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和数字化的关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数字经济和数字化的关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数字经济和数字化的关系

数字经济和数字化的关系范文1

【关键词】数字化;信息化;测绘技术;联系;区别

中图分类号: P2 文献标识码: A

测绘工作作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一项前期性和基础性工作,在矿山测量、湿地测量、水利工程和精准农业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对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地理信息,是国家经济信息和其他行业专业信息的三维空间信息载体。为了能够掌握更准确、更全面、更系统的地理信息,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与经济,对我国测绘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尽管我国测绘技术已经实现了由传统测绘技术向数字化测绘技术的转变,可是为了符合我国不断进步与发展的社会与经济,测绘技术由数字化向信息化转变已经成为必然。虽然,信息化测绘体系目前尚未成熟,但是已经显示出其强大的优越性和生命力。本文就依附于数字化诞生的信息化测绘技术,与数字化测绘技术之间联系做了详细的阐述,以证明信息化测绘技术并不是数字化测绘技术的重复,有特独特的优势。

一、我国测绘技术发展的历史

自测绘技术在我国诞生那日直至今天,以改革开放为分割点可分为两个阶段。改革开放前,在计划经济市场体制的指导下,我国独立创立和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传统测绘体系。改革开放后,为符合我国建立的市场经济体制,以及在全世界技术革命的推动下,测绘事业开始由传统体系向现代测绘体系转变阶段。其中,在这段转变阶段,我国的测绘技术发生了两次根本性的改革浪潮。一是,在计算机技术的推动下,完成了由传统测绘技术向数字化测绘技术的转变;二是,在数字化的基础上,开始向信息化测绘技术新阶段过渡。目前,我国正在积极促进信息化测绘技术的发展,以形成比较成熟的信息化测绘体系为目标。从而,使测绘工作能够为国家各项经济建设活动和社会发展提供更加丰富的地理信息,做好各项建筑工程的前期准备工作。

二、数字化测绘技术与信息化测绘技术

(一)数字化测绘技术

数字化就是将许多复杂多变的信息转变为可以度量的数字、数据,再以这些数字、数据建立起适当的数字化模型,把它们转变为一系列二进制代码,引入计算机内部,进行统一处理,这就是数字化的基本过程。从数字化的定义可以看出,数字化测绘技术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将测绘生产过程中结果数字化的过程,是针对传统非数字化测绘技术提出的。在一定程度上,是信息化测绘技术发展的基础。

(二)信息化测绘技术

信息化是指培养、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尽管目前我国对信息化测绘技术的定义没有明确的规定,可是依附于数字化测绘技术诞生的它,除了拥有数字化测绘技术的优势外也具有其他特征优势。通过信息化的定义不难看出,信息化测绘体系,已经覆盖了地理空间信息获取、处理、管理、服务和应用的全过程,尤其注重对社会和经济的服务。

三、数字化测绘技术与信息化测绘技术的关系

(一)数字化测绘技术与信息化测绘技术的联系

信息化测绘技术的发展离不开数字化测绘技术。信息化测绘技术的出现,本是社会经济信息化的要求,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可是,要使生产力不断地发展,需要先进的技术支持。数字化正是信息化发展的技术基础。因此,信息化测绘技术,才会依附于数字化测绘技术诞生和发展起来,数字化测绘技术则是它发展的基础。

从技术层面来讲,其实两者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信息化测绘体系的技术基础是计算机数字化技术,这与数字化测绘体系的技术基础是一样。只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人们对实时有效地理信息综合服务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为了能够满足人们及经济发展的要求,需要实现地理空间信息的社会化,才出现了信息化测绘技术。因此,两者在技术层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二)数字化测绘技术与信息化测绘技术的区别

1、目标区别——从“生产”到“服务”

数字化测绘体系注重以测绘生产产品为主,将生产结果数字化;信息化测绘体系更加注重在数字化测绘的基础上,实现地理信息实时服务于社会与经济。要求测绘体系中的数据采集获取、数据处理生产和数据应用服务三个特征面向信息化,使地理信息更加具有社会化和网络化等特性,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与经济。

2、信息“状态”区别——从“静态”到“动态”

数字化测绘体系对地理信息的获取和数据库的建设,只是数字化的过程,不具有实时更新等流动性变化;信息化测绘体系对地理信息的获取和数据库的建设,讲究的是实时监测动态变化,并进行不断的更新。因此,由此开始了测绘体系由静态向动态的转变。并且,信息化测绘技术将地理信息的实时更新作为最基本的任务。

3、操作运行环境的区别——从“局域”到“广域”

操作运行环境,即数据传输和信息交流的网络运行环境。

数字化测绘技术测绘生产的数据和信息的运行网络以局域网为主;信息化测绘技术,由于需要进行实时监测、实时更新地理信息,才能为社会和经济提供综合服务。因此其测绘生产的数据和信息,需要依靠国际互联网,从而实现数据传输和信息交流网络化和社会化。

4、服务对象的区别——“专用”到“公用”

数字化测绘技术,测绘生产的数据和信息所形成的数据库系统,在一般的情况,只服务于本行业;信息化测绘技术获取的地理三维空间信息和数据,通过广域的互联网渠道将信息传递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无论什么人,在什么地点,只要想知道就能够知道。既满足了社会的需求,又扩大了服务范围。

5、信息服务社会化——“封闭”到“开放”

信息化测绘技术的出现,使中国地理空间信息通过广域的网络环境,实现了实时监测、实时更新。改变了数字化测绘系统以测绘产品生产为主的体系,逐渐向以社会服务为主的信息化测绘系统转变。同时,实现了地理空间信息的网络化和社会化,也使得测绘系统由内部扩展到了其他领域,完成了信息服务于社会的宗旨。

四、测绘技术的发展方向

目前来看,积极发展信息化测绘技术以构建成熟的信息化测绘体系,是当前测绘事业最主要的发展目标。信息化测绘体系的构建,可依据其主要特征和信息化测绘技术发展水平的实际情况,提出具体的基本组成部分或系统分支,再通过真正的工程项目来进行不断地完善和优化。尽管看起来简单,但是这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可能需要一代或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

五、总结

通过本文对数字化测绘技术与信息化测绘技术之间关系的详细阐述,使人们了解到两者在技术层面上并没有本质区别,只是信息化测绘技术在一些方面比数字化测绘技术具有明显的优势。信息化测绘技术的出现,既满足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高需求,也实现了地理空间信息的网络化、社会化。同时,积极构建成熟的信息化测绘体系,不仅能够促进测绘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也有利于测绘事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保军. 测绘新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分析[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27)

