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分析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不良分析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不良分析报告范文1

根据WHO对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要求,各国每百万人口每年至少应有300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目前,我州百万人口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不足200份,仅为标准的2/3,报告主要来自医疗部门,药品经营企业几乎为零报告。我州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总体情况并不乐观,主要是样本太小,来源结构不合理,报告制度不完善。提高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关键是有健全的监测机构和高素质的监测队伍,完善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明晰的奖惩制度。

[关键词]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偏少;思考

[中图分类号]R9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1)13-0047-02

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我州药品不良反应的报告力度不够,报告病例少、质量低,主要原因是医务人员和药品从业人员对药品不良反应缺乏基本常识,担心病人会追究、不愿主动报告,同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制也不完善。我州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和上升,概括起来有专业和非专业两大原因,而前者大于后者。一是滥用抗生素,使用率高达80%,而国际上平均为30%;二是某些医护人员出于经济的原因,使用疗效不佳,但价格昂贵的药物;三是过度医疗,过度用药是导致药品不良反应的重要原因,我州有70%的患者属于过度医疗。因此只有减少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着力整改存在的问题,完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制度,健全奖励和赔偿机制。把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落到实处,并在实践中加以完善,才能全面监测药品不良反应的真实情况和数量,并强化调查研究,分析原因,对症下药,从而找到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根本良策。

1、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建设

1.1 为有效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成立州药品不良反应中心,配备2名专职监测员,四县食药局各配备一名监测员,药监与卫生联合成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协调领导小组,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提供行政与技术保障。

1.2 全州各级医疗单位和药品经营企业建立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制度,并配备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人员,其中医疗机构配备35人,药品经营企业配备114人。

1.3 全州已建立了3个监测网即

(1)州中心与州卫生局组成的一级监测网;(2)由县食药局与县卫生局组成的二级监测网;(3)由乡(镇)卫生院与乡(镇)药品经营企业组成的三级监测网。全州各级医疗单位和药品经营企业全部纳入监测范围。

2、怒江州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现状

2.1 全州有医疗机构35个,医务人员1707人,药品经营企业114户,从业人员180名。

2.2 成立药品不良反应与药物滥用监测中心认真贯彻执行《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及《云南省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实施细则》,并建立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信息网络系统;建立监测报告制度,对公众的合理用药、保障用药安全起到了警示和指导作用。

2.3 由于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我州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现状同先进兄弟州相比,有较大差距。根据WHO对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要求,各国每百万人口每年至少应有300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其中严重病例不少于30%。目前我州百万人口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数不足200份,仅为标准的1/3,其中药品经营企业的报告几乎为零。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主要是来自医疗机构。

3、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数过低的主要因素

根据统计结果显示,目前在我州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体系中,平均每百万人口的年报告数不到200份,绝大多数报告是已知的药品不良反应,真正有警戒信号意义的新的和严重不良反应报告较少。我州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总体情况并不乐观,主要是报告数太少,来源结构不合理,究其原因是报告制度不完善,医务人员和药品经营企业对药品不良反应缺乏认识,担心病人和消费者会追究,不愿意主动报告。

3.1 医疗机构没有积极性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对医疗机构的直接效益不大,医院管理系统中的处方信息、治疗过程,收费等信息各自为政,互不兼容,医院越大越不配合。我州的医务人员对报告药品不良反应普遍有很多的顾虑,怕被别人看成是医术欠佳或治疗有误,所以就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了。

3.2 药品经营企业不愿意上报我州大部分企业不重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工作,许多经营企业认为,暴露药品不良反应的结果就是禁止销售和使用等严重打击药品经营的举措,因此不敢主动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更不愿意报告自己经营药品的不良反应。

3.3 公众对药品不良反应认识较少我州绝大部分消费者缺乏相关的科普知识,不知道如果个人出现了药品不良反应应该向什么部门报告,如何报告。一旦出现用药不适,不会立即与药品不良反应挂钩,而是会单方面责怪医生和医院这些直接供药方。

