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资金使用监管条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医保资金使用监管条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医保资金使用监管条例

医保资金使用监管条例范文1

【关键词】 住房公积金 问题分析 完善建议

唐代大诗人杜甫有句著名的诗词“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可见,“居者有其屋”是自古以来的人类理想之一。我国的住房制度改革历史也正是不断探索解决居民住房问题方式的过程,从计划经济时代的福利分房,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住房市场化,再到目前的政府保障与市场化相结合。在这一历史过程中产生了我国的住房公积金制度,并且随着住房制度改革进程的推进,住房公积金制度也不断完善和发展。在福利分房时代公积金制度最大的作用是发放建房贷款;住房市场化成为过去十年城镇化的重要推动力,此阶段公积金制度的重点是发放个人住房贷款;在目前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我国住房制度改革转入政府保障与市场化相结合的发展阶段,住房公积金制度也需要与时俱进,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

一、新型城镇化进程与住房市场的发展

我国目前的城镇化率还比较低。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1年我国按常住人口计算的城镇化率为51.3%,其中包括了规模达1.59亿在城市居住半年以上,但是户籍仍然在农村的农民工及随迁人口。不包括这部分“半城镇居民”,按户籍计算的城镇化率只有35%左右。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任务是促进农民工市民化。要使农村转移人口不仅能在城镇就业,而且能在城镇定居,平等地享有所在城镇居民享有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居民。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房地产将继续快速发展。根据世界城镇化“S”型曲线发展轨迹来看,我国目前的城镇化率处于30%~70%的城镇化中期阶段,发展速度较快。未来城市中需要住房安置的人口基数巨大。住房供应和需求的空间依然很大。

新型城镇化过程中住房市场从住房需求者类别的角度可以划分为两块,一块是城市户籍人口的住房需求,另一块是农村户籍人口市民化产生的住房需求。住房公积金制度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住房市场发展过程中,将主要发挥助力保障性住房建设和提高居民住房消费能力的双重作用。

二、住房公积金制度面临的发展瓶颈

我国的住房公积金制度建立20多年来,制度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最近10年来,在2002年《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后,住房公积金管理体制、监管体系、运行规则进一步统一和规范,业务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首先,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按照“三个1/3”原则成立管委会,贯彻“统一原则、统一管理、统一制度、统一核算”的原则,设区市一般只设立一个中心。在设区市层面基本改变了过去管理分散、政策不一致的局面。其次,监管体系进一步加强。初步形成由建设主管部门、财政部门、人民银行和审计部门组成的监管体系。监管制度不断完善,监管手段不断进步,2012年住建部完成全国100个主要城市住房公积金账户的联网监控,从而打破住房公积金账户仅由属地政府监管的传统格局。再次,管理进一步规范。各地根据《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住房公积金财务管理办法》等,结合当地实际制定住房公积金归集、提取、使用和核算等环节的管理制度和管理办法,规范住房公积金管理和使用的业务流程。2012年末全国统一住房公积金服务热线12329,另外目前住建部也在开展全国统一的住房公积金贷款等操作规范的制定工作。

虽然我国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从助力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住房市场发展进程这一新时期制度目标定位的角度来看,制度设计和管理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增强制度吸引力,扩大制度覆盖面。

《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规定国家机关、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城镇私营企业及其他城镇企业、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社会团体(以下统称单位)都应为其在职职工缴存住房公积金,但是实际上目前国家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等是住房公积金缴存单位的主体。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农民工进城务工的主要领域是城镇集体企业、城镇私营企业等,恰恰这部分单位往往少缴或不缴住房公积金。要助力进城农民工在工作城市购房落户,完成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只有将这些农民工工作的单位都纳入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实际覆盖面,才能发挥制度的效用。

那是什么原因阻碍了住房公积金制度覆盖城镇集体企业、城镇私营企业等领域呢?一个是政府推动制度扩面的认识不到位。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覆盖面大于住房公积金制度覆盖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推动力度大。人人都要养老,人人都可能生病,没有养老金没有医保,就会导致人民无法安定生活,就会危害社会稳定,而住房问题相对就不那么紧迫了。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国累积的存量住房约179亿平方米、2.2亿套。按照当年常住人口家庭来算,户均约1.02套住房。因此,针对不是紧迫需要解决的问题,地方政府推动住房公积金扩大制度覆盖面的动力就相对弱化了。二是制度设计的吸引力不足。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利率原则是“低存低贷”,使用受到限制,限于“住房公积金应当用于职工购买、建造、翻建、大修自住住房”。这样的制度设计在运作过程中带来两个问题,一个是“穷帮富”,另一个是“缴存收益损失”。按同等的缴存比例,收入低的职工住房公积金缴存资金少。根据缴存余额挂钩贷款额的原则,住房公积金缴存余额少的职工可申请的住房公积金贷款额度低。那么低收入的住房公积金缴存职工往往因为缴存余额不足以支持理想的贷款额而被迫将自己的公积金闲置在账户中,一边在帮助别的缴存职工贷款购房的同时,一边因为缴存资金存款利率低的原因较同期银行存款收益比较遭受利息损失。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群体整体收入水平不高,由于上述两个制度设计带来的问题,这部分群体要求缴存公积金的主观积极性也受到影响。

