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健康指导意见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残疾人健康指导意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残疾人健康指导意见

残疾人健康指导意见范文1

在充分征求高等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和卫生部门意见的基础上,教育部、卫生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制定了《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代替了原用的《普通高等院校招生体检标准》,并从20**年开始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中实行。《指导意见》要求与原《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标准》不同点主要有五方面:

一是进一步放宽对患疾病或生理缺陷者的录取要求。除患有传染性疾病、精神性疾病、血液病、心脏病、高血压等无法完成学业的疾病及学习不能自理的考生,高等学校可以不予录取外,对患有其他疾病的考生,只要不影响专业学习和其他学生,录取时一般应不受限制。

二是对原体检标准规定患有某种疾病或生理缺陷的考生不能录取的专业进行了调整。明确了由于所患某种疾病或生理缺陷,不能按专业培养方案完成学业的录取受限专业;对患有不影响专业学习的某种疾病或生理缺陷,但今后对在该专业领域内就业可能有影响的,提出不宜就读专业的指导性建议,考生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报专业。

三是由于视力及肝功能不正常等方面的原因,高等学校可限定部分专业不予录取。

四是对肢体残疾、不影响所报专业学习,且高考成绩达到录取要求的考生,高等学校不能因其残疾而不予录取。

五是高等学校应对入学新生的身体健康状况进行复查,对复查后不能进行正常学习的,按学籍管理规定处理。

指导意见》只作为高等学校录取新生时对其身体健康状况要求的指导性意见。高等学校可根据本校的办学条件和专业培养要求,提出对考生身体健康状况的补充规定,补充规定必须合法、合理,有详细的说明和解释,但不得以不具备办学条件或不符合培养要求为由,拒收确能进行所报专业学习的残疾考生。补充规定要在招生章程中向社会公布。

(二)几种常见的问题

1.做过眼部手术(PRK、LASIK矫正近视眼手术)的考生应注意哪些问题

按照“PRK”“LASIK”手术适应症,必须18周岁以上方能实施该手术;术后未满6个月的考生视为体检不合格。

鉴于“PRK”“LASIK”手术后亦为矫正视力,其原有高度近视的本质并未改变,也不能阻止近视的发展。因此实施该手术后,招生体检结论仍维持原有近视度数的体检指导意见。

实施“PRK”“LASIK”手术的考生,在参加招生体检时,必须出具手术证明(内容:手术医院、手术时间、术后疗效、原有裸眼视力和矫正视力度数),以便作出适当的体检结论。凡隐瞒手术病史者,一经查实作体检不合格处理。

军事院校、公安院校考生实施过“PRK”“LASIK”手术者,参照征兵体检规定为体检不合格。

2.体检中要注意的问题

考生在接到招生办公室的通知后,应在规定的时间到指定医院按指定程序接受体检,同时应注意空腹前往以做肝功能检查。考生应提前半小时到体检现场。在接受检查时,考生要克服紧张心情,保持正常心理状态,与医生配合好并如实地回答医生的询问,不要因为精神紧张过度导致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等现象的出现。如有这些现象出现,应如实向体检医生反映,请求稍事休息,再进行重新测量,以免因精神紧张而导致体检部分项目不合格,影响专业的选择和学校的报考。体检过程中,考生不得向体检医生或其他工作人员探询结果。体检未结束,考生不能擅自离场。在需本人填写体检表时,考生应认真仔细,如实填写。不允许体检中弄虚作假或找人替检,一经发现,取消入学资格。在体检时患病(如感冒、发烧等常见病,不包括肝炎等影响参加高考报名的病)的考生,应事先向老师和医生说明情况以作体检项目调整,由老师与医生约定复检时间。另需提醒注意的是,在体检的前几天,同学们应注意充分休息,并做好眼保健操,避免因学习时间太长,用眼过度造成的视力下降。总之,在体检之前要劳逸结合,这样才能有最佳心理及生理状态,不至在高考体检环节留下遗憾。

3.对体检结果有怀疑的处理办法

允许复查的范围:肝脾肿大、可疑肺部病灶、心脏杂音、听力、嗅觉、色弱、视力、身高、尿常规等。

考生对体检结果有疑问要求复查者(血压、过早搏动等不得要求复查),应在接到体检结果通知后两天内,由考生本人向当地(县、区、市)招生办公室提出申请,经主检医师同意,招生办公室批准,到指定医院复查或由市(地)中心体检组会诊。

体检结论不合格的考生,可向当地招办申请复查一次;复查后若不能作出准确结论的,经主检医师签署意见,当地(县、区、市)招办介绍,由市(州)招办确定医院再复查一次;仍不合格者,不再复查。复查所需费用,一律由考生自理。考生不经批准自行联系复查者,其结果一律无效。

残疾人健康指导意见范文2

有需求就意味着有市场,可以说,国内一个规模庞大的福祉产业正在形成。

智能化成新趋势

在智能硬件大热的今天,能让智能化的产品走进生活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而相比与普通人,残疾人、老人等弱势群体对智能化产品的需求更迫切,因为他们更需要通过辅助器具方便自己的生活。