3.4 目前由食药监管部门负责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协调工作,但医疗机构由卫生部门主管,可是在相关法规中,将医疗机构列入罚则之外,实际上是将药品不良反应的主体报告单位例外了,导致医疗部门全靠自觉性开展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工作。这表明,药监和卫生单位分别承担的法律责任不对等。

4、建立健全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应建在各级医疗单位和企业,特别是基层医疗单位,即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依赖于药品经营、医疗单位和个人,监测工作应普级化、制度化、规范化、网络化。

4.1 明确职责建立有效可行的奖惩制度。对首次发现药品不良反应有突出贡献者应予奖励,对隐瞒重大药品不良反应事件者则应予以处罚。医疗机构和药企如果逾期不报将被追究法律责任和交纳惩罚性罚款。

4.2 加强药物警戒,强化信息通报对药品经营、医疗单位全过程的药品不良反应苗头进行监控,并采取相应的警告措施。州药品不良反应中心应及时反馈药品不良反应动态,以引起有关单位和人员的重视。

4.3 建立药品召回制度,简化药品不良反应纠纷药品召回制的目的是保护消费者的用药安全,同时避免可能产生的严重药品不良反应造成的复杂经济纠纷,也维护了企业的长远形象。

4.4 建立药品不良反应损害赔偿基金,有效解决药品不良反应受害群体无人负责问题。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尽快建立药品不良反应损害救济机制,可采取由药品生产,医疗保险机构,政府各出一部分资金,建立损害赔偿基金。当出现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时,可从人道主义立场出发,给予适当的赔偿。

5、实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和报告的措施

5.1 医疗应设立与本单位情况相适应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小组,由主管业务的领导负责,小组成员可由医务、药学、护理等部门的负责人和业务人员组成,可将监测机构设在临床药学部门。并选派具有医学、药学及相关专业知识,具有正确分析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资料能力的专(兼)职人员负责医院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的日常工作。

5.2 可通过印发资料,定购专业刊物及书籍,举办学习班,开展病例讨论等多种形式进行教育培训,使医务人员端正态度,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行为上积极配合,并对患者进行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制度的宣传,提高自我保健意识,使之明确药物的双重性及不良反应不同于医疗事故。

5.3 加强对特殊人群和特殊药物的不良反应监测重点是婴幼儿及老年患者,给他们建立药历,监测患者用药的全过程。

5.4 将不良反应监测和控制纳入诊疗工作流程中对患者治疗时,密切注意药品的禁忌证、不良反应、监控用药途径、剂量及用药时间;采取合并有药时,不宜太多、太杂,要优化选择药品配伍,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发挥最大药效。

5.6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人员应定期下临床

面对医、护、患宣传安全用药的知识及药品不良反应的信息,发放药物不良反应调查表,跟踪患者的用药情况,定期回访回收这些表格,还可通过电话、局部网收集药品不良反应信息,并通过调查、综合分析、判断等鉴别药物不良反应。

不良分析报告范文2

一、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情况

(一)报告总体情况。2015年第一季度我辖区共监测到药品不良反应68例,完成全年任务量的25.27%。其中新的一般35例,新的严重1例,占同期报告总数的52.94%。

(二)按报告单位类别统计。按报告来源统计,医疗机构的上报46例,占本季度上报总数的67.65%,经营企业的报告22例,上报质量明显提高。

(三)按报告性别统计。2015年第一季度女性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的例数为28例,占总数的41.2%;男性40例,占总数的58.8%。

二、分析与总结

不良分析报告范文3

乌鲁木齐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儿科,新疆乌鲁木齐 830011

[摘要] 目的 观察热毒宁注射液在临床治疗中的不良反应,分析其原因,总结经验指导临床安全用药。方法 收集本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儿科收治的应用热毒宁注射液的93例病例,统计分析用药的不良反应。结果 在热毒宁注射液的临床应用中,其不良反应的发生可能与很多因素相关,其中可能包括:年龄、联合用药、用药时间及累及的器官等因素。结论 在临床治疗当中,应密切监测热毒宁注射液的不良反应,合理规范临床用药,降低出现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