三、关于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建议

本文围绕助力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住房市场发展进程这一制度目标,针对扩大制度覆盖面这一核心问题,提出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建议。

第一,扩大住房公积金使用范围。首先是总结住房公积金试点公共租赁住房项目建设贷款经验,从明确试点贷款建设的公共租赁住房优先租赁给缴存住房公积金的职工入手,逐步调整为不再上缴增值收益用于廉租住房建设补充资金,改由住房公积金直接建设产权归属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的公共租赁住房,平时运作管理可交由专门的城市公共住房管理部门代为管理。这样首先解决了目前受到质疑的增值收益被用于补贴制度外职工的问题,使住房公积金资金始终处于体制内循环;其次有利于增强制度吸引力,一方面通过建设资金投入量的增长缓解政府保障房建设资金压力,能够吸引政府加大推动政府公积金制度覆盖面的力度,并且有利于中心获得制度扩面行政执法权,另一方面通过缴存职工使用住房公积金租房或贷款购房,吸引职工缴存住房公积金。以进城务工人员为例,如果其建缴住房公积金,就能获得一套住房公积金资金建设的公共租赁住房的租赁权,并且每月缴存的住房公积金还能用于支付租金,将来收入提高了,还可以退出公共租赁住房,使用住房公积金贷款购房商品住房。那么通过住房公积金制度就能解决其进城初期的“住房落脚”问题,及未来的“住房落户”问题。

第二,完善住房公积金利率制度。将“低存低贷原则”完善为“有管理的低存低贷原则”。首先,针对职工的缴存余额沉淀资金(不存在未还清的住房公积金贷款或),在每年结息日按当日一年期商业银行存款利率结息。对有未还清的住房公积金贷款的职工公积金账户余额按现行公积金存款结息原则计息。减少缴存职工相对商业银行存款的利息收益损失。其次,将目前的差别化信贷政策固定化。在保持相对商业性住房贷款利率优势的情况下,对首次、二次及以上使用住房公积金贷款的职工设定差异化的贷款利率政策,贷款利率设计向首次置业的职工倾斜。

第三,改革住房公积金管理体制。新型城镇化要求加快推进户籍制度、社会管理体制和相关制度改革,逐步实现人口的自由流动,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与这一趋势相统一,住房公积金的管理体制应该朝着全国一体化的方向发展,改变目前地市中心各自独立,政策统一性差,资金地域封闭的局面。通过建立中央—省—市三级垂直管理体系,实现管理模式统一,政策统一,资金全国流通。

【参考文献】

[1] 胡学好:中国政策性金融理论与实践[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 丛诚:中国住房和公积金制度发展大纲[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

[3] 陈杰:中国住房公积金的制度困境与改革出路分析[J].公共行政评论,2010(3).

医保资金使用监管条例范文2

国务院批转发展改革委《关于2011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据中国政府网6月3日消息,国务院日前批转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2011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执行。

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化改革。今年要重点在资源性产品价格、税收制度、垄断行业、金融体制、涉外经济体制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加快构建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

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深化改革。处理好发展社会事业和创新社会体制的关系,更加重视从制度上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一是统筹推进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二是加快推进教育、科技体制改革。三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四是深化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改革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稳步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完善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五是推进公共服务体制改革。

围绕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深化改革。要进一步扩大预算公开范围,细化公开内容,包括进一步细化公开中央财政总预算和总决算、继续推进中央部门预决算公开、公开“三公”经费和行政经费支出情况、公开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办法、大力推进地方财政预决算公开等。此外,《意见》还提出了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政府绩效管理制度、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开展省直管县(市)改革试点等其它改革任务。

围绕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深化改革。一是完善土地管理制度,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探索建立耕地保护补偿机制,研究修订土地管理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促进土地增值收益主要用于农业农村。二是推进国有农场、国有林场和国有林区改革,全面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三是创新水利发展体制机制,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加快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健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四是积极稳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把有稳定劳动关系并在城镇居住一定年限的农民工及其家属逐步转为城镇居民。

