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的教育方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生的教育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生的教育方法

小学生的教育方法范文1

关键词:德育;方法;班主任

镜头一:下课了,一位小学生在楼梯拐角处,忽然发现地上有五角钱,他看了看周围没有同学,就迅速地把钱装进了自己的口袋。

镜头二:课间休息时,几个低年级学生一边吃零食一边玩,不一会儿干净的地面上出现了一片瓜子皮和包装袋。

镜头三:一个学生明明没写作业,却告诉教师她忘在家了,并一口咬定自己绝对写完了。

镜头四:放学后,几个高年级男生把一个低年级男生围住,强迫他下午带钱为他们买玩具,并威胁他不准告诉教师,否则要他好看。

……

除了我们亲眼看到的发生在身边的事,还有许多耳闻和已被媒体报道过的,可以看出目前小学生德育状况堪忧,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迫在眉睫。信息技术的高速化,道德价值观念的市场化,都对现阶段的教育形成强大的冲击波,加上小学生的辨别能力差,可塑性强,思想幼稚等特点,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和教育,会走上不良的成长之路。现在小学生,生活在社会的大熔炉中,家长的意识、社会风气、价值的取向都影响着孩子的成长。江湖义气、大手花钱、唯我独尊等不良社会风气让学生不能明辨是非。

因此,为把他们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抓住时机开展小学生的德育工作是十分有必要的。下面我就结合自己在教育工作中的经验,谈几点粗浅的看法与建议。

一、从爱出发,在班级中建立良好的德育氛围

爱是连接心灵的纽带,只有像父母那样去关心、爱护、体贴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学生才能接近和信任教师,才会和教师说自己的心里话,化解他们对教师的戒备心理和对立情绪,从而自觉积极地按照教师指引的正确方向向前迈进。如果用粗暴的方法去管理班级,往往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对班主任心存敌意,师生关系僵化,教育产生负效应。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把教师热爱学生作为“教育的奥秘”,他的座右铭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

此外教师还要注重班级环境建设,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营造良好的班风,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以身作则,注重榜样作用

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说明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小学生往往具有强烈的“向师性”,对教师有一种特殊的信任感,特别是一年级学生,他们的模仿力强,可塑性大,热切地关注着周围的人和事,尤其崇拜学校的教师和自己的班主任。在他们眼里,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的话就是真理,还常常模仿教师的举动,所以很多家长见面说孩子在家说什么也不听,而教师说的话就像“圣旨”一样。

教师好的品质、道德行为,可以为学生所效仿,教师不好的品德,不道德行为,也会为学生所效仿。著名的小学特级教师王企贤曾深有感触地说过这样一件事,过去,他在上课板书的时候,总是习惯性地把粉笔顶端的坚硬部分折断,并随手扔在地板上。不料,有一次几个学生到黑板前演题时,也都不约而同、动作熟练地把粉笔头折下来扔在地板上,他感到很奇怪,一问学生才知道,这是学生从他那儿学来的,而且全班学生都学会了。王老师这才恍然大悟,以后他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十分注意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给学生以好的影响。因此班主任在工作中必须严格要求自己,率先垂范,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用“身教”来影响和感染学生。

要求学生不迟到不早退,遵纪守时,我就一直严于律己,早出晚归,从不懈怠;要求学生奉献爱心,我就带头捐款捐物;要求学生开展“弯弯腰”活动,我往往抢在学生前面捡起地上的垃圾……示范、感染、教育学生,人格的无声教育往往比言语教育更有效。

三、把德育教育贯穿于语文教学中去

语文学科具有综合性的教育功能,它融知识性、思想性于一体。我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既注重对课文内容的讲授,又重视结合课文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如学习《梅花魂》一课时,我紧紧扣住了外祖父三次落泪的情景,让学生透过人物身份和不寻常的举动感悟到海外游子的爱国心,在学生从外祖父爱花的身上悟出了他爱国的情节时,领会梅花身上的秉性其实就是蕴藏在中华民族身上坚强的民族气节,在课外拓展的空间里,我不希望学生的感悟随着文本教学的结束而消失,所以让他们去寻找自己最崇拜的英雄,寻找隐含在这些人物身上的民族气节,学做这样的人。