关键词 ] 热毒宁;安全性;不良反应;中药注射剂

[中图分类号] R28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10(c)-0189-02

热毒宁注射液是提取栀子、金银花、青蒿等药物的主要有效成分,制成的黄棕色澄明中药注射剂。其中青蒿素、绿原酸等为主要有效成分,可清热、解毒、疏风,常用于治疗外感风热导致的咳嗽、急性支气管炎、病毒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等呼吸系统疾病。该药疗效肯定,质量稳定,但作为中药注射剂在临床应用当中,应加强对其不良反应的监测记录和统计分析[1-2]。本院为进一步探讨热毒宁注射液在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收集相关临床数据,指导临床治疗,特此对本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儿科收治的应用热毒宁注射液的93例病例,统计分析应用热毒宁注射液的不良反应,现将研究成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儿科收治的应用热毒宁注射液的93例患儿,其中男49例,女44例;年龄1个月~12岁,平均年龄5.73岁。其中上呼吸道感染 33 例,急性支气管炎24,肺炎6 例,腹泻14例,急性扁桃体炎16 例,用药原因均为发热。

1.2方法

所有观察者均根据年龄、体重、病情等因素适量给予热毒宁注射液静脉滴注,将5~10 mL热毒宁注射液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钠注射液100~250 mL中稀释后缓慢静脉滴注给药,滴速30~60滴/min,1次/d,用药3 d为1疗程。适时加减药量,调整用药。

1.3观察指标

观察与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的相关的如年龄、过敏史、联合用药、用药时间、累及器官等方面的因素,并对其进行分析总结。

1.4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数据用构成比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显著性水平a=0.05。

2结果

2.1发生不良反应的年龄分布

发生不良反应的患儿中以小于4岁的儿童为主,详见表1。

表1发生不良反应的年龄分布

2.2发生不良反应的联合用药情况

热毒宁注射液与其他药物联合用药的73例,其中,58例联合1种药物,占79.45%;联合2种药物的有10例,占13.70%;联合3种药物的有5例,占6.85%。联合用药主要包括各类抗生素,例如头孢唑林、头孢唑肟、红霉素、克林霉素、阿奇霉素、磷霉素等。

2.3发生不良反应的用药时间

不良反应多发生在用药后30 min内,最短的为用药后3 min,最长为72 h,出现不良反应,用药后各时间段的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见表2。

表2不良反应的发生时间

2.4发生不良反应的类型

不良反应的发生次例为112例次,其中皮肤不良发生率最高(37.50%),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发生比例最低(3.57%)详见表3。

3讨论

热毒宁注射液为中药制剂,其成分复杂,主要成分有绿原酸、青蒿酮、倍半萜内酯、黄酮类、栀子苷等[3]。研究表明,绿原酸作为半抗原进入体内可与受体蛋白形成免疫复合物,可导致机体出现过敏反应[4]。中药制剂中其他的辅料也可引起一定的过敏反应,这些方面均会导致用药患者出现不良反应[5-6]。本文研究可知,患儿经热毒宁治疗后皮肤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37.50%),而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发生比例最低(3.57%),且患儿年龄与不良反应发生率呈正比,即患儿年龄越小,则其使用热毒宁发生不良反应几率越大,不良反应发生时间多集中在热毒宁用药后5~30 min。提示临床医生应准确掌握热毒宁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特点,对于低龄患儿用药5~30 min内应增加生命体征监测力度,采取必要措施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或减轻不良反应程度。