《意见》还部署了积极推进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方面的改革重点工作。

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6月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启动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会议决定,自2011年7月1日起,启动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今年试点范围覆盖全国60%的地区,明年基本实现全覆盖。(一)年满16周岁(不含在校学生)、不符合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条件的城镇非从业居民,均可在户籍地自愿参加城镇居民养老保险。(二)参保居民要按规定缴纳养老保险费,政府对参保居民缴费给予补贴,补贴标准不低于每人每年30元。(三)参保居民年满60周岁,可按月领取包括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在内的养老金。基础养老金由政府全额支付,每人每月不低于55元,国家根据经济发展和物价变动等情况适时调整。(四)已年满60周岁、符合规定条件的城镇居民,不用缴费,可按月领取基础养老金。

三、财政体制改革

6月8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了进一步加大财政教育投入工作。会议指出,今明两年,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以更大的决心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将新增财力着力向教育倾斜,更加突出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一要严格落实教育经费法定增长要求。各级政府安排支出预算时,要保证财政教育支出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对预算执行中的超收部分,也要按照这一要求安排教育拨款。二要进一步增加公共财政预算对教育的投入。2011年和2012年,各省(区、市)财政教育支出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比重都要明显提高。把支持教育事业发展作为公共投资的重点,提高预算内基建投资用于教育的比重。三要拓宽财政性教育经费来源渠道。统一内外资企业和个人教育费附加制度。按照《教育法》的规定,全面开征地方教育附加。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按比例计提教育资金。四要合理安排使用财政教育经费。支持实施重大项目,切实减轻人民群众教育负担。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地区、边远地区、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全面推进教育经费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国务委员马凯在全国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分类指导分业推进分级组织分步实施,积极稳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马凯指出,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举措,对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不断完善改革总体布局具有重要意义。

五、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近日下发了《关于普遍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统筹有关问题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推进医疗保险付费方式改革的意见》。《关于普遍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统筹有关问题的意见》提出,尚未开展居民医保门诊统筹的地区,要抓紧出台相关政策,尽快启动实施;已开展居民医保门诊统筹的地区,要根据《通知》要求进一步完善政策、加强管理。门诊统筹主要支付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生的符合规定的门诊医疗费用,重点保障群众负担较重的多发病、慢性病。困难地区可以从纳入统筹基金支付范围的门诊大病起步逐步拓展门诊保障范围。门诊统筹坚持基本保障的原则,避免变成福利补偿。《关于进一步推进医疗保险付费方式改革的意见》提出,要根据基金收支预算实行总额控制,探索总额预付办法。门诊医疗费用的支付,要结合居民医保门诊统筹的普遍开展,适应基层医疗机构或全科医生首诊制的建立,探索实行以按人头付费为主的付费方式。住院及门诊大病医疗费用的支付,要结合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支付水平的提高,探索实行以按病种付费为主的付费方式。

六、金融体制改革

国家外汇管理局日前《关于完善银行自身结售汇业务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通知》规范了对银行自身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结售汇交易的外汇监管:一是体现“均衡管理”,对于银行资本金(或营运资金)的本外币转换制定了统一的量化标准;二是体现“便利操作”,结合银行自身结售汇业务的特殊性,梳理整合现有法规中关于银行自身结售汇的管理政策,规范部分现有政策中规定不够明确的业务;三是体现“减少审核”,简化银行外汇利润结汇的事先审核要求,取消银行支付外方股东的股息、红利或外资银行利润汇出的事先审核要求;四是体现“抓大放小”,主要规范对国际收支和外汇运行有较大影响的银行自身结售汇事项;五是体现“事后监管”,重申对银行自身结售汇统计和信息报送的要求。《通知》自2011年7月1日起实施。

七、交通运输体制改革

我国将启动收费公路专项清理工作。交通运输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监察部、国务院纠风办日前联合召开全国收费公路专项清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决定从6月20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为期一年的收费公路专项清理工作,纠正各种违规收费行为。此次专项清理工作的具体内容是:对违法设置或到期仍然违规收费的收费公路项目及收费站(点),要立即停止收费,撤销站点;对有违规行为的收费公路及收费站(点),要立即纠正并停止违规行为;对在《收费公路管理条例》正式实施前建成的收费公路进行全面规范;降低偏高的通行费标准;对未按照有关法律和法规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将政府还贷公路改为经营性公路进行建设和经营管理的,要立即纠正,实现属性归位;对违反国家有关法律和法规规定,擅自在公路上设卡实施检查或收费的行为,要坚决予以取缔,并严格追究相关人员的法律和行政责任;对各地出台的有关收费公路方面的地方性法规和规范性文件进行全面清理,彻底解决现行法规制度中明显不适应实际需要、前后规定不一致或不衔接、文件过期等问题。

