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农村建设环保的措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农村建设环保的措施范文1
针对当前农村的能源利用现状,环保能源工作的开展主要以清洁,经济的新能源体系为主。新农村建设不仅仅要修建新房,树立新风,改造新貌,还要将环保能源带入新农村建设中。
1.新农村环保能源现状
从当前的农村环境发展形势来看,要想增加农民收入,买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做好环保能源工作。我国环保能源发展起步和国外相比要晚一些,政府的相关环保能源配套法律法规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环保能源发展基本上是根据政府部门的政策规划和再生能源法律法规来进行调整,国家级地方政府相关部门都制定了相关的环保能源发展政策,并根据地方情况制定了具体的买施方案。最近这些年,我国新农村建设让农村环境和居民生活有了很多改善,不少地区的农村都使用上了天然气、太阳能、沼气等环保能源。不过,一些经济并不发达的地区的农村居民还在使用薪柴、秸秆等传统生活能源,各地农村地域、发展环境、经济水平不同,农村居民的能源消费也不一样,各地如何根据自身的买际情况,利用自身的优势发展环保能源,这是一个重要问题。
2.如何做好新农村环保能源工作
新农村环保能源的开发利用工作必须要符合当地新农村建设的买际情况,要对环保能源的发展规律有深刻的认识才,能买现新农村环保能源开发利用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建设生活宽裕、村容整洁、村风又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了环保能源工作的深入开展,而以太阳能、沼气等为主的环保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正符合新农村的发展要求。所以,做好新农村环保能源工作十分重要。
2.1把握环保能源开发原则
各地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一定要根据当地农村的买际情况、资源优势来确定环保能源的开发利用原则,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情况来开发环保能源,因地制宜的采取效益互补、开发和节约并举的措施,在农民群众中大力宣传环保能源利用好处,让环保能源利用思想在农民群众中根深蒂固,使他们能够自觉利用环保能源。由于环保能源的利用有着较高的技术含量,利用者也需有一定的安全知识,所以要在新农村建设中开展环保能源培训工作,提高农民群众对环保能源的利用能力。政府还应该树立典型的环保能源开发利用示范村,通过带头示范来促进新农村环保能源开发利用的全面深入发展,以效益引导新农村建设建设,环保能源服务机制,实现能源利用和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
2.2积极推广环保能源开发利用
在新农村建设中发展环保能源,离不开政府及相关主管部门的科学引导和政策扶持。在开展环保能源工作的过程中,要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现状和新农村建设规模来开开发利用环保能源。按照市场原则,将政策、效益、技术统一到环保能源规划发展政策中,买施重点规划、分类进行的发展策略。要不断突出重点,联动发展,构建正确的的环保能源发展目标,以环保能源的开发利用丰富新农村建设内容。政府根据市场环境出台环保能源发展政策,激活本地的环保能源利用市场。政府牵头引导,农村群众广泛而积极参与,环保能源发展政府才会真正买施下去。具体来说,政府应该成立新农村环保能源规划发展机构,将环保能源的开发利用技术有序的组织、推广到各个新农村,通过循序渐进的买现计划目标,为新农村环保能源工作指明方向。在制订政策的时候不断引进新技术,加强和相关科技部门的合作,合理使用资金,不断引进环保能源新技术和技术人才,通过资金划拨和技术指导来强化新农村环保能源开发利用工作,让广大农村居民对环保能源有更深的认识。另外,由于我国新农村环保能源技术的开发利用才刚开始,不少农村群众还对环保能源的重要性认识不深,政府应该在新农村中建设环保能源利用示范点,以点带面,全面推进环保能源的开发利用发展在新农村的发展进程。
2.3综合开发环保能源技术
各地政府应该根据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来建设当地的新农村,并在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上下功夫。例如深入开发利用生物能、太阳能。将人畜粪、植物秸秆等作为沼气的制造原料,沼气池的修建根据农村农户的猪舍、厕所、沼气相结合的方式,沼气池在下、猪舍和厕所在上合理布局、节约用地面积。在新农村修建能够全年产气的高水平沼气池,为农户的生活生产提供可全年使用的沼气,以农作物、植物秸秆来饲养家畜家禽,并将其粪便作为沼气渣,买现沼气的循环利用。有些农村的农户修建了环保节能又经济的“深藏式”沼气池,这种节约开支的做法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另外,要积极开发利用太阳能,利用太阳能来发展种植业。例如北方某县在蔬菜种植中修建了1.33万公顷的日光温室,并且还发展了十多个太阳能生产蔬菜的专业生产基地,其高标准的日光温室,能够生产很多经济效益高的蔬菜。政府还应该在农村大力普及太阳能知识,推广太阳能热水器的使用。这样既能够让农民群众的生活卫生条件有很大的改善,还能够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也让农村家庭节约了日常生活生产开支,增加了他们的收入。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推广太阳能建筑,这种建筑环保、舒适,很难收到能源价格的限制,因而运行成本也比较低。如果条件允许,可以进行试点推广,同样能够节约成本、增加收入,还有很好的环保效果。