数字经济和数字化的关系范文2

实施模拟电视向数字电视整体平移,全面推进广播影视数字化,大力发展数字电视,加快广播影视节目制作及传输的数字化、网络化进程,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和国家广播影视数字化政策的要求。

2. 推进广播影视数字化将带动国内数字电视产业链的形成和发展

实施模拟电视向数字电视整体平移,推进广播影视数字化,将真正形成以数字电视应用为龙头的新的文化娱乐消费热点,带动我国数字电视元器件、机顶盒、数字电视接收机、数字电视应用软件、数字电视内容供应等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有利于构筑新型的数字电视价值链,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信息产业、文化产业和民族工业的发展,增强我国数字电视产业的整体竞争能力,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据有关机构预测,随着我国广电数字化、网络化的发展,将带来上万亿元的市场需求和产业规模,创造新的就业岗位。

2. 推进广播影视数字化是新时期加快自身发展、安全播出的要求

数字、网络等信息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蓬勃发展,使数字电视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给传统媒体注入了新的活力。数字电视的革命性浪潮正席卷而来,数字电视最终取代模拟电视,是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

几年前,欧、美等发达国家制定了模拟电视向数字电视过渡的时间表,随着数字电视技术的推广应用,数字电视用户增长迅速,数字电视新业务成为收入增长的主要来源,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到2005年,全球数字电视观众将达6.25亿,数字电视市场将达1000亿美元,电视服务费、视频游戏、以数字电视为基础的信息服务的年收入将达600亿美元,电视商务的年收入将达到450亿美元。

传统电信业经过网络化、数字化改造后持续高速发展,并不断开辟宽带、短信、彩信、移动接入等新业务,网络融合的速度加快。

我国几亿台电视机和近1亿有线电视用户还只接收公共电视节目,广播电视的服务格局基本没有变化,与电信业不断开拓新业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积极采用数字电视技术,逐步实现模拟电视向数字电视整体平移,不仅仅是广电系统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由于采用数字传输技术和数字加扰技术,对于安全播出、安全传输,防止非法信号入侵,维持社会稳定,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4. 推进广播影视数字化是建设国际化城市的要求

积极推进广播影视数字化,是改革、发展的内在要求。有线电视网络作为城市国民经济和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设施之一,大力实施数字化改造,推广、普及数字电视应用,不但可以向市民提供多层次、多样性、个性化的节目服务,还可以提供信息资讯、数据服务等现代信息业务,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改善投资环境,营造城市的国际化信息和文化环境,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创造国际化的人文环境,提高国际影响力。

二 模拟电视向数字电视整体平移的主要任务

在有线电视网络实施模拟电视向数字电视整体平移战略,涉及到网络、技术平台、业务形态、平移策略、运营支撑体系等方面。

1. HFC网络升级、改造

有线电视网络是网络运营商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网络化、数字化时代来临的时候,网络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地位和作用。现在,国内网络运营商建设的HFC网络,其传输带宽大部分为550、750、860MHz三种,传输的模拟电视节目数约在30~50套之间。按照国家广电总局颁布的有线电视网络技术规范,其上/下行频点分割为65MHz,除去过渡带和预留的调频广播频段,实际下行传输带宽应从110MHz(Z-1)开始,如果考虑到个别干扰严重的增补频道、Cable Modem宽带接入占用的频道、无线开路电视传播干扰(同频干扰)的频道不能使用,网络实际有效可用带宽将进一步减少。

另外,实施模拟电视向数字电视整体平移时,考虑到资金、人力、物力、时效等因素,可行的办法是以HFC网络的光节点和住宅小区为单位分阶段进行,如果HFC网络未改造,每个光节点的用户规模较大,“模转数”割接时的工作任务十分艰巨,用户的群情反映可能会影响数字化的顺利进行。

因此,从平移所需要的网络资源、实施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等方面综合考虑,平移的首要任务是进行网络改造,把HFC网络升级为支持数字化业务的网络。

2. 构建数字电视服务平台

按照总局建设数字电视技术新体系的要求,网络运营商需按照广电行业标准,国家、国际标准以及总局八项行业暂行技术要求等技术规范,建立数字电视服务平台,面向市场,开展接入服务。

服务平台是运营商的主营业务平台,是获取业务收益的技术基础,通常由有线数字电视总前端、分前端以及连接总前端和分前端的传输链路、系统管理和监控、运营支持系统等部分组成。总前端预留接口连接国家数字电视传输平台,接收来自国家(省)级节目平台的数字电视信号,用户管理系统提供通用网络接口,与上级监管平台连接。

服务平台应依据先进性、标准化与开放性、兼容性、可靠性与安全性、可扩展性设计和建设,既支持数字音视频业务,又支持数字电视增值业务,不断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供丰富多彩的业务,适应用户个性化服务的要求。

根据网络运营商所辖网络的用户规模、用户增长预测或城乡电视机拥有量等因素选择条件接收系统(CAS)和用户管理系统(SMS)的实际服务容量,避免因CAS和SMS的软/硬件能力不足影响平移或重复投资。

3. 建立可运营、管理的业务形态

平移的目标是实现有线网络数字化,这就意味着需逐渐终止模拟电视传送业务,把现行传送的模拟电视节目转移到数字电视服务平台,继续保持原模拟电视的业务形态不变,这也是平移后的基本业务形态。基本的业务只是基本数字音视频业务,体现电视的公益性,其实也是网络运营商承担的社会职能的体现。该业务不能按照市场的规则和运营商的意愿实施相应的市场策略,但可管理、可单独打包、加扰控制、申请服务价格等。

除了体现电视公益性的基本业务之外,应根据发展阶段,逐步建立可运营、可管理的其他业务形态,如分门别类的付费电视节目(包)、付费音频节目(包)。体现数字化时代的其他业务如电子节目指南(EPG)、准视频点播(NVOD)、增强型电视、多媒体杂志、天气、证券、教育、交通、旅游、房地产等综合信息业务将作为下一步发展方向,也作为新的亮点以其个性化的服务价值带动音视频业务的消费,在业务逐步成熟后将分离为独立收费的新业务产品。

数字电视的普及,为付费电视和数字电视增值业务的推广应用提供了大量的潜在客户群。建立适合市场需求的业务形态,有利于运营商获取增值的业务收益,也是数字化的主要驱动力之一。

