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就业课程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就业课程总结范文1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业教育;大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就业教育工作具有极为重要的教育价值和导向功能。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就业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积极正确的就业观、职业观和创业观,促进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健康发展,是当前高校就业教育需要重视的问题。
一、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培养与教育
首先,引导大学生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相结合,将职业目标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共同理想相结合,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个人成长的内在动力和需求,帮助大学生建立远大的理想信念。其次,引导和鼓励基层就业。基层就业不仅为基层带来观念与技术上的支持,而且有利于大学生意志品质的磨练和才华的施展,促进个人事业发展的成功与价值的实现。再次,培养积极健康的就业心态。一要开展就业形势与政策教育,帮助大学生认清就业形势、就业压力与就业竞争的激烈性。二要帮助学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在工作中提升自我,积累经验。三要注重就业心理教育,帮助大学生正确的面对就业压力与挫折,合理定位,保持积极乐观的就业心态。最后,组织开展就业专题诚信教育活动,并建立毕业生的信用监督机制和规范的签约制度,明确违约责任,增强大学生就业的诚信与法制意识。
二、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善大学生就业教育管理机制与队伍建设
首先,提高重视,更新观念。高校要认真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适应大学生就业教育发展要求和规律,扩大国内外合作交流,树立“全员化、全程化”的大学生就业教育理念。其次,协调合作,健全机制。一要确保就业教育经费的投入和监管,做到专款专用,从资金上保障各项就业教育活动顺利开展;二要建立学校、院系、班级层级制度,明确层级职责,由校领导牵头负责统筹协调,层层落实责任,切实发挥大学生就业教育效果;三要转变大学生就业教育机构的管理职能,树立“以学生为本,服务为先”的工作理念,变“管理教育”为“服务咨询”;四要完善就业教育主、客体的考评机制,既要对大学生就业教育机构的教育实施效果进行考核评价,奖优惩劣,还要对大学生自身进行评估考核,并根据反馈与考核结果,总结经验教训,指导下一阶段的大学生就业教育教学。最后,拓展素质,建设队伍。外聘社会、企业、政府单位的人力资源经理、就业指导专家等担任就业指导教师,对内选拔培养一批既有教学理论基础,又有丰富就业指导经验的教师从事大学生就业教育工作,同时加强对现有专职就业指导教师的培训与指导,增加其外出调研交流、培训学习、参观访问的机会,持续加强和优化就业师资队伍建设,保证大学生就业教育的长期性与有效性。
三、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大学生就业教育理论内容与工作载体
在就业理论教育方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大学生就业教育课程的设置原则,合理规划就业教育课程,在充分考虑学生自身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的基础上,分设必修和选修课程。必修课程主要是职业教育、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相关的理论课程,侧重于对学生职业价值观塑造与职业素养的养成;选修课程则侧重于职场礼仪、求职技巧、面试技巧和简历制作等方面的课程。其次,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多媒体、案例分析、专题讨论、情景模拟等,将就业教育课程与专业教学相结合,增强教学的互动性、实践性与应用性,提高就业教育教学质量和效果;同时,积极邀请经验丰富的就业教育专家、用人单位人力资源专家、工商税务部门工作人员及优秀毕业生等开展就业指导、市场人才需求、国家政策宣讲、优秀经验交流会等活动,深化大学生就业、职业、创业的认知,丰富就业教育内容。从拓展就业教育载体方面,可以通过模拟招聘、简历制作、职场礼仪等赛事活动,强化大学生对求职知识的熟练运用,从而达到求职时心态积极调整和求职能力全方位锻炼的目的。另外,还要注重榜样载体的辐射效应,激发大学生对职业就业榜样的高度认同感,并给予其适当的引导,使得大学生达成思想认识和行为方式的改变。总之,高校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完善就业教育工作机制与队伍建设,丰富就业教育理论内容和工作载体,从而达到大学生就业教育工作的新局面、新突破,最终促进大学生合理充分就业。
参考文献:
[1]戴富华,王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价值及运用[J].老区建设,2015(20):51-53.
