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生育现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计划生育现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计划生育现状范文1

1.现状分析

1.1推行乡镇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成效,实现了从镇包办到村民自治的转变。由于计生工作重心下移至村一级调动了村级组织抓计划生育工作的积极性,村级干部由过去被动应付变为主动管理,乡镇也从围绕工作任务向围绕群众利益转变;从靠社会制约、行政手段向群众自我管理、自主选择转变;从单纯地落实育龄妇女节育措施为主向进村入户引导和帮助群众进行少生快富共同奔小康转变。

1.2增强了村民对计划生育工作民主管理意识,镇、村两级充分利用计生网络和计生协会组织有效开展计划生育国策、避孕节育、生殖健康等方面自我教育和培训,并为村民制定各项服务制度,让群众民主参与、民主监督计划生育工作,使群众参与村级计生民主管理意识大大增强。

1.3加大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力度,通过建立计生协会联系户制度、形成村级计生民主管理格局,使村级计生组织在管理流动人口、落实育龄妇女长效措施和做好随访工作时做到底子清、信息灵、措施及时、杜绝计划外生育,真正提高了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的成效。

1.4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村级计划生育民主管理和自治章程为村居工作提供了示范,通过乡镇计划生育工作的落实,群众会自觉地把计划生育与社会治安、土地管理、发展经济、尊老爱幼等相结合,制定统一村规民约,落实强有力激励措施,推动各项民主管理工作进程,促进村级经济发展共同走上富裕道路。

2.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存在的问题

2.1一些乡镇计划生育工作出现“上热、下冷”现象,村级经济好的村开展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容易,干部群众乐于接受村民自治效果明显;村级经济薄弱的村开展计划生育村民自治村民自治组织名存实亡,干部群众参与积极性不高,计划生育优先优惠政策难以兑现,计划生育自治措施难以落实

2.2乡镇计划生育工作组织不力,有的由于没有集体企业和家庭企业,村民的经济收入主要靠劳动力输出,为了脱贫致富,不少年龄轻、有文化、能力强农民基本上外出务工经商,而且部分村干部选举后也会外出务工经商,还有部分在家的经济头脑相对缺乏,一些村书记、村主任对亲自抓负责总责认识模糊,认为计划生育专干事,所谓亲自抓就抓专干;部分村班子软弱管不起来,所谓负总责就看考核,很少俯下身去抓重点解难题。

2.3群众参与积极性不高,由于村级经济薄弱村民只关心自已经济、温饱等生产、生活问题对计划生育村民集体事情参与积极性不高,认为参加座谈会、配合调查、参与查孕查环等都干部事、多余事;认为只要自已不违反政策别人是否遵守法律法规都与已无关,出现对违反计划生育现象不劝阻、不报告熟视无睹现象。

3.对策

针对村级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必须采取相应对策否则势必影响计划生育工作顺利健康开展,应该从以下五个方面大力探索形成一套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管理新机制(1)加强村级组织建设提高管理水平.首先要选配好村“两委”班子,增强其凝聚力和战斗力,同时加强其对人口理论、政策、法规学习提高认识,,采取公开招聘竞争上岗方式择优录用有一定文化水平、政治素质高、责任心强、热爱计生事业专干。(2)完善合同化管理机制强化计划生育民主管理。把法律、法规所赋予村民权利和义务更加具体化融入《计划生育村规民约》使其具有合法性、民主性、互约性使村组干部行使管理职责有明确标准。(3)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增强村干部(含专干、小组长)职责。严格奖惩调动积极性,以增强村级主动承担计划生育工作责任,调动村民参与计生工作积极性,(4)加强指导建立工作运行保障机制。(5)完善利益导向机制优化社会环境。通过利益调整和经济杠杆作用调节农民生育行为,以此刺激农民实行计划生育积极性,制定落实母婴保健、社会化养老等社会政策,使其在整个社会中都能体会到优越感,充分调动群众实行计划生育自觉性。