预防或减缓热毒宁注射液不良反应相关措施:①严格监督药品的生产储存等环节,严格把控中药制剂的药物原材料的来源,将成品避光保存以防质变,把好药品质量控制这一关,为药品的安全提供有力保障;②用药前仔细检查药品的生产日期及药物性状,常规判断一下药品是否具有可用性,用药期间,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尤其对儿童更要做好监控工作,以防发生不良反应或危机情况,可及时给予处理;③在临床应用当中要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适用,尽可能避免与热毒宁有相互作用的抗菌药物等药物联合用药,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相关人员应反复仔细审核医师处方,监督热毒宁用量、用法与药物相互作用,避免不合理用药及联合用药禁忌情况,日发现异常情况应迅速告知医师更改处方;④用药期间需要全程关注患者的一般情况,尤其是用药初期更容易发生不良反应,应及时采取措施,减轻损害降低风险;⑤根据不良反应的类型,要能识别出各系统对应的不良反应的症状,注意累及相关系统的病变,对症处理;⑥临床医师应对中药注射剂的潜在不安全性引起足够重视,需对患儿给予中药注射剂治疗前应详细询问其病史及药物过敏史,进行综合判断后给予正确用药方案;⑦临床医师应熟悉药品说明书内容,避免用药时发生超量,在条件允许范围内尽量减少热毒宁持续使用时间,在说明书要求范围内适当降低给药浓度(稀释液稀释药物);⑧避免不必要的药品联用情况,需多组药品联合静脉输注时,每种药品注射完成后均应使用5%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钠注射液冲洗输液管,之后方可给予其他药品注射,目的在于有效降低少不良反应发生率;⑨输液时所需药品均应遵循现用现配原则,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

[

参考文献]

[1]方岚峰,叶佩雯,司徒淑贤.热毒宁注射液致不良反应七例报告[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6(6):146-147.

[2]史广超,刘世青,周玲.热毒宁注射液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细菌性肺炎的疗效观察—附38例报告[J].新医学,2009,40(1):43-44.

[3]徐梦雪,刘彬,王刚.热毒宁注射液不良反应46例报告分析[J].儿科药学杂志,2012,18(11):27-29.

[4]田文颖. 93例热毒宁注射液的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医药导报,2012,18(11):84-86.

[5]杨娟.热毒宁注射液质量分析报告[J].中草药,2013,44(24): 3493-3495.

[6]杨雪,杨玉涛,李文武,等.182例热毒宁注射液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光明中医,2012,27(6):1250-1252.

(收稿日期:2014-08-20)

·编读往来·

本刊作者署名和单位的写作要求

1. 文章均应有作者署名,署名及排序由作者在投稿时确定,投稿后一般不得改动。通讯作者非第一作者时,须注明通讯作者;不注明者,默认第一作者为通讯作者。

不良分析报告范文4

关键词: 高职教育 外部质量保证体系 建立

随着教育事业不断发展,高职院校不断加强第三方监管。在监管形式上,各大院校通常采用建立董事会和教育委员会等方式完成。这种方法虽然能起到一定的监管作用,但缺乏完整体系,难免出现形式化现象。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高职院校必须找到建立外部质量保证体系的方法,从而更好地实现与外界沟通,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一、建立外部质量保证体系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实现校企共赢

从教育现状来看,高职教育还存在一定的封闭性和滞后性,这种情况不利于人才培养。建立外部质量保证体系,使高职院校接触到企业的先进知识,从而改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对企业来说,建立外部质量保证体系能使其与高职院校学生建立合作,为其提供专项培养,为企业筛选更多合格人才,实现企业与高职院校的双赢。

(二)有利于实现资源优化

建立外部质量保证体系,能推动校企间资源流动市场的建立,使资源得到优化。在合作中,高职院校可以引进企业技术理念,使学生接触到行业领先知识。企业可以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使学生走出校门,感受社会工作与课堂学习的差异,将所学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学校可以将企业先进技术人员引进校园,使其配合教师一同完成对学生的教学,为企业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

(三)有利于顺应时展

在新形势要求下,学生的应用能力逐渐受到重视。建立外部质量保证体系,保证学生学习效果,使学生接触到更多实践内容,不断加强自身能力培养,最终成长为符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另外,现代教育形式开始逐渐向民主化过渡。建立外部质量保证体系,使教师接触到更先进的理念,与学生建立良好关系,从而改善教学效果。

二、高职教育外部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

(一)加强理论与实践的配合

在高职院校外部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上,要加强理论与实践的配合,使体系符合社会和家长的共同要求。在新课改要求下,培养综合型应用人才逐渐成为当前高校人才培养标准。因此,高校应明确教育的根本任务,并以此为依托,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在传播理论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使其具备更强竞争力。但在教育中,不能因实践教学的加入而忽略理论教学,理论教学仍然是教学中的基础内容。