大学生就业课程总结范文2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指导 重要性 心理
面对日益严峻的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多的社会人士关注大学,对大学进行了一个重新的定位,对于大学教学工作者来说,如何看待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将会对大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尤其是需要从事大学就业指导的相关老师,我们不仅要从现实的角度激励大学生们要努力的学习就业知识,同时还要对他们进行心理的辅导工作,在进行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中要认识其重要性,并且对其进行创新性的教学,解决大学生对就业产生的疑问,甚至是盲目的就业利弊等等。所以本文对大学生学习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要性、对就业产生的影响,以及在现实的学习生活中对就业的认识进行分析。
1 就业指导课程对大学生的重要性探讨
由于大学生对于实际的找工作过程中会存在着盲目性,对于寻找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有很多的疑惑。例如,简历的制作、面试技巧、就业形势以及劳动的合法性等方面都存在着疑惑,从对实际的工作认识上来讲,就业指导课程就要涵盖这些知识,因此大学生对就业指导课程的学习显得非常重要。从对大学生的心理辅导来讲,就业指导课程能够为那些多次寻找工作失败的人进行一个心理的辅导。在当代学生的心理比较的脆弱,但是需要他们承受的压力很大,通过就业指导课程能够为大学生们开一扇心理的门,为大学生们提供一片心灵的净土。根据数据的统计,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压力大越来越成为引起大学生心理困扰的主要原因。在这种就业环境下更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只有拥有较好的心理素质才能沉着应对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因此对大学生开展心理辅导,是一项有效改善大学生心理因素的措施。
2 大学生心理问题对就业的影响探讨
2.1 培养大学生适应能力为出身社会打下基础 大学生的适应能力是以后进行工作的必备能力,因此在大学学习的时候要进行大学生适应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大学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为大学生以后提供重要的就业指导。大学生的就业指导要从心理的辅助上不断提升大学生的适应能力,由于大学生具有其特殊的性质,因此其适应能力也是有着不一样的特性,其主要表现在尤其是大一的时候,因为从中学到大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为有很多人认为到了大学就学习轻松了,其实不然,如果你想要获得好的收获,你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面多各种各样的新课程,很多同学在学习的竞争上很激烈。有一些同学就产生了不良的心理反应,对于以前的那种中学成就感就莫名的消失了,接着而来的就是激烈的竞争,对于那些性格上喜欢争强好胜的同学就是一种打击,因为来到大学学习的同学很多都是非常优秀,就会造成他们经不起失败的考验。所以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对他们进行思想上的教育,就能打开他们的心结,培养出一个具有较强适应能力的大学生。
2.2 培养大学生的交流能力适应企业的需求 在当代就业形势非常严峻的时代,我们要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成功率,与此同时还要契合企业的要求,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就业指导课程,我们要培养大学生的交流能力。因为现在的大学生有很多都是家庭的小宝贝,缺乏交流能力,很多都是以自己为中心,这样就使得在大学学习和生活的时候处理不好自己的人际关系。我们都知道大学是一个小型的社会,因此在大学生活中,不仅要学习,而且还要处理相应的人际关系。所以开展大学生的就业指导课程对他们的交流能力进行培养非常必要,因此从大学生的心理指导上加强他们的交流能力的培养。有一个关于大学生交流的例子,有一个身体比较弱小的女生,由于性格内向不会交流沟通与同寝室的同学产生了误会,而那个女生在平时本来又是很霸道,经常会做一些影响他人的事情,由于这个小女生觉得说不过,就刻意的回避问题,时间长了就觉得自己很窝囊,因此就对其产生了一种恐惧的心理。我们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来,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交流能力的重要性,因此通过心理指导课程对大学生进行交流能力的疏导,倡导他们要进行积极的交流,为以后的就业训练自己的交流沟通能力,这样在大学的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学习到专业的知识,而且还要学习到以后工作中需求的交流能力。因此实现交流能力的提升对我们以后的就业势必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2.3 多元化就业指导课程为学生提供就业认识 大学生开展就业指导课程的学习,是为大学生在以后的就业过程中能够更好、更加平和的接受大学学习和工作的转变。在大学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要采取各种各样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就业课程的专业教导,通过实际的例子,比较生动的将就业课程的教学与现实的工作联系起来,不断提升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不仅在课堂上对就业课程的关注,而且从课外也要对就业知识进行学习。以此来稳定大学生的就业心理,使他们在以后的就业中不会手足无措。
3 总结语
在大学开展大学生就业辅导课程,能够为大学生在以后的就业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就业经验;在学校进行大学生的心理辅导,解决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思想难题,为造就一个良好健康的心理素质打下基础,使得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能够经得住困难的考验;在大学进行大学生就业课程的教学能够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教育机会,培养出一批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适应工作的实用大学生。
参考文献:
[1]郭素萍.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目标达成度研究[D].西南大学,2010.
