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的教育困惑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生的教育困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生的教育困惑

小学生的教育困惑范文1

[关键词]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困惑;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2)04 — 0168 — 02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当前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女大学生作为高等教育中的一个群体,它的发展趋势和发展状况体现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我国女性受教育的程度,它的思想政治教育程度折射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妇女人才的培养和开发。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国际国内形势的复杂多变以及高等教育的巨大变化,我国女大学生在数量上和群体特征上发生深刻变化,思想状态呈现出复杂多元的特点,高校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突显。

一、高校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困惑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无疑起着主阵地的作用。但不可否认,在传统教学模式影响下,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课更多的是一种“静态”被动的模式教育,片面强调学生是教师完成教育任务和实现国家政治目标的工具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课堂教学相对封闭,教学的手段陈旧单一,理论联系实际困难,在一定程度上只是树起了“骨架”,而缺乏“血肉”。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针对性和吸引力,对影响女大学生就业、择业及身心健康等现象无力解释,无法适应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新问题及新变化。从而学生产生厌烦情绪,甚至抵触情绪,教学效果受到严重影响,使严肃的思想教育显得苍白无力。高校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困惑具体有以下几点:

1.理想、价值观念多元。从整体上看,女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文化的主流是健康、积极、向上的,她们中的多数人想成才、有积极的人生理想和目标,但在社会转型中的各种新旧矛盾的冲击下,历史的、社会的以及女性生理特点的因素夹杂着市场经济不成熟伴生下的法制不健全、道德制约乏力、就业性别歧视等等原因,“男强女弱”的性别角色和传统观念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女大学生的自信心和意志力,消解着她们对远大人生目标的追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等思想影响下,女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拼搏意识和道德意识弱化、社会责任感缺乏、团结协作观念较差等等问题。女大学生不关心政治,缺乏集体主义精神、社会责任感,缺乏竞争意识,过分依赖家长和社会,抗挫折能力差,追求成功的捷径,爱慕虚荣,言谈举止轻浮浅薄、缺少公德,认为“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等等现象严重冲击着女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影响着女大学生的整体形像及她们的健康成长。

2.易产生现实空虚感。信息时代的国际互联网为女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了新领域,作为一种新载体,它有利于女大学生掌握利用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本领,接受信息的渠道方式多元化,有助于扩大知识面,开阔视野。但作为一把双刃剑,网络的许多负面效应也不容忽视的,它干预着大学生的行为模式、价值取向、政治态度和道德观念。尤其是网络的新鲜性、丰富性、通俗性、虚拟性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女学生的理想寄托、情感宣泄、效益观念、功利思想,导致那些因目标模糊、学习无兴趣、人际交往能力弱、经济困难,心理自卑的女学生一方面过分依恋网络,沉迷于网络,缺乏基本的生存、生活技能,逃避正常的社交,缺乏实践经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弱;另一方面则因虚拟和现实之间的反差,对教师的正面引导表现出选择的、质疑的态度,从而给思想政治教育增加了难度。

3.女性主体意识的缺失。所谓女性主体意识,即指女性作为主体对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的自觉意识。〔1〕女大学生作为一个女性群体之一,多数对主体意识有一定程度认识,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关注整体利益,强调其自主性。但在传统思想影响下,部分女大学生还未摆脱传统文化塑就的“女人”形象,女性主体意识比较弱,在在残酷的社会现实面前,习惯于把自己定位在配角的地位,自愿承担相夫教子的责任,放弃在事业上进步的机会,政治意识、成才意识淡薄,自卑、自怜、自弱,缺少自主性,依赖心理严重,加之大多数高等教育在研究领域和对象、主题、内容、方法及结论等各方面都更多倾向于男性中心的价值体系,忽视女性成长的现象,导致女性主体意识的缺失和滑坡,女大学生道德认知方面出现迷茫和混乱,影响了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对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思考

面对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新形势、新情况,我们必须树立大学女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理念,找到新对策才能够解决新问题,提高女大学生思想政治的实效性,才能真正的符合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需要。

