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生的行为习惯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生的行为习惯教育范文1
一、提高认识、明确要求
首先,在学校总的工作要求下,在各学期初把养成教育与贯彻各项规章制度结合起来,结合小学生年龄、生理、心理等特点,制定出本班工作计划。并且要把贯彻《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列入首位。在开展养成教育的认识阶段,首先在班级中提高对养成教育的认识,学习学校制定的相应规章制定。如《校训》、《文明学生、文明班、三好学生评比标准》等。在实际行动中,注意学生晓之于理,提高学生的认识。
二、落实措施、加强训练
良好行为习惯是学生成长的基础,是教书育人的基点。人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因此,从学生刚入学就应进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良好的习惯是多方面的,它包括德育习惯、生活习惯、劳动习惯等,这些习惯是逐渐培养起来的,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在具体教育工作中要养成学生良好的习惯不能急于求成,要有耐心,允许他们反复,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因材施教。
1、加强文明用语的训练。
文明,是人们起码的道德习惯,更是人的一种崇高的思想修养。礼貌则是人民行为的一种优秀品质,文明礼貌代表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精神面貌和文明水平的高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在这方面,我以身作则,时时处处注意使用文明语言讲话,做到示范的作用,然后要求学生坚持学习,不断进行训练,使他们在不同场合,能主动习惯使用文明语言。
2、加强学习习惯的培养。
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上处于主动地位,成为学习的主人。低年级的学生注意力差,很难长时间集中精力听课,练习时更是不能全神贯注。对于这种情况,我利用课余时间给他们讲道理,使他们知道上课时要注意听讲,学了知识长大做有用的人才,然后反复要求他们认真听讲,逐渐使全班所有学生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讲课是运用直观教学,根据教学内容而剪一些图片或做教具,利用这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自然而然地注意听讲了。
3、加强集体主义观念教育。
要形成良好的班集体,是同学们共同努力的结果,在集体生活中,同学们必须要做到相互谦让,团结互助,才能使我们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我们利用班会时间向同学们讲道理,学自己谈体会,逐步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优秀品质。
4、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讲究卫生,做到勤洗头、洗澡,饭前便后要洗手,不乱扔果皮等污物。要积极参加校内校外的劳动卫生活动,在班级里要认真当好值日生。
三、配合施教,养成习惯
小学生的行为习惯教育范文2
养成教育,小学新生;家校联系;有恒训练;积极评价
内容提要:
小学新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尤为重要,小学新生在行为习惯的养成上可塑性大,重在持之以恒地加以训练,及时给予积极的评价,同时还要取得家长的密切配合,形成教育合力。
【中图分类号】G620
养成教育是一项复杂而又具体的工作。培养孩子任何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都需要做长期的、细致的工作,单凭热心和干劲是不行的。刚入学的孩子意志力比较差,他们不善于对自己的活动提出明确要求,总是需要教师或家长向他们提出行动的具体目标,并且只有在教师或家长的监督和帮助下才能较好的完成任务。他们不善于掩饰,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破涕为笑"的情形时常见到。为此,他们在行为习惯的养成上有很大的可塑性,很多好习惯都尚未养成,就像一张白纸,等待教育者在上面勾勒出丰富的内容。
自己多年的班级管理及对周围同事的观察使我懂得,小学新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尤为重要。然而,一个人的行为习惯是好是坏,并非与生俱来,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行为教育的"最佳期"是学生迈入小学大门的那一刻起,他们一旦迈入校园,进入教室,就必须对他们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为了让学生很快适应小学生活,需要密切联系家长,求得其协同与配合,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培养他们生活自理能力,注意在家作息时间安排,给他们讲述优秀小学生的故事,让他们向高年级的优秀同学学习,树立身边的榜样。教师在一堂课的教学中随时加入游戏,让他们逐渐的适应学习生活,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化,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自然而地完成由学前小朋友向小学生的角色转化。