大学生就业课程总结范文3
大学生就业课程指导探索创新
一、前言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高校的扩招,大学生的就业面临着非常激烈的竞争,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客观现实,并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同时,学生的实际就业能力和技巧缺乏,在大学期间普遍缺乏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造成他们的就业认知片面,进一步加大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
加强在校的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搭建起社会与高校之间沟通的平台,可以帮助更多的大学生更进一步了解社会,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规划好职业发展,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及时的融入到社会大家庭中。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问题
1.教学形式单一化
虽然目前很多高校开设了相关就业指导课程,但是还停留在表面上,不能有效的联系实际情况。在教学方式的选取上,使用大班教学的方式进行教学,缺乏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同时,职业指导课程通常是一个老师授课,导致授课质量低下,无法满足同学们的实际需要。这就导致了很多学生在进行就业课程学习的时候,无法理论联系实际进行针对性实践,更无法将理论和自身实践形成良好的契合,导致教学工作浮于表面,变得形式化、空洞化。
2.教材老化,理论脱离实际
当前,高校在就业课教材的选取上,没有做到及时的更新和优化。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校外的就业形势每一年都有新的变化,社会上的企业根据发展战略需要对应聘者的要求在发生不断变化。但是在高校的就业指导教材上,没有很好的联系实际变化,缺乏足够的更新、创新,导致教材内容老化,与社会发展需要严重脱节。老化的知识和就业技能必然会给大学生在未来的实际就业中造成思想上的误导,制约了大学生就业意识的发展。
同时,高校关于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教材资源较少,无论是大专、高职还是本科,很多学校都公用一类教材。不同学校的学生,受到的教育水平、对社会的体验不尽相同,统一化的教材缺乏个性化和针对性,不利于课程实施的效果。
3.课程定位不准,重视程度不够
当前,虽然很多高校都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但是很少有学校将其作为一项重要学科进行研究和教学,并且纳入到考试和学分体系中。大学生考取大学是为了获取更多的知识、培养适应社会的生存技能、掌握在社会立足的知识和能力。这就要求学校应该在学生进入大学的时候就要进行相关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帮助大学生确立人生职业发展方向。但是在实际中,很多学校只是在临近毕业的时候才开设就业指导课,甚至只是安排几次就业指导讲座,这种“走过场”式的教学活动不能有效的帮助大学生就业,甚至还会占用大学生宝贵的时间,影响其就业。
4.师资短缺,专业化程度低
近些年来,随着大学毕业生数量的日益扩大,就业岗位的增加数量低于大学毕业生增加的数量,这就导致了求职和招聘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大学生只有掌握了足够的就业技能,才能在求职竞争中觅得一席之地。当前,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学中最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师资力量短缺,特别是缺乏专业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老师。
三、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探索和创新
1.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第一,在就业课程的指导中,要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弱化理论知识,强化实际应用。在教学中可以引入大量的就业案例,将校友请到课堂中为大家做讲解,提升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
第二,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实现从老师讲授、学生被动听课到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有效转变。比如可以在课堂中运用音视频教学、辩论赛、小组讨论、现场就业模拟、演讲等多样化的方式。
第三,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很据学生的就业现状进行分析和解答,帮助同学化解就业困惑,排解就业困难,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发展目标。
2.探索科学的教学材料
第一,各个学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取或者编写符合本校甚至是相应专业的就业指导教材,提升教材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第二,高校在教材的选取和编写中,要保证教材能够有效的联系实际情况,具有较强的时代意义等。
第三,教师在授课中,不能过于拘泥于教材,要将教材作为引导学生学习和探索的工具,杜绝照本宣科的现象。
3.加强对课程的重视程度
无论是学校还是老师,都要加强对课程的重视程度,可以从以下几点实施:
第一,高校要从大学生入学的那一天起,引导和帮助大学生进行人生生涯规划的思考。同时,还要将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和就业指导作为一项重要的课程去开展,提升其课程的地位。如果条件合适,可以将职业生涯规划设定为一门必修课。
第二,教师要加强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视程度,只有在思想观念上对其足够重视,才能激发教师在教学中不断的去创新,才能保证教学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第三,学校和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就业观,提升学生对将来就业的重视程度,促进其在平时学习中有目的的去培养自身的就业能力,主动的去获取就业信息。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但可以在情绪上感染学生,还能在行动上引导学生,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这就要求高校要充分重视就业指导课程师资队伍的建设,具体有以下几个办法:
第一,积极引进理论和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重点突出实践,可以优先录用在大型企业有过人力资源工作经历的教师。
第二,提升现有师资队伍的教学专业水平,学校可以定期组织老师去参加培训、学习,提升教师的理论和实践水平。
四、总结
针对大学生实施的就业指导课程,对于帮助大学生确立职业发展目标,培养扎实的就业技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针对当前大学就业指导课程中的问题,只有不断加强对教学的重视、树立科学的教学理念、完善教学材料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才能促进这门课程的发展,提升同学们的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肖池平,张小青.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全程化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2).