作为涉及残疾人、老年人用品用具、康复和护理设备的世界级的博览会,2016中国国际福祉博览会暨中国国际康复博览会火爆空前,很多残障人士及老人自发结伴或由家人陪同前往。现场陈列着种类繁多辅具器材,平衡驱动电动轮椅、3D打印前臂肌电义肢、智能仿生手、智能导航盲杖……

据中国残联康复部主任胡向阳介绍,目前,中国有8500万残疾人和超过2亿老年人。“辅助器具服务是残疾人补偿和改善功能、提高生存质量、增强社会参与能力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在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和日常生活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展台现场,可以看到供人体验的头控仪、单目眼控仪和双目眼控仪,体验者在现场即可使用头、眼睛操作电脑完成打字、游戏、上网等功能,更有现场观众在使用设备的同时还不忘感叹技术的神奇。

通过肌肉电极信号的分析和智能驱动,安装了机械手的残疾人就能使用仿生手实现握手、倒水、提重物等日常活动。现场一款平衡驱动电动轮椅也吸引了很多残疾人的目光,工作人员介绍,这款电动轮椅采用分体结构,而且还装有陀螺仪路面识别系统,可以实现上坡自动增加动力和提高下坡安全性。

不少残疾人和老年人都表示大开眼界,十分高兴有这么多可用的器材,甚至在展会结束后还流连忘返。而博览会上设置的体验专区,更让普通群众真切地感受到残障人士生活的不便。

来自瑞士峰力听力集团的一位负责人表示,中国在福祉器材这方面欠发达,让更多中国人了解国际领先的福祉器材是他们参会的一大目的。

养老服务业供需不平衡

国家统计局2016年前三季度服务业数据显示,占GDP比重达52.8%的服务业同比去年实现增长7.6%,其中,在前8个月的服务业企业调查中,养老服务业表现突出,同比增长17.7%,一时间,社会各界的目光再度聚焦到养老服务业的发展环境上来。

一份由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在2015年7月的我国首个《养老机构发展研究报告》就对外揭示了我国养老机构令人堪忧的生存现状:一方面,我国养老服务供给紧张。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年底,全国共有各类养老服务床位551.4万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26张;另一方面,面对巨大的养老市场需求,养老服务机构却普遍面临着难以对接需求的尴尬。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有超过三成养老机构处于亏损状态,全国养老机构平均空置率达到48%。

全国老龄办政策研究部副主任李志宏近日透露,据测算,4年后,也就是2020年,中国的失能老年人将达到4200万,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将达到2900万。中国的老龄化进程日趋严峻。伴随着这一进程,失能、高龄、空巢和独居等养老服务重点对象大幅增加。

据测算,失能老年人将持续增长到2020年的4200万,2030年的6168万,2050年的9750万;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持续增加到2020年的2900万,2030年的4300万,2050年的1.08亿;空巢和独居老年人则持续递增到2020年的1.18亿,2030年的1.8亿,2050年的2.62亿。

“这一发展态势,对中国社会养老服务事业和产业而言,既是倒逼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基础动力,也是推动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的最大机遇。”李志宏说。

进军养老服务产业,日本有想法

日本贸易振兴机构(JETRO)在中日老龄产业交流会上并了《日本老龄产业企业名录》。该名录共收录了63家已在中国开展养老服务或期待进入中国养老服务市场的日本企业,涵盖了养老看护服务、养老设施建设、养老福祉用品、养老健康食品等多个领域。

日本贸易振兴机构(JETRO)北京事务所所长田端祥久介绍说:“2015年底,中国65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共有1.43亿,约占中国总人口的10.5%;而日本早在1985年时,老龄化的比率就已突破10%,比中国提前3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

在谈到日本养老产业发展的经验时,田端祥久表示:“30多年来,日本采取各种积极措施应对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特别是自2000年4月日本正式实施《介护保险法》以来,养老业由日本全社会共同来承担,涉足养老服务产业领域的民营企业在日本得到迅猛发展。如今,民营企业已经成为日本养老服务产业的运营主体。”

2016年6月,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下发了《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也提出将在未来一到两年内在中国一些城市试点导入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无独有偶,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又审议通过了《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降低准入门槛,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养老服务业。因此,“我相信,随着中国养老保险相关体系的完善升级,中国的养老服务市场将出现爆发式增长,而民营企业也将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 田端祥久说。

田端祥久进一步谈到:“由于日本较中国提前进入了老龄社会,因此,日本企业在养老服务模式、看护产品的开发等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例如,福祉用品开发方面,有调查显示,日本目前已经有4万余种福祉用品,而中国目前仅有2000余种。因此,一方拥有巨大的市场需求,一方拥有丰富的经验与产品,未来中日两国在养老服务相关产业方面的交流与合作的机会将非常多,而且会有越来越多的日本养老相关企业期待进入中国市场。”