新农村建设环保的措施范文2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生态林业;产业化发展;结构调整
中图分类号:S759.2 文献标识码:A
现代新农建设中生态林业的发展离不开规模化、信息化、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尤其是在整个建设过程中,突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模式,突出将生态环保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构建生态林业的良好氛围,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简述生态林业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性
1.1 现代林业建设的重要途径
在新农村建设中,采用生态管理的建设模式,在突出生态建设、环保、科学的管理基础上,构建自然与林业和谐发展的方式,将林业建设中的各项注意事项包括树木的种植技术、养护措施、林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等,形成现代林业发展的重要砝码,尤其是突出在整个建设中不同产业之间的沟通交流,将种植业、养殖业以及现代农产品的生产、加工与流通构成林业产业一条龙的发展模式,并依托现代化的土地资源聚合使用效果,突出产业结构的生态化,更好的实现整个林业建设的现代化路径。
1.2 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通过生态林业建设的运用,在结合城乡发展一体化发展的前提下,突出在经济建设、社会和谐、环保建设等多方面的综合,尤其是结合新型农村的建设,亟需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和管理的新型农民,也是现代化林业建设缺一不可的基础条件。通过林业信息化建设,能够为农民的新型转变提供林业管理技术和市场信息的学习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可以实现科学化的生产经营,有助于农产品产销对接链的形成,为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提供优势条件;引导农民自觉提高本身综合素质和改变传统的林业思想观念,自觉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增强依法维权的思想观念和能力,更好的实现整个农民增收。
2 分析新农村建设中生态林业建设的存在问题
2.1 生态环保的意识不浓厚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林业生态化发展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但是由于历史的发展以及现实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原因,从整体和全局上来看,农民的文化水平、综合素质等相对比较低,对林业生态建设的知识知之甚少,技术管理人才匮乏,意识比较单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传统的保守意识导致广大对农民对新知识的接受热情不高,对互联网关于农业信息表现出默然的态度;不善于利用现代化网络通讯的方式进行农产品信息和交流,也没有利用现代化网络通讯进行农产品市场需求的搜索,这种情况不仅削弱了林业信息化建设者的积极性,而且无法形成农业信息化主体的力量;农民掌握林业基本信息技术的速度远远赶不上农村网络硬件设施的投入速度,缺乏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条件,不利于整个生态建设的整体发展。
2.2 整体建设的生态质量不高
在当前新农村建设的生态化林业管理中,林业生态建设的质量还存在不高的现象。例如树种单一,重人工造林轻封山育林;林种、树种结构配置不合理;纯林多、混交林少;针叶林多、阔叶林少。同时,治理措施的质量较差,重造林轻经营等,还有一些地区在树种选择及造林技术上不够科学。以上这些因素,造成了植树造林成活率低,保存率低,生态效益不明显,造成新农建设与生态环保林业发展的脱节,不利于整个生态环境的构成。
3 探讨构建新农村建设中生态林业建设的重要举措
3.1 统筹规划,提升生态建设力度
在新农建设的环境下,要结合现代林业发展的需要,从整个农村发展规划进行深入思考,在城乡统筹规划发展的蓝图中,通过适宜林业树木生长的分析,改善整个绿色生态模式,恢复或者理顺林业建设中的每一个环节,适宜的调整产业发展方向,并依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构建自然、和谐的科学统筹方式,并通过具体的综合规划,将生态建设中的各个环节突出与新农村建设的整体适应,并实现更多的目标,能有效的保护和优化适地适树的各种立地生产潜能,促进结构多样性,充分利用土地与空间,实现生物多样性,注重生态系统功能的建立或恢复,并加强物种保护与生产相结合、环境治理与文化建设相结合等,提升生态建设的力度。
3.2 基础先行,优化产业结构调整
