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研判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校研判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校研判报告

高校研判报告范文1

关键词:硬盘保护系统 计算机实验室 工作原理 应用

中图分类号:G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8-084-02

一、硬盘保护系统功能概述

硬盘保护系统的基本功能对系统硬盘的内容进行定向保护,在特定情况下,例如某些程序或者文件被误删除后通过硬盘保护系统进行恢复。目前常见的硬盘保护系统主要有三类:其一是由常规局域网络、终端机和文件服务器来构成,其中母机承担了复原数据的备份工作;其二是通过软件保护的方式是所构建出的硬盘保护系统,其保护方式主要借助了市场上常见的克隆软件和恢复软件,很利于对大量计算机的系统恢复,但这种方式缺乏对硬件的保护;其三是近年来较为流行的硬盘保护卡,硬盘保护卡本身内嵌了备份恢复程序,将特定内容固化在BIOS上,由于ROM的永久性存储方式使得在硬盘应误操作等导致的文件丢失问题不易出现,对系统保障具有明显的效率提升功能,但是这种方式操作较为麻烦,且安装保护卡后特定文件无法进行修改、移动,对于多样化应用有所影响。

目前国内较为流行的是联想硬盘保护系统,其在多年的开发过程中逐渐被完善,并被大众所熟知,其功能主要包括了同步更新、硬盘资料存储等等,在该系统的支持下只需要对一台母机进行保护就能够实现对整个实验室的硬盘恢复,操作相对方便。这样在一台母机上安装多个独立的OS,在系统分区时将引导盘定义为复原型,这样可以大大减少实验室常规OS中WINDOWS的修复次数,可以说兼顾了软硬件的保护,而且使用和操作相对便捷,对于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的应用来说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和性价比。因此本文也设计了以联想硬盘恢复系统为基础的高校实验室硬盘保护系统。

二、硬盘保护系统在实验室中的实际应用

上文提到该次设计当中采用联想硬盘保护系统及西宁整体设计,联想硬盘保护系统目前在国内各大企业、院校的公用网络中应用十分普遍,其本身是具备了网卡和硬盘保护卡功能的硬件,只需要针对一台母机进行设置就能够实现批量维护和修复。在系统设计当中以此为基础,只需要进行额外的硬盘分区规划、IP设置就能够实现完整的硬盘保护工作。

首先是硬盘分区规划,在大部分高校实验室的终端当中,硬盘容量一般为80-320GB,这对于教学应用方面的系统、软件安装和数据存储来说都能够很好的满足,而联想保护系统是依据母机的分区情况进行定向的分区恢复,因此,硬盘分区工作应当一致进行,这样才能保证硬盘恢复系统的正常运作。联想硬盘恢复系统的恢复方式主要有自动回复和手动恢复两种方式,在频繁的应用当中如果进行手动复原会十分耗时,因此只在针对特定需求的情况下进行手动修复,例如计算机等级考试、OSTA考试这类需要大面积应用机房并要求设备安全的情况下进行,而自动恢复的模式主要是定期的系统自动复原,以避免某些因学生误操作所导致的文件丢失、软件丢失或者病毒感染等情况。

计算机实验室的硬盘分区通常只考虑三个情况:第一是OS,即计算机专业课程所需的WINDOWS和LINUX,还有一些备用的OS,例如UNIX等,其需要占据三个盘符;第二是专业课程和公共课程的软件,一般需要一个盘符;第三是需要应用到计算机实验室的考试项目,也需要占据到一个盘符。除去上述三种情况,其他盘符均属于专属的数据盘,针对不同学院的实际需求进行分立,这既保证了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也保证了系统运行的稳定性。

其次是网络系统和IP设置模式。由于联想硬盘恢复系统仅在一台母机上安装,需要借助网络来实现数据的传输和复制,因此网络是一个最为基本的功能实现渠道。由于一般实验室当中除了教师用机之外,其他的终端配置是一致的,因此在母机进行数据传输的效率是很快的,通过前文所述的统一硬盘分区来保证信息传输的有效性。在联想硬盘恢复系统工作的过程中基本不依赖终端的操作系统,其通过内置的系统就能够实现定向传输,其不需要识别系统只用识别O/I接口,这只要求网络设备设置正确即可,例如交换机的设置保证网络正常运行即可。