实践证明,真正的教育不是说教,而在于训练,也就是说没有训练就没有习惯。这是因为一些大道理他们一时半会还难以理解。但在训练中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会体会到好习惯的益处,慢慢就理解了。训练要持之以恒,不反复训练就形不成习惯。养成一个好习惯不是一两天的事,也不是一两个月的事,需要反复抓,抓反复。训练还必须要严、要狠,要准,要不见实效不收兵。训练还要具体,要配合纪律的约束,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不能凭自觉,要做到家长、教师、同学的三方统一。
在对学生的养成教育中,评价是促进他们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手段,故此教师不要吝啬赞美语,口头和体态语言的表扬和暗示要经常用到,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种不经意地对头的抚摸,都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晨会、班会课不能形同虚设,要充分利用这个主阵地鼓励学生对照要求找出自己的优点和不足,班主任进行专题指导,同学给予评判,树立典型并在全班"评星"活动中给予表扬,做到以点带面。
小学生的行为习惯教育范文3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6-0062-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26.038
养成教育是关系学生一生的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中最“实”的部分,是学生人生发展的基础,对于每个学生在小学时期的教育,都要树立“以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为素质教育的切入口”的理念,以此来牵引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学校的快速发展。
一、学校是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环境
(一)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意识
一个好习惯非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要让学生从小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首先要引导或教育学生懂得良好习惯的重要性。将“行为形成习惯,习惯决定品质,品质决定命运”的思想理念,灌输到学生的心里,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良好的习惯养成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以便今后能严格要求自已,规范自已,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形成群体师表形象
小学生积累的知识是十分贫乏的,不论哪方面都需要学习,都需要接受指导,因此小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更是“行胜于言”。农村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主要在学校里养成,因此教师必须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言传身教,以身教为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素养。注意良好的行为举止习惯对学生潜移默化的作用,用教师的人格力量和群体感染力、约束力影响、鞭策学生,成为学生的楷模。
作为教师,要想获得教育的成功,就必须对学生实施成功教育,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实行成功教育的前提是尊重、理解甚至喜爱每一位学生。
首先,要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前提是理解学生。没有理解,尊重就无从谈起。理解是教育的前提,要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体会他们的切身感受,理解他们的处境,找到引发错误的原因,对他们进行更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其次,要尊重学生。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要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重视学生的情感,发扬其积极因素和优点,容忍并尽力弥补其短处和不足;维护学生的尊严和爱好,相信学生能自已选择和决定,促使其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再次,要关注学生。在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时,要让学生明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其人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也要让学生明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得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让学生时刻能自我反省、自我总结、自我剖析、自我监督。所以作为素质教育背景下的一名教师,我们不能仅局限于授业解惑,关键还要传道。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我们应当更多地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因为学生的心理会影响到学生的行为,更会影响到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二、家庭是学生展示良好行为习惯的平台