基于数字电视平台的广告系统,把数字电视作为一个承载媒体,定时、定点广告。这是另一类有意义的业务形态。

4. 制定整体平移策略

在有线电视网络实现数字化传输、停止模拟信号传输

后,要给用户继续提供服务,机顶盒是必不可少的终端设备;同HFC网络的其他网络部件一样,机顶盒是网络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在制定平移策略时,关键是机顶盒以何种方式、何种价格、何种渠道投放到用户家庭,以及以什么方式、多长时间回收机顶盒等设备的投资。通常有几种方式:

(1)免费安装方式。该方式由运营商集中采购,免费为每个用户安装1台机顶盒,通过权限控制和业务管理维持原有的节目数量和内容不变,网络维护费暂时不变,通过按机收费杜绝模拟时代的盗看现象,开展付费电视业务获取增值收益。用户需要的第二台机顶盒需自行购买。

(2)增加网络维护费方式。该方式类似第一种方式,也是免费为用户安装,但节目内容和数量适当增加,网络维护费适当增加,以新增的网络维护费和付费电视业务获取增值收益。

(3)融资平移方式。通过银行买方信贷或第三方投资等方式融资购买机顶盒,或机顶盒厂家出资提供机顶盒,免费向用户安装,节目内容和数量适当增加,网络维护费适当增加,以新增的网络维护费和付费电视业务获取增值收益。获取的增值收益逐月或逐年返还投资方。

(4)设备押金方式。该方式由运营商集中采购机顶盒为用户安装,资产归运营商所有,通过权限控制和业务管理维持原有的节目数量和内容不变,网络维护费暂时不变,用户通过设备押金领用机顶盒,运营商通过设备使用费和付费电视业务获取增值收益。

(5)预交收视费方式。该方式以付费电视频道为基础,用户预交2~3年的收视费后,免费为用户安装机顶盒,用预交的收视费抵扣运营商采购机顶盒的费用。该方式的前提是用户对付费电视节目有充分的购买兴趣。

不论何种方式,运营商都需获得平移后的增值收益。没有增值收益,巨大的服务平台、机顶盒等设备的投资无法回收,不能持续、稳定、优质地向用户提供服务,运营商也无法维持正常的良性运作。

平移策略的制定还需考虑政策、法律、民情、舆论等各个方面,必须是根本性的、基本能贯穿始终的、可操作的,避免前后政策的不一致造成市场的动荡。由点及面、先易后难、由新住宅区到旧住宅区,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层层推进。

整体平移不仅仅是政府制定的产业发展大计,不仅仅需要运营商大力贯彻执行,同时还需要产业链的其他环节(如上游的节目和内容供应、下游的终端设备供应等)的有力配合,大家共同来做好这块大蛋糕,共同分享数字电视的市场成果。

5. 完善网络维护和服务体系

建立数字电视用户管理和服务新体系,彻底改变传统有线电视的用户管理和服务模式,借鉴电信行业的服务体系和经验,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建立以业务品种为基本单位的业务管理和服务模式,针对用户选择的业务,建立以用户为中心的业务计费体系。把提高服务水平、不断改进和完善服务手段始终作为长期的重要工作。

建立新型维护体系和维护制度,就近为用户提供线路维护、安装、故障处理、迁移等全天候服务。条件成熟时,逐步使维护工作社会化,通过市场调节作用,降低维护的单位成本。

在服务区域内建立和完善营业网络,通过内部网络,建立统一的用户管理系统和银行结算体系,通过Call Center和互联网,为用户提供业务咨询、费用查询、业务更改、用户信息更改、故障申报与处理、派单返单、数据维护、账单投递等候服务。

根据数字电视业务的特点和付费电视节目的不断增加,用户的个性化特点将不断体现,用户集中管理的技术风险和负荷越来越大。为了降低运营风险,提高效率,增加运营管理的灵活性,便于业务管理和用户服务,可采用分级的业务管理方式。

三 外部条件和政策支持

1. 政府主导,社会支持

电视及其宣传是关系到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日常精神文化生活的大事,从模拟电视走向数字电视,从公益事业逐步走向公益性付费电视,从单业务向多业务发展,不仅关系到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还关系到国内电视产业在数字化网络的技术变革中,从内容、制作、传输、接收及其相关的软、硬件等产业的建立和发展,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因此,应以政府为主导,相关职能部门协调配合,明确本地实现模拟电视向数字电视整体平移、实施步骤、停播模拟有线电视的时间表,公告市民,使数字电视深入人心,积极推动以数字电视应用为龙头的国内数字电视产业链的形成和发展。

2. 立法促进数字电视发展

同电力、电信等社会基础行业一样,把有线数字电视及其网络纳入国家城市基础设施规划之中,并给予立法保护,不断促进我国有线电视的发展,使之成为国家社会信息化和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

数字电视必将取代模拟电视。数字电视已经成为当前信息化和数字化竞争最前沿和最激烈的领域之一。在目前有利的优势条件下,为把我国建设成为数字电视强国,建议把模拟电视向数字电视整体平移及其相关产业纳入国家重大投资项目,并对该项目给予财政资金支持和政策性贴息的融资支持,从根本上扶持国内数字电视产业的发展。

3. 建立新型的数字电视资费政策

数字电视是一个全新的业务,数字电视节目画面更清晰、节目更丰富、使用更方便,对有线电视网络的建设和维护都有更高的技术要求。用户收看数字电视节目、享受数字电视新业务,必须要通过有线数字电视终端(即机顶盒)才能实现。通过机顶盒和数字电视加扰和业务控制系统,能对所有业务进行有效管理。因此,推广、普及数字电视应用必须建立相应的资费体系。

数字经济和数字化的关系范文3

关键词:数字化管理;国土资源;档案管理;适应性;应用

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了当代社会各项工作的必须技术,随着科技和技术的不断进步,社会中的各项经济都呈现繁荣的景象。在国土资源的利用上,房屋建设和改造问题也在不断的发展,造成国土资源使用数据的不断增加,在复杂的资料收集和管理中,计算机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能够简化工作量,在后期的管理和查找中也提供了较大的方便。

一、数字化档案管理概述

数字化管理就是将复杂的信息通过模拟后进行数字形式的转换,再将数字和数据建立成数字化模型,信息在数字模型中的储存形式,不仅减少了储存的空间,由于数字化便于查找和控制,还提高了管理的效果。国土资源管理系统通过引入数字化管理后,相关管理内容能通过软件进行归类管理,将大量的纸质文件变换成数据和数字形式的计算机管理,不仅有利于文件的长期保存,还有利于科学管理的实施。当前国家的经济正在不断的发展,国土资源的利用不断的发生变化,国土资源档案的调用使用的比较频繁,通过数字化档案管理,相关人员通过计算机的资源共享,能够迅速的查阅了相关的软件,减少了以往纸质文件的调用时间,在档案的更新和归档中也能够通过计算机的录入及时的实现,为国家的国土资源管理和国家的革新经济建设提供了方便,高效利用时间的同时也间接的促进了国家经济效益的提升。