资料链接

残疾人健康指导意见范文3

(一)指导思想不明,人本理念欠缺

目前普通高校学生管理提倡“以人为本”,但是并没有真正把残疾学生这一群体纳入正常的教育秩序中,使残疾学生的管理处于一种边缘化的状态。“全纳教育”理念提倡关注所有学生的需求、学习和参与,关注集体,关注合作,而残疾学生作为普通高校里的一名成员,应该受到关注,他们的需求应该得到重视。显然,当前普通高校的管理模式在这方面的理念是十分欠缺的。

(二)管理缺乏系统性

由于理念上的模糊,导致了对于残疾学生的管理缺乏系统性,只是简单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对于残疾学生无法参与的“正常”学习活动,给予免除。如体育课,给予了“免考、免测”的政策,对于无法继续进行专业学习的,给予了“转专业”的政策,并没有从创造条件、为残疾学生提供系统服务的理念出发,系统性地考虑到残疾学生在学校的整个学业过程的需求,没有建设一套涵盖学生在校学习、生活方方面面的完善的管理与服务体系。

(三)服务体系不能满足残疾学生需要

1.生活保障有待改善

(1)无障碍设施建设滞后

笔者在一项针对于学生宿舍、教学楼等场所有没有无障碍设施的调查中,受访的65位残疾学生中,有60位学生回答“没有”。由此可以看出,普通高校目前的无障碍设施的建设还很不完善,给残疾学生日常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了很大的障碍,用其中一位受访学生的话说就是“这不仅是物理上的障碍,而且是心理上的障碍。”

(2)生活困难的残疾学生经济救助缺乏制度的保障

在调查中,学生和老师都持同样的观点———由于没有专门针对残疾学生的管理制度,在实际操作中只能给予适当照顾,这给生活困难残疾学生的经济救助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适当照顾”的度在哪里,没有依据。

2.教学没有体现差异性

在对残疾学生进行的教育及培养政策现状的调查中,所有的受访学生都表示学校没有专门针对残疾学生的培养目标;超过七成的学生表示学校没有对残疾学生的学业评估采取灵活的评估方式;在一项“学校有没有针对残疾学生的课堂辅助支持系统?”的调查中,所有的学生都表示没有。

3.康复保健十分松散

目前普通高校对于残疾学生的康复保健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的管理都十分松散。受访的10所普通高校都没有适用于残疾学生的专用体育器材,也没有专任的保健指导老师;在接受调查的残疾学生中61.5%的学生表示学校没有安排适合于其运动的项目,67.7%的学生对目前的“体育免考”制度表示不支持。在心理辅导方面,有50.7%的学生不清楚学校有心理辅导机构跟辅导老师,90.8%的学生表示没有接受过心理辅导。就业服务缺乏针对性面对当前竞争激烈的就业形势,先天条件处于劣势的残疾学生比健全学生更需要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但在对毕业班13名残疾毕业生的调查中,100%的学生都表示学校就业指导中心没有专门针对残疾学生进行指导;在一项针对“就业指导中心对残疾学生的就业有没有帮助?”的调查中,8.3%的学生表示“有很大帮助”,30.8%的学生表示“有一定的帮助”,46.2%的学生表示“帮助不大”,14.7%的学生表示“没有帮助”。

二、普通高校残疾学生管理与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

(一)普通高校残疾学生管理与服务体系建设的整体思路

以全纳教育思想为导向,倡导“残健一体”的普通高校管理理念,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为指导,改革和完善当前的教育模式,着重解决残疾学生生活、学习、康复、就业中受限制的问题,着力创造“最少受限制”的环境和条件,为残疾学生提供方便其生活和行动的设施,并提供多样化的教育以满足不同教育对象的不同需要,提高残疾学生生活的自由度、知识结构的合理性、社会适应能力和就业的主动性。以构建“残健一体”的教育模式为出发点,通过“1+4”的思路进行探索,即打造1个基础平台,包括机构设置和资金保障;构建4个子系统,包括生活、学习、康复、就业四个方面,确保每一位残疾学生的教育权益得到保障。

(二)普通高校残疾学生管理与服务体系建设的路径选择

1.建设残疾学生管理与服务体系基础平台

(1)成立残疾学生管理服务机构当前,普通高校中没有一个专门负责残疾学生管理服务的机构,使得残疾学生的管理出现涣散的局面。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学校应成立一个全面负责学校的残疾人事务的管理服务机构,实现与残联工作对接,协调学校各部门贯彻落实残疾学生包括生活、学习、康复和就业等方面的事务,负责组织学校各个相关的老师和教辅人员进行残疾人教育及服务的培训工作等。

