为两张试纸和右侧溶液,及时读出pH值)
(2) 相关问题提完后,倾斜Y型管,拔去气球,用针筒打入少量5%的双氧水,观察现象。
(3) 取出品红试纸,在酒精灯火焰上方熏(或吹风机热风吹),观察现象。
[问题组链]思考1:观察如图1装置,根据初中酸性氧化物的知识,实验前先预测湿润的pH试纸和BaCl2溶液会有什么现象。
(学生一般都能预测pH试纸的现象,但通入BaCl2溶液的现象一般都预测错误。由于充分暴露思维障碍,这样做可以激发学生思考积极性和解决问题的实效性,考虑学生知识体系中无品红知识,所以不预测)
思考2:湿润的pH试纸变红色,说明了什么?由此可以得出SO2气体具有什么性质?
(SO2溶于水与水发生了反应,生成了亚硫酸,即SO2的水溶液为亚硫酸,具有酸性)
思考3:从BaCl2溶液中无明显现象说明了什么?由此又可以推导出什么结论?
(SO2通入BaCl2溶液不反应,即亚硫酸不与BaCl2溶液反应,原因是弱酸不能制强酸)
思考4:从滴加双氧水后看到的现象判断白色沉淀可能是什么?如何设计实验证明?写出可能发生的反应方程式。
思考5:由此可以推测SO2气体(或其水溶液)具有什么性质?(SO2或亚硫酸具有还原性)
思考6:从SO2气体能使有机色素品红褪色说明SO2还有什么性质?褪色后的品红试纸加热后又复原说明其褪色原理与漂白粉(或次氯酸)一样吗?
(说明:用自制品红试纸时,用酸化的品红溶液更好,否则实验时先变深)
思考7:观察暴露在空气中的pH试纸与刚才的读数是否有差异?解释其中的原因,写出反应方程式。
思考8:由此提出煤(含硫)燃烧产生酸雨的基本原理。
设计具有逻辑性联系的问题链(或实验情境等)以完成核心目标相关的学习内容,这是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
题组训练设计
设计具有检测功能的问题或题组以便能及时获得多方面的反馈信息,如教学(学习)核心目标是否达成?学生学习达到的水平是否深刻?
(1) 下列六种溶液中分别通入SO2气体,判断反应现象,能反应的判断SO2表现什么性质?
①品红溶液;②滴有酚酞的NaOH溶液;③氯水;④紫色石蕊试液;⑤CaCl2;⑥Ba(OH)2
(2) 将等物质的量的SO2和SO3(g)混合物通入BaCl2溶液中,其结果正确的是(
)
A. 只有BaSO4沉淀生成,SO2从溶液中逸出
B. 两种气体都被吸收,并有BaSO4沉淀生成
C. 两种气体都被吸收,且不产生沉淀
D. 产生BaSO4和BaSO3两种沉淀
(3) 将SO2分别通入甲、乙两瓶溶液,甲溶液为NaOH和BaCl2的混合溶液,乙溶液为H2O2和BaCl2的混合溶液,判断是否有白色沉淀,并判断沉淀成分。
课堂教学指导意见范文6
关键词:高中历史必修三;课堂设计有效性;反思
新课改的主题之一就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在新课改过程中,时间紧,学习内容多,有效的课堂教学就显得更加迫切。因此,课堂教学设计有效性就不仅成为教师共同关注的一个热点,更成了教师追求的永恒主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就如何提高高中历史必修三课堂设计的有效性,做了如下几点浅薄的反思。
一、有效的课堂设计要紧紧围绕必修三的教学目标和学科指导意见
基于高考考试大纲对命题的要求,我们要研究并融通课程标准、考试大纲和浙江省的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确定简洁的教学目标。在对这些目标考点命题灵活操作设计空间得以拓展的同时,既要斟酌所考查知识的范围和难度,又要能以此准确把握和理解教科书的教学内容。
例,《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
指导意见的教学要求:(1)基本要求: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体会古代中国文学的多姿多彩,感受古代中国不同历史时期文学的美感。(2)说明:关注屈原、李白、杜甫、苏轼、关汉卿、曹雪芹等创造了中国古代辉煌文学成就的代表作家。
在对这个教学要求的有效性设计中,首先,确定考查的知识范围、能力层次和深度。其中知识范围很明确,但对于了解、体会、感受的层次和深度却没有划定大致的边界,因此还要认真学习指导意见上给我们提供的其他信息:课标内容和教学建议。这无疑也就成了我们这节课把握能力层次和深度有效课堂教学设计的关键。首先,根据教学建议我们对“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这一要求进行多角度透视:(1)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具有不同的历史背景;(2)不同时期类似历史背景出现不同文学特色的原因(文学主流和文学体裁);(3)不同时期文学主流的特色体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
其次,根据教学建议我们对“体会古代中国文学的多姿多彩,感受古代中国不同历史时期文学的美感”的把握:设计同一文学内容用不同时期的文学来展示,揭示文学多姿多彩背后不仅是多样的文学体裁、不同的文学风格、非凡的文学成就,最后整合本课知识范围引导学生探究出在中国文学多姿多彩背后隐藏的文学规律。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体会,而后才能深刻感受不同时期文学的美感,得到情感的升华。