四、帮助家长走出家庭教育中的“盲区”,形成家校合力

俗语说:“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启蒙教师。”一个学生的成长,大多来自家庭及父母的影响。当前很多学生的家庭教育出现重智育轻德育,重成长轻成人的现象,导致学校的教育负担过重,学生出现不良行为现象。因此,学校与家庭积极配合,有助于加强思想教育的针对性。

例如现今的家庭教育中仍存在不少的“盲区”。就像其中一个“盲区”——家长说得越多,孩子越不听。而实际上有很多的话,家长只说一遍孩子就明白了,反复说只会令孩子感到反感,教育结果适得其反。当发现有此现象的时候,我们可以提醒家长多克制自己,并鼓励家长多采用互动式的谈话与孩子沟通,使孩子有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并使家长能更好地了解自己孩子。所以我们教师除了在加强学校的教育工作外,还要与家长保持经常联系,采取有力措施,调动家长教育子女的积极性、主动性,同心协力,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小学生的教育方法范文2

一、教学方法要儿童化、兴趣化和游戏

1.儿童化

儿童的“ 本性”往往毫无保留地反映在体育课中,体育教师应懂得儿童的心理特征,按照童心、童愿和童颜组织体育教学,才能防止体育教学的“成人化”。要防止单纯技术传授。有些体育教师把现代竞技运动中的先进技术充实 到小学教学中,是一个大胆的尝试,但必须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研究,看这样做是否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体质,切勿单纯以技术掌握程度来评定教学的好坏。

2.兴趣化

体育教学的兴趣化可以给儿童以情绪的满足,有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小学生好动、爱新鲜,厌烦过多的重复练习,因此,教学手段要多样化,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推迟疲劳的出现。体育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由于较长时间练习某一个动作而感到枯燥,教师可采用游戏法和比赛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此外,还应做到生动形象的讲解和准确的动作示范,教学方法力求多样化、兴趣化,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体育课上得生动活泼。

3.游戏化

体育教师应适当地采用游戏方法进行教学,在课的开始和结束阶段,采用游戏法对集中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有利于课的顺利进行。小学阶段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是兴奋占优势,抑制能力差,注意力不易集中,单调的练习容易产生疲劳,因此,要采用变换游戏方法,加深形象化教学,使每一个游戏都能吸引住学生。通过游戏,提高小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兴趣,是小学生体育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二、小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特点

据调查,小学生在耐力、柔韧和力量素质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上好体育课,对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小学体育教学应重视全面地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为儿童少年的健康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1.力量素质

儿童少年各年龄阶段都可进行力量练习,但采用的方 法和手段要与成人有区别。儿童少年时期,由于肌纤维较细,蛋白质含量较少,中枢神经系统的协调功能还欠完善,肌肉群的活动不协调,加之儿童少年长度的发育领先宽度和体重的发育,所以,力量素质较差。在力量练习中,应采用负荷较轻,动作较快的练习,或中等负荷的练习,适宜做速度性力量练习,以提高神经系统对 肌肉运动单位的动员能力,改善肌肉协调工作的能力,避免过重的负荷练习和过长时间的静力紧张练习,以防引起关节损伤,抑制骨骼生长。

2.速度素质

速度素质是人体进行快速运动的能力。儿童少年时期,由于大脑皮质兴奋性和提高过程灵活性高,反应快,所以小学阶段是发展速度素质的良好时期。在体育教学中,可以适当安排一些频率高和反应速度快的教学手段。短跑可以很好地发展速度和速度耐力素质,宜于儿童少年练习,但在具体安排中应科学地控制练习的强度、距离的长短、重复的次数和间隔的时间。

3.耐力素质

耐力素质是指人体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的能力,也可看作是抗疲劳的能力。耐力素质在儿童少年身体素质自然发展过程中,是较薄弱的环节。目前我省小学生耐力明显下降,令人十分担忧。体育教师不能不进行耐力练习,但也不要过多地进行耐力练习,耐力练习应作为全面身体素质练习的一个必要方面安排在计划之中,但必须循序渐进,逐渐增加运动距离,适当合理地安排中等强度的耐力练习,并有间歇地逐步延长持续时间,以便发展耐力素质。