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林业,离不开基础设施的全面跟进,在推动基础设施改进的同时,融入产业结构调整的生态化主题,全面实现与周边村庄的道路交通网络;坚持采取因地制宜的原则,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积极推广“小规模,大群体”的发展模式,以实现一村一品或产业连片村一品种的目标,确立扶贫产业开发的整体思路,在条件可以的地方,种植高山种金银花,平地育香菇,草地变牧场,栎树养天蚕,拓展有机茶的发展思路,实现在种植、畜牧包括有羊、天蚕、有机茶、冬枣、金银花、香菇、灵芝、楠竹、高山寒水鱼等方面的生态林业发展。
3.3 优化服务,提升生态林业管理机制
为满足不同条件、内容和层次的林业技术要求,在通过传统传媒手段宣传地同时,突出抓好林业生态化建设的工程管理,通过无线电波传递节目,结合林业技术培训的事宜,普及到各家各户,解决林业信息技术面向服务大众的问题,做好各项服务保障体制。建立工作协调机制。组建主要领导担任组长,林业、水利、农办、科技、广电等智能部门为成员,建立相应的协调组织。建立与升级专家的非正式求助机制,加强对粮油面、经济特产、蔬菜食用菌、园林花卉、病虫防治、林业生态环境、市场信息分析等管理。
4 结语
在新农村建设的生态建设过程中,要形成综合管理的技术运用,尤其是将现代林业发展的新理念、新技术运用到生态管理之中,构建生态化、环保化的现代林业发展模式,并通过现代化的林业管理技术,在树木种植、产业发展等形成全面优化的新局面,推动新农建设中生态环保的实现。
新农村建设环保的措施范文3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的“村容整洁”要求,其实质是在农村地区倡导新的生产生活方式,弘扬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建设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环境整洁优美的农村人居环境。通过建设“清洁水源、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有利于引导农民转变观念、改善落后的生活习惯,培养文明的生活方式,有利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改善农民的身体健康状况、增强体质,提高生活质量,提升农村地区的生态文明水平,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农村社会稳定,从而推动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粗放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没有得到根本转变,许多环境问题日益凸现,特别是乡镇“脏、乱、差”问题突出,饮用水安全得不到保障,畜禽养殖污染加剧,农村面源污染得不到有效控制,一些乡镇企业违法排污,城市污染向农村加速转移,导致农村环境质量明显下降,不仅威胁着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而且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随着我国农村温饱问题的基本解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逐步推进,广大农民迫切要求改变这种环境状况。
长期以来,由于受历史的局限和经济条件的制约,基层政府提供环保基础设施等公共服务的能力较弱,加之缺乏有效的共同服务投融资机制和政策,许多农村地区环保基础建设总体上处于空白状态,许多地区成为污染治理的盲区和死角。人畜粪便、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等大量废弃物大部分没有得到处理,随意堆放在道路两旁、田边地头、水塘沟渠或直接排放到饮用水体中。大部分地区的河、湖、塘等水体普遍受到污染,饮用水水质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即使在一些经济相对发达的农村地区也存在污水、粪便、垃圾随意倾倒的现象。
农业生产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低下。我国每年农作物秸秆年产量约为6.5亿吨,预计到2010年将达到7.26亿吨,相当于3.5亿吨标准煤,但其中60%以上未被有效利用。秸秆随处堆放或就地焚烧,严重污染了环境。调查显示,近年我国每年畜禽粪便产生总量都在20亿吨以上,而我国大多数养殖场粪便、污水的处理能力不足,许多规模化养殖场没有污染防治措施,大量粪便、污水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入水体,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相当严重。
农村面源污染也是突出的问题。化肥、农药不合理施用以及废弃农膜残留是农村面源污染产生的主要途径之一。
农药残留于环境中极易诱发基因突变,使生物物种退化甚至衰竭死亡,造成生态系统平衡的失调乃至崩溃。农药通过食物链的传递与富集以及毒性放大,使人类遭受高剂量的农药毒害。农药的不合理使用不仅污染环境,影响农产品出口,而且严重危害人体健康。人类的一些癌症甚至是农药诱发的。
化肥的过量施用或施用不当,会间接构成对人体的伤害。氮肥施用过量使蔬菜体内的硝酸盐超标,人食用后在消化道内转化为毒性很大的亚硝酸盐,受害较轻时会导致皮肤发红,视觉、听觉衰退、迟钝等症状,较重时可致癌。化肥总体利用率只有30%左右。大量化肥流失,可造成土壤板结、地力下降,地表水的面源污染和地下水污染。