学生的行为习惯是在经常性的行为实践中养成的。有些习惯特别是好习惯是有反复的,需要经常提醒,持之以恒,需要长期有意识地注意。在学校,大部分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监督下,已经养成了一些讲文明、尊师长、懂礼貌的好习惯。但是,可能一回到农村的家里,由于对自已的放松或受家庭环境因素的影响,有些学生就会把那些好习惯又抛之脑后了。这样,即使再回到学校,他们很可能还会保持不良习性,一时又难以改变。学校教育学生要养成文明礼貌的好习惯。但是,往往低年级学生做得比较好,高年级学生就很难做到,这里面除了学生个人的身心因素之外,也反映了学生习惯养成教育没有得到更好的保持和巩固。家庭教育要从落实家庭教育的常规入手,从家长自身做起。
三、利用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学校在教育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时,可以适当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校园活动来引导、矫正学生的行为习惯。如“做文明小标兵”“诚实守信,做文明学生”为主题的教育活动,“班级之星“评比活动,“弘扬民族魂,体验新三好”等德育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主题班会等,使学生受到教育,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号召和倡议学生学习身边的好榜样,在校园内营造一种比学习、比礼貌、比进步的良好教育氛围,促使学生达到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目的,增强活动育人的效果。
四、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
(一)美化校园环境
环境对人有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学校要创设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校园文化环境。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还能够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心,更好地引导、培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学校有责任美化、绿化校园,最大限度地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
(二)优化班级文化
良好的班集体犹如一个大熔炉,能把生铁炼成钢。教室的每一个角落,每一样东西都具有教育的作用。整洁美观、文化浓厚、优雅舒适的教室环境,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及行为方式。
(三)和谐的人际关系
校园的人际关系是学校领导、教师、家长及学生之间相互组成的。民主、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有利于学生个性和良好习惯的培养。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热爱学生,关注学生,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教育出发,尊重学生的人格,开发学生的潜能。学生自我意识的觉醒,有利于学生的自我监督和互相监督,有利于约束学生的行为。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经过反复熏陶和持之以恒,家庭、学校、社会环境都要为学生营造一种健康、绿色的成长环境,使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真正变成学生自身的需要,促使他们自觉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小学生的行为习惯教育范文4
关键词: 教育 教师 家长 学生 行为习惯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c)-0242-01
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良好的行为、学习习惯是人才成长、终生发展的基础,这也印证了“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品质、品质决定命运”这句话的道理。行为习惯一旦形成,就成为一种内在的自律需要,就会成为引导和激励我们需要的精神力量,并且伴随人的终身。
1 提高认识,教师、家长、学生三位一体。
小学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提高小学生的基本素质,也就是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学习习惯,只有具备良好的行为、学习习惯的人,才有发展的潜力和前景。我们按照细、活、实、新的管理思路,大力开展学生养成教育,扎实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和良好学习习惯。
1.1 培训老师