大学生就业课程总结范文4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浅论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对策
收录日期:2013年5月31日
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问题、就业难已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生就业问题事关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发展稳定的重大问题,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问题始终是党和政府关注的民生热点问题之一。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及问题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近年来,伴随着我国高校的连续大规模扩招,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2009年毕业生人数为610万人,2010年毕业生人数为631万人,2011年毕业生人数为660万人,2012年毕业生人数为680万人,2013年毕业生人数达到699万人,达到历史最高峰;当前,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趋稳的基础还不够稳固,全社会宏观就业压力增大,就业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就业总量压力持续加大,大学生就业形势异常严峻。大学生就业现状表现为: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高不成”和“低不就”现象共存;就业成本不断增加等。
(二)当前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就业数量与就业岗位之间的矛盾。一方面全球的金融危机导致经济低迷,经济增长速度持续放缓,很多外企的全球市场不好,招聘岗位没有比往年增加,反而招聘量大大缩水;另一方面高校毕业生人数持续攀升,据教育部数据,2013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699万人,比2012年增加19万人。大学生就业人数的增长与就业岗位之间的矛盾更加严峻。
2、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随着国家产业升级、技术进步速度的加快,大项目、高科技项目和重点企业对劳动者职业技能的要求普遍提高,而高校毕业生在学校接受更多的还是理论知识,缺乏工作经验和相应的职业技能,不能达到企业的要求。一方面企业需要大批高素质的技术人才;另一方面大学生缺乏必要的职业技能,远远不能达到要求,造成就业结构矛盾更加突出。
3、高校专业设置不合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不断深化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不可否认,高校在专业设置和教育观念中出现了不少问题,主要是专业设置脱离社会需求,课程开设不合理,教学内容脱离社会的实际需求,教学资源重复建设严重,高校培养的学生不符合社会和用人单位的要求,动手能力差,缺乏社会实践能力。
4、高校毕业生择业观念亟待转变。近年来,我们一直在引导大学生改变就业观念,倡导先就业后择业,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到农村、到边疆艰苦地方去就业,但由于受社会、家庭等多方面的影响,在现实中,大多数高校毕业生还是将公务员、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大城市作为就业的首选,不愿到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就业及边远基层工作,这大大影响和制约了大学生的就业。
5、大学生自身素质问题。伴随着高校的扩招,我国高等教育已实现大众化教育,但是高校的软件和硬件设施没有跟上高校扩招的步伐,学生质量素质明显下降,学生学习风气差,学习态度不端正,有的学生成绩很差,未能通过英语国家四级,与用人单位交之失臂。
二、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对策建议
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大学生自身等各个方面共同努力。党的十报告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要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工作。”
(一)政府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中的作用。首先,政府应大力促进经济发展,努力保持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业,尤其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产业水平,来增加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容纳能力,增加就业岗位,实现经济增长和就业岗位的增长;其次,政府应加强宏观指导与调控。政府部门应当把大学生就业作为保障民生的重中之重,千方百计为大学生创造就业岗位,并在政策和制度上予以充分的保证,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人才市场机制,加强监督、健全机构,完善人才市场体系,政府主管部门应该掌握和及时有关信息,进一步建立健全人才市场中介服务体系,规范人才市场秩序,政府中的人事、教育部门从宏观上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认真做好毕业生就业市场的规范;政府人事部门要对毕业生的人事档案和户籍,实行统一的信息化管理,在户口、人事管理、社会保障等方面制定一些鼓励毕业生到私营、个体企业就业和创业的优惠政策。制定优惠政策和措施,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到农村、到西部地区、到艰苦行业工作。
(二)高等学校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提高就业指导和服务水平
1、加快高校专业结构调整。当前,我国高校专业结构设置与社会需要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高校在专业设置上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造成社会需求与高校人才供给的供需结构性矛盾。因此,高等学校专业设置要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为基础,培养服务社会各级各类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在培养中应充分重视市场需求,建立科学的评价、分析和预测体系,把握市场经济走势和就业市场的变化情况,按照社会发展方向设置专业,在课程体系上增加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2、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一是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队伍建设,增强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做好就业指导教师培训,提高就业指导水平;二是进一步优化就业指导课课程体系设置,提高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和实用性,针对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形成系统理论体系,引导学生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和掌握科学就业能力。同时,增强实践教学环节,加强校企合作,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能力相结合。