二、数字化档案管理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适应性分析

1、数字化档案管理符合国土资源多样化管理要求。

国土资源档案种类极多,包括了综合类档案、地籍管理档案、建设用地档案以及矿产资源档案,还有国土资源监察档案、测绘管理档案、会计、声像、科研、基建设备、实物和电子档案等等。而且仅就地籍档案来说,又分成集体土地地籍档案和国有土地地籍档案两类。这充分体现了国土资源档案的多样化特征。根据数字化档案管理特征来看,可以针对不同的档案资料进行数字化转换,从而将这些资源统一纳入到数据库中,并利用智能化分析技术,实现对档案的高效管理,从国土资源档案多样化特点上来看充分显示了数字化档案管理的高度适用性。

2、数字化管理能够解决国土资源档案复杂性特点

国土资源档案管理的相关内容比较复杂,其主要是对国土使用历史的记录,长期一类积累了较多的文件,在长时间的国家城市建设和规划中,同一地点经历了不同的建设规划,其用房的性质,产权所有人等都发生了变动。因此,在同一地点,国土资源的使用情况不同,其档案也就有多个文件记录,档案之间也存在着相互的联系。面对我国众多的地区和建设工程,可知国土资源档案的复杂性。而数字化管理能够通过智能软件对复杂的工作内容简化记录和保存,当然并不是对内容简化,而是将其管理模式进行简化,通过数字化模型的建立,将庞大的档案文件相互间的关系进行智能的整理,相关人员在录入和查找中只要输入相关信息就可以实现档案的综合利用,实现了管理流程的数字化和科学化。

3、数字化管理能够适用国土资源易变更性特点。国土资源种类繁多,其中地籍方面档案资源就非常容易出现信息变化。特别是当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化建设速度不断加快,地籍信息经常会出现改变。在数字化管理模式下,利用智能化的信息系统,将相关的信息统一搜索出来,并统一进行修改,从而极大地提升管理效率。因此,数字化管理能够轻松应对国土资源信息容易变更的问题。

4、数字化管理能够适用国土资源完整性特点。国土资源档案是一个系统性的资源集合,很多资源并不是独立信息个体,而是将多种信息资源综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性资源,因此如果某一个资源信息出现缺失就容易造成国土资源信息的不完整,从而影响资源的检查和监督作用。在数字化管理模式下,这种相关性的建立已经通过数据库完成,因此很容易轻松调用并进行修改,极大地提升了国土资源档案管理的效率。

三、推进国土资源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应用

1、改变观念充分认识数字化管理的重要作用。在推进国土资源档案管理的数字化过程中,必须要有相关的领导进行推动才能够实施,因为国土资源本身的复杂性会涉及到诸多部门的通力合作,如果这些部门的信息没有纳入到数据库系统中,就难以转化成知识库,从而实现高效的系统化管理。所以只有所有领导摒弃门户之见,转变观念,将国土资源档案信息统一收集被纳入到数据库系统中,并在日常的工作中使用数字化管理系统,才能够有效提升国土资源管理效率。

2、制定实施计划分步实施。首先要明白国土资源档案数字化管理的难度,这是一个系统性的综合工程,涉及到诸多部门的支持,同时还需要相关人才的支持。所以不可能一步完成,所以在实施过程中要通过制定完善的实施计划着手。然后再进一步落实资金、实施单位和基础设施构建、人才培训和意识培养等一系列工作。接着当数字化管理系统搭建完成之后,就需要组织相关的人员对传统的国土信息资源,如纸质档案、录像带资料等进行手工录入和数字化转换,并且在录入数据库系统时,需要对数据内容进行严格审核,确保在数字化转换过程中,信息资源没有失真,只有如此才能够有效提升国土资源档案的使用效果。

3、搞好安全性建设。数字化管理最大的弊端就是安全性问题。这也是国土资源档案进行数字化管理目前面临的最大障碍,不过随着安全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对相关人才的专业培训,目前数字化管理的安全危机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所以在推进国土资源档案信息数字化管理过程中,一定要搞好管理系统的安全防范措施,增加相应的防火墙和防病毒软件,并对使用人员的安全操作规范进行培训,提升使用人员的安全意识,构建完善的数据调用权限,并优化安全管理制度,从而提升国土资源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安全水平。

结语:在国土资源管理中应用数字化技术给管理工作提供了较大的便利,但是在具体的使用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相关单位必须健全管理方案和管理技术,对于国土资源管理的安全性建设做好防范措施,彻底发挥出数字化管理的智能性和高效性,更好的适应我国的经济建设工作,并提供完善的服务,保证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数字经济和数字化的关系范文4

关键词::现代测绘 GPS GIS RS

中图分类号:P228.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引言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进步、信息技术与信息资源作为信息社会的两大支柱正在成为人类经济和社会活动的迫切需成为掌握未来竞争与发展主动权和制高点的重要条件。走以信息技术发展和信息资源建设为核心的中围信息化道路,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选

择,随着同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测绘技术进步口新月异,地理信息需求迅速增长,数字化测绘技术和产品已经在众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测绘开始进入信息化时代。

2现代测量仪的发展现状

现代测量仪器正向着自动化、数字化方向发展,大有淘汰传统的光学测量仪器(水准仪、经纬仪、平板仪)的趋势。全站仪是电子经纬仪和测距仪的集成。全站仪不仅具有电子测角和电子测距的功能,而且具有自动记录、存储和运算能力,有很高的作业效率。目前各厂家推出的新型全站仪大都有以下新功能:自动调焦照准目标、短距离(220m 以内)无棱镜合作测距、测量软件机内操作、大容量测量数据存储(5000个点以上)和操作菜单化(中文菜单提示)等。

目前,用于控制测量的静态GPS 接收机已实现天线、接收机和电源一体化,重量仅1kg 左右,操作完全自动化。用于图根控制测量和采集数据的实时动态GPS(RTK,载波相位差分)接收机,可以瞬时获得地面点的厘米级坐标。另外,它还可以在30 ~50km 范围内按坐标进行施工放样。将全站仪和GPS集成一体,就出现了“超站仪”。它改变了工程测量以外的作业模式,实现控制测量、碎部测量和施工放样的一体化和无缝衔接作业。