计划生育现状范文2

中图分类号:R172 文献标识码:B 文献编号:1671-4954(2010)08-586-02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时代的变迁,计划生育工作开始面临更多的新问题、新情况。基层计划生育工作因为接触群体的广泛性和层次的多样性,使得基层计划生育工作形势更复杂、任务更重、压力更大。基层计划生育管理工作主要存在群众生育意愿与生育政策之间的矛盾,依法行政与群众错误的思想认识之间的矛盾以及一些农村政策与生育政策不兼容的矛盾等三大问题。需要通过加大宣传教育力度,统筹社会综合改革,提高优质服务水平等方面来促进和提升基层计划生育管理水平,打造和谐计生新局面。

计划生育工作一直是被称之为“天下第一难”的工作,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努力,育龄群众的生育观念和意识水平都有了显著的提高,我国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也由单纯的控制人口数量向统筹解决人口问题转变,由行政制约为主和依法管理转变。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时代变迁,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开始面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基层的计划生育工作因接触群体的广泛性和层次的多样性,形势更复杂、任务更重、压力更大。作为一名基层的计生干部,结合多年来的工作经验和对基层群众的了解,对基层的计划生育管理工作作出了如下的分析,并思考了一些解决的对策。

1 现状分析

1.1群众生育意愿与生育政策之间的矛盾

自上个世纪70年代实行计划生育以来,我国的计划生育工作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全国累计少生了4亿多人,有效缓解了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大部分群众的生育观念也发生了较大的转变,能够自觉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但我国依然是一个农业人口占多数的大国,农村育龄人群的文化素质总体水平偏低,受封建和传统思想影响较深,仍有一部分群众的生育意愿比较强烈。而且现在人口流动性逐年增强,出现了一些管理上的真空地带,使一些人占了管理漏洞的空子,明目张胆的违法生育。目前的违法生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种现象:生活水平提高了,不管是男是女,都想多生几个,不怕罚,罚得起,是所谓的“富而思生”;经济状况较差的,因为无钱可罚,所以大胆的生,是所谓“穷不怕生”;一些再婚对象,因为没有共同的子女,担心结合后影响夫妻感情或者老了没人养老,所以不管符不符合政策,冒险也要生;再有一些就是早婚早育或意外怀孕,因不忍心流产,心存侥幸地将孩子生下来;还有就是受一些违法生育对象的影响,不计后果跟风生孩子。上述所有的情形都是与现行的生育政策相违背,任其发展,必将导致低生育水平的反弹。

1.2依法行政与群众错误思想认识的矛盾

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程度的提高,计划生育工作也由过去的暴风骤雨到现在的春风化雨,计划生育行政执法逐步走向了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随着“七不准”等一系列措施的出台,使计划生育工作更加的亲情化和有章可循。但长期接受计划生育高压政策的育龄群众在这种人性化执法的情况下,反而错误的认为计划生育政策放宽了,淡化了计划生育国策的严肃性。而且现在基层群众的民主和维权意识不断增强,并且有部分人群过分强调权利,而对应履行的义务普遍淡化,特别是履行计划生育义务意识淡薄,对计划生育工作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

1.3一些农村政策与生育政策不兼容的矛盾

近年来,国务院和有关部门相继出台了农村合作医疗、移民后扶、公共建设征地补偿等一系列惠农利民政策,但这些惠农政策的补偿都是以农村人口为基数来计算补偿金额,也就是说人口越多,补偿金额也就越多。尤其是像我市这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有些行政村的集体经济相当发达,村民可享受的福利也相对丰厚,而所有的这些资金分配都是以人口为基数。再加上90年代户籍制度改革和土地征用后一部分当时自愿由农业户籍转为非农户籍的人员,在户籍改变后仍生活在农村,但享受的待遇却不能和农业户籍人员相同,尤其在生育政策上也不能享有农业户籍人员的优惠政策,从而引发了一些矛盾。这些农村政策与生育政策不兼容的矛盾都对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带来了很大的阻力,甚至有些还是背道而驰。