3、大力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大学生自主创业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当前应当大力提倡和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近年来,各高校相继涌现了一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成功案例,在大学生中引起很大反响。因此,高校就业指导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发挥创业成功大学生的示范带头作用,强化大学生创业意识、设置创业教育课程及开展创业培训讲座,大力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
4、大力鼓励高校毕业生应征入伍。国家在高校毕业生应征入伍上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一批热血青年应征入伍,对我国国防现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高校应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加强组织协调,鼓励有志毕业生参军入伍,为国奉献。
5、关注贫困大学生、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贫困大学生、女大学生是大学生就业群体中的弱势群体,在就业中,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他们在就业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歧视,这就会对他们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首先我们应在社会中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创造公平、平等的就业环境;其次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制定优惠政策,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最后要引导他们树立信心,做好他们的心理疏导,自信从容地面对就业。
三、大学生要提高自身素质,进一步转变就业观念
面对严峻的就业现实,大学生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进一步转变就业观念,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第一,掌握扎实专业基础知识,提升综合能力。现在,用人单位不但需要大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更要有良好的身体、心理、沟通、团队协作及创新的精神。要把握就业的主动权,大学生就必须加强“内功”的修炼,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及早做好大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学好大学的各门课程,利用大学的资源,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语言表达、人际交往、写作及团队合作能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为未来就业打好坚实的基础。第二,进一步转变就业观念,摆正就业心态。当前,受社会及家庭等综合因素的影响,毕业生的就业观念还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变,以往的就业观念还依然存在,就业期望值普遍较高,很多毕业生还是把就业方向放在公务员、事业单位及国有大企业、外资企业上,不愿到中小、私营企业工作,在地域选择上,倾向于在大中城市及附近城市,不愿到基层、农村、西部艰苦地区就业。实践一再证明,许多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大多是从基层踏踏实实干出来的。大学生要确立“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的择业策略,把目光放长远些,从现实出发选择自己的求职道路。第三,发掘人脉资源,拓宽就业渠道。大学生要善于利用家人、朋友、校友等社会关系网络,整合各种人脉资源,寻找合适机会,实现成功就业。
四、家庭要给予毕业生更多的理解、关爱与支持
大学生就业是家庭最关注的一个问题,一个大学生就业,就能解除一个家庭的后顾之忧。由于我国家庭传统“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观念依然存在,家长对子女就业期望值较高,希望子女能找到好的工作。因此,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问题,家庭应对子女保持合理的职业期望,尊重子女的就业选择,给予大学生更多的理解、关爱和支持,使大学生能如期顺利就业。
总而言之,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也受其他方面的影响。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大学生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不断探索,不断总结。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先锋.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J].前沿,2010.15.
[2]梁涵孟.浅析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问题[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0.13.
大学生就业课程总结范文5
【论文摘要】面对我国劳动力供远大于求、整体社会就业压力巨大、大学生就业难的形势,基于大学生的视角,从大学生自身需要出发,了解大学生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要求,有的放矢地完善原有的工作机制,将有利于推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向前发展。在对广西大学的毕业本科生进行“就业影响之大学生就业指导因素”无记名问卷抽样调查、统计分析基础上,得出结论:高校应该从职业生涯规划方面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加强就业指导队伍专业化建设,保证学校为大学生进行高水平高质量的就业指导,抓出实效;同时,将就业指导溶入于日常教育教学过程。