(2)设立残疾人高等教育发展专项资金目前高校普遍都还没有形成一个残疾人高等教育投入的政策保障机制,难以满足残疾人高等教育不断扩大规模、提高质量和加速发展的需求。为了解决残疾学生教育成本的资金来源,学校一方面要加大残疾学生管理服务的教育经费使用投入比例,加强监督,专款专用;另一方面通过与各种社会力量合作,如各种慈善机构、个人慈善家等,成立残疾学生专项教育发展基金,保证残疾学生教育所需的资金来源。

2.建立健全残疾学生生活保障体系

(1)构建生活物理空间无障碍环境无障碍环境对于残疾学生来说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保障,学校应把构建生活环境无障碍列入到残疾学生生活保障管理体系的范畴之中,切实将构建残疾学生生活和学习环境的“最少受限制”落到实处。坚持通用设计和个性化设计相结合的原则,在通用无障碍设施的基础上增加每位残疾学生个性化的需要,普通高校残疾学生人数不多,要做到这一点还是比较可行的。无障碍环境要覆盖学生宿舍、校园道路、教学楼、图书馆、学生饭堂和体育场所等。

(2)健全生活困难残疾学生经济救助保障机制由中国残联、教育部、民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12个部门联合颁发的《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指出:“普通高校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中残疾人家庭子女及家庭经济困难的残疾学生……要全部享受国家助学金”,可普通高校在实际的工作中却没有相应的规定。因此,学校应将以上的规定写入到学生申请助学金的文件中,成立专门的残疾学生助学基金,在支助力度不能惠及每一位贫困学生的情况下,保证每一位贫困的残疾学生能够得到保障。

3.建立残疾学生差异化教学管理体系

(1)构建残疾学生差异化教学体系和模式制定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在课程设计方面:建议从残疾学生的素质、能力和知识结构三方面入手进行课程的设计,尽量避免让听力障碍学生跟着健全学生一起学习英语口语和训练英语听力、让肢残的学生同健全学生一起进行军事训练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增加与残疾学生就业方向相关的强化课程、心理辅导、就业辅导等课程。在学时安排方面:建议根据每位学生的差异性,安排不同的学时学习,增强学习效果。在学制安排方面:采取弹性的学制制度,除了可延长学制外,还可以学习国外的经验,采取2+2的学制培养模式,2年的本科预备学习再加2年的本科专业学习。

(2)为残疾学生的学习提供辅助支持残疾学生由于生理上的缺陷,在学习过程中需要一些辅助设备和资源,因此,学校应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引进和开发各种辅助设备,使残疾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包括:引进各种学习辅助软件、硬件设备;完善特殊教育图书馆资源;建立研发残疾学生学习辅助设备激励机制等。

4.改革康复保健管理体系

(1)改革残疾学生体育课的免考制度建立残疾学生体育运动能力评估体系,并在评估体系下进行针对性的保健和康复训练指导。成立残疾学生运动能力评估小组,负责制定残疾学生运动能力评估体系,对残疾学生的运动能力进行评估,并制定出每位残疾学生的体育课教学计划。课堂上按照教学计划进行个别辅导,进行有针对性的保健和康复训练,让残疾学生能够参与到体育课堂中来,学期末再对照运动能力评估体系对其进行考核,考核结果记为期末考试成绩。

(2)建立残疾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管理制度定期进行心理健康评估并建立档案。由心理导师制定评估量表,定期对每一位残疾学生做一个心理健康测试和评估,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及时对其进行心理的辅导,并建立起残疾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将有利于残疾学生对于自身心理健康状况的了解,通过对照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找到自我调适心理状况的办法,对于以后走出校门,参与社会生活打下基础。

5.完善就业服务管理体系

残疾人健康指导意见范文4

LIU Ying-ying.

Department of Medicine Luo He Medical College HeNan Luohe 462002,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the employment for medical students of the setting of rehabilitation direction medicine class in three-year junior level of clinical medicine specialty. Methods. By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for graduates of clinical medicine professional rehabilitation direction in the form of questionnaire and discussion of the research, to understand the employment of graduates employment (including employment areas and employment units, the employment of professional), job satisfaction, to evaluate the influence on student's employment that rehabilitation direction class setting. Results The survey found that students employment intention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 big city, secondary hospital, clinical and rehabilitation professionals, the actual job site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 county, the job that they engaged in clinical professional and rehabilitation professional students accounted for 49% and 49%, respectively. The students employment satisfaction was 82%. Conclusion The rehabilitation direction class setting in clinical medical specialty is beneficial to promote students employment career, is worthy of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key words: clinical medical specialty; general medicine direction class; employment; comprehensive ability

中?D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12-0201-02

目前我国人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但是健康意识,尤其饮食健康意识未充分重视,造成普遍人群营养过剩,心脑血管疾病高发,尤其脑血管病高发,危害大,致残率高。