小学生的教育困惑范文2

关键词:课堂教学;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1-0094-01

小学生处在少年儿童时期,他们思想单纯,活泼好动,自理能力较差,容易受到社会不良环境、不良现象的影响。加之现在的孩子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大多受到双亲家庭的溺爱,心理素质脆弱,这样对他们以后的成长相当不利。而小学阶段的孩子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快速时期,由于其认知水平、知识结构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的限制,对一些自然现象、社会现象或者自身身心的发展变化等缺乏正确的认识,从而产生心理困惑,带来紧张、烦恼、焦躁等情绪,形成某种心理问题。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教学要更关注每一位小学生的喜怒哀乐,更关注他们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更关注他们的尊严,更关注他们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这就意味着,老师不仅是要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而且要成为一个合格的心理辅导员,承担起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担。

小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在日常交往中的心理问题——人际关系焦虑。小学生的交往需求,往往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不断扩大,但他们的交往能力如得不到正确的指导,却往往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常常由于交往不当而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假如矛盾不能得到及时处理解决,就容易形成暴力对抗、封闭孤独、派别流动或不良的心理。(2)在日常生活中的心理扭曲。在日常生活中,小学生容易受到所处的客观环境(家庭、社会、学校)的不利影响。例如:家庭的纠纷、父母的离异会造成孩子抑郁和焦虑;社会不良风气、人际复杂关系会造成孩子内心矛盾冲突与困惑疑虑;而教师严厉或放任,也会造成孩子对抗情绪或退缩畏惧等心理问题。(3)在平时学习中的心理问题——挫折与焦虑。由于现在我们的教育还远远摆脱不了应试教育,从小学到高中,分数一直成为学生心理上的一个沉重的包袱,家长或者学校自觉或不自觉地剥夺了孩子们自由发展的时间和空间,阻碍了学生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发展,影响了他们创造力的发挥。学生把学习视为畏途,恐学、厌学的心理加剧。在这种情形之下,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作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不仅要学会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业知识,还要学会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自己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尤其要渗透到课堂教学之中。那么,怎么才能够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之中呢?

首先是创设和谐、宜人、人格化的课堂教学环境。教室是小学生主要的活动空间,要力争使室内宽敞明亮,温馨舒适,教室布置的内容要随着教育目标和季节变化而变化。教室里处处体现人文色彩的痕迹,很自然的把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有机的整合起来,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创造出了良好的成长氛围。整洁优美的学习环境会唤起小学生对生活的热爱,陶冶小学生情操,充实小学生生活,激发小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小学生的探索精神与生活情趣。

其次是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精神环境。在课堂教学中营造宽松的氛围,宽松是一种总体感觉,置身于宽松氛围的每个成员的心理此时此地应是放松的、自在的,在一定程度上情感可以自然流露,思想可以任意驰骋,不必受太多的拘束。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课堂上要以学生为本,把学生作为平等的人,帮助学生发展。教师必须转变心态,在课堂上改变以往那种居高临下的权威态度,以亲切的面孔,用平等、和谐的口吻与学生交流,缩短师生间的“心距”。学生在这样一个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得到理解,行为得到鼓励,努力得到肯定的氛围中,就能尽情释放自己潜在的创造能量,毫无顾虑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自然地表露出自己的困惑疑问。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学生作为独立的社会个体,他们身上具有无限的潜能。教师必须放下“架子”,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帮助学生发挥出内在最优的潜能。

小学生的教育困惑范文3

在我国,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社会、学校和家长们广泛的关注,但这一时期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十分的不成熟,主要的问题如下:

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现状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被看作是一门学科课程