从1989年开始,教育部在大学生毕业制度中期改革方案中第一次提出了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各高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机构也开始从无到有陆续建立起来;经过20年的实践和理论研究,整体上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逐渐完善,工作卓有成效。但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人口的发展实际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改革的成型,一方面,当前我国劳动力供远大于求、整体社会就业压力巨大,据国家人保部测算,2009年有2400万人需就业,其中新增城镇劳动力1300万;另一方面,高校毕业生供给总量持续增加,2009年高校毕业生总量将达610万,加上历年累积未就业的大学生,要求就业的高校毕业生达到700万人以上,超过城镇新增劳动力总量半数。高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还是任务艰巨。
面对新形势、新问题,基于大学生的视角,从大学生自身需要出发,了解大学生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要求,进一步探索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规律,有的放矢地完善原有的工作机制,将有利于推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向前发展。
一、问卷调查情况
2007年1O月至2008年6月,广西大学“广西大学生就业选择的归因研究”课题组对广西大学的毕业本科生进行“就业影响之大学生就业指导因素”无记名问卷抽样调查。
学生来自广西大学机械学院、数信学院、计电学院、文传学院、林学院、商学院、土木学院等7个学院,涉及文、理、工三大学科20个专业,均为2008级应届毕业生,实际发放问卷915份,共回收有效问卷915份。在这些有效样本中,男生女生分别为532人和383人,百分比为58.0%和41.9%。调查问卷利用归因理论,从大学生的视角设计问题,以了解大学生所需要的就业指导和服务,以及大学生对择业成功的归因能力。
(一)就业指导因素分析
关于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对大学生就业影响的力度,或者说大学生择业成功的就业指导方面原因,受调查的大学生选择排序依次为举办各种招聘会(70.7%)、求职及面试技巧培-OII(62.O%)、提供充分的就业信息(61.0%)、就业政策及形势分析(56.0%)、职业生涯设计指导(39.7%)、就业的现场指导(30.1%)、就业的心理指导(28.6%)、其他(3.5%)。这组数据表明大学生比较需要的几类就业指导和服务为举办各种招聘会、求职及面试技巧培训、提供充分的就业信息、就业政策及形势分析,频次均超过半数,因为这些都是具体的、能够马上见效的,学生急需,也乐于接受。但对于职业生涯设计指导、就业的心理指导等能对学生就业产生长期性影响的指导,大学生选择的不多,频次没有超过四成;这说明大学生择业过程有急功近利的成分,缺乏长远规划自己职业生涯的意识,也未注意到应完善自己的就业心理,提升自己长期的、稳定的就业竞争力。
(二)学校实力因素分析
从劳动就业视角看,大学生在校学习就是工作的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过程,是走上工作岗位前的准备过程。基于这个视角,高等学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并不是局限于劳动就业基本知识、技能的指导,而是贯穿于学校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之中,体现了学校教育服务功能。因此,学校的整体状况——实力也包括于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本质内涵。我们也据此设计了问卷问题:学校实力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受调查的大学生的选择依次为学校的知名度(71.5%)、专业的社会适应性(59.6%)、学
校与用人单位联系的密切程度(49.9%)、学校的教学质量(29.8%)、学校的学风建设(19.9%)、其他(12.2%)、学校的地理位置(10.9%)、学校的科研水平(10.6%)。这组数据表明大学生对择业中学校因素的归因存在混乱,一方面,认为学校的知名度最有影响力,是学校和学生实力的综合体现;另一方面,对于提升学校的知名度的关键因素——学校的教学质量、学风建设、科研水平等不重视,反而在意学校与用人单位联系的密切程度、学校的地理位置等非关键因素。这种混乱意识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不少大学生单纯依赖于学校的名声,忽视学校的教学发展、学风建设、科研创新活动。他们更没有意识到或者说较少意识到学校的整体实力与自己息息相关,特别需要每名大学生在教学发展、学风建设、科研创新活动等方面积极参与,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就业干扰因素分析
就业影响之就业干扰因素反映了大学生认为影响他们择业成功的不利因素,从另一个方面表明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需要加强与改进的地方。在问题的设计上,我们暗含一个因果关系在问题里面,就是假设学校就业指导和服务不够,于是大学毕业生对社会就业环境缺乏了解,择业决策方法技巧缺乏,对招聘流程和要求缺乏了解,难以发挥自身优势,就业信息量少。从表3看出,样本数据没有反映出这个逻辑。只有18.7%的学生认为学校就业指导和服务不够,却有60.9%的学生认为就业信息量少、45.9%的学生认为对社会就业环境缺乏了解、37.8%的学生认为难以发挥自身优势、34.5%的学生认为择业决策方法技巧缺乏、28.9%的学生认为对招聘流程和要求缺乏了解,数据相差最高42.2个百分点,最低11.2个百分点。究其原因,可能是大学生对就业指导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意识到就业信息、了解社会就业环境、学会发挥自身优势、择业决策方法技巧、了解招聘流程和要求均是就业指导工作的基本内容;或者是学校就业指导和服务到位了,但学生本人没有充分利用,达不到理想效果。不管哪种原因,都说明大学生就业指导要讲究实效。
二、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启示
大学是年轻人处于从学校最终毕业、进入社会工作的人生阶段,这一阶段大学生角色急剧变换,社会责任骤然加大。引导大学生顺利成才、最终择业成功是高校就业指导的目标所在。因此,高校应该从职业生涯规划方面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促进自我成长,最终达到实现自我目标,加强就业指导队伍专业化建设,保证学校为大学生进行高水平高质量的就业指导,抓出实效,同时,应将就业指导融入日常教育教学过程。
(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职业生涯规划即是个人在从事职业之前或职业发展过程,结合自身情况以及影响职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为自己确立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道路,编制职业发展计划,确定行动时间及制定行动方案。高校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就是引导大学生结合社会需要,从人性化、个性化的角度,找准人生坐标,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了解自我、了解社会、了解职业、了解专业,科学制订行动计划,合理安排行动步骤,挖掘自身潜能,优化个人素质,实现未来职业发展目标的实施方案。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实质和核心就是引导大学生通过自我认识,促进自我成长,最终达到自我实现的目标。