我们利用例会时间,由校长给全体教师讲养成教育的重要性,开展了《习惯决定命运》的专题讲座,从学习习惯、礼仪习惯、卫生习惯、行为习惯等方面对“养成教育”进行深层次地解读与把握;同时召集班主任进行培训,引领班主任、教师在养成教育工作中挑起重担,率先垂范。
1.2 培训家长
养成教育要取得成功,必须争取家长的积极配合。教师教十遍,也抵不住家长的一个不雅观动作、一句不文明话语、一个不经意的疏忽。因此,我们通过召开家长会,举办养成教育讲座,家长开放日等活动对家长进行理论培训。并经常给家长发放《致家长的一封信》让家长抽时间和孩子一起学习,明白学校意图和养成教育的进展,并带回家长反馈的意见,努力做到家校配合。
1.3 培训学生
我们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宣传手段及阵地,天天讲“行为”,时时说“习惯”。标语、口号、小广播、黑板报等等,向学生宣传哪些是“良习”?哪些是“陋习”?明白自己的行为习惯哪方面做得好,哪方面做不好,应该怎样纠正,怎样规范,怎样巩固等。并通过检测评比、评选优秀班级等奖励形式,激励学生的养成教育意识。
2 以各项活动的开展为载体,努力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2.1 开展净化美化校园活动
我们在校门边的墙上张贴了校风,校训、办学方向、办学目标等的标语,在校园的操场墙壁上书写了“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品质,品质决定命运”的标语,并粘贴了养成教育方面的图案,楼道内有精心设计制作的“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长廊、经典美文长廊、中国古典文化长廊”等充满浓郁文化氛围的布置,还有很多图文并茂的画片,这样可以时时提醒学生做人、做事的态度。
2.2 开展班级文化建设活动
小学生虽然年龄小,思维简单,但心灵充实。各班根据各班的年段特点,策划展示了富有班级特色的班级文化板块。低段以画为主,图文并茂。有“我是小画家”“我是小明星”等板块;高段以文为主,图文相间,展示了“班级公约,春华秋实,有才你就来”等板块。班级板报定期更换,每期一个主题,如:环保教育、禁毒宣传、安全教育、读书活动、文明礼仪等,既开阔了学生视野,又学到了知识。
3 把养成教育与学校教学工作相结合,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3.1 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
认真倾听他人的讲话既是获得外界信息的来源,又是一个人举止文明礼貌的体现。要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必须加强听的训练,做到以下三点。
一是要求教师必须保证让学生听懂每句话。二是要求学生倾听别人发言时,双目要注视对方,集中注意力。三是要求教师讲话不要嗦重复,用教师讲话“不嗦,不重复”的好习惯去养成学生听课“专注、认真、不走神”的好习惯。
3.2 培养学生认真做事的习惯
孩子们从小养成做事认真的好习惯将受益终生。培养孩子认真做事的习惯表现在学习上,应注重以下二种习惯的培养。
(1)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是否认真审题,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率高低和学习成绩的好坏,我们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教给学生做题的方法,即“三步做题法”,第一步认真读题,要不差一字的读。第二步,理解题意,弄清题目告诉你什么,要求做什么。第三步,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形成大致的解题思路,然后再做题,这样的长久性训练,学生的认真审题的习惯就会自然形成。
(2)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习惯,书写习惯是一种学习中最基本的习惯,学生从刚入学就开始书写,直至终身,能认真书写并写一手好字是学生受益终身的一件大事,我校从一年级刚入学就进行包括书写姿势在内的学生常规训练,制定学生书写的具体要求,并要求教师节节讲,节节纠正,教育学生在书写时要专注,书写完整规范,有始有终,久而久之,学生认真书写的习惯逐步养成。
3.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1)教师要为孩子们创设一个独立思考的空间,教师的话不能太多,太直白,要给孩子们留下充分思考的时间,给孩子们感悟的过程。特别要鼓励孩子们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敢于坚持发表自己的意见。
(2)还应创设孩子们互相交流的机会,让他们把自己独立思考的结果向伙伴交流,在交流中感受思考带来的乐趣,去学习欣赏同伴们思考的成果,以促进进一步的交流。只有独立思考才能产生见解,有见解才有交流的愿望,有了交流又可以激起新的思考,在交流中思维的深度、广度得到发展。