4.灵敏素质

灵敏素质是指人体迅速改变、转换动作、变换身体姿势和方向的能力。灵敏与人体对空间定位和对时间感觉的能力有关,也和速度与力量素质的发展有关。灵敏是一种综合素质。在体育教学中,可采用活动性游戏和各种基本体操等方式,以促进灵敏素质的发展。

5.柔韧素质

柔韧素质是指运动时各关节的活动幅度或范围。儿童少年关节的关节软骨较厚,关节囊和韧带的伸展性大,关节的运动幅度大于成人,所以,在体育教学中,应注意发展柔韧性的练习。年龄越小,柔韧性越好,根据素质发展的这一年龄特征,发展柔韧素质应从小抓起,与此同时,还应注意柔韧性与肌肉力量的相互关系,如年龄小做体操“桥”的能力差,主要原因不是柔韧性差,而是躯干伸肌力量不足所致。

小学生的教育方法范文3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特征;体育教学方法;发展

在小学教育教学中体育教学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小学体育教学活动的有效展开,不仅对小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存在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对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也存在积极的影响。现阶段,尽管小学体育教学的重要性已经被广大小学体育教师认可,但是在教学实践中仍不可避免地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使得教学活动枯燥、单调,这对于小学体育教学的深入开展是十分不利的。因此,对于小学体育教师而言,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加强研究,并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1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分析

1.1对教师绝对信任、依赖

在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时期,主要将其基本主导活动的形成作为重要标志。当儿童进入学校以后,就会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有计划、有目的的系统学习活动。自此之后,儿童就会将自身的依靠从父母转向教师。低年级的学生一般会对教师存在一种依赖、信任,因此,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该心理特征直接导致小学生能够认真地、自觉地接受教师的指导、教育、要求,小学体育教师可以对这一特征充分利用,从而对学生的体育兴趣进行培养。

1.2行动依靠直接动机的主导

对于小学生而言,参加体育活动主要是依靠其直接兴趣来主导的,也就是说,只是为了好玩和兴趣来参与体育活动,同时,具有显著的尝试性特征。好玩、感兴趣的就喜欢,同时会表现出不知冷热、不知疲倦、不计胜负、容易得意忘形等行为,反之,如果对体育活动不感兴趣,那么就会不愿意参加。

1.3具有广泛且不稳定的兴趣爱好

小学生比较显著的生理特点就是天真好动,具有广泛的兴趣爱好,对丰富多样的体育活动都很喜欢,同时,也比较乐于和体育教师一起开展体育活动,然而,其兴趣爱好却总是不稳定,非常容易转移,尤其是对那些单调的、枯燥的体育活动容易出现厌烦的情绪。

1.4具有容易分散的注意力

对于小学生来讲,存在较多的就是无意注意,即任何有趣的、新奇的外界刺激都能够分散他们的注意力,然而,对于一些他们感兴趣的活动和对象,他们往往会表现出比较持久的注意力,因此,小学体育教师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可以从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出发,加强训练,将其无意注意转变为有意注意,进而提升小学体育教学效果。

2基于小学生心理特征的体育教学方法发展策略

2.1按照教材创设体育教学情境

在小学体育课程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按照教材要求的学习要点设置情境。授课的过程中,体育教师应对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充分地调动,将学生的主体作用完全地发挥出来,引导学生在教学情境中全身心投入,进而养成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小学体育教师根据教学任务与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来开展教学活动,一方面,能够对教材与实践的紧密结合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也使得体育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得到增强。

2.2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小学生大多喜欢竞争,爱好刺激,乐于参加比赛活动。在小学体育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如果适当地引入比赛法进行教学,不但能够使学生的智力和体力得到有效发展,使学生掌握、应用体育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得到提高,还能够使学生体育学习的动机得以激发。

既然是比赛,就一定会有胜负之分,胜利的一方会欣喜若狂,而失败的一方自然会无精打采,这样就会导致学生出现厌倦的心理,使得体育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按照学生的心理特征进行分组,并且保证每一个组获胜的概率是均等的。

此外,在比赛中,体育教师还应该将适当的机会给予给那些之前没有取得胜利的学生,增加他们获胜的可能性,尤其是当他们取得胜利时,要及时地表扬,使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以增强,保证体育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

3总结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尽量避免过度模式化教学的情况出现,努力营造出轻松的体育教学氛围,使学生能够在轻松的心理状态下掌握体育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由于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具有复杂、多样等特点,因而小学体育教师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是非常必要的,同时还要对教学方法不断创新,以促进体育教学质量和学生体育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田如鹏,张立全.体育教学对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作用[J].中国西部科技,2013,12(12).