(二)加强教师与学生的配合

教师与学生作为高职院校中的两大主体,加强二者配合能使教学更有序进行。学校在完成对学生培养的同时,要加强对教师的培养。在教师培养中,学校可以引进具有丰富经验的专家教授对其进行经验传授。只有教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才能真正保证教学质量,使学生获得更好的教学体验。在学生培养上,注意体现其主体地位,将学生放在教学关键位置,充分考虑学生特点,为其制订针对性培养计划。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中,为外部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贡献力量。

(三)加强高校与企业的合作

企业是高校建立外部质量保证体系的重要保障,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使高职院校获得资源和技术上的支持,提高教学质量。在高校与企业合作过程中,企业要为高校学生提供参观和实习平台,使学生真正体验社会工作。企业可以在这一过程中观察学生的特点,确定适合的岗位,对其进行针对性培养。学校要加强对市场形势的了解,选择实力较强的企业进行合作,并将其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要点传达给学生,使学生明确学校教学与社会工作的差异,为学生日后就业奠定基础。为提高教学时效性,学校要将企业中的优秀技术人员引进校园中,为学生进行知识讲解和解惑,帮助学生完成从理论知识到实际工作的过渡。技术人员可以通过听课形式掌握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分析内容中的不足之处,将自身经验传达给教师。技术人员可以协助教师完成教材编写,提高教材的时效性,使教材更适合时展,为高校外部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提供保障。

建立外部质量保证体系能保证资源优化、顺应时展、实现校企共赢,为高校提供更好的发展契机,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在外部质量保证体系建立上,学校要认清社会形式,与优秀企业建立合作,同时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加强理论与实践的配合,为外部质量保证体系建立提供资源支持,促进高校与社会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黄怡,滕跃民.高职教育外部质量保证体系建立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2015,(10).

[2]阎兵.我国现代远程教育外部质量保证体系构建的借鉴研究[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02).

不良分析报告范文5

【关键词】 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本文分析本院发生不良反应药物的类别、药用途径、涉及的系统反应等,为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从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收集我院2007年4月至2009年4月共236份药物不良反应报告。根据发生不良反应患者的年龄、药品类别、给药途径、不良反应在人体各系统的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对发生不良反应的病例中性别、年龄分析结果 在236份发生不良反应患者中,男145例,女91例,年龄10 d~75岁,平均(52.4±17.6)岁。其中50岁的患者有27例,占11.5%。

2.2 发生不良反应病例中涉及的药品类别分析结果 在236份不良反应患者中,抗生素为169例,占72.0%;抗肿瘤药物24例,占10.1%;局部用药16例,占6.8%;免疫制剂13例,占5.5%;消化系统类药物5例,2.1%;神经系统用药4例,1.7%;激素类药物3例,1.2%;造血系统用药2例,0.8%。

2.3 抗生素中发生不良反应的药物种类分析 在抗生素发生不良反应的169例中,喹诺酮类发生57例,占33.7%;克林霉素类发生45例,占26.6%;青霉素类的37例,占21.8%;头孢菌素类发生16例,占9.4%;氨基糖苷类8例,占4.7%;硝基咪唑类6例,占3.5%。

2.4 不同给药途径引起的不良反应分析 其中静脉滴注发生的不良反应例数为167例,占70.7%;口服发生的不良反应为40例,占16.9%;外用16例,占6.7%;肌肉注射10例,占4.2%;其他3例,占1.2%。

3 讨论

在临床治疗中,药物的使用非常广泛,并且使用药物的种类也非常多,但是在药物使用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与药物治疗目的无关的有害的反应,这些反应就是通常所说的不良反应。这些不良反应通常是在正常用法以及治疗量时出现的,这些不良反应是药物所固有的,虽不能彻底消除,但是可以采取一定手段减少其发生的[1]。

在本次药物不良反应分析中,对于发生的不良反应,在临床上多采取停药措施,而对于出现较严重过敏性休克等病例,临床上均给予立即对症处理,患者病情均好转或者痊愈,没有出现死亡病例。