当前,我国农村生产和生活中存在的这些环境问题,已经直接危害了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制约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些问题如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将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目标实现的制约瓶颈。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面对的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也不可能同时到位的现实形势。因此,在统筹规划的基础上,应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和对策。
一是制定好新农村建设环境保护相关规划,形成一套能够将生态、生产和生活统筹协调起来的乡村建设思路,并贯穿于农村发展的战略规划中,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中心,制定从实际出发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农村环境保护规划,统筹各部门的资源,集中解决当前农村经济发展中突出的环境问题。
二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强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生活污水与生活垃圾收集与处理、村容村貌改善等方面。开展对农村改水、改厕、改圈、改厨,建造卫生厕所,合理布局畜禽养殖区与村民居住区,人畜粪便处理后尽可能资源化利用,提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和饮水卫生合格率。
三是治理农村生产环境污染。积极开发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特别是在基本农田保护区、“菜篮子”基地等与人民群众食品安全保障密切相关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重点治理工程。
四是加强农村环境管理。健全环境监测和预警体系,进一步加大对农村的监测和监管力度。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环保科普教育工作,以尽快普及环保知识,提高广大农民的环境意识。引导广大农民自觉地保护好农村生态环境,形成良好的环境卫生和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生活、消费习惯。
五是建立健全农村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构建一个比较完善的、针对农村环境污染特点的、独立的农村环境保护法律体系。根据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决策,应用可持续发展原则,结合农村环境保护的特点,构建一个农村环境保护法律体系。
六是建立有计划的长期坚持的环境宣传教育机制,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政府要规定专门的部门开展这项工作。重点是乡镇,村一级要培养专门人员定期对农民进行切实可行的环境保护宣传教育。
新农村建设环保的措施范文4
关键词: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水土流失及水源污染已经成为城镇一体化、农村环境改善、乡村经济振兴的关键阻滞因素。据人民网2020年8月16日消息,我国水土流失面积达271.0万km2,占国土总面积的28.73%。虽然相对于上一年度而言我国重点生态保护及修复区水土流失状况持续好转,但我国水土流失分布呈现由西向东逐步降低特征,水土流失治理资源分布不均衡,导致我国部分农村地区水土流失问题依然严峻,制约了新农村建设进程。为此,需要以小流域为基本单元,以水土保持为核心目标,遵循人工修复与自然恢复相结合的基本原则,进一步提升农村水环境承载力,从而为新农村建设、乡村经济发展奠定坚实有力的生态环境基础。
1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基本概念
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是指以小流域为基本单元,以水源保护为中心,以解决水土流失问题、提升水环境承载力、恢复自然水环境为核心,同时兼顾人工修复及自然恢复的现代化、综合性水问题治理理念与技术方法。我国水资源总量占全球水资源的6%,但我国人口基数较大,截至2020年我国人均水资源量为2944m3/人,略高于中度缺水线(2000m3/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排在世界第82位,是联合国认定的缺水国家[1]。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问题严重会导致农业生产力不足,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愈发严峻的水污染问题也对农村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威胁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乃至生命安全。为构建“生态防线”,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理念应运而生,对解决水土流失问题、恢复水环境作出了巨大贡献。
2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实施要点