有些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学校的正规课程中,当作一门单独的学科来对待,片面追求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在学校开设一门课,而是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渗透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优化整个教育过程。而不是在课堂上系统讲述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从理论到理论,强行灌输有关名词、定义、概念,强行记忆心理学知识和原理。更严重的是,还要安排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课的考试,这将必然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它不仅不利于维护和促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反而变相地加大了其学习负担,增加其心理压力,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我们应该明白,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是必要的,但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不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的心理学知识,而是要通过多种多样的途径,强化与学科教学的结合。一味地追求学科化,只能是流于形式,无法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2、从医学的角度,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有些学校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把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医学紧密的联系了起来,过分的夸大了学生的心理困惑和障碍,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学校的领导、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不清,对学生进行了错误的指导和宣传,使学生认为只有心理有疾病时才能去心理咨询室,导致学生和老师常常远离心理咨询室和从事心理咨询的老师,这种医学化的倾向已经严重地阻碍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进行。中小学生的心理从总体上来说是健康的,只是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适应性的问题,不能和医学意义上的心理疾病、心理障碍简单地混为一谈。

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过多的依赖心理测验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片面化的现象。有些学校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搞心理测验,过多地关注各种心理测验,依赖测验所得到的分数,以此来衡量一个学生是否健康,这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压力。有的学生参加心理测验后由于分数较低,不仅受到同学的嘲笑,在自己内心也留下了深深的阴影,把自己归为“异类”,结果导致心理真的出现了问题,从而造成了不良的后果。在教育对象的选择上,教育者趋向于选择中学生,忽视了其他大部分群体,因而出现了教育对象上的片面化。

4、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只注重形式

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化表现为,有些学校虽然名义上设立了心理咨询室,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配备了老师,但用传统的教育思想和一般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来进行心理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课上成了纯粹的思想政治课。再加上宣传力度不够,心理咨询室、心理健康课并没有真正发挥作用,心理咨询室形同虚设,前来咨询的学生寥寥无几,仅是作为应付上级检查的“硬件”之一。另一种形式化倾向是把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混为一谈,有的把心理健康教育简单看作学校德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认为没有必要单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事实上,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是有区别的。德育重在“育德”,提高人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心理健康教育重在“育心”;提高人的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德育的必要前提,只有使学生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学校的德育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5、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忽视了教师的心理健康

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学生的,而忽视了教师的心理健康,有调查表明:学生不良情绪的80%来自于身边的长者,当然也包括教师,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如果教师自身不能很好地调整自己的心态,这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教师是中小学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导力量,组建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正常开展的重要条件。就总体而言,每个教师都应是心理辅导员,他们都应拥有心理卫生保健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辅导技巧,熟悉青少年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疏导策略,把握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发展轨迹,并以良好的心理特质去影响学生。

二、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未来的思考

1、普及城市和农村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一些大中城市的部分中小学开设了心理咨询师,心理健康教育课和进行心理健康辅导讲座,还有相当一部分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缺乏认识,只是片面的追求学校的升学率,来提高学校的知名度。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和教育。特别是农村的一些中小学,更加缺乏对心理学知识的认识,常常会误解心理学工作的性质以及对心理学工作人员的藐视。所以教育部门一定要加大力度落实这方面的工作,使我们的每个学校都能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的工作计划之中,从而促进学校全面健康的发展。

2、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对学生健康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从实践层面来看,其专业地位和权利并没有得到同等的尊重和体现。主要表现为:①专业人员兼职较多。②专业人员比例不高。目前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发展趋势之一就是从教队伍将从兼职为主转为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此专业化的发展方向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胜任。重视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应当使学校每一位教师树立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培训,建立一支专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队伍。

3、丰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模式

大部分学生的心理是健康的,只是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障碍和困惑,所谓中学生心理困惑是指学生个体由于内在的动机、欲望、渴求、目标等不相协调而感到疑惑、苦恼的心理情绪。中学生心理困惑既是其心理走向成熟的内在动力,也有可能是导致其心理、行为不健康甚至心理障碍的因素。因此,了解中学生心理困惑的原因,正确地引导他们消除困惑,养成积极向上、健康愉悦的心理风貌,不但有利于他们自我意识的成熟,而且有助于他们提高学习效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要放在发展性问题上,以全体学生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对于学生成长中普遍遇到的问题予以指导,同时还要兼顾极少数有障碍的学生心理的治疗与行为的矫正。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游戏和活动为主;初中可以活动和体验为主;高中可以体验和调适兼顾;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的三个主体,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体,家长也是主体。