临床用药的剂型很多,有片剂、胶囊、针剂等,在本次调查分析中,发生不良反应的用药途径占比例最大的是静脉滴注,所以说在药品给药途径中,用药滴注的针剂类发生不良反应的机率最高,为此要严格遵守静脉用药的适应证,能口服的就不要采用肌内注射,能肌肉注射的就不要采用静脉给药,尽量减少静脉给药所引起的不良反应。

在本次调查分析中,发现抗生素在药物种类引起不良反应的机率最高,占72.0%,而在抗生素中喹诺酮类、克林霉素类、青霉素类又居多,抗菌药引起不良反应的症状主要是皮肤的过敏反应,主要表位皮疹、荨麻疹、搔痒等,严重的是过敏性休克等。从以上可以看出,抗菌药的过度应用,会大大增加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不但给患者带来痛苦,还会产生大量的耐药菌,使耐药菌群在体内迅速繁殖,有可能导致患者死亡。所以在临床上,加强抗菌药的合理应用刻不容缓,要严格遵循抗菌药合理应用原则,从而减少抗菌药不良反应的发生[2]。

对于药物不良反应来说,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可以预防,可以从最大程度上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在用药时注意:①首先要了解患者对某些药物的过敏史;②注意老人、小儿等用药的不同;③对于孕妇、哺乳期妇女的用药,特别是妊娠前3个月的用药特别注意导致畸形的药物;④对于肝病肾病导致患者使用导致肝肾功能不全的药物,要注意减量;⑤用药时,要合理联合,避免不必要的联合,或者避免使毒性增加的药物联合;⑥对于新药的使用要慎重,用药后要严密观察患者的反应;⑦对于损害重要脏器的药物,要定期检查相关脏器的功能,出现损害时要注意减量或者停药。所以针对药品不良反应,在临床上进行药物不良反应监测是必要的[3],这有利于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有了利于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参 考 文 献

[1] 唐晓斌李孝成.某院2008年度药物不良反应分析.中国医药指南,2009,7(7):66-67.

不良分析报告范文6

[关键词] 药品不良反应;合理用药;回顾分析

[中图分类号] R96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12(a)-0168-02

随着医学水平的逐渐提高,各种治疗药物层出不穷,并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而不少药物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也出现了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即药品不良反应(ADR)[1]。ADR监测是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及指导,并保障患者用药安全的一种有效手段[1]。同时,临床医生也应不断提高对ADR的关注度。本研究通过对本院连续3年的ADR报告进行总结分析,旨在通过这些引起不良反应的药物及其临床表现,为临床医生提供用药参考,也为安全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本次研究的276例ADR报告均来自本院临床,收集时间为2009年7月~2012年6月。上报途径:①本院临床各科室上报;②临床药学室工作中发现;③门诊ADR退药。最终由本院ADR管理小组亲自整理收集。

1.2 方法

根据原卫生部制订的ADR判定原则进行评价[2],并通过Excel软件对ADR患者的性别、年龄、给药途径、剂型、药物类别、临床表现以及ADR患者的转归等几个方面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引发ADR患者的性别与年龄分布情况的分析

276例ADR患者中,男性166例(占60.14%),女性110例(占39.86%),男女比例为1.51∶1。≤18岁者5例,19岁~者100例,40岁~者84例,>60岁者87例,可见在发生ADR的患者中,≤18岁者所占比例最小(表1)。

表1 2009~2012年ADR患者年龄及时间分布情况的比较(n)

2.2 引发ADR不同给药途径的比较

276例ADR报告中,口服给药182例,位居首位,占65.94%;皮下注射给药48例,位居第2位,占17.39%;静脉滴注给药35例,占12.68%;肌内注射给药11例,占3.99%。

2.3 不同药物剂型引发ADR的比较

276例ADR报告中,主要涉及片剂、胶囊剂、颗粒剂、注射剂等4种药物剂型。其中,片剂102例(占36.96%),胶囊剂80例(占28.99%),注射剂93例(占33.70%),颗粒剂1例(占0.36%)。