在IP设置方面,由于联想硬盘恢复系统具备IP选择和分配的功能,这对于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的实际管理来说提供了很大的便利,通过恢复系统进行匹配的IP地址设置,在恢复时通过定向IP地址查询就能够获得相关的权限,这样在大面积的终端硬盘恢复工作时,不需要进行频繁的IP指定数据收发,仅通过群组收发的方式就能够自动实现硬盘的恢复工作,提供了很好的管理方面的便利性。

最后是保护系统安装和应用过程中所需要注意的问题。由于硬盘保护卡只保护C盘,所以在进行实际的数据复制的过程中需要先溢出保护系统,另外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要注意COMS的设置,尤其是映射地址和引导顺序的设置,分别应为默认和AC。虽然硬盘保护系统提供了较为完善的软硬件维护方案,但是对于硬盘频繁读写过程中所形成的碎片现象和坏点现象是难以避免的,因此在实际的管理当中,管理员应当注意系统恢复的频率以及操作员在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提前告知,这远比保护系统本身提供给硬盘的保护措施要有效的多。

三、总结

硬盘保护系统主要针对用户的误操作导致的硬盘数据丢失问题进行改善,其有效的解决使用人数众多、水平差异明显的计算机实验室应用过程中的硬盘问题。在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的应用过程中,学生由于尝试行为等可能导致终端死机、感染病毒的现象在硬盘保护系统的支持下能够快速恢复,并且恢复到常规设置的状态当中,在联想硬盘恢复系统的基础上构建的硬盘保护系统操作比较便捷,且智能化较高,对于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的应用来说十分实用。

当然,完全利用外界软硬件保护的方式还是无法完全保障终端的安全性的,最好能够针对母机进行额外的保护卡保护,这样能够确保核心终端的安全,另外还要完善注意操作事项,在实验室中张贴计算机操作事项,口头强调操作注意事项对于计算机机房的维护来说都有潜在的提升,所以说保护是被动的,在进行了基本操作技术普及后的保护才能最大程度地提升计算机实验室的安全和稳定。

参考文献:

1.姚仑.硬盘保护卡在计算机实验室中的应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4)

2.何承.基于保护卡的机房系统规划模式研究[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

3.廖明,廖芳.硬盘常见故障的分析及数据保护方法的探讨[J].广西轻工业,2007(6)

4.丰洪才,向云柱.硬盘保护卡自身关键数据的安全保护方法[J].武汉工业学院学报,2010(1)

5.李全忠,张军本,岳训,费玉奎.硬盘保护卡设置信息的安全恢复[J].计算机工程,2008(6)

6.见伟平,周智明,王舒宜,常小红.高校计算机教学实验室的管理与维护[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1(5)

7.王永.高校机房软件自动化部署管理系统的设计及实现[D].中国海洋大学,2010

高校研判报告范文2

[关键词]高校突发性事件;网络舆情;引导因素

[DOI]10.13939/ki.zgsc.2015.11.203

1 引 言

当今社会,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3G、4G数字通信技术掀起了新一波的网上信息传播速度。在这样的网络环境下衍生了许多新兴媒介,例如微博、微信等信息分享平台。它们在最大化地影响着我们的社会生活,也更受广大高校大学生的青睐,迅速成为他们、获得、分享以及传播舆情信息的使用平台。这种具有实时交互性、广泛传播性以及个性化的媒体特点,也促使其成为高校网络舆情的起源与舆论场,为高校突发性事件网络舆情的发生提供了平台。因此,分析高校突发性事件网络舆情引导的影响因素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已成为各高校亟须解决的新课题。

2 高校突发性事件网络舆情的内涵及特征

2.1 高校突发性事件网络舆情的内涵

由舆情的广义内涵,本文类推出高校突发性事件网络舆情的内涵,其指存在于高等院校内的这一特定的社会空间内,出于人为原因、自然原因、抑或是社会政治原因而引发的突然发生的事件,而且此类事件并不以高校管理者的意志为转移,伴随而来的结果同时会波及高校正常的教学工作、学生生活秩序以及校园稳定性,引发学生对校园或社会的突发性事件的心理反应和情绪反应,表达自身看法或态度,并在网络平台上加以扩散,形成一定强度的网络舆情。

2.2 高校突发性事件网络舆情的特征

2.2.1 传播速度迅速

根据官方的数据报告显示:我国互联网中心统计的微博用户规模在2012年年底达到 3.09亿。其中手机微博用户占65%,学生群体占比为25.1%。在如今人人都能发表自己观点和态度的微博时代,任何信息都能依托人的网络人际关系网,在短时间内迅速加以传播,高校突发性事件在传播中尤为凸显。