八、教育体制改革

医保资金使用监管条例范文3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加强组织领导,确保信息公开顺利进行。成立了由常务副区长任组长,区政府办、机关工委、审计局、财政局、民政局、统计局、法制室等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区政府政务公开工作推进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政务公开的部署、协调、推进和监督工作。加强了政务公开工作的规范化建设,进一步明确了政务公开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公开范围、公开内容、公开形式和实施步骤,从根本上保证了全区政务公开工作的扎实开展。坚持实行《政府信息源头管理机制》、《***区人民政府政务公开信息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强化对行政权力运行过程的监督,加大了群众关心、社会关注、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的办理力度,进一步密切了政府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提升了廉政勤政建设水平。

(二)加强载体建设,确保信息公开有效承接。我们围绕全年重点工作,逐步深化主动公开工作。一是强化公开载体宣传。突出政府网站第一公开平台地位,投资8万余元对区政府网站进行全面升级,专项设立财政预决算公开、“双随机一公开”、行政审批权力中介服务事项清单等19项政务公开板块,达到了国家、省、市要求政府网站板块的设立标准。同时,结合各部门、各行业工作特点,采取印制宣传手册、利用社区宣传橱窗和电子滚动屏等方式不断强化载体宣传。二是拓展公开形式。一方面及时、准确公开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信息,比如公租房申请的程序、经适房申请的结果等信息;另一方面以社区工作站信息公开为突破口,将社区服务综合体服务事项进行归纳整理,将与居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事项名称、办理对象、办理依据、负责部门、办理地址及电话等内容进行公开,确保居民足不出户就了解相关政策,大大方便了地区群众。三是及时更新动态信息。通过政府网站的部门公开板块,及时公开反映履行行政职责过程产生的动态信息。充分利用电视和报纸等新闻媒体将部门工作亮点宣传出来,使公众了解部门工作方向、工作重点、工作进度,树立了政府良好形象,拉近了公众和政府距离。

(三)细化公开内容,推进重点领域信息公开。一是推进决策和监管信息公开。将***区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的重点工作、重点民生实事落实情况的信息公开,接受人民群众监督。全面实施“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全区各执法部门通过“双随机”方式开展市场监管执法事项检查122次,检查被监管对象1956家;开展其他行政执法事项检查79次,检查被监管对象174家;多部门开展联合检查25次,检查被监管对象169家。通过网站和督查通报等形式多渠道全方位及时公开综合监管和检查执法信息。二是推进社会公益事业建设信息公开。通过有线电视台、新闻媒体,以及微博微信等途径丰富政务公开的形式,公开社会福利、教育、基本医疗卫生、公共文化体育等领域相关信息,使社会公益事业建设各领域、各环节实现公开内容全覆盖,社会公益资源配置更加公平公正,社会公益事业公益属性得到更好体现,全年更新信息76条。三是推进财政预决算信息公开。全年累计190条财政预决算公开记录,明确预决算信息的公开内容、细化程度、公开形式、公开时间等具体要求,打造政府“阳光财政”,让公众看着政府家底做监督。同时,通过网络全面公开政府文件、政府办文件、规范性文件7条,解读相关政策6条,通过不断推进重点领域公开,进一步提高了政府公信力和透明度。

(四)提升政务服务质量,增强政务公开工作实效。一是推进网上办事服务公开。通过政府网站对区本级政务服务事项进行了重新梳理和统计,将梳理调整后的“最多跑一次”、“就近办”、“网上办”、“马上办”事项清单进行网上公示。按照“一网四级”的要求,加强基层网上办理工作,实现喇镇和属地12个社区部分便民事项的网上办理工作,为下一步“一网通办”、“同城通办”打下基础。二是提升实体政务大厅服务能力。政府今年加大投入升级改造了行政服务中心大厅,为群众办事提供优良的环境体验。推动政务服务事项应进必进,实现医保分局、地保中心、公证处、档案局先后进驻中心窗口,陆续承接卫计局、国土资源局、运管站等20个部门169项许可审批及公共服务事项,完成了“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同一窗口出件”的一窗式综合受理审批模式改革。充实窗口人员力量,制作统一工作服,大厅实现WiFi全覆盖,新增叫号系统和叫号显示屏,针对大厅每天1600多人次的办理量,利用声音提醒、显示屏显示、短信提醒等功能,让群众排队等待更加人性化。三是进一步优化审批办事服务。建立“套餐式”服务促优化,实现“一单申请、一窗受理、后审联办、一窗领证”审批服务,解决群众企业重复跑腿问题。同时,全力落实网上审批服务工作,市级政务服务平台升级上线以后,推进网上系统的在线申报和审批功能,运用电子印章、电子签名认证技术,实现审批要件“精简化、整合化、表格化、数据化、网络化”。