2 思考对策

2.1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倡导先进生育文化理念

首先要广泛宣传,提高政策知晓率。宣传教育是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基础,要运用多种形式扎实开展计划生育法律法规、优先优惠政策等知识的宣传,切不可走过场,要让宣传内容家喻户晓,让育龄群众知法、懂法、守法。其次要加强载体建设,针对育龄群众审美情趣不断提高的实际,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在生育文化的宣传上注重求新、求实、求巧。大力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关爱女孩活动、生育关怀行动等,坚持不懈地宣传先进的生育文化理念,倡导科学、文明、进步的生育行为和生活方式,引导群众转变婚育观念,自觉实行计划生育。

2.2统筹社会综合改革,做到政策兼容

首先各级政府和行政村、居委会在出台相关文件、政策时,要把计生政策统筹考虑,将实行计划生育作为享受各项惠农政策的前置性规定,从而形成一个有利于计生工作的舆论导向。其次是着力构建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借助经济、法律的手段,建立和完善政府为主、社会补充的人口计生利益导向政策体系。通过多种方式对计划生育家庭实行优待和补偿,让为国家作出贡献的计生家庭分享改革发展成果,从而激励群众自觉实行计划生育。同时还要积极探索建立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扶助、长效节育措施奖励、节育手术保险和计划生育家庭养老保险制度,真正让实行计划生育的群众在政治上有地位、经济上有实惠、生活上有保障。

计划生育现状范文3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近8年来在我站女性科一直从事节育手术工作的医师8名,护士4名,工作至少达5年的技术人员作为研究对象;调查对象中现在仍在临床的技术人员8名,已转换其他工作的2名,已退休的2名。年龄25-57岁,平均年龄36岁。

1.2 方法 采取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表,对女性科医师及护士过去工作中所发生的职业暴露展开回顾。包括计生工作中发生的针刺伤及血液、羊水、阴道分泌物污染的情况(污染物、污染的部位、污染的程度)、采取的紧急防护措施、受术者化验情况,明确化验后的预防性治疗措施、发生职业暴露后的上报情况,以及职业暴露了解情况。发放调查表12份,回收率100%。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2.0软件对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职业暴露发生率 12名技术人员都发生不同程度的羊水、血液、阴道分泌物污染,发生率100%;曾被羊水淋浴污染全身的医师有3名,占医师的37.5%,被血液溅到额头、眼睛内、脸上的医师有5名(其中有2名是乙肝小三阳的血液),占医师的62.5%,在经腹行输卵管绝育时针刺伤的有3名,占医师的37.5%;在注射、静脉输液、拔针处理污物时发生针刺伤的护士有3名,其中已知受术者是乙肝小三阳污染的针头刺伤者有2名,分别占护士的75%、50%,在清洗器械时被污水(器械中有羊水、血液、阴道分泌物)溅到额头、眼睛内、脸上被污染的有12名,占100%。

2.2 职业暴露上报率 发生羊水、阴道分泌物污染的技术人员自行处理后未上报,上报率为0;发生血液污染的未报告,上报率为0,原因是认为自己有乙肝抗体,可以预防。发生针刺伤的上报1名,占14.29%,上报原因是已知受术者化验情况是乙肝小三阳。

2.3 职业暴露低报告原因 (1)发生的污染较轻,认为无需报告。(2)受术者化验结果正常,无需报告。(3)上报对已发生的职业暴露没有帮助。(4)不知向谁报告。(5)当时工作忙,来不及报告。(6)自己抗体阳性,有抵抗力。

2.4 自我防护意识薄弱 调查显示,技术人员对标准预防概念不清的近60%,各项操作过程戴手套的防护意识差;操作前洗手率30%;操作后洗手率66%;针刺伤率50%;刺伤后自行处理100%,职业暴露有关知识有待提高。过去所接受“不怕累,不怕脏”的传统思想教育,并把它作为衡量一个人职业道德高尚的标准之一;学校没有防护课程,缺少这方面的知识有关。