2.2.2 传播内容易产生偏差

微博不同于博客,可以在无限的网络空间任意挥洒,淋漓尽致地表达自我观点,而微博相对来说受限很多,只能在短短的140个字数之间用言简意赅的言语表达丰富的内涵,这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因此在微博上大多数的信息带有明显的不完整性,也容易使本来事件在传播过程中掺杂各种情绪而产生偏差。

2.2.3 传播内容的突发性

网络的开放性和自由性促使网络舆论的形成非常快捷。一个热点事件、焦点问题的存在伴随一种情绪化的意见,可以成为点燃社会热点舆论的导火线。一方面,出现突发性事件时,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即时发表意见;另一方面,学生在对某一问题或事件发表意见、评论的过程中,常常伴随众多响应者、共鸣者参与讨论,学生之间可以多向交流、相互声援,从而形成强大而迅速的舆论声势。

3 高校突发性事件舆情引导的影响因素

3.1 智力因素

3.1.1 高校领导的重视

当今时代,互联网已经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网络逐渐成为高校学生获取信息知识、进行思想交流、发表意见的重要渠道和平台。高校突发性事件舆情,往往都是学生身边发生的关于学生自身生活、学习的热点问题、焦点问题,倘若学生关心的话题不能及时得到学校的解决,将可能在网上形成炒作,学校问题将演变成社会问题,从而激化矛盾。为了避免此类事件带来的恶性影响,高校领导应给予突发性事件网络舆情高度重视,从多方面进行努力,尽量避免此类事情的发生。

3.1.2 高校辅导员的教育引导

高校辅导员的职责主要管理在校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同时对其思想动态进行掌握并对出现的负面的以及不良的情绪、态度进行监督与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逐步建立,与此同时,也存在缺乏一定理性认识和判断能力。高校辅导员的工作重点应集中体现在引导大学生用理论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树立正确的网络舆情观点和端正社会政治态度。

3.1.3 高校领导与辅导员的协作

正确把握和引导高校校园突发性事件网络舆情,需要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体制,而作为平时与学生接触最密切的辅导员,是高校突发性事件的重要采集者。专业信息分析人员结合辅导员在线上、线下收集到的有用信息进行研究和判断,形成结论性报告并向学校主观部门领导汇报,形成“收集―汇报―再收集―再汇报”的信息研判流程。根据收集信息的集中性问题,由校领导作出重要指示,制定解决的策略,辅导员积极实施,将网络舆情及时控制在最初阶段。

3.2 非智力因素

3.2.1 网络管理平台的建立

校园的BBS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一个畅所欲言的平台,是学生各种思想、意见,以及观点集合的主阵地,很多高校突发性事件就是从校园BBS平台上初露端倪的矛盾激化演变而来。因此,高校应引进专门的设备、指定专管的校领导聘请专门管理维护人员,对社交网站、微博、论坛等网络互交平台应进行联动监督管理大学生网络舆情,建立积极、正确、客观、严谨的学生网络舆情管理体系,充分显示高校对学生网络舆情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正确引导的态度和决心。

3.2.2 网络舆情监控工作的加强

高校负责网络管理的相关职能部门应做好舆情信息的监控工作,通过网络舆情监测系统,相关部门可以及时了解网络舆情动态,关注到学生在网络舆情中的状态和对舆情的理解,从而产生网络舆情预警,及时纠正和应对网络上关于突发性事件产生的负面影响。

3.2.3 做好网络舆情应急预警机制

网络舆情信息的收集、监控是全面做好高校突发性事件网络舆情预警工作的重要前提。尽早发现、收集反映当下大学生思想动态、对某件事情关注度颇高的舆情信息,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收集、及时报告,着重注意收集到的舆情信息的准确性,促使其能真实地反映高校师生的主流意见以及思想动态。

4 高校突发性事件网络舆情正确引导对策与建议

4.1 加强高校突发性事件网络舆情监测

从目前的网络平台发展趋势来看,网络的舆论功能显得尤为突出,且越来越强大,已经成为关键的舆论场所。因此,高校应注重通过校园网络系统,对网络舆情进行收集,为确保收集信息的准确性和实时性,高校应在网络信息中心建立校园网络舆情监测系统,通过设置个人专属IP地址,对作为高校突发性事件网络舆情晴雨表的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的观点和态度进行时刻关注。