加强常规管理,强化行为规范训练,是搞好养成教育的重要基础;遵循规律,讲求行为规范教育的科学性,是搞好养成教育的前提条件;注重道德实践,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是搞好养成教育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1]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小学生的行为习惯教育范文5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还小,可塑性很强,他们很容易被自己经常接触的事物形象所感化,进而逐步被同化,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真正能做到“出淤泥而不染”的那是少之又少,作为一个合格的教师要经常观察学生,善于捕捉学生中间一些不良现象的产生,然后抽丝剥茧,寻找根源,最后将不良现象或习惯“扼杀于萌芽状态”,我们应该从与学生接触最多的群体或个人开始观察,首先教师应该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学习榜样,教师一直是学生心目中最完美的形象,他们会有意识地将教师的一言一行作为自己模仿的对象,也就是说教师对学生起了一个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要给学生一个良好的形象,如若有不良行为同化了学生,那可真是有辱师德,误人子弟了。其次,家长也是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家长是学生的启蒙教师,与学生接触的时间相当长,而且学生对家长的依赖性特别强,家长的一举一动往往成为学生判断是非得失的标准。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在学校中已经接受了教师正确的引导,可是一回到家中又受到家长不良习惯的影响,而失去了行为习惯是非判断的标准,如同一团面粉一会儿捏成直的,一会儿捏成弯的,最后反而什么也没有捏成,这在很大程度上将影响孩子以后的习惯养成。最后,学生本身也是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在学校里,除了老师,学生接触最广的还是学生群体之内了,教师要经常观察学生的活动,看看是否有不良现象的发生,有许多学生经常会从电视上、家里、社会上等渠道而沾染上了一些不良习气。这时,他们在老师的面前可能有所顾忌,但他们在学生之间肯定会“原形毕露”。如若纵容下去,势必会影响到其他的学生。这时,教师可通过多种途径观察到这种现象,然后以一个恰当的时间,用一个恰当的办法,对“症”下“药”,对他们进行“改造”,让他们改掉不良习惯。
一、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联系实际,指导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有机渗透预、复习习惯,听的习惯,读的习惯,独立作业的习惯,遵守纪律,尊老爱幼,热爱劳动等等习惯的培养。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化,形成习惯。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根据学生的特点,相应地开展主题班会、集体游戏,参观旅游等一系列课外活动,深化教学内容。如,每年的清明节可组织学生去烈士纪念碑前扫墓,缅怀烈士的英雄事迹,从而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来之不易的,知道珍惜现在所拥有的学习和生活。
二、注重学校与家庭的有机结合
一个人成长过程要接受三方面的教育,即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只有这三方面的教育一致互相配合,保持教育影响的一致性、连续性,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也是如此,单靠学校教育是难以收到满意的效果。而学生的主要活动范围是学校和家庭,所以学校教育更应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不能只依靠学校一个阵地,要随时和家长取得联系,做好家长工作,请求家长在家里也要对学生进行良好习惯的培养,把家庭教育纳入到学校教育的轨道上,成为学校教育的得力助手。例如,每天作业、课堂订证让家长签名,这既能让学生重视作业,按时订正,也能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每天的学习情况。学生在家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也需要家长的及时监督、培养。相信只要学校和家庭达成共识,学生一定会养成良好的习惯。
三、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
小学生的行为习惯教育范文6
【关键词】父母教养方式 同伴关系 问题行为 EMBU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006-02
1.问题提出
家庭是儿童心理发展最早的执行者和基本执行者,它对儿童的心理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1]。在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家庭诸因素中,父母教养方式是其中最为主要的因素之一。父母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教育、抚养子女的日常活动中表现出的一种行为倾向,是其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的综合表现[2]。国内外相关研究表明,亲子关系对儿童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不良的父母教养管教和监控预示着儿童的同伴拒绝和学业失败以及更多的行为;社交不良的儿童及其父母也认为,他们的关系缺乏支持。 Weis & Lovejoy 认为母亲对儿童不同的情感反映和期望状态会影响到儿童的亲社会行为、退缩行为、攻击行为等[3]。Clark & Ladd 认为亲子关系会影响到儿童是否能成功的处理同伴关系以及是否能比较顺利地加入某个团体[4]。本研究以经济文化发展较落后的乡村小学为研究对象,着重了解农村小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问题行为和同伴关系。
2.研究方法
2.1被试取样