3现代测绘技术

现代测绘技术向着高科技和数字化方向发展,其中“3S”技术是现代测绘技术的代表。“3S”是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合称。GPS 是美国研制的精密卫星导航定位系统。该系统可向全球任何用户全天候地提供高精度的三维坐标、三维速度和时间信息。遥感(RS)是一种远距离,大面积几何形态、位置以及相关物理特性的传感手段。广义的遥感包含航空摄影测量。现代航天遥感技术(RS)可提供1m 分辨率的影像资料,航空遥感技术即全数字摄影测量(DPS)可提供分米级甚至厘米级的影像资料。

4现代测绘技术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

4.1在大型水利工程中的应用情况

在南水北调、三峡水利枢纽等大型的水利工程建设中,现代测绘技术深入到各个阶段。勘测施工的坐标框架即控制网的建立,已由GPS 定位代替传统的三角测量。目前除大范围(400km2 以上)控制测量以外,GPS 定位从静态定位后处理向实时动态定位方向发展。从单纯的精密定位处理向建立特定勘测施工坐标系方向发展。勘测阶段已完全采用全数字摄影测量技术和野外数字测图技术获得数字地形图。目前,勘测技术开始向机载激光测量和CCD 航摄集成技术过渡,以获取真三维数字地图。

大型水利工程项目竣工之后要进行竣工测绘,同时还要提供多种工程运行期间的测试文档、图表资料。现代测绘技术能够快速地获取这些数据和信息,并实现数字化管理。

4.2测绘技术在火灾中的应用情况

遥感技术作为现代科技化的电子信息技术可以实现对江、河、湖泊水位的监测,洪水灾害发生时,现代遥感技术就能够检测出洪水受灾的面积,RS与GIS能够提前预报出洪水灾害的范围或旱灾的范围,及时、准确、具体的提供受灾信息,方便人们提前做好防灾的准备工作,减少人员的伤亡和经济的损失。遥感技术还能够调查地下和地上的水资源,这项技术在火灾、旱灾、水灾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4.3测绘技术在变形监测中的应用情况

水利枢纽工程中,测绘技术需要对水库的大坝和关键的桥梁不间断的进行监测,现代测绘技术为水利枢纽的检测连续监测工作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实现了技术的全自动化、无人看管、全天检测的检测目的,同时,也可以利用三维激光扫描仪检测水利枢纽工程中关键桥梁的检测,通过对大坝全方位的观测,几秒钟的时间就可以将几百万的数据进行精确的分析,实现了随时随地就可以了解水库大坝的整体变形情况。

4.4测绘技术在水资源调配中的应用情况

利用现代测绘技术建立数字模型,可以快速的对水库大坝的选址、水库的库容量、水库引水渠道的修建等方面设计工作,为水资源的顺利开发作出科学的数字依据。水库建立完工后,也可以利用水下设置的GPS定位系统,利用数字测控仪,根据水库的库容量建立水库的数字模型,现代测绘技术中的遥感技术广泛的应用在提供准确的旱情,根据水库的库容量对受旱地区进行合理的水资源调配。

4.5测绘技术在城市给排水中的应用情况

城市给排水中的地下管线和施工排水管道与现代测绘技术的关系十分密切,目前,经济发达的城市都安装了数字测图和数字摄影这两项技术,针对城市的排水状况制定排水管道计划,在排水设计地形图上进行排水设计,全数字化、全自动化的排水管道水准仪成为城市河道改造中的重要设备,为了减少城市地面的开挖量,排水管道上安装越来越多的使用顶管技术,自动跟踪全站仪还会开发出具有引导功能检测的系统,对排水顶管的挖掘位置和挖掘方向做出准确的判断,加强城市地下管线系统对城市地下管线的保护。

5结语

随着空间技术和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壮大,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的需要,信息资源的创新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国测绘技术的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技术的进步也会促进产业的发展,信息化技术的到来,可以更好地服务于人民、造福于人民,现代测绘技术实现了全自动化、数字化的技术性能,这项技术对我国的水利工程和土木工程方面的测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加强工程技术测绘的技术创新,改善教学设备,使教育化的手段更加多元化、现代化。

参考文献

[1]赵凯.水利工程测绘中GPS-RTK技术的应用分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年23期

[2]张从康.水利工程测绘技术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年23期

数字经济和数字化的关系范文5

关键词:数字化测绘数字化数字地球 数字成图 应用

中图分类号: P23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数字化测绘技术是伴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及测量仪器的智能化而兴起的一门新兴的测绘技术。数字中国、数字城市等概念的提出以及相关数字化工程的启动,特别是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摄影测量与遥感(RS)以及数字化测绘和地面测量先进技术的发展,使工程测量的手段和方法产生了深刻的变化。工程测量的服务领域也相应进一步延伸,而且正朝着测量数据采集和处理的自动化、实时化和数字化方向发展。

一、数字化测绘技术的优点

1、成果生动,一目了然

它可以通过计算机的模拟,在屏幕上直观生动地(分层)反映出地形、地貌特征以及地籍要素,而且一目了然,基本上改变和弥补了传统产品线条、符号和数字、文字等综合包罗,非具一定专业知识才能读懂的缺陷。

2、可以随时修补

数字化测绘产品在使用、维护和更新上具有方便快捷的特性,能够随时保持产品信息的现势性,可以随时补充修改,随时出新图提供使用。 3、任意拼接、缩放

根据不同用户的需要,可以对产品的各种要素进行数据再加工,得到不同用途的图件,而且还可以随意对图形进行拼接、缩放,用途更广泛。

4、方案比较准确、方便

利用数字化(地形、地籍)测绘成果,作为底图,可在计算机上进行各种规划与设计(如土地资源开发规划和城市道路网的设计等),可方便地进行许多方案的设计与比较,对各种要素的统计、汇总、叠加、分析也方便、准确。在计算机的帮助下,大大提高了测绘生产作业的自动化、科学化、规范化程度,数字化测绘产品的应用水平也将达到新的高度。除此以外,在其他方面还显示出很多优越性,但从以上几点足以可见数字化(地形、地籍)测绘很符合现代社会信息的要求,是现代测绘的发展方向。因而,以前以传统测绘为主的专业测绘单位,现在是以发展数字化测绘技术作为发展的目标与方向。