4.2 重视高校突发性事件网络舆情研判

高校应重视突发性事件网络舆情的研判,根据通过网络舆情监测收集到的信息,对高校突发性事件的性质与程度作出准确判断,明确引起突发性事件的责任主体。找到源头,能够更好地使突发性事件得到及时控制。高校应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清楚了解学生网民的真实愿望及诉求,了解突发性事件网络舆情产生的特点、原因、表现形态以及发展趋势,为进一步做好引导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工作做好准备。

4.3 强化高校突发性事件网络舆情引导机制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网络平台范围的不断扩大,互联网更容易被高校大学生所青睐,成为大学生网民了解社会新闻、获取社会信息、洞察社会舆论的重要途径。当高校突发性事件发生后,一些不真实的信息或谣言就会在网络上传播开来,容易引起学生的猜测和好奇而引发网络舆论,为此重视高校突发性事件网络舆情的正确引导显得尤为重要。抵御网络舆论的负面影响,核心力量仍然是大学生的自身素质。学校领导和辅导员应加大力度强化网络舆情的引导机制来引导大学生自觉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培养大学生理论素养和辨别是非的能力,成为具备理性分析问题、表达正向观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备社会责任感的优秀大学生。

5 结 论

总之,对高校突发性事件网络舆情的引导影响因素的分析研究,使高校能够重视网络舆情在当今社会中扮演的角色,文章通过对高校突发性事件网络舆情内涵的阐述,总结高校突发性事件网络舆情的特征,并从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方面厘清高校突发性事件网络舆情引导因素,从而提出正确引导高校突发性事件网络舆情的对策和建议,为高校能够从容应对突发性事件网络舆情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高校研判报告范文3

法律依据缺位。现阶段,高校在应对突发事件时主要以政策条文和校规校纪为依据,法律法规严重缺位。高校校规校纪主要是为了实现教育行政管理而依据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制定,仅仅是高等教育领域法律法规的补充和延伸,绝不属于“法”的范畴①,因此其效力远低于国家法律。此外,在高校发生突发事件头绪繁杂且原因复杂,各部委的法规配套往往缺乏对所有突发事件的统一效力,而且过多强调重要性、缺乏可操作性,更没有法律的强制性可言。因此,法律依据的缺位是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责任主体不明。高校应对突发事件的责任主体不明,没有形成有责任主体、可操作性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预案,往往是在事件发生后临时组成领导小组和处置小组,这样的临时组织在应对突发事件时过多依赖领导的个人决策,难以有效组织开展应急工作。

应对举措乏力。尽管大部分高校本着“预防为主、提高效率”的原则建立起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然而很多预案本身过多强调原则性而忽略实践性和可操作性,高校中更鲜有完善的突发事件预警机制、研判机制、追踪机制以及报告机制等体系,难以在事发前预防或在源头上控制突发事件的发生,难以在发生突发事件时及时有效地进行响应,更谈不上运用社会资源形成综合防控体系共同应对。

在管理高校突发事件时,要从多方面综合考虑,建设完整的管理系统。

完善高校安全相关立法。在全面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必须解决有法可依的问题。高校公共安全立法应当尽快提上日程,从法律层面强制预防、处置和善后等环节。同时,在相关法律的指导下,还应依据《高等教育法》的规定,通过大学章程的制定在高校形成有法可依的法律体系,出台配套的应急预案,明确处理突发事件的基本流程。

成立专业应急团队,明确责任主体。在学校内成立专业化的突发应急小组,明确责任主体,规范现场指挥权交接方式和程序,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坚持“专业处置,岗位权力大于级别权力”,校领导积极协助专业突发小组工作、全校师生一致听从专业指挥团队的现场指挥,确保应急指挥科学有序进行。

建立预防、处置及善后三大应急管理体系。高校应对突发事件应以法律为依据,制定合理的事前预防、事发快速有效处置、事后妥善处理认真总结的完整体系。我们应该秉持“预防为主、积极处理”的理念,通过建立完整应急预案、实际演习训练等手段,提高高校师生的安全意识,做好应对突发事件的各项准备。突发事件发生后,严格按照事先制定的预案进行处置,不慌乱、不紧张,做到责任明确、目标明确。突发事件处理完成后,应妥善处理有关事项、人员的善后事宜,对事件进行充分反思总结,积累经验,改正不足。

动员全校师生加强突发事件处理能力。高校要注重培养校园各个部门基层员工的“第一响应者”能力,保证将事件控制在源头。与此同时,高校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还需要充分依托大众力量,让处在案发第一现场的师生自发响应号召、第一时间参与处置。在日常学习中加强高校师生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整体提高大家应变能力,动员全学校的力量加强应急管理综合工作。