随着人民生活富足,对这些病人将来重回社会将会越来越重视。同时中国调研报告网的中国康复医疗行业现状调研分析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5年版)显示,我国老龄化程度日益提高。老年人口的老龄化、高龄化,意味着失能、残疾、带病的老年人口越来越多,这些老人将面临日常生活照料、医疗康复、失能等诸多突出困难。由此带来的老年康复医疗问题已引起社会的重视。据统计,我国需要康复治疗的残疾人有3600万人,41万脑瘫患者、600万脑中风患者和1600万精神患者也有康复需求,中国康复医学会的调查表明,我国从事康复服务的队伍只有5600多人,平均每10万人口仅“分摊”0.4名康复治疗师。

目前全国省级康复中心只有1477名工作人员,而整个社会需求是35万人,只能满足需求量的1/70。在西方发达国家康复医师与康复治疗师的比例要求达到1;5到1;10。按卫生部等四部门联合颁发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和编制标准指导意见》,3-10万居民规划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需要可设置若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约8万个城镇社区服务站。康复医疗服务是社区服务的重要内容。而我国公立医院目前基本医疗尚不能保障,私立医院尚未得到社会广泛认可,对康复医疗需求大,供需严重失衡。目前政府加大推出多项政策扶持,但依然不容乐观。

康复医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它起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原以残疾人为主要服务对象。现在它是一门以消除和减轻人的功能障碍,弥补和重建人的功能缺失,设法改善和提高人的各方面功能的医学学科,也就是功能障碍的预防、诊断、评估、治疗、训练和处理的医学学科。可以认为康复医学是一门有关促进残疾人及患者康复的医学学科。当今康复医学已经和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一起成为现代医学体系的三大支柱。而我国尤其是我省康复医学教育普遍存在规模小、系统差、临床实践和科研能力比较薄弱的问题,经专业培训出的合格康复人才极少,故而各级康复机构基本处于虚设状态。

我国拥有13亿多人口,目前康复专业技术人才的现状远远跟不上实际的需求,因为康复人才的短缺,导致许多患者难以达到预期康复效果。鉴于目前形势,近5年来,开设康复治疗专业的院校数及招生人数增长迅速[1,2]。

而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医学院校的陆续扩招,升学门槛放低,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加,临床医学毕业生的就业难度亦随之不断增加。而对于一些专科层次的临床医学毕业生来说,由于学时短,学历低,动手能力不强,学生综合素质不高,使其面临的就业压力更大。再者我国医学专科生的培养一直沿用医学本科生“掌握现代医学专业诊疗技术、满足医院需求的专科型临床医生”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培训内容,与社会实际需求严重脱钩。

这直接影响到了高职高专医学院校的未来发展。如何解决目前部分专业医师匮乏与高职高专医学院校临床医学毕业生相对过剩的供需矛盾,已成为当前扼待解决的主要问题。鉴于目前的严峻形势,国内逐渐在高职高专医学院校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内开设康复方向定向培养进行尝试。

一、资料与方法

本课题主要面向临床医学专业康复方向班的毕业生采用问卷调查、座谈的方式进行广泛的调研,采用(1)通过电话方式访谈(包括学生个人手机与家庭电话联系方式)地址固定、 工作相对稳定, 但交通不便者;(2)通过 QQ 群 、 微信朋友圈、 E-mail等方式访谈地址不固定、 职业自由、 频繁更换电话号码者 ;(3)实地走访在市内就业、 交通方便调查者等调查方式,了解上届临床医学专业康复方向班毕业生的就业择业(包括就业地区、就业单位、就业专业)情况,就业满意度。从而能有针对性的指导毕业生择业与就业,提高本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力,同时可评估在临床专业设立亚专业,进行定向培养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有助于优化专业课程设置。

二、结果

1.毕业生的就业意向调查结果见表1

2.毕业生实际就业地区分布调查结果见表2

3.毕业生实际就业专业分布调查结果见表3

表3 毕业生实际就业专业分布

4.就业满意度为82%。

三、讨论

本课题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就业意向主要集中在大城市二级医院临床与康复专业,实际就业地点主要集中在县区,从事临床专业与康复专业的学生各占49%与37%,临床专业康复方向班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为82%。对所学专业在实际工作中应用情况的反映仍是满意者居多。认为学校课程设置较合理的90人占90%,认为不合理有8人占8%,认为无所谓的2人占2%。希望多开设中医课的有67人占67%,希望多开设全科医学课的有56人,占56%。 临床专业学生经过康复亚专业课程培训后,绝大部分学生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收获,尤其是在康复功能评定、康复治疗技术、疾病康复学、推拿学、针灸学、康复护理技术方面的收获最大,并且将近37%在康复相关专业就业,如基层医院康复医学科、工伤康复中心、疗养院、社区医疗机构康复部(社区康复站)、残联康复中心、儿童康复中心、按摩理疗院、民政系统社会福利院、儿童福利院、养老服务机构、残疾人用品服务站、康复医疗器械公司及中专院校或特殊学校(聋校、语训学校等。显示了该项改革对毕业生就业择业的影响。

在三年制临床专业设置康复方向班的该项改革具有如下优势:

(1)侧重于医师核心能力培养, 全面提高综合素质。本改革实现了临床医学和康复医学两个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以临床医学为主线,结合融入康复医学知识,培养既能对临床各种疾病进行诊疗的临床医生,又能针对各种急慢性疾病引起的功能障碍患者进行康复机能评价和康复治疗的临床复合医学人才。

残疾人健康指导意见范文5

关键词:新农保;保费;新农保基金;养老金

中图分类号:F840.6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2-0073-02

引言

随着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提高以及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土地养老、家庭养老等农村传统养老保障方式功能逐步弱化,使得中国广大农民的养老问题日渐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实现让全体人民老有所养的目标,要求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养老保障体系,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并于2009年国务院《国务院关十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决定在全国10%的县(市、区)按照“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的原则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下简称“新农保”)试点工作,到2020年将基本实现全覆盖。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以及健康发展对于解决广大农民“老有所养”问题,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土地流转及促进社会稳定发展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目前只是确立了新农保制度的基本框架,并不等于新农保制度设计已经完成,该制度需要在试点过程中总结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不断完善。

新农保制度能否顺利开展、能否得到广大农民的认可的关键在于如何通过保险精算科学地厘定费率确定保费水平及缴费主体,并通过投资如何保证新农保基金的保值增值及将来的养老金给付水平的合理确定。因此,本文结合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运作流程:从保费的收取、到新农保基金的管理、到养老金的给付,主要就关于如何完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提出几点思考。

一、关于保费收取的思考

(一)科学厘定费率,确定保费

保费是投保人为获得保险保障而支出的费用,保费的高低直接关系着新农保能否顺利开展,因此通过科学地厘定费率确定保费至关重要。费率的厘定主要考虑将来养老金的给付水平、死亡率、利率、费用率及现在的缴费能力等因素。在统一厘定费率相关因素的基础上,具体保费水平的确定应考虑地区差异,不同地区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所收取的保费及设定不同的收费档次,从而可以使得将来的给付水平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参保者根据自身经济能力状况自主选择缴费档次,多缴多得,长缴多得。

(二)确定缴费主体

在保费来源方面,应根据各方经济状况和责任分担原则由个人、集体、政府共同缴纳。具体而言新农保保费由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构成。

1.个人缴费。《指导意见》规定参加新农保的农村居民应当按规定缴纳养老保险费。缴费标准目前设为每年10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元五个档次,地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增设缴费档次。参保人自主选择档次缴费,多缴多得。国家依据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等情况适时调整缴费档次。参照每年10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元五个档次的缴费标准,不同地区可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农民年人均纯收入、消费物价指数等因素来确定所收取的保费及设定不同的收费档次,包括设定每年的最低缴费标准。同时为了满足不同收入水平群体的投保需要可以扩大弹性的缴费水平,按上年度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的一定比例可划分五至十个缴费档次。对于确实没有缴费能力的贫困群体的保费应由地方政府财政予以代缴。

2.集体补助。《指导意见》规定有条件的村集体应当对参保人缴费给予补助,补助标准由村民委员会召开村民会议民主确定。鼓励其他经济组织、社会公益组织、个人为参保人缴费提供资助。当前,中国大部分地区的农村集体经济实力薄弱,尤其是欠发达的集体经济更为薄弱,因此指望集体经济来进行保费补助的可能性不大。至于其他经济组织、社会公益组织、个人为参保人提供缴费资助也很难落到实处。这样保费主要来源于个人和政府。只有通过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将来才可能把集体补助落实到位。

3.财政补贴。《指导意见》规定政府对符合领取条件的参保人全额支付新农保基础养老金,其中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按中央确定的基础养老金标准给予全额补助,对东部地区给予50%的补助。地方政府应当对参保人缴费给予补贴,补贴标准不低于每人每年30元;对选择较高档次标准缴费的,可给予适当鼓励,具体标准和办法由省(区、市)人民政府确定。对农村重度残疾人等缴费困难群体,地方政府为其代缴部分或全部最低标准的养老保险费。财政补贴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普惠的均等制,即参保者不论选择何种档次,一律均等补贴;二是多缴多补的激励制,即参保者缴费档次越高,财政补贴越高。多缴多补的激励制虽然有利于调动参保人的积极性,但其实质是给予收入多的选择缴费高的参保人更多补贴,会造成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不利于实现财政支出的公平性。因此,地方政府给予个人账户的保费补助宜均等化,地方政府补助按每人每年不低于30元给予保费补助,进入个人账户。

由于存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财政能力的不平衡,贫困地区地方财政补贴压力很大。如何解决贫困地区地方财政筹资难的问题将成为制约新农保制度推行的一大瓶颈。因此,应由中央政府给予专项补贴或省市级财政实行转移支付的方式来保证地方财政补贴能够落实到位。

二、关于新农保基金管理的思考

通过收取保费形成新农保基金后,对新农保基金的管理就颇为重要了。只有在保证新农保基金专款专用的基础上,通过多渠道投资来实现新农保基金的保值增值,这样将来的养老金给付才有保证,并为进一步提高给付标准打下了基础。