二、数字化测绘中作业模式的选择问题

数字化测绘设备是全站仪加电子手簿或电子平板,作业分为编码方法和无码方法。编码方法在记录测量数据时必须按碎部点的类型及相互间几何关系输入特征编码,作业员不仅要熟记编码,为正确输入编码,测站与棱镜间还需要较多有关测点的信息交流,因此作业速度慢。尤其当地形复杂、通视困难、对一个地物的测量是不连续的,甚至要经过几个测站的观测才能完成时,作业难度大,出错机会多。无码作业则不需输入任何编码,代之以绘制草图记录所测点位及相邻关系。测站与棱镜间联络较少,测站照准目标操作电子手簿驱动全站仪测取数据后,只需向棱镜处作业员报告碎部点号而已。具有平板测图知识的作业员随棱镜现场绘制草图,轻松且不易出错。测图工作实际上主要在棱镜处进行,测站观测速度很快,一台全站仪可观测2~3个棱镜,相当2~3个图板的平板测图。所以无码作业方法更容易为测量人员所接受。数字化测绘记录设备过去以电子手簿为主,但目前有关电子平板的介绍、报道较多。所谓内外业一体化的作业方法,即利用电子平板(便携机)在野外实现碎部点展绘成图被描绘成最先进的方法。但实际上若电子平板与全站仪联机则由于通视不一定好,加之数字化测图测程较远,绘图员在电子平板上编辑绘图很困难。若靠远距离观察辅之以镜站作业员的描述来绘图,则不仅对电子平板绘图员的技术、经验要求较高,且既慢又容易出错。就这一点而言,类似传统的平板测图的作业方法,不同之处仅在于不需展点、计算机编辑代替手工绘图而已。为解决这一问题,市场上推出了遥控电子平板。虽然采用遥控平板可使绘图员随棱镜现场绘图,但设备投资远高于电子手簿。野外作业速度也低于电子手簿加草图方法。实际上是付出高昂的代价以外业时间换取内业时间。若考虑到野外作业条件艰苦,作业人员的愿望恰恰相反;即宁愿用内业时间换取外业时间。加之电子平板还有恶劣条件下可靠性差,携带不如电子手簿方便的缺点。所以大多数情况下,尤其是复杂地区,电子手簿加草图方法仍是最适合的作业方法。

三、数字化测绘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

1、数字测图的主要内容

1.1 原图数字化

当一个地区需要用到数字地形图而一时因经费困难或受到时间等原因的限制时,该方法是最适宜的。它能够充分利用现有的地形图,仅需配备计算机、数字化仪或扫描仪、绘图仪再配以数字化软件就可以开展工作,并且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得数字化成果。它的工作方法有两种:手扶跟踪数字化及扫描矢量化,其中后一种的精度、效率更高。但是,利用该方法所获得的数字地图其精度因受原图精度的影响,加上数字化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误差,因而它的精度要比原图的精度差。而且它所反映的只是白纸成图时地表上各种地物地貌,现时性不是很好。所以它仅能作为一种应急措施而非长久之计。为了充分利用该法得到数字地图,可通过修测、补测等方法,实测一部分地物点的精确坐标,再用这些点的坐标代替原来的坐标,通过调整,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原图的精度。而随着地图的不断更新,实测坐标的增加,地图的精度也就会相应地得到提高。

1.2 地面数字测图

在没有合乎要求的大比例尺地图的地区,可直接采用地面数字测图的方法,该方法也称为内外业一体化数字测图,是我国目前各测绘单位用得最多的数字测图方法。采用该方法所得到的数字地图的特点是精度高,只要采取一定的措施,重要地物相对于邻近控制点的精度控制在5cm内是可以做到的。

1.3 航测数字成图

当一个地区(或测区)很大时,可以利用航空摄影机在空中摄取地面的影像,通过外业判读,在内业建立地面的模型,通过计算机用绘图软件在模型上量测,直接获得数字地形图。随着测绘技术的发展,数字摄影测量已在我国部分地区取得成功,不久将会得到推广。它是通过在空中利用数字摄影机所获得的数字影像,内业通过专门的航测软件,在计算机上对数字影像进行像对匹配,建立地面的数字模型,再通过专用的软件来获得数字地图。可以说,这将是今后数字测图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该方法的特点是可将大量的外业测量工作移到室内完成,它具有成图速度快、精度高而均匀、成本低,不受气候及季节的限制等优点,特别适合于城市及大测区的大面积成图。

2、数字测图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

随着国家小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城镇地籍测量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各地对地籍图的需求将急剧膨胀。地籍测量的目的是为了全面澄清城镇土地的属性、位置、面积、用途、经济价值及相互之间的关系,为建立全国土地管理信息系统奠定基础。随着高新测绘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数字化测绘技术的应用得到迅速发展。较之传统的大(小)平板仪(地形、地籍)测绘技术,数字化测绘可以让测绘产品更加多样化,技术含量和应用水平更高,产品的使用与维护更加方便、快捷、直观,与传统的测绘产品(地形、地籍图件)相比,数字化测绘产品具有明显的优越性。作业流程的科学化是数字测量的关键所在,结合测区已有的资料,以有关规程、规范为依据,设计作业流程,数字地籍测量的作业流程见下图:

3、数字测绘在数字地球中的应用

数字地球就是把经济和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信息,加载于一个统一的地理坐标框架中按数字的形式存贮于计算机,任何机构或个人均可通过网络通讯技术,足不出户便获取所需的信息做到“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数字地球是一个十分庞大的系统工程,技术复杂,涉及部门多,没有任何一个部门或团体能单独承担,它需要地球科学、信息科学、空间技术和众多应用部门的配合。测绘作为地学和信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空间基础信息的获取、处理,向信息高速公路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信息货物等工作已历史地落在测绘工作者肩上。可以说,数字地球始于测绘。我国测绘部门从20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开始,对传统测绘技术进行了大规模的数字化改造。传统的光学定位技术已被光电技术、GPS技术所取代,传统的白纸测图已被数字测图和地理信息系统所取代,以地面测量为主向以卫星定位(GPS)、卫星遥感(RS)测绘等高技术为主的对地观测方面转变,被动的静态测量向动态的实时测量方面转变"测绘部门在数字地球基础框架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主要包括:建立了全国A级、B级GPS网;完成了全国1:100万、1:25万基础地理数据库和数据服务设施;建立了国情和省情综合地理信息系统;研制成功了从遥感立体影像自动建立数字地面模型的数字摄影测量系统;研制成功了数字高程模型(DEM)、数字正射影像(DOM)、数字线划图(DLG)、数字栅格图(DRG)等“4D”产品生产线。数字地球的雏形已经形成。

数字经济和数字化的关系范文6

关键词:数字城市;数字乡村;电子政务

中图分类号:F320.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8-0045-03

一、云南省“数字乡村”建设的内涵

云南省加强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工作,实施“数字乡村”建设工程,是省委、省政府根据三农工作新形势决定采取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云南省通过开展“数字乡村”建设试点,采取以点先行、典型示范、积累经验、完善政策、先易后难、逐步推广的政策,对于扎实推进“数字乡村”工程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