[2]阳学辉.小学生心理特点分析及小学体育教学方法改进[J].科教文汇,2008,(28).

小学生的教育方法范文4

一、建立班级学生伤病情档案

在上述案例中,导致小王猝死的主要原因就是他患有先天性心脏病,他的病状是突发性的,教师毫不知情。如果该学生家长已知孩子的病情并预先告知体育教师,任课的体育教师就会在体育课中尽量让其少参加或不参加比较剧烈的活动,可能就不会导致先天性心脏病的发作,也完全可以避免这一悲剧的上演。因此,学校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生命安全,每年必须请正规医院的医务人员到学校组织全体学生进行体检,或者结合《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组织体检,体检结果学校不仅要存档,而且要对患有先天性心脏病或其他对生命具有潜在威胁的病症的学生进行专门建档,并告知家长、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特别是体育教师。体育教师有了这些学生的健康档案,就能建立相应的预防方案,就能在上课中做到预防为主、安全第一。

二、要唤起家长对孩子具有潜在威胁生命病症的重视

学生的体质和健康状况是不均衡的,有少数学生患有严重疾病(比如心脑血管方面的),或刚刚动过手术、身体还没有痊愈等各种状况。这些都决定了他们不能和其他正常健康的学生一样参加所有的体育运动项目。但是部分家长对这些危害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没有向教师说明,再加上体育教师没有做好预防工作,上体育课时很可能会对学生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因此,学校和班级要向家长宣传孩子潜在病症的危害,加强家校沟通,共同关注学生的身体状况,提高家长防范孩子潜在的威胁生命病症的能力。

三、建立良好的体育课堂教学常规

体育教师平常的教学都是对健康学生实施的,较少考虑有身体疾病学生的具体情况。《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因此,我们要因材施教,关注体质较弱或特殊体质的学生,合理安排他们的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对于不能正常上体育课的学生,必须做全盘、细致的安排。同时,教学过程中要学会对学生“察言观色”,及时发现有体质问题的学生的身体反应情况,经常提醒这些学生注意中场休息或中途退出。切不可因“一视同仁”而造成严重的后果。

体育教学的课堂在室外、在操场,这给教师的课堂组织带来了挑战。因为既要把运动相对激烈的体育课上得有趣、有效,又要防患于未然、确保安全,的确不容易。为此,体育课必须建立良好的、切实可行的课堂常规(如点名制度、课前有无生病请假制度、见习制度、着装制度、考核制度、使用器材制度、游戏规则、组织纪律教育等),使这些常规制度人人遵守,并成为体育课的上课习惯。同时,教师还应该认真组织好课堂教学,切不可把课上成“一个哨子几个球,老师学生都自由”的放羊课;要通过课堂常规,让学生上安全的体育课,保障他们的生命安全。

四、开展生命意识教育和生存技能教育

首先,是生命意识的教育。体育教学过程既是学生身体练习的过程,也是学生个体体验独特的生命的过程。在体育课上可以运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纪录片《生命的起源》,让学生了解生命诞生的过程,使学生感受到生命的来之不易。还可以播放有关唐山大地震、四川省汶川大地震等纪录片,让学生感受生命的可贵,唤起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

其次,是生存技能的教育。体育教学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帮助学生树立安全意识,做好自我保护。在体育课中,教师不仅自身要具有高度的安全意识,同时有责任和义务教育学生树立“安全第一”的观念。可以结合课堂教学教给学生一些生存技能,比如创设游戏情境,开展“抗洪抢险”游戏:让学生滚过海绵垫,快速跑一段距离,再跨越一个障碍到达终点……学生在紧张、愉悦的游戏中学会了滚翻、快速奔跑、跨越障碍等基本生存技能。再比如,在进行各种姿势跑的练习中,可以让学生弯腰捂住鼻子前进,通过练习引导学生遇到火灾时学会逃生。