(五)拓展平台,积极回应群众关切。建立完善了政务舆情等社会热点收集、研判、回应机制和意见建议、咨询投诉收集、处理、反馈机制。明确专人收集办理网友意见,传递政府权威声音,回应网友关切,并定期开展对部门回复率、群众满意率督查工作。2018年,全年受理网络咨询60件,回复网贴142个,对广大群众诉求、重要网络关切,基本做到了件件有答复、事事有回音,未发生因网友意见回应不及时引起的有效投诉。同时,建立完善与宣传、网信、公安等部门的快速反应和协调联动机制,加强与新闻媒体的沟通联系,提高政务舆情回应的主动性、针对性、权威性、有效性。

二、主要问题和改进措施

医保资金使用监管条例范文4

一、从马克思的虚拟资本理论看美国金融海啸发生的原因

资本主义信用制度的迅速发展,产生了诸如债券、汇票等有价证券,股份公司的发展又形成了大量股票,从而产生了巨额虚拟资本。虚拟资本是指独立于现实资本之外、以有价证券形式存在,能给所有者带来一定收入的资本。或者说,虚拟资本是同国际资产相分离的,本身无价值却可被作为“商品”进行交易的各种凭证。

第一、银行资本的物质构成具有虚拟性

1,有价证券具有虚拟性。银行资本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汇票。二是现金(金或银行券)。另一部分则是公共有价证券,如国债券、国库券。马克思是把银行资本第三部分有价证券称为虚拟资本,而且这种资本随着资本主义信用关系的广泛发展,资本越来越虚拟化,形式越来越多样化。马克思说:“银行家资本的最大部分纯粹是虚拟的,是由债权(汇票),国家证券(它代表过去的资本)和股票(对未来收益的支取凭证)构成的。在这里,不要忘记,银行家保险箱内的这些证券,即使是对收益的可靠支取凭证(例如国家证券),或者是现实资本的所有权证书(例如股票),它们所代表的资本的货币价值也完全是虚拟的……”虚拟资本作为银行的资本是因为:一是可以获得定期收人,通过定期买卖证券大量赚钱;二是可以通过掌握股票、债券控制企业;三是可节约自己的预付投资。

2,金融衍生工具也是虚拟资本。随着电子计算机、远程通讯、系统工程和国际互联网技术等向金融领域渗透,特别是现代数学、博弈论、数理统计及信息经济学等也被运用到金融领域中去,出现了Blrdck-schole定价模型和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它们是期权定价理论的基石和金融创新理论之一。在这些影响下,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最近二三十年中出现了五花八门的金融衍生工具,诸如各种各样的期货、期权以及互换、远期利率协议、承诺、上限和下限、票据发行便利等等。这些金融衍生工具,在形式上是金融改革创新的结果,但其本质上也是虚拟资本的进一步深化,是金融信用的延伸与发展,展现了马克思所说的“衍生信用”和“虚拟货币”等概念的规定,是一种特殊的信用形式。

第二、虚拟资本的固有特性诱发金融风险

虚拟资本也是商品,可以在资本市场上买卖,但虚拟资本的有价证券价格的独特运动,市场经济的发展,股份公司的急增,有价证券投机活动就会盛行,虚拟资本的迅速膨胀往往快于实际资本的增长,使资本的所有者与资本的职能相脱离,使它们的票面价格往往与市场买卖价格相背离,必然使它们成为投机的对象,加剧欺诈、勒索等活动,最终导致资产贬值,形成“泡沫经济”现象。马克思说:虚拟资本的“市场价值,会随着它们有权索取的收益的大小和可靠程度而发生变化”,“这种证券的市场价值部分地有投机的性质,因为它不是由现实的收入决定的,而是由预期得到的、预先计算的收入决定的”。

马克思把虚拟资本价格回落称为一个复归原点的运动,他说:“一旦风暴过去,这种证券就会回升到它们以前的水平。”这种“回归性”显示虚拟资本价格的暴涨必然要下跌,“泡沫经济”必然要破灭。有价证券股票、债券与金融货币市场中的汇票的暴跌,往往反映着“经济过热”或“泡沫经济”及通货膨胀或是上市企业业绩下降,经济结构出现不利增长的态势。虚拟经济对经济增长具有剧烈的冲击,尤其在开放的资本市场中甚至有引发恶性通货膨胀与金融货币危机的可能。这些现象一定程度上是由虚拟经济的交易特点所决定的。虚拟经济与实物的相分离意味着“信用货币的贬值会动摇一切现有的关系”。