3 讨论

有研究表明,被污染锐器刺伤后1次,感染HIV的危险率为0.03%,感染乙肝的机会为6%-35%(未注射疫苗者),感染丙肝的机会为1%-7%。医务人员职业感染的危险程度取决于人群中血液性传染疾病的流行率,被污染的医疗器械、注射器、手术器械、针头、针灸针、注射针、剃刀等划破易感者皮肤均可感染。而我国目前人口中乙肝总感染率高达60%左右,乙肝病毒携带者已有1.3亿。艾滋病的流行在我国也进入快速增长期,艾滋病患者已出现猛增趋势。由于这些血液传染病起病隐袭,多数HBV、HCV、HIV携带者临床症状不明显,因此不能及时觉察,思想上容易忽略对这些疾病的防护。可见计生技术人员已面临着职业暴露的危险,应引起我们技术人员的高度重视。尤其是绝育术和计划分娩时,较长时间接触受术者体液和血液,而且术前、术后还有大量的医疗护理工作,因此,计生技术人员面临着严峻的职业暴露的威胁。

3.1 自身防护意识势在必行 发生职业暴露后,调查中可知技术人员在逃行有潜在体液、血液接触操作时带手套的人不多,接触受术者前后均洗手的也不多,这说明,多少年来在人们的意识中:(1)计划生育受术者是健康的群体,所发生的污染较轻,因为接触到的血液、羊水量少,立即采取清洗、消毒等紧急防护措施,不会发生血液传播性疾病及性病。(2)受术者化验结果,如果正常则为安全。(3)受术者只有HBsAg阳性或小三阳,而自己也正好是乙肝抗体阳性,认为有抵抗力,不需要其他处理。根据《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工作的指导原则》推荐,在进行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对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等暴露危险时,医护人员应戴手套及具有防渗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还应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围裙。有研究表明,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医护人员接触到的血量比未戴手套可以减少50%以上。所以完善的防护措施可以降低职业暴露的风险。节育术中的各种检查及护理:双合诊检查、阴道分泌物检查、备皮、更换臀部垫等,在这些工作中,接触受术者各种分泌物、排泄物可在手指甲床、指甲内留有污染物,尤其皮肤粘膜有破损及皴裂时,则更应加强防护意识,才能减少感染几率。

3.2 配备必要的安全设施

3.2.1 锐器盒的配备 配备必要的安全设施,是避免或减少锐器刺伤的有效方法,尽量避免与锐器的直接接触,可以减少职业暴露的概率。注射器用后严禁回收或取下针头,而直接丢人锐器盒中统一焚烧。

3.2.2 清洗锐器的设备配置 清洗器械使用超声波自动清洗器,而无需用于直接清洗;锐器装入锐器盒内为避免收集废物时被锐器刺伤,应用钳子夹取锐器进行收集。

3.2.3 改进医疗用品 目前除了有乙肝疫苗预防职业感染外,对HIV和丙肝缺乏有效的疫苗,使用防护用具就尤为重要。选择具有防护作用的医疗器具:自毁型注射器、无针正压接头、不暴露针头的一次性采血器、防护眼镜、防护衣裤以及防护鞋子等。

计划生育现状范文4

关键词:人口信息化;计划生育

中图分类号:C92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3-0-02

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是一场涉及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领域所有信息的科学技术革命,是新时期计划生育管理服务上水平的必然要求。信息化建设是在信息的产生、收集、交换、存储、传输、显示、识别、提取、控制、加工和利用等方面,工作理念、工作方式、工作文化上的根本性变化,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信息技术应用的普及和信息管理能力的提高是这场信息科学技术革命的核心内容。实践证明,信息化建设能够把大量的基础信息有效汇集起来,既可以对基层的管理服务提供有针对性的信息指导,又可以为各级领导决策提供信息依据。通过信息化促进计划生育管理变革,是随着国家计划生育政策调整,提高对育龄群众的服务水平的必由之路。

一、人口信息化概念

我国的人口信息化从1985年开始设想,提出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它被用来表述一种新兴的人口管理体系。所谓人口信息化,是在人口领域的各个方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人口信息资源,加速实现人口管理现代化的过程。

二、Q市人口信息化建设现状

近年来,Q市把加快信息化建设作为推动计划生育工作科学发展和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重要支撑手段,以省信息化建设思路为统领,以新WIS应用为核心,以人口基础信息共享平台建设为重点,坚持科学规划、统筹发展、深化应用、注重服务,不断加强信息化平台建设,计划生育管理服务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一)夯实应用基础,构筑信息化高速公路