五、提高学生的心肺功能

小学生的教育方法范文5

【关键词】小学语文 作文教学 方法探讨言

作文在小学语文中的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也正是因为如此很多老师在教学中对作文教学投入了很多的精力,但是真正能够收到效果的却是少之愈少。分析原因主要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大多注重“教”,而对学生的“学”却往往有所忽略。这种情况下就算是老师在作文教学中花费了很多时间,但学生的作文成绩却提升的比较慢。所以要从根本上解决小学语文作文的问题,关键是要将“教”和“学”进行有机的结合,这样才能够提升学生对于语文作文的学习兴趣,促进教学效果的有效提升。

因此在小学作文的教学过程中,老师首先要做的并不是加大对教学的投入,而是要关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真情实感,了解学生的真实需求,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在作文学习中的所遇到的困难。以下结合教学实践探讨归纳几种提升语文作文教学的思路与方法。

一、引导学生多注意生活中的观察,以此丰富学生的写作内容

小学生因为年龄小、阅历浅,所以生活中的知识和内涵也都比较匮乏,在加上小学生学习语文的时间不长,缺乏足够的语言驾驭能力,这就使得很多学生在作文写作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无话可说的状况。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要指导学生观察身边生活中点点滴滴,让学生通过自己简朴的语言将所见所闻记录下来,这样久而久之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就会得到很好的提升,无话可说的局面也会得到很好的改善。另外,加强学生对于生活的观察,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对自己所观察的事物的描写可以很好的提升学生学习作文写作的动力。

二、丰富学生作文的写作手法,帮助学生提升阅读量

学生通过对学生的观察可以积累一些写作素材,让学生有话可写,但是提升小学语文作文的教学效果,仅仅依靠学生的观察还是不够的。这是因为小学生的生活经历十分有效,通过观察只能够帮助小学生解决写作练习的入门问题,但是要想通过准确的语言描述所见所感,还必要要有一定的阅读积累。课外阅读中的写作手法与写作技巧都是学生所急需的知识,课外阅读中所描述的事件与人物故故事也是丰富学生阅历的一种有效途径。

另外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过程中,老师要有意识的让学生学习课外阅读材料中的写作技巧和写作手法,这是因为这些材料中有很多教学中所没有的知识,学生通过扩大阅读面,不仅仅可以获取很多课外知识,增强学生的视野,为写作积累素材,同时还可以学会阅读材料中的一些写作技巧和写作方法,因此在教学中应当鼓励学生开展课外阅读。

三、引导学生注重日常写作素材的积累

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关键是要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能够对写作有一定的积极性。比如老师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通过写日记的方法记录每天所发生的事情,这样长久的坚持下去就会形成一种写作的习惯,老师在根据教学需要对学生进行一定的点拨和指导,这样不就之后学生的写作水平就会大大提升。

1.养成积累的习惯。写作过程中日常的积累需要持久性的动力进行维持,这种动力一般都来源于学生的习惯。学习中读书笔记或者写随笔等方式都是良好的写作能力积累的重要方式,这样最初看起来是任务的联系最终都会成为学生学习的习惯,这样逐步就可以使得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提升。

2.注重课堂积累。对于小学生而言,课堂是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利用课堂对学生进行写作内容的积累,通过学生日常接触最多最为熟悉的教材内容带动学生开展写作学习,让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从熟悉领域逐步走向不熟悉领域,以逐步达到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同时要加强对课本知识的利用和开发,发挥课本知识经典文本的价值和作用,以免出现舍近求远的现象。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对学生的作文学习充分的重视,这是因为作文集中反应了学生语文的综合水平,因此做好小学阶段作为的教学也就等于做好了语文教学的一半。作文是小学语文教学阶段所有知识点的汇总和综合,集中反应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因此做好语文的作文教学意义重大。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要将“教”与“学”进行充分的结合,始终以学生为教学的中心,注重学生日常写作素材的积累,这样才可以让学生的作文能力得到真正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徐良.扣开小学作文教学之门——谈小学作文教学中的“五结合”[J].中国校外教育.2012(22).