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以小流域为基本单元,以水源保护为中心,以控制水土流失、改善水环境为核心目标,按照农村地区小流域水土流失现状、新农村建设需求、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要求、农业现展基本内容等对小流域农、林、水、草、田等水土资源的保护、开发与利用进行统筹规划,紧抓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多措并举,因地制宜地构建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其实施要点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2.1建立小流域水土保持的生态修复防线
生态修复防线建立在农村地区坡度超过25°,或土层厚度低于25cm的区域。通过在林草破坏严重、植被覆盖率较低区域周边设置禁止出入警示牌、防护栏等,对该区域目的树种进行补种等方式避免该区域受到人为干扰,以生态环境自然恢复为核心保持水土、减少污染。
2.2建立小流域水土保持的生态治理防线
生态治理防线建立在农业种植区等人类活动较为频繁的区域。人类活动对周边生态及水环境造成干扰,导致此类区域生活垃圾堆放多,加之农业生产中过量使用农药化肥,导致水环境十分脆弱。此类区域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包括建立水土保持林及经果林,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地形地貌及土质特征种植栽培适应性强、附加价值高的果树,既可以作为生态屏障防线,又能扩大经济效益;修建水利工程,以综合治理理念为导向,保证水利工程与自然环境、水资源调配及利用、农业生产与生活等相协调,发挥水利工程防洪减灾、水源调度、农田灌溉等综合功能,解决用水问题;推进农业现代化与绿色化建设,采用农业高效生产技术,以科学灌溉、田间管理强化农作物长势及病虫害防御能力,减少农药化肥用量,修复被破坏的水环境与土壤环境[2]。
2.3建立小流域水土保持的生态保护防线
在水库周边、河道两岸、主要沟道等区域进行护岸护坡、河道清理并建设绿色景观,形成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生态保护防线,可以解决湿地萎缩问题、减少水体污染。
3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3.1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打造农村宜居空间
打造宜居空间是新农村建设的生态环保目标之一。我国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水土流失和水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农村经济发展滞后,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坚持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基本价值导向,从生态环保角度审视农村水资源、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与高效利用,致力于解决农村环境污染、水资源匮乏、饮水质量偏低、生活垃圾难处理等问题,可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3.2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夯实农村经济基础
推进农业现代化与绿色化发展是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的重要作用之一。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以水资源保护为核心,采取多元化及有效性措施恢复遭到破坏的水环境与土壤环境,在推行相关政策方针时注重调动农业生产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使其认识到农业与水环境和谐发展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并通过完善农田灌溉基础设施、水资源调蓄工程、建设水土保持林等保护农业现代化发展所依存的水土资源、水土环境,避免水土流失、水环境污染对农业现代化发展造成负面影响,对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振兴乡村经济、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大有裨益[3]。
3.3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显著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是对农村水土资源保护性开发与合理利用的统筹规划与细致安排,其治理范围包括农村的林、田、湖、草及相关产业,坚持以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为主,因地制宜采取造地适树、植树种草、因害设防等治理措施,实行“山顶戴帽,果树缠山腰,山下养殖,护坡种草”等政策方针,在保护与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基础上遵循治用并举的基本原则,对水资源及土地资源进行合理开发,优化其利用结构,将宝贵的水土资源应用于高附加值、低成本高回报的有机、绿色农产品生产之中,通过科学配置水土保持植物措施及工程措施为农业的现代化发展保驾护航,同时显著提升农民收入,践行新农村建设的“农民增收”基本要求,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推动新农村建设的路径