(作者为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教授)

【注释】

高校研判报告范文4

[关键词]毕业生就业状况反馈机制大学生职业发展课程教学工作

[作者简介]李纪宾(1966-),男,河南开封人,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河南开封475000)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8)02-0096-04

在国外,职业发展教育已经历几十年的发展,具备了较为完善的教育教学体系。相对来说,我国职业发展教育起步较晚,而且发展极不平衡,在课程内容、教学环节等方面都有待进一步开发和创新,亟须走出一条符合我国毕业生就业市场发展规律的本土化教育教学道路。

一、大学生职业发展课程的教学困境

大学生职业发展课程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提高自身生涯发展意识、实现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经过多年的实践,很多高校已逐步构建起基本的大学生职业发展课程教学体系。但由于课程建设起步较晚、实践教学经验不足等原因,致使大学生职业发展课程在教学方面仍面临诸多困境。

一是缺乏有力的专业理论支撑,课程教学停留在表面。职业发展教育属于多学科交叉的领域,融合了心理学、管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没有绝对对口的学科作为依托,在当下崇尚“学术渊源”的教育生态圈里,给人一种“非正规军”的印象。师资队伍也多由辅导员、专业课教师、就业管理部门教师等非“科班”出身的教学人员兼任。他们虽然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但是对于职业发展教育这一新领域的教学往往只能依靠自身经验或者课本进行教学。一方面,他们对于自身经验是否适合于每一位学生,没有把握;另一方面,他们对教科书中所阐述的理论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在授课过程中对经典理论的掌控也力不从心,只能照搬书本,无法提炼出理论的精华所在,因此,课程教学只能停留在表面。

二是教学素材来源单一。大部分任课教师的工作经历局限在高校,难以帮助学生对其他就业单位的情况进行深入了解。虽然大部分任课教师都能意识到这一问题的存在,但鉴于自身职业的客观原因,往往无法深入企业去全面了解就业情况。而大学生职业发展课程本身又和现实就业环境有着天然的联系,不同于一般的专业课程,不能完全以学生期末卷面成绩的好坏来判断课程教学的效果。因此,这种根本性矛盾导致教师的课程教学素材来源比较单一,即从教科书和网络或其他途径获得的“碎片化”经验。至于现实情况是否如教科书中所说,教师也无从考证。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易形成一种“学生对课程内容心存疑惑,任课教师自己也模棱两可”的尴尬局面。

三是教学内容脱离市场需求。就业市场对不同类型的人才有着不同的要求,而每个任课教师很难自己去探索或求证这些不同的要求,于是只能照搬教科书上的“大道理”讲给学生听,学生自然觉得难以把握就业市场对人才的要求,产生一种“大道理我都懂,就是不知道怎么做”的无力感。那么,这一矛盾是否无法解决呢?当然不是。政府和高校可通过整合各种资源来获取就业市场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并将其反馈给任课教师,供他们教学时使用。事实上,从2014年起,政府教育部门和高校每年都会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这就是对就业市场需求和毕业生现状最直接、最及时的反馈。从反馈的数据中,任课教师可以提取最真实的教学数据,并与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加以对照,从而保留符合现实的教学内容,摈弃过时的教学素材。

二、以毕业生就业状况反馈为导向创新大学生职业发展课程的价值意蕴

1.充分利用反馈成果,渗透教学过程。毕业生是高校与社会之间联系的纽带,高校培养的毕业生能否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无疑具有极大的价值。早在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就下发了《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指出要“建立健全高校毕业生需求预测和制度,完善就业状况的反馈机制”,并要求从2014年起,高校要编制和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经过几年的探索,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的内容体系得到逐步建立,主要包括毕业生就业的基本情况、相关分析、主要特点、发展趋势以及对教育教学的反馈等方面。

毕业生的就業意向、择业观动向,劳动力市场对人才的要求,以及毕业生的薪酬水平等信息都可以通过毕业生就业状况反馈机制实现动态监控。目前,高校通过自行调查、政府统计、第三方介入调研等形式逐渐将毕业生就业状况反馈机制的构建推向成熟。然而,将这些数据以报告的形式呈现出来,不是就业反馈的最终目的,更关键的是要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和利用,否则将造成时间、人力、物力的浪费。高校应从毕业生就业状况反馈数据中最大程度地提取有关人才培养的有价值的信息,并将其反馈到教育教学中。大学生职业发展课程致力于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发展意识,以及具备适应职业世界种种挑战的能力。通过科学合理地比对毕业生的表现与企业用人制度、评价标准之间的契合度,找出教育教学中的偏差,从而保证大学生职业发展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因此,大学生职业发展课程对就业状况反馈成果有着最直接的应用诉求,应最大程度地发挥毕业生就业状况反馈机制的价值。