关于“数字乡村”建设的内涵,云南省农业厅在关于开展“数字乡村”建设试点的通知内容中已经给出了简要的概括描述:“通过完善互联网、电脑、数码照相(摄像)机等农业和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立和完善以自然村为基础的农村基础情况、乡风民俗、政策法规、政策补贴、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农业生产管理、农业科技、农村财务管理、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市场、农产品质量标准、名优产品、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招商引资、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资源环境管理、农村规划建设、农村疫情检测防治、气象、扶贫开发、卫生、计划生育、社会保障等农村经济社会信息数据库,建设信息网络服务平台,推进农业生产经营和农村社会管理服务信息化,采用图、文、声、像和多媒体等多种形式,为农民提供及时,高效的信息服务,为各级党委、政府了解农村基层和新农村建设情况、实施科学决策提供依据。”[1]由此可知,“数字乡村”建设的内涵实质就是三农的信息化建设。

二、从“数字城市”到“数字乡村”

1.用“数字城市”带动“数字乡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信息化正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信息化的运用已经融入到了城市经济、乡村经济及其社会的各个领域。信息化一般首先是在发达地区和城市建设发展,而后慢慢过渡到落后地区及乡村的一个动态过程,是信息时代区域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如中国信息化发展,首先是数字北京、数字上海、数字广州等发达城市率先进行科学规划并进行试点工作,而后才在全国范围内逐渐推开。一般来说,城市以工业化为主,而工业化是工业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乡村以农业为主,而农业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基础。按照成熟工业化国家的发展道路,是先实现工业化,后发展信息化,然后再把信息化延伸到农业,最终带动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这并不是一个矛盾的过程,在全球信息化浪潮中,人们不仅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推动工业化发展,建设“数字城市”,同时也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农业的发展,建设“数字乡村”,反过来,数字城市和数字乡村的发展又为信息化提供了建设经验和技术支持。中国目前数字城市建设已经取得了可喜成绩,积累了丰富经验,在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同样得到很大发展的同时,用“数字城市”经验来带动“数字乡村”建设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刻。数字城市和数字乡村是一种相互依赖、互为促进的关系,两者也将共同推动信息化的进程。因此,某种程度上可以将数字城市和数字乡村理解为信息社会的重要内容。

2.“数字城市”和“数字乡村”能互动发展。数字城市和数字乡村是一个全局性的长远的战略思维,其核心在于:(1)用数字化手段统一处理城市或乡村问题;(2)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资源;(3)为建设数字省份、数字国家、数字地球创造条件。具体地说,就是在城市和乡村的层次上,长远地规划区域数字信息的获取、处理、应用等方面的相关工作,从系统论和一体化的角度来整合已有的或者正在发展的与数字城市和数字乡村相关的理论、技术、数据、应用和能力。数字城市与数字乡村的建设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特定目标。目前,应当建立多应用层面的数字化地区、数字化城市或数字化乡村,能够更广泛、深入地为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服务。云南省自2007年提出“数字乡村”建设以来,“数字城市”建设同样在如火如荼的开展,特别是2008年11月4日,昆明市委书记仇和在考察中国电信云南公司时指出:“昆明将建成为‘无线数字城市’,以信息化带动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毫无疑问,以信息化推进城市数字化和乡村数字化,是未来各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战略和方向,同时,城市数字化和乡村数字化也要将实现地区数字化、省份数字化、国家数字化、全球数字化作为其发展目标,因为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

三、云南省“数字乡村”建设的现状和问题及成因分析

1.现状。云南省“数字乡村”项目从2007年开始起步,到目前为止,云南省数字乡村工程建设已经进入了飞速发展阶段,据统计,到2008年10月27日,全省共制作上传乡村视频文件2 238个,其中乡镇视频351个,完成比例为26%;行政村视频1 887个,完成比例为14.1%;已完成报表数据更新的行政村有6 547个,完成比例为48.6%;已完成报表数据更新的自然村有34 388个,完成比例为28.8%。另外,数据更新工作已完成近50%,其中德宏州、红河州、保山市完成了80%以上,普洱市完成17.2%、临沧市完成20.3%、迪庆州21.7%、昭通市25.1%。视频制作上传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其中昆明市已经完成了所有乡镇和行政村的视频制作上传工作,楚雄州乡镇视频已经百分百的完成,大理州、保山市也完成得较好,分别完成了61%、44.4%。丽江市至今还未启动视频制作上传工作,普洱市只做了一个乡镇的视频,完成比例为0.09%、临沧市完成了3个乡镇和10个行政村的视频,完成比例1.3%,昭通市完成2个乡镇和51个行政村的视频,完成比例3.9%,文山州也只完成了3.9%[2]。从上面的这一系列数据中可看出,云南省数字乡村项目在云南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仅仅在短短两年之内,就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并且其建设力度仍在不断加大,方法也在不断更新、增多。但同时也会发现,在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部分地方领导不够重视,目前仍就没有开展数字乡村建设,信息化滞后等状况。

2.存在问题。总体来说,云南省“数字乡村”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离保障三农工作顺利开展还有一段距离。从科技上看,目前由于对“数字乡村”的理论方法、关键技术尚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难以对全省各地“数字乡村”建设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与技术支撑;从人员素质上看,部分信息采集人员、电脑设备、电脑操作人员技术不熟练,影响了工作进度,在信息采集过程中,虽然对各村、寨进行了基础信息和照片采集,但照片采集数量不够,有的照片规格不附合要求,不能满足网页制作需要。其次视频采集制作要求要有较为专业的人员进行摄像、编辑、配音,编辑还要有相应设备和软件,而部分地州,特别是贫穷乡镇均不具备条件;从工作进度方面看,有的地市(如昆明、曲靖、玉溪)工作进度较快,已按实施方案要求完成全部村民委、自然村的基础信息表、照片的采集,并已完成电子版信息表录入和照片分类保存;而有的地市(如香格里拉、丽江、怒江)进度较慢,基础信息表、照片的采集还未完成过半,电子版信息表录入、照片分类保存工作进度缓慢;从建设规划角度看,云南省各地市在数字乡村建设上的条件、标准和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统一、规范的规划和技术标准难以确立,即使在着手统一规划之后,也很难尽快达到协调统一;从自身利益考虑,在统一推进数字乡村建设过程中,各地市对本地区的利益考虑得太多,不仅仍然各自为战,而且顾虑太多,拖拉被动,对总体建设规划不支持,具体到各村和个人则更不会积极响应,甚至还会抵触;从应急管理和服务体系角度看,旧的应急体系容易导致重复建设、浪费资源,表现在人、财、物等各方面的重复投入,各地市为了完善本地区的应急机制,往往重复购置一些设备,同时增加一些人员。另外,随着新的社会问题和矛盾不断出现,现有应急管理与服务体系的问题也越发凸显出来,不仅变得反应迟钝和效果不佳,而且还常常发生相互之间的脱节和制约,造成本就非常有限的应急资源大量浪费,导致应急管理与服务成效急降。