小学生的教育困惑范文4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45-0059-02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强竞争以及日新月异的变化,给人们的心理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学校中的学生也随之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焦虑、厌学、任性、自卑、偏执、依赖、自我中心等心理偏差现象。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便日益凸显出来。近些年,学校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大致可以归纳为三大途径,即课堂教学、活动训练、环境陶冶,但这三条途径各有优势和不足。考虑心理问题具有偶发性、多因性、隐蔽性、缓显性等特点,且当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缺少有效沟通和交流的载体,同时学生家庭现代通讯手段的多样性,笔者认为,在当前很多学校缺乏专业心理辅导教师的情况下,可将语文教师和非语文学科的班主任组成心理健康教育团队,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融为一体,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日记为载体,倾诉内心想法,疏导不良情绪,这种方式既能帮助学生舒缓一些心理问题,又能提高其写作水平,不失为一种教育良策。本文以《爱的表达――心理日记》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该方式的运用。

【教学设计】

本课课题为《爱的表达――心理日记》,主要以心理微日记的形式呈现几类学生的典型心理问题,然后引出课题;通过自写“心理日记”抒发爱的困惑;通过“制作糕点”和“写心意卡”表达爱的情谊,实现爱的沟通,并懂得沟通表达的重要性。全篇以日记教学为主线,以心理疏导为主旨,在师生互动中实现心灵交流,提高教学效果。

围绕“爱的表达”,教学设计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1.爱的存在,感知体验。

通过观看视频,感知生活中处处存在着爱,体验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

2.爱的困惑,日记抒发。

呈现三类典型的学生心理日记,并以此为蓝本引导全班学生写出自己的“爱的困惑”,将“日记撰写”作为自我心理疏导的有效手段。

3.爱的沟通,礼物表达。

通过动手制作糕点和撰写心意卡,让学生明白爱需要沟通和表达,同时让学生懂得在遇到困难与问题时可以通过文字与他人进行交流。

片段1:视频:展示爱的情感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段视频,我们一起用心去感受(配乐播放视频:给年老的奶奶剪指甲;帮助行动不便的同学一起上学;祝福妈妈生日,亲吻妈妈的脸颊;毕业班学生给教师赠送手工制作的礼物……)。

师:在这段视频中你看到了什么?可以选择感受最深的画面进行交流:假如你是该画面中的小朋友,你的心情是怎样的?想象一下你身边的人心里又有哪些感受呢?

学生诉说感受。

视频内容来自学生生活,目的是让学生看看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教师设计的三个交流话题以内心感受为主要内容,同时让学生换位思考,以角色转换的方式发表感想,活动一开始就把学生内心的情感激发起来了。

片段2:故事:导出爱的困惑

师: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有时并不顺畅,可能会出现矛盾和误会。今天,老师带来了几个故事,请同学们看看他们到底怎么了?

课件出示三个故事(摘自学生写的心理日记)。三个故事分别讲述了孩子与父母、孩子与同学好友、孩子与教师之间由于交流障碍引发的纠结与郁闷情绪。

全班阅读故事,讨论交流。

师:刚才阅读的三个故事,反映出同学们在生活、学习中因爱的表达方式不妥而产生的困惑。请大家再仔细看一下,这三个故事都是以什么形式表达的?