2.4 不同药物种类引发ADR的比较

276例ADR报告中,涉及药物13类,其中,173例(占62.68%)ADR由抗结核药物引起,而后依次为抗病毒药物(60例,占21.74%)、抗感染药物(18例,占6.52%)等(表2)。

表2 不同药物种类引发ADR的比较

2.5 不同药物引发ADR的临床表现

276例ADR报告中涉及的临床表现种类较多,其中位居前3位者分别为肝功能损害61例(占22.10%),胃肠道反应52例(占18.84%),肾功能损害38例(占13.77%)。其他还有白细胞减少、皮疹等(表3)。

表3 不同药物引发ADR的临床表现

2.6 ADR的转归

276例ADR报告中,患者治愈率为61.96%,好转率为38.04%,无死亡病例(表4)。

表4 ADR的转归

3 讨论

3.1 性别、年龄因素所致ADR的分析

在本院3年来上报监测的ADR报告中,男性患者ADR的发生率(60.14%)高于女性(39.86%),这与文献报道相似[3],但也有文献报道女性ADR的发生率略高于男性[4],因此,性别因素尚需进行较大样本研究以进一步求证。在本次研究涉及的不同年龄段ADR患者中,>18岁的成年人ADR比例分布较为均匀。据统计,约5%的患者因发生严重ADR而引起死亡[5],提示医护人员在日常监测ADR时,不但要将监测重点放在老年人上,而且其他年龄段的患者也不容忽视。

3.2 不同药物种类所致ADR分布情况的分析

本次ADR报告中,抗结核药物所占比例最大,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原因:①结核病患者的药物治疗多采用联合疗法[6];②抗结核药物是按疗程服药,患者使用时间较长,且用药人群大;③抗结核药物较易引起不良反应,在抗结核药物发挥杀灭结核分枝杆菌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出现ADR;④抗结核药物需要医生调整用药的概率较高。因此,在日常工作中,医院要不断提醒临床医生合理使用抗结核药物,并仔细观察结核病患者用药后的反应,一旦发现ADR应及时正确处理,以提高患者用药的依从性及治愈率。

3.3 不同药物引发ADR的临床表现

在不同药物引发ADR的临床表现中,以肝功能损害所占比例最大,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①肝脏为代谢的主要器官,大多数药物对肝脏都有损伤,如异烟肼、利福平、氯丙嗪、苯妥英钠、四环素、磺胺类、抗肿瘤药物等都可不同程度地引起肝功能损害;②本次ADR统计中,抗结核药物所致ADR比例最大,而肝功能损害又是抗结核药物所致ADR中比例较高的不良反应之一。

3.4 ADR的转归

通过统计本院连续3年监测上报的ADR报告可以发现,患者的转归情况良好。有文献报道,B型不良反应率应

3.5 展望

对于一些临床上相对安全的药物,医务人员也不能忽视其ADR的监测工作,如哌拉西林的不良反应监测中出现肾衰等[8]。有多篇文献报道,抗菌药物发生严重不良反应较多[9-10],同时,涉及中药ADR的数量和品种也逐渐增多,因此,对于这些药物的监测也将成为医院今后工作的重点。

[参考文献]

[1]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和管理办法[Z].2004:3-4.

[2] 李林贵,Gucicely.国内外医院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研究进展[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0,30(1): 333-335.

[3] 张美祥,周易,王树平.我院2007-2010年507例药物不良反应分析[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12,21(2):80-81.

[4] 周鹏,孙渊,胡大平.我院458例药物不良反应分析[J].海峡药学,2010,22(11):269-271.

[5] 高动宸,张丽雅.药物不良反应监察指南[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6:78.

[6] Temple ME,Robinson RF,Miller JC,et al.Frequency and preventability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s in pediatric patients[J].Drug Saf,2004,27(3):819-829.

[7] 林红.15l例临床药物不良反应报告[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7,5(7):231.

[8] 王颖彦,罗懿妮,李彩君,等.本院5年内严重不良反应回顾性分析[J].今日药学,2010,20(3):49-51.

[9] 罗利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药品不良反应129例分析[J].临床误诊误治,2013,26(7):10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