二、有效的课堂设计要重视探究必修三教材的规律性特征
围绕必修三的主干知识对重要考点进行整合,通过引导、分析、应用实践等有效的课堂设计,帮助学生在建构、深化知识体系的同时,也使学生深刻地把握必修三的规律性特征。
(一)从必修三的阶段性特征来看
不管是古代、近代还是现代的文化都可以探究出以下的规律性特征: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经济政治的反映。有了这样规律性特征的认识就奠定和升华了学生理性探索的理论基础,把握了必修三的脉络,减轻了必修三学习的难度,增强了对必修一、必修二和必修三知识的融会贯通,进而大大提高了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二)从必修三的区域性特征来看
不管是中国的,还是西方的文化,都可以发现以下的规律性特征: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都有不同的历史渊源和发展线索,且这种发展不是封闭的,而是在各自的历史环境中或小或大规模的交融和借鉴。有了这样规律性特征的认识,学生自然能认识到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继承创新性、融合多样性,也必然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增强对祖国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对世界各地区文化的宽容和尊重,继而提高对文化传承的自觉性。
三、有效的课堂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兴趣倾向和成就以及进步的价值取向
(一)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兴趣倾向
1.课堂设计模式要创新多样化
课堂设计模式创新多样化是实现有效课堂设计目的的途径。教师应根据学生特点,对其实际情况和心理进行了解,选择适合学生,让学生乐于接受的课堂设计。在不同的课例中,课堂设计的模式灵活多变,能够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从而为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索出最佳的课堂设计模式。
2.课堂设计要充分运用多媒体设备进行辅助教学
课堂设计充分运用了多媒体,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利用它特有的交互功能,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巧设情境,让学生感受真实,贴近生活。这样既优化了课堂结构,又提高了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
(二)设计要成就学生进步的价值取向
在当前国家推进素质教育、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有效的课堂设计首先必须明确全面发展学生素养,其次要成就现实中大部分学校学生要求应试能力提高的价值取向。在这样的价值取向下,课堂设计的主旋律是教师把应试和发展学生素养相结合,使学生拥有广博的见闻,紧跟时代的步伐,把握世界的趋势与潮流,实践分析社会现实的能力,在现实中提升对社会历史的敏感度,进而活学历史。
四、有效的课堂设计要把握设计自身的特点
(一)设计严谨的教学结构
首先,有效的课堂设计应具有严谨的文学性和特性的科学性,切忌将必修三的历史课设计成纯粹意义上的文化欣赏课等。其次,有效的课堂设计应具有完整的系统性。各环节相互衔接,密切配合。要防止出现设计上的漏洞,如前后矛盾和逻辑不顺等。因此,教师应该把对学生的教学活动和师生间的互动等进行缜密的设计,以便教师对课堂的有效控制,也使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
(二)设计要有鲜明的主题
有效的课堂设计是有明确的目的性的。即设计的情景内容与主题既紧密相关,又显而易见、简单明了,并且最终要达到预期设计的功效。
(三)设计要符合课题的灵活性
有效的课堂设计提倡自由创造、创新。如设计方法上有倒叙、插叙,个别到一般、一般到个别,核心材料的连贯运用等。但在不同的课题上又要探求符合其课题的设计方法,反对墨守成规的课堂设计,用教师自身专业素养的切实实践来带动学生学习素养的提升。
总之,要提高历史必修三教学课堂设计的有效性,教师就要抓住以上四个关键:一是围绕核心目标,二是体现必修三的学科教学教育价值,三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四是展现教师的专业素养。只有不断追求有效的课堂设计,才会有满意的课堂教学效果,也才能有师生双赢的可能。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