[2]李爱胜.起步?启趣——三年级习作教学例谈[J].文学教育(中). 2012(10).

小学生的教育方法范文6

一、确立生活化的小学品德课教学目标

要构建生活化的小学品德课堂,需要对小学品德课堂教学目标进行改革。将小学品德课与生活结合在一起,只有明确一个生活化的教学目标,才能让品德课堂与小学生的真实生活合二为一。小学品德课本、生活课堂、社会生活等多方面的整合,是做好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的重要前提。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教师应当考虑小学生的性格特点、学校的品德课教学资源现状以及小学生的个人心理接受能力,将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作为最终教学目标,让小学生在正确目标的引导下不断超越自我。比如在讲解《我很整洁》时,教师要培养小学生爱干净、爱整理的好习惯。从小学生的生活入手,结合课本教学内容,确立“培养小学生自己动手收拾房间、书包等好习惯”这样的生活化教学目标,让小学品德课的教学目标立体且明确,有利于教学活动指向性的提高。在生活化教学目标的引导下,教师设计课堂教学的环节,规划教学任务,就必然会考虑到小学生的真实生活,从小学生的生活中开发更为新鲜的教学内容。做好小学品德课堂教学,需要从生活化的教学目标入手,以正确的思想,引出更多正确的教学行为。

二、整合生活化的小学品德课教学内容

小学品德课堂的生活化教学,需要丰富生活化教学内容的支持。在当前的小学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往往只关注课本内容,利用课本给出的例子对思想品德内容进行形象化处理。而构建生活化的小学品德课堂,教师需要将课本内容与小学生的生活、社会实事进行结合,让课本品德理论知识具有生活特征,让小学生通过调动自己对生活的真实感知理解正确思想品质的重要性,完成教学目标。比如在讲解《生活不能没有他们》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从小学生的生活入手,关注对于小学生正常生活较为重要的人物。教师可以利用小学生的一天活动作为实例,引导小学生一起思考对于自己重要的人。“每天早上起床,是谁为你准备好新衣与早饭?是谁护送你出门,跟你说注意安全?”,用生活情境的描述,让小学生想到自己的爸爸妈妈,并鼓励小学生说出自己对父母的感谢。之后,教师继续用小学生的日常活动进行引导,“当你走出家门,快乐地走在干净的街道上,是谁每天辛勤为你打扫街道,让你有干净的生活环境?当你想扔掉手上的垃圾,就能发现干净的垃圾桶,又是谁每天反复擦拭他们?”引导小学生思考他们从未观察过的生活情境,从中认识到更多重要的人。当小学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与他人的付出后,教师要教授他们学会说“谢谢”,学会感恩。利用生活化的教学内容拓展品德教学资源,不仅能够让小学生更加容易地理解思想品德内容,还能让小学品德课堂更加人性化,推动小学品德课堂质量的提高。

三、开发生活化的小学品德课教学方法

在确立了生活化的教学目标,整合了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后,教师需要对个人品德课堂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利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推动小学生个人思想品德水平的提高。

1.重视生活实践环节的引入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生活性质较强的学科。学生所学习的每一点思想品德内容,都能够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并能够用于反思自己的生活与行为。对小学品德课堂教学进行生活化改革,教师要利用生活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给小学生营造真实的学习环境,让小学生在实践中认可课本知识。在保留传统教学模式精华的基础上,建立理论与实践相平衡的课堂模式,让小学生通过参与生活实践感受良好品德带来的美好,才能让小学生找到思想品德学习的成就感。比如在讲解《关心你,爱护他》时,其中有一小节为“让爷爷奶奶高兴”,这是每一个家庭必不可少的生活。教师可以将品德课堂教学与小学生的生活结合在一起,通过课堂理论学习,让小学生思考一件自己力所能及且能够让爷爷奶奶高兴的事情。让小学生将这件事情写在纸条上,教师将学生所写纸条收集在一瓶子里。给小学生一星期的时间,让他们在生活中实现自己的“承诺”。在一周之后,将瓶子打开,一个一个读出小学生想做的事情,并鼓励那些完成“承诺”的小学生发表感想。用小学生真实感受的分享,营造真实的学习氛围,促进情感力量的产生,让品德教学更有代入感。

2.加强教学空间的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