3.原因分析。毫无疑问,“数字乡村”的建设其基础条件取决于信息化发展程度的高低,如果某一地区信息化程度高,则该地区发展数字化也将相对容易。然而伴随信息化建设不断深入,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的认识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影响和制约信息化长远发展的因素也日益显现。对于在云南省数字乡村初始建设过程中,为何会出现上述一系列相关问题,本文认为这主要还是应归结为云南省的信息化水平,具体体现为六个方面:第一,云南省信息化应用总体上仍处于分散推进阶段,体制性、机制仍然存在,电子政务协同服务水平有待加强,社会信息化整体水平有待提高;第二,信息化基础设施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现象比较突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共享相对滞后,条块分割的信息孤岛问题依然存在。信息系统的标准、相关数据的格式、形态等有待进一步完善;第三,信息化发展水平尚不平衡,地区间、城乡间信息化水平差异明显,不同区域、不同领域、不同群体之间的“数字差距”较为明显;第四,信息化普遍服务的广泛性不够,社会化专业服务体系和配套的政策措施尚待完善,低收入社群和弱势群体的信息能力较弱,信息不对称现象有加剧倾向;第五,信息化“双刃剑”的负面效应日益突出,信息系统故障、计算机病毒、网络犯罪、黑客攻击、不良信息传播等安全问题的日益突出,信息安全管理比较薄弱,信息安全的技术能级亟待提升。日益严峻的信息安全、网络安全问题威胁着重要信息系统的可靠运行[3]。

综上所述可知,在云南省“数字乡村”持续快速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只有立足现状,发现问题,分析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然后再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最后认真把这些问题解决掉,才能强化云南作为全国“数字乡村”的领头兵地位,才能为其他省市提供相关的参考标本,才具有其他省市借鉴的价值,才能初步形成信息社会的基本框架,勾勒出“数字云南”的大致轮廓。

四、建设“数字乡村”的对策建议

云南省“数字乡村”建设在中国是一个创新,综观全国三农工作的开展过程,把三农纳入信息化建设,云南是第一个吃螃蟹的省份。因此,对于云南省乡村数字化的发展就不可能从其他省市借鉴经验,但不管是国外还是国内的信息技术发展到今天,电子政务和数字城市的建设无疑都给数字乡村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1.基于电子政务平台建设“数字乡村”。云南省电子政务工程自2002年开始实施,全省统一的电子政务基础平台也自此开始建设,截至2007年底,全省电子政务骨干网已接入4 344个政务部门,省级各部门依托云南省电子政务网已建及在建全省性专网达44个,全省统一的电子政务基础平台得到充分应用。另外,2007年7月以来,云南省建立了以云南省政府信息公开门户网站为龙头,80个省级部门网站、1 300余个州市政府和部门网站、8 300余个县区政府和部门网站为支撑的全省政府信息公开网站群,保障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获取政府信息,为下一步推行“一站式”服务和网上审批、交费、办证、求助等电子政务应用以及实施网上执法监察和效能监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4]。因此,如果云南省在建设“数字乡村”时能很好地应用其已经成形的电子政务平台,依托云南省电子政务建设已取得的成效,很好地利用云南省电子政务已有的信息基础设施资源,相信定会为云南省数字乡村建设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基于数字城市经验发展“数字乡村”。云南省“数字乡村”建设在中国可谓独一无二,因此,要实现快速发展,就只有摸着石头过河。但这也并非毫无经验可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特别是中国100多个数字城市的建设经验就可作为参考。如“数字北京”、“数字上海”、“数字广州”、“数字深圳”、“数字杭州”的建设都已经初具规模,其经验也可谓丰富。另外,2004年,云南省为了结合电子政务建设的需要和步骤,提出了建设“数字昆明”的设想,并开展了对“数字昆明”建设的前期摸底调研工作,2007年底,“数字昆明”建设启动了三期工程――昆明市地理空间信息资源数据交换共享平台扩容项目,并计划于2008年8月完成。从中可以看出,云南省通过对“数字昆明”的建设,已经总结了一套“数字城市”建设的技术思路,相信对云南省数字乡村的信息化工作将具有一定的示范和指导作用。所以可认为,在云南省建设数字乡村时,如能借鉴其他省数字城市建设经验,把在云南省打造数字昆明的技术、思路,通过修改完善后,直接转嫁到数字乡村建设上,进行去粗取精,优势互补,相信定能促进云南省数字乡村的快速发展。

3.基于云南省省情完善“数字乡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在农村,重点在农业,难点在农民。“十一五”时期,云南省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把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作为目标。并认为,全面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促进云南省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实现云南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是进一步提高云南人民文化经济生活水平的急迫需要和重要选择。正是立足于这一战略选择,云南省的信息化发展从电子政务开始,接着打造数字城市而后迈向数字乡村,以建设“数字云南”为长远目标,最终构建面向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全数字化信息系统。云南省“数字乡村”工程规模庞大,所以在建设过程中应重点强调统筹协调,节约物力,即集中全省各业务部门现有设备和信息资源,与国家实施的“金农”、“金水”、“信福”和“三电合一”项目等信息化工程建设项目相结合,不搞重复建设。同时,还需运用市场机制,鼓励企业参与,共同建设农业信息交互平台,尽最大努力争取做到使云南省数字乡村信息库内容基于省情,立足于三农,让农民尽快掌握先进技术和市场信息,在探索中不断前进、不断完善,从而形成开放的现代化、信息化模式,为云南省的发展创造更多的机遇,整体性地解决区域、全球所面临的经济、社会、科学技术等问题,为解决全球范围内国家和地区可持续发展问题提出建设方案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云南省农业厅关于开展“数字乡村”建设试点的通知内容[EB/OL].云南数字乡村网,ynszxc.省略/szxc/ProvincePage/newsview.aspx?id=2280016,2008-01-10.

[2]省农业厅“数字乡村”工程项目实施小组办公室,全省“数字乡村”工程建设进展顺利[N].数字乡村快讯,2008-10-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