《指导意见》规定建立健全新农保基金财务会计制度。新农保基金纳入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单独记账、核算,按有关规定实现保值增值。试点阶段,新农保基金暂实行县级管理,随着试点扩大和推开,逐步提高管理层次;有条件的地方也可直接实行省级管理。

目前,新农保基金由县级管理,并且基金运营缺乏相应的法律规范,可能出现一些基金被挤占或挪用的问题。新农保基金主要用来存入银行或购买国债,投资渠道狭窄,因此新农保基金的保值增值问题面临巨大的挑战。因此,应考虑尽快实现省级统一管理新农保基金,并尽快出台规范新农保基金运营与管理的法律规范,同时加强对新农保基金的监督和管理,来确保新农保基金的安全性。在此基础上,拓宽投资渠道,并由专业人才进行投资管理,从而来实现新农保基金的保值增值性。

三、关于养老金给付的思考

(一)养老金的给付水平的确定

《指导意见》规定养老金待遇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支付终身。中央确定的基础养老金标准为每人每月55元。地方政府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提高基础养老金标准,对于长期缴费的农村居民,可适当加发基础养老金,提高和加发部分的资金由地方政府支出。个人账户养老金的月计发标准为个人账户全部储存额除以139(与现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系数相同)。参保人死亡,个人账户中的资金余额,除政府补贴外,可以依法继承;政府补贴余额用于继续支付其他参保人的养老金。

关于中央确定的基础养老金标准为每人每月55元,目前比低保标准低两元,在中央财政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提高基础养老金标准。对于长期缴费的农村居民,可适当加发基础养老金则有待商榷,基础养老金应该更多地体现公平性,凡是符合领取养老金条件的农村居民都应领取相同的基础养老金。关于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系数的问题也要进一步经过科学精算来设定。

(二)养老金给付条件

《指导意见》规定年满60周岁、未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农村有户籍的老年人,可以按月领取养老金。新农保制度实施时,已年满60周岁、未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不用缴费,可以按月领取基础养老金,但其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应当参保缴费;距领取年龄不足十五年的,应按年缴费,也允许补缴,累计缴费不超过十五年;距领取年龄超过十五年的,应按年缴费,累计缴费不少于十五年。

关于基础养老金的发放条件:年满60周岁参加新农保的参保人,或者新农保制度实施时已年满60周岁的农村有户籍的老年人,但其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应当参保缴费。首先,在年龄设定上可以增强其灵活性,比如规定60~70周岁之间可以由参保人根据其身体状况、经济条件选择何时领取,每推迟一年可以多领取一定比例的养老金。其次,以符合条件的子女缴费作为领取养老金的条件不合理,新农保制度实施时已年满60周岁的农村有户籍的老年人应无条件领取基础养老金。

总之,在保险精算的基础上,制定新农保制度明细表,确定具体缴费总额、每次缴纳保费、缴费期限及将来对应的养老金标准及发放期限,这样有利于对广大农民进行推广宣传新农保制度。广大农民经过权衡自己所支出的保费、得到的保费补贴及对应的将来可以领到的养老金,会激发广大农民参保的积极性,从而有利于新农保制度的顺利推行和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晓梅.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理论与实务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2]孙祁祥.保险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钟明.保险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4]虞国柱,王国军.中国农业保险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研究[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

残疾人健康指导意见范文6

一、街道社区卫生服务绩效考核

(一)考核原则

1.坚持由居民、社区居委会(村委会)、驻辖区单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多方参与的考核评价原则。

2.坚持采用定性和定量考核相结合的原则。

(二)考核内容

主要考核开发区、各街道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政策落实、资金投入、资源配置、监督管理等履行职责的情况以及各项社区卫生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考核项目

考核内容

街道(开发区)

职责履行

(100分)

组织领导

(30分)

1.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由行政主要领导为组长的社区卫生工作领导小组和办事机构,明确分管领导,落实专人负责日常工作(10分)

2.将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纳入本街道(开发区)经济社会发展奋斗目标和社会事业发展总体规划(10分)

3.制定社区卫生服务年度工作目标和实施计划,并做好目标分解与落实,加快全民健康工程的推进(10分)

考核项目

考核内容

街道(开发区)

职责履行

(100分)

支持发展

(30分)

1.健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加强辖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和公共卫生分中心的规范化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人口覆盖率达100%(10分)

2.建设精品社区卫生服务站,实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一体化管理(5分)

3.加强三支队伍(公共卫生信息员、责任医生、卫生检查员)的统一管理,做到“四统一”(统一管理、统一布置、统一检查、统一考核)(5分)

4.开展全民健康管理,创建健康社区和健康街道,实现健康管理全覆盖(5分)

5.实施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管理(5分)

经费保障

(40分)

1.建立稳定的社区卫生服务财政补助政策,按照市政府〔20*〕163号和雨委发〔20*〕10号等文件规定落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补助经费及职工医疗、养老保险经费,按月及时拨付,并随财政收入的增长逐年增设(20分)