对于一年级大学生,应指导他们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知,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了解自我,了解所学专业,培养生涯规划的决策能力,重新树立目标,规划前进的方向,并在专门人员指导下撰写职业生涯规划书。对于二年级大学生,可指导他们积极参加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加强工作技能锻炼,从而发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正确认识自我,进一步完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提高自身素质,培养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对于三年级大学生,应指导他们依据个人发展目标作出正确的选择,帮助他们做好求职或升学的方案,了解搜集职业信息的渠道,提高求职技能,锻炼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及时调整职业生涯规划方案,初步确定自己长期发展职业目标。对于四年级大学生,应督促其锁定职业生涯规划,对前三年的准备进行认真总结,检验自己确立的职业目标是否恰当,自我定位是否准确。其中,应重点协助学生调整心态,强化求职技巧,开展就业咨询和服务,加强职业导航教育,使学生顺利就业或继续深造。
(二)队伍建设和理论探索
根据国外高校成熟经验,建立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职业指导师资队伍是实施高水平就业指导的关键。职业指导老师应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一般来说应具有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背景。因此,学校应引进具有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背景的人才,配以较齐全的制度、经费投入、硬件设施,保障这些专业人才得到相关的培训进修与实践锻炼以胜任就业指导专职教师的工作。设立专项课题基金,鼓励职业指导老师积极开展相应专题研究,总结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探索和提升,为更好地开展就业指导提供理论支撑。
(三)就业导向的教育改革
大学生就业课程总结范文6
>> 就业困难大学生就业帮扶对策研究 学业困难大学生就业帮扶对策研究 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分析和对策研究 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帮扶对策 关于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成因分析 关于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支持对策 当代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浅议高校就业困难大学生帮扶与对策研究 大学生就业帮扶机制研究 当前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特征与帮扶指导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及对策 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及对策建议 浅析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及对策 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成因分析与就业指导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与对策研究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各类困难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高职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因素剖析及对策研究 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现状及援助对策研究 高职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因素及对策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帮扶对策研究 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帮扶对策研究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邱钰文 袁爱军")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包括政府、高校在内的国家各级部门和组织都在积极关注和研究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工作。本文基于心理学ABC理论,结合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辅导工作实践,总结分析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情绪特点和心理特征,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策略,努力调整其认知方式,帮助其顺利实现就业目标。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困难群体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15-0129-03
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是指由于自身能力不足、不具备合理就业观、心理素质较差等内部因素,社会、学校、用人单位、家庭等外部因素,导致在求职阶段屡遭“碰壁”或者个人违约拒签事件频发的学生群体。该大学生群体在求职过程中存在各种不良情绪和心理特征,对其采取干预措施、开展帮扶工作,是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 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思想帮扶工作的着力点
思想教育工作的重心不仅要放在分析就业困难的外部成因上,更要放在解决学生自身的不合理信念和情绪问题上,充分认识到解决就业心理问题的重要性。
帮扶就业困难群体的首要任务是释放或者缓解其不合理情绪,缓解其思想压力,进而减少就业压力过大而导致的校园不稳定因素,即建立就业困难群体心理干预机制,进行适当的心理干预辅导。