4.1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在新农村建设中若想发挥积极作用需率先做好前期准备工作,通过整理资料、实地调研等方式了解新农村规划建设宏观战略、小流域综合治理需求、水土流失治理情况,在此基础上协调好生态保护与水土治理之间的关系、小流域治理与新农村建设之间的关系、政府部门治理效益与村民切身利益之间的关系,多层次利用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资源,实现统一治理、综合规划、全面发展的目标。在这些资料的基础上,依据小流域水土保持实况科学确定新农村生产发展方向,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出发点合理安排牧用、林用、农用土地的比例与位置,积极建设高标准农田,实现农田优产高产目标,加大陡坡退耕力度,为林草种植提供有力条件。为了使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能助推新农村经济建设需将水土保持与新农村商品生产、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关联在一起,同治沟措施、治坡措施、农耕等措施相结合。在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开展前需考虑人畜饮水、粮食高产等实际问题,以提高新农村建设实效性为导向合理规设治理方案,保障小流域综合治理能事半功倍。
4.2从实际出发推行技术措施,落实小流域综合治理目标
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技术措施主要有3个:一是农业耕作措施;二是林草措施;三是工程措施。其中,工程措施指的是通过修建梯田、涝池、水窖、山坡截沟、拦沙坝、泥石流排导等工程达到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目的。实践证明,山丘区水土保持需以小流域为基本单元。为了使技术措施可以在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中发挥作用,需专职部门立足农村当地深入调查分析,了解小流域组成要素及经济系统,将动植物、土壤、水体等要素视为时空分布探究的着力点,同时调查分析农村当地的生产资料、人口、技术水平、生活方式等方面,明确小流域的人口承载力。以土地资源科学利用为主合理规划治理方案,从宏观上讲,科学规划农村生产用地,使小流域生态能在农村经济体系中发挥积极作用;从微观上讲,根据农村不同地方的实际情况灵活实施技术措施,规设详尽的实施计划,使小流域治理能高效展开。不同地区所采取的规划治理手段存在差异,以黄土高原为例,在治理初期采用了多目标规划法、线性规划法、经验规划法、非线性规划等方法,使小流域综合治理目标得以贯彻落实。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基础为土地利用规划科学合理,基本单元为小流域,从实际出发合理使用工程措施、林草措施、农业技术措施,建成具有综合性的防治体系。需要注意的是,在实施上述技术措施的同时需明确治理目标,以农业措施为例,需加强土壤抗蚀力、追加植被覆盖率,达到改良土壤、保肥、保土、保水的目的,继而充分发挥多种技术措施的小流域综合治理优势。
4.3注重监督反馈,持续提升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水平
相关部门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治理问题,注重监督反馈,定期归纳总结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经验,立足实际,不断调整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措施。新时代数字技术成为提升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水平的条件之一,利用数字技术亦可提高治理效果监督反馈质量。例如,在推行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时可引用BIM技术,立足坡面蓄水、泥石流排导等工程的全生命周期规设5D模型,增强相关工程监督反馈的可视性,同时各部门要基于BIM系统进行高效协调联动,在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的过程中形成合力,有效落实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再如,利用大数据及时更新基础数据,大数据具有持续膨胀的特点,可在小流域综合治理中发挥数据搜集等作用,为自然资源保护、利用、开发、管理提供参考。
5结束语
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加大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力度,能够改善农村生活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是推进农村经济振兴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邢梦雅,刘娅莉,杨小妹,等.基于生态红线划定的小流域生态保护开发研究[J].人民黄河,2021,43(7):120-123+140.