形成全覆盖的信息化网络体系。实施计生网络“村村通”工程,市、县两级财政每年将人口信息化建设列入专项经费预算,全市80%以上的村居实现专机专网,市、区、镇、村四级网络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基本形成覆盖全市的信息化高速网络。

(二)深化业务应用,打造一流信息化平台

坚持“整合资源、深化应用、打造亮点、彰显特色”的工作思路,构建人口综合业务应用和宏观决策支持平台。

1.建立人口基础信息共享平台。完善部门人口信息共享长效机制,在进一步完善民政、公安、教育、劳动等部门信息定期共享的基础上,实现了新生儿接生信息、出生医学证明信息、计划免疫等信息的资源共享。

2.初步建成全员人口信息系统。建立全部实有人口的动态管理体系,整合新WIS、民政、公安等部门人口信息资源,开发建设全覆盖、真实、完整、准确、的全员人口信息系统,实时掌握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战略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支持。

3.开发建设3G智能移动平台。利用3G移动网络和无线传输技术将WIS系统和移动办公系统整合到3G手持终端上,为城市社区和农村偏远地区配备了移动办公平台,通过3G智能移动平台进行信息采集、考核调查和文件传输等,将其渗透到整个管理服务体系,提供全面、公开、实时的在线服务,智能化移动办公的方式,实现了计划生育工作手段方法的创新,增强了社会管理能力。

4.全面启用人口电子地理信息系统(GIS)。利用政府电子政务平台,将计划生育信息与电子地理信息相结合,研制出“全貌显示、户况定位、分类明晰、动静结合”的电子地理信息系统,实现了人口信息的准确定位,楼院户况信息的直观显示,开辟了利用GIS信息引导开展人口服务管理的新途径。各级用户可以通过GIS系统直观地掌握辖区内楼座分布、人员分布、市场、驻街单位以及药具发放点分布等情况,为开展各项服务管理提供了内容全面、形象直观的信息引导工具。

三、信息化给计划生育带来的影响

信息化将给计划生育工作带来巨大的革,解决制约计划生育发展的瓶颈。

(一)信息化极大提高工作效率

用信息化手段替代基层计划生育工作计帐卡管理,自动生成计划生育报表、以及统计分析数据和人口形势资料,这样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还减少了因手工操作带来的问题。同时,还可以运用信息化实现多方可视电话和电视电话会议,节约办公经费。加快信息化进程,能全面提升计划生育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提升计划生育综合服务、综合治理、综合决策能力,更好地为育龄群众服务。

(二)信息化为计划生育打开了新的宣传窗口

信息化为计划生育工作开启了一扇新的宣传窗口,互联网上的计划生育网站,不仅增加了新的宣传途径,还扩大社会宣传效果。同时,还可以在计划生育网站上开设一些隐私性较强的在线服务,如性保健、优生优育、生殖健康避孕药具、性保健品的网上销售等电子商务,既保护了群众隐私,还增加了经济效益。

(三)信息化推进城市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

随着人口快速流动和城镇化率的不断提高,城市社区和流动人口成为了计划生育工作的重点。计划生育工作“转方式、调结构”的根本问题在城市,稳定低生育水平、依法行政和利益导向等工作落实的难点在流动人口,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的焦点在市内四区和城乡结合部。抓住“社区管理、流动人口管理、社会管理”三个重点,做好城市社区和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是构建“和谐人口、诚信计生”,实现全市计划生育整体工作上水平的关键所在。电子政务的实践告诉我们,信息化是手段,是支撑,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流动人口的全部问题,而改变传统“管”的思想,从流动人口的实际需求出发,通过顶层设计,以服务为主导,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是当前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流动人口数量逐渐增多,解决流动人口管理难的问题,要加快人口管理政策的统筹和调整,去除在户籍制度上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制度,通过加大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信息化建设,来提高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水平。