信用危机导致虚拟资本那种带来收入的特性将大大丧失,虚拟资本量也将大大减少。马克思说:“虚拟资本,生息的证券,在它们本身是作为货币资本而在证券交易所内流通的时候,也是如此。它们的价格随着利息的提高而下降。其次,它们的价格还会由于信用的普遍缺乏而下降,这种缺乏强使证券所有者在市场上大量抛售这种证券,以便获得货币。最后,股票的价格也下降,部分是由于股票有权要求的收入减少了,部分是由于它们代表的往往是那种带有欺诈性质的企业。在危机时期,这种虚拟的货币资本大大减少,从而它的所有者凭它在市场上获得货币的力量也大大减少。”

美国金融海啸爆发的原因是极为复杂的。它具有必然的规律性,但也有人为的因素。

1,经济周期所致。经济的繁荣与萧条不断交替的周期性波动,一般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是十年一次,经济周期决定金融周期,两者基本一致,这次美国金融海啸是受经济周期性因素影响的结果,无疑具有规律性。正如IMF研究部主任迈克・穆莎所说:“银行业所经历的困难,某种程度上都与宏观经济的繁荣和萧条周期有关。银行在繁荣期内常常发放一些风险很大的贷款,而这些风险大的贷款到了萧条期就会发酸,即变成呆账。”

2,人为的次贷危机的作用。次级贷款一般指一些贷款机构向信用程度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贷款,次级抵押贷款贷款者信用以及还贷能力低,但贷款利率高,而收益也高。“9・11”以后,美国政府为防止经济衰退,采取了一系列刺激经济发展的政策,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不断降低信贷利率,鼓励房地产迅速发展,以求刺激经济增长,美联储连续13次降息,逐次调低到1%。在利益驱动下银行等贷款机构不断降低贷款门槛,给信用低或不具备贷款条件和还贷能力的人贷款买房地产。2006年底开始,房地产价格大幅下跌,但利率上升,贷款者无法还贷,引发金融机构不良资产不断繁升。大量银行、投资机构、财务公司、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基金公司等连续不断出现亏损和倒闭,让人眼花缭乱,在这过程尽管布什政府出台了各种救市方案,但依然无济于事,最终引爆了震惊世界的金融海啸。

3,对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不力。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之一是追求高额利润,为达到目的必须依赖虚拟资本的高扩张、快速循环来实现。而虚拟资本的特征就是以少量的资产,通过负债融资,大规模扩张,获取比原资产高出几十甚至几百倍的利润。在自由市场经济条件下,美国实行宽松的金融监管政策,导致金融衍生品滥用,对冲基金大量涌现。金融衍生品市场在提供流动性防范风险的同时,也形成大批投机行为,造就了美国金融衍生迅速大量繁殖与成长,从而使美国的经济一定程度上成了空壳经济,泡沫经济,特别是,使美国乃至全球金融机构以流动性为链条捆绑在一起,美国这个链条环节出现了问题后,便出现连锁反应,引发了全球性的金融海啸。

总而言之,经济周期具有它的固有规律性,谁违背了它谁便会遭到惩罚,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

次美国金融海啸之所以在美国发生,本质上就是由于美国的经济政策过“左”了,违背了社会经济发展规律,从而遭到惩罚。

美国金融海啸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是深刻的。

美国金融危机也直接影响到我国的金融稳定、经济增长,特别是实体经济。根据有关部门预测:中美经济增长的相关系数约为0.34,即美国GDP每增减1%,中国GDP就增减0.34%。美国的金融巨头雷曼、美林、AIG等相继,造成对全球金融市场的大幅震荡,并对我国经济产生了一定影响。这里,仅以出口企业为例。中国每年对美国出口占总出口额的25%左右。危机导致美国进口需求大幅下降,2007年,我国月度出口增长率已从2007年2月的51.6%下降至12月的21.7%。2008年我国出口下降20%以上。2009年1月,出口进一步下滑。我国出口增长的下降,必然造成我国经济增长放缓,特别是严重影响了我国的汽车、纺织品、家具、房地产等实体经济,又特别是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影响更甚,企业产品出口大量受阻,利润骤降,倒闭企业剧增。而且金融危机还在扩散蔓延,其影响程度还未见底。从而造成了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大大小于劳动力的供给,使整个社会就业压力增大,成为党和政府一个棘手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好,经济问题就会变成社会问题。

二、美国金融海啸的启示:基于法律监督机制的思考

美国金融海啸的发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际金融领域出现的衍生金融品的膨胀,实质上也是虚拟资本的膨胀造成的。美国金融海啸的发生昭示我们:必须加大对虚拟资本的风险防范力度,特别是应将法律监督同宏观经济调控手段结合起来,使金融风险降到最低点。就一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一般应从如下考虑。