选取白银市2所乡村小学的205名10岁至15岁的儿童及其父母作为被试,总发放205套问卷,收回有效问卷188套,有效回收率为91.7%。被试中,男童88名,女童100名;年级分布,四年级占总体的39.3%,五年级占总体的40.5%,六年级占总体的20.2%。两所小学均坐落在郊区,90%的学生家长为农民受教育程度在初中文化程度及以下。
2.2研究方法、工具和程序
2.2.1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本研究施用的是由岳冬梅等人修订的中文版。该问卷分为父亲和母亲两个分量表。父亲分量表有六个因子构成:FSS1情感温暖理解,FSS2惩罚严厉,FSS3过分干涉,FSS4偏爱被试,FSS5拒绝否认,FSS6过度保护。母亲分量表有五个因子构成:MSS1情感温暖理解,MSS2过分干涉、过度保护,MSS3拒绝否认,MSS4惩罚严厉,MSS5偏爱被试。各个分量表均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在研究施测过程中,由班主任配合研究者施测,对理解力相对较低的小学四年级学生,在个别题目上予以详细的解释,而对理解能力相对较高的五、六年级小学生则予以集体施测。
2.2.2 Conners儿童行为父母评定问卷。该问卷包括六个维度,问题行为分别包括:P1品行问题,P2学习问题,P3心身障碍,P4冲动多动,P5焦虑,P6多动指数。问卷采用四级评分制,从来没有计0分,稍有计1分,相当多记2,很多计3分。Conners儿童行为父母评定问卷是比较成熟的量表,有较高的信、效度。该问卷通过发放给学生家长施测,对文化程度较低的学生家长采用研究者提问的方式完成问卷。
2.2.3 同伴提名法
以开放式问卷的形式,让参加调查的每一位儿童在纸上分别写出三位在自己班上最愿意交往同学和至少写出一位在自己班上最不愿意交往同学的名字。把每位被试的正提名、负提名依先后顺序先加权,然后再换算成标准分。
2.3 数据的采集和分析
采用Spss 15.0对数据进行分析。
3.结果分析
3.1 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问题行为的相关矩阵
从表1中可以看出:儿童的品行问题与FSS1、FSS6呈非常显著的负相关,与FSS2呈显著正相关;与小学生的学习问题呈显著正相关的因素较多有:FSS3、FSS4、FSS5、MSS2、MSS3、MSS5;身心障碍与FSS5、MSS2、MSS5呈显著正相关;儿童的焦虑与FSS5、MSS2呈非常显著的正相关;在多动指数上,FSS5、MSS1、MSS3、MSS5与其呈显著正相关。
3.2 小学生的同伴关系与问题行为及其父母教养方式
从表2可以看出,儿童被同伴负提名的情况与其冲动多动呈显著性相关。从表3中可以看出儿童的正提名与其父母教养方式的因子FSS2、MSS1呈显著正相关,而儿童的负提名则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因子FSS2、MSS5呈显著负相关,与FSS5、MSS3、MSS4呈显著正相关。
4.讨论
儿童与父母以及同伴之间的交际基本上构成了儿童的人际交际圈。导致儿童产生问题行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毋庸置疑,在诸多影响因素中父母的教养方式是一个重要因素。国内外许多研究结果显示,家庭是儿童个性实现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因为儿童个性的形成,社会行为的获得,其最为关键的几年是在家中度过的。早期儿童与父母的相互作用、情绪关系的性质对儿童以后的个性发展和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5]。在验证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发现,父母不良的教养方式与小学生的学习问题呈显著性相关,如父母双亲对儿童的过度干涉、拒绝否认以及过度偏爱;父亲的漠视和母亲的过度控制与儿童的焦虑状况之间存在中等程度正相关;父亲的过度惩罚不利于儿童的品行发展。
同伴是学龄儿童社会化发展的主要作用者,同伴可以作为一种社会模式或榜样影响儿童的发展。被同伴拒绝、忽视的儿童,以及在处理同伴关系时属于矛盾型的儿童,心理发展会存在一些障碍,相应会出现一些伴随的行为问题。研究结果显示,儿童冲动多动的行为问题往往会导致同伴的厌恶及疏远,“父严母慈”教养方式下的儿童更受同伴的接纳,而那些在家庭中被父母拒绝否认的儿童在同伴关系中往往也会受到忽视排挤。
参考文献:
[1]俞国良,金东贤. 婚姻关系、亲子关系对3~6岁幼儿心理行为问题的影响.心理科学,2003(4):608-610
[2]万明钢,王亚鹏,王舟. 5―7岁幼儿的同伴关系、社会行为与其母亲教养方式. 心理科学,2001(5):621-622
[3]Robert Weis & M. Christine Lovejoy. Information Processing in Everyday Life: Emotion―Congruent Bias in Mothers?蒺 Reports of Parent?鄄Child Interaction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Psychology,2002(1):216-230
[4]Karen E. Clark & Gary W. Ladd. Connectedness and Autonomy Support in Parent?鄄Child Relationships: Links to Children?蒺 Socioemotional Orientation and Peer Relationship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000(4):485-498
[5]刘金花. 儿童发展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第2版: 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