有的放矢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如帮助大学生树立合理的就业观和择业观,不断培养其积极健康的就业心态,帮助其理智认清个人素质能力与社会企业需求之间的差距。只有认真解决好思想认识问题,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工作才能真正起到稳定作用和实际效果。
二 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存在的典型思想特点
在毕业生求职之际,为了解毕业生思想动态和求职困难,帮助其解决思想上和现实中的问题,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女大学生、多次违约拒签学生三个群体为重点对象,通过座谈会、“一对一”职业规划指导等方式进行调查研究,总结出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中多数人具备的情绪特点和心理特征。
1.自我评价低
一部分学生消极看待就业,将就业形势估计得较为悲观,将不利因素盲目放大,勇气不足、瞻前顾后,缺少主动争取的意识。同时,还有一部分学生本身带有自卑胆怯的性格,面试过程中不敢正视考官,惧怕公开场合说话,不擅长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通常,以上特点在农村大学生、女大学生中出现的比例较高。
2.过度焦虑
焦虑主要表现为学生长期担心、心烦气躁、心神不宁、思想压力大、睡眠不好等,严重的甚至对就业表现出恐惧心理。这种情绪的出现主要源于大学生无所适从,不知道应该怎么面对就业形势,也不知道应该如何去找工作等。焦虑的出现是正常的情绪反应,适当的焦虑可以让大学生认真对待自己的就业,促使大学生做好就业准备,但是过度焦虑就会影响大学生的情绪以及就业的热情和积极性,逐渐由积极关注转为消极逃避。
3.盲从
由于普遍缺乏社会经验,在就业的选择上,多数大学生都存在从众心理,如选择大家都看好的热门职业,就业地区选择经济比较发达的东南部沿海城市,扎堆考研、考公务员等,没有考虑自身定位和发展要求,把别人的就业选择当作了自己的参考标准,不顾实际情况随大流。在学习成绩优异、素质能力相对突出的毕业生身
上,这类特点出现比例较高,其后果通常是毕业生的多次违约拒签,浪费了一次次的面试签约机会,影响了学校和学生本人的信誉。
4.过分自信
自我感觉良好,自我评价较高,脱离现实,心态上自高、自傲,盛气凌人。该特点多数出现在城市大学生身上,他们对薪酬、福利、工作环境等要求较高,对自身能力认识不足,高不成低不就。需要引起重视的是,当这类学生遇到个人理想与现实的极大落差和剧烈矛盾后,如果不加以正确的就业心态引导,很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自卑。
三 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思想帮扶对策
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理论,开展旨在帮助就业困难学生转变认知方式的帮扶工作,要重点做好“五个引导”。
1.引导就业困难学生进行合理自我评价,树立合理的奋斗目标
很大一部分就业困难学生的问题往往不在于“能否找到工作”,而在于过分期待找到“好的工作”,希望有良好的工作地点和环境、不算低的薪酬待遇、职位要有发展潜力等。当经历过多次的失败和淘汰后,他们无法接受这样的事实,自信心、自尊心受到无情的打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有一部分重要的内容是“人职匹配”,解决的就是上述问题,合理的自我评估、职业评估,才能使自我评估与职业评估相匹配,才能真正确定职业生涯规划、树立职业发展目标。帮助学生积极探索自我、发现自我、悦纳自我、理性评价自我,同时帮助其正确、理性、充分地认识国家当前就业形势与政策,将个人的发展与国家、行业、准就业单位的发展结合起来,树立与个人能力及各方面条件相匹配的职业目标,才能充分发挥学生潜力,调动学生积极性,实现个人理想,切实解决就业困难。
2.引导就业困难学生理性面对困境,加强挫折教育,提高心理素质
在日常的就业指导中,要帮助每一位学生挖掘自身优势,调整就业心态,为自己的决定负责,胜不骄败不馁。首先,利用就业指导课、班会、座谈会、“一对一”个案咨询等机会,通过就业困境预演的方式,让学生提前感受到就业困难和心理压力,在克服困难、经受考验、转变心态、战胜自我的过程中锻炼心理素质,提高耐挫力。其次,要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挫折观,认识到挫折的不可避免性,学会辩证地看待挫折,以乐观、积极地态度接受生活的磨砺。最后,注重培养学生勇敢自信、遇事镇定的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学生积极的就业情绪,让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敢于自我推荐,能以轻松的心态面对求职,使他们的潜能发挥出来。
3.引导就业困难学生科学规划求职行动,认真总结求职经验,不断提高就业能力
有一部分学生求职行动缺少目标性、规划性,比如只准备一份简历,不管什么单位都投,双选会上随大流,哪人多去哪等。首先,要指导这类学生结合就业指导课和职业生涯规划课的知识,在求职行动实施之前,按照已有的规划和实际情况,制订出不同层次的求职目标和近期、远期求职规划,然后有针对性地投放简历和参加招聘会,避免盲目。其次,通过简历设计大赛、模拟求职面试、成功案例交流会等途径,教会学生科学制作简历,书写求职自荐材料,掌握面试礼仪技巧,在实践锻炼中提高就业能力,提高就业自信。最后,指导学生在面试后,不论成功与否都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及时修改简历资料,扬长避短,提高简历命中率,理性反思面试中问答的技巧,进一步思考如何让自己适时地脱颖而出。
4.引导就业困难学生主动寻找就业机会,避免“坐等靠”
在就业困难学生中还存在着“坐等靠”的依赖心理,只知道查询学校就业指导部门提供的信息,只参加到校招聘单位的宣讲和面试,实在找不到工作等着学校、家庭、社会提供解决办法。首先,要帮助这类学生养成主动积极、自信勇敢的精神品质,如主动在各大招聘网站投递简历,参加同地区高校、社会相关部门组织的招聘会,主动与就业单位取得联系,主动投递感谢信等。同时,努力争取对经济困难大学生提供就业资助,免除其后顾之忧,鼓励他们走出去,不让他们因为经济困难上不起学,更不能因为经济困难找不到工作。最后,建立学生详细信息数据库,建立便捷高效的就业信息获取渠道,利用网络平台帮助他们抓住有利机遇,增长自身的求职经验。特别是那些离校后仍未落实就业单位的毕业生,向他们提供最新的招聘信息,鼓励他们多尝试。
5.引导就业困难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
高校学生工作者要深入研究国家、省级相关单位的促进就业政策,如鼓励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工作,鼓励各类企事业单位特别是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聘用高校毕业生。将
相关政策解读融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导学生放弃陈旧的就业观念,如国企事业单位才最稳定、找到工作就不再变动、为了逃避就业选择继续深造等,放弃功利主义、拜金主义思想,努力在未来的工作中实现自我价值,让个人的发展融入国家战略发展的潮流中。此外,要指导其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没有工作经验,并不知道自己的职业兴趣在哪里,要通过工作的磨炼才能树立个人职业发展目标,才能通过合理的方式进行择业,过早为自己定型定性,没有实际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