(四)信息化提高宏观决策水平

解决人口问题不仅涉及经济,还与社会、文化和政治息息相关。所以,计划生育决策至关重要。进人“十五”时期后,长期处于低生育水平下的人口问题开始逐渐显现,人口素质低问题、劳动人口就业问题、独生子女问题、老年人口社会保障问题、流动人口管理问题多重挑战。同时,在体制转型过程中,计划生育工作面临的问题将趋于隐蔽化、多元化、复杂化。在这种形势下,要做好计划生育工作,政府决策必须建立在计划生育相关信息的收集、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才能抓住主要矛盾,把握宏观大局,使政府决策更加准确、更加规范科学。

(五)信息化是实现计划生育工作两个转变的要求

实现计划生育工作方法和工作思路转变,改变传统的计划生育工作形象,必须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提高管理水平、办公效率。通过互联网,获取大量的信息,增强了信息的时效性,为计生宣传工作争取了主动性。同时,政府的政务公开和便民服务,指明了政府部门能够提供的服务、获得服务的渠道。这些都会提高政府办事的透明度,促进勤政和廉政建设。另一方面,政府能及时了解服务需求状况,并利用信息资源指导工作,从而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四、结语

当前我们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正根据形势变化、政策调整,不断的前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今后的工作中,还要继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为更好地开展人口计划生育服务添助力。

参考文献:

[1]汪玉凯.中国电子政务发展十大预测[J].电子政务,2006(1/2):91-94.

[2]王进孝.关于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电子政务,2011(4).

计划生育现状范文5

关键词:花生;摘果;技术;设备

中图分类号:S225.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2)18-4116-02

Present Situation and Analysis on Peanut Picking Technology and Equipment

L?譈 Xiao-lian1,2,WANG Hai-ou1,ZHANG Hui-juan1,HU Zhi-chao1

(1.Nanji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Nanjing 210014, China;

2. College of Machinery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 Chuzhou University, Chuzhou 239000, Anhui,China)

Abstract: The main existing peanut picking methods and their principle were summarized, based on which the structure feature and working principle of several typical peanut picking installments were analyzed. The problems of domestic peanut picking installments were pointed out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 for further reseach in peanut picking technology and equipment.

Key words: peanut; picking; technology; equipment

中国是世界上主要的花生生产国和消费国,同时也是最大的出口国,其种植面积占总面积的20%左右,居世界第二,总产量居世界第一,年出口创汇达6.1亿美元[1-3]。然而多年来,中国花生机械研究人员少、经济效益差一直困扰着中国花生收获机械行业,导致中国花生收获机械设备性能较低,直接影响了中国花生机械化生产的发展。花生摘果装置是花生收获机的核心部件,中国国内现有的花生摘果装置在摘取较干燥的花生果时效果较好,而对于鲜湿花生果的适应性较差,损伤率较高。因此,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对现有花生摘果设备进行分析研究,为中国花生摘果装置的研制提供参考。

1 花生摘果技术的研究现状

1.1 摘果的原理

花生摘果装置主要靠冲击、摩擦、蓖梳等原理进行花生荚果的摘取[4]。①冲击摘果:靠摘果部件与花生植株结果部分相互冲击使花生果脱落。所需冲击强度大小受果柄强度的影响,冲击强度增加可提高生产率和果实的摘净率,但易增加果实的破损率;降低冲击强度能够减少果实的破损率,却降低了果实的摘净率及生产率。冲击强度一般通过冲击速度或摘果滚筒的转速来调节。②摩擦摘果:靠花生植株与摘果部件之间的摩擦进行摘果;摘净率的大小与摩擦力的大小有关,增强摩擦力可以提高生产率及摘净率,但会造成花生壳破裂;通过改变摘果装置上滚筒与凹板之间的间隙,可调整摩擦作用的强度。③蓖梳式摘果:通过摘果部件对采摘物施加冲击拉力使花生荚果从花生茎秆脱落;蓖梳式摘果效果的大小与摘果部件的形状及运动速度有关。