2.大数据的及时性为课程创新不断注入“新鲜血液”。大学生职业发展课程可以大致分为两部分: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这门课程不是让学生交一份职业生涯规划书或填写一张规范的简历就可以了,而是要在充分了解学生现状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予以指导,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适应企业的工作要求,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学生之所以对大学生职业发展课程的实用性和现实性存疑,是因为教科书中的求职经验或技巧不可能一成不变或解决一切求职问题,并且他们对任课教师的经验也持有一种不信任感。因此,从课程教学的角度,要充实课程内容就必须从实际出发,研究现实情况中优秀职场新人的案例,寻找那些受企业欢迎的毕业生身上的“闪光点”。通过引入案例,吸引学生进入特定事件的场景。学生在课下充分思考,在课上集体讨论,对案例中的具体问题认真分析、切实感受,从而在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的同时,反过来又对所学的理论知识实现补充和升华。另外,劳动力市场对人才培养的要求随时在变,这些变化不能依靠教师的凭空想象,而应该利用大数据表现出来的状况来研判。

三、基于反馈机制的大学生职业发展课程的教学创新策略

大学生职业发展课程应根据毕业生就业状况反馈机制的特点和优势,结合翻转教学和案例教学的内涵,进行开发和创新。

1.提炼可应用于大学生职业发展课程的内容和素材。毕业生就业状况反馈以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为书面载体予以呈现,主要模块包括毕业生就业的基本情况、相关分析、主要特点、发展趋势以及对教育教学的反馈五个方面。这些模块有些是客观数据统计,有些是主观对象调查。数据本身没有意义,找出数据背后反映的问题才是核心。首先,根据对“毕业生就业的基本情况”的分析,如就业率、毕业生规模结构、就业流向,我们可以比对不同专业学生的就业差异、不同签约形式的占比、升学率、创业或出国情况等。这些真真切切的数据能有效地反映当前的就业形势和学生的就业意愿,比单纯的理论政策讲解更直观,更具说服力。其次,从“相关分析”和“主要特点”中,我们可以获取的信息包括就业政策、就业服务、就业市场状况、创新创业状况、毕业生的就业层次、就业满意度、专业相关度、薪酬水平等。这些更深层次的分析呈现在课堂中,为学生全面深入了解劳动力市场状况、职业世界的变化无常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窗口,更有利于他们认识自己的专业,以及对未来职业有一个更现实、更合理的预估和期待。再次,从“发展趋势”中,我们可以预测就业率的大致走向,对就业形势进行研判。最后,从“对教育教学的反馈”中,我们可以优化专业设置,同时也能获取劳动力市场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企业对人才的要求。

2.充分利用翻转课堂,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是基于信息技术支持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其基本流程如下:课前,教师布置下节课内容,由学生自行学习网络资源或教师提供的教学资源;课堂上,教师组织课堂内容小组讨论、现场答疑、完成学习任务,实现知识的内化。这种把“学”与“教”进行翻转的教学模式,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动力的同时,使教师的教学和指导更加有了针对性。大学生职业发展课程旨在激发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自觉提高自身就业竞争力。笔者结合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及毕业生就业状况反馈机制的应用,在借鉴国内翻转课堂实际应用案例后,提出了职业发展翻转课堂教学模型(如99页图所示)。

课前,实现知识的传播过程。教师结合毕业生就业状况反馈机制设计教学模块,包括兴趣探索、性格探索、职业探索、行业发展趋势、求职方法、面试技巧等内容;通过QQ、百度云盘等上传或发送学习资料或测评工具给学生;为学生布置学习任务,并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后填写《课前学习自测表》,明确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及对知识的理解,以便在课堂上讨论。课中,完成知识的内化过程。学生明确学习任务,根据《课前学习自测表》提出问题;在组内开展讨论,学生共同探索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对于讨论后未解决的问题由教师进行个性化指导;问题解决后,小组內部进行总结,所有小组成员分享自己的学习感悟;所有小组派出代表对课程内容进行发言;教师进行点评并总结,强调课程重点,与学生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课后,实现知识的应用。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职业生涯活动中,接受“实战”检验,在学习、实践中不断调整自身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总之,这种教学模式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和分析教学素材,积极探索网络资源,了解就业形势、就业市场状况,实现知识的传播、内化和应用。