[2]焦爱玲.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及效益分析[J].农业科技与信息,2021(6):8+11.
新农村建设环保的措施范文5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太阳能利用;太阳能建筑装置
随着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国人不仅对生活品质有追求,并且还对住房条件要求越来越高,在城市如此,在新农村也是如此。国家政府大力发展新农村,大力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建设新农村,农村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居住条件也是稳步提升,很多农村地区的建设状况很是喜人,家家户户都有整齐划一修建好的住宅区,附近的配套设施更是一应俱全,极大程度满足了农村居民的生活需求。在新农村的建设中不仅要考虑到农村人民的生活便捷度,更要思考如何能够为他们节约资金、经济实用的建设方式。目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建设绿色节能建筑,所以我国政府在新农村的建设中大力使用新能源更是可以为居民节省很大一部分的开支。就目前我国绿色节能建筑的发展情况来看,一般在建筑物上利用太阳能最常见,这也是最方便的节能方式。
1研究背景
绿色节能建筑已是当前世界建筑业发展的趋势,发展绿色建筑事业是推动我国节能减排,保护环境,改善民生,培育新兴产业,加快城乡建设模式和建筑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举措[1]。我国“十二五”期间提出要大力发展绿色建筑,而我国目前尚处于自愿发展的起步阶段,绿色建筑相关的法规制度、标准、激励政策、技术支撑等还不健全,并且我国现在正处于是在工业化、城镇化、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时期,是一个机遇期,所以近年来我国也在积极发展探索绿色能源,尤其在风能、太阳能等领域的投资快速增加,最大限度地发展绿色建筑[2]。在国务院的《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中,明确要强化建筑节能,提出“开展绿色建筑行动”,并首次把城镇新建绿色建筑标准执行率由2010年的1%提高到2015年的15%,作为“十二五”时期主要的节能指标之一[3]。不仅如此,云南省的《节能条例》也把使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与建筑结合列入法律条文。
2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资源、环境与工业化、城镇化、经济快速增长之间的矛盾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因此,大力发展节能环保的绿色建筑已是刻不容缓的问题。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越来越高,对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技术也越来越成熟,人们常常将太阳能利用技术与建筑技术结合为一体为人们服务。在现有技术,常利用太阳能加热热水供人们使用,并通过太阳能为人们供电,在大幅减少能源消耗的同时,具有节能环保的优点。但该技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仍然存在着缺陷,在人们用水的高峰期,当太阳能热水器中储存的热水用完后,太阳能热水器并不能在晚上对新增加的冷水加热,其实用性较差,不能满足人们的实际需要,其次,采用太阳能电池板阵列发电,存在着安装程序复杂、成本较高、光照面不容易清洁等问题。
3改进的方法与对策
近几年,太阳能建筑已经逐步应用到新农村建设当中,在建筑物上安装太阳能发电膜可以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减少不清洁能源发电带来的污染和现有技术上存在的困难,利用天然洁净的能源不仅可以减少污染,又可以为广大群众节约日常开支,为他们带来便利。在建设过程中利用一种新型的太阳能环保建筑装置,此装置包括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发电膜、蓄电池、电磁能热水器、环形皮带、主动轴、从动轴和电机,主动轴和从动轴转动设置在建筑屋顶上,环形皮带套设在主动轴和从动轴上,太阳能发电膜固定在环形皮带上,太阳能热水器、蓄电池和电磁能热水器均固定在建筑屋顶上,太阳能热水器通过电磁能水器与建筑物内的用水端连接,太阳能发电膜与蓄电池连接,蓄电池分别与电机和电磁能水器连接,电机与主动轴连接。新型利用太阳能的环保建筑装置通过太阳能热水器可以为用户在白天提供热水,还可通过太阳能发电膜将太阳能转换为电能并存储在蓄电池中,在晚上利用电磁能热水器提供热水;其次,通过电机与主动轴、从动轴的配合,在恶劣天气时,可以对太阳能发电膜形成保护,从而延长太阳能发电膜的使用寿命,还可利用泡沫条在太阳能发电膜的隐藏过程中自动对其光照面进行清洁除尘处理,提升太阳能发电膜的发电效果;通过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光伏板、蓄电装置、温度传感器、存水箱的结合使用,为该装置蓄电,从而保证可以持续供应热水。