1.2 摘果的主要方式

花生摘果设备在提高劳动率的同时,使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也得到了解决。现有花生摘果设备按喂入方式不同,分为全喂入式和半喂入式[5]。全喂入式摘果时花生植株全部进入滚筒,功率消耗大,摘果不净,分离不清,破碎率高,主要用于从晾干后的花生蔓上摘果。半喂入式摘果时只有花生植株结果部分进入摘果滚筒,其消耗的动力小,破碎率低,摘果后的花生蔓整齐,便于储存及综合利用,其对干、湿花生蔓都可使用,并可与手扶拖拉机配套在田间进行作业,但其结构较为复杂,制造成本较高。

2 花生摘果设备的研究现状

在中国花生摘果设备是近几年才开始推广应用的,主要是基于国外联合收获机的摘果环节。目前,中国使用的花生摘果装置按其喂入方式的不同分为全喂入式和半喂入式两种。

2.1 全喂入式花生摘果设备

计划生育现状范文6

[关键词]花生;栽培技术;技术现状

中图分类号:S60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0-0123-01

中国花生栽培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在花生稳产、增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花生栽培技术可概括为传统精细农艺与现代科技的有机结合,通过推广高产、优质的品种,应用垄作技术、麦套花生技术等,充分发掘花生增产潜力。笔者在本文中,从春播高产栽培技术、促早栽培技术等方面分析了该命题。

一、 春播高产栽培技术

上世纪50年代后,在总结人民种植经验和单向技术研发基础上,研发出了7500kg/每公顷的花生高产栽培技术,有力推动了花生产量的提高,使花生单产跃居世界先进行列。

按照花生高产栽培技术体系,建立栽培技术示范区,即把当深耕改为深浅轮耕相结合的方式,从而营造上松下实、深活松的高产土体。在种植中,存在盲目施肥,取而代之的为前茬增肥与当茬补肥,从而完善钾全用、磷加倍与氮减半的用养结合的平衡施肥制度。改革单垄种植为多棵壮和果多果饱群体结果,通过把促中控制后不管,改为前促中调后保的管理,建立一个稳定的长株高产长相,防止不良气候因素对花生生长的影响。

在春播过程中,可合理确定种植密度,确定最佳播种时期提高,提高田间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保证实现当年的稳产、增产目标。研究认为,苗期高产项为“叶浓棵壮不过旺,五枝六叉花芽藏。主根深扎根群发,茎粗叶密早花放。”在苗期管理中,应积极防治早衰,通过诊断幼苗,充分发挥品种增产作用,用于指导花生种植。

二、 花生促早栽培技术

人多地少是中国的一个基本国情,尤其在花生播种地区,同时也是中国小麦主产区,粮油争地矛盾较为突出。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应改革花生种植方式,积极发展麦垄套种和麦后夏直播,提高复种指数,有效提高粮油种植面积,确保粮油两种作物的稳产高产。

根据一年两熟种植制度,积极发展花生促早栽培技术。研究认为,因为小麦具有遮阳作用,麦垄套种花生缺点为主茎生长快,侧枝发育缓慢,叶色通常为黄色,表现为“高脚苗”长相。但是收割小麦之后,叶由黄变绿,会经历一个缓慢省政企,可通过增加种植密度提高花生的产量。

夏季直播花生具有“一快、一高和三短”的特点,其中,一快指生长速度快,一高为分酸系数高,三短为播种到开花期时间段、有效花期短和饱果成熟期短。根据这一特点,需增加种植密度,防止倒伏,以提高饱果率。

三、 花生的优质栽培技术

花生优质栽培技术以花生脂肪酸、蛋白和花生脂肪,以及生理特征、影响因素和形状规律和管理技术为基础,建立一个完善的栽培管理技术体系,促进花生的区域化和规模化生产,提高品质竞争力。

(一) 高油花生栽培技术

加性效应和环境条件可影响花生脂肪含量。同时,品种对脂肪含量也有着重要的影响。花生仁中的脂肪含量变化,分为三个阶段,即初始积累阶段、快速积累阶段和稳定积累阶段。而花生油分积累主要集中在前两个阶段。要想提高油分含量,则必须延长油分积累的时间和速率。