生:日记。

师:人与人在交往过程中若发生了矛盾,产生了困惑,我们可以用日记把它及时地记录下来,写出我们的内心感受和想法,这样的日记,我们叫“心理日记”(板书:在“日记”前加入“心理”两字)。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教师导读”“小组共读”“个人默读”等多种形式阅读日记。教师在学生阅读前出示“阅读小导航”,围绕“这是谁和谁之间的故事?”“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事情给主人公带来了什么样的心理感受?”等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故事。同时,教师追加板书“人物”“事件”“感受”,并强调划出描写心理感受的句子,由此归纳写作要素,以帮助学生在阅读体验的基础上建立写作概念。尤其是最后一个环节,在学生已有日记学习的经验基础上进一步引出“心理日记”的概念,不仅点明了本课的课题,更为后面的教学做了铺垫。

片段3:日记:写出爱的倾诉

师:请同学们也以“心理日记”的形式写写自己的困惑和烦恼。

学生在轻柔的音乐中静心写作,写完后推荐代表上台交流。教师边给出自己的建议,边引导:同学们,评点和发表自己观点时别忘了关注“写作要素”。

有了前一环节三个故事的示范与铺垫,学生们立即进入写作状态。有写与家长间的矛盾,有写与教师发生的误会,更多的是写与同学、好友间发生的冲突和摩擦。事情或大或小,或平淡或波折,但都是发生在学生自己身上,并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事。积郁在学生内心的种种烦恼与困惑,随着文字的输出,也随之而出,正面的情感随着“互助”环节更是培养起来了。日记写作的要求也在评点环节中得到了落实和巩固。

片段4:礼物:秀出爱的表达

师:有困惑,我们的心里就会郁郁不欢,长此以往,心中就会滋生病毒、发生“霉变”,健康就会出现问题。所以,当我们有了不愉快情绪时,要学会及时沟通、主动表达。同学们,你们有什么好的沟通与表达的方式推荐吗?

生:QQ上说说心里话;发个短信好好沟通;微信传递微笑表情;买个小礼物送给他(她)……

师:买个礼物还不如亲手做个礼物,这样更能代表自己的心意。今天我们来分享一种既直接又特别的沟通方式――“制作糕点,写心意卡”,然后把这个礼物送给你心理日记里的那个他(她)。

1.课件呈现“制作小魔屋”的操作要求:想一想,创意设计;做一做,精心制作;写一写,真情流露;说一说,大声表达;

2.在循环播放的背景音乐中学生快乐地制作卡片。

3.交流展示:先说赠送对象,再说作品创意(缘由),最后大胆表达爱意。

再多的话语、再诚挚的情感只有表达出来才能真正让大家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会变得晴朗透亮、阳光明媚。“礼物”是表情达意的有效载体,“亲手制作”充分尊重了儿童好动的特性,“大声说出”是输出情绪、倾吐情感的良方妙策。本环节达到了教学活动的波峰,学生的情绪高涨,正能量充满了整个教室。

小学生的教育困惑范文5

【关键词】小学数学;导入活动;现状;策略;运用;探究

一、问题的提出

有效的课堂导入,能够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提振起探索的积极性,推动学与教的进程。教育学认为,导入,是实施者根据具体境况运用语言以及行为动作推动学习对象进入实境的教学方法。课堂导入是构建课堂教学体系的重要环节之一。笔者以为,一堂优质课堂教学,首先就要先声夺人、引入入胜,让学生充分深入其中,入情入境。小学生情感丰富、变化较快,易受外界环境因素制约和渲染。教师必须抓住课堂导入这一有效手段,根据小学生心理特点,多措并举,开展有效导入活动,敲在学生的“心灵”,激发起思维“火花”,如同“磁石”一般吸引住他们。课堂导入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首要工程、基础工程,对整个课堂教学起到奠基性的作用。做好课堂导入活动显得特别重要、迫在眉睫。

二、导入活动存在的不足

一是导入方式较为单一。教育实践学认为,要吸引住学习对象的有效注意力、延长他们的有效注意时间,需要通过多样化、灵活化的导入方式,以刺激视觉、感觉、听觉、知觉等感官。但实际课堂教学中,不少小学数学教师开展课堂导入活动时,为图“省事”、“节约时间”,经常以单一课堂导入方式开展和实施,不能够引入并实施其他导入方式,导致课堂导入简单、枯燥,吸引不住小学生,抓不住小学生的“心”,影响导入活动成效。