3.对任课教师进行系统、专业的培训。目前,很多任课教师之所以对大学生职业发展课程教学感到力不从心,一是鉴于非“科班”出身,专业理论知识相对缺乏,急需进行系统学习;二是无法及时获得有关就业市场的信息,教学素材有限。因此,高校的职业发展教研室,一方面,要系统组织任课教师进行培训学习,如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外出培训,并定期组织内部学习讨论,从而提高任课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另一方面,要帮助任课教师及时掌握当下的就业市场状况。目前,很多高校的毕业生就业状况反馈机制引入了第三方专业调研机构的参与,对大数据进行了分析整理。例如,研究毕业生所学专业与所从事职业的相关度状况,学生性格、兴趣、价值观、能力与所从事职业的关系,以及学生在校期间的成绩、表现与求职成功的关系等。通过这些研究,帮助教师科学指导学生进行生涯发展规划和求职择业。从毕业生就业状况反馈机制中可以获得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的反馈及建议,为调整课程内容提供可靠的依据。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数据都具有代表性,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认真加以考量和甄选。

总之,构建毕业生就业状况反馈机制是一项涉及面广泛、意义重大的工作。大数据时代,应充分利用数据反映出来的深层次问题来指导实际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余明,曾璇,李国章.高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4(29). 

[2]李胜利.回应社会关切 深化供给侧改革 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反馈机制[J].河南教育:高教,2016(5). 

[3]陈子超,蒋家傅.高校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现代教育技术,2014,24(12). 

[4]赵呈领,徐晶晶,刘清堂.基于微视频资源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与应用探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24(12). 

高校研判报告范文5

【关键词】创业教育 高校辅导员 优势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218-02

一、引言

近些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逐步向大众化深入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逐年显现,如何化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成为了当前各个高校面临的重要且严峻的课题之一。为了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促进社会发展,总理于2014年9月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此后,他在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国务院常务会议等各种场合中频频阐释这一关键词。2015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又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一理念,进一步突显了创新创业的重要性。高校毕业生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群体,理应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主力军,这不仅能够有效的解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还能够实现学生的自身价值,为社会发展做贡献。而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更应该积极参与这场大学生创业教育过程[1,3],那么他们在参与这一过程中又有什么样的优势和意义呢?

二、辅导员参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优势和意义

通过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大学生的竞争能力和创业素质能够得以提升,并且大学生不再依赖社会提供工作岗位,而是自己创造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实现以创业带动大学生就业。大学生创业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同时也需要高校辅导员的积极参与,这一工程为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工作指明了方向。学生进入大学,最先接触和接触最多的不是专业教师而是辅导员,随着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年轻化、专业化和高学历化,他们在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中的优势和作用将越来越明显。

1.辅导员的年轻化有利于和学生进行创业沟通和指导

当前的大学生的年龄段已经进入到90后,他们出生的年代是我国的社会经济处于全速发展阶段,他们是信息时代的优先体验者,他们年轻、活跃、勇于接受新鲜事物的态度,社会价值也渐渐得到了许多人的认可。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和科研院所研究生的不断扩招,辅导员队伍也逐渐呈现年轻化的趋势,从事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研究生也逐渐跨入90后年龄段,他们与当前在校大学生之间有着类似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相近的兴趣和爱好,这些优势使得辅导员与大学生的沟通更容易了,他们更容易掌握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长等,容易建立起亦师亦友的关系,这有利于辅导员有针对性地进行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因此高校辅导员在培养和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等方面,能从当前的时展出发,更好把握时代精神,更容易确立与时代进步潮流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奠定今后人生发展方向,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有益的指导。

2.辅导员的专业化和高学历化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定位自己

当前,高校辅导员绝大多数都是专业的,且逐渐呈现出高学历化的特点,硕士及其以上学位在高校辅导员中所占比例呈现逐年快速增加之势。高学历,意味着他们具备更加丰富的在校学习过程,了解每一个阶段学生的需求,了解不同学历层次和专业背景的学生的求职意愿.另一方面,当前很多高校在招聘辅导员时要求他们所学专业必须和相关学院招生专业对口,这使得高校辅导员大学以及研究生所学专业和自己所带大学生的专业较为接近,且他们接受过研究生的教育,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内容有一定的前瞻性。当前高校辅导员的这一特征使得他们能够及时了解所带学生的专业特点和今后的就业方向,对他们以后的创业方向有个初步的研判,进而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定位自己。因此高校辅导员依托自身的这一优势能够更好地承担起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指导工作。