花生油分积累持续时间长,营养与生殖生长同步,受到外界条件影响较大,比如低温、干旱和光照不足等,均可影响花生产量与果针入土。而在花生油分快速积累阶段,油分代谢强度比较高,应确保水肥供应充足,保证上部营养体的健康成长,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促进有机物质的供应,提高油脂转化和代谢效率。

实验表明,花生苗期持续干旱20d,则花生粗脂肪含量比正常田间水分含量提升0.82%,但花针期干旱持续10d,则花生粗脂肪减少1.04%,干旱持续20d,减少2.34%,干旱持续30d,则减少上升至3.86%。这就表明,花针期干旱持续时间越长,则对花生品质的影响也就越明显。

(二) 高油酸/亚油酸比值花生栽培技术

油酸/亚油酸比值,即O/L,是一种影响花生与制品耐储藏性指标,如果比值>3,则为高比值品种。一般而言,花生品种不同,比值要求也不同,珍珠豆型花生的O/L比值为1.6以上,普通型花生比值>1.8时,对于花生制品的储藏有利。由于花生O/L由1对或2对主基因+多基因控制遗传,同时也受环境的影响。对于不同组合、环境影响,麦套与春播花生O/L比值比夏直播花生比值高,而地膜覆盖花生高于裸地直播花生。采用轮作栽培,可提高花生O/L比值。

四、 无公害花生栽培技术

在气候和花生生产不断不断变化的新形势下,花生病虫害的趋势增加,尤其是在花生主产区,由于连作状况严重,病虫害几率升上,程度加深,成为制约花生生产的主因素之一。有效控制花生病虫害,降低农药使用量,提高花生品质,对提高中国花生制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积极研发并推广抗病虫品种,应用和推广无公害或者绿色花生栽培技术,已经成为提高花生品质的重要技术手段。

无公害花生栽培的有效措施即为通过选育与推广抗病品种,筛选并推广高效低残留农药,并借助高效施肥技术,实现花生高产、低残留的预期目标。

五、 花生免耕与机械化栽培技术

(一) 板茬栽培技术

在花生主产区的河南、河北,套种与夏直播花生面积占总面积的80%。为了降低种植强度,夏直播面积持续增加。麦子收割完成后,可实施板茬栽培技术,确保全苗全壮。由于该技术适用于夏直播花生播种,可与优质花生种子相结合,实现花生稳产、高产的目标。该技术主要包括前茬作物收割、处理秸秆、耕地开沟、深度施肥。种子处理和田间管理等。但其特点为无需耕地,直接播种花生。

(二) 花生免耕栽培技术

免耕栽培技术适用于套种花生,在小麦收获期前的15~20d,进行播种。小麦收割之后,追加施肥、应用除草剂,在花生生长期不中耕。该技术可减少用工,同时可增加土壤有机质,防止水土流失。

(三) 花生机械化栽培技术

机械化栽培技术,利用机械完成花生的种植,主要包括耕地、覆膜、播种、田间管理和收获等作业内容。其中,耕地与田间管理,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但无法满足花生生产快速发展的需要。

当前花生主产区的收获方式仍以人工为主,劳动强度大,且成为农忙时节农民最为繁重的农业劳动项目之一,也是制约花生生产的重要因素。

六、 花生栽培技术展望

21世纪,中国农业发展形势异常严峻,必须建立现代栽培技术,保证新时期中国食品与植物油的充足供应。花生栽培技术的发展方向为高产技术,由目前的亩产200kg~300kg提高到亩产500kg~600kg。

花生栽培的发展方向之一为精准投入。由于当前花生肥料投入不合理,用肥不平衡,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加上受气候影响,花生栽培研究障碍较多。以此,在未来的发展上,农业投入的高效、精准使用,为花生栽培需要关注的问题。

简约集成栽培技术的广泛普及。长时间以来,花生栽培技术所取得的技术成果,均对生产者的劳作提出更高要求,这才一定程度上对农业成果的转化不利,同时也影响栽培学科的发展。所以,简约集成技术为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

结语:

花生是中国第一大油料作物,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食用价值,促进花生高产稳产是未来花生栽培技术的发展方向。在本文中,笔者从春播栽培技术、优质栽培技术和免耕与机械化栽培技术等方面做了总结。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