二是导入缺少双边交流。教育运动学认为,导入活动作为课堂教学体系的重要环节,理应遵循和渗透双边互动特性。而笔者课堂观摩发现,有少部分小学数学教师课堂导入成为教师“自说自话”的单向活动,学生处于从属位置被动“接听”,忽视了课堂导入互动特性,压制了小学生内生动力和主体潜能,教师学生之间缺少交流,不能深入融入其中,导致导入活动大打折扣。

三是导入氛围不够浓厚。从情感教育学的角度探析,可以发现,外在氛围的营造对小学生内在学习情感的影响直观重要,它是小学生能否主动参与、积极配合、深度思考的外在基础保障。但极少数小学数学教师课堂导入不注重对现有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没有充分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信息技术的直观、形象、生动、趣味等内在特性,在导入进程中,缺少对多媒体教学软件、电子画板等教学课件的应用,致使课堂氛围不浓厚、气氛不活跃,调动不起来小学生积极性。

四是导入贴合教材不紧。教学实践证明,有效、精当的导入活动,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指向,推动认知的紧密程度。导入是为新知讲解服务。但不少小学数学教师注重形式主义,设计和实施的课堂导入内容与教材要义以及教学要点之间联系不紧密,“形似而神不似”,扣不住教学要义、抓不住教学要点,降低了课堂导入的功效。

三、有效导入活动实施的策略

一是设疑导入法。一“疑”激起千层“情”。小学生对未知事物、疑难困惑等充满强烈的好奇和探索欲望。让小学生带着疑惑、带着疑问,参与课堂新知的学习、探究等学教活动,能够加深探知深度、提高探知效果。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导入活动时,应利用小学生对疑难困惑的好奇和探索情感,向学生提出具有认知矛盾、学习疑惑的问题,让小学生在好奇心、求真心的驱使下,更加主动、更加能动的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如“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一节课导入环节教学中,教师抓住小学生好奇心理和认知矛盾,让小学生动手操作事先准备好的“6厘米、12厘米以及5厘米”三根木棒,小学生动手操作后,发现不能拼接成三角形,此时产生“为什么不能拼接成三角形?”的疑问,这样小学生就带着疑问深度进入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新课教学活动。

二是情境导入法。小学生对身边事、身边人充满浓厚兴趣和爱好,关注度比较高。教师在小学数学导入活动中,应利用数学学科现实特性以及现代科学技术直观特点,实施创设真实、客观教学情景的导入活动形式,以此吸引住他们的注意力,让小学生在切身感受和体味中,推动小学生更加自觉学习探知。如“千克、克的初步认知”教学中,教师采用创设现实情境的导入方法,将现实生活中购买水果的事例纳入课堂导入之中,并利用电子画板展示顾客在水果店购买水果的画面,同时,构建购买水果的情境体验活动,组织小学生利用电子秤进行称量和感受水果重要的体验活动,以此让小学生初步感受重量,为引入新课做好充足准备。

三是实践导入法。动手学习是小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也是获取数学知识经验的重要途径。教师在课堂导入进程中,可以设计出学生参与动手实践的活动问题,组织小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和指导,进行动手探究认知实践活动,以此感受数学知识,在锻炼数学探究能力的同时,推动课堂教学进程。如“认识图形”一节课教学中,教师采用实践导入法开展新课导入活动,组织小学生感受教师出示的图形,让他们感知这些图形的“面”在“体”上,要求小学生观察操作,探知这些平面图形都藏在大家桌面上的物体中,请大家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然后组织小学生进行组内汇报交流,教师让学生说找到了什么图形以及感觉,从而在感知实践中进入新课探究。