3.辅导员的社会网络有利于帮助学生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

通过教育实践我们发现,与80后大学生相比,90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更强,学习特点也更加鲜明。他们在大学期间的学习过程中,并不满足于课堂和课本上所学的内容和知识,更加愿意通过参加各种研究性学习、产学研项目以及各种创新创业活动来丰富自己的学习生涯,为以后的发展形成知识的沉淀。甚至有的学生通过参加这些活动取得了理想且丰硕的成果,并且依托这些成果成功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以及实用新型专利。高校辅导员作为和大学生朝夕相处的人生导师,利用自身的这一优势能够积极并且集中了解学生在各种学习过程中的最新进展以及所取得的各种成果,并且能够和相关指导老师及时进行交流,了解各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另一方面,由于辅导员也担负着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与社会上的相关企业都有较为紧密的联系,因此他们可以利用自身的这种优势帮助那些取得各种发明专利的学生完成科技成果转化,将大学生在校取得的各种成果应用到社会生产中。

三、结语

正如前文所述,大学生创业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的不断深入,各个高校也越来越重视大学生创业教育,并且已经采取了相关措施去深入推进这一活动的开展。例如有些高校通过邀请企业相关负责人为在校大学生开设各种创业指导课程,与学生分享各种创业技能和经验;有的高校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为从事创业的高校毕业生在创业初期提供各种优惠政策。但是当前很多高校在如火如荼的开展各种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同时忽略了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创业教育过程中的作用。通过上述分析可见,与专业课教师相比,辅导员所具有的各种自身优势能够在大学生创业教育过程中起到积极且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应该制定相关政策,鼓励高校辅导员积极参与大学生创业教学,为这一活动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郑媛媛. 浅析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工作定位[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0,(12):168-169.

[2] 朱 岩, 谷力群, 殷红玲. 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影响力研究[J].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13,34(4):99-100.

[3] 胡军卫, 王建强.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辅导员如何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J]. 教育时空,2014,(7):134.

高校研判报告范文6

一、目标任务

确保街道辖区内的学校2021年春季开学准备工作充分,通过市、街两级的核查验收顺利开学,并保证在校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通过牢牢紧盯校园周边非法或违规经菅的网吧、电子游戏厅、歌舞厅、音像书刊销售点及出租房、校外学生食宿点(含游商摊贩)等重点领域,系统梳理校园内部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及校内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不到位这一关键问题,狠抓安全不达标、无证办园这一薄弱环节,进一步深化校园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全面推进校园安全学校主体责任落实;按照我市《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建设实施细则》落实落细见效,完善校园内部安全管理机制,加快构建校园安全风险防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实现校园安全管理标准化、科学化、信息化,着力提高校园安全管理水平,努力做到学生非正常死亡人数及涉校涉生安全事故双下降、坚决根绝群死群伤重特大校园安全事故。

二、组织领导

为进一步加大抓好2021年春季全面开学联防联控和学校安全排查整治工作力度,街道专门成立了2021年春季全面开学联防联控暨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如下:

三、工作要求

(一)开展学校开学准备工作及核查验收和开学后常态化监督管理

按照市丰校防指办(2021)9号文件精神,由剑南小学负责督促辖区内村小、教学点、附属幼儿园及民办幼儿园对照文件内50条核查验收工作要求,在5月6日前逐项落实到位,同时抓好进出卡码注册和扫码、测温、消杀等疫情防控相关工作的落实。街办由教体线牵头分两个组:,在5月6日-8日对辖区内村小、教学点、附属幼儿园及民办幼儿园对照50条工作要求逐项进行核查验收,同时对进出卡码注册和扫码、测温、消杀等疫情防控相关工作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对达不到要求的坚决不能开学,限期整改落实到位后才能开学。学校开学后工作组要对村小、教学点、附属幼儿园及民办幼儿园要加大校园安全监督管理力度,确保每月排查一次。5月9日前将核查验收报告、《情况登记表》和《核查验收表》(见附件1、2)由熊宗仁统一收集并将结果进行研判,上报市学校肺炎疫情防控分指挥部督查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