启示一:防范金融海啸,必须加强国际金融合作,推动国际金融法律监管机制的建立。

1,国际社会主要国家之间的合作。如2008年11月15日在美国召开的二十国集团峰会通过的《防范金融危机宣言》。宣言强调,各国监管当局在履行自身职责的同时,必须加强国际合作,加强金融市场透明度及监管机制,确保所有金融市场、产品和参与者都受到相应监管或监督;根据公认和强化的国际行为准则,促进和保护世界金融市场的诚信,防范金融风险。

2,国际社会成员国之间的合作。在《宣言》框架下,应进一步完善或制定国家之间或地区的金融监督合作法律,积极采取一系列重大行动,防范金融危机,如欧共体成员国、东盟成员国等应进一步完善或签订谅解备忘录等金融监管区域合作协议。如1998年3月,我国在北京与法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签署了《证券期货监管合作谅解备忘录》。这种双边的谅解备忘录是通过两国就金融监管某一领域的问题进行探讨,并取得共识,通过签订协议来明确双方在这一领域的责任和义务,这些合作文件具有法律效力。它有效地改善金融机构资本状况,刺激本国经济增长,防止金融危机在本地区成员国爆发,起到一定作用。但这些文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涉及防范衍生金融工具的内容极少等。同时与金融发达的亚洲与世界各国签署的备忘录太少,难以应对像衍生金融工具引发的金融危机。所以,进一步加强我国同韩国、日本、印度等亚洲国家,美国、德国、澳洲、加拿大等金融发达国家,以及我国台湾、香港、澳门的金融监管合作,互相帮助,共渡难关,势在必行,如签署发表联合声明,以及诸如《本币互换协议》、《金融合作基础建设协议》等文件,进一步增进同世界各国和地区在各领域的务实合作。

3,区域间的合作。在加强国与国之间合作的同时加强我国地区之间的合作也应引起足够重视。如广东与香港、澳门之间,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框架下,完全可以签署《衍生金融产品监管合作谅解备忘录》,在法律的层面上加强合作,防止金融危机在该地区发生。

启示二:防范金融海啸,必须进一步完善世界金融衍生产品监管法律体系,促进全球金融体系的安全和稳定。

现阶段的国际金融衍生产品监管法律体系,主要是国际条约、国际惯例和各国国内法,监管的国际组织有国际清算银行、巴塞尔委员会、国际证券业协会、国际会计师协会、三十集团、全球金融衍生工具研究集团等。

虽然金融衍生产品的国际组织也颁布了一些统一的国际规范性文件,但很少,更谈不上形成法律体系。如国际证监组织1993年的《衍生品市场、产品和金融工具的监管》等。这些规范性文件主要是金融衍生品国际监管组织所的,但这些国际组织的级别并非国际组织中最权威的,因而难以监管美国、英国等经济大国的金融衍生品,这次金融海啸在世界第一经济大国爆发就是权威的证明。

美国金融海啸昭示人们,必须进一步完善世界金融衍生产品监管法律体系是当务之急。

1,提高金融衍生品国际监管法律组织的级别。由原先国际证监会组织等,调整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权威金融机构与金融衍生品国际监管组织共同,或分级别。

2,统一的国际规范性文件,必须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并具有法律上的强制力和约束力。

3,完善金融衍生品国际监管法律制度体系。如金融衍生品国际监管主、客体法律制度、宏观调控以及保障制度,特别是金融衍生品危机的预警、防范和处理等制度安排。

启示三:防范金融海啸,必须完善我国的金融法律体系,维护我国金融经济稳定发展。

1,进一步完善《证券法》。我国颁布的金融证券法虽然不少,截止2007年8月,已达72部法律法规。但这些法律欠缺规范化,有待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不仅法律法规的内容要完备,而且各项法律法规所构成的系统的覆盖面要完备;有关条款也应具体明确。修订后的《证券法》,对法律责任的条文有30多条,但绝大多数为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而民事责任的规定只有5条。证券市场的中小投资者是市场的主体,范围广大,直接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切身利益对保护我国证券市场的安全具有重大意义。《证券法》作为规范证券市场根本大法已不适应国内外形势的发展,以美国金融海啸为鉴对《证券法》进行大修订,特别是增加证券市场中的民事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刻不容缓。

2,进一步完善我国金融衍生品监管法律制度。我国制定的金融衍生产品监管法律法规极少。目前主要有2007年的《期货交易管理办法》、《期货公司管理办法》等十几部金融衍生品监管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本身存在诸多不完善的地方,更谈不上形成完整的体系,因而也就不可能有效地防范金融风险。笔者认为,制定单独的《金融衍生品监督管理法》现在是一个好时机。我国的金融衍生品特别是金融机构的金融衍生品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如果立法跟不上,一旦我国某个时期经济出现紊乱,很容易造成大的问题。同时,在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未造大破坏之时,对金融衍生品进行单独立法也是我国金融机构真正走向世界的需要。