2.按照辖区内常住人口每年不低于6元/人的标准落实社区公共卫生专项补助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逐年提高,增长幅度不低于当年财政增长幅度(20分)

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绩效考核

(一)考核原则

1.以服务数量、服务质量和满意度作为主要的考核指标,突出社区卫生服务公益性。

2.发挥社区居民在考核中的重要作用,坚持多部门协同参与考核工作。

3.考核结果与政府投入、奖惩相结合,体现政府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责任,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水平。

(二)考核内容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主要考核:工作效率、工作质量、服务功能、群众满意度等内容。

1.基本医疗

考核项目

考核内容

服务数量(30分)

门诊人数(占服务人口比)(8分)

急诊、急救人数(4分)

观察人数(3分)

出诊人数(3分)

住院人数及床位使用率(4分)

家庭病床数(4分)

及时转诊率(4分)

服务

质量

(40分)

医疗质量

(36分)

门诊抗生素2联及以上联用处方百分比(2分)

门诊激素使用百分比(2分)

门诊处方基本药物使用百分比(2分)

门诊处方书写合格率(2分)

门诊病历及住院病历书写合格率(4分)

诊疗护理常规操作合格率(2分)

急诊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2分)

门、急诊建设规范(4分)

“三基”考试合格率(4分)

次均门诊费用及平均住院费用(4分)

院内感染控制(3分)

医疗差错、事故发生数(5分)

人员培训

及管理

(4分)

全科医生岗位培训率(1分)

社区护士岗位培训率(1分)

实行全员聘用(1分)

实行绩效工资管理(1分)

群众满意度

(30分)

社区居民满意度(10分)

服务对象满意度(10分)

服务环境满意度(10分)

2.公共卫生

依据《关于转发*台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考核及奖补办法的通知》(雨政办发〔20*〕42号)进行考核。

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绩效考核

(一)考核原则

1.按岗考核的原则。

2.按劳分配、效率优先的原则。

3.以绩效工资为主,兼顾岗位工资的原则。

(二)考核内容

个人绩效考核:是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每位职工完成工作情况的考核,主要考核服务数量、服务质量和满意度三个方面。

1.临床、全科医生类

考核项目

考核内容

服务数量

(48分)

(1)普通门诊人次数(7分)

(2)急诊人次数(7分)

(3)出诊人次数(7分)

(4)院前急救人次数(7分)

(5)住院服务床日数(包括残疾人康复)(7分)

(6)家庭病床服务床日数(7分)

(7)手术服务人次数(仅限于已开展此类手术服务)(6分)

服务质量

(32分)

(1)门诊抗生素2联及以上联用处方百分比(8分)

(2)门诊处方激素百分比(8分)

(3)门诊处方书写合格率(8分)

(4)次均门诊费用(8分)

患者满意度

(20分)

(1)投诉、纠纷次数(10分)

(2)综合满意度(10分)

2.护理类

考核项目

考核内容

服务数量

(50分)

(1)普通门诊护理人次数(包括输液)(8分)

(2)急诊护理人次数(包括输液)(7分)

(3)出诊护理人次数(包括输液)(7分)

(4)院前急救护理人次数(包括输液)(7分)

(5)住院护理床日数(包括残疾人康复)(8分)

(6)家庭病床护理床日数(包括输液)(8分)

(7)手术服务人次数(仅限于已开展此类手术服务)(5分)

服务质量

(30分)

(1)护理记录书写合格率(10分)

(2)护理操作规范(20分)

患者满意度

(20分)

(1)投诉、纠纷次数(10分)

(2)综合满意度(10分)

3.公共卫生类

依据《关于转发*台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考核及奖补办法的通知》(雨政办发〔20*〕42号)进行考核。

4.医技类(药房、医技科室,如心电图、放射科、检验科、B超室医技人员等)

考核项目

考核内容

服务数量

(30分)

辅助检查人次数(30分)药房服务量(人次)

检验室服务量(人次)

特殊检查室服务量(人次)

服务质量

(50分)

(1)检查报告及时性(15分)

(2)检查报告书写合格率(15分)

(3)检查准确率(20分)

患者满意度

(20分)

(1)投诉、纠纷次数(10分)

(2)综合满意度(10分)

5.管理类(办公室、医务科、护理部、信息科、人事科、财务科、总务科、主管领导等)

考核项目

考核内容

服务数量

(30分)

完成的工作量(30分)

服务质量

(50分)

参考职工绩效考核情况(15分)

管理业绩(20分)

组织协调能力(15分)

职工满意度(20分)

综合满意度(20分)

四、考核方式

(一)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开发区、各街道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考核;开发区、各街道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本辖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考核。区卫生局负责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考核;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负责对职工的考核。

(二)考核工作采取年度集中考核与日常随机考核相结合的方式,主要以查阅相关工作记录、进行实地考察、开展问卷调查等形式进行。