4结论
文章通过相关的文献阅读,对农村新能源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描述,并且结合已有的新能源的相关技术,对此提出了改进措施及方案等。农村新能源是关系农村人民生活和国家环境保护的重要问题,需要政府发挥其职能,加强新农村节约能源的建设,扩大其覆盖面。从具体措施来看,一方面要尽快扩大新农村绿色节约能源建设的覆盖范围,让这一政策惠及更多的农村人民;另一方面在充分考虑其区位、地理等因素的同时,加大新农村的建设力度,分步骤落实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清华大学建筑节能中心.中国建筑节能年度发展研究报告2012[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2]住房城乡建设部、财政部.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财建[2012]167号)[EB/OL].(2012-05-10).[2017-044-04].
新农村建设环保的措施范文6
新农村建设面广量大,难度不小,但实践证明,只要高度重视,扎实采取有效措施,再大的困难也可以突破。我市开展新农村建设三年来,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实施了康庄工程、饮用水工程、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等一系列实事工程,全市农村面貌整体上发生了很大变化,得到广大群众的积极评价。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当前我市新农村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各地建设程度、工作力度不一,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工作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因地制宜,创造条件,积极而为,有序推进。
二、突出重点,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
一是要抓好“赤膊屋”整治工作。今年,我们把“三线”沿线余下的43个村,再加上街道城郊结合部村及绍大线的等沿线村列入“赤膊屋”整治重点。开展“赤膊屋”整治,首先要抓思想源头,引导广大农民群众既要创造生活,又要美化生活,共同建设美好家园、创造幸福生活;其次要抓建设源头,落实管理措施,有效遏制新的“赤膊屋”现象。各镇乡(街道)要采取扎实有效的措施,集中时间精力强势推进,争取在月底前完成年初制订的目标任务。
二是要抓好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处理工作。要按照《诸暨市城乡环境卫生专业规划》的总体要求,加快推进全市垃圾网建设。要加快浬浦、店口2个片区的无害化处理中心建设进程,扎实推进垃圾收集系统建设,并落实长效保洁制度。针对农村中普遍存在“污水横流”现象,要按照“资源化、环保化、无害化”的原则,学习推广各地先进经验,并落实试点工作,引导鼓励广大农村开展沼气综合利用、商品有机肥推广、农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等农村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逐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三是要抓好农村饮用水工程建设。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是保障农民身体健康、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要继续实施农村饮用水工程,因地制宜,建设30处农村饮用水水源项目,改善6万农民的饮用水条件。
同时,要坚持统筹兼顾,继续加快推进新村建设工程、农民素质培训工程、农民健康工程、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工程、农村放心店工程等建设进程,确保完成年初制定的目标任务。
三、落实举措,进一步强化保障
一是要切实加强领导,形成工作合力。实事工程牵头单位,要加强调查研究,切实抓好综合协调和政策制定工作,及时总结实践经验,加强面上指导服务;各镇乡(街道)要发挥工作主体作用,狠抓落实,积极探索解决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切实提高工作成效。同时,要加强考核督查,加快工作进程。
二是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要把市镇两级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发挥财政“四两拨千金”的作用;要充分发挥民资力量,鼓励广大企业主回报社会、回报家乡,鼓励农民群众投工投劳;要鼓励引导工商资本、社会资本参与新农村建设,提高金融机构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水平,努力形成多种投入形式共存、互为补充的新农村投融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