3,要进一步加强网上银行的监管。网上银行也称

虚拟银行,新式的网上银行包括有虚拟家庭银行、虚拟私有银行、虚拟银行金融业以及虚拟金融世界等,它实际上是银行业务在网络上的延伸,因而它几乎包含了所有商业银行的业务,其特征是在Internet上的虚拟银行柜台。既然网上银行也称虚拟银行,而且绝大多数业务属虚拟资本。网上银行的虚拟性特点,它实质上也是金融衍生品,因而它具有风险性。除了像幽灵一样计算机病毒侵袭外,更可恨的是网络黑客成灾,导致机密数据的泄漏。同时我国计算机系统的薄弱性,也会造成计算机技术和产品具有不稳定性和不完善性。这些特殊性要求我国加快和完善电子商务立法体系。2003年2月1日,我国第一部地方性电子商务法一《广东省电子交易条例》正式实施。随后几年我国陆续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等几部重要电子商务法律法规。显示了我国的电子商务立法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总体而言,我国电子商务立法水平还远不适应我国经贸发展的需要,还没有形成体系。当务之急是建立我国的网络银行安全体系,从而维护我国乃至世界的金融安全与稳定,防止金融海啸的发生。

启示四:防范金融海啸,必须将法律监管与宏观调控政策等配套措施结合起来,有效地促进我国经济的科学发展。

法律监管与宏观调控政策是互相作用的,两者互相匹配,才能有效防范金融海啸,这是我国的国情决定的。

1,扩大内需

我省的珠江三角洲等经济发达地区主要靠“三来一补”起家,现在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转移过程中,绝大多数企业依然是外向型的,产品主要靠外销,但受美国金融海啸的影响,美元贬值,购买力大下降,产品出口国对我国的产品需求骤减,国际市场订单大幅减少,同时我国的结构性矛盾恰好就是出口比重大,内销比重极少。所以,必须加大扩大内需力度。

一是出口转内销。特别是注重开拓农村市场,建立农村商品市场销售基地,政府应加大对生产厂家的支持力度,采取更加优惠政策,鼓励产品下乡,增加产品在农村的销售量,提高生产产品的经济效益。

二是调整开拓国际市场结构。我国对美贸易大,就广东而言,占40%。在对美贸易受阻的情况下,应主要扩大东盟、南美、中亚等市场。东盟国家是华人聚集地,对我国的产品需求大,而南美、中亚等国家,与我国也有一定的贸易往来,扩大出口这些地区既有必要,也有可能。

三是国家扩大投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扩大消费需求。如“三农”建设、交通和能源重点工程、节能工程和循环经济以及社会事业等的投入,从而扩大对企业产品的需求。

四是加大全民社会保障力度。如果全民都有社会保险,生活有了保障,广大群众就会无忧无虑地买车、买房、旅游、消费,就会拉动整个经济的增长。

五是各省、市可以发行购物券。但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全国各地的做法应有不同,各地必须从实际出发,量力而为,从几百元到几千元不等,可以指定在哪些行业购买,也可以不指定,购物券的发行要适度,不能一窝蜂而上,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诱发通货膨胀。

六是把扩大内需保增长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深化改革、保民生结合起来。特别是要调整出口产业结构,逐步降低加工贸易和低附加值产品的出口比重,逐步提高一般贸易和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比重,从而促进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当然,这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2,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相结合

一是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主要是继续扩大预算赤字,扩大政府投资,激活市场需求,从目前的投资状况看,主要用于基础项目建设和农业基础设施,增加政府支出与补贴。继续扩大社保和医保的覆盖面,加大农业直补的方式鼓励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消费水平。

减免税收也是财政政策的重要手段。减税可以提高企业的利润,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有利于企业增加投资、扩大供给,增加居民消费,扩大内需,如可以取消利息税、进一步提高所得税的免征基数、进一步提高低收入群体的补贴等等。但必须对我国的税收政策进行及时的调整,就广东而言,必须及时调整出口退税政策,主要是适当降低出口退税率,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负担出口退税的新机制等等,调整出口产品结构进一步推进外贸体制改革,促进经济的科学发展。

二是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一般地说货币政策包括三大货币政策: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同时也包括利率、汇率等。要有效地应对当前的金融海啸,应充分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有步骤地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存款准备金率以及再贴现率等,但货币政策的实施,必须与经济改革和发展相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