总之,数学课堂导入新课的方式方法很多,除以上所述的方法外,还有多种多样的导入形式。在实际操作中,教师要因生制宜、结合实情,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兴趣点,为有效教学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小学生的教育困惑范文6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初中阶段是个体生命全过程中一个极为特殊的阶段,生理发育十分迅速,但心理发展速度相对缓慢,心理水平尚处于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这就使得初中生的身心发展处于一种不平衡的状态,引起很多心理发展上的矛盾。现代中学生都是“90后”,他们自小被升学压力、特殊才艺对比等多方面问题所包围,过早的竞争压力使90后普遍聪慧多才,但同时也存在学习焦虑、抗挫折能力弱、忌妒心强、对网络依赖等问题。在当前的形势下,单单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说服教育不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很难起到良好的效果。因此,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时代的要求,是解决中学生思想问题和成长困惑的需要。

一、中学生渴望学习心理健康知识,解决自身的迷茫和困惑

初中生的身心发展处于一种不平衡的状态,自我意识不断发展的同时,心理困惑和矛盾也很多。心理的问题最好通过心理学的方法来排解。可是,虽然教育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因此,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但是由于我国现行教育体制的影响,加上中学缺少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职教师,尤其是农村学校情况更不容乐观。所以,中学生没能通过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去排解成长中的困惑。思想政治课作为中学生的一门重要课程,由于开课的目的性和教师知识结构的贴近性,在没有普遍开展心理教育课程的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课是普及心理知识,满足中学生心理需求,提高中学生心理素质的最佳渠道。

二、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能有效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当代美国著名的心理治疗家和教育改革家卡尔·罗杰斯,作为大学教授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非指导性教学方法。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愿望,把发展学生潜能作为教育目标,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促进者,教学的成败关键不是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而在于人际关系和情感态度,学习的意义不是学习多少知识而是学会学习。“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的自我意识,体现对学生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的根本信任,体现师生平等。因此,心理学的理论更容易被自我意识高涨、较强叛逆心理的中学生认可和接受,自觉学习,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成熟,培养健全人格。同时,也为广大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供了保障。

三、在心理学的服务中全面提高德育教育

心理学价值中立的态度,对人无条件的接纳、积极关注、尊重、真诚、热情等服务理念值得在思想教育工作中推广。这些理念始终把学生放在首要位置,使得教师更能走进学生心灵的深处,倾听他们的声音,想他们所想,充分地理解学生困惑和冲突背后的原因,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自己被接纳、被理解,敢于并愿意敞开心扉地交流。因此,心理学的服务理念能促进思维创造性的发展,值得思想政治教育课采纳。

(一)利用社会环境和时展的特征,推进思想教育工作

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是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建立和谐社会是我们现在社会的热潮,帮助学生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是我们作为教师的主要责任。作为德育的主要实践者,我们要与时俱进,指引学生认清当前社会的形式,积极实践到行动中去。如,结合目前百部爱国主义教育影片校园巡回展,“红色之旅”,以德治国下的公民道德行为规范宣传等深入持久开展爱党爱国活动并不断丰富其内容及形式。

(二)班主任要与时俱进,更新德育观念

1.观念决定一切。如果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地给学生讲道理,就会使讲授显得苍白无力,学生会觉得枯燥无味,甚至还会有逆反心理。因此,教师讲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兴趣爱好、情感发展等,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兴趣。对于学生来说,父母、教师等都是与其关系密切的人。其中,承担着德育工作的是教师和班主任。但是,教师的教学往往还停留在传统的说教方式上,内容陈旧,总是出现只教书不育人现象,以致造成这部分德育渠道的浪费或缺损。

2.由于现代传媒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对人精神生活领域的强势扩张,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也日益呈现多元化。然而,各种思想观念混杂,这对于正处在身心关键发展阶段的学生影响很大,有的甚至会误入歧途。对此,德育工作决不能搞一刀切,简单化而全盘否定,关键是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认知,自我欣赏,自我潜能挖掘,自我奋斗和发展,如开展学生各类技能竞赛,评选校园明星,弘扬校园新型价值观。

(三)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创新德育工作的渠道和方式

随着教育教学手段的不断进步,德育方式也应该与时俱进。例如多媒体的运用,校园网络的建设等,这使得学生的人际交往,情感体验都发生了新的变化,突出表现在对虚拟世界的偏爱和